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新教育运动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初期(1912—1930)由蔡元培、黄炎培、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胡适等留学欧美的新教育家群体为主导,由众多一线教师和国外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以民间教育力量为主体,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提倡和实践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和本土化为基本内容,包含众多专门化教育运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
     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改革对象是中西传统教育,改革目标是建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资本主义新教育。在性质上,它既不同于清末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发起主持的洋务教育运动,也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主持的维新教育运动这类近代的“新式教育运动”,更不同于杨贤江、毛泽东等人提出并实践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新教育运动”,它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和“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等教育运动也有明显区别。严格地说,本文所研究的“新教育运动”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固然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深受20世纪初期国际教育思潮与运动,特别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深刻影响,同时,它积极反馈于国际教育新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将之视为20世纪前期国际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20世纪前期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新教育运动有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发轫于民国建立,兴盛于“五四”前后,衰退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交接时期。“新教育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同源、同质、异构、不同步”,其发轫早于“新文化运动”,其兴盛合于“新文化运动”,但结束却晚于“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一对“双胞胎”,是“新文化运动”的胞兄。传统的将“新教育运动”等同于“新文化运动”或将之视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观点其实都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
     处于社会变迁时代,中国新教育运动因视角的不同而表现出运动特征上的双重性、历史位置上的三维性和成功原因上的四维性。双重性指的是“新教育运动”既是教育改革运动,又是思想启蒙运动;既是教育变革运动,又是个性解放运动;既是教育改革运动,也是社会改革运动;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革故与鼎新的运动,又是移植与创新的运动;既有起伏,也有轴心。运动的双重性使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极具特殊性。三维性指的是“新教育运动”处于前清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前后“新教育”之间、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间、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四维性指的是“新教育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处理好了古与今、上与下、中与外和表与里四个方面的关系。
     本文以社会运动理论的变迁、结构和话语三大视角为理论框架,考察了不同阶段的教育事件、由小到大的各种教育团体、竞争不断的教育出版界、无限制的输入和输出的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贯穿运动各个阶段的是新旧教育文化势力之间不息的论争。文章分析了中国新教育运动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再现其发展变迁的轨迹,探讨了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当代的教育改革,笔者有一些思考。
     全文分导论、结语和第一至第五章,共七个部分。
     导论部分重点论述了选题原因,对相关概念作了必要的界定,从六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就本论题所选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了扼要的阐释,最后对论题的大体框架作了一个宏观的介绍。
     第一章“中国新教育运动的背景”,主要从因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新教育运动兴起的相关动因。其中国内因素谈到政治变乱、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旧教育的积淀以及人的因素,国外因素谈到中外教育界的人员流动和国际教育新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教育运动的发轫”,简述了“双新运动”的起步、民初教育部领导的革故鼎新、欧美教育新潮登陆、新教育团体的三大派系、新教育出版的激烈竞争、教育趋新派与复辟派之间的较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重点述评了运动起步时期的教育界宏观景象。
     第三章“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展”,探讨了中国大学的现代转型问题,简要梳理“留美派”为主体的中西教育交流的盛况,通过挖掘史料,分析了围绕白话文、职业教育、纲常伦理等论争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并且对比了教育报刊与教育社团与前一时期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中国教育运动的高潮”,首先是探讨教育与“五四”的因果关系,其次就杜威(J.Dewey)、孟禄(P.Monroe)和巴顿(E.D.Burton)等欧美教育专家来华对“新教育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叙述了多重文化之争使“新文化运动”提前结束,在数个教育之争使“新教育运动”进入高潮的同时,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分别主导的新教育现代化运动和新学制运动在教育界广泛参与下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中国新教育运动的衰退”,叙述了运动衰退的原因和标志,对“新教育运动”的反思和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再生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谈到对杜威的批评和克伯屈(W.H.Kilpatrick)的访华。
     结语部分就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性质与特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就其经验教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中对教育改革的环境问题和教育家的特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1912-1930) is a modern capitalist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 dominated by folk education force,including such educationalists as Cai Yuanpei,Huang Yanpei,Guo Bingwen,Jiang Mengling,Tao Xingzhi,Hu Shi,etc,who studied in Europe and the USA, joined in by many teachers in active service and lots of educators abroad,based on the pragmat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by calling for and practicing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scientization, internation- alization and sinification,containing number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vement at the prophas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forming object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education.The aim is to build the capitalist new education which is adaptive to Chinese situation.The quality is neither equal to the Yang Wu Education Movement which is launched and presided by Zeng Guofan,Li Hongzhang,Zhang Zhidong,etc,nor to the Wei Xin Education Movement by Kang Youwei,Liang Qichao,etc,even nor to the communist New Education Movement by Yang Xianjiang,Mao Zedong,etc,either bearing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with the Educational Scienctification Movement and New Education Chinanization Movement.Strictly speaking,th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that the article is aimed at is a given conception.
     The spr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due to the necessity of Chinese development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times,and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movements,esp.The 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 and th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n Europe.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actively feedbacks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new tide.In some sense,it can be seen as an important composing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 in the prophase of the 20th century.They influence and promote each other,and advance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ophas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experiences a natural developing progress.It springs u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comes on to about May Fourth,and declines at the handover of Bei Yang and Nan Jing Goverment.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and The Chinese New Culture Movement share the same origin in theory and quality in essence,but have different contents and steps.The former spring up earlier and ends up later than the later,and go side by side in the high tide.They are the twins.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born the elder brother.In the past,the viewpoint that they are the same or that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the part of the other is wrong,because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are neglected.
     Because of the vicissitudunous times,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shows characteristically the dualism,situationally three-figure and quaternity in successful reason.Dualism means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both education reform and thought initiation movement,edcation reform and individuality liberation movement,education reform and social reform movement,Chinese and Global,changing the old and protruding the new,replanting and innovative movement,gurgitation and axe.The dualism makes the Movement full of particularity.Three-figure means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between the "new education"of Qing Dynasty and Kuo Ming Government,Europ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and 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May Fourth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Quaternity means the successful reason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s the four relations between of the Old and the Modern,the Up and the Down,the Chinese and the Global and the Surface and the Inside.
