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义的“神秘主义”最核心的两重意蕴就是“超越性”与“救赎性”,在这样的界定中,“神秘主义”并不与科学、人文、理性等相对立,甚至内在地包含着这些概念。这个意义上的神秘主义亦可谓一种广义的人文主义,对未知的终极存在的探索、追问和思索,其实是为了让人类在秩序与意义双重架构的世界中更好的生存。
     神秘主义自身分化出“王权秩序”、“教权秩序”和“心灵秩序”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的传统,不断形成自我否定和扬弃以实现自我推进的力量,以保持制度更新的活力。如果将神秘主义视作一个运动的理念,世间的三种秩序体系都可以成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王权作为世俗秩序的权威,教权作为抗衡和制约王权的组织化力量,而个体心灵秩序又对两种组织化权威可能出现的僵化和异化进行消解。正因为神秘主义是与“神”相联结,超越人有限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并对人的渺小和可堕失性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焦虑,所以神秘主义自身具备着一种流动性,有着反对僵化和独断的功能。
     西方的神秘主义在三种力量上发展都比较充分,形成保持自我更新活力的二元政治传统;而中国的神秘主义在后两者上发展不足,形成了王权相对强大而僵化的一元政治传统。由于在古代中国过早地出现了工具理性化与世俗人文化的特征,神秘主义还没有经历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其进程就被打断。在天—德—道—圣的路径中,圣未成为制衡王的力量,而最终为王所占有。在周代末期到汉代所形成的思想格局中,外在超越不存在,内在超越的路径不仅没能提升心灵,反而泯灭了个体性,救赎性气质被所谓的“向善”追求所淡化。这几重因素使得神秘主义单单沿着巩固王权的一个方向行进,而儒家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也都未能有助于教权秩序和心灵秩序的形成。
     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东西方思想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中,神秘主义提供了可以使两者通约的丰厚思想资源。近代所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努力学习和了解西方思想的著名知识分子,及当时流行的各种政治思潮,都与东西方神秘主义资源有着潜在且深入的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政治和社会思潮是近代理性化以后的产物,但其在中国的坎坷遭遇,正是东西方神秘主义秩序的差异所导致。王权秩序的强大以及教权秩序和心灵秩序的缺乏,使得自由主义的一些主要主张如重视个人权利、视国家为工具、强烈地不信任政府等观念在中国得不到接受和支持,也使得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主要思想演化为深刻的悖论,如普世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会自相矛盾地阶段性地演化成国家主义或威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梳理西方传统的基础上恰恰又契合了东方传统,如其理论的整全性以及对现世乌托邦的追求,超越性气质与救赎性气质都满足了当时中国的需要,这是其在中国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两种传统深刻而巨大的思想根源上的差异又导致其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康有为、刘师培为个例的思想分析也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们在思想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中所产生的焦虑,及其在路径选择上的艰辛探索。
The dual core concepts of generalized mysticism are transcendence and salvation. Mysticism in this defini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science, humanities nor reason, but embodies these concepts. The mysticism in this sense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kind of generalized humanism, speculating on and questing for the ultimate unknown existence, in order to help human beings better survive in the dual framed world of orders and significance.
     The mysticism itself, splitting into three traditions of the kingship order, magisterium order and spirit order, interrelated with as well as contradicted to each other, continuously engenders self-negation and sublation to realize the power of self improvement, maintaining the vigor of system renovation. If the mysticism being considered as a moving concept, then the three traditional order systems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its materialized expressions. Kingship order is the authority of mundane order. Magisterim is the organized power to counter balance and restrict the kingship order. And the individual spirit order could digest the rigidity and alienation of these two organized authorities. Connecting with the God, the mysticism transcends human's limited (limitation of) cognition and capacity to act, and contains the profound experience and anxiety of the insignificance and the possible corruptibility; thus the mysticism itself has mobility, a function against rigidity and dogmatism.
