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边界是族群赖以存立的基础,以地理边界为核心的族群边界的突破和营造是族群社会发展中时刻发生着的事实,无法泾渭分明的族群边界是造成族群边界缓冲区的前提,生存于其间的族群具有社会文化事像上的摇摆属性,无论是族源还是社会文化现相,中国图瓦人都显示了这种族群特征。从图瓦人到中国图瓦人,其发展过程都游离在周边大族群之间的利益博弈之下,与边界周边族群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面相息息相关。作为跨界小小族群的中国图瓦人,尽管族群精英时刻遥望着族群主体以期彰显族群特性,但在民族国家疆界的严格管制和现代性的冲击面前,族群社会文化系统解构下的阵痛在所难免。通过边界内外族群精英对中国图瓦人五花八门的表述,透过族群口述史、文本史追认族群历史的演进过程,对主要文化现相的深描和探讨、射箭比赛仪式记忆的考察分析,把握当前族群区分与建构现状,参考面对的主要族群关系,呈现由于现代性的渐进而导致的风险社会的来临以及应对等社会事实,既可看到中国图瓦人基本社会文化面相,又可发见演进博弈的无所不在。由此可知:演进博弈是族群发展的基本轨程,是一切族群的普遍特性。族群演进博弈的动力来自于利益角逐和资源占有,根基源自对社会文化系统的维护与保持,导因则来自于自族群谋求发展的智慧和他族群的压力。族群的社会文化系统是一个不断试错、校正,充满偶然也深藏必然的不断的演进博弈过程,其中,族群精英从不同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精英引领着演进博弈的进行,尽管未必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在族群的演进博弈之场内,参与力量既有族群内部精英,一般民众,不同立场、观点、区域、年龄的人群,利益左右下的派系,也有族群外部精英以及地方权力部门,是一幅多维图景。尽管族群在演进博弈的过程中始终谋求未来利益,但族群博弈之力、边界区分、族群聚揽却始终从历史中找寻养料和证据。所以,族群的演进博弈特性与历史本相的关系远没有现时社会背景下的族群需要和利益紧密。
The boundary is the foundation for ethnic groups to come into being. Breakthrough an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boundaries based on geographic boundaries occur throughout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and blurred ethnic boundaries are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shaping of buffer zon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Ethnic groups inhabiting buffer zones show socio-cultural instabilities, and the Tuva of China is not exceptional in terms of either its origin or socio-cultural traits. Either the Tuva in China or otherwise develop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ame playing between bigger ethnic groups around it,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and socio-cultural situation of bigger ethnic groups around. In spite of the pursuit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Tuvan elites,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Tuvan socio-cultural system is deconstructed by both nation-state boundaries and modernity. Both the socio-cultural traits and permeation of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uva of China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ways documented below: presentations of the Tuva of China by elite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the Tuvan community; the search of historical trajectory via Tuvan oral and written history, deep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major socio-cultural attributes,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mory about the ritual of toxophily game,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distinguishing and construction, reference to ethnic relationships involved, and presentation of risky society that is approaching as modernity moves forward. It is thus manifest that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runs through ethnic development and is universal to all ethnic group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is the competition for self-interests and resources, the rooted concern is about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o-cultural system, and the direct causes lie in desires for development and pressures from out-groups. The socio-cultural system of an ethnic group is an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process of continuing falsification, adjustment which is full of both contingency and inevitability. Among other parties, ethnic eli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t all levels. Under most circumstances ethnic elites lead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y would not necessarily determine the final result. In the field of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participating forces incorporate not only elites and the masses from different standpoints, locations, ages, and interest groups from within the ethnic community, but also elites from outside, and local authorities. This forms a multi-dimensional picture. Although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is oriented towards future benefits, ethnic community forces, boundary distinction and ethnic cohesion are always looking for nutrition and evidence from history.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evelopment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playing and its history is far less close than that between ethnic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for benefits 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
引文
[1]参见: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2-3.
    [1]参见:喀纳斯志编纂委员会编.喀纳斯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0-21.
    [2]参见:喀纳斯志编纂委员会编.喀纳斯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13.
    [1]参见: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参见:南快莫德格.新疆图瓦人研究(蒙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
    [3]马合皮儿·哈提江(1942-2008),哈萨克族,新疆布尔津县人。他所撰写的《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原文为哈萨克文,该文由新疆布尔津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韩学良翻译成汉文后刊于《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辑)。请参见: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焦)(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29-168.
