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美日同盟军事一体化加速和日本“正常国家”进程加快,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日三国博弈的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焦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势,本论文择定“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为论题,借鉴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战略三角”理论,通过对其演变过程、原因、机制等的梳理和考察,希冀探寻中国、台湾、日本、美国围绕台湾问题所展开的博弈的一般规律,为我国处理和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在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将日本台海政策界定为由美日同盟、“两个中国”政策与联合国中心主义三个基本变量而构成,而这三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则基本上反应了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演变的轨迹。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决定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演变轨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日之间的三角互动,以及中日结构性矛盾的权力博弈;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则体现为日本外交决策机制的变迁——即从“官高政低”转向“政高官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日三角关系由冷战后期的“三边家族”型逐渐演化为相对“浪漫三角”型,美国在三角关系中取得绝对的枢纽地位。在美国的战略支持下,美日同盟逐渐在日本台海政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随着日本“正常国家”进程的加快,政界亲台势力日益膨胀,日本台海政策由冷战期间的“稳定婚姻”型逐渐演化为相对“浪漫三角”型,并在小泉纯一郎政府时期一度呈现出相对“三边家族”型,从而给中日关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日本台海政策演变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于东亚地区结构性权力的变迁。本论文具体从“国家利益”、“权力分配”、“决策机制”、“三方认知”等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考察。概而言之,冷战后的日本逐渐将台海问题视作其成为“正常国家”、在中日结构性权力矛盾中力争占据优势的战略利益之所在——也即借美日同盟干涉台湾问题,阻止中国权力的扩大,从而保持日本在东亚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日本新生代政治家中,这已经形成一种潜在的“共识”。
     一方面,随着两岸关系再次走向缓和、中美关系保持良性发展、中日关系的逐渐提升与改善,中美日三角关系逐渐向相对“三边家族”型演变,而日本台海政策也将保持相对稳定的“浪漫三角”型。
     但另一方面,由于美日同盟的进一步强化以及美军对台海军事威慑的依然存在,中日两国根本性结构分歧没有根除等消极因素,日本仍然在台湾问题上玩弄“双重性”政策——既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也不放弃提升日台关系,从而使未来中日的关系发展充满变数。
     因此,中国应该继续发展稳定、持久的中美良性关系,构建新世纪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努力寻求两国“双赢”的国家利益认知,同时谋求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寻求更多符合实际的理念与措施,推动中日关系、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mainl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military alli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more advance of "normal country" of Japan, the Taiwan issue has become the core security issues of Asia-Pacific among China, the U.S., and Japan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e defined the Japan's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with three variables, U.S.-Japan alliance, the policy of "two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 principle with China according to form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 basically reflects the track of Japan's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From the macro-angle, the most important impetuses which decide the evolvement of Japan's policy toward Taiwan Strait is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nd the power gam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hich hav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From the micro-angle, the impetuses depend on the changing of Japan's foreign policy mechanism, from civilian to party.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ve transformed from the mode of "menage a trois" to the mode of relative "romantic triangle", the United States has occupied the pivot position in the triangle relations. With the strategic support of the U.S., the U.S.-Japan alliance has got the pivot position in Japan's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What's more, in the concern of the fast speed of "normal country" of Japan, the force of supporting Taiwan has expand in Japan political circles, then the Japan's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has developed from the mode of "stable marriage" in the Cold War to the mode of relative "romantic triangle" after the end of Cold War, even the mode of relative "menage a trois" in the government of Junichiro Koizumi.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Japan's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changed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ast Asia structural powers, and we can divide into four points, these are national interest, power distribution,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and perception toward other countries. In a word, Japan has regarded the Taiwan issue as the advantaged strategic interest in the pursuit of "normal country", and becoming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wer. The purpose of Japan is to intervene Taiwan issue with the U.S.-Japan alliance, prevent the power expand from China, maintain the pivot posi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consensus of Japan Neozoic politicians nowadays.