     The article is framed with the three viewpoints of variance,structure and pahole that come from theory of socialism movement,reviews such things as the education events,various educational parties growing up gradually,educational press circles full of competition,boundless import and export i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courses.Endless controversies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orces run through the steps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The article analyses reasons of the springing and declining of the Movement,reappears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track,probes into the qualities and the characters,historic status and the effect,the experiences and the lessons of the Movement.At last,contrast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at the present,I have some thought.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preface,epilogue,the first to the fifth chapter,in all seven parts.
     Preface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 that the theme is chosen,explains the related conceptions,the theory and way to be used,cards the related study harvest from six aspects,and introduces the macroscopicaily frame of the article.
     Chapter one,"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saw about the historic reason of the Movement from the practical factors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the historic factors stored up in the new and old education,the environment fac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new tide,and the human being factors that urge the Movement.
     Chapter Two,"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briefly narrates the fundamental things of the first step of The Double Movement,the reform that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discards the old ways of education in favor of the new,educational new tide coming from the Europe and the USA,the three circles of the new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the furious competition in the new education press,the disputa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schools,and especially narrates and comments the overall vision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Movement.
     Chapter Three,"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probes into the problem of modern university rotation,briefly combs the intercommunication pomp that is featured by the repressors from the USA,analyses the ins and outs of this incidents and the influence that springs up around the disputations of colloquialism,profession education,old key links and ethic,etc,and contrast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periodical to the former period.
     Chapter Four,"The Climax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firstly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w Education and May Fourth;Secondly analyses and contrasts the different influences between the visits of Dewey,Monroe,and Baton to China,and then narrates the various cultural disputations that end up with The Chinese New Culture Movement.At the same time of numeral educational disputation leading the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al Movement into the climax,The Betterment society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Whole Country Education League respectively leads the modernization movement of the New Education and the New E ducational System Movement to a success with the wide particip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world.
     Chapter Five,"The Decline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narrates the cause and the signs of the decline of the Movement,the counterclaim of the Chines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and the rebirth of it,in which the criticism to Dewey and Kilpatick's visit to China are mentioned.
     Epilogu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qualities and the characters,historic status and effect,and the experiences and the lessons of the Movement,in which the envrionment of the reform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 eductors are probed in some way.
引文
[1]陈元晖:《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70几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章开沅、田彤著:《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2]王希鲁:《新教育应得的待遇》,《新教育评论》第1卷第6期,1926年1月。陈启天:《中国新教育思潮小史》,《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1923年8月。邰爽秋:《新教育的三大要素》,《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4期,1920年10月。
    [3]庄泽宣著:《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23页。晏阳初:《“误教”与“无教”》,《民间》第3卷第13期。
    [4]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在广东高师演讲词》,《新青年》第8卷第6期,1921年4月。孟禄:《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孟禄博士在江苏一师的演讲》,《教育丛刊》第2卷第8期,1921年8月。姜琦:《何谓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
    [1]庄泽宣著:《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118页。
    [2]Barry Keenan."The Dewey Experiment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p.65.
    [3]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4]也有人将清末教育革新运动称为“新教育运动”,如刘俐娜认为“清末新教育运动的发动是从戊戌维新运动起始的。”参见《出版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1]唐文权:《“五四”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巨大动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
    [2][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页。
    [1][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1页。
    [1]笔者认为凡是在中国境内的举办的,教育对象是中国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影响,与中国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西式教育都应该视为“新式教育”,不论主办者是谁。在1862年之前,由西方教会或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会教育也应该视为“新式教育”,当时其目的在传播宗教教义,未必有侵略之心,其宗教教义和科学知识教育都与中国儒家教育不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剧变,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举足轻重,至1899年,教会学校达到1766所,学生人数达到3万多人,而中国人自办的公私立小学校学生数在1902年才只有859人。在1901年开始清末新政之前,教会教育的教材、师资、课程等都是中国“新式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参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
    [2]据笔者所见,“新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03年云窝在《江苏》上发表的《教育通论》,文中有“盖定新教育之目的,具新教育之教材,国民即于社会中,因已之天性、已之趋向,分任文明社会之事业,努力以进于前修,社会之文化自日新而月盛。”“旧教育死,新教育生,旧国民之无教育者死,新国民之有教育者生,其期请自今日始”等语,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当时的流行说法是“新式教育”。
    [3]喻本伐著:《杨贤江“新教育”理论的形成》,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39页。在该著中,杨贤江被喻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之父”。
    [4]杨贤江著:《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13-314页。
    [1][英]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3页。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念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页。
    [3][英]吉登斯著,郭忠华译:《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4][法]图海纳著,舒诗伟等译:《行动者的归来》,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98页。
    [5]赵鼎新著:《社会与政治运动学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居中的调和很少产生运动,因为社会的一般发展状态就是调和的、中庸的,它不需要人为去发动什么运动。运动往往是两极式的。
    [2]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月。
    [1]赵鼎新著:《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2]歌词全文为:“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3]萧瑜著:《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0页。
    [4]《新祝词》,《申报》,1912年1月3日。
    [1]赵鼎新著:《社会与政治运动学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2]刘寿林、万仁元等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9-41页。
    [1]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页。
    [2]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85页。
    [3]孙敬之主编:《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76-493页。
    [4][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第500-501、674-675页。
    [6]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69、202、204、208页。
    [7]阮湘等编:《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4-55页。
    [8]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9-650页。
    [9]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页。
    [1]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4、40、41、175页。
    [2]吴廷俊著:《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3]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5页。
