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孟学探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初唐是唐代孟学的起步阶段,士人对孟子没有专门的研究。初唐儒者在诠释经典时对《孟子》内容的大量引述,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士人对《孟子》的阅读兴趣,继而带动孟子思想在士林中的传播普及。初唐孟学的主要表现特征就是对孟子理论的征引。
     魏征继承了孟子敢为王者师的独立人格精神,他成功地实践了孟子的君臣思想,主张君臣职责分明,强调国君须以礼待臣。崔融的《谏税关市疏》引述并继承了孟子不少的经济观点来反对当时收取关市赋税,对社会分工的认识也与孟子的观点相同。王勃和卢照邻都以文士的眼光去看待孟子,对孟子不遇于时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也都从儒家诗教传统的角度立论,把孟子视为孔子之后儒学诗教最醇正的继承者。李善注《文选》时征引《孟子》及前人注《孟子》的内容达三百多次,他的注《文选》广布于士林,对《孟子》的传播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刘知几在其《史通》中也多次引述孟子的言论,刘知几评价孟子的品格是“行仁”,而其命运却是“不遇”。他一方面多次征引孟子的学说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对孟子的认同。另一方面他也敢于对孟子的某些观点予以批评。
     盛唐时期的孟学,在初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一是由初唐时比较单一的征引,变为较多地对孟子思想在精神上继承和在行动上的践行。如李白主要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表现之一,是他有“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和豪气。表现之二,是他的大丈夫气。杜甫较多地接受了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反对不义战争的主张。杜甫一生都在为黎元百姓担忧,他流露在诗作中的仁者心肠,是一个醇厚的儒者对孟子仁政思想的会心与忠实的践行。盛唐孟学的这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学术风气逐渐由初唐时的章句之学开始向义理之学的转变。这为以研究义理为主的中唐孟学打下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盛唐孟学的发展之二,是杨绾和赵匡在关于科考改革的上疏中对孟子的大力提倡,试图通过官方制度自上而下推崇孟子。这无疑会对推行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唱响了《孟子》由子入经的先声。盛唐孟学的发展之三,是产生了唐代最早注解孟子的专书——陆善经《孟子注》七卷。陆善经的《孟子注》七卷已佚,但是它开启了唐人注《孟子》的先例。
     中唐是唐代孟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表现特征之一是对《孟子》一书的注解诠释比前期明显增多;表现特征之二,是士人开始对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专题讨论。这些讨论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显示出士人对孟子逐渐增加的研究兴趣。
     韩愈对孟子的尊崇于中唐孟学热潮是强有力的推动。韩愈自身的儒教学养及其欲以道统自振一代的抱负和理想是其崇孟的学缘基础,更重要的,韩愈是要借助孟子的思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韩愈继承孟子强调的“君臣大义”反对藩镇割据;又以孟子的心性理论为出发点,在学理上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来抗衡佛教,尤其是当时盛行的禅宗义理;同时,自述一套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教衣钵相传的法系。韩愈倡导儒道与崇孟,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也很大。韩愈崇孟不仅让他从观念上有扩张诗境,抗衡前辈与时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孟子》文本也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语料。韩愈诗歌呈现出的强烈主观意识,驰骋纵横的奔涌气势,也都与他尊崇孟子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联系。孟子的浩然正气,至刚至坚的个性,重心性的理论,无论是在精神气质上还是在艺术创造上都对韩愈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李翱对中唐孟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重建了比韩愈更丰富更完善的儒道心性理论。李翱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性善情恶”这一命题。并将性善和“诚”相融合,为“复性”提供了具体可行的途径。又将“性”与“文”相联系,认为文章与人性同样重要。柳宗元也对孟子的一些观点进行了研究性的探讨。在关于成圣问题上,柳宗元发挥了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主张圣人与凡人相同,打破圣人天命的神化,批判“君权神授”说,为其天人关系的唯物理论服务。柳宗元关于利益问题的论述也与孟子的相关思想产生关联。柳宗元言“利”,能结合时代经济的发展,出于孟子而又超越孟子。柳宗元“利安元元”的民本思想以及尊贤使能的用人思想,其内核更多的也是继承于孟子。柳宗元对孟子的学说有不少新的解释和发展,他突破了章句训诂之学,更多表现于对孟子思想和基本精神的关注和研究,体现了中唐士人研究儒家经典新的学术方向。此外,皇甫湜对孟子也很关注,第一,他很理解并支持韩愈对孟子道统之业的继承。第二,皇甫湜对孟子的态度是持中的,他没有像韩愈那样一味地尊孟,而是理性地看待孟子、荀子等各家的思想。在中唐孟学思潮中,皇甫湜这种持中的态度,代表了大多数士人的立场,即希望能够从孟子的思想和理论的重新解读和挖掘中,为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历史依据。
     晚唐的孟学是对中唐孟学的延续,上承中唐韩愈发起的尊孟运动,下启北宋政治变革所带来的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在唐宋时期地位提升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晚唐文坛的主要人物杜牧,就将孟子和孔子并提,肯定了孟子的地位,并对孟子的命运表示同情和理解。他往往结合现实问题,发挥孟子思想的精神。杜牧关注孟子,但并不迷信孟子,他对孟子的态度是辩证的。杜牧的散文在内容上对孟子的相关学说或者继承发挥,或者质疑问难,其中有不少的灵感得之于孟子的思想。在艺术表现上,杜牧的政论文议论纵横,善于运用层层推演的表现手法,这一文风特点颇受孟子散文的影响。
     晚唐后期,皮日休对唐代孟学的建树最引人注目。他真正接过了韩愈尊孟的旗帜,首先,皮日休极力尊崇和褒扬韩愈。其次,他上书强烈要求有司将孟子列入科考内容,把孟子之文视为经传,可谓是具有胆识和见识的。这一倡议,是从中唐韩愈到北宋,《孟子》终于被列入科考内容的一个重要关接点。皮日休对孟子的尊崇与韩愈有所不同。第一,他对圣人之道的尊崇,以及对无德君臣的批判都比韩愈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也更加执着与彻底。第二,韩愈多是试图从孟子的学理上找到治世救世的依据;而皮日休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末世,他主张“求用”圣人之道,更多的是试图在实用方面做努力。因此,他在提倡改革学校教育以及个人修养方面继承孟子发表的看法就更加具体。与皮日休交谊甚密的陆龟蒙也对孟子的许多观点颇有认同。他虽然对孟子的重视程度不如皮日休,但是他扬孟抑荀的态度却很明确。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唯一现存的唐代孟子研究专著——林慎思的《续孟子》。林慎思的《续孟子》是借用《孟子》的形式,表达他复兴儒学,匡世救俗的强烈愿望。他的续孟,成为晚唐孟学史上闪亮的一环,不仅在思想上丰富了晚唐孟学的研究,有承前启后之功,在形式上也为宋儒的订正经文和以意说经,开启了无限法门。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Mencius learning wa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Scholars did not undertake professional researches on Mencius. The Mencius abundantly quoted by Confucians in explaining classics greatly stimulated the interest of scholars in reading and then promoted the preval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Mencius'ideology. The major representation of Mencius learning was the quotations from Mencius theory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ei Zheng inherited Mencius'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pirit of daringly being a teacher of a ruler and successfully practised Mencius'monarch-subject ideas, which advocated the distinct responsibility between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and emphasized that monarch should well treat his subjects by li(appropriateness). Jian Sui Guan Shi Shu written by Cui Rong cited and inherited many economic views from Mencius to oppose the imposition of tax at that time and he also shared the