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机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开展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共轭”这一新的视角,融合高等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立足当代中国大学的“场域”,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
     本文通过对权力理论、组织理论的梳理,探讨了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内部结构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关系问题。指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具有两个重要特性:第一,共轭体系结构相对稳定,要素联系紧密、整体功能协调、对环境适应性强。第二,共轭状态是动态中的平衡,它可以由某种状态进阶到下一个更高层次,它追求的是动态中的平衡。
     在对“共轭”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价值之视角和场域之视角分析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共轭的价值意蕴和实际表征。从价值视角看,秩序主要靠行政权力来维护,而自由则主要通过学术权力来实现(秩序与自由各自都有边界与限度)。因而,大学行政权力所保障的是秩序,大学学术权力倾向于个人的自由与解放,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共轭状态,是一种对秩序与自由的调和。大学所努力寻求的,正是在秩序的社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那种张力平衡。从场域视角看,当代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呈现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紧张网络,其中无论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牵连到整个大学的结构、生命及其活动;反过来,大学的发展又时刻影响着大学中的各种权力。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张力,来自大学本身的场域结构及其运作机理。共轭是大学场域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用一种简要的公式来表达:[(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位置=共轭状态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及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运用“三角互证”法,构建了大学行政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的核心是资源的互动,共轭的本质是权力者的交往,共轭的状态在于建立网络式共轭驱动机理。
     本研究运用大量面板数据,验证了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状态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即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权力的边际贡献大于比行政权力的贡献。结合“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对“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一般大学”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得出了这三个层次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的数值,从中清晰地看出这三类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状态。
     论文最后对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驱动策略进行理路分析,指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驱动是一个多维的策略系统,它是由目标策略、行动者策略、资源策略三个方面构成的。这三个策略构成的系统是一个以共轭驱动为核心的三角形结构。目标、行动者、资源受共轭的驱动,又反作用于共轭。具体而言,目标决定行动者的行动,这一行动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并导致一系列的反应,而这又作用于共轭系统,各系统的稳定最终促进大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我国不同层次的大学提出不同的共轭驱动策略建议。
In all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here is a role cannot be ignored, that is power,but few people can say clear power utility rate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theeffect. In today's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in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administrative power, plays a special function, but the interior of what is a kind ofstate? Unravel the mystery, to deepen our university macro or micro education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is the age ofeach author puts. This study is a weak response to this proposition. We not can insightinto all of the secret, but beg can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to discuss thesurvey data,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administrative power, tries to answer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power.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order: ask questions-analysisproblem-problem solving. First, what is conjugate? And respectivel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visual Angle and field of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administrative power conjugate value significance and actual characterization. Whatare the factors of the conjugate between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power? What is the model of the conjugate?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China, theuniversity achieves the conjugate condition? 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 tosolve the key problem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jugate dire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The value of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conjugateproperty---The necessary tension between freedom and order;
     The conjugate field strategy of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power---Space position of 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Selected the factors of conjugate between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andadministrative power,and established the adjoins model;
     Based on data between 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universityconjugat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jugate, using the theory of conjugate, drive the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引文
①王爱萍.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①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载2000年2月23日光明日报.
    ②陈浩.微言评高教[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25-26.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人民日报,2010-03-01.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人民日报,2010-03-01.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人民日报,2010-03-01.
    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DB\OL]
    ⑤张国彬.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①赵永红.江西G大学推进内部民主管理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②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51.
    ③赵永红.江西G大学推进内部民主管理的对策研究——基于教师学术权力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④袁永红.我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①王瑞环.博弈论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OB\OL]http://www.baike.com/wiki/%E9%92%9F%E7%A7%89%E6%9E%97.
    ③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①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郭莉.大学章程的制定——基于公众参与的分析框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
    ①徐文娜.大学学术权力文献述评[J],人民论坛,2010年.
    ①[德]马克斯·韦伯.李秋零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1999年1月1日),3.
    ②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07-15,38.
    ①傅毓维,尹航,刘拓,杨贵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29-132.
    ①Deutsch,Karl W.1971.O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Ac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ocial Review53(1):631.
    ①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②Lukes,Steven.1974.Power:A Radical view.London;New York: Macmillan.
    ③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④March,James G.1966.The Power of Power.39-70.
    ⑤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①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①Clegg, Stewart.1989. Framework of Power.London;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②Russell,Rertrand.2004.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New York: Taylor&Francis.
    ③Homans,George C.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④Weber,Max,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 A.M.Henderson and T.Parsons as aVocation:Fortress Press.
    ⑤Hadermas,Trevor R.&Theodore Jacob,1976,“The Measurement of Family Power: A Methodological Study.”Sociometry39(4):384-95.
    ①Weber,Max,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 A.M.Henderson and T.Parsons as aVocation:Fortress Press.
    ②White,Stephen K.1989.“Review on Dominion and Power.”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40(1):147.
    ③Dahrendorf, R.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①Popitz,Heinrich.1992.Phanomene der Macht.Tubingen;J.C.V.Nohr.
    ②Weber,Max,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 A.M.Henderson and T.Parsons as aVocation:Fortress Press.
    ①Parsons,Talcott&Neil J. Smelser.1956. Economy and Society: A Study in then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Social Theory.Glencoe,III: Free Press.
    ①Arendt,Hannah.1969.On Violence.New York: Harcourt.
    ②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③Parsons,Talcott&Neil J. Smelser.1956. Economy and Society: A Study in then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Social Theory.Glencoe,III: Free Press.
    ④Giddens, Anthony.1968.“’Power’ in the Recent Writings of Talcott Parsons.” Sociology2(3):257-72.
    ①Luhmann,Niklas.1979.Trust and Power. 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③Luhmann.Niklas.1990.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W.de Gruyter.
