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大转折处”;且在文学的现代演进中,始终作为需要被对话的核心事件。对文学革命的深入理解不但具有学术价值,亦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下文学的发展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然而,在文学革命研究中,对其所处身的具体环境,即民初(民国初年的简称)的评价一直偏于负面。对民初文学界的理解很长时间停留在视其主要由堕落的南社文人、反动的清遗民诗文、逆历史潮流的鸳鸯蝴蝶派与黑幕派构成的认识水平。本论文则尝试以“共和语境”理解民初,借此反观晚清与“五四”,从而为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论文并非要在本体论意义上研究民初文学,而是力求探析作为方法的民初。“民初作为方法”,不仅是要将民初作为研究对象,更希望通过研究这个时段,重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历史图景:把研究对象放回到当时的语境中,重新思考它的历史,尤其是民初时段走向文学革命的契机。
     本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考察作为历史话语的“民初”在文学革命史上被书写时的角色转换。“文学史”发轫之时,“民国元年”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文学史的时间意识和叙述框架。在民国视阈中考察新文学发生的文学史理路,是北洋时期著史者的共同体认,即使在国民政府时期亦十分常见,但此时受政治环境、文艺思潮、学术风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学史中的“民元”记忆开始消逝。1949年以后,知识界整体上对“民元”的认识统一在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之内,其文学史形象沦为单一的政治想象。近二十年来,个别文学史对“民元”的认识已有所改观,但对“民元”界标之于新文学价值予以肯定的复归之路,仍在艰难行进。
     第二章,以小说这个最能表征现代中国的文体为切入口,借以呈现文学革命前的“民初”所具有的原点性的意义及其为新文学的发生积蓄的文化资本。在清代主流社会舆论里,小说被鄙夷的程度空前绝后;尽管晚清“小说界革命”受到知识界欢迎,但对民间士人力量的估计不宜过高。民国建立,国体由帝制变为共和,小说的创作、出版、购买与阅读在整体上实现了合法化;“小说”既被国文教科书采纳,也成为“文学史”观照的对象;女性破天荒地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并为掌控民初文坛的男性文人所接纳,使女性创作小说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接受。“小说是文学”观念的知识化与女性小说创作权的获得,都为日后的文学革命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第三章,以文学革命发生最重要的载体《青年杂志》及其更名后的《新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展示出文学革命的开启过程本身便置身于“民初”时段之中。《青年杂志》自创刊时就没有设立刊登旧体诗文的文苑栏,凸显出其与《甲寅》等民国初年政论类报刊的不同;虽亦发表过三篇旧体诗,但背后蕴含着编者求变的文学关怀;其对写实主义的译介与提倡是文学革命最原初的根基。现行的文学史对文学革命开端年的叙述,受制于新文学家的自我陈述,形成了十分固定的模式,造成了对方孝岳等所谓“折衷派”的压抑。1917年的文学革命,不仅没有形成赞同派、折衷派、反对派这样的格局,也不存在所谓的“改良”与“革命”两种路径的差异。
     第四章,侧重探讨新文学在民初时期是如何“运动”起来的。首先重估文学革命对民初文坛的批判。《新青年》同人批判的“鸳鸯蝴蝶派”专指民初以徐枕亚、吴双热等为代表的骈体言情小说;而民初小说家们同样对“四六体”言情小说及黑幕小说不满,可见,民初文坛与新文学的诉求之间并非没有融合之处。其次,剖析民初的“共和语境”之于新文学合法性建立的意义。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对文学革命的正面意义不大,亦未直接引出林纾的出场。1918年夏秋之际,文学革命在公共舆论中崭露头角;年末之时,已然声势日隆。但真正让《新青年》名声大震的关键时刻便是1919年春初的那场围剿林纾时的“新旧之争”,通过分析民初舆论界的态度,可以看到林纾败北的根源在共和话语。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以民初作为方法对重写文学革命史所具有的多重意义,并对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予以展望。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of the May4th period was a turning-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not only has the academic value, but also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literatur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made up with Southern Society Scholars, Survivor Poems of the Qing Dynasty,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and Muckraking Novels for long periods.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republican context, and examine the Late Qing and May4th in reverse, which can provide a new research idea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from the four sides:The first chapter i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conversion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revolu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novel, which can best represents the style of modern Chinese perspective, to show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original significance. Chapter three choose "youth magazine" and "New Yout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in literature revolution, to demonstrate the opening of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tself is also among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how new litera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ve up.
     To sum up, this paper is not to study the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republic from the Meaning of Ontology, but to expl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method. It not only tak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research object, but also hope to reconstruct the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is paper will put the study objects into the context of that time and get rid of the meta-concepts and ideas, to stress find the important juncture of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the period of early Republic.
引文
1 蒙默编.蒙文通生平和学术——蒙文通学记(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
    2 读作“ぶんかく”。
    3 可参见铃木贞美《文学的概念》(王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与余来明的《“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方法举隅——以“文学”概念为例》(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1.亦可参见雷蒙·威廉斯在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对"literature"的梳理,见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68-274.
    5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258.另可参见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第一编综述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大势,第二、三编分别论述五四以来词汇与语法的发展。
    1 陈平原.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68.
    2 “20世纪中国文学”和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钱理群访谈录.见:杨庆祥.“重写”的限度——“重 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附录一
    1 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中译本自序.该文集原为英文,即The Chinese Novel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Universi ty of Toronto Press.1980.
    2 陈平原.追怀米列娜,文汇报,2012年11月14日.
    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
    1 范伯群.《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2 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
    3 刘勇.现代文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3-17.
    4 陈国恩.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社会科学辑刊,2007(1).
    5 王德威,陈平原,夏晓虹等.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4).
    6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7 李杨,陈平原.“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晚清文学问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 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L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
    2 陈思和.一份填补空白的研究报告.见:柳珊.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4.
    3 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北京:中华书局,2006.2.
    4 鲁迅.题记.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
    1 刘勇.五四新文学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学习与探索,2011(5)
    1 蔡仪撰.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28。
    2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1-152.
    3 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1.
    4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1917,Vol.3(3).
    1 李新宇.五四:“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是与非,南开学报.2004(5).
    2 耿传明.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77.
    3 可参看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五章“民国成立以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与陈青之《中国教育史》第五十一章“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民国时期(公元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胡适全集》第2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71.
    5 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6.
    1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傑成印书局,1933.27-28.
    2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3版).8.
    3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267.
    4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前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3版).146.
    2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一九五八-一九六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39-440.
    3 鲁迅全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8.
    4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一九五八-一九六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7.
    1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一九五八-一九六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1.
    2 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五四.合肥:黄山书社,2008.19-23.
    3 参见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至29页)与庄森《飞扬跋扈为谁雄——作为文学社团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78至96页)。
    1 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
    2 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1910-1916).北京:中华书局,1984.264.
    3 参见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卷二“第三期: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
    4 “他因为编撰《宋元学案粹语》一书,在例言中引用李卓吾的话,清朝政府曾令赵学政查禁,不准发卖。1911年又因著文反对儒教及家族制度,四川护理总督王人文移文各省逮捕吴虞,内有‘就地正法’之语。”
    吴虞略历.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2.
    5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1910-1916).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1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0.
    3 据笔者所见,民初下限划定至少有以下诸类:(1)民国五年(1916),如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韩一宇的《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民国六年(1917),如柳珊的《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3)民国十年(1921),如陈永森的《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民国十六年(1927),如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卢静仪的《民初立嗣问题的法律与裁判——以大理院民事判决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此外,还有以民初八年(1919)、民国十二年(1923)等为下限的。
    1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见: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15.
    2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再版).20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1 6卷5号《新青年》标明的出版时间是1919年5月,但当时《新青年》拖期严重。6卷6号《新青年》标明的出版时间竟是1919年11月1日。可推知,《新青年》的再版计划当在1919年夏秋间出台。
    2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93,
    3 曾军.上海作为方法——探索一种反思性上海学的可能性.学术界,2011(12).
    4 杨庆祥.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见:杨庆祥等著,程光炜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5 贺桂梅.80年代作为“方法”.文艺争鸣,2010(1).此外,亦可参见洪子诚的《“作为方法”的“八十年代”》,《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1 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8.
    2 孙歌.作为方法的日本.读书,1995(3).
    3 参见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1 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73.
    2 僇.中国四千年文学变迁大势论.申报,1907年4月21日.“僇”为王无生的笔名。
    3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283;338.
    4 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65.
    1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52-353.
    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Vo1.2(6).
    3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再版).190-194.
    4 戴叔清编.文学术语辞典.上海:文艺书局,1931.14.
    5 顾凤城,邱文渡,邬盂晖合编.新文艺辞典.上海:光华书局,1931.33.
    1 谢冰莹、顾凤城、何景文编.新文学辞典.上海:开华书局,1932.37-38.
    2 顾志坚主编.新知识辞典.上海:北新书局,1937(三版).27.该辞典初版于1934年。
    3 现代知识编译社编辑.现代知识大辞典.上海:现代知识出版社,1937.143.
    4 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
    5 如连燕堂的《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马春林的《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及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的第一章“晚清文学革命的两大现代性立场”。
    1 此前,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栾梅健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李欧梵为《剑桥中华民国史》撰写的“追求现代性:1895-1927”、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等著作也对此多有涉及。
    2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济南:齐鲁书社,2006.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长沙:岳麓书社,2006.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清末民初的出版活动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张向东.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黄健.意义的重构:中国新文学生成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 于九涛.近代日本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 王翠艳.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为中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 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 范伯群.试论鸳鸯蝴蝶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2);周瘦鹃和《礼拜六》.苏州大学学报,1988(1);对鸳鸯蝴蝶——《礼拜六》派评价之反思.上海文论,1989(1);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袁进.它为历史提供了什么——试论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泛滥的原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2);民初小说再探索.学术研究,1987(3);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1);试论民初小说理论.社会科学,1997(3).
    7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年-191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9-122.
    8 张法.民初小说与时代心态.中国文化研究,1996(4).李国平.民初小说的价值重估.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1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08-386.该书第三编“近代小说在上海的发展与局限”中的第四至六章,专门论述民初小说。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13~516.第四卷的分卷主编为黄霖、袁世硕、孙静。
    3 汤哲声.蜕变中的蝴蝶——论民初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文学评论,2001(2).4 柳珊.民初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见:章培恒,陈思和主编.开端与终结——现代文学史分期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0~81.