     With the mitigation between the China mainland and Taiwan island,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ino-US relations, the advance of the Sino-Japan relations, the triangle relations among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ving become the mode of relative "menage a trois", and the policy of Japan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will maintain the relative stably mode of "romantic triangle". However, with the strengthen of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military deterrence toward Taiwan Strai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asic difference hasn't been eradicated, Japan will still play the dualism policy toward Taiwan Strait, pay more attention to Sino-Japan relations, an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Taiwan, the relations of Sino-Japan is not developed fluently. Then, China mainland should sustain the better relations of between China mainland and the U.S., and construct "win-win" relations with Japan, and Taiwan.
引文
1 若山樹一郎、「日台国交なき30年 順調な經濟交流 台湾安全保障も視野」、『読壳新聞』、2002年9月29日、9版.
    2 陈世昌:“日外相:台湾,美日安保范围”,《联合报》.2005年5月1日,第2版.
    1 金熙德:《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20世纪90年代新动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1 王建新:“中日友好符合历史潮流”,《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6期,第27页.
    2[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3 从二战后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段时期有关日台关系研究相关著作有:《战后日台关系秘史》(王俊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冷战后日台关系史(1945-1972)》(陈奉林,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我与日本关系七十年》(张群,台北产经出版社,1980年)、 《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林金茎,台湾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台湾国际政治史》(戴天昭、李明峻,前卫出版社,1996年)、『台湾の歷史:日台交涉の三百年』(殷允芃编、東京,藤原書店、1996年)等.
    1 中国大陆的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日本学刊》、《台湾研究集刊》、《台湾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亚太》、《日本研究》和《中国评论》等刊物上;台湾地区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問题與研究》、《國防政策評 論》、《中國事務》、《海峡評論》等刊物上;日本的论文则主要集中在『問题と研究』、『東ァシァ』、『世界週報』、『自由』、『諸君』、『中央公論』、『選択』、『世界』、『国際問題』等刊物上.
    1 张蕴岭:《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1-32页.
    2 时殷弘:“中美日‘三角关系'--历史回顾、实例比较.概念辨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贾庆国:“中美日三国关系:对亚洲安全合作的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吴金平:“中美日三角关系在亚太:理论检视与前景展望”.《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6期;
    冯昭奎:“走向平衡的三角关系--关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思考”,《当代亚太》.1998年第1期.
    3 任晓、胡泳浩等:《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4 任晓、胡泳浩等:《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5 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The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World Politics,Vol.33,No.4,July 1981,pp.490-491.
    1 沈有忠:“美中台三角关系:改良的战略三角分析法”.《展望与探索》,2006年第3期.第25页.
    2 以上图示整理自迪特默的论文,虚线,减号表示对立,实线、加号表示友好.“战略三角”模式中的正、负符号只是代表一种大致关系.而非行为体关系只有敌人或朋友两种类型,而且在不同领域也存在着冲突与合作并存的情况.因此.行为体关系很难说全面友好或全面敌对,文中行为体意涵主要限于政治、安全领域上,并辅以友好还是敌对所占比重大小来以正、负符号予以表示.
    1 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The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World Politics,Vol.33,No.4,July 1981,pp.489-490.
    2 任晓、胡泳浩等:《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页.
    3 任晓、胡泳浩等:《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页.
    1 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A Critical Review",in llpyong J.Kim(ed),The Strategic Triangle: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New York:Paragon House,1987,p.33.
    2 包宗和:“战略三角角色转变与类型变化分析--以美国和台海两岸三角互动为例”.包宗和、吴玉山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五南出版社,1999年,第346页.
    1[美]肯尼迪·沃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2 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第16页.
    3 Robert O.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pp.65-84.
    4 Robert O.Keohane and Lisa L.Martin,"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 No.1,Summer 1995,p.39.
    1 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The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World Politics,Vol.33,No.4,July 1981,p.489.
