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人才资源在供给、分布、使用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结构顺势进入人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范畴,成为突破人才“瓶颈”的新的分析视角。对三峡库区而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地区再造”过程不仅依赖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力求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一致。本文选取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与数量模型,运用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寻了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基于人口结构学、人才学相关知识构建了人才结构划分体系,从人才的自然结构、能级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四个维度反映人才群体的结构特征;其次,选取人才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度、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人才行业结构等级位差三个指标构建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体系。本文理论框架的创新在于,协调性分析体系既体现了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的结合,又体现了总量指标与结构指标的结合,较好的实现了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量化研究。
     在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实证研究部分,依据构建的理论框架,本文首先分析了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现状,并结合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指出库区人才结构存在的五大失衡问题;其后简要追寻了人才结构失衡的根源,提出了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优化的战略和路径;最后从人力资本投入、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三个方面论述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优化的主要举措。本文对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问题的研究突破了已有的简单描述性研究形式,加入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符合“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的总体要求。本文总结强调了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既是一个存量的增加过程,更是一个结构的调整过程,并提出从优化人力资本生成结构、提高人才积累能级结构、改善人才分布产业及行业结构等方面实现未来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希望本文能对三峡库区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政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As a primary resource, talents resources hav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ing and upgrading, talents resources face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n supply, distribution, and use, which is one of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is time, the study of talents structure enters talents research areas, and becomes a new analytical perspective to break through the talents "bottleneck". The sustain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talents resources' intellectual support. "Regional reconstruction" depends on not only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 but als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alents struc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referr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quantitative model, us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alents study, statistics etc, and adopting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selects professional talents structur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lent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lent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s the division system of talents structure, reflecting the talen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 natural structure, energy level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Secondly, the author chooses three relevant indexes—the harmony degree between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talents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upling degree of talents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ed coefficients of talents structure grade, and builds the analytical system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combining dynamic index with static index, and integrating total index with structure index. It is better to achiev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lent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rt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structur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structure status quo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basing on the built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ence of five major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tergrating with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ly,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the path for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inally, it elaborates the optimizing methods from human capitals, talents attraction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s. This paper breaks through the simple describing study in existence, and adds the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methods accord with the total requirement that build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emphasizes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talents storage, and is much better to be a process of adjusting talents structure, and summarize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talent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monic growth needs to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elevating the energy level structure of talents storage, and improving the industry and trade structure that distributes talents.
     Hoping that this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to enact some policy about professional talents development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引文
1 曹大友,刘飞:“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5期,第58页。
    2 吴昌珍等:“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核心竞争力之比较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88页。
    3 百度百科:“人才结构”,http://baike.baidu.com/view/992308.htm,2008年7月。
    4袁志筱:“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频共振”,《人才瞭望》,2001年第12期,第147页。
    5就业结构偏离计算公式为:就业结构偏离度=(GDP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测算,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农业为-0.3,第二产业为0.1,第三产业为0.1。
    6 百度百科:“人才结构”,http://baike.baidu.com/view/992308.htm,2008年7月。
    7 刘长茂主编:《人口结构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8 武文车:“略论人口结构学的研究”,《西北人口》,1980年第1期,第37页。
