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平等就业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联合国的人权条约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基本公约中,平等权利与不歧视原则是两个核心,平等权利是不歧视国际劳工标准所贯彻的法律精神,是反就业歧视的权利支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邦之策;平等就业是现代社会平等价值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是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的根本途径。然而,在目前情形下,我们必须承认,而且需要有足够的道德勇气承认:我们正面临就业不力与就业不平等的双重困局,其中,就业不平等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是全局性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就业不平等是当前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随着“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的兴起,全体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平等就业则是实现这个基本目标的根本途径。正是从该意义上讲,平等就业权,这个既具有朴素的平民情节,又关系到职场的民主化、多样性和机会均等等具有社会正义性质和法律意义的重大课题,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权利宣示,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利主张,是广大劳动者的一个最普遍的利益诉求。同时,平等就业权的正面研究和依法保障,不仅寓意深远,而且应当成为新时期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的着力点。
     依法构建一个“体系健全、制度完备、功能发达、保障有力”的平等就业权的制度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中心任务。本文在研究思路上以平等就业权为中心,注重从权利本身入手;以形式平等就业权和实质平等就业权为主线,重视对平等就业权的正面研究和制度创设;以消除平等就业障碍为保障,依法规范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这对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致力于从法制层面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平等就业权的制度体系,从而为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法制支撑。同时,本文结合历史与当前、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平等就业权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基础而重要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阐释。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回溯与反思及我国平等就业权的现状与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为平等就业权的解读。第三部分为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基石。第四部分为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第五部分为我国平等就业权的运行机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第六部分为我国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制度。
     第一章:回溯与反思:我国平等就业权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本部分一方面对平等就业权的国际经验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证,并对平等就业权的国际实践做了简要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平等就业权的西方实践无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平等就业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权利束,保障平等就业权是一个整体框架,需要广泛参与和集体行动,其中,除了法制的关键性力量外,政治意志与社会一致也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转变就业的传统观念与政策,把平等就业作为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一个关键措施。什么时候放弃了平等就业,不仅失业问题无法根本解决,而且不平等就业所导致的问题就会累积到摧毁社会基本价值体系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本部分对平等就业权在我国的政策立法及研究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同时还对平等就业权在我国存在的各种深层次问题给予了格外关注,并着重指出:从整体上讲,我国的平等就业权策略还只是一种对当前各种就业问题简单应对的被动策略,是一种存在“系统性”缺陷的平等就业权策略,是一种没有中国立场的平等就业权策略;在各种不平等就业的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际沦落和用工自主权对平等就业权的肆意剥夺和侵害。
     在对平等就业权中西模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最后指出:一方面,平等就业权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话语”,具有不同的“意思场域”;平等就业权绝不是一个抽象或均衡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各个国家和未来紧密勾联在一起的“具体问题”。平等就业权在西方有其独特的文化支撑、理论支撑和制度支撑。另一方面,我国对平等就业权的研究,既不能只满足于对平等就业权的国际立法及实践进行简单的描述,不能简单地用表态的方式去看待平等就业权的国际化,也不能不加反思和批判就在描述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的经验及其支配。实际上,平等就业权的世界性并非一个全新的现象,确切地讲,而是一种对待平等就业权问题的视角。因此,平等就业权在我国的理解、定位和实践必须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实现平等就业权的“中国化”。同时,任何理论体系都必须通过某一核心概念展开它自身。我国平等就业权制度的创设,首先必须依赖于对平等就业权概念本身的准确理解和充分把握。由此,重构我国平等就业权的概念体系,成为建构我国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破解我国不平等就业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平等就业权的解读:社会法视野中的平等就业权
     如本文第一章所指出,平等就业权既是一个世界话语,更是一个具有不同“意思场域”的具体问题,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理论场域”重构我国平等就业权的概念体系,成为建构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前提。本章的目的就是在社会法视野中解读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平等就业权的概念体系。以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为分类方法的“三元法律结构”和劳动法属于社会法范畴的观点,不仅在西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我国也成为劳动法学界的通说。因此,社会法理念应当成为我们考察平等就业权的主要理论背景和“理论场域”。同时,只有把平等就业权置身于社会法视野下,才能获得对其最充分的理解,平等就业权的制度功能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在对平等就业权概念体系的解读和建构中,本章不仅对社会法的源起、发展、概念、性质和位阶等基本问题做了梳理和分析论证,并特别阐述了社会法特殊的法律本位、权利与义务观、法律原则以及独立位阶等对平等就业权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平等就业权在社会法视野中找到了其崭新的注解。在对社会法基本范畴论述的基础上,本章还对一直以来就争论不休的平等与平等权利这些基础而重要问题做了特别阐释。当然,本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还是平等就业权概念体系的建立。其中涉及如下关键问题:平等就业权的概念;平等就业权的属性;平等就业权与自主择业权的关系;平等就业权与反就业歧视的关系;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的关系。这些最基本、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不仅是人们长期以来就争论不止的重要话题,也成为建构我国平等就业权概念体系的支柱性问题。
     本部分最后指出:在对平等就业权概念体系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还无法全面揭开我国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的神秘面纱。因此,继续探索平等就业权的内部权利内容体系,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为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的确立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证成,并究问平等就业权内容体系的法律配置的妥当性和正当性。于是,在全面解读平等就业权概念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等就业权内容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石,便成为具有实质意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三章: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基石
     在第二章末尾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继续探索平等就业权的内部权利内容体系,是进一步揭示我国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首先要为平等就业权内容体系的确立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证成,寻求一种共识性的信念而非一种功利性的证明。本文认为,在社会法视野下,社会法独特的法律本位和价值承载为平等就业权内容体系的确立找到了最合适的“意思场域”,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在社会法视野中也就有了明确而特殊的涵义。
     本章的中心论点是:平等就业权的核心理论基石是社会法及其所蕴涵的法律本位社会利益。本章的论证逻辑为:以社会法本位社会利益作为平等就业权的宏观理论基石,从宏观层面探寻平等就业权的两个向度;以社会法所蕴涵的核心权利社会权作为平等就业权的中观理论基石,从中观层面刻画平等就业权的三个维度;以社会法的基本权利之生存权作为平等就业权的微观理论基石,从微观层面解读平等就业权的基本规定性。总之,社会法法律本位、核心权利和基本权利作为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基石,不仅有其妥当性和正当性,而且能够使平等就业权的权利内容获得最充分的展开。
     第四章: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
     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不仅是我国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建构的一个难点,也是本文所致力于建构的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的实质内容。随着平等就业权概念体系的确立和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基石的建立,社会法视野中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就获得了坚实的概念支撑和理论支撑,其建构就不再那么困难了,并呈现出呼之欲出的态势。
     本章论述的目标是:立足于平等就业权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所承载的特殊功能、及其所诉求的制度目标等因素,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在整体上,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形式平等就业权,二是实质平等就业权。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的第一层次即形式平等就业权。所谓形式平等就业权,是指作为平等就业权的主体劳动者,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形式平等就业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就业准入和就业退出的权利平等;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平等;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平等;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规则平等。形式平等就业权的要义和基本价值是保证所有劳动者都有一个平等的起点,是人权平等和自由原则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的第二层次即实质平等就业权。所谓实质平等就业权,是指作为平等就业权的主体劳动者,由于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并基于平等就业权所承载价值功能的客观需要,进而所依法享有的从国家那里所获得的就业帮助、并在实质层面上实现就业平等的权利。实质平等就业权的基本内容包括:提供“体面劳动”;反就业歧视;加强职业培训;强化社会保障。实质平等就业权的要义和基本价值是在弥补形式平等就业权不足的基础上,为社会弱势群体就业提供倾斜保护,确保其在结果上享有平等就业权。实质平等就业权不仅是社会利益在就业领域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权在就业领域对自由权的修正和推动,更是生存权在就业领域的价值依归。如果说形式平等就业权为劳动者平等就业提供了一个起点平等的机会,那么,实质平等就业权则为劳动者在结果意义上提供了平等就业的最终保障。因此,在社会法视野下,形式平等就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基本要求,实质平等就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终极目标。总之,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应当是形式平等就业权与实质平等就业权的完美结合,两者最终统一于社会法本位社会利益之上。
     第五章:我国平等就业权的运行机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
     任何理论建构与制度创设最终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解决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难点并不是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或者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是如何有效推行和实现的问题。当我们对社会法视野中平等就业权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石和内容体系等重要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使平等就业权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实践中运行并得以落实,这是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关键。同时,平等就业权所涉及的领域和因素非常广泛并无比复杂,在中国目前的情形下,我们还无法找到比市场化平等就业的更好的机制和办法。因为,平等就业权庞大而复杂的权利内容只有在人力资源市场中,才能获得最充分的展开。在平等就业权的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成为我们改革的终极目标。
     本章论证的进路和主要观点为:首先,本章不仅交代了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和特征等基础性问题,还对劳动力市场中与平等就业权密切相关的政府角色、企业社会责任等复杂问题做了专门阐述。其次,本章依比较法的视角对中外劳动力市场的实践做了梳理和分析,并着重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重构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何种模式的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是破解我国不平等就业问题的关键。本部分在对重构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目标、内涵和性质等基本问题逐一阐释后,进一步提出了重构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整体架构即六个“统一”: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法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范围;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用工制度;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应当说,本文所设计的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架构,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有其现实根据和必然诉求。同时,上述六个“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它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为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建构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制度支撑,并为平等就业权各项权利的充分展开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当然,本部分也特别指出: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国家,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重构既要与计划经济的“遗产”相对接,又要直面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既有破题之难,也有立题之惑,确实是一项宏大而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重构我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涉及方方面面,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和实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和困难。总之,在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构建中,如果我们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制上下工夫,不在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下工夫,不在就业能力的培育上下工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当GDP不断飞涨的时候,对于扑面而来的就业压力,中国成了“睡不着”的国家。现在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经济增长已经很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就业问题,这确实需要我们从更广泛和更深层次来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了。所有这些重大问题,成为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改革者和设计者们的新课题。
     第六章:我国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制度
     “无救济便无权利”,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无保障,平等就业权最终只是一张没有兑现的“空头支票”。从法学的角度来研究平等就业权,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依法对平等就业权进行保护和救济。按照本文所确立的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正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新的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将成为促进我国就业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力量。同时,平等就业权所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还必须有赖于一个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制度。在各种可以选择的方案中,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无疑是最直接、最可靠和最有效的制度选择。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剧而平等就业规制“失范”、用工自主权无限扩大而平等就业权利“短缺”的特殊背景下,突出平等就业权的法制保障,就显得格外迫切。我们始终坚信:我们不能再陶醉于目前因大量便宜劳动力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表面繁荣。因为如果沾沾自喜,我们就会忽视法制建设,不去建立有利于保护平等就业权的法律制度。因此,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不仅是国家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的一个现实性命题,也是本文建立平等就业权制度体系的最终目标。
     同时,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核心任务是,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平等就业权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在立法方面,本部分不仅阐述了我国平等就业权立法保障的价值定位和立法模式,还分别从《宪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推进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立法建设,其中,着重论述了在《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层面建立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反就业歧视法制的若干基本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同时,为了深化社会法视野中实质平等就业权的应有涵义,本部分还对反就业歧视中女性劳动者的特殊保护问题做了专门论述。在执法方面,本部分针对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平等就业权执法保障的立法建设、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建设、执法重点和执法监督等重点问题一一予以论述。在司法方面,本部分在指出我国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不足的基础上,从《宪法》、《劳动法》和其它相关法律和诉讼机制等角度,分别阐述了我国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的制度建设。其中,本部分特别对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中的宪法司法化、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中相关诉讼机制的对接与合作、以及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中的法律责任制度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都做了相应的论述。本部分最后指出: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不仅是世界的共识,也是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没有一种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灵丹妙药来消除就业歧视中根深蒂固和顽固不化的传统观点和偏见。构建平等就业权保障的法律体系,确实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企图在各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这显然是本文难以企及的。退一步讲,即便是按照本文所精心建构的法律体系,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也不可能带来“速溶咖啡”似的效果。在法律与政策的背后,传统的不平等就业观念,才是阻碍平等就业权向前发展的最后堡垒。因此,本文从法制的视角展开对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有效保障平等就业权,还必须有赖于相关配套措施的推行以及平等就业文化的培育及其发扬光大,从而全面推动并促进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与反就业歧视“全民运动”的纵深发展。而这正是本文孜孜不倦的追求。
