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原国芳是日本著名的玉川学园的创始人,终生致力于全人教育实践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日本大正时期、昭和初期民主教育思潮的集中体现。“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他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贯穿在他的全部著述当中。全人教育理论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同时又与小原国芳的个人素养密切相关;是对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综合,也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成果的结晶。全人教育理论非常丰富,但其特色和精髓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认为教育的理想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项价值,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认为教育教学应遵循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自学的原则、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劳动体验的原则和师生亲密、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以“求真、求善、求美、求圣、求健、求富”为内容的全人素养。作为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全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
Obara kuniyoshi is the founder of Yuchuan Institute, which is well-known in Japan. As an educationist, Obara kuniyoshi devotes his whole life to the practice of whole-person education.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practice are the main embodiment of the democratic educational trend of thoughts in Japan's Dazheng period and early Zhaohe period. Embodied in all his works, whole-person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Obara kuniyos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is also the essence of all his education theories. The Whole-person Education theory is the product of a particular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Obara kuniyoshi's personal qualities. It is the creative integration of all advanced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the world, and is als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fruits of Obara kuniyoshi's ow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Whole-person Education theory is very rich in content, but its essence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of whole-person qualities: the thought that the ideal of education l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six values of truth, goodness, beauty, holy, health and wealth, which means the educated should get a well-balanc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such six aspects as knowledge, morality, art, religion, health and life; the thought that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ing the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valuing students' self-stud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do manual work, establishing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better practice than precept; the thought that teachers themselves should also have the whole-person quality,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ir pursuit of the six values of truth, goodness, beauty, holy, health and wealth. As an ideal objective pursued by human beings, bo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hole-person education develop with the evolvement of the human beings' social practice.
引文
1《论语·述而》。
    2《论语·述而》。
    3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4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见俞玉兹等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984-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3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4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3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1 小原国芳:《小园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3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2页。
    3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4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3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302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3 小原围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7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页。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8页。
    3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1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2小原周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页。
    1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2 苏扬:《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6页。
    4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1 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1[美]杰克·贝蒂:《管理大师德鲁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1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2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1 也译作“整体教育”,它强调人是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一种整体,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东西。
    2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192-194页。
    4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86页。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85页。
    2 http://www.holistic-education.net
    3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4赖明德:《全人教育的探讨和落实》,《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日]小原国芳著,由其民、刘剑桥、吴光威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1993年版。
    2、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吴杰主编:《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版。
    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杰克·贝蒂:《管理大师德鲁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孙彩平著:《教育伦理的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8、钱焕琦主编:《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史》,改革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张锡生主编:《中国德育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10、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1、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2、王小锡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13、孙孔懿著:《教育失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1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5、涂尔干著,陈广金、沈杰、朱谐汉译《涂尔干文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3月第1版。
    16、陈向明主编:《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17、钱焕琦、刘云林著:《中国教育伦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18、李春秋主编:《教育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次版。
    19、张巽根著:《教育是什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20、[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2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德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24、肖海涛著:《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5、刘凤泰著:《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6、董泽芳著:《大学的理念与追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l版。
    27、唐凯麟、张怀承著:《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1月第1版。
    28、施修华主编:《学校教育伦理学》,学林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29、朱法贞主编:《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0、张立文著:《和魂新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袁仁贵著:《论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2、陈小鸿著:《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3、[美]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34、[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5、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6、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7、万俊人主编:《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8、王正平、郑百伟著:《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39、姜国才等著:《教书育人方法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40、季羡林等《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41、王冀生著:《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月第1版。
    42、杨东平著:《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3、腾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44、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苏扬:《小原国芳与洪堡的“完人”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檀传宝、杜时忠的《圣育与德育-小原国芳-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关系思想研究》,《高等师范教育》1997年第6期。
    3、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德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4、王浩鹏:《小原国芳道德教育思想浅析》,《中国德育》2006年第8期,
    5、刘维俭:《小原国芳的育人思想解读》,《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6、许启伟:《小原国芳艺术教育思想述评》,《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7、于传金:《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之道》,《克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8、冯建军:《论全人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3期。
    9、李谊、周婷:《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理论构架及其渊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胡卫东等:《香港高校“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刍议》,《思想教育研究》200年第4期。
    11、孟明义:《大学应该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制造工具》,《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年第4期。
    12、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3、文辅相:《东西方大学文化教育削弱的共同趋势及对策》,《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
    14、徐静娟、李秋萍:《浅论人本主义教育与全人教育》,《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5、张建国:《“全人生指导论”和“全人教育思想”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6、王琪、张修红、曹俊平:《深入心灵:圣育关照下的德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7、晋爱荣:《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实施构想》,《世纪桥》2007年第2期。
    18、胡杰:《浅谈非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财政界(下半月)》2007年第2期。
    19、黄英:《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彭香萍:《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求索》2006年第12期。
    21、谭敏:《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22、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9期。
    23、张彦通:《试论全人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江苏高教》2005年第2期。
    24、王胜利:《论“全人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5、袁广林:《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全人教育》,《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26、李晓霞:《全人化道德教育探讨》,《云南教育》2003年第3期。
    27、赖明德:《全人教育的探讨和落实》,《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8、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9、胡卫东:《浅谈香港地区高校“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0、杨叔子:《做好“三提高”工作培养“全”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23期。
    31、胡潇:《论全人教育》,《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2、冯夏婷:《全人教育: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新进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3、刘希里:《论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
    34、熊秋媛等:《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的素质》,《江苏高教》2001年第3期。
    35、郭文玲:《从人本主义理论谈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全人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6期。
    36、何贤娟:《整合全人教育理念构建成人和谐人格--对成人教育的思考》,《成人教育》2005年第5期。
    37、太俊文:《新课改中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整合全人教育探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8、徐莉炜:《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9、彭洁:《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0、卢彦琦:《论现代“全人”的素质构建》,《文教资料》2006年第4期。
    4l、杨胜才:《富教: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42、周鸿志:《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及其别具特色的教学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3、杨世谷:《蔡元培教育立国与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4、王海义、史琳春:《论蔡元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5、杨婷:《“通识通德”的全人教育与当代大学精神--中国传统教育理想和精神的现代意义》,《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46、邓银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年第2期。
    47、肖冬:《教育实践中的“完人逻辑”》,《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
    48、孙伟科:《美育与艺术教育、完人教育关系问题的若干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49、田汉族:《孔子的完人思想与现代人的培养--为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而作》,《杭州工业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50、岳跃:《小原国芳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