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交流诗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话本小说作为明清之际的通俗小说其产生具有非常复杂的时代背景,除了时代经济等客观因素之外,还与源远流长的“说话”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时代经济和人文环境为“说话”艺术的“书面化”及其传播提供了基础,而“说话”艺术长期形成的艺术形式为话本小说文本叙述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说话”艺术形式的交流性形成特性和话本小说对“说话”口头艺术的“写/读”交流方式的书面化改造构成了话本小说特有的内置“拟书场”的叙述格局。以此为基础,话本小说的“交流性”塑形对其文本艺术形式和审美特性具有强大的塑造作用,使话本小说从文本的艺术形式到审美都具有了这种特性,可以说,话本小说最核心的艺术和审美特性是“交流性”。这种“交流性”通过话本小说的文体、结构、情节、文化叙事模式和意识形态特征等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话本小说的文体是一种具有明显“交流”特征的“说话体”。从标题到口头程序,从叙述者的存在状态到具有民族特质的“韵”与“散”的表述特征,这些都与话本小说“拟书场”的叙述格局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内置的“拟书场”的叙述动力则来自内置的“说话人——看官”之间贯穿整个故事运行过程的和谐交流。
     其次,话本小说具有非常独特的结构模式。话本小说故事的结构方式基本在一种强势化的劝惩主题之下运行,并遵从通俗小说一贯的线性叙事模式,于是我们发现,在强势化主题控制下故事的运行并不自由,无论单线蘖生的故事运行模式还是多线运行模式都会在某些“催化”性事件左右下朝着既定的主题运行,这些线性叙事模式最终都有一个聚合的过程,因此,话本小说两种基本的结构模式是单线蘖合结构和多线聚合结构,而参与故事运行的“催化”事件因为影响故事的布局而具有了结构性作用,笔者将之命名为“催化结构”,于是我们发现,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是一种在深层主题结构控制下,横向的单线蘖合结构和多线聚合结构和纵向的催化结构条块分割而形成的立体型网格状结构。话本小说另一种结构模式是连缀结构,这种结构依然是一种深层主题控制下条块状线性结构模式。而所有这些均是在话本小说“拟书场”叙述格局的虚拟看官和说话人的“说——听”交流关系下运行。催化结构对故事运行方向的控制(使故事朝主题运行)便体现了这种“交流性”对小说结构强大的塑造作用。
     第三,话本小说的情节模式的独特性也在于其“交流”特性。话本小说叙事中常常出现具有中国传统的母题类型,而这些母题类型是经过了长期的“说——听”交流和“写——读”交流的筛选。而话本小说的情节节奏、情节的戏剧性也无不围绕其内置化的“拟书场”中的“说——听”交流关系和经过改造的已经书面化的“写——读”交流关系展开。
     第四,话本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叙事特性和具有明清之际通俗小说的意识形态表达的独特性。话本小说文化叙事表现出了广泛的民间性,其独特之处在于存在于器物、观念、制度各种形态的文化因子全面参与了话本小说故事情节、结构等艺术形式的营造。而对于文化的态度,无论是遵从式文化叙事还是背反式文化叙事,都体现了一种叙事伦理姿态,这种叙事伦理姿态与读者的阅读伦理构成一种契合、也构成一种张力。这是一种更加形而上意义上的交流特征。而话本小说的“亚文化”特性使其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了某种暧昧性。于是作者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和读者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构成了话本小说意识形态交流的主要内容。
     纵观话本小说从生成——文本——接受的整个生命流程,交流性不但是话本小说的生成特性,而且是其艺术和审美特性。于是我们发现,话本小说在内置“拟书场”的虚拟“说——听”交流框架下构筑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话本小说的文本诗学系统。这是一种“交流诗学”系统。论文一方面揭示了话本小说艺术和审美特性——交流性和其构筑的“交流诗学”系统;另一方面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示我们对叙事作品的研究应该从文化的角度,从作品的产生、文本到接受整个生命流程及各个阶段之间的交流关系来全面考察其艺术和审美规律。
As a kind of popular fic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aben fiction has avery complicated producing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o the objective factors,such aseconomic, the reason has a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oral art which is popularfrom Song dynas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the basis for the spread oforal art and its written form, but the art form of oral ar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of transformation from oral art to Huaben fiction.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of oral art and the "write/read" communication documented reform of Huabenfictoion formed the Virtual oral art scene of Huaben fiction.Based on this, the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aben fiction took an impotant role on theformation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rt and aesthetic. We can say, the the core of art and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uaben fiction are communication. Such characteristicsare eapress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story style, structure, plot, cultural narrativepattern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First of all, the style of Huaben fiction is a kind of oral art form with features ofcommunication. The oral program the title, the existence state of the narrator and thenational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rse and statement, all of these have closerelation to the the Virtual oral art scene of Huaben fiction. And the motive power ofnarration comes from the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Audienc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story.