    2 参见任晓、胡泳浩等:《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18页.
    3[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前言.
    1 张国成:“钱其琛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人民日报》.1996年4月4日,第6版.
    2 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
    3 《韦氏美语学习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991页.
    1 陈振明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2 Richard C.Snyder,H.W.Bruck and Burton Sapin,eds.,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2,p.93.
    3 Richard C.Snyder,H.W.Bruck and Burton Sapin,eds.,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2,pp.84-85.
    1 梁云祥、应霄燕:《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2 梁云祥、应霄燕:《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3 孙承:《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263页.
    4 何思慎:《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220页.
    5 冷战结束以后.鉴于日本国内政治、台湾岛内政治气候的变化,日台关系也由旧有的“日华关系”--日本与“中华民国”的关系逐渐演变为“日台关系”--日本与台湾当局的关系,实际上是推行的是“一中一台”的“两个中国”政策,故下文以“两个中国”政策予以总述.
    1 渡边昭夫、『日本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3頁.
    1 「中国問题に関する外務省見解(1964年3月5日)」、外務省中国課監修、『日中関係基本资料集』、東京:霞山会、昭和45年、231-232頁.
    1 此处“日台”特指日本政治家与台湾当局推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治关系.
    1 梅孜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1 FRUS,1948,Vol.Ⅵ,1974,pp.697-719.
    2 FRUS,1950,Vol.Ⅵ,1976,pp.1297-1303.
    3 米庆余监修,肖伟著:《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附录4,“日本国与美利坚合众国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51页.
    4 张耀武:“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日本学刊》,2001年第3期,第17页.
    1 藏佩红:“佐藤内阁时期‘日台'关系”,《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4期,第53页.
    2 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4页.
    3 张群:《我与日本七十年》,中日关系研究会,1981年,第181页.
    1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96页.
    2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40-441页.
    3 张耀武:《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4 张群:《我与日本七十年》,中日关系研究会,1981年,第184页.
    5 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1页.
    1 Richard M.Nixon,"Asia After Viet Nam'.Foreign,Aflairs.Vol.46,Issue.1,Oct 1967.p.121.
    2[美]亨利·基辛格著,陈瑶华译:《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138页.
    3 田村重信、豊島典雄、小枝義人、『日華断交と日中国交正常化』、東京:南窓社、2000年、113頁.
    4 梅孜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1948-1996)》,时事出版社,1997年.第54页.
    5[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672页.
    6 张耀武:《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1 田村重信、豊島典雄、小枝義人、『日華断交と日中国交正常化』、東京:南恋社、2000年、170頁.
    2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3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4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3页.
    1 田村重信、壹島典雄、小枝義人、『日華断交と日中国交正常化』、東京:南恋社、2000年、179頁.
    2 #12
    3 从当代中日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看.应采用中国学者金熙德“1972年体制”共识的观点;但如果专门指台湾问题的话,还是采用日本学者若林正丈的观点为好,本文在名称上采用前者.但意义上采用后者.参见金熙德:《中日关系:复交30周年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1 Qingxin Ken Wang,"Taiwan in 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Pacific Affairs,Fall 2000,p.356.
    2 张耀武:“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日本学刊》.2001年第3期.第17页.
    3 藏佩红:“佐藤内阁时期‘日台'关系”,《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4期,第53页.
    4 廉德瑰:《美国与中曰关系的演变(1949-197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5 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1 「『台湾処理』て基本見解 政府固める」、『朝日新聞』、1972年8月24日、1版.
    2 李明峻:“国际法下的台日地位与关系',《全球化、民主化下日本与东亚关系》,台湾淡江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第228页.
    3 #12
    4 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263页.
    1 「池田首相『二つの中国論』」、『朝日新聞』、1998年6月14日、1版.
    2 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167-172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台湾问题重要文献资料汇编》(1978.12-1996.12),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1265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台湾问题重要文献资料汇编》(1978.12-1996.12).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1267页.
