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实践效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经过君臣上下的一番励精图治,于贞观年间所开创的一个中国历史上所少有的太平盛世。儒家思想在这一盛世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贞观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儒学的这种政治指导功能,尤其是其中的德治思想、民本观念、中和思维和教化理论,在唐太宗君臣的积极贯彻实践下,可以说已经深刻地落实到贞观之治的各项施政举措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政通人和、繁荣富庶、名垂千古的盛世。
     唐太宗运用儒家的德治思想来治理国家,注意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践履顺序来进行。唐太宗认识到修身是治国的基础,于是修行仁义,不敢纵逸。唐太宗不仅自己践行仁义之道,他还特别注意教育其子孙也要正身修德。在对内的统治上,唐太宗选任贤能,注意民生;在对外的民族关系上,唐太宗不仅以武力征伐形成边患的部族,更注意以仁德来抚慰前来归顺的部族,改变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爱之如一”,“绥之以德”,从而实现了民族关系的空前融合。
     民本观念是唐太宗治国的指导思想之一。唐太宗在以史为鉴、反思隋炀帝所以失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民本观念的重要性。在唐太宗看来,隋代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隋帝不体恤百姓,不以百姓为本所致,而隋炀帝尤其如此。于是,唐太宗得出了一个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认识,那就是国家应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否则百姓不堪,必将起而亡其国。为了不劳弊百姓,唐太宗尽量做到息土止兵,不夺农时,与民休息,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同时,还积极地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增加人口,设置义仓,兴修水利等,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践行以民为本的施政方针。
     “中和”思维是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盛世的又一法宝。唐太宗所采用的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治国之道,是一种从道德上推已及人的社会治理过程,而这一治国思路中就包含了儒家所强调的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及人与人间的和谐,这是儒家和谐理念的两大重要部分。由于唐太宗朝的政治主体包括君、臣、民三种主要构成,所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中所体现的儒家的和谐理念,主要表现在君主的自我道德修养、和谐的君臣关系及和谐的君民关系中。不仅如此,唐太宗君臣在政治举措方面如民族融合、宗教开明政策,在政治制度方面如三省六部制的设置,科举制的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推行,在法律刑罚方面如《贞观律》的制定等,都体现了儒家的这种和谐精神。
     教化理论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古代的政治模式,在于皇权控制县政,宗族维系乡里,前者为标准的国家权力模式,而后者则主要依赖于礼法与伦理的力量。而伦理的维护,则主要依靠教化,也正因此,教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维系乡里社会稳固的重要手段。贞观时期,唐太宗就是运用儒家教化理论来保持基层政权的稳固的。儒家传统教化理论认为是先富后教,但贞观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并不适合这种传统的思路。对此,魏征提出了贫困正可教化的理论。由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贞观君臣展开一系列以儒家教化理想为旨归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和法律伦理化。从而使得短短数年之后,社会上就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
     贞观之治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学习的典范,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借鉴贞观之治的某些成功经验。尤其是贞观之治能够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多元文化的融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常与变等问题上给予宝贵的历史借鉴。
     儒家思想虽然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儒家思想如何能够融入并有效地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学术界对此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因此,如何寻找、发现儒学价值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或方式,就成为了当下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事实上,这一问题很早就已被提上了学界的议事日程,那就是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早已存在的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它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摆脱近世以来民族危机、实现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一群爱国的有识之士从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儒学出发,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以图实现中国的救亡图存、富强崛起,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儒学的现代化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则是这一主张的主旨所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提倡此一主张的主要有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康有为等领导的维新派及梁漱溟等开启的现代新儒家。虽然他们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探索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是相同的,但随着历史的进程,他们的思想却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欲以托古改制实现政治改良,而现代新儒家则主张“内圣开出新外王”。尽管他们的主张并没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却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而,通过他们探索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儒学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Zhenguan rule" was a millennium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was created by Emperor Taizo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fucianism in ZhenGuan Period. Confucianism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 of "Zhenguan rule". The 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people-based concept, moderate thinking and civilization theory had been deeply carried out to various political measures in ZhenGuan Period. Thus formed a prosperous rich millennium with 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harmonious people, which would go down in history.
