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诗性乐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诗的生存空间,是音乐的一种存在理由,更是乐教的意义所在;既表达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成人”诉求,又有诗、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思维建构,更近似一种幽幽禅语深深启迪本文的创作灵感。我国传统乐教的发展理路,无不是以“情人”——情感为线索、以“诗人”——诗性特征(灵感、悟、体验)思维品格、以“成人”为教育至高“境界”。沿着这条路径回望,我们为一幅幅赋予情感、充满诗性、达成意境的乐教图景所感动,也为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发展偏离这道主线而痛心,正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车轮滚滚的现代性铁骑下,音乐教育与诗性的亲密关系戛然而止、生生断裂。断裂表现在变迁速度和方式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渗透到音乐以及音乐教育所有领域,特别是技术领域;断裂体现在音乐教育的思维范式上,用理性思维范式取代神思、取代直抵人心性的直觉、顿悟等诗性思维范式,致使音乐教育的方法呈现出机械性、工具性,音乐教育的面貌呈现出单一性、趋同性,面对生动的音乐现象、音乐画卷,音乐教育本应该为人类文化、人类音乐的丰富多样一显身手、大有作为,可是当今的音乐教育现状令人痛、结果发人深省。现代性造成的断裂深深刺痛在现代性音乐教育滩涂上艰难跋涉而不知通途在何处的心灵旅行者。归乡在何处?谁能修补那残缺的回乡之路?笔者以笔墨为经、思想为纬织出归乡之图,在对传统的珍爱中开启思维之宝库,因此笔尖直指传统乐教开始笔墨论证。
     在论文的第一章“乐教之诗性巡礼”中,笔者以史料论证为研究手法,梳理乐教诗性的内涵:情感、思维、境界生成,从中国传统音乐论著中理出关于音乐、乐教情感、诗性思维、境界的论据,给文章以学术支撑;接下来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是对乐教的诗性内涵逐一展开论述,在第二章“乐教的情感”中,笔者展开美学思辨,从乐教诗性思维的发生学原理上探寻情感是诗性思维最为本源的品质之一,继而立足于古人对乐教、对乐情感诉求基础上进行分层论述;第三章对乐教诗性思维的又一特征“诗性思维”展开论述,在论述中笔者以古琴为个案,对气韵生动、古琴之韵进行社会学式的调查,重点在魏晋时期的乐教对气韵的应用和唐宋乐府对气韵生动的深化为视点,梳理出以“气韵生动”为特色的“诗性思维”模式对当下乐教重生的意义;第四章境界——乐教之旨趣中,从中国人音乐境界生成的过程和特点为切入口,深入论证“照面与表现”在中国音乐教育的造境过程中所起的重要和独特作用;第五章“乐教诗性”之迷失,这一章主要通过针对现代性造成音乐教育传统的断裂展开反思,聚焦于音乐教育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境界三个维度,论述在现代性语境中造成的音乐思维传统、乐人情感,技与艺三大断裂的表现、特点和对当下音乐教育造成的危害;继而召唤出第六章“乐教诗性思维之回归”;在第六章中,笔者以教育学的学术视野建构诗性音乐教育的逻辑框架结构,深入探讨在终极理想“成人”的指向下,音乐教育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对话品性,为境界生成的音乐课程的论述打下基础,对如何实现音乐教育课程的境界作出详细的解说。
Emotion made in the sound, the sound is a sound level. Just music to the music, its politics and troubled times sound complaining to anger, its politics good, sentimental music sad to think, the people in trouble. It is gain and loss, moving heaven and earth, of ghosts and gods, not to the poem. The king is the first to be couple, thick ethics, beauty education, shift customs. This is the poem of the living space, is a kind of music for existence, is the music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us; here are the" In reciting poetry development, in compliance with the etiquette has been standardized, listening to music to success.""perfect man" appeal, poetry, dance, music, three-in-one musical thinking construction, more similar to a faint spirit deeply inspire the creative inspiration.China's traditional mu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road,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with " lover"-emotional clues, to "poet"--poetic characteristics (inspiration, insight, experience) thinking character, to "perfect man "high" state for education". Along this path back, we are moved a picture with emotional, po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usic education, to achieve picture touched, also are distressed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deviationed from this masterstroke, As Giddens said "modernity with hitherto unknown way, take us from all types of social order of the tracks, thereby forming the lifestyle." In the wheel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and poetic intimacy cease abruptly, and fracture. Fracture performance in speed of changes and the way to hitherto unknown, the pace and style of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penetrated into all fields, particularly the technical field; fracture embodied in music education thinking, rational thinking paradigm of thought, to reach your heart instead of the intuition, insight and poetic thinking paradigm, resulting in music education method presents the mechanical, instrumental music education, appear single, convergence, in the face of lively music phenomenon, paintings of music, music education should be show one's skill, promising in human culture, human music's rich, but today's music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is painful, the result set people thinking. Modernity caused by fracture hurt in the modern music education beach hard and do not know where the spiritual traveler should return. Homecoming in where? Who can mend the broken way back home?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ought by weft weave home chart, the traditional precious treasure of the open thinking, so the traditional music education began writing nib at demonstr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the poetic of music educ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carding poetic connotation:emotion, thinking, state forma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works of music, music education emotional, poetic thinking, realm of the arguments,to the academic support to the text;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mainly on music education poetic connotation respectively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chapter,"music education of emotion", mainly from the music education poetic thinking principles of occurrence on exploring emotion is the origin of poetic thinking quality, and then based on the ancients of music education, music on the basis of emotional appeal hierarchical discourse; I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music education of poetic thinking is another major feature of poetic thinking"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o the vivid, Qi Yun on textual research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music education of ontology application and Tang Yuefu of the vivid deepens into intrinsic motivation, comb out to "qi Yun vivid "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ic thinking mode" to present music education the rebirth of meaning; the fourth chapter "meaning realm "--the significance of music education, from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music forma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Demonstrationing in-deeply" A demonstration and performance" made the exit process