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国有企业治理、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而法律制度对于规范和促进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持续进行法律制度创新以保障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科学发展。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创新涉及到产权、国有产权、企业国有产权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这样几个有争议的核心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在狭义上理解的,并将其界定为企业国有产权主体通过有形的产权市场(所、中心)将其合法拥有的可转让交易的产权依法进行的有偿转移的法律行为,其基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委托、转让申请、受理与审核、信息披露、登记受让方、洽谈并确定交易方式、成交签约、结算交割和出具交易凭证。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就体现在这一操作流程中,由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是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而且产权中所含有的国有因素又要求必须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加以有效监管。因此,本文就从立法、主体、客体、定价机制及监管五个方面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创新进行系统探讨。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在于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相比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委托代理链条更长;终极所有者的所有权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转让性;代理人的非人格化;行政性委托和资本性委托并存;兼具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属性。创新的实践价值包括宏观价值、中观价值和微观价值。
     在立法创新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立法存在《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立法出发点过于偏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规定过于原则并有空白之处;专门性立法层次较低,性质存在悬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定位可能影响立法的公正性;地方性立法和部门规范过于膨胀,立法中出现诸多矛盾之处;立法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立法的理性架构缺失,未形成互补性、配套化的法律体系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制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者的行政机构定位;创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配套法律制度加以完善。本文所建议制定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的法域归属属于经济法部门,在经济法部门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应当是“经济法——国有经济法——国有资本经营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其法律特征包括:组织法与行为法相统一;综合性;政策性较强;国际性极弱;基本原则包括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竞争性原则;干预原则;安全和效率兼顾原则。
     在交易主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方面,本文认为应当通过重新确定可实施MBO的国有企业范围,修改限制壳公司的法律规定,完善相关规定,疏通融资渠道,理顺MBO法律制度;通过明确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给予职工受让较高力度的税收优惠,健全职工持股法律制度以及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来拓展受让方。
     在产权市场法律制度创新方面,本文认为产权市场是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中的重大法律创新和我国对世界的创造性贡献,而有形的产权市场的实质是企业国有产权是否必须“进场”的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应当继续保持其有形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产权市场目前还存在法律定位有较大的理论分歧;数量过多、布局缺乏科学性;法律性质比较混乱;运行模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秉承产权市场为资本市场的立法规范思路;建立产权市场的准入制度;明确产权市场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律性质;以会员制为产权市场基本运作模式对产权市场加以法律重塑。
     在交易客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方面,本文提出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措施。产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必要性在于能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产权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权正义;有利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也符合产权交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行性在于产权证券化在我国已获得了正反两反面的经验和教训;企业改制已经趋于完成,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也为产权证券化提供了相应的政策空间;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托管业务和股权转让业务已经在产权市场普遍开展;天津股权交易所已正式成立;资本市场的风险性不在于是否进行了证券化交易,而在于监管、自律、进场交易的产权质量等多种因素。因此,应当取消不得拆细、不得标准化、不得连续交易的“三不”限制,消解产权证券化交易的制度障碍。产权证券化之后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实际上就转变为证券场外交易,相应的,产权市场也就演变为场外交易市场。借鉴国际范围内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经验,本文认为我国产权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应当包括市场准入制度、混合做市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转板制度。
     在定价机制的法律创新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定价机制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交易方式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三个方面,创新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由于目前还存在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在全国实现完全统一;信息的广泛覆盖及真实性难以充分保障;信息披露的最低期限过短;受让方资格条件的规定还不够细致和具体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中全面规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强制性要求扩大信息披露的覆盖面;延长信息披露的最低时限;明确何谓合理的受让方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的情形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加以创新。在交易方式制度方面,由于目前还存在直接协议转让方式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保证企业国有产权的进场交易;对经公开征集后的协议转让没有强制性规定,使得公开竞价交易率提高缓慢;没有规定何谓网络竞价,网络竞价究竟有哪几种方式,竞价交易方式的具体适用情况;拍卖的具体方式没有明确,“一人竞拍”的效力存在争议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范围;强制性规定各地产权市场将协议转让控制在一定的比例;明确网络竞价的概念,网络竞价所包括的几种具体形式及竞价交易方式的具体适用情形;修订《拍卖法》,明确拍卖的几种具体类型及具体适用情形;修订《招标投标法》加以创新。在资产评估制度方面,由于目前的资产评估制度还存在立法层次较低,法制建设滞后,未形成统一、严谨、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五龙治水”的多头政府管理格局;评估方法的规定过于原则;资产评估师个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仍是一片空白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修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时制订和出台《资产评估管理法》和《资产评估师法》;理顺资产评估的行政管理体制;细化规定每种资产评估方法的具体适用情形;以市场化为基础,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构建资产评估师的民事赔偿制度加以创新。
     除了从以上五个方面加以创新之外,由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市场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市场缺陷,而国有产权的特殊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该市场缺陷,导致市场机制在目前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还很难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还要创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针对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的现状,本文认为应当通过重新定位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架构科学的产权市场监管模式;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这三个宏观方面加以创新。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It is important for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state-owned economy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preserving and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state assets; strengthen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governance;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For the leg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so we should continue innovating legal system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legal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relates to several controversial core concepts such as property right,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and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Defining them explicitly to clear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narrow sense,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paid juristic act that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subject transfers its transferred property right legally owned through the tangible property market(institute, center) according to law. Its basic operation process includes transaction commission, transfer application, acceptance and examin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gistration of the transferee, negotiating and determining the way of trade, turnover and signing, clearance and settlement, issuing transaction certification.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is embodied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Due to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relevant regulations includes 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 and the state factor contained in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makes it required efficient supervision,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on the legal innovation of legislation, subject, object, pricing mechanism and regulatory system systematical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lies in the particularity of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compared with private property right, which embodied in principal-agent chain longer,the ultimate owner's ownership indivisible and non-transferable, impersonal agent,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and capital commission co-existing , profit-generating and public welfare coexisting.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nnovation consists in macro value, meso value and micro value.