    [1]参见:吴宏伟.图瓦语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限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并见已有的丰硕成果,本研究没有涉足中国图瓦人语言研究。
    [1]清朝政府在图瓦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并设立唐努旗、萨拉吉克旗、托锦旗、克木齐克旗和喇嘛旗等5旗。每旗设总管负责地方事务,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民国初年,中国政府在阿勒泰图瓦人地区设立“乌梁海左翼左旗扎萨克”管辖图瓦人事务,该印至今保存在当地博物馆。
    [2]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3]同上,第5页。
    [1]参见:郭磊.博弈论简论[J].山东经济,1999(6):17.
    [1]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维克瑞也是一位博弈论专家。
    [2]参见:郭鹏,杨晓琴.博弈论与纳什均衡[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25-26.
    [1]参见:郭鹏,杨晓琴.博弈论与纳什均衡[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25-26.
    [2]参见:王俊冰.白话博弈论[J].理论学习,2006(6):63-64.
    [1]参见:方齐云,郭炳发.演进博弈理论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5(2):70-73.
    [2]参见:乔根.W.威布尔著,王永钦译.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
    [1]参见:易余胤,刘汉民.经济研究中的演化博弈理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8):8-12.
    [2][瑞典]乔根.W.威布尔著,王永钦译.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
    [1]参见:崔之元.博弈论与社会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参见: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5):101-104.
    [3]参见:胡国强.村庄场域的非均衡利益博弈--以“乡政村治”为研究背景[A],浙江师范大学:2003.
    [1]转引自:林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10-11.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39.
    [1]参见:巴斯.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6-27.
    [2]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63-64.
    [1][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4-55.
    [1][挪威]费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0.
    [1]参见:关丙胜.边界缓冲区:催生新族群的温床[J].青海民族研究,2009(1):26-30.
    [1]参见:王明坷.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20.
    [1]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3.
    [1]转引自: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这段话也被翻译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参见: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97)。
    [2]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09.
    [1]王族曾多次到白哈巴采风,对白哈巴图瓦人十分熟悉,本人在选择具体的田野地点时,一定程度上参考了王族先生的建议。
    [2]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6.
    [3]王族.天启阿勒泰: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精神穿越[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7.
    [4]张承志等.长调:胸腔里的苍穹(散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
    [5]王族.狼界:与狼对视28天的笔记[M].北京:作家出版,2007.1.
    [6]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25-226.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32.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33.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88-189.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84.
    [2]“卡得罕”原型是白哈巴的铁林古特人,因医术高明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图瓦人和哈萨克人中享有盛名,已于2008年1月因病去世。
    [3]现生活在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自治共和国的一个族群,还写作铁勒格、铁林古特、特楞古特、铁列鄂、叠列盖特等。
    [4]一些人已经把王族在书中描写的掉进茶壶里的“鞋子”误传成了“老鼠”,所以误传为“老鼠茶”。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21.
    [2]同上,第122-124页。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8.
    [1]摘自2008年3月27日本人对该对象的采访笔记。该对象为男性,退休干部,白哈巴图瓦人,1956年出生,能熟练使用汉语。
    [2]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28-129.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340-341.
    [2]同上,第129页。
    [1]胡晋生主编.神奇阿勒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118-119.
    [2]栾睿编著.神秘之旅--喀纳斯[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102-103.
    [1]郁笛.行走阿勒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26-27.
    [2]禾木乡为了旅游接待和宣传需要,在村口路边修建了一个敖巴(即敖包),村民们称此为“假敖巴”。即该敖巴只用于旅游观赏和接待,不具有任何祭祀功能。
    [3]摘自本人2008年6月17日对禾木村一位图瓦老人的采访笔记。该老人为男性,退休干部,不会汉语,此次采访由禾木村图瓦青年孟克乔鲁担任翻译。
    [1]吐尔斯别克.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简介[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13-114.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67-168.
    [2]同上,第129页。
    [1]邸明明.图瓦人村落探秘[J].旅游,2002(5):32.
    [1]喀纳斯志编纂委员会编.喀纳斯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0,134.
    [2]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757.
    [3]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76.
    [4]本文通篇没有提及白哈巴等其他地区的图瓦人,只是介绍到喀纳斯和禾木有1400多图瓦人。
    [5]封春雷.云间部落:喀纳斯的图瓦人[J].民间文化旅游杂志,2003(6):121.
    [1]吴爽.最后的图瓦人:阿尔泰山脚下孤独的传奇[J].科学大观园,2005(22):77.
    [2]应为“禾木喀纳斯蒙古民族乡”,笔者注。
    [3]应为铁热克提乡,笔者注。
    [4]李旭.最后的图瓦人[J].今日民族,2000(7):27.
    [5]刘万福.新疆的图瓦人[J].丝绸之路,2001(3):19.