plays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role in the Chinese music education; fifth chapter " losting music education poetic ", this chapter mainly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fracturing of the modern music education caused by reflection on music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mode of thinking, emotional pattern and level three dimension,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by traditional music music thinking, emotional person, technology and art three fracture perform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music education harmed by modernity; and then called out the sixth chapter "music education of poetic thinking of regression";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author of the ultimate ideal of music education the perfect man " as the general direction, in-depth study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knowledge of the dialogue, state generated music course discusses the basis, making detailed argumentation on how to realize the course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meaning realm,that draw satisfactory full for this paper.
引文
①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2006年版,第188页。
    ②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
    ①(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58页。
    ①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07页。
    ① (德)康德(著)牟宗三译《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②劳承万《中国诗学道器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①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②《列子·汤问篇》,《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③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页。
    ④刘承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黄钟》1995年第3期。
    ①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社,1935年版,第29页。
    ②(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15页。
    ③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社,1935年版,第93页。
    ④(清)黄式三撰《论语后按》,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71页。
    ①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②胡应麟《诗薮》,内篇,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①周仕慧《琴曲歌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①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①凌其阵《<溪山琴况>译注》,载《乐府新声》,1983年第3期。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③(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第18卷,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59页。
    ④(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第18卷,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2页。
    ⑤周仕慧《琴曲歌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①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出版社,1994版,第328页。
    ②周仕慧《琴曲歌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①蔡镇楚《中国音乐史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①星云大师监修,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5页。
    ②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上海书店,1991年,第2489页。
    ③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6页。
    ④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8-89页。
    ⑤蔡镇楚《中国音乐诗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①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②(明)郑板桥编《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③转引自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①夏晓虹《阅读梁启超》,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7页。
    ② (法)柏格森(著),吴士栋(泽):《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2页。
    ①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37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北宋)王安石著,刘学锴等注《临川先生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法)柏格森著,肖聿译:《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①转引自:张家梅《言意之辨与魏晋关学话语生成》,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③章华英《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④李劲松《对乌德演变到琵琶的文化解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
    ①李劲松《对鸟德演变到琵琶的文化解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③刘承华《中国音乐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①刘承华《中国音乐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②钟仕伦《中国美育思想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第8页。
    ①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百花洲文艺出社版,2009年版,第83页。
    ①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百花洲文艺出社版,2009年版,第84页。
    ②(清)阮元校勘:《论语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③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2页。
    ①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百花洲文艺出社版,2009年版,第9页。
    ②(春秋)庄子(著)、阮育璐整理:《庄子》,北方联合出版媒介(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4页。
    ③同上,第26页。
    ④王夫之《庄子解》卷六,图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3页。
    ⑤王夫之《庄子解》卷十九,图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⑥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百花洲文艺出社版,2009年版,第142页。
    ①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百花洲文艺出社版,2009年版,第143页。
    ①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泽《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8页。
    ② (意)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6页。
    ③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页
    ①(英)李斯托威尔(著),蒋孔阳译:《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① 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的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①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的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② 张晶:《神思:艺术的精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③ 同上书,第50页。
    ④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第58卷,第833-844页。
    ①(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
    ②干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④ 郭茂情《乐府诗集》,中华书局,57卷,第835页。
    ⑤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57卷,第824页。