     In the aspect of the legislative innovation, it should be perfected through enacting“Interim Regulation on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s”; further perfecting state asset management regime provided in“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State-Owned Assets of Enterprises”and positioning State Ass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SASAC) as a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performing regulatory functions; innovating matched the legal system of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because the legislative starting point of“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State-Owned Assets of Enterprises”emphasizes on preventing loss of state-owned assets too much; the provisions in“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State-Owned Assets of Enterprises”are too principled and have some gaps; the level of the specific legislative is low and the nature of the specific legislative is suspenseful, the legal status of SASAC may affect the fairness of its legislations; local legislations and departmental standards are too inflated; the legislations lagging, contradictory,lack of a rational framework can hardly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don’t form a complementary and assorted legal system. The law region of“Interim Regulation on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recommended in this paper is a part of economic law department. Its legal status should be“economic law——state-owned economic law——state-owned capital management law——“Interim Regulation on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s”. Its leg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unity of organic law and practice law; comprehension; strong policy and weak internationalism. It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nclude: open, fair and impartial principle; competitive principle; tampering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considering both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aspect of the legal innovation of transaction ent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feree should be expanded through straightening out the legal system of MBO, strengthening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system and introducing "Equity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 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legal system of MBO should be straightened through re-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odifying the legal restrictions on the shell company, perfecting related provision to open financing channel.
     In the aspect of the legal innovation of property marke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roperty right is a significant legal innovation in the legal system of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and a china’s cre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the essence of the tangible property market is whether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should enter the marke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should maintain tangibility. In addition, because presently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re are still large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about the legal status of property market and too many property right markets; the layout of property right markets is lack of scientific; the legal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 market is chaotic and the operation model of property right market is not uniform, the property right market should be rebuilt legally through adhering to the legislative idea that the property market is belong to capital market; establishing market access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 market; making the legal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 market as a public institution legal person clear and making the member system as the basic operation mode.
     In the aspect of the legal innovation of the obje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novative measure of property right securitizati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perty securitization is 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 The necessity lies that it can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owned assets; preserve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state-owned assets; promote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state-owned economy; benefit property right flowing,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building our country’s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achieve property right justice and accord with objective discipline. The feasibility lies that china has receiv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 the restructuring of enterprise has tended to be completed, asset securitization has also been preliminary carried out in practice; the current legal framework has also provided corresponding policy space; equity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equity transfer services of non-listed company have been generally carried out in the property market; stock exchang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ianjin and the risk of capital market doesn’t depend whether to carry out property right securitization or not, but rather regulation, self-discipline, the quality of property rights, etc. So“Three No's”,“shall not be split, not standardized, not continuous traded”, as property right securitization transaction’s barriers should be cancelled. Then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after property right securitization will transform into 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 exchang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bout the legal system of 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 exchang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basic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 securitization is supposed to include market access system, mixed market-maker syste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nd transfer plate syste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s fo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s follows: the system does not achieve complete reunification over the country; the wide coverage and authenticity of information are very difficult to be guaranteed; the minimum period is too short and the eligible condition of the transferee is not detailed and specific. It ought to innovate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provid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Interim Regulation on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s”;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ompulsively; extending the minimum period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clearing what a reasonable qualification of the transferee and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operational specifications for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clearing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the transaction method system, as fo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rule of direct agreement is too principled, which can’t make sure that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enter into property right market; there is not mandatory rule on the agreement after the open call causes that open bidding rate improved slowly; there is no provision about what is internet bidding, how are the several ways of internet bidding, how to apply the several bidding methods; the specific way of the auction is not clear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one person bidding”is controversial, it ought to innovate through clearing the scope of the key industries and the key areas at the level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ing compulsively that the property right market should control the agreement in a certain proportion; clear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bidding, the several specific forms and the specific applicable circumstances of internet bidding; amending“Auction Law”to clear the several specific forms and specific applicable circumstances of auction and amending“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bid invitation and bidding”. In the aspect of asset valuation, as fo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egislations are in a low level and lag behind, not forming a unified, rigorous, scientific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the pattern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is“five dragons control water”; the rule of the assessment method is too principled; the individual direct civil liability of CPV is still blank, it ought to be innovated through amending“Administration of State Asset Valuation”, enacting“Asset Valuation Management Law”and“CPV Law”timely;
     straight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regime of asset valuation; providing detaile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hat each asset valuation method applie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n asset valuation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Apart from the five aspects ab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must be innovated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too, because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very difficult to play an efficient role in the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while the market environment is not satisfied and the market imperfections exist,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Against the current regulatory system of enterpris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should be innovated through the three macro aspects as follows: repositioning state-owned asset regulatory institution;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supervision pattern of property right market and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引文
1钱伟荣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2邓路、孙龙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李明良、吴弘著:《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熊焰著:《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贾保文、宋美华著:《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产权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刘纪鹏著:《中国产权经济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徐洪才著:《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5方卫华著:《中介组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陈甬军等著:《过渡市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潘新平著:《中国产权交易市场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刘向阳:《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郑曙光著:《产权交易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5常修泽等著:《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贺绍齐、王云霞著:《产权交易——盛宴还是深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符绍强著:《国有产权交易博弈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蒋言斌:《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彪、任凤珍编著:《产权交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宋海佳主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律师业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张杰斌等著:《企业产权交易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 Amy L. Chua, The Privatization-Nationalization Cycle: the Link between Markets and Ethnic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lumbia Law Review March, 1995.