    5 张广兴.民初骈体小说文体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于金龙.民初现代小说家群体考察.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黄诚.民初扬州小说家群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
    6 孙超.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7 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谭光辉.疾病隐喻与民初小说人文性的建构与衰落——民初哀情小说与黑幕小说新论.当代文坛,2006(4)
    9 叶诚生.“越轨”的现代性:民初小说与叙事新伦理.文学评论,2008(4).
    10 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文化消费市场·言情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1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对民初言情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
    2 柳珊.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3 陈思和.一份填补空白的研究报告.见:柳珊.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5.
    4 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
    5 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一一《礼拜六》杂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 王利涛.从场域理论看民初通俗文学期刊——以《小说大观》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鲁毅,郑春.由《小说季报》看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嬗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 陈方竟.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汕头大学学报,2004(5).王凤霞.“甲寅中兴”之上海新剧团体考.文化遗产,2011(3).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出版史料,2006(3).陈均.《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戏曲研究,2008(3).林存秀.女子新剧与女性文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金莉.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2(1).
    2 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晖的《新时代与旧文学——以民初<小说月报>刊登的诗词为中心》,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3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
    4 解志熙.走出困惑的历史理解力——《嬗变》对文学史研究的贡献与启示.文学评论,2001(1).
    5 据笔者所见,只有王晓初的《“民初文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与王凤仙的《略论文学史上的1912—1919》(《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 张定璜.鲁迅先生.见: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
    2 刘纳.五四能压抑谁?.社会科学战,2009(1)
    3 陈思和.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文艺争鸣,2007(3).
    4 侯运华.早期《小说月报》与旧文学改良的终结——一个基于数据统计和文本比较的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2).
    1 张福贵.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问题.文学世纪(香港),2003(4).秦弓.从民国史的视角看鲁迅.广东社会科学,2006(4);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10(1);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文艺争鸣,2012(1).李怡.“民国文学史”框架与“大后方文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五四”与现代文学“民国机制”的形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广东社会科学,2010(6).丁帆.给新文学史重新断代的理由——关于“民国文学”构想及其它的几点补充意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3);关于建构民国文学史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几个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012(5).陈国恩.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张桃洲.意义与限度——作为文学史视角的“民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12(9).
    2 丁帆.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江苏社会科学,2011(1).
    1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7-58.
    2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1916,Vo1.2(2).
    3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1916,Vol.2(4).
    4 耿传明.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75-204.
    5 参见王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与之类似的,还有程巍亦从官方的角度分析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甚至提出:“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国语运动并非出自某个私人的灵机一动,而是出自国家分裂之时的中央政府的一种处心积虑的‘国家设计’”。参见程巍《谁领导了1916-1920年的中国文学革命?》,《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
    6 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7 葛兆光.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中国.原载于《思想》第20期《儒家与现代政治》;艾尔曼,葛兆光.追忆沟口雄三:他的生平与思想.东方早报,2010年8月1日.
    1 “民元”为民国元年的简称,即1912年。
    2 [美]詹姆斯·E·扬.在历史与回忆之间.见:[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
    3 董乃斌.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6).董乃斌.绪论,戴燕.中国文学史与大学教育.见: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6-10,75-94.
    1 陈平原.重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92-409.程光炜.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和控制.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3-55.
    1 黄霖.中国文学史学.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54-808.陈平原.“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6.
    2 郑振铎.自序.见: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1;另可参郑振铎.我的一个要求.文学旬刊,1922(49).
    3 近年来,此说广受争议。钱仲联、孙景尧、王永健诸位学者推举黄人《中国文学史》。钱仲联.序、王永健.黄摩西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见: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2、204-250;孙景尧.首部《中国文学史》中的比较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6);周兴陆、吴瀛认定是窦警凡《历朝文学史》。周兴陆.窦警凡《历朝文学史》——国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知识,2003(6);吴瀛.中国第一部文学史.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2.6.王水照通过对上述三部文学史的撰述、刊发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详加考订、深入辨析的基础上,回应多方质疑,提出国人自撰首部文学史的殊荣当归林传甲。王水照.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之争及其学术史启示.中国文化,2008(1).
    4 王水照.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之争及其学术史启示.中国文化,2008(1).
    5 清末新政方面的相关研究,可参看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与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1914年6版.1.本书校正再版发行于宣统二年(1910)。
    2 奏定大学堂章程.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54.
    1 曾毅.自序.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18(再版).本书初版发行于1915年。
    2 奏定学务纲要;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6-508.
    3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目次.武林谋新室,1914年6版.24.本书校正再版发行于宣统二年(1910)。
    1 教育部: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96-597.
    1 这句话引自汪剑余《本国文学史》绪言中的转述。江绍铨即汀氏所言的江亢虎。
    2 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23.
    3 汪剑余.绪言.本国文学史.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7版).本书初版发行于1925年。
    4 详见笔者《旧貌新颜——北洋时期的文化场域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改编》(待发表)。
    5 王梦曾.中国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21版).77.本书初版发行于1914年。
    1 曾毅.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18(再版).本书初版发行于1915年。
    2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十卷)’.上海:中华书局,1940(18版).42.本书初版发行于1918年。
    3 如1926年,顾实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纲》;1930年,蒋鉴璋、欧阳溥存分别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1931年,胡怀琛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概要》;1932年,刘麟生出版的《中国文学史》;1933年,张世禄、童行白、康壁城先后出版的《中国文艺变迁论》、《中国文学史纲》、《中国文学史大纲》;1934年,梁乙真、林之棠先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话》、《新著中国文学史》等。
    4 如郭预衡、马积高、周建忠等各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傅璇琮与蒋寅共同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以及陈文新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等。
    1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3).
    2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办教育出版社,2001.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黄修己的提法较为严密,在强调“最早出现的”时,又加了限制性的定语“影响重大的”。
    3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73.
    1 刘贞晦.中国文学变迁史略.见:刘贞晦,沈雁冰合著:中国文学变迁史.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11版)本书初版发行于1921年。
    2 笔者本节对新文学进入文学史的情形加以考察的研究思路,主要受益于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与温儒敏等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启发。黄修己称这类文学史为“附骥式,,的新文学史,虽然注意到了胡毓寰的《中国文学源流》,但只是一笔提过。温儒敏主要据阿英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卷》统计认为:1917年初到1927年底,十年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只有8种,“除了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梁实秋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外,其他全都是只论述古代文学,并不顾及新文学”。不过温儒敏在注释中也说明了“《大系》的罗列也有遗漏”。另外,梁实秋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不具备文学史的特征,更多理论上的阐释。
    3 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325-326.本书初版发行于1924年。
    4 李振铺.中国文学沿革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5(4版).39.本书初版发行于1924年。
    1 赵祖抃.中国文学沿革一瞥.上海:光华书局,1928.123-124.本书虽出版于1928年1月,但读其凡例可知完成于1926年夏。
    2 汪剑余.本国文学史.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7版).208.本书初版发行于1925年。
    3 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再版).331.本书初版发行于同年。
    1 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再版).348-349.
    2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光明书局,1929(5版).147.本书订正3版发行于1927年。
    3 温儒敏主要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史料索引二》统计,“第二个十年间出版的67种文学史中,设专章论及新文学的就有28种之多”。据所列目录除去断代文学史与分体文学史外,文学通史计有18部。尽管书目尚有遗漏,但温儒敏对将新文学纳入文学史叙述的分析是十分精到的。温儒敏,李宪瑜,贺 桂梅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18.
    1 尚且不计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这类近似文学史的著作,内含《民国,自王闽运至刘师培,十七人》一章。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上海:中华书局,1939.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3版).8-9.本书初版发行于1933年。
    2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3/2007.32;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姚玳玫.多元共生的新局面(1928-1937).见:黄修己,刘卫国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88。实际上,据笔者所见,中国第一部独立的新文学史并非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而是早于其三年出版的叶荣钟《中国新文学概观》。只因叶荣钟当时是台湾留日学生,故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叶氏一生在台湾,大陆对他知之甚少。所以,忽视了这本文学史著。参见笔者《海外遗音——重探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著》(待发表)
    3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僳成印书局,1933.27.
    4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海:大江书铺,193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267.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除此之外,尚有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亦以民国为界标。
    5 内田泉之助、长泽规矩也.支那文学史纲要.东京:文求堂书店,昭和十四年(1939).104.(文为笔者译。)
    1 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东京:弘道馆株式会社,昭和廿二年(1947),463.(文为笔者译。)
    2 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孟庆文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128-129.1 日文初版时间为1943年。
    3 赵祖撤抃.中国文学沿革一瞥.上海:光华书局,1928.123-124.本书虽出版于1928年1月,但读其凡例可知完成于1926年夏。
    1 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兼及“新文学”、“现代文学”的概念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再版).187-188.
    2“隐含的读者”源于布斯的《小说修辞学》,这种读者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理想读者只是一种假设。是虚拟的读者。他或她不是某个具体的实际读者,在伊瑟尔那里,是指文本结构之中的读者,是作为意向的读者,是作者创作时假想的读者;也是文本结构现实化过程之中的读者,是文本中叙事者进行叙事时的倾听对象。
    1 《胡适全集》第2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71.
    2 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6.
    3 正如民国史学者所言,“国民党人的辛亥革命论有不少差别,亦有某些共识,但受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的影响一直都较明显。从整体的辛亥革命论而言,国民党人经历了一个从乐观到失望的转变过程”。刘伟等.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4.
    4 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新潮,1920,Vo1.2(5)
    1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319.
    2 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290.
    3 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280.
    4 罗家伦说:“五四那年我曾代表北京学生到过上海,第一次同其他两位代表一起谒见国父,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和他剧烈辩论了三个钟头,而他始终娓娓不倦,越辩越起劲,硬是要说服我们!”五四的真精神.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台北:“国史馆”,1976.317.
    5 参见陈明珠《五四健将:罗家伦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至102页)与冯夏根《文化关怀与民族复兴:罗家伦的思想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6 早在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人就一直强调“专制的政体虽然推翻,……总理的建设理想和计划,都成了泡影:而且革命党几乎根本消灭,反动势力一天一天的膨胀起来”。民国十五年国庆纪念日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8日。类似的论调充斥于当时国民党制定的宣传文件之中。
    7 国民政府宣言.国民政府公报,1928(4).
