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福乐智慧》汉语译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福乐智慧》文本在国内汉语界的翻译、流播及其研究为论述对象,力图在尽力网罗国内外相关《福乐智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福乐智慧》汉语译传进行话语实践层面与文化立场维度的解析,是首次从“动态研究”的角度全面梳理《福乐智慧》在国内汉语界近百年来的流播发展历史。因为文学研究的基础在于文本的发生,所以本论文的重点在于新时期翻译文本出现以来的30余年。在梳理的过程中,论文主要以《福乐智慧》的两个译本为节点:节译本与全译本,辅以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态势,将《福乐智慧》的研究分为三期:萌蘖始发期、跃进繁荣期、回落纵深期,并以各时期《福乐智慧》研究的相关论著、期刊论文、会议的召开为骨架,以时间的延展为顺序来贯穿。在论述中,力求通过对《福乐智慧》汉语传译过程中的状况、变化、趋势的细致梳理,来寻找潜隐在文本研究内外部的各种话语诉求与文化立场。
     由此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旨在阐述本论文研究的动机与意义,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通过对《福乐智慧》文本的考察对其进行文学分析与文化的定位,以期对本文研究价值的依附所在做出清晰地认识与把握。
     第三部分为正文第二章,将《福乐智慧》放置于自清代西北史地研究以来的国内新疆研究与西方西域研究的视野,勾勒源流,追问并解析中国“福学”早期研究何以亦步亦趋于国外。同时通过对文学翻译的体制性“规约”与197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语境的梳理期冀对《福乐智慧》译本的发生做宏观视野的透视,并对节译本的发生及“1979-1985年时期《福乐智慧》研究”做出分析论释。
     第四部分为正文的第三章,论文着力于《福乐智慧》汉文全译本。首先对其“为何启动”之因与“如何官方”的特征做出解析,进而对全译本发生以来的“1986-1994年时期”与回落纵深发展的“1995-2012年时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论证。在总结其特征、态势、变化的同时,探讨其如何从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方案中过渡到回落累积、学理纵深的少数民族学科专题化发展的阶段,并以此达到对其文化诉求的爬梳。
     最后部分为结语,对《福乐智慧》汉语译传及研究做出整体概述与评析。
The thesis mainly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spreading and research of the Qutadghu Bilik which is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interiorly. It attempts to analyse the research of Qutadghu Bilik in a mode of discourse and in cultural standpoint by collecting researches of Qutadghu Bilik at home and abroad. The history of Qutadghu Bilik nearly in a century is put in order in a view of "dynamic research" for the first time at home.
     The basis of literary research lies in the text, so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more than30years since that translation appears in the new period. Taking two translations of Qutadghu Bilik including excerpts and the Chinese complete translation version as key points, we divide the study of Qutadghu Bilik into three periods:originating stage, leaping and booming stage, fall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 stage. Meanwhile we take referenc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related works and journal articl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We try to find various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standpoint hidden in the translations and reseaches, mainly through the situation, changes and trends in translations of Qutadghu Bi/ikin the paper.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ologue, mainly discussing the motive and significanc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s as well a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general situ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body. In a view of literature and orientating culture, the paper analyses translations of Qutadghu Bilik, so as to make clear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his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body. Placing Qutadghu Bilik'm the field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Xinjiang since northwest history research in qing dynasty and research of the West in this field, we draw the outline of origin, question and explain why we lagged behind abroad in Qutadghu Bulk's research. Mealwhile, we make a macroscop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combing the "statut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ystem and the context at home since the late1970s, and also make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by analysis in that how did the excerpts of Qutadghu Bilik happen and researche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9-1985".
     The fourth part is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body,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complet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Qutadghu Bilik. First of all, we analyze "why it starts" and "the features of official", then undertake a comprehensive argument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 during the "1986-1994" period and the "1995-2012" period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Through summarizing its 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changes during this period, we discuss how it transform from the official organized in a planned way to professional subject of Minority ethnic in the fall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 stage in a deeply theoretical analysis way and sort out its cultural appeal.
     The last part is the epilogue. We make a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es on Qutadghu Bilik.
引文
1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 杨义:《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从叙事学、诗学到诸子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页。
    1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李辉凡译,见《巴赫金全集》(第2卷),钱中文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页。
    1 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2 需要说明的是,卓别尔虽拼出"Kaoudatkou bilik",但并未以此为书名,而是含糊称其为“回鹘文突厥手稿”。出处同上。
    1 1990年代中期后,国内对于境外《福乐智慧》研究资料的系统引介基本中断,故只能通过网络略知一二,无法对1994年后的国外研究概况做系统整理与分析。
    2 参照[前苏联]A·H·科诺诺夫:《优素甫·巴拉萨兖的长诗<福乐智慧>》,李琪译,见《<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年版,第47-63页。亦参考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3 同上A·H·科诺诺夫著作,第60页。
    1 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9-10页。
    2 出版情况参见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第114页。
    3 具体篇目见李琪编译:《苏联有关<福乐智慧>的研究著述目录》,见《<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年版,第325页。
    4 陈青萍: 《<福乐智慧>古维吾尔族的健康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如前苏俄的拉德洛夫、巴尔托里德、马洛夫、瓦里托姓、伊万诺夫、柯尤姆·凯里莫夫;德国的比尔提利斯、皮提沙克、乌吐·乌里布尔奇、比鲁克勒曼、哈尔特曼;匈牙利的万别里、杰·提尤里;土耳其的阿拉特、傅阿德·科甫柔鲁、赛德尔·买合苏德、迪拉卡尔、哈菲苏鲁;美国的李克、罗伯特·丹柯夫;意大利的包穆巴奇等。
    1 原本已佚,现有三个抄本,维也纳本1474年发现,末引起重视,后抄本不知所终,至18世纪末再现。1825年法国突厥学家卓别尔刊布其片段,1870年匈牙利万别里首次完整刊布该手稿。开罗本发现于1896年,纳曼干本发现于1913年。
    1 依不拉音·穆提义:《突厥语言文字之统一》,《新疆文化》,1948年第3-4期。帕拉提:《维吾尔史与古代文化》,《新疆文化》,1947年第2期。两文均为汉文,且较为详细地绍介了《福乐智慧》,尤其后者。
    2 这一时期开展了民族识别、民族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的三次大规模系统调查,其中社会历史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8月起到1958年6月,调查以社会形态为核心;第二阶段从1958年8月到1964年5月,调查工作以编写“简史简志”为核心。见定宜庄、胡鸿保:《寻找满族——思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及其影响》,《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 阿合买提·孜牙依(1913-1989),维吾尔族,喀什著名诗人、文学家。
    1 该书从1953年春天开始编写,至1954年底基本上完成,书中1-9章由民族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其中“福乐智慧”的汉译名称,为冯家异先生拟定。
    2 即阿不都秀库尔·默罕默德·伊明。
    1 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维吾尔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版,第27页。
    2 1964年台北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出版的《新疆研究》中,胡秋原的《新疆史之世界意义》,阿不都拉的《维吾尔之源流及其文化》二文中仍译《福乐智慧》为“幸福之道”。
    1 上述三个手抄本于1985年5月影印出版,1986年1月第1次印刷,印数各700册。
    1 刘心武张颐武:《刘心武张颐武对话录——后世纪的文化了望》,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2 海热提江·吾斯曼:《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3 该作品选以“民间文学”、“作家文学”两个部分分类绍介了维吾尔古代与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具体请参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 需要说明的是,李国香先生这里使用的作者名为“玉素甫·哈司·哈吉甫”,由此作者名称的未统一,也见出1980年代的《福乐智慧》研究正在发展完善中。具体内容参见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西北民族学院汉语系研究所铅印,1982年版。
    1 该教材编写由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新疆人民出版社、喀什文管所等单位的20多个专家、学者参与,经过两年编写出4卷本的教材初稿。但其成果经专家鉴定后晚至1990年代出版:1993年(第2、3卷)、1995年(第4卷)、1996年(第1卷)出版。
    2 新疆教育委员会主编:《大学语文基础》,新疆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 见王秀兰:《纪念中国维吾尔族学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诞辰980周年暨<福乐智慧>问世928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喀什召开》,《新疆社科论坛》,1998年第3期。热依汗·卡德尔:《“纪念中国维吾尔族学者、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诞辰980周年及<福乐智慧>问世928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喀什隆重举行》,《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 王岳川:《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80-81页。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当代文坛》,1992年第2期,第4页。
    1 上述分类参照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 这些文章是:①热依汗·卡德尔:《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的简述》,《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②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研究综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③ 许秀芳:《1979年以来国内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综述》,《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④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亦见新华文摘1987年第1期。)⑤刘宾:《关于<福乐智慧>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其实严格地说,刘宾先生的文章算不上对《福乐智慧》研究的综述,而是对其整体研究做出的一些理论思考。
    1 季羡林、许均:《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译林》,1994年第4期,第3页。
    2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黄侃经文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4页。
    3 也被译为玉素甫、尤素甫。
    1 “阿鲁孜格律诗的原理与汉族的以平仄组合、变换为基础的律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处是汉族律诗中的平仄以声调为基础,而阿鲁孜则以长短音节为基础。”木塔卡里甫韵律有11个音节即一短两长、一短两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音节。见耿世民、魏萃一:《福乐智慧·序言》,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耿世民:《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介绍十一世纪维吾尔长诗<福乐智慧>》,《边塞》,1980年第1期,第252页。
    1 全名为约瑟夫·弗赖歇尔·冯·哈默尔·普尔戈什塔里(Josep Freiherr von Hammer-Purgstall,1774-1856)。
    2 [土耳其]R·R·阿拉特:《<福乐智慧>土耳其译本导言》,刘宾译,见《<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年版,第39页。
    3 同上,第37页。
    1 [土耳其]R·R·阿拉特:《<福乐智慧>土耳其译本导言》,刘宾译,见《<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年版,第30页。
    2 具体差别请参见张铁山:《<福乐智慧>版本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59-64页。
    3 即中央民族大学。该校前身是1941年10月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1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1 刘魁立:《<福乐智慧>的象征体系》, 《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22页。
    1 这些最后内容与全诗不协,故研究者说法不一,或认为非自作者之手,亦有反对者。
    2 参见热依汗·卡德尔:《东方智慧的千年探索——<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经典的对比》,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1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译者序》,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 [日]西胁隆夫:《论<福乐智慧>的结构和形式》,《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42页。
    2 [德]冯·加班语,转引自郎樱:《一部杰出的维吾尔族古典诗剧》,《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第13页。
    3 [日]西胁隆夫:《论<福乐智慧>的结构和形式》,《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45页。
    1 热依汗:《<福乐智慧>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 《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第36页。
    2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文化结构》,《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第86页。
    3 欧阳伟:《试论<福乐智慧>的语言及其修辞特色》,《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40页。
    1 详见欧阳伟:《<福乐智慧>的用韵方式初探》,《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02年第3期,第37-38页。
    2 张宏超:《<福乐智慧>语言的音乐美》,《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30页。
    1 魏萃一:《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浅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4期,第82页。
    2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文化结构》,《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第90页。
    1 详见阿尔斯兰:《<福乐智慧>中的比喻及民族特色》,《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88页。
    1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耿世民、魏萃一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2 沈苇:《柔巴依论》,《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第98页。
    3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译者序》,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 阿·提·乌铁库尔:《论<福乐智慧>》,张宏超译,《民族文学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31页。
    2 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3 《谱系之书》是19世纪生活在喀什噶尔诗人、史学家艾米尔·胡赛因·赛布里写成;《用笔写的古兰经》是喀什噶尔执行官祖胡尔丁作品汇编中的一部。
    1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导言》,耿世民、魏萃一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译者序》,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 [十耳其]阿·迪拉恰尔:《<福乐智慧>研究》,安卡拉,1972年,第23页,转引自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译者序》,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另,国内研究者对《福乐智慧》写作年代的推算差异不大,基本一致。土耳其的阿拉特认为优素甫是在五十四岁时完成《福乐智慧》。
    1 参见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研究综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第52页。
    2 阿拔斯王朝(750-1258),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是阿拉伯的黄金时代,历时767年。
    3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页。
    1 突厥汗国(552—745),有东西两支,西突厥汗国称霸金山(阿勒泰)以西,东突厥汗国占据漠北。漠南指长城以北古称塞外之地,因其处于大漠戈壁之南,故称之漠南,处于大漠戈壁之北区域称之漠北。
    2 意为官吏、高位者、贵人等,其地位低于可汗。
    3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11页。
    4 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第435页。
    1 陈溯洛:《唐宋回鹘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2 [英]加文·汉布里主编:《中亚史纲要》,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88页。
    3 热依汗:《<福乐智慧>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第32页。
    1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0页。
    2 “伊兰”即古代波斯,伊朗就是“伊兰”的译音,古波斯语意为“光明”。
    1 《北史》卷九十七:“(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见[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15页。
    1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29贞。
    2 [挪威]敦柯诺夫:《大月氏民族最近之研究》,转引自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75年,第483页。另此处疏勒即指喀什噶尔。
    3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16页。
    1 杨柳:《翻译“间性文化”论》,《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第25页。
    2 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3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30页。
    4 1028年亡于西夏,今酒泉附近的裕固族即其后裔,义称黄维吾尔。
    5 即别失八里,遗址在今吉木萨尔县境。
    1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9页。
    2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1页。
    3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9页。
    4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2页。
    1 《巴尔托尔德文集》第1卷,第329页。转引自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贞。
    2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7页。
    1 刘宾:《关于<福乐智慧>研究》, 《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第100页。
    1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页。
    2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页。
    1 [俄]维·维·巴尔托里德、[法]伯希和等:《中亚简史》(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版,第133页。
    1 郁丹萍:《<福乐智慧>与论语的主题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58-70页。
    2 参见马肇椿:《提高穆斯林科学文化水平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中国穆斯林》,1987年第2期。亦见林松:《<古兰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1 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2 亦作“二重真理”、“两重真理”。主要为流传于西欧中世纪的一种真理观,代表为伊本·路西德。认为同一个真理可用双重形式表述,即哲学的理性思辨形式和神学的隐寓象征形式;存在两种并行不悖的真理,即哲学和科学的真理与神学的真理,前者来自经验和科学实验,后者来自神的启示和信仰,而前者以为是真理的,后者却可视为谬误,反之亦然。此说虽不科学,但为哲学和科学摆脱宗教束缚,争取独立地盘,起过积极作用。
    1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页。
    1 魏瑾:《文化介入与翻译的文本行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81页。
    2 “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中国史籍中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当代使用的这一名称,有广狭之分,广义指称古代中亚,狭义则指历史上的新疆。本文所论述的西域文化取其狭义,但叙述中因各历史时期不同,往往会越出今日新疆之范围。还需要说明的是乾隆于1755年平定准噶尔控制天山以北,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控制天山以南,自此天山南北尽归清朝统治,“西域”一词遂废置改为“新疆”,取故士新归之意。
    1 晚清西北史地研究的“西北”地域以新疆为主,兼及甘肃,内、外蒙古乃至今中亚的一些地区。
    2 该书为当时伊犁将军松筠为表彰清统一新疆之武功,并方便统治者了解新疆以固边防所发起,历经汪廷楷、祁韵士、徐松三人之手,最后由松筠亲自定稿。1821呈于道光帝,赐名《新疆识略》。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2 唐景升:《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第21号,第69-70页。亦见唐景升:《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东方杂志》论文汇辑《清代学术思想论丛》第一集,台北市存萃学社编集,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78年,第132-133页。
    3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儒学论集》,彭华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9页。 1 1900年,道士王园箓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后被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劫掠后剩有一万多件文书经卷,为5-11世纪的多种文字古写本。木简为斯坦因(Aurel Stein)在楼兰、尼雅等地发掘所得的汉晋木简。
    2 梁园东:《回鹘史译注(一)》, 《边政公论》,1943年第2卷第3-5期。
    1 王日蔚:《中世纪西方学者关于维吾尔之研究》,《禹贡》,1937年第6卷第10期。
    2 杨涤新:《突厥史之研究及其历史》, 《边政公论》,1945年第4卷9-12合期。
    3 朱希祖:《中国经营西域史序》,《中国经营西域史》,曾问吾,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或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文海出版社,1984年。
    4 [日]国松久弥:《日人眼中之新疆》,陈一中译,《边疆半月刊》,1936年8月第1卷第1期,第10-17页。 1 [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② Peter Hopkirk, 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 Oxford(英文重印木导言),University press,1987.p27.