ideas on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 Mencius. Wang Bo and Lu Zhaolin evaluated Mencius from scholar perspective and aroused sympathy towards Mencius'fate of living at a wrong time. They presented their argumen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fucian poetry education tradition and regarded Mencius as the purest successor of Confucianism after Confucius. Li Shan quoted The Mencius and the predecessor's note on The Mencius for more than three hundreds of times in Wenxuan annotation. His annotation was hold in esteem and gave an indirect impetus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encius. Liu Zhiji quoted the speeches of Mencius in Comments on Works of History many times and evaluated Mencius'moral quality as "benevolence and loyalty" while his fate as "unrecognized talent". Abundant quotations from Mencius speech to support his own arguments on one hand presented his recognition to Mencius, on the other hand showed his courage to make criticism.
     Mencius learning in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made some progress on the basis of the early Tang. First, the comparatively simple quotations were changed into much inheritance of Mencius'ideology in spirit and practice in action. Li Bai's inheritance of "Noble Spirit" from Mencius was a good case in point. One presentation was his strong self-confidence and heroic spirit of "nobody but me"; the other was his masculinity. Du Fu greatly accepted Mencius'views on Benevolent Governance.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opposition to the unjust wars. He worried about the common people in all his life. His benevolent spirit revealed in his poems proved that he was the most loyal successor and practitioner of Mencius thought on benevolent governance.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learning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ang, to some extent, showed that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w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simple quotation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o the research of yi and li, which laid a good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learning based on reason and principle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Second, the growth of Mencius learning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ang was that Yang Wan and Zhao kuang greatly propagated Mencius in the memorials o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ubmitted to the emperor and attempted to make top-down advocacy to Mencius through official system, Undoubtedly, which definitely promoted the popularity of Confucianism including Mencius and to a large extent, opened the door for The Mencius to transform from Zixue to Jingxue. The third aspec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learning wa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book in annotating Mencius——Lu Shanjing's Mencius Notes seven volumes, which although lost, set the precedent for annotations of The Mencius by Tang people.
     Mencius learning witnessed the flourishing period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was the striking increase of the annotated Mencius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period; the second feature was the seminars on Mencius important ideology started by scholars. Despite approval or opposition, these discussions showed the gradual growth of interest in studying Mencius.
     Han Yu Admiration to Mencius was the strongest stimulus to Mencius learning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Han's rich knowledge on Confucianism and the ambition of revitalizing a generation by Confucianism were the premises of admiring Menci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Han Yu tri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social evils with the aid of Mencius'ideas. Han Yu inherited the idea of righteousness between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emphasized by Mencius and opposed local authorities independent of the central authority; Based on Mencius' Theory of Heart-Nature, academically, he set up a set of theory system to content against Buddhism, in particular, the prevailing argumentations of Zen Buddhism; in the meanwhile he accounted in his own words a set of Confucian orthodoxy to oppose the ideology inherited from Buddhism. Han Yu's poetry writing was greatly promoted by his advocacy of Confucianism and admiration of Mencius, which not only endowed him with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enlarging poetry context and countering the predecessors and the contemporaries but also Mencius text provided abundant language materials for his poetry writing. The strong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free and splendid style revealed in his poetry had an important and potential link with his admiration to Mencius. Mencius' noble spirit, honest and upright personality and theory of human nature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Han Yu in spirit as well as in art creation.