     Second, Huaben fiction has a very unique structure mode. Such structure istaking its way under a strong theme of Advised of punishing and follows linearnarrative mode of popular novel. So we found that such kind of structure is not free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trong theme.No matter the singlet-line-and-seperationnarrative mode or the multi-line narrative mode will take its way to the deep themeunder the control of some catalytic events. And all the line of the story have a processof polymerization. So there are two structures of Huaben fiction, they are a kind ofnarrative structre that a single clue born more clues and then the hybridpolymerization (structure1) and multi-line-and-polymerization narrative structure(structure2). And the Catalytic events which have many influences to the process ofthe story have the function of structure. So we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mode of Huabenfiction is a kind of multiple-layered and Grid shaped structure. Structure1and2which are horizontal and the Catalytic structure which is longitudinal are controlledby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me. And all of these are taking their way under the Virtual “speake-listen” relationship of the Virtual oral art scene of Huaben fiction. And theCatalytic structure controls the direction of the story to be sure it goes to the deeptheme. All of these serve the aim of communication.
     Third, the unique plot mode of the Huaben fiction is also the communicative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tif types often appear in the story ofHuaben fiction and such motif has been screening during the long-term “speak/listen”and "write/read" communication. The plot of the narrative rhythm and the dramaticplot mode are also come from the built-in Virtual oral art scene and the above twocommunicative mode.
     Fourth, Huaben fiction shows obvious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uniqueness ideology expression of popular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culture narrative of Huaben fiction shows a wide range of folk narrativecharacteristics. Its unique exists in the concept, implements and society system and allthe cultural factors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narrative process. And for the attitude of theculture, both the Following-type cultural narrative and adverse type cultural narrativeshow a narrative ethics attitude. And such ethics attitude constitutes both a fit and atension with the readers' reading ethics. But the ethics attitude of Huaben fiction isambiguity because of its subculture features and so that the the author ideology, textideology and readers ideology form the communicative relationship---the maincommunicative content of the Huaben fiction.
     Throughout t the whole life of process of Huaben fiction, communicative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re the borning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re the art and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 we find that Huaben fiction has built the frameworkof communicative system under the virtual oral art scene. We name such systemcommunicative poetics system. On one han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art and aestheticcharacteristics of Huaben fiction, that is communicativ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therh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we can find that it is veryimportant to study all the life factors of narrative works and make clear thecommunic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is can help us find the art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引文
①[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页。
    ①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0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73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77页。
    ③胡适《胡适文集》(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65页。
    ④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138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序”,5页。
    ①黄霖、许建平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62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84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1页。
    ②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5页。
    ③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3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50页。
    ②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77-78页。
    ③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41页。
    ①鲁德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88页。
    ②鲁德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97页。
    ①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25-430页。所引论点出自该书第二编第四章,作者为孟昭连。
    ②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美]理查德德德德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459页。
    ②陈美林、李忠明《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结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04页。
    ③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47页。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7页。
    ②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美]韩南《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5-16页。本引文出自韩南《早期的中国短篇小说》一文,该文原载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HJAS)27(1967)。
    ②[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5页。
    ③张勇《中国近世白话短篇小说叙事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6-47页。
    ④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504-517页。
    ①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2页。
    ②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38-41页。
    ③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中华书局2006年版,61-73页。
    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4页。
    ②(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序》,《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75页。
    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66页。
    ④(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105页。
    ⑤参考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57-75页。
    ①(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408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页。
    ③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92页。
    ④语出(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130-131页。
    ①同治《苏州府志》卷二,清李铭皖、谭均培修,清冯桂芬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本。转引自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1页。
    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56-57页。
    ①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19页。
    ②参考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以编年的方式描述了白话小说出版中心由福建向江浙转移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样可参考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以苏州地区白话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为对象,描述了苏州地区话本小说创作、刊刻、传播的关系。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90-91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6页。
    ③李贽《藏书》(第十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827-1828页。
    ①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第一册,焚书注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276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一年版,22页。
    ③以下三份数据均出自郑若玲《“累人”的科举》,《科举制度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刘海峰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35页。
    ①多洛肯《明代福建进士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104-116页。
    ①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0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4页。