    1 谭正壁编.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319-320.
    2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僳成印书局,1933.95.
    3 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1.
    1 贺凯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北平:新兴文学研究会,1933.280.这段话也在王丰园编著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中重复出现。
    2 谭丕模编著.中国文学史纲.上海:北新书局,1933.262-318.
    3 王丰园编著.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北平:新新学社,1935.148.
    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6.
    2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
    3 刘伟等.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3-314.
    4 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文学评论,1986(1).
    1 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9-30.
    2 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66-279.
    3 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18-319.
    1 毛泽东.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8.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700.
    3 例如周扬说:“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化革新运动。”周扬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72.
    4 关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的整体性转型,文坛由多元到一元的过程的叙述,可参见程光炜的《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与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 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一集(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70.本文在收入《沫若文集》第17卷时,标题改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
    2 蔡仪撰.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28.
    3 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北京:新建设杂志社,1951.3.
    4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1216-1217.该部文学史曾于1978、1998、2002年进行修订,但对辛亥革命在文学史上的评定,无甚改动。
    1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七级文学专门化编.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433.有类似表述的文学史著作还有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清及近代部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以及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
    3 1948年,李何林在华北大学国文系工作,大致依照《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加上抗战以后的十年,草拟了一个《近三十年中国新文学运动大纲》。钱俊瑞与何干之阅后,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性质和“五四”时代新文学的领导思想两个问题,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根据,提出了不同意见:最初未能使李何林完全信服,经过约一年时间的熏陶,尤其在范文澜的帮助下,李何林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1950年,借《光明日报》“五四”纪念笔谈征稿之机,做了自我检讨。《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自评.李何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1~9.
    1 易君左.中国文学史·凡例.香港:自由出版社,1959.1.易君左,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易顺鼎之子,是“五四”运动中的活跃分子,曾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后加入国民党,参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1949年先赴台湾,后至香港,1953年任香港珠海学院文学教授,1958年改任香港浸信会学院文学教授,1968年至台北居住。易君左的《中国文学史》写于其在香港任文学教授的时期。易君左与现代新体诗.见: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54-165.
    2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三版).25-26.本书初版时间为1975年。
    3 “就文学而言,读者群变了,作者的对象和态度也随之而变了。……君主既推翻了,宫廷文学也就随之失势。如今,作者的写作对象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般看报章杂志的民众。作者与读者是平辈人,彼此对面说话,从前那些‘行上’和‘行下’的态度和口吻都用不着了。这个变迁是非常重要的。”朱光潜全集(第九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324~325.
    4 谷凤翔.序.见:尹雪曼总编纂.中华民国文艺史.台北:正中书局,1976.3.
    5 尹雪曼.中国新文学史论.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1-30.
    6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社1980年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从书的“编印缘起”中尚且.言道:“中国新文学运动,是随着中华民国的诞生而来。”但至2011年,由陈芳明等著的《中华民国发展史·文
    1 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广州:中山大学,1998.64-65.在2004年修订的“新一版”《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文字上略有调整,表意几乎相同。
    2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4-6.
    3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重版自序.3.
    4 可参看导论“相关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中的介绍。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
    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6.陈平原亦认为:“‘新小说’辛亥以前的主要倾向是由俗入雅,辛亥后则为回雅向俗”。因为晚清的小说救世说使改良群治成为小说创作的最高目的,在政治革命高涨的时代,肩负救世重任的、极雅以至脱离大众的小说还能被高度政治化的读者所接受;一旦辛亥革命失败,群众政治激情消退,小说潮流便急转直下,背离了新小说改良群治的初衷。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3.
    3 这是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十分常见的叙史方式,即将民初小说视为“逆流”,作为文学革命的背景之一予以交代。
    1 本文从官方背景来审视小说文运的变革主要受到夏晓虹研究(《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的启发。
    2 明英宗正统七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因“经生儒士,多舍正学不讲”,“恐邪说异端,日新月盛,惑乱人心”,上奏焚毁《剪灯新话》之类的小说:崇祯十五年禁水浒传。参见欧阳健《古代小说禁书漫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34页)。
    1 见“嘉庆十五年六月伯依保奏禁小说”,同上,第63页。
    2 见“道光十四年二月禁毁传奇演义板书”,同上,第71~72页。
    3 见“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第142-152页。
    4 见“道光十四年二月禁毁传奇演义板书”,同上,第71-72页。类似的表述还有“一体查禁,毁其刻板”;“严查禁绝,将板与书,一并尽行销毁”;“务搜版书,尽行销毁”等等,见“康熙二十六年刑科给事中刘楷疏请除淫书”、“康熙五十三年四月禁小说淫词”,同上,第24-28页。
    5 类似表述还有“不得令吏胥等借端向坊市纷纷搜查,致有滋扰”。见“嘉庆七年十月禁毁小说”、“嘉庆十五年六月伯依保奏禁小说”,同上,第56页、第63页。
    6 见“嘉庆十八年十二月禁开设小说坊肆”,同上,第65页。
    7 见“康熙二十六年刑科给事中刘楷疏请除淫书”、“康熙五十三年四月禁小说淫词”,同上,第25页。
    1 见“嘉庆七年十月禁毁小说”,同上,第56页。
    2 见“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同上,第142页。
    3 参见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与石昌渝《清代小说禁毁述略》。
    4 第三编社会舆论.见: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其中1890、1896等年份的小说查禁报道尚不止一次。分见《申报》第2065号,1879年1月14日;《申报》第2584号,1880年7月11日;《申报》第4714号,1886年6月1日:《申报》第5526号,1888年9月6日;《申报》第6084号,1890年3月31日];《申报》第6181号,1890年7月6日;《申报》第7566号,1894年5月16日;《申报》第8071号,1895年10月8日;《申报》第8261号,1896年4月19日;《申报》第8402号,1896年9月7日;《申报》第9128号,1898年9月12日;《申报》第9690号,1900年4月10日:《申报》第10218号,1901年9月28 日:《申报》第12102号,1906年9月17日。
    6 《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刑律盗贼类有“造妖书妖言”条,所载“条律”之一为“凡坊肆市卖一应淫词小说,……务搜板书,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官(疑排印有误,当为“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买看者杖一百”。参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国难后第一版).340.
    1 叶吏部.非《幼学通议》.见: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2002.134-135.
    2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军机处向各省督抚理发“悖逆”书目,斥责这些著作“丧心病狂,殊堪痛恨”,《新小说》即名列其中。参见张运君《晚清书报检查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0至43页)。
    3 王中忱.媒体·民族国家论述·“新小说”观念的诞生.见:王中忱.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3.
    4 陈平原.前言.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5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1).
    1 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1906(1).类似的提法还有“再不敢以雕虫小技,妄自菲薄者也”(《<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1906年第1号)。
    2 李伯元传.月月小说,1906(3).
    3 高语罕.作文与人生.上海:亚东图书馆,1940(第六版).25.
    4 耿传明.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0.194.
    1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致电各省督抚,“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精神暨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此外关于前清御批等书,一律禁止滥用”。见《教育部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32)。
    2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267.
    3 除去后文将详细论述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之外,尚有京师警察厅查禁过小说。据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载,1916年5月8日,《京师警察厅为请转咨查禁不良小说致内务部呈》中记有通俗教育研究会“咨行内务部转饬京师警察厅将已经查禁之书目抄送一份,发交本会备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4-156页)。另据通俗教育研究会庶务干事徐协贞言,在该会查禁小说之前,“对于不良小说,曾咨请内务部转饬警察厅查禁一次”,见:“通俗教育研究会报告书”之“小说股第十二次会议(1916年1月19日)”(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8页)。
    4 通告著作人出版人撰印书籍务力除浮靡纤仄之弊以崇雅正而益于社会文(四年一月二十二日).教育公报,1915,Vol.1(10)
    1 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教育公报,1915,Vol.2(4).
    2 呈拟设通俗教育研究会缮具章程预算表懇予拨欸开办请鉴文并批令(第五十四号、四年七月十六日).教育公报,1915,Vol.2(4).
    3 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办事细则.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68-169.
    4 教育部饬本会改派王章祜为小说股主任文(1916年2月14日)、呈教育部报推定周树人张宗祥为本会小说股干事文并指令.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74-175.
    5 通俗教育研究会职员录.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47-154.王家驹(人物条目).见:张宪文,方庆秋,黄美真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76;陈宝泉.五十自述.见:退思斋诗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219-234;张继煦,冯承钧.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第28卷)·人物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50-651、156-157;王章
    1 审核小说标准.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70-171.
    2 指令通俗教育研究会报告上年办理大概情形已悉文(第六号,六年一月五日)(附原呈).教育公报,1917,Vol.4(4);指令通俗教育研究会报告上年办理大概情形已悉文(第五号,七年一月五日)(附原呈).教育公报,1917,Vol.5(3).
    3 禁书名目出处如下:咨内务部据通俗教育研究会请咨禁诲淫伤化之小说二种请查照文(第二千八百三十五号,五年十一月十日).教育公报,1917,Vol.4(1);咨内务部据通俗教育研究会呈请咨禁不良小说十种请查照文(第三千三百八十一号,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教育公报,1917,Vol.4(3);咨内务部据通俗教育研究会呈请咨禁不良小说四种请查照文(第一千五百六十二号,六年五年二十二日).教育公报,1917,Vol.4(10).
    4 通俗教育研究会审查小说报告.教育公报,1916,Vol.3(11).
    1 通俗教育研究会关于编写提倡勤朴艰苦美德小说致作家函.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56~157.
    2 《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分属当时影响最大的两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但是都注意到了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小说态度。见《通俗教育研究会之注重小说》,《教育杂志》,1915,Vol.7(12);《通俗教育研究会注重小说》,《中华教育界》,1915,Vol.4(11)。
    3 通俗教育研究会审核小说杂志条例、标准与奖励章程(1916年12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51-153.
    4 商务印书馆的这则广告多次出现在其自办杂志或所出版的书籍中。
    1 江南储才学堂规条.见: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09-212.
    2 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6-488.
    3 奏定学务纲要.同上.488-508.
    4 大学堂总监督为学生瞿士勋购阅稗官小说记大过示惩事告示(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三日).见: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2.