     Li Ao's Contributions to Mencius theory in middle Tang Dynasty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reestablishing rich and perfect Confucianism Heart-Nature Theory compared with Han Yu. Based on Mencius' Theory on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Li Ao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good in human nature and evil in emotion" and combined goodness with sincerity, which provided a specific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restoring the Beginning". In the meanwhile he made a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and thought that article and human nature were equally important. Liu Zongyuan also made researches on some Mencius thought. In terms of sanctification, Liu Zongyuan developed the viewpoint of Mencius'"everybody can be a Yao or Shun" and thought that the sages were the same with the common people, which broke the sanctification of sages by Fate, criticized the doctrine of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 and provided a support to his materialis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Man. The exposition on the issue of benefit by Liu Zongyuan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Mencius'relevant thoughts. Liu Zongyuan integrated "benefit" with the advance of current economy, which was derived from Mencius and surpassed him. The core of Liu Zongyuan's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views on honoring the worthy and appointing the talented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Mencius. New explanations and development on Mencius' theory by Liu Zongyuan who broke through the study in chapters, sentences and exegesis,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concern and research on Mencius'ideology and spirit, which showed a new academic direction of studying Confucianism by scholar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In addition, Huang Pushi also paid attention to Mencius; first, he understood and supported Han Yu's inheritance of Mencius Confucian orthodoxy. Second, Huang Pushi bore a neutral attitude towards Mencius. He, unlike Han Yu who blindly expressed his respect to Mencius, rationally absorbed the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such as Mencuis, Xun Zi. In the trends of Mencius theory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Huang Pushi's neutral attitud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majority of scholars, who hoped to find a historical basis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 through the new interpretations and explorations on Mencius theory.
     Mencius learning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as an extension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formerly continuing from the movement of admiration to Menciu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later extending to the upgrading movement of Mencius aroused by the political re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was a vital step in promoting the position of Menciu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One of the main scholar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as Du Mu, who juxtaposed Mencius and Confucius and affirmed the position of Mencius, at the same time, showed his sy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o Mencius'fate. He carried out the spirit of Mencius'ideology through realistic issues. Du Mu, concerning Mencius but not blindly accepting, carried a dialectical attitude towards Mencius. His prose, in content, wheth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relevant sayings of Mencius or questioned, among which many inspirations were derived from Mencius'thoughts. In art expression, Du Mu's political essays were full of argumentations and deductions, which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Mencius.
     In the later half of late Tang Dynasty, Pi Rixiu's contributions to Mencius theory were the most striking. He truly carried Han Yu's banner of admiration to Mencius. On one hand, he respected and highly praised Han Yu, on the other hand, he submitted a written request to strongly suggest the officials to bring The Mencius in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regarded it as a classic, which showed his courage and insight. His proposal, from Han Yu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layed a jointing role in successfully involving The Mencius in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admiration to Mencius by Pi Rixiu differed from Han Yu. First, his reverence to Confucianism and criticism to immoral monarch and subjects were more straight, severe, persistent and downright than Han Yu. Second, HanYu mainly sought for ways of ruling and saving the society from theory while Pi Rixiu, living at the end of desperate Tang Dynasty, advocated applying Confucianism into practice, which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value. As a result, he more specifically inherited Mencius opinions on reform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elevating individual quality. Lu Guimeng, a close friend of Pi Rixiu, also approved many ideas of Mencius. Although he did not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ncius, he had a definite attitude towards propagating Mencius and criticizing Xun Zi.
     During this period the only existing monograph on Menciu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ppeared, that is, Lin Shensi's Continued Mencius, which showed his strong desire in reviving Confucianism and saving the world by borrowing the form of The Mencius. This monograph, as a splendid page in the history of Mencius ideolog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not only enriched the researches on Mencius ideology, playing a role in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ushering in the future, but also in form opened the door for the revised scripture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discussion of scriptures based on meaning in Song Dynasty.
引文
1李伏清《论柳宗元与儒学复兴》,华东师范大学2008级搏士论文。
    1李小山《李翱生平与思想新论》,西北大学2009级博士论文。
    2从不同角度对孟子进行解读的如杨泽波的《孟子性善论研究》、黄绳《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贺荣—《孟子之王道主义》、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等。同时,学者们围绕着孟子的家世和生平也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不少相关著作。如工轩编著《孟子家世》、曲春礼《孟子传》、曹尧德《孟子传》、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杨泽波《孟了评传》、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孟子家世》、刘培桂《孟子与孟子故里》、刘鄂培《孟子大传》等等。
    3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第二卷,第一章《序论·引言》,第1页。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年。《中国孟学诠释史论》是此书的简体字版。
    4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第二卷,第一章《序论·引言》,第1页。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年。
    1李峻岫《汉唐孟子学述论》,第11页,齐鲁书社,2010年。
    1杜泽逊《<孟了>入经和<十三经>汇刊》,《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学生书局出版,2002年3月。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第263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旧唐书·儒学传序》,卷一百八十九上,第494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新唐书·儒学传序》,卷一百九十八,第563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卷六,第1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新唐书·儒学传序》,卷一百九十八,第563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6《旧唐书·儒学传序》,卷一百八十九上,第494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旧唐书·魏征传》,卷七十一,第254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唐太宗《答魏征手诏》,《全唐文》卷六,第7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唐太宗《求直言手诏》,《全唐文》卷八,第9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第136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孟子·梁惠王下》,卷二,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孟子·公孙丑下》,卷四,杨伯峻《孟子译注》,第8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孟子·告子下》,卷十二,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9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公孙丑下》,卷四,杨们峻《孟子译注》,第8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魏征《论治道疏》,《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第141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魏征《论御臣之术》,《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第141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魏征《论御臣之术》,《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第141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魏征《论治道疏》,《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第1414页至141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吴兢《贞观政要·直谏》,卷二,第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唐德宗《君臣箴》,《全唐文》卷五十五,第59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卷一,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卷一,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旧唐书·王勃传》,卷一百九十上,第500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参见李峻岫《汉唐孟子学述论》第四章中“隋代儒学发展概况及王通《中说》对孟子思想的继承”部分,第232至233页,齐鲁书社,2010年。