In the treaty of U.N. human rights and the basic pact of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equal right and no-discrimination are the two core principles of them. Equal right is the law spirit carried out by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 as well as the right pivot of anti-employment. Taking up an occupation is the base of people s livelihood and the policy for a country s stability, obtaining an employment equally is such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dern society's equal value, as well a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of ensuring hominine essential rights. However, inequality in employment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inequality. Negative influence and devastation resulted from inequality is widespread, far more severe beyond our imag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our society, there is an extensive common sense that the whole labors should share the fruits brought from reformation as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be constructed gradually, and our people can obtain a job equally is essential. Just in this sense, the equal rights of employment is not a simple rights declaration but a positive rights proposition as well as labors' pervasive interests appeal, as it has a plain civilian frame of mind and is related to democratization , diversification , equal opportunity of occupation and other significant problem, which provide with qualiti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legal meanings .Meanwhile, positive study and legal protection toward the right is not only of implication, but should also becomes the respect of theoretic reasoning and institution designing in new period.
     Central task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 right system of equal employmen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perfect system, mature institution, advanced operation and powerful security. Research path of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right itself while is centralized in it. Main clue of the paper is formal as well as substantial right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positive study and system creation. It's aimed at eliminating the obstacle of equal employment, regulating the equal rights to employment and the right of choosing the employees which are both the essential and main relations, dedicate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equal right for employment, which accord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so as to provide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legal support for the rights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search method about historic and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tudy and exam the concept system, theory system, cont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security mechanism and other essential and significant problems systematically.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For the first part, it includes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the status and the main issues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in China.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The thir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The forth part is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 fifth part i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China --unifying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The sixth is the security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China.
     Chapter 1: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the status and the main issues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China.
     In this part, on the one hand, I have coordinated, analyzed and examined systematically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about them. What is worth to mention is that the practic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tells us a truth. Equal employment right is a gathered right with strong syntheses, and the right is an overall framework, needing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And apart from the critical strength of the rule by law,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consensus will also be essential.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employment policy and take the equal employment as a key measure to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and the unemployment reduction. When we abandon the equal employment,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can not be resolved fundamentally, but the problems caused by unequal employment would accumulate and reach to the serious extent which can destroy the basic value system of the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is part, we make a coordination systematically about the policy legislation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give special attention about deep-seated problems about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and emphasize in particular that the strategy toward all sorts of employment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are merely passively, have a systematic defection , and don't stand on China's own fee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biggest problem of China's employment inequality lies in actual reduction of the workers'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and the arbitrary deprivation and violation of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by the autonomous employment of the enterprises.
     On the base of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equal rights to employ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firstly,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point out that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statement in the whole world with different meaning domains. Absolutely, the rights are not an abstract or balanced question but a concrete question close related to each country and the futur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have special support in culture, theory and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the study about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should not jus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practice, merely show your opinion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r accept the western experience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Actuall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is not a newly phenomenon, but a newly angle of view.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ights in China, we should combine our state conditions to understand, to locate, to practice the rights in our country. Meanwhile, every theoretic system should extend itself by some central concepts. In the first place, we must rely o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full holding toward the right to build the rights system. Consequently, rebuilding our concept system about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becomes the most fundamental theoretic premise to construct the rights system and crack the unequal employmen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Chapter 2: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social law perspective.
     As pointed out by the first chapter,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s not only a world discourse but also a specific question with different "means field". Therefore, choosing a suitable "theoretical field "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should become a basic theory premise to construct the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interpret and construct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ocial law perspective. The view points that "Ternary legal structure", which adop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private and social law ,and labor law belonging to social law, not only in the West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ut also in China have become popular in the labor-law domain.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social law should be the main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etical field" in our inspecting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only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being in the social law perspective can be its most fully understood,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right system can be released to maximization. During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is chapter not only coordinate and analyze the basic issues of social law ,such as its origin、development, the concept、the nature and its ranks, but also particularly expounds the comprehensiv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which the social law give birth to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rough its special legal standard、its concep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legal principles as well as independent rank.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find its new notes in social law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basic areas of the social law, this chapter also has done a special explanation about some basic and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equality and equal rights having been on the debate. Of course, the central issue of this chapter to address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critical issues: the concept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 attribute of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the right to choose their own jo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the right of anti-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the right of choosing the employees. These most basic, core and crux issues are not only having been on debate for a long time, but also become the pillars of the problem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at: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we can not fully open the mystery of its system. Therefore, continue to explore its internal content system is an inescapable and important issue. First of all, I sh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permit for establish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examin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legitimacy of the content system in legal colloca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righ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practical sense.
     Chapter 3: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equal rights to employment.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chapter, we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continuing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content system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is an unavoidable important issue for further revealing China's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First of all, I sh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permit for establish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seek a consensus rather than a utilitarian proof.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with the social law perspective, its unique legal standard and value bearer help to find the most appropriate "means field" for establish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So,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right will have a clear and specific meaning under social law perspective.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chapter is that the cor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is social law and social standard embraced by it. Demonstration logic of this chapter is that exploring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from the macro level on the basis of social interest as the cornerstone of macroeconomic theory of the right; that depicting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three dimensions from the middle level on the premise of social right, the core right of the social law ,as the cornerstone of middle-economic theory of the right; that interpreting the basic provisions of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from the micro level on the premise of right to life ,social law's basic right, as the cornerstone of microeconomic theory of the right. In short, that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social law, the core rights and basic rights are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is not only appropriate and legitimate, but also can provide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 an access to most fully launch.
     Chapter 4: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China.
     What kind of the content systems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to be established is not only a difficult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but also the substance in this paper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nd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it,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right in social law perspective has access to a solid support of the concept system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no longer so difficult, and has shown the trend being ready to.