     Emperor Taizong used Confucian moral thoughts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then governed the world to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regulating the fami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Emperor Taizong knew that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was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so he payed attention to training and practicing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Emperor Taizong not only practiced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in self, but also payed special attention to educate his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to cultivate their moralities. In the rule of the country, Emperor Taizong selected the officials that had moral and ability, and payed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the foreign national relationship, Emperor Taizong not only used force to against hostile tribes, but also payed attention to comfort the tribes which yielded with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He changed the way of thought that China was exalted but YiDi was nidering since ancient times. He started a unprecedented national relationship of peac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was one of the guiding ideologies of Emperor Taizong's rule. By learning fro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at Emperor Yangdi in Sui Dynasty lost his country, Emperor Taizong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Emperor Taizong thought the cause of the Sui dynasty perish was that Yangdi did not sympathize with people,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Emperor Taizong reached a crucial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o national survival that the country should sympathize with people, rely on the people, otherwise the people will give up perish his country. In order to protect his people, Emperor Taizong tried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axation of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actively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increased population, set granary for people, water conservancy, etc, created the good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for people, practiced the policy of people oriented.
     Moderate idea was a magic weapon that Emperor Taizong created a millennium of Zhenguan. The Confucian governing way that Emperor Taizong used to manage the country, is a moral way devolve one's own thought to others. The Confucian governing way contained the harmony of individu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body and mind,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These are two important parts of Confucian harmonious concept. The Confucian idea of harmony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of Emperor Taizong, mainly displayed in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self, harmonious king-subject relationship and harmonious king-people relationship. Not only that, the Confucian harmonious spirit was also manifest in many political measures of Emperor Taizong, such as national fusion policy, religious enlightened policy, three province six department system,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average-land system, rent taxes system, Zhenguan law, etc.
     Civilization theory was important ideological basis in the form of governance and rosperity of Zhenguan. 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mode was that the emperor power controlled the regime, families controlled the village.The former was the standard of state power mode, but the latter mainly depended on legal and ethical power. The maintenance of ethics relyed mainly on the civilization. So education became important means to keep rural regime stable in the Chinese ancient society. In the period of Zhenguan, Emperor Taizong used Confucian civilization theor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education theory was that people became rich up first and then civilization. But in the early Zhenguan period, because of the long war the social economic was damaged and was not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ideas. Because of this, Weizheng put forward a new education theory that poverty was just to the civilisation. After adopted Weizheng's suggestions, Emperor Taizong and his ministers launch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Confucian enlightenment ideal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legal ethics.A few years later, the society present a millennium scene.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Zhenguan period had become the model of learning to the later rulers.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lso nee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rosperity of Zhenguan for reference. Especially rosperity of Zhenguan can give precious historical reference in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odern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society, and so on.
