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明治时期右翼的思想与行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右翼是活跃在日本近代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其思想与行动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内政和外交。如今,日本右翼的再次抬头,不仅影响着日本的未来走向,而且对现实的中日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有鉴于此,对于右翼这样一个有着完整发展历史并对近代以来日本国家的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群体,有必要追根溯源,从源头认清其思想的构造及自体演进的历史轨迹。
     本文以明治时期的日本右翼人物及其团体的思想与行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主义与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参鉴国际政治学与心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团体组织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揭示明治时期日本右翼自体的发展进路与谱系构成,力图探寻其思想的构成、组织运作特点及其演进轨迹。
     通过对日本右翼史内在理路的梳理,本文将明治时期的日本右翼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1868年至1877年,参与和组织反政府的武装叛乱;1877年至1881年,投机于自由民权运动;1881年至1912年,脱离自由民权运动而转向国权主义扩张运动。与三个阶段相对应,在右翼思想史的向度上,明治时期日本右翼的思想亦发生了国粹主义、自由民权主义、国权主义的三重变奏。如此,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不仅基本涵盖并标定出明治时期日本右翼呈阶段性演进的历史特征,而且清晰地勾勒出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右翼由反政府、反体制到服膺政府充当对外扩张鹰犬的蜕变轨迹,其“神国观”、“天皇观”、“使命观”等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在这一蜕变过程中逐渐成形的。
     本文认为,在玄洋社(1881年)成立之前,存在一个“早期右翼”的历史阶段。因“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外征派”与福冈不平氏族的合流,构成了早期右翼勃兴的组织基础。其时,“外征派”内部的“主战派”与“民权派”分别选择了武装叛乱与自由民权运动两条截然不同的反政府道路。在右翼史的向度上,这些行动不仅为其预设了发展的进路,成为勃兴的重要契机,更为其在理念上与西乡精神的链接提供了可能;而“矫志社”、“开垦社”、“向阳社”等右翼组织在运动中得以建立的同时,作为玄洋社的前身组织,也在事实上完成了早期右翼谱系的建构。
     本文指出,日本传统糟粕文化与近世尊皇、崇皇之国学,以及西乡隆盛的“王政维新”、“东亚经略”等思想,构成了日本右翼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其继承和发展,最终又凝聚成最具核心意义的三重思想构造——“神国观”、“天皇观”(“国体观”)和“使命观”。此三者互为涵摄,相互作用,共同支配了右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为其对外扩张的精神动力。“大陆政策”、“扩军备战”等扩张计划的制定,皇权与国权思想的双重影响,则共同构筑起了日本右翼向朝鲜、中国扩张的维度,而右翼所鼓吹的“日韩合邦”、“保全支那”等论调则成为其向朝鲜、中国扩张行动的幌子,从而在事实上加速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及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右翼与政府共谋,把向海外殖民扩张作为实现日本走向近代化强国的唯一道路,把亚洲人民复兴的希望绑架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实在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发轫于幕末与明治历史更迭节点上的日本右翼,由最初武装叛乱反政府,继而投机自由民权运动,最后转向国权主义,蜕变为服膺政府对外扩张战略的鹰犬。其间所呈现的不仅是其个体演变之轨迹,也暗含着日本整个国家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由正当到侵略的非正义转向。
Right wing force in Japan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force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s affect Japan's domestic affairs and foreign policies. Nowadays, a revival of right-wing will not only mislead the future steps of Japan but also lay a tough political issu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Base 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source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oughts of such a political group that has a complet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had vital influences on modern Japanese national strategies.
     By taking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the right-wing forces of Japan in Meiji period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positivism and comparison historiography, taking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sychological histor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s references, and also combining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cases, in order to get a panoramic view of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genealogy, this essay will search deep down to its ideological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ing tracks.
     By sorting the inner logic of the right-wing's history,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the Meiji Period history into three stages:from1868to1877, led the armed rebellion against the Meiji Government; from1877to1881, speculated into the civil rights and freedom movement; from1881to1912, turned to national chauvinism expansion after it left the civil rights and freedom move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stages, there were three processes of the right wing's intellectual history, through nationalist to liberal civil rights and then to national chauvinism. The division of three s development stages has generally covered and calibrated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track of right wing in Meiji Period. It also sketched out its transformation trajectory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s, from anti-government to anti-system, and to be pervious to the government and acted as its jackal for external expansion. The core values such as "Kingdom of God","Worship of the Mikado (the Emperor of Japan)", and "idea of mission" were gradually presented in this transformation trajectory.
     This essay suggests,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yosha"(1881), there had been an "early right wing" historical stage. The external crusade force stepped down due to the failure of the "Seikanron (crusade against Korea)" and aliened with the discontent bushi (Warrior class) in Fukuoka to constitute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early right wing force. Additionally, the internal war party and the civil rights party of the external crusade force took two distinct anti-government approaches, armed rebellion and the civil rights and freedom movement. This has prepared for its development approach, its default development approach,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its boom, and also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spiritual link to Saigou Takamori. While "Kyoshisha","Kaikonsha","Koyosha" and other right-wing organization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movement, as predecessor organizations of Genyousya, they actually have completed the early right-wing genealogy.
     The dross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 modern culture of worship the Emperor, Saigou Takamori's "political reform","the East Asian Strategy" and other thoughts are regarded 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right-wing ideology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is, the core triple ideological structure was built-the concept of "The kingdom of God","Worship of the Mikado (the state system)" and "Mission". These three elements interact and co-dominant with each other to dominate the behavior and actions of the right wing, and has become the spiritual force of its foreign expansion. Expansion plans including "China policy" and "military buildup", together with the joint impact of imperial power and national rights, has formed the dimension of the right-wing's expansion to North Korea and China. Propositions such as "Unit Japan and Korea" and "Defending Shina(China)" that were advocated by the right-wing became the guise of the inclusionary actions to Korea and China. This has actually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aggressive militarism of Japan.
     Right-wing force conspired with the government, considering colonial expansion to overseas as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modernized Japan. This action has tied the hope of Asian rejuvenation to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isasters it has brought to the people of Asia.
     Right-wing force of Japan was born on the subrogation point of Bakumatu and the Meji Era. It firstly aimed at armed rebellio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en involved in the the civil rights and freedom movement, after that, it turned to national chauvinism and finally became the jackal for external expans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se processes showed the switch from appropriate to unjustifiable aggression of Japan'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trajectory of individual cases.