     The objectives of this chapter are that establish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over the major issues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 facing to in China, the special operations the right carrying, the system target the right pursuing, and so on. On the whole, China's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content system poses two levels: first, the formal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and second, the substantial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The first level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equal rights for employment is the form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The so-called formal right means the main workers have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in law. The formal right of equal employmen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tents: the right access to or withdraw from employment both equal; labors' employment right given by law are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labors' employment are equal; the competition rules used by labors in the labor market are equal. The justice and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form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is to ensure that all labors have an equal starting point, which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 equality and freedoms in the field of employment. The second level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the right of equal employment is substanti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The so-called substanti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means that the main labors lawfully have the right to obtain employment help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o achieve the re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without reference to labors'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differences but considering the objective need required by the value operation of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 The substanti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basic elements: the provision of "decent work"; anti-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promot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security. The justice and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substanti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is to ensure that labors hav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in the result through providing tilting protections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society, on the premise of making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form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The substantial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demand required by social interests in the field of employment ,but also the amend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freedom right made by social rights in the field of employment, but even more is the value needed by the survival right in the field of employment. If the form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provides an equal opportunity to labors at starting point, then, the substanti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provides labors for equal employment protection ultimately in the results. Therefore, in the vision of social law, the formal right of equal employment is equal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 and the substantial equal employment right is its ultimate goal. In short, China's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content system should b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formal and the substantial rights of equal employment and the two eventually unify on the ground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social law standard.
     Chapter 5: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unification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An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creation at all require fully examination in the social practice. Particularly in the transition of our society,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many significant social problems are that how to carry out and affect the optimum approach effectively, rather than the substance or approach is unavailable. Wher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s on such significant problems have been made with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aws, as system of concept, cornerstone of theory, and system of content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 task followed is how to make it work in practice and put into effect, as is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 huge and complicated system. The later is the crux of the security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Meanwhile the field and factors which the equal rights of employment involving in are of extreme abroad and complication, we cannot get access to a better mechanism and approach apart from the market-oriented equal employmen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in China. Therefore only in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can mak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get fully development, as it contains vast and complicated contents of right. Wher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s market-oriented, the ultimate object of our reform will become to establish a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for our country.
     The content below could show the train of thoughts and main viewpoints of this chapter. In the first place, it has been made clear tha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labor market, including such other fundamental problems. Furthermore, certain complicated problems regarding to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have been constructed specially, just as governmental role,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ike. In the next place, an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over the practice of labor market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been made under the comparative law, and underly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labor market. In the last place, the core task in this chapter is to reconstruct the united market of human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pattern we should follow to establish the united market of human resources is the crucial part, by which the inequality in employment could be solved. After construing certain fundamental problems such as the object, connotation and nature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united market of human resources in sequence, furthermore, this part put forward the integral structure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united market of human resources, namely the six "unifications": the unifica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the unification of scope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the un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the unification of employ institu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the unification of service system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stitu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It is should said that,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designed in this text is not "Weakness lends wings to rumors", otherwise it is based on reality and appealed necessity. Meanwhile the above six "unifications" are of mutual independence, and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promotion as well; they provide relative intact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levels, and also provide viselike secure like the flat form for the fully carrying out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each capability under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context of a econom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ed countr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all kinds of complicated factors, as it should be, the re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is a great and extremely difficult historical task, which need to make contact joint with "heritage" of the Planned Economy, and to face the new situations, new problems, new requires directly else, which also have the difficulty of seeking arguments and the difficulty of justifying arguments. Meanwhile the operation and carrying out of the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han imagined, simply because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ranged over the four corners. In a wo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ted labor market, where we cannot concentrate efforts on the control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mediary services system,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apability of employment, it is not possibl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China. While the GDP rapid expansion, China becomes a "stay awake" country facing the coming pressure of employment. Now it is clear that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to a great extent, however in such circumstance, lots of employment problems do exist, which indeed calls for us to consider and solve them from an even broader, deeper level. All these significant problems make up the new project for the reformers and designers of the united human resources market.
     Chapter 6: the security system of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It is could be said that without security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s all just pie in the sky, according to the proverb about "Remedy Precedes Rights". Where from the angle of jurisprudence in study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t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concerned that to protect and remedy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n light of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established in this text, just as we planed, the new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will play a key role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employment and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Meanwhile such role of equal right of employment is dependent on an at all effective institution in right security. Within all kinds of the optional proposals, it will not be question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s the most direct, most reliable and most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op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ed progress, of being intensified pressure of employment however not well-regulated equal employment, of the limitlessly stretched free to employ however the shortag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t has been the particularly urgent problem to underline the legal security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t must be firmly convinced in our mind that we can no longer be intoxicated with the economical grow and superficial booming along with the great amount of cheap labor force currently. If self-complacence, as such, we will neglect the legal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ther than establish the legal institution in favor of the security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s a realistic proposition about the respect and secure of the basic human rights, furthermore is the final object of this tex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e task of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is to construct the equal employment right system of legal guarante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legislative, enforceable and judicatory aspects。In terms of legislation, this part not only elaborate the value positioning and legislative mode of our country's legislative guarantee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but also discuss how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legislative construction of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stitution、Labor Law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Law. In it, I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our country's legal system of anti-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in the levels of Labor Law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Law, and also make positive response to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nti-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While, in order to deepen the meaning of virtual right of equal employment in Social Law perspective, this part make specialized discussion of special protection to female laborers in oppos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In terms of enforcing the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jor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about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is part discusses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exist in the guarantee of enforcing law of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respectively, such as legislative construction、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working system's construction、the focus of enforcing law、the supervision of enforcing law and so on. In terms of justice, on the basis of pointing out the inadequate of our country's judicatory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is part elaborate respectively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judicatory guarantee of our country's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from aspects such as Constitution、Labor Law、some other related Law、litig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Among them ,this part makes some relevant discussion to the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 and difficulty specially, such as the constitution's judicatory turns in judicatory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the system reform of processing labor disputes、the conne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related litigation mechanism in the judicatory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aw responsibility in the judicatory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This part point out finally that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by law, is not only the consensus of the world, 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must be solved in our country's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However, there is no wonder drug which can eliminate the inveterate and incorrigible traditional standpoints and prejudice in the employment's discrimination. It is really a huge system engineering of constructing the legal system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and attending to involve every part of each aspect is obvious too hard for this thesis to reach. Backing one step to say, even if according to the legal system which this thesis construct carefully, the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could never bring the effect like "Instant coffee". Behind law and policy, traditional idea of unequal employment is really the last bastion which prevents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from developing forward. Therefore, this thesis's study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which sets off from legal system's perspective is only a beginn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effectively, it must also rely on carrying out some related measures which form a complete system, nurtur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ulture of equal employment, thus propel and promote the deep and broa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guarantee of equal right to employment and "national movement" against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completely. This is exactly the assiduous pursuit of my thesis.
引文
1[德]赖纳·汉克:《平等的终结》,王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2 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正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1.人口资源严重供过于求;2.城镇失业问题严重:3.相当于失业的下岗职工数量,我国目前尚有196万人;4.在我国城镇的就业存量中,企业富余职工数量在1100万人以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则有数百万人: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5亿,加入WTO后据估计将增加农村失业人数1000万人。参见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另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04年4月26日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指出,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21世纪前20年我国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该白皮书说,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而我国到2020年解决就业问题的总目标是使就业总量达到8.4亿。由此可见,在未来的10多年里,我国就业供过于求的缺口仍将是巨大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将是严峻的。
    3[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4 常凯:“中国入世与劳权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第16页。
    5 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6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7[美]卡尔·克拉尔:“劳动法的革新”,丁广宇译,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8 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9 常凯:“劳权本位:劳动法律体系构建的基点和核心——兼论劳动法律体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4期,第42页。
    10 常凯:“劳权本位:劳动法律体系构建的基点和核心—兼论劳动法律体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4期,第42页。
    1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2 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116页。
    13 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第55页。
    14[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版序第1页。
    15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12页。
    16 Jorome J.Shestac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in Theodor Meron(eds),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1984,p.101.
    17 在国际劳工组织中,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决策机关,国际劳工大会按照三方原则组成,国际劳工大会中的政府代表、雇主代表和工人代表都有独立的表决权。
    18 郭捷主编:《劳动法学》(第四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4页。
    19 Resolution of the Council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nber States on the employment and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0)OJ C8/1.
    20 Treu,"European Collective Bargaining Levels and the Competences of the Social Partners " in Davis(ed.)European Community Labor Law:Priciples and Perspectives(Clarendon,Oxford,1996),179.
    21 Fredman,"European Community Discrimination Law"(1992)21ILJ 119,121.
    22 Fredman,"Reversing Discrimination"(1997)113 LQR575.
    23 Fenwick and Hervey,"Sex Equality in the Single Market:New Directions for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1995)32 CMRev.443,445.
    24 Fredman,Women and Law(Clarendon,Oxford,1997),384.
    25 杨雪:《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202页。
    26 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7 郑爱青:“劳动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6页。
    28[法]戴尔马斯·玛蒂主编:《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二版),法国ESSAIS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9[法]热拉尔·库特里埃:“劳动法与基本权利和自由”,[法]戴尔马斯·玛蒂主编:《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二版),法国ESSAIS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页。
    30 所谓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是指劳动关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两个“兼容性”:劳动关系兼有平等性与隶属性,劳动关系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劳动关系随着劳动用工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传统劳动关系的特殊性面临变革与重构,但劳动关系的“隶属性”仍然是其最基本的法律属性的地位没有改变,只是人们在新的形势下对劳动关系“隶属性”的理解的视角不同而已。
    31 郑爱青:“劳动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32 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Affirmative Action在我国有不同的译法和称谓,比如:积极行动、肯定行动、纠偏行动、等,本文采用“纠正歧视行动”,并参见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33 Bryan A.Gainer,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West,a Thomson Business,2004,p64.