     The mysticism in the western culture has developed adequately in these three powers, forming the dual political tradition with self renovation vigor. While in China, the mysticism was developed insufficiently in the latter two powers, forming the extremely powerful but rigid kingship as a centralized politics.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quipment rationalization and secularity humanization were generated too early in the ancient China, the mysticism has not gone through the steps of self-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i.e. the progress is interrupted. In the path of heaven-Tao-virtue-sagehood, sage did not become a kind of counterbalance against kingship, but indeed was taken advantage of by the kingship. In the ideology structure forming from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to Han dynasty, the external transcendence did not exist, while the internal transcendence killed the personality instead of exalting spirits, and the salvage temperament was diluted by the namely pursuing-goodness. These factors co-acted and made the mysticism developed only alone the kingship direction. Meanwhile none of the Confucianism, the Taoism, and Buddhism has helped the magisterium order and the spirit order form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During the conflict, collision and syncretism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deologies in the modern China, the mysticism ontributed plenty ideology resources to help these two cultures to communicate. Almost the whole intelligentsia that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endeavoring to absorb western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various popular politic thoughts, are in some kind of underlying and embedded connection with these mysticism resources. Although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s such as liberalism and anarchism are the products of modern rationalism, their tough survival in China indeed is the result of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mysticism orders. The strong power of regalia together with the absence of magisterium order and spirit order makes some main contestations of liberalism lose comprehension and support in China, main contestations such as emphasizing personal rights, regime facility trend, and no trust in government, and also makes some main contestations of anarchism tend to be profound paradox. The utopianism of universalism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self-contradictory nationalism and authoritarianism, which is one of the paradox examples. The Marxism assembles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agrees with eastern tra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lity of this theory, the pursuit of temporal Utopia, the temperament of transcendence and salvation, all these fulfilled the needs of China at that time and greatly helped Marxism succeed in China. But the profound and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s lead to the variation of Marxism in its progress of localiz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oughts of Kang Youwei and Liu Shipei in someway is also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s anxiety, original from the conflict, collision and syncretism of thoughts, and their tough exploring in political choosing.
引文
1参见王瑞鸿:《试探神秘主义的不衰之秘》,上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参见[英]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1[苏]维米洛多维夫:《当代神秘论批判》,《世界宗教资料》,1989年第2期。
    2参见卢风:《一论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太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2期。
    1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1[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1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第21页。
    2参见毛峰:《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2页。
    3参见王六二:《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4秦学颀:《论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社会与宗教》,梁鸿飞、王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1单纯:《论儒家的宗教情怀》,青岛:《东方论坛》,2003年第2期。
    2参见杨玉昌:《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纠结——叔本华与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94页。
    4[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译者序第2页。
    1[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1[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编者前言第3页。
    1[美]约翰·冈内尔:《政治理论:传统与阐释》,王小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2见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载《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3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0页。
    4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1页。
    1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性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1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性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页。
    2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3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4[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5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北京:三联书店,北京,1990年,第16页。
    1参见游斌:《中国古代宗教在儒家中的理性化及其限制》,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下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28页。
    1陈梦家:《商代的神话和巫术》,北京:《燕京学报》,1936年。
    1[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下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43页。
    3参见李冬君:《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4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83页。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5-36页。
    1游斌:《中国古代宗教在儒家中的理性化及其限制》,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参见李冬君:《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1《老子·四十九章》
    2《老子·五章》
    3《老子·二章》
    4王杰:《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1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4页。
    1《韩非子·爱臣》
    2参见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3参见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1《韩非子·主道》
    2《论语·颜渊》
    1《论语·卫灵公》
    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2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5页。
    3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4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6页。
    1参见周桂钿:《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石家庄:《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
    2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页。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1参见秦学颀:《论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
    2[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3参见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第56页。
    4吾淳:《中国宗教:未曾经历革命及其归宿》,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1[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06页。
    2参见毛峰:《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60-161页。
    1[德]马克思·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0页。
    2陈运宁:《中国佛教与宋明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46页。
    1参见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63页。
    2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转自郭朋:《太虚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61页。
    1毛峰:《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49页。
    2参见那薇:《关于<神秘主义和哲学>一书》,北京:《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美]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朱润生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