    3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第183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九,第18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卢照邻《对蜀父老问》,《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七,第170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孟子·滕文公下》,卷六,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4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旧唐书·王勃传》,卷一百九十上,第500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王勃《送劫赴太学序》,《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第183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王勃《续书序》,《全唐文》卷一百八十,第18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王勃《上明员外启》:某崇徽启绪,盛德传家,承太了之仙宗,析将军之远系。朱轮在汉,列高上于三台:青盖浮江,扈平王于七姓。遗风旧烈,尚存清白之基;祖德家声,代有纵横之目。及金陵东覆,玉马西奔,髦头杰起,文儒继出。《全唐文》卷一百八十,第18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杨炯《工勃集序》: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逮秦氏燔书,斯文天丧:汉皇改运,此道不还。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僶俛大猷,未忝前载。泊乎潘、陆奋发、孙、许相因,继之以颜、谢,申之以江、鲍。梁魏群材,周隋众制,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邱坟;或独徇波澜,不寻源于礼乐。《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第193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全唐文》卷一百八十,第183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全唐文》卷一百八十,第183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参见傅璇踪《唐代诗人丛考·杨炯考》,第20页,中华书局,2003年。
    1杨炯《王勃集序》,《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第19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旧唐书·崔融传》,卷九十四,第300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崔融《谏税关市疏》,《全唐文》卷二百十九,第221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崔融《谏税关市疏》,《全唐文》卷二百十九,第221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7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孟子·梁惠王上:》,卷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梁惠王下》,卷二,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董洪利《孟子研究》,第6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4《孟子·滕文公上》,卷五,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24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孟子·滕文公上》,卷五,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24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孟子·滕文公下》,卷六,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4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梁惠王上》,卷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崔融《谏税关市疏》,《全唐文》卷二百十九,第221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杜佑《通典》“刑法七”中“禁屠杀赎生”条也记载了崔融此议,卷一百十九,第4388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旧唐书·李善传》,卷一百八十九上,第494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旧唐书·曹宪传》,卷一百八十九上,第494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萧统《文选序》,李善注《文选》,第2灭,中华书局,1983年版。
    1谢惠连《雪赋》,李善注《文选》,第19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刘琨《劝进表》,李善注《文选》,第52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刘琨《劝进表》,李善注《文选》,第52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欧阳建《临终诗》,李善注《文选》,第32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李善注《文选》,第71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李善注《文选》,第29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李善注《文选》,第33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李善注《文选》,第53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李善注《文选》,第6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所比照的现行《孟了》文本,依据的是杨伯峻本。
    3潘尼《赠河阳》,李善注《文选》,第35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傅亮《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李善注《文选》,第50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颜延之《皇太了释奠会作诗》,李善注《文选》,第6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此处李善在征引《孟子》文本时将原文中的两处“民”改作了“人”,即“斯民”改“斯人”,“天民”改“天人”。大概是避李世民之讳。
    3孔融《论盛孝章书》,李善注《文选》,第58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此处的征引有三处“民”,但是只有一处改动,即“民以为”改为“人以为”。
    5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李善注《文选》,第6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陆士衡《五等论》,李善注《文选》,第74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旧唐书·刘知几传》,卷一百二,第317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刘知几《史通·原序》,黄寿成校点,第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3《旧唐书·刘知几传》,卷一百二,第317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刘知几《史通·自叙》,《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第278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吴荣政《刘知几<史通>评述书目考》,《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刘知几《史通·内篇·探赜第二十七》,黄寿成校点,第6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刘知几《史通·外篇·惑经》,黄寿成校点,第11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孟子·滕文公上》,卷五,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1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刘知几《史通·外篇·申左第五》,黄寿成校点,第11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4《新唐书·刘知几传》,卷一百三十二:“子玄与徐坚、元行冲、吴兢等善,尝曰:‘海内知我者数子耳。’”第452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旧唐书·元行冲传》,卷一百二,第3178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旧唐书·元行冲传》,卷一百二,第318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旧唐书·王元感传》,卷一百八十九下,第496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2《旧唐书·刘知几传》,卷一百二,第317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四)(上),第28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关于陆善经《孟子注》的特点,参见李峻岫《汉唐孟子学述论》第304至305页,齐鲁书社,2010年。
    1《新唐书·选举志上》,卷四十四,第116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吕延祚《进集注文选表》,《全唐文》卷三百,第304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五臣注与李善注的关系可参见汪习波著《隋唐文选学研究》第五章第一、二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张鹏飞《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比勘——<昭明文选)在唐代科举诗中的应用发微之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闻一多《唐诗杂论》,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附录,第162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附录,第152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5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26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6李白《赠张相镐》,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9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李善注成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或之前,五臣注成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年),所以他十五岁作赋凌相如时,五臣注还未出现。
    1《新唐书·李邕传》,卷二百二,第5754贝,中华书局,1975年版。
    2闻一多《唐诗杂论》,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李白《上李邕》,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1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李白《东海有勇妇》,王琦《李太白全集》,第2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91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40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杜甫《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24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杜甫《宗武生日》,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47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李白《喇鲁儒》,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15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00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赵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39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3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24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杜甫《进雕赋表》,仇兆鳌《杜诗详注》,第2172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4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仇兆鳌《杜诗详注》,第7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仇兆鳌《杜诗详注》,第7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参见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第2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新唐书·三宗诸子传》卷八十一,第359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9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22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王琦《李太白全集》,第48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李白《将进酒》,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7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5李白《行路难》其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8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6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王琦《李太白全集》,第42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王琦《李太白全集》,第48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8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8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91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5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王琦《李太白全集》,第48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6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5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91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8李白《梁甫吟》,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7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9李白《梁甫吟》附录,王琦《李太白全集》,第17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孟子·滕文公下》有多处谈到他“不见诸侯”的原因。
