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宁蒗落水村的个案研究,来考察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问题。摩梭人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自进入世人视野伊始,就成为民族学、社会学领域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各类文章及著述屡见不鲜。由关注层面观之,有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婚恋丧葬、社会民俗的诸多梳理;由切入视角观之,以性别研究认识者有之,以家庭结构和社会功能定位者有之,亦不乏对其旅游产业发展的透视分析之作。由研究阶段观之,更是形成了各时期侧重不同、观点各异的丰硕成果(详见后述)。然而,进入新时期,民族学理论及其范式发生新的转向,对摩梭及其走婚文化的研究同样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重新探求。本选题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引入新的认识范式对摩梭及其走婚文化进行分析和审视,即运用人类学诗学、神话学、性灵说(明代公安派传统)的范式重新介入,发掘中西交融其间的诗性存留,放弃功能主义的机械和文化产业的物化,回归人的诗意栖居、诗性生活。本选题尝试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之文化遗产——文化资本——旅游开发的模式,而以一个作为民族诗学范本的摩梭村落近30年的变迁分析,来思考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拨。
     在世界性的文化大潮的吞没和交融中,在难以言说的沉沦和阵痛中,民族学、人类学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价值主张和关怀更加凸显:“我在那儿,我在这儿……”,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在那儿”。这是人类学应有的担当。美国人类学者罗伯特·F·墨菲在《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中说:“两个或多个社会发生直接而持续的接触时,也就开始了文化潜移过程。……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文化“净流”的方向总是由强者流向弱者。”这也是今天我们在摩梭社会所看到的。但同时,他又说:“这不完全是单向的运动。欧洲人引进了烟草,这对他们没有多大好处,但他们也引入了印第安人的土豆和玉米,这使欧洲人获益匪浅……”2诚然,在文明的进程中,不乏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弱势对于强势的胜利。摩梭走婚文化及其意义的重新探求,可以是一次对历史积淀的破译,一次对当下状态的审视,更希望可以是重新出发的原点。是否可以有一天,达玛(本书的主要报告人之一)们的故乡将不再是我们眼中边缘性存在的“他者”而成为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在地?非主流、非霸权,追寻和谐、向往自由的摩梭情感模式和家庭文化是否更加暗合传统文化中“性灵”与“真趣”的真意?这是摩梭这个古老文化的困惑,也是整个现代化进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选题主要采用历史文本与田野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以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为主、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对摩梭走婚的现代变迁进行深入解读。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收集、参与观察、整体论和主位客位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共八章)、结论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相关研究述评及概念说明,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的叙述结构等内容。
     正文部分第一章:“泸沽湖畔的纳西摩梭人”。民族学指导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分析的原则之一是整体论。整体论认为一种文化里的所有要素相互关联,我们研究任何文化要素,都不能离开它所附着的整体。这正是本章叙述的意义所在。本章通过叙述泸沽湖畔摩梭人所居住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基本概况,从而为理解走文化的当代抉择提供背景框架。
     第二章:“摩梭走婚的社会根基——母核家庭”。主要分析了摩梭人走婚形成的社会根基,它在最根本上是从属和服务于母系家庭的派生体制。母系文化才是整个摩梭共同体的基础,是摩梭走婚文化之根。然而,母系并不等于女权。
     第三章:“摩梭走婚的心理基础”。这一章重点叙述摩梭走婚的心理基础,传统婚姻重视男女结合的社会意义,淡化男女感情,婚姻的社会性要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摩梭社会,婚姻所蕴含的强烈社会性和契约性还无从谈起。重新审视和界定摩梭走婚文化,应通过充分的个案呈现和理论思考型塑摩梭走婚的认知单位。性灵说,“性灵”“真”和“趣”的意涵为我们呈现了恰当的范式。
     第四章:“摩梭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的开发使摩梭人越来越走进大众的视野。在本章中,我将着重描述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摩梭人走婚的变迁。除了走婚形式发生变化,落水人对于走婚也有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应看到,与外族通婚的现象逐渐增加,婚礼渐成风尚。汉文化特征和商品经济元素被更多地融入到摩梭婚典中来。
     第五章:“摩梭走婚文化面临的问题”。本章将从“走婚的符号化及其意义的裂变”、“金钱因素的介入”、“现代性场景下的道德困境”、“亟需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来叙述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摩梭走婚文化面临的值得忧虑的问题。
     第六章:“摩梭人对走婚文化变迁的认知——主位分析”。本章分析了摩梭人自身在对走婚文化认知过程中的阶段或曰潜流。我认为,走婚和母系大家庭虽然在时代的变奏中得以传承下来,然而,其文化特征与传承机制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并从摩梭人的自我建构、父系制价值观的内化、禁忌文化的变质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叙述。
     第七章:“外界对摩梭走婚文化变迁的影响——客位分析”。本章首先对摩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叙述与总结,然后提出未来研究的范式以及问题。本章将摩梭研究视作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学术不是凝固的,而是变更的。并借鉴人类学诗学理论,总结摩梭文化研究的动力机制。
     第八章:“摩梭走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通过前文的摩梭走婚文化分析,本章提出关于摩梭走婚文化的现代性的本土化思考。面对外来强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压倒性力量,采取怎样的态度来保护摩梭民族文化生态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任何要将摩梭传统与全球化趋势隔离、寄希望于以封闭来保存传统的想法和努力都是幼稚和不现实的,即使挡得住游人的脚步,当地人民向往富裕美好生活的愿望却不可阻挡。何况,在全球化和无处不在的媒介渗透下,真正的“田野”已不复存在。落水的发展态势表明,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人,更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更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更容易作出文化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应该由这个社会的主体本身来决定他是否采取行动,采取怎样的行动并承担为此相应的代价。
     结语部分,基于对上述八章的分析,得出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文化的载体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构成,由时间和空间的衍变而变迁。属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摩梭走婚文化,演绎着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的历史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类学再一次把目光着眼于人本身,以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地方性文化,摩梭文化将在新的意义上扩展人们的参照维度和审美视域。