    34 张明锋:“加拿大的纠正歧视行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7期,第103页。
    35 张明锋:“加拿大的纠正歧视行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7期,第105页。
    36 Peter W.Hogg,Constitution Law of Canada,Student Edition,Thomson,Carswell,2003,p.1106.
    37 张明锋:“加拿大的纠正歧视行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7期,第107、108页。
    38 徐建平:“论公平就业机会——美国劳动就业中反歧视法律述评”,《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第18-21页。
    39 在1991年的《民权法案》颁布以前,《民权法案》第七章根据公平的信念将补偿性损害赔偿限定在像欠薪补偿、福利损失返还、有些案件中的预付工资以及律师费和诉讼成本等项目上。而1991年的《民权法案》则允许法院在认定存在蓄意歧视或疏忽歧视行为的情况下,可以在要求歧视者向被歧视者支付补偿性损害赔偿的同时,还要求歧视者支付惩罚性损害赔偿。补偿性损害赔偿包括对未来的金钱损失、感情伤害、痛苦以及生活乐趣的损失等所作出的补偿。而惩罚性损害赔偿则是通过要求有歧视行为的雇主向原告提供超出实际损害数量补偿来阻止雇主们采取歧视行为。
    40 曾恂:“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启示”,《南方经济》,2003年第5期,第75页。
    41 林晓云等:《美国劳动雇佣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42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43 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69页。
    44 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69页。
    45 肖玉:“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第19页。
    46 周伟等:《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207页。
    47 兰夫:“反就业歧视风乍起”,《南风窗》,2004年第5期,第36页。
    48 翁里、宋丽燕:“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第42页。
    49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37页。
    50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51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十一二条规定,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很显然,本条对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的规定还存在责任内容单一、力度不够和保障无力等问题。
    52 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53 参见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开展促进就业平等、反对就业歧视研究活动的情况”,2005年3月。
    54 2002年全国妇联在重庆、武汉、哈尔滨等八个城市进行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发出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3份。
    55 崔郁:“发挥妇联组织作用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56 比如,据厦门大学关于妇女就业受年龄限制的调查显示,就业准入存在年龄歧视,35岁以上的妇女找工作困难;受访企业不招35岁以上妇女的情况相当突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几乎只招聘“黄金年龄段”女工。参见蒋月:《女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2002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报告。
    57 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第24页。
    58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1页。
    59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60 从本文所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有关平等就业权的研究一般是从反就业歧视的视角来展开的。在为数极少的文献中,平等就业权虽然有了正面提法,但其研究视角仍然没有走出单一的困境,也未能实现向正面研究和系统化研究的转化。这是平等就业权研究在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似乎难以跨越的模式障碍。
    61 参见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开展促进就业平等、反对就业歧视研究活动的情况”,2005年3月。
    62 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63 潘光军:《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0页。
    64 潘光军:《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65 田新豹:“新时期就业歧视及其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23卷,第28页。
    66 “完全劳动权”,是相对于市场经济下“限定劳动权”而言的。所谓“完全劳动权”,是指劳动者享有要求国家或社会提供劳动的机会并获得适当报酬的权利,即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所谓“限定劳动权”,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就业行为,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流动来解决,国家不再直接限制或包办,但在劳动者自行寻求劳动机会或确保劳动机会有所不能时,享有国家补充提供劳动机会,或提供其维持生活的必要资金的权利。参见[日]石井照久:《劳动法》,中央劳动学园,1948年日文版,第25页。转引自常凯:“中国入世与劳权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第18页。
    71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27-128页。
    72 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
    73 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90页;现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2期,第30页。
    74 林嘉:“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法学家》,2001年第1期,第116页。
    75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24页。
    76 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我国台湾学者陈国钧也认为,“在19世纪末叶,德国开始推行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当时使用的‘社会立法'一词,其所指实为社会保险立法。”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111页。
    77 王家福、李步云等:“论依法治国”,《光明日报》,1996年9月28日。转引自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78 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79 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北: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80 《列宁文稿》第四卷,第222页。转引自林嘉:“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法学家》,2001年第1期,第117页。
    81 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82 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83 参见黄昆等:“中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2002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4页。
    84 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85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28页。
    86 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87 参见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28页。
    88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28页。
    89 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90 朱力等:《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91 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92 黎建飞:“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67页。
    93 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85页。
    94 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页。
    95 社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 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参见: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鹏委员长的工作报告。
    96 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97 实际上,社会法“义务重心”所体现的实质仍然是“权利中心”,只是社会法上的许多权利是通过特殊的权利义务配置方式而得以实现的。从该意义上讲,社会法“义务重心”并不足对社会法“权利中心”的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扬弃。
    9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0页。
    99 李忠:“论少数人权利——兼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第50页。
    100 Aristotle,Ethica Nicomachea V.3.1131a-1131b(Ross,trans.,1925),cited in Westen," The Empty Idea of Equality"(1982)95Harvard Law Review537,543.
    101 Westen,"The Empty Idea of Equality"(1982)95Harvard Law Review,547.
    102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1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104[美]艾德勒:《六大观念》,郗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0-202页。转引自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0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106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07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08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页。转引自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09 曲相霏:“人权主体论”,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110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11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12 比如,有学者对1788-1975年间人类社会的245部宪法做了三个阶段的统计,结果显示:平等作为一项价值或权利在各个时间段出现的最低比率是78.6%,最高比率是90%。参见:[荷兰]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1、255页。
    113 比如,美国宪法的普遍权利部分主要是两大块:正当程序与平等保护,其中正当程序是指普遍的自由权,平等保护指的就是平等权。参见张千帆:《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14 参见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22页。
    115 林来梵:《从规范宪法到宪法规范——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116 洪银兴等:《资本论的现代解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117 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18 Barnard and Deakin,"A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EC Social Policy Rights,Employment Policy and EMU"(1998)2 IRJ European Annual Review,117.
    119 Resolution of the Council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mber States on the employment and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inforation society(2000) OJ C8/1.
    120 加参见黎建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讲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郭婕、刘俊等:《劳动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121 参见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22 参见许建字:“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一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123 国际劳工大会:《体面劳动与非正规经济》,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2年中文版,第3 页。
    124 见Case 75/63 Unger V.Bestuur(1964)ECR 197;Case 53/81 Levin(1982)ECR 1035,第11-12段;等。转引自[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125[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126[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127 比如,我国《就业促进法》对劳动者概念做了重大突破,规定国家依法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把劳动者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来看待。
    128 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129 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8页。
    130 瑚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6页。
    131 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第32页。
    132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5页。
    133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134 “完全劳动权”是与“限定劳动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后者是指国家在法律上承认生产方法、生产手段的私有企业所拥有的完整的经营自主权,劳动者原则上只能自行寻求劳动机会,只有这种机会难以寻找时,国家补充地提供劳动机会或提供维持生活的必要资金。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35 黄越钦:《劳动权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136 贾俊玲:《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137 李秀梅:《中国劳动法》,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38[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139 张庆福、李忠:“中国宪法100年:回顾与展望”,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140 从历史来看,劳动权的提出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在17世纪到18世纪,由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首先提出,后经英国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予以发展。
    141 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114-115页。
    142 李雄:“论平等就业权的界定”,《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第34-42页。
    143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Decent Work》(87~(th)session,1999),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Geneva.
    144 李忠:“论少数人权利——兼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第38页。
    145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146[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147[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148 其主要体现为国家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等考量而对自主择业权的合法合理的限制,包括:禁止从事非法职业,禁止私人经营国家垄断的某些行业,某些职业受到行政许可和职业资格的限制,等。
    149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50 刘翠霄:《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151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152[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53 E/C.12/1988/SR.4.转引自李薇薇、Lisa Steam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154 柏林对消极自由有一个精辟的定义:消极自由“是一个能够在不受他人阻碍的情况下活动的空间。如果我被别人阻止去做我本来可以去做的事情,那么,在这个程度上,我是不自由的;如果这个空间被别人压缩到某种最低限度之下,那么,我就可以说。我受到强制和奴役。”参见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155[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0页。
    156 参见[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57[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页。
    158 ILO Convention No.111,Discrimination(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 Convention,1958;and ILO Convention No.100,Equal Remuneration,1951.
    159 Jorome J.Shestac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in Theodor Meron(eds),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1984,p.101.
    160 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对歧视的经典解释,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优惠,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和职业上的机会和待遇的平等。”参见M.Banton,Discrimination,Buckingham of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p.7.
    161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162 “脱胎”于我国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公有部门等用人单位,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无用工自主权”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拥有“独立用工权”。虽然我国已经导入西方的市场就业机制,但与市场就业机制相关的配套制度却迟迟未建立起来,一个严重后果是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被无限地放大了。
    163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劳动对资本占据了强势地位的时期不过30年,而在其余的70年里,市场经济的“轴心关系”始终是“资本压迫劳动”。参见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64 所谓“简单化”,主要是指有关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的研究在认识上的“高调”和处理上的“低调”。就本文所涉猎的相关文献来看,人们一般都能认识到区分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试图深入探索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各自权利边界的时候,该问题似乎很难有所实质性突破。结果是,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关系及其各自的权利边界仍然处于某种“混沌状态”。
    165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166 参见张卫东:“平等就业权初论”,《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第20页。
    167 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68 有学者指出,有利原则实乃劳动法“维权”宗旨即“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的应有之义,其基本理论为“弱
    者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存权优于经营权。劳动权具有生存权属性,其份量应重于用人
    单位的经营权;(2)实质平等优于形式平等。劳动法不以形式平等为其目标,惟以“倾斜立法”为手段,追
    求劳动关系的具体平等、结果平等和实质平等为目标:(3)社会公共利益优于个体利益。劳动法着眼于保
    护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通过协调与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
    化,彰显社会本位。参见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法学》,2006年第5
    期,第91页。
    
    169 比如,我国法律、法规对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所做的特别规定,就体现了就业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优于个体意义上的平等就业权。另外,《(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4条规定:“在有正当理由怀疑某人从事损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或某人正从事损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的情况下,对其采取的任何措施,不应视为歧视。”
    170 参见许建字:“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6页。
    17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173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3页。
    174 何琼等:“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法学》,2006年第4期,第116页。
    175 竹在欧盟,有关平等就业权与禁止歧视的三个指令都出现了这样的表述。这三个指令是:《种族歧视指令》2000/43/EC、《男女平等待遇指令》76/207/EEC(as amended by 2002/73EC)和《就业歧视指令》2002/78/EC。
    176 D.Prouix,op.cit.p.73 etseq.Refer to Marie-Ange Moreau,"Justification of Discrimination "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Aix-Marseifie Ⅲ.