     Although Confucianism has important valu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academics als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have no conclusion yet about how to integrate into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refore, how to find the way or style that Confucianism value was realized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essing issue now. In fact, the problem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by the researchers very early.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which has long existed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reason for its emergence i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gets rid of the ethical national crisis, realizes modern transformation, a group of patriotic people of insight start from Confucianism which i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earn from western culture, in an effort to realize China's rescuing, rich, strong and rise, that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y means of discuss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the theme of this claim. In modern China, the advocate of the claim mainly are the westernization led by zhang zhidong, the reformists led by Kang youwei, as well as modern neo-confucians led by Liang shu-ming. Although their claims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their thinkings constantly present new connot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westernization advocates "the Chinese knowledge is substance, the western learning is function", the reformists try to realize political improvement with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neo-confucians advocate"inside saint create new outside the king". Although their claims did not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ut accomplished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reforewe can get the basic dire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base of their searching for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引文
①《太宗本纪·赞曰》,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唐)吴兢撰、(元)戈直集注、裴汝诚导读紫剑整理《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③《贞观政要·慎终》。
    ①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89页。
    ②《旧唐书·玄宗本纪》。
    ③《贞观政要·序》。
    ④《旧唐书·宪宗本纪》。
    ⑤《旧唐书·文宗本纪》。
    ⑥《杜工部集》卷十,《重经昭陵》。
    ①《李贺诗歌集注》卷二。
    ②《旧唐书·太宗本纪》。
    ③《唐鉴》,卷六。
    ④《困学纪闻》,卷一四,《考史》注。
    ⑤《容斋续笔》,卷一六,《唐二帝好名》。
    ⑥《太宗本纪·赞曰》,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唐)吴兢撰、(元)戈直集注、裴汝诚导读紫剑整理《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③《唐鉴》,卷二。
    ④《近思录》,卷八。
    ⑤(唐)吴兢撰、(元)戈直集注、裴汝诚导读紫剑整理《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⑥(唐)吴兢撰、(元)戈直集注、裴汝诚导读紫剑整理《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①《旧唐书·太宗本纪》。
    ②《史纲评要》,卷一七,《唐纪》。
    ③范文澜、蔡美彪著:《中国通史》。
    ④蔡东藩:《唐史演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⑥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⑦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宋家钰:《李渊、李世民与幺武门之变》,载《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10期。
    ①《盂子·梁惠王下》。
    ②《资治通鉴》卷第一九一。
    ③《资治通鉴》卷第一九一。
    ①《资治通鉴》卷第一九一
    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何敦铧:《论唐太宗在创唐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作用》,载《福建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④《唐鉴》,卷六。
    ⑤《容斋续笔》,卷一六,《唐二帝好名》。
    ⑥《纲鉴易知录》,卷四二。
    ⑦《贞观政要·慎终》。
    ⑧《贞观政要·公平》。
    ①《贞观政要·奢纵》。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③《旧唐书·天竺传》。
    ④《旧唐书·宪宗纪》。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①《太宗本纪·赞曰》,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0页。
    ③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2-1283页。
    ④此处主要借鉴了赵克尧、许道勋在《唐太宗传》中的研究成果。见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0-435页。
    ①齐陈骏:《试论隋和唐初的政权——与吴泽、袁英光两同志商榷》,载《历史研究》,1965年第1期。
    ②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①《太宗本纪·赞日》,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汪篯著:《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③汪钱著:《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①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属内圣,“亲民”是外王。八日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者属内圣,后三者是外王。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①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氏著:《金明馆从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3-265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②《贞观政要·君道》。
    ③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四。
    ②《贞观政要·崇儒学》。
    ③《贞观政要·崇儒学》。
    ①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见氏著:《余明馆从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4页。
    ②(?)
    ①《旧唐书·音乐志一》。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③《帝范·崇文篇》。
    ①《贞观政要·公平》。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
    ③陈寅恪:《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4、235页。
    ①《旧唐书·张仲方传》。
    ②《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禁止正月五月九月屠宰诏》。
    ①《旧唐书·傅奕传》。
    ①《旧唐书·高祖传》。
    ②(美)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张煜译:《唐代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③《唐会要·议释教》。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⑤《唐大诏令集·杂录》。
    ⑥《唐大诏令集·为殒身戎阵者立寺刹诏》。
    ①吴云、冀宇编辑校沣:《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页。
    ②《唐会要·议释教》。
    ①《广弘明集·叙太宗皇帝令道士在僧前诏表》。
    ②《广弘明集》卷二九。
    ①《广弘明集》卷二零。
    ②《集古今佛道论衡》。
    ③《集古今佛道论衡》丙。
    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②《全唐文》,卷八。
    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④《续高僧传》卷五,《幺奘传》。
    ①《隋唐佛教史稿》第一章,《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④《旧唐书·太宗纪》。
    ⑤《全唐诗》卷一,《帝京篇序》。
    ①《全唐诗》卷一,《春日望海》。
    ②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社2005年版,第341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③《易·系辞》。
    ①《孟子·滕文公下》。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3页。
    ③《盂了·梁惠王下》。
    ④《易传》。