引文
①参见王向远著:《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
    ②林房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夏目书房,2001年,第206页。
    ①天道是:《右翼运动百年轨迹》,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第1页。
    ①天道是:《右翼运动百年轨迹》,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第20页。
    ①参见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近代史料出版会,1976年,第1页。
    ③该语出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三国演义》的评语。原话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参见《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版。
    ①此处“右翼”、“左翼”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学含义,只做方位上的指代之用,完全等同于议席的右侧、左侧之意。
    ①刘文立:《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①此处“右翼”、“左翼”没有任何政治学上的含义,只做方位上的指代之用,完全等同于议席的右侧、左侧之意。为不和有政治学含义的右翼、左翼一词发生混淆,特加引号以示区别。全文若无特别说明之处,不加引号的即为有政治学含义的右翼、左翼。
    ②片山独秀:《近代日本的右翼思想》,讲谈社,2007年,第5页。
    ③刘文立:《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④刘文立:《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⑤刘文立:《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⑥学者刘文立认为“具有法兰西原始特征的‘左’和‘右’称谓在各国移植和使用的过程中,除原词左派和右派的含义,相继出现了诸如极左派、极右派、中左派、中右派(有时它们后面加上‘分子’)、左倾、右倾、左倾冒险主义(者)、左倾盲动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和右倾机会主义(者)等衍生词语,还有属于中国特有的衍生词汇‘摘帽右派(分子)’和‘宁左勿右’等,不一而足。”参见《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刘文立:《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②张莉:《西欧民主制度的幽灵——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7页。
    ③栗原正和等编著:别册宝岛1366号:《日本右翼和左翼:恐怖主义、政变、暴力革命……其思想与行动的全部》,东京:宝岛社,2006年,第7页。
    ④冈崎正道:“日本的左翼与右翼的源流”,《语言和文化·文学的诸像》,岩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2008年,第107页。
    ⑤二战结束以后,西欧社会中的左与右的政治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对峙下,西欧的右翼团体也有反共产主义的倾向,但是左与右的对立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模式的认同上。一般而言,右派(翼)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强调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左派则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建设社会福利国家和扩大社会保障。参见张莉:《西欧民主制度的幽灵——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①关于右翼一词传入日本的准确年代,笔者虽经一番考证,但终无确切结论。大体上可以认为是在日本共产党成立之后,将右翼一词引入了日本政治话语系统中而传播开来。日本共产党成立于1922年,本文也只好取折中的办法,将右翼一词传入日本的年代大体设定在大正末期。总之,这样的设定不免含糊之处,只能容日后详加考证。
    ②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③栗原正和等编著:别册宝岛1366号:《日本右冀和左翼:恐怖主义、政变、暴力革命……其思想与行动的全部》,东京:宝岛社,2006年,第7页。
    由玄洋社社员中野正刚犹喜用“豪杰”一词。他甚至根据《孟子》“尽心上”一篇中的“待(周)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一句,取其“犹兴“二字成立“犹兴会”以鸣其志。日本右翼喜用豪杰一语,想必其用意已远超孟子鼓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的本意,他们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所谓英雄造时势的英雄浪漫主义情怀。
    ①司马迁著,杨燕起注释:《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89-4293页。
    ②松本健一:《立云——头山满的场合》,文艺春秋,1996年,第85页。
    ③韩东育:《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53页。
    ④参见《韩非子·五蠹》。
    ①关于日本右翼反体制的倾向,详见本文第三章“右翼反明治政府的运动”与终章相关内容。
    ②大陆浪人亦称“支那浪人”。《角川日本史辞典》对此的解释是:大陆浪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的尖兵,与日本的政、军、商勾结,以朝鲜和中国大陆为活动舞台,其中有投身于革命者,有为军部刺探情报者,也有穷困潦倒的政治家、一诺千金的野心家和坑蒙拐骗的无赖。参见高柳光寿,竹内理三:《角川日本史辞典》,角川书店,1984年,第588页。另外,学者赵军则将大陆浪人分为五类:一是在经济和教育领域深入中国进行调研活动的先驱性人物;二是同情和支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大陆浪人;三是以北一辉为代表的与“湖南派”革命党人具有密切关系的大陆浪人;四是以川岛浪速、佃信夫等为代表的反对辛亥革命、援助清政府的大陆浪人,他们参与策划“满蒙独立运动”,企图将“满蒙”从中国分裂出去:五是混入中国民间的“马贼”或“胡匪”。转引自杨栋梁、王美萍:《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大陆浪人的对华认知与行动》,《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第3页。原文参见,赵军:《近代日本与中国的接点——以大陆浪人、大亚洲主义与中国的关系为中心》,《驹泽女子大学研究纪要.N.2》,1995年,第63页。
    ③右翼团体的行动规范、组织结构、政治纲领等内容可详见本文“右翼团体谱系的源头——玄洋社”、“玄洋社性质的再探讨”、“内田良平与黑龙会”等相关章节,此不赘述。
    ④猪野健治编:《右翼行动的理论》,ち<ま文库,2006年,第17页。
    ①大西乡遗训出版委员会:《大西乡遗训》,K&K ブレス,2006年,第103页。
    ②大西乡遗训出版委员会:《大西乡遗训》,K&K ブレス,2006年,第103-104页。
    ①参见国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馆,1979年,第169页。
    ②本文将日本右翼的谱系分成:“玄洋社、黑龙会系”、“老壮会、犹存社系”、“农本主义系”和“经纶学盟系”四大派系。而《国史大辞典》中提到的“国家主义”、“日本主义”、“农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理念恰恰是这四大派系各自标榜的。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不谋而合的。另外,本文提出右翼思想构造中“天皇观”(“国体观”)是其最为核心的思想,这一观点又与大辞典中“以天皇中心主义的国家观为指导原理”的解释相互印证。详见本文第一章中的“日本右翼谱系的构成”与第二章中的“右翼思想的内核——天皇观”等相关内容。
    ③堀幸雄:《最新右翼词典》,柏书房,2006年,第49页。
    ①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13页。
    ①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13-16页。
    ②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24页。
    ③松本健一:《右翼·国家主义传说》,东京:河出书房新社,1995年,第59页。
    ①松本健一:《右翼·国家主义亿锐》,东京:河出书房新社,1995年,第60页。
    ②天道是:《右翼运动百年轨迹》,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第20页。
    ①天道是:《右翼运动百年轨迹》,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第21页。
    ①天道是:《右翼运动百年轨迹》,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第26页。
    ①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柬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24页。
    ②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44页。
    ③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45页。
    ④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拙文“试论近代日本右翼的‘三阶段’发展路径”(《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
    ①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运动》,立花书房,1954年,第4页。
    ②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运动》,立花书房,1954年,第5页。
    ③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东京:ち<ま文库,2007年,第16页。
    ①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国家的全面统制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作为运动最早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但是由于运动的目的在于协调国有化与私人资本、工人与雇主的关系,所以马克思批判它为改良主义。在日本,国家社会主义一般是指带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主义。最先倡导的是山路爱山。他在1905年结成了国家社会党。大正时期,高皇素之翻译了《资本论》,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昭和时期,许多社会主义者转向国家主义,出现了国家主义同社会主义调和的理论。其中最极端,影响最大的是到北一辉《日本改造法案大纲》。该理论强调在绝对天皇制基础上,建立翼赞制加强对全社会的统制,并主张通过军事政变实现国家革新,实现对外扩张。所以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实质是披社会主义的面纱而行独裁专制和国家扩张之实。该理论后来也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指导理论。
    ②大野达三:《昭和维新和右翼恐怖》,东京:新日本出版,1981年,第252页。
    ③公安调查厅:《战前日本右翼团体的状况上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第1页。
    ④公安调查厅:《战前日本右翼团体的状况上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第331页
    ⑤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①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97年,第24页。
    ②1889年,玄洋社社员来岛横喜用炸弹暴击大隈重信的恐怖暗杀行径就被后世右翼所继承。如:1930年,爱国社社员佐乡屋留雄在东京火车站制造的枪击浜口雄幸首相事件;1932年,“血盟团”团员小沼正在文京区的小学校前枪杀前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事件。1932年,“血盟团”的井上日召策划自杀式暗杀日本政财界人物的恐怖活动最为极端,造成社会极度恐慌。右翼团体也因此臭名昭著。
    ①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运动》,立花书房,1954年,第12页。
    ②上山春平:《日本的民族主义》,至诚堂,1964年,第76页。
    ③大野达三:《昭和维新和右翼的恐怖》,新日本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④头山满曾出任“黑龙会”干事,并与内田良平一起担任“日本国民党”、“大日本一新会”的顾问。之后内田良平出任“大日本生产党”总裁,头山满又担任该组织的名誉顾问。总之,头山满与内田良平参与、指导了许多右翼团体的工作,是众多右翼团体幕后的领导者。