    ①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②Gerth,Hans H.&C.Wright Mills.1948.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
    ③Habermas, Jurgen.1997.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 by W.Rehg.Cambridge: Polity Press.
    ④崔高鹏.董事会权力变迁与密歇根大学转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⑤Foucault, Michel,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 Pantheon Books.
    ①Foucault,Michel.1976. Mikrophysik der Macht-uber Strafjustiz, Psychiatrie und Medizin,Berlin: Merve Verlag.
    ②崔高鹏.董事会权力变迁与密歇根大学转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③Elias, Norbert.1978.What is Sociology? London: Hutchinson.
    ①Elias,Norbert.1984.“Knowledge and Power: An Interview by Peter Ludes.”pp.203-42.
    ②Wolf, Eric R.1999.Envisioning Power: Ideologies of Dominance and Crisis.Berkeley: Uniw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③Piven, Frances F.&Richard A.Cloward.1977.Poor People’s Movements: Why They Succeed,How They Fail.New York:Pantheon Books.
    ④Dahl, Robert A.1957.“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2(3):201-15.
    ①崔高鹏.董事会权力变迁与密歇根大学转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②Bacharach,Samuel B.&Edward J.Lawler.1976.“The Perception of Power.”Social Forces55(1):123-34.
    ③Lukes,Steven.1974.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New York: Macmillan.
    ①Digeser,Peter.1992.“The Fourth Face of Power.’ The Journal of Polities52(4):977-1007.
    ②Reicher, Stephen&Nick Hopkins.2001.Self and Nation:Categorization, Contestation,and Mobilization.London:Thousand Oaks SAGE.
    ③霍曼斯及其社会学理论简介[DB\OL] http://shehuixue.baike.com/article-117692.html
    ④Hannan, Michael T.&John Freeman.1989.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Press.
    ①崔高鹏.董事会权力变迁与密歇根大学转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③Parsons,Talcott.1967.“O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ower.” in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editiedby T..Pas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④Donaldson,Lex.1995.American Anti-Management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 Critique of ParadigmProliferatio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⑤Luhmann.niklas..1995. Social Systems.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①Pfeffer, Jeffrey.1997. New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Problem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①Selznick, Philip.1996.“Institutionalism ‘Old’And ‘New’.”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1(2);270-7.
    ②Parsons,Talctt.1957.“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in American Society.” World Politics10(1):123-43.
    ③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①Hannan,M.T.&J. Freeman.1984.“Structu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9(2):149-64.
    ②Bruce B.1981.“Risk, Power Distributions, and the Likelihood of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5(4):
    541-68.
    ③Casciaro, Tiziana&Mikolaj J.Pisorski.2005.“Power Imbalance, Mutuai Dependence,and Constrant Absorption:A Closer Look a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dmin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50(2):167-99.
    ①Greiner, Larry E.1972.“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 A Company’s Past Has Clues forManagement That Are Critical to Future Succ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50(4):37-46.
    ②March,James G.1966.“The Power of Power.”pp.37-70
    ③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④Bothschid, Joyce&Raymond Russell.1986.“Alternatives to Bureaucracy: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theEconom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2:307-28.
    ⑥Robert N.&Stephen R. Berley.1996.“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Organization Theory’s NeglectedMandat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1(1):146-62.
    ⑦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互动百科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③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①王中海.中国近代大学内部权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③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M],高等教育研究,2006.
    ①唐钱、朱经农、高觉致.教育大辞书[M],商务印书馆,1930年,4.2.
    ②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规,第1一6页。转引自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
    ①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十号.
    ②张正锋.权力的表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6.
    ③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①张正锋.权力的表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54.
    ②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①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M],三联书店,2001年.
    ②李灵莉.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的历史流失与现实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
    ③郭卉,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M],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6-19.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4卷,4.
    ①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8年.
    ②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导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8.
    ③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6年.
    ①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6年.
    ③林仲湘.现代汉语详解字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57.(一种驾车的器具,为人字形的弯木,套在牛、马等牲口的脖子上,用来连接套绳)
    ④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440.(驾车时套在牛马颈部的人字形器具;束缚或控制)
    ⑤傅毓维,尹航,刘拓,杨贵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29-132.
    ①王海琴.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①[英]罗素.宗教与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3.
    ②[前苏联]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0—11.
    ③[奥]培里.价值和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58.
    ④姚东.协商民主对于政府决策的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⑤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216.
    ①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4.
    ②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49.
    ③杜一超.行政程序的正义价值及其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①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①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
    ②A voix et la phénomène. Introduction au problème du signe dans la phénoménologie de Husserl, Paris, PUF.杜小真译,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9.
    ①[英]罗索.张师竹译,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4.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8.
    ①[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年版,146.
    ②[英]汉娜·阿特伦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8.
    ①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序1.
    ①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76.
    ②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51-553.
    ①黄永军.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自组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
    ②吉标.规范与自由——教学制度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①黄富峰.池田大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3.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0.
    ③陈媛,张芊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7.
    ①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14-515.
    ②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34-535.
    ①[英]F·A·哈耶克.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59.
    ②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M],学林出版社,2006年,54.
    ③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M],学林出版社,2006年,55.
    ④[美]穆瑞·罗斯巴德著,吕炳斌等译.自由的伦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1.
    ①[美]穆瑞·罗斯巴德著,吕炳斌等译.自由的伦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2-54.
    ②这里我们部分采用了阿玛蒂亚·森的发展理论。《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③黄渭波.阿马蒂亚·森发展观的伦理学诠释[D],苏州大学,2005年.
    ④[印]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5.
    ①[美]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89.
    ①[美]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89.
    ②[美]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00.
    ③[美]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00.
    ①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②[美]鲍威尔.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89-290.
