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特与不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多元发展观、对教育公平的拷问引发了对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全面审视。温故而知新,不全面审视我国原有民族院校招生政策之利弊,便无以创新。自建国以来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何得失?其原因何在?时下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现状如何?又该如何看待?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应持何种价值,如何介乎于特与不特?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便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问题的综合决定了方法的综合:论文运用历史文献法,全面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发展历程:运用比较研究法,置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发展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发展的大视界之中;运用案例法、政策分析法,综合宏观与微观两方面以期全面深入把握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发展脉络及其得失。既而,分析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改革的方向。在此思路下,论文对我国建国以来民族院校招生政策进行了历史考察,划分了新中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通过对当前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动向、运行机制等的调查,分析了我国现行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些国家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优缺点,便于为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思路。上述三个方面的探讨主要在于为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构建提供实践支撑,在此基础上,从分析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价值选择与政策问题出发,探讨了民族院校招生政策价值取向、形式价值与实质价值和政策有效性等理论问题,明确了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其价值选择。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初步建议。
     民族院校招生政策是包含“同等条件优先录取”、“适当降分录取”、“单独划线”、“单独录取”、“民考民”、“民考汉”等一系列政策的综合,因而我国民族院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正确定位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中的平等:坚持个体平等与群体平等相统一,坚持教育公平相对性,调整传统以民族成分进行划分的标准;整合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加强包含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在内的民族教育立法。
     本文尝试厘清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价值选择和构成维度,梳理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发展的历史,寻找我国现行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问题,明确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改革的基本方向,希望通过这些初步研究为我国民族院校招生政策的完善提供基本的思路。
The pluralist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rogation to the impartiality of education have initiated the overall close examination to China's enrollment policy for the minority academies (CEPMA).Review the past and you'll know better the present.Without the overall close examination t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EPMA,the origination of the new policy would have no foundation.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hina,what a way CEPMA has taken? What gains and losses we've had? What reasons we've known? What's the existing status of CEPMA? And how do we evaluate it? What kind of value of the present policy should be regarded, How can we chose between the particular and the non- particular? The deliberation of the above issues is the foundation of my paper.
     The synthesis of the issues makes the synthesis of research means in my paper.Wit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CEPMA has been completely organized;with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the development of CEPMA is put in the wide field of vision of the enrollment policies for minority academies in other countries.In addition,combined with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the methods of case and policy analysis are applied in this paper so as to thoroughly find out the developing course,the gains and losses of CEPMA.Thus an analysis of reforming orientation in CEPMA is made.Under such consideration,this paper make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CEPMA,divides the basic phases of CEPMA and their feature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forming tendency and the operative CEPMA mechanism of the present CEPMA,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re analyzed.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enrollment policies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and the Great Britain,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such countries are revealed and thus some train of thought is provid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EPMA.The above discussion aims chiefly to provide some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ve practice of CEPMA.And on this foundation,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choice and policy issues of CEPMA,the theoretical issues,such as the political value orientation,form value,essential value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CEPMA,are discussed.Meanwhile,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value choice of CEPMA is explicit.Finally,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ome initial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EPMA are raised.
     The CEPMA is a composition of a series of policies,which includes the prior enrollment of the minority applicants at the same entrance examination grade,enrollment at a proper lower grade, special enrolling grade,enrollment as a special care,minority applicants applying for a minority college and minority applicants applying for a non-minority college.So,the reform of CEPMA should be taken on various aspects.
     The equality of CEPMA must be established,i.e.to make the consensus of equality for the individuals and groups,to keep the relative fairness in education and to revise the traditional enrolling grade criterion for minority applicants;to unify the main cultural education represented by CEPMA and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for minority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enrollment policy for minority high-leve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formulate the value choice and the forming factors of CEPMA,clarify the history of CEPMA,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present CEPMA,define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s of CEPMA,hoping this initial research would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EPMA.