    ⑤《左传》。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21页。
    ②《贞观政要·慎终》。
    ③《贞观政要·慎终》。
    ①《贞观政要·刑法》。
    ②《贞观政要·慎终》。
    ③《贞观政要·慎终》。
    ④《贞观政要·慎终》。
    ⑤《贞观政要·君道》。
    ①《贞观政要·谦让》。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③《贞观政要·贡赋》。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①《贞观政要·政体》。
    ②《贞观政要·君道》。
    ③《贞观政要·求谏》。
    ④《贞观政要·慎终》。
    ⑤《贞观政要·君道》。
    ①《贞观政要·俭约》。
    ②《贞观政要·君道》。
    ③《贞观政要·任贤》。
    ④《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
    ①《唐六典·史馆》。
    ②《旧唐书·杜正伦传》。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①《贞观政要·仁义》。
    ②《贞观政要·辨兴亡》。
    ③《贞观政要·辨兴亡》。
    ④《贞观政要·辨兴亡》。
    ⑤《贞观政要·政体》。
    ①《贞观政要·政体》。
    ②《贞观政要·仁义》。
    ③《贞观政要·仁义》。
    ④《贞观政要·仁文》。
    ⑤《贞观政要·慎所好》。
    ①《贞观政要·政体>。
    ②《新唐书·儒林传序》。
    ③《唐六典》。
    ④《新唐书·儒学传序》。
    ⑤《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高祖武德九年注。
    ⑥《贞观政要·慎所好》。
    ①《贞观政要·崇儒学》。
    ②《贞观政要·崇儒学》。
    ③《贞观政要·崇儒学》。
    ④《旧唐书·颜师古传》。
    ⑤《旧唐书·孔颖达传》。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8页。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42页。
    ③《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④《旧唐书·儒林传》“序”。
    ①《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
    ②(唐)吴兢撰、(元)戈直集注、裴汝诚导读紫剑整理:《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①《中庸》,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页。
    ②《中庸》,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贝。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②《全唐文》卷9,《答魏征上群书理要手诏》。
    ③《旧唐书·太宗纪下》。
    ④《贞观政要·崇儒学》。
    ⑤《贞观政要·慎终》。
    ⑥《贞观政要·仁义》。
    ①《贞观政要·辨兴亡》。
    ②《贞观政要·辨兴亡》。
    ③《贞观政要·辨兴亡》。
    ④《贞观政要·慎所好》。
    ⑤《贞观政要·仁义》。
    ⑥《贞观政要·仁义》。
    ⑦《贞观政要·仁义》。
    ⑧《旧唐书·魏征列传》。
    ①《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②《贞观政要·政体》。
    ③《贞观政要·诚信》。
    ④《贞观政要·诚信》。
    ①《贞观政要·君道》。
    ②《贞观政要·仁恻》。
    ③《贞观政要·慎所好》。
    ④《贞观政要·仁义》。
    ⑤《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①《帝范·君本》。
    ②《帝范·务农》。
    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①《贞观政要·辨兴亡》。
    ②《贞观政要·政休》。
    ③《贞观政要·君道》。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⑤《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⑥《贞观政要·仁义》。
    ⑦《贞观政要·仁义》。
    ⑧《贞观政要·仁义》。
    ⑨《盂子·离娄上》。
    ①《贞观政要·行幸》。
    ②《贞观政要·务农》。
    ③《贞观政要·俭约》。
    ④《贞观政要·辨兴亡》。
    ⑤《贞观政要·政体》。
    ⑥《贞观政要·政体》。
    ⑦《贞观政要·务农》。
    ①《贞观政要·务农》。
    ②《贞观政要·务农》。
    ③《贞观政要·务农》。
    ④《贞观政要·务农》。
    ⑤《贞观政要·务农》。
    ①《旧唐书·宇文士及传》“史臣日”。
    ②《旧唐书·封伦传》。。
    ③《新唐书·字文上及传》。
    ④《贞观政要·崇儒学》。
    ⑤《贞观政要·择官》。
    ①《贞观政要·择官》。
    ②《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③《贞观政要·择官》。
    ④《贞观政要·择官》。
    ⑤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7页。
    ①《贞观政要·行幸》。
    ②《贞观政要·行幸》。
    ③《贞观政要·忠义》。
    ④《贞观政要·忠义》。
    ⑤《贞观政要·忠义》。
    ⑥《新唐书·选举志上》。
    ①《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通典》卷十四《选举》。
    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唐代的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唐樜言》卷一《散序进士》。
    ④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05-406页。
    ⑤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44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⑤《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⑥《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①《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入觐》。
    ②《旧唐书·刑法志》。
    ①《隋书·刑法志》“序言”。
    ②《贞观政要·仁义》。
    ③《贞观政要·仁义》。
    ④《贞观政要·公平》。
    ⑤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⑥《通典》卷一七,《刑八·宽恕》。
    ⑦《全唐文·进律疏表》。
    ⑧《新唐书·刑法志》。
    ⑨《贞观政要·刑法》。
    ⑩《贞观政要·赦令》。
    ①《旧唐书·刑法志》。
    ②《册府元龟》卷一五一,《慎罚》。
    ③《贞观政要·赦令》。
    ④《新唐书·刑法志》。
    ⑤《旧唐书·刑法志》。
    ①《贞观政要·刑法》。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二“唐律疏议”条。
    ③《旧唐书·太宗本纪下》。
    ④《旧唐书·太宗本纪下》。
    ⑤《贞观政要·政体》。
    ①《贞观政要·辨兴亡》。
    ②《贞观政要·政体》。
    ③《贞观政要·君道》。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⑤《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⑥《贞观政要·务农》。
    ①《贞观政要·行幸》。
    ②《贞观政要·务农》。
    ③《贞观政要·俭约》。
    ④《贞观政要·辨兴亡》。
    ①《贞观政要·务农》。
    ②《贞观政要·务农》。
    ③《贞观政要·务农》。
    ④《贞观政要·务农》。
    ①《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②《贞观政要·直谏》。
    ③汪钱:《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④《新唐书·食货志》。
    ⑤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页。
    ⑥《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⑦(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
    ⑧唐代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见(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8页。
    ①《贞观政要·务农》。
    ②《过语·周语》。
    ①《国语·周语》。
    ②黄中业:《唐太宗李世民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③《旧唐书·窦轨传》。
    ④《旧唐书·太宗纪上》。
    ⑤《旧唐书·太宗纪下》。
    ⑥《旧唐书·太宗纪下》。
    ⑦《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①《唐会要·嫁娶》。
    ②《通典》。
    ③《新唐书·食货志》。
    ④《通典》。
    ①《唐六典·尚书工部》。
    ②《新唐书·食货志》。
    ③《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①《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
    ②《贞观政要·政体》。
    ③《贞观政要·政体》。
    ①胡广等:《四书大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页。
    ②朱熹:《朱了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81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②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①《贞观政要·仁义》。
    ②《贞观政要·辨兴亡》。
    ③《贞观政要·辨兴亡》。
    ④《贞观政要·辨兴亡》。
    ⑤《贞观政要·慎所好》。
    ①《贞观政要·君道》。
    ②《贞观政要·仁恻》。
    ③《贞观政要·慎所好》。
    ①《贞观政要·仁义》。
    ②《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③《论语·八佾》。
    ④《贞观政要·求谏》。
    ⑤(唐)刘肃撰:《大唐新语》,“规谏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⑥《贞观政要·求谏》。
    ①《贞观政要·求谏》。
    ②《贞观政要·求谏》。