    ③[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1.
    ④陈荣杰.交换论视野中的交际行为[J],求索,2001年.
    ⑤[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29.
    ①[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②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③[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④不同的学者对habitus的理解不同,有翻译成习性、习惯、惯习等,我们采用了普遍的观点——习性。
    ⑤[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M],译林出版社,2012年,74.
    ①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②[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37-38.
    ①[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0.
    ①邓玮.法律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6年.
    ①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刘颖.相互依赖、软权力与美国霸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9-60.
    ②翟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模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6年.
    ③[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30.
    ①[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30.
    ②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51.
    ①[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05.
    ②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11年,143.
    ③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基本要素探析——基于权力场域的视角[J],人民大学教育学刊.41-48.
    ④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1-53.
    ⑤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5.
    ①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被译作“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或者“定性研究”。
    ②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董三疯[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bb8d10100ov2q.html.
    ③Charmaz,K. Grounded theory: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methods. In N. K. Denzin&Y. S. Lincoln(Eds.),
    Handbook of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2000.509-536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28.
    ③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28.
    ⑤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29.
    ⑥[美]埃文·塞德曼,周海涛译.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8.
    ①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3.
    ②别敦荣.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
    ①[美]埃文·塞德曼,周海涛译.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9.
    ①[美]埃文·塞德曼,周海涛译.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04.
    ②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③这里涉及到一个访谈中的问题——多少受访者才是足够的?我们判断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个标准是充分性;另一个标准是信息饱和性。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32.
    ①廖星.基于深度访谈法初步研究中医临床实施方案优化[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33.
    ①廖星.基于深度访谈法初步研究中医临床实施方案优化[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34.
    ③行动者的概念参照——[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①[美]塔沙克里,特德莱.唐海华译.混合方法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76.
    ②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63页.
    ③[美]塔沙克里,特德莱.唐海华译.混合方法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8.
    ①[美]塔沙克里,特德莱.唐海华译.混合方法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8-91.
    ②什么是质的研究_流年似水[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353ee0100cj5q.html.
    ③除此以外还有多种检验的方法,例如:持续观察、方面案例分析、充实参考资料、成员自查、深描、可靠性审查、确定性审查、自省记录等等。
    ④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⑤洪明当.代英国行动研究的重要主张——埃利奥特论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技术[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73.
    ①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199.
    ①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208.
    ①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237.
    ①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194.
    ①[美]穆瑞·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5-81.
    ①郑伦仁.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②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7.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7.
    ①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对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②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77.
    ①Bacharach,Samuel B.&Edward J.Lawler.1976.“The Perception of Power.”Social Forces55(1):123-34.
    ②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③Bacharach,Samuel B.&Edward J.Lawler.1976.“The Perception of Power.”Social Forces55(1):125.
    ④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①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②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①Wolf, Eric R.1999.Envisioning Power: Ideologies of Dominance and Crisis.Berkeley: Uniw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②White,Stephen K.1989.“Review on Dominion and Power.”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40(1):147.
    ①杨龙.权力指数的内涵与价值分析[J],领导科学,2009年,45.
    ②靳庭良,郭建军.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56.
    ③还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平行数据”或“TS-CS数据(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④动态面板(综列、平行)数据模型(计量经济学)
    ①肖静.基于组织效率的大学权力结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②郭广珍.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与激励[D],辽宁大学,2007年.
    ③朱怀镇.高校资金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J],事业财会,2007年.
    ④靳庭良,郭建军.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56.
    ①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②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156.
    ③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51-553.
    ④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311.
    ①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156.
    ②张文显..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创新与实践[J],管理世界,2005(10)1-5.
    ③孟宪承.大学教育(孟宪承文集第3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14.
    ①张文显.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创新与实践[J],管理世界,2005(10)1-5.
    ②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
    ①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3-103.
    ①郭莉.大学章程的制定——基于公众参与的分析框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35.
    ①朱浩.从线性到非线性:我国大学管理思维的延伸[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
    ①[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维: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5.
    ①王务均.龚怡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
    ②刘献君,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3期,31-33.
    ①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21.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30.
    ②[美]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
    ③丁三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革命与管理队伍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①何淳宽.中国大学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①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①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156.
    ①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②王为正.日本、香港高校内部横向权力分配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学术交流,2011年.
    ①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②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
    ③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60-161.
    ②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156.
    ①马陆亭,邱菀华,冯厚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多目标决策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
    ①唐世纲.现代大学发展战略新思考——品牌营销理论的视角[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①郭莉.大学章程的制定——基于公众参与的分析框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
    [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
    [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7-148.
    [4][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王承绪、张维平等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如何学习法学[DB/OL] http://tieba.baidu.com/f?kz=285960920.
    [6] Simon Marginson.“Steering from a distance:Power relations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34:63–80,1997.
    [7] STéPHANIEMIGNOT GERARD.“Who are the actors in the government of Frenchuniversities? The paradox victory of deliberative leadership”. Higher Education45:71–89,2003.
    [8] KA-HO MOK.;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University merging andchanging governance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05)50:57–88.
    [9] Mudiapasamy Devadoss.S.J.“Power,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Higher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13(1884)379-391.
    [10] Roger King.“Policy internationalization, national variety and governance: global models andnetwork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states”.Higher Education60(2010):583–594.
    [11] W.C. Benton.“The influence of power drive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on supply chainsatisfaction”.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22.
    [12] J.J.Paltenghi.“Resources allocation processes and internal government in Swissuniversities”.Higher Education5(1976)397-406.
