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它盛行于20世纪的大部分国家的学术界和政治界,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政治学研究的恢复为我国学者从事政治发展研究创造了有利的学术环境,直到90年代末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才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有理论需求就会有理论回应,需求愈急切,理论上的回应也就愈强烈。
     从现实的逻辑意义上看,对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正是缘起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实践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处在前所未有的多重社会变革之中,给各族人民带来了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震荡和冲击,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原有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社会与政治的稳定。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去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遮蔽着的民族差别、民族分歧思想观点开始受到关注。我国也出现了少数民族与过去几十年高度认同相反的向族裔认同回归的趋势,呈现出民族合作意识淡化和国家认同弱化的趋势。可见,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该国家内部民族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行与否,影响到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也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政治整合的程度。中国社会是多民族社会稳定发展和不断前进的过程,民族政治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民族发展政治学首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利益竞争关系和利益格局,了解其发生变化对民族发展和民族政治稳定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结合政治学、民族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对社会变革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论文分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
     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以及存在的问题。
     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梳理了民族与政治、发展与政治发展、民族发展与民族政治发展等概念及国内外主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
     第二章,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简要地回顾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历史演进。本章指出,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经历过自己的政治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政治发展形式都程度不同地为今天的民族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社会变革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两者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这必然引起了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巨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导致民族成员价值观的震荡以及政治文化传承的艰难,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进程,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治发展也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对社会变革也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提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更加坚决地坚持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并在现有的国家政治体系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次级政治体系,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控制和管理国家政权以及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够在国家范围内与人数众多、经济文化发展较先进的汉族平等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第五章,重点探讨了社会变革时期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实践策略。笔者认为,在新旧利益格局转换的社会变革中,少数民族政治的发展需要选择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发展途径。其具体路径有:发展民族经济;完善民族政治权力结构、推进民族政治文化世俗化、构建政治社会化的立体网络结构,等等。同时,还需要有力的保障机制,即发挥党和政府在民族政治发展中的功能;完善利益表达与综合机制,建构民族利益秩序;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民族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加强民族地区的政治防范能力建设。
     最后余论中指出,民族政治发展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动力之源。我们必须通过民族政治发展来形成“一套能够为容纳这些关系做出结构安排的政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创造最大的政治空间容纳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自主要求,使各个民族都能够受益于国家的政治安排,延续和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会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这正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民族政治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在和谐社会目标指向下再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ppeared in the 1950s. It was the most prevalent in the 20th century, academic field and politic field to parts of countries, and particularly the social poli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National polit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tarted late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theory of national political didn't cause widespread concern until the late 1990s.
     From the realistic logic sense, the researc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derived from the needs of national political practice about our unified multi-national country. At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 social reformation, which affect profoundly national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original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o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i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of this country have an order, it's affect not only 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and stability, but also directly the level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 So we should deeply research interests relation and benefit patte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derstand their changes have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al and stability.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form in minority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mbining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and method about politics and ethnology, etc, and full assimilat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schola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many aspects, to analyzing and studying present situ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to having an effective study in its path. At last, the author wishes tha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in ord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harmony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 the meaning of selection of subject, the main research and review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content and structure, adopting the main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on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e body. ChapterⅠrelate to the concepts about the ethnic and the polit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major development mode of national political in domestic and abroad.
     ChapterⅡmainly study political form change in minority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riefly reviews history of evolu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nic political. Through this chapter, it is seen that various minority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have experienced his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s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re a far-reaching impact in different extent to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ChapterⅢemphatically analyzed s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China is in the sever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evitably leads to concussion in people's value and to difficulty in inheritance of political culture. Profoundly affects the process i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 This kind of influence i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with its unprecedented depth and breadth, which is continuously in progress,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Ⅳmainly discuss value goal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overall goals should be more firmly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motherland and maintenance of ethnic unit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China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nd further improve secondary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getting truly national comm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state power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can realize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ChapterⅤconsiders practice strategy in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concrete paths include developing national economy, perfecting the structure of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and promoting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building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ecularization and etc. Guarantee mechanism of ethn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nd any measures all launch in such a basis.
