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引领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关注文化建设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在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文化对提升综合国力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加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战略新举措。党引领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党探索文化建设规律,总结文化建设经验,不断创新文化理论的过程。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绪论、七章正文和结束语共计九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指出了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大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西方国家十分注重文化战略,文化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其国际地位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从国内背景来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文化建设领域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发展,迄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考察西方现代化的文化进程,在比较中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判明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明确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阐述了文化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绝不是由党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中国共产党是文化理论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倡导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品性和独特的文化创新功能是文化理论孕育生发的基础。针砭时弊、百家争鸣的学术理论是广大知识分子辛勤耕耘的结晶,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追求真理的品性和主动担当的精神成为文化理论的探索和传播主体。各主体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行为并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一定价值预设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预设往往包括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人的权利、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
     第三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文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和文化资源。文化的创新精神主要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两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核心不断总结开展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阐发了关于文化创新的思想观点,这成为我们创新文化理论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僵化的特点,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新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拥有丰富的文化创新资源。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党的文化理论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党的创新发展观,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结果。正因为文化理论创新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赋予了文化理论以可贵的工具价值,这为党在施政过程中,实施大政方针,设定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阐述了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方法。文化理论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矛盾的变迁、文化建设成就的积累,文化理论需要与时俱进。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我国三十多年的文化建设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既有一脉相承的基本内容,又有开拓创新的崭新成就。这些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不断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科学的创新方法优化了文化理论内容,增强了文化理论活力,扩大了文化理论影响。
     第五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的主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开展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化建设方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注重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中国共产党设定文化理论创新的评价标准,以保证文化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协调,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和方向相一致,与党的执政要求相统一。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文化理论创新过程中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以此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与方向。
     第六章分析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面临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面临现有理论不能满足新的实践发展需求的紧迫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潜能不断拓展,建立文化强国迫在眉睫,这在客观上向党提出了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既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既有的文化成果与经验、人民的文化消费转型和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等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建设错误观念的困扰、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第七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和文化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彰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等重大使命。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能够认清问题,通过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创新主体建设,加强文化理论创新的机制建设,加强文化理论创新的环境建设,来提高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整体效应。中国共产党要想充分发挥文化理论创新的效能,还要明确方向,选准路径。结合现有国内外形势来看,文化理论创新离不开对综合国力、文化安全、国际竞争能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
     结束语总结了文化建设在国际竞争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说明了开展文化理论创新研究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思考了开展文化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研究方向。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a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leading by the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stains to focus on the cultural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rasps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more acutely aware of the cultural role and function of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nsequent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lls on a series of new strategic initiativ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innovation, enhancing cultural soft power, promot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building up powerful nation of culture. the process of the party lea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law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Studying the problem on the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PC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nd it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he body of seven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there are nine parts altogether.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ideas, point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study,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used.
     The chapter1combed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course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novated culture theory. Observ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western countri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strategy, the western culture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status for the western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d to face profound cultural crisis. Observing from the domestic perspective, Mao Zedong as the core of 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PC got a series of cultural achievements, but also made some serious mistak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al building, and constantly has been promoting the cultural theory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so far,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ultural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main stages. Comparing and reflecting the western modern cultures is positive to clear the target and dire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CPC, and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cl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he chapter2described three subjects that build cultural theory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The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of CPC is in no way a task that can be fulfilled independently. Th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leader, organizer and advocate of the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The masses create Colorful and lively cultural life,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character of the masses and the unique function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are the basis of conceiving theory. The academic theory of commenting on politics is the crystal of the hard work of the general intellectuals, whose unique character of persisting truth and initiative spirit make them the tracker of cultural theory. The three subjects 'behavior of promoting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is based on some values, the values includes 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maintaining the mankind's rights and safeguarding world peace and so on.
     The chapter3summarized the spirit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spirit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parts, they a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rx doctr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 and rigid, but which also contains a very rich innovation spirit,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theories. The co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tantly sum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expounded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ideas, that is the thought sourc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theory.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rich resources of cultural innovation. The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unific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succeeding Marxist cultural concept,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ying forward the party's view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orrowing ideas from the outstanding Western cultural achievements, the Party combines cultural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eps up with times constantly and brings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theories. Combining cultural theory with practice giv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theory as tools to implement the poli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provides possibilities to the party to set value orientation.
