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情理圆融的生生之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诗哲”的方东美在其学思历程中始终表现出对审美问题的敏感、关注和探究,若自根底观之,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思考,直接通向了人之现实生命的审美呈现和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氏在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的引导和激发下,重新挖掘和阐释了寄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资源,通过对之进行现代转化,进而在现代性语境下承继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安顿之用。
     鉴于方东美思想的复杂性和融合性特征,对方东美是否现代新儒家这一问题,学界仍然存在争议,也正因如此,对方东美生命美学的考察可以有多个参照系。本文则坚持将方氏归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一员,而且坚持认为只有将方氏放入到现代新儒家这个群体当中进行考察,其思想之特色及其所具之意义才能得到更为充分地彰显。而就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所呈现的大致脉络而言,梁漱溟是生命美学原初话语的阐发者,熊十力对生命美学的本体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和奠基,牟宗三和唐君毅等人则是站在独标儒家的立场上进一步以道德诠释生命,并将这种道德生命作为美之产生和提升的根源。与上述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有所不同,方东美意欲挖掘中国文化儒道佛各家的审美精神,由于他将生命的不同向度统摄于“价值”的名义之下,这样,其生命论说中便不仅有以道德为底色成就的美感,还有象征自由解放的艺术美感以及代表无限超脱的神圣美感,在方氏看来,只有这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补充,才能将生命导入到完美的境界之中。
     从总体上看,方东美的美学思考主要围绕着生命本体论、美感生成论、艺术表现论、审美境界论等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方东美以周易的生生哲学为主,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怀特海的“机体哲学”,以及华严宗哲学广大和谐的基本精神,提出了“普遍生命”这一具有本体性质的概念,并借此说明宇宙及个人在生命创进、大化流衍过程中相互配合、圆融和谐的基本状态,由此建构了其美学的“生命本体论”,“生命本体论”的构建为方东美生命美学的全面展开与深入阐释奠定了稳固的哲学基础,从此美学的“生命本体论”出发,方东美认为,所谓的美就是人的生命随“普遍生命”共同创进,一体俱化后所生成的“天地之大美”。
     其次,方东美对美的探讨并不执著于纯理论层面的穷根究底,而是更加看重主体对“普遍生命”创进中所蕴涵的自由创造之生命精神的内在体悟,在此,“创造”概念成为洞悉方氏论说主体生命美感生成机理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方东美融贯了柏格森的生命创造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论,将“创造”理解为源自于“情之蕴发”之主体的内在生命冲动在一种自由精神的引导下,不断向着“理之鉴托”之宇宙中最高价值的奔进及体合。从“创造”这一概念出发,方东美还通过三首生命之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的美感类型,即:儒家主张德合天地、妙赞化育,从而盈造了生命的充实之美;道家倡扬的提神太虚、廻向人间,成就了生命的自由之美;佛家采取的创造幻想、自我修为之路彰显了生命的超脱之美。在方氏看来,上述三者虽有所不同,实则内涵着深层的统一,那就是“情”与“理”的圆融,而中国人生命精神中所洋溢的积健为雄、乐观向上的生命情调正缘于此。
     再次,艺术论也是方东美生命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值得注意的是,方东美对艺术的探讨并不执着于具体经验现象的剖析揭示,而是重在哲学层面的究极探微,其意在揭示中国艺术内在的生命精神。在方氏看来,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宇宙间普遍生命之流行创造所成就的天地大美的形象化表达,正是基于此,中国艺术总体上表现出不追求具体形象的逼真刻画,而贵在以“神似”直达艺术经验生成的精神总源,并妙契人文主义等特征。这种深沉博大、永不枯竭、毫无窒碍的艺术终究能够使人们在其中获得心灵的超越和生命的安顿。
     最后,在方东美看来,艺术与审美的意义固然重要,但艺术与审美一定要返归到人之现实生命当中,与人的现实生命相涵化,才能实现其终极价值。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人的生命在艺术与审美体验中不断超升,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个体摆脱现实的束缚,进达人生的自由之境。除了上述学理层面的考辨,方氏还具体考查了儒道佛典籍中“圣人”、“至人”、“先知”的理想人格论说,详细分析了其各自对应的“道德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等三种截然不同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所认为的最完美的人格类型,即:合圣人、诗人与先知为一的人,在方氏看来,只有合圣人、诗人与先知为一的人才能以最完备的心性来体悟宇宙中至高的价值,同时透过艺术家的才情来欣赏美,透过道德的情操来体验善,透过哲学的智慧来寻出真,透过宗教真实崇高的信仰体会神圣,基于此,方东美认为,最高的生命境界乃是统会真善美圣等价值于体的玄妙之境,而生命之美在此境界中不仅是感性的,同样也是道德的、神圣的,美成为“完善”、“完美”。
     方东美以现代西方生命美学为参照,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诗意的语言复活了其中的生命思想,建构了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生命美学体系,这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创造性转型,并且使中国美学重新回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从而为解决现代性发展所造就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思想上的有效资源。除此之外,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构建中所展现出的理论形态的独特性和突出的方法意识,还将引导我们对一直将西方美学作为知识性根基的20世纪中国美学做出知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层面的反思,就此而言,方东美生命美学理论建构中的多种质素为中国美学的现代重建提供了可能的、且有益的选择。
As a " poet and philosopher", Fang Dongmei has always shown his concern and exploration on "beauty" in his learning and thinking process. If observed fundamentally, it is not hard to discover that he keeps a close eye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people's real life. Under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western lif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aesthetics, he rediscovers and elaborates the life resources that have been carri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he tries to provide shelter for people who have no place to develop their spiritual world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with collis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he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which has the power of consoling human bodies and souls.
     Although the academia is still controversial on whether Fang Dongmei is a modern new Confucian, this thesis insists that we shall not consider him just as an important figure of the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However, only when we put him into that group of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to study could the specialty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thoughts be more fully revealed. With respect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w Confucian life aesthetics, Liang Shuming is the opener, Xiong Shili built the foundation of the life ontology, and Mou Zongsan and Tang Junyi, who revered Confucianism only, further interpreted life with morality, and considered morality as the root of producing and promoting beauty. Differently, Fang Dongmei intends to explore not only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of other school of thoughts including Buddhism in the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he manages to converge the different thoughts in the name of" value ", and then explains that for humans there are not only the sense of beauty achieved with morality, but also the beauty of art symbolizing freedom and liberation, as well as the divine beauty representing infinity and detachment. Only by coordin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could we lead our lives to perfect realms. On the whole, his aesthetic thinking mainly revolves around four aspects of life ontology, aesthetic ontology, expressionism artistic theory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eory.