    [4]方凛泉:《少年中国之社会观》,《东方杂志》第10卷,第8号。
    [5]张明道:《对于甘肃教育改进的希望》,《新陇》1卷第2期,1920年6月20日。
    [6]《礼记·学记》。
    [1]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卷一五《杂记》,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2]《琵琶记》。
    [3]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4]王文俊等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5]传统的中国教育史家从来不把教会教育视为“新式教育”,更不被视为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原因有二:一是培养宗教人才,实行文化侵略;二是由外国人办理,培植政治代理人。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教会教育,其中确实不乏带有罪恶目的者,但其中也确实有纯粹传播宗教文化的善意者.著名学者章开沅提出对中国教会大学的评价应该把握“三个区别开来”:将教会大学正常的教育工作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政策区别开来,将教会大学作为主体的教育功能与日益疏离的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区别开来,将教会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别开来。(参见章开沅:《传播与根植: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教会教育实在为中国培养大量的人才,其中的绝大多数成为促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外国走狗的毕竟为少数,并且中国新式教育鲜有没受过教会教育的帮助。
    [6]参阅刘中国、黄晓东著:《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页。原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7页。该著对原书中15000的错误作了更正。
    [2]杜恂诚著:《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0页。另参见该书附录“历年所设本国民用工矿、航运的式金融企业一览表”,第285-528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六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15页。
    [4]伧父等:《十年来中国政治通览》,《东方杂志·纪念增刊》第9卷第7号,1913年1月。
    [1]宋恩荣主编:《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2]房德邻:《严复与西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月。
    [3]胡适著:《四十自述》,亚东图书馆1933年版,第99页。
    [4]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85页。
    [5]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6]李喜所:《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3期。
    [7]五校是:第一高等学校、东京高等师范、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山口高等商业学校、千叶医学专门学校。
    [1]罗福惠著:《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4页。
    [3]卫种:《<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二十世纪之支那》1905年第1期。
    [4][美]亨廷顿著,李盛平等译:《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2页。
    [5]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孔范今主编:《百年大潮汐》,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
    [6]章太炎:《权利篇》,《直说》1903年第2期。转引自罗福惠著:《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第388页。
    [7][美]亨廷顿著,李盛平等译:《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1页。
    [8][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9]刘延陵:《教育感言》,《教育杂志》第17卷10期,1925年10月。
    [1]胡晓风、金成林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胡适著:《胡适留学日记》,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3]黄炎培:《抱一日记》,《教育杂志》第8卷第2号,1916年6月。
    [1]沈尹默:《我和北大》,王世儒、闻笛编:《我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2]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史林》,2002年1月。
    [1][英]汤因比著,晏可佳、张龙华译:《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中译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张斌贤著:《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146页。
    [1]李家驹著:《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0页。
    [2]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229-230页。
    [3]《教育杂志》第16卷第9号,1924年9月。
    [1]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2]周洪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教育评论》2001年5月。
    [3]袁刚等编:《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演讲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301页。
    [1]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2]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3]周洪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教育评论》,2001年5月。
    [4]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李长久、施鲁佳主编:《中美关系二百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2]李长久、施鲁佳主编:《中美关系二百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7页。
    [3]张斌贤著:《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1]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绪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1]萧瑜著:《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1页。
    [4]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1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1984年版,第51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2页。
    [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页。
    [4]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2页。
    [5]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6][美]巴雷·基南:《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与新教育改革运动》,周洪宇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1984年版,第510页。
    [2]张耀杰著:《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路线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3]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4]1918年1月4日鲁迅至信许寿裳“《新青年》以不能广行,书肆拟中止;独秀辈与之交涉,已允续刊,定于本月十五出版云。”见《鲁迅全集·两地书·书信(1904-1926)》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1]朱有璩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2]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1949年10月。
    [3]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4]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页。
    [5]此文同时发表在《教育杂志》第3卷第11号(1912年2月10日出版),后改题为《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发表在《东方杂志》第8期第10号(1912年4月出版)。
    [6]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137页。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118页。
    [3]“大模样”是围棋术语,意指整体布局,尤其是中腹围成巨空的一种棋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宫正树首创名为“宇宙流”的“大模样”围棋新战术。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165页。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59-160页。
    [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6页。
    [4]《教育杂志》第4卷第3、4号,1912年3、4月。
    [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页。
    [6]陶英惠编:《蔡元培年谱》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第322页。
    [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页。
    [1]瞿秋白:《饿乡纪程》,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7页。
    [1]黄炎培:《抱一日记》,《教育杂志》第8卷第10号,1916年10月。
    [2]黄炎培:《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三年》,《教育杂志》第9卷第1号,1917年1月。
    [3]汪楚雄:《从实用主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嬗变》,《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4月.
    [4]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5]参见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页。转引自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5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2626页。但是该书统计的留美学生数是1914年为510人,1915年为130人,这显然与黄炎培的统计不合,据笔者推断,黄炎培的资料来源是“余游美,荷留美学生会赠余本年度留学生题名录。归舟稽其总数,得1248人。”似比刘真统计可靠。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6-489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4页。
    [3]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2-586页。
    [1]“留美派”和“留欧派”分别指“新教育运动”时期留学美国和留学欧洲,归来后从事教育,并有其代表性教育主张的一批人的简称。“本土派”指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但又吸纳新教育的一部分过度时期的知识分子。“综合派”除上述三派之外的,其教育源流不易归类的教育人士的简称。
    [2]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83页。
    [3]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8-69页。
    [3]胡适著:《胡适留学日记》,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4]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24页。
    [1]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
    [2]《书报介绍-旅欧教育运动》,《新青年》第3卷第3期,1917年5月。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59页。
    [2]《北京留法俭学会简章》,《新青年》3卷2号,1917年4月。
    [3]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1]《发起通俗教育研究会宣言》,《民立报》,1912年5月7日。
    [2]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3]《发起通俗教育研究会宣言》,《民立报》,1912年5月7日。
    [4]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3页。
    [5]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1]庄俞:《采用实用主义》,《教育杂志》第5卷第7号,1913年7月。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页。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4]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5]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委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57页。
    [6]江苏教育总会编辑:《江苏总会教育文牍》六编丁,中国图书公司1907年版,第119-121页。
    [1]《教育杂志》第6卷第9号,1914年9月。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62页。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66-467页。