    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④《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⑤《贞观政要·行幸》。
    ①《贞观政要·行幸》。
    ②《贞观政要·行幸》。
    ③《贞观政要·行幸》。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⑤《贞观政要·求谏》。
    ⑥《贞观政要·求谏》。
    ①《贞观政要·政体》。
    ②《贞观政要·求谏》。
    ③《贞观政要·政体》。
    ④《贞观政要·求谏》。
    ⑤《贞观政要·求谏》。
    ①《贞观政要·求谏》
    ②《贞观政要·求谏》
    ③《贞观政要·求谏》。
    ④《贞观政要·辨兴亡》。
    ①《贞观政要·政体》。
    ②《贞观政要·君道》。
    ③《贞观政要·政体》。
    ④《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⑤《帝范·君体篇》。
    ①《贞观政要·纳谏》。
    ②《贞观政要·直谏》。
    ①《贞观政要·直谏》。
    ②《贞观政要·纳谏》。
    ①《贞观政要·直谏》。
    ②《贞观政要·纳谏》。
    ③《贞观政要·纳谏》。
    ④《贞观政要·直谏》。
    ①《贞观政要·直谏》。
    ②《贞观政要·直谏》。
    ①《贞观政要·直谏》。
    ②《贞观政要·纳谏》。
    ③《贞观政要·直谏》。
    ①《贞观政要·直谏》。
    ②《贞观政要·直谏》。
    ①《贞观政要·纳谏》。
    ②《贞观政要·行幸》。
    ③《贞观政要·务农》。
    ①《贞观政要·俭约》。
    ②《贞观政要·辨兴亡》。
    ③《贞观政要·政体》。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⑤《贞观政要·务农》。
    ⑥《贞观政要·务农》。
    ⑦《贞观政要·务农》。
    ⑧《贞观政要·务农》。
    ⑨《贞观政要·务农》。
    ①《贞观政要·务农》。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高祖武德九年。
    ③《贞观政要·俭约》。
    ①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44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⑤《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⑥《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①《贞观政要·慎所好》。
    ②《贞观政要·崇儒学》。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页。
    ①《唐六典·尚书户部》;《通典·选举》。
    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店代的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05-406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②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德]马克斯·韦们:《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⑤[美]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⑥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d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⑦秦晖:《传统十论——本十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贞观政要·崇儒学》。
    ②《新店书·刑法志》。
    ①《盂子·离娄上》。
    ①《论语·季氏》。
    ①[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1页。
    ②[宋1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48页。
    ③俞樾:《群经、平议》卷31,《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182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第350页;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第91页。
    ①《烟台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人才杂志》1990年第1期;《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绍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求是》1997年第6期。
    ②王铮:《(论语·季氏)“均无贫”本意辨析》,载《求是》1997年第6期。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卷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0页。
    ①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②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①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②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③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105《惠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新唐书·员半千传》。
    ①《汉书·食货志》。
    ②《通典·田制》。
    ③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户婚》,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观察社1947年版,第31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7345页。
    ③马作武:《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①据《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刑法志》此事作武德二年。
    ②《唐会要·定格令》,
    ③《贞观政要·公平》。
    ④《隋书·刑法志》。
    ⑤《隋书·刑法志》。
    ①《贞观政要·慎所好》。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③《旧唐书·刑法志》。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载此事称:“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之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③《旧唐书·刑法志》。
    ④《唐六典》卷六《刑部郎中员外郎条》,。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2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页。
    ②《礼记·曲礼上》。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5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2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3页。
    ①《韩非子·忠孝》。
    ②《春秋繁露·基义》。
    ③《春秋繁露·基义》。
    ①宸极指北极星天帝所居之地。《晋书》卷17《律历志·中》:“圣人拟宸极,以运璇机。”二仪指天地,《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1贝。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④参见《唐律疏议·斗讼律》“殴詈祖父母父母”条、“了孙违犯教令”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4、437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6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242页。
    ④《汉书·宣帝纪》。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2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5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9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0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5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页。
    ②[元]柳赞:《唐律疏议·序》,[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3页。
    ①《新唐书·礼乐五》。
    ②《新唐书·建成列传》。
    ③《贞观政要·仁义》。
    ④《贞观政要·仁义》。
    ⑤《论语·为政》。
    ①《唐会要·褒崇先圣》
    ①《贞观政要·诚信》。
    ②《贞观政要·公平》。
    ①《贞观政要·求谏》。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司。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⑤徐复观:《中国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载《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244页。
    ①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2页。
    ②启良:《新儒学批判》(自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14页。
    ①徐复观:《中国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载《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②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3页。
    ①徐复观:《中国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载《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252页。
