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命教育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热点教育话题,不仅理论界热衷于研究讨论,教育界也多有实践探索。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创立了“阿南达村”社区及阿南达生活智慧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扬弃和超越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生存竞争的教育的声音逐渐兴起,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内容是有关生命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人格、方法是生命化的,对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纠正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缺位和重视不足问题,为生命教育理论续上传统血脉,进而连接传统与现代、复兴古老文明对生命课题的探索,为现代生命教育输入传统文化的内容。
     孔子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观、死亡观、天命观三部分。
     就其生命观而言,包括重生、贵人、孝亲、修德、爱人、保身等内容。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赞美生命、生活,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同古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看法,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人只能与同类的人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价值,进而更珍惜自身的存在。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孝亲的基础,尽孝就要保重身体、维护生命存在;即使是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擅夺孩子的生命。孔子认为,君子立身于世当修德行道,如此才能控制情绪、理性处理任何事情,从而防灾护身并恪尽孝道。孔子珍重自己的生命,也珍重他人生命,他提出的“爱人”,就是饱含感情地肯定别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爱己之心待人。孔子认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处世之道,保身的目的是闻道、弘道、行道,是积极的作为,不是消极的为身而保。
     孔子的死亡观集中在“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杀身成仁”、“慎终追远”、“敬鬼神而远之”几个方面。他的死亡观具有重生慎死、理性、乐观等特点。在生、死关系上,他主张“先知生,后知死”,对死亡的认识,建立在对生命与生存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条由生观死的路线。在孔子看来,死亡是必然的、无法逃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人无法左右。孔子虽然珍重生命、保全生命,但也会主动舍弃生命。在他看来,有高于生命的价值,那就是“仁”;志士仁人,爱仁重于爱生命,应该为了践仁,赴汤蹈火、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孔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结束,丧葬与祭祀之礼体现着慎终追远的精神,是对先人精神生命的传承。孔子对鬼神存而不论,所谓敬鬼神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纪念。
     就孔子的天命观而言,孔子提出了对天人关系的独到看法。处于天命、天道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孔子对周初的天命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的一面,表现在对天作为人格神的神圣性的信仰上;发展的一面,表现在对人的主体作用的强化和强调上。所谓“听天命”,既有人对天的信仰和依赖,又有人通过修德弘道对天的影响,天人关系由此而互动。所谓“知天命”,是孔子对自身使命和责任感的切身体会,虽然有天命的制约与局限,人依然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部分自由意志,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这是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君子因为知命而畏命,所畏者,不是自身的吉凶祸福,而是修身不足、德性不够而有负于天。虽然敬畏天命,孔子却不因此缺乏生命之乐。纵观他的一生,可忧之事常在,他虽有吁天呼命、似有不平之时,然其生命精神之所在,确是乐天知命而不忧,他是乐天命的乐天派。
     孔子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人格,人格观承载着孔子对生命的理解。孔子心中理想的生命形态、他教育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道德君子。这种道德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但有道德、有学问,比贵族更贵族,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孔子自身就是道德君子的表率,可以从君子之质、君子之文、君子之道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以仁成名,无仁则无君子之名。孝悌是为仁之本,推己及人是为仁之方,智仁勇三达德统一于君子一身。君子有三层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安人”“安百姓”的基础。礼是君子之文,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礼乐是外在的形式,但仁是更根本的,如果没有内在的心理情感为依托,礼乐只是徒具其表的空架子而已。礼贵和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个人修养而言,礼有制中之用,使各种感情的表达、各种事情的处理能够恰到好处、符合特定的度,避免过或不及,能够使个人的身心处于安适、和谐的状态;就群体而言,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即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君子之道在于“仁”和“礼”的统一,也就是文和质的统一,文质彬彬,相辅相成、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孔子生命教育的方法包括为师之道和为学之道。为师之道表现为:以身示人,树立生命的典范;以《六艺》教人,启悟生命;以个性化方式育人,直面生命;以情感人、润泽生命。就为学之道而言,孔子要求学生从立志开始,为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坚持学文与学道并举,进而养成好学的习惯,做到学而不厌,学思并重,身体力行,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以学为乐,追求共学的乐趣,重视天地自然的教化功能,在学习中享受生命。
     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集中在重现世、重情、重行、重和四个方面。他执著于现世的生活,不希冀死后的世界;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注重身体力行,要求落实在实践和行动上、落实在生命的体验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内心平和、人际和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以“和”来解决生命中面对的各种矛盾。
     孔子的生死观、天命观、人格观、教育观给予现代生命教育以重要而有益的启示,依然具有宝贵的当代价值。生死观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生的意义,超越死亡,解决终极关怀问题;天人观启示我们要倾听天命、敬畏自然,恰当处理天人关系,明确天人和谐相处之道;人格观启示我们要提升人生境界、建设精神家园,追求并树立文质彬彬、安贫乐道、奋发有为、责己宽人、重义轻利的君子形象;教育观启示我们,生命化的教育方法是生命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要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兴发被教育者的感动,使每一个人都在接受自我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As a hot education issue raised in recent years,life education is not only studied by scholars,but also practiced by educators.It originates from thanatology in nineteen six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ich produces death education and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In1968,American scholar Walters set up Avanda Village community and Avanda Shool for Living Wisdom where he advocated and practiced life education.