    11王琦《李太白全集》附录,第149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孟子·滕文公下》,卷六,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4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一,王琦《李太白全集》,第81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二,王琦《李太白全集》,第81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白《赠张相镐》其二,王琦《李太白全集》,第59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孟子·梁惠王上》,卷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5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6《孟子·梁惠王上》,卷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7《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5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杜甫《过津口》,丑兆赘《杜诗详注》,第196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杜甫《雷》,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29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二,仇兆鳌《杜诗详注》,第21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杜甫《驱竖子摘苍耳》,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66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仇兆鳌《杜诗详注》,第264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黄彻《巩溪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34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一,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1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5杜甫《遣兴三首》其二,仇兆鳌《杜诗详注》,第54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6杜甫《昼梦》,仇兆鳌《杜诗洋注》,第160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旧唐书·杨绾传》,卷一百一十九,第3430—343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杨绾《上贡举条目疏》,《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第335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新唐书·啖助传》,卷二百,第570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旧唐书·陆质传》,卷一百八十九下,第497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赵匡《举选议》,《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的360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旧唐书·杨绾传》,卷一百一十九,第343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第373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旧唐书·杨绾传》,卷一百一十九,第343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旧唐书·经籍志序》,卷四十六,第196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唐会要·缘举杂录》,卷七十六,第16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旧唐书·礼仪志四》,第919—92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通典·选举三》,卷十五,第35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旧唐书·玄宗本纪上》,卷八,第18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6《资治通鉴·唐纪卷二十八》,卷二一二,第676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唐大诏令集·求儒学诏》,卷一百五,第72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唐会要·贡举上》,卷七十五,第16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旧唐书·礼仪志》,卷二十四,第91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唐会要·贡举上》,卷七十五,第16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唐会要·学校》,卷三十五,第7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旧唐书·礼仪志》,卷二十四,第920—92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唐会要·释奠》,卷三十五,第7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旧唐书·玄宗本纪下》,卷九,第218贞,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旧唐书·礼仪志》,卷二十四,第921—92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唐会要·孝廉举》,卷七十六,第16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唐玄宗《孝经注序》,《全唐文》卷四十一,第44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唐玄宗《颁重注孝经诏》,《全唐文》卷三十二,第35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查屏球《盛唐经学的窘境——论开、天文化特点与经学发展关系》,《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秋之卷。
    1《新唐书·选举志上》,卷四十四,第116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通典·选举三》卷十五,第355负,中华书局,1988年版。
    3《通典·选举三》卷十五,第35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钱钟书《谈艺录·宋人论韩昌黎》,第62页,中华书局,1984年。
    2张籍《上韩昌黎书》,《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第700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韩愈《答张籍书》,《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第557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7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韩愈《进学解》,《韩昌黎全集》,第186页,中国书店,1994年版。
    3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韩昌黎全集》,第452页,中国书店,1994年版。
    4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韩昌黎全集》,第452页,中国书店,1994年版。
    1《孟子·公孙丑下》,卷四,杨伯峻《孟子译注》,第88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离娄上》,卷七,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6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孟子·滕文公上》,卷五,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2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滕文公下》,卷六,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5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新唐书·藩镇魏博序》,卷二百一十,592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6韩愈《原道》,《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全唐文》卷五百五十,第55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全唐文》卷五百五十,第556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旧唐书·韩愈传》,卷一百六十,第420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14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仲素《佛骨碑》,《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第65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旧唐书·韩愈传》,卷一百六十,第4198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旧唐书·韩愈传》,卷一百六十,第420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参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四章《隋唐之宗派》,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旧唐书·傅奕传》,卷七十九,第271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狄仁杰《谏造大像疏》,《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第172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张廷珪《谏白司马坂营大像表》,《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九,第2734—27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辛替否《谏造金仙玉真两观疏》,《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2762—276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萧做《谏懿宗奉佛疏》,《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第773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新唐书·李蔚传》,卷一百八十一,第535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白居易《策林六十七·议释教》,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136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傅奕《请除释教疏》,《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第134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傅奕《请废佛法表》,《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第1346贞,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张延珪《谏白司马坂营大像表》,《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九,第27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旧唐书·姚崇传》,卷九十六,第302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彭似《删汰僧道议》,《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第454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33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第264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参见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第36—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美]江文思、安乐哲编《孟子心性之学》,第17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孟子·尽心上》,卷十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0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告子上》,卷十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54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孟子·告子上》,卷十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5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八,第55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八,第555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九,第556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韩愈《举钱徽自代状》,《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九,第556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韩愈《杂说四首》其三,《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4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韩愈《猫相乳》,《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九,第565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原性》,《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5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翱《复性书上》,《全唐文》卷六百三十,第6434—64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3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第69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第594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新唐书·李华传》,卷二百三,第577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参见《新唐书·萧颖士传》,卷二百二,第5767—577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新唐书·独孤及传》,卷一百六十二,第499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新唐书·韩愈传》,卷一百七十六,第526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五,第581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送王秀才序》,《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五,第562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韩愈《与孟尚书书》,《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三,第560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与孟尚书书》,《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三,第560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参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四章《隋唐之宗派》第十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韩愈关于“道”的理论内涵,学者们已论及很多,在此不再赘述。可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萧公仪《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二章第二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李峻岫《汉唐孟子学述论》,第281页,齐鲁书社,2010年。
    3《韩昌黎全集》,《与孟尚书书》注,第268页,中国书店出版,1994年版。
    1《韩昌黎全集》,《与孟尚书书》注,第267页,中国书店出版,1994年版。
    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4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韩愈《送王秀才序》,《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五,第562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叶燮《原诗》内篇上,王夫之《清诗话》下,第5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3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第1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5这方面的成果还有孟二冬《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等。
    6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2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新唐书·韩愈传》卷一百七十六,第525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韩愈《进士策问十三首》其四,《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七,第554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参见本章第二节第五部分。
    4《新唐书·韩愈传》卷一百七十六,第526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林简言《上韩吏部书》,《全唐文》卷七百九十,第828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张籍《上韩昌黎书》,《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第700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进学解》,《韩昌黎全集》,第187页,中国书店,1994年版。