    2 Roger Barrett James, Information-the Key to Fair Privatization: British Successes and Russian Pitfalls,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December, 1998.
    3 Roger Barrett James, Information-the Key to Fair Privatization: British Successes and Russian Pitfalls,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December, 1998.
    4【美】斯蒂夫·H·汉克主编:《私有化与发展》,管维立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1 Keith Molkner, a Comparison of The Legal Regim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Russia, KAZAKHSTAN, and Kyrgyzstan, International Tax and Business Lawyer, 1993.
    2【法】阿尔芒·比扎凯著:《公有部门与私有化》,张新木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页。
    3 Elmar Giemulla, Heiko Van Schyndel, Transport Sector Privatiz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Summer, 1995.
    1《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与市政资产私有化法》第15条。
    1林光彬著:《私有化的局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2 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p1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5 Hermann Kantorowicz, Savigny and the Historical School of Law, Law Quarterly Review, 1937,1831.
    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2【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1【法】阿尔芒·比扎凯著:《公有部门与私有化》,张新木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页。
    1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1登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1版,第97页。
    2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1版,第166页。
    3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新1版,第2页。
    4转引自常修泽等著:《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5【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6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载【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2004年新1版,第204页。
    7 Pejovich, S.Karl Marx, Property Rights School and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Karl Marx’s Economics. London.Sydney. Wolfeboro, New Hampshire, 1982, pp240.转引自尹德洪著:《产权理论及其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吴易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1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载《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2樊纲:《论发展市场经济与产权关系的改革》,载《改革》1992年第1期。
    3赵晓雷:《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载《经济学家》1993年第3期。
    4同上。
    5刘诗白著:《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6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65-69页。
    7潘义勇著:《产权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8常修泽等著:《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1徐洪才著:《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新1版,前言。
    3【英】戴维·M·沃克编,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29页。
    1笔者于2009年11月23日,在北大法意大陆法规数据库中,用产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中使用了产权概念的就高达427件。
    2安建、黄淑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释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1于光远:《序言》,载刘伟、平新乔主编:《经济体制改革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2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3陈大钢主编:《产权法原理与实务》,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4张海龙主编:《产权交易法律实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5郑曙光著:《产权交易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6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7李光林:《试论产权与产权制度》,载《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期。
    1王全兴:《关于国有资产法基本理论的探讨》,http://www.tjjjf.com/admin/news_view.asp?newsid=860,(访问日期:2009年11月23日)。
    2蒋言斌:《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21页。
    3谢次昌、王修经:《关于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44页。
    1李爱庆、熊焰著:《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初探》,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1陈甬军等著:《过渡市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1转引自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2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46-247页。
    1安林:《区分“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管理行为》,载《上海国资》2009年第4期。
    2曹钢著:《产权经济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史尚宽著:《物权法论》,荣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57年版,第55页。
    2席月明著:《国有资产信托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3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49页。
    1尹德洪著:《产权理论及其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2关于这三种学说的具体内容,详见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页。
    1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7页。
    2【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8页。
    3【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7页。
    4【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5页。
    1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2正因为此,为了文义准确,在《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过程中,有关该法的名称问题曾经发生过几次变化,最后起草小组考虑到尊重国资法起草史与约定俗成的因素才将法律名称定为《企业国有资产法》。参见李曙光:《解析国资法4大问题》,载《上海国资》2009年第4期。
    1国有资产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2许经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载《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版。
    3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4蒋言斌在其博士论文中将理论界中的代表性观点概括为(1)财产转移说;(2)资产转移说;(3)法定许可权转移说;(4)法定产权买卖说;(5)产权体系说。参见蒋言斌:《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27-28页。
    1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页。
    1王学英、蓝发钦编:《资产经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2第一次并购浪潮(1898-1904),第二次并购浪潮(1916-1929),第三次并购浪潮(1965-1969);第四次并购浪潮(1981-1989),第五次并购浪潮(1994年至今)。详见黄中文等著:《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1-61页。
    3魏成龙著:《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4王玉霞著:《现代企业兼并理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1周小亮:《产权、竞争、协调配置与企业绩效》,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1居昊:《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制度》,载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9页。