    ⑤公安调查厅:《战前右翼团体的状况·上卷》,公安调查厅,1964年,第1页。
    ①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②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9页。
    ③据《玄洋社社史》一书载,高场乱是当时福冈有名的儒者,曾在福冈人参烟地方设家塾(一称“兴志塾”)专门讲习汉学,时人称其为“女丈夫”。日本早期右翼的主要成员武部小四郎、越智彦四郎、箱田六辅、平冈浩太郎、头山满等人早年在此学习过,并受到高一定的影响,书中称“其门下者皆负其志,悲歌慷慨、任侠义气者辈出。”(第155页)
    ④公安调查厅:《战前右翼团休的状况·上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第8页。
    ①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东京:ち<ま文库,2007年,第18页。
    ②明治初期的大亚细亚主义反对欧美列强对亚洲的统治,倡导亚洲团结的思想。主张亚洲拥有共通的文化 传统和历史命运,所以亚洲应该共谋建立一个新亚洲。但在日本“富国强兵”的发展过程中变质,异化为大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思想。明治中期以后,在日本的军备扩张政策,大亚西亚主义向亚洲侵略扩张发展。而内田是代表。昭和时期大亚西亚主义已经异化成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
    ①读卖新闻西部本社编:《头山满与玄洋社》,东京:海鸟社,2001年,第97页。
    ②亚细亚主义思想十分驳杂,但我国学界对于亚细亚主义做了很多有意义地研究:如王屏在所著《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一书中提出:按表现形式,将亚细亚主义分为“思想”的亚细亚主义、“行动”的亚细亚主义、“外交战略,,的亚细亚主义三个层次,并从“古典亚细亚主义,,的萌生,“扩张亚细亚主义”的形成,“侵略亚细亚主义”的质变三个演化阶段,对其做了历史性地考察和分析。杨栋梁在回应盛邦和、戚其章有关亚细亚主义之辩的论文中,创新性地将早期亚细亚主义划分为“朴素、策略、征服三种类型”,并对其形态、特征、本质、进行了辩证地分析。该文分析深刻、结论公允,可以说是国内学界探讨早期亚细亚主义问题的重要论文。本文在此采用杨栋梁先生的观点。具体内容详见:王屏著《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杨栋梁“日本‘早期亚细亚主义’思潮辨析——兼与盛邦和、戚其章先生商榷”(日本学刊,2009年03期),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03期)、“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历史研究,2005年03期),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执行美国政府“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麦克阿瑟将军以“驻日盟军总司令”名义在日本东京都建立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英语:General Headquarters),在日本通称为“GHQ”。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7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05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06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81页。
    ④平井晚村:《头山满和玄洋社物语》,武侠世界社,1914年,第184页。
    ⑤平井晚村:《头山满和玄洋社物语》,武侠世界社,1914年,第186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09页。
    ②石龙丰美:《玄洋社·被封印的实相》,海鸟社,2010年,第58-59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2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4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5页。
    ②真正的日本右翼是相对于之前处于萌芽期的早期右翼而言。早期右翼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人员不稳定、组织变更、纲领废立频繁。其行动也主要以武装叛乱为主,封建性比较浓厚。而玄洋社成立之后,组织完善而稳定,思想上也确立了国权主义扩张的理念。并且以玄洋社为“母体”,后来相继成立了众多右翼团体。玄洋社由此确立了其在右翼团体谱系中的核心、源流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玄洋社成为日本早期右翼走向成熟的标致,成为“真正的右翼”。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8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9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2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5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25—226页。
    ②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卜72页。
    ③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2-73页。
    ①如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ち<ま文库2007年版;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研究》,现代评论社1977年版;天道是:《右翼运动100年轨迹:抬头·挫折·混迷》,立花书房1992年版;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
    ①石龙丰美:《玄洋社·被封印的实相》,海鸟社,2010年,第7页。
    ②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记传》,原书房,1965年,第679页。
    ①胜部真长:《日本思想的构造》,至文堂,1968年,第23页。
    ②广烟辅雄:《记纪神话的研究——中国思想在其成立中的作用》,风间书房,1977年,第514页。
    ③冯良珍在“《古事记》神话舞台的构造”(《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第28页)一文中在谈及中日两国神话创世说的相互关系时认为:日本神话舞台吸收中国神话因子、受中国思想影响的特点.应当说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留有明显的痕迹,另一方面却又因融进日本神话和历史传承而形成了一个异质的变体。
    ①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6页。
    ②李濯凡:“日本的创世神话”,《日语知识》,2003年9月,第31页。
    ③参见本居宣长著《直毗灵》。http://www.norinaga.jp/shoin/naobitama.html
    ①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2-103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1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页。
    ②《山鹿素行全集思想篇》第13卷,岩波书店,1940年,第234页。
    ③参见本居宣长著《直毗灵》。http://www.norinaga.jp/shoin/naobitama.html
    ①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3页。
    ③安万侣著,周作人译:《古事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38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11-12页。
    ②安万侣著,周作人译:《古事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53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0-21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18-19页。
    ①万安侣著,邹友恒、吕元明译:《古事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6页。
    ①谷省吾:《神道原论》,第90页。
    ②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汪向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1页。
    ①参见笠原一男等编:《史料日本史》(上),第32页
    ②武寅:“天皇制的起源及结构特征”,《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6页
    ③参见《传统和现代》编辑部编:《天皇制》。
    ①胜部真长:《日本思想的构造》,至文堂,1968年,第52页。
    ②转引自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页。自参见《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①武寅:“天皇制的起源及结构特征”,《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7-108页。
    ②铃木正幸:《国民国家和天皇制》,校仓书房,2000年,第221页。
    ③胜部真长:《日本思想的构造》,至文堂,1968年,第23页。
    ④冈崎正道:“日本的左翼与右翼的源流”,《语言和文化·文学的诸像》,岩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2008年,第109页。
    ①荷田春满:《创学校启》,载荷田春满著,平田铁胤校:《荷田大人启》,早大古典综合数据库,第13页。
    ②《万叶考》六。
    ①贺茂真渊:《国意考》,续群书刊行会:《贺茂真渊全集》第19卷,1980年,第24页。
    ②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③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0-101页。
    ④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东京:ちくま文库,2007年版,第13页。
    ①黑龙会编:《东亚先觉志士记传》上,原书房,1966年,第7页。
    ②内田良平研究会:《国士内田良平的思想及行动》,展转社,2003年,第404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349—350页。
    ①古贺侗庵:《天香楼丛书四殷鉴论》,第4-5页。
    ②藤本尚则:《顗山精神》,为书房,1993年,第10页。该书中收录的多为复刻头山满的亲笔书信和题字的拓片。
    ③西乡并不仅仅是浮于历史表面上的只知穷兵武的军人,其在儒学上也颇有造诣。《南洲翁遗训》(西乡号南洲)是有关西乡的语录集,主要阐释如何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该书被认为是西乡领悟儒学精神之后其哲学思想的精髓体现。(日文版见山田济斋编《南洲翁遗训》,岩波文库,1991年版,中文版见许文编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版。)应该说,武士道的信仰与儒学的伦理自持二者对西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共同构筑了西乡的精神世界。但在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历史语境下,武士道的尚武精神与儒学的“仁爱”理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造成了西乡精神世界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同时也造成了其人格的“分裂”。可以说,一方面主张武力扩张,另一方面不忘“仁爱”为本,这种矛盾又统一的“二重精神构造”不仅存于西乡精神世界中,也是当时日本精英阶层普遍的精神写照。
    ④安腾英男:《西乡隆盛评传》,白川书院,1976年,第243页。
    ①参见山田济斋编:《南洲翁遗训》,岩波文库,1991年版。
    ②猪野健治:《右翼行动的理论》,ちくま文库,第27页。
    ③松本健一:《作为思想的右翼》,第三文明社,1976年,第20页。
    ④小林宽,井川聪:《头山满和“玄洋社”》,海鸟社,2003年,第262页。
    ⑥头山所书“敬天爱人”四字的墨迹现藏于下关市赤间神宫;西乡的墨迹则被鹿儿岛市西乡南洲彰显会所藏。
    ⑧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筑摩书房,2007年,第122页。
    ①读卖新闻西部本社编:《大亚细亚主义的头山满和“玄洋社”》,海鸟社,2001年,第71页。