    3 马树礼:《使日十二年》.联经出版社,1997年,第289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台湾问題重要文献资料汇编》(1978.12-1996.12),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1267页.
    1 「台湾人元日本兵 弔慰金支給 法案を可決」『朝日新聞』(夕刊)、1989年9月10日、1版.
    1 Department of Defense,"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Asia Pacific Rim:Looking forward 21~(st) Century",1992,p.32.
    1 Department of State.,"A New Pacific Partnership:Framework for the Future",Address of Secretary of State James Baker to the Asia Society,New York,June 26,1989,No.123.
    2 米庆余监修,肖伟著:《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关于美日全球伙伴关系的东京宣言',附录8).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66页.
    3 赵阶琦;“冷战后的中美日三边安全关系”,《日本学刊》,1997年第3期,第34页.
    4 Chalmers Johnson and E.B.Keehn,"The Pentagon's Ossified Strategy",Foreign Affairs,Vol.74,Issue.4,Jul/Aug95,p.107,p.114.
    1[美]迈克尔·H.阿马斯科特著,于铁军、孙博红译:《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51-252页.
    2 赵阶琦:“冷战后的中美日三边安全关系”,《日本学刊》,1997年第3期,第18-19页.
    3 王福春:“冷战后的亚洲局势和中日美三角关系”,《当代亚太》,1995年1月.第36页.
    4 张骥:“冷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基本走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第111页.
    5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三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2年、20頁.
    1 Mike M.Mochizuki,ed.,Toward a True Alliance:Restructuring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pp.44-56.
    2 吴学文编:《日本外交轨迹》,时事出版社,1990年,第160页.
    3[澳]加文·麦考马克著.郭南燕译:《虚幻的乐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1 徐世刚:“九十年代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特点”,《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1期,第20页.
    2 #12
    3 徐世刚:“九十年代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特点”,《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1期,第20页.
    4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二年版、東京;大葳省印刷局、1991年、3頁.
    5 梁云祥、应霄燕:《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6 #12
    7[日]小泽一郎著,冯正虎、王少普译:《日本改造计划》,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66-67页.
    1 李文志:《后冷战时代美国的亚太战略》.憬艺企业公司,1997年,第241页.
    2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三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2年、33頁.
    3 Harvey FeldDzan(费浩伟).“新务实派主导日本的外交走向”,《中国时报》,1993年11月3日,第10版.
    4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三年版、1993年、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1991/w1991_00.html
    1 若山樹一郎、「日台国な き30年 順調を經济交流 台湾安全保障も視野」、『読壳新聞』、2002年9月29日、9版.
    2 Michael Swaine and James Mulvenon,"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Taiw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Feature and Determinants.Santa Monica:Rand Corvoration.2001.p.135.
    3 芮正皋:“中华民国务实外交的回顾与展望”,《问题与研究》,第32卷第4期,1993年4月号.第33-34页.
    4 吴嫒华:“中日外交‘元老联盟'系情况转变”,《联合报》,1990年7月31日,第4版.
    1 張隆義、「日華関係の現況と展望」、『問题と研究』、第21卷4号、1992年1月号、79頁.
    2 汪士淳:“拜会法务省 未在行程之列”,《联合报》,1990年9月11日.第4版.
    3 近藤伸二、「渡部通產相 台湾経济部長と会談 閣僚级の接触 日中国交以来19.ぶり」、『每日新聞』、1991年11月14日、11版.
    4 「李総统が訪日希望 中国の反発必至 実現困難が'」、『每日新聞』(夕刊)、1991年7月10日、1版.
    1 尹乃馨:“玉山会函邀京都大学校长访台”,《联合报》,1995年6月16日,第4版.
    2 陈世昌:“驻日代表处将成立行动小组 推动李总统出席亚太经合会”,《联合报》,1995年7月5日,第4版.
    3 「官房長官、台湾外交部長と政府は接触せず」、『朝日新聞』(夕刊)、1993年2月15日、2版.
