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被害人对自己实体权利的处分,最原始表现形式就是氏族社会时期的血亲复仇和血族复仇。随着国家这一社会形态的诞生,国家凭借公权力独揽刑罚大权,个人不再享有对罪犯的处置权。但是被害人毕竟是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对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程度应当最有发言权。基于这一原因,国家将一部分社会危害性较小、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具有特殊关系的犯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亲告罪,赋予了被害人通过放弃法律对其被侵害之实体权利的保护,从而免除该类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权利。刑法学中的被害人承诺理论,进一步承认了被害人对自己所享有之实体权利的处分具有排除行为犯罪性的效力。现代西方发达法治国家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而建立的刑事和解制度,更是以被害人对自己所享有之实体权利具有处分权为前提。然而,由于缺乏对于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整合,刑法学界对刑法中被害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问题研究甚少。在对上述三方面刑法理论与制度予以深入思考后,笔者认为三者应当具有相同的本质与内核。有鉴于此,笔者斗胆提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概念并加以分析论证,求教于老师与同仁,也期能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处分权的一般概念及其从私法领域向公法领域发展的演进过程,进而提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概念并对其应然性及基本特征予以分析。然后,通过对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现状的介绍,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第二部分: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分析。这一部分分为两节予以阐述。第一节,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理论基础。就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确立所依据的有关刑法价值取向、犯罪本质、刑事法律关系和刑罚目的四方面刑法基本理论的选择与调和予以论述。第二节,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价值分析。指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具有自由、公正、宽容和效益四方面的现实价值并予以分析。
     第三部分: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实现途径与空间限度。该部分首先介绍了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实现的三条途径:即亲告罪、被害人承诺和刑事和解。随后,指出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行使应当从适用范围和行使效力两方面予以必要限制,并提出了该处分权适用范围和效力层次的确定依据及具体内容。
The earliest form of the victim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is“Blood relation revenge”on Clan society. After the state is born, it hold the power of penalty and the individual does not have the handling power to crime. Anyway, the harm degree of the crime evaluated by the victim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because the crime direct violation object is the victim. So the state stipulates the crime handled only with complaint, which is the lower social harm and the victim has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ctim and the criminal. To the crime handled only with private prosecution,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will be avoided if the victim gives up prosecution. The theory on the victim’s commitment acknowledged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the victim’s substantive right can removes the crime of the violation. In addition, the victim’s right of disposition to his substantive right is the premise of the 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 under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However, the concept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has not been put forward because being lack of research. 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and do some research on it.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Ⅰ: The outline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Firstly, the part introduces the usual concept of the right of disposition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he field private law to the field public law. Then,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and 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 At last,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PartⅡ: The Analysis on the theory and value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The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theory foundation related to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the value of criminal law; the essence of crime;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criminal law; the goal of penalty.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value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freedom; justice; tolerant; efficiency.
     PartⅢ: The realiza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The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Realization way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the crime handled only with private prosecution; victim’s commitment; the 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limitation of the victim’s criminal substantive right of disposition: the right scope and the right potency.
引文
1 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 页。
    2 高铭暄、张杰:《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 年第 1 期。
    3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 页。
    4 陈卫东、胡之芳:《关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5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6 页。
    6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0 页。
    7 陈朝壁:《罗马法原论》(上),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84 页。
    
    8 陈朝壁:《罗马法原论》(上),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84 页。
    9 李居全:《犯罪概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8 页。
    10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 1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19—420 页。
    11 陈卫东、胡之芳:《关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12 [英]彼得·斯坦、[美]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 38 页。
    13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9 页。
    14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4 页。
    15 [英]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6 页。
    16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2 页。
    17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0 页。
    18 [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132 页。
    
    19 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49-250 页。
    20 朱兴文:《权利冲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1 页。
     21 陈卫东、胡之芳:《关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22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93 页。
    23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9 页。
    24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5 页。
    25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9 页。
     26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2 页。
     27 刘小生、杜永浩:《论刑法价值主体新格局之构建》,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1 期。
    28 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 页。
    29 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 页。
    30 [英] J.W.S 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王国庆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39—440 页。
    
    31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6 页。
    32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1 页。
    33 李翔:《议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实体法冲突》,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34 [德]伯恩特·许乃曼:《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杜澎、王秀梅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 2 期。
    35 王志祥、姚兵:《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命运》,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36 [英]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53 页。
    37 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 页。
    38 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民法的调整对象研究》,载《法学研究》1994 年第 4 期。
    39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的基础)》,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5 页;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 页;刘树德:《宪政维度的刑法新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 页。
    40 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 页。
    41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7 页。
    42 张明楷:《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
    43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7 页。
    44 青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新论》,载《法学季刊》,1991 年第 3 期。
    45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3 页。
    46 李翔:《议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实体法冲突》,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47 张小虎:《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 页。
    48 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6 页。
    