    2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3【美】James V·Calvi, Susan Coleman, American Law and Legal System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285页。
    1郭岚、张勇、王亚军:《谈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特殊性》,载《商业时代》2007年第7期。
    2毛程连等著:《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7页。
    1李寿喜著:《产权、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2郭岚、张勇、王亚军:《谈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特殊性》,载《商业时代》2007年第7期。
    1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1魏成龙著:《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2张杰斌等编著:《企业产权交易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熊焰著:《资本盛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1张夕勇著:《并购与管理整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郑曙光著:《产权交易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郭建新主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贾保文、宋美华著:《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产权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5-76页。
    1钱伟荣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1魏杰著:《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272页。
    2罗志先编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治基础》,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3邓路、孙龙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江西省产权交易市场课题组:《产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功能定位》,载《产权导刊》2009年第6期。
    1郑曙光著:《产权交易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杨绍华:《企业国有资产法:一部保障国有资产权益的重要法律》,载《求是》2009年第9期。
    1李明良、吴弘著:《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1邵宁:《展望国有体制改革》,http://news.stock888.net/031220/101,1317,375618,00.shtml,(访问日期: 2008年2月29日)。
    1张卫平:《反垄断法适用之轭——国有企业集中控制的视角》,载《2008年亚洲竞争法论坛论文集》(会议资料)。
    2外商投资可以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形式,所谓“绿地投资”,是指包括独资、合资形式在内的新建企业。参见许志峰:《为国企改革助力》,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日第10版。
    1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孙效敏认为,新建投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是间接的,而并购投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则是直接的。因此,应当对外资并购投资和新建投资适用不同的规则。参见孙效敏:《外资并购投资准入监管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2该原则是指有些法律文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列入不同的部门,如《税收征收管理法》既可归入行政法法律部门,也可归入经济法法律部门;再如《商标法》、《专利法》既可归入行政法法律部门,也可归入民法法律部门。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考虑这些法律规范的主题或主导精神。确定其归属。因为,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得兼跨两个法律部门。正是考虑到《商标法》、《专利法》的主导方面是知识产权,所以将它们划入民法部门。参见马长山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3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4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1关于经济法政策性特征的分析,参见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62-64页。
    2史际春著:《国有企业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1彭冰著:《中国证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张冰玉:《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特征》,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4期。
    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1彭真明、常健:《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 Substian Green, Dean F. Berry, Culture, Structual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Management Buy-Outs, St. Martn Press, 1991, p14.
    3 Gerhard Picot, Volker Land, Management Buy-outs in Germany Boom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 1998.
    4【英】萨德沙拉姆著:《兼并与收购》,胡海峰译,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5金雪军、杨晓兰:《转型经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以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为例》,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
    1关于其积极意义,详见任自力:《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93-94页。
    1陈志杰吴昊:《什么样的公司适合MBO》,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11月21日。
    2 Mike Wright, John Coyne, Management Buyouts, Croom Helm Ltd, Provident House, Burrell Row, Beckenham, 1985, p16-24.
    3任自力:《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99-100页。
    4李伯侨:《MBO应用于国企改革的法律障碍与对策》,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1徐申华、胡钧:《我国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与对策》,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
    1王丽萍、孟刚:《上市公司MBO的相关法律分析》,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2黎四齐:《对我国管理层收购法律障碍的思考》,载《法学》2004年第4期。
    1蒋星辉:《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制度研究》,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
    2丁栋虹、杨英:《论职工持股制度》,载《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3叶映:《对重建我国职工持股制的探索与思考》,载《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8期。
    1吴秀义、王显俊:《论职工持股会的法律保护》,在《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1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载《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第5卷。
    2徐向艺著:《比较、借鉴、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1徐向艺著:《比较、借鉴、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2刘春长:《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产业振兴升级》,载《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1杨海霞:《PE建言股权投资基金新规》,载《中国投资》2009年第8期。
    1杨仕省:《<管理办法>草案即将上报国务院,股权投资基金告别审批制》, http://fund.cnstock.com/yw/201001/362523.htm,(访问日期:2009年11月6日)。
    1徐洪才著:《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1贾保文、宋美华著:《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产权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1熊焰著:《资本盛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2常修泽等著:《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1陈甬军等著:《过渡市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2任凤珍,王彪编著:《建立和完善我国产权交易大市场的路径选择》,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1熊焰著:《资本盛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2刘小玄、刘芍佳:《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调查研究报告》,http://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5449_1_paper.doc,(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3刘小玄、刘芍佳:《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调查研究报告》,http://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5449_1_paper.doc,(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1廖明:《产权市场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1李明良、吴弘著:《产权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1李正希:《实现企业产权交易价格最大化的基本途径》,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5期。