    [13] Bruce Macfarlane.“Re-framing student academic freedom: a capability perspective”. Thisarticle is published with open access at Springerlink.com
    [14] Dirk C. Moosmayer.“Professors as value agents: a typology of management academics’value structures”. High Educ (2011)62:49–67
    [15] Amani Bell Lesley Treleaven“Looking for Professor Right: mentee selection of mentorsin a formal mentoring program” Published online:10July2010.High Educ (2011)61:545–561
    [16] Tony Becher and Paul R. Trowler.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 of disciplines. The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17] MARY Henkel “Academic identity and autonomy in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 HigherEducation (2005)49:155–176
    [18] C.Wright Mills. The Power Elite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9]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Study in Moral Theory (third edition)[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2007.
    [20] C.Pillitt.The Essential Public Manager [M].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21]张慧洁.巨型大学组织变革[D],厦门:厦门大学,2003.
    [22]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3]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4]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5]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6]王立峰.高校法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7]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8]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管理模式与组织效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9]汤萱.基于治理视角的中国公立高校权力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30]郭广珍.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与激励[D],沈阳:辽宁大学,2007.
    [31]李仁燕.高校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论[D],武汉:中国政法大学,2007.
    [32]王志彦.中国大学学术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3]王彦斌.权力的逻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4]肖静.基于组织效率的大学权力结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5]查永军.中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6]何淳宽.中国大学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37]彭阳红.论“教授治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8]李海萍.大学学术权力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9]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0]邓磊.中世纪大学组织权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1]田联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反思与重构——基于权力关系的视角[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2]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3]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4]索丰.韩国大学治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5] Tomas Hutzscheneuter.战略过程研究:我们已经研究的和尚需探索的[J]管理科学2012(2)148-163.
    [46]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47]金生鈜.论教育权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48]丁三青.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读赖雄麟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J].煤炭高等教育,2011/02:105.
    [49]丁三青.大学组织及其权力——读胡仁东博士《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研究》有感[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10-12.
    [50]丁三青.基础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论大学学术组织研究中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J].煤炭高等教育,2010/03:1-6.
    [51]张阳.大学第四功能之辨[J].高教探索,2009/01:14-17.
    [52]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1-4.
    [53]丁三青.澳大利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以斯文本科技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8/03:74-77.
    [54]丁三青.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学学术组织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7:1-5.
    [55]缪协兴,丁三青.适应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需要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07/06:16-18.
    [56]丁三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革命与管理队伍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01:1-8.
    [57]丁三青.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煤炭高校第八届“校长论坛”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6/05:107.
    [58]丁三青.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9-11.
    [59]丁三青.名师与大学精神[J].中国农业教育,2006/01:9-11.
    [60]丁三青.激情理智大学精神[J].江苏高教,2005/04:13-16.
    [61]丁三青.大学“社会中心论”思辨——兼论话语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5/02:25-28.
    [62]丁三青.大学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精神[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8-11.
    [63]丁三青.现代性与传统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化学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02:9-12.
    [64]周红,丁三青.高校教师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1:31-34.
    [65]丁三青.教育创新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01:75-79.
    [66]周红,丁三青. WTO视野下我国高校国际化范式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01:43-45.
    [67]丁三青.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07:52-55.
    [68]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69]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0]周光礼.问题重估与理论重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元对立质疑[J].现代大学教育,2004(4)
    [71]丁三青.大学“被行政化”与“去行政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31-32.
    [72]林荣日.中外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模式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1).
    [73]刘香菊,周光礼.大学章程的法律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4(06).
    [7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68.
    [7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9.
    [76]陆俊杰.大学章程的法治品格[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77]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3-103.
    [78]陆俊杰.大学章程的法治品格[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79]Carson R T. et al. 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Lost Passive Use: Damage from the ExxonValdez Oil Spill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3(25):257-286
    [80]张延利,陆俊杰.大学软法之治的理论意蕴与价值维度[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
    [81]胡仁东.大学组织:价值与智能[J].现代教育管理,2010/02:13-15.
    [82]胡仁东.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探析——基于“985工程”大学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1-6.
    [83]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13
    [84]胡仁东.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两个考察向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39-41.
    [85]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价值取向及原则[J].江苏高教,2009/06:38-40.
    [86]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现实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6-21
    [87]胡仁东.试论大学组织变革的逻辑[J].高教探索,2008/05:47-50.
    [88]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2:75-77.
    [89]赵婷婷等.美国大学中的行政权力及其对教师学术自由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56-93
    [90]胡仁东,戚业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5:64-67.
    [91]胡仁东.大学组织学术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09:51-53.
    [92]胡仁东.大学定位研究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25-28.
    [93]胡仁东.大学核心精神: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J].现代教育科学,2006/07:15-16.
    [94]胡仁东.美国社区学院管理及其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02:25-26.
    [95]胡仁东.权力与市场:两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2:17-21.
    [96]胡仁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03:1-7.
    [97]胡仁东.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析——基于影响力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5/02:59-63.
    [98]胡仁东.试论影响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因素[J].现代教育科学,2004/09:66-68.
    [99]胡仁东.国外高校内部管理影响力作用机制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02:51-55.
    [100]胡仁东.高校质量保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38-140.
    [101] Axelrod,1976,“Structure of D decision:The Cognitive Maps of Political E lites”,New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2] Guoli, Dingsanqing. The University Orientation——Between Powers And Rights[J]. The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IWET2011),2011/4:9255-9257.
    [103] Guoli, Dingsanqing. Legal Cultivation on Low-carbon Use of China’s High-carbonResources[J]. Energy Proscenia,2011/5:952-956.
    [104] Nandini Rajagopalan.战略决策过程:批判性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12(1).
    [105] Bateman, Zeithaml,“The Psychological Context of Strategic Decision”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0,59-74.
    [106] Deutsch,Karl W.1971.O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Ac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Social Review53(1):631.
    [107]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38.
    [108] Russell,Rertrand.2004.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New York: Taylor&Francis.