     The chapter4described the main content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and method of innovation. Cultural theor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ertain economic basis, with the developing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changing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the accumulating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cultural theory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experienced three main stages over30years, there are the success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 new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on in each stage. The cultural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CPC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ptimize the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theory,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the cultural theory, expand the affection of the cultural theory.
     The chapter5summarized the main experiences of the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PC. During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med the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her own, constantly improves her qualities, and enhances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cond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s the standards of leading culture theory innovation evaluation, ensures the culture adapt productivity levels, coordinates with the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masse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gres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unites the party's ruling requirements. Thir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swervingly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dvanced nature and socialist direction.
     The chapter6analyzed the new situation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also is facing the difficulty that the existing theories can't satisfy the need of practic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cultural potential develop continuously, building cultural power country is imminent, it put forward the request of developing cultural theory for the CPC. At pres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faced with some opportunities such as the suppor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existed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sses'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CPC attaching th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faced with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plaguing of error concept abou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lagging of cultural form and the strong pene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s.
     The chapter7set out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Facing the futur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urned some major missions such as pointing 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gui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fer to the modern culture, highlight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issions requi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ust be able to enhance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culture theory innovation, by recognizing the probl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heory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PC needs to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to select the right path. Futur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ust focus on some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afeguarding cultural security,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so on.
     Conclusion summarized the status and role that cultural construction play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emphasized the extreme importance that the cultural building play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describ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further thought about the academic path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cultural theory.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① 郑杭生.关于当前文化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人民日报,1994-6-9
    ② 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立体化视角.人民论坛网,[EB\OL].http://www.rmlt.com.cn/2011/0921/25796. Shtml
    ① 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新华网,[EB\OL].http://www.gs.xinhuanet.com/history/2010-03/25/content_193392971.htm
    ② 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新浪博客,2009-4-22,[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f 24a700100cvqo.html
    ①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参考.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219-220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0
    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
    ④ 胡锦涛在广东视察工作时的讲话(要点).光明日报,2006-4-25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长征,2012(12):4-17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① 乔天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基于“都昌实践”的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9):16-21
    ② 刘晓慧.刍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辽源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为例.今日中国论坛,2012(10):115
    ③ 邵汉明主编.文化研究30年(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5
    ① 孙玉杰.邓小平的文化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
    ② 戴诗伟主编.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15
    ③ 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83
    ①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18
    ②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20
    ③ 戴诗伟主编.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19
    ①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23
    ② 李学文.浅议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1):24-27
    ③ 崔新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1):88-92
    ④ 戴诗伟主编.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32-45
    ⑤ 吴志根.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① 华玉武.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11(2):96-98
    ②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26-730
    ③ 张筱强,马奔腾.文化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11):83-87
    ④ 苏涛.关于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8):137-139
    ① 华玉武.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11(2):96-98
    ② 唐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11-12-28(3)
    ③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6-67
    ④ 韩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新概括.中国文化报,2010-9-10(3)
    ① 巫志南.十大机制推进文化创新.文化月刊,2010(6):48-51
    ② 罗红.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理论界,2003(2):8
    ③ 戴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转引自李锦坤主编九十年代邓小平理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49
    ① 于治城.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素及其克服途径.社会科学,1994(5):37-39
    ② 华玉武.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11(2):96-98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②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2
    ③ 参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①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604
    ②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9
    ③ 王德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1-212
    ④ 岳汉景.文化影响国家行为的机理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9
    ①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
    ① 韩志伟等著.社会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9-80
    ① 熊元义.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艺术报,2011-9—21
    ② 李竞爽.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自觉与努力——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会综述.中国艺术报,2011-9-21
    ③ 李道中、杨吉华.建国六十年来我党的文化理论的演变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09(5):22-25
    ④ 全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讨会综述.四川大学学报,1996(4):105-108
    ①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37-38,71-73,82-83
    ② 韩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光明日报,2011-10-27
    ③ 唐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11-12-28
    ④ 佩恩,M.文化理论与批判理论词典(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d Critical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151
    ① [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8.12
    ② 罗红.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理论界,2003(2):8
    ① 韩志伟等著.社会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① 汤因比著,晏可佳,张龙华译.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68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8