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voice of getting rid of the education such as examination-orientedjob-finding-oriented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ability-oriented which only services for students' survival competition is often heard while education such as respecting life、thanksgiving life and enjoying life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content of Confucius'ideas of life education is about life while its goal is cultivating ideal personality and its methods are life-centered.Deep research on it not only is good for correcting the lack and less importance put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ife education,but also can input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life education by connect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Confucius'views of life include such contents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life,valuing man'life,observing filial piety and loving people.As the creator of Confucianism,he eulogized life.In his opinion life was the greatest virture of heaven and earth.He had the same opinion as the ancient that man's life was the most valuabe.Man could only contact with man to form various kind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 through which he confirmed his identity and existential value as well as treasured the existence of himself.Confucius thought filial piety needed one to protect his body and maintain his existence as life was the foundation of filial piety.Parents could not deprive their children's lives eventhough they gived them.In his opinion,the superior person should strive after virtues and practice benevolence to control his emmotion,deal with everything rationally,ayoid misfortune and observing filial piety strictly.Not only did he value his life,but also he valued other people's lives.To love all men meant to confim the others' existential value with deep feelings and love the others as love himself. Confucius degreed with the doctrine that one should be wise to safeguard his body in oder to hear,promote and practice benevolence.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one's body was not maintaining one'body negatively,but doing things actively.
     Confucius's view of death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ying attention on life while dealing with death cautiously,rationally and optimistically concentrated on repects such as 'whi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life,how can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death','death and life are determined by fate','Yperson with benevolence will give up his life to make him perfectly benevolent','careful attention is paid to parents' funerals and sacrifices are given to ancestors who died long ago' and 'repecting the spirits but staying away from them'.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he advocated to know death through life which meant to know life firstly while death secondly as he believed one could not know death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life and existence.In his view,one could not change his fate that he would die someday as death was doomed.Though he supported to value and safeguard life,he would give up his life as he believed benevolence was more valuabe than life.The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and benevolence should observing benevolence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lives as they valued benevolence more than they valued their lives.Confucius thought that death was the end of life.The funeral and sacrificial rites which meant to inherit the spiritual lives of the ancestors who died long ago embodied the spirit of careful attention paid to parents' funerals and sacrifices given to ancestors.He left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spirits existed or not open.The so-called being in awe to the spirits in fact expressed one's memory of his ancestors and the deceased.
     As to the heavenly principles,Confucius put forward original view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t the times when the views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changed greatly,he not only inherited the views of the Zhou Dynasty that Heaven as a personal God was deeply worshiped,but also developed them by emphasizing and strenthing man's subjective initiative.Listening to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meant that man worshiped and relied on Heaven as well as infulenced Heaven by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promoting benevolence.Heaven and man thus set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interacted.Knowing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meant Confucius was keenly aware of his mission and reponsibility.Athough there were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man could still perform his partial free will by working hardly.To do one's best with the results listoning to Heaven is Confucius'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The superior person were in awe of Heaven not because of himself's auspiciousness or inauspicousness,but because of his lack of self-cultivation and viture which disappointed Heaven.Confucius did not lack of happiness of life though he stood in awe of Heaven.Throughout his life,he ofen worried.Sometimes he complained and felt unfairly,however his spirits of life were indeed optimistic and ready to accept his fate.