    [109] Homans,George C.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110] Weber,Max,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A.M.Henderson and T.Parsons as a Vocation:Fortress Press.
    [111] Hadermas,Trevor R.&Theodore Jacob,1976,“The Measurement of Family Power: AMethodological Study.” Sociometry39(4):384-95.
    [112] Weber,Max,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A.M.Henderson and T.Parsons as a Vocation:Fortress Press.
    [113] White,Stephen K.1989.“Review on Dominion and Power.”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40(1):147.
    [114] Dahrendorf, R.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15] Popitz,Heinrich.1992.Phanomene der Macht.Tubingen;J.C.V.Nohr.
    [116] Weber,Max,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A.M.Henderson and T.Parsons as a Vocation:Fortress Press.
    [117] Parsons,Talcott&Neil J. Smelser.1956. Economy and Society: A Study in then Integration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ory.Glencoe,III: Free Press.
    [118] Arendt,Hannah.1969.On Violence.New York: Harcourt.
    [119] Parsons,Talcott&Neil J. Smelser.1956. Economy and Society: A Study in then Integration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ory.Glencoe,III: Free Press.
    [120] Giddens, Anthony.1968.“’Power’ in the Recent Writings of Talcott Parsons.” Sociology2(3):257-72.
    [121] Luhmann,Niklas.1979.Trust and Power. 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122] Luhmann.Niklas.1990.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W.de Gruyter.
    [123] Gerth,Hans H.&C.Wright Mills.1948.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24] Habermas, Jurgen.1997.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 by W.Rehg.Cambridge: Polity Press.
    [125]崔高鹏.董事会权力变迁与密歇根大学转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26] Foucault, Michel,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27] Foucault,Michel.1976. Mikrophysik der Macht-uber Strafjustiz, Psychiatrie undMedizin,Berlin: Merve Verlag.
    [128] Elias, Norbert.1978.What is Sociology? London: Hutchinson.
    [129] Elias,Norbert.1984.“Knowledge and Power: An Interview by Peter Ludes.”pp.203-42.
    [130] Wolf, Eric R.1999.Envisioning Power: Ideologies of Dominance and Crisis.Berkeley:Uniw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31] Piven, Frances F.&Richard A.Cloward.1977.Poor People’s Movements: Why TheySucceed,How They Fail. New York:Pantheon Books.
    [132] Dahl, Robert A.1957.“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2(3):201-15.
    [133] Bacharach,Samuel B.&Edward J.Lawler.1976.“The Perception of Power.”SocialForces55(1):123-34.
    [134]Lukes,Steven.1974.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New York: Macmillan.
    [135] Digeser,Peter.1992.“The Fourth Face of Power.’ The Journal of Polities52(4):977-1007.
    [136]Reicher, Stephen&Nick Hopkins.2001.Self and Nation:Categorization, Contestation,andMobilization. London:Thousand Oaks SAGE.
    [137]霍曼斯及其社会学理论简介[DB\OL] http://shehuixue.baike.com/article-117692.html
    [138]Hannan, Michael T.&John Freeman.1989.Organizational Ecolog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9] Parsons,Talcott.1967.“O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ower.” in Sociological Theory andModern Society, editied by T..Pas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40]Donaldson,Lex.1995.American Anti-Management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 Critique ofParadigm Proliferatio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1]Luhmann.niklas..1995. Social Systems.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42] Pfeffer, Jeffrey.1997. New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Problems and Prospect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3] Selznick, Philip.1996.“Institutionalism ‘Old’ And ‘New’.”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41(2);270-7.
    [144]Parsons,Talctt.1957.“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in American Society.” WorldPolitics10(1):123-43.
    [145] Hannan,M.T.&J. Freeman.1984.“Structu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 Change.” 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49(2):149-64.
    [146]Bruce B.1981.“Risk, Power Distributions, and the Likelihood of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Quarterly25(4):541-68.
    [147]Casciaro, Tiziana&Mikolaj J.Pisorski.2005.“Power Imbalance, Mutuai Dependence,andConstrant Absorption: A Closer Look a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dmin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50(2):167-99.
    [148] Greiner, Larry E.1972.“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 A Company’sPast Has Clues for Management That Are Critical to Future Succ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50(4):37-46.
    [149]March,James G.1966.“The Power of Power.”pp.37-70
    [150]Bothschid, Joyce&Raymond Russell.1986.“Alternatives to Bureaucracy: Democratic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2:307-28.
    [151]Robert N.&Stephen R. Berley.1996.“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OrganizationTheory’s Neglected Mandat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1(1):146-62.
    [152]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53]王中海.中国近代大学内部权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54]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M],高等教育研究,2006.
    [155]唐钱、朱经农、高觉致.教育大辞书[M],商务印书馆,1930年,4.2.
    [156]同文馆章程及续增条规,第1一6页。转引自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
    [157]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十号.
    [158]张正锋.权力的表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6.
    [159]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60]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61]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M],三联书店,2001年.
    [162]李灵莉.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的历史流失与现实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2版第4卷,4.
    [164]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8年.
    [165]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导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8.
    [166]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67]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6年.
    [168]汉典[DB/OL]. http://www.zdic.net/zd/zi/ZdicE8ZdicBDZdicAD.htm.
    [169]林仲湘.现代汉语详解字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57.(一种驾车的器具,为人字形的弯木,套在牛、马等牲口的脖子上,用来连接套绳)
    [17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440.(驾车时套在牛马颈部的人字形器具;束缚或控制)
    [171]傅毓维,尹航,刘拓,杨贵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29-132.
    [172]王海琴.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73][英]罗素.宗教与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3.
    [174][前苏联]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0—11.
    [175][奥]培里.价值和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58.