    9 叶忠海:“人才学基本理论及应用”,《中国人才》,2007第1期,第52页。
    10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2月,第33页。
    11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第34页。
    12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13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6页。转引自: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14 Syrquin and Chenery(1989),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d Bank Economic Reviews,Vol.3152-153.转引自: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15王振,刘社建:《人才强国战略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6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129页。
    17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1卷第1期,第119页。
    23郎诚:“建设三峡库区和谐社会的思考”,《中国三峡建设》,2005年第4期,第46页。
    24熊鹏飞:“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重庆行政》,2004年第6期,第55页。
    25万明春,王纬虹,余国源:“论三峡库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8期,第15页。
    26新华网:“汪洋在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上的讲话”,http://www.cq.xinhuanet.com/cq/2006-06/27/content 7360969.htm,2006年6月。
    27王金现,刘建成:“从新经济人才供求状况看我国人才战略的选择”,《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2年第2期,第56页。
    28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第50页。
    29重庆经济信息网:“2010年前重庆人才需求预测”,http://www.cq.cei.gov.cn/doc/2006081414.doc,2006年8月。
    30吴敬琏:“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制度重于技术”,《光明日报》记者薛小和专访。转引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31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32同上注,第81页。
    33 蒋昭侠:“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分析”,《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199g年第1期,第21页。
    34黄长著主编:《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35付跃钦:“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继续教育》,2002年第6期,第24页。
    36彭建瑜:“柔性引进人才的探索与思考”,《南方论刊》,2005年第10期,第20页。
    37 罗洪铁,周琪:“三峡库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2期,第71页。
    38 王振,刘杜建:《人才强国战略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1]罗洪铁主编:《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少军:《人力资源管理与结构分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李志江:《人才资源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王振,刘杜建:《人才强国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王通讯主编:《人才学新论》,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6]涂文涛,方行明主编:《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黄长著主编:《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陈孝胜:《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姚先国主编:《人才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版。
    [11]韩金远主编:《论人才发展战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刘长茂主编:《人口结构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版。
    [1]叶忠海:“人才学基本理论及应用”,《中国人才》,2007年第1期。
    [2]陈庆修:“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
    [3]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袁志筱:“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同频共振的几个基本问题”,《人才瞭望》,2001年第12期。
    [5]陈全明,邓勇:“我国人才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6]赵永乐:“人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人才》,2007年第7期。
    [7]毛凤华:“人才结构调整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6期。
    [8]武文军:“略论人口结构学的研究”,《西北人口》,1980年第1期。
    [9]王开芳:“西部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困难与对策”,《社科纵横》,2005年第1期。
    [10]李沛君:“西部地区人才结构缺陷及对策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
    [11]杨正良:“关于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结构问题的思考”,《学术探索》,2003年第5期。
    [13]陈孝胜:“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科学咨询》,2006年第11期。
    [14]李维平:“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人才》,1999年第8期。
    [15]孙建立:“新中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才》,1999年第10期。
    [16]曾国平,汪茜:“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人力资源现状比较研究”,《西北人口》,2006年第2期。
    [17]曹大友,刘飞:“‘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5期。
    [18]吴昌珍等:“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核心竞争力之比较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9]王金现,刘建成:“从新经济人才供求状况看我国人才战略的选择”,《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2年第2期。
    [20]郎诚:“建设三峡库区和谐社会的思考”,《中国三峡建设》,2005年第4期。
    [21]熊鹏飞:“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重庆行政》,2004年第6期。
    [22]万明春,王纬虹,余国源:“论三峡库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8期。
    [23]蒋昭侠:“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分析”,《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1999年第1期。
    [24]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
    [25]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6]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7]罗洪铁,周琪:“三峡库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8]李志:“三峡库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9]付跃钦:“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继续教育》,2002年第6期。
    [1]曹荣主编:《2002--2005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实用全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NO.4、NO.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07、2008年版。
    [4]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
    [5]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6]中共中央组织部编:《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北京:党建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组发[2006]11号。
    [8]曹大友:“三峡库区技术人才需求及开发对策研究”,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课题,项目编号:CSTC,2006EB9050,2007年。
    [1]Becker,G.,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3rd ed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2]Allen,P.M.Evolution,innovation and economic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rinter Publishers,1988.
    [3]E.F.Denison,Human capital approach to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Metropolitan,Delhi,1983.
    [1]J.B.hobbies.M.Spelunker:"Economics of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Vol.11(2001),No.4.
    [2]Maurer-Fazio,Margaret:"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Determining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Urban China's Transitional Labor Market",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April 10,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