    [4]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67页。
    [1]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2]《商务印书馆:编辑共和国小学教书缘起》,《教育杂志》第4卷第1号,1912年4月。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5页。
    [5]庄俞等编:《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25页。
    [6]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中华教育界》第1卷第1号,1912年2月。
    [1]胡愈之:《回忆商务印书馆》,高翰卿等著:《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6页。
    [2]陆费逵:《论今日学堂之通弊》,《教育杂志》第2卷第1期,1910年1月。
    [3]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中华教育界》第1卷第1号,1912年2月。
    [4]蒋维乔:《创办初期之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22页。
    [5]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页。
    [6]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
    [7]陆费逵:《中华书局二十年之回顾》,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5页。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2]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1页。
    [3]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页。
    [4]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5]周洪宇著:《乐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育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6]胡蓉:《教育家的政治情怀》,《长江日报》,2006年9月20日。
    [1]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教育杂志》第25卷第7期,1933年7月。
    [2]《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1期,1913年1月。
    [3]董兵、林涵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4]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版,第181-184页。
    [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59-487页。
    [1]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争论集·导言》(1935年),《郑振铎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3页。
    [2][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3]《通信》,《新青年》6卷3号,1919年3月。
    [4]《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第2卷2期,1916年10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8页。
    [6]1901年11月,陈独秀到东京自谠,进东京学校,这是早稻田大学的前身,在正式入学前,先在高等师范学堂速成科学习日语和普通课程。
    [7]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大正时期(1912—1926)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进入大正时期。明治天皇的改革曾在历史上推动了日本的振兴,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获胜,完成“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任务。但是“明治的精神始于天皇也终于天皇”。(《现代文大经14·夏目漱石集(二)》,筑摩书房1964年版,第299页)天皇的晚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型知识分子已经下能满足于政治和经济的欧化,而要文化上的欧化。这一意识发轫于明治二十年代,在大正时期达到高潮,他们发起一场启蒙运动,于是“大正德谟克拉西”成为流行语的标志,大正“欧化”运动包括大正民主运动、大正社会主义运动、超国家主义运动、理想主义运动等。但同时也有一种潜在的反“欧化”运动,包括“国家主义、皇室中心主义”运动。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39页。
    [3]《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3月3日陈子寿征得陈独秀同意,将《青年杂志》从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正式改为《新青年》。参见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第31-32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39页。
    [5]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6]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页。
    [7]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8]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1]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6期。
    [2]汪原放著:《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根据汪著,彭明的《五四运动史》中引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篇中说“《新青年》改造,从创刊时的一千册,增加到一九一七年时的一万五六千册”,是有误的。
    [3]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4]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731页。
    [1]陈独秀:《袁世凯复活》,《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2]沈祖宪辑:《养寿园奏议辑要》卷35,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2页。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203页。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
    [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5-1056、1060、1062页。
    [1]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8页。
    [2]章士钊:《国家与我》,《甲寅杂志》第1卷8号,1915年8月10日。
    [3]郑师渠:《论辛亥革命后的中西文化论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月。
    [1]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三等流氓:“政治家为高等流氓,士人为中等流氓,流氓为下等流氓,以其均无生产力也。”参见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3]《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4]梁启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100页。
    [5]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页。
    [6]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页。
    [1]《本社十年之回顾》,《教育杂志》第10卷第1号,1918年1月。
    [2]中国第二历史档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57页。
    [1][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2]蔡元培著:《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1]周天度著:《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2]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3]其中克德莱控告北大,索要一年薪水,另加违反合同,共计14850银元,燕瑞博索要4200银元,他们还运动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干涉,朱果真威胁蔡元培如果不收回成命,让他当不成校长,甚至说要法庭相见,蔡元培说奉陪到底,他委托王宠惠出庭辩护,结果学校胜诉。
    [4]陈平原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2页。
    [6]梁柱、王世儒编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页。
    [7]曹靖华:《回忆蔡元培先生》,梁柱、王世儒编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等青年都是旁听生。有人把旁听生说成是偷听生,因为旁听生要交学费,有人乘教授们不屑于点名之机,不交听课费,这不是偷听生是什么?
    [8]1922年前后,北大学生在《北大日刊》上展开考试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止考试,并向学校提出要求,蔡元培在《日刊》上作答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有责任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考试就无从考核,也就难以发给证书,所以原则上不参加考试只好不发证书。上课听讲随便,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不上,但是对外不可称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愿意来则可以旁听,但不是旁听生,不愿意待则去。这也是一种有教无类,于是这一讨论终止了。只有朱谦之声明毕业不要证书,也不考试,他确实这样做了。
    [1]北大学生军请蒋百里和黄膺自先生为教官。梅恕是学生军之一,同学延国符身材高大,是学生军中最高的,同学们喊他军长。参见梁柱、王世儒编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2]这说的是张厚载,他为了帮助老师林纾在新旧思想大战中获胜,造谣中伤北京大学,向京、沪等地报纸传递北大开除了陈独秀胡适等虚假信息,蔡元培多次找他做工作,开导他不要再犯,但他屡教不改,最后被开除学籍。参见梁柱,王世儒编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3]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4]梁柱、王世儒编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8-179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8页。
    [3]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读书》2005年4月。
    [4]郭秉文:《战后英美教育近况》,《新教育》第2卷第4期,1919年12月。
    [1]胡适:《胡适全集》第3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第20卷第108页亦录此讲稿,文字略殊。
    [2]胡适:《胡适全集》第2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26页。
    [3]张异宾主编:《百年南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4]周洪宇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5]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6]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1]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2]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扁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25页。
    [4]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
    [5]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6]蔡元培著:《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1]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0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9页。
    [3]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4]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5]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6]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页。
    [7]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页。
    [1]高平叔:《蔡培改革北京大学》,《群言》,1987年2月。
    [2]张其昀:《刘伯明先生逝世纪念日》,《国风》第1卷第9号。
    [3]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22页。
    [4]据《科学社年会记事》记载,该年度会议与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举办,在“中国科学社”创办之地,风景秀美的绮色佳康乃尔大学,与会54人,在美访问的范源濂亦与会发言,康乃尔大学校长金保及多位教授发表演说。会上通报了与北京大学携手合作之事,蔡元培代表北京大学每月资助200元,鼎力支持因经费缺乏而未能如期出版的《科学》杂志,科学社则代为“调察”和“购买”书籍,“订定译名”,科学社书籍可由北大出版等。参见《科学》第4卷第4期,1918年12月。
    [1]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页。
    [2]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1]胡适著:《胡适留学日记》,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2]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0、33、22、24、38页。
    [1]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7页。
    [2]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杜1994年版,第1、17、18页。
    [3]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11、221页。