    ②参见国体学会机关报《国体》,1952年6月号。
    ③冈崎正道:“日本的左翼与右翼的源流”,《语言与文化·文学的诸像》,2008年3月刊,第105-119页。
    ④有关西乡的死,正史的说法是“西南战争败北,西乡隆盛切腹自杀。”(参见坂本太郎著,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臭廷谬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鹿儿岛民俗学会片冈八郎在’《南日本新闻》上撰文提出:“西乡不是死于自杀,而是在要向官军投降时,被他的心腹部下桐野利秋开枪打死。”片冈的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但也引来了更多学者的质疑与声讨。由于西乡的死因关系到对其评价问题,甚至会颠覆西乡在日本民众心中固有的英雄形象,因此,围绕着西乡死因,各方都持谨慎态度,尚无定论。
    ⑤崛幸雄:《右翼词典》,岩波书店,1990年,第205页。
    ⑥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52页。
    ⑦《教育敕语》将皇祖皇宗视为国体精华,意在强调天皇的绝对统治:1935年的“明确国体运动”和1937年的文部省出版的《国体的本意》都意在宣扬“万世一系的天皇是日本万古不易的国体”。
    ①长尾龙一:《口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7页。
    ②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7-8页。
    ①参见山本五郎著《大义》,平凡社,1939年。
    ②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57-58页。
    ①原文为“当日本理解了西欧列强并无使日本殖民地化的企图之后”,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有违史实。当时西欧列强确实要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诸国都变成殖民地,只不过,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摆脱了这种危机,根本上不是列强无此意,而是日本的自强粉碎了列强的企图。
    ②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10页。
    ③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53页。
    ①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运动》,立花书房,1954年,第65-66页。
    ②堀幸雄:《最新右翼词典》,柏书房,2006年,第481页。
    ①高山樗牛全集》(第四卷“时论与思索”),第388、397、401页。
    ②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运动》,立花书房,1954年,第65。
    ①头山满:《头山满语录》,书肆心水,2007年,第96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229—230页。
    ③内田良平研究会:《国士内田良平的思想及行动》,展转社,2003年,第405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229—230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227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102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82-83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91-92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84-86页。
    ③内田良平研究会:《国士内田良平的思想及行动》,展转社,2003年,第406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102-103页。
    ⑤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189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94页。
    ②大西乡遗训出版委员会编:《大西乡遗训》,K&Kブレス,2006年,第43页。
    ③大西乡遗训出版委员会编:《大西乡遗训》,K&Kブレス,2006年,第43、63页。帕克斯(1828-1885)英国外交官。庆应元年(1865年)任驻日公使,曾经支持过倒幕派的萨摩和长州两藩。一直任职到明治十六年(1883年),此间一直指导日本的外交。
    ①《近代日本思想史讲座》第七卷,筑摩书房,1958年,第30-31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92-93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3-15页。
    ②古贺侗庵:《海防臆测》(卷之下,其四十一)。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3-4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16-17页。
    ③关于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问题,杨栋梁主编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本系列学术著作对此做了卓越而富有开创性地研究。在第一卷总论中,杨栋梁将近代以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高度概括为“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从敌视到正视——从正视到‘竞合”五个演变阶段。以广阔的历史视角、宏大的叙事,深邃的哲思对日本中国观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述。具体内容,详见杨栋梁主编《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①大久保利谦编:《明治启蒙思想集》,明治文学全集3,筑摩书房,1967年,第324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6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32-33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95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34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45页。
    ④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73-74页。
    ⑤关于中村敬宇的中国认识,可参见杨栋梁主编、刘岳兵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薄培林《中村敬宇における中国》(北京日本学中心编《日本学论丛X》,世界知识 出版社,1999年);高增杰《中村敬宇与近代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两项新资料》(《中日关系史研究》1996年第1期)等。
    ①载于1879年所刊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题为《栈云峡雨日记后序》(见小岛晋治监修《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19卷,ゆまに书房1997年版,第189-193页),文字亦与此处所引《敬宇文集》卷六略有出入。
    ②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9-80页。
    ③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110页。
    ①《近代日本思想史讲座》第七卷,筑摩书房,1958年,第14页。
    ①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创文社,1981年,第7页。
    ①天道是:《右翼运动百年轨迹》,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第14页。
    ②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筑摩书房,2007年,第57页
    ①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②参见《大日本帝国宪法》
    ③参见《日本国宪法》
    ④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日本右翼也遭到沉重打击。根据《波茨坦公告》达成的共识,对整肃日本军国主义,对其进行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改造。作为战后民主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右翼活动被视为非法活动,日本右翼团体被悉数取缔。宣告了近代日本右翼历史的终结。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页。
    ②《宗义达(严原藩主)致朝鲜国礼曹参判》,《大日本外交文书》第1卷第2册,外务省藏版1936年,第692-693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3页。
    ③猪野健治:《日本的右翼》,筑摩书房,2007年,第13页。
    ④井上清并不认同征韩是由于朝鲜国书侮辱了日本的说法,他认为是日本早有预谋。在《日本历史》一书中,井上清指出,“日本政府向朝鲜投递国书是1868年的12月19号”,而在此之前的“12月14日,参与木户孝允就已向辅相岩仓具视提出远征朝鲜的意见,随后,又与军务次官大村益次郎等拟定了具体计划”。参见井上清著,闫伯纬译:《日本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①《东莱府使单翰》,《大日本外交文书》第3卷,外务省藏版1938年,第129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36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37页。
    ②安藤英男:《评传西乡隆盛》,白川书院,1976年,第161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2-43页。
    ②安藤英男:《评传西乡隆盛》,白川书院,1976年,第161页。
    ③安藤英男:《评传西乡隆盛》,白川书院,1976年,第163页。
    ④大限重信:《早稻田清谈》,冬夏社,1923年。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55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57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62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62页。
    ②《近代日本思想史讲座8》,筑摩书房,1961年,第14页。
    ③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9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72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73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73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72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73-74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224—225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27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227-228页。
    ⑤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社,1931年,第第225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84-186页。
    ②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日本政治史》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441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98-99页。