    ① 刘仓.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33-39
    ① 郭文亮.1949—1976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回眸.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8-13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①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0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理论学习,2002(11)3-16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00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不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长征,2012(12):4-17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 李海彬.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3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① 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异端”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7(3):3-5
    ① 郭建宁.统筹兼顾方法论探析.前线,2004(4):12-14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5
    ③ 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3
    ④ 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⑤ 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
    ① 参见程新英.中国知识分子使命意识的变革.道德与文明,2002(2):67-70
    ① 李春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5
    ② 参见程新英.中国知识分子使命意识的变革.道德与文明,2002(2):67-7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② 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高等教育,2006(5):17-20
    ① 杜丁.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内九成文艺作品属“复制”.新京报,2011-11-13
    ② 参见.叶飞霞,刘淑兰.引领文化与文化引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61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
    ① [美]C·伯恩,M·伯恩.文化的变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9-30
    ①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9
    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2002.395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③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7-2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① 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40~41
    ② 蔡特金.蔡特金回忆录(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3
    ③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① 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304-305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6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8~19
    ②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3
    ③ 张瑞才,范建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
    ① 余金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视角及其运用——解读苏联解体与中国改革.理论学刊,2012(6):10~19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① 何家荣,王列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人民日报,2008-6-12
    ②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④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6-6
    ⑤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4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8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168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1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2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① 郝潞霞,韩建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理论探索,2011(5):44-47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0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82-883
    ①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5
    ②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7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④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3-17
    ① 参见李瑞英.繁荣发展无愧于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侧记.光明日报,2007-5-22(7)
    ②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③ 胡锦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1-10(2)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03
    ②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7-6-26(1)
    ③ 新华网.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观点.[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0-07/29/c_12387878.htm,2010-07-29
    ① 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力.[EB/OL].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10/7/24 /20100724110954.htm,2010-7-2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
    ③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江泽民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④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54-1555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6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③ 赵传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91-192
    ① 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③ 张文儒主编.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227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② 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106-107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① 李侃.门外私议.东岳论丛,1988(4):33-36
    ②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商务印书馆,2000.1-21
    ③ 黄少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记略.科学·经济·社会,1997(4):4-8
    ④ 汤一介.略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理论月刊,1987(1):26-31
    ⑤ 范学德、范鹏.张岱年谈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理论信息报,1986—12—29(1)
    ① 丰子义著.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3-257
    ② 乔伟.传统文化与法制建设.政法论坛,1987(6):60-65
    ③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90-491
    ④ 李秀林,李淮春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3
    ① 参见张岱年,王东.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教学与研究,1997(5):9-15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1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1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168
    ② 李光和.中西文化资源整合略论.兰州学刊,2005(1)252-254
    ① 李光和.中西文化资源整合略论.兰州学刊,2005(1):252-254
    ① 李立锋.多元价值选择与建构当代.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9):56-60
    ② 高春花.西方公共领域的伦理功能.2010-03-11[EB\OL].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3272 7c27.aspx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① 东南快报.10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2006-12-22,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2/003910832212s. Shtml
    ① 陈炎.文化资源论.天津社会科学,2006(1):92-94
    ①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3
    ② 孙利天.论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南京社会科学,1998(6):9-15
    ① 李光和.中西文化资源整合略论.兰州学刊,2005(1)252-254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21
    ②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00-701
    ③ 刘彦武.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探索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4):102-106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②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8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0-221
    ④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0
    ⑤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① 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0-181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6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3
    ①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22):4-13
    ② 张瑞才,范建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1-102
    ① 孙成武.试析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及其基本特征.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2):13-18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7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223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2
    ① 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61-362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② 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4
    ③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69
    ① 江绍高,魏玉琴,李尚志等.伟人的实践光辉的篇章.人民日报,1992-10-24(1)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①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22):3-1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①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2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0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8
    ③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中央政府门户网,[EB\OL].http.//www.gov.cn/ldhd/ 2010-07/23/content 1662661.htm
    ①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0-12/02/content_494000.htm.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7
    ①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8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4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③ 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8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1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44