    177 Habermann-Beltermann EV Arbeiterwohfahrt,Bezirksverband(1994).转引自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78 需要指出的是,保障平等就业权与限制用工自主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除了用工自主权可以限制平等就业权的法定情形及条件外,用工自主权对平等就业权的其他限制都是禁止的,都只能“到此为止”。同时,用工自主权对平等就业权限制的其他情形又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为就业歧视。在用工自主权对平等就业权限制的所有情形中,除了就业歧视外,还包括其它非法或者不合理的限制,比如,用人单位基于不合法的竞业禁止约定限制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通过强制向劳动者收取“入司押金”或者保证金等手段限制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等。
    17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9页。
    18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1页。
    181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
    182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Decent Work》(87th session,1999),lntemational Labor Office,Geneva.
    183 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第123页。
    184 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第25页。
    185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86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87 郭玲惠:《男女工作平等法理与判决之研究》,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3页。
    188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189[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2、3卷),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5页。
    19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191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9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页。
    19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去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页。
    194 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195 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96 林嘉:“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法学家》,2002年第1期,第119页
    197 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对市场经济中公平问题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第34页。
    198 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42页。
    199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200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201 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43页。
    20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页。
    203 岳彩申、袁林:“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86页。
    204 公丕祥:《马克思法学思想论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284页。转引自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43页。
    20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页。转引自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206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页。转引自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207 董保华等:《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08[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09[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10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8页。
    211 董保华、杨燕绥:“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法的研究”,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274页。
    212 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213[日]清宫日郎:《宪法Ⅰ》,有斐阁,1986年版,第22页。转引自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214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76页。
    215[日]田上穰治:《宪法事典》,青林书院新社,1984年版,第105页。转引自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216 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217[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18[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219[日]桥木公亘:《现代法律学全集》,青林书院新社,1970年版,第347页。转引自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220 张千帆:《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18页。
    221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转引自龚向和:《受教育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222 实际上,各国近年来对社会权的司法救济实践无不说明了社会权“可司法性”的发展趋势。有关社会权的司法救济措施包括:一是集体申诉制度。在个人难以请求对社会权的司法救济的情况下,将社会权视为“集体权利”而由集体申诉;二是通过扩大解释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权来保护社会权,即将公民的自由权等作扩大解释以涵盖社会权的内容;三是公共利益诉讼,即任何人都可以为他人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的司法救济。参见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第30页。
    223 威廉·韦德:《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22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225 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二)》,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2页。
    226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227 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3页。
    228 李忠:“论少数人权利——兼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第38页。
    229[日]冈村司:《民法与社会主义》,刘仁航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230[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
    231[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32 比如,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序文、1948年《意大利宪法》第38条、《印度宪法》第38条等,都将生存权的保障以明文规定。这样,生存权保障就构成了20世纪宪法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参见[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233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2页。
    234[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35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79页。
    236 齐延平:《人权与法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237 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238 实际上,这种权利主体的范式转变在民法学界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被称为民法中的“人的再发现或复归的方向”。“相对于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公式,在今后似乎被反过来说成‘从契约到身份'。但这完全并非意味着向旧的身份制的复归或新的身份制的出现的概念。”参见[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以民法财产法为中心”,王闯译,粱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先生主编之现代世界法学名著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372页。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生存权所强调的权利主体的“具体性”也只能是一定限度上的、对自由权权利主体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法律范围内的修正,并非指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个人。或者说,生存权权利主体是一种具有同质性或同类性意义上的“具体的”人,比如,劳动者,消费者,等。因为,把生活中的每个人的生存权都交由国家保护,或者要求国家确保每个人的生存权,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239 常凯:“论社会保险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0期,第71页。
    240 徐显明:“生存权论”,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页。
    241[美]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4-95页。
    242[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243[挪威]A.艾德:“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4期,第15页。
    244 关于生存权的权利主体,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生存权是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体的权利。参见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本文以为,把生存权的权利主体局限于社会弱势群体无疑有其必要性,体现了法律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实际关怀和保护。但是,把生存权的权利主体局限于社会弱势群体又是不恰当的.实际上,生存权的权利主体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或者说,生存权的权利主体首先是普遍的,其次是特殊的。因为:首先。从权利平等的一般要求来看,权利主体的普遍性是权利平等的应有之义,生存权的权利主体也应当是普遍性的,即每个人都享有生存的最基本权利;其次,从生存权本身所承载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来看,生存权的权利主体又是特殊的,或者说生存权的权利主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权利主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恰如其分地体现了
    生存权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即生存权不仅是全人类的共同的基本人权,更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那
    种认为生存权只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的观点不仅有违基本权利之一般理念,而且在实践中是非常危险的,
    它会转移人们的视线,容易陷入因为生存权保障而侵犯非特殊群体权利的困境,从而把问题复杂化。
    
    245 常健:《人权的思想·悖论·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2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247 曲相霏:“人权主体论”,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248 曲相霏:“人权主体论”,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249 孙国华主编:《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250[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251[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252 这里包括基本人权、基本自由和财产权——洛克的产权定义。参见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53 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7页。
    254 何中奎:“论法治社会中的平等就业”,《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28页。
    255 威廉·韦德:《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256 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257 “外来农民工”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外来干涉农民工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转引自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0页。
    258 国际劳工组织第138号公约《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对最低就业年龄做了详细规定。
    259 我国《宪法》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国《劳动法》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劳动权利。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另外,我国已经批准加入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男女在本公约所载一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方面有平等的权利。我国政府已经批准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有类似的规定。
    260 肖巧平:《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法律——女性与法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261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ASSs quarterly research journal),1991,vol.57,No.1.
    262 孙玄:“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与前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第6页。
    263 孙玄:“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与前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第7页。
    264 肖巧平:《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法律——女性与法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265 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1页。
    266 刘明辉:“劳动法领域的哲学思辨”。http://www.ldbzfx.org/lunwen/34.htm,2006年3月8日。
    267 关于女性劳动者就业退出年龄低于男性劳动者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存有各种见解,主要包括:1.保护女性需要。该观点认为,我国政府基于保护妇女的需要,规定了男女有别的就业退出制度。该观点隐含的假设是:劳动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艰苦的义务。因此,需要对妇女进行特殊保护。2.历史传统所致。该观点以为,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较晚,她们所从事的劳动是对男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补充。3.市场竞争需要。该观点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劳动者的效率一般高于女性劳动者,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女性就早于男性退出就业领域。4.政策倾向。该观点认为,是否坚持男女同等的就业退出制度,在根本上取决于一定社会政策的相应理念与价值倾向。参见潘锦棠:“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18-131页。
    268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生育保险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269 贾骏玮:“中国女性就业权保护的必由之路——对现行劳动立法关于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考”。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270 贾骏玮:“中国女性就业权保护的必由之路——尉现行劳动立法关于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考”。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就业制度,平等就业权的定义、平等就业权的基本内容、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的界限、平等就业权的运行机制、平等就业权的救济机制与保障措施、就业歧视的定义及其例外情形、就业歧视的判断规则等基本问题,在《就业促进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规定,平等就业权还无法形成健全的权利制度体系。整体上看,《就业促进法》对平等就业制度的规定还很不足,许多深层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成为促进平等就业与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改革者和设计者们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273 M.Banton,Discrimination,Buckingham of Philadelphia:Open Uttiversity Press,1994,p.7.
    274 L.Lijnzaad,Reservations to UN-human rights treaties:Ratify and Ruin? Martinus:Nijhoff Publishers,1995,pp.187,291.
    275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 页。
    276 Chaim Pcrelman,Justice(Hew Yotk,1967),E24.
    277 Gong Renten,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and Features of China's Constitution,Human Rights:Chinese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Edited by E.P.Mendes and A-M Tracholt,The Human Rights Research & Education Centre,University of Ottawa,1997,pp.75-78.
    278[澳]罗宾·雷顿:“采取临时特别措施,防止就业歧视”,奥斯陆大学人权中心(NCHR)中国项目组2004年北京研讨会演讲稿。转引自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71页。
    279 有学者对我国劳动就业立法歧视专门做了梳理和统计,结果显示:从建国初到我国劳动法的出台,不同历史阶段有关劳动就业政策和立法,都存在立法歧视的现象和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以二元社会结构为基本背景,有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等待遇,在全国城乡是按照两种不同的体制来设计的,最终形成了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双重社会结构关系,农村劳动者被排除在体制外。参见周伟等:《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196页。
    280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页。
    281 牛先锋:“社会公平的多重内涵及其政策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第20页。
    282 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第12页。
    283 王守昌:《两方社会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页。
    28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8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5页。
    286 Barnaed and Dekin,"A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EC Social Policy Rights,Empolyment Policy and EMU"(1998)2 IRJ European Annual Review,117.