    [1]孙志江,孟庆宏.云间部落图瓦人[J].中国西部,2006(4):101.
    [1]摘自本人2008年5月4日的田野调查笔记。
    [2]参见: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1]应为土瓦(图瓦)人,不是土瓦族,原文如此,下同。
    [2]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9.
    [3]即图瓦人,原文如此,下同。
    [4]曾和平.蒙古族支系德瓦人族称问题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1986(1):15.
    [1]郭蕴华,吐娜.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与“图瓦人”[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15):5.
    [2]即禾木河,笔者注,下同。
    [1]即艺克力,笔者注。
    [2]即吾楚尔、苏尔,笔者注。
    [3]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8-49.
    [4]南快莫德格,阿地力·哈斯木.论新疆图瓦蒙古人的生态观[M].新疆社会科学,2008(4):96-99.
    [1]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1.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65-16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47-648.
    [3]同上,第648页。
    [1]曾和平.蒙古族支系德瓦人族称问题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1986(1):17-20.
    [2]艾力提·沙力也夫.图瓦人今夕漫谈[J].新疆地方志,1999(1):50.
    [1]索伦格,白哈巴的一位图瓦精英,这是他的真名,他本人写作“索龙格”。
    [2]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2.
    [3]喀纳斯志编纂委员会编.喀纳斯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73-174.
    [4]同上,第136-137页.
    [1]曾和平.蒙古族支系德瓦人族称问题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1986(1):15-17.
    [1]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1.
    [2]郭蕴华,吐娜.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与“图瓦人”[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15):4.
    [1]艾力提·沙力也夫.图瓦人今夕漫谈[J].新疆地方志,1999(1):48-49.
    [2]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0.
    [3]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76.
    [4]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
    [1]贺继宏.图瓦人考[J].新疆地方志,2001(4):42-43.
    [1]贺继宏.图瓦人考[J].新疆地方志,2001(4):44.
    [2]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20.
    [1]扎萨克,蒙古语,意为“执政管”,笔者注。
    [2]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0-152.
    [1]刘同起.图瓦与乌梁海浅析[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7):13.
    [2][苏]P·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60.
    [1]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
    [2]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50.
    [3]参见: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9.
    [4]参见: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96-97.
    [5]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04.
    [1]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2.
    [3]转引自:薛宗正辑注.突厥稀见史料辑成:正史外突厥文献辑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463-464.
    [4]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39.
    [1]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7.
    [2]转引自:薛宗正辑注.突厥稀见史料辑成:正史外突厥文献辑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476.
    [3]参见: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2-33.
    [4]参见: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17.
    [1]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1.
    [2]参见: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42.
    [3]额尔登泰,乌云达赍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029.
    [4]参见: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21.
    [1]参见: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43.
    [2]G·B.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和外贝加尔湖地区古代城市生活的新资料[A].阮西湖编.人类学研究探索:从“世界民族”学到都是人类学[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48-249.
    [3]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20.
    [1]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2.
    [1]刘同起.图瓦与乌梁海浅析[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7):14-15.
    [2][法]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34.
    [3][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8.
    [4][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21.
    [5]同上,第1077页。
    [1]刘同起.图瓦与乌梁海浅析[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7):16.
    [2]郭蕴华,吐娜.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与“图瓦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J],1987(15):4.
    [3]同上,第7页。
    [1]贺继宏.图瓦人考[J].新疆地方志,2001(4):44.
    [2]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4.
    [1][俄]н·п·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75-76.
    [2]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5.
    [3][苏]P·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1-12.
    [4]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4-45.
    [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1][美]米尔斯著,王昆、许荣译.权力精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1]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的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31.
    [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0.
    [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4]A.Falassi,Time Out of Time:Essays on the Festival,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0.
    [2]刘长明主编.珍藏喀纳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2005:63.
    [3]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02.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50.
    [2]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77.
    [3]2007年冬天白哈巴第一个家庭冬宰时间是2007年11月2日,最后一个家庭冬宰是2007年11月29日。
    [4]自制的类似啤酒的一种发酵饮料,制作方法学自于俄罗斯人。
    [5]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60.
    [1]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02.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50.
    [2]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78-179.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61-163.
    [2]2008年,三地举行敖巴节的日期分别是:喀纳斯6月7日、白哈巴6月10日、禾木6月14日。
    [1]2008年敖巴节上三地献羊数如下:白哈巴13只,喀纳斯24只,禾木20只。
    [1]2008年敖巴节上,参加赛马的选手数及奖励名次数分别为:喀纳斯54人(取前十五名),白哈巴27人(取前十名),禾木34人(取前十名)。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50-651.