    ①丰臣太公,指的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执政时期,曾派兵侵略朝鲜。1590年,丰臣致书朝鲜国王宣称“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先后对朝鲜用兵,史称“文禄之役”、“庆长之役”。但是两次侵略之举,都因为明朝的举兵介入,而遂告失败,从此再也不提征朝一事。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07-108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74-175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3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3-124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4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篡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5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5页。
    ④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5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25页。
    ②木下半治:《日本的右翼研究》,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50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45-146页。此碑文是龙田懋吉所撰。碑文中的“吾”、“余”指代撰文者龙田懋吉。
    ④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139页。
    ①吴廷璎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1页。
    ②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李民、贾纯、等译:《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62页。
    ③包括坂垣退助在内的民权派部分人士最开始也有举兵的图谋。坂垣曾说:“若兵力达到八千或一万,并准各好枪支火药,我将出任三军统帅。”宫崎八郎也曾说:“造反让西乡取天下不亦快哉。”但西南战争的溃败,西乡的战死,让坂垣、宫崎等人认识到武装叛乱的道路行不通,反而更加坚定了通过自由民权运动推翻明治政府的决心。据此,信夫清三郎认为“西南战争发挥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先驱作用。”参见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日本政治史》(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59页
    ①坂垣退助监修:《自由党史》,青木书店,1955年,第84-85页。
    ②吴廷璎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6页。
    ①吴廷璎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7页。
    ②植木枝盛:《日本国国宪案》,引自《民主主义》(《现代日本思想大系》第3卷),筑摩书房,1965年,第78页。
    ①平井晚村:《头山满和玄洋社物语》,武侠世界社,1914年,第184页
    ②平井晚村:《头山满和玄洋社物语》,武侠世界社,1914年,第186页。
    ③公安调查厅:《战前日本右翼团体的状况上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第8页。
    由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现代评论社,1977年、第53页。
    ④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5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8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9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8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18页。
    ①永井秀夫:《自由民权》(《日本历史》第25卷),小学馆,1977年,第46—47页。
    ②板垣退助监修:《自由党史》上,岩波文库,第247页。
    ③冈崎正道:“日本的左翼与右翼的源流”,《语言和文化·文学的诸像》,岩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2008年,第117页。
    ④坂垣退助监修:《自由党史》,青木书店,1955年,第130页。
    ⑤板垣退助监修:《自由党史》上,岩波文库,第91页。
    ⑥植木枝盛:《民权自由论》,《明治文化全集·自由民权篇》,第185页。
    ①松本三之介著,李冬君译:《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①板垣退助监修:《自由党史》第二册,岩波文库,第374页。
    ②参见矢泽康祜:《明治前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载《历史学研究》,1960年第2期。
    ③之原拓自等编:《近代日本思想大系12对外观》,东京:岩波书店1988年版,第316-317页。
    ①大西乡遗训出版委员会编:《大西乡遗训》,K&Kブレス,2006年,第65页。
    ②松本健一:《右翼·国家主义的传说》,河出书房新社,1995年,第77页。
    ③平井晚村:《头山满和玄洋社物语》,武侠世界社,1914年,第197页。
    ①国权主义意在主张一个国家拥有独立自主处理本国内外事务,管理本国的最高权力。日本右翼所宣扬的国权主义其含义已经超出了维护日本独立自主的正当权利的界限而宣扬国家对外扩张的权利。含有扩张倾向的国权主义与极端的国家主义具有同一性。“在日本,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最高价值的同时也强调民族利益的实现。即文化传统上天皇的绝对化,利益上对其他民族的统治与征服。”参见崛幸雄《右翼词典》,岩波书店,1990年,第237页。
    ①米庆余:《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起源及其形成期的特征》,载《日本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227
    ②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203页。
    ①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179页、185页。
    ②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196-197页。
    ③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203页。
    ④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①历史科学协议会中村尚美等编:《史料日本近现代史》第1卷,三省堂1985年版,第150页。
    ①《陆军省沿革史》,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附录,第158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3-5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6-7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8-9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34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6-19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4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5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21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9-10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1-13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3-15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79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14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14-415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16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27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08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09-410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9页。
    ④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10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9页。
    ①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岩波书店,1988年,第8页。
    ②《条约改正关系日本外交文书》,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研究》,宗高书房1976年,第196页。
    ①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岩波书店,1988年,第18页。
    ②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岩波书店,1988年,第20页。
    ①《木户孝允日记》,东京大学出版社,1978—-1980年版,明治五年二月十八日(1872年4月5日)条。
    ②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年表部分,第71页。
    ③山本茂:《条约改正史》,第227页。日期据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年表部分,第90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30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69-270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71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74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85页。
    ①山本茂:《条约改正史》,第341页。
    ②山本茂:《条约改正史》,第340一341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307-308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319-320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320-321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335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53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53-254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29-230页。
    ②右翼团体暴力行径和恐怖暗杀行动不一而足。臭名昭著的有:1932年,井上日召成立的极端右翼组织“血盟团”。公开宣扬“一人一杀,一杀多生”的暴力思想。通过近似于“献祭”意味的自杀式暗杀活动,打倒日本政财界的上层人物,制造恐怖。再有,成立于战后50年代的日本反共同志会、日本天狗党等暴力右翼团体,更是明目张胆地持枪抢劫、聚众斗殴,可谓无恶不作。日本警察当局对日本右翼的暴力行径评价为:“暴力主义是右翼运动的通病。”
    ①内田良平:《柔道》,黑龙会出版部,1903年,第166页。参见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860054
    ①转引自内田良平研究会:《国士内田良平的思想和行动》,展转社,2003年,第66页。
    ②广濑武夫日本海军军官,早年毕业于日本海军兵学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时,入伍日本海军。1897年赴俄国留学,后出任驻俄武官。也就在此时结识了来俄国搜集情报的内田良平,凭借着自己在俄国的人脉资源协助内田搜集情报。为了维护日本帝国的扩张利益,广濑参加了日俄战争。在第二次旅顺港闭塞作战中,广濑为了救援部下而中弹身亡。死后被追封为“军神”以示表彰。军神广濑也成为日本军人对外侵略扩张的“楷模”。
    ③原书名叫《俄国亡国论》。由于书名过分敏感,日本政府担心会在日俄间引起麻烦,所以强行查封,禁止出版。无奈,内田只得将书名改为《俄国论》才顺利出版。所以最后正式出版的不是《俄国亡国论》而是《俄国论》一书。