     In the end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points tha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is driving sourc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must form a political system to accommodate the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Through a seri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system design, creating the biggest political space for ethnic culture, traditions and values and their independent requirements, making every nation benefit from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rrangements, and continue and inherit their own unique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so every nation will enhance centripetal force and belonging to the state . It is now the biggest challeng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at we are facing, but also is the important topic that we couldn't avoid anymore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im.
引文
[1]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199页。
    [2]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1]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2]同上
    [3]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转引自杜才平:《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述评》,《松辽学刊》2001年第2期。
    [1]转引自姚建宗:《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李红波、颜佳华:《国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5页。
    [2]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3]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4]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同上。
    [2]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3]王希恩:《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中的统筹兼顾》,《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4]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李红波等:《国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02页。
    [4]高永久等:《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贺金瑞等:《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周平:《促进政治发 展维护政治稳定》,《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5期。
    [4]贺金瑞等:《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6]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7]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方盛举:《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思想战线》1999年第5期。
    [2]周平:《促进政治发展 维护政治稳定》,《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朱伦:《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4]李慧勇:《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杨建平:《影响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经济因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5期。
    [1]陈玉、王胜章:《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障碍及实现途径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3]潘一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文化》,《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
    [4]张华青,邱柏生:《公民文化:政治文明的表征之一》,《时事与观察》2002年第12期。
    [5]李传柱:《“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贺金瑞:《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3期。
    [2]方盛举:《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刘海霞:《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经纬:《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2]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柳建文:《多重影响因素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4]柳建文:《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实现途径》,《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白锐:《政治发展理论的思想史根源剖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转引自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2]同上,第6页。
    [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民族与民主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页。
    [1]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欧洲》1993年第5期。
    [2]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的理论》(宁骚译),《民族译丛》1986年第1期。
    [4][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5]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4页。
    [2]乌小花:《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3]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参见[美]罗伯特·杰克曼著、欧阳景根译:《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尚书·毕命》
    [3]《周礼·遂人》
    [4]参见《论语·颜渊》;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32页;[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参见《论语·颜渊》
    [2]转引自艾·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中文版,第21页。
    [3]哈罗德·拉斯韦尔等:《权力与社会》,英文版,第240页。
    [4]《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2-693页。
    [5]转引自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5页。
    [6]同上,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
    [2]《列宁全集》,第39卷,第407页。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13页。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
    [6]《列宁全集》第37卷,第60页。
    [7]《列宁全集》(第31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39卷),第59页。
    [9]参见[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法]狄骥:《宪法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82页。
    [10]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社会与经济组织的理论》,转引自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美]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与社会》,转引自[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页;[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8页;[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美]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23页。
    11参见王邦佐等:《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美]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2参见[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法]狄骥:《宪法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82页。
    [1]施雪华、汤静蓉:《政治的涵义》,《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3]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5]格论·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1]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2]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3]马戎:《民族社会学: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第109页。
    [4]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5]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6]参阅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治理模式》,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40-41页。
    [1]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1]参阅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Adama Szirmai.Economic and Social Devetopment[M].Prentics Hall Europe,1997.Preface.
    [3]参阅杨龙:《发展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安·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第2页。
    [2]姚建宗:《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2000年第2期。
    [1][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8页。
    [2][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1-153页。
    [4]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5]谢庆奎:《新中国五十年的政治发展》,《理论学习与研究》1995年第5期。
    [1]参见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0页。
    [2]金德万等:《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8页。
    [4]李红波、颜佳华:《国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页。
    [6]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234页。
    [7]同上,第237页。
    [1][美]詹·奥康内尔:《现代化的概念》,载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2][美]西里尔·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6页。
    [3]孙景珊:《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同上。
    [2]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3]孙景珊:《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引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学习纲要》,国家民委党组编2004年1月。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2]周平:《云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2]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03页。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4]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2]同上。
    [3]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7页。
    [2]张敦安:《国家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探究》,《民族学研究》(第8辑),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2页。
    [2][德]黑格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9页。
    [1]转引自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266页。
    [2]王天玺:《民族法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3]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82页。
    [4][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龚维斌 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1][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7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 赵力涛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5页。
    [3]宁骚著:《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4]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5]转引自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1]转引自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Bhikhu Parekh,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p.194.Macmilan,2000.
