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道路等级级配及布局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国内对于道路功能层次结构的表述较多,对改变“道路功能不明晰,道路级配不合理”现状的呼声也较高,但对于怎样的道路级配才是城市需要的,怎样的道路微观布局才是保障道路功能充分发挥等等细节问题却研究甚少。本文将对道路等级配置的方法和道路微观布局(主要指道路密度、道路间距以及道路交叉形式等)作深入探讨。论文的主线是道路级配,道路布局将穿插在道路级配研究中。
     首先,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道路级配的研究方法,介绍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不足,并讨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相关推荐值的合理性,对支路的概念作全面和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层面、层次性,以及论文进展的主线和研究目标。
     其次,着重分析城市道路功能,提出广义和狭义不同的道路功能概念,对比各级道路功能特性。由于本文的切入点是道路功能,因此需要寻找能够反映不同等级道路功能的定量指标。机动车出行距离作为一个可以通过调查获取数据的指标,其分布特征将在论文中详细研究。论文通过合理假设推导出行距离分布的一般模型为瑞利分布模型。通过苏州、沈阳、昆山等11座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分布的资料统计,拟合瑞利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回归情况良好,前提假设合理,瑞利分布模型可以作为机动车出行距离分布的一般表达形式。由于模型只有一个参数,为了让这个参数能够表征城市的某些特征,分析该参数的影响因素,包含有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形状和交通结构等,对这三个因素进行量化,提出相应的系数,利用11座城市的基本资料回归得到模型参数与相关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根据瑞利分布模型可以推算城市机动车平均出行距离。
     各级道路优势出行距离和各级道路承担的交通周转量则是论文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对优势出行距离的推导,论文假设:①每次出行严格按照由低等级逐级递增至高等级道路、而后相反的路径顺序;②一次出行在同一方向同一等级道路上的行驶距离不得超过高一级道路的间距;③某一等级道路优势出行距离下限的出行起终点应分属两个对角线上的该等级道路围合区域;④越级道路相交,尤其对于支路与主干路相交,应采取右进右出的交通管理策略。在确定了各级道路优势出行距离和出行距离分布函数后,可以很方便的推导出各级道路交通周转量需求的公式。由于单位长度道路所能提供的周转量很容易得到,因此,基于供需平衡的思路,各级道路长度及比例可以通过道路交通周转量需求与单位长度道路提供的周转量之
There are many representations about road func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s at present. And the voice of obscure road function and unreasonable network grade proportion is also high. But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grade proportion and micro layout of urban road, which guarantees road function. It is chiefly focused on road grade proportion configuring and micro layout (such as road density, space and cross type).
     Firstly, studies on road grade proportion at domestic and abroad are reviewed and the shortage is analyzed. After discussing recommendable value in urban roa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tandard and analyzing branch road concept generally,leading content, research lay,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goal are given. Secondly, it is emphasized at road function, and different concept in both wide sense and narrow sense. Road function is the cut-in point of my research, so it is important to look for measurable indexes, which can distinguish those different road functions. Going without saying, Vehicle Trip Distance (VTD) is the most feasible because it can be gotten by survey. Resident trip distance can be converted to Vehicle Trip Distance. The first core problem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VTD. Through reasonable hypotheses, it proves that VTD is submitted to Rayleigh Distribution. Then, it fits parameters by 11 cities’dates and gets good results.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influencing factors,such as urban land scale, urban figur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mode, and establishes regression nonlinear model to confirm the only parameter. Average trip distance can be calculated by Rayleigh Distribution.
     Preponderant trip distance and transportation turnover investigation for each road grade are the second core problem. In preponderant trip distance study, it supposes that every trip distance in the same orientation in the same road grade should not exceed the space between two proximate higher road, and that every trip route should be from lower road grade to higher road grade and then from higher road grade to lower road grade, and so on. Based on VTD distributing function and preponderant trip distance, road transportation turnover formula can be easily obtained.
     Because it is facile to get road transportation turnover, every grade road length and proportions can be confirmed by the equilibrium thought about supply and demand. This is the third core problem. But, there is an inconsistency between pre-setting space value in preponderant trip distance study and relatively reasonable space value by front research. That is the difficulty in this core problem. The name trip distance-turnover is concluded, through which, commending values are given based on 1km/km2 artery
引文
1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2. 徐循初, 新千年回顾与展望. 城市交通,http://www.chinautc.com, 2003.
    3. 杨涛, 城市交通: 新世纪的挑战与对策.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常州市高新分区综合交通规划.2004.
    5.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湖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
    6.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苏州市交通管理规划.2001.
    7.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阶段性成果之一:交通系统调查与分析.2002.