    ③ 第三代领导集体思想理论文库(中卷).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1369
    ④ 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1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②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红旗文稿,2010(16):4-8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③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
    ④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6
    ⑤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1999-7-22
    ① 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12-19
    ② 荣辱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光明日报,2006-4-25
    ③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353
    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② 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4
    ③ 王琳.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与发展.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54-357
    ① 吴兴华.文化——显形和隐形生产力.生产力研究,1988(5):40-42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1
    ②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22):3-1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① 本文编写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① 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8
    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1
    ②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7
    ③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④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6
    ⑤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0
    ⑥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0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③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1
    ④ 科学发展观干部学习读本.红旗出版社,2006.58
    ⑤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
    ⑥ 郁龙余.略论文化交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42-56
    ① 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03-8-13
    ②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25
    ① 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05-706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③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25
    ① 陈奎元.开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8-10
    ① 传统失落文化逆差:中国难成文化大国?.腾讯网,[EB\OL].http.//xian.qq.com/a/20071109/000148.htm
    ① 陈少峰.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立体化视角.人民论坛,2001(24):164-165
    ② 张健.奥运折射中国国际舆论环境仍严峻.[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8/14/ 16780603 O.shtml
    ① 外资爱上市公司追文化投资风头劲.广发证券网,[EB/OL].2012-02-16http.//www.gf.com.cn/cms /newsContentjsp?docId=1157195
    ② 郝新宇.文化身份视角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10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18
    ② 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12-19
    ①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19
    ②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③ 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6
    ④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4
    ① 虞云耀,李君如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题讲稿.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8
    ① 王德义、陈向阳主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49
    ① 田丰.文化进步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5~100
    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民主,2003(8):
    ③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9
    ① 参见韩志伟等著.社会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4~16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① 一些高级干部腐败案件影响恶劣必须引起全党警醒.中国网,[EB/OL].http.//www.china.Com.cn/ news/txt/2009-09/27/content 18614043.htm
    ① 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0
    ① 向军,李春明.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22~324
    ② 伟等著.社会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
    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7
    ② 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③ 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④ 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① 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11~312
    ① 陈依元.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浙江学刊,2001(1):190~192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3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
    ① 叶飞霞,刘淑兰.引领文化与文化引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
    ②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
    ②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2-38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①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0
    ②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2
    ③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0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① 翁杰明等主编.与总书记谈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72~273
    ① 凌志军,马立诚.当代中国的五种声音.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
    ② 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知识分子立场”丛书,就是以这三大主题分册。
    ① 江畅.论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天津社会科学,2001(1):18-2
    ② 罗书平.从被逼当律师看普法的缺陷.法律与生活,2003(4):36
    ① 福明主编.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6
    ② 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30
    ③ 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8
    ④ 乐.文化现代化的涵义及特征初论.思想战线,2002(4):98-101
    ① 李春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20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①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22):3-13
    ① 赵有田,郝书翠等著.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06~107
    ①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2
    ③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 people.com.cn/GB/64093/64094/5026509.html
    ④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10-26
    ⑤ 李宗南,文锋.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15
    ① 俞思念,魏明等著.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6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2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0-161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
    ① 参见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
    ②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22):3-1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
    [13]《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
    [14]《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
    [15]《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6]《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7]《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8]《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2]《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4]《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俄]蔡特金:《蔡特金回忆录》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2][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淇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4][美]C·伯恩、M·伯恩:《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版。
    [7][日]平野健一郎著,周兆良等译:《国际文化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8][美]约翰·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9][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余英时著:《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11]Payne, Michael,1996, 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d Critical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2][英]菲利普·史密斯著,张鲲译:《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英]汤因比著,晏可佳,张龙华译:《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9]张启华,张树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张启华,张树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3]《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4]许玉乾:《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虞云耀,李君如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题讲稿》,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德义、陈向阳主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28]田丰:《文化进步论》,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9]赵有田、郝书翠等著:《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李宗南、文锋:《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版。