    [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2][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1]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2]陈连开:《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历史分期》,《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3]孙进己:《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1]参阅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同上
    [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参阅王铁志:《美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1]宁骚著:《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1]参阅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转引自韩家炳:《魁北克问题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2]同上,第51页。
    [1]转引自吴金光:《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启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1]关凯:《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1]参阅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2]李根:《论皇权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行政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论语·为政》。
    [2]彭建英:《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略论》,《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汉书·武帝纪》本1,第176-77页。
    [1]《史记·骠骑列传》本9,第2934页。
    [2]《汉书·武帝纪》本1,第262页。
    [3]《新唐书》卷43下,地理7,下。转引自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1]李思聪:《百夷传》。
    [2]《元史》第26卷,仁宗本纪。
    [3]《至正集》第31卷,元本草序。
    [1]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2]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3]同上,第41页。
    [4]关凯:《民族政策的传统模式与民族问题的现代性解决方案》,《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5]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1]参阅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205-206页。
    [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5页。
    [2]转引自李克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4页。
    [4]同上,第325页。
    [5]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册),1928年铅印本,第195页。
    [6]王德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轨迹》,《理论界》2007年第2期。
    [7]《列宁全集》第18卷,第152页。
    [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2]《总理全集》第2集,第83页。
    [3]同上。
    [4]同上,第81-82页。
    [5]《总理全集》第2集,第123页。
    [6]同上,第204-205页。
    [1]同上,第260页。
    [2]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200页。
    [3]同上,第188页。
    [1]同上,第193-195页。
    [2]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1]参考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310页。
    [1]《蒙事论丛》,第419页。
    [1]闫天灵:《试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定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2]参考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31页。
    [1]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207。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3]陈菏夫:《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2页。
    [1]《中国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2]陈菏夫:《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3页。
    [3]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1]《中国民族区域自治5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2]同上,第85页。
    [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35-36页。
    [2]王国剑:《论政治学视阈下的民族区域自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版,第47页。
    [1]《当代中国的广西》(上)(下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2]参考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8-579页。
    [1]参考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252页。
    [2]《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1]参考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253页。
    [2]参考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3]《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93-94页。
    [1]参考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页。
    [1]《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362页.
    [3]参考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4]《当代中国的新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5]《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6]参考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2-593页。
    [1]参考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9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3]同上,第299页。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8-789页。
    [2]参阅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38页。
    [1]李俊:《当代社会变革与中国政治社会化互动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库.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EB/OL].http://219.235.129.54/cx/table/table.jsp,2007-11-08.
    [1]转引自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2008年一季度)[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80507_402478742.htm及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2008年一季度)[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80506_402478621.htm,2008-04-07.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1986年版,第205页.
    [4]内蒙古2007年统计报告[EB/OL],http://61.138.111.251/xxzxnet/index.jsp,2008-04-17.
    [1]袁明旭:《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分化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孙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民族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2]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3]王绍光等:《中国: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版,第7页
    [4]韦以明:《民族自治权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126页
    [5]徐逢贤等:《跨世纪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1]沈世锋:《民族贫困地区腐败蔓延的特点及防止对策》,民族论坛2002年第3期。
    [1]林安鑫:《试谈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本思想与对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1]周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唐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民族矛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5页。
    [2]宋林飞:《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3]徐大同:《政治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聂波:《论公民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中国人权研究会:《美国支持达赖集团分裂活动剖析》,人民日报2001-05-25.