    1 沈颐,范源廉,杨喆编.高等小学校用·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四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再版).3.该书初版时间为1914年。
    2 冷嘉.“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与文化,2011(1).
    1 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3.
    1 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5.
    2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3.梁启超在其《译印政治小说序》中曾引用过。
    3 小说从话(平子语).新小说,1903(7).
    1 黎泽渝编.黎锦熙纪事诗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2.
    2 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34-256.
    3 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1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1914年6版.182.
    2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救育出版社,1991.678.
    3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本科用一师范学校新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1.
    4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8.
    5 王梦曾.中国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1.
    1 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22.
    2 刘毓盘.中国文学史.上海:古今图书店,1924.20-21.
    1 曾毅.(订正)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1.
    2 东方杂志,1917,Vol.14(8).
    1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十卷).上海:中华书局,1940(18版).本书初版发行十1918年。
    2 参见刘长荣、何兴明《谢无呈年谱》(《文教资料》,2001年,第3期)、彭华《谢无量年谱》(舒大刚主编《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2至163页)和冯其庸《怀念国学大师谢无量先生——谢无量文集序》(谢无量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何况胡适最初发难、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之时,就是严厉批评谢无量社《新青年》上发表的长律;1917年陈独秀任职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欲聘谢无量为教授,亦被婉拒。
    1沈尹默.我和北大.见: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4.
    2 改订文科课程会议纪事·第二次、第三次会议议决案.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2月2日.文科改汀课程会议议决案修正.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2月11日.
    3 1917年12月4日《北京大学日刊》的《国文研究所研究科时间表》,载刘半农、周启明、胡适之担任小说科目的教员。但实际上,胡适很少参加小说科的讨论。
    4 参见1917年12月27日与1918年1月17日的《北京大学日刊》所载的两份《文科国文门研究所报告》。
    1 《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
    1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
    2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
    3 乔以钢.性别·文学·语境——谈近年来青年学人研究实践的建设性.中国女性文化,2010(2).
    4 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见: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
    2 顾廷龙.历代名媛文苑简编·序.见:王秀琴编.历代名媛文苑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3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7.
    4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7.
    6 别上.小说原理.见:王运熙主编,邬国平、黄霖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63.
    7 陈寅恪.论再生缘.见: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71.
    8 刘毓盘.中国文学史.上海古今图书店,1924.47.
    1 赵伯陶.《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它.红楼梦学刊,1989(3).
    2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
    1 李舜华.“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重新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3).
    2 薛海燕.论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东方论坛,2001(1).3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郭延礼.20世纪初叶中国女性文学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6 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文史哲,2009(4).
    7 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8 沈燕.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1 沈燕.二十世纪初(1900-1919)中国女性小说概述.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2006.
    2 吴县正本女学校校长朱国真.女学生自修用书之研究.妇女杂志,1915,Vol.1(5)
    3 关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女性小说阅读禁忌的消解,可参见马勤勤《清末民初“小说场域”的性别秩序松动——以西方“女小说家”的译介为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编.书写中国翻译史:第五届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1 陈翠娜,又名小翠,“十三岁着银筝集诗词,写小说,刊于《申报》”,参见宋浩《陈小翠的<翠楼吟草>》(《粤海风》,2003年第4期)。郑逸梅赞赏她的诗“瀟澹清放.流宕白然”,夸她多才多艺,“绘事法书,莫不结藻英华”,参见《郑逸梅文稿》(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2 在中国近代期刊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两份同名异质的《女子世界》,一为1904年丁初我创办,一为1914年天虚我生陈蝶仙编辑。
    3 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31-236.
    1 高剑华,号俪华馆主,著短篇小说《婉娜小传》、《处士魂》、《春去儿家》、《裸体美人语》、《刘郎胜阮郎》、《绣鞋埋愁录》、《蝶影》、《裙带封诰》、《卖解女儿》和长篇小说《梅雪争春记》等。
    2 高剑华.杂纂·俪华馆游记(五)“越中风土记”.眉语.1915(4).
    3 柳佩瑜.才子佳人信有之.眉语.1915(5).
    4 许啸天.新情书十首.眉语.1915(4).
    5 苕溪卞韫玉女史著、幻影潘淼润校.雪红惨劫.眉语.1916(16).
    6 徐自华.寒谷生春记.七襄,1915(7).
    1 黄翠凝创作过“奇情小说”《姊妹花》、“侦探小说”《猴刺客》和短篇小说《离雏记》,译著有“言情小说”《牧羊少年》和“奇情小说”《地狱村》等。
    2 包天笑.我与鸳鸯蝴蝶派,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卜海文艺出版社,1984.178.
    3 包天笑晚年将其误记为“姓黄”,他写道:“还有几位女作家,记得一位是张毅汉的母亲黄女士,还有一位黄女士闺友,好像也是姓黄的,她们都是广东人,都能译英文小说,或是孀居,或是未嫁。”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59页。其实所指当是与黄翠凝一起翻译《地狱村》的陈信芳,参见郭浩帆《张毅汉——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4 李两亭.刘韵琴传略.见:兴化文史资料(第12辑),1988.46.
    5 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混淆了《眉语》与《女子世界》,认为《眉语》是“制造兼可擦脸的牙粉了的天虚我生先生所编”,不确。
    1 爱楼.《游戏杂志》序.游戏杂志.1913(1).
    2 顾明道在《眉语》上使用过“明道”、“梅倩”和“梅倩女史”等多个笔名。署“梅倩女史”的有《帐底鸳鸯》、《印度女郎杀虎记》和《沙场英雄谭》。
    3 纸帐铜瓶室主.悼顾明道兄.永安月刊.1944(61).
    4 近代著名女医生张竹君曾使用“岭南羽衣女士”作为笔名,发表过许多报刊文章。阿英在《小说二谈》中将《东欧女豪杰》的作者认作张竹君,郑逸梅的《艺林散叶续编》也持相同看法。然而,以冯自由与包天笑的记载为依据,晚近的研究者多将作者身份认定为康有为的弟子罗普。
    1 瘦鹃.《礼拜六》旧话.礼拜六(工商新闻-副刊),1928.271号。
    2 《礼拜六》出版告白.申报.1914年6月20日;1914年6月27日。
    3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杂志公司,1938.36.
    4 钝根.本句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社会之花,1924,Vol.1(1).
    5 见幻影女:士《回头是岸》之王钝根评语,《礼拜六》1915年第48期。
    6 载《小说画报》1917年第7号。
    1 波罗奢馆主人编.中国女子小说.上海广益书局,1919.
    2 如美国的亮乐月、杜步两人人和英国的季埋斐夫人、杨格飞夫人等。
    3 《<小仙源>凡例》中言“作者为瑞士文学家,……历经重译,戈特尔芬美兰女史复参酌损益,以示来者”。
    1 林纾.《黑奴吁天录》跋.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3.
    2 “斯土活”、“批茶女士”、“海丽爱德斐曲士”皆是“斯托夫人”在晚清时期的不同译法。
    1 独应,读书杂拾(一).天义,1907(7).“独应”为周作入笔名。
    2 瘦鹃.英国女小说家乔治哀列奥脱女士传.妇女时报.1911(2).
    3 分别见《妇女时报》,1912年第8期;《礼拜六》,1914年第20期:《女了世界》,1915年第5期:《女子世界》,1915年第6期;《中华妇女界》,1916年第2卷第1期;《春声》,1916年第2集;《中华小说界》,1916年第3卷第4期。
    4 瘦鹃.德国最有名之女小说家.中华妇女界,1915,Vol.1(6).
    5 瘦鹃.情场侠骨·[补白]贾斯甘尔夫人小传(附肖像).中华小说界,1916,Vol.3(4).
    1 蕙云.欧美才媛小史.女子世界,1914(1).
    2 侠花.英国现今最著名军事小说家格莱扶似女士小传.中华妇女界,1915,Vol.1(8);英国女小说家利芙斯女士.中华妇女界,1915,Vol.1(9).
    3 侠花.英国女小说家利芙斯女士.中华妇女界,1915,Vol.1(9)
    4 钝根.本句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社会之花,1924,Vol.1(1).
    5 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续编.小说月报,1913,Vol.4(5)
    1 高君珊女士.记述门:泰西列女传·斯土活夫人.妇女杂志,1917,Vol.3(5).
    2 今译为梅·辛克莱(May Sinclair,1863-1946)。
    3 今译为享福雷·华尔德夫人(Mrs.Humphry ward.1851-1920)。
    1 蕉心.对于近世妇女界之针砭.妇女时报,1915(17).
    2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学术月刊,2007(7).
    3 汪集庭.女青年与出版物之关系.妇女杂志,1917,Vol.3(6).
    4 汪集庭.妇女应有之知识.妇女杂志,1917,Vol.3(1).
    5 张芳芸.发刊辞三.妇女杂志,1915,Vol.1(1).
    1 天笑,毅汉译.女小说家.中华妇女界,1915,Vol.1(3)
    1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2 安吉拉·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李庆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4.
    3 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7.
    1 林德育女士.记述门:泰西女小说家论略.妇女杂志,1917,Vol.3(12).
    1 杨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6.
    1 尽管早在1930年常乃惠的《中国思想小史》中便曾高度评价过《甲寅》月刊。他言称,“培植这个新文化运动的种子的人是谁?陈独秀吗?不是,胡适吗?不是。那么究竟是谁呢?我的答案是章士钊。……到章士钊在日本办的《甲寅杂志》出版以后,思想界才另有开了一条新路。……由《甲寅》引仲其绪而到《新青年》出版以后才发挥光大的,故我们认《甲寅》为新文化运动的鼻祖。”(常乃惠《中国思想小史》,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179-181页)实际上,细品其言,一连串的追问与自答,可以推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甲寅》月刊依然未得其应有的知名度。
    2 岳升阳.《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理论准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前者认为,《甲寅》月刊不仅在组织上同《新青年》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思想上对其有很大影响;后者亦称“《甲寅杂志》之于《新青年》杂志,在
    1 桂念祖.佛法(致《甲寅》杂志记者).甲寅,1914(1).