    [2]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02-803.
    [1]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595.
    [2]刘长明主编.珍藏喀纳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2005:64.
    [3]曾国庆,郭卫平编著.历代藏族名人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173.
    [4]杨贵明,马吉祥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200.
    [1]赵宗福.青海历史人物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29.
    [2]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254.
    [3]本人在白哈巴参加了2007年12月4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的觉拉节,当晚全程观察了一图瓦人家的觉拉节,主人于19:00点灯,前来他家磕头致礼的年轻人共计43人,整个活动结束于凌晨。
    [1]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22-223.
    [2]阿斯卡尔.居努斯.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157.
    [1]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574.
    [2]喀纳斯志编纂委员会编.喀纳斯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58-159.
    [3][法]巴赞著,耿曻译.突厥历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153.
    [4]同上,第154页。
    [1]本人参与了白哈巴哈萨克族2008年的纳吾鲁孜节,节日持续了两天,即2008年3月21日、22日。第一天男性走串各家,第二天是女性走串各家。每家除做好“克缺饭”之外,还各有各种酒、点心、奶疙瘩、干果、糖果、大盘肉等,几乎每家的大盘肉中都有牛、羊或马的头。人们互相走访时不需要带任何礼品,当地的图瓦人也根据关系的远近到哈萨克族人家祝贺新年。
    [2]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76
    [3]马大正等.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10.
    [4]《酉阳杂俎》,卷4。转引自:薛宗正辑注.突厥稀见史料辑成--正史外突厥文献集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464.
    [5]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8-59.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48-649.
    [2]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03.
    [3]本人在田野期间参与中国图瓦人结婚仪式三次,分别是:2007年10月28日白哈巴一位图瓦人姑娘出嫁时(该姑娘出嫁到阿勒泰市一蒙古族家庭)在娘家举行的婚俗仪式;2008年4月12日喀纳斯一名小伙子结婚仪式,新娘是禾木人,结婚仪式在离村8公里外的冬牧场举行;2008年6月13日喀纳斯一名图瓦姑娘的结婚仪式,该姑娘是村小学教师,嫁给了一位汉族。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49.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64-165.
    [2]非常不幸的是,该男孩的去世已经是这个家庭2008年第三个人的离世:4月,男孩的奶奶因病去世;6月,他的父亲也因过度饮酒去世。
    [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51.
    [2]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03.
    [3]刘长明主编.珍藏喀纳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2005:63.
    [1]白哈巴的一名男性医生生前为许多当地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接生,成为远近闻名的“接生专家”,该医生2008年1月去世。
    [2]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03.
    [3]刘长明主编.珍藏喀纳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2005:63.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51-152.
    [2]摘自本人2008年4月13日对喀纳斯一位图瓦人老人的采访笔记,该老人1944年出生,男性,曾任喀纳斯队长、村长,禾木喀纳斯乡乡长、人大主席等职,2003年退休。他不会汉语,此次采访由喀纳斯村图瓦女青年蒙波担任翻译。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54-155.
    [2]在2007年11月白哈巴为期一月的冬宰期间,每逢尾数是6和9的日子(公历),村里的图瓦人就没有冬宰的人家,而村里哈萨克人则照常冬宰。
    [3]南快莫德格.论新疆图瓦人民间信仰和禁忌与生态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2-85.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53-154.
    [1]南快莫德格.论新疆图瓦人民间信仰和禁忌与生态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2-85.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48.
    [3]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76.
    [1]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
    [1]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7-368.
    [2]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3.
    [1]松巴堪钦·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794.
    [2]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73.
    [3]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87-389.
    [1]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81.
    [2]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92-394.
    [1]马大正等著.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66-268.
    [2]准噶尔史编写组.准噶尔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
    [1][苏]P.卡鲍著,辽宁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七二级工农兵学员译.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94-95.
    [2]同上,第124页。
    [3]摘自2008年3月13日对白哈巴喇嘛的采访笔记,他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汉语,本次采访用汉语进行。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99-200.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
    [2]同上,第37页。
    [3]同上。
    [4]同上,第40页。
    [5]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6-17.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1]孙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3.
    [1]梅察达事件,请参见:[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5-59.
    [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
    [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42.
    [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0.
    [2]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1]有关“历史心性”,参见: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61.
    [2]同上。
    [3]这与王明珂所说的“英雄圣王历史”记忆有相同之处,参见: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81-382.
    [2]现在中国图瓦人家中,几乎家家都在屋里重要的位置挂贴成吉思汗的画像。尽管这种做法的目的并不单一,但还是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成吉思汗在中国图瓦人当代族群记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8.