    1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附录,第13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附录,第13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附录,第13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韩愈《杂诗》,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董洪利《孟子研究》,第10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3韩愈《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10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韩愈《荐士》,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5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韩愈《驽骥赠欧阳詹》,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1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韩愈《雉朝飞操》,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11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韩愈《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自笑平生夸胆气,不离文字鬓毛新。”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9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韩愈《县斋有怀》,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12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李贺《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入门下马气如虹。”王琦《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第15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韩愈《寒食日出游》,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3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孟郊《戏赠无本》,《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七,第423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附录,第13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钱钟书《谈艺录·宋人论韩昌黎》,第62页,中华书局,1984年。
    1孟浩然《临洞庭》,徐鹏《孟浩然集校记》,第146页,人民文学出版,1998年。
    2杜甫《登岳阳楼》,杨伦《杜诗镜铨》,第9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3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3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旧唐书·李翱传》,卷一百六十,第4205-420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新唐书·李翱传》,卷一百七十七,第528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李翱《答朱载言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第641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李翱《寄从弟正辞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第64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翱《复性书上》,《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第6434—64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刘禹锡《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全唐文》卷六百一十,第626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李翱《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第640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韩愈《原道》,《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齐鲁文化研究》第六辑,2007年。
    1《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8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滕文公上》,卷五,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2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孟子·离娄下》,卷八,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9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告子上》,卷十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63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孟子·告子上》,卷十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5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李翱《复性书上》,《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第643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李翱《复性书上》,《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第643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翱《复性书中》,《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第643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葛兆光《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中国学术》2000年第1期。
    3韩愈《与冯宿论文书》,《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三,第559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韩愈《送孟东野序》,“三子者”指孟郊、李翱和张籍。
    5裴度《寄李翱书》,《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八,第546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李翱《寄从弟正辞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第64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翱《杂说上》,《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第642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李翱《答朱载言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第641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李翱《杂说上》,《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第642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翱《疏改税法》,《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第640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新唐书·李翱传》,卷一百七十七,第528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李翱《平赋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第643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翱《平赋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第643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李翱《平赋书》,《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第644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九,第58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五,第581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五,第581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6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全唐文》卷五百八卜四,第590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柳宗元《雅诗歌曲·贞符序》,《柳宗元集》,第3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柳宗元《雅诗歌曲·贞符序》,《柳宗元集》,第3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柳宗元集》,第81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柳宗元《吏商》,《柳宗元集》,第56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柳宗元《吏商》,《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六,第592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柳宗元《吏商》,《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六,第592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柳宗元《吏商》,《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六,第5925贝,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孟子·告子下》,卷十二,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8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梁惠王上》,卷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南怀瑾《孟子旁通》,《南怀瑾选集》第二卷,第37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南怀瑾《孟子旁通》,《南怀瑾选集》第二卷,第37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柳宗元《上湖南李中丞干廪食启》,《柳宗元集》,第904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南怀瑾《孟子旁通》,《南怀瑾选集》第二卷,第37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南怀瑾《孟子旁通》,《南怀瑾选集》第二卷,第37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第479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陆贽《驾幸梁州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状》,《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第479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第479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四,第483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二,第481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董洪利《孟子研究》,第3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全唐文》卷五百七十匕,第58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柳宗元文中的“人”即是“民”,当时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
    3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集》,第61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4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柳宗元集》,第84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5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柳宗元集》,第84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孟子·尽心下》,卷十四,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28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柳宗元《时令论上》,《柳宗元集》,第8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孟子·梁惠王下》,卷二,杨伯峻《孟子译注》,第4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7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柳宗元《六逆论》,《柳宗元集》,第95—9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柳宗元《天爵论》,《柳宗元集》,第8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孟了·告子上》,卷十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7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柳宗元《天爵论》,《柳宗元集》,第80负,中华书局,1979年版。
    1参见前第二章,第四节。
    2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柳宗元集》,第20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集》,第87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4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柳宗元集》,第82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柳宗元集》,第82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四《褊急》,第1889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2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文集序》,《全唐文》卷六百零五,第611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新唐书·皇甫湜传》记载了他文思敏捷的逸事:皇甫湜被裴度辟为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求文于白居易。湜怒曰:‘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卷一百七十六,第526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李最欣《韩愈与皇甫湜关系辨正》认为:就态度而言,韩愈认皇甫湜为朋友,皇甫湜也认韩愈为朋友,当时人也以二人为朋友关系,从未见有谁认为二人是师弟子关系的;就事实而言,韩愈之于皇甫湜,不是业师,不是座主,不是举主,故二人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师弟子关系。参见《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
    4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第703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黄甫湜《唐故著作左郎顾况集序》,《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2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新唐书·皇甫湜传》,卷一百七十六,第5268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134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黄甫湜《答李生第三书》,《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第702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皇甫湜《送简师序》,《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2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五,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第3199页,齐鲁书社,2007年版。