    ⑥(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①张伟《黄震与东发学派》,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③(春秋)庄子(著)、阮育璐整理:《庄子》,北方联合出版媒介(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01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泽《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社,1979年版,第363页。
    ②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6页。
    ①庄子(著),阮育璐整理《庄子》,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64页。
    ②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
    ①(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
    ①(德)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论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第258页。
    ③(意)克罗齐著、朱光潜泽《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7页。
    ④(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90-191页。
    ①(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上卷,第85-86页。
    ②Barbar Schmidt-Wrenger著,阳敏泽《非洲安古拉萨伊科斯特维社会中的独立境界:生活、音乐与教育》,《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①同上。
    ②管建华主编《世界音乐文化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③管建华主编《世界音乐文化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④(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上卷,第89-90页。
    ⑤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29-30页。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57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③(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63-365页。
    ④ 同上。
    ①(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第18卷,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59页。
    ①颜祥林《后形而上学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②(法)亨利·伯格森《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③(德)叔本华(著) 柯锦华孟庆时(泽)《叔本华论说文集》商务印书社2009年,第455页。
    ④克罗齐著、朱光潜泽《美学原理》第7页。
    ①参见SHimosako MariMusic dictionary,2000,第573页。
    ②百遍吹、百遍弹:日本传统音乐的一种自悟式传习方式,该方式特点是教学中通常不用教科书和乐谱,师傅也不用过多的语言传授技艺,而是要求习艺者通过反复练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奥秘。——参见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页。
    ①转引自刘承华《琴书大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②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2页。
    ③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16页。
    ②转引自寇鹏程《古典、浪漫与现代——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上海三联1书店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4页。
    ③转引自寇鹏程《古典、浪漫与现代——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4页。恩里科·福比尼(著),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④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⑤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社2005年版,第171页。
    ②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②同上。
    ③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 P-55.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第228页。
    ②单丁编著《课程流派》,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26页。
    ①Polanyi,M, The Tacit Dimens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p-55。
    ②(德)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第148页。
    ③贝多芬《致威廉·葛哈特》,傅雷《傅译传记五种》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90页。
    ①参见某高校音乐系人才培养计划。
    ①拜克(著)、刘勇译:《西方音乐是最高的吗?》,《中国音乐》1995增刊。
    ②(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译:《甜蜜的悲哀》,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2页。
    ③马红霞、钱兆华《20世纪系统思想发展的回顾》,《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第56页。
    ①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①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魏宏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0页。
    ②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③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①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①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页,第123页。
    ②(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③(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上海泽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①管建华主编《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②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③M.麦卡锡著,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 《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①管建华主编《21世纪多元音乐教育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3页。
    ②同上,第80页。
    ③ M.麦卡锡著,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页。
    ②(德)卡西尔(著)甘阳译: 《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① (美)杨克勤《孔子与保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②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载《中国音乐》2012年第1期。
    ③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①转引自刘承华《中国音乐的文化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②颜祥林《后形而上学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①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一卷,第4页。
    ②颜祥林《后形而上学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③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一卷,第4页。
    ④同上。
    ⑤(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10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第59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4页。
    ②同上,第812页。
    ③章华英《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①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②詹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857页。
    ③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37页。
    ④詹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857页。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78页。
    ①(春秋)庄子(著)、阮育璐整理:《庄子》,北方联合出版媒介(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85页。
    ②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③(明)朱权《神奇秘谱·解题》,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
    ①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②引自《荀子·宥坐》,《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0-391页。
    ③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④梁江洪《渌水曲》,引自詹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7页。
    ①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②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7页
    ③《全唐诗》,第653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05页。