    [4]见表5-2-(1)中对象7的回答文本。
    [1]见表5-2-(1)中对象8的回答文本。
    [2]现在的蒙古族地区其实也有许多射箭比赛仪式活动遗存。如青海蒙古族那达慕活动上就有射箭比赛项目,详见《那达慕内容之二--射箭》:马成俊等著.青海文化新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44-349.
    [3]见表5-2-(1)中对象14的回答文本。
    [1]见表5-2-(2)中对象7的回答文本。
    [2]见表5-2-(2)中对象8的回答文本。
    [3]见表5-2-(2)中对象10的回答文本。
    [4]见表5-2-(3)中对象16的回答文本。
    [5][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8.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3.
    [2]见表5-2-(3)中对象9的回答文本。
    [3]见表5-2-(2)中对象15的回答文本。
    [4][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5]见表5-2-(1)中对象3的回答文本。
    [6]见表5-2-(1)中对象4的回答文本。
    [7]见表5-2-(1)中对象9的回答文本。
    [8]见表5-2-(1)中对象18的回答文本。
    [1][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2]见表5-2-(5)中对象1、2的回答文本。
    [3]见表5-2-(5)中对象11的回答文本。
    [4]见表5-2-(5)中对象14的回答文本。
    [5][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1][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
    [2]见表5-2-(5)中对象10的回答文本。
    [3][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1]摘自-中国图瓦人精英的《关于收集图瓦人古老文化、艺术财富的申请和建议》,原文为哈萨克文。
    [2]“三个”指射箭、摔跤、骑马,见见表5-2-(1)中对象1、11的回答文本;“九个”指射箭、骑马、摔跤、唱歌、跳舞、打铁、木工、做衣服、打猎,见表5-2-(3)中对象3的回答文本。
    [3]即技能。
    [4]马成俊等.青海文化新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45.
    [5]分别见表5-2-(3)中对象1、6、18的回答文本。
    [1][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6-227.
    [2]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8.
    [3]见表5-2-(1)中对象18的回答文本。
    [1]见表5-2-(1)中对象9的回答文本。
    [2]见表5-2-(1)中对象13的回答文本。
    [3][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0-61.
    [4]见表5-2-(1)中对象1的回答文本。
    [5]见表5-2-(2)中对象8的回答文本。
    [6]白哈巴、禾木、喀纳斯三地的许多图瓦精英已经考虑向游客(主要是夏季)展示射箭比赛全过程,想借此展演和宣传图瓦人的文化,同时也增加经济收入。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3.
    [2]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J].中国社会学季刊(香港),1995(秋季卷):47.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3.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
    [1]参见表5-2-(1)中对象10的回答文本。
    [2]参见表5-2-(1)中对象14的回答文本。
    [3]关于此,柯文在对义和团的研究中有详细的列举和分析,参见该书第四章:法术与妇女秽物败法:[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1-118.
    [4][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0.
    [1]见表5-2-(5)中对象3的回答文本。
    [2]见表5-2-(5)中对象10的回答文本。
    [3][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
    [4]同上,第140页。
    [1][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7-58.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3.
    [2]见表5-2-(1)中对象16的回答文本。
    [1][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
    [1][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1.
    [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
    [2]同上,第15页。
    [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42.
    [4][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0.
    [1][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
    [2]同上,第10页。
    [3]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12):1-77.
    [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222.
    [2][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2:188.
    [1][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2:107.
    [2]何星亮.边界与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2.
    [1]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6.
    [2]应为图瓦人,笔者注。
    [3]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1.
    [4]郭蕴华,吐娜.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与“图瓦人”[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15):5.
    [5]吐娜.阿勒泰乌梁海七旗的分布及其盟旗组织[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16):13.
    [6]阿·艾伯布拉.试论阿勒泰地区图瓦人解放前的社会形态[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23):7.
    [1]刘同起.图瓦与乌梁海浅析[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7):16.
    [2]即图瓦人,笔者注,下同。
    [3]刘同起.对阿勒泰地区“德瓦人”族属问题的几点看法[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22):5.
    [1]贺继宏.图瓦人考[J].新疆地方志,2001(4):42,56.
    [2]程适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5):42.
    [1]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5-49.
    [2]曾和平.蒙古族支系德瓦人族称问题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1986(1):15.
    [3]刘同起.对阿勒泰地区“德瓦人”族属问题的几点看法[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22):7-8.
    [1]指藏传佛教,笔者注。
    [2]郭蕴华,吐娜.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与“图瓦人”[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15):4-5.
