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谭峭道教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谭峭即是道教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谭峭是唐末五代时期最著名的道士之一,亦是一位参学悟道造诣极深的道教学者。他倡导内丹为主、外丹为辅的道教修炼方式,其道教思想不仅与道家有着内在的思想关联和精神理念的传承,而且与儒、释两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唐宋以降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隋唐宗教哲学和宋明理学是前后相承继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而谭峭的道教思想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尤其对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性的媒介发酵和推动化合作用。此外,谭峭的道教思想亦蕴含着文学、美学与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学说,对后世均有着程度不同的积极影响。
     谭峭著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卷《化书》。这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道书,对内丹的修仙之术和虚实相生的道教哲学理念做了精辟的阐释,具体结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认为世界根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终复归于虚。“虚”既是万物本源又是万物的归宿,虚与物是循环转化的关系,体悟到就能进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引述孔孟仁义礼乐的言语,透露出一股浓郁的儒家气息。同时,汲取与借鉴佛家充满圆融思辨的精神理念和概念范畴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俭、廉等思想与道教学说对应起来阐释、见解独特。此外,谭峭以道论世,其道教思想蕴涵着浓郁的民本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与关注民情的现世情怀。对社会矛盾和客观存在的民生问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力图对社会治乱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和把握,并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对策。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rofound and long,Taoism is the important part. Taoism in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which has the emergence of famous Taoist figures, they have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Tan Qia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of the priests of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s also a Taoist scholars.He advocat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aoist practice, but internal Taoist practice is the dominant. He Taoist thought wa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aoism, and closely contacted wi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which is a strong impetus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deology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The same time,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Sui and Tang Dynasty religious philosophy and Neo-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two inherited, Tan Qiao Taoist ideas in a way to play a nexus of the historical role, especiall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aoist internal cultivation. In addition, Tan Qiao Taoist thought contains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other theories, which has a different degree of positive impact in the future.
     Tan Qiao forward to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six volumes of the book," Hua Shu",which is a unique book. He has done a brillia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of the surger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which has an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Taoist theory and Confucianism,the world come from the imaginary, and attributed to the imaginary.If you realized that you can live forever. To quote the word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revealing a surge of fresh the Confucian breath. Meanwhile, learn the Buddhist full of harmony speculative spirit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concept Confucian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 ideas that correspond to them explain unique insights. In addition, Tan Qiao concerned about the social reality, the Taoist thinking implies a rich civil humanism color, with a strong historical sense of urgency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ings. Maint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livelihood issue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objective existence, trying to reveal and grasp the inhe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disorder, propose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and initiatives.
引文
① “四子真经”:《庄子》、《列子》、《文子》、《元仓子》(又名《庚桑子》),被称为道教的“四子真经”。
    ① 孙以楷主编、孙成权著:《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版,第21页。
    ①《欧阳文忠全集》卷五十九《本论》,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版。
    ②《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版。
    ③《孟子》,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版。
    ④《资治通鉴》卷二六二,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版。
    ⑤《旧唐书》卷二百《秦宗权传》,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版。
    ① 武建国:《论五代十国的封建土地国有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139页。
    ② 《旧五代史》卷十五《李罕之传》,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版。
    ③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唐僖宗光启三年》,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版。
    ④ 《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版。
    ⑤ 杜文下:《唐末五代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载《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第146页。
    ①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3月第4版第三编第一册,第226页。
    ② 同上,第172页。
    ①《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五《邦计部·田制》,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版。
    ②《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一《后周太祖纪第二》,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版。
    ③《吴越备史》卷四《大元帅昊越国王》之《文穆王》,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版。
    ①张辉:《五代十国时期黑暗政治述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01页。
    ②[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一七三《郑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版。
    ② 《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翰苑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②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教史》之《菏泽大师神会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42页。
    ③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60页。
    ④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页。
    ⑤同上,第500页。
    ①《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日]圆仁撰写、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五二页。
    ③[日]圆仁撰写、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五匕页。
    ④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九州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76贝。
    ⑤《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柳河东集》卷26,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页。
    ⑥王永平著:《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⑦张跃:《唐代后期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05页。
    ② 陈炎、李红春著:《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 孙以楷主编、张成权著:《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1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二四九。
    ③ 刘昫:《旧唐书》卷158《韦澳传》,第4177页。
    ①「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史》,化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页。
    ②《唐新语》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笔记小说众书》本,1991年版。
    ①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谭峭的具体生卒很难考证,《中国道教》1989年第3期刊载了林胜利撰写的《紫霄真人谭峭考略》一文,推断谭峭出生于唐僖宗(公元860—873)年间。
    ①《道书全集》之《谭子化书》,中国书店出版,1990年影印本。
    ①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九之《谭紫霄》,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之《仙释》海外中文图书,1987年版。
    ③ [明]何乔远:《闽书》卷七之《方城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④ [清]郑开极:《福建通志》卷五十一之《仙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 [清]周学曾:《晋江县志》卷六十之《仙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 丁祯彦、李似珍点校本《化书》,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四版。
    ①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②其它五经是《阴符经》、《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和《冲虚经》。
    ①汀志斌:《化书的“社会和谐”思想刍议》,载《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② 高令芳、陈其芳:《谭峭在唐宋哲学发展中的地位》,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4期。
    ③ 尹大强:《在圆融的化境中——读谭峭化书》,载《中国道教》1997年第2期。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生死》,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② [德]黑格尔著:《逻辑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中文版,第114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⑤ 孙以楷主编、张成权著:《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73页。
    ⑥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大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龙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册,第149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枭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环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耳目》,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无》,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射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龙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环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蝼蚁》,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龙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枭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阴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四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五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养民》,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六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蛇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动静》),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六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阴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云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679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神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四页。
    ①[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龙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②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龙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心变》,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动静》,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六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阴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四页。