    ④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⑤刘承华《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架构》载《黄钟》2001年第2期。
    ①许健《琴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105页。
    ②《晋书》第4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1359页。
    ③《晋书》第55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1503页。
    ④《晋书》第91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2355页。
    ⑤(德)康德(著)、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8页
    ①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①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②勒玉乐、于译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③(汉)司马迁原著:见《新校史记三家注》,鼎文书局,1999年第十一版,第1925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陈道家选编《审美现代性》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③(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发表于《新德国批评》1981(冬季号)
    ④(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⑤(法)福柯(著)汪晖译《论现代性》,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0-442页
    ①(法)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吉登斯(著),田禾(译): 《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③同上,第4页。
    ④同上,第4页。
    ⑤同上,第6页。
    ⑤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⑥关于近现代中国不断激化论的讨论,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姜文华、陈炎《激进与保守——一段尚未完结的谈话》陈炎《20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这些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①莉迪亚-戈尔著 罗东晖译《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②转引自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谈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③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外国理论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4页。
    ④田可文《西方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⑤Goodman《languages of Arts:An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Symbols》Oxford 1969, P-108
    ①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②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8页。
    ③转引自: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④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①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
    ②(德)霍克海姆《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③同上,第10页。
    ④(德)马尔库塞《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⑤同上。
    ①汪堂家《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②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③同上,第184页。
    ④同上,第189页。
    管建华《放眼世界的伟大儒者:中国音乐学先驱王光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2年第1期。
    ①转引自:祁海文《儒家乐教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11页。
    ①转引自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② 阿尔贝特·史怀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③ 冯·贝塔朗菲《人的系统观》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④ (法)詹姆斯·乔依斯《文艺复兴运动文学的普遍意义》载《外国文学报道》1885年第6期。
    ⑤ 王船山《庄子解·卷十九》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1页。
    ①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下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30页,1334页,739页。
    ②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③(奥)V.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07页。
    ①《走进课堂》丛书编委会《走进课堂——音乐课堂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③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第208页。
    ①刘大槐《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①(法)阿尔贝特·史怀泽,陈泽环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②(美)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中国音乐》增刊,2005年第三期。
    ①严全书《文以载道》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页。
    ②(美)卡普拉(著)、朱润生(译)《物理学之道》,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③保罗.戴维(著), 史领空(译)《原子中的幽灵》,猫头鹰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④同上书,第76页。
    ①炎冰《“祛魅”与“返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张凯《人与环境》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③同上。
    ①列斐伏尔《什么是现代性——致科斯塔斯·阿克舍洛斯》,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8页。
    ②炎冰《“祛魅”与“返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张己任《谈乐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①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①转引自李美燕《琴道与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②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③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5页
    ④相形之下,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气韵生动”则将自然纳入审美观照,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无不流蕰着气的形象,氤氲着天地万物浩荡之本质;通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自然之气韵又转化为艺术之气韵,在艺术作品中的一山、一石、一木的小小方寸中,呈现出天地之大美。——作者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①(美)埃·弗罗姆著,杨慧译《古有或存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6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③ (德)卡尔·亚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5-16页。
    ④(德)霍克海姆·阿多诺(著)、洪佩郁等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
    ①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②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③安小兰《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0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90页,288-299页。
    ①(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泽《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②同上书,第129页。
    ①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77页。
    ②同上。
    ①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卷,刘半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②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卷,刘半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③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①张晶《神思:艺术的精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②同上,第153页。
    ③ (美)雷纳·威莱克《西方四大批评家》林骧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4页。
    ④吉联抗译注《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⑤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9页。
    ⑥陆机《文赋》,李善注《文选》卷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钟嵘《诗品序》,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意)克罗齐(著)、朱光潜等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213页。