    49 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3 期。
    50 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8 页。
     51 冯亚景、蔡杰:《公诉机关起诉代替措施研究》,载《中国刑事杂志》,2006 年第 1 期。
    5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153 页。
    53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3 页。
    54 I. Berlin,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in his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121—122; 转引自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4—65 页。
    55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28 页。
    5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1-12 页。
    57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2 页。
    58 [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59 李奇路:《刑法及其完善中的人权蕴含与分析》,载《法学》,1993 年第 4 期。
    60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 页。
    61 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5 页。
    62 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4 页。
    63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55 页。
    64 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05 页。
    65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8 页。
    66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85 页。
    67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53 页。
    68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6 页。
    69 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载《法商研究》,1995 年第 4 期。
    70 [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6 页。
    71 转引自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 1995 年版,第274 页。
    72 转引自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127 页。
    73 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15 页。
    74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金:《法和经济学》,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13 页。
    75 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5 页。
    76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82 页。
    77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学五十年》(中册),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版,第 1468 页。
    78 [意]加洛法罗:《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9 页。
    79 [意]加洛法罗:《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9 页。
    80 李立景:《亲告罪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81 李立景:《亲告罪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8-116 页。
    82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0 页。
    
    83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3 页。
    84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 2 卷),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5 页
    85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5-256 页。
     86 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载《政治与法律》,2003 年第 4 期。
    87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6 页。
    88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7 页。
    89 [意] 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1 页。
    90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1 页。
    
    91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140 页。
    92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43 页。
    93 [英]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83 页。
    94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8 页。
    95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的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1 页。
    96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8 页。
     98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59 页。
     99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3 页。
     100 青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新论》,载《法学季刊》,1991 年第 3 期。
    1、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2、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6、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
    7、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
    8、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9、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的基础)》,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10、刘树德:《宪政维度的刑法新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1、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12、李立景:《亲告罪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3、张小虎:《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
    14、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5、朱兴文:《权利冲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6、李居全:《犯罪概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7、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8、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9、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20、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21、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年版。
    2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3、陈朝壁:《罗马法原论》(上),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24、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年版。
    25、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6、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27、高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8、[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29、[意] 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0、[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31、[意]加洛法罗:《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3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33、[英]彼得·斯坦、[美]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3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35、[英]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36、[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37、[英] J.W.S 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王国庆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38、[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9、[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40、[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41、[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4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4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44、[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45、[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金:《法和经济学》,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 1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 2 卷),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3、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5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学五十年》(中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版。
    6、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 1995 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年修订第 3 版(增补本)。
    8、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高铭暄、张杰:《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 年第 1 期。
    2、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载《法商研究》,1995 年第 4 期。
    3、张明楷:《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
    4、青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新论》,载《法学季刊》,1991 年第 3 期。
    5、杨兴培:《论刑事法律关系》,载《法学》,1998 年第 2 期。
    6、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3 期
    7、刘小生、杜永浩:《论刑法价值主体新格局之构建》,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1 期。
    8、冯亚景、蔡杰:《公诉机关起诉代替措施研究》,载《中国刑事杂志》,2006年第 1 期。
    9、李奇路:《刑法及其完善中的人权蕴含与分析》,载《法学》,1993 年第 4期。
    10、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载《政治与法律》,2003 年第 4 期。
    11、李翔、韩晓峰:《自由与秩序的和谐保证——从刑罚目的谈起》,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 年第 3 期。
    12、高维俭、薛林:《论应权利人同意之行为——被害人同意理论的重构》,载《政治与法律》,2004 年第 3 期。
    13、黄京平、杜强:《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的比较分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14、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与伦理价值》,载《法学研究》,1999 年第 6期。
    15、陈卫东、胡之芳:《关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16、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民法的调整对象研究》,载《法学研究》1994 年第 4 期。
    17、王瑞君:《论刑法的私法化倾向》,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 年第3 期。
    18、刘守芬、陈新旺:《被害人承诺研究》,载《法学论坛》,2003 年第 5 期。
    1、黎宏:《刑事和解:一种对传统刑法理念的挑战》,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2、杨兴培:《论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选择》,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3、周光权:《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年刊印。
    4、李翔:《议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实体法冲突》,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5、石磊:《论刑事和解的实体法基础》,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年刊印。
    6、王志祥、姚兵:《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命运》,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2006 年刊印。
    1、[德]伯恩特·许乃曼:《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杜澎、王秀梅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 年第 2 期。
    1、梁统:《亲告罪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2、郁卫平:《亲告罪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3、凌萍萍:《被害人承诺之刑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赵志华:《论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诺》,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5、于淼:《论刑法中被害人同意行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