    ④关捷:《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四:影响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①1902年,日本海军省、陆军省在讨论由谁来出任日本驻俄武官问题上出现了不同意见。海军省主张派明石元二郎(他与内田良平交往颇深),而陆军省另有人选,两派相持不下。消息传出后,内田良平马上以黑龙会主干(首领)的身份要求任命明石元二郎。并以:“如果陆军省不听从我的建议,黑龙会以后就不再与陆军省合作,也不再向陆军省提供情报了”相要挟,结果结果陆军省权衡一番后,终于妥协。该事件充分显示了内田及其黑龙会在日本军部中拥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①内田去世后,葛生修亮继任黑龙会干事,继续领导黑龙会作为军部走狗从事谍报搜集和扩张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总(GHQ)宣布黑龙会等日本右翼团体为非法组织,坚决取缔的指令后,黑龙会最终被解散。战后初期,在美苏两极争霸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出于远东的战略利益考量,开始由制裁日本变成扶植日本。于是日本右翼势力再度兴起。1961年,号称继承内田良平道统的“黑龙会俱乐部”右翼团体正式成立:2008年7月,玄洋社创始人平冈浩太郎的曾孙、历史学家田中健之和头山满之孙头山立国联合福冈市“玄洋社遗族会”、旧黑龙会遗族及其相关人员共同发表了复兴黑龙会的宣言,欲重建黑龙会。
    ②龟太郎:《三国干涉以后》,传统与现代社,1977年,第17页。
    ③陆奥宗光:《冬赛录》(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89页。
    ①内田良平自传,西尾阳太郎解说:《硬石五拾年谱》,苇书房,1977年,第82页。
    ①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黑龙会关系资料集1》,柏书房,1992年,第2-3页。
    ②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7年,第554页。
    ③崛幸雄:《右翼词典》,岩波书店,1990年,第233-234页。
    ①内田良平自传,西尾阳太郎解说:《硬石五拾年谱》,苇书房,1977年,第82页。
    ①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②1931年内田重组黑龙会成立新的右翼组织“大日本生产党”,并出任总裁一职。自此,“作为传统右翼的黑龙会选择了法西斯主义运动的道路”。参见崛幸雄《右翼词典》,岩波书店,1990年,第228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42—243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35—236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38—239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40页。
    ①《日本外交文书·日俄战争5》,第533-538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42—243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39-40页。
    ①表1-4数据引自内田良平著《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48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48-51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29-35页。
    ①吴廷璎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34页。
    ①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9卷,见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东京:岩波书店1988年版,第45页。
    ②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9卷,见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东京:岩波书店1988年版,第45页。
    ③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第179页、185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72页。
    ⑤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81页。
    ①田中健之:《内田良平翁五十年祭追慕录》,皇极社,1987年,第49页。
    ①田中健之:《内田良平翁五十年祭追慕录》,皇极社,1987年,第50页。
    ②田中健之:《内田良平翁五十年祭追慕录》,皇极社,1987年,第50页。
    ③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害房,1994年6月,第84-85页。
    ④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317页。
    ①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99-200页。
    ②康有为:《韩国痛史序》,《康有为全集》第10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44-245页。
    ②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45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46页。
    ④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46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249页。
    ①《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卷》,第276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316页。
    ③康有为:《韩国痛史序》,《康有为全集》第10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①都筑七郎:《头山满》,新人物往来社,1973年,第100页。
    ②石龙丰美:《玄洋社拾遗》,西日本新阴社,1981年,第172页。
    ③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7年,第46页。
    ①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7年,第46页。
    ②参见《浪人生活》,《宫崎滔天全集》(第二卷),第403页。
    ①读卖新闻西部本社编:《头山满和玄洋社》,海鸟社,2001年,第97页。
    ②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7年,第69页。
    ①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967年,第70-73页。
    ①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967年,第73—74页。
    ②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967年,第74页。
    ③石龙丰美:《玄洋社·被封印的实相》,海鸟社,2010年,第194页。
    ④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967年,第76页。
    ①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62--463页。
    ②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967年,第88页。
    ①读卖新闻西部本社编:《头山满和玄洋社》,海鸟社,2001年,第130页。
    ②都筑七郎:《头山满》,新人物往来社,1973年,第100页。
    ③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第431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96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97页。
    ③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95-96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的亚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第237-238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102页。
    ③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纪传》(上卷),原书房,1965年,第605-606页。
    ④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纪传》(上卷),原书房,1965年,第607页。
    ①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78页。
    ②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出版,1912年,第93-94页。
    ③增田毅:《原敬的中国观》,《神户法学杂志》第18卷第3-4号,1969年3月,第421页。
    ④藤村道生:《日本的亚洲观的变迁》,上智大学史学会:《上智史学》第22卷,1977年,第30页。
    ①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58-59页。
    ②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58-59页。
    ③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62页。
    ④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68页。
    ⑤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74-75页。
    ①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76页。
    ②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06页。
    ①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07-110页。
    ②黑龙会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6年,第506页。
    ③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11页。
    ④黑龙会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6年,第508页。
    ⑤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12页。
    ①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12页。
    ②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12-113页。
    ①内田良平:《硬石五拾年谱》,东京:苇书房,1978年,第77页。
    ②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内田良平关系文书》(第3卷),芙蓉书房,1994年6月,第114页。
    ①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网页,《对支问题解决意见》,1914年10月29日。
    ②内田良平:《支那观》,黑龙会出版,1913年,第13-16、31-32页。
    ③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①参见理查德·肯迪(英):《日谍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②广濑顺皓:《参谋本部历史草案》第一卷,ゆまに书房,2001年,第142页。
    ③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18页。
    ④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22页。
    ①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23-124页。
    ①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编:《黑龙会关系资料集1》,柏书房,1992年,第3-6页。
    ②内田良平自传,西尾阳太郎解说:《硬石五拾年谱》,苇书房,1977年,第82页。
    ③王希亮:“近代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日本谋报活动述评”,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4月第30卷第2期。