     First of all, based on Zhouyi's philosophy, and combining Bergson's "life philosophy", Whitehead's " philosophy of organism ", as well as the basic and harmonious spirit of Huayan Buddhist philosophy, Fang Dongmei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 common life " which has an ontological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and explains the mutual cooperativ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universe in the process of lif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He constructs "life ontology" and considers beauty as the evolving progress of human life with "common life","the great beauty of heaven and earth" generated by the convergence. In this sense, construction of "life ontology" has laid a soli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explanation of Fang Dongmei's life aesthetics.
     Secondly, Fang Dongmei's study on beauty is not confined to pur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In contrast,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s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free and creative life spirit implied in the " common life " evolution. Thus " creation" is the key to beauty. Through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life of Bergson creation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aoism", Fang's understanding of life cre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subject's intrinsic life impulse of "starting from emo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ree spirit, it constantly runs toward and combines with the universe's highest value of "the reflection and anchorage of reasons", and thus completing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toward "creation". An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ree poetic songs of life he shows three types of beauty in three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houghts, namel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Confucianism, by advocating moral unific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and high praise of education and moralization creates the beauty of the enrichness of life. Taoism, by advocating seeking guidance from the universe and reflecting to the world, achieves the beauty of freedom in life. Buddhists takes the road of creating the illusion and self-accomplishment and shows life's beauty of detachment. The abov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s are seemingly different, but are actually deeply in unity from their connotations, that is, the " harmony " of "emotion" and "reason". It is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ambitious, healthy and optimistic spirits that are filled with Chinese spiritual life evolved right from here. In addition, by contrast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Greek and European culture, Fang Dongmei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are based on the abov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s in developing those spirits,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stic theory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Fang Dongmei's life aesthetics. Notably, his discussions on art is not confined to the analysis and revelation of the art of specific experience and phenomenon, but focuses on searching in depth and in detail of the philosophy so as to reveal the inner life spirit of Chinese art. In Fang's opinion, art is essentially about the figurative express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and the universe formed by universal life creation. Based on this, Chinese art generally shows not the pursuit of the lifelike portrait of specific images, but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ching the spiritual source with "spirit" generated by the art experience and complying with humanism. This deep, broad, inexhaustible, barrier-free art enables people to have access to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nd life and soul settlement.
     More important is, in Fang Dongmei's view, only after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returns to the real life can it be implemented.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e continuous exaltation that people experience i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process so as to shackle off the reality and to reach the free realm of life. Speaking from this sense, the realms of the highest lif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mutually exchangeable. Fang examines the ideal personalities of the " sage"," Lofty man " and " prophets "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ree ideal boundaries of life, namely," moral realm "," art realm" and " religious realm " in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Based on the above examination, he proposes on what he considers as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ype,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aint, poet and prophet as one person. In his opinion, only this type of person can comprehend the highest value of the universe with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perfect mindset, appreciate beauty with an artist's talent, appreciate kindness with moral sentiments, find truth through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experience divinity through real noble religious faith. Therefore, the highest realm of life is the mysterious realm that unifies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the beauty of life in this realm is not only emotional, but also moral and sacred. Beauty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on of "perfect" or "perfection ".
     Using modern western life aesthetics as a reference, Fang Dongmei re-interpre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his poetic language, he revives his thoughts on life, constructs aesthetics system of life with native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but also turns aesthetics attention back to human, opens up an aesthetic development path quite different with western epistemological aesthetics, and in reality provides path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flicting thoughts and on the abeyance and even the evanescence of value produced in modernit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by upholding the beneficial factors in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ational factors in Western thoughts, Fang Dongmei's life aesthetics construction has led to our knowledge level reflections o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aesthetics which has been making Western aesthetics as our knowledge found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preliminary idea for the independent, continuous, as well as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引文
① 对方东美是否现代新儒家这一问题,学界向来存在争议,立场有三:蒋国保和余秉颐坚持认为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在《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摆明判断,并用大力揭示方东美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胡军则认为他是新道家,“方东美的哲学思想的灵魂就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他所孜孜以求的最高的境界就是道家的精神境界。……总之,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方东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当代新道家。”(《方东美哲学思想的道家精神》,《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而杨士毅认为方东美非儒非道非佛,又亦儒亦道亦佛。(《方东美纪念集》,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2年版)方克立在1990年编著《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时,对现代新儒家是这样界定的:“我们是采取了广义理解的“现代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概念,即超越了新儒家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把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的那些学者都看作是现代的新儒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并在此基础上,将方东美视为现代新儒家的一员,本文认同这一划分,并且认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方东美思想的特色及其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地彰显。
    ②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
    ① 刘岳兵:《方东美的美学致思和情感世界》,《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② 同上。
    ③ 有关方东美美学的具体研究状况后文有述。
    ① 朱立元:《当代文艺学和美学:没有说完的话》,《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② 薛富兴:《“美学大讨论”的意义和局限》,《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③ 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① 王建疆:《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与缺位——百年中国美学批判》,《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2期。
    ②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
    ③ 张法:《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30日。
    ④ 陈炎:《走出“失范”与“失语”的中国美学和文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⑤ 王建疆:《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与缺位——百年中国美学批判》,《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2期。
    ⑥ 高建平在《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目前,对西方理论的介绍的工作还在继续,将西方理论用在中国文学艺术实践之上的工作也在继续。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的材料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的整理。”
    ②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学海》,2004年第4期。
    ③ 高建平:《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④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4页。
    ⑤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 黎启全:《中国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中国美学范畴和命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流向和归宿》,《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② 皮朝纲,刘方:《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③ 郭昭第:《中国美学的生命智慧》,《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① 转引自杨士毅:《一代哲人——方东美先生》,《哲学与文化》,第八卷七期。
    ② 同上。
    ③ 方东美基于学术对胡适的批评是极为严厉的,尽管胡适当时在学界的地位显赫,但在方东美看来他实际上是不读书的。