    2郭复初领著:《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3刘向阳:《中国产权市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46页。
    1事业单位法人性质的产权市场又可以具体分为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2李纪:《产权交易机构的组织制度比较》,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7期。
    3关晋明:《立足长远创新产权交易机构经营体制》,载《2004中国产权市场年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4参见《2007中国产权市场年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陈甬军等著:《过渡市场论——中国产权市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24页。
    1廖明:《产权市场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2郭亚夫著:《美国证券市场导览》,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3李文增:《为何要在天津建立三板市场》,载《产权导刊》2008年第5期。
    1刘纪鹏:《产权市场应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2章美锦:《产权市场若干问题探讨》,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7期。
    1参见“沪、京、津、渝四大产权交易机构在沪签署上海协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 http://new.suaee.com/suaee/portal/info/content.jsp?infoid=78105ca0-ef07-11dc-86c7-f3e47f000001&typeid=15687da0-060a-11da-ac70-7d927f000001,(访问日期:2008年3月20日)。
    2李明良、吴弘著:《产权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3页。
    1任胜利:《产权交易机构如何“依法设立”》,载《上海国资》2009年第1期。
    1耿志民:《论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1周茂清:《论产权交易的证券化》,载《财贸经济》2003年第11期。
    1黑龙江产权交易中心中德项目课题组:《产权市场的几种融资方式》,载《产权导刊》,2009年第7期。
    2文宗瑜、冷汇卿著:《产权证券化与创业板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1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罗能生:《产权正义论》,载《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如2005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的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2006年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中国联通和东莞控股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
    1唐志勇、施征:《如何实现阳光交易》,载《上海国资》2005年第4期。
    1李明良、吴弘:《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1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2整顿的实施方案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证监会《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方案》、《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方案》、《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方案》、《原有投资基金清理规范方案》,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等关于清理整顿期货市场的文件。
    3陈耀先著:《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4李庆爱、熊焰著:《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初探》,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1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市场,是指在场内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外由证券(主要是股票)买卖双方议价成交的市场。场外交易,是指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的证券(股票)交易。相对于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进行的场内交易而言,场外交易具有以下特点:(1)不通过集中的交易场所进行,而是当面或通过电话、电传、计算机、经纪人中介等方式分散达成交易;(2)不以电脑自动摄合的方式成交,而是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议价成交;(3)证券买卖的当事人确定;(4)证券交易的管理要求相对宽松;(5)证券商兼具证券自营商和代理商的双重身份,作为自营商,他可以把自己持有的证券卖给顾客或者买进顾客的证券。参见汤欣:《场外交易与场外交易市场》,载《法学家》2001年第4期。
    1王刚、韩立岩:《台湾兴柜股票市场探析及其对我国内地技术产权市场发展的启示》,载《管理前沿》2004年第1期。
    1顾功耘主编:《商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1邓路、孙龙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李学峰:《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做市商制度:功能影响与趋势研究》,载《广大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李学峰:《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做市商制度:功能影响与趋势研究》,载《广大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张元萍、蔡双立:《境外柜台交易市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周高见、张颖:《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载《产权导刊》2006年第5期。
    1章丽华:《中国做市商制度迈出一大步》,载《产权导刊》2008年第11期。
    1王勇等:《场外交易市场作用机制和发展策略研究》,载《北方经济》2008年第5期。
    2过文俊:《海峡两岸场外交易市场比较》,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2期。
    3杨明杰、张秉心:《兴柜股票新修正制度简介》,载《证券柜台月刊》(台湾)2003年7月号,第85期。
    4参见台湾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局网站(www.sfc.gov.tw),(访问日期:2009年11月3日)。
    1赵桂英:《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载《中国监察》2003年第5期。
    2曾令全:《湖北产权市场的发展与国企改革研究》,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 Roger Barrett James, Information-the Key to Fair Privatization: British Successes and Russian Pitfalls,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December, 1998.
    2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3梁远钢、唐文:《信息不对称下国有产权交易及方式探讨》,载《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7月号。
    1陈德敏:《信息公开是实现“三公”的制度保障》,载《产权导刊》2009年第5期。
    1沈立群:《产权转让应防止量身定制》,载《上海国资》2008年第8期。
    1熊广勤、张卫东:《“三位一体化”的产权交易模式研究》,载《经济学家》2008年2月。
    1孙少岩:《防止产权交易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载《经济视角》2007年第4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3条。
    1王彪、任凤珍编著:《产权交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294页。
    1《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范围收窄》,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30/075111119559s.shtml,(访问日期:2010年3月9日)。
    2据统计,2006年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协议转让方式占61.06%,参见《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年鉴200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张杰斌等著:《企业产权交易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2谢志平、宁继鸣:《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定价的拍卖模式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巩平坤:《法规打架人要劝架》,载《产权导刊》2008年第1期。
    2刘东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基本是国有企业领导》,http://business.sohu.com/20091218/n269051164.shtml,(访问日期:2010年3月10日)。
    1朱志强:《“一人竞拍”的拍卖成交有效吗》,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5期。
    1李明良、吴弘著:《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2汪海粟主编:《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3汪海粟主编:《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4潘学模等主编:《资产评估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5姜楠编著:《资产评估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页。
    1赖永添等:《关于评估行业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8期。
    2赖永添等:《关于评估行业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8期。
    1张卫东:《产权交易定价难在何处》,载《上海国资》2004年第7期。
    2郜志宇:《资产评估准则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载《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6期。
    3赵邦宏等:《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法律法规分析》,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1朱明春:《加快评估立法促进评估行业健康发展》,载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周茂清:《完善产权市场定价体系的5大对策》,载《上海国资》2008年第12期。
    3杨敏:《着眼长期发展加快行业立法》,载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赖永添等:《关于评估行业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8期。
    1史海南、陈向平:《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郑海航:《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理论与实践》,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2张文驹:《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lianghui/119927.htm,(访问日期:2010年2月23日)。
    3参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1李荣融:《四年国资保值增值率144.7%》,载《中国证券报》2007年7月27日财经新闻A08版。
    1实际上,这种角色混同在法规制定层面就已经造成《暂行条例》中对国资监管机构出资人权利的一些规定违背了公司法理,参见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屈宏志:《国资委多重定位研究》,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参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1国资委:《经国务院批准中央企业数量调整为155户》(2007年7月20日数据)》,http://www.gov.cn/jrzg/2007-07/20/content_691409.htm,(访问日期:2008年5月20日)。
    2汪生科:《国资委再定位》,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7/3098445.html,(访问日期:2010年1月10日)。
    3顾功耘:《国有资产立法的基本宗旨及制度选择》,载《法学》2008年第6期。
    1顾功耘:《国资监管机构的法律定位》,载《上海国资》2008年第6期。
    2洪学军:《分权与制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职能探析》,载《法学》2006年第9期。
    1孟华强:《完善企业国有产权市场监管制度的思考》,载《国有资产管理》2004年第1期。
    2李纪:《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制度设计与监管的思考》,载《今日工程机械》2004年第1期。
    3陈志强、冯忠明:《产权市场监管体制的法律思考》,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6期。
    1李明良、吴弘著:《产权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51页。
    1《“这里充满机遇!”—访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http://new.suaee.com/suaee/portal/info/content.jsp?infoid=b50b2d60-c85b-11dc-9dba-3c437f000001&typeid=f485d910-0f6f-11da-bb3c-a70e7f000001,(访问日期:2008年3月18日)。
    1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载《财贸经济》2005年第11期。
    1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86-887页。
    2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3郭恒忠,昊晓锋:《公益诉讼何去何从》,载《法制日报》2005年9月28日。
    1 [意]莫诺·卡佩莱蒂著:《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2谭伟等:《国有资产公益诉讼的理论与规则》,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 [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朱伟一著:《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2邓思清:《论建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颜运秋:《公益诉讼——国家所有权保护和救济的新途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2 1949年12月制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实行组织条例》第3条规定,检察机关的职责之一,是“对全国社会与劳动人民利益有关之民事案件及一切行政诉讼,均得代表国家公益参与之”。
    1李惠、柴旺:《我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研究》,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文玲:《浅谈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李明良、吴弘著:《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徐洪才著:《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7、方卫华著:《中介组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陈甬军等著:《过渡市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郑曙光著:《产权交易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0、常修泽等著:《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1、贺绍齐著:《产权交易——盛宴还是深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2、符绍强著:《国有产权交易博弈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4、熊焰著:《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贾保文、宋美华著:《打造中国资本市场的“产权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6、林光彬著:《私有化的局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杨晓舫著:《中国产权经济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8、【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尹德洪著:《产权理论及其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刘诗白著:《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潘义勇著:《产权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张杰斌等著:《企业产权交易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5、朱伟一著:《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26、周林彬著:《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8、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英】戴维·M·沃克编,邓正来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0、【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钱伟荣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爱庆、熊焰著:《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初探》,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33、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4、曹钢著:《产权经济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史尚宽著:《物权法论》,荣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57年版。
    36、席月明著:《国有资产信托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7、尹德洪著:《产权理论及其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黄险峰、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美】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1、黄中文等著:《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2、魏成龙著:《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3、王玉霞著:《现代企业兼并理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毛程连等著:《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5、【意】莫诺·卡佩莱蒂著:《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6、陈耀先著:《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47、【美】斯蒂夫·H·汉克主编:《私有化与发展》,管维立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8、文宗瑜、冷汇卿著:《产权证券化与创业板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49、郭亚夫著:《美国证券市场导览》,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50、郭复初领著:《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彭冰著:《中国证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54、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