    2参见李大华:《自由、自然与境界——论成玄英的(庄子疏>》,北京:《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3[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7页。
    4[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1[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0-211页。
    2参见童强:《道的体验与神秘主义——对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道家之道”的反恩》,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5月。
    1[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1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2倪南:《独知之境:中国传统哲学管窥》,南京:《学海》,2001年第3期。
    3李泽厚:《已卯五说·说巫史传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4陈来:《有无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1[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2参见[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13页。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36页。
    2参见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孟子·尽心下》
    4参见付长珍:《试论程颢境界进路中的直觉性特征》,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载姚鹏等编《中国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348页。
    1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2参见李建华、覃青必:《论道德自由境界》,天津:《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
    1冯达文:《作为人文教养的早期儒学——兼谈先秦社会历史演变中的贵族与平民》,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2参见唐凯麟:《现代视域中的儒家思想》,济南:《文史哲》,2007年第5期。
    3参见唐凯麟:《现代视域中的儒家思想》,济南:《文史哲》,2007年第5期。
    1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
    2参见冯达文:《作为人文教养的早期儒学——兼谈先秦社会历史演变中的贵族与平民》,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3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1参见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上海:《社会》,2007年第5期。
    2参见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9页。
    1 Herbert J. Muller, Freedom in the Western World:From the Dark Age to Rise of Democracy,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Harper & Row, Publishers, p.46.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9页。
    1李兵:《科学理性精神探源》,昆明:《学术探索》,2000年第2期。
    2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3参见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1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张新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江华:《试论希腊化宗教之特征》,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2期。
    2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117页。
    3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124页。
    1夏洞奇:《西方是如何“着魔”的——从“古代晚期”说起》,载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1参见[法]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沈清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2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98页。
    3参见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1杜也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北京:《哲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1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55页。
    1参见[美]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张新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389页。
    2 Steven Fanning:Mystics of the Christian Tradition:From Plato to Denys.London:Routledge. p.14.
    1张曙光:《“科学”、“形而上学”、“神学”之思》,北京:《哲学研究》,1998年第5期。
    2参见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60页。
    1[美]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干春松、杨凤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2[美]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干春松、杨凤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3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4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1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2[俄]别尔嘉耶夫:《自由精神的哲学——基督教难题及其辩护》,石衡潭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88页。
    3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4[德]威廉·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5[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27页。
    1参见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6-109页。
    2[古罗马]扬布里柯,[古罗马]波爱修:《哲学规劝录哲学的慰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1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个危机》,载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1参见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哈尔滨:《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2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36页。
    3参见[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1[俄]别尔嘉耶夫:《自由精神的哲学——基督教难题及其辩护》,石衡潭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12页。
    2参见车玉玲:《抗击虚无主义: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主要维度》,北京:《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3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47页。
    4[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1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2[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80页。
    3[英]洛克:《政府论》(上),瞿菊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7页。
    4[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三编第七章。
    1[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2[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40页。
    3参见何光沪:《文艺复兴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西安:《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4黄颂杰:《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石家庄:《河北学刊》,2003年4月。
    1 R.W.Carlyle, A.J.Carlle, A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st, New York:Barnes&Noble, Inc., Vol. V, p.2.
    2[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8页。
    3参见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1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5页。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22页。
    3[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37页。第201页。
    1丛日云:《在上帝和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3页。
    2[法]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入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7页。
    3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238页。
    1丛日云:《在上帝和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8页。
    2[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38页。
    3徐爱国:《探索人权的基督教神学基础》,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1[法]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05页。
    2徐伟、潘一禾:《“民主”价值结构与实现途径的变迁——从“政治民主”到“生活民主”》,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1 Carlyle, R. W., Carlyle, A.J., A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st, New York:Barnes Noble, Inc., Vol Ⅲ, p.9.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页
    2丛日云:《在上帝和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67页。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86页。
    2[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范亚峰、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55页。
    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363-364页。
    4参见[俄]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安启念、周清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50页。
    1《近代代议制和中世纪代表制》,载刘小枫选编:《施米特和政治法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353页。
    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38页。
    1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编:《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54页。
    2参见黄克武:《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缘起与演变》,载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1参见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2 Schwartz, Benjamin I., ed.Ref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78.