    ① 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
    ② 同上,第6页。
    ③ 同上,第88页。
    ④ 同上,第62页。
    ① 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80页。
    ② 同上,第134页。
    ③ 同上,第258页。
    ④ 同上,第99页。
    ⑤ 同上,第229页。
    ⑥ 同上,第174页。
    ①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4页。
    ③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57页。
    ④ 余秉颐:《方东美的哲学观》,《学术界》,1995年第2期。
    ① 余秉颐:《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江淮论坛》,1998年第4期。
    ② 余秉颐:《方东美论中国大乘佛学与道家哲学智慧》,《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③ 蒋国保:《方东美论儒释道会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④ 蒋国保:《“机体主义”与“二分对立”的精神悖反——方东美东西哲学比较观抉奥》,《学术探索》,2003年第2期。
    ⑤ 蒋国保:《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学术界》,2002年第1期。
    ⑥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⑦ 同上,第92页。
    ⑧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97页。
    ⑨ 同上,第313页。
    ⑩ 宛小平:《方东美与黑格尔哲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11宛小平:《方东美和谢林艺术哲学之比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 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 王晓华:《西方现代生命美学的局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
    ④ 同上,第298页。
    ①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② 魏群,宛小平:《从比较朱光替与方东美悲剧观之异同看艺术和道德的关系》,《学术界》,1998年第4期。
    ③ 宛小平:《方东美和谢林艺术哲学之比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④ 宛小平:《简论方东美宗白华时空意识与西方时空意识的异同——兼论方宗俩先生以时空为形而上的艺术哲学》,《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
    ⑤ 宛小平《论方东美美学的方法和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 刘岳兵:《方东美的美学致思和情感世界》,《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② 王德岩《方东美对现代新儒学审美化方向的探索》指出方东美对现代新儒学的艺术化贡献巨大,其哲学探索的主题就是追寻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
    ③ 宛小平:《论方东美生命、美和宇宙三位一体的建构》,《鹅湖月刊》,第三二卷第一0期。
    ④ 杨毅:《艺术·道德·宗教—浅析方东美生命精神的三重境界》,《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①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② 刘冠青:《方东美生命美学初探》(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7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2页。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6页。
    ① 李翔海:《现代新儒学论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② 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③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页。
    ① 郑家栋:《终极层面的探求与天人统一观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10期。
    ①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81页。
    ②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页。
    ③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2页。
    ④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84页。
    ⑤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第253页。
    ⑥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① 徐复观:《徐复观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② 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1974年,第2页。
    ③ 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见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第872页。(《宣言》收入该书后更名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① 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5页。
    ②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③ 熊十力:《十力语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308页。
    ④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9页。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2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4页。
    ③ 张佛千:《敬悼方东美先生》,《传记文学》,第三十一卷,第四期。
    ① 董德福:《现代新儒家与柏格森生命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①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6页。
    ② 同上,第121页。
    ③ 同上,第123页。
    ④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0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页。
    ⑥ 朱熹集注:《大学、中庸、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本影印,1987年,第1页。
    ⑦ 同上,第11页。
    ⑧ 同上,第13页。
    ⑨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6-127页。
    ①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0页。
    ② 同上,第132页。
    ③ 同上。
    ①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② 董德福,史云波:《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概述(下)》,《哲学动态》,1994年第1期。
    ③ 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78-479页。
    ① 熊十力:《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② 同上,第108页。
    ③ 同上,第25-26页。
    ④ 同上,第181页。
    ⑤ 同上,第180页。
    ① 熊十力:《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67页。
    ④ 同上,第58页。
    ⑤ 同上,第24页。
    ⑥ 同上,第23页。
    ① 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② 同上,第22页。
    ③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卷》,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第728页。
    ④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卷》,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第724页。
    ①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 同上,第326页。
    ③ 郑家栋:《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评述》,《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④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卷》,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第724页。
    ①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卷》,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第78-80页。
    ② 同上,第84页。
    ③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67页。
    ④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①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卷》,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②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③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6页。
    ②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5页。
    ③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④ 冯沪祥:《东美恩师学问博大精深》,见《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第80页。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397页。
    ⑥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81页。
    ①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15页。
    ②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1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2页。
    ② 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第25页。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5页。
    ④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36页。
    ① 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展开》,第13页。
    ② 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195年版,第224页。
    ①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0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61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79页。
    ② 同上,第131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0页。
    ② 同上,第135页。
    ③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58页。
    ④ 同上,第159页。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60页。
    ② 杨伯峻:《孟子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34页。
    ③ 朱熹集注:《大学、中庸、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本影印,1987年,第11页。
    ④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1页。
    ① 余秉颐:《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江淮论坛》,1998年第4期。
    ②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肖聿译,2011年,第35页。
    ③ 同上,第37页。
    ④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肖聿译,2011年,第227页。
    ⑤ 同上,第229页。
    ⑥ 同上,第227页。
    ①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0页。
    ② 同上,第5页。
    ③ 同上,第30页。
    ④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38页。
    ⑤ 同上,第147页。
    ⑥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60页。
    ①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杨富斌译,第73页。
    ② 同上,第109页。
    ③ 同上,第407页。
    ④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340页。
    ⑤ 同上,第340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5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3页。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84页。
    ④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杨富斌译,第11页。
    ⑤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年,第45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45页。
    ②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49页。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11页。
    ④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49页。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68页。
    ① 吴森:《比较哲学与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78年,第192页。
    ② 刘述先:《方东美哲学思想概述》,《中国论坛》,卷四十,第七期,见《方东美传记资料》,朱传誉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③ 张肇祺:《先师东美先生“生生”之大德》,《哲学与文化》,第八卷,第七期。见《方东美传记资料》,朱传誉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④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52页。
    ⑤ 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第223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7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7页。
    ③ 同上,第128页。
    ① 同上。
    ② 同上。
    ③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8-129页。
    ④ 同上,第129页。
    ①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② 同上,第239页。
    ③ 同上,第98页。
    ④ 同上,第246页。
    ⑤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1页。
    ⑥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0页。
    ⑦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61页。
    ① 同上,第233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2页。
    ③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
    ④ 同上,第134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2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133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4页。
    ② 同上,第116页。
    ③ 同上,第117页。
    ④ 同上,第133页。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8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3页。
    ② 同上,第124页。
    ③ 同上,第121页。