引文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性世界中的文化自由[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摄社2004年,第103页
    2 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346页
    1 蔡志华.“教育平等”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1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1 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2 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J].www.China.net/article/theory/2004/03/20040314232145.htm
    3 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1[英]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详.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吴刚著.知识演化与客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黄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1 黄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1 黄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1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2 谭志红.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18页
    1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1 何龙群著.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人民出版社,第120页
    1 中国未识别的民族的人口,在1953年人口普查时为138.6万人。1964年为3.4万人,1982年88.2万人,1990年为74.9万人。见《中国民族统计(1949--1990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7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1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页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1 刘先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J].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94--95页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271页。
    1 李维汉.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若干问题[M],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2 毛洋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1页
    1 当代中国从书编委会.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集[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8--789页
    1 中共中央统一线工作部.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M].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93--94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6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3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2--393页
    1 十三大以来(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7页
    1 十三大以来(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9页
    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3 十三大以来(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7--1838页
    1 刘先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1 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年9月30日
    2 十三大以来(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2页
    3 十三大以来(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2页
    1 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361页
    1 十四大以来(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306页
    2 韦鹏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 李维青.新疆高校招生中的民族政策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英]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9页
    2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1 腾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1 腾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2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年版,第43页。
    3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年版,第155页。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1 腾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语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2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1 腾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语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1 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1 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N].www.ep-china.net/article/theory/2004/03/20040314232145.htm
    2 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1 阿娜.浅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我国民族教育的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7(1)
    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422页
    3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国家教委.100所高校社科青年教授[Z].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 哈经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1]敖俊梅.个体平等,抑或群体平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2]敖俊梅.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3]毕凯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4]包景泉等.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与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包景泉.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5)
    [6]孛·吉尔格勒.论少数民族与优惠政策[J].理论研究,2001(2)
    [7]陈立鹏.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内容及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5(2)
    [8]陈怡.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育政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9]曹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教育实施优惠政策的历史考查[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0]曹红.新疆高校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实施优惠政策评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4)
    [11]陈光辉,耿淑玲.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选择浅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
    [12]陈立鹏.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13]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陈晓云.中文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15]邓艳红.多元文化教育视野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J].教育研究,2005(5)
    [16]邓祥俊.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4)
    [17]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景颇族个案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8]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俸兰.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0]丰坤武.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与一体多元的文化发展战略[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3(4)
    [21]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
    [22]方芸.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多样性保护[J].云南社会科学,2000(5)
    [23]傅林.拿来与创新--中日多元文化教育问题的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5)
    [24]谷力.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团结,2005(6)
    [25]谷力.西方国家的教育公平[J].团结,2005(6)
    [26]宫丽.从加拿大民族构成看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J].中州大学学报,2005(1)
    [27]郭启慧,李静.加强定向招生计划工作办人民满意的高考[J].中国考试,2005(4)
    [28]高靓.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29]广少奎.论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政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8)
    [30]弓巧平.美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
    [31]葛大汇.升学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应试教育”的剖析[M].华尔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文件汇编[A].中国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
    [33]黄红霞,王建梁.多元文化教育:加拿人的经验及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5)
    [34]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35]洪成文.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轨迹[J].中国民族教育,2004(2)
    [36]胡玉萍.理想与现实:美国少数民族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37]胡一.“和平而不同”原则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8]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黄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民族的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40]黄细良.中国高等学校招生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金东海等.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高考优惠招生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2]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4]蒋永松,孙晓咏,姜卫东.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
    [4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6]刘向荣.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与成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47]刘智力.关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
    [48]李臣玲.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的困境与选择[M].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9]陆竞文.高等教育不平等的表现及对策[J].纵横,2005(2)
    [50]李民.发展民族教育的几点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5(4)
    [51]李贝贝.教育平等的理念与现实[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卒十会科学版),2005(12)
    [52]李安辉.“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5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编.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4]凌绍崇.民族教育新论[M].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5]刘冬雪.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3(I)
    [56]李晓菲.从“穹庐”到“元大都”--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J].南方建筑,2003(2)
    [5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乐黛云.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2(1)
    [59](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文:正文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0]李晓菲.从“穹庐”到“元大都”--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D].同济大学文法学院2002
    [61]李常青,冯小琴.少数人权利及其保护的平等性[J].现代法学,2001(5)
    [62]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山的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1(3)
    [63]李江源.教育平等新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1(2)
    [64]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山的贡献[J].文艺报,2001(9)
    [65]李维青.新疆高校招生中的民族政策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66]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0(2)
    [67]李忠.论少数人权利[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1)
    [68]李忠.论少数人权利-兼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J].法律科学,1999(5)
    [69]李稚勇.借鉴·继承·创新-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2)
    [70]刘西蓉.加速高校招生制度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71](美)罗尔斯.正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马静.对高校招生公平问题的再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6