    1[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1[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2林毓生:《论自由与权威的关系》,载王跃、高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8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1参见[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2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7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6-167页。
    2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八卷一号,1920年9月。
    1褚民谊:《罢工》,《新世纪》第92期,1909年4月。
    2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页。
    3 Furth, Charlotte, " Intellectual Change:From the Reform Movement to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1895-1920.”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ed. John. K. Fairbank.Vol 12, Part 1.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576页。
    1 Bernal, Martin, "Chinese Socialism before 1913." In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 ed. J.Gra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2师复:《师复文存》,广州:革新书局,1928年,第211页。
    1褚民谊:《无政府说》,《新世纪》第40期,1908年3月。
    2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转自郭朋:《太虚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第563页。
    1景梅九:《罪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9-1949年)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20页。
    1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页。
    2区声白:《答陈独秀君的疑问》,载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3缪金源:《无政府共产派与集产派之歧点》,载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4黄凌霜:《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载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1郑贤宗:《质陈独秀先生》,载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2[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0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0页。
    2李石曾:《政治哲学中之党派观》,载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3[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184页。
    1参见陈奇:《信仰支撑的崩坍——刘师培堕落原因再探》,开封:《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1参见经盛鸿:《辛亥革命中一位风云文人的浮沉——刘师培三次思想剧变述论》,北京:《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2刘师培:《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载张勇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
    1经盛鸿:《辛亥革命中一位风云文人的浮沉——刘师培三次思想剧变述论》,北京:《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2参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1戴季陶:《工读互助团与资本家的生产制》,《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
    1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1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1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序言第2页。
    1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的再认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1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意义》,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2托匹茨:《马克思主义与灵知》,李秋零译,载[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90页。
    1托匹茨:《马克思主义与灵知》,李秋零译,载[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意义》,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3参见邹诗鹏:《唯物史观对启蒙的超越与转化》,北京:《哲学研究》.2008年6月。
    1钱广华:《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现代意义》,上海:《学术月刊》,2002年第10期。
    2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3[美]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71页。
    1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北京:《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2参见童世骏:《“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6-167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0页。
    1托匹茨:《马克思主义与灵知》,李秋零译,载[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意义》,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2参见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80页。
    1乔瑞金:《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简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一般认识》,北京:《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2托匹茨:《马克思主义与灵知》,李秋零译,载[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陈晓明、周宏:《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青年马克思哲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转变》,南京:《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1 Paul Oestreicher, The Christian Marxist Dialogue, Writings spak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radical Marxist and radical Christians, The Macmillan Company. USA,1969, p.4.