    [176]姚东.协商民主对于政府决策的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77]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216.
    [178]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4.
    [179]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49.
    [180]杜一超.行政程序的正义价值及其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81]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82]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
    [183]A voix et la phénomène. Introduction au problème du signe dans la phénoménologie deHusserl, Paris, PUF.杜小真译,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9.
    [184][英]罗索.张师竹译,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4.
    [18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8.
    [186][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年版,146.
    [187][英]汉娜·阿特伦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8.
    [188]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序1.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818563&postid=15176137.
    [190]李慎之.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韧与复兴[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f19a70100037y.html.2012-06-19
    [191]陈独秀1938年在武昌演讲《为自由而战》。
    [192]黄永军.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自组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
    [193]吉标.规范与自由——教学制度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94]黄富峰.池田大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3.
    [19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0.
    [196]陈媛,张芊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
    [19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7.
    [198][英]F·A·哈耶克.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59.
    [199]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M],学林出版社,2006年,54.
    [200][美]穆瑞·罗斯巴德著,吕炳斌等译.自由的伦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1.
    [201][美]穆瑞·罗斯巴德著,吕炳斌等译.自由的伦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2-54.
    [202]黄渭波.阿马蒂亚·森发展观的伦理学诠释[D],苏州大学,2005年.
    [203][印]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5.
    [204][美]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89.
    [205]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06][美]鲍威尔.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89-290.
    [207][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1.
    [208]陈荣杰.交换论视野中的交际行为[J],求索,2001年.
    [209][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29.
    [210][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211]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212][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M],译林出版社,2012年,74.
    [213]邓玮.法律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6年.
    [214]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5]刘颖.相互依赖、软权力与美国霸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9-60.
    [216]翟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模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6年.
    [217]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51.
    [218][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05.
    [219]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11年,143.
    [220]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基本要素探析——基于权力场域的视角[J],人民大学教育学刊.41-48.
    [221]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1-53.
    [222]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董三疯[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bb8d10100ov2q.html.
    [223]Charmaz,K. Grounded theory: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methods. In N. K. Denzin&Y.S. Lincoln(Eds.),Handbook of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2000.509-536
    [22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28.
    [2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28.
    [226]扎根理论[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2030.htm.
    [227][美]埃文·塞德曼,周海涛译.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8.
    [228]别敦荣.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
    [229][美]埃文·塞德曼,周海涛译.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9.
    [230]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231][美]塔沙克里,特德莱.唐海华译.混合方法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76.
    [232]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63页.
    [233]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34]洪明当.代英国行动研究的重要主张——埃利奥特论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技术[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
    [235]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199.
    [236][美]穆瑞·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5-81.
    [237]郑伦仁.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38]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
    [239]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对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40] Bacharach,Samuel B.&Edward J.Lawler.1976.“The Perception of Power.”SocialForces55(1):123-34.
    [241] Wolf, Eric R.1999.Envisioning Power: Ideologies of Dominance and Crisis.Berkeley:Uniw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42] White,Stephen K.1989.“Review on Dominion and Power.”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40(1):147.
    [243]杨龙.权力指数的内涵与价值分析[J],领导科学,2009年,45.
    [244]杨龙.权力指数的内涵与价值分析[J],领导科学,2009年,45.
    [245]靳庭良,郭建军.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56.
    [246]动态面板(综列、平行)数据模型(计量经济学)[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00c4c0102dvp3.html,2012-11-28.
    [247]肖静.基于组织效率的大学权力结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48]郭广珍.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与激励[D],辽宁大学,2007年.
    [249]朱怀镇.高校资金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J],事业财会,2007年.
    [250]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5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156.
    [252]张文显..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创新与实践[J],管理世界,2005(10)1-5.
    [253]孟宪承.大学教育(孟宪承文集第3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14.
    [254]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
    [25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3-103.
    [256]郭莉.大学章程的制定——基于公众参与的分析框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35.
    [257]朱浩.从线性到非线性:我国大学管理思维的延伸[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
    [258][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维: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
    [259]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5.
    [260]王务均.龚怡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
    [261]刘献君,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3期,31-33.
    [263]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21.
    [264][美]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
    [265]丁三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革命与管理队伍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267]何淳宽.中国大学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68]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69]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70]王为正.日本、香港高校内部横向权力分配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学术交流,2011年.
    [1][美]卡普兰.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晶.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应飞虎.信息、权利与交易安全:消费者保护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美]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乔锦忠.学术生态治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9]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0]洪源渤.共同治理——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M].科学出版社,2010.
    [1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英]莫里斯.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8.
    [14][德]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学术前沿[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商务印书馆,2008.
    [16][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0.
    [17][美]贝勒斯(Bayles,M.D.).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8][英]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刘郦.知识与权力——科学知识的政治学[M].湖北辞书出版社,2006.
    [21][加]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吉林出版社,2008.
    [23]万力维.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M].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英]比彻,[英]特罗勒尔.大学之道丛书(第二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美]迈克尔·W·阿普尔.教育与权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美]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7]谷贤林.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8]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9]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修订版)[M].中华书局,2010.
    [30][英]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1]谭昭彬.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3]郭富青.公司权利与权力二元配置论[M].法律出版社,2010.
    [34]刘颖.相互依赖、软权力与美国霸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5][美]宾伯.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M].科学出版社,2011.
    [36] Robert Greene.48Laws of Power权力的48条法则[M]. Penguin Group(USA),2010.
    [37][美]卡莱斯·鲍什.民主与再分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8][美]马奇[挪]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9]李硕豪.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0]陈金钊.法律解释学——权利(权力)的张扬与方法的制约(当代理论法学精义系列)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1][英]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M].商务印书馆,2011.