    4 「日台実務交流掂へ.台湾外交部長訪日の成果强調」、『読壳新聞』、1993年2月20日、4版.
    5 日本民社党原名民主社会党,1960年社会党右派议员所建立,1969年改称民社党.其对外政策坚持“反共主义”,1994年解散后加入新进党.
    1 張隆義、「日華関係の現況と展望」、『問题と研究』、第21卷4号、1992年1月号、76頁.
    2 杨运忠:“日台关系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第24页.
    3 「訪台の社会党議員 民進党本部を訪問」、『朝日新聞』、1990年8月22日、2版.
    4 張隆義、「日華鬨係の現況と展望」、『問题と研究』、第21卷4号、1992年1月号、77-78頁.
    5 「日台野党議員が初のシソボ」、『每日新聞』、1990年12月11日,2版.
    6 “金丸信将率庞大庆贺团来华 参加李总统就职大典”,《中央日报》.1990年5月12日,第2版.
    7 吴嫒华:“中日外交‘元老联盟'系情况转变”,《联合报》,1990年7月31日,第4版.
    8 马逸文:“日参议员 促仿效美国制定台湾关系法”.《自由时报》,1992年1月30日,第4版.
    1 楊合義、「日華断交二十年の实務的関係」、『問题と研究』、1993年9月号、71頁.
    2 #12
    3 边纬文:“立院外交访日团拜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自由时报》,1993年12月14日,第4版.
    4 羊晓东:“日本‘新党先驱'访华”.《中国时报》,1994年8月31日.第4版.
    5 “日本经团连会长干岩外四今访华”.《中央日报》,1993年11月10日,第1版.
    1 “开先例 日皇明仁会见辜濂松”,《工商时报》,1994年4月7日,第9版.
    2 田中明彦、『日中関係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165-187頁.
    3 于青;“海部首相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 要深入发展日中友好关系”,《人民日报》,1989年8月12日, 第3版.
    1 宋成有、李寒梅等着:《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623页.
    2 徐世刚:“90年代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第64页.
    3 朱文莉:“竞争性的相互依存--冷战终结前后的美日关系”,《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页.
    4[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96页.
    1 何思慎:“‘中国威胁论'与新世纪‘中'日关系初探'.《中国事务》,2002年第7期,第37页.
    2 #12
    3 「中国との信賴醇成措置 安保協議を梭討」、『朝日新聞』(夕刊),1992年8月3日、1版.
    4 #12
    5 何思慎:《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第172页.
    1 「台湾の大手民間银行 東京事務所開設へ 大葴省が申請受理」、『每日新聞』、1990年7月31日、9版.
    2 「東京銀行 台北に駐在員事務所 日中鬨係改善受け 1カ月遲れて開設」、『每日新聞』、1990年8月3日、8版.
    3 通商產業省、『通商白書』、平成三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2年、280-281頁.
    4 通商產業省、『通商白書』、平成四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3年、281-282頁.
    1 辜振甫、郭婉容、中嵨嶺雄、「中華民国台湾の二十年」、『文芸春秋』、第71期2号、1993年2月、320頁.
    2 欧祥义:“日将派次长级官员 二月上旬访台”,《自由时报》.1993年1月10日,第4版.
    3 吴俊珍:“李总统接见日本经团连会长平岩外四 强调:改革须在安定中才有发展”,《自由时报》.1993年11月11日,第4版.
    4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三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2年、222頁.
    5 #12
    6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四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3年,18頁.
    7 外務省、『外交青書』、平成四年版、東京:大葴省印刷局、1993年、190-191頁.
    1 “中日关系有突破性发展”,《中央日报》,1991年5月6日,第1版.
    2 吕乃澄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375页.
    3 井尻秀憲、「台湾経験と冷戰後のァジァ」、東京:勁草書房、1993年、248-249頁.
    4 刘国奋:“台日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3期,第20页.