    [73]孟国碧.少数人权利的比较与调适--兼论我国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的法律调整问题[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3)
    [74]孟兵丽.多元文化政策下的澳大利亚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6)
    [75]马春花.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9)
    [76]苗伟伦,贝静红.大学生知识选择的倾向性调查及其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9)
    [77]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
    [78][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9]牛道生,陈尚真.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教育”——试探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体制形成的艰难历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5)
    [80]欧以克.革新时期的越南民族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5(3)
    [81]彭永春,吴雄鹰.全球化教育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冲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82]潘四海.从法学视角审视高考招生制度与高等教育平等[J].湖北招生考试,2005(2)
    [83]彭永岸,罗立山.云南横断山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0(5)
    [8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秦伟江等.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政治学思考[J].考试研究,2007.(1)
    [86]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7]钱民辉.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教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88]钱民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6)
    [89]石涵月.犹太民族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5(5)
    [90]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2(4)
    [91]谭志红.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2]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93]田景红.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94]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2版
    [95]滕星,王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96]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7]田广清.中庸:实现和谐社会的正确的思想方法[J].孔子研究,2000(3)
    [98]王铁志.高校招生考试的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99]吴建英.澳洲的多元文化教育[J].小学青年教师,2006(4)
    [100]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1]万明钢.多元文化视角、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2]王兆景,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3]王玉玲.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5(5)
    [104]王伙.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5
    [105]汪凌.法国高考招生制度及其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05(4)
    [106]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107]吴明海.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的历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108]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2)
    [109]王爱华.西北大开发背景下对民族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110]韦鹏飞.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研究[M].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111]王定华.美国大学招生制度与公平性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112]王晓德.关于“美国化”与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思考[J].美国研究,2003(3)
    [113]王健.我国民族院校发展状况及对策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114]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2002(2)
    [115]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6]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17]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
    [118]韦建平.论民族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J].贵州民族学院学院学报,2000(3)
    [119]吴康宁.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120]王兰芳,萧泰.立足大西北深化少数民族招生改革[J].师范教育,2000(5)
    [121]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大学报,1998(3)
    [122]王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之比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1995(3)
    [123]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4]谢兰荣.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125]徐继存.英国多元文化教育及其面临的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126]徐建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127]夏铸,沙玛·加甲,陈锋,陈立鹏.美国民族教育立法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民 族教育,2003(1)
    [128]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年版
    [129]谢幸芳.多元文化课程的省思--教育文化课程的省思[J].教育社会学通讯,2001(3)
    [130]杨超等.我国高考少数民族倾斜政策的反思与调整[J].山西财政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3)
    [131]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32]杨春福.“可行能力”与中国少数人权利之保护[J].江海学刊,2005(6)
    [133]杨桂兰.论道家思想对和谐社会教育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5(5)
    [134]俞青.现代少数民族教育理念的探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
    [135]严庆,马守途.民族教育功能解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
    [136]叶存红.建设和谐社会,教育要和谐发展[J].江西教育,2005(5)
    [137]姚金琢.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138]叶小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
    [139]叶小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2003(6)
    [140]杨燕.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政府处理文化多元的举措[D].四川大学2003
    [14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2]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2)
    [143]赵海涛.“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44]张学强.明清多元文化教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45]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5(6)
    [146]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7]赵月.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148]张英魁.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J].广西民族研究,2005(1)
    [149]曾煜.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50]钟荣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2005(4)
    [151]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J].中国民族教育,2005(4)
    [152]张京泽.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同顾和若干现实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153]赵亚夫.国外社会科中的历史教育[J].历史教育论坛,2004(3)
    [154]张文军.英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及其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04(6)
    [155]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4(5)
    [156]周伟洲.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异[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9)
    [157]周勇著.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9]邹继良.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性因素及修正对策[J].教育探索,2001(8)
    [160]周远清.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1]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2]曾仲.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招生制度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163]张帆.对少数民族学生享有高校招生中优惠政策的公平性分析[J].文教资料.2000(12)
    [164]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5]赵宏亮.高校招生改革杂谈[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6]赵宏亮.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概述[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167]中国教育年鉴委会.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168]邹继良.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因素及修正对策[J].教育探索,2001(8)
    [169]张国祥.民族优惠政策到位难的症结与对策[J].民族论坛,1994(4)
    [170]Bronislaw Malinowski: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London:Oxford University,1964
    [171]Carney,Cary Michael:Nativ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Brunswick,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1
    [172]Carlos Diaz: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2
    [173]Diane Rabitch:Education Policy 1999,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 D.C.1999
    [174]Donna M.Gollnick,Philip C.Chinn: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by the C.V Mosby Company.1983.
    [175]Gerard A.Postiglione:China's National Education,Falmer Press A Member of th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New York and London,1999
    [176]Gregory J.Gizek:Handbook of Education Policy,Academic Press,San Diego,1999
    [177]Joel Spring: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Econom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
    [178]James A.Banks: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lly and Bacon 1994
    [179]James A.bank and Cherry A.McGee Bank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second Edition,Allyn and Bacon.1993.
    [180]James Lynch:Multicultural Education,in A Global Society,The Falmer Press 1989
    [181]James A.Banks and Jame Lynch: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Western Societies,Holt,Rinehare an Winston Ltd.1986
    [182]James Lynch:Multicultural Educ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lc 1986
    [183]James Lynch: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London:Batsford,1983
    [184]Louis B.Gallien,Marshalita,Sims Peterson.Instruction and Mentoring the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Stategies for Success in ltigher Education 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5
    [185]Leslie W.Crawford: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Multicultural Classroom,Allyn and Bacon 1993
    [186]M.Chritopher Brown,Kassie Freeman.Black Colleges:New perspectives on Policy and Practice.Westport,Connecticut London:Praeger Publisher,2004
    [187]Sandra Taylor,Fazal Rizivi,Bob Lingard and Miriam Hernry:Educational Policy and Politics of Change,London: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1997
    [188]Michael Imber,tyll Van Geel:Education Law,New York:McGraw-Hill,1993
    [189]Shirley,Valerie J.On the Right Path,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4
    [190]Simon Marginson:Markets in Education,Australian:9 Atchison Street St Leonards NSW 2065,1997
    [191]Sohan Modgil: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 Interminable Debate,The Falmer Press.1986.
    [192]Trevor Corner:Educ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Croom Helm,London & Sydney.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