    ③同上书,第216页。
    ①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②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星、范大灿译《席勒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89页。
    ③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星、范大灿译《席勒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01页。
    ④(春秋)庄子(著)、阮育璐整理:《庄子》,北方联合出版媒介(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02页。
    ①李建盛《艺术、科学、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②李建盛《艺术、科学、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①(印)泰戈尔著《园丁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②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③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④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⑤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①欧文·拉兹洛著,钱兆华译《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②吕乃基《论后现代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二期。
    ③参见拙文《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视野的启示》载于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2006年版,第238页。
    (波兰尼语)(Polanyi·M(1996).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转引钟启泉《论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台北:教育研究2003,大陆版创刊号。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26页。
    ③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①《The Voice of Egypt:Umm·Kulthum——Arabic Song, and Egyptian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 by Virginia Danielson, P24
    ②棍田止已《授业智慧》东京,有斐阁2004年版,第166-167页。
    ③蔡灿煌《七弦琴教学》载《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管建华(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蔡灿煌是牛津大学音乐人类学博士,现担任台湾大学音乐系主任。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1页。
    ①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文化学研究》(硕士论文节选),《音乐研究》 1992年第3期,第55-65页。
    ③沈恰《基诺人关于音乐概念行为模式及其文化内涵》,选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①苏贤贵《生态危机与西方文化价值的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②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88页。
    ③英国博物学家,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著有《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
    ①欧文·拉兹洛《微漪之塘》钱兆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②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③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①吉本斯《现代社会与知识的创造—何谓模式论?》丸善股份公司,1997年版,第135页。
    ②(日)岩垠卓郎(著)、何鉴译《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①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叶秀山论京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①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叶秀山论京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②章华英《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③(美)J·杜威(著),彭止梅译《民主·经验·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①《乐府解题》,收录在《太平御览》卷578,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年版,第2738页。
    ②叶明媚《古琴音乐中的移情作用》收录于《古琴艺术与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2页。
    ①李召存《课程知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②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③王嘉陵《西方音乐简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④ (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干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9页。
    ⑤张华《走向儒学课程观》《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十期。
    ⑥钱穆《现代中国艺术论衡》,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8页。
    ①(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礼记》艺文印书馆1989年版,第662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柯锦华、范进译《智慧之路—哲学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①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②吴钊《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188页。
    ①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为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①(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②管建华编《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管建华编《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④同上。
    ①《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陈诗”第二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页。
    ②(美)威廉·M·安德森等编、曹水清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③同上,第26页。
    ④同上,第30页。
    ①蔡灿煌《文化意含下的音乐教育:以中国七弦琴为例》,载《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管建华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邹华《古代意境的现代诠释: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求是学刊》1994年,第1期。
    ①(美)J·提顿主编、周刊等译《世界音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②洛秦《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①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255页。
    ②邹华《古代意境的现代诠释: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求是学刊》,1994年版,第1期。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②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清康熙裕文堂版。
    ①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②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①王先霈《文学心理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223页。
    ①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②同上。
    ③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泽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1. (奥)V.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 (奥)冯·贝塔朗菲《人的系统观》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 (北宋)王安石著,刘学锴等注《临川先生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春秋)庄子(著)、阮育璐整理: 《庄子》,北方联合出版媒介(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
    5. (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 (德)贝多芬(著)《致威廉·葛哈特》,傅雷《傅译传记五种》三联书店,1983年版。
    7.(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8.(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德)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10.(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社,1979年版。
    11.(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德)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德)霍克海姆(著)、《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4.(德)霍克海姆、阿多诺(著)、洪佩郁等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柯锦华、范进译《智慧之路—哲学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