    287 杨雪:《欧盟共同就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288 Fredman,Women and Law(Clarendon,Oxford,1997),384.
    289[美]帕特利霞.H.威尔汉等:《就业和员工权利》,杨恒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170页。
    290 香港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香港反歧视法例促进就业平等”,李薇薇、Lisa Steam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6-577页。
    291 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6页。
    292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当前最迫切需要政府解决的各种问题中,要求实现平等竞争高居第二位。参见蒋月等:《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293 杨宜勇等:《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294 陈民等:《农民工维权论》,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295 李新功:《欧盟事业培训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8页。
    296 机会平等还可以细分为“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和“实际上的机会平等”,前者是指应当具有的机会平等,是基于人的基本权利并由法律确认的一种机会平等,是一种“纯粹的”机会平等;后者是指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兑现状态。参见任晓:“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第22页。
    297 香港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香港反歧视法例促进就业平等”,李薇薇、Lisa Steam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7页。
    29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299 严存生:《论法与正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300[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30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8页。
    302[日]伊藤正己:“法律面前的平等“,国家学会杂志》第64卷第1号,第37页。转引自[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303[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页。
    304[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305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306 这种普遍诉求在劳动法领域得到了明显的张扬。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两性工作平等法》在其总则中开宗明义地规定了该法宗旨:保障两性工作权之平等,贯彻“宪法”消除性别歧视、促进两性地位实质甲等之精神。参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307[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308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学的一种前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309 人权首先是一种形式平等的权利,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上的权利。同时,人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权利,人权的发展性在现代社会集中表现在从自由权到社会权的转变等方面。
    310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学的一种前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311 李忠夏:“试评析‘新法平等权第一案'”,《新法理论与问题研究》(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宪法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刊印。转引自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312 Ruth Bader Ginsburg,Associate Justice of the U.S.Supreme Court,A Considered Opinion:Affirmative Ac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ialogue,Brookings Review,Winter 2000,Vol.18,No.1,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n the AmericanBarAssociationwebsite:http://www.abanet.org/irr/hr/summer00humanrights/ginsburg.html.
    313[美]彼得·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314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0页。
    315[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316 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69页。
    317 李新功:《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318[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319 陈民等:《农民工维权论》,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320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321 这里的“未就业人员”是指符合国家失业保障范围的未就业人员,不包括主观上自愿失业、或者其他被依法排除在外的未就业人员。
    322 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是社会法学的一个支派,同时兼有实证主义、规范主义法学的一些特征。参见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323[法]莱翁·狄骥:《宪法学教程》,正文利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324[法]莱翁·狄骥:《宪法论》,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4页。
    325[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328[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329 这里包括基本人权、基本自由和财产权——洛克的产权定义。参见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330 威廉·韦德:《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331[日]伊藤正己:“法律面前的平等”,《国家学会杂志》,第64卷第1号,第37页。转引自[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33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页。
    33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页。
    334 人力资源市场是《就业促进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新提法。《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在平等就业权保障的范畴内,劳动力市场与人力资源市场没有实质的差异。同时,劳动力市场已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此,除本文特殊说明外,人力资源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两个概念互用。
    335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常被称为“劳动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等。其中,“劳务市场”出现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政府劳动部门,是指劳动部门举办的劳动要素交换场所,比如技工交流中心以及从事职业介绍的劳动服务公司等。当时称“劳务市场”,是因为理论上有禁区,回避劳动要素在市场上交换,避免与“资本主义剥削”相联系。“人才市场”是我国政府举办的“干部”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动的双向选择机构,是对高素质劳动要素交换场所与机构的称呼。参见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5页。
    336 参见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7页。
    337 郭婕、刘俊等:《劳动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02页。
    338 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340 参见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5页。
    341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页。
    34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343[美]约翰·F·沃克等:《美国大政府的兴起》,刘进等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344 实际上,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特征,它自身无法解决长期的经济发展及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问题,无法克服经济的“外部效应”,无力解决“搭便车”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优胜劣汰的“柠檬市场”等问题。参见董保华等:《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3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346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34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348 参见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349 杨宜勇等:《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艰》,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350 这里的社会正义,主要是指劳动力市场平等的就业环境在其效果度量上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反映并符合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二是达到最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效果。
    351[日]恒藤武二:《论争劳动法》,世界思想社,1978年日文版,第22页。转引自常凯:“中国入世与劳动报劳权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11期,第79-80页。
    352 所谓“玻璃屋顶”现象,这里是指就业招工标准过高,只能对一部分或者小部分具有较高就业优势的群体适用,从而在实质上排除了现实生活中大量劳动者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同时,不能实际达到就业标准的劳动者,虽然在表面上享有貌似平等的就业权利,但过高的就业标准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始终无法逾越和突破的“玻璃屋顶”。
    353 Charles Forcey,The Crossroads of Liberalism;Croly,Weyl,Lippmann,and the Progressive Era,1900-1925.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p.139. 经具体反映在“二战”前制订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中。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在美国费城通过的《费城宣言》与1998年6月第86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劳工权利基本原则宣言》都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相关规定。参见叶静漪、肖京:“‘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57-558页。
    359 罗纳德·R.科斯:《企业的性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转引自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60 罗纳德·R.科斯:《企业的性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页。转引自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61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62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363 SeeMerrickDodd,For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Harvard Law Review(Vol.45,#7,May) 1932:1145.
    36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business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Brussels.2~(nd) July 2002.COM(2002)347 Final.
    365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1页。
    366 叶静漪、肖京:“‘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54页。
    367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368 根据美国道德资源中心(The Ethics Resources Centre)在20世纪80年代末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85%的大型美国公司已经制定了一项守则、政策、声明或者其他书面道德方针,其中大部分制定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参见John Donaldson,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ethics.Employment Rel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23(2001),No.6,p.627.
    369 相关观点来源于“中英社会创新论坛”(China-UK Social Innovation Forum),重庆,2006年10月19日。
    370 叶静漪、肖京:“‘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56页。
    371 参见叶静漪、肖京:“‘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57页。
    372 周长征:“从探底竞赛到全球治理——公司社会责任中的劳动标准问题探析”,《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41页。
    373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374 董保华等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375 从企业社会责任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的历史背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生存权与所有权之间深刻冲突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所有权对生存权的必然“妥协”。
    376 林晓云等:《美国劳动雇佣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203页。
    377 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9页。
    378 Lilian Miles & Rima Abouchedid,The Compan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Business Law Review,May 1997,110-112.