By the case study of Luoshui Village in Ninglang of Yunnan,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walk marriage in the areas surrounding Lugu Lake in contemporary times. A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Mosou culture has been a hotspot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and there have been a great many of academic papers and treatises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Mosou culture. Some gi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its politics, economy, religion, marriage, funeral, and folk-custom, etc. Some others analyze and study in-depth a certain aspect of the culture like gender, family structure, social function, and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ourism with different focu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See the following part). In the new century, the theory and paradigm of ethnology have change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osuo culture and its walk marriage also needs redefining, relocating, and re-probing.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text, by introducing new paradigm, namely, the paradigm of poetic anthropology, mythology and the theory featured in free-style and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this dissertation abandons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method of functionalism and material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Mosuo culture and its walk marriage to discover the poetic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to restore the poetic life. Also this dissertation ventur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analyzing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aims to turn it into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n develop it as tourism resource, and to adopt a method to study the cultural change in the past 30 years of Mosuo village so as to re-think about the modernism.
     During the worldwide cultural interaction,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as humanities care much abo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 However,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probing into the specific culture. This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nthropologist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Robert Murphy says in his book Culture & Social Anthropology An Overture that when two or more societies come into direct and constant contact, the flow of culture comes into being and that culture always flows from the strong to the weak under almost circumstances. This is exactly the case in Mosuo society.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says that it's not completely one-direction movement. Tobacco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but that doesn't do Europeans much good. But potato and corn were also introduced into Europe, which benefit Europeans a lot. Indeed,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there are plenty of cases in which margin saves the center and the weak triumphs over the strong. To re-probe Mosuo culture and its walk marriage can be taken as deciphering the code of history, reflec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en more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Is it possible that one day the hometown of Dama (one of the informa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no longer the margin area but the cradle of the magnificent Chinese culture? Mosuo people crave for a harmonious and free society in which there is no so-called mainstream and no hegemony. Is th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featured in free-style and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question puzzles Mosuo people and also confronts the whole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is dissertation combines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viewing and fielding work.
     On the basis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framework,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fielding work is expected to read in-depth into the changes of Mosuo people's walk marriage in modern times. More specifically, literature re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holism and emic and etic approaches will be employed.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reason and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related research review, relevant concepts, basic theory, method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etc.
     Chapter One is Naxi Mosuo People by Lugu Lake. One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ethnology in fielding work, 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is is holism. Holism believes that everything in a culture is interrelated and that we cannot study any of the parts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whole on which the parts rely. By relating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uation, the chapter provide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of walking marriage in modern times.