    ③ 高令印、陈其芳:《谭峭在唐宋哲学发展中的地位》,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4期第24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龙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弓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三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声气》),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七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无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鸱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六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神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正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云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七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稚子》),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常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五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死生》),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死生》),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魍魉》),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孙以楷主编、张成权著:《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83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大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阳燧》,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猛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① 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37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爪发》),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用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死生》),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水窦》),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九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狐狸》),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死生》),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l版,第一三页。
    ③ 明善子:《阐道篇》,《藏外道书》,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二十四册,第72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云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七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水窦》),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铅丹》),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正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0页。
    ② 马令著:《南唐书》之《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版,第103页。
    ③ 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版,第171卷之《裴磷传》。
    ④ 何剑明:《南唐国道术与唐宋之交的道教衍变》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 马令:《南唐书》之《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版,第162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耳目》),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环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铅丹》),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神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四页。
    ① 舒大丰:《道教养生十日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正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0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祺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鸱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太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解惑》,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七三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祺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铅丹》,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页。
    ③ 梁海民译著:《老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64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七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养民》,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食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三皇》,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养民》,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弓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死生》),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8月第1版,第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恩赏》),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常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五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谗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七页。
    ③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黄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聪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得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一页。
    ①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③刘蔚华:《论仁学的源流》,载《齐鲁学刊》1982年第1期。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有国》,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弓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七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七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奢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有国》,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三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七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二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丝纶》,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⑥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七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二页。
    ⑦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奢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鸱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无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九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巫像》,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三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奢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太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太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三皇》,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九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化柄》,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八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权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化柄》,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御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御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损益》,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七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神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虚无》,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射虎》,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七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铅丹》,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铅丹》,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形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阴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唐大诏令》卷一百零五之《兴学敕》,学林出版社,1992年点校本。
    ① 《宋高僧传》卷三十《贯休传》。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得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一页。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② [南]僧祜著:《出三藏记集》(卷八)之《经序》,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页。
    ③ 《道藏》(第二册)之《妙法莲华经》(卷二)之《信解品》,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六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四镜》,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得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一页。
    ③ 《藏书提要》,第二册,《中论·观因缘品》,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67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1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阳燧》),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② 陆游:《南唐书》,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版,第389页。
    ① 郑文宝:《南唐近事》,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版,第7贝。
    ② 刘仲宇:《五雷正法渊源考论》载《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云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七页。
    ② 张端义:《贵耳集》(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1993年版,第213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② 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祺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得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五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五常》,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0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畋渔》,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善恶》,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兴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蝼蚁》,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八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珠玉》,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三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奢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丝纶》,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养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三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无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九页。
    ① 赵士林:《国学六法》(珍藏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鸱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0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太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鸱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六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无常》,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0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无常》,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0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礼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三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礼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三页。
    ② 李霞:《道家与禅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无》,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0页。
    ② 李霞:《道家与禅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虚无》,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0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化书·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化书·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③ 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史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0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阳燧》,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二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老枫》,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① 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②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修订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1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化书·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蛇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大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四镜》,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页。