    [3]吐娜.阿勒泰乌梁海七旗的分布及其盟旗组织[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16):14.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2]同上,第7页。
    [1]应为图瓦人,笔者注。
    [2]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45.
    [3]“库克孟恰克”是蓝领带之意,是古代蒙古军队中对作战英勇部队授予的一种荣誉。
    [4]摘自本人2007年11月27日在白哈巴的田野调查笔记,该对象为男性,1953年生,会汉语。
    [5]当地人对能力强、办事干练的人的评价语。
    [1]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228.
    [2][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1.
    [3][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4-55.
    [4]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3.
    [5]同上,第109页。
    [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5.
    [2]同上,第181页。
    [3][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2:191.
    [4]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75.
    [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
    [2][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8.
    [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134.
    [4][美]史蒂夫·奥尔森.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
    [5][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5.
    [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9.
    [2]摘自本人2007年9月17日对白哈巴图瓦村党支部书记的采访笔记,他不会汉语,本次采访由白哈巴图瓦青年欧恩思尔做翻译。
    [3]摘自2008年7月13日对白哈巴一图瓦精英的采访笔记。该对象为男性,1953年出生,曾任白哈巴图瓦村蒙古学校校长、铁热克提乡副书记、乡长,哈巴河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2006年退休,会汉语。
    [1][美]格罗斯著,王建娥等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9.
    [1]马戎.族群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野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2.
    [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43.
    [1][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野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北京:华夏小版社,2007:101.
    [2]同上。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40-142.
    [2]摘自2008年4月7日对喀纳斯一图瓦老人的采访笔记。该老人1939年生,不会汉语,本次采访是在主人的冬草场的家中进行(离喀纳斯村址约8公里),由喀纳斯图瓦人蒙波、帮增担任翻译。
    [3]摘自2008年4月8日对喀纳斯一年轻教师的采访笔记,该教师1970年生,现任教于喀纳斯村小学,中专学历,能熟练使用汉语。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43-144.
    [1]罗红光.权力与权威--黑龙潭的符号体系与政治译论[A].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70.
    [2]见表7-2中对象3的回答文本。
    [3]见表7-2中对象11的回答文本。
    [4]见表7-2中对象12的回答文本。
    [5]调查显示,图瓦人和哈萨克族平均交往户数30户,最多120户,最少为0户。
    [1][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野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3.
    [1]摘自白哈巴一图瓦精英于2007年9月写就的题为《关于收集图瓦人古老文化艺术遗产的申请》的表述文本,原文为哈萨克文,由新疆少儿出版社-哈萨克族编辑翻译为汉文。
    [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3]同上,第17页。
    [1]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C].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9.
    [1]杨雪冬.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A].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33.
    [2]2008年夏季,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牲畜因没有草吃而吃毒草被毒死的现象。
    [1]摘自2008年4月13日下午对喀纳斯一图瓦退休老干部的采访笔记,该采访对象1944年生,曾任喀纳斯村大队队长、禾木喀纳斯蒙古民族乡乡长、人大主席等职,2003年退休。
    [2]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70.
    [1]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71.
    [1]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70-471.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88.
    [1]摘自2008年4月8日对喀纳斯一图瓦老人的采访笔记,该老人1925年出生,女性,不能使用汉语,本次采访由喀纳斯图瓦女青年蒙波担任翻译。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
    [1]杨雪冬.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A].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枕2008:842.
    [2]杨雪冬.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A].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44.
    [3]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2。转引自尹冬华选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页。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9.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
    [2]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
    [3]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7:4.
    [4]尹冬华选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7.
    [5]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1]中国图瓦人现在所使用的汉语“部落”一词,实质上与“部落”一词的本来含意相去甚远。据笔者调查,他们所说的“部落”实质上与汉语的“家族”一词最为接近。出现这种巨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图瓦人的汉语水平有限。同时,外界在对中国图瓦人的各种描述中也不假思索地随从图瓦人用“部落”一词进一步定型了这种偏差。本文为尊重中国图瓦人的目前用语,仍使用“部落”一词,但其含意实指家族。
    [2]卢福营等指出,现阶段中国村庄治理中的阶层博弈主要表现为管理者、非管理精英和普通村民的三元权力博弈,详见卢福营等著.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6-21.