    ④内田良平自传,西尾阳太郎解说:《硬石五拾年谱》,苇书房,1977年,第83页。
    ①参见许今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1期。
    ①内田良平:《硬石五拾年谱》,苇书房,1978年,第52页。
    ②王俊彦:《日本侵华纪实系列·浪人与孙中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①葛生能久:《东亚先觉志士记传》(中卷),原书房1977年,第319页。
    ②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传》,原书房,1967年,第538页。
    ③严平:《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大陆浪人》,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88页。
    ①这张赠与头山夫妇的合影照收录在《头山满翁写真集》(藤本尚则编,东京苯书房,1988年)一书中。该书还收录大量有关头山满与革命党之间的照片和书信,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本文再此引述这段历史片段,其本意并不在于试图为头山满等右翼分子开脱,以证明他们的公正无私,实际上,笔者一再强调了他们行为中不乏功利主义的目的性。笔者用意在于试图提示这样的历史片段值得关注,一些珍贵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中可能含有让历史更加真实客观,至少是更加丰满的可能性。
    ①杨栋梁、王美萍:《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大陆浪人的对华认知与行动》,《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第3页。
    ①丸山真男:《战前日本右翼运动史》,《丸山真男集第9卷》岩波书店,1995年,第151页。
    ②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连勤》,立花书房,1954年,第13页。
    ①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②参见赵军:“辛亥革命前后的内田良平”,《近代史研究》,1988年03期。
    ③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08页
    ④内田良平:《露西亚亡国论》,第154-155页。
    ⑤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9页。
    ①大川周明著,中岛岳志编:《头山满与近代日本》,春风社,2007年,第190-194页。
    [1]吴廷辽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杨栋梁主编:《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4]杨栋梁主编:《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5]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8]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人民出版社,2012年。
    [9]何理主编:《日本右翼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影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11]米庆余:《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起源及其形成期的特征》,载《日本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杨栋梁:《日本‘早期亚细亚主义’思潮辨析——兼与盛邦和、戚其章先生商榷》,日本学刊,2009年,03期。
    [13]杨栋梁:《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史学月刊》,2011年,第10期。
    [14]武心波:《日本“脱亚入欧“的历史情节对中日双边关系的潜在制约作用》,《国际观察》1999年第一期。
    [15]张进山:《日本右翼的演变及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8月。
    [16]许今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1期。
    [17]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18]王向远:《日本右翼历史观批判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节的病理剖析》,昆仑出版社,2005年。
    [20]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1]崔新京、李坚、张志坤:《日本法西斯思想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2]梅桑榆:《日本浪人祸华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23]孙歌:《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赵金钰:《日本浪人与辛亥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王振坤、张颖:《日特祸华史》(第一卷),群众出版社,1987年。
    [26]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走向亚洲的迷航》,北京:央编译出版,1998年。
    [27]安川寿之辅著,孙卫东、徐伟桥、邱海永译:《福泽谕吉的亚洲观》,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8]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新华出版社,2002年。
    [29]约翰·斯特罗克编,渠东、李康、李猛译:《结构主义以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30]安万侣著,周作人译:《古事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31]万安侣著,邹友恒、吕元明译:《古事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2]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33]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李民、贾纯等译:《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
    [34]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伯克著,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
    [36]司马迁著,杨燕起注释:《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37]陆奥宗光:《冬赛录》(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
    [38]康有为:《韩国痛史序》,《康有为全集》第10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松本三之介著,李冬君译:《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东方出版社,2005年。
    [40]武寅:《天皇制的起源及结构特征》,《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41]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汪向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42]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43]王俊彦:《日本侵华纪实系列·浪人与孙中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44]薄培林:《中村敬宇における中国》(北京日本学中心编《日本学论丛X》,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45]高增杰《中村敬宇与近代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两项新资料》《中日关系史研究》,1996年。
    [46]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7]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8]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
    [49]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0]文国彦、兰娟:《战后日本右翼运动(1945-1990)》,时事出版社,1991年。
    [51]米庆余:《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3]戴季陶:《日本论》,上海民智书局,1928年。
    [54]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5]姜义华:《日本右翼的侵华权谋与孙中山对日观的变迁——孙中山与内田良平关系述评》,《近代史研究》,1988年,02期。
    [56]李大钊:《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国民杂志》第1卷,第2号。
    [57]王希亮:《略论日本右翼运动的发端及早期活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2年,第 2卷。
    [58]王希亮:《近代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日本谍报活动述评》,《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2期。
    [59]张墨琦:《论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民间右翼势力崛起及影响》,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11月。
    [60]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5年。
    [61]俞辛焯:《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
    [62]戚其章:《论荒尾精》,《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
    [63]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64]刘岳兵:《中日近现代思想与儒学》,三联书店,2007年。
    [65]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66]宫崎滔天著,林启彦译:《三十三年之梦》,花城出版社,1981年。
    [67]吴限:《论近代日本右翼的勃兴》,《新视野》,2012年,03期。
    [68]吴限、谢明:《试论近代日本右翼的三阶段发展路径》,《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03期。
    [69]井上清等著,杨辉译:《日本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
    [70]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
    [72]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马采译:《近代日本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65年。
    [73]戚其章:《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
    [74]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75]戚其章:《甲午日谍秘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76]王俊彦:《日本侵华纪实系列·浪人与孙中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77]刘文立:《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左右翼》,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78]张莉:《西欧民主制度的幽灵——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79]理查德`肯迪:《日谍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2]西尾阳太郎:[玄洋社の大陆政策】、[历史教育]第十八卷四号、历史教育研究会、1969年。
    [3]西尾阳太郎:[九州における近代の思想状况]、[九州文化论集]第四卷、平凡社、1971年。
    [5]犬丸昭弘:[玄洋社形成过程に*する一考察—对外膨张的国家主义の源流]、[近代熊本]十九号、熊本近代史研究会、1976年。