     The goal of Confucius'life education was to cultivate ideal personality which carries his understanding of life.The ideal form of life that he educated students to achieve was the superior person who was ofen poor and lowly origin but had more virtues and much knowledge than those who were gentlemen by birth.Confucius,who had the good internal qualities, external ornament and way of a superior person ha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his disciples.The good internal qualities of a superior person were benevolence.Those who had bevevolence were called superior persons while those who had not bevevolence could not be so called.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 for one's elder brothers were the roots of benevolence.To do to others what he did to himself was the right way to practice benevolence.A superior person had three great virtues:being wise,benevolent and bold.The three states of a superior person of which the first one was the base of the two others were to cultivate himself so as to be serious and earnest in every thing, cultivate himself so as to give comfort and peace to others and cultivate himself so as to give comfort and peace to all the people.The proprieties were the ornament of a superior person. Without knowing the proprieties,it was impossible for one to establish himself in society.To keep down one's desires and act on the proprieties was benevolence.The proprieties and music were external form of benevolence without which they were empty shell.Applying the proprieties wa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among people.As for a single person,he could deliver his all kinds of feelings and deal with everything to the point so as to avoid either going too far or not going far enough by applying the proprieties.As a result, his body and mind could be in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state.As for the group,because each person in the group played different role and took different position, everyone was special and independent as well as interdependent by applying the proprieties.The way to be a superior person was to unite benevolence and the proprieties.In fact,the unity of benevolence and the proprieties was the unity of the good internal qualities and external ornament.The two interconnecting inseparably was jus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a virtue.
     The way to be a teacher and the way to be a disciple consisted the methods of Confucius' life education. As a teacher,Confucius did such things as setting himself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life,teaching disciples with the six arts to enlighten their lives,teaching disciples by individualized ways to face each one's exclusive life and moving disciples with affection to enrich their lives.Confucious asked his disciples to set their minds on learning firstly, improve their self-cul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unite studying aknowledge and practicing benevolence, form the good habit of being fond of learning, pay equal attention to learning and thinking, practice hardly and to reach the state of being happy to learn in the end.
     Confucius'life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tics of paying great attention on the real world,sensibility,pratise and harmony.H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real life and did not want the world after death.He regarded sensibility as the substance and root of human nature,thu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affection.He emphasized that one should fit his actions to his words and practice hardly in his daily life.H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on harmony. In order to solve various conradictions faced in life,he stressed that one should keep inner peace,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nfucius'views of life education still has precious value as they enlighten contemporary life education.His 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spire us to cherish life,to establish the meaning of life in daily life and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ultimate concern by transcending death.His view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inspires us to listen to and reverence Heaven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nature properly.Man should find a right way to get along well with nature.His view of personality inspires us to improve the state of life,to construct spiritual home,to pursue to being a superior person who has many virtures such as combing good internal qualities with external ornament,remaining joyful in poor life,being enthusiastic and pressing on himself,putting much blame on himself and little on others and putting more attention on moral righteousness than on gains.His view of education inspires us that the best way of life education is individualized.Each one's life and its uniqu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difference with other's should be respected.The educated should be inspired and moved to realize-and accept himself correctly so as to achieve the most outstanding development suitable to his individuality.
引文
①[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们一起迎向人生挑战》,“序二:学习在生命深处”,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②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③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9期。
    ①[英]托马斯·埃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04页。
    ②“怀德海”为台湾译法,大陆多译为“怀特海”。
    ③[台]何福田主编:《生命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第99页。
    ①[台]钮则诚:《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第120-121页。
    ②张文质:《教育的价值响度与终极使命——访黄克剑先生》,《教育评论》1993年第4期。
    ③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④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11-12页。
    ⑤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郑州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②[美]杜维明:《孔子的<论语>》,《学术月刊》2007年9月,第21-27,23页。
    ③[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④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上)》,《鹅湖月刊》第31卷第7期。
    ⑤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①张曙光:《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孔夫子”(上)——兼论传统的人文维芳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参见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下)》,《鹅湖月刊》第31卷第8期。
    ③[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④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①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②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③孙效智:《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类』选修课课程纲要规划草案》,台北:台湾生命教育学会,2007年。
    ①傅伟勋:《死亡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①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
    ②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与当代生命教育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论文集,第182-191页。
    ④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上)》,《鹅湖月刊》第31卷第7期总号第367,第24页。
    ①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上)》,《鹅湖月刊》第31卷第7期总号第367,第23页。
    ②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上)》,《鹅湖月刊》第31卷第7期总号第367,第17页。
    ③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吴怡:《儒家的整体生命哲学》,《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2005年。
    ①聂民玉、段红智:《论孔子的生命哲学》,《前沿》2010第20。
    ②林纬毅:《儒家对生命的安顿及其宗教性——以《论语》为论说根据》,《国际儒学论坛》2008年。
    ③韩传强:《孔子对儒家“终极关怀”的奠基——以《论语》论“命”为例》,《学术论坛》2010第3期。
    ①段德智:《试论孔子死亡思想的哲学品格及其当代意义——与苏格拉底死亡哲学思想的一个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97年第6期。
    ②陈默:《<论语>中的死亡伦理解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赵林玲:《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陈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高连福:《论孔子生命教化的切己性》,《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①[韩]李东俊:《儒学教育的根本精神》,《学术界》2006年第1期。
    ①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②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③同①注,48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②郭齐勇:《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③语出《郭店楚简·父无恶》,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④司马迁认为《周易》的《系辞》为孔子所撰。《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⑤[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280页。
    ⑥陈来:《儒学与当代社会》,《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3期。
    ⑦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6-127页.