    379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178页。
    380 配额制度主要生成于政治选举中。配额,即在公共选举中为女候选人设定的强制性比例。在英国,2005年议会讨论的平等法案对公共部门设置了“广泛的义务”,公共部门在实现它们的功能时,必须考虑消除非法的性别歧视;在美国,公共部门的企业对反就业歧视都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必须安置一定数量的黑人等少数群体,安簧一定数量的妇女雇员;在北欧,一些国家已经出台了一项硬性政策,规定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公司的董事会都必须实行严格的男女董事性别比例制,以提高女性在经济决策方面的地位。参见曹艳春:“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之思考”,原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第32-34页;转引自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10期,第35-36页。
    381 参见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8页;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178页。
    382 参见[日]马渡淳一郎:《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8 页;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黄丙志:《中国统一市场经济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38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世界劳动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8页。
    384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178页。
    385 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386 朱瑰君:“完善我国失业保险社会职能的法律”,《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4期,第42页。
    387 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388 德国《就业促进法》规定,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基本条件包括:必须到劳动局进行失业登记;必须提出申请;必须接受职业介绍;在失业前的一定时期内从事某项工作,并且在失业前的三年内,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389 法国规定,最初失业金待遇为日工资的57.4%,其后每4个月降低一次。德国则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限的确定主要根据两个参数:一个是工作年限,二是年龄。一般来说,工作时间长、年龄较大的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相对较多,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也就相应较长。
    390 马永堂:“比较研究: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第30页。
    391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392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坚持了一条与东欧转轨国家不同的渐进式增量改革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这种改革的有效性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发育层面,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大规模重组,标志着我国对经济的存量部分进行改革。在这种改革中,城市产生了大量下岗工人、失业者等“沮丧的工人”。目前,即便是我国已经建立起劳动力市场,但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仍然是靠非国有经济的逐步发育而实现的。从目前城镇就业增长趋势和结构来看,增量改革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参见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7、178页。
    393 参见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394 李雄:“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障碍与出路”,《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第36-42页。
    395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也还存在“断裂”的情形,主要表现为三块:一是城市的正规部门,包括所有国有部门、大公司以及知识技术密集部门等;二是城市非正规部门中待遇相对较好或劳动强度较轻的部门;三是城市非正规部门中待遇相对较差或劳动强度较高的领域.参见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397 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4页。
    398 包括农民工向城市流动面临各种“卡证”封锁和“规费”成本;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相对于城市劳动者较低;在城市就业还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门槛”过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还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反而有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等。
    399 譬如,城市劳动者依然享受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社会福利、就业保障和其他相对优厚的待遇,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放弃目前所享有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在城市从事农民工干的、条件较差的工作,最终陷入“宁愿吃低保,也不愿上班”的怪圈。
    400 刘贯学:《新中国劳动保障史话》,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401 实际上,即便是在欧盟,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内涵也是比较宽泛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把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要素和整体框架勾画出来了,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目标;二是消除市场障碍;三是保证措施。参见黄丙志:《中国统一市场经济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402 参见黄丙志:《中国统一市场经济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4-165页、第194页。
    403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40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40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411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根据上述规定,劳动关系的实质和形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首先,劳动合同为劳关系之法定载体,但非唯一载体:其次,订立劳动合同为劳资双方之法律义务,但主要是用工方义务;再次,劳动合同不再局限于“书面化”概念,用工行为被纳入劳动合同范畴;最后,劳动关系实质是劳动用工行为,包括劳动者履行劳动行为与用工方支付劳动报酬。
    412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专家组:《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2004》,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416 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417 2008年,国务院实施“大部制”改革,整合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418[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9页。
    419 张飞等:“公共政策要义缕析”,《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第66-67页。
    420[日]马渡淳一郎:《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421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422 参见《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
    423 参见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424 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地位正经历着由传统的行政部门管属机构向独立法人方向发展的重大变革过程。譬如,法国“全国工商部门就业联盟”就是根据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协商而建立起来的。另外,从2000年开始,欧盟《就业指南》鼓励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PES: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实行现代化改革,以提高其在执行预防和激励措施中的重要地位。起初,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执行欧盟共同就业政策中的主要任务是,对长期失业人员实行预防措施,促进职业和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有些成员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甚至还拥有监督、公正和独立的职责。在目前,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一方面,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定的优先地位,开展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方法和工作文化等在内的广泛革新;另一方面,在新的政策干预模式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身份不再是必要的执行者,而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更加透明并包容所有群体的合作伙伴。参见杨雪:《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8页。
    42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世界劳动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3页。
    426[日]马渡淳一郎:《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427 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428 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1页。
    429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430 “就业能力”概念自20世纪出现以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解释和定义。它可以理解为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具有集体表征,体现了具体利害关系;“就业能力”是个人实现就业的相对能力,同时也包含了个人特征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参见帕特丽夏·威奈尔特(Patricia Weinert)等:《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431 就业托底服务是指政府对就业困难者进行政策倾斜,实施就业援助,保障就业困难者最低生活的一种就业托底机制。对于通过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助理后仍然难以就业的社会最弱群体,政府对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就业保障义务,具体办法可以考虑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实施异地转移就业和以工代赈等措施。
    432 参见《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33-35条。
    433 “低水平”是指各项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广覆盖”则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应该覆盖所有劳动者,打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差异;二是社会保障的体系应当健全,包括工伤、医疗、生育、失业和养老等在内的各项基本保险。
    434 杜维明:《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435 现行《劳动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就制定机关来讲,劳动法不构成其它单行法的上位法。从法理和《立法法》的要求来看,《劳动法》作为劳动法体系中最高位阶的法律,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如此才能与其它单行法形成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相关观点参见王全兴、侯玲玲:“我国制定《就业促进法》的若干问题初探”,《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第12页。
    436[法]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第34页。转引自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437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33页。
    438 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116页。
    439 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第39页。
    440 国际劳工大会第91届会议2003年报告:“雇佣关系的范围”,ISBN 92-2-512879-7,ISSN 0255-3449.Printed in Switzerland,2003.2-10.
    441 国际劳工大会第91届会议2003年报告:“雇佣关系的范围”,ISBN 92-2-512879-7,ISSN 0255-3449.Printed in Switzerland,2003.25-26.
    442 胡鞍钢:“谈我国就业形势”,《中国劳动》,2002年第6期,第33页。
    443 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444 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88-89页。
    445 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第39页。
    446 参见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68-69页。
    447 参见[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4页。
    448 于艳:“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第4页。
    449[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452 所谓学术化,是指现行研究与调查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使用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太熟悉的“歧视”学术语言。所谓“建构性”和诱导性,是指现行研究和调查还存在研究者“先入为主”的倾向,似乎在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现象和事实就是就业歧视。参见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4页。
    453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230页。
    454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455 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第25页。
    456 参见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457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637页
    458 何琼等:“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法学》,2006年第4期,第115-116页。
    461 法定的“正当化”程序包括:首先,用人单位必须对其区别对待所基于的原因进行公示;其次,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举证解释并说明其采取的区别对待的原因必须是基于“工作内在要求”或者基于对特殊群体的就业保护;最后,如果这种解释和说明产生争议,根据平等就业权限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有利原则”的基本要求,应当倾向于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解释和说明。
    462 所谓“合法目的”,是指即“用人单位本身的利益需要”。“用人单位本身的利益需要”具有不同的形态,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解读为:仅限于与雇佣本身具有某种重要关系,而不能随意扩展到用人单位其他的利益需要。所谓“比例原则”,是指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行为必须同时满足适当的、必要的、成比例的这三个要件。所谓“适当的”,是指用人单位所采取的区别对待在行为手段和目的上都是合法的或者符合社会的一般观念认识,而不是其他任意的行为和目的;所谓“必要的”,是指用人单位为了实现其本身的利益需要,所采取的区别对待行为在所有可以选择的方案中是对劳动者造成损失最小的行为或者是唯一可以采取的行为,并且无法在不增加不合理负担的情况下为受到区别对待的劳动者做出合理调配;所谓“成比例的”,是指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对劳动者所造成的损失与其所追求的利益之间,在比例上应是相当的或均衡的。
    463 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69页。
    464[澳]罗宾·雷顿:“采取临时特别措施,防止就业歧视”,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中心(NCHR)中国项目组2004年北京研讨会演讲稿。转引自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71页。
    465 M.Craven,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A Perspective on its Develop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66.
    466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467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Bd.Of Govcrnors v.Aikcns,460 US 711,716(1983).
    468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469 L.Lijnzaad,ReservationstoUN-humanrightstreaties:RatifyandRuin?Martinus:Nijhoff Publishers,1995,pp.187,291.
    470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471 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69页。
    47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0页。
    473 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474 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475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0页。
    476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与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477 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本身就包含着歧视。譬如,要求妇女从事与男性相同的工作,在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是,这种无视女性的生理及其所承担的生育、家务等无酬劳动的平等,对女性而言显然是不平等的,它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
    478 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都对妇女劳动就业的特殊
    480 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2页。
    481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1994.
    48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483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9页。
    484 Solinger,Dorothy J.,1999."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 with Germany and Japan".Political Science Ouarterly,Vol.114.No.3.
    485 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人口研究》,2007年第4期,第7页。
    486 Hepple,"The Principle of Equal Treatment in Article 119 EC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Reform",in The Principle of Equal Treatment in EC Law,eds.Dashwood and O'Leary(Sweet & Maxwell,London,1997),141.