    1[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1托匹茨:《马克思主义与灵知》,李秋零译,载[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仕政、李建华:《宗教伦理与日常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伦理思想引论》,长沙:《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1参见陈晓明、周宏:《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青年马克思哲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转变》,南京:《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2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北京:《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8、119页。
    1张一兵、衣俊卿、俞吾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0页。
    1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411页。
    1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4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8页。
    1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杨德友、董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40页。
    1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杨德友、董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28页。
    1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2页。
    2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3页。
    3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4页。
    4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4页。
    1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1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6页。
    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3[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8册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5-87页。
    2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卷1l,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8页。
    2康有为:《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3页。
    3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页。
    4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页。
    1康有为:《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页。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8页。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10页。
    1康有为:《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第9集,台湾:宏业书局,1976年,第11页。
    2康有为:《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第9集,台湾:宏业书局,1976年,第10-11页。
    3康有为:《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楼字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页。
    1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0页。
    1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册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6-78页。
    1参见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0-41页。
    2康有为:《大同书》,杨佩昌整理,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第198页。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册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34页。
    1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1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北京:《中国儒教研究通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编),2005年第12期。
    1参见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自序第4页。2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3[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代序第1页。
    1徐伟、潘一禾:《“民主”价值结构与实现途径的变迁——从“政治民主”到“生活民主”》,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第46页。
    1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北京:《中国儒教研究通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编),2005年第12期。
    1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论语》
    3.《孟子》
    4.《老子》
    5.《韩非子》
    6. 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7.《新青年》
    8.《新世纪》
    9.《师复文存》
    10.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1.康有为:《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2.康有为:《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湾:宏业书局,1976年。
    1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6.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8.张勇、蔡乐苏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袁伟时编著:《告别中世纪——五西文献选粹与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3.[古罗马]扬布里柯,[古罗马]波爱修:《哲学规劝录哲学的慰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英]洛克:《政府论》(上),瞿菊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7.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8.[英]洛克:《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9.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10.[法]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2.[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3.[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
    2.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
    3.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5.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6.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9. 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
    10.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1.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3.[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9-1949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4.[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罗检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美]倪德卫:《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美]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美]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家与道家》,彭国翔编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3.[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美]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彭国翔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5.[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26.[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法]让-皮埃尔·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余中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8.[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美]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0.[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志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31.[英]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32.[英]约翰·波尔金霍恩、[德]米厦埃尔·韦尔克:《关于上帝信仰的对话》,刘光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美]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刘小枫选编、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美]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张新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35.[美]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社会与宗教》,梁鸿飞、王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37.[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8.[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9.[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40.[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1.[德]马克思·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德]马克思·韦伯:《宗教社会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美]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朱润生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
    44.[法]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沈清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5.[美]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干春松、杨凤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46.[俄]别尔嘉耶夫:《自由精神的哲学——基督教难题及其辩护》,石衡潭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47.[俄]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安启念、周清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8.[俄]索罗维约夫:《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钱一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49.[美]约翰·冈内尔:《政治理论:传统与阐释》,王小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50.[美]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51.[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郑辟瑞译,2007年。
    52.[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53.[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
    54.[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胡晓进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5.[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56.[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57.[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58.[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6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1.[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62.[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64.[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5.[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
    6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7.[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8.[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9.[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70.[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伯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7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7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73.[奥]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74.[德]威廉·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5.[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6.[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77.[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79.[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2008年。