    ⑧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页。
    ②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0页。
    ③[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262页。
    ①[宋]邢昺疏、[唐]李隆基注、金良年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43页。
    ②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12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④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54页。
    ⑤《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帏,狗则藏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弊帷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焉。
    ①[台湾]蔡茂松:《文质论》,《孔子研究》,1991年,第64-78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③《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暂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③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⑤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①[西汉]刘向撰、程翔译注:《说苑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李零:《人往低处走》,北京:三联书社,2008年,第9页。
    ②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9页。
    ②段德智:《试论孔子死亡思想的哲学品格及其当代意义》,《中州学刊》1997年第6期。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司马牛实际有四个兄弟,巢、魋(即司马桓魋)、子颀和子车,司马桓魋作乱,另三个兄弟也都参与了,司马牛以为耻,不认他们为兄弟。
    ②[清]刘宝楠:《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上海:中华书局,1990年,第488页。
    ③王博:《中国儒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④《孔子家语·本命解第二十六》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②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②余英时:《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20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②李零先生认为:《缁衣》是记孔子之言,子思子和公孙尼子都是传述者。见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③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④《礼记·檀弓》记载: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中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篑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篑,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己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⑤[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⑥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67-632页。
    ①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①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②王博:《先秦儒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64页.
    ③《礼记·檀弓》记载:伯鱼之丧母也,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④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64页。
    ⑤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6页。
    ①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名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5-26页。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0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②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4页。
    ③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④庞朴:《天人之学述论》,载《文化一隅》,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①同1。
    ②1.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2.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八佾》)。3.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八佾》)4.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5-6.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7.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公冶长》)8-9.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10.天生德于予,桓彪其如予何?(《述而》);11.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泰伯》)12.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13-14.舜有五人而天下治..三分天下有其二。(《泰伯》)15-16.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17.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罕》)18.吾谁欺?欺天乎?(《子罕》)18-19.天丧予!天丧予!(((先进》)2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21-2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2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24-25.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贷》)26.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27-28.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29.天下之民归心焉。(《尧曰》)
    ③1.不幸短命死矣。(《雍也》)2.亡之,命矣夫!(《雍也》)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5.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先进》)6.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7-9.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10.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
    ④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5页。
    ⑤赵健:《孔子天人思想研究》,《孔子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98-99页。
    ⑥丁四新:《论孔子与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
    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2-177页。
    ⑧同上,第176。
    ⑨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①该章里的“命”,徐复观先生认为是“命运”之命,朱熹释为“天命”之命。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④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14-216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0页。
    ②同上,第604页。
    ③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④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59页。
    ⑤[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6页。
    ⑥[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⑦陈天庆:《试论“君子三畏”》,《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98页。
    ②[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①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②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
    ③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8-9页。
    ①唐君毅:《先秦思想中之天命观》,《东西方哲学》1962年第11期。
    ②李长之:《孔子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45页。
    ④语出《郭店楚简·语丛一》,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②[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①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7页。
    ②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58页。
    ③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59页。
    ④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52页。
    ②冯友兰:《理想人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③[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⑤[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62-663页。
    ⑥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61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7-18、26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32页。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02页。
    ④常森:《孔子天命意识综论》,《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
    ①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
    ②[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③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斯人也而有斯疾!”(《论语·雍也》)
    ④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0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20页。
    ②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的“知天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4卷第1期.