    [3]禾木喀纳斯蒙古民族乡于1984年11月批准成立,隶属布尔津县,乡政府驻地在禾木。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文件《对阿勒泰地区<建立乡、民族乡、镇的报告>的批复》(新民民字(84)206号)。
    [1]《李湘林同志在喀纳斯景区规划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载中共阿勒泰地委办公室2007年6月1日《办公室通报》,2007年第十期(总第362期),第8-9页。
    [1]2008年12月6日,布尔津县一报告人电话告知笔者,他们已将有关情况反映到了“中央”。
    [2]摘自由白哈巴(包括一村和二村两个行政村)于2007年9月写成的集体上访状,全文见附录七。
    [3]《李湘林同志在喀纳斯景区规划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载中共阿勒泰地委办公室2007年6月1日《办公室通报》,2007年第十期(总第362期),第9页。
    [1]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9.
    [1]杨丹伟.民族战争、政治动员与乡村变迁[A].李长河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47.
    [2]陈支平.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A].李长河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0.
    [3]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5.
    [1]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3.
    [1][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4.
    [1][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社会变迁 文明论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02.
    [1][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2.
    [1][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02.
    [1][瑞士]雅各布·坦纳著,白锡堃译.历史人类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8.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1.
    [3][法]德拉诺瓦著,郑文彬等译.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8-119.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7-228.
    [2]同上,第227页。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7.
    [2][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90.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0-241.
    [4]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07.
    [1]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07.
    [2][加]金里卡著,杨立峰译.多元文化公民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40-241.
    [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5.
    [1]参见: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0):50-52.
    [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C].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7.
    [3]同上,第118页。
    [4]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C].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
    [1]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C].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
    [2]同上,第69页。
    [1]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法治时代的危险、风险与和谐[C].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6.
    [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C].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4-105.
    [1]参见:谢元媛.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态移民后的状况调查--边缘少数族群的发展道路探索[J].民俗研究,2005(2):50-60.
    [2]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75.
    [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7.
    [2][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社会变迁 文明论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51.
    [1]马合皮儿·哈提江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禾木喀纳斯的乌梁海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55-159.
    [1]哈吉那比·哈巴斯著(哈萨克文),韩学良译.早期在布尔津县定居的俄罗斯人[A].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2006:124-128.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4][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
    [6][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
    [8][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
    [9][美]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
    [10][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11][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9.
    [1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13][美]Julian H·Steward.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3.11.
    [14][美]沃尔夫(Eric R.Woif)乡民社会[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民国72.10.
    [15][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德]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社会变迁 文明论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7][美]萨林斯著,蓝达居等译.历史之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M].努尔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19][英]格雷戈里·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0][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
    [21][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
    [22]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24]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25]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12):1-77.
    [2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27][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28][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29][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
    [30][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
    [31][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32][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33][法]德拉诺瓦著,郑文彬等译.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4][加]卜正民,施恩德编,陈城译.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8,4.
    [35][加]金里卡著,杨立峰译.多元文化公民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6][英]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37][美]乔治·里泽.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
    [38][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
    [39]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0.
    [40]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2]王剑锋.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3]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学,2003(2):175-188.
    [44]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生活记忆[A].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585.
    [45]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J].中国社会学季刊(香港),1995(秋季卷):41-51.
    [46]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47]刘亚秋.“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3(2):65-74.
    [48]夏晓虹.历史记忆的重构[J].读书,2001(4):77-86.
    [49][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
    [50][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5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5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
    [53][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5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5][瑞士]雅各布·坦纳著,白锡堃译.历史人类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6][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
    [57]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58][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野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5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60]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61]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63]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4]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7.
    [65]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6][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巫术大恐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67][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68][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7.
    [69][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70]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C].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71]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72]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73]李明欢主编.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74]郭镜,吴金芳.贝克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J].平原大学学报,2006(3):31-34.
    [75][加]彼得·哈里斯-琼斯著,周战超编译.“风险社会”传统、生态秩序与时空加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31-38.
    [76]宋友文.风险社会及其价值观前提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5(1):18-2.
    [77]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87-90.
    [78]刘婧.现代社会风险解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5(1):101-106.
    [79]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A].杨圣敏.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中国经验[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28-336.
    [8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81]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9.
    [82][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83][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4][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
    [85][挪威]费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6-27.
    [86][瑞典]乔根·W·威布尔著,王永钦译.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
    [87]郭磊.博弈论简论[J].山东经济,1999(6):17-19.
    [88]郭鹏,杨晓琴.博弈论与纳什均衡[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25-28.
    [89]王俊冰.白话博弈论[J].理论学习,2006(6):63-64.
    [90]张践明.博弈论:解读社会历史的新工具[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学版),2005(3):34-36.
    [91]方齐云,郭炳发.演进博弈理论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5(2):70-72.
    [92]易余胤,刘汉民.经济研究中的演进博弈理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8):8-13.
    [93]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5):101-104.
    [94]李军林,郭亚玲.理性、均衡与演进博弈论--一个关于博弈理论发展的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0(4):48-52.