    [4]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43、244页
    [1]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68页。
    [2]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9、45、80页。
    [1]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6、45-48页。
    [2]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3]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15、140-142、49、46页。
    [4]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6]胡晓风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7]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1]胡晓风、金成林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2页。
    [3]陈平原著:《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1]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2]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页。
    [1]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3页。
    [2]陈元晖:《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7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页。
    [3]杨振声:《回忆五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261页。
    [4]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1]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2]严复:《与熊纯如书札》,《严复集》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9页。
    [3]《本栏启事》,《学灯》,1919年4月23日。
    [4]东荪:《新与旧》,《学灯》,1918年12月14日。
    [5]左学训:《闻北京大学教员被逐消息警告各方面》,《学灯》,1919年3月11日。
    [1]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124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0-511页。
    [3]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页。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3]庄俞:《元年教育之回顾》,《教育杂志》4卷10号,1912年10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86-889页。
    [5]黄炎培:《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东方杂志》9卷2号,1913年。
    [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63页。
    [7]《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宣言》,《教育杂志》第9卷第7号,1917年7月。
    [1]田正平等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2]陆费逵:《世界教育状况序》,《教育文存》卷5,中华书局1922年版,第31页。
    [3]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4]顾树森:《欧美最近教育思潮》,《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7期。
    [5]刘佳林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页。
    [7]庄俞:《采用实用主义》,《教育杂志》第5卷第7号,1913年7月。
    [8]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1]黄嘉树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2]何清儒:《历年来的研究与编辑》,《教育与职业》第202期,1947年6月。
    [3]田正平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页。
    [4]黄嘉树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1]参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51-552页。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21页。
    [3]“两院一堂”指的是众议院和参议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八大胡同”是妓院集中区。
    [4]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8页。
    [1]汪楚雄:《恽代英“自觉觉人”教育思想析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3月。
    [2][美]埃德加·斯诺蓍,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第126页。另见周世钊:《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主席在湖南》,该文载于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4月版《光辉的五四》,和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96页。
    [3]《湘江评论》创刊于1919年7月14日,以“最新思潮为主旨”,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湘江大事述评”、“湘江杂评”、“放言”、“新文艺”等栏目。共出5号即被张敬尧查封。每号四开一张,第2号附“临时增刊”,毛泽东在该刊共发表41篇文章。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294页。
    [5]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7、128页。
    [8][英]迪克·威尔逊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1]瞿葆奎编著:《教育学的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
    [2]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3][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4]《民族主义之教育-此篇据日本高材世雄所论而增益之》,《游学译编》第10期。张扔、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08页。
    [1]关鸿等主编:《现代世界中的中国—蒋梦麟社会文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2]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十》,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第80页。
    [3]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新青年》,第2卷第5期,1920年1月。
    [4]李书城:《学生之竞争》,《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2期。
    [5][日]竹内好:《五四运动与蔡元培》,原载《日本与中国之间》,日本文艺春秋社1973年版,第33页。转引自欧阳哲生等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42页。
    [1]北大对缺席提灯会的学生实行全班“连坐”的方式进行惩罚,即不点个人,“仅记何班是否全到。荀有规避不到者,请本班同学自检举之,然后施以相当之惩戒”。见蔡元培:《对北大学生全体参与庆祝协商战胜提灯会之说明》(1918年11月),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4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3-224页。
    [3]胡适:《五四运动纪念》,《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4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
    [5]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25页。
    [6]蔡元培著:《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1][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等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2]蒋梦麟著:《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3]蒋梦麟著:《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4]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0-441页。
    [5]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98页。
    [6]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107页。
    [7]梁启超:《讲学社欢迎罗素之盛会》,《晨报》1920年11月10日。
    [1]庄泽宣、徐锡麟编著:《民众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29页。
    [2]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3]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4][美]杜威著,单中惠译:《杜威传》,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5]吴俊升编:《增订约翰杜威教授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1页。
    [6]本段引文参见黎洁华:《杜威在华活动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不一一作注。另见《民国日报》,1920年5月28日、6月2日、6月9日、6月13日、6月15日和《晨报》1921年5月15日。
    [1]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
    [2]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9页。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4]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5]创造思维五步法:发现疑难,确定问题,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检验哪一种假设可以对付疑难。证实结果的有效性如何.后被胡适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7]转引自布里威特著;《约翰·杜威:他的思想和影响》,第215页。
    [8]赵祥麟等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1]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845页。
    [2]《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纪略》,《教育杂志》第14卷第1号,1922年1月。
    [3]关鸿等主编:《现代世界中的中国—蒋梦麟社会文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77-78页。
    [1]黎洁华:《杜威在华活动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年第1期。
    [2]Harlkd Taylor,"The Life and Mind of John Dewey"(S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3).p.204.
    [3]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1921年7月10日。
    [4]王卓然辑:《中国教育—瞥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页。
    [5]王卓然辑:《中国教育—瞥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页。
    [6]王卓然辑:《孟禄在华日记》,《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5月。
    [1]《严范孙先生介绍孟禄博士文》,《平民教育》第37期,1921年9月。
    [2]庄泽宣:《介绍门罗博士》,《新教育》第4卷第1期,1922年1月。
    [3]周洪宇、陈竞蓉:《孟禄在华活动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孟禄著,廖世承译:《对于改进学制之意见数则》。《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1]胡适、陈宝泉、陶行知编辑:《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2]胡适、陈宝泉、陶行知编辑:《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3]《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年会纪略》,《教育杂志》第14卷第1号,1922年1月。
    [4]《孟禄博士莅闽记》,《申报·教育界消息》,1921年11月28日。
    [5]孟禄讲,陶行知口译,瞿雪野笔记:《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5月。
    [6]孟禄:《“德谟克拉西”的教育》,王卓然编著:《中国教育—瞥录》,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6页。
    [7]孟禄:《共和与教育》,《申报》,1924年9月14日。
    [1]孟禄:《好的教员》,《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5月。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73页。
    [3]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30-31页。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学校陆续在中国政府注册,到1925年,公私立大学增至50所。
    [4]史静寰、王立新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1]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9页。
    [2]蒋梦麟著:《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9月版,第13页。
    [3]钟荣光:《岭南大学收回之经过》,《教育季刊》第9卷第2期,1928年6月。
    [4]史静寰:《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美国研究》1991年第3期.