    ①赵法生:《孔子的天命观和超越形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①张岱年:《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②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41页。
    ③《论语》开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结尾是:“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人言,无以知人也。
    ④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81-182页。
    ⑤同上,第184页。
    ⑥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⑦陈来:《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河北学刊》2002年第11期。
    ①[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②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82页。
    ③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4页。
    ④[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①载于《上博楚简·五行》,见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②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
    ③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40页。
    ①[美]杜维明:《孔子的<论语>》,《学术月刊》2007年第39卷9月号。
    ②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页。
    ③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9—-106页。
    ④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页。
    ⑤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①[台]林安梧:《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5期。
    ②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3~244页。
    ③[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1-152页。
    ②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23页。
    ①[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188页。
    ②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9页。
    ②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01—502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3页。
    ④王岳川:《<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大学><中庸>演讲录(之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4页。
    ②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③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见余英时文集第2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22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2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8页。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80页。
    ②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52页。
    ①[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67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62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页。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272页。
    ③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302页。
    ④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09—-210页。
    ⑤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268页。
    ①[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②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2页。
    ③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3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3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③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17页。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17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41页。
    ①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②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3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⑤[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③[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①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②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0-91页。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8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6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页。
    ⑤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64页。
    ①[魏]王肃著:《孔子家语》,李择非整理,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186-187页。
    ②[魏]王肃著:《孔子家语》,李择非整理,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517-518页。
    ①庞朴:《文化-隅》,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7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山版社,2008年,第18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7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⑤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3页。
    ①同上,第82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④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⑤[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42-43页。
    ①[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王正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②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③[苏]申比廖夫、奥哥洛德尼柯夫:《教育学》,陈侠、熊承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485页。转引自《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④钱理群:《民问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页。
    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03页。
    ①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86页。
    ②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黄嘉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
    ③[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5页。
    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9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47页。
    ②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2页。
    ③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48页。
    ④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⑤同上,第92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0页。
    ③叶嘉莹:《好诗共欣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9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39页。
    ②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71页。
    ③同上,第473页。
    ①王博:《中国儒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7页。
    ②[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①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06页。
    ②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07页。
    ③李学勤:《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
    ④程石泉:《孔子与<易经>——马王堆帛书<易>之经传中新发现》,《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⑤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40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①[美]杜维明:《孔子的<论语>》,《学术月刊》2007年第39卷。
    ①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3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页。
    ③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
    ④[美]顾立雅著:《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95页。
    ①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②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页。
    ①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6页。
    ②[美]顾立雅著:《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③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④[美]顾立雅著:《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①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编《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1949198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9页。
    ②[美]顾立雅著:《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①笔者统计:“学”字出现了54次,“教”字出现了5次。
    ②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2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2页。
    ①[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②同上,第18页。
    ③[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⑤《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记载: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终日不足,继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事,其为不敬也大矣.他日祭,子路与焉,室事交与户,堂事当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彻。孔子闻之,日:“以此观之,孰为由也而不知礼!”
    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2页。
    ①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86页。
    ②[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④[清]王先谦编:《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页。
    ⑤[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①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3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①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
    ②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①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80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页。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4页。
    ③“文”与“莫”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根据李零的见解译出。见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04页。
    ②[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③蒙培元:《孔子的教育理念》,《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1期。
    ④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①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0-61页。
    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③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④[宋]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⑤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05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2页。
    ②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③杜维明、黄万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求是学刊》2005年第32卷第4期。
    ④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5页。
    ①[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②同上,第13页。
    ③韩德民:《论儒学的“哲学的突破”》,《孔子研究》1994年第3期。
    ④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②郑家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问题》(下),《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③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4页。