    55、史际春著:《国有企业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56、李寿喜著:《产权、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魏成龙著:《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8、张夕勇著:《并购与管理整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9、【法】阿尔芒·比扎凯著:《公有部门与私有化》,张新木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0、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1、魏杰著:《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64、【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英】萨德沙拉姆著:《兼并与收购》,胡海峰译,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
    66、徐向艺著:《比较、借鉴、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彪、任凤珍编著:《产权交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宋海佳主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律师业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安建、黄淑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释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陈大钢主编:《产权法原理与实务》,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7、国有资产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张海龙主编:《产权交易法律实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顾功耘主编:《商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学英、蓝发钦编:《资产经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罗志先编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治基础》,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年版。
    12、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13、马长山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郭建新主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汪海粟主编:《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6、潘学模等主编:《资产评估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姜楠编著:《资产评估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载《财贸经济》2005年第11期。
    2、谭伟等:《国有资产公益诉讼的理论与规则》,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邓思清:《论建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颜运秋:《公益诉讼——国家所有权保护和救济的新途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5、李惠、柴旺:《我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研究》,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文玲:《浅谈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8、邓路、孙龙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9、江西省产权交易市场课题组:《产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功能定位》,载《产权导刊》2009年第6期。
    10、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载《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11、樊纲:《论发展市场经济与产权关系的改革》,载《改革》1992年第1期。
    12、杨海霞:《PE建言股权投资基金新规》,载《中国投资》2009年第8期。
    13、赵晓雷:《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载《经济学家》1993年第3期。
    14、李光林:《试论产权与产权制度》,载《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期。
    15、谢次昌、王修经:《关于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16、安林:《区分“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管理行为》,载《上海国资》2009年第4期,第79页。
    17、许经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载《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版,第5页。
    18、周小亮:《产权、竞争、协调配置与企业绩效》,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第28页。
    19、郭岚、张勇、王亚军:《谈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特殊性》,载《商业时代》2007年第7期。
    20、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21、刘春长:《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产业振兴升级》,载《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22、杨绍华:《企业国有资产法:一部保障国有资产权益的重要法律》,载《求是》2009年第9期。
    23、孙效敏:《外资并购投资准入监管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4、张冰玉:《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特征》,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4期。
    25、任凤珍,王彪:《建立和完善我国产权交易大市场的路径选择》,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26、廖明:《产权市场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27、李正希:《实现企业产权交易价格最大化的基本途径》,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5期。
    28、贾保文:《论中国产权市场的定位问题》,载《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年第10期。
    29、李纪:《产权交易机构的组织制度比较》,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7期。
    30、廖明:《产权市场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31、李文增:《为何要在天津建立三板市场》,载《产权导刊》2008年第5期。
    32、刘纪鹏:《产权市场应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
    33、章美锦:《产权市场若干问题探讨》,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7期。
    34、任胜利:《产权交易机构如何“依法设立”》,载《上海国资》2009年第1期。
    35、耿志民:《论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36、周茂清:《论产权交易的证券化》,载《财贸经济》2003年第11期。
    37、黑龙江产权交易中心中德项目课题组:《产权市场的几种融资方式》,载《产权导刊》2009年第7期。
    38、罗能生:《产权正义论》,载《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9、唐志勇、施征:《如何实现阳光交易》,载《上海国资》2005年第4期。
    40、王刚、韩立岩:《台湾兴柜股票市场探析及其对我国内地技术产权市场发展的启示》,载《管理前沿》2004年第1期。
    41、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载《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第5卷。
    42、李学峰:《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做市商制度:功能影响与趋势研究》,载《广大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3、张元萍、蔡双立:《境外柜台交易市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4、周高见、张颖:《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载《产权导刊》2006年第5期。
    45、章丽华:《中国做市商制度迈出一大步》,载《产权导刊》2008年第11期。
    46、王勇等:《场外交易市场作用机制和发展策略研究》,载《北方经济》2008年第5期。
    47、过文俊:《海峡两岸场外交易市场比较》,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2期。
    48、杨明杰、张秉心:《兴柜股票新修正制度简介》,载《证券柜台月刊》(台湾)2003年第85期。
    49、赵桂英:《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载《中国监察》2003年第5期。
    50、曾令全:《湖北产权市场的发展与国企改革研究》,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1、梁远钢、唐文:《信息不对称下国有产权交易及方式探讨》,载《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7月号。
    52陈德敏:《信息公开是实现“三公”的制度保障》,载《产权导刊》2009年第5期。
    53、沈立群:《产权转让应防止量身定制》,载《上海国资》2008年第8期。
    54、熊广勤、张卫东:《“三位一体化”的产权交易模式研究》,载《经济学家》2008年2月号。
    55、孙少岩:《防止产权交易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载《经济视角》2007年第4期。
    56、谢志平、宁继鸣:《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定价的拍卖模式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57、巩平坤:《法规打架人要劝架》,载《产权导刊》2008年第1期。
    58、朱志强:《“一人竞拍”的拍卖成交有效吗》,载《产权导刊》2007年第5期。
    59、赖永添等:《关于评估行业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8期。
    60、张卫东:《产权交易定价难在何处》,载《上海国资》2004年第7期。
    61、郜志宇:《资产评估准则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载《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6期。
    62、赵邦宏等:《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法律法规分析》,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63、周茂清:《完善产权市场定价体系的5大对策》,载《上海国资》2008年第12期。