    2 庄森.《青年杂志》相承《甲寅》论.学术研究,2005(5);另见:庄森.飞扬跋扈为谁雄——作为文学社团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17。此外还有类似表述,如认为“两刊的栏目设置几乎完全相同:开头均为‘政论’栏,其次则为‘社会问题’栏,然后是‘文艺小说’、‘通信’、‘读者论坛’、‘国内外大事’等栏。……这些地方清楚地表现着《甲寅》为先导,《新青年》是后继”。刘桂生.章士钊与《甲寅》月刊和《新青年》.百年潮,2000(10).
    1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 “久于章行严、谢无量二君许,闻知先生为蜀中名宿。《甲寅》所录大作,即是仆所选载,且妄加圈讽,钦仰久矣”,见记者《通信(复吴虞)》,《新青年》,1917,Vol.2(5)。由此可推知,陈独秀不仅负责选诗,还要圈点。
    3 6月19日:到志孟处谈。6月20日:晚间为志孟、白沙冼尘。……7月5日:子寿来,告以《青年》事已定夺云云。”志孟即陈独秀。参见沈寂《陈独秀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347页)与张耀杰《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关于《梦舟日记》,沈寂称日记的稿本,今已佚失,仅部分存于江原放《六十多年来:回忆亚东图书馆》的手稿本中:而张耀杰则注明“《梦舟日记》第一本,1915年3月20日至7月30日,上海历史博物馆藏”。
    4 “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国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通告一.新青年,1916,Vol.2(1).
    1 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4):99.
    2 孟庆澍.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
    1 章士钊致胡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1.
    2 孟庆澍.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
    1 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3(4):98.
    1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2 同上。
    3 王桂妹.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江汉论坛,2010(10)
    1 记者.通信(复张水言).青年杂志,1915,Vol.1(4).
    2 记者.通信(复程师葛).新青年,1916,Vol.2(1)
    3 记者.通信(复胡适).新青年,1916,Vol.2(2).
    1 在第1卷第6号《青年杂志》中,张永言再次致信陈独秀,问“所谓古典主义”;陈氏答曰:“欧文中古典主义,乃摸拟古代文体,语必典雅,援引希腊罗马神话,以眩瞻富,堆砌成篇,了无真意。吾国之文,举有此病,骈文尤尔。”
    2 曹为.诗人方六岳.江淮文史,1993(5):147;马俊如,张永松.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李辛白.见:政协无为县委员会编.百年沧桑话无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293.
    3 方澍.岭南吟稿.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三十三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半侬.灵霞馆笔记·詠花诗.新青年,1917,Vol.3(2)
    1 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1915,Vol.1(1).
    2 记者.通信(复胡适).新青年,1916,Vol.2(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5.
    4 记者,常乃惪.通信.新青年,1916,Vol.2(4).
    1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65-466.
    2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1915,Vol.1(2)
    1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1915,Vol.1(2).
    2 记者.通信(复程师葛).新青年,1916,Vol.2(1).
    3 记者.通信(复一民).新青年,1916,Vol.2(3).
    4 薛纽伯.现代文明史.陈独秀译.青年杂志,1915,Vol.1(1).
    5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1915,Vol.1(3).
    1 记者.通信(复张永言).青年杂志,1916,Vol.1(6).
    2 臧伟强.陈独秀手稿关于《青年》杂志的一封信.艺术市场,2007(4).这封陈独秀致黄宾虹的信,多年来未被发现,至2004年乃现于拍卖会,最终由臧伟强拍得。臧伟强“根据此扎中所称杂志为《青年》而非《新青年》及落款时间为‘十月七日’判断,陈独秀书写此信的时间即为1915年的10月7日”。实则不确。信中明言陈嘏“曾为数种载之《青年》”,而1915年的10月7日,《青年杂志》第2期尚未发行,刊载的陈嘏所译小说仅一种,且尚未刊完。笔者倾向于认定该信写于1916年的10月7 日。
    1 前两位是在翻译作品的译者识或记者识中介绍生平与创作;而第2号中有关于后者的一篇传记,在第4号上陈独秀所撰之《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专门对他做以较为详细的描述。
    2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3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3.
    4 在为报刊撰稿方面,志同道合是胡适重要的考量标准。1914年3月12日胡适日记载“吾与《大共和日报》宗旨大相背驰,不乐为作文也”。而且当时正是胡适十分缺钱的时候,“吾久不得钱寄家,每得家书,未尝不焦灼万状”。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1(1910-191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26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5.
    2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64-465.
    1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224-226.
    1 张宝明.《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生成.文学评论.2005(5).
    2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20~522.
    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Vol.2(6)
    1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Vol.1(1).
    2 陈独秀.抵抗力.青年杂志,1915,Vol.1(3).
    3 邝邦洪.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文学评论,2008(5).
    1 程演生.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2(6).
    2 陈丹崖.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2(6).
    1 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84.
    2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154-156.
    3 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1.
    2 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兼及“新文学”、“现代文学”的概念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
    3 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南昌:江两教育出版社,2005.216.
    4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再版).198.
    1 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5.
    2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7.
    3 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
    4 刘半农致钱玄同(一九一七年十月十六日).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博物馆藏近现代名家手札(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213.
    1 周作人讲校:邓恭三记录.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人文书店,1934.
    2 是胡适“八不主义”的提出才引起钱玄同、刘半农的文学改良的兴趣。
    3 温儒敏.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3).
    4 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见: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3.
    5 陈平原.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两教育出版社,1999.64-72.杨义.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所作导言.文艺研究.1999(5).温儒敏.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3).罗岗.解释历史的力量——现代“文学”的确立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开放时代.2001(5):“分期”的意识形态——再论现代“文学”的确立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徐鹏绪,李广.《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张铁荣.关于《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见:刘运峰编.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6.
    6 杨义研究员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是“当事入对这个文学过程发难期的荣誉权,进行再分配”。杨义.新文
    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所作导言文艺研究.1999(5).
    1 徐鹏绪,李广.《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70-37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第二版).40.类似的论调还有“在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复古主义者斗争过程中,一些新文学阵营中的投机分子,改头换面的遗老遗少,他们投向新文学运动的糖衣炮弹——‘折衷论’,丝毫也无伤大局。他们的胡言乱语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市场,一经新文学工作者挥戈一击,也就彻底破产了。”见: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3 十四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37.
    4 曾庆瑞.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曾庆瑞赵遐秋文集”第二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9.据该书文末《附记》所载,本书初稿写于1985年,初版时间是1988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曾庆瑞持相似叙史方式的,还有朱德发也认为“文学革命的演进过程必然充满了不同思想的论争”,新文学倡导者曾不断地同“凡庸的折衷论”进行过论辩。参见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42-143页)。
    5 个别史家虽然调整r价值评判标准,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至今仍信服郑振铎的说法。如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页)与张光芒《决绝与新生:五四文学现代化转型
    1 秦弓.“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文艺争鸣.2007(5)
    2 刘泉.“文白之争”中的第三种声音:“凡庸的折衷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
    3 刘勇.编后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
    1 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见: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文学史的写作受到了政治话语的极大干预,郑振铎视胡适为“改良主义”的观点被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史观为写作指导的新文学史家们放大。如刘绶松辟专节论“文学改良主义者的主张”,目的是批判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右翼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反动面目。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41-46.
    2 胡适.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6,Vol.2(2).
    3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64.
    4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再版).196.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再版).197.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素来被研究者视为“第一部具有系统规模的中国新文学史”,该部文学史已经开始沿袭《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对1917年文学革命的论调。
    1 记者.通信(复胡适).新青年,1916,Vol.2(2).
    2 记者.通信(复钱玄同).新青年,1917,Vol.3(1).
    1 陈丹崖,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2(6).
    2 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2(6).
    3 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1).
    4 陈独秀.通信(复陈丹崖).新青年,1917,Vol.2(6).
    5 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1).
    6 方孝岳.我之改良文学观.新青年,1917,Vol.3(2).
    7 这所“拥有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最现代的教学设施,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的教会大学,长期为世人所遗忘。关于它的光荣历史,可参见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与徐以骅主编《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出版社,2009年)。
    8 关于方孝岳的情况,可参见舒芜口述、许福芦撰写《舒芜口述自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0页)。
    1 陈独秀.《我之改良文学观》附记(复方孝岳).新青年,1917,Vol.3(2).
    2 舒芜也从陈独秀的答语中读出了陈氏“当时也并未主张‘今日即以白话为各种文学’”,进而提出“当时陈独秀、胡适等先进人物,一面倡导白话,一面并没有下决心立即促其实现,后来是运动的客观进程反转来推动先进人物向前走”。他依据前三卷《新青年》都是以文言文为主,借此为方孝岳辩护,称“发表在第三卷第二号上的我父亲那种主张,在当时又未必能算很典型的‘折衷派’”。舒芜.舒芜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06-107.需要辨析的是,如果说陈独秀当时并没有下决心立即促其完全实现,或许无误;但胡适早在1916年时已立志全力躬行白话诗试验。
    3 曾毅,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2)
    1 程演生.模范文选·例言.北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3(3版).该书初版时间为1918年9月。
    1 程演生.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2(6).
    2 吴文质辑注.陈独秀遗简(一).安徽史学,1985(1):75-76.
    3 即便是钱玄同,也说过国文科“可选读古人文章”,只是要求“必取其说理精粹,行文平易者”。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5).
    4 “究竟”意为结局,也可理解为最高境界。
    5 李濂镗.通信(致胡适).新青年,1917,Vol.3(2).
    1 佚名读者,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3).
    2 记者.通信(复钱玄同).新青年,1917,Vol.3(6).
    3 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6).
    4 钱玄同,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5).
    5 易明.改良文学之第一步.新青年,1917,Vol.3(5).
    6 常乃惠.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6,Vol.2(4).
    1 常乃惠.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1).
    2 余元(?).读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Vol.3(3).
    1 胡适,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3).
    1 钱玄同.通信(致胡适).新青年,1917,Vol.3(6).
    胡适.白话诗八首.新青年,1917,VoI.2(6).
    2 胡适.论小说及白话韵文(通信).新青年,1918,Vol.4(1).
    1 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见: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0-22.
    2 陈独秀.通信(复沈慎乃).新青年,1916,Vol.2(1).
    3 国内大事记·教育部刱办注音字母传习所.青年杂志,1916,Vol.1(5).
    1 胡适.逼上梁山.见: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3-5.
    2 参见王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1年第3期)。
    3 张水言,陈独秀.通信.青年杂志,1915,Vol.1(4).