    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138、220页。
    ⑤钱穆:《孔子与论语》(台北联经版),转引自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7页。
    ①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②庞朴:《儒家的“忧”与“乐”》,《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第6版。
    ③[汉]刘向撰、程翔:《说苑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①王博:《中国儒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4页。
    ②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③黄克剑:《由“命”而“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1-112页。
    ①[港]唐端正:《儒家的天道鬼神观》,《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
    ②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②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7页。
    ①[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王正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②[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王正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③庞朴:《儒家的“忧”与“乐”》,《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第6版。
    ④王一娟、李冰:《自杀成15至34岁人群死亡首因》,人民网http://health.people.com.cn/GB/14740/22121/4547095.html。
    ①郭齐勇:《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开放时代》1995年第2期。
    ②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③傅佩荣:《漫谈儒家和道家》,《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
    ④李泽厚、刘再复:《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东吴学术》2010年第5期。
    ⑤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⑥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⑦李泽厚、刘再复:《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东吴学术》2010年第5期。
    ①刘再复:《教育、美育与人的生命质量》,《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3期。
    ②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③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2页。
    ①林安梧、陈占彪:《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信仰——“后新儒学”理论建构者林安梧先生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8期。
    ②郭齐勇:《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 《开放时代》1995年第2期。
    ③周婷玉、邹声文:《汶川特大地震遇难总人数估计将超过8万人》,中国政府网,2008年6月24日,http://www.gov.cn/Idhd/2008-06/24/content_1026042.htm
    ④杨萍:《汶川地震敲响警钟: “生命教育”应纳入素质教育》,新华网,2008年6月3口,http://www.tj.xinhuanet.com/2008-06/03/content_13445761.htm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②同上,第31页。
    ③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高度关注“失独”者的提案》,民进网,2013年3月5日,http://www.mj.org.cn/mjzt/2013nzt/20131h/20131htafy/201302/t20130228_158653.htm
    ①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②蒙培元:《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
    ③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①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②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③蒙培元:《倾听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样重新认识孔子》,中国学术动态网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9232.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页。
    ①傅佩荣:《漫谈儒家和道家》,《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
    ②张岱年:《探索孔子思想的真谛》,《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③杜维明:《全球性存在危机与儒家》,国际儒学网,http://www.ica.org.cn/news.php?ac=view&id=6808。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70页。
    ⑤同上。
    ①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②杜维明:《全球性存在危机与儒家》,国际儒学网,http://www.ica.org.cn/news.php?ac=view&id=6808.
    ③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④洪修平:《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①秦家懿、孔汉斯: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77-78页。
    ②楼宇烈:《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
    ③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④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5页。
    ①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页。
    ②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下)》,《鹅湖月刊》第31卷第8期。
    ③蒙培元:《追寻生命的智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7卷第2期。
    ④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新华文摘》2010年第8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⑥万俊人:《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
    ⑦姚新中、王易:《儒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对儒家道德遗产及其现代相关性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9 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75页。
    ②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肖川教授访谈,生命教育网,http://www.zgsmjy.com/List.asp?C-2-17.html
    ①[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张兰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页。
    ③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新华文摘》2010年第8期。
    ④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⑤郭齐勇:《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开放时代》1995年第2期。
    ①[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祥、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2002年,第60页。
    ②《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3年3月17日,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InAndAbroad/2013-03/17/c_115053553.htm。
    ①柳谕微:《中国文化史》,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82页。
    ②洪修平:《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①[美]杜维明:“孔子的《论语》”,《学术月刊》,2007年9月第39卷9月号,21-27,22页
    1.[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汉]刘向撰,程翔译注.说苑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5.[魏]王肃著,李择非整理.孔子家语[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
    6.[宋]朱熹注,王浩整理.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7.[宋]邢昺疏,[唐]李隆基注,金良年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清]刘宝楠.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1990.
    9.[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清]王先谦编.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杨伯峻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17.王云五主编,曲万里注译.尚书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
    18.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0.王焕镳.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3.徐梵澄著.老子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4.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5.傅伟勋.死亡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7.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8.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0.刘济良等著.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2.余德慧、石佳仪.生死学十四讲[M].西安:长安出版社,2011.
    33.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4.王邦雄.生命的学问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5.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6.何兆雄.实用生死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7.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8.倪胜利.大德日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9.刘锦贤.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4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2.梁漱溟.人生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4.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5.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8.冯友兰.理想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9.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0.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黄嘉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52.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3.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4.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55.柳诒微.中国文化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5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58.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9.庞朴.文化一隅[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60.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1.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2.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65.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6.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9.余英时.现代儒学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0.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三联书店,2009.
    72.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3.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4.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5.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7.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8.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79.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M].北京:三联书店,2008.
    80.李零.人往低处走[M].北京:三联书社,2008.
    81.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2.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3.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4.李长之.孔子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85.王振复.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6.曾仕强.易经的奥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7.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8.杨绛.走到人生边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9.刘再复,刘建梅.共悟人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90.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1.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92.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3.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编.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1949198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6.[台]何福田.生命教育[M].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
    97.[台]钮则诚,赵可式,胡文郁.生死学[M].台湾:空中大学,2005.