    [42]汤洪波.公司治理、管理层权力与公司价值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3][英]霍布斯.利维坦[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44][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商务印书馆,1991.
    [45]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6][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7][美]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念的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8][台湾]周志宏.学术自由与高等教育法制[M].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49]陈立鹏.学校章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50]陈鹏.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1]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2]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3]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4]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55]高家伟.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6]高晋康,郁光华,等.法律运行过程的经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7]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8]高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9]马怀德.学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0]马陆亭,范文耀.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1]马廷奇.大学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2]米俊魁.大学章程价值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3]欧爱民.宪法实践的技术路径研究—以违宪审查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4]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65]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6]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7]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8]睦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9]孙华.大学之合法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1]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2]孙雪芬,王立强.现代学校章程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73]覃壮刁一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4]田爱丽.现代大学法人制度研究—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实践和启示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5]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6]王鼎.英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分权、民主与服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7]王敬波.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8l]周光礼.法律制度与高等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82]周光礼.教育与法律: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3]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8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修订版)[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5][美]阿瑟·库恩.英美法系[M].陈朝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6][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7][美]本杰明·卡多佐二司法过程的性质[M].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8][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89][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0][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学科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91][美]伯顿:R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2][美]查尔斯·弗里德.契约即允诺[M].郭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4][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徐宗英.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95][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6][美]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7][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M].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8][美]马肖.贪婪、混沌和治理[M].宋功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9][美]马修·德夫林.哈贝马斯、现代性与法[M].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0][美]迈克尔·D·科恩,詹姆斯·G·马奇.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郝瑜.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101][美]尼尔:K考墨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2][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03][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4][英]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5][美]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6]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中青年法学文库[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07]张安富.合并高校的融合与多校区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08]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09][美]戴弗雷姆.法社会学讲义——学术脉络与理论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0][德]韦伯.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精装)[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2][英]英利(Morley,L.).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3]王立哲.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4]王如哲.各国高等教育制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5]李盛兵.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116]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宪法行政法系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7]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8]张正峰.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19]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0]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新星出版社,2010.
    [121][美]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2][美]基欧汉.权利与相互依赖(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3][德]尼采.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24][美]保罗·博维.权利中的知识分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5]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利的法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126][美]斯密德.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7]张天雪.校长权力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8]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激励与绩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29][美]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30]霍存福.权力场[M].法律出版社,2008.
    [131][法]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M].格致出版社,2008.
    [13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商务印书馆,2008.
    [133][美]布瑞德利.哈佛规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4]王婷婷.影响力-如何展示非权力的领导力[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135][法]克罗齐耶.法令不能改变社会[M].格致出版社,2008.
    [136]戚建刚,杨小敏.行政紧急权力的制约机制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37]李松.中国隐性权力调查[M].华夏出版社,2011.
    [138][英]肖特.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39]魏宏.权力论[M].上海三联书店,2011.
    [140]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M].人民出版社,2006.
    [141]西南联大《除夕副刊》.联大八年[M].新星出版社,2010.
    [142]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3]刘克选,周全海.大师大学[M].凤凰出版社,2011.
    [144]熊培云.自由在高处[M].新星出版社,2011.
    [14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07.
    [146]王海琴.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47][英]罗素:宗教与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148][前苏联]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页。
    [149][奥]培里.价值和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150]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216页。
    [151]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152]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9页。
    [153]杜一超.行政程序的正义价值及其实现[M],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54]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页。
    [155][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6页。
    [156][英]汉娜·阿特伦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57]邓玮.法律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6年.
    [158]林林.法律文化生态:冲突与分化[J],《比较法研究》,2011年
    [159]荣鑫.符号社会状态——符号权力与符号社会意识形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60]徐同文.现代大学:经营之道[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1.
    [161]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载2000年2月23日光明日报.
    [162]陈浩.微言评高教[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25-26.
    [163][德]马克斯·韦伯.李秋零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
    [164] Deutsch,Karl W.1971.O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Ac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Social Review53(1):631.
    [165]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
    [166]唐钱、朱经农、高觉致,教育大辞书[M],商务印书馆1930,4.2
    [167]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2
    [16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l.
    [169]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一1995:一个世纪的文化冲突,许洁英译[M],教育科学出版社999,68.
    [170]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91。
    [17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73-175.
    [172]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73]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8年.
    [174]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导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8.
    [175]王海琴.近代西方科学之数学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76][英]罗素.宗教与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3.
    [177][前苏联]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0—11.
    [178][奥]培里.价值和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58.
    [179][英]罗索.张师竹译,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4.
    [180]黄富峰.池田大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3.
    [18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7.
    [182][英]F·A·哈耶克.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59.
    [183]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11年,143.
    [184]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85]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194.
    [186]郑伦仁.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87]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
    [188]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对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人民日报,2010-03-01.
    [190]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07-15,38.
    [191]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92]赵永红.江西G大学推进内部民主管理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3]王瑞环.博弈论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94]赵薇.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及其治理对策[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95]徐文娜.大学学术权力文献述评[J],人民论坛,2010-12-15
    [196]刘晓梅.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配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1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B\OL]http://www.xatzy.cn/dwxcb1/news_view.asp?newsid=451,-2012-03-23.
    [199]张正峰.试论1912-1949年大学教授在校务决策中的权力变化及原因分析——以政府颁布的法规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
    [200]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01]李灵莉.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的历史流失与现实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
    [202]李元胜.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产权理念与办学成效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03]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04]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05]郄海霞.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分析模型[J],高教探索,2008年.
    [206]林夏水.国内非线性科学哲学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0年.
    [207]鲍建竹.语言:作为行动与权力的工具——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08]杨梓鑫.吉林省地方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07年.