    [2]丹珠昂奔:《认识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潘志平:《“东突”恐怖主义透析》,《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中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2]同上,第43页。
    [3]邢正军等:《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稳定及其调适》,《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1]李慧勇:《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美]戴维·伊斯顿:《儿童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民主参政概念的接受》,《国外政治学》1985年第2期。
    [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2]孔德永:《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1]白锐;《政治发展理论的思想史根源剖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22页。
    [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郑慧:《“政治稳定”概念辩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2]吴志成:《关于政治稳定理论的几个问题》,《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1页。
    [2]聂运瞵:《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3]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4]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5]吴志成:《关于政治稳定理论的几个问题》,《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机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7]张永强:《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3期。
    [8]都淦:《政治稳定与两岸统一》,《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3期。
    [1]吴志成:《关于政治稳定理论的几个问题》,《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郑慧:《“政治稳定”概念辩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3][美]格林斯坦等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5页
    [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机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第15页。
    [2]同上,第16页。
    [3]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
    [1]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桑玉成:《政府间交易对于政治整合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1]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页。
    [3][美]C·库思:《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8页。
    [4][奥]约·阿·熊彼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7页。
    [5][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0页。
    [7]《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1]引自王彩波:《利益分化与中国渐进性政治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参见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2][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1]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2]同上。
    [3]朱伦:《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1]李军、高茂兵:《论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8页。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2页。
    [3]李军、高茂兵:《论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2]陈建樾:《团结、发展、和谐:中国共产党处理当代民族问题的大思路》,《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3]参考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1页。
    [4]《新华日报》[C],1954年7月,第23页。
    [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页。
    [1]同上,第37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3]同上,第247页。
    [4]同上,第407页。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胡锦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朱伦:《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1]刘金祥、李纯英:《论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参阅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223页。
    [1]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276页。
    [2]引自侯万锋:《从民族关系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3]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1]转引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28日。
    [2]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1]参考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220-22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库.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EB/OL].http://219.235.129.54/cx/table/table.jsp,2007-11-08.
    [2]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1]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2008年一季度)[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80507_402478742.htm及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2008年一季度)[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80506_402478621.htm,2008-04-07.
    [3]内蒙古2007年统计报告[EB/OL],http://61.138.111.251/xxzxnet/index.jsp,2008-04-17.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2]同上,第364页。
    [3]同上,第194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7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1]阿沛·阿旺晋美:《加强立法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民族团结》1980年第3期。
    [1]方盛举等:《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思想战线》1999年第5期。
    [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3]同上,第47页.
    [4]刘小平:《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219页。
    [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8页。
    [4]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75-376页。
    [1]高永久,王转运:《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方盛举:《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高永久,王转运:《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转引自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7页。
    [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1][美]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页。
    [2]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3]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4]辛向阳:《新政府论》,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7页。
    [5]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9页。
    [6]沈亚平、王骚:《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1]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2]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同上。
    [2]窦立夫:《论社会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能力》,《学海》2002年第2期.
    [3]同上。
    [4]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4页。
    [5]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1]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2]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同上,第82页。
    [3]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转引自张迪:《论公共权力与利益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柯林斯:《冲突理论的基础》,费涓洪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11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8页。
    [6]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哈经雄:《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8页。
    [2]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潘志平:《“东突”恐怖主义透析》,《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1]乌小花:《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341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页。
    [2]高永久、潘卫杰:《遏制“东突”恐怖分裂势力的政治机制构建》,《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高永久:《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同上。
    [1]有关“周边国家”的定义,见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4页。
    [1][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邓红风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中文版序,第3页。
    [2]Grazer N.& D.P Moynihan(ed.),Ethnicity,p.7-8.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1]参阅董明:《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3]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4]参见[美]罗伯特·杰克曼著、欧阳景根译:《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5]转引自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同上。
    [2]金耀基:《中国发展成现代化国家的困境:韦伯学说的一面》,《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2期。
    [3]郑杭生,何珊君:《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4]陈明明:《乡村调控体制需要重建》,《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5期。
    [1]董明:《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布莱克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孙关宏等著:《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邦佐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杨龙:《发展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22]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上、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2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周平:《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周平:《云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马啸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黄光学:《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3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3]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5]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金炳镐:《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金炳镐 