    5 “我驻东京办事处改名为 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中央日报》,1992年4月29日,第1版.
    6 陈世昌:“驻日代表处挂牌更名”,《联合报》,1992年5月21日,第4版.
    7 「通產省局長 国交断绝後初の訪台 中国に配盧公式凳表せず」、『朝日新聞』、1993年5月20日、12版.
    1 华英惠:“日通商政策局长昨拜会经长”.《联合报》.1993年12月4日,第4版.
    2 陈世昌:“中日关系 放到国际舞台发展”.《联合报》,1992年9月30日.第4版.
    3 华英惠、成章瑜:“江丙坤羽田孜 在摩洛哥会晤”,《联合报》.1994年4月17日,第1版.
    4 秦凤棲:“亚洲奥委会邀请我元首出席广岛亚运 演成政治干涉体育问题”,《中国时报》,1994年8月24日,第4版.
    5 「『徐氏の発言 約束違反た』政府高官が批判」、『朝日新聞』、1994年10月4日、2版.
    6 杨运忠:“日台关系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第27页.
    1 青藤邦彦、「1995年の世界情势と日本」、『世界经濟評論』、1995年3月号、16頁.
    2 竹下派起源于二战后的吉田派,1954年吉田茂引退后分为佐藤(荣作)派与池田(勇人)派.1972年佐藤引退后,田中角荣继任派阀领袖,后因竹下登于1985年2月结为“创政”而形成竹下派,并于1987年7月改称“经世会”,成为当时自民党内拥有113名国会议员的最大派阀.
    3 马玉安:“日本近期调整对台政策的原因和意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19页.
    1 吴寄南:“日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1期,第32页.
    2 #12
    3 #12
    4 吴寄南:“日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1期,第32页.
    5 「中国国民には塞台湾含む」、『朝日新聞』、1992年11月13日、2版.
    6 江静铃:“林金茎:宫泽如继任首相 李总统早已访日”,《中国时报》,1996年5月26日.第4版.
    1 「台湾当局者と 官房長官会食「非正式」と說明」、『朝日新聞』、1992年11月13日、2版.
    2 马逸文:“日参议员 促仿效美国制定台湾关系法”.《自由时报》,1992年1月30日.第4版.
    3 姚介修:“日自民党前干事长绵贯民辅 终于访台”.《自由时报》,1993年1月8日,第4版.
    4 「官房長官、台湾外交部長と政府は接触せず」、『朝日新聞』(夕刊)、1993年2月15日、2版.
    5 「閣僚の訪台实現要望 勞相·通產相」、『日本經济新聞』(夕刊)、1993年7月20日,3版.
    1 “针对日阁员吁解除访台禁令 中共促日遵守双方联合声明”,《中国时报》,1993年7月23日,第4版.
    2 猪口孝、『現代日本政治經济の構図』、東京:柬洋經濟、1983年、18-19頁.
    3 田势康弘、『総理の座』、東京:文春文席、2000年、166頁.
    4 村川一郎、石上泰州、『日本の政党』、束京:丸善、1995年、48頁.
    1 #12
    2 “齐藤邦彦:日本政府不会与台湾展开正式接触”,《自立早报》,1993年11月13日,第6版.
    3 骆文森:“‘台湾是日本最邻近的国家' 日内阁官房长官首开特例以‘国'称呼台湾”.《自由时报》,1993年11月28日,第15版.
    4 粱玉立:“日本通产省通商政策局长 板本吉弘下月初来访”,《中央日报》,1993年11月26日,第2版.
    5 张芳明:“日本外务省态度显示 不再反对阁僚访华”,《中央日报》,1993年11月26日0,第2版.
    6 “羽田抵北京 先后会晤李鹏钱其琛”.《联合报》,1994年1月9日,第10版.
    1 C.S.Ahn,"Government-Party Coordination in Japan's Foreign Policy-Making:The Issue of Permanent Membