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河网、湿地与蚕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嘉湖平原区北濒太湖,大面积的平原地区是汉唐以后通过围垦太湖南缘低地而形成。本文以嘉湖地区位于太湖南部的低洼平原为中心,解析9到17世纪嘉湖平原从湖沼湿地生态系统向以蚕桑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的动态历史过程。
     论文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今太湖水域完全形成之时,嘉湖平原存在一条沟通古长江水与钱塘江的河流,并且直到3—8世纪,嘉湖平原仍是以湖沼地貌为主。论文分析了9—12世纪太湖南岸圆弧形湖岸、太湖南部平原的浅碟型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平原区中水利工程建设特点、水环境特征、横塘纵溇式水系结构形成的历史,论文还对太湖南部江南运河水网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复原;
     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宋至明末清初嘉湖平原湿地农业开发的大致过程,探讨了平原区在积水环境下的不同开发模式。论文以桑基鱼塘与桑基稻田为中心,考察了嘉湖平原中两种不同的农业生态模式,同时分析了人类农业活动如何对平原微地貌进行改造的历史过程。论文分析了湿地中形成的村庄特点,以及人们通过筑坝处理水流,兴建市镇聚居的过程,论文以菱湖镇为中心分析了嘉湖地区沼泽湿地中市镇兴起的历史地理过程;
     论文第三部分以湿地生物为中心,对晋以降嘉湖平原的主要水生动、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湿地中人们如何利用菱等水生植物进行农业开发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明清时期蚕丝业于嘉湖地区沼泽湿地中兴起的原因;
     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以植桑业为中心,对明清时期嘉湖平原与桑树种植有关的农业生态问题进行分析。论文通过对本地区内一些特有的农业技术如湖桑育苗、湖桑种植、湖羊饲养等技术细节及其农业生态背景进行分析,讨论了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生态之间的关系。
This dissertation take the ecological histor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hu lake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from 9th to 17th century as a major research object,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wetlands ecosystems to agro-ecosystems in the investigative region.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in the dissertation and the main poin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section, as the dissertation proved, there was an shifting river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which was connecti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Hangzhou Bay when the Taihu lake was not shaped. and there were broad marshes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from 3rd to 8th century. By the lake flow in Tang-song dynasty Firstly, a sedimentary belt was shaped up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hu Lake, meanwhil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irrigation framework was also taken up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hu Lake. The southern embankment of Taihu lake was built up when the Lou-gangs were ripped up on the sedimentary belt in Wuyue period. Then in the Song dynasty an irrigation framework called "Hengtang-Zonglou" formed in the plain. This irrigation framework had the function of easily draining the stagnant water to Taihu lake and Wusong River. Cannals in the marshes are also under carefully research in this chapter.
     In the second part, The dissertation firstly take a roughly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exploitation. There were several kinds of utilization forms in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Wei-field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was studied.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history is around the Mulberry-Dike Fish Ponds and Mulberry-Dike Rice Field, and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was built up When lots of Mulberry-Dike Fish Ponds and Mulberry-Dike Rice Field appeared in Jiaxing an Huchou Plain.
     In the third section, a few animals and plants are under studied.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many rare birds and animals in the wetlands were extincted, and the wild aquatic plant turned to the artificially aquatic plant when wetlands were changing into farmlands. The indigenous vegetation in the wetlands were Glyptostrobus pensilis, Ginkgo biloba L., Brasenia schreberi, Nymphoides pel tatum. and so on. The dominant secondary Vegetation in the rivers and lakes is waternut (Trapa spp.) In the period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wetlands were enclosed, Meanwhile waternut was planted in the specialized ponls which mostly had fences. These cultivated waternuts were simple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hen waternuts were widespread in the lakes and rivers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the water quality was improved, so a great deal of white and high grade silk was reeled from this region.
     The last chapter focus in the mulberry planting, will take a research on the agricultural ecology history of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The dissertation analysis the techniques of tree types training, leaves harvest, and raising Taihu sheep and so on, then discuss these techniques' agri-ecological backgrounds. The Specialized mulberry orchards and their ecological economical environment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as also studied.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the specialized mulberry orchards assembled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and the specialized operating procedure also formed in the area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引文
’李们重:《店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李伯重:《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伯种:《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李伯重:《千里史学文存》,杭州出版社,2004年:李们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王湘云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41页。
    4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5(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0-206页。
    6(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1(日)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75—399页。
    2Roy Ellen:《Environment, Subsistence and System:The Ecology of Small-Scale Social Form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2孙顺才、黄漪平主编:《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1页。
    (?)黄宣伟编著:《太湖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第8—10页。
    1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太湖地区农史论文集》,编印本,1985年第1辑。
    2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栽培史略》,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叶静渊:《莼菜小史》,载《中国农史》1981年。
    3叶静渊:《明清时期白菜的演化与发展》,载《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4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章楷、余秀茹编注:《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章楷:《清代蚕桑业历史资料长遍》,未刊本。
    1(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农业出版社,1960年:(清)沈秉成著,郑辟疆校注:《蚕桑辑要》,1960年,农业出版社。
    2(清)汪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蒋献龙:《浙江桑品种的形成和分化》,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蒋献龙:《中国古代对家蚕生理生态的认识》,裁《江苏蚕业》1984年第2期;蒋献龙:《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研究》,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3周匡明的主要研究论文收于:《蚕业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4郑云飞:《中国桑树夏伐的起源及其发展》,载《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郑云飞:《“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载《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郑云飞:《宋代浙江蚕业的开发》,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郑云飞:《明清时期的湖丝与杭嘉湖地区的蚕业技术》,载《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郑云飞:《吴中蚕法》研究,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
    5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载《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范金民:《明到清前期江南蚕桑生产述论》,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2期:范金民:《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范金民:《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范金民:《江南重赋原因的探讨》,载《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6王达:《简述<补农书>及其在嘉湖地区农史之地位》,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
    7(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陈恒力编著、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农业出版社,1958年。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页。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99页。
    3陈恒力编著、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农业出版社,1958年,第18页。
    4陈恒力编著、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农业出版社,1958年.第2页。
    1陈恒力编著、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农业出版社,1958年,第2页。
    2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89—197页。
    3王加华:《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节律与乡村生活周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闻大中:《三百年前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载《生态学杂志》1989年第3期。
    2俞荣梁:《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载《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3章楷:《从《补农书》看三百年前浙西农民的施肥技术》,载《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2期。
    1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
    2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
    3(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农业出版社,1984年。
    4(清)孙峻,(明)耿橘撰,汪家伦整理:《筑圩图说及筑圩法》,农业出版社,1980年。
    5汪家伦:《郏亶和他的<水利书>》,载《中国水利》1983年第4期:汪家伦:《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初探》,载《中国农史》1985年第2期;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汪家伦:《东晋南朝江南农田水利的发展》,载《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汪家伦:《东吴屯田与农田水利的开发》,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6缪启愉编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
    7缪启愉:《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载《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
    8张芳著:《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9《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1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82—85页;《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9—101。
    2宁可:《宋代的圩田》,载《史学月刊》1958年第12期。
    3(日)周藤吉之著:《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昭和44年发行。
    4(日)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亚纪书房,1974年。
    5(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柬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6(日)长濑守:《宋元水利史研究》,国书刊行会,昭和五十八年。
    7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载《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王建革:《望田头:传统时代江南农民对苗情的观察与地方性知识》,载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3—187页:王建革:《水流环境与吴淞江流域的田制》,载《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王建革:《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9—15世纪)》,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9年第2期:王建革:《宋元时期太湖东部地区的水环境与塘浦置闸》,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圩田区的耕作制与农田景观》.载《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王建革:《唐末江南农田景观的形成》,载《史林》2010年第4期;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稻作生态与水稻十形成》,裁《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1年第1期。
    2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3邓辉:《论克利福德·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3年第3期。
    1H. C. Darby, The changing of Fenl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褚绍唐:《上海历史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从考》,中华书局,1996年。
    5魏嵩山:《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魏嵩山:《太湖流域开 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此外还有李志庭:《浙江地区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陈吉余著《中国河口海片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陈吉余著:《陈吉余(伊石)2000—-从事河口海岸研究55年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除吉余、沈焕庭、恽才兴等著:《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32陆健健:《河口生态学》,海洋出版社,2003年:陆健健等:《湿地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页。
    4王建革:《从三江口到三江:娄江与东江的附会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 《揅经室集》卷一二,浙江图考上,中华书局,2006年,第265—267页。
    1(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水经注校释》卷29《沔水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丁文江著,汪胡桢译:《扬了江下游之地质》,载《扬了江水逆整理委员会月刊》1929年第1,2期。
    1严钦尚:《浙江省钱塘江及太湖流域地貌发展过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地理集刊》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年,第27页。
    2严钦尚、洪雪晴:《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载《海洋学报》1987年第6期。
    1赵为民等:《江苏南部滆湖成因演化的初步认识》,载《江苏地质》2006年第2期。
    2图片改绘自:严钦尚等:《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载《地理学报》1987年3月第43卷第1期,图3.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图。
    3洪雪晴:《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研究》1991年第4期.
    1严钦尚、黄山:《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地理学报》1987年3月,第42卷第1期。
    2张益农等:《浙北嘉湖平原水稻十中的古十壤层》,载《土壤通报》,24(3):100—101,1993。
    3孙顺才等:《太湖形成演变与现代沉积作用》,载《中国科学B辑》1987年第12期。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1-69页;陈清硕等:《太湖平原地区土壤物质形成新探》,《土壤通报》,25(1):7—8,1994。
    2洪雪晴:《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研究》1991年第4期。
    3图片改绘自:孙顺才主编:《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5页。
    4洪雪晴:《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研究》1991年第4期。
    5钱宁:《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地理学报》,1964年6月,第30卷,第2期。
    1吴维棠:《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余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余杭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3严钦尚:《浙江省钱塘江及太湖流域地貌发展过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地理集刊》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才版社,1958年,第28页。
    4陈吉余等:《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30(2):109—123;钱宁:《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地理学报》,1964年6月,第30卷,第2期。
    1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260—26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陈吉余等:《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30(2):109—123。
    3李春初:《长江河口三角洲问题述评》,《地理学报》1991年3月。
    3钱宁:《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地理学报》,1964年6 J月,第30卷,第2期。
    5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1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
    2(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水经注校释》卷29《pg水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水经注校释》卷29《扣水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张修桂:《中国历史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
    2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9年第1期。
    3《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八,二凶传。
    4景存义:《太湖的形成与演变》,载《地理科学》1989年1月地9卷第4期。
    5(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6《史记》卷二。
    7(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一,州郡十一,古扬州上。
    8(唐)徐坚:《初学记》卷第七,汉水第二,中华书局,2010年,第142页。
    1(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一,州郡十一,古扬州上。
    2(唐)陆龟蒙著,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一九,记稻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五,湖州石柱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单锷:《吴中水利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张雪林:《太湖南岸古白土层的形成》,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月第22卷第4期。
    6(唐)李吉甫撰,贺次真点校:《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江南道一,湖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605页。
    7《嘉泰吴兴志》卷五,和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崇祯《乌程县志》卷一,疆域。
    2《湖州市地势略图》,(原)《湖州市土壤志》(初稿),(原)湖州市土壤普查办公室,1984年6月,编印本;姜月华等:《浙江湖州及邻区地貌与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载《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第23卷第1期。
    3《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余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浙江二,湖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第4109—4110页。
    2黄宣伟著:《太湖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第6—9页。
    3(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史镒:《西村集》卷五,与陈黄门玉汝书,文渊阁四库全本。
    1(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嘉泰吴兴志》卷五,水,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张雪林:《太湖南岸两种白土土壤的发生特性》,载《土壤通报》第28卷,1997年第6期。
    2张雪林:《太湖南岸古白土层的形成》,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月第22卷第4期。
    3图片以下列文献中地图为底图改绘:张雪林《太湖南岸两种白土土壤的发生特性》,载《土壤通报》第28卷,1997年第6期。
    1《全唐诗》卷八一九《同袁高使郡送李判官使回》,皎然。
    2(宋)王十朋著:《王十朋全集》,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477页,诗集卷二十五,《二月望日欲劳农于弁山,会风雨作,遂出南门,因登岘山观窪尊访五花亭遗迹,晚霁游何山,观读书堂,薄暮而还》(雍正本注:丁亥。)
    3(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嘉靖三十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山墟类,黄龙洞,乌程北二十里,东坡诗,第548页。
    4《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六十,十頔传。
    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湖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1885页。
    6《嘉泰吴兴志》卷一九,塘,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吴维棠:《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历史地理》第五辑,第181贞。
    2(唐)李古甫撰,贺次真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江南道一,湖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605页。
    3《嘉泰吴兴志》卷五,水,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清)仲学辂:《钱邑苕溪险塘杂记》,(民国)《浙江通志馆馆刊》第一卷第二期。
    5(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6《全唐诗》卷四四六,《泛小舟二首》,白居易。
    7(宋)沈与求:《龟溪集》卷十一,《湖州德清县重修孔子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光绪《菱湖镇志》卷四,河渠,《纪事诗注》。
    9《全唐诗》卷八一六《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皎然。
    1《嘉泰吴兴志》卷五,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嘉泰吴兴志》卷五,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嘉泰吴兴志》卷一九,塘,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卷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页。
    5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围田水利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3页。
    6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从考》,中华书局,1996年,第389页。
    7(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第五,中华书局,2005年,第210—220页。
    1(唐)张祜.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卷末,集外诗,《平望驿寄吴兴徐君幺之》,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569页。
    2《嘉泰吴兴志》卷五,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宋)沈与求:《龟溪集》卷十一,《湖州德清县重修孔子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全唐诗》卷五一五,朱庆余,《吴兴新陧》。
    5(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卷三四上,《湖州碧澜堂诗》,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书堂刻本。
    6《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5页。
    7(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一四,水利。
    1缪启愉编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9、44—-46页。
    2(明)卢熊撰:《洪武苏州府志》,明洪武十二年钞本,中国方志丛书,第432号,成文出版社,第187页。
    3(明)卢熊撰:《洪武苏州府志》,明洪武十二年钞本,中国方志丛书,第432号,成文出版社,第199—200页。
    4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从考》,中华书局,1996年,第396页。
    5(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第五,中华书局,2005年,第211—212页。
    6(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上》,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540页,蘧篨筑塘。
    2(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中华书局,2009年,第140页。
    3崇祯《吴兴备志》卷一七,水利。
    4《嘉泰吴兴志》卷一九,塘,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贞,农器图谱集之一,围田。
    2(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农器图谱集之一,围田。
    3(明)俞汝为辑:《荒政要览》卷四,平日修备之要,万历刻本。
    4《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嘉泰吴兴志》卷一,建置沿革,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康熙《德清县志》卷二,舆地志。
    3《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清)梁恭辰辑:《湖州府水道总图说》,消刊本。
    5《嘉泰吴兴志》卷一八,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6(宋)陈起:《江湖小集》卷一二,《吴门田家十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2民国《德清县志》卷一,水利。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5-6页,《德清县续志》(1808年版),第10卷第6页。
    4《浙西杭嘉湖地区水利查勘报告提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水利局,1959年12月,编印本。
    5(唐)盂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卷三,《湖州取解述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4页。
    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第七十一,《白蘋洲五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798—3799页。
    2(元)赵孟頫著,任道斌辑集、点校:《赵孟頫文集》卷七,《吴兴由山水情远图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
    1(消)沈季友:《槜李诗系》卷四,水村隐君钱重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二,水村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唐)李吉甫撰,贺次真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江南道一,湖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605页。
    2(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第五,中华书局,2005年,第210—220页。
    3(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之九十四,江南东道六,湖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1885页。
    1(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卷四,清粤雅堂从书本。
    2吴兴刘景琨著:《吴兴明细图》,中华民国十五年九月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
    3《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5郑嘉励等:《湖州唐宋了城东城端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230页。
    1《嘉泰吴吴兴志》卷二,城池,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清)陆心源撰:《吴兴金石记》卷一三,清光绪刻潜园总集本。
    4(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赵孟頫故宅在甘棠桥南;(清)潘衍桐:《两浙輶軒续录》卷二七,《赵松雪故宅古银杏树歌》:“甘棠桥畔月河曲,长风夜夜号古木。古木曾传学士栽,里人犹指王孙屋。”
    5图片改绘自:明万历《湖州府志》卷首《湖州府郡城图》,王克文主编:《湖州市志》上卷,昆仑出版社,1999年。
    6(宋)袁说友:《东塘集》卷七,《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艺文类,成文出版社,1984年,第419页。
    3(宋)倪思:《经锄堂杂志》卷七,霄川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十二,登平望桥下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唐)张祜,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卷二,《题平望驿》,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89页。
    6《嘉泰吴兴志》卷五,汇,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7《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8《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9《浙西杭嘉湖地区水利查勘报告提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水利局,1959年12月,编印本。
    10《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 《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一0,多蚊,中华书局,1983年,第178页。
    3缪启愉编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9、44-46页。
    4黄宣伟编著:《太湖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
    1姜月华等:《浙江湖州及邻区地貌与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载《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第23卷第1期。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太湖综合调查初步报告》,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1—27页;孙顺才:《太湖形成演变与现代沉积作用》,载《中国科学》B辑;张益农等:《浙北嘉湖平原水稻土中的古土壤层》,载《土壤通报》,24(3):P100-101,1993年。
    1图片以下列文献中地图为底图改绘:孙顺才、黄漪平主编:《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126页,图3-3-8。
    1图片绘制过程中,以下列文献中地图作为底图,依据文意改绘:湖州市地名志领导小组编:《浙江省湖州市地名志》,《湖州市水系图》,1982年12月,编印本。
    2(唐)张祜,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卷二,《题平望驿》,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89页。
    3《嘉泰吴兴志》卷一九,塘,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清)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之《乌程、长兴二邑溇港说》,《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
    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八,吴越
    3缪启愉编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一八,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
    5(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浙江二,湖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第4184页。
    6(宋)范垌,林禹:《吴越备史》补遗。
    1(宋)范垌,林禹:《吴越备史》卷三。
    2(清)顾组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九,浙江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4118—4119页。
    3郑嘉励等:《湖州唐宋子城东城墻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230页。
    1(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一,《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2(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二,《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3(清)金友理撰,薛正兴点校:《太湖备考》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页。
    4《嘉泰吴兴志》卷五,河读,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5《嘉泰吴兴志》卷一三,寺院,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3《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明)朱国祯:《米文肃公集》,不分卷,杂著,《桑苎园述》。
    5黃宣伟编著:《太湖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1《嘉泰吴兴志》卷十三,寺院,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一一,嘉靖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
    2《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淳熙十五年十月四日条。
    3(清)刑澍等修,钱大昕等篆,嘉庆《长兴县志》卷九,水利,嘉庆十年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1号,第542页。
    1(宋)楼蝓:《攻媿集》攻娩集卷一百六,《参议方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
    2《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汝,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宋)榻冠卿《客亭类稿》卷九,杂著编三,文渊阁四库全本。
    4(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二,《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1(明)伍余福:《三吴水利论》,六论七十三溇,明金声玉振抓集本。
    2(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3(情)刊澍等修,钱大听等篡,嘉庆《长兴县志》卷九,水利,嘉庆年刊本,中国地方志从书,华中地方,第601号,第538页。
    4《明史》卷九三,志六七。
    5《浙江省建设月刊》第七卷第十七,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浙江史料辑刊》第二辑,第三十一册,国家图馆出版社,2010年。
    6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嘉兴专区土壤志》,1959年编印本,第64页。
    1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十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嘉兴专区土壤志》,1959年编印本,第64页。
    2《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洪焕椿编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3页。
    4(明)朱国祯:《米文肃公集》,不分卷,杂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366册。
    5(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六,《隄利》,中华书局,1956年,第138页。
    6《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嘉泰吴兴志》卷一九,地,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桥梁,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同治《南浔镇志》志一,疆域,《张鸿寓南浔文献志》,《元戴表元东离湖州泊南浔》。
    1(明)史鑑:《西村集》卷五,与陈黄门玉汝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九,浙江一,中华书局,第4110页。
    3《嘉泰吴兴志》卷五,水,引唐人记,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宋)袁说友:《东塘集》卷七,《题乌程簿听浮下亭七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沈与求:《龟溪集》卷一一,《湖州德清县重修孔子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浙江二,湖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
    3(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余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浙江二,湖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
    4《嘉泰吴兴志》卷五,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5(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三,《过霄川大溪》,四部从刊本。
    3《淳祐临安志》卷一0,山川。
    7嘉站《仁和县志》卷六。
    1嘉站《仁和县志》卷六。
    2嘉靖《仁和县志》卷六。
    3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第39—40页。
    4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从考》,中华书局,1996年,第395页。
    5《梦粱录》卷一三。
    6《咸淳临安志》卷三五,山川。
    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二《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中华书局,2008年,第909—911页。
    2《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渠,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民国)朱士楷辑纂:《新塍镇志》卷一,水利。
    4(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孙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一九,《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中华书局,2009年,第975—976页。
    5(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孙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八,《增孙莘老七绝》,中华书局,2009年,第406—407页。
    6(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揽辔录,中华书局,2004年,第43页。
    7(宋)袁说友:《东塘集》卷一,《江舟纤大有唱湖州歌者殊动家山之想赋吴歌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卷四,《夜航船》,中华书局,1986年,第89页。
    1(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二,《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2(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一,《湖郴溇港及运河南北河道图》。《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3(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4(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八,《过平望》,四部从刊本。
    5《宋会要辑稿》卷一九,嘉定十一年条。
    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與纪要》卷九一,浙江二,湖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第4110页。
    2(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一0,嘉靖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
    3(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八。
    1(明)徐弘祖著,褚绍唐、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4—95页。
    2(明)程春宇编:《士商类要》,见杨正泰撰:《明代驿站考》附:《寰宇通衢》、《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3(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劳集四,明崇祯六年刻本。
    4(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八。
    1《宋史·河渠志》卷九七,第五0。
    2(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八。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组织编写,吕宪国主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第4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1(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2《全唐文》卷四三0,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
    3(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4宋小棣:《杭嘉湖平原水网的农业评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资料室编印资料,此调查资料无年份标注,据推测为1970年代。
    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七,《论浙西闭籴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44—1046页。
    2(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3《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四册,食货七之三二,崇宁三年年十月二十三日。
    4(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八,策问二十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59策,第431—432页。
    5(宋)黄十:《勉斋集》卷四0,石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68册,第493页。
    6(宋)陆游:《入蜀记》卷一。
    1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载《复口.学报》1996年第6期。
    2(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3(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4《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四册,食货七之三七,政和六年八月十六日条。
    5关于围田与圩田相关农业历史,见张芳:《谈谈围田与圩田》,载《农史研究》第九辑,华南农业大学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45—51页。
    6《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农田。
    7(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农桑通诀之三,灌溉籍第九。
    1(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农桑通诀之三,灌溉篇第九。
    2(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农器图谱集之一,围田。
    1(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39页,范文穆公《水利图序》。
    2(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卷十,水深围,明刻本。
    3(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四,《与叶相公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四册,食货七之三七,政和六年八月十六日条。
    5(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3-54页。
    1(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2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0,范成大水利围田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水系与地形图》,1987年。此图标高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改成上海地方吴淞高程系加1.6米,改成长办吴淞高程系加1.9米,文中所述标高皆出于此图。
    4(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5(明)姚文灏编辑,汀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37页,陈转运相度水利。
    1(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七十一,权华亭县申嘉兴府辞修田塍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绍熙云间志》卷中,薛淀湖。
    3(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書》卷一五,吴执中言顺导水势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87页,周文英三吴水利。
    5(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一0,嘉靖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
    6(明)姚文灏编辑,汀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65负,潘应武言决放湖水。
    7(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五,遵达纳实哩集江湖水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二。
    9(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1(宋)卫泾:《后乐集》卷十三,论围田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3(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四。
    4(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三,李结上治田三议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四,代平江府回裕斋马相公催泄水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袁甫:《蒙斋集》卷一四,华亭县修复经界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四。
    8(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八,孙鼎松郡水利志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四册,食货七之三七,宣和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条。
    2(宋)卫泾:《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劄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四册,食货七之四十九,绍兴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条。
    4(宋)卫泾:《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嘉泰无兴志》卷二0,风俗,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6《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五,食货八之八,乾道二年四月七日条。
    7(宋)卫泾:《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卫泽:《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史》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农田。
    3《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四册,食货七之三二,政和元年三月十四日条。
    4(宋)范成大著,富寿荪点校:《范石湖集》卷三,《泉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5(宋)倪思:《经鉏堂杂》卷五,霄川,万历刻本。
    1郭书春:秦九韶《数书九章》序注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04.2),第3544页。
    2(宋)吴潜:《许国公奏议》卷二,《论计亩官会一贯有九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李迪:《数书九章新释》,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258页。
    4李迪:《数书九章新释》,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262—264页。
    5《嘉泰吴兴志》卷一,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6《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图片以下列文献中资料为底图改绘:(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卷6《围田先计》,李迪:《数书九章新释》,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257页。
    2《嘉泰吴兴志》卷五,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宋)孙仲益《内简尺牍编注》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于丹:《水生植物群落动态与演替的研究》,载《植物生态学报》1994年第4期。
    1《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嘉泰吴兴志》卷一三,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宋)姜夔著,夏承焘笺校:《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卷二,《惜红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4(宋)魏了翁,(元)方回续:《古今考》卷三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三册,食货六,嘉定二年正月十五日条。
    6(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卷六,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乙集,函韩首,中华书局,1997年,第75页。
    1(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卷六,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三册,食货六,嘉定二年正月十五日条。
    3(宋)王炎:《双溪类稿》,卷二十三,申省论马料劄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二,瓦缶冰花,中华书局,1983年,第24页。
    5(宋)卫泾:《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97年。续集下,龙负舟,第165—166页。
    2(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七,读文集。
    4(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四。
    5(清)朱福清撰,吴香洲点校:《鸳湖求旧录》卷一 ,章丈文江传.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51页。
    6周晴:《嘉善县采访笔记》,2010年11月,手稿。
    1(明)姚文灏编辑、汀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40页,范文穆公《水利图序》。
    2翟成凯等:《中国菰资源及其应用价值的研究》,载《资源科学》2000年第6期。
    3南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科学出版社,1959年,菰属,第635页。
    4(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一一,四部从刊本。
    5(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农器图谱集之一,架田。
    6(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四,记文,诉失蔬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4页。
    8(宋)陆游:《入蜀记》卷一。
    1(明)莫震:《石湖志》卷四,明刻本。
    2(宋)卫泾:《后乐集》卷一七,盖经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会要辑稿》食货卷四0,乾道二年二月十三日条。
    4(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五,买马牧马,清修明崇祯马元调刻本。
    5(宋)王炎:《双溪类稿》卷二三,《申省论马料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7(宋)王炎:《双溪类稿》卷二三,《申省论马料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嘉泰吴兴志》卷一八,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83年。
    9崇祯《吴兴备志》卷一四。
    1《宋会要辑稿》兵二六,淳熙十六年闰五月十七日条。
    2《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宋会要辑稿》兵六,乾道二年七月五日条。
    4谢成侠:《养马学》,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8年,第239页。
    5《宋会要辑稿》兵二一,乾道六年九月八日条。
    6(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卷一,赵霖水利,中华书局。1986年。
    7(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
    8(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至元二十八年潘应武决放湖水。
    9成化《湖州府志》卷二二,《弁山赋》。
    1黄宣伟编著:《太湖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2(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从话》卷四,水学,来源,中华书局,2006年,第92—93页。
    3(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六,《与曹射侯》,中华书局,2002年,第168页。
    4林又祯:《杭嘉湖地区水利规划的回顾》,载《水利规划》1997年第3期。
    5徐琪:《太湖地区的农业生态及其分区》,载《土壤学报》第19卷第2期,1982年5月。
    1(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载《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王建革:《水流环境与吴淞江流域的田制》,载《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载《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3图片据下列文献中所引地图为底图改绘:徐琪、杨林章、董元华:《中国稻田生态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222页,图16-3,圩田景观生态示意图。
    1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2湖州市地名领导小组:《浙江省湖州市地名志》,1982年,编印本,第105页。
    3徐洪:《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4(清)汀目祯篡:同治《南浔镇志》志六,古迹
    5严重敏等:《杭嘉湖地区水十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地理学报》第25卷第4期,1959年8月。
    1(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一0,嘉靖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
    2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70页。
    3徐淇:《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77页。
    4(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9页,农器图谱集之一,沙田。
    5(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六,《高下各田圩岸宜修筑》,《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6(民国)《南浔志》卷四河渠。
    7(民国)《南浔志》卷四,河渠。
    1陈恒力编注,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4月,第20-21页。
    2袁可能:《浙江省北部青紫泥的形成和肥力特征》,《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1期。
    3(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二0书改田碑后。
    4钟功甫等:《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1994年。
    5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29页。
    6(清)佚名纂:光绪《甫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六辑。
    1钟功甫等:《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四,河渠。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2页。
    4《吴兴县土壤志》:吴江县十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1959年,第57-58页。
    5(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二0书改田碑后。
    3湖州市水产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州市水产志》1994年编印本,第3页。
    7(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十二,蚕桑。
    8(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一《明龐太园菱湖志》。
    1(清)姚彦渠撰:《菱湖志》卷二。
    2《吴兴县土壤志》:吴江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1959年,第57-58页。
    3(清)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同治刻本卷廿二,农桑二。
    4吴兴县农林局:《南浔区蚕桑生产情况》,1956年,湖州市档案馆,W73-9-43。
    5吴兴县农林局:《雨涝后桑园管理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6年,W73-7-10。
    6(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4页。
    7《嘉善县1956年参观吴兴县蚕桑生产总结报告》,嘉善县档岸馆,123—2—34,1956年。
    8吴兴县农林水利局编印:《吴兴县1955年粮食、蚕桑、畜牧、水产典型经验汇编》,编印本,第43页。
    9(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运田地法,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24页。
    1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年,第132、179页。
    2湖州市郊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湖州市郊区农业区划汇编》,1986年7月,编印本,第312页。
    3许甲庠编:《青鱼饲养经验》,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整理鱼池的方法,第5页。
    4(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光绪十九年临安孙氏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卷九,乡村附,《潘正谊竹枝词》。
    5(清)陆心源等修,丁宝书等纂:光绪《规安县志》卷六,光绪八年刊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五十九年,第59页上
    6(清)张应昌:《彝寿轩诗抄》卷三,吴兴归舟,同治二年刻本。
    7周晴:《菱湖镇采访笔记》,2011年11月,费月梅老人访谈,手稿。
    1(清)张应昌:《彝寿轩诗抄》卷二,竹墩至桑林道中,同治二年刻本。
    2《宝前两溪志略》卷一,嘉业堂刻本。
    3王雪峰:《浙江吴兴地区淡水鱼产销的调研报告》,大众书店,1949年,第2页。
    4(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运田地法,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129页。
    1钟功甫等:《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12页。
    2万历《湖州府志》卷三《陈良谟记》。
    3成化《湖州府志》卷八。
    4(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二册,浙江下,昆山顾炎武研究会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759页。
    5(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一三,物产,嘉站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
    6(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汀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2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14页。
    2(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一二,树畜部四,养鱼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7页。
    4吴兴县农林局:《南浔区蚕桑生产情况》,1956年,湖州市档案馆,W73—9—43。
    5(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6(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77页
    7吴兴县农业局:《吴兴县道场公社城南大队十壤普查鉴定、土地规划总结》,1959年,湖州市档案,W73—12-77。
    1吴兴县农业局:《吴兴县菱湖区养鱼产业调查报告》,湖州市档案馆,1954年,W73—7—10。
    2《吴兴县土壤志》:吴江县十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1959年,第57—58页。
    3万历《崇德县志》卷二,《物产》。
    4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六,《与曹射侯》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9页。
    5(清)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九,四部从刊本。
    6崇德县政府农林科:《一九五二年崇德县养蚕工作总结》,1952年,桐乡县档案馆,30—1—155。
    7桐乡县崇福公社普规办公室:《用土壤普查成果制定今年丰产计划》,1959年,嘉兴市档案馆,59—1—007。
    1陈恒力等:《补农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83页。
    2宫春生:《太湖地区土地类型特征》,《太湖流域水土资源及农业发展远景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3桐乡县农业区划委员会:《桐乡县农业综合区划》上册,桐乡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
    4(清)汪日祯撰:《湖蚕述》卷一,蒋猷龙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8、28页。
    5(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1页。
    1(清)章震福:《广蚕桑说辑补校订》卷一,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光绪三三年。
    2陈恒力等:《补农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23页。
    3周晴:《桐乡县杨园村采访笔记》,2010年10月,手稿。
    4严重敏等:《杭嘉湖地区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地理学报》第25卷第4期,1959年8月。
    5吴兴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T作委员会编:《吴兴县土壤鉴定土地规划报告》,1959年5月,湖州市档案馆,W73-12-16。
    1(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百谷谱集之一,水稻。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7-68页。
    3周睛:《菱湖镇采访笔记》,2010年11月,手稿。4吴兴县农林水利局编印:《吴兴县1955年粮食、蚕桑、畜牧、水产典型经验汇编》,编印本, 第4,21页。
    5(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6、67、68页。
    6丁颖主编:《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年,第467—468页。
    1吴兴县农林水利局编印:《吴兴县1955年粮食、蚕桑、畜牧、水产典型经验汇编》,编印本, 第21页。
    2《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宋)陈旉:《农书》卷上,耕耨之宜篇,善其根苗篇。
    4石声汉著:《石声汉农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30页。
    5(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6《浙江省建设月刊》,民国二十一年浙江省各县第一期治虫应行特别注意事项。《民国浙汀史料辑刊》第二辑,第二十六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7丁颖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年,第608—610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2《浙江省建设月刊》,民国二十一年浙江省各县第一期治虫应行特别注意事项。《民国浙江史料辑刊》第二辑,第二十六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汀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
    4(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平露堂本。
    5(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三0,《照田蚕行》,四部从刊本。
    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第736页,《湖州府志》(五十卷,清乾隆四年刻本)十二月,《湖录》,《合璧事类》。
    7王利华:《唐宋以来江南地区的农业巫术述论》,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王利华:《“照田蚕”试探》,载《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1《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第440页《黎里志》(十六卷,清嘉庆十年吴江徐氏孚远堂刻本)
    2《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第19页,《寒圩小志》,(不分卷,1962年铅印《上海史料从编》本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74页。吴兴县农业局:《吴兴县道场公社城南大队土壤普查鉴定、土地规划总结》,1959年,湖州市档案,W73—12—77。
    5胡澍沛:《杭嘉湖平原螟害考》,载《农史研究》第七辑,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92页。
    6《浙江省建设月刊》,民国二十一年浙江省各县第一期治虫应行特别注意事项。《民国浙江史料辑刊》第 二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2《耕心农话》下集续言,蚕豆。
    3(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三0,《照田蚕行》,四部从刊本。
    4(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四一,《岁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23页。
    6高启超:《十法防治地下害虫》,载《昆虫知识》1959年第3期。
    7(宋)范成大著,富寿荪点校:《范石湖集》卷二七,《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72—376页,《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第442页,《检校石湖新田》。
    1(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0,说,《范成大水利…田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从话》卷四,水学,围田,中华书局,2006年,第102页。
    3《江南晚报》文学副刊,《家乡的河浜》,转引自http://www.sanyue.org/sw/sb/18655.html。
    4(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24页。
    5(元)王祯撰,缪启愉,繆桂龙译注:《尔鲁工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百谷谱集之一,苇。
    1刘汉俊:《芦苇夜蛾研究初报》,载《山东农业科学》1981年第3期。
    2游兰韶等:《芦苇豹蠡蛾的研究》,载《昆虫学报》1994年第2期。
    3刘思义等:《芦苇害虫综合防治试验小结》,载《农业科技通讯》1986年第8期。
    4(元)戴表元:《剡源逸稿》卷二七,《除夜行赠大梁刘集卿》。
    5(宋)李樗:《毛诗集解》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农桑通诀集之二,垦耕篇第四。
    7(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二,议,《沈残幾代东南水利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陡鸿身、连光花:《太湖的自然地理及水产资源的利用问题》,载《地理》1963年第5期。
    1(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0,说,《范成大水利围田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贝,百谷谱集之十,苎麻。
    3(元)娄元礼:《田家五行》卷下,明张师说校订本。
    4(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9页。
    5《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6马锷:《杭州的大麻》,载《中国农业科学》1952年第6期。
    7(宋)刘一止:《苕溪集》卷二四,《黄草道衣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嘉泰吴兴志》卷二O,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9(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0,文渊阁四库全书。
    10《绍熙云间志》上,物产。
    11(宋)吴泳:《鹤林集》卷三九,《兴隆府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施玉明编著:《实用苎麻栽培技术问答》,气象出版社,1986年,第47灭。
    2(宋)刘一止:《苕溪集》卷五三,《望海潮》,文渊阁四库从书本。
    3(明)邝璠著,石声汉、康成懿校注:《便民图纂》卷三耕夺篇,农业出版社,1959年。
    4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载《地理研究》1982年第3期。
    5(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64页。
    1图片改绘自:陈恒力等著:《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图9.桐乡县杨园村田、地、池交错图。
    2(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1(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2《桐乡县屠甸公社四管理区第十六生产队早地土壤调查表》1959年,筒乡县档案馆,87-1-136。
    3陈恒力等:《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第118页。
    4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十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裁《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5(清)孙峻,(明)耿橘撰《筑圩图说及筑圩法》,汪家伦整理,农业出版社,1980年。
    1图片根据下列文献中地图作为底图改绘:(清)孙峻,(明)耿橘撰,汪家伦整理:《筑圩图说及筑圩法》,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6页。
    1《宝前两溪志略》卷一。
    2《宝前两溪志略》卷四。
    3(清)陆心源等修,丁宝书等纂:光绪《归安县志》卷六,光绪八年刊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五十九年,第44页下。
    4湖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古村竹墩》,2007年,编印本,第21页。
    1资料来源:湖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古村竹墩》,编印本,2007年,第25页,菱湖镇竹墩村沈氏老人回忆绘民国时期竹墩村地图。
    2姚彦渠:同治《菱湖志》卷一,地理门.
    1光绪《菱湖镇志》序,汪鲁鹏。
    2光绪《菱湖镇志》卷一,明 太元菱湖志。
    1图片改绘自:(清)孙志熊纂:《菱湖镇志》,光绪十九年刻本,图。
    2(宋)沈与求:《龟溪集》卷十一,《湖州德清县重修孔子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光绪《菱湖镇志》卷四,河渠,《纪事诗注》。
    2(宋)沈与求:《龟溪集》卷十一,《湖州德清县重修孔子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嘉泰吴兴志》卷五,水,引唐人记,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光绪《菱湖镇志》卷一四,《苕南放生碑记》。
    5光绪《菱湖镇志》卷一六,金石补,《重建永宁桥亭碑记》。
    6光绪《菱湖镇志》卷九,街巷。
    7光绪《菱湖镇志》卷四,河渠,《纪事诗注》。
    1光绪《菱湖镇志》卷一,《菱湖纪事诗》。
    2光绪《菱湖镇志》卷二,公廨。
    1《菱湖孙氏家谱》卷二,传,《灵峰府君传》,上海市图书馆藏。
    2光绪《菱湖镇志》卷二二,氏族。
    3《菱塘朱氏族谱》第一册,传志,怡斋先生传,上海市图书馆藏。
    1光绪《菱湖镇志》卷一,《明龐太元菱湖志》。
    2姚彦渠:同治《菱湖志》卷一,地理门。
    3光绪《菱湖镇志》卷四二,事纪,《孙铨上郡守论田地六则》。
    4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赵金过菱湖诗》。
    5(清)戴名世:《南山集》卷一三,纪行,《庚辰浙行日记》,光绪刻本。
    1(明)朱国祯:《朱文肃公集》救荒略,《答曾父母书附市户议》。
    2(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六,隄利,中华书局,1959年。
    1章楷:《江浙近代养蚕的经济收益和蚕业兴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稽发根:《湖丝-辑半湖丝源流考》,载《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
    3(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蚕报》,中华书局,1959年,第44—45页。
    1钱天达:《中国蚕丝问题》第一章,概论,黎明书局,民国25年。
    1(南北朝)萧统:《文选》卷四三,《与陈伯之书》。
    2万绳南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2000年,第203—215页。
    3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编委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693页。
    4《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5《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许品诚:《太湖翘嘴红鲌的生物学及增殖问题的探讨》,载《水产学报》第8卷,1984年12月第4期。
    2倪勇、朱成德主编:《太湖鱼类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宋)高似孙:《蟹略》,夏蟹,载黄纯艳、站秀梅点校:《宋代经济谱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4许步邵等:《河蟹养殖》,政协湖州市委员会培训中心编印,1992年,编印本,湖州市图书馆藏,第17页。
    5(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物产类,嘉靖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第807页。
    6《全唐诗》卷五二二,《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杜牧。
    7(宋)高似孙:《蟹略》,夏蟹,载黄纯艳、站秀梅点校:《宋代经济谱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1(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孙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一九:《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中华书局,2009年,第975—978页。
    2(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四,梦譮,中华书局,1983年,第65页。
    3(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孙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八:《画鱼歌(自注湖州道中作)》。中华书局,2009年。
    4(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四,《和子瞻画田鱼歌》,中华书局,1999年,第80页。
    5(清)盛爌纂:《前朱里纪略》风俗,划白鱼。
    1《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鱼属,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编:《太湖渔业史》,1986年,编印本,第92页。
    3《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诸葛阳主编:《浙江动物志·鸟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5江苏省建湖县《田家五行》选释小组:《田家五行》选释,鸟兽类,中华书局,1976年,第42—43页。
    6《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篇》卷六,中华书局,2007年,第33—34页。
    2黄美华主编:《浙江省动物志·两栖类·爬行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27页,(?)。
    3《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4《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5(宋)倪思:《经锄堂杂志》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浙江动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动物志·兽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03、115、121页。
    7(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一五,西余禅师传,释德洪,明崇祯六年刻本。
    1《草木典》卷一九八。
    2徐英宝等:《珠江三角洲的水松生长调查》,载《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四。
    4徐祥浩等:《水松的生态及地理分布》,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
    5《全唐诗》卷六二八,《和袭美寒夜文宴润卿有期不至》。
    6《全唐诗》卷六一五,《虎丘寺西小溪闲泛三绝》。
    7曹福亮主编:《中国银杏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第30、31页。
    8姚迁、古兵编著:《六朝艺术》,文物出版社,1981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画,一六二,南壁竹林七贤砖画(拓片),一六三,北壁竹林七贤砖画(拓片)。
    9梁立兴等:《银杏野生种群的争论》,载《林业科学》2001年第1期。
    1(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97年,前集,松五粒,第39页。
    2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栽培史略》,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
    3(晋)陆玑:《毛诗草小鸟兽虫鱼疏》,从书集成本。
    4(后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养鱼第六十一,蒪,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463页。
    1赵有为主编:《中国水生蔬菜》,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41—143页。
    2(后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羹臛法第七十六,蒪,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589页。
    3(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下册卷九,中华书局,2009年,第843页。
    4赵有为主编:《中国水生蔬菜》,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44页。
    5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第六,书证第十七,中华书局,1993年,第410—411页。
    1’赵有为主编:《中国水生蔬菜》,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2同治《湖州府志》物产。
    3《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张翰。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2384页。
    4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稻作生态与水稻土形成》,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11年第1期。
    5伊焕章,张正祥:《对江苏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些比认识》,载《考古》1962年第3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8页。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第六,书证第十七,中华书局,1993年,第410—411页。
    2(宋)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尔雅翼》卷五,黄山书社,1991年。
    3周进、陈家宽:《湖北斧头湖浮叶水生植物群落研究.荇菜群落的结构》,载《水生生物学报》1996年3月第20卷第1期。
    1《嘉泰吴兴志》卷一九,塘,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宋)苏轼撰,胡乃长等辑注:《图经本草》(辑复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273页。
    3中国湿地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湿地植被》,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8—181页。
    4(清)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隰草类,芦,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354页。
    5《芦苇》编写组编:《芦苇》,轻工业出版社,1978年,第97页。
    6具体的研究参见郑云飞:《宋代浙江蚕业的开发》,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
    1《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三七,《么免秀州和买绢奏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唐)张藉:《张司业诗集》卷一,《江南曲》,四部从刊景明本。
    4(清)徐倬编:《全唐诗录》卷八九,《送友游吴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苏轼著,(宋)施元之注:《施注苏诗》卷五,《将之湖州戏赠莘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嘉泰吴兴志》卷二0,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7(宋)厐元英:《文昌杂录》卷四,清学津讨原本。
    8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244页。
    9苏州农学院《水生作物的栽培》编写组:《水生作物的栽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2页。
    1《全唐诗》卷一五四,《江有枫一篇十章》,萧颖士。
    2《嘉泰吴兴志》卷五,湖,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清)孙志熊纂:《菱湖镇志》卷一一,物产,菱,光绪刻本。
    4《全唐诗》卷八一五,《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一首》,皎然。
    5《全唐诗》卷八一九,《九日同卢使君幼平吴兴郊外送李司仓赴选》皎然。
    6《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引滕甫诗《送俞退翁致仕》,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7《全唐诗》卷六一一,《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罩》,皮日休。
    1(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赴霄任君有诗相送仍怀旧赏因次其韵》。上海:L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2(南北朝)徐陵撰:《玉台新咏》卷之六,《采菱》。
    3(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芰,中华书局,1981年,第184—185页。
    4(唐)钱起:《钱考功集》,卷九,四部从刊本。
    5(宋)姚补之:《鸡肋集》卷第一0,跋遮曲。
    6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10页。
    7(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八0,《太洲湖》。
    8(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71页。
    1《全唐诗》卷六一六,《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皮日休。
    2《全唐诗》卷六二二,《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之以仲荣谢》,陆龟蒙。
    3吴耕民著:《中国蔬菜栽培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15页。
    4(宋)倪思:《经锄堂杂志》卷五,霄川,明万历刻本。
    5《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6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3页。
    7《嘉泰吴兴志》卷五,河渎,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8(明)田艺蘅撰,朱碧莲点校:《留青日札》卷二六,《菠饭芋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93—494页。
    1湖州菱湖的费月梅老人出嫁前是菱湖镇西北东苕溪边查家簖村的村民,她小时候的查家簖村每家每户的仓里一般都有三个堆:菱角堆、芋头堆、红薯堆,当地农家每天都要用这些食物补细粮的不足,菱米、芋头、红薯和米一起煮成的稀饭,是传统时代当地农家的主食。周晴:《菱湖采访笔记》(手稿),2010年11月1日,《菱湖镇五桂厅费月梅老人访谈》。
    2(明)董斯张编:《吴兴艺文补》卷六0,《秋日田家乐》,章嘉祯。
    3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9页。
    4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6-9页,赵有为编著:《水生蔬菜栽培技术问答》,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54—65页。
    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三0,土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57页。
    6(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四,《邵郎中姑苏园亭》,四部从刊本。
    7《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菱,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8(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篇》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6页。
    1虞稽舜、莆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8页。
    2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载培史略》,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
    3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4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6页。
    5宋秀珍:《嘉兴特产一南湖菱》,载中国园艺学会编《中国名特蔬菜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323—324页。
    6(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0,《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66—873页。
    7嘉兴市粮食作物研究所:《嘉兴地区菱的品种与栽培技术》,载《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6期:吴耕民等著:《种菱》,中华书局印行,1950年:苏北农学院《水生作物的载培》编写组:《水生作物的载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92、159页。
    8(宋)范成大著,富寿荪点校:《范石湖集》卷二七,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72—376页。
    1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10页。
    2崇顺《嘉兴县志》卷一0,物产,菱,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从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16页。
    3(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0,物产二,嘉兴府。
    4吴耕民著:《中国蔬菜栽培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11—512页。
    5丁炳扬等:《菱属植物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载《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第3期,1996年7月。
    6《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7(宋)杨万毕:《诚斋集》卷三二,《菱沼》,四部从刊本。
    1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编委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693页。
    2吴耕民著:《中国蔬菜栽培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11—512页。
    3苏州专区水产资源勘察调查队:《太湖水产资源勘查调查报告》,编印本,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资料室藏。
    4(清)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嘉录》卷一一,起荡鱼,中华书局,2008年,第188—189页。
    5江苏省水产十部训练班编:《水生植物种植资料汇编(第一辑)》俞巧生:《水生植物种植经验初步总结——本轻利重的付业》,1962年,编印本,第32页。
    1(明)陶爽龄《今是堂集》卷一诗,《四车荡》,明崇祯刻本。
    2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4页。
    3(明)高濂:《遵生八牋》卷一二,饮馔服食牋中,菱科,明万历刻本。
    4(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家常日用,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96页。
    5周睛:《菱湖采访笔记》,2010年11月1日,菱湖镇五桂厅费月梅老人访谈,手稿。
    6江苏省水产十部训练班编:《水生植物种植资料汇编(第一辑)》俞巧生:《水生植物种植经验初步总结——本轻利重的付业》,1962年,编印本,第32页。
    1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第4页。
    2(宋)陈起:《江湖小集》卷一二,毛珝:《吴门田家十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0,《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华书局,2008年,第866—873页。
    4(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六,公移,《耿橘议浚白茆等河浦申》,四库全书本。
    5(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二,议,《张衎水利款议》,四库全书本。
    6(宋)刘宰:《漫塘文集》卷二0,《重修灵济庙记》,民国嘉业堂藏书本。
    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0,《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华书局,2008年,第866—873页。
    2(宋)朱腾非:《紺珠集》卷一一,葑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范成大著,富寿荪点校:《范石湖集》卷二七,《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72—376页,《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4(元)任仁发:《水利集》卷四。
    5(清)陈和志:乾隆《震洋县志》卷二八,经略一,光绪重刊本。
    6(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二,议,《沈幾東南水利议》,四库全书本。
    1周睛:《嘉善采访笔记》,2010年11月18日,嘉善县杨庙乡六百亩荡、光明村鸟溪漾老人访谈,手稿。
    2(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0,《七月既望晚观菱壕》,四部从刊本。
    3(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苕溪登舟》,四部从刊本。
    4(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二0,《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齐鲁书社,1996年,子部第165册。
    5吴耕民著:《种菱》,商务印书馆,第3页。
    1(清)孙原湘:《天真阁集》卷五,《采菱词》,清嘉庆五年刻增修本。
    2窦鸿身等:《试验区植菱后某些环境因子变化的初步观察》,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东太湖环境条件与水体农业试验研究文集(第一集)》,编印本,1982年,第4-25—31页。
    3(宋)释道潜:《参寥子集》诗集卷九,《送钱持王主簿西归》,四部从刊景宋本。
    4(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说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81—86页: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栽培史略》,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夏如冰:《古代江南菱的栽培与利用》,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2(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从话》卷四,水学,协济,中华书局,2006年,第110页。
    1(元)王祯《农书》中称:木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但从元代到明初,嘉湖一带的蚕桑业并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荣,如明代后期郭子章的《蚕论》中说:“今天下蚕事疏阔矣。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夥,取给于湖茧。”东南织丝所用的原料,皆来自于湖州地区。
    2蒋献龙:《浙江桑品种的形成和分化》,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第94—99页。
    3(清)卫杰:《蚕桑萃编》,卷二,续修四库全书。
    4(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农业出版社,1962年。
    5(清)卫杰:《蚕桑萃编》,卷二,续修四库全书。
    6周匡明:《鲁桑嫁接技术的南传和湖桑的形成问题》,录于(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第190页,农业出版社,1983年。
    1李伯重:《明清江南蚕桑亩产考》,载《农业考古》1995年第3—4期。
    2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农桑。
    3《中外农学合编》卷九,桑。
    4从野生苗变成为一株品种优良的湖桑苗,要经过许多复杂的劳动。选种之后,当年秋冬培育成六、七寸至一尺多高的一年生实生苗,名曰广禾。嫁接大都是在春分到清明这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嘉湖农民一般喜种大号苗,大号苗是以二年生毛桑为砧木而嫁接。湖州人费星甫言:“农桑诸书有移栽、压条、栽条、栽稍诸法,皆非吾乡所习用。”
    5《王祯农书》卷二十一。
    6《崇德县养蚕生产工作总结》,1952年,筒乡县档案馆,30-1-155。
    7郑云飞:《“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载《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1《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刻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2《咸淳临安志》卷五八:桑。
    3化振红著:《分门琐碎录》校注之农桑,巴蜀书社,2009年,第31页。
    4(元)大司农司编,马宗申译注:《农桑辑要译注》卷三,论桑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5(明)黄省曾:《蚕经》卷一,从书集成本。
    6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7(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46页。
    1(清)汪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汁释》卷一,农业出版社,1987年。
    2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第142页,《劝桑说》。
    3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蚕桑科:《加兴地委关于加湖蚕桑资料(第二部分民国时代生产概况)》中共浙江省嘉兴地方委员会政治研究室编,浙江省档案馆,1961年12月,J-116-15-301.五、国民党政府在蚕桑生产技术上采取的若干措施及人民创造的经验。
    4黄头桑即芽眼为黄色的品种,五头桑,在桐乡一带叫“五眼青”。密眼青,即芽眼在枝条上分布密级的品种。
    5(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6《调查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报告(初稿)》,湖州市档案馆,1954年,W73—7—13。
    1周匡明:《蚕业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
    2(清)方大湜:《蚕桑提要》,续修四库全书。
    3(清)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一,农业出版社,1987年。
    4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农桑。
    5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二。
    7林寿康:《浙江不同地区桑树品种生态型》,《浙江桑树品种明录》附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印。
    8光绪《富阳县志》记载:“桑,《府志》云:有女桑,山桑。出富阳者佳。余县接种者亦名富阳桑。”富阳桑即是浙江富阳县所产,后又有按语说明:“富阳桑树高而叶大。十人名荷叶桑。东南正南两乡最盛,每有新涨沙地,皆植桑树。故较匪前已多倍。”可见,据当时人的理解,富阳桑与荷叶桑乃出于同一品种。
    9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农桑。
    10(清)方大湜:《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
    11(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1(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2《泉溪乡全乡桑叶丰产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6年,W73-9-34。
    3(清)费星甫撰:《西吴蚕略》,续修四库全书。
    4(明)黄省曾:《蚕经》,从书集成本。
    5(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6光绪《乌青镇志》卷七,农桑。
    7(清)李聿求:《桑志》卷二,续修四库全书。
    8(清)刘清藜:《蚕桑备要》卷一,续修四库全书。
    9(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二,引黄省曾:《艺桑总论》。
    10林寿康:《浙江不同地区桑树品种生态型》,《浙江桑树品种明录》附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印。
    1刘思赞:《浙江桑园之概况》,《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2宣霞章等:《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调查报告》,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3《吴兴县戴林区滨湖乡第三代表区俞伯良桑园丰产户情况调查》,湖州市档案馆,1954年,W73—7—19。
    4(宋)吴怿撰,(元)张福补遗,胡道静校注:《种艺必用》,,农业出版社,1963年,第20页。
    1(清)张行孚:《蚕事要略》,续修四库全书。
    2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第142页,《蚕桑述要》系同治年间吴兴人俞墉所作,此书是其在家乡栽桑养蚕方面的亲自尝试后的记录。
    3《吴兴县蚕桑生产调查报告》,浙江省档案馆,1957年,J-11613-98。
    4(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5《劝桑说》,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
    6(清)方大湜:《蚕桑提要》,续修四库全书。
    7(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6,44页。
    8(清)吴烜:《种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9(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1《吴兴县第七农技推广站现有桑吲肥培管理工作总结》,湖州市档案馆,1956年,W73-9-42。
    2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3(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4杨源时:《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的若干历史经验》,载《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6期。
    5(清)汀日祯撰:《湖蚕述》卷一,蒋献龙校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6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51页。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46页。
    3宣霞章等:《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调查报告》,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4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5韩鄂:《四时纂要》卷一《正月》条中提到:“每年及时科研,以绳系石坠四向枝,令婆娑。”
    6顾青虹:《桑树的剪定问题》,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3期。
    7(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1(清)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第三册,《嘉禾道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资料来源:(清)沈秉成著,郑辟疆校注:《蚕桑辑要》,1960年,农业出版社,第18-20页。
    1(清)沈秉成:《蚕桑辑要》卷十一。
    2吴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箐山乡明星社桑叶丰产经验》,1955年,湖州市档案馆,W73-8-28。
    3(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4《吴兴县白雀乡俞伯良桑园丰产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8年,W73-11-14。
    5《浙江省1952年桑叶丰产情况调查表》,湖州市档案馆,1952年,W73-5-13。
    6《咸淳临安志》卷五八:桑,数种,白青桑、白桑、拳桑、大小梅红、鸡爪之类。
    7(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六引。
    1(宋)陈起:《江湖后集》卷一0,《归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陈起:《江湖小集》卷四一,《田父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赵蚕頫著,任道斌辑集、点校:《赵孟頫文集》卷二,《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24—25页。
    4(明)俞宗本:《种树书》,康成懿校注,农业出版社,1962年。
    1《王祯农书》卷二十一。
    2(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六引王公随《野步》诗,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3(宋)范成大著,富寿蓀点校:《范石湖集》卷七,《科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4(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49页。
    5成化《湖州府志》卷八。
    6崇祯《乌程县志》卷四土产。
    7(明)黄省曾:《蚕经》卷一,从书集成本。
    8万历《湖州府志》卷三。
    1(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乃服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明)黄省曾:《蚕经》卷一,从书集成本。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49页。
    4《蚕桑述要》,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69页。
    5(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49页。
    6(清)高铨:《蚕桑辑要》卷上,续修四库全书。
    7(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
    8(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9(清)汪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农业出版社,1987年。
    10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农桑。
    11(清)方大湜:《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
    1(清)汀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一,农业出版社,1987年。
    2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蚕桑(二)养蚕,《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3期。
    3(清)汪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二,出火:小蚕用火,三眠去之,故名出火,农业出版社,1987年。
    1(清)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一,农业出版社,1987年。
    2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蚕桑(二)养蚕,《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3期。
    3(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4(清)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卷一,栽桑,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5(清)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一-,总论,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1页。
    6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志农桑。
    7(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8(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丁开物译注》,乃服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53页,陈恒力校释部分。
    2周匡明:《蚕桑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3(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4(清)赵翼:《赵冀诗编年全集》,第三册,《嘉禾道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5(清)郑文同:《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
    6(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7吴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菁山乡明星社桑叶丰产经验》,1955年,湖州市档案馆,W73-8-28。
    8同治《湖州府志》卷三0。
    1嘉兴县农业局:《本县有关农技站关于蚕桑生产的调查资料》,嘉兴县农业局,1960年。
    2(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3(清)沈秉成:《蚕桑辑亚》卷一一,续修四库全书。
    4《浙江省1952年桑叶丰产情况调查表》,1952年,湖州市档案馆W73-5-12。
    5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45页,《劝桑说》。
    6(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2(清)章震福校订:《广蚕桑说辑补校订》卷一。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4(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5(清)方大湜:《蚕桑提要》卷二,蚕事,续修四库全书。
    6(清)沈练撰:《广蚕桑说辑补》卷上,从书集成。
    7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19页。
    8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203页,《蚕桑述要》。
    9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99页,《吴兴蚕书》。
    1吴兴县人民政府蚕业指导所:《1953年春期昊兴县蚕业丰产代表座谈总结会》,1953年,湖州市档案馆,W73-6-4。
    2(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3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88页。
    4吴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箐山乡明星社桑叶丰产经验》.1955年,湖州市档案馆,W73-8-28。
    5转引自:章楷,余秀茹编著:《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页,《吴兴蚕书》。
    6(清)郑文同:《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
    1(宋)陈旉撰,万国鼎校注:《农书》卷下,收蚕种之法篇,第二,农业出版社,1965年,第57页。
    2《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
    3(清)汪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5页,蒋献龙注释部分。
    4(清)沈秉成撰:《蚕桑辑要》杂说,续修四库全书。
    5转引自:章楷,余秀茹编著:《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页,《吴兴蚕书》。
    6(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志农桑。
    7(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一。
    8(清)章震福校订:《广蚕桑说辑补校订》卷一。
    1(民国)《德清县志》卷四食货志农桑。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21页。
    3(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乃服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4李群:《湖羊的历史来源及探索》,载《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5何春华:《吴兴桑蟥防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蚕桑通报》1979年第3期。
    6(清)章震福校订:《广蚕桑说辑补校订》卷一。
    7内江专区商业局外贸科翻印:《怎样养好湖羊》,1967年,编印本,第13页。
    8(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9郑不留主编:《中国家畜生态》,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211页。
    10《浙江省蚕桑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蚕桑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00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77,64页。
    2(清)汪日桢撰,蒋献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一,农业出版社,1987年。
    3俞荣粱:《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4内江专区商业局外贸科翻印:《怎样养好湖羊》,1967年,编印本,第1页。
    5钟功甫等:《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12页。
    1周奇迹,张益农:《浙北嘉湖平原桑园土壤调查研究》,《土壤通报》1999年第2期。
    2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93页。
    3李伟波、徐淇:《地形因素对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发生与肥力的影响》,《土壤》1982年第6期。
    4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十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71页。
    1图片以下列文献中地图作为底图改绘: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23页,图10.嘉兴惠民公社东、西洋浜土壤分布图。
    2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23页。
    3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1页。
    4(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5陈恒力等:《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第21页。
    6浙江省桐乡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鉴定土壤规划报告》,1959年,41-5-359。
    1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
    2(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3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87页。
    4(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
    5吴兴县农林局:《练市人民公社土壤鉴定报告》,1959年,湖州市档案,W73-12-77。
    6浙江省桐乡县土壤普查十地规划T作委员会编:《石门公社五径受理区土专家土壤鉴定报告》,桐乡县档案馆,1959年,41-5-359。
    7同治《湖州府志》卷三0。
    8(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上卷,运田地法,1983年,农业出版社,第43页。
    4浙江省桐乡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石门公社五径受理区土专家土壤鉴定报告》,桐乡县档案馆,1959年,41-5-359。
    2图片根据以下文献中地图改绘: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1页,图2-2.河网平原土壤分布规律图解(嘉兴专区太湖南岸至杭州湾北岸)。
    3(清)唐甄:《潜书》下篇下·教蚕,续修四库全书。
    4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刊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1(宋)陈旉撰,万国鼎校注:《陈勇农书校注》卷下,农业出版社,1965年,第55页。
    2嘉泰《吴兴志》卷二0,《物产》,嘉业堂刊本,成文出版社,1983年。
    3(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培养桑树法十九条之桑地说一条,农业出版社,1960年,第1页。
    4(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三,游城西道中:《香山》(吴王种香处),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5(元)方澜:《石门夜泊》,(清)沈季友撰:《槜李诗繁》卷三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钱天达:《中国蚕丝问题》第一章,概论,黎明书局,民国25年。
    7(清)张炎贞:《乌青文献》卷三,春草堂藏板刻本。
    8(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一三,嘉站三十九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84年。
    9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王家范:《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载《史林》1987年第2期;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陈学文:《明清时期湖州的丝织业》,载《浙江学刊》1993年第3期。
    1范余民认为,日本江户时代对华丝需求减少也是原因之一,参阅: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278页。
    2据李伯重的估计,到17世纪初,江南丝输出量每年达11000担左右,参阅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其他相关研究参阅: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5集:范金民:《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清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全汉升:《自明季全清中叶西属美洲的中国丝货贸易》,《中国经济史论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51—472页。
    4(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卷上,乃服第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5光绪《嘉兴府志》卷三二,艺文二,《张东侯郡守屏风记》。
    6(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0,《纺织之利》。
    7嘉站《德清县志》卷三,《食货考》。
    8(明)孙铃:《上郡守论田地六则》,(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四二,事纪。
    9(清)董蠡舟:《稍叶》,民国《新塍镇志》,卷三,《桑》。
    10(清)蔡容升原纂,蔡蒙续纂:《双林镇志》,卷一四,《蚕事》。
    1吴兴县农林局:《雨涝后桑园管理经验》,1954年,湖州市档案馆,W73-7-10。
    2(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蚕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页。
    3(清)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秀水县水道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4(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八。
    5(清)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卷廿一,农桑,董蠡舟:《稍叶》。
    6(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三,农本,《国朝重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6—77页。
    7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水利电力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水系与地形图》,1987年10月。
    8(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八,《与孙商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4页。
    9(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附录,《张杨园先生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98页。
    1(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一九,《耕赁末议》,(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71页。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3(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八,《重世业》,(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76页。
    4(清)孙嘉淦:《南游记》,(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一七。
    5(明)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第67页。
    6(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7(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广志绎》卷之四,江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6页。
    8(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
    1正德《桐乡县志》卷九。
    2严重敏等:《杭嘉湖地区水十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载《地理学报》第25卷第4期,1959年8月,《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图》。
    3(清)张燕昌:《鸳鸯湖棹歌》,(清)王昶:《湖海诗传》卷四一,嘉庆刻本。
    4乾隆:《海盐县志图经》卷一。
    5(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下,饲蚕法六十六条,(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年,第45页。
    6(明)黄省曾:《蚕经》卷一,从书集成本。
    7(清)张大昌辑:《临平记补遗》。
    8(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三九,《村舍杂书》之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朱点:《本郊土产诗》,《武林掌故从编》。
    1(清)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卷一,农业出版社,1987年。。
    2(清)许瑶光等纂修:《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三,农桑。
    3刘思赞:《浙江桑园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4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5(清)吴烜:《种桑说》,同治刻本。
    6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蚕桑科:《加兴地委关于加湖蚕桑资料(第二部分民国时代生产概况)》中共浙江省嘉兴地方委员会政治研究室编,浙江省档案馆,1961年12月,J-116-15-301,五、国民党政府在蚕桑生产技术上采取的若干措施及人民创造的经验。
    1(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乃服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1983年,第113页。
    3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农桑引《乌青文献》文。
    4(民国)周庆云:《南浔志》,卷三0“农桑”。
    5《吴兴蚕书》,转引自:章楷:《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63页。
    6(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7(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上,农业出版社,1960年。
    8尹绍烈:《蚕桑辑要合编》。
    1周匡明:《我国桑树嫁接技术的历史演变》,载《蚕业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2陈师颢:《浙江的桑苗培育》,《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第一集,编印本。
    3周德华译:《华中蚕业的调查》(1925年,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载《丝绸》2000年第1期。
    4《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篇,农林畜牧,第八章,蚕桑。
    5(清)吴烜:《种桑说》,同治刻本。
    6刘思赞:《浙江海宁、崇德桑苗业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1图片改绘自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海宁、崇德、桐乡桑苗分布概况图》,用Mapinfo软件改绘。
    2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61页。
    3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4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42页。
    5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1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60页。
    2刘思赞:《浙江海宁、崇德桑苗业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3(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蚕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页。
    4(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一二,蚕桑,稍叶。
    6田尻利:《清代农业商业化の研究》,汲古书院,1999年。第六章、太湖南岸地方における桑業壳買。
    7(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蚕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页。
    1正德《新市镇志》卷一。
    2(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蚕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页。
    3(明)茅坤:《玉芝山房稿》卷一0,《文林郎大宁都司参军亡弟双泉墓志铭》,四库存目本:张大芝,张梦新点校:《茅坤集》卷二三,《亡弟双泉墓志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81页。
    4(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2、56、57页。
    1转引自:滨岛敦俊:《明末江南乡绅の具体像》,第192—195页。谷口规矩雄、岩见宏编:《 明末清初の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9年。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47、54、66页。
    3李伯重:《对《沈氏农书》中一段文字的我见》,载《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
    4(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八,《与徐敬可》,(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7页。
    5(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52页。
    1(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48页。
    2(民国)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上海)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第8页。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1—82页。
    4(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2页。
    5(清)凌介禧:《程安德三县赋考》卷二,同治三年木活字本。
    6(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卷下,杂说九条,(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年,第62页。
    7吴兴县农林局:《南浔区蚕桑生产情况》,1956年,湖州市档案馆,W73—9—43。开叶船,参阅汪日桢纂:《南浔镇志》,董蠡舟,《稍叶》:“三眠后买叶者以舟往,谓之开叶船。”
    1(清)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四二,事纪,引明孙铨上郡守,论田地六则。
    2(民国)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上海)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第29,103页。
    3(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70页。
    4(清)张炎贞:《乌青文献》卷三,春草堂藏板刻本。
    5万历《崇德县志》卷一二,《蚕桑》。
    1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3吴晓晨:《蚕桑衰落中的吴兴农村》,载《东方杂志》,1935年第三十二卷第8号。
    4民国《南浔志》卷四,《河渠》。
    5张履祥辑补,陈恒力等校释:《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0页。
    1桐乡县屠甸人民公社:《本社关十桃园管理区水田、旱地、花白、桑林、什地土壤种类方面汇总普查表》,1959年3月-1959年4月,桐乡县档案馆,87-1-138。
    2陈恒力等:《补农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7—29页。
    3《嘉兴专署关于嘉兴县洪合乡五星农业社蚕桑调查研究工作的总结报告》,1957年,湖州市档案馆,68—9—19。
    4康熙《桐乡县志》,卷四,何金蔺:《课蚕》。
    5《吴兴报》第154期,1957年2月22日,星期五。
    中国湿地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湿地植被》,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吴征镒:中国植被编委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组织编写,吕宪国主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
    钟功甫等:《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1993年。
    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室:《杭嘉湖平原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农业》,浙江农业大学学报编辑室,1986年,编印本。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
    郑丕留主编:《中国家畜生态》,农业出版社,1992年。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
    《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缪启愉编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
    张芳著:《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
    章楷,余秀茹编著:《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褚绍唐:《上海历史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从考》,中华书局,1996年。
    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魏嵩山:《浙江地区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
    陈恒力编著、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农业出版社,1958年。
    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周匡明:《蚕业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太湖综合调查初步报告》,科学出版社,1965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主编:《太湖流域水土资源及农业发展远景研究》,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东太湖环境条件与水体农业试验研究文集(第一集)》,编印本,1982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合编:《太湖流域自然资源地图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水系与地形图》,1987年。
    钱天达:《中国蚕丝问题》,黎明书局,民国25年。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
    苏州专区水产资源勘察调查队:《太湖水产资源勘查调查报告》,编印本,1958年。
    桐乡县农业区划委员会:《桐乡县农业综合区划》上册,桐乡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
    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
    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编:《太湖渔业史》,1986年,编印本。
    陈吉余著《中国河口海岸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陈吉余著:《陈吉余(伊石)2000——从事河口海岸研究55年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等著:《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徐淇:《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孙顺才、黄漪平主编:《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
    黄宣伟编著:《太湖流域规划与综合治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
    马湘泳、虞孝感等著:《太湖地区乡村地理》科学出版社,1990年。
    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
    苏州农学院《水生作物的栽培》编写组:《水生作物的栽培》,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
    吴耕民著:《中国蔬菜栽培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
    中国园艺学会编《中国名特蔬菜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1987年。
    虞稽舜、董新一编著:《种菱法》,科技出版社,1953年。
    黄美华主编:《浙江省动物志·两栖类·爬行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浙江省蚕桑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蚕桑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
    洪焕椿、罗伦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伯重:《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伯重:《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李伯重:《千里史学文存》,杭州出版社,2004年。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王湘云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李迪:《数书九章新释》,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年。
    曹福亮主编:《中国银杏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
    姚迁、古兵编著:《六朝艺术》,文物出版社,1981年。
    丁文江著,汪胡桢译:《扬子江下游之地质》,载《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1929年第1,2期。
    吴晓晨:《蚕桑衰落中的吴兴农村》,载《东方杂志》,1935年第三十二卷第8号。
    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1945年第二卷第七号。
    刘思赞:《浙江桑园之概况》,《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刘思赞:《浙江海宁、崇德桑苗业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宣霞章等:《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调查报告》,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杨源时:《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的若干历史经验》,载《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6期。
    顾青虹:《桑树的剪定问题》,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3期。
    何春华:《吴兴桑蟥防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蚕桑通报》1979年第3期。
    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蚕桑(二)养蚕,《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3期。
    林寿康:《浙江不同地区桑树品种生态型》,《浙江桑树品种明录》附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印。
    稽发根:《湖丝-辑里湖丝源流考》,载《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
    周德华译:《华中蚕业的调查》(1925年,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载《丝绸》2000年第1期。
    严重敏等:《杭嘉湖地区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地理学报》第25卷第4期,1959年8月。
    严钦尚:《浙江省钱塘江及太湖流域地貌发展过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地理集刊》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年。
    严钦尚、黄山:《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地理学报》1987年3月,第42卷第1期。
    洪雪晴:《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研究》1991年第4期。
    严钦尚、洪雪晴:《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载《海洋学报》1987年第6期。
    赵为民等:《江苏南部滆湖成因演化的初步认识》,载《江苏地质》2006年第2期。
    孙顺才等:《太湖形成演变与现代沉积作用》,载《中国科学B辑》1987年第12期。
    陈吉余等:《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30(2):109—123。
    钱宁:《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地理学报》,1964年6月,第30卷,第2期。
    吴维棠:《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历史地理》第五辑。
    李春初:《长江河口三角洲问题述评》,《地理学报》1991年3月。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
    魏嵩山:《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1期。
    缪启愉:《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载《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
    汪家伦:《郏亶和他的<水利书>》,载《中国水利》1983年第4期。
    汪家伦:《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初探》,载《中国农史》1985年第2期。
    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汪家伦:《东晋南朝江南农田水利的发展》,载《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
    汪家伦:《东吴屯田与农田水利的开发》,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张芳:《谈谈围田与圩田》,载《农史研究》第九辑,华南农业大学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业出版社,1999年。
    姚汉源:《北宋江南圩田及浙西围田》,载《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
    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5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蒋猷龙:《浙江桑品种的形成和分化》,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
    蒋猷龙:《中国古代对家蚕生理生态的认识》,载《江苏蚕业》1984年第2期。
    蒋猷龙:《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研究》,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栽培史略》,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
    叶静渊:《莼菜小史》,载《中国农史》1981年。
    叶静渊:《明清时期白菜的演化与发展》,载《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夏如冰:《古代江南菱的栽培与利用》,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郑云飞:《中国桑树夏伐的起源及其发展》,载《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郑云飞:《“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载《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郑云飞:《宋代浙江蚕业的开发》,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
    郑云飞:《明清时期的湖丝与杭嘉湖地区的蚕业技术》,载《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郑云飞:《吴中蚕法》研究,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
    闻大中:《三百年前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载《生态学杂志》1989年第3期。
    俞荣梁:《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载《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李群:《湖羊的历史来源及探索》,载《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徐琪:《太湖地区的农业生态及其分区》,载《土壤学报》第19卷第2期,1982年5月。
    李伟波、徐淇:《地形因素对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发生与肥力的影响》,《土壤》1982年第6期。
    章楷:《从《补农书》看三百年前浙西农民的施肥技术》,载《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2期。
    袁可能:《浙江省北部青紫泥的形成和肥力特征》,《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1期。
    张雪林:《太湖南岸两种白土土壤的发生特性》,载《土壤通报》第28卷,1997年第6期。
    张雪林:《太湖南岸古白土层的形成》,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月第22卷第4期。
    张益农等:《浙北嘉湖平原水稻土中的古土壤层》,载《土壤通报》,24(3):100—101,1993。
    陈清硕等:《太湖平原地区土壤物质形成新探》,《土壤通报》,25(1):7-8,1994。
    周奇迹,张益农:《浙北嘉湖平原桑园土壤调查研究》,《土壤通报》1999年第2期。
    姜月华等:《浙江湖州及邻区地貌与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载《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第23卷第1期。
    于丹:《水生植物群落动态与演替的研究》,载《植物生态学报》1994年第4期。
    周进、陈家宽:《湖北斧头湖浮叶水生植物群落研究п.荇菜群落的结构》,载《水生生物学报》1996年3月第20卷第1期。
    丁炳扬等:《菱属植物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载《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第3期,1996年7月。
    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圩田区的耕作制与农田景观》,载《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王建革:《唐末江南农田景观的形成》,载《史林》2010年第4期。
    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载《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王建革:《从三江口到三江:娄江与东江的附会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王建革:“汇”与吴淞江周河道及其周边塘浦(九至十六世纪),《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载《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
    李伯重:《对《沈氏农书》中一段文字的我见》,载《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蚕桑亩产考》,载《农业考古》1995年第3—4期。
    李伯重:《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载《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范金民:《明到清前期江南蚕桑生产述论》,载《古今农业》1992年第2期。
    范金民:《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范金民:《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
    范金民:《江南重赋原因的探讨》,载《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郭书春:秦九韶《数书九章》序注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04.2),第35-44页。
    王加华:《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节律与乡村生活周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F. H. King: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Rodale Press,1911.
    Edited by Charles R. Menzie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Sterling, VA:Earthscan,2007.
    Coe. Michael D. Chinampas of Mexico Scientific American 211:90-98
    Roy Ellen:Environment, Subsistence and System:The Ecology of
    Small-Scale Social Form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Wen Dazhong and David Pimentel:Seventeenth Century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Ⅰ. corpping systems in Jiaxing region. Human Ecology.
    1986.14(1).1-14. Wen Dazhong and David Pimentel:Seventeenth Century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Ⅱ. Energy Flows through an Agroecosystenm in Jiaxing Region. Human Ecology 1986.14(1).15-28.
    H. C. Darby, The changing of Fenl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iet H. Nienhuis,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Rhine-Meuse Delta:An ecological story on evolving human-environmental relations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sea-leval rise,2008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 V.
    J. R. Ravensdale, Liable to Floods:Village landscape on the edge of the fens A.D.450-185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G.W.柯金斯,M.D.阿特金斯著,王在德等译:《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87年。
    (日)小田桂三郎等著,姜恕译:《农田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976年。
    (日)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昭和44年发行。
    (日)周藤吉之:《宋代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
    (日)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增补版,东京:御茶水书刊,1979年。
    (日)渡部忠世、高谷好一编集:《稻のアジア史》,小学馆,1987年。
    (日)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亚纪书房,1974年。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束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
    (日)长濑守:《宋元水利史研究》,国书刊行会,昭和五十八年。
    (日)植松正:《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京都同朋社,1988年。
    田尻利:《清代农业商业化の研究》,汲古书院,1999年。
    (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谷口规矩雄、岩见宏编:《明末清初の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9年。
    (日)川胜守:《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日)川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1999年。
    (日)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88年。
    (英)阿兰·R.H.贝克著:《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
    (法)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余中先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易明著、姜智芹译:《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1988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1992年。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宋)吴怿撰,(元)张福补遗,胡道静校注:《种艺必用》,农业出版社,1963年。
    (宋)陈旉撰,万国鼎校注:《农书》,农业出版社,1965年。
    (宋)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宋)单锷:《吴中水利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元)任仁发:《水利集》,明钞本,续修四库全书。
    (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明)俞宗本:《种树书》,康成懿校注,农业出版社,1962年。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黄省曾:《蚕经》,丛书集成本。
    (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农业出版社,1984年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伍余福:《三吴水利论》,明金声玉振集本。
    (清)孙峻,(明)耿橘撰,汪家伦整理:《筑圩图说及筑圩法》,农业出版社,1980年。
    (清)梁恭辰辑:《湖州府水道总图说》,乌程县水道图,清刊本。
    (清)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之《乌程、长兴二邑溇港说》,《中华山水志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清)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卷一,《中华山水志从刊》,线装书局,2004年,第十二册。
    (清)金友理撰,薛正兴点校:《太湖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沈练著,仲昴庭辑补,郑辟疆,郑宗元校注:《广蚕桑说辑补》,农业出版社,1960年。
    (清)沈秉成著,郑辟疆校注:《蚕桑辑要》,1960年,农业出版社。
    (清)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
    (清)章震福:《广蚕桑说辑补校订》卷一,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光绪三三年。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农业出版社,1962年。
    (清)高铨:《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郑文同:《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费星甫:《西吴蚕略》,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刘清藜:《蚕桑备要》,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李聿求:《桑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赵敬如:《蚕桑说》,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吴烜:《种桑说》,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方大湜:《蚕桑辑要》,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清)卫杰:《蚕桑萃编》,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丛书集成本。
    (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南北朝)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年。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10年。
    (唐)李吉甫撰,贺次真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陆龟蒙著,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一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
    (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钱起:《钱考功集》,四部丛刊本。
    (唐)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张祜,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
    (唐)李频:《梨嶽诗集》,四部丛刊景明本。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2005年。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
    (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十朋著:《王十朋全集》,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
    (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孙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2009年,
    (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9年
    (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4年。
    (宋)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尔雅翼》,黄山书社,1991年。
    (宋)姜夔著,夏承焘笺校:《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楼鑰:《攻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卫泾:《后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冠卿《客亭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宋)袁说友:《东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沈与求:《龟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俱:《北山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炎:《双溪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袁甫:《蒙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成大著,富寿蓀点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年。
    (宋)陈起:《江湖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倪思:《经鉏堂杂志》,万历刻本。
    (宋)孙仲益《内简尺牍编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中华书局,1986年。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97年。
    (宋)倪思:《经锄堂杂志》,明万历刻本。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篇》,中华书局,2007年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第24页。
    (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
    (宋)高似孙:《蟹略》,夏蟹,载黄纯艳、站秀梅点校:《宋代经济谱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宋)陈起:《江湖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起:《江湖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宰:《漫塘文集》,民国嘉业堂藏书本。
    (元)大司农司编,马宗申译注:《农桑辑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四部丛刊本。
    (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明刻本。
    (明)茅坤撰,张大芝,张梦新点校:《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史鑑:《西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6年。
    (明)田艺蘅撰,朱碧莲点校:《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董斯张编:《吴兴艺文补》,续修四库全书。
    (明)陶爽龄《今是堂集》,明崇祯刻本。
    (明)高濂:《遵生八牋》,明万历刻本。
    (明)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
    (清)沈季友撰:《携李诗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
    (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清粤雅堂丛书本。
    (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卷一二,浙江图考上,中华书局,2006年
    (清)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
    (清)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嘉录》,中华书局,2008年。
    (清)赵翼:《赵翼诗编年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张炎贞:《乌青文献》,春草堂藏板刻本。
    (清)凌介禧:《程安德三县赋考》,同治三年木活字本,上海市图书馆藏。
    (民国)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