    80.[美]拉斯基:《思想的阐释》,张振成、王亦兵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81.[美]麦克·彼得森等:《理性与宗教信念——宗教哲学导论》,孙毅、游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2.[英]阿利斯科·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83.刘小枫选编:《施米特和政治法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84.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杨德友、董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85.刘小枫编:《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蒋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2. 陈来:《有无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 陈咏明:《儒学与中国宗教传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6.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7.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0.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12.陈学凯:《正统论与革命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调节机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4.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编:《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5.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7.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18.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李冬君:《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性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
    30.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1.毛峰:《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32.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何平:《中国传统政治思维探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37.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38.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9.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40.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41.高力克:《求索现代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42.王跃、高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43.李泽厚:《已卯五说·说巫史传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4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45.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46.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47.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8.龚鹏程:《代思潮与人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9.郑大华、邹小站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50.郑大华、邹小站编:《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1.郑大华、邹小站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4.王晓朝主编:《信仰与理性——古代基督教教父思想家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55.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56.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57.姚鹏等编:《中国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58.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59.许志伟、赵敦华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0.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1.丛日云:《在上帝和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62.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63.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64.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65.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66.张宪:《启示的理性》,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
    67.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68.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6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70.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71.冯钢:《非西方社会发展与马克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72.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3.毛丹:《秩序与意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74.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
    75.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76.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7.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79.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80.王玉德:《神秘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1.陈运宁:《中国佛教与宋明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82.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3.郭朋:《太虚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4.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85.唐逸:《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6.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87.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88.赵林:《暮色中的十字架——赵林随思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89.王亚平:《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90.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1.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92.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93.田薇: 《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王六二:《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2. 王瑞鸿:《试探神秘主义的不衰之秘》,上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苏]维米洛多维夫:《当代神秘论批判》,《世界宗教资料》,1989年第2期。
    4. 卢风:《一论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太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2期。
    5. 卢风:《再论神秘主义与自然主义》,太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3期。
    6.秦学颀:《论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7.单纯:《论儒家的宗教情怀》,青岛:《东方论坛》,2003年第2期。
    8. 陈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9. 杨玉昌:《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纠结——叔本华与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10.游斌:《中国古代宗教在儒家中的理性化及其限制》,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1.王杰:《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12.吾敬东:《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13.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14.周桂钿:《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石家庄:《河北学刊》,2001年第3 期。
    15.张强:《帝王思维与阴阳五行思维模式——兼及秦汉神学政治》,太原:《晋阳学刊》,2001年第2期。
    16.丁一:《道家思想比较研究的简要回顾》,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17.吾淳:《试论佛教伦理的种种困境》,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8.吾淳:《中国宗教:未曾经历革命及其归宿》,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19.那薇:《关于<神秘主义和哲学>一书》,北京:《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20.李大华:《自由、自然与境界——论成玄英的(庄子疏>》,北京:《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21.童强:《道的体验与神秘主义——对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道家之道”的反思》,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2.倪南:《独知之境:中国传统哲学管窥》,南京:《学海》,2001年第3期。
    23.付长珍:《试论程颢境界进路中的直觉性特征》,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4.李建华、覃青必:《论道德自由境界》,天津:《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
    25.冯达文:《作为人文教养的早期儒学——兼谈先秦社会历史演变中的贵族与平民》,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26.唐凯麟:《现代视域中的儒家思想》,济南:《文史哲》,2007年第5期。
    27.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上海:《社会》,2007年第5期。
    28.李兵:《科学理性精神探源》,昆明:《学术探索》,2000年第2期。
    29.江华:《试论希腊化宗教之特征》,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2期。
    30.杜也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北京:《哲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31.张曙光:《“科学”、“形而上学”、“神学”之思》,北京:《哲学研究》,1998年第5期。
    32.秦英君:《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33.王志成:《见证实在?——约翰·希克论宗教经验和宗教神秘主义》,杭州:《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34.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哈尔滨:《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35.车玉玲:《抗击虚无主义: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主要维度》,北京:《哲学动态》,2006年1第1期。
    36.何光沪:《文艺复兴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西安:《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37.黄颂杰:《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石家庄:《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38.徐爱国:《探索人权的基督教神学基础》,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39.徐伟、潘一禾:《“民主”价值结构与实现途径的变迁——从“政治民主”到“生活民主”》,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40.陈奇:《信仰支撑的崩坍——刘师培堕落原因再探》,开封:《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41.经盛鸿:《辛亥革命中一位风云文人的浮沉——刘师培三次思想剧变述论》,北京:《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42.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的再认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3.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意义》,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44.邹诗鹏:《唯物史观对启蒙的超越与转化》,北京:《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5.钱广华:《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现代意义》,上海:《学术月刊》,2002年第10期。
    46.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47.童世骏:《“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48.乔瑞金:《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简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一般认识》,北京:《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49.陈晓明、周宏:《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青年马克思哲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转变》,南京:《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50.冯仕政、李建华:《宗教伦理与日常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伦理思想引论》,长沙:《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1期。
    51.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北京:《中国儒教研究通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编),2005年1第2期。
    52.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杭州:《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53.高力克:《转型中的现代性之争》,香港:《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4期。
    54.余少波:《论解放思想的哲学基础》,广州:《现代哲学》,2008年第5期。
    55.贺来:《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北京:《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56.张一兵、衣俊卿、俞吾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7.陈恒:《从希腊化文化的传播看全球化之起源》,北京:《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58.俞吾金:《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冲突与出路》,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59.章忠民:《黑格尔的秘密与解构——从黑格尔对本体论证明祛魅与神化谈起》,哈尔滨:《北方论丛》,2002年第2期。
    60.张强:《14、15世纪西欧宗教意识及基督教人文主义》,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
    61.高扬:《非理性观:西方哲学史的一种演进描述》,临汾:《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62.王立新:《三“天”归一——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长沙:《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63.刘宏勋:《后现代返魅哲学的创见与局限》,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64.何光沪:《欲之无穷与良知——再论基督宗教哲学与中国宗教哲学人性论的相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65.陈赟:《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 Herbert J. Muller, Freedom in the Western World:From the Dark Age to Rise of Democracy,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Harper & Row, Publishers,1963.