    2皇甫湜《韩愈神道碑》,《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第703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皇浦湜《韩文公基志铭》,《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第7039—704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韩愈《伯夷颂》,《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七,第554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皇甫湜《夷惠清和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2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孟子·万章下》,卷十,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33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孟子·万章下》,卷十。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3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皇甫湜《夷惠清和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2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皇甫湜《夷惠清和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3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黄甫湜《夷惠清和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3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李德裕《夷齐论》,《全唐文》卷七百零八,第726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韦处厚《上宰书相荐皇甫湜书》,《全唐文》卷七百十五,第735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旧唐书·韦处厚传》,卷一百五十九,第418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第30页,学苑出版社,2007年。
    2韩愈《通解》,《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4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韩愈《通解》,《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4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韩愈《通解》,《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第564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孟子·尽心上》,卷十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04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第959页,中华书局,1985年。
    3白居易《礼部试策五道》其二,《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九,第680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白居易《答<四皓庙>》,《白居易集》,第44页,中华书局,1985年。
    2李宗闵《随论上下篇》并序,《全唐文》卷七百一十四,第73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参见《孟子·万章上》,卷九,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3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万章上》,卷九,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2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李宗闵《随论下》,《全唐文》卷七百一十四,第733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李宗闵《随论下》,《全唐文》卷七百一十四,第73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李宗闵《随论下》,《全唐文》卷七百一十四,第73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皇甫湜《孟了荀子言性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第703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皇甫湜《寿颜子辨》,《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第70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参见兰翠《韩愈尊崇孟子探因——兼论唐人对孟子的接受》,《烟台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27—34页。
    2林简言《上韩吏部书》,《全唐文》卷七百九十,第828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全店文》卷五百七十五,第581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杨惊《荀子序》,《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第752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第834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第83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杜牧《读韩杜集》,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248页,中华书局,2008年。
    5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80页,中华书局,2008年。
    1《旧唐书·杜佑传》,卷一百四十七,第398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旧唐书·杜佑传》,卷一百四十七,第398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杜牧《唐故灞陵骆处士墓志铭》,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杜牧《上李中丞书》,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新唐书·杜牧传》,卷一百六十六,第509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6杜牧《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681页,中华书局,2008年。
    1杜牧《裴休除礼部尚书裴谂除兵部侍郎等制》,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25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杜牧《注孙子序》,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杜牧《上李中承书》,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杜牧《注孙子序》,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府君墓志铭》,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杜牧《高元裕除吏部尚书制》,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2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7杜牧《崔璪除刑部尚书苏涤除左丞崔玙除兵部侍郎等制》,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2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8杜牧《寄牛相公》,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杜牧《杜秋娘诗》,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47页,中华书局,2008年。
    2李善注《文选》卷十八,第25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权德舆《送三从弟长孺摧第后归徐州觐省序》,《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第50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权德舆《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第503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皮日休《文中子碑》,《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第838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杜牧《上周相公书》,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孟子·公孙丑下》,卷四,杨伯峻《孟子译注》,第8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杜牧《送卢秀才赴举序》,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孟子·尽心上》,卷十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0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离娄上》,卷七,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73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杜牧《三子言性辩》,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裴延翰《樊川文集序》,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杜牧《郡斋独酌》,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杜牧《与人论谏书》,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杜牧《与人论谏书》,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杜牧《上知己文章启》,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2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杜牧《上周相公书》,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杜牧《战论》,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第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杜牧《送卢秀才赴举序》,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790页,中华书局,2008年。
    4杜牧《注孙子序》,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782页,中华书局,2008年。
    1杜牧《守论》,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655页,中华书局,2008年。
    2《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7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6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离娄上》,卷七,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67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孟子·离娄上》,卷七,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7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参见吴在庆《杜牧与韩柳古文运动》,《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1傅璇琮主编《唐才了传校笺·皮日休》第三册,第497页,中华书局,2002年。
    2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附录,第247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皮日休》第三册,第502页,中华书局,2002年。
    4皮日休《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1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七爱诗·房杜二相国》,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1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七爱诗·李太尉》,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1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旧唐书·李晟传》,卷一百三十三,第367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重刊宋本文薮序》,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附录,第2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潞”当为“璐”,《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一收崔璐诗一首,即与皮日休相互酬答之作。
    3陆龟蒙《奉和袭美酬前进士崔潞盛制见寄因赠至一百四十言》,《全唐诗》卷六百十八,第711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皮日休《十原系述》,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皮日休《文薮序》,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原化》,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请韩文公配享太学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文薮序》,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忧赋序》,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皮日休《忧赋》,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皮日休《破山龙堂记》,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其二,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皮日休在其《鹿门隐书六十篇》中最擅长使用的论证方法就是对比法,如其十一:“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已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已为天下累,故人忧之。”其二十五:“古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其三十六:“圣人行道而守法,贤人行法而守道,众人侮道而货法”等。
    1皮日休《原谤》中说:“尧舜大圣也”;《补泓战语》中说:“文王圣人之至也”:《请行周典》中说:“周公、圣人也“;《鹿门隐书六十篇》其七中说:“圣人天也,非修而至者也。夫知道然后能修,能修然后能圣。且尧为唐侯,二十而以德盛。舜为鳏民,二十以孝闻。焉在乎修哉?后稷之戏,必以艺殖。仲尼之戏,必以俎豆。焉在乎修哉?盖修而至者,颜子也,孟轲也。”