    ① 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96页。
    ①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005年,第101页。
    ② 方东美:《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5页。
    ③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5页。
    ④ 余秉颐:《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江淮论坛》,1998年第4期。
    ① (美)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② 同上,第14页。
    ③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1页。
    ② 同上。
    ③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2页。
    ④ (美)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成中英在该著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纪念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尽管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该作与方东美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确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对美的认识有着方东美美学思想的影响痕迹。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75页。
    ②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71页。
    ③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肖聿译,2011年,第58页。
    ④ 同上,第76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8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38页。
    ③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0页。
    ④ 同上,第5页。
    ⑤ 同上,第23页。
    ⑥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74页。
    ⑦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69页。
    ⑧ 同上,第233页。
    ⑨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3页。
    ⑩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17页。
    ①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肖聿译,2011年,第83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66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162-164页。
    ①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肖聿译,2011年,第56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33页。
    ③ 同上,第176页。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77页。
    ② 同上,第226页。
    ③ 同上,第258页。
    ④ 同上,第31页。
    ⑤ 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005年,第108页。
    ① 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第36页。
    ②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36页。
    ③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3页。
    ④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78-279页。
    ⑤ 同上,第314页。
    ⑥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71页。
    ⑦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89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44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94页。
    ③ 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09页。
    ④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50页。
    ⑤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94页。
    ①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58页。
    ②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77页。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93页。
    ④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56页。
    ⑤ (唐)司空图:《诗品集解》,郭绍虞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页。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8页。
    ②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99页。
    ③ 同上,第397页。
    ④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75页。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97页。
    ① 杨伯峻:《孟子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34页。
    ② 杨伯峻:《孟子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83页。
    ③ 同上,第62页。
    ④ 同上。
    ⑤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⑥ 同上,第204页。
    ⑦ 同上,第114页。
    ①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② (唐)司空图:《诗品集解》,郭绍虞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3页。
    ③ 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9页。
    ②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97页。
    ③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74页。
    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0页。
    ② 同上,第93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96页。
    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7页。
    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34页。
    ⑦ 同上,第138页。
    ⑧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7页。
    ⑨ 同上,第396页。
    ① 转引自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2页。
    ③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69页。
    ④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4页。
    ⑤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86页。
    ⑥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73页。
    ① 肖鹰:《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② (唐)司空图:《诗品集解》,郭绍虞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42页。
    ③ 同上,第10页。
    ①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19页。
    ② 同上,第127页。
    ③ 同上,第119页。
    ①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22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98页。
    ②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54页。
    ①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59页。
    ② 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005年,第77页。
    ③ 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第25页。
    ① 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第24页。
    ②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42页。
    ③ 同上,第141页。
    ④ 同上。
    ⑤ 对于到底谁能代表中国文化,方东美前后的表述有所不同,前期他认为是儒道墨,后期在研究了佛学之后更改为儒道佛。
    ⑥ 刘岳兵《方东美的美学致思和情感世界》,《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65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14页。
    ② 同上,第141页。
    ③ 同上,第152页。
    ④ 同上,第145-146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98页。
    ② 同上,第98页。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61页。
    ④ 同上,第43页。
    ⑤ 同上,第61页。
    ⑥ 同上,第142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59页。
    ② 同上,第102页。
    ③ 同上,第35页。
    ④ 同上,第101页。
    ⑤ 同上,第52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48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102页。
    ④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7页。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71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73页。
    ② 同上,第96页。
    ③ 同上,第102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06页。
    ②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页。
    ① 刘述先:《方东美哲学思想概述》,《中国论坛》,卷四十,第七期,见《方东美传记资料》,朱传誉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35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4页。
    ② 同上,第213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7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7页。
    ③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4页。
    ④ 同上,第215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6页。
    ② 同上,第218页。
    ③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60页。
    ④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65页。
    ⑤ 同上,第65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93页。
    ②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68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71页。
    ② 同上,第73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60页。
    ② (英)劳伦斯·比尼恩:《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孙乃修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③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④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55页。
    ① 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第106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8页。
    ③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9页。
    ② 李焕明编:《方东美先生哲学嘉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年,第268页。
    ③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8页。
    ④ 李焕明编:《方东美先生哲学嘉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年,第267页。
    ⑤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①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19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220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22页。
    ② 同上,第225页。
    ③ 同上,第219页。
    ④ 林兴宅:《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3期。
    ①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27页。
    ③ 同上。
    ④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26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228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29页。
    ② 同上,第230页。
    ③ 同上,第230页。
    ④ 同上,第229页。
    ⑤ 同上,第231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29页。
    ② 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94页。
    ③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02页。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0页。
    ②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③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97页。
    ④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84页。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42页。
    ②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③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2页。
    ④ 同上,第988页。
    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8页。
    ⑥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95页。
    ⑦ 刘岳兵:《方东美的美学致思和情感世界》,《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⑧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27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96页。
    ② 同上,第135页。
    ③ 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0-21页。
    ④ 高尔太:《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60页。
    ② 同上,第35页。
    ③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24页。
    ④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96页。