    2. Steven Fanning:Mystics of the Christian Tradition:From Plato to Denys,London:Routledge,1971.
    3. R. W. Carlyle, A. J.Carlle, A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st, New York:Barnes&Noble, Inc.,1903-1936.
    4. Schwartz, Benjamin I., ed. Ref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5. In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 ed. J.Gra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6. Paul Oestreicher, The Christian Marxist Dialogue, Writings spak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radical Marxist and radical Christians, The Macmillan Company, USA,1969.
    7. Maureen Bloom, Jewish mysticism and magic: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London:Routledge,2007.
    8. G. William Barnard. Exploring unseen worlds:William James and the philosophy of mysticis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9. Nelson Pike, Mystic union:an essay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mysticism. Ithaca, N. 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10. Leonard Angel, "Universal Self Consciousness Mysticism and the Physical Completeness Principl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55, No.1 (Feb.,2004), pp.1-29.
    11. Christine Helmer, "Mysticism and Metaphysics:Schleiermacher and a Historical-Theological Trajectory, "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 83, No.4 (Oct.,2003), pp.517-538.
    12. Leigh Eric Schmidt, "The Making of Modern'Mysticism',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Vol.71, No.2 (Jun.,2003), pp. 273-302.
    13. Nick Bostrom, Faculty of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A History of Transhumanist Thought, " Journal of Evolution & Technology, Vol.14, (Apr.2005)
    14. Richard King, Orientalism and Religion:Post-Colonial Theory, India and "The Mystic East", Routledge, London,1999.
    15. Mircea Eliad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 " Harcourt, Inc.,1959.
    16. Carroll J. Bourg, "Politics and Religion, " Sociological Analysis, 1981, Vol 41, issue 4, pp279-316.
    17. Pal Ketil Botvar, Alternative Religion-A New Political Cleavage?: An Analysis of Norwegian Survey Data on New Forms of Spiritu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litics and Religion,2009 Oct, Volume 2:Page 378-394.
    18. Emilio Gentile, Politics as Religion, Translated by George Staunt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19. Boaz Huss, "Ask No Questions:Gershom Scholem and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Jewish Mysticism, " Modern Judaism, Vol.25, No.2 (May, 2005), pp.141-158.
    20. Mark S. Burrows, "A Review of Bernard McGinn's'The Harvest of Mysticism in Medieval Germany (1300-1500)', " The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Vol.100, No.1 (Jan.,2007), pp.97-104.
    21. Robert Arp. Plotinus, "Mysticism, and Mediation, " Religious Studies, Vol.40, No.2 (Jun.,2004), pp.145-163.
    22. Underhill, Evelyn (1911). Mysticism:A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1911); 12th edition reprinted by Dutton 1961; reprint 1999 (ISBN 1-85168-196-5).
    23. Otto, Rudolf (author); Bracy, Bertha L. (translator) & Payne, Richenda C. (1932,1960). Mysticism East and Wes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Mysticism. New York, N. Y., USA:The Macmillan Company, p.5.
    24. Alexander Wynne, The origin of Buddhist Meditation, Routledge,2007.
    25. Bothamley, Jennifer, Dictionary of Theories, Gale Research,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