    [5]史静寰、王立新著:《基督教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6][加]黄思礼:《华西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1]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317页。
    [2]Christian Education in China,The Report of the China Eduction Commission of 1921-1922,P.361.转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9页。
    [3][美]巴敦:《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宗旨》,《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26年3月。
    [4][美]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页。
    [5]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2页。
    [5]王忠欣著:《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9、48页。
    [6]章开沅:《序言》,见章开沅、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7][美]杜威:《大学的旨趣》,《晨报》,1921年4月25-26日。
    [8]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1]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3288、3290页。
    [2]胡适:《一年半的回顾》,《努力周报》第75期,1923年10月21日。
    [3]罗志希著:《科学与玄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11、72、73页。
    [4]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5]杨铨:《托尔斯泰与科学》,《科学》第5卷第5期,1920年5月。
    [1]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2]蔡元培著:《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147页。
    [3]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11、220-221页。
    [4]任钟印主编:《杨贤江全集》第4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5]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6]李良明、钟德涛主编:《恽代英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1]许啸天编:《国故学讨论集》上,上海群学社1927年版,第21-2。
    [2]鲁迅著:《鲁迅全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3]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1908年。
    [1]梁吉生著:《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2]任鸿隽:《一个关于理科教书的调查》,《独立评论》,第61号,1933年7月。
    [1]梁吉生著:《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2]南开大学校长办公室编:《张伯苓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3]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32页。
    [1]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页。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97页。
    [4]参见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5]2月上旬,董事会在上海开会,范源濂被选为董事长,陶行知被聘为主干,3月底前陶赶赴北京,组织事务所。社址先借前京几道美术学校,不久迁石驸马大街22号。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8卷,湖南教育出版杜1992年版,第67页。
    [1]胡晓风、金成林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98页。
    [1]朱泽甫编著:《陶行知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2]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报告叙》,《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3]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报告叙》,《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7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67页。
    [2]“六三三”学制的思想始于美国教育家艾略特1888年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的一次演讲,1893年12月4日,由他为首的全国教育协会下属“十人中等教育研究会”发表的报告书,首次提出小学8年改6年,同年属于同一组织的“十五人初等教育研究会”坚持“八四制”;1899年,大学入学资格委员会认为中学最少要7年。1905年,教育时间经济委员会成立,从儿童年龄特征作深入研究,在1913年的报告中首次建议把中学分初中和高中两段。各三年.同时,哥伦布市和伯克利市进行了试验。到1922年,三三制中学达到510所,到1928年达1182所,新制之下,学生退学率从1911年的54%下降到1914年的12%。在中国借鉴之时,六三三制在美国已经历了30多年的摸索。
    [1]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870页。
    [2]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新教育》第4卷第2期,1922年1月。
    [3]《教育杂志》第14卷第5号,1922年5月。
    [1]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79页。
    [2]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88页。
    [1]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89页。
    [2]璩鑫圭、唐良炎等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98页.
    [3]胡适:《记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经过》,《新教育》第5卷第5期,1922年12月。
    [4]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3月。
    [5]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6]《再志新学制运动》,《教育杂志》第14卷第3号,1922年3月。
    [1]宋恩荣主编:《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教育道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206页。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1页。
    [4][美]孟禄:《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5]陈竟蓉、周洪宇:《孟禄与壬戌学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3月。
    [6]宋恩荣主编:《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1]王世儒编撰:《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1]《平民千字课》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晏阳初编写的,用于他回国后的早期平民教育实验,二是陶行知和朱经农按照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要求编写的,用于全国的平民教育运动。两书均采用了陈鹤琴于1921年编成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一书中收录的汉字信息,该书从儿童用书、报章、杂志、儿童作品、古今小说、杂类等六种材料共55万多字中,通过分析,筛选出常用单字4261个。两种《平民千字课》都是从中选择了1000个汉字编写而成的。1922年2月,晏阳初主编的《平民千字课》由青年协会书局刊行出版,陶行知和朱经农“依着国语的文法,教育心理的原则,共和国民所需用的知识”合编的《平民千字课》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两套书都是按96课设计,分4册,每册24课,供平民学校4个月用。事实上,两种版本都超过了1000字,晏版有1300个字,陶朱版有1200个字。因平民教育运动的在全国造成了一股大的浪潮,各种改编的《平民千字课》应运而生,如《老少通千字课》、军队使用的《千字课》等。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5]杜维明著:《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7]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8]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为推广平民教育,创设平民读书处,每四个月即举行一次考试,陶行知原计划凡通过者即发给一张好国民的文凭,但郑晓沧说不如改为识字国民文凭。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21-422页。
    [2]《平民读书处组织大纲》规定:由捐资人指定“某某平民读书处”,机关、店铺、住户都可设立,凡能读《平民千字课》者即为助教,中学以上肄业者或同等学历即可为教师,处长一人,17岁以上的文理清通者或受过学校教育者,由捐资人或处长向平民教育会注册,平民读书处适用连环教学法,每4个月即经处长依照平民教育促进会考试办法举行考试,凡考试及格者,一律发给识字国民文凭一张,所教学生有三人以上合格者。亦可得平民教师证书一张,有30以上合格学生的可得平民良师证书一张。学生得识字国民文凭后,如继续读《平民丛书》者,亦可相当奖励.本机关、店铺或住户内,除6岁以下儿童及已入小学儿童及残废者外,全体皆得过识字国民文凭时,由处长报告平民教育促进会,发给读书明理褒奖状,张帖门首.