    64、史海南、陈向平:《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5、郑海航:《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理论与实践》,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66、屈宏志:《国资委多重定位研究》,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7、顾功耘:《国有资产立法的基本宗旨及制度选择》,载《法学》2008年第6期。
    68、顾功耘:《国资监管机构的法律定位》,载《上海国资》2008年第6期。
    69、洪学军:《分权与制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职能探析》,载《法学》2006年第9期。
    70、孟华强:《完善企业国有产权市场监管制度的思考》,载《国有资产管理》2004年第1期。
    71、李纪:《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制度设计与监管的思考》,载《今日工程机械》2004年第1期。
    72、陈志强、冯忠明:《产权市场监管体制的法律思考》,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6期。
    73、汤欣:《场外交易与场外交易市场》,载《法学家》2001年第4期。
    74、彭真明、常健:《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5、金雪军、杨晓兰:《转型经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以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为例》,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
    76、李伯侨:《MBO应用于国企改革的法律障碍与对策》,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77、徐申华、胡钧:《我国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与对策》,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
    78、王丽萍、孟刚:《上市公司MBO的相关法律分析》,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79、黎四齐:《对我国管理层收购法律障碍的思考》,载《法学》2004年第4期。
    80、蒋星辉:《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制度研究》,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
    81、丁栋虹、杨英:《论职工持股制度》,载《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82、叶映:《对重建我国职工持股制的探索与思考》,载《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8期。
    83、吴秀义、王显俊:《论职工持股会的法律保护》,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1、登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1版。
    2、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1版。
    3、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载【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2004年新1版。
    4、苏星:《所有制、产权与国有资产管理》,载《中国经济学家论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于光远:《序言》,载刘伟等著:《经济体制改革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居昊:《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制度》,载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张卫平:《反垄断法适用之轭——国有企业集中控制的视角》,载《2008年亚洲竞争法论坛论文集》(会议资料)。
    8、关晋明:《立足长远创新产权交易机构经营体制》,载《2004中国产权市场年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2007中国产权市场年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0、朱明春:《加快评估立法促进评估行业健康发展》,载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杨敏:《着眼长期发展加快行业立法》,载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
    1、刘向阳:《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2、蒋言斌:《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任自力:《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许志峰:《为国企改革助力》,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日第10版。
    2、李荣融:《四年国资保值增值率144.7%》,载《中国证券报》2007年7月27日财经新闻A08版。
    3、郭恒忠,昊晓锋:《公益诉讼何去何从》,载《法制日报》2005年9月28日。
    4、陈志杰吴昊:《什么样的公司适合MBO》,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11月21日。
    1、王全兴:《关于国有资产法基本理论的探讨》,http://www.tjjjf.com/admin/news_view.asp?newsid=860,(访问日期:2009年11月23日。)
    2、邵宁:《展望国有体制改革》,http://news.stock888.net/031220/101,1317,375618,00.shtml, (访问日期:2008年2月29日)。
    3、刘小玄刘芍佳:《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调查研究报告》,http://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5449_1_paper.doc,(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4、《沪、京、津、渝四大产权交易机构在沪签署上海协议》, http://new.suaee.com/suaee/portal/info/content.jsp?infoid=78105ca0-ef07-11dc-86c7-f3e47f000001&typeid=15687da0-060a-11da-ac70-7d927f000001,(访问日期:2008年3月20日)。
    5、《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范围收窄》,http://news.sina.com.cn/c/2007-01-30/075111119559s.shtml,(访问日期:2010年3月9日)。
    6、刘东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基本是国有企业领导》,http://business.sohu.com/20091218/n269051164.shtml,(访问日期:2010年3月10日)。
    7、张文驹:《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lianghui/119927.htm,(访问日期:2010年2月23日)。
    8、经国务院批准中央企业数量调整为155户(2007年7月20日数据),http://www.gov.cn/jrzg/2007-07/20/content_691409.htm,(访问日期:2008年5月20日)。
    9、汪生科:《国资委再定位》,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7/3098445.html,(访问日期:2010年1月10日)。
    10、《“这里充满机遇!”—访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http://new.suaee.com/suaee/portal/info/content.jsp?infoid=b50b2d60-c85b-11dc-9dba-3c437f000001&typeid=f485d910-0f6f-11da-bb3c-a70e7f000001,(访问日期:2008年3月18日)。
    11、杨仕省:《<管理办法>草案即将上报国务院,股权投资基金告别审批制》,http://fund.cnstock.com/yw/201001/362523.htm,(访问日期:2009年11月6日)。
    12、http://gov.finance.sina.com.cn/chanquan/新浪产权频道
    13、http://www.cbex.com.cn/北京产权交易所
    14、http://www.tprtc.com/天津产权交易所
    15、http://www.cquae.com/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
    16、http://new.suaee.com/suaee/portal/index.jsp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17、http://www.aaee.com.cn/安徽省产权交易网
    1、Substian Green, Dean F. Berry, Culture, Structual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Management Buy-Outs, St. Martn Press, 1991.
    2、Mike Wright, John Coyne, Management Buyouts, Croom Helm Ltd, Provident House, Burrell Row, Beckenham, 1985.
    1、Roger Barrett James, Information-the Key to Fair Privatization: British Successes and Russian Pitfalls,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December, 1998.
    2、Amy L. Chua, the Privatization-Nationalization Cycle: the Link Between Markets and Ethnic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lumbia Law Review, March, 1995.
    3、Keith Molkner, a Comparison of The Legal Regim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Russia, KAZAKHSTAN, and Kyrgyzstan, International Tax and Business Lawyer,1993.
    4、Elmar Giemulla, Heiko Van Schyndel, Transport Sector Pruvatus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Summer, 1995.
    5、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6、Hermann Kantorowicz, Savigny and the Historical School of Law, Law Quarterly Review, 1937.
    7、Gerhard Picot, Volker Land, Management Buy-outs in Germany Boom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