    ②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775页。
    ③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780页。
    ④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9页。
    ⑤参见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113-128页有详细论述。
    ①傅承洲:《明清文人小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52-53页。
    ②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556页。
    ③宁宗一:《倾听民间心灵回声》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37页。
    ①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8页。
    ②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页。
    ①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4页。
    ②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3-774页。
    ③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6、779页。
    ①梦觉道人、西湖浪子辑《三刻拍案惊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53-354页。
    ②(明)抱瓮老人辑《绘图今古奇观》齐鲁书社1985年版,1页。
    ③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21-122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94页。
    ②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838页。
    ③《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3》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00页。
    ④《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7》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582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4页。
    ②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9-780页。
    ③(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④《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9》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495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827页。
    ②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820页。
    ③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7页。
    ④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826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80页。
    ②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89页。
    ③《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7》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19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85页。
    ②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66页。
    ③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93-795页。
    ④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850页。
    ⑤《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7》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94页。
    ①《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7》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582-585页。
    ②(清)李渔《连城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页。
    ③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7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73页。
    ①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页。
    ②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2-103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体性》,郭晋稀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257页。
    ④刘勰《文心雕龙·体性》,郭晋稀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263页。
    ⑤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页。
    ⑥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6页。
    ①L. Spitzer,“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History” in D.C. Freeman, ed.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New York:Holt, Raiehart&Winston,1970,p.30.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页。
    ①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凌《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5页。
    ①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153页。
    ①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页。
    ②罗烨《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4页。
    ①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83页。
    ②有论者把《清平山堂话本》、《宝文堂书目》和“三言”篇目进行比较,进而推测《清平山堂话本》(又名《六十家小说》)的散佚篇目。见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第三章,齐鲁书社2008年版。
    ①参见程国赋《三言二拍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78-181页。
    ②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5页。
    ③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785页。
    ④五色石主人《八洞天》,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Ⅱ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3-774页。
    ②可参阅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134页。
    ②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83-184页。
    ③石麟《话本小说通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页。
    ①[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11、109页。
    ②[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5页。
    ①[美]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40页。
    ②[美]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45页。
    ③[美]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59页。
    ④凌蒙初《拍案惊奇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页。
    ①[美]理查德德德德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1页。
    ①[美]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96页。
    ②[美]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136页。
    ③[美]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115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72页。
    ①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337页。
    ①程国赋《三言二拍传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76页。
    ②[美]霍尔等着《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44页。
    ③Parry,Milman.The Theme of Withdrawn Hero in Serb-Croatian Oral Epic,1969,p18.转引自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第109页。
    ①[美]约翰·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01页。
    ②据谭正璧先生《三言两拍资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滕大尹鬼断家私》出自《龙图公案》卷八《扯画轴》,并“按《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下卷《争占》类亦有此条,内容尽同。”54页。
    ①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06页。
    ②[美]约翰·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01页。
    ①参见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24页。
    ②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24页。
    ①[美]理查德德德德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页。
    ①刘俐俐《从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系列故事叙事看其介于口头艺术和作家文学之间的特性——以凌蒙初的<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为例》,《文学与文化》(南开大学)2011年第二期,61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29页。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30页。
    ①以上数据来自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554页。
    ①刘省三《跻春台——清末拍案惊奇》,“整理后记”,张庆善整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605页。
    ②桃源居士:《唐人小说序》。——陈平原注。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24页。
    ①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奇书四评》宋俭等编注,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291页。
    ①鲁德才《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0页。
    ①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版,90页。
    ②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90-91页。
    ①[美]理查德德德德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1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的结构研究》,《结构主义神话学》,叶舒宪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9页。
    ①[美]戴维·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3页。
    ①[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朱雯、乔佖、朱乃长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11页。
    ②[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17页。
    ③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240-241页。
    ④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小说技巧、小说面面观、小说结构》,“中译本前言”,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页。