    3 赫拉特为今阿富汗西北部历史名城,赫拉特省首府。
    1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 [荷兰]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俞国强译,1996年版,第49页。
    1 即歌谣选、故事选、谚语选和文学史的编写。
    2 [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 胡振华、耿世民:《维吾尔古典长诗<福乐智慧>》, 《新疆文学》,1963年第3期。
    2 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1-2页。
    1 贾芝:《祝贺各兄弟民族文学史的诞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93页。
    2 《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旁听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26页。
    3 “十二世纪的‘库他提·扣贝里克’是维吾尔族的重要史诗……同样也是构成祖国的文化历史的宝贵财产(原文时间错误,应为11世纪,引者注)。”见作家协会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6页。
    4 [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 14世纪到20世纪初,生活在我国新疆及中亚地区的维吾尔族等突厥语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国际上比较普遍地称为察哈台语。用于记录察哈台语的文字叫做察哈台文。它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喀尼亚文(喀喇汗文)演变而成的。
    2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党“五大”提出,见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编: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集》,绍兴妇女干部训练班印发,1938年,第55页。
    1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2 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九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译文》,1954年10月号。
    1 杨义:《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从叙事学、诗学到诸子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1 夏冠洲等主编:《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 文学翻译卷 文学评论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1页。
    2 《在出版领域加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自治区召开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翻译出版规划会议》,《新疆日报》汉文版,1975年6月19日。
    1 吴秀明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全本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85页。
    2 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75页。
    3 本文的“20世纪80年代”其实包含了文革后的70年代末,这里为行文方便简称,下文同。
    4 刘宾:《新疆民族文学研究综揽——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而作》,《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第102页。
    1 刘宾:《关于少数民族文学遗产译介问题》,《新疆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赵国栋、牙生哈提甫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1 郭应德:《维吾尔史略》,东方书社出版,1954年版,第109-111页。
    2 耿世民:《古代维吾尔人的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文论集(第一集)》,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2页。
    3 耿世民:《我与维吾尔学》,《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83页。
    1 此前2011年12月访谈中耿先生称约在1970年代末,具体时间尚不能确指。而本文写作于此时的2012年12月17日耿世民先生病逝,在此深表悼念。
    1 该书编写始于1958年10月。最初为“维吾尔族简史”和“维吾尔族简志”两本书稿,1960年3月,按新疆区党委的指示将两书稿合并改写为“维吾尔族简史简志合编”,1960年10月完稿。后经新疆区党委有关同志审阅后又做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于1961年9月基本定稿,1963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内部发行。
    1 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
    2 以上资料来自本人2011年12月对耿世民先生的采访,部分内容在耿先生的《我与维吾尔学》(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及《还<福乐智慧>一个真实的历史面貌——评介陈学迅同志的<福乐智慧>研究》(百度文库)中亦可见到。
    3 耿世民、魏萃一:《<福乐智慧>导言》,《福乐智慧》,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1 耿世民:《还<福乐智慧>一个真实的历史面貌——评介陈学迅同志的<福乐智慧>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03a3bc976bec0975f465e2e6.html(百度文库),2011年4月1日上传。亦见于http://www.docin.com/p-255826254.html(豆丁网),2011年9月8日上传。
    1 前文提到节译本主要参照本文拉德洛夫以满文转写,并附有德文译文的版本。郝芙中等的全译本依据的底本主要是1984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拉丁字母标音转写本,同时参考了合译本中的维吾尔语诗体今译本及当时尚未刊行的维吾尔语散体今译本(该本1991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2 吴俊:《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重返八十年代》,程光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1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7页。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七),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版,第4页。
    1 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59页。
    1 包尔汗:《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2 帕拉提的该文亦发表于《中央日报》,1946年9月25日。
    1 具体见穆罕默德江·萨迪克在: 《浅说古代两位维吾尔族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新疆教育》(维文版),1956年第2期。阿不都受库尔:《关于十一世纪维吾尔人民中的两大学者的记载》,《新疆学院》,1956年第3期(汉文)(1956年第4期(维文))。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编:《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集》,绍兴妇女干部训练班印发,1938年版,第55页。
    1 维译本即指1984年5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福乐智慧》拉丁字母标音转写和现代维吾尔语诗体今译合刊本,此处为简称,以下同。
    1 刘宾:《回顾与展望——新疆少数民族古典文学研究述评》,《新疆民族文学》1985年第1期,第124页。
    2 刘宾等:《祝贺<福乐智慧>现代维吾尔诗体诠释本出版发行》,《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第42页。
    1 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纲要》,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1993年、1996年经两次修改再版。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上述例举有些是越界的,即不在1979-1985年内,但总体来说其组织编写或着手工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并发展成为其后研究阶段的一大特色。
    3 “文化运动”表现在新时期1981年对于白桦电影《苦恋》批判,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与批判“异化论”。文学思潮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美学热”、文学“寻根”、“文化批评”,“方法论”、“重写文学史”等等。
    1 刘宾:《回顾与展望——新疆少数民族古典文学研究述评》,《新疆民族文学》,1985年第1期,第122页。
    2 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3页。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页。
    2 魏瑾:《文化介入与翻译的文本行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213页。
    1 刘宾:《关十少数民族文学遗产译介问题》,《新疆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赵国栋、牙生哈提甫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2 冯大真:《认真学习<邓小平论文艺>发展和繁荣多民族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民族作家》,1990年第3期,第50页。冯大真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
    1 [前苏联]谢尔罕·穆尔塔札耶夫:《巴拉沙兖之谜》,《哈萨克斯坦文学报》,1985年5月16日。转引自胡锦州、李琪:《关于<福乐智慧>历史归属问题的争论》, 《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6年第12期,第12页。
    2 [前苏联]K·凯里莫夫:《<福乐智慧>乌兹别克文译本前言》,热努拉赫迈德译,见《<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1 铁木尔·达瓦买提:《在全国首次<福乐智慧>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的讲话》,《新疆社联通讯》,1986年第2期,第4页。
    2 韩劲草任组长,拟设了民族、宗教、考古、语言、中亚和文学六个研究所。
    1 1979年成立了新疆历史学会、新疆语言学会、逻辑学研究会、自治区哲学学会、自治区教育学会、图书馆学会等各种学会并举行各级各类学术会议。
    2 委员会成员包括:伊敏诺夫·哈米提、买买提明·玉素甫、阿不都萨拉木、阿不力孜·那孜尔、铁依甫江、王谷林、帕他尔江、艾里罕木·艾合坦木、阿不都热依木·乌铁库尔、依不拉音·穆提义、伊敏·吐尔逊、阿不列提·吾买尔、阿不都秀库尔·吐尔迪、刘志霄、哈依木吐的15人。其中伊敏诺夫·哈米提为编委会主任委员,买买提·明玉素甫、阿不都萨拉木为副主任委员。
    杨安合:《新疆加强<福乐智慧>的翻译出版工作》,《光明日报》,1980年8月19日。事实上此际国外已有诗体译本,如N·格列布涅夫1963在塔什干、1971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俄文诗体译本与C·H·伊万诺夫1977年前苏联莫斯科出版社的俄文诗体译本。
    1 《努力繁荣自治区多民族社会主义文艺——刘肖芜同志在自治区第三次文代会上作工作报告》,《新疆日报》,1980年9月27日。
    1 艾克拜尔·吾拉木:《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汉文版出版发行》,《文艺报》,1987年4月25日。
    1 伊敏诺夫·哈米提等:《祝贺<福乐智慧>(现代维吾尔语诗体诠释本)出版发行》,《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第37页。
    2 买买提明·玉素甫:《<福乐智慧>研究会的成立及其一些具体问题》,《新疆社联通讯》,1988年第2期,第8页。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乐智慧>研究会章程(1988年4月26日通过)》,《新疆社联通讯》,1988年第2期,第23页。
    4 即《福乐智慧》首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这里为行文方便,故以喀什会议代称。
    1 资料见于买买提明·玉素甫:《<福乐智慧>研究会的成立及其一些具体问题》,《新疆社联通讯》,1988年第2期,第7页。
    1 刘宾:《新时期新疆民族文学研究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第22-23页。
    1 许黎娜:《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国人不应翻译本国作品》,《南方都市报》,2006年7月21日。
    1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译者序二》,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柔巴依原由阿拉伯"ruba'i"一词演变而来,意为“四行诗”。郭沫若先生称之为“鲁拜体”;维吾尔诗歌汉译者一般习惯称之“柔巴依”。一般认为该诗体由波斯—塔吉克文学泰斗鲁达基(858-941)定型,并在波斯诗人奥马尔·哈亚姆那里得到高度发展。“柔巴依”在古波斯语中还叫“塔兰涅”,含有“绝句”的意思。
    3 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1 刘宾:《关于少数民族文学遗产译介问题》,《新疆民族文学》,1984年第1期,第122页。亦见赵国栋、牙生哈提甫主编:《新疆民族语文翻译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338-339页。
    2 该油画曾发表于《民族作家》1986年第1期封底。
    1 郎樱:《中国<福乐智慧>首次学术讨论会在新疆喀什隆重召开》,《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6期,第65页。
    1 二者均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1991年5月出版,后者1993年7月出版。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3 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其维文版由伊明·艾合买提翻译,1993年11月同家出版社出版。
    1 乐黛云:《读书》,1993年12期,第51—52页。或乐黛云:《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祝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透过历史的烟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2 刘宾:《电子计算机与文学研究—兼谈<福乐智慧>维文版的微机处理》, 《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第45页。
    1 前文发表于《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后文发表于《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 吴昌年:《论<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2 蔡灿津:《<福乐智慧>对世界的二重观点》,《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1 凌笙:《全国<福乐智慧>学术讨论会概述》,《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第82页。
    2 铁木耳·达瓦买提:《铁木耳·达瓦买提同志在新疆<福乐智慧>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新疆社联通讯》,1988年第2期,第1页。
    1 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 依不拉音·穆提义:《突厥语言文字之统一》, 《新疆文化》,1948年第3-4期,第24-25页。
    3 耿世民:《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介绍十一世纪维吾尔族长诗<福乐智慧>》,《边塞》,1980年第1期,第260页。
    4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福乐智慧·译者序》,郝关中、张宏超、刘宾等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 陈晓明:《多极化与文学伸展的力量》,《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第35页。
    2 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74页。
    1 1998年10月27-30日来自全国的各民族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了会议,入选论文96篇,从不同主题和角度对《福乐智慧》进行了阐述。后其中一些论文集结成集《论伟大的学术里程碑<福乐智慧>》,于1999年出版有维文版,2000年出有汉文版。
    2 1998年10月29日的《福乐智慧》全国会议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典文学研究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委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喀什师范学院、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经过讨论决定在2000年编辑出版有关《福乐智慧》研究的10部书籍。
    1 王岳川:《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81页。
    2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当代文坛》,1992年第2期,第4页。
    1 以上比例均指与各期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相比而言,以下比例同。
    1 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庄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伊明江·阿不都热依木:《<福乐智慧>与色彩》,《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娣丽达·买买提明:《新疆社科论坛》(维文版),2003年第1期。
    2 见刘宾:《全国第二届<福乐智慧>学术研讨会》,《新疆年鉴》,1990年版。
    3 如郎樱在:《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与《<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中早就涉及。其中前者发表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后者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亦见《中国少数民族》,1991年第2期)
    1 以往国内将万别里刊发完整维也纳抄本的时间定为1823年,如汉文全译本即沿用了此说法,热依汗卡·德尔通过实地调研确认为1825年。
    1 宇凡选辑:《<福乐智慧>珍言·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 生长期的23%包括22%文艺学+1%的美学,此期的43%包括40%文艺学+3%美学。
    1 作者范丽娜,新疆师范大学伦理学2011届硕士,指导老师阿不力米提·乌买尔。
    2 见: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大学》, 《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热依汁·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四书的可比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中庸>的处世哲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 具体论题见参考文献之“硕博论文”。
    1 耿世民:《还<福乐智慧>一个真实的历史面貌——评介陈学迅同志的<福乐智慧>研究》,百度文库。
    2 温丽娜:《文化讲坛讲述<福乐智慧>》,《新疆都市报》,2010年1月7日。
    3 丁艳艳:《本月作家大讲堂周日举行阿扎提开讲<福乐智慧>》,《都市消费晨报》,2012年3月22日。
    1 吾尔开西:《<福乐智慧>诵读版首发》,《新疆日报》,2012年12月20日。
    2 《福乐智慧》,《小学生时空》,2010年第6期封面。
    1 1956年2月27口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老舍作了题为《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1960年7月30日作协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作《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
    1 买买提明·玉素甫:《<福乐智慧>研究会的成立及其一些具体问题》,《新疆社联通讯》,1988年第2期,第7-8页。
    1 阿不来提·吾买尔:《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福乐智慧>》,刘兆云译,《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第26页。
    2 昝玉林:《天山诗苑》,《新疆青年》,1978年第7期,第47页。
    3 曼拜特·吐尔迪:《远方的亲人》(维吾尔文), 《新疆日报》,1994年8月27日。
    1 季羡林、许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许钧等,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 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1 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74页。
    1 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26页。
    1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 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7页。
    1 纳札尔霍加(1887-1951年),新疆伊犁人,笔名“维吾尔乌古力”意为“维吾尔之子”。
    2 全名是奥斯曼·本尼·阿布都热依木·纳塔瓦尼(1860-1955年),喀什疏勒县人,文学家和史学家。
    3 全名库图鲁克·阿吉木·肖克(1876-1937),是生活在喀什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4 塔依尔江·穆罕穆德:《<福乐智慧>研究概述》,《论伟大的学术里程碑<福乐智慧>》,买买提依明·玉素甫等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1 全名大毛拉·阿布都卡得尔·本尼·阿布杜瓦热斯·喀什噶里(1862-1924),喀什人,维吾尔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1 此文译自Bret schneider的《中亚中古研究》,作者在该文译为《中部及西部亚洲史地研究》。
    2 该书译自士耳其安哥拉史地语言学院突厥学教授Abdulkadic Inan所著的“突厥学纲要”。
    1 塔依尔江·穆罕穆德:《<福乐智慧>研究概述》, 《论伟大的学术里程碑<福乐智慧>》, 买买提依明·玉素甫等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1 作家协会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6页。
    1 但耿世民先生在《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貌——评介陈学迅同志的<福乐智慧》研究》(见百度文库)中亦说是“根据当时在北京能见到的拉德洛夫Radloff和万贝利Vambery在十九世纪刊布的不完整的满文字母、回鹘文字母本子”。
    1 塔依尔江·穆罕穆德:《<福乐智慧>研究概述》, 《伟大的学术里程碑<乐智慧>》,买买提依明·玉素甫等主编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
    1 蔡灿津:《<福乐智慧>哲学思想初探》,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1 具体信息如下:①蔡灿津:《<福乐智慧>哲学思想初探》,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版。② 赛买提·海比尔(维):《关于<福乐智慧>中四素的哲学探讨》(维吾尔文),《从文化所引起的断想》,阿不都克力木·热合曼主编,新疆人民出版出版,1993年7月版。③阿不都克力木·热合曼(维):《<福乐智慧>天文观的部分来源》(维吾尔文),《从文化所引起的断想》,阿不都克力木·热合曼主编,新疆人民出版出版,1993年7月版。④乃比江·乌尔曼吾力(哈):《<福乐智慧>与管理学》(哈文),《新疆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 《喀什噶尔》维文期刊,1972年创刊,喀什日报社主办,首任主编阿布力克木·塔力甫。汉文版《喀什噶尔》,新疆喀什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1978年创刊,至1983年止,《喀什喀尔文艺》继承,1984年改名为《丝路文学季刊》。
    1、Barthold', M. The Bughra khan Mentioned in the Qutadtqu bilik[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3, No.1(1923), pp.151-158.
    2、Dankoff, Robert. Kasgari on the Beliefs and Supersition of the Turk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95, No.1(Jan.1975), pp.68-80.
    3、Dankoff, Robert. Inner Asian Wisdom Traditions in the Premongol Perio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01, No.1, Oriental Wisdom(Jan.1981, pp.87-95.
    4、Bulliet, Richard W. Review on Wisdom of Royal Glory (Qutadghu Bilik):A Turko—Tslamic Mirror for Princes by Yusuf Khass Hsjib;translated by Robert Dankof f. Speculum. Vol.60, No.3(Jul.1985), pp.735-757.
    5、Devereux, Robert. Review on Wisdom of Royal Glory ((Qutadghu Bilik):A Turko—Tslamic Mirror for Princes by Yusuf Khass Hsjib;translated by Robert Dankoff.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17, No.4(Nov.1985), pp.577-579.
    6、Elcioglu, Omur & Ozden, Hilmi. Common Thoughts of Socrates and Y usuf Kahass Hajib on Wisdom and Virtue[J]. Jishim 2004(3):20.
    7、Devereux, Robert. Reivew on Wisdom of Royal Glory (Qutadghu Bilik):A Turko-Islamic Mirror for princes by Yusuf Khass Hajib; by Robert Dankoff. Internatia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17, No.4 (Nov.1985), pp577-579.
    8、Elcioglu, Omur & Ozden, Hilmi. Common Thoughts of Socrates and Yusuf Khass Hajib on Wisdom and Virtue[J]. JISHIM 2004 (3):20.
    9、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耿世民、魏萃一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10、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1、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译.《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12、蔡灿津.《福乐智慧》哲学思想初探[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13、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4、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译.《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二)[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5、宇凡选辑.《福乐智慧》珍言[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16、买买提依明·玉素甫等主编.论伟大的学术里程碑《福乐智慧》[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7、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8、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9、刘宾编选.《福乐智慧》箴言选粹[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0、陈青萍.《福乐智慧》古维吾尔族的健康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1、热依汗·卡德尔.东方智慧的千年探索:《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经典的比对[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2、李宁.《福乐智慧》英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3、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4、郭应德.维吾尔史略[M].北京:东方书社,1954.
    25、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维吾尔史料简编[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印,1955.
    26、冯家异、陈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史料简编(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8.
    27、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维吾尔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28、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编.新疆研究[C].台北: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出版,1964.
    29、刘义棠.维吾尔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5.
    30、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31、耿世民.维吾尔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32、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33、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34、刘志霄.维吾尔历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35、华长朴.回鹘与维吾尔[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36、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37、陆庆夫等著.《中外著名敦煌家评传》[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38、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39、赛福鼎.赛福鼎回忆录[M].郭丽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40、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主编.维吾尔文学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41、陈慧生,陈超著.民国新疆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42、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43、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扎曼著.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44、热扎克·买提尼亚孜主编.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45、陈世明.新疆现代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46、[瑞典]斯文·赫定.丝绸之路[M].江红、李佩娟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7、耿世民.新疆文史论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8、[法]伯希和等.伯希和西域探险记[M].耿世民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9、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三卷本)[M].何锐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0、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1、苗普生.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52、[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M].耿世民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53、[俄]维·维·巴尔托里德、[法]伯希和等.耿世民译.中亚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4、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55、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6、贾建飞.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7、[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
    58、[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1)[M].纳忠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2.
    59、[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5)[M].史希同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4.
    61、柏拉图.理想国[M].刘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2、新旧约全书.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88.
    6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4、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65、[美]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M].陈中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6、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璞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6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8、[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9、[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0、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2、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3、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74、梁庭望、黄凤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75、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6、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7、丁帆主编.中国西部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8、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9、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80、赵志忠.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81、塔瓦库力·提力瓦尔地主编.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论丛4[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2、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3、张秉民.简明伊斯兰哲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84、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西方文论引介研究:1993-2007[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5、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6、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87、程光炜主编.重返八十年代[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8、[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89、[美]爱德华·W·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90、贺桂梅. “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1、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9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93、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4、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5、贺启明.回鹘问题之研究[J].天山月刊,1934(4).
    96、贺启明.回鹘问题之研究(续一)[J].天山月刊,1934(5).
    97、王日蔚.葱岭西回鹘考[J].禹贡,1935(5).
    98、王日蔚.中世纪西方史者关于维吾尔之研究[J].禹贡,1937(10).
    99、梁园东.回鹘史译注(一)[J].边政公论,1943(3—5).
    100、梁园东.回鹘史译注(续前)[J].边政公论,1943(6-8)
    101、黄震遐.新疆文化[J].新疆漫谈,1947(1).
    102、帕拉提.维吾尔史与古代文化[J].新疆文化,1947(2).
    103、葆光.维吾尔人与其文学创作[J].西北论坛,1948(5).
    104、胡振华、耿世民.维吾尔古典长诗“福乐智慧”[J].新疆文学,1963(3).
    105、阿不来提·吾买尔.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福乐智慧》[J].刘兆云译.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106、李经纬.维吾尔古典叙事诗《福乐智慧》简介[J].图书评介,1979(1)
    107、耿世民.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介绍十一世纪维吾尔长诗《福乐智慧》[J].边塞,1980(1).
    108、买买提明·玉素甫.略论11世纪维吾尔著名思想家、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哲学思想[J].新疆社会科学,1982(1).
    109、魏萃一.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浅析[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4).
    110、张克武,恩和巴图.《福乐智慧》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4)
    111、张克武,陈喜忠.论《福乐智慧》的经济思想[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1).
    112、阿·提·乌铁库尔.论《福乐智慧》[J].张宏超译.民族文学研究,1983(创刊号).
    113、艾合买提·孜牙依.论珍贵的遗产《福乐智慧》[J].张宏超译.新疆社会科学,1984(1).
    114、买买提明·玉素甫.《福乐智慧》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哲学社会学思想[J].张宏超、刘宾译.民族文学研究,1984(3).
    115、阿·穆罕默德伊敏.论《福乐智慧》的学术价值[J].洪自勤译.新疆民族文学,1985(1).
    116、穆罕默德·奥斯曼.试谈《福乐智慧》有关天文学的论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117、凌欣.《福乐智慧》关于知识和人才论述的辨析[J].新疆社会科学,1985(3).
    118、张克武.《福乐智慧》的婚姻、家庭观[J].民族研究,1985(5).
    119、吴昌年.论《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J].新疆社会科学,1985(6).
    120、麻合苏提·艾克拜尔.关于《福乐智慧》一书中立国治国思想的初步探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6(1)
    121、郎樱.试论《福乐智慧》中的佛教思想[J].新疆社会科学,1986(1).
    122、吴昌年.论《福乐智慧》的政治法律思想[J].新疆社会科学,1986(2).
    123、刘宾.《福乐智慧》汉译本序[J].民族文学研究,1986(2).
    124、李国香.《福乐智慧》是怎样一部书[J].民族文学研究,1986(2).
    125、热依汗·卡德尔.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的简述[J].民族文学研究,1986(2).
    126、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J].新疆社会科学,1986(4).
    127、刘宾.关于《福乐智慧》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1986(6).
    128、热比亚·托乎提.论《福乐智慧》创作的几个问题[J].新疆社会科学,1986(6).
    129、凌笙.全国《福乐智慧》学术讨论会概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6(6).
    130、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文化结构[J].新疆社会科学,1986(6).
    131、孙碧华.外来文化对《福乐智慧》伦理观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 1986(6).
    132、胡锦州 李琪.关于<福乐智慧>历史归属问题的争论[J].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6(12)
    133、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134、陈中立.《福乐智慧》的哲学价值[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1).
    135、张凤武.试论《福乐智慧》的中国文化背景——兼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人道理想[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4).
    136、佘俊.《福乐智慧》的美学特征[J].新疆社会科学,1987(6).
    137、买买提明·玉素甫.《福乐智慧》研究会的成立及其一些具体问题[J].新疆社联通讯,1988(2).
    138、郭元儿.日本出版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专集[J].民族作家,1988(3)
    139、朝戈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J].民族文学研究,1998,(2).
    140、李国香.从《福乐智慧》看汉维民族的文化交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141、陈中立.论《福乐智慧》中天文学知识的意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1).
    142、西仁·库尔班.《福乐智慧》与塔吉克文化之关系[J].李永胜译.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43、阿布都秀库尔·买买提依明.《福乐智慧》中的自然哲学观念[J].马德元译.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144、郎樱.《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4).
    145、陈恒富.《福乐智慧》与祖国传统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1990(4).
    146、郎樱.《福乐智慧》的善行观——关于善与人生的一场精彩辩论[J].西北民族研究,1989(1).
    147、张宏超.谈《福乐智慧》的艺术特色[J].新疆社会科学,1989(6).
    148、刘宾.《福乐智慧》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兼评“共同归属论”[J].新疆社会科学,1989(6).
    149、陈延琪.《福乐智慧》成书年代的质疑[J].新疆社会科学,1989(6).
    150、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研究综述[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6).
    151、王家瑛.《福乐智慧》与伊斯兰文化[J].哲学研究,1990(2).
    152、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论《福乐智慧》中天文学观点的部分民族文化根源[J].马德元译.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153、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J].当代文坛,1992(2).
    154、姚宝瑄.《福乐智慧》的原型结构[J].民族文学研究,1993(2).
    155、许秀芳.1979年以来国内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综述[J].西域研究1994(1).
    156、刘宾.《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思想史背景[J].西域研究,1994(1).
    157、刘志宵.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J].西域研究,1994(1).
    158、张宏超.《福乐智慧》语言的音乐美[J].西域研究,1994(1).
    159、刘魁立.《福乐智慧》的象征体系[J].西域研究,1994(1).
    160、朱合理.论《福乐智慧》的人才思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161、程适良.《福乐智慧》中的萨满教痕迹[J].民族文学研究,1994(3).
    162、李雍对.《福乐智慧》的多角度美学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5(1).
    163、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J].民族文学研究,1995(2).
    164、续枫林.《福乐智慧》的艺术特色究竟是什么?[J].新疆社科论坛,1996(4).
    165、张铁山.《福乐智慧》版本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166、张宏超.《福乐智慧》多元文化结构的成因[J].西域研究,1999(1).
    167、李雍.《福乐智慧》:中世纪本体论美学同认识论美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对<福乐智慧>的多角度美学思考》附篇[J].西北民族研究,1999(2).
    168、张克武.《福乐智慧》中关于发展商品流通和市场之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3).
    169、王岳川.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J].天津社会科学,1999(4).
    170、魏良弢,《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J].西域研究,2000(3).
    171、梁庭望.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
    172、佟德富.试论《福乐智慧》的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73、塔伊尔江.《福乐智慧》研究论著、论文题录之一[J].新疆社会科学信息,2001(1).
    174、塔伊尔江.《福乐智慧》研究论著、论文题录之二[J].新疆社会科学信息,2001(2).
    175、栗原小荻.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176、夏雷鸣.《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中的食疗[J].西域研究,2002(3).
    177、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古希腊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2002(4).
    178、阿尔斯兰·阿不都拉.《福乐智慧》中的比喻及其民族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2002(4).
    179、罗淑荣.试论《福乐智慧》中哲学与诗学的互证[J].南京社会科学,2005(6).
    180、穆罕默德·艾沙、铁来克.试论《福乐智慧》的戏剧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科版),2003(2).
    181、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谫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6(1).
    182、王莉.古代突厥语民族的民间竞技与游戏——以《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83、殷国明.由冲突到创新:19—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一条线索[J].河北学刊,2006(1).
    184、陈学迅.《福乐智慧》新解[J].新疆新闻出版,2007(2).
    185、王宏印、李宁.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7(2).
    186、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J].文艺理论研究,2007(6).
    187、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四书》的可比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88、彭清.《福乐智慧》中和谐思想探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89、乐黛云.热依汗和她的新著《东方智慧的千年探索——<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经典的比对》[J].中国比较文学,2010(1).
    190、陈旭.《福乐智慧》中所彰显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J].西域研究,2010(1).
    191、殷国明等.对话:“中国性”与“现代性”——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选择[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92、殷国明.“通而不同”: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论追寻与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10(6).
    193、朱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研究的反思[J].民族文学研究,2012(4).
    194、周丽珠.《福乐智慧》中所反映的十一世纪维吾尔社会文化[D].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1992.
    195、艾尼瓦尔·吾斯印.《试论<福乐智慧>中的哲学经济学思想》[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196、陈青萍.《<福乐智慧>健康史料探索——十一世纪维吾尔民族的健康思想及实践方法》[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97、李宁.跨越疆界双向构建《福乐智慧》英译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7.
    198、张杰.《<福乐智慧>死亡观的美学探讨》[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7.
    199、王志刚.《福乐智慧》中的动物与风土[D].武汉:武汉大学,2007.
    200、陈明.《<福乐智慧>的词法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08.
    201、莫吾力丹.《<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伊斯兰伦理思想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8.
    202、文灿辉.《福乐智慧》与《论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0.
    203、郁丹萍.《福乐智慧》与《论语》的主题比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04、任小飞.《福乐智慧史学价值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05、吐送江·依明.《福乐智慧>回鹘文抄本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06、吾布力咯斯木·买买提.《福乐智慧》韵律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207、范丽娜.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伦理思想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208、王成奇.《福乐智慧》诗学思想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09、刘中良.《福乐智慧》中的宗教思想[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