    1 张永言,陈独秀.通信.青年杂志,1916,Vol.1(6).
    2 常乃惠,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6,Vol.2(4).
    1 常乃惠,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2(6).
    2 陈丹崖: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2(6).
    3 常乃惠.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1).
    4 胡适.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3).
    5 曾毅称“中国之文尤坏于滥用典故”。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2).余元(?)曰:“‘不用典’一事,已经诸家反复申论,且限制其范围,亦属正确。惟举例以王渔洋秋柳一首,虽引用亦属正确,而不曾稍谅渔洋感遇之苦衷,及其规避文字狱之用意,似微嫌苛刻。”在肯定胡适的同时能对历史人物做理解之同情,客观而可贵。读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Vol.3(3).张护兰认为胡适“力排古典”是“快刀斩乱丝,不得不然”。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3).
    1 李濂镗.通信(致胡适).新青年,1917,Vol.3(2).
    2 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1).
    3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Vol.3(3).
    4 钱玄同.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5).
    1 陈丹崖,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2(6).
    2 常乃惪.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6,Vol.2(4).
    3 余元(?).读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Vol.3(3).
    1 陈丹崖.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2(6).
    2 余元溶.读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Vol.3(3).
    3 曾毅.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2).
    4 张护兰.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3).
    1 常乃惠,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6,Vol.2(4);常乃惠.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1.2(6).
    2 《慰子赋》全文为“彼凡人之相亲,小离别而怀恋。况中殇之爱子,乃千秋而不见。入空室而独倚,对孤帏而切叹。痛人亡而物在,心何忍而复观。日晼晚而既没,月代照而舒光。仰列星以至晨,衣沾露而含霜。惟逝者之日远,怆伤心而绝肠”。《金瓠哀辞》全文如下:“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曹植撰,丁晏纂,叶菊生校订.曹集铨评.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8-9;190.
    3 张护兰.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3).
    1 曾毅.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2).
    2 卓鲁,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5).
    1 俞颂华,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1).
    2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Vol.3(3).
    3 胡适.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3).
    4 曾毅.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2).
    1 方孝岳.我之改良文学观.新青年,1917,Vol.3(2)
    2 易明.改良文学之第一步.新青年,1917,Vol.3(5)
    3 李濂镗.通信(致胡适).新青年,1917,Vol.3(2)
    4 张护兰.通信(致陈独秀).新青年,1917,Vol.3(3)
    1 1920年,朱希祖刊行《中国文学史要略》时,曾言:“盖此编所讲,乃广义之文学。今则主张狄义之文学矣,以为文学必须独立,与哲学、史学及其他科学,可以并立,所谓纯文学也。”林传甲,朱希祖,吴梅.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陈平原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1.
    2 李春.文学翻译如何进入文学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译介与文学革命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
    3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Vol.3(3).
    1 方孝岳.我之改良文学观.新青年,1917,Vol.3(2).
    2 沈藻墀,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7,Vol.3(5).
    1 刘半农致钱玄同(一九一七年十月十六日).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博物馆藏近现代名家于札(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210-214.
    2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同时还发布过一个增加栏目的公告,称“本志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休裁’是否与本志相合,但其所论确有研究之价值者,即皆一体登载,以便读者诸君自由发表意见。”
    3 朱洪曾说:“陈独秀请刘半农校阅苏曼殊寄《新青年》的短篇小说《碎簪记》。”朱洪.刘半农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1.对该事的判断,笔者未见其有充分的依据。据他所言,陈独秀因公去北京,临走前请刘半农与苏曼殊联系,刘半农校对小说时,不解小说中的梵语“达吐”的含义,故致信苏曼殊询问。但苏曼殊回信中说道:“杂志第三本如已出版,望即日赐寄一分,因仲子北行,无由索阅。”杂志第三本即指第2卷第3号《新青年》,发行于1916年11月1日。仲子即陈独秀,北行时间足11月下旬,陈独秀没有理由请刘半农代为校阅:且.苏曼殊回信时间为旧历的“丙辰十一月”,公历已然1916年12月,第2卷第4号《新青年》也已出版,《碎簪记》全文刊完,没有必要询问字义。苏曼殊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59.
    1 此处原文脱字,应为" Grammar ",意为语法。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1 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1-29.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1 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7.
    2 钱玄同.“黑幕”书.新青年,1919,Vol.6(1).
    3 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326.
    3 吴立昌编.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中国现代文学派别论争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0.
    1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5-296.
    2 守常.《晨钟》之使命.晨钟报,1916(创刊号)
    3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Vol.3(3).
    4 周作人.H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1918,Vol.5(1).
    1 范伯群,孔庆东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8-49.
    2 郑逸梅.梅庵谈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24.
    3 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182.
    4 李定夷.改良小说刍议.小说新报,1920,Vol.5(1)
    5 钝根.《小说丛刊》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99-500.
    1 落华.小说小说.礼拜六,1921(102).
    2 徐枕亚.雪鸿泪史·自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53.
    3 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1915,Vol.6(4).
    4 包天笑.《小说大观》例言,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14.
    5 骆无涯.创刊词.说粹,1917(创刊号).见:魏绍吕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95-96.
    6 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1915,Vol.6(4)
    1 李定夷.改良小说刍议.小说新报,1920,Vol.5(1).
    2 叶小凤.小凤杂志.转引自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8.
    3 严家炎.“五四”批“黑幕派”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4 包天笑.例言.小说画报,1917,Vol.1(1).
    5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5.
    1 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茅盾称民初小说家为“旧派”;《“写实小说之流弊”?》中称之为“小说匠”;《真有代表旧文化旧文艺的作品么?》中称之为“礼拜六派”。
    2 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上)——回忆录(四).新文学史料,1979(4).
    3 于严.恶趣味的毒害.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2(一九一八-一九二二).桂林:广西师大学出版社,2009.772-773.
    4 诸如马二先生(冯叔鸾)的《谈小说》,胡怀琛的《一个被强盗捉去的新文化运动者底成缋》、《消遣》,张舍我的《批评小说》、《创造自由》和《什么叫做“礼拜六派”?》等。
    1 温儒敏.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3).
    2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69.
    3 刘铁冷.民初之文坛.永安月报,1947(93).
    4 周瘦鹃.闲话《礼拜六》.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81-182.
    5 包天笑.我与鸳鸯蝴蝶派.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78.
    6 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4-5.
    1 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70-271.
    2 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3.
    3 裴效维主编.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565.
    4 郑逸梅.艺海一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65.
    1 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9.
    2 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2.
    3 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在鲁迅主持下召开的十二次会议记录.小说股第三次会议.见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59.
    4 周瘦鹃说:“我年轻时和《礼拜六》有血肉不可分开的关系,是个十十足足、不折不扣的《礼拜六》派。”周瘦鹃.闲话《礼拜六》.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81.
    5 沈鹏年.鲁迅在“五四”以前对文坛逆流的斗争——关于他和通俗教育研究会关系的一段史实.学术月刊,1963(6).
    1 诸如邱文治《现代文学流派研究鸟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另在芮和师、范伯群等编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中的第三编《鸳鸯蝴蝶派小说目录》,就把梦笔生编的《金屋梦》收入其中。
    2 [清]丁耀亢.陆合,星月校点.金瓶梅续书三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4.
    3 张守谦.评《鸳鸯蝴蝶派小说目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6)
    1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70.
    2 诸如“小说逆流——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级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与“文坛上的逆流——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小说中的逆流”(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等。
    1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小说月报,1924,Vol.15(11).开明.林琴南与罗振玉.语丝,1924(3).“开明”为周作人的笔名。
    2 对此问题钩沉最为全面、能够体贴入微的是王枫的《五四前后的林纾》,结合大量的报刊史料,将“林蔡之争”的始末和盘托出。王枫.五四前后的林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0(2).
    3 洪峻峰.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齐鲁学刊,1995(1).
    4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5 陈思和.徐树铮与新文化运动——读书札记二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4).
    6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8.
    7 胡焕龙.林纾“落伍”问题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4(6)
    8 耿传明.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9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5).
    1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9.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类似的说法亦有“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见: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这场‘假戏真做’的成功表演,引起许多读者的瞩目”,见: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4.这两部文学史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一定的权威性。将双簧戏视为文学革命史上标志性事件的观点,当下十分常见。
    3 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见: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正是郑氏的说法影响了后世史家的叙述。
    4 王敬轩.文学革命之反响(王敬轩君来信).新青年,1918,Vol.4(3).
    1 记者(半农).文学革命之反响(复王敬轩).新青年,1918,Vol.4(3).
    2 这里“神话”之意,借鉴自著名汉学家柯文分析的“作为冲话的义和团”,并非指其“人为虚构”或“不真实”的事情,而足指历史神话制造者在理解过去时,“也许真的相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扩大或加深这种埋解,而是要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81.
    1 程巍.“王敬轩”案始末.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25日.
    2 鹤生.王敬轩.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0(一九五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92.
    3 鹤生.王敬轩的信.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ll(一九五一).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4.
    4 启明.刘半农.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一九五八-一九六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24-25.
    6 独秀.通信(复崇拜王敬轩者).新青年,1918,Vol.4(6).
    1 鹤生.王敬轩.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0(一九五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92.
    2 戴主一,记者(玄同).通信·驳王敬轩君信之反动.新青年,1918,Vol.5(1).
    3 钱玄同.亡友刘半农先生.见:钱玄同文集(第2卷)随感录及其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95.
    4 刘半农编.初期白话诗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影印自1932年星云堂影印本)
    5 钱玄同.通信(复刘半农).新青年,1918,Vol.5(2).
    1 刘半农.作揖主义.新青年,1918,Vo1.5(5).1924年,林纾去世后,周作人写了《林琴南与罗振玉》,谈到林纾“在中国文学上的功绩是不可泯没的”。(语丝,1924年第3号)刘半农在写给周作人的信中说:“经你一说,真叫我们后悔当初之过于唐突前辈。”(刘复《巴黎通信》,语丝,1925年第20号)钱玄同不同意刘半农的看法,称:“我辈当时大家都持‘作揖主义’的态度,半农亦其一也。有谁‘过于唐突’他呢?”(钱玄同《写在半农给启明的信底后面》,语丝,1925年第20号)可见,在钱玄同的回忆中,他也曾是“作揖主义”的信奉者。
    2 忆刘半农君.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73.
    1 朱正.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1.
    2 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73.
    3 朱正.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1.实际上,早在1951年,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上,沈尹默已经说过类似的话。可参见张耀杰《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线路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第87-88页)。
    4 知堂.半农纪念.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6(一九三二-一九三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7-420;周作人.最后的十七日——钱玄同先生纪念.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8(一九三八-一九四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2-117.
    5 工寿遐.红楼内外.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9(一九四四-一九四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0-711.
    1 启明.刘半农.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一九五八-一九六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周作人1961年写的《卯字号的名人三·知堂回想录(一二三)》,称“由玄同扮作旧派文人,化名王敬轩,写信抗议,半农主持答覆,痛加反击,这些都做得有些幼稚,在当时却是很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的”,见《周作人散文全集13》(第537页)。
    2 除了从时代因素考量外,笔者推测,周作人观点的变化或与曹聚仁相关。1954年,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在香港问世,其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及“双簧戏,,事件,题为《真假王敬轩》:他认为:“这两封双簧信,可以说是文学革命运动中的象征式火花。……这两封信一出来,双方旗帜就很鲜明了,自然,赞成王敬轩的,非无其人,而认识《新青年》文学运动时代意义的人,也多起来了。”(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144页)恰巧1956年,曹聚仁赴京期间曾拜会周作人,且赠其所著之书多种(可参见《周作人散文全集12(一九五二-一九五七)》,第559页)。故而,周作人读到《文坛五十年》受其影响而改变说法的可能性或许也是有的。
    3 这些人的文章均收入陈平原,夏晓虹编的《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另外,蒋梦麟在其《谈中国新文艺运动》的文章里,也没有提过双簧戏。可参见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1 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见: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6.
    2 周作人讲校:邓恭三记录.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人文书店,1934.
    3 王世栋选辑.新文学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0.1-2.
    1 阿英全集(第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18-419.
    2 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北京:新建设杂志社,1951.5.
    3 前者如唐弢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后者如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8页)。此外,孙中田、张芬、肖新如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十四院校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九院校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所述均大同小异。
    1 田仲济,孙昌熙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33.该书1985年出版修汀本.仍延续此说。
    2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该书写作时间在80年代前期,1998年修订时亦延续此说。
    3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5).这种观点颇为流行,常见于研究者们的著述中。
    1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Vol.3(3).
    2 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学人,1998(14).
    3 王画初.记优级师范馆.见: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
    1 独应.读书杂拾(二).天义(第8、9、10卷合刊),1907年10月30日
    2 知堂.关于鲁迅之二.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7(一九三六-一九三七).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8.
    3 胡适.通讯·非留学.甲寅,1914(1).
    4 慕韩.文学与国家关系.学艺杂志,1912(1).
    5 马其昶.韩柳文研究法序.见: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6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8-10.
    1 畏庐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20.
    2 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学人,1998(14)
    3 周作人日记·上(影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81-82.
    2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Vol.2(5).
    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Vol.2(6).
    2 蒋英豪.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文史哲,1997(1).另可参见慈波.误读与重释:作为古
    文家的林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3版).
    2 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68-169.
    3 可参见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学人》,1998年,第14卷)。
    4 刘半侬.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Vol.3(3).
    1 钱玄同.通信·新文学与今韵问题.新青年,1918,Vol.4(1).
    2 刘半侬.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新青年,1917,Vol.3(5).
    3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8,Vol.4(4).
    4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5)
    1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83-85.
    2 洪越.五四文学革命的另一面——以林纾为中心.见: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2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54.
    3 张俊才,王勇.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31.
    1 同学录.文学讲义,1918(1)
    2 笔者仅读到《文学讲义》的第1期,后文中这两封信的征引皆出自李家骥、李茂肃、薛祥生整理的《林纾诗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3 “引过”意为承认错误。
    1 严复.与熊纯如书.见: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6.699.
    1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156.
    2 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7;362.
    1 庞菊爱.跨文化广告与市民文化的变迁:1910-1930年《申报》跨文化广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
    2 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3 《申报》创立及发展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与傅德华,庞荣棣,杨继光主编《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4 天虚我生.我于申报之感想.申报,1932年4月30日.天虚我生是陈蝶仙的常用笔名。
    1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2 杨早.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9-141.
    1 北京大学校史馆编.北京人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5.该目录由北京大学校史馆多位馆员历经两年时间精心编辑,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2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917-1920).北京:中华书局,1984.10-11.
    1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六卷(1931-1935).北京:中华书局,1988.349.
    2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917-1920).北京:中华书局,1984.5-7.
    3 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6.
    1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一九五八-一九六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17.
    1 该文载于1918年8月8日的《时事新报》。
    2 唐俟.通信·渡河与引路.新青年,1918,Vol.5(5)
    1 易宗夔.新世说.上海古籍书店,1982.(影印1918年排印本)
    1 彝铭氏.通信·对于文学改革之意见二则.新青年,1919,Vol.6(2)
    2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98-121.
    3 杨早.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申府.五四运动的今昔.新文学史料,1979(3)
    5 胡适此信虽刊发于1919年4月15日的6卷4号《新青年》上,但信件末尾所属日期为“一月二十四日”。据胡适自述:“十一月底,我因母丧回南,到此时才回北京。到京后,高一涵先生告诉我说贵报《国民公
    1 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见: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 胡适.通信(复汪懋祖).新青年,1918,Vol.5(1)
    1 爱真,独秀.通信·五毒.新青年,1918,Vol.5(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24-26.
    1 讨论·蓝志先答胡适书.新青年,1919,Vol.6(4).此信原载于1919年2月11日的《国民公报》上。
    2 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见: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11-12.
    2 同上,第17页。
    1 本小节所引《神州日报》的文字,均转引自王枫的《五四前后的林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1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3 戈公振.民国时期的重要报刊.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315-316.
    4 志拯.谁的耻辱,上海中华新报.该文转引白《每周评论》第19号。
    1 樊骏.“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1989(4).
    2 秦弓.“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文艺争鸣,2007(5).
    1 陈国恩.嬗变与建构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传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 刘勇,许江.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青年杂志-新青年
    晨钟报-晨报
    学艺杂志
    天义
    新潮
    甲寅
    申报
    每周评论
    民国日报
    东方杂志
    文学讲义
    北京大学日刊
    语丝
    新小说
    月月小说
    中华小说界
    小说月报
    小说画报
    小说新报
    礼拜六
    社会之花
    春声
    游戏杂志
    教育公报
    教育杂志
    中华教育界
    妇女杂志
    眉语
    妇女时报
    女子世界
    中华妇女界
    1.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4.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1.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2.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
    13.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4.沈颐,范源廉,杨喆编.高等小学校用-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上海:中华书局,1914.
    15.王运熙主编,邬国平、黄霖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16.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9.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0.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1.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22.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博物馆藏近现代名家手札.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3.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五四.合肥:黄山书社,2008.
    2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7.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8.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国难后第一版).
    29.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0.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忱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1.戴叔清编.文学术语辞典.上海:文艺书局,1931.
    32.顾凤城,邱文渡,邬孟晖合编.新文艺辞典.上海:光华书局,1931.
    33.谢冰莹、顾凤城、何景文编.新文学辞典.上海:开华书局,1932.
    34.顾志坚主编.新知识辞典.上海:北新书局,1937(三版)
    35.现代知识编泽社编辑.现代知识大辞典.上海:现代知识出版社,1937.
    36.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杂志公司,1938.
    37.舒芜口述,许福芦撰写.舒芜口述自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8.舒芜.舒芜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9.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0.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
    41.罗家伦先生文存.台北:“国史馆”,1976.
    42.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
    4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一集(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6.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47.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48.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9.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0.陈宝泉.退思斋诗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51.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第28卷)·人物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2.王秀琴编.历代名媛文苑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53.张宪文,方庆秋,黄美真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4.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长沙:岳麓书社,1993.
    55.黎泽渝编.黎锦熙纪事诗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56.谢无量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7.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北京:中华书局,2006.
    58.郑逸梅文稿.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1.
    5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0.方澍.岭南吟稿.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
    (第三十三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1.周作人日记(影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62.刘运峰编.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63.程演生.模范文选.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3(3版).
    64.曹植撰,丁晏纂,叶菊生校订.曹集铨评.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65.郑逸梅.梅庵谈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6.郑逸梅.艺海一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67.[清]丁耀亢.陆合,星月校点.金瓶梅续书三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
    68.钱玄同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9.刘半农编.初期白话诗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70.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71.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72.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3.王世栋选辑.新文学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0.
    74.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5.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76.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77.畏庐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78.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79.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0.李家骥、李茂肃、薛祥生整理.林纾诗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1.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82.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83.北京大学校史馆编.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4.易宗夔.新世说.上海古籍书店,1982.
    85.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86.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4.
    1. 曾毅.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18(再版).
    2. 谭正壁编.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
    3. 汪剑余.本国文学史.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7版).
    4. 王梦曾.中国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21版).
    5.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40(18版).
    6.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3版).
    7.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
    8.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
    10.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1914年6版.
    11.刘贞晦,沈雁冰合著.中国文学变迁史.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11版)
    12.胡毓寰.中国文学源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3.李振铺.中国文学沿革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5(4版).
    14.赵祖抃.中国文学沿革一瞥.上海:光华书局,1928.
    15.汪剑余.本国文学史.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7版).
    16.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再版).
    17.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光明书局,1929(5版).
    1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海:大江书铺,1931.
    19.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
    20.内田泉之助、长泽规矩也.支那文学史纲要.东京:文求堂书店,昭和十四年(1939).
    21.青木正儿.孟庆文译.中国文学思想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2.蔡仪撰.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
    2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24.易君左.中国文学史.香港:自由出版社,1959.
    25.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广州:中山大学,1998.
    28.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9.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1.周作人讲校;邓恭三记录.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人文书店,1934.
    32.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僳成印书局,1933.
    33.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34.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6.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东京:弘道馆株式会社,昭和廿二年(1947)
    37.贺凯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北平:新兴文学研究会,1933.
    38.谭丕模编著.中国文学史纲.上海:北新书局,1933.
    39.王丰园编著.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北平:新新学社,1935.
    40.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北京:新建设杂志社,1951.
    4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42.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七级文学专门化编.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
    43.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著.中国文学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
    44.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5.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
    46.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三版).
    47.尹雪曼总编纂.中华民国文艺史.台北:正中书局,1976.
    48.尹雪曼.中国新文学史论.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49.中华民国发展史·文学与艺术.台北:“国立”政治大学·联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50.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本科用-师范学校新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51.刘毓盘.中国文学史.上海:古今图书店,1924.
    52.曾毅.(订正)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
    53.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第二版).
    54.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55.十四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56.曾庆瑞.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曾庆瑞赵遐秋文集”第二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7.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58.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9.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60.林传甲,朱希祖,吴梅.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陈平原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1.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2.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3.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60.
    64.唐弢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5.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
    66.田仲济,孙昌熙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67.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 蒙默编.蒙文通生平和学术——蒙文通学记(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
    5.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7.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 陈平原.重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杨庆祥.“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刘勇.现代文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14.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柳珊.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4
    16.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7.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8.耿传明.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9.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济南:齐鲁书社,2006.
    23.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长沙:岳麓书社,2006.
    24.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张向东.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6.黄健.意义的重构:中国新文学生成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7.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王翠艳.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为中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9.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0.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
    3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3.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4.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5.章培恒、陈思和主编.开端与终结——现代文学史分期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6.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37.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一一《礼拜六》杂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8.
    38.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9.程光炜.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和控制.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0.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1.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42.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43.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44.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6.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7.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8.黄修己,刘卫国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49.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0.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52.刘伟.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3.程光炜.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54.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5.包忠文主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56.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7.欧阳健.古代小说禁书漫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58.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9.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0.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1.王中忱.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2.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3.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
    64.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66.连燕堂.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67.马春林.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68.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9.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0.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1.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2.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3.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5.[英]安吉拉·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李庆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6.[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7.杨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78.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79.庄森.飞扬跋扈为谁雄——作为文学社团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80.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81.徐鹏绪,李广.《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2.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3.徐以骅主编.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4.陈明珠.五四健将:罗家伦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5.冯夏根.文化关怀与民族复兴:罗家伦的思想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6.朱洪.刘半农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87.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8.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9.吴立昌编.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中国现代文学派别论争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0.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91.裴效维主编.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92.常乃惠.中国思想小史.上海:中华书局,1930.
    93.[日]铃木贞美.文学的概念.王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95.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民国时期(公元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6.李何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97.沈寂.陈独秀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98.张耀杰.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99.张光芒.决绝与新生:五四文学现代化转型新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00.魏继洲.形式意识的觉醒——五四白话文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01.赵福生,杜运通.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第三卷)从新潮到奔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2.范伯群,孔庆东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3.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04.朱正.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05.张耀杰.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线路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106.张俊才,王勇.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107.庞菊爱.跨文化广告与市民文化的变迁:1910-1930年《申报》跨文化广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08.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9.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10.傅德华,庞荣棣,杨继光主编.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11.杨早.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 陈国恩.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社会科学辑刊.2007(1).
    2. 王德威,陈平原,夏晓虹等.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4)
    3. 陈平原.追怀米列娜.文汇报,2012年11月14日
    4. 李杨,陈平原.“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晚清文学问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 范伯群.《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6. 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
    7. 李新宇.五四:“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是与非.南开学报.2004(5).
    8. 范伯群.试论鸳鸯蝴蝶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2).
    9. 范伯群.周瘦鹃和《礼拜六》.苏州大学学报.1988(1).
    10.范伯群.对鸳鸯蝴蝶——《礼拜六》派评价之反思.上海文论.1989(1)
    11.袁进.它为历史提供了什么——试论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泛滥的原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2)
    12.袁进.民初小说再探索.学术研究.1987(2)
    13.袁进.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1)
    14.袁进.试论民初小说理论.社会科学.1997(2)
    15.张法.民初小说与时代心态.中国文化研究.1996(4)
    16.李国平.民初小说的价值重估.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17.汤哲声.蜕变中的蝴蝶——论民初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文学评论.2001(2)
    18.谭光辉.疾病隐喻与民初小说人文性的建构与衰落——民初哀情小说与黑幕小说新论.当代文坛.2006(4)
    19.王利涛.从场域理论看民初通俗文学期刊——以《小说大观》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20.鲁毅,郑春.由《小说季报》看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嬗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1.陈方竞.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汕头大学学报,2004(10)
    22.王凤霞.“甲寅中兴”之上海新剧团体考.文化遗产2011(3)
    23.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出版史料,2006(3)
    24.陈均.《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戏曲研究,2008(2)
    25.林存秀.女子新剧与女性文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
    26.金莉.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2(1)
    27.张晖的《新时代与旧文学——以民初<小说月报>刊登的诗词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28.解志熙.走出困惑的历史理解力——《嬗变》对文学史研究的贡献与启示.文学评论.2001(1).
    29.叶诚生.“越轨”的现代性:民初小说与叙事新伦理.文学评论,2008(4)
    30.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文化消费市场·言情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31.潘盛.“泪世界”的形成——对民初言情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
    32.陈思和.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文艺争鸣.2007(3)
    33.侯运华.早期《小说月报》与旧文学改良的终结——一个基于数据统计和文本比较的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2)
    34.刘纳.五四能压抑谁7.社会科学战线.2009(1)
    35.王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
    36.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兼及“新文学”、“现代文学”的概念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
    37.程巍.谁领导了1916-1920年的中国文学革命?.中国图书评论.2010(3)
    38.张福贵.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问题.文学世纪(香港).2003(4)
    39.秦弓.从民国史的视角看鲁迅.广东社会科学.2006(4)
    40.秦弓.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10(1)
    41.秦弓.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文艺争鸣.2012(1)
    42.李怡.“五四”与现代文学“民国机制”的形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3.李怡.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广东社会科学.2010(6)
    44.丁帆.给新文学史重新断代的理由——关于“民国文学”构想及其它的几点补充意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3)
    45.丁帆.关于建构民国文学史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几个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012(5)
    46.陈国恩.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7.张桃洲.意义与限度——作为文学史视角的“民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12(9)
    48.丁帆.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江苏社会科学,2011(1)
    49.董乃斌.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6)
    50.王水照.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之争及其学术史启示.中国文化,2008(1)
    51.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学人,1998(14)
    52.陈旭轮.关于黄摩西.文史,1944(1)
    53.闵定庆.张德瀛著《文学史》:一部值得关注的早期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4.王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3)
    55.夏晓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北京社会科学,2010(2)
    56.石昌渝.清代小说禁毁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7.冷嘉.“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与文化,2011(1)
    58.乔以钢.性别·文学·语境——谈近年来青年学人研究实践的建设性.中国女性文化,2010(2).
    59.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学术月刊.2007(7)
    60.赵伯陶.《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它.红楼梦学刊.1989(3).
    61.李舜华.“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重新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3)
    62.薛海燕.论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东方论坛.2001(1)
    63.郭延礼.20世纪初叶中国女性文学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64.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文史哲.2009(4)
    65.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6.沈燕.二十世纪初(1900-1919)中国女性小说概述.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2006.
    67.郭浩帆.张毅汉——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68.岳升阳.《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理论准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69.胡峰.《甲寅杂志》(月刊):孕育《青年杂志》的母体.齐鲁学刊,2009(6)
    70.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71.庄森.《青年杂志》相承《甲寅》论.学术研究,2005(5)
    72.刘桂生.章士钊与《甲寅》月刊和《新青年》.百年潮,2000(10)
    73.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74.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4)
    75.孟庆澍.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6.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77.王桂妹.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江汉论坛,2010(10)
    78.曹为.诗人方六岳.江淮文史,1993(5)
    79.杨义.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所作导言.文艺研究.1999(5)温儒敏.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3)
    80.罗岗.解释历史的力量——现代“文学”的确立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开放时代.2001(5)
    81.罗岗.“分期”的意识形态——再论现代“文学”的确立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82.温儒敏.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3)
    83.张宝明.《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生成.文学评论.2005(5)
    84.邝邦洪.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文学评论,2008(5)
    85.沈鹏年.鲁迅在“五四”以前对文坛逆流的斗争——关于他和通俗教育研究会关系的一段史实.学术月刊.1963(6)
    86.张守谦.评《鸳鸯蝴蝶派小说目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6)
    87.严家炎.“五四”批“黑幕派”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88.刘泉.“文白之争”中的第三种声音:“凡庸的折衷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9).
    89.李春.文学翻译如何进入文学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译介与文学革命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
    90.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方法举隅——以“文学”概念为例.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
    91.刘勇.五四新文学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学习与探索,2011(5).
    92.刘长荣,何兴明.谢无量年谱.文教资料.2001(3)
    93.彭华.谢无量年谱.见:舒大刚主编.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94.臧伟强.陈独秀手稿关于《青年》杂志的一封信.艺术市场,2007(4).
    95.吴文质辑注.陈独秀遗简(一).安徽史学,1985(1)
    96.秦弓.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中国社会科学.2001(6).
    97.秦弓.“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文艺争鸣.2007(5),
    98.刘泉.“文白之争”中的第三种声音:“凡庸的折衷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
    99.刘勇.编后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
    100.王枫.五四前后的林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2).
    101.洪峻峰.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齐鲁学刊,1995(1).
    102.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103.陈思和.徐树铮与新文化运动——读书札记二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4).
    104.胡焕龙.林纾“落伍”问题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4(6).
    105.耿传明.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06.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5).
    107.程巍.“王敬轩”案始末.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25日.
    108.蒋英豪.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文史哲,1997(1).
    109.洪越.五四文学革命的另一面——以林纾为中心.见: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2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0.慈波.误读与重释:作为古文家的林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1.张申府.五四运动的今昔.新文学史料,1979(3).
    112.樊骏.“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1989(4).
    113.陈国恩.嬗变与建构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传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114.刘勇,许江.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5.马勤勤.清末民初“小说场域”的性别秩序松动——以西方“女小说家”的译介为中心.见: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编.书写中国翻译史:第五届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论文集,2012.
    1.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2.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清末民初的出版活动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4.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5. 于九涛.近代日本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6. 张广兴.民初骈体小说文体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7. 于金龙.民初现代小说家群体考察.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8. 黄诚.民初扬州小说家群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
    9. 孙超.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10.沈燕.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