    8. 李朝阳,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9. 徐吉谦, 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1(第 2 期).
    10. 闫军, 城市道路分类与城市用地关系. 城市规划, 1997(第 4 期).
    11. 李朝阳, 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功能分类的思考. 城市规划汇刊, 1999(第 4 期).
    12. ITE Committee, Planning Urban Arterial and Freeway Systems: Institut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1997.
    13. 赵燕菁, 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 城市规划, 2002. 第 26 卷(第 10 期).
    14. 陆建,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995
    16. 马超群, 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发展水平的探讨.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 郭大忠、冯晓, 城市规划中合理路网密度问题的探讨.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 第 2 卷(第1 期).
    18. 徐源, 我国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研究--网络等级级配及道路功能的优化.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9. 胡绍荣, 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理论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 郑安文, 城市道路交通供给能力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学学报, 2002. 第 10 卷(第 4 期).
    21. 邵正宇, 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道路和交通方式最优匹配. 应用基础与工程学学报, 2003. 第 11 卷(第
    1 期).
    22. 邵正宇, 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最大的道路类型优化分配. 中南公路工程, 2004. 第 29 卷(第 4 期).
    23. 王建军, 城市道路网络合理等级级配探讨. 城市交通, 2005. 第 3 卷(第 1 期).
    24.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中英智能交通中心, 北京市路网功能层次划分及功能整合技术研究(附录).2004.
    25. 李朝阳、张际宁、杨涛, 南京市道路网规划指标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0(第 2 期).
    26. 全永燊、刘小明, 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7. 全永燊, 城市交通控制.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8. 才立人, SCOOT 系统在北京市应用的效益分析. 交通工程, 1988.
    29. 景天然, 城市道路条件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 同济大学学报, 1992. 第 20 卷(第 3 期).
    30. 张春平、景天然,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 1994. 第 22 卷(第 1 期).
    31. 杨佩昆, 重议城市干道网密度--对修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建议. 城市交通, 2003. 第
    1 卷(第 1 期).
    32. 王召森, 规划道路网密度指标调整之思考. 城市交通, 2004. 第 2 卷(第 3 期).
    33. 蔡军, 转向比例与合理干路网密度研究. 城市交通, 2005. 第 3 卷(第 4 期).
    34. Sheffii, Y.,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quilibrium Analysis wit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ethod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1985.
    35. Blunden, W.R. & J.A. Black, The Land Use/Transport System: Pergamon Press.1982.
    36. Ford,L.R.Jr & Fulkerson,D.R., Maximal Flow through a Network. Canad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8, 1956.
    37. Ford,L.R.Jr & Fulkerson,D.R.,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NewYork: Addisonwesley.1971.
    38. 杨涛, 城市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与建模.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39. 饭田恭敬, 交通工程学.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40. Hai Yang, Michael G.H. Bell, Qiang Meng, Modeling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servic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2000.
    41. Akamatsu, T., Miyawwaki, O., Maximum network capacity problem under the transportation equilibrium assignment.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Review, 1995.
    42. Asakura, Y., Maximum capacity of road network constrained by user equilibrium condi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UTSG, 1992.
    43. Iida, Y., Methodology for maximum capacity of road network. Transaction of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72.
    44. S.C.WONG and HAI YANG, Reserve Capacity of a Signal-Controlled Road Network.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 1997. 16(2).
    45. Wongwitdecha, Suneerat, Network construction congestion cost model: A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work zones in road networks.University of MichiganPh.d,2003.
    46. D'OUVILLE, EDMOND LAWRENCE, Optimal Transit Fares and Road Capacity in an Urban Area with two Modes of Travel and Unpriced Conges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Ph.d,1987.
    47. Marson Luis,天津城市交通综合研究组译, 一个广义概念--城市的时间和空间消耗,《城市交通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1986.
    48. 关忠和, 城市交通容量问题初探. 北京交通工程学会首届年会论文集, 1986.
    49. 木纳, 谈减小道路交通占用量. 城市交通管理, 1987(第 1 期).
    50. 木纳, 再谈道路交通占用量. 道路交通管理, 1987(第 4 期).
    51. 杨涛、徐吉谦, 时空消耗概念下的道路网总体容量.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1990.
    52. 周溪召, 大城市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供需平衡模型及其应用.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53. Xiaoping Guo & John Black, Traffic Flow Causing Severance on Urban Street.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Proceedings of ICTTS, 2000.
    54. 杨东援、马哲军, 路网容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毛以升诞辰 100 周年纪念论文集, 1995.
    55. 李彬, 容量限制的多线路比例交通分配方法的应用. 交通工程, 1997(第 3 期).