    [209]乔元正.教育与政治场域中大学、政府关系的冲突与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
    [210]浅析法的价值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作用
    [DB\OL]http://www.wenmi114.com/wenmi/lunwen/falvlunwen/2010-07-10/20100710202186.html,-2011-11-24.
    [211]谢鹏程.法律价值概念的解释[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
    [212]高月兰.对“帕累托最优”的伦理诘问[J],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2004年.
    [213]黄永军.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自组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
    [214]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15]缪文升.法的基本价值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16]尹萍行.政法价值的冲突与协调--孙志刚案的再思考[J],理论月刊,2005年.
    [217]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18]徐华秀.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D],武汉大学,2005年.
    [219]梁光晨.论当代宪法中权利概念的内涵与现实权利的构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
    [220]缪文升.法的基本价值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21]禹冰.浅析法的价值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作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
    [222]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23]段进军.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缺失的评析与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
    [224]王进.毕摩场域论——布迪厄理论在毕摩研究中的运用[J],学术论坛,2008年.
    [225]许芳.和谐社会理念下的企业生态机理及生态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226]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27]李曼.基于场域理论的高校三维权力结构分析[J],教学研究,2008年.
    [228]孙华.大学公共危机:发育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29]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30]毕继东.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31]吴凡.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有效性研究——以南宁市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32]田勇.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33]彭旭.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重视的几个重要问题——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
    [234]肖民赞.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235]薛朋.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36]蔡克勇.战略规划: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J],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
    [237]靳占忠.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
    [238]常艳芳.大学之未来: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发扬[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
    [239]常艳芳.美国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
    [240]李店标.略论现代行政理念[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
    [241]杨红梅.论税务行政处罚法定原则[J],商场现代化,2006年.
    [242]周谷平.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中的理念引领——兼论经典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理念间的张力[J],教育研究,2006年.
    [243]章志远.我国大学章程制定的现状与课题——以两岸四地若干大学章程为分析样本[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年.
    [244]孙华.大学公共危机:发育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45]张家军.扎根理论之于课程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
    [246]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47]朱景坤.建构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与理想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
    [248]杨移.贻借学术自由之火,建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去行政化”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
    [249]吴向明.学术自治: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保证[J],江苏高教,2003年.
    [250]杨龙.权力指数的内涵与价值分析[J],领导科学,2009年,45.
    [251]朱怀镇.高校资金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J],事业财会,2007年.
    [252]蔡克勇.我国新办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30.
    [253]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75-93.
    [254]王景斌.论行政权对私域的有限介入[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55]刘果.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力问题[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年.
    [256]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8-155,21.
    [257]吉罗克斯.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17.
    [258][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59]张文显.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创新与实践[J],管理世界,2005(10)1-5.
    [260]孟宪承.大学教育(孟宪承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14
    [261]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
    [262]袁利.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J]《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
    [26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4页。
    [264]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3-103.
    [265][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维: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51页。
    [267]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21。
    [268]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9-130.
    [269]周谷平、张雁,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中的理念引领[J],教育研究,2006年11期,29。
    [27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互动百科
    [DB\OL] http://www.hudong.com/wiki/oo°±é è23.-
    [271]郑伦仁.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72]何淳宽.中国大学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73]王爱萍.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274]张国彬.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75]赵永红.江西G大学推进内部民主管理的对策研究——基于教师学术权力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76]邱晓君.我国高等学校权力和谐模式构建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77]吴根洲.大学章程制定主体——“中国式”董事会[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
    [278]朱浩.从线性到非线性:我国大学管理思维的延伸[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
    [279]美学者谈价值研究[DB\OL]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4-06/28/content_5597099.htm,2012-10-31.
    [280]吴立保,张建伟.论科研与教学关系:非线性思维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281]刘礼明.多元学科理论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学生观[J],高教探索,2010年.
    [282]王务均.龚怡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
    [283]崔强,郭莉.非对称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
    [284]何淳宽,曹威麟,梁樑.中国大学正式组织与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的机能优化——兼论我国大学三元权力治理结构模式的构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
    [285]湛中乐.没有大学章程,就没有大学自主权[DB\OL] http://www.xmnn.cn/sjmpl/jypl/201104/t20110412_1772598.htm,2012-10-29.
    [286]湛中乐,高俊杰.大学章程: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的制度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
    [287]湛中乐.现代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
    [288]刘献君,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3期,31-33。
    [339]朱浩.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90]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9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156.
    [292]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93]唐世纲.现代大学发展战略新思考——品牌营销理论的视角[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9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DB\OL] http://zs.njust.edu.cn/newzs/news/blog/20100301091837.
    [296]袁永红.我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97]王瑞环.博弈论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98]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6年.
    [299]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韧与复兴,天涯博客,有见识的人都在
    [DB\O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818563&postid=15176137.
    [300]陈媛,张芊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
    [301]陈荣杰.交换论视野中的交际行为[J],求索,2001年.
    [302]翟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模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6年.
    [303]廖星.基于深度访谈法初步研究中医临床实施方案优化[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304]Grounded theory--扎根理论_eric杨[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7e30d00100cvhg.html.
    [305]什么是质的研究_流年似水[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353ee0100cj5q.html.
    [306]洪明当.代英国行动研究的重要主张——埃利奥特论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技术[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
    [307]计算机算法辅助高中数学若干问题分析与解答
    [DB\OL]http://www.pep.com.cn/gzsxb/jszx/gsbzt/6th/lunwen/201111.
    [308]鄂德礼.教授治学问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309]企业何以基业长青-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
    [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f379e1ac5da50e2524d7f63.html,2012-9-21.23:20:20
    [310]马陆亭,冯厚植,马永红.我国本科院校层次结构研究──结构状况、发展战略、管理模式[J],科技导报,1998年.
    [311][美]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
    [312]丁三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革命与管理队伍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313]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