    16.(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7.(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论文选》,三联书店,1986年版。
    18.(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德)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21.(法)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2.(法)亨利·伯格森(著)《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24.(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
    25.(汉)司马迁原著:《新校史记三家注》,鼎文书局,1999年第十一版。
    2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礼记》,艺文印书馆,1989年版。
    27.(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梁)刘勰撰,詹镁义证: 《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9.(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第18卷,中华书局,1977年版。
    30.(美)J·提顿主编、周刊等译《世界音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美)埃·弗罗姆(著),杨慧(译)《占有或存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32.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蒋重跃译《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
    35.(美)卡普拉(著)、朱润生(译)《物理学之道》,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6.(美)雷纳·威莱克(著)、林骧华(译)《西方四大批评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的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8.(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9.(美)威廉·M·安德森等编、曹水清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美)杨克勤《孔子与保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明)郑板桥编《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
    42. (明)朱权《神奇秘谱·解题》,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
    43.(清)黄式三撰《论语后按》,九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44.(日)梶田正已《授业智慧》,(日)有斐阁,2004年版。
    45.(日)岩垠卓郎:《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
    ,48.(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
    49.(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0.(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印)泰戈尔著《园丁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
    52.(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英)李斯托威尔(著)、蒋孔阳译:《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54.《晋书》第4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55.《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陈诗”第二卷,中华书局。
    56.《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57.《走进课堂》丛书编委会:《走进课堂——音乐课堂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8.安徽教育出版社《朱光潜全集》第二卷,1987年版。
    59.安小兰《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60.柏格森著,肖聿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1.柏拉图(著),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3.保罗.戴维 (著), 史领空(译)《原子中的幽灵》,猫头鹰出版社,2000年版。
    6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5.贝塔朗菲(著)、魏宏森译:《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6.勃兰克斯(著)、刘半九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7.蔡镇楚《中国音乐诗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9.陈道家《审美现代性》,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年版。
    70.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1.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72.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3.单丁(编著)《课程流派》,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4.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上海书店,1991年版。
    75.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清康熙裕文堂版。
    76.杜威《民主·经验·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恩里科·福比尼(著)、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8.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9.冯星、范大灿《席勒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0.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1.管建华(主编)《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5.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87.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管建华主编《世界音乐文化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第58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9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1.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谈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9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3.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百花洲文艺出社版,2009年版。
    94.胡应麟《诗数》,内篇,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1979年版。
    95.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96.吉本斯《现代社会与知识的创造—何谓模式论?》丸善股份公司,1997年版。
    97.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98.吉联抗(注)《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99.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0.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靳玉乐《后现代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2.康德(著)、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03.克罗齐(著)、朱光潜等译《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4.寇鹏程:《古典、浪漫与现代——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105.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6.劳承万《中国诗学道器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07.勒玉乐、于译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8.莉迪亚·戈尔(著)、罗东晖译:《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109.李建盛《艺术、科学、真理》,北大出版社,2009年版。
    110.李美燕《琴道与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1.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11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3.李召存《课程知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
    1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5.列斐伏尔(著)《什么是现代性——致科斯塔斯·阿克舍洛斯》,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6.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117.凌其阵《<溪山琴况>译注》,载《乐府新声》,1983年版。