    2皮日休《移元征君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皮日休《秦穆谥缪论》,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其三十,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皮日休《原谤》,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其十四,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移成均博士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移成均博士书》,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文中子碑》,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皮日休《原亲》,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原己》,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皮日休《六箴序》,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皮日休《心箴》,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孟子·告子上》,卷十一,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7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孟子·尽心下》,卷十四,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3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卷十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0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3《孟子·公孙丑上》,卷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79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孟子·离娄上》,卷七,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7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5皮日休《口箴》,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皮门休《耳箴》,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皮日休《目箴》,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皮日休《手箴》,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皮日休《足箴》,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侯外庐在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32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重刊宋本文薮序》,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附录,第2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选集》第一卷,第48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全唐文》卷八百,第840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陆龟蒙《自怜赋》,《全唐文》卷八百,第839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陆龟蒙《象耕鸟耘辨》,《全唐文》卷八百零一,第841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陆龟蒙《蟹志》,《全唐文》卷八百零一,第841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陆龟蒙《大惴评》,《全唐文》卷八百零一,第841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二章韩愈柳宗元林慎思,第四节林慎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林慎思《仲蒙子序》,《全唐文》卷八百零二,第84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林慎思《伸蒙子序》:“大唐咸通六年二月四日,长乐林慎思虔中自序。”《全唐文》卷八百零二。《续孟子》的创作时间,文献无记载,学者多认为是在他中试以前,即唐咸通十年(869)前寓居长安时所著。
    4林慎思《伸蒙子序》,《全唐文》卷八百零二,第84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8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林慎思《续孟子·高子五》,《丛书集成新编》第16册,第170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2《孟子·公孙丑下》,卷四,杨伯峻《孟子译注》,第9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余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余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第2581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2参见赵庆伟《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序》,第3116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4《汉书·楚元王传》,卷三十六,第1972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1赵岐《孟子题辞》,焦循《孟子正义》卷一,沈文倬点校,第13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1杜洋逊《<孟子>入经和<十三经>汇刊》,《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学生书局出版,2002年3月。
    1、《文选》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十三经注疏》 [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全唐文》 [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史记》 [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63年版。
    6、《汉书》 [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7、《隋书》 [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8、《旧唐书》 [后晋]刘煦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贞观政要》 [唐]吴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通典》 [唐]杜佑,中华书局,1988年版。
    12、《史通》 [唐]刘知几,黄寿成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唐会要》 [宋]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4、《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编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15、《唐大诏令集》 [宋]宋敏求,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太平广记》 [宋]李昉等编著, 中华书局,1961年版。
    17、《唐音癸签》 [明]胡震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8、《杨炯集卢照邻集》 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
    19、《孟浩然集校注》 徐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0、《杜诗详注》 [唐]杜甫撰,[清]仇兆鳘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21、《杜诗镜铨》 [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2、《李太白全集》 [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23、《白居易集》 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
    2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5、《韩昌黎全集》 [唐]韩愈著,中国书店出版,1994年版。
    26、《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清]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8、《樊川文集》 [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9、《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
    30、《皮子文薮》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1、《吹剑录》 [宋]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2、《唐诗品汇》 [明]高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3、《清诗话》 [清]王夫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4、《历代诗话》 [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35、《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36、《原诗》 [清]叶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出版。
    37、《杜甫评传》 陈贻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8、《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9、《唐诗杂论》 闻一多撰,傅璇琮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0、《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41、《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2、《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3、《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44、《孟子微》 康有为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45、《中国孟学诠释史论》黄俊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6、《孟子研究》 董洪利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47、《汉唐孟子学述论》李峻岫著,齐鲁书社,2010年。
    48、《孟子性善论研究》 杨泽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9、《孟子评传》 杨泽波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0、《孟子心性之学》 江文思、安乐哲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1、《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孟子的论辩艺术》 王泽宣著,济南出版社,1996年。
    53、《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 戴兆国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54、《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8年版。
    55、《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56、《谈艺录》 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
    57、《唐才子传校笺》 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
    58、《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著,中华书局,2003年。
    59、《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0、《中国思想通史》(四) 侯外庐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1、《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2、《中国佛教思想史》 郭朋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63、《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 葛兆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5、《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6、《中国墨学通史》郑杰文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7、《隋唐文选学研究》 汪习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8、《鲁迅选集》 鲁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69、《孟子旁通》 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70、《韩愈资料汇编》 吴文治编,中华书局,1983年。
    71、《王士禛全集》 袁世硕主编,齐鲁书社,2007年。
    72、《中唐诗文新变》 吴相洲著,学苑出版社,2007年。
    73、《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吴宗国著,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74、《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5、《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 徐洪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76、《刘知几<史通>评述书目考》 吴荣政,《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77、《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比勘——<昭明文选>在唐代科举诗中的应用发微之一》 张鹏飞,《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8、《唐代科举考试与<文选>》 李金坤,《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79、《从科场之诗(试律诗)看<文选>对唐代科举的影响》 彭国忠《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80、《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的影响》 陈允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81、《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 孟二冬,《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82、《盛唐经学的窘境——论开、天文化特点与经学发展关系》 查屏球,《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秋卷。
    83、《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葛晓音,《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秋卷。
    84、《论唐代的古文革新与儒道演变的关系》葛晓音,《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85、《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 高明峰,《齐鲁文化研究》第六辑2007年。
    86、《新儒学本体——人性论的建立——韩愈人性思想研究》 邓小军,《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
    87、 《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张国刚, 《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88、《杜牧与韩柳古文运动》 吴在庆,《固原师专学报》 1988年第4期。
    89、《林慎思<续孟子>对孟子的解读》 李葆华,《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90、《韩愈<对禹问>析义——兼论韩愈与孟子政治理念之歧异》,方介,《汉学研究》,11卷1期,1993年6月。
    91、《韩愈<伯夷颂>析论》 方介,《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
    92、《韩愈“扬孟抑荀”说》 宋鼎宗,《成功大学中文学报》1996年第4期。
    93、《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中地位的变化》 李传印,《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
    94、《略论唐代孟学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演变》 杨逊,《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5、《历代孟子研究概观》 刘斌,《齐鲁学刊》1987年第2期。
    96、《<孟子>入经和<十三经>汇刊》 杜泽逊,《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 湾学生书局出版2002年3月。
    97、《唐代经学统一的制度性保障》 吴夏平、邹尤,《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98、《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 董治安、王佩增,《文史哲》1978年第6期。
    99、《杜牧散文之写作艺术》 吕武志,台湾《师大学报》第39期,]994年。
    100、《杜牧散文所呈现之思想》 吕武志,台湾《师大学报》第38期,1993年。
    101、《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周淑萍,《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102、《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赵庆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03、《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 许逸民,《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104、《<孟子>的传记文学特征——兼论对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的影响》 兰翠,《齐鲁学刊》2011年第6期
    105、《韩愈尊崇孟子探因——兼论唐人对孟子的接受》 兰翠,《烟台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6、《韩愈尊孟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探析》 兰翠,《文学遗产》2012年第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