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综合高中是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多样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发展综合高中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品位、缓解普通教育的升学压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更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它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适应我国教育自身改革发展所急需的新型办学模式。加强对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应综合高中德育现状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实现综合高中的德育目标,完成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使综合高中健康有序地发展。本论文运用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学科理论,从教育实践出发,对综合高中德育模式建构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德育实践对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优化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本论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含义及建构的意义。主要对什么是综合高中、什么是德育模式、什么是综合高中德育模式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综合高中的特殊性、德育模式的作用及建构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意义作了介绍,为本论文的阐述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综合高中德育模式建构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综高德育理论
    体系的建立、德育课程的规范化等五个方面对综高德育模式建构取得的成
    绩予以肯定,又从德育目标层次性不强、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等四个
    方面对综高德育模式建构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德育定
    位偏移、德育实践经验缺乏、德育对象特殊性研究力度不够等所造成,从
    而为综高德育模式的优化建构找到了现实依据。
     第三部分:综合高中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主要论证了建构综合
    高中德育模式的四条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德育要求与综合高中实际相结合
    原则、体现综合性特色性原则、突出学生主体性个性发展原则、注重操作
    性、规范性原则,从而为综合高中德育模式建构提供科学性、有效性的保
    证。
     第四部分: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优化建构。主要是结合综合高中德育
    模式建构的现状,从德育理念的优化、德育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德育方式
    的转变、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评价系统的完善等五个方面对综合高中德
    育模式的要素进行优化建构,以此达到优化综高德育模式,提高综高德育
    实效性的目的。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needs for talented persons have been variously chang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and follow the worldwid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tegrated Senior High School (ISHS) has been created as a new model of running schools in many Vocational Senior Schools. Developing ISHS is not only good for advanc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lowing down the pressures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try to enter the higher schools, also good for facilitat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fundamental competences, enhancing their integrated diathesis and developing their personalities.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the EMM in ISHS and seeking the efficient and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ISHS could make ISHS realize the objectives of moral education, complete the task training new kinds of talented person, and develop smoothly and healthily. This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apply Ethnics, Psychology, Pedagogy and the Me
    thodology of Moraiity &Politics Education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dissertation has analyzed the actuality of ISHS and explored the reasons why the actuality has been caused. By combing the act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MM, the author has been advancing her own ideas.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i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MM in ISHS. The author has been explaining what is ISHS, what is EMM, and what is EMM in ISHS, also introduc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ISHS, the function of the EM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EMM in ISHS, which has laid a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this thesis.
    Chapter 2 is about the actu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MM in ISH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has confirmed the achievements constructing the EMM in ISHS from five aspects like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ISH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rality course, etc. also analyzed the problems appea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M in ISHS from four aspects like the weakness of levels about moral objectives, the gaps between morality education contents and students' realities, etc..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are mainly about the incorrect orientation of morality objectives, the lack of practice in Moral Education, the particularity of Moral Educational objects and weakness of researching strength.
    Chapter3 is about the principles constructing the EMM in ISHS. This part has been mainly focused four principles such as insist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Moral Education, particularity and colligati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focusing on practice, good ordering principle, which can assure the study constructing the EMM in ISHS is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Chapter 4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M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constructing the EMM in ISHS, the author has been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ements of EMM in ISHS from five aspects like optimizing the idea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consum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s contents, the changes of Moral Education's approach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s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s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optimize the EMM in ISHS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ISHS.
引文
1 徐英杰主编:<<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3页
    2 徐英杰主编:<<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1页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 杜爱森: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讨论,《理论探索》1996年第2期
    6 杜爱森: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讨论,《理论探索》1996年第2期
    7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38页
    8 查有梁著:《教育整合,集体建模》(为《中学教育整合模式》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 高玉丽:《走向主体性德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12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29页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条。
    14 曾欣然、钟必伟主编:《学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的研究与应用》,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15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 倪群著:城市职高学生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17 詹万生:学生品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1、查有梁:《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李伯黍、岑国桓主编:《道德发展和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版
    3、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朱小蔓、朱曦:《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朱涌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董雅主编:《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罗洪铁著:《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黄蓉生著:《青年学研究》,四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邹学荣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2、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13、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吴亚林著:《德育创新论》,东方出版中心
    15、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版
    16、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高玉丽著:《走向主体性德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8、林华玉、卿平海等著:《中小学教育整合模式》,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徐英杰:《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哈什著、傅维利泽:《德育模式》、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1、亚当 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
    22、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
    23、马丁·L·霍夫曼著、杨韶刚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杜瑞·P·纳希著、刘春琼、解光夫译:《道德领域中的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约翰·马丁·里奇、约瑟夫·戴维斯著、姜飞月译:《道德发展的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科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泽:《道德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崔巍:德育是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泰安),2001年第1期
    2、王鹃:德育成功的因素,《班主任》(京)2001年第3期
    3、王树林、曾建平、戴木才:论面向新世纪的信仰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4、张建平、董根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目标和创新原则,《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2期
    5、李小平:浅谈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学理论》,2001年第2期
    6、张雪龙:主体参与德育模式的探索,《上海教育》,1998年第5期
    7、姜树卿: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教育探索》,1998年第2期
    
    
    8、王伟平:综合高中的冷思考,《职教论坛》2000年第10期
    9、张纳、刘显洋:综合高中离现实有多远,《职业与技术》2000年第10期
    10、师志刚:浅谈中小学德育形式和方法,《甘肃教育》1999年第6期
    11、陈祥、唐红生:润物细雨声——泰州市第二职业中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7期
    12、于月萍:现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年第2期
    13、钟年、邓宏空:关于中学职校加强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4期
    14、黄晓传:职业中学学生思想心理失衡现象分析与对策,《临沂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15、汤余建、陈鸣:改善职业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举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第12期
    16、丁东宇:试析国内德育模式构建中的理论倾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7、刘黔敏: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教育导报》2001年第3期
    18、谈松华:关于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19、李正定:“慎独":新世纪学生道德修养追求的境界,《教育探索》2001年第2期
    20、廖斌:对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几点认识,《职教论坛》2002年第7期
    21、孙少平:对我国学校教育德育模式的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1期
    22、班华:新时期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3、俞建文:主体德育模式及其实现形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期
    1、梁建世、黄斌:构建“激励参与”德育模式
    2、卜祥林: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3、郭志峰:关于德育新模式的再思考
    4、王立:对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
    5、苏春景:对当前青少年德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6、刑智强:浅谈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7、陶军:道德主体的构建与学校德育模式的改革
    8、梁美凤:构建德育模式的几个理论问题
    9、王敬敏:校园活动的德育模式
    10、程松龄、张卫宝:“一门进,多门出”——关于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
    11、许英:试办综合高中的实验与思考
    12、桂建生: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
    13、汤余建、孙伯康:综合高中的内涵与特征
    14、曹树真:关于建构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
    15、聂荣鑫: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16、汤可发:试论高中教育综合化
    17、钱明明:构建开放式职校德育体系
    18、惠雨波:德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创新思考
    19、欧阳玉:谈当代中小学主要德育模式评介问题
    20、杜爱森: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21、李柏宁:当代德育模式发展特点与趋势
    22、陶成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模式的转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