    98.[台]钮则诚.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99.[台]孙效智.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类选修课课程纲要规划草案[M].台北:台湾生命教育学会,2007.
    100.[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M],铭九、庞春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1.[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们一起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02.[美]托马斯·A·香农.生命伦理学导论[M],肖巍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03.[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死亡课[M],榕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4.[美]海伦·聂尔宁.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M],张燕译.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
    105.[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6.[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M],何金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7.[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M],彭国祥、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08.[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王正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09.[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M],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0.[美]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徐志跃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111.[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死亡课[M],榕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2.[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M],戴欢,代诗圆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113.[美]海伦·聂尔宁.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M],张燕译.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
    114.[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15.[美]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M],周穗明,翁寒松,翟宏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6.[英]托马斯·埃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17.[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18.[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9.[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张兰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0.[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张文质.教育的价值响度与终极使命——访黄克剑先生[J].教育评论,1993(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
    3.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4.郑晓江.生命教育需要用生命去涵养[J].思想理路教育,2008(4).
    5.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郑州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3).
    6.郑晓江.从生命教育的兴起的背景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
    7.欧阳康.生命教育应当直面生命困惑[J].广东社会科学,2011(1).
    8.刘慧.基于生命特性的生命价值及其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9.马九福.关于构建“生命教育学”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0.林思伶.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1.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12.何仁富.生命自我敞现的维度与生命教育的使命[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13.胡易安.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质[J].教育评论,2010(6).
    14.刘慧.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20).
    15.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1).
    16.李德顺.人生与信仰[J].湖湘论坛,2001(1).
    17.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哲学研究,2011(1).
    18.李德顺.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J].江海学刊,2010(4).
    19.李德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自立[J].党政干部学刊,2010(6).
    20.肖杏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
    21.杨洁秀,谢狂飞.<论语>中孔子的生命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9(10).
    22.杨亚东.生命教育:回归本源的高校德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23.檀传宝.论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4.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及实践模式[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5.吕有云,刘远飞.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论纲——兼论传统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6).
    26.洪晓丽.孔子“即凡而圣”的生命实践智慧[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27.张曙光.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孔夫子”——兼论传统的人文维度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10(2).
    28.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J].中州学刊,1983(4).
    29.张岱年.仁爱学说评价[J].孔子研究,1986(2).
    30.张岱年.探索孔子思想的真谛[J].孔子研究,1989(3).
    31.张岱年.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1991(3).
    32.汤一介.儒学的现代化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1(2).
    33.汤一介.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34.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1).
    35.刘明.论先秦儒家死亡价值观的内在理路[J].学术论坛,2006(9).
    36.周桂钿.儒学“忠孝节义”正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5(5).
    37.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J].教育学报,2005(5).
    38.聂民玉,段红智.论孔子的生命哲学[J].前沿,2010(2).
    39.韩传强.孔子对儒家“终极关怀”的奠基——以《论语》论“命”为例[J].学术论坛,2010(3).
    40.段德智.试论孔子死亡思想的哲学品格及其当代意义——与苏格拉底死亡哲学思想的-个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1997(6).
    41.段德智.“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对庄子生死观的一个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42.陈默.《论语》中的死亡伦理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3.赵林玲.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4.陈来.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J].河北学刊,2002(11).
    45.陈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5).
    46.陈来.儒学与当代社会[J].观察与思考,2012(3).
    47.高连福.论孔子生命教化的切己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0(2).
    48.李东俊.儒家教育的基本精神[J].理论界,2006(1).
    49.郭齐勇.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5(4).
    50.郭齐勇.“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J].开放时代,1995(2).
    51.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新华文摘,2010(8).
    52.余英时.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J].开放时代,2000(1).
    53.丁四新.论孔子与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5).
    54.陈天庆.试论“君子三畏”[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55.常森.孔子天命意识综论[J].孔子研究,1999(3).
    56.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的“知天命”[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7.赵法生.孔子的天命观和超越形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
    58.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战线,2009(5).
    59.李学勤.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J].中原文物,1989(2).
    60.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J].中国文化,1992(2).
    62.程石泉.孔子与《易经》——马王堆帛书《易》之经传中新发现[J].孔子研究,2002(5).
    63.郭沂.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J].东岳论丛,1986(3).
    64.郭沂.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J].孔子研究,1994(4).
    65.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07(3).
    66.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67.蒙培元.孔子的教育理念[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1).