    487[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488 李炳安:《劳动权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490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4页。
    491 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492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493 王人博、程燎原:《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494 我国宪法学界通说认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宪法的一般原则,又是公民所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参见林来梵:《从规范宪法到宪法规范——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495 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496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497 相关观点参见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498[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499 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500 许明月主编:《劳动法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501 《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02 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503 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504 韩大元:“论社会变革时期的基本权利效力问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第11页。
    505 张彤:“论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第10页。
    506 李树忠、侯晓光:“平等保护请求权研究”,《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第36页。
    507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508 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509 根据学者统计,我国利用宪法基本权利反就业歧视的司法实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法院直接援引宪法基本权利之劳动权作为判案的依据;二是法院根据公民依法享有的社会生活保障权对案件进行裁判;三是劳动者利用宪法规定的平等权作为提起诉讼的主要依据。参见周伟等:《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307页。
    510 沈同仙:“劳动权探析”,《法学》,1997年第8期,第3-4页。
    511 冯彦君:“劳动权论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6期,第35页。
    512 林浩:“生存权:法的具体性权利——关于大须贺明先生的生存权‘具体性权利论'”,[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附录”,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513 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378页。类似观点参见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514 参见王全兴、候玲玲:“我国制订《就业促进法》的若干问题初探”,《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第13-14页。
    515 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516 持相同观点的学者有:中国政法大学黄茂荣教授,四川大学周伟教授,等。
    517 譬如,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把劳动争议规定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争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劳动争议定义为:(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 后发生的纠纷;(3)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518 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版,第241页。
    519 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73页。
    520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
    521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522 青锋:《中国律师制度论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
    523 引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普士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马克·西奥多的话。见郑弋:“‘反就业歧视'呼唤立法”,http://www.dffy.com,2007年9月15日。
    524 曹艳春:“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之思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10期,第35页。
    525 金邦贵:“别具特色的法国司法制度”,《检察日报》,2007年7月16日,环球版。
    1.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关怀主编:《劳动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牡,1996年版。
    4.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6.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7.林嘉等:《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8.郭婕、刘俊等:《劳动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郭捷主编:《劳动法学》(第四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贾俊玲:《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12.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版。
    13.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4.黎建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讲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18.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周伟等:《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许明月主编:《劳动法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2.蒋月等:《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3.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4年版。
    24.黄越钦:《劳动权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26.刘贯学:《新中国劳动保障史话》,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27.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9.杨雪:《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林晓云等:《美国劳动雇佣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1.夏勇:《中国民权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32.潘光军:《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3.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
    34.朱力等:《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5.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齐延平:《人权与法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0.张千帆:《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1.林来梵:《从规范宪法到宪法规范——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2.洪银兴等:《资本论的现代解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李秀梅:《中国劳动法》,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45.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郭玲惠:《男女工作平等法理与判决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48.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9.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公丕祥:《马克思法学思想论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龚向和:《受教育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常健:《人权的思想·悖论·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7.孙国华主编:《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8.肖巧平:《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法律——女性与法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1.杨宜勇等:《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62.陈民等:《农民工维权论》,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63.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李新功:《欧盟事业培训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5.严存生:《论法与正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6.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67.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8.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黄丙志:《中国统一市场经济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世界劳动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72.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3.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74.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5.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专家组:《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2004》,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76.杜维明:《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77.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8.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9.李炳安:《劳动权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80.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王人博、程燎原:《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2.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3.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
    85.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6.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88.青锋:《中国律师制度论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9.刘翠霄:《天大的事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0.赖纳·汉克著:《平等的终结》,王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1.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4.[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9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7.[美]艾德勒:《六大观念》,郗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9.[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00.[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1.[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2.[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3.[荷兰]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4.[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5.[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6.[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2、3卷),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7.[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威廉·韦德:《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0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日]冈村司:《民法与社会主义》,刘仁航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美]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2.[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13.[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6.[美]帕特利霞·H.威尔汉等:《就业和员工权利》,杨恒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7.[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1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19.[美]彼得·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0.[法]莱翁·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121.[法]莱翁·狄骥:《宪法论》,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22.[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2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5.[美]约翰·F·沃克等:《美国大政府的兴起》,刘进等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7.[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29.[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0.罗纳德·R.科斯:《企业的性质》,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31.帕特丽夏·威奈尔特(Patricia Weinert)等:《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32.[日]马渡淳一郎:《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3.[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4.金邦贵:“别具特色的法国司法制度”,《检察日报》,2007年7月16日,环球版。
    135.常凯:“中国入世与劳权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136.林嘉:“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法学家》,2001年第1期。
    137.[美]卡尔·克拉尔:“劳动法的革新”,丁广宇译,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8.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139.郑爱青:“劳动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林嘉主编:《劳动法 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0.张明锋:“加拿大的纠正歧视行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7期。
    141.徐建平:“论公平就业机会——美国劳动就业中反歧视法律述评”,《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142.曾恂:“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启示”,《南方经济》,2003年第5期。
    143.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144.肖玉:“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
    145.兰夫:“反就业歧视风乍起”,《南风窗》,2004年第5期。
    146.翁里、宋丽燕:“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147.崔郁:“发挥妇联组织作用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148.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
    149.田新豹:“新时期就业歧视及其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23卷。
    150.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
    151.袁曙宏:“论建立统一的公法学”,《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152.吕世伦、任岳鹏:“银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153.王家福、李步云等:“论依法治国”,《光明日报》,1996年9月28日。
    154.林嘉:“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法学家》,2001年第1期。
    155.黄昆等:“中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2002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6.黎建飞:“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河南省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57.李忠.“论少数人权利——兼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158.曲相霏:“人权主体论”,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9.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0.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161.张庆福、李忠:“中国宪法100年:回顾与展望”,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2.张卫东:“平等就业权初论”,《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163.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法学》,2006年第5期。
    164.何琼等:“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法学》,2006年第4期。
    165.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
    166.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对市场经济中公平问题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
    167.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
    168.岳彩申、袁林:“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69.董保华、杨燕绥:“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法的研究”,杨燕绥等:《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70.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二)》,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71.常凯:“论社会保险权”,《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72.[挪威]A.艾德:“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4期。
    173.趋向霏:《人权主体论》,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4.何中奎:“论法治社会中的平等就业”,《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75.孙玄:“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与前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
    176.刘明辉:“劳动法领域的哲学思辨”,http://www.ldbzfx.org/lunwen/34.htm.
    177.潘锦棠:“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78.牛先锋:“社会公平的多重内涵及其政策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179.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180.任晓:“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
    181.叶静漪、肖京:“‘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
    18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18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184.周长征:“从探底竞赛到全球治理——公司社会责任中的劳动标准问题探析”,《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
    185.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86.朱瑰君:“完善我国失业保险社会职能的法律”,《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4期。
    187.马永堂:“比较研究: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中国劳动》, 2006年第1期。
    188.张飞等:“公共政策要义缕析”,《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189.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190.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191.李雄:“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障碍与出路”,《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
    192.李雄:“论平等就业权的界定”,《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
    193.胡鞍钢:“谈我国就业形势”,《中国劳动》,2002年第6期。
    194.于艳:“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
    195.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人口研究》,2007年第4期。
    196.韩大元:“论社会变革时期的基本权利效力问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197.张彤:“论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3月。
    198.李树忠、侯晓光:“平等保护请求权研究”,《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199.沈同仙:“劳动权探析”,《法学》,1997年第8期。
    200.冯彦君:“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201.王全兴、候玲玲:“我国制订《就业促进法》的若干问题初探”,《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
    202.引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普士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马克·西奥多的话。见郑弋:“‘反就业歧视'呼唤立法”,http://www.dffy.com。
    203.曹艳春:“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之思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204.Jorome J.Shestac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in Theodor Meron(eds),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 1984,p.101.
    205.Resolution of the Council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nber States on the employment and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0)OJ C8/1.
    206.Treu,"European Collective Bargaining Levels and the Competences of the Social Partners"in Davis(ed.)European Community Labor Law:Priciples and Perspectives(Clarendon,Oxford,1996),179.
    207.Fredman,"European Community Discrimination Law"(1992)21ILJ 119,121.
    208.Fredman,"Reversing Discrimination"(1997)113 LQR575.
    209.Fenwick and Hervey,"Sex Equality in the Single Market:New Directions for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1995)32 CMRev.443,445.
    210.Fredman,Women and Law(Clarendon,Oxford,1997),384.
    211.Bryan A.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West,a Thomson Business,2004,p.64.
    212.Peter W.Hogg,Constitution Law of Canada,Student Edition,Thomson,Carswell,2003,p.1106.
    213.Aristotle,Ethica Nicomachea V.3.1131a-1131b(Ross,trans.,1925).
    214.Cited in Westen,"The Empty Idea of Equality"(1982)95Harvard Law Review537,543.
    215.Case 75/63 Unger V.Bestuur(1964)ECR 197;Case 53/81 Levin (1982)ECR 1035.
    216.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Decent Work》(87th session,1999),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Geneva.
    217.ILO Convention No.111,Discrimination Convention,1958;and ILO Convention No.100,Equal Remuneration,1951.
    218.M.Banton,Discrimination,Buckingham of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p.7.
    219.D.Proulx,op.cit.p.73 etseq.Refer to Marie-Ange Moreau,"Justification of Discrimination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Aix-Marseille Ⅲ.
    220.Habermann-Beltermann EV Arbeiterwohfahrt,Bezirksver band (1994).
    221.Social Security bulletin(ASSs quarterly research journal),1991,vol.57,no.1.
    222.L.Lijnzaad,Reservations to UN-human rights treaties:Ratify and Ruin? Martinus:Nijhoff Publishers,1995,pp.187,291.
    223.Chaim Perelman,Justice(New York,1967),P.24.
    224.Gong Renren,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and Features of China's Constitution,Human Rights:Chinese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Edited by E.P.Mendes and A-M Traeholt,The Human Rights Research & Education Centre,University of Ottawa,1997.
    225.Barnard and Deakin,"A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EC Social Policy Rights,Employment Policy and EMU"(1998)2 IRJ European Annual Review,117.
    226.Fredman,Women and Law(Clarendon,Oxford,1997).
    227.Ruth Bader Ginsburg,Associate Justice of the U.S.Supreme Court,A Considered Opinion:Affirmative Ac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ialogue,Brookings Review,Winter 2000,Vol.18,No.1.
    228.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n the AmericanBarAssociationwebsite:http://www.abanet.org/irr/hr/summer00humanrights/ginsburg.html.
    229.Charles Forcey,The Crossroads of Liberalism;Croly,Weyl,Lippmann,and the Progressive Era,1900-1925.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30.P.A.Samuelson and W.D.Nordhaus,Economics,13th Editi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9.
    231.See Merrick Dodd,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Harvard Law Review(Vol.45,#7,May) 1932:1145.
    232."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business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Brussels,2nd July 2002,COM(2002)347 Final.
    233.John Donaldson.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ethics,Employment Rel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23(2001),No.6,p.627.
    234.Lilian Miles & Rima Abouchedid,The Compan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Business Law Review,May 1997.
    235.M.Craven,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A Perspective on its Develop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66.
    236.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Bd.Of Govemors v.Aikens,460 US 711,716(1983).
    237.L.Lijnzaad,Reservations to UN-human rights treaties:Ratify and Ruin?Martinus:Nijhoff Publishers,1995,pp.187,291.
    238.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1994.
    239.Solinger,Dorothy J.,1999."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 with Germany and Japa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4,No.3.
    240.Hepple,"The Principle of Equal Treatment in Article 119 EC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Reform",in The Principle of Equal Treatment in EC Law,eds.Dashwood and O'Leary(Sweet & Maxwell,London,1997),141.
    241.[法]戴尔马斯·玛蒂主编:《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二版),法国ESSAIS出版社,2002年版。
    242.[法]热拉尔·库特里埃:“劳动法与基本权利和自由”,[法]戴尔马斯·玛蒂主编:《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二版),法国ESSAIS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