    [3]“平民周刊”,从1924年6月28日创刊到1925年5月9日终刊,共45期,中间偶有断挡,每周六于《申报》中加页刊出,主要栏目有短论、诗歌、大事记、传记、书信、小说、笔记等。主要作者群包括陶行知、胡适、梁启超、朱经农、朱其慧、陈衡哲、汪存典等。《平民周刊》的一大特色是劝平民朋友认真做工,生活节俭,改掉抽烟、赌博、吸毒、买彩票、奢侈等陋习,养成好品格,国内外大事要明白,平日里多思考一些问题。
    [4]晏阳初:《平民教育》,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96页。
    [1]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32页。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4]TBCF制,是麦柯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种量表,4个字母(T:total ability;B:brightness;C:classification,F:effort)的缩略,意指”总能力、聪明数、年级地位、努力分数”,按常态分配分甲、乙、丙、丁、戊5个等级,分别占学生数的7%、18%、50%、18%、7%,分值分别为5、4、3、2、1。参见[美]麦柯著,薛鸿志译:《教育实验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2页。
    [5]曹日昌:《我国测验运动的回顾与展望》,《教育杂志》第30卷7号。
    [6]胡晓风等编:《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22页。
    [1]中央教科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2]董远骞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页。
    [3]盛朗西:《介绍中国学者关于设计法与道尔顿之主要著述》,《教育杂志》第16卷第10号。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240页。
    [2]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3]来信是:“知行吾兄:我们昨天晚上由爱丁堡来到伦敦,一切诸称顺适,你可放心。此次世界教育会议,到会者一千数百人。英美之代表几占百分之九十。我们只五个人,形式上未免太难堪了。日本也有十个代表。此次赞举结果,我国被选为董事者二人,日本只一人。郭先生被选为董事,任期二年。冰被选为董事,任期四年。郭先生仍被推为董事部副会长。一切详情另外有详细报告,我不必再写了。……弟冰上,七月二十九日”
    [1]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委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68、171、175、177页。
    [2]孙文著:《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493页。
    [3][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页。
    [1]胡适:《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页。
    [1]1917年10月8日,武昌中华大学的恽代英与同学们组织成立了“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另有一些同学相继成立了“辅仁社”,以“促进三育”为宗旨;“日新社”,以“互相督促我们的学术精进、道德纯洁,而真正为我”为宗旨;“健学会”,以“改造自身,改造环境”为主旨;“武昌人社”,以“本互助的精神,切实做人,和研究适用的学术”为宗旨;“黄社”以“改造乡土”为宗旨;“启明化学工业”,以“本互助与劳动的精神,奋斗于实业界。改造社会,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事业得以兴办。这样,对内对外双方长进,社会亦得进于安定之域”为宗旨。这些小社团先后发行过《新声》、《向上》、《教育旬刊》、《教育改进》、《共进》、《新学生》等刊物。
    [2]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6、125页。
    [3]潘保安:《胡思乱想》,《青年》第4期,1920年3月1日。
    [4]黄家煌:《南昌茶园村的工业与教育》,《新江西》1卷1号,1921年5月1日。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册(上),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53页。
    [2]蒋菁、王铁柱、吴朋著:《中国全史·中国民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1]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2]蔡元培:《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新教育》5卷1期,1922年8月。
    [3]图南:《湖南自修大学之使命》,《新时代》1卷1期,1923年4月10日。
    [4]李良明、钟德涛主编:《恽代英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8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页。
    [1]《中国全国岁入岁出与教育费之比较》,《教育杂志》第18卷第9号,1926年9月。
    [2]《教育杂志》第21卷第6号,1929年6月。
    [3]周天冲:《现代教育实际之发展》,《教育杂志》第16卷3号,1924年3月。
    [1]萧超然等著:《北京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126页。
    [2]蔡元培:《向大总统辞北大校长职呈》,《教育杂志》第15卷第2号,1923年2月。
    [3]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158页。
    [4]K.Y生:《京大新写生》,《大公报》,1928年4月20日。
    [5]《北大三十一年周年纪念刊》,第43页。
    [6][美]巴雷·基南:《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与新教育改革运动》,周洪宇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97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46页。
    [3]1923年,国民党欲借平民学校的名义,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汪精卫出面和黄炎培商量,要求将这些学校归江苏省教育会,作为掩护,黄考虑到其中立性,怕受牵连而婉谢,得罪了国民党。
    [4]东南大学易长风波造成杨杏佛和郭秉文双方离校,被江苏省教育会会员蒋维乔捡了便宜,当上校长,他戏说“东南大学易长风波实为杨杏佛一只饭碗问题”,北伐成功后,杨借国民党之力,以江苏教育协会的主要负责人的身份接收了江苏教育会,报了一箭之仇。
    [5]黄嘉树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71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197页。
    [1]蔡元培:《关于大学院组织之谈话》,《蔡元培选集》上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637页。
    [1]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委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28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1]曹孚著:《杜威批判引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第27页。
    [2]吴江冷:《评杜威之教育哲学》,《学灯》,1922年10月22日。
    [3]缪凤林:《评杜威平民与教育》,《学衡》第10期,1922年10月。
    [4]曹孚著:《杜威批判引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第41页。
    [5]刘伯明讲,张绳祖记:《以哲学眼光评论我国近之教育趋势》,《新教育》第6卷第2期,1923年。
    [1]舒新城:《学校制度改革案》,《中国教育建设方针》,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35页。
    [2]常道直:《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潮之具体的研究》,《教育杂志》第15卷第4号,1923年4月。
    [3]常导之:《现行学制需要改善的几点》,《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号,1935年3月。
    [4]古楳:《中国教育革命运动》,《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8期,1932年2月。
    [1]汪懋祖:《中学制度之检讨与改进》,《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1期,1934年7月。
    [2]晏阳初:《“误教”与“无教”》,《民间》第3卷第13期。
    [3]《教育杂志》第21卷第12号,1929年12月。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
    [1]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1、462页。
    [2]周洪宇编:《陶行知研究在外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3]李璜:《法国留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1926年3月。
    [1]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委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40页。
    [2]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何谓“新教育中国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
    [3]杜威讲演,胡适口译:《学问的新问题》,《晨报》,1919年8月12日。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0-511页。
    [5]庄泽宣著:《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23页。
    [6]廖世承:《教育发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3年1月。
    [1]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57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李大钊选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146、149页。
    [3]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页。
    [1]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页。
    [2]余家菊著:《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下册,慧炬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395、402页。
    [3]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18、399、422页。
    [4]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01页。
    [1]江问渔:《农村改进与农村教育》,《中华教育界》22卷4期,1934年10月。
    [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版,第207页。
    [3]宋恩荣主编:《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46页。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2、653页。
    [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3]陶行知等著,李定开编:《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4页。
    [4][美]克伯屈:《我对晓庄之感想》,《陶行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9-450页。
    [5][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6][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232页。
    [1]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绪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2]王铁军著:《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3]陈独秀:《平民教育》,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4]宋恩荣主编:《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1]章开沅著:《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2]周洪宇:《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该做什么—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谈起》,《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8日。
    [3]周洪宇:《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该做什么—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谈起》,《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8日。
    [1]孙孔懿著:《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页。
    [2]周洪宇著:《乐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育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288页。
    [1]温家宝:《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07年3月5日。
    [2]温家宝:《温家宝在科教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01月04日。
    [3]周洪宇:《一流教育家的四个标准》,《师道》2004年第10期。
    [4]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
    [6]周洪宇:《一流教育家的四个标准》,《师道》2004年第10期。
    [7][法]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82年版,第5页。
    1.论语.书海出版社,2001
    2.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
    3.教育杂志.商务印书馆,1909.2-1948.12
    4.中华教育界.中华书局,1912.1-1950.12
    5.新青年.新青年杂志社,1915.9-1922.7
    6.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1917.11-1937.7
    7.平民教育.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平民教育社,1919.10.-1924.1
    8.新教育.新教育共进社,1919.2-1925.10
    9.新教育评论.中华教育改进社,1925.12-1927.12
    10.申报.申报馆.1872.4-1949.5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陈元晖.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70周年.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学术讨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董远骞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高平叔编著.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80
    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0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胡适著.胡适留学日记.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胡适著.胡适往来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胡晓风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黄炎培著.断肠集.上海:生活书店,1936
    黄炎培著.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委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
    孔范今主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
    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李良明,钟德涛主编.恽代英年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鲁迅著.鲁迅全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陆费逵著.教育文存.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2
    吕达,齐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任鸿隽著,樊洪业等选编.科学救国之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人民出版社编.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中华书局 1933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宋恩荣编.梁漱溟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沈善洪编.蔡元培选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台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
    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王文俊,郑致光等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温家宝.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07