    ⑤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344页。
    ①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357页。
    ②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355页。
    ③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346-347页。
    ④[英]毛姆《享乐》,伦敦,海涅曼图书公司,1963年,第188页。转引自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中译本前言”,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释,岳麓书社2004年版,257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释,305页。
    ④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奇书四评》宋俭等编注,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291页。
    ⑤《奇书四评》宋俭等编注,292页。
    ⑥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奇书四评》宋俭等编注,391页。
    ⑦参考[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第二章,沈亨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⑧李渔《闲情偶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5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页。
    ②[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3页。
    ③参考[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④[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16页。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0页。
    ②[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105页。
    ③[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105页。
    ④[俄]什克洛夫斯基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结构》,托多罗夫选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45页。
    ①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81页。
    ②[法]兹维坦·托多罗夫《从<十日谈>看叙事作品语法》,《叙述学研究》,张寅德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80页。
    ③[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述学研究》,张寅德选编,17页。
    ①[法]格雷马斯《叙述语法的组成部分》,《叙述学研究》张寅德选编,104页。
    ②[法]格雷马斯《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叙述学研究》张寅德选编,119页。
    ③[法]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264页。
    ④[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6页。
    ⑤Chatma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Cornell UP,1978.p151.——转引自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0页。
    ①[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1页。
    ②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章。
    ③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5页。
    ①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5页。
    ②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71页。
    ③王委艳《论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
    ④[美]罗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钱军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2-53页。
    ⑤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页。
    ①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19页。
    ①[俄]鲍·托马舍夫斯基《主题》,《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托多罗夫选编,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38页。
    ②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97-198页。
    ③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241页。
    ①李勇《通俗文学伦理》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104页。
    ①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373-374页。
    ①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4页。
    ②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3页。
    ①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150页。
    ②托多罗夫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34页。
    ①李勇《通俗文学伦理》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120页。
    ①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以小说与影视剧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65页。
    ①(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述学研究》,张寅德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1页。
    ②(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述学研究》,14页。
    ①(宋)吴自枚《梦梁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310页。
    ②(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页。
    ①(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112页。
    ①[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4页。
    ②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84页。
    ③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310页。
    ①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4页。
    ②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775页。
    ③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780页。
    ④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85页。
    ⑤抱瓮老人辑《绘图今古奇观》齐鲁书社1985年版,1-2页。
    ①五色石主人《八洞天》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Ⅱ页。
    ①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161页。
    ①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警世通言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7页。
    ②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137-138页。
    ①(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4页。
    ①谢昕、杨列容、周启志着《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94页。
    ①[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郑凡、刘薇林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499页。
    ②[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郑凡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499页。
    ③刘守华、林继富、江帆、顾希佳《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页。
    ①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76页。
    ②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江苏人出版社2009年版,184页。
    ①董上德《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92页。
    ②董上德《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340页。
    ①[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149页。
    ①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388页。
    ②[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页。
    ①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宋俭等编注《奇书四评》,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177页。
    ①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宋俭等编注《奇书四评》,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183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21页。
    ①贝克《戏剧技巧》,余上沅节译,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室编印,1961年,第5页,转引自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7页。
    ①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22页。
    ②[美]约翰·盖利肖《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梁淼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38页。
    ①见王意如《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透视》,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66-77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42页。
    ①罗烨《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页。
    ②罗烨《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页。
    ①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161页。
    ①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拍案惊奇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63页。
    ①理查德德德德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页。
    ②理查德德德德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页。
    ①[英]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17页。
    ①参考程国赋《三言二拍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78-181页。
    ②陈江《百年好合——图说古代婚姻文化》广陵书社2004年版,43页。
    ①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76页。
    ②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178页。
    ①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73-774页。
    ②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30页。
    ①有学者对此有详细论述,见李桂奎《元明小说叙事形态与物欲世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六章。
    ①[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7页。
    ②[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44页。
    ④孟登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767页。
    ①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Verso1991, p1.
    ②[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9页。
    ①参考笔者文章《言语行为理论与民族性叙事》《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三期,130-132页。
    ①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7页。
    ②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135-136页。
    ①董上德《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37页。
    ②[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63页。
    ①[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4页。
    ②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6页。
    ③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37页。
    ①申丹在《叙事、文体与潜文本》第三章有详细论述。
    ②笔者曾就隐含作者概念撰文,见《论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
    1.[明]洪楩编印《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编印《熊龙峰小说四种》、[清]石成金《雨花香》、《通天乐》、[清]梅庵道人《四巧说》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2.[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许政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4.[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5.[明]凌蒙初《拍案惊奇》,陈迩冬、郭隽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6.[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陈迩冬、郭隽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清]李渔《连城璧》,孟斐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清]李渔《十二楼》,瘦吟山石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清]李渔《闲情偶寄》,章立注,陕西人民出版社。
    10.[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11.[明]抱瓮老人《绘图今古奇观》,齐鲁书社1985年版。
    12.[清]笔炼阁《五色石》,萧欣桥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3.[清]五色石主人《八洞天》,陈翔华、萧欣桥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14.[清]周清原《西湖二集》,周楞伽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邵大成校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明末清初]华阳散人《鸳鸯针》李昭恂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7.[清]谷口生《生绡剪》,李落、苗壮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8.[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何权衡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9.[明]陆人龙《型世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20.[清]刘省三《跻春台》,张庆善整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1.[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李落、苗壮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2.[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张敏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3.[明]梦觉道人、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张荣起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周晓薇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彭诗良主编《中国古代禁书文库》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梦梁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胡士莹《苑春杂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4.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961年首出)。
    6.孙楷第《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9.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
    10.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宁宗一《倾听民间心灵回声》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2.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1994年版。
    13.石麟《话本小说通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叶楚炎《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5.张兵《话本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蒋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说与士人心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版。
    17.韩南《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19.蒋祖怡《小说纂要》正中书局(台湾,1979年版)。
    20.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2.王凌《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
    26.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27.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程国赋《三言二拍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30.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2.冯保善《凌蒙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宋若云《逡巡与雅俗之间——明末清初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7.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38.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胡元翎《李渔小说戏曲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40傅承洲《明代文人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
    41.鲁德才《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鲁德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3.李桂奎《元明小说叙事形态与物欲世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4.陈桂声《话本叙录》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45.丁锡根编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6.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7.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8.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张勇《中国近世白话短篇小说叙事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黄子平主编《中国小说与宗教》中华书局(香港)1998年版。
    51.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刘敏《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陈美林、李忠明《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结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6.王立《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
    57.罗小东《“三言”“二拍”叙事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皋于厚《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59.王意如《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透视》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60.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
    61.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中华书局2006年版。
    63.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谭帆主编《明清小说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5.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67.潘运告《从王阳明到曹雪芹——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8.陈洪《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9.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0.吴士余《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1.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3.石昌渝《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75.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76.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宋俭等编注《奇书四评》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78.萧相恺、张虹《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论》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79.黄霖、许建平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80.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4.[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85[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6.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87曾祖荫、黄清泉、周伟民、王先霈《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88.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上、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张稔穰《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1.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许振东《十七世纪白话小说编年叙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93.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4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
    95.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6.李贽《藏书》(第十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97.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第一册,焚书注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9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一年版。
    99.刘海峰主编《科举制度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多洛肯《明代福建进士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1.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方珊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3.[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5.[俄]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英]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7.[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美]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9.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美]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米勒《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波]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1.[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2.[德]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
    24.[俄]巴赫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美]洛德《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2004年版。
    26.[美]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美]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28.[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9.[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0.叶舒宪选编《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32.[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4.[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5.[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6.[德]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论戏剧情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37.[美]约翰·盖利肖《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梁淼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8.[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即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9.[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0.[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41.[法]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尔多诺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英]Jorge Larrain 《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3.[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46.[德]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法]罗贝尔·艾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8.[美]Sandy Petrey.Speech Acts and Literary Theory.Routledge1990.
    49.[美]Michael Kearns.Rhetorical Narratology.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9.
    50.[英]Terry Eagleton.Ideology: an introduction.Verso1991.
    51.[美]霍尔等着《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52.卢伯克、福斯特、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小说技巧、小说面面观、小说结构》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3.[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4.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法]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6.Chatma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CornellUP,1978.
    57.[美]罗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钱军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8.[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9.[英]梅勒《交流方式》,彭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谢昕、杨列容、周启志《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11.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刘世生朱瑞青编着《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王守元、郭鸿、苗兴伟主编《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刘世剑《小说概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高尔纯《短篇小说结构理论与技巧》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9.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0.杨矗《对话诗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傅腾霄《小说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23.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24.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吴功正《小说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董学文、李志宏主编《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吴江《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以小说与影视剧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李勇《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3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8.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0.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
    41.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2.刘守华、林继富、江帆、顾希佳《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4.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5.陈江《百年好合——图说古代婚姻文化》广陵书社2004年版。
    46.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