    118.刘承华《古琴艺术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9.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2().刘大槐《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1.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22.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23.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4.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2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6.洛秦(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12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28.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29.牟宗三译《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0.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131.欧文·拉兹洛著,钱兆华译《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2.祁海文《儒家乐教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3.钱穆《现代中国艺术论衡》,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4.任立《叔本华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
    135.阮元校勘《论语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36.萨林斯(著)、王铭铭译《甜蜜的悲哀》,三联书店,2000年版。
    137.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外国理论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8.沈恰《贝壳歌——基诺人关于音乐概念行为模式及其文化内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3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6年版。
    141.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142.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144.田可文:《西方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5.汪堂家《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6.王夫之《庄子解》,图书出版社,1981年版。
    147.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8.王嘉陵《西方音乐简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49.王先霈《文学心理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0.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51.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2.吴钊《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53.星云大师监修,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版。
    15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5.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156.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157.严全书《文以载道》,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158.炎冰《“祛魅”与“返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9.颜祥林《后形而上学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
    161.杨抡《杨抡论伯牙心法、梅花三弄解题》,见查阜西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162.叶朗《中国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163.叶明媚《古琴音乐中的移情作用》,《古琴艺术与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版。
    164.叶秀山《古中国的歌—叶秀山论京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
    166.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为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7.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168.引自《荀子·宥坐》,《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9.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70.余英时《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1.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17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73.张己任《谈乐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4.张家梅《言意之辨与魏晋美学话语生成》,岳麓书社,2007年版。
    175.张晶《神思:艺术的精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176.张凯《人与环境》,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177.张伟:《黄震与东发学派》,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黄震《黄氏日1抄》卷二十
    178.章华英《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0.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1988年版。
    181.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18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183.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4.钟仕伦《中国美育思想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5.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186.周仕慧《琴曲歌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7.周宪(著)《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社,2005年版。
    188.朱光潜(选编)《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8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90.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社,1935年版。
    19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3.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94.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出版社,1994年版。
    195.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美)本奈特·雷默(著),汤琼(译): 《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中国音乐》,2005年增刊。
    2.Barbar Schmidt·Wrenger著,阳敏译:《非洲安古拉萨伊科斯特维社会中的独立境界:生活、音乐与教育》,《音乐教育》2002年第一期。
    3.M.麦卡锡著,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4.拜克(著)、刘勇(译):《西方音乐是最高的吗?》,《中国音乐》1995增刊。
    5.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6.管建华《放眼世界的伟大儒者:中国音乐学先驱王光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2年第1期。
    7.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中国音乐》2012年第1期。
    8.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文化学研究》(硕士论文节选),《音乐研究》1992年第3期,第5565页。
    9.霍涌泉《当前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取向》,《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0.李劲松《对乌德演变到琵琶的文化解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
    11.刘承华《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架构》,《黄钟》2001年第2期。
    12.刘承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黄钟》1995年,第三期。
    13.吕乃基《论后现代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2期。
    14.马红霞、钱兆华:《20世纪系统思想发展的回顾》,《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5.苏贤贵《生态危机与西方文化价值的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6.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17.张华《走向儒学课程观》,《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18.钟启泉《论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教育研究》2003年大陆版创刊号。
    19.邹华《古代意境的现代诠释: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求是学刊》1994年第一期。
    1. SHimosako Mari.New Gerogy Musuc dictionary,2000.
    2. 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
    3. Virginia Danielson.The Voice of Egypt:UMM KULTHUM, Arabic Song,and Egyptian Society in the Twentie Century.1997.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4. Goodman.languages of Arts:An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Symbols.Oxford,19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