    56. 刘培玉、刘法胜, 交通网络用户平衡环境下的最大流问题. 交通与计算机, 1999(第 6 期).
    57. 傅白白, 交通网络 SO 分配模型.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58. 苗拴明、赵英, 对时空消耗概念下的路网广义容量计算方法的修正. 城市规划汇刊, 1994. 第 31(第 4期).
    59. 陈春妹, 路网容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0.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
    61.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常州市新北区交通规划研究.2004.
    62.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马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1993.
    63. 李旭宏、田锋、顾政华, 城市道路网供求分析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2. 第 2 卷(第 2 期).
    64. 李朝阳, 大城市道路设施供需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1998(第 4 期).
    65. 常华, 关于广州市道路容量研究的探讨. 公路交通科技, 2005. 第 22 卷(第 9 期).
    66. 朱海清、陈学武, 路网服务水平影响下的机动车规模预测.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5. 第 3 卷(第 4 期).
    67. 裴玉龙、陈洪仁, 区域公路网合理密度确定方法的讨论.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5. 第 28 卷(第 2期).
    68. 裴玉龙、张树升, 区域干线公路网规划理论的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5. 第 28 卷(第 2 期).
    69. 杨秋侠, 工矿企业道路网规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1999. 第 31 卷(第 3 期).
    70. 张春来, 级配论. 中国工商, 2002(第 6 期).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7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1991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1990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 J124-88).1988
    75. 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城市道路设计手册.1985
    76. 周在玲, 我国大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7. 陈友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78.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1998
    79. 王炜、过秀成, 交通工程学.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80. 王炜、徐吉谦,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81. 万沐虎,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2. 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合编, 城市道路与交通.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83. [日]松下胜二,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4. 文国玮,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5. 董丕灵, 我国大城市道路系统存在问题及其更新改造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86. 蔡军, 城市路网结构体系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7. 陈尚云, 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研究.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1999. 第 3 卷(第 3 期).
    88. 陈尚云, 我国特大城市出行分布模型及其参数的研究. 系统工程, 2002. 第 20 卷(第 4 期).
    89. 刘伟平, 交通 OD 表的实用计算模型. 中国公路学报, 1995. 第 8 卷(第 3 期).
    90. 范操, 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组合模型.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91. 王辛,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2. 陈征, 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组合模型研究与软件设计.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3. 曲昭伟、梁春岩、王殿海, 基于电子能量的居民出行分布模拟模型研究.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3. 第 3 卷(第 4 期).
    94. Juan de Dios Ortuzar & Luis G. Willumsen, Modeling Transport (Second Edition).1994.
    95. 费舍里松, 城市交通(第二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6. 曾松, 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布局相对评价指标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2000. 第 13 卷(第 3 期).
    97. 陈学武,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98. 易汉文, 城市分析与交通预测.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9. M.G. McNally, The four-step model.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2000.
    100. 毛海虓,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1. 周溪召、刘灿齐、杨佩昆, 高峰时段城市道路时空资源和交通空间容量. 同济大学学报, 1996. 第 24卷(第 4 期).
    102. 徐亚国, 城市道路路边停车设置方式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03. 第 36 卷(第 1 期).
    103. 过秀成, 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04. 李军、徐玖平, 运筹学--非线性系统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105.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 数学模型(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6.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
    107.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05 年版).2005
    108. YOASSRY,RAM M, Comparison of the 1994 and 1997 HCM delay models for pretimed under saturated interse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0.
    109. 邵长桥、容建、任福田, 停车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关系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2002. 第 15 卷(第
    4 期).
    110. 褚浩然、杨晓芳、林仲帅, 城市主干道功能弱化的机理分析及改善策略--上海“三横三纵”主干道为例. 第一届同济交通论坛论文集, 2004.
    111. 陈胜昌, 打破围墙合理规划, 解决北京交通拥堵. 现代管理, 2004.
    112. 同济大学主编, 城市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13. 顾蓓蓓, 西安城区街道的演变. 规划师, 2004. 第 20 卷(第 7 期).
    114. 徐循初, 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汇刊, 1992(第 6 期).
    115. 徐循初, 再谈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汇刊, 1994.
    116. 徐循初, 三论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汇刊, 1996(第 5 期).
    117. 陈学武、王炜、王锦尧, 交通管制下的路段特性函数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 2000. 第 17 卷(第 3 期).
    118. 杨涛, 我国城市道路网体系基本问题与若干建议. 城市交通, 2004. 第 2 卷(第 3 期).
    119.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中英智能交通中心, 北京市路网功能层次划分及功能整合技术研究(总报告).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