    ①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② 高尔太:《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③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56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21页。
    ② 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③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
    ④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63页。
    ① 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② 叶秀山:《中国艺术之“形而上”意义》,《中国文化》,1997年,Z1期。
    ③ 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① 李天道:《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一中国美学与传统人学研究之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3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90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94页。
    ② (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页。
    ④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34页。
    ⑤ 同上,第233页。
    ①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11页。
    ② 同上,第125页。
    ③ 同上,第144页。
    ④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84页。
    ①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年,第96页。
    ② 同上,第97页。
    ③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0页。
    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3页。
    ② 同上,第301页。
    ③ 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421页。
    ④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2页。
    ⑤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46页。
    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0页。
    ⑦ 同上,第118页。
    ① 成玄英“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61-264页。
    ③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5页。
    ④ 同上,第217页。
    ⑤ 同上,第227页。
    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8页。
    ② 同上,第117页。
    ③ 同上,第117页。
    ④ 同上,第855页。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73页。
    ⑥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202页。
    ⑦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81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87页。
    ②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44页。
    ③ 同上。
    ④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99页。
    ①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41页。
    ①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6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185页。
    ③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03页。
    ①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4-15页。
    ②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6-17页。
    ① 同上,第17页。
    ② 同上,第20页。
    ③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1页。
    ①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158页。
    ②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2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第30页。
    ⑥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84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25-326页。
    ② 同上,第328页。
    ③ 冯沪祥 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158页。
    ④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第
    ⑤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88页。
    ①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8页。
    ②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6页。
    ③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422页。
    ①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74页。
    ②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45页。
    ③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154页。
    ④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75页。
    ⑤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9页。
    ①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第624-629页。
    ②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③ 邹元江:《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
    ④ 李泽厚:《悼念冯友兰先生》,见陈岱孙等著《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⑤ (美)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8页。
    ①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①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页。
    ② 博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析学探讨》,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期,第38页。
    ③ 莱布尼茨:《论智慧》转引自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① 戴茂堂,李斌斌:《康德前近代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倾向》,《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② 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③ 徐岱:《走向人学的美学——论当代审美理论的“阿基米德点”》,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①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2页。
    ②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158页。
    ③ 张佛千:《敬悼方东美先生》,《传记文学》,第三十一卷,第四期。
    ①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01页。
    ②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59页。
    ③ 同上,第118页。
    ④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第58页。
    ①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第96页。
    ② (法)马克斯·霍克海默,泰奥多·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兰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3页。
    ③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8页。
    ①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②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1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72页。
    ③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565页。
    ④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1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92页。
    ⑤ 转引自万俊仁:《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学报》,2001年第1期。
    ①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07页。
    ②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56页。
    ③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④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293页。
    ⑤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93页。
    ①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48页。
    ②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1991年,第19页。
    ③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35页。
    ④ 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7页。
    ⑤ 同上,第197页。
    ⑥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04页。
    ①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41页。
    ②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第75页。
    ③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8页。
    ④ 刘述先:《方东美哲学思想概述》,《中国论坛》,卷四十,第七期,见《方东美传记资料》,朱传誉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⑤ 宛小平:《论方东美美学的方法和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 宛小平:《论方东美美学的方法和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0页。
    ③ 徐岱:《作为诗学的美学——论美学的知识形态之四》,《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① 曾祖荫:《中国古典美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第5-35页。
    ② 杨伯峻:《孟子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0页。
    ③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0页。
    ④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63页。
    ①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② 聂振斌:《中国美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③ 王德胜:《“西方”的“中国化”:百年中国美学的知识背景及其变异》,《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④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
    ① 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01页。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2页。
    ①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01页。
    ①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3页。
    ② 同上,第530页。
    ③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8页。
    ④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
    ⑤ 同上,第559页。
    ①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②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7页。
    ③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3页。
    ④ (梁)钟嵘:《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⑤ 萧子显:《自序》,(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9页。
    ⑥ 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① 赵建军:《魏晋时期涅槃意蕴的本土化进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② 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③ 潘知常:《建构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学术月刊》,1992年第11期。
    ①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的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② 成中英:《本体与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76页。
    ③ 徐岱:《走向人学的美学——论当代审美理论的“阿基米德点”》,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④ 余福智:《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初探》,《学术研究》,1996年第4期。
    ① 黎启全:《中国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中国美学范畴和命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流向和归宿》,《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② 皮朝纲、刘方《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③ 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1].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2].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3].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4].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5].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6].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7].方东美:《新儒家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
    [8].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9].方东美:《坚白精舍诗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10].方东美:《方东美演讲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1].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2].方东美著,蒋国保、周亚洲主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3].方东美:《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
    [18].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2003年。