    温家宝.温家宝在科教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
    叶立群,吴履平主编.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张允侯等主编.五四时期的社团.北京:三联出版社,1979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纪念集.长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三联书 店,1978
    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中央教科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朱有瓛等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曹孚著.杜威批判引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陈景磐著.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陈经序著.中国文化的出路.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陈平原著.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
    陈秀武著.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程斯辉主编.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1949—198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学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杜维明著.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冯天瑜,杨华著: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侯杰,秦方著.张伯苓.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胡适著.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黄嘉树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中外教育简史.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蒋菁,王铁柱,吴朋著.中国全史·中国民国艺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金林祥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李家驹著.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李茂民著.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2
    李振宏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罗福惠著.辛亥时期的精神文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罗志田著.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马敏主编.中国文化概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马勇著.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冒荣著.至平至善,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尼采著.权力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欧阳哲生著.新文化的传统一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彭明著.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宋恩荣主编.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孙孔懿著.论教育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孙祖基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王凤喈著.中国教育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王忠欣著.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王铁军著.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隗瀛涛主编.教育之梦—蔡元培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熊明安著.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熊贤君著.中国教育行政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杨汉麟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喻本伐著.杨贤江“新教育”理论的形成.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余英时著.重寻胡适历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余子侠著.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章开沅,田彤著.张謇与近代社会.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
    章清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张斌贤著.教育转型与教育变革.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张瑞瑶,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伟平著.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张耀杰著.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赵鼎新著.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文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周洪宇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周洪宇,刘居富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周洪宇著.乐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育访谈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周其厚著.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7
    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
    周育民著.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朱泽甫.陶行知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加]黄思礼.华西协和大学.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美]费正清主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美]亨廷顿著,李盛平等译.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美]麦柯著,薛鸿志译.教育实验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美]西德尼·塔罗著,吴庆宏译.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法]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82
    [英]迪克·威尔逊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毛泽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柯林武德著,尹锐等译.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英]汤因比著,晏可佳等译.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Harlkd Taylor,"The Life and Mind of John Dewey",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3
    Barry Keenan,"The Dewey Experiment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陈景磐.西方学者孟录、顾立雅等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1)
    陈新.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与研究.2004(3)
    邓明言.西方教育史方法论五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9)
    董宝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2)
    董宝良.简析陶行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2)
    董德福.学衡派观的哲学审视——兼论学衡派现代性诉求的独特禀性.中国现代史.2006(3)
    杜成宪,章小谦.关于教育史学评论的理论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房德邻.严复与西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5)
    高立胜,毛世英.逆向思维: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郭元祥.关于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的若干问题思考—兼析对教育学研究现状的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龚书铎.“全盘西化”论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3)
    洪峻峰.从思想启蒙到文化复兴—20年来“五四”阐释的宏观考察.中国现代史.2007(1)
    黄书光.胡适中西融通的文化教育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1)
    蒋晓.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1)
    金林祥.评“六三三”学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1)
    金林祥.陈独秀教育思想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2)
    路钢.教师是一个领袖.教育教学.2004(1)
    李喜所.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天津社会科学.2003(3)
    李剑萍.20世纪中国学制问题的历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9)苏渭昌.“六三三”学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6)
    娄岙菲.蔡元培“兼容并包”之再诠释.高等教育.2008(1)
    罗志田.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版).2005(2)
    莫志斌,郭伏强.20世纪20年代中国平民教育之重心转移.教育学.2006(5)
    瞿葆奎,丁证霖.“文纳特卡制”在中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6(1)
    唐文权.五四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巨大动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4)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田正平.嬗变中的留学潮流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田正平,肖朗.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2003(1)
    涂乃登.王火生.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世纪末的回顾与沉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
    汪楚雄.从实用主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嬗变.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4)
    汪楚雄.恽代英“自觉觉人”教育思想析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汪楚雄.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运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王天一.杜威教育思想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3)
    王士平,徐军齐.科学治国,教育立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王建军.论近代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王元化.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炎黄春秋(京).1998(5)
    吴志宏.怀特海教育思想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4)
    夏之莲.实事求是地评价杜威的教育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5)
    项建英.民国时期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论略—以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为个案.高教探索.2006(5)
    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3)
    闫广芬.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闫广芬,田正平.近代商人与教育变革.文史哲.2004(1)
    闫广芬.大学在推进妇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杨汉麟.杜威教育目的论新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2)
    杨汉麟.教育实验之由来刍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杨剑龙.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史.2005(12)
    杨建华.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历史沿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叶澜.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3)
    余子侠.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于述胜.论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评价尺度及其发展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学(教育科学版).1999(3)
    喻本伐.陶行知普及教育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探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2)
    张宝明.从学理型政治到政治型学理:“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路径的后续言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张传燧.《教育史学》的反思与重构.华东师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张传鹤.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文史哲.2003(6)
    张定璋.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4)
    张良才,陈传宏.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张玉能.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赵世瑜.从利玛窦到马戛尔尼.写在英使首次访华200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郑大华.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6)
    郑师渠.论辛亥革命后的中西文化论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5)
    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5(2)
    朱红文.唯科学主义从近代现现代的内在消解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周洪宇.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2)
    周洪宇.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周洪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教育评论.2001(5)
    周洪宇,陈竟蓉.孟禄在华活动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4)
    周洪宇.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该做什么—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谈起.光明日报.2003(12)
    周洪宇.一流教育家的四个标准.师道.2004(10)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周谷平,陶炳增.20世纪初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左玉河.坚守与维护:中国现代大学之“教授治校”原则.高等教育.200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