    68.蒙培元.追寻生命的智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69.韩德民.论儒学的“哲学的突破”[J].孔子研究,1994(3).
    70.郑家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问题[J](下).孔子研究,1996(3).
    71.张岩.孔子家语研究综述[J].孔子研究,.2004(4).
    72.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73.吕方.孔子时代的君子与小人[J].孔子研究,2010(1).
    74.傅佩荣.人才、人文、人格——论孔子的教育理想[J].教育研究,1994(11).
    75.傅佩荣.漫谈儒家和道家[J].新华文摘,2012(4).
    76.刘再复.教育、美育与人的生命质量[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3).
    77.李泽厚,刘再复.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J].东吴学术,2010(5).
    78.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07(12).
    79.林安梧,陈占彪.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信仰——“后新儒学”理论建构者林安梧先生访谈录[J].社会科学论坛,2010(18).
    80.洪修平.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81.楼宇烈.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J].孔子研究,1999(4).
    82.万俊人.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J].孔子研究,1997(1).
    83.姚新中,王易.儒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对儒家道德遗产及其现代相关性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1998(9).
    84.郑晓江.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开展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85.[港]唐端正.儒家的天道鬼神观[J].孔子研究,1986(2).
    86.[台]林安梧.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J].道德与文明,2002(5).
    87.[台湾]蔡茂松.文质论[J],孔子研究,1991(1).
    88.[台]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上)[J].鹅湖月刊,第31卷第7期。
    89.[台]陈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论(下)[J].鹅湖月刊,第31卷第8期。
    90.[台]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91.[台]孙效智.台湾生命教育的挑战与愿景[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9(3).
    92.[美]杜维明,黄万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J].求是学刊,2005.(4).
    93.[美]杜维明.孔子的《论语》[J].学术月刊,2007年第39卷9月号。
    94.[美]杜维明.全球伦理的儒家阐释[J].文史哲,2002(6).
    95.[韩]李东俊.儒学教育的根本精神[J].学术界,2006(1).
    1.孔令君.“生命日记”访谈录[N].解放日报,2011年3月28日5版.
    2.傅佩荣.儒学与现代人生[N].光明日报,2010年1月28日10版.
    3.马金生.生命教育:重在生命文化的重建[N].中国社会报,2010年10月18日第3版.
    4.庞朴.儒家的“忧”与“乐”[N].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第6版.
    5.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与当代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吴文军.《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9.李翔海.“孝”与儒家终极关怀[G].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论文集,2009.
    10.赵健.孔子天人思想研究[G].孔子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1.[新加坡]林纬毅.儒家对生命的安顿及其宗教性——以《论语》为论说根据[G].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2008.
    12.[美]吴怡.儒家的整体生命哲学[G].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2005.
    13. Donald Walters:Education for Life-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 Chanllengs, http://www.ananda.org/insoiration/boooks/efl.
    14.台湾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类”选修课课程纲要规划草案[R].教育部修正版三刷,http://210.60.194.100/tlea.
    15.蒙培元.倾听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样重新认识孔子[EB].中国学术论坛网,2006年2月23日,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9232.
    16.杜维明.全球性存在危机与儒家仁、义、礼、智、信价值[EB].国际儒学网,2012年3月2日,http://www.ica.org.cn/news.php?ac=view&id=6808.
    17.王一娟,李冰.自杀成15至34岁人群死亡首因[EB].人民网,2006年6月30日,http://health.people.com.cn/GB/14740/22121/4547095.html.
    18.周婷玉,邹声文.汶川特大地震遇难总人数估计将超过8万人[EB].中国政府网,2008年6月24日,http://www.gov.cn/ldhd/2008-06/24/content_1026042.htm.
    19.杨萍,汶川地震敲响警钟:“生命教育”应纳入素质教育[EB].新华网,2008年6月3日,http://www.tj.xinhuanet.com/2008-06/03/content_ 13445761.htm.
    20.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高度关注“失独”者的提案[EB].民进网,2013年3月5日,http://www.mj.org.cn/mjzt/2013nzt/20131h/20131htafy/201302/t20130228_158653.htm.
    21.薛玲.三成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EB].扬子晚报网,2013年1月1日,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1/18/015988482.shtml.
    22.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肖川教授访谈[EB].中国生命教育网,2012年04月15日,http://www.zgsmjy.com/List.asp?C-2-17.html.
    2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新华网,2013年3月17日,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InAndAbroad/2013-03/17/c_11505355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