    [19].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卷》,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
    [20].唐君毅:《人生之体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
    [2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2].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3].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徐复观:《文化与人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徐复观:《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0].梁漱溟:《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
    [33].梁漱溟:《朝话·谈生命与向上创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3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3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36].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7].钱穆:《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38].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割》,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39].熊十力:《新唯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熊十力:《原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熊十力:《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99年。
    [42].熊十力:《十力语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朱传誉主编:《方东美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44].沈清松:《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
    [45].李焕言编:《方东美先生哲学嘉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46].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
    [47].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
    [48].杨士毅:《方东美先生纪念集》,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
    [49].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50].宛小平:《方东美与中西哲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蒋国保:《方东美思想研究》,天津:天津出版社,2003年。
    [52].李安泽:《生命理境与形而上学---方东美哲学的阐释与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3].黄克剑,钟小霖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
    [54].杨士毅:《一代哲人——方东美先生》,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55].李山,张重岗,王来宁:《现代新儒家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56].林安梧编著:《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7].林安梧:《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58].林安梧:《现代儒学论衡》,台北:业强出版社,1987年。
    [59].徐嘉:《现代新儒家与佛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60].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61].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62].卢升法:《佛学与现代新儒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63].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64].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65].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
    [66].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67].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8].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69].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70].李翔海:《现代新儒学论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71].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走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2].宋志明:《现代新儒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73].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74].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5].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6].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77].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78].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79].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0].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
    [81].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2].李道平:《周易集解撰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8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
    [84].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85].董德福:《生命哲学在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86].(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87].(美)杜维明,曹幼华:《儒家思想新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88].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年。
    [89].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0].刘述先:《儒家思想的转型与展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91].彭国翔:《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92].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3].刘述先:《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94].刘述先:《儒家思想的开拓性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5].林安梧:《儒学革命论一一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
    [96].郑家栋:《当代新儒学史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97].郑家栋:《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沈阳:辽宁出版社,1997年。
    [98].葛荣普:《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99].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1].张毅:《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5].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7].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8].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09].张祥龙:《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0].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
    [111].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
    [112].张祥浩:《复兴民族文化的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3].冯天瑜,宋瑞芝等:《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方智慧的历史启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4].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5].汤忠钢:《德性与政治:牟宗三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
    [116].姜澄清:《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117].蒋动:《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
    [118].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吉林:东北师范大学,1998年。
    [119].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
    [120].蒋述卓:《佛教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121].蒋述卓:《古今对话中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2].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3].成中英:《知识与价值》,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124].宛小平:《边缘整合—朱光潜和中西美学家的思想关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5].(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12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7].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8].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9].成中英:《创造和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130].方同义:《中国智慧的精神——从天人之际到道术之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1].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2].王岳川:《二十一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3].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4].曾祖荫:《中国古典美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5].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6].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7].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138].(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39].(以)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余秉颐:《整体圆融广大和谐——方东美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余秉颐:《出入东西哲学五十年——方东美的学术生涯》,《学术界》,2000年第2期。
    [3].余秉颐:《艺术与生命——方东美艺术观述评》,《学术界》,1997年第5期。
    [4].余秉颐:《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江淮论坛》,1998年第4期。
    [5].余秉颐:《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机体主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
    [6].余秉颐:《以生命的精神价值为中心——方东美论中国哲学“通性与特点”》,《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7].余秉颐:《方东美论中国大乘佛学与道家哲学智慧》,《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8].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趣》,《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9].余秉颐:《方东美论中国传统形上学》,《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
    [10].余秉颐:《方东美的哲学观》,《学术界》,1995年第2期。
    [11].余秉颐:《方东美对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江淮论坛》,2001年第6期。
    [12].余秉颐:《方东美论中国大乘佛学与道家哲学智慧》,《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13].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趣——与胡军先生商榷》,《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14].余秉颐:《简论方东美的宗教观》,《江淮论坛》,1996年第4期。
    [15].余秉颐:《评方东美的比较文化学》,《学术界》,2003年第4期。
    [16].蒋国保:《道家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方东美论著抉奥之三》,《哲学研究》,1993年第4期。
    [17].蒋国保:《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儒家精神——兼与胡军教授商榷》,《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18].蒋国保:《方东美论儒释道会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9].蒋国保:《评方东美对胡适的批评》,《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20].蒋国保:《“机体主义”与“二分对立”的精神悖反——方东美东西哲学比较观抉奥》,《学术探索》,2003年第2期。
    [21].蒋国保:《评方东美对熊十力的批评》,《哲学与文化》,2005年第11期。
    [22].蒋国保:《儒学的现代困境与未来发展》,《哲学与文化》,2000年第5期。
    [23].蒋国保:《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学术界》2002年,第1期。
    [24].宛小平:《论方东美美学的方法和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5].宛小平:《论方东美生命、美和宇宙三位一体的建构》,《鹅湖月刊》,第三二卷第一0期。
    [26].宛小平:《方东美形上思想的特色与省思》,《哲学与文化》,2009年第8期。
    [27].宛小平:《方东美与黑格尔哲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8].魏群,宛小平:《从比较朱光替与方东美悲剧观之异同看艺术和道德的关系》,《学术界》,1998年第4期。
    [29].余懿娴:《方程二先生与怀德海相遇》,《东海哲学研究辑刊》第十三辑。
    [30].余懿娴:《华严五教止观形上哲理探》,《东海哲学研究辑刊》第十四辑。
    [31].余懿娴:《<易经>创化概念与怀德海历程思想》,《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6期。
    [32].俞懿娴:《中西时间哲学比较视野下的易哲学——方东美、程石泉论中西时间哲学》,《周易研究》,2008年第4期。
    [33].俞懿娴:《圆融与机体——论方东美、程石泉二先生的核心思想》,《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
    [34].李安泽:《方东美儒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哲学与文化》,2002年第12期。
    [35].李安泽:《方东美与文化融通》,《哲学与文化》,2011年第2期。
    [36].李安泽:《方东美比较哲学思想探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7].李安泽:《“超越”与“超绝”——方东美论中西天人之际》,《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8].刘岳兵:《春秋齐物论,哲匠亦师翁——方东美的心灵世界与思想特征》,《哲学与文化》,1998年第11期。