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8]乌小花:《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41]余振等主编:《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2]毛公宁等:《民族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毛公宁等:《民族区域自治新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44]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5]吴仕民等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郝时远、阮西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48]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49]王建娥等:《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0]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5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4]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5]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葛公尚主编:《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7]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5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6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6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62]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邓伟志等:《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5]傅恒德:《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66]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7]徐湘林:《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68]袁峰:《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69]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2][美]G·A·阿尔蒙德、小G·B·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5][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76][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7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8][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民族与民主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9][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80][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年版。
    [8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贺金瑞:《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3期。
    [3]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4]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5]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6]朱伦:《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7]方盛举:《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8]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9]方盛举:《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0]方盛举等:《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思想战线》1999年第5期。
    [11]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3]陈建樾:《政治文明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和完善》,《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14]陈建樾:《团结、发展、和谐:中国共产党处理当代民族问题的大思路》,《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15]王希恩:《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中的统筹兼顾》,《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16]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形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7]马尚云:《关于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8]高永刚等:《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岳世平:《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述评》,《学术界》2007年第6期。
    [20]杜才平:《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述评》,《松辽学刊》2001年第2期。
    [21]李红波等:《国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2]彭建英:《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略论》,《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3]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4]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5]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26]陈连开:《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历史分期》,《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27]孙进己:《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28]关凯:《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9]关凯:《民族政策的传统模式与民族问题的现代性解决方案》,《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30]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31]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2]熊坤新等:《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各国社会政治发展的警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3]刘春荣:《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建构开放条件下的政治发展观》,《复旦学报》2000年第5期。
    [34]娜拉:《试论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5]李克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6]王德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轨迹》,《理论界》2007年第2期。
    [37]郑慧:《“政治稳定”概念辩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38]经纬:《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9]杨顺清:《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0]吴志成:《关于政治稳定理论的几个问题》,《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1]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42]尹毅:《论政治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攀登》2002年第5期。
    [43]袁明旭:《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分化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4]强晓华:《加强政治文明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进步》,《共产党人》2004年15期。
    [45]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6]马凤强等:《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行为理念建设制约因素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7]马凤强:《制约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现代化的因素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8]刘荣、张爱胜:《西北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49]胡连生:《政治参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0]傅菊辉等:《政治参与视野中的民族地区政治资源问题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51]梁丽萍:《宗教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西亚非洲》2007年第2期。
    [52]王长安:《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政治学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53]聂波:《论公民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54]李慧勇:《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5]杨建平:《影响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经济因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5期。
    [56]牛正兰等:《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政问题的思考》,《科学·经济·社会》2006年第5期。
    [57]陈玉等:《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障碍及实现途径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8]钱素华、闵卫国:《民族杂居地区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政治心理分析》,《唯实》2006年第2期。
    [59]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60]杨明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目标模式分析》,《中国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
    [61]尹学朋:《问题与对策: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文化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
    [62]柳建文:《多重影响因素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63]李俊:《当代社会变革与中国政治社会化互动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4]王宗礼、柳建文:《论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1期。
    [65]侯万锋:《从民族关系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66]任维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67]王铁志:《美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68]韩家炳:《魁北克问题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69]吴金光:《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启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0]李根:《论皇权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行政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1]徐大同:《政治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2]潘志平:《“东突”恐怖主义透析》,《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3]孔德永:《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74]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75]王彩波:《利益分化与中国渐进性政治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76]李军、高茂兵:《论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7]白锐:《政治发展理论的思想史根源剖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8]刘金祥、李纯英:《论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9]刘小平:《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80]窦立夫:《论社会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能力》,《学海》2002年第2期。
    [81]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82]高永久等:《多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83]高永久:《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4]高永久:《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5]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86]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87]虞祟胜:《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取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8]程波辉:《公民社会: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89]董明:《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90]孙景珊:《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1]金德万等:《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第6期。
    [92]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93]何虎生:《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4]周玉琴、宋鑫华:《我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1期。
    [95]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张谋:《政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3]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赵新国:《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刘文:《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6]陈烨:《转型与发展:民族问题与政治稳定》,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7]段朝晖:《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8]柴宝勇:《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困境初探》,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