    [95]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96]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
    [97]尹冬华选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98]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99]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0]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2]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3]马啸原主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1.
    [104]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105]冯瑞,艾买提.中国西北疆界变迁及周边跨国民族特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5-20.
    [106]闫丽娟,丁淑琴.试论小民族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41.
    [107]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6):6-13.
    [108]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109]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
    [110][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1]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
    [112]阿勒泰地区志地方志编委会.阿勒泰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14]哈巴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巴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15]青河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河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16]富蕴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富蕴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17]喀纳斯志编纂委员会编.喀纳斯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2.
    [118]政协布尔津县委员会编.布尔津县文史资料(第一集)(内部资料)[C].新疆布尔津县政协,2007.1.
    [119][苏]P·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60.
    [120]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1]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2]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3]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124]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25]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26]张铁山.突厥语族文献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27]岑仲勉.突厥集史(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8(2004重印).
    [128]薛宗正辑注.突厥稀见史料辑成:正史外突厥文献辑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29]徐黎丽.突厥人变迁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0]额尔登泰,乌云达赍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31][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2][法]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3]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4][俄]н·п·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35]俄]C·P·明茨洛夫.秘而不宣的使命--乌梁海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6]马大正等.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
    [137]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3.
    [138]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8.
    [139]马曼丽,安俭,艾买提.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
    [140]潘志平主编.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0.
    [141]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142]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8.
    [143]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3.
    [144 罗贤佑主编.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145]吴宏伟.图瓦语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
    [146]艾提·沙力也夫.图瓦人今昔漫谈[J].新疆地方志,1999.(1):48-51.
    [147]郭蕴,吐娜.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与“图瓦人”[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15).
    [148]同起.对阿勒泰地区“德瓦人”族属问题的几点看法[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22).
    [149]宋正纯.新疆图瓦人的多语制家庭[J].民族语文,1988(3).
    [150]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1985(1).
    [151]曾和平.蒙古族支系德瓦人族称问题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1).
    [152]南快莫德格.论新疆图瓦人民间信仰和禁忌与生态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2-85.
    [153]南快莫德格.新疆图瓦人研究(蒙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
    [153]刘同起.图瓦与乌梁海浅析[J].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7).
    [154]贺继宏.图瓦人考[J].新疆地方志,2001.(4):42-44.
    [155]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阿勒泰地区图瓦人调查资料集(内部资料,上、下册)[C].1986.
    [156]吐娜.阿勒泰乌梁海七旗的分布及其盟旗组织[J].新疆社会会科学研究,1986(16):12-15.
    [157]葛公尚,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J],民族研究.1999(6):1-5.
    [158]朱伦.“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J].世界民族.1999(1):12-19.
    [159]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24-135.
    [160]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0-24.
    [161]高永久.中国新疆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特征[J].新疆社会科学,2005(3):71-77.
    [162]高永久.西域袄教考述[J].西域研究,1995(4):77-84.
    [163]刘达成.“首届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讨会”纪要[J].世界民族,1999(1).
    [164]龙木.第二届跨国民族学术讨论会述要[J].民族研究,1999(6):102.
    [165]吴家多.第三届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讨会综述[J].世界民族,2002(6):79.
    [166]吴宏伟.中亚国家与中国跨界民族:人口和分布[J].世界民族,2005(5):63-69.
    [167]毛欣娟.跨界民族问题与新疆社会稳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6-110.
    [168]丁延松.“跨界民族”概念辨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4):19-23.
    [169]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2):125-138.
    [170]彭兆荣.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37-147.
    [171]彭兆荣.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J].世界民族,2008(4):34-41.
    [172]范可.文明冲突与和而不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9-46.
    [173]范可.西方学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与族群性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6-38.
    [174]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2):1-8.
    [175][美]凯塞林·奥兰丝汀著,杨淑智译.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
    [176]郝时远,王希恩主编.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01-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177]王族.图瓦之书(长篇散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6.
    [178]王族.天启阿勒泰: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精神穿越[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7.
    [179]郁笛.行走阿勒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7.
    [180]胡晋生主编.神奇阿勒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7.
    [181]张承志等.长调:胸腔里的苍穹(散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
    [182]Yi,Lin(2008) Cultural Exclusion in China:State Education,Social Mobi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83]Barth,Fredrik,ed(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84]Ann Swidle(Apr.,1986)Culture in Action:Symbols and strateg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1,No.2,pp.273-286.
    [185]Ann Swidle(2001)Talk of Love.How Culture Matter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6]Geoffrey Cubitt(Nov.,) History and Memory,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