    ②礼治包含德治与法治,只是以德治为主,德主刑辅,因而也可以以“德治主义”来概括,徐复观先生说:“儒家的政治思想,从其最高原则来说,我们不妨方便称之为‘德治主义’。从其基本努力的对象来说,我们不妨方便称之为‘民本主义’。把原则落到对象上面,则以礼经纬于其间。”(徐复观:《中国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载《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同时在他看来,德治思想、民本思想与礼治思想,三者实际上是完全一贯的。
    ③《贞观政要·政体》。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①陈寿灿:《从贞观之治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实践与历史价值》,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9期。
    ②参看唐云林:《盛世之憾:从“贞观之治”看唐太宗法治与德治的局限性》,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②《通典》卷一六九。
    ③《旧唐书·刘泊传》。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⑤《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①范文澜:《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1页。
    ②《唐会要》卷四七。
    ③《册府元龟》卷五十。
    ④参见郑正、王兴平:《道家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载《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⑤孙景坛:《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全唐文·令道士在僧前诏》。
    ②《隋书·经籍志》。
    ③《册府元龟》卷五十。
    ④刘肃:《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2页。
    ⑤《旧唐书·礼仪四》。
    ⑥《全唐文·禁行刑屠杀诏》。
    ⑦《旧唐书·经籍志上》。
    ⑧《旧唐书·陆德明传》。
    ⑨《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①《旧唐书·傅奕传》。
    ②《旧唐书·经籍志下》。
    ③《全唐文·沙汰佛道诏》。
    ④《全唐文·敕建广武山观音寺碣》。
    ⑤《全唐文·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
    ①《贞观政要·慎所好》。
    ②《全唐文·令道士在僧前诏》。
    ③《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内。
    ⑤《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⑥《旧唐书·萧瑀传》。
    ⑦《贞观政要·礼乐》。
    ①《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②潘桂明:《唐初佛道之争的实质和影响》,载《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③《唐会要》卷四九。
    ④《贞观政要·慎所好》。
    ⑤《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⑥胡如雷:《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局限性》,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①熊铁基:《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试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载《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②参见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⑤《新唐书·食货志》。
    ⑥《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⑦《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②张鸯:《朝野佥载》卷
    ③《唐会要·冠》。
    ④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
    ⑤《旧唐书·音乐志》。
    ⑥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载《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⑦《旧唐书·舆服志》。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
    ②《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入觐》。
    ①《旧唐书·儒学传序》。
    ②《旧唐书·欧阳询传》。
    ③《旧唐书·高丽传》。
    ④《北史·-高丽传》。
    ⑤《北史·百济传》。
    ⑥《新唐书·百济传》。
    ⑦《北史·新罗传》。
    ⑧《隋书·新罗传》。
    ⑨宋敏求:《长安志》卷八《东市》。
    ⑩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①参见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载《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②陈寅格:《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③《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⑤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①Cvetkovich Ann and Douglas Kellner, " Introduction:Thinking Global and Local," in Articulating the Global and Local, ed. Ann Cvetkovich and Douglas Kelln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7, p10.
    ②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③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④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②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杨贵妃》,重庆:作家书屋]944年版,第46页。
    ③彭国翔:《宗教对话: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核心课题》,载《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
    ④李存山:《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兼论儒学在全球文化对话中的作用》,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①李洋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4-295页。
    ②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③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①牟宗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历史的回顾》,见《中国文化论文集》(四),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85年版,第270页。
    ②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913页。
    ③同上,第959页。
    ④李翔海:《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略论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载《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⑤牟宗三:《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见《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5页。
    ⑥《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见《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页。
    ①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58页。
    ③具体可参见李翔海:《评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朱学勤:《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从<政道与治道>评新儒家之政治哲学》,载《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6期。
    ④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载《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⑤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6年版,第162页。
    ⑥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6年版,第162页。
    ①成中英:《现代新儒学建立的基础:“仁学”与“人学”合一之道》,载《当代新儒学论文集·内圣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③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9年版,第84页。
    ④转引自李翔海:《内在与超越——论第三代新儒家的哲学取向》,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
    ①刘述先:《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300页。
    ②参见李翔海:《内在与超越——论第三代新儒家的哲学取向》,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