    ① 南怀瑾选集第五卷:《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化书·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化书·道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死生》,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三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五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二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畋渔》,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二页。
    ① 潘显一:《论谭峭的美学思想》,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61页。
    ② 潘显一:《论谭峭的美学思想》,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61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奢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凤鸱》,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七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书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六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术化·琥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九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飞蛾》,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一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珠玉》,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三页。
    ① 耿金朵:《化书独特的文学魅力》载《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7卷第76贝。
    ②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神交》,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五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射虎》,中化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七页。
    ④ 何振良:《五代著名道教学者谭峭及其化书》载《福建史志》,2001年,第2期。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异心》,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一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墨鱼》,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五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神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五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道化·哕咽》,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九负。
    ② 黄世瑞:《化书中的科学思想》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第15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神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四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声气》,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l版,第二七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祺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术化·声气》,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二七页。
    ③戴念祖:《释谭峭的“四镜”》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65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燔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五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道化·稚子》,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二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常道》,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五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三《德化·恩赏》,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三九页。
    ① [宋]李觏:《平土书序》,《李觏集》卷十九,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② 刘崇汉:《西马客家人》,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出版,1999年版,第46页。
    ③ 泉州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之《泉州旧城铺境稽略》,1999年版。
    ① 刘伯李:《砂捞越河畔的华人神庙》,马来西亚砂降印务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版,第88页。
    ②《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85页。
    ① 万物灵论:通常又被称之为“万物有生论”,是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唯物主义者曾用它批判天主教灵魂不死的思想,万物有灵论后来又被引用为宗教信仰的种类之一。
    ②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家诠释和解读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其实质是人学的命题,即把“天”合到“人”的内涵里,作为社会、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终极依据,如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庄子·大宗师》);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观物外篇》)。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蝼蚁》,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八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蝼蚁》,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蝼蚁》,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雀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九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畋渔》,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二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祺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牺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三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四《仁化·太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四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五《食化·奢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五四页。
    ③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太平》,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④ [五代]谭峭著,丁镇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权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二页。
    ⑤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解惑》,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七三页。
    ⑥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道化·神交》,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一五页。
    ①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食象》,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四页。
    ② [五代]谭峭著,丁禛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悭号》,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8月第1版,第六五页。
    [1]《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版。
    [3](清)陈铭珪撰:《长春道教源流》,台北:广文书局,1989年版。
    [4](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下》第50册,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
    [5]陆象山、王阳明著:《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李道纯著:《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藏第1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
    [7]杜处逸著:《道德玄经原旨》,道藏第1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
    [8]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9]朱熹著:《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新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
    [11]《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
    [12]葛洪著:《抱朴子内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裴海茹:谭峭《化书》研究综述[J],载《高校社科动态》,2008/04。
    [2]王竹波:谭峭及其《化书》初探[J],载《理论界》,2008/02。
    [3]崔晟:“虚静无为”——看谭峭《化书》中的治国理念[J],载《宜宾学院学报》,2007/04。
    [4]冯永刚:论谭峭《化书》的治国思想[J],载《宗教学研究》,2006/02。
    [5]陈名实:谭峭及其《化书》的和谐社会理想[J],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6]郭健:谭峭《化书》研究[J],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7]潘显一:论谭峭的美学思想[J],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8]王彦力:谭峭的教育思想[J],载《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9]念祖:释谭峭的“四镜”[J],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01。
    [10]罗耀九:谭峭《化书》谈怎样处理人际关系[J],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05。
    [11]尹大强:在圆融的化境中——读谭峭《化书》[J],载《中国道教》,1997/02。
    [12]丁祯彦:谭峭《化书》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J],载《中国哲学史》,1993/03。
    [13]黄世瑞:谭峭与他的《化书》[J],载《自然杂志》,1991/03。
    [14]林胜利:紫霄真人谭峭考略[J],载《中国道教》,1989/03。
    [15]高令印:谭峭在唐宋哲学发展中的地位[J],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04。
    [16]赵宗诚:谭峭[J],载《宗教学研究》,1983/02。
    [17].耿金朵:《化书》.独特的文学魅力[J],载《红河学院学报》,2009/04。
    [18]何剑明:南唐国道术与唐宋之交的道教衍变[J],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9]李天锡:紫霄真人成神与谭公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J],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20]汪志斌:《化书》的“社会和谐”思想刍议[J],载《宗教学研究》,2006/01。
    [21]王彦力:《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J],载《中国道教》,2006/01。
    [22]黄世瑞:《化书》中的科学思想[J],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2。
    [23]步近智:唐末五代皮日休、无能子、谭峭的进步思想[J],载《历史教学》,1980/12。
    [24]刘洪英:道教与佛教的融合——读《化书》有感[J],载《华夏文化》,2007/01。
    [25]丁常云:集领袖与学者于一身的天师谭峭[J],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1。
    [26]丁常云:谭峭对道教教义思想的贡献及现代启示[J],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6
    [1]王凤兰:《谭峭<化书>哲学思想探析》,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
    [2]熊培栋:《谭峭哲学思想研究》,河南大学2011级硕士。
    [1]任继愈著:《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谢路军著:《中道教源流》,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4]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傅勤家著:《中国道教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6]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陈兵著:《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8]牟钟鉴、胡孚琛等主编:《道教通论》,齐鲁书社,1991年版。
    [9]李养正著:《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陈垣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赵立纲著:《历代名道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3]王明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詹石窗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葛兆光著:《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鼓应主编、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诊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三联书店,2006年版。
    [19]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0]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溯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1]杜文玉著:《五代十国经济史》,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22]钱宝踪著:《钱宝踪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3]李鸿宾著:《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王明著:《太平经合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5]南怀瑾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南怀瑾著:《我说参同契》(上册),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27]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合著:《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月中文版。
    [28]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合著:《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9]李养正著:《道教与中国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版。
    [30]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陈鼓应、白奚著:《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李约瑟(英)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
    [33]侯外庐著:《中国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4]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35]沟口雄三(日)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修订版),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版。
    [36]马克斯·书伯(德)著:《儒教与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