    [39].李安泽:《方东美对道家哲学的现代诠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0].刘岳兵:《方东美的哲学意境》,《南开学报》,1997年第1期。
    [41].刘岳兵:《方东美的美学致思和情感世界》,《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42].刘岳兵:《方东美论儒道墨“三位一体”的道德精神》,《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2期。
    [43].易宪容,舒中民:《方东美论中国艺术的理想》,《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44].易宪容:《知识与价值的融合——方东美的哲学论述评》,《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1期。
    [45].易宪容:《情与理的交融—论方东美的人的学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4期。
    [46].易宪容:《方东美比较文化哲学探究》,《江西杜会科学》,1992年第4期。
    [47].王德岩:《方东美对现代新儒学审美化方向的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8].王晓华:《方东美生命美学的建构理路、意义和局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9].王剑峰:《生命与艺术—方东美论中国艺术之精神》,《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50].胡军:《方东美哲学思想的道家精神》,《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51].李翔海:《方东美成中英刘述先合论》,《学术界》,1996年第1期。
    [52].庄信正:《记方东美先生》,《书城》,2009年第3期。
    [53].周为筠:《方东美:在“党”外的“书呆子”》,《共产党员》,2008年第15期。
    [54].张弘:《追忆雷震、殷海光与方东美——陈鼓应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4期。
    [55].沈素珍,钱耕森:《方东美论王阳明哲学:机体主义哲学》,《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
    [56].颜玉科:《方东美释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理想政治信仰》,《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57].颜玉科:《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简述》,《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58].关茜:《方东美的广大和谐观探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9].王柯平:《方东美的文化理想观与跨文化探索》,《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6期。
    [60].黄见德:《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及其会通中西哲学的兼综导向述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1].李春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宗》,《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2].屈大成:《论方东美对华严思想的诠释》,《哲学与文化》,2010年第12期。
    [63].张训义:《方东美谈新儒家》,《鹅湖月刊》第三十三卷第六期。
    [64].张训义:《方东美与裴柏“根源譬喻”》,《鹅湖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
    [65].叶海烟:《中国哲学的历程观——以方东美的观点为例》,《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6期。
    [66].傅佩荣:《方东美先生论“生生之德”》,《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6期。
    [67].闫睿颖《方东美论“情”》,《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68].汤拥华《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转向”》,《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9].孙小金:《论方东美的佛教观》,《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70].洪晓楠:《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思想》,《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1].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2].胡军:《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儒家精神——兼答蒋国保先生》,《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73].杨毅:《艺术·道德·宗教—浅析方东美生命精神的三重境界》,《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74].杨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方东美论道家艺术精神》,《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75].潘德荣,曹凤月:《诗人哲学家方东美》,《北方论丛》,1999年第4期。
    [76].蒋国保:《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学术界》,2002年第1期。
    [77].石了英:《生命哲学与艺术精神:方东美庄子美学现代阐释》,《文艺评论》,2012年第4期。
    [78].梁燕城,傅佩荣:《方东美学统与对儒道的后现代诠释》,《文化中国》,2005年第1期。
    [79].吴光兴:《方束美对原始儒家的哲学阐释》,《中国文化》,2004年第1期。
    [80].程潮:《方东美与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说之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1].李承贵:《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方东美的探索与回应》,《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82].张毅:《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引论》,《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83].侯敏:《现代新儒家美学体系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4].郑家栋:《文化·民族·现代化一一现代新儒家文化思想论略》,《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85].张晓刚:《现代新儒家艺术文化学思想摭论》,《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3期。
    [86].陈嘉明:《新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东南学术》,1998年第3期。
    [87].颜炳罡:《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文史哲》,1989年第3期。
    [88].颜炳罡:《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与展望》,《文史哲》,1994年第4期。
    [89].孔令宏:《现代新儒家与新道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0].顾士敏:《论现代新儒家》,《思想战线》1990年第3期。
    [91].郭齐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92].郭齐勇:《综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人物及其问题意识与学术贡献——兼谈我的开放的儒学观(上、下)》,《探索》,2010年第3、4期。
    [93].尤小立:《生命精神与人文途径:一种回到文本的阐释——简评<方东美思想研究>》,《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94].柏友进:《现代新儒家与心学传统的近代衍化》,《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5].景海峰:《儒家思想现代连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96].景海峰:《当代儒学思潮简论》,《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97].林安梧:《“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问题之理解与反省》,《鹅湖》,223期。
    [98].林安梧:《五四前后的中国儒学》,《鹅湖》,143期。
    [99].林安梧:《当代新儒家的实践问题》,《鹅湖》,190期。
    [100].刘述先:《对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中国文化》第12期。
    [101].宋志明:《论狭义新儒家的发展脉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02].宋志明:《“体用不二”论钩玄》,《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
    [103].徐文明:《新儒家与文化重建》,《学术界》,1996年第1期。
    [104].许宁:《儒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向度——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05].颜炳罡:《试述当代新儒家的基本特质及其精神》,《文史哲》,1992年第3期。
    [106].杨云香:《现代新儒家与中华民族精神》,《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07].尤西林:《“分别说”之美与“合一说”之美——牟宗三的伦理生存美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108].王守雪:《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109].高迎刚、马龙潜:《梁漱溟文艺思想论略》,《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110].王晋生:《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1].郑家栋:《终极层面的探求与天人统一观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10期。
    [112].李振纲:《一位现代儒家对“善”与“美”的探究——梁漱溟道德哲学与艺术哲学述评》,《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13].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14].郑家栋:《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评述》,《浙江学刊》,1990年第2期。
    [115].姚全兴:《柏格森创造观述评》,《社会科学》,1985年第9期。
    [116].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17].朱鹏飞:《“绵延”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兴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
    [118].江冬梅:《柏格森与中国现代美学》,《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19].冷德诚,司有仑:《柏格森生命本体论美学初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20].吴重庆:《生命情调的变奏——柏格森生命哲学在现代中国的流变》,《福建论坛》,1993年第4期。
    [121].景海峰:《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122].温韧:《柏格森的时间概念及其时代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23].朱鹏飞:《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124].范明华:《<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125].王振复:《<周易>重“生”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
    [126].陈望衡:《<周易>的“文”观与美学》,《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27].孙喜艳:《论<周易>之“观”的审美特征》,《周易研究》,2010年第3期。
    [128].李建中:《<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29].朱良志:《<周易>阳刚的美学精神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文艺研究》,1992年第4期。
    [130].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学术月刊》,1992年第3期。
    [131].朱良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132].朱良志:《刚为<易>之魂——论<周易>崇阳抑阴的哲学倾向》,《周易研究》,1992年第1期。
    [133].沈顺福:《从<周易>与柏格森的角度论生存的本质》,《周易研究》,2010年第4期。
    [134].朱良志:《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学术月刊》,1990年第8期。
    [135].朱良志:《中国美学中的悟性说》,《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
    [136].陈望衡:《华夏审美意识基因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37].王柯平:《“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38].王哲平:《论儒家之“道”的审美特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9].白利兵:《儒家文艺思想的生命美学阐释》,《北方论丛》,2008年第3期。
    [140].叶朗:《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41].陈炎:《儒家的“建构”与道家的“结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5期。
    [142].张黔:《先秦儒家美学中审美之“和”的三个层次》,《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143].易小斌:《略论道家美学本体论——“道”论的审美生成》,《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144].易小斌:《中国古代“虚静”审美心态生成论》,《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
    [145].吕有云:《道家虚静之道的生命哲学解析》,《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
    [146].王守雪:《“虚静”的多维分析》,《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
    [147].杜道明:《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1期。
    [148].肖鹰:《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149].谢清果:《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升华术》,《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50].杨煦生:《道家美学》,《学术研究》,1990年第1期。
    [151].刘绍瑾,石了英:《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科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2].李霞:《道家生命观的主题嬗变》,《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153].刘德强:《“无法而法”——中国艺术方法论》,《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
    [154].徐良:《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精神》,齐鲁学刊,1995年第2期。
    [155].郭昭第:《中国美学的生命智慧》,《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56].刘桂荣:《回顾与展望——中国古典美学之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57].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158].皮朝纲,刘方:《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59].刘勉:《<雄浑>疏证与阐释》,《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160].王凯:《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建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61].张国庆:《<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162].张国庆:《论<二十四诗品>的理论体系》,《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63].李天道:《中国美学的“朴”与“归朴”之域及其构成》,《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164].代迅:《选择的西化:两种审美态度及其现代命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65].周春宇:《儒道审美理论的对立、互补与融合》,《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66].张文勋:《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167].张文勋:《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思想战线》,1985年第4期。