    [32]俞思念、魏明等著:《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4]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6]王德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岳汉景:《文化影响国家行为的机理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8]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韩志伟等著,《社会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41]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45]张瑞才、范建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7]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8]李海彬:《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49]《科学发展观干部学习读本》,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5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炳林:《文化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3]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本文编写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55]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6]陈会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57]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周熙明李文堂:《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60]胡适:《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张岱年:《八十自述》,《张岱年全集》第8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6]赵传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7]张文儒主编:《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68]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69]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0]丰子义著:《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1]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李秀林、李淮春等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3]周向军、李春明:《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4]韩志伟等著,《社会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5]叶飞霞、刘淑兰:《引领文化与文化引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6]翁杰明等主编:《与总书记谈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7]凌志军、马立诚:《当代中国的五种声音》,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
    [78]杨福明主编:《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9]李春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崔世广:《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1]《第三代领导集体思想理论文库》中卷,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82]邵汉明主编《文化研究30年》(中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范学德、范鹏:《张岱年谈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理论信息报》,1986年12月29日第1版。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长征》,2012年第12期。
    [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民主》,2003年第8 期。
    [4]方克立:《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5]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
    [6]孙成武:《试析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及其基本特征》,《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刘彦武:《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探索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4期。
    [8]郁龙余:《略论文化交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9]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异端”问题》,《中国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0]罗红:《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理论界》,2003年第2期。
    [11]李道中、杨吉华:《建国六十年来我党的文化理论的演变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12]《全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讨会综述》,《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3]程新英:《中国知识分子使命意识的变革》,《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2期。
    [14]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5期。
    [15]王琳:《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与发展》,《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6]吴兴华:《文化——显形和隐形生产力》,《生产力研究》,1988年第5期。
    [17]杨凤城:《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方针、政策研究》,《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
    [18]薛涌:《追求新的文化目标——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书林》,1986年第6期。
    [19]李侃:《门外私议》,《东岳论丛》,1988年第4期。
    [20]黄少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记略》,《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4期。
    [21]汤一介:《略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理论月刊》,1987年第1期。
    [22]乔伟:《传统文化与法制建设》,《政法论坛》,1987年第6期。
    [23]张岱年、王东:《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24]赵伯乐:《文化现代化的涵义及特征初论》,《思想战线》,2002年第4期
    [2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6]陈依云:《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27]江畅:《论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8]罗书平:《从被逼当律师看普法的缺陷》,《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4期。
    [29]乔天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基于“都昌实践”的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30]刘晓慧:《刍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辽源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为例》,《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第11期。
    [31]华玉武:《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32]陈少峰:《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立体化视角》,《人民论坛》,2001年第24期。
    [33]杨翰卿:《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和理论结构》,《学习论坛》,2005年第8期。
    [34]刘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35]侯宗辉:《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创新的实践方法》,《黑河学刊》,2008年第3期。
    [36]颜旭:《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7]肖安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论纲》,《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6期。
    [38]童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哲学解析》,《天府新论》,2010年第3期。
    [39]朱锋华:《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政治立场、大众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有机统一》,《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40]谷少杰:《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事求是》,2012年第2期。
    [41]金蕾蕾、董贵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视阈研究》,《前沿》,2011年第24期。
    [42]曹光章、刘子瑛:《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43]余金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视角及其运用——解读苏联解体与中国改革》,《理论学刊》,2012年第6期。
    [44]丰子义:《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视野》,2009年第9期。
    [45]李光和:《中西文化资源整合略论》,《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46]李立锋:《多元价值选择与建构当代》,《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9期。
    [47]陈炎:《文化资源论》,《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8]孙利天:《论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49]崔新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0]郭文亮:《1949—1976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回眸》,《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1]李学文:《浅议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52]郭建宁: 《统筹兼顾方法论探析》,《前线》,2004年第4期。
    [53]张筱强,马奔腾:《文化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11期。
    [5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55]陈依元:《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56]郝潞霞,韩建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理论探索》,2011年第5期。
    [57]于治城.《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素及其克服途径》,《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唐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28日。
    [2]《胡锦涛在广东视察工作时的讲话(要点)》,《光明日报》,2006年4月25日。
    [3]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6日。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
    [5]陈奎元:《开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0日。
    [6]杜丁:《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内九成文艺作品属“复制”》,《新京报》2011年11月13日。
    [7]何家荣、王列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人民日报》,2008年6月12日
    [8]韩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7日。
    [9]熊元义:《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21日。
    [10]李竟爽:《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自觉与努力——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会综述》,《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21日。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12]韩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新概括》,《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0日。
    [13]宋建林:《推进主流文化理论创新》,《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6日。
    [1][EB].2009-09-27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2][EB].2012-02-16http/www.gf.com.cn/cms/newsContent.jsp?docId=1157195
    [3][EB].2010-03-11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32727c27.aspx
    [4][EB].2006-12-22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2/003910832212s.Shtml
    [5][EB].2011-09-21http://www.rmlt.com.cn/2011/0921/25796.shtml
    [6][EB].2010-03-25http://www.gs.xinhuanet.com/history/2010-03/25/content_19339297_1.htm
    [7][EB].2010-07-23http://www.gov.cn/ldhd/2010-07/23/content_1662661.htm
    [8][EB].2000-12-0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content_494000.htm。
    [1]李春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2]唐政:《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及经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万是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李宁:《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研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及文化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7]郝新宇:《文化身份视角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10。
    [8]张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9]罗文刚:《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党校,1997。
    [10]廖子君:《中共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贡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