    ③参见余英时:《现代儒学论》“序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④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载《孔了研究》,1999年第1期。
    ①刘述先:《中国哲学于现代化》,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0年版,第76-77页。
    ②彭国翔:《宗教对话: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核心课题》,载《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潘忠伟:《<五经正义>与北朝经学传统》,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⑤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页。
    ②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②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①冯桂芬著,戴扬本评注《校邠庐抗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②(清)李瀚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奏稿(2)》,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页。
    ③王韬《易言跋》。
    ④陈炽《庸书·自强》。
    ⑤邵作舟《危言·译书》。
    ⑥郑观应《危言新编·凡例》。
    ⑦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①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薛福成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②郑观应注,陈志良选注《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③南溪赘叟(沈寿康):《救时策》,《万国公报》,第75页,1895年4月。
    ④《劝学篇·外篇·变法第7》。
    ⑤《劝学篇外篇·会通第十三》。
    ⑥(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⑦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薛福成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①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变法通议·论译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瞭望东方周刊》:孔子归圣之路,2010年01月25日。
    ①杜国库:《便桥集·哲学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77页。
    ②谭嗣同:《仁学》四十八,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0页。
    ③谭嗣同:《仁学》四十八,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0页。
    ④谭嗣同:《仁学》四十七,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7页。
    ⑤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38页。
    ①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从书》《从书主编的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8页。
    ②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③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页。
    ④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①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页。
    ②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页。
    ③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页。
    ④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⑤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⑥贺麟:《儒家思想之展开》,载《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
    ⑦蔡仁厚:《孔盂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⑧蔡仁厚:《孔盂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⑨蔡仁厚:《孔盂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⑩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转引《现代新儒家学案》(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1-452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转引自《现代新儒家学案》(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转引自《现代新儒家学案》(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③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转引自《现代新儒家学案》(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6页。
    ④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见于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⑤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见于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⑥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见于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⑦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①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②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薛福成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③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38页。
    ④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第301页。
    ②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③戴逸、郭大松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336页。
    ④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见张岱年主编《论世变之亟:严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⑤庞朴:《庞朴学术文化随笔》,北京市: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版,第142页。
    ①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②杜国庠:《便桥集·哲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3-84页。
    ③杜国庠:《便桥集·哲学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④杜国庠:《便桥集·哲学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页。
    ①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6卷1号。
    ②李大钊:《李大钊全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①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从书》,《从书主编的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文化:中国与世界》第3期。
    ①傅伟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32页。
    ②郭齐勇:《简论牟宗三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见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页。
    ③《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一期。
    ①徐复观:《徐复观先生谈中国文化》,见《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郭齐勇:《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386页。
    ①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②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③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李承贵认为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应是生活儒学。参见《当代儒学开展方向(笔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①庞朴:《庞朴文集》,《文化概念及其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②蒙培元:《读(儒学与现代化)》,《当代韩国》,1995年第2期。