    [168].冯宪光:《美学从西方到中国的“理论旅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9].赵建军:《佛教美学的生活图像》,《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
    [170].赵建军:《论佛性意蕴的中国化与美学化》,《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71].赵建军:《从般若学内化谈东晋时期中国美学的转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72].赵建军:《关于东晋时期的中观般若美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173].赵建军:《思想与文化: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认知逻辑——30年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74].赵建军:《视界变革:从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的逻辑论起》,《东方论坛》,2007年第5期。
    [175].赵建军:《幻与真: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的逻辑本体》,《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76].赵建军:《转换与超越: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的结构体性》,《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77].赵建军:《魏晋时期涅槃意蕴的本土化进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78].刘成纪:《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179].王鲁湘:《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试论道家审美理想与中国艺术精神》,《学术月刊》,1988年第3期。
    [180].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求是学刊》,2001年第1期。
    [181].张涵:《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
    [182].肖鹰:《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83].郑敏:《对21世纪中华文化建设的期待》,《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184].敏泽:《综合创造论与我国文化与美学及文论的未来走向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185].陈良运:《司空图<诗品>之美学构架》,《文艺研究》,1996年第1期。
    [186].蒋永青:《如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艺术美学基本问题的相关讨论》,《南开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187].薛富兴:《东方美学的当代反思》,《东方丛刊》,2001年第4期。
    [188].樊宝英:《论“天人合一”的艺术生命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89].赵伯飞:《从生命美学看审美价值的主体》,《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190].叶秀山:《中国艺术之“形而上”意义》,《中国文化》,1997年,Z1期。
    [191].高尔太:《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西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192].余秉颐:《重新省思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再论<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哲学动态》,2009年第9期。
    [193].杨国荣:《人生意义的哲学沉思一方东美思想论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94].刘辉:《儒家理想人格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195].戴桂斌:《儒道理想人格的会通互补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96].张鹏飞:《中华儒道佛文化对国民人格涵养的审美观照》,《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97].朱贻庭:《道家伦理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
    [198].曾红:《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及其对国人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99].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00].杨荫楼:《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01].柴文华,孟昭红:《超越的直觉与直觉的超越—梁、熊、贺三直觉说研究》,《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
    [202].程志华:《论良知的呈现》,《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
    [203].戴明玺:《新儒家文化观的擅变历程:从熊十力到杜维明》,《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04].李海兵:《熊十力体用思想的现代性思考》,《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05].张汝伦:《近代中国形而上学的困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206].张毅:《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07].李承贵:《方东美生态思想及其意蕴——以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08].刘恒健:《论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09].陈望衡:《“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10].李西建:《解构之后:重审当代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211].李西建:《文艺学的身份认同与知识形态的重构——全球化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212].李西建,权雅宁:《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213].李西建:《多元知识构型与批评范式的创造——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学取向及其启示》,《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214].李西建:《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论研究及未来走向》,《哲学动态》,1999年第11期。
    [215].章辉:《后实践美学与美学原理写作的困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16].章辉:《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
    [217].王本朝:《<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18].章辉:《现代性:美学研究的一种价值追求》,《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19].章辉:《西方知识与本土经验:中国文艺学三十年》,《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220].马睿:《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知识特征》,《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郑玉明,冯学勤:《中国现代美学的资源与实践》,光明日报,2009-05-19。
    [2].潇牧:《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启与西学——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早期思想比较及对当下美学研究的启示》,中国艺术报,2010-09-17。
    [3].张法:《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29。
    [4].金雅,聂振斌:《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社会科学报,2009-04-09。
    [5].严春友:《论美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艺术报,2012-06-27。
    [6].刘悦笛:《何谓美学“中国化”》,人民日报,2012-01-12。
    [7].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8-31。
    [8].叶朗:《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23。
    [9].叶朗:《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层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2-18。
    [10].叶朗:《提升中国传统艺术的阐释深度》,文汇报,2002-09-28。
    [11].刘林:《反思现代性:在审美的视野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13。
    [12].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文艺报,2003-04-08。
    [13].阎国忠:《中国美学缺什么?》,中国艺术报,2011-05-16。
    [14].刘悦笛,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与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柯提斯·卡特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02-02。
    [15].汤拥华:《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28。
    [16].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文艺报,2005-12-22。
    [17].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光明日报,2007-02-27。
    [18].冷卫国:《对中国美学文化传统源头的追问》,光明日报,2005-02-17。
    [19].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社会科学报,2008-12-04。
    [20].代迅:《跨文化转向中的中国美学抉择》,文艺报,2009-11-28。
    [21].丁来先:《当代美学应往何处去?》,中华读书报,2004-09-22。
    [22].刘成纪:《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文艺报,2004-11-25。
    [23].云慧霞:《美学·生命·艺术——评肖鹰著<美学与艺术欣赏>》,中华读书报2004-11-10。
    [24].肖鹰:《宗白华美学的“反流”之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01。
    [25].李安泽:《方东美的学术传承与流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2-10。
    [26].周立升:《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探论》,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2005年。
    [27].景海峰:《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哲学化诠释》,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2005年。
    [28].宛小平:《简论方东美宗白华时空意识与西方时空意识的异同——兼论方宗俩先生以时空为形而上的艺术哲学》,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
    [29].付长珍:《方东美境界哲学的生命理趣》,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30].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2009年。
    [31].李庆本:《原始儒学与中国古典和谐论美学的确立》,“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32].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7年。
    [33].李庆本:《走出“中西”模式绝对论的怪圈》,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
    [34].费孝通:《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35].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1。
    [36].杨曾宪:《美学学科的困惑与觉醒》,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6。
    [37].邹华:《四象三圈:中国美学原点解析》,“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06。
    [38].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6。
    [39].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
    [40].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
    [41].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
    [42].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43].刘悦笛:《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一段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44].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45].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46].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47].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
    [48].林安梧:《当代新儒家与台湾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国际儒联“第一届国际儒学高峰会议”,2005年。
    [1].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
    [2].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浙江大学,2005年。
    [3].孙淇:《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暨南大学,2006年。
    [4].姜勇:《宗白华与现代新儒学》,吉林大学,2008年。
    [5].刘冠青:《方东美生命美学初探》,苏州大学,2009年。
    [6].杜冉:《“含情挈理”的人生——方东美人生哲学述评》,华东师大,2004年。
    [7].陈芷烨:《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湘潭大学,2008年。
    [8].孙小金:《从生命哲学看中国哲学: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颜玉科:《方东美中国哲学叙事之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
    [10].颜国伟:《知识与生命——论现代新儒学的双重发展与回归》,华东师大,2004年。
    [11].赵卫东:《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研究》,山东大学, 2003年。
    [12].施保国:《方东美论道家思想》,安徽大学,2010年。
    [13].尚晋波:《生命的蓝图—方东美人生境界说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4].罗卫平:《超越的真实》湘潭大学,2002年。
    [15].刘峰:《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6].赵旭杰:《方东美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7].刘敏敏:《方东美的生命哲学研究》,河北大学,2011年。
    [18].薛晓霞:《方东美生命本体论思想探究》,山西大学,2010。
    [19].朱红:《方东美生命哲学评述》,吉林大学,2007年。
    [20].李薇:《道家思想对方东美思想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1].陶莲君:《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浙江大学,2009年。
    [22].吴锋:《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3].俞成义:《方东美华严思想初探》,安徽大学,2003年。
    [24].朱红:《方东美生命哲学评述》,吉林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