     Chapter Two:The Social Basis of Walk Marriage of Mosuo People---Matriarchal Family System.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sis of walking marriage of Mosuo people which serves and is subordinate to the matriarchal family system. However, this matriarchal system isn't equal to feminism.
     Chapter Three:The Mentality behind Mosuo's Traditional Walking Marriage. Traditional marriage values the social meaning more than the feelings in the bond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sociality of this kind of marriage needs to be confirmed in the form of contract. However, in Mosuo society, the sociality and the contract form of marriage haven't been given much thought to. To redefine the walking marriage of Mosuo culture, cognitive unit should be set up by fully presenting the individual case and thoroughly conduct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Chapter Four:The Changes of Mosuo's Walking Marriage in Contemporary Tim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suo people have been increasingly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is chapter, I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s of Mosuo's walking marriage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Besides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form of walking marriage, the perspectives of Luoshui people regarding the walking marriage have also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notice that intermarriage becomes more common and that wedding has gradually been in fashion. What's more, the wedding of Mosuo people involves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Han culture and market economy.
     Chapter Five:The problems confronting Mosuo's walking marriage. In this chapter, the problems Mosuo's walking marriage is facing will be discussed from mainly four aspects, namely, symbolization of walking marriage and the split of its meaning, the intervention of money, the deli lemma of morals in modern world,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 which needs improving.
     Chapter Six:Mosuo people's Cognition of Changes of Walking Marriage---Subject Analysis. Different stages of Mosuo people's cognition of walking marriage will be analyzed in this chapter. In my opinion, although walking marriage and matriarchal family system have been preserved in the course of time,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rving mechanism have much changed. Mosuo people's construction of sel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patriarchal value system and changes of taboo culture will the emphasi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Seven:The External Influence on the Changes of Mosuo's walk marriage—Object Analysis. In this chapter,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osuo society will be summarized, and then the future research paradigm and research topic will be discussed. The study of Mosuo culture will be taken as a dynamic knowledge system in this chapter. In view of the theory of poetic anthropology, this chapter will attempt to define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study of Mosuo culture.
     Chapter Eight: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suo People's Walk Marriag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f Mosuo's walking marriage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walking marriage will be raised in this chapter. How do we protect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Mosuo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invasion of foreign culture and lifestyle? Anyone who wants to stop the globalization from affecting Mosuo society and hopes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 in the way of isolation will be very much disappointed. We can stop the visitor, but we can never stop Mosuo people from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In addition, globalization and ubiquitous media have made it impossible to find the undisturbed idyllic place in the real sense.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in Luoshui Village indicated that people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modern economy and culture are ab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own culture and make the cultural choice more easily. In this process, the key is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society should decide whether he will take action, how he will take action and if he will pay the consequent pric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my main argument point will be rai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chapters. Culture consists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e and changes with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place. As intangible culture, Mosuo's walking marri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When anthropologists pay their attention back to human being and look upon the local cultur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Mosuo culture will extend our cultural tolerance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beauty.
引文
1. (奥)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德)伯特兰·罗素著,靳建国译:《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年。
    3.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法)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
    5.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 《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6. (美)大卫·诺克斯、卡洛琳·沙赫特著,金梓等译:《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 (美)赫茨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译:《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华夏出版社,2009年
    8. (美)杰里·D·穆尔著,欧阳敏等译:《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商务印书馆2009年
    9.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等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2008年。
    10.(美)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11.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 (美)约瑟夫·洛克著,刘宗岳等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苏)哈尔切夫著,刘辉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婚姻与家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
    14.(苏)谢苗诺夫著,蔡俊生译:《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5.(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华夏出版社, 2002年。
    17.(英)罗伯特·莱顿著,罗攀、苏敏译:《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华夏出版社,2005年
    18.(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9.《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
    20.蔡文辉:《婚姻与家庭:家庭社会学》.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1.陈烈、秦振新:《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邓启耀:《泸沽湖纪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
    23.邓伟志、张琢、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丁凤来:《神秘的女儿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25.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
    27.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8.格桑顿珠编:《纳西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29.郭大烈、杨易红主编:《纳西族母语和东巴文化传承读本(全3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1.华坚:《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录》.天地出版社,1998年
    32.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4.康云海:《泸沽湖生态旅游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35.拉木·嘎吐萨:《梦幻泸沽湖:最后一个母性王国之谜》.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36.李达珠,李耕冬:《未解之谜——最后的母系部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
    37.李锦:《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地泸沽湖周边及香格里拉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
    38.李跃波、拉木·嘎吐萨:《泸沽湖·母亲湖:摩梭文化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9.梁永佳:《象征在别处:社会人类学探讨》.民族出版社,2008年。
    40.林秉贤:《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
    41.林庆:《民族记忆的背影: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2.刘达临:《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43.刘遂海、李发斌:《摩梭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
    44.马继典:《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风情实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46.彭荆风:《泸沽湖水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47.彭兆荣:《西南舅权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8.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9.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1年。
    50.容观琼:《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5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52.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央民族火学出版社,1999年。
    53.万建中:《民间诞生礼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54.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
    55.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
    56.王丽萍:《性别平等·婚姻家庭·公共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王琳:《母系家族:泸沽湖采访手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5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59.吴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读书札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6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61.熊复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红旗出版社,1982年。
    62.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63.杨二车娜姆,王风:《我的家乡——女儿国》.华文出版社,2001年
    64.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65.杨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
    66.杨怀英:《滇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与法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
    67.杨世光:《杨世光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
    68.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69.袁梅:《摩梭人:来自中国最后一个“女儿国”的报告》.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70.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71.张李玺:《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73.张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74.赵内祥:《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
    75.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
    76.郑凡:《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7.郑金德:《人类学理论发展史》.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78.周火鸣、何国强:《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 年。年。
    79.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80.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年。
    1. 白庚胜:《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摩梭文化系列考察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 蔡华:《从摩梭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看其在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陈斌:《旅游发展对摩梭人家庭性别角色的影响》.《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1期。
    4. 陈斌:《旅游发展对摩梭人家庭性别角色的影响》.《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1期。
    5. 何文华:《关于摩梭人阿肖走婚和母系家庭的思考》.《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6.和家修:《简论摩梭风情的实质和存在价值》.《学术探索》1999年第5期。
    7. 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第5期。
    8.和钟华:《阴阳相谐的摩梭母系制》.《寻根》2003年第3期。
    9.黄建明:《走近今日摩梭人》.《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10.嵇敏、聂东苏:《远古的回声:女性话语的可视空间与情感空间——以四川泸沽湖地区摩梭文化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期第1期。
    11.姜大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主题解析》.《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2.李晓斌、陈斌:《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的现状及未来趋向分析——以永宁乡八珠村为例》.《中火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3.李旭东、唐莉:《真实性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观点——对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调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4.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
    15.刘遂海:《摩梭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探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
    16.吕达、唐卫东:《论旅游对民俗的影响——以泸沽湖摩梭族文化为例》.《知识经济》2009年第10期。
    17.罗明军、蔡葵:《泸沽湖摩梭人的传统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8.马世雯:《女性人类学与摩梭母系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9.彭善秀:《浅论摩梭人生活习俗的美学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0.施传刚、胡鸿保、周燕节:《关于“核心家庭”概念和“婚姻”定义的探讨学术史回顾及摩梭走访制引发的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1.施传刚、杨春宇、胡鸿保:《摩梭是“无父无夫的社会”吗?》.《世界民族》2002年第2期。
    22.唐世贵:《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新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3.唐雪琼、朱竑、薛熙明:《旅游发展对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影响研究——基于泸沽湖地区落水下村和开基村的对比分析》.《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24.唐颖:《沐浴在母性的华光下——云南永宁摩梭人母系制》.《今日民族》2004年第6期。
    25.王承权:《也论永宁纳西母系制和阿注婚的起源》.《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26.王承权:《也论永宁纳西母系制和阿注婚的起源》.《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27.王维艳、林锦屏、李强、刘丽、陈一智:《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岛”及其文化生态透视——兼论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的保护》.《云南地理环境研 究》2009年第1期。
    28.王孝廉:《从贺兰山到泸沽湖——论摩梭普米族的民族亲缘关系及其文化传承》.《丝绸之路》2001第1期。
    29.翁乃群:《蛊,性和社会性别》.《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6卷。
    30.翁乃群:《女源男留: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西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31.吴晶:《摩梭人的民俗与服饰文化》.《四川戏剧》2003年第5期。
    32.邢耀匀、夏铸九、戴俭:《泸沽湖摩梭母系家屋聚落的保存与旅游开发》.《建筑学报》2007年第11期
    33.熊晓波、赵景柱、刘昕、严岩:《旅游开放度对摩梭文化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34.徐斌:《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5.徐亦亭:《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和发展趋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6.杨丽娥:《论摩梭母系文化的变迁》.《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
    37.杨丽芬:《摩梭人的“打跳”音乐》.《云岭歌声》2003年第3期。
    38.杨玲:《摩梭母系制婚姻家庭的和谐内涵解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8期。
    39.杨启昌:《还摩梭称谓的本来含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0.杨勇、和平:《现代“女儿国”——永宁摩梭母系文化旅游开发刍议》.《创造》2000年第12期。
    41.张昆华:《泸沽湖畔摩梭人(下)》.《海内与海外》2001年第7期。
    42.张利:《四川泸沽湖摩梭旅游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43.张清、冯书剑:《摩梭走婚:一种法律社会学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4.钟继刚、景志明:《论摩梭女性地位在走婚制中的巩固与消解》.《西昌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56-257
    2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56-257
    3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56-257
    4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56-257
    5 《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科丛刊(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2
    6 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35
    7 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
    8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
    9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8
    10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
    11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79
    12 [美]约瑟夫·洛克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90
    13 [美]约瑟夫·洛克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90
    14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的概念和几个问题.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3)
    15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41
    16 赵心愚.纳西族与古羌人渊源关系的又一证据.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2)通过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和滇西北、川西南纳西族地区的调查及比较研究发现,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其祖师的称呼、相关传说和所使用的法器存在惊人的相似点,有的甚至完全相同。并据此认为,这一发现为纳西族与古羌人渊源关系之说提供了一新的证据。
    17 方国瑜、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徒和分布.民族研究,1979年,(1)
    18 张增棋.“摩沙”源流考略.云南文物,1987年,(22)
    19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90
    20 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2)
    21 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2)
    22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91
    23 严汝娴、宋兆麟.《永西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90
    24 他认为冉駹夷是永宁摩梭人的祖先,越巂羌是丽江纳西族的祖先,越巂羌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实行父系制和婚姻制度的。[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7
    25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9
    (?)[美]约瑟夫·洛克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89
    (?)[美]约瑟夫夫·洛克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兵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89
    (?)尹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1
    (?)丁风采:《神秘的女儿国》.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44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40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80-182
    32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0-21
    33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 3
    34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9
    35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74
    36 吴秋林等著.《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163
    37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69
    38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68
    39 转引自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68
    40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2
    41 转引自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4
    42 转引自拖传刚.关于核心家庭概念和婚姻定义的探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
    43 施传刚.关于核心家庭概念和婚姻定义的探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
    44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710
    45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7
    46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9
    (?)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47
    (?)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82
    (?)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6
    (?) [美]施传刚.《水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7
    (?) [美]施传刚.《水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8
    (?) 彭兆荣.《西南舅权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40
    53 杨福泉.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 (2)
    54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43
    55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96-97
    56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59-61
    57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73
    58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71
    59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39
    60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39
    61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40
    62 转引自[美]施传刚.《水宁摩梭》.刘水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
    63 转引自[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
    64 引自[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5
    65 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5)
    66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54
    (?)[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391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21
    69 何清涟 婚姻中的经济学——读格雷·贝克的《家庭论》http://bbs.ce.cn/bbs/dnovelread.php?tid=7:134&page=1&sid=vryppJ
    (?)何清涟 婚姻中的经济学——读格雷·贝克的《家庭论》http://bbs.ce.cn/bbs/dnovelread.php?tid=7434&page=1&sid=vryppJ
    71 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75
    72 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75
    73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78
    74 转引自施传刚.关于核心家庭概念和婚姻定义的探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
    75 我希望,我的改变婚姻一词涵义的建议,以及我引入的“制度化性联盟”一词——听起来可能比较别扭—能帮助大家给毫无成效的婚姻界定和再界定的努力划上一个句号。施传刚.关于核心家庭概念和婚姻定义的探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
    76 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 (5)
    77 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 (5)
    78 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 (5)
    79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1
    80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09
    81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9
    82 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 (5)
    83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
    84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73
    85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74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4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3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7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8
    90 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297-298
    91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54
    92 严汝娴、宋兆麟.《水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43-350
    93 严汝娴、宋兆麟.《水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51
    94 严汝娴、宋兆麟.《水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49
    95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74
    96 [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 阿嘎佐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4
    97 严汝娴、宋兆麟.《水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50
    98 [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 阿嘎佐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7
    99 转引自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0
    100 转引自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7
    101 转引自[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 阿嘎佐 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5
    (?)[日]藤竹晓.《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东京:日本放送出版社,1968年,5-15
    106 杨慧、陈学礼,2001:《预防艾滋病.关注弱势群体:云南民族旅游与艾滋病研究》,裁社会利学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编印(内部资料)
    104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301
    105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6
    106 张之绿.《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我们能履行多少承诺?》.中国民族报,2009年12月1日.第03版
    107 转引自[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阿嘎佐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30
    108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79
    109 张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243-255
    110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6
    111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26
    112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10
    113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200
    114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78
    115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49
    116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0
    117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2
    118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8
    119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22
    120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8
    121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4
    122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1
    123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99
    124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85
    125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7
    126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2
    127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2
    128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78
    129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27
    130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24-27
    131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42
    132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45
    133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7
    34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28
    35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441
    36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444
    139 蔡华. 《一个无父无夫的中国的纳人》.法国大学出版社.1997年.封面译介
    140 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62
    141 蔡华.《一个无父无夫的中国的纳人》.法国大学出版社.1997年.封面译介
    142 马永清 胡鸿保.蔡化《中国的纳人》评论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2)更多学者评论参见此文。
    143 [美]施传刚著.摩梭是“无父无夫的社会”吗?杨春宇 胡鸿保节译.世界民族,2002年, (2)
    144 [美]施传刚著.摩梭是“无父无夫的社会”吗?杨春宇 胡鸿保节译.世界民族,2002年, (2)
    145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3
    (?)Koen Wellens再访中国西南部的纳西族.郭平译.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3)
    147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
    148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04
    149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
    150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0
    151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0
    152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01
    153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05
    154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1
    155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0
    156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1
    157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3
    158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05-208
    159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4
    160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
    161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1
    162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7
    163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05
    164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9
    165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76
    166 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汪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91
    167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4
    168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8
    169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7
    170 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汪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55
    171 王承权 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38
    172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
    173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8
    174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79
    175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3
    176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54
    177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76
    178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80
    179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19
    180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181 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西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民族研究,1996年,(4)
    182 [英]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
    183 [英]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7
    184 [英]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85
    185 杨福泉.略论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3)
    186 [英]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利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4
    187 [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 阿嘎佐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
    188 [美]安德鲁·斯特拉森 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水佳 阿嘎佐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3
    189 [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86
    190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78
    191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40
    192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74
    193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60
    194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60
    195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0
    196 [美]施传刚.《水宁摩梭》.刘水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68
    197 [英]托尼·比彻产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72
    198 费孝通.试探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思想战线,2004年,(5)
    199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7-41
    200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7-18
    201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6
    202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8
    203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5
    204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
    205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2
    206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3
    207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
    208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
    209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8
    210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3
    211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2
    212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40
    213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41
    214 [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42
    215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5
    216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7
    217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82
    218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81
    219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7
    220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90
    221 王承权、詹承绪.《神密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91
    222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90
    223 他认为冉駹夷是永宁摩梭人的祖先,越嵩羌是丽江纳西族的祖先,越嵩羌的公元前的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实行父系制和婚姻制度的。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永青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7
    224 [美]施传刚.《永宁摩梭》.刘水青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9
    225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50
    226 [美]安德鲁·斯特拉森帕梅拉·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 阿嘎佐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7
    227 [日]藤竹晓.《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东京:日本放送出版社,1968年,515
    228 [英]马林诺夫斯基.《野蛮人的性生活》.金爽 高鹏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6
    229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78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242
    232 [美]施传刚著.摩梭是“无父无夫的社会”吗?杨春宇 胡鸿保节译.世界民族,2002年,(2)
    233 [美]施传刚著.摩梭是“无父无夫的社会”吗?杨春宇 胡鸿保节译.世界民族,2002年, (2)
    234 [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85
    235 [英]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72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