    [6]原田正胜:[[玄洋社社史]]解说]、明治文献、1965年。
    [7]头山满:[头山满直话集]、书津心水、2007年
    [8]新藤东洋男:[自由民却运动と玄洋社],[历史地理教育]一一八号、历史教育者协议会、1965年。
    [9]堤启次郎:[向阳社の成立]、[九州史学]第九十四号、九州史学研究会、1988年。
    [11]泉贤司:[玄洋社と头山满]、[国士馆大学武德纪要]第二一号、国士馆大学武道德育研究所、2005年。
    [15]冈崎正道:[日本の左翼と右翼の源流],[言语と文化·文学の诸相](2008年3月刊)岩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16]玄洋社社史编纂会:[玄洋社社史]、东京:玄洋社社史编纂会、1917年。
    [17]猪野健治:[日本の右翼]、东京:ちくま文库、2007年。
    [18]片山杜秀:[近代日本の右翼思想]、东京:讲谈社、2007年。
    [19]堀幸雄:[最新右翼辞典]、东京:柏书房、2006年。
    [22]天道是:[右翼运动100年の轨迹:その拾头·挫折·混迷]、东京:立花书房、1992年。
    [23]吉田俊男:[天下之怪杰头山满]、成功杂志社、1912年。
    [24]冈保三郎、的野半介:[来岛恒喜]、重远社、1913年。
    [25]头山统一:[筑前玄洋社]、福冈:苇书房、1988年。
    [26]都筑七郎:[头山满]、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73年。
    [27]头山满翁正传编纂委员会[头山满翁正传]、福冈:苇书房、1980年。
    [28]藤本尚则:[巨人头山满翁]、头山满博颁布会、1931。
    [29]社会评论社编集部:[右翼テロ!]、东京:社会评论社、1990年。
    [30]吉冈吉典:[日本の侵略と膨张]、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98年
    [31]潼村隆一:[北一辉--日本の国家社会主义]、东京:动草书房、1973年。
    [32]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の形成]、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
    [35]吉田裕:[日本人の战争观]、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
    [36]藤井松一:[近代天皇制の成立と展开]、东京:弥生书林、1981年。
    [37]岩井忠熊:[天皇制と日本文化论]、京都:文理阁、1987年。
    [38]石田圭介:[近代知识人の天皇论]、日本教文社、1986。
    [39]守屋典郎:[天皇制研究]、东京:青木书店、1979年。
    [40]圭室谛成:[西乡隆盛]、东京:岩波书店、1960年。
    [42]铃木正:[日本知识人のアジア认识]、东京:北树出版、2003年。
    [43]古川万太郎:[近代日本の大陆政策]、东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91年。
    [44]长尾龙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81年。
    [45]生松敬三:[近代日本への思想史的反省]、中央大学出版部、1970。
    [46]小路田泰直:[日本史の思想]、柏书房、1997。
    [47]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2年。
    [48]趋军:[大アジア主义と中国]、东京:亚纪书房、1997年。
    [49]李彩华、铃木正:[アジアと日本]、东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2007年。
    [51]上泉德弥:[大日本主义]、东京:厷文堂、1918年。
    [52]坪内隆彦:[冈仓天心の思想探访]、东京:勤草书房、1998年。
    [53]陈德仁、安井三吉:[孙文·讲演[大アジア主义]资料集]、京都:法律文化社、1989年。
    [54]吉野诚:[明治维新と征韩论]、东京:明石书店、2002年。
    [55]韩桂玉:[「征韩论]の系谱]、东京:三一书房、1996年。
    [56]胜部真长:[日本思想の构造]、东京:至文堂、1968年。
    [57]久野昭:[近代日本と反近代]、东京:以文社、1972年。
    [58]生松敬:[近代日本への思想史的反省]、东京:中央大学出版社、1970年。
    [60]松本三之介:[明治思想史]、东京:新曜社、1996年。
    [61]北冈动:[日本保守主义]、东京:御茶の水书房、1992年。
    [63]松本健一:[思想としての右翼]、东京:第三文明社、1976年。
    [65]荒原朴水:[大右翼史]、东京:大日本—诚会出版局、1974年。
    [66]津久井龙雄:[异端の右翼:国家社会主义とその人脉]、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75年。
    [67」社会问题资料研究会:[右翼思想犯罪事件の*合的研究:血盟*事件より二·二六事件まで]、京都:东洋文化社、1975年。
    [68]公安调查厅*:[战前における右翼团体の状况.上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
    [69]公安调查厅:[战前における右翼团体の状况.中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
    [70]公安调查厅:[战前における右翼团体の状况.下卷]、东京:公安调查厅、1964年。
    [72]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东京:南窗社、1982年。
    [73]稻田雅洋:[自由民确运动の系谱]、东京:吉川弘文馆、2009
    [74]社会评论社编集部:[右翼テロ!]、东京:社会评论社、1990年。
    [75]井田敏辉:[近代日本の思想构造]、东京:木铎社、1976年。
    [76]木下半治:[日本右翼の研究]、东京:现代评论社、1977年。
    [77]吉冈吉典:[日本の侵略と膨张]、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98年。
    [78]潼村隆一:[北一辉—日本の国家社会主义]、东京:劲草书房、1973年。
    [79]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の形成]、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
    [80]吉田裕:[日本人の战争观]、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
    [81]丸山真男:[丸山真男集]、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
    [82]大野达三:[昭和维新と右翼テロ]、东京:新日本出版、1981年。
    [83]石原莞年:[世界最终战论]、东京:新正堂、1942年。
    [84]竹内好:[现代日本思想大系9アジア主义]、东京:筑摩书房、1963年。
    [85]池部雅英:[フランスの右翼]、白水社、1975年。
    [86]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记传]、东京:原书房、1965年。
    [87]伊藤之雄、川田稔:[二○世纪日本の天皇と君主制]、吉川弘文馆、2004年。
    [88]田中真人:[高畠素之]、东京:现代评论社、1978年。
    [897]阿满利:[国家主义を超える]、东京:讲谈社、1994年。
    [90]井田辉敏:[近代日本の思想构造]、东京:木铎社、1976年。
    [91]潼沢诚:[近代日本右派社会思想研究]、论创社、1980年。
    [93]奈古浦太郎:[日本の右翼]、三一书房、1960年。
    [94]池田谕:[日本の右翼]、大和书房,1985年。
    [95]内田良平:[日本の阿姨细亚]、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
    [96]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1912年。
    [97]内田良平文书研究会:[黑龙会关系资料集]——日本国家主义运动资料集成、东京:柏书房、1992年。
    [98]津久井龙雄:[右翼]、昭和书房、1951年。
    [99]铃木邦男:[右翼は言论の敌か]、东京:筑摩书房、2009年。
    [100]浅羽通明:[右翼と左翼]、幻冬舍、2007年。
    [101]警备警察研究会:[右翼运动]、立花书房、1954年。
    [102]日刊劳动通信社:[右翼运动要览]、日刊劳动通信社、1963年。
    [103]冈见齐:[战前社会思想事典]、大空社、1992年。
    [104]堀幸雄:[战前の国家主义运动史]、三岭书房、1997年。
    [105]佐高信·铃木邦男:[左翼·右翼がわかる!]、金曜日、2010年。
    [107]苇津珍彦:[大アジア主义と头山满]、日本教文社、1983年。
    [108]井川聪、小林宽:[人ありて一头山满と玄洋社]、海鸟社、2003年。
    [109]藤本尚则:[头山精神]、福冈:苇书房、1992年。
    [110]长谷川义记:[头山*评传]、东京:原书房、1973年。
    [111]平井驹吹郎:[玄洋社物语]、东京:武侠世界社、1914年。
    [112]平井驹次郎:[玄洋社物语统编]、东京:武侠世界社、1914年。
    [113]石泷豊美:[玄洋社发掘]、西日本新闻社、1980年。
    [114]石泷豊美:[玄洋社·封印された实像]、海鸟社、2010年。
    [115]黑龙俱乐部:[国士内田良平博]、东京:原书房、1967年。
    [116]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下)明治百年史丛书、东京:原书房、2001年。
    [117]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9卷、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概观]东京:岩波书店、1988年。
    [118]伊藤之雄:[日清战争以後の中国、朝鲜认识と外交主张]、[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第116号、1993年。
    [119]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记簿](上卷)、东京:原书房、1965年。
    [120]山果有朋著、大山梓编:[山果有朋意见书]、东京:原书房、1966年。日本史籍协会编:[木户孝允日记]、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67年。
    [121]林房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东京:夏目书房、2001年。
    [124][近代旧本思想史讲座]、东京:筑摩书房、1958年。
    [125]胜部真长:[日本思想の构造]、东京:至文堂、1968年。
    [126]安藤英男:[评传西乡隆盛]、白川书院、1976年。
    [127]内田良平研究会:[国士内田良平その思想と行动]、展転社、2004年。
    [128]田中健之:[内田良平翁五十年祭追慕录]、皇极社出版部、1987年。
    [129]西尾阳太郎:[硬石五十年谱]、苇书房、1977年。
    [130]潼沢诚:[评传内田良平]、大和书房、1976年。
    [131]藤本尚则[头山精神]、华书房、1993年。
    [132][日本の名著21本居宣长]:中央公论社、1986年。
    [133]竹内好:[近代日本思想大系9アジア主义]、筑摩书房、1963年。
    [134]平野健一郎:[日本文化の变容]、讲谈社、1973年。
    [135]岩仓公旧迹保存会:[岩仓公宝记]下卷、岩仓公旧迹保存会、1947年。
    [137]东亚同文会:[对支回顾录]、原书房、1968年。
    [138]大江乃志郎:[世界史としての日露战争]、立风书房、2001
    [139]松本健一:[竹内好「日本のアジア主义」精诃]、岩波书店、2000年。
    [140]大谷正:[近代日本の对外宣传]、研文出版、1994年。
    [141]安冈昭男:[近代日本の形成と展开]、厂南堂书店、1998年。
    [142]北冈伸一:[日本陆军と大陆政策]、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
    [144]内藤湖南:[支那论]、创元社、1914年。
    [145]内藤湖南:[新支那论]、博文堂、1924年。
    [146]近代日本研究会:[日本外交の危机认识]、校仓书房、1985年。
    [148]铃木邦男:[新右翼:民族派の历史と现在]、彩流社、2005年。
    [149]高木正幸:[右翼:活动と团体]、土曜美术社、1996年。
    [152]右翼问题研究会:[右翼の潮流]、立花书房、2006年。
    [153]高桥龟吉:[左翼运动の理论的崩坏:右翼运动の理论的根机]、白扬社、1927年。
    [155]卫藤豊久(ほか):[行动右翼入门]、二十一世纪书院、1986年。
    [156]河原宏:[近代日本のアジア认识]、第三文明社、1976年。
    [157]田中彰:[近代日本の内と外]、吉川弘文馆、1999年。
    [158]坂野润治:[明治·思想の宝像]、创文社、1977年。
    [159]有贺菜长雄:[支那正规]、外交时报出版社、1918年。
    [160]平野义太郎:[大亚细亚主义の历史的基础]、河出书房、1945年。
    [161]荒尾精:[对清意见]、博文馆、1894年。
    [162]中平亮:[大亚细亚主义]、日本评论社、1932年。
    [163]松永材:[日本主义の哲学]、尚文堂、1928年。
    [164]藤井松一:[近代天皇制の成立と展开]、弥生书林、1981年。
    [165]国史大辞典编集委员会:[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馆、197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