    1、(唐)温大雅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唐)吴兢撰、(元)戈直集注、裴汝诚导读、紫剑整理《贞观政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李世民著《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李世民著《帝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8、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4、(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9、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0、汪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21、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2、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3、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25、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蔡东藩:《唐史演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7、吕振羽著《简明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8、范文澜著《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9、钱穆著《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0、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1、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2、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3、柏杨著《中国人史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
    34、(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吴宗国著《隋唐五代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黄永年著《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版。
    38、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万钧著《唐太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0、袁英光、王界云著《唐太宗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1、胡如雷著《李世民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2、张世文编著《唐太宗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43、王清淮编著《唐太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杨希义、刘思怡著《唐太宗与贞观盛世》,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年版。
    45、黄中业著《唐太宗李世民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宋敏求撰《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7、吴云、冀宇编辑校注《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8、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0、(美)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张煜译《唐代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0年版。
    51、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4、皮锡瑞著《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5、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56、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胡广等著《四书大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58、朱熹著《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59、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0、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秦晖著《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4、[美]古德著《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65、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6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7、[汉]班固著《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8、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9、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0、(唐)魏徵著《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71、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72、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3、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74、启良著《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75、金耀基著《中国民本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76、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77、赫尔穆特·施密特著《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8、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9、李泽厚著《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80、中国孔子基金会著《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1、张君劢著《中西印哲学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82、牟宗三著《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83、牟宗三著《政道与治道》,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
    84、余英时著《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85、成中英著《文化·伦理与管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6、杜维明著《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87、刘述先著《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版。
    88、余英时著《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9、刘述先著《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9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2、冯桂芬著,戴扬本评注《校邠庐抗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3、(清)李瀚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94、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薛福成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5、郑观应注,陈志良选注《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6、(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97、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98、杜国庠著《便桥集·哲学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99、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0、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01、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3、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4、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105、贺麟著《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6、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7、方克立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8、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戴逸、郭大松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110、张岱年主编《论世变之亟:严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1、庞朴著《庞朴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版。
    112、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3、傅伟勋著《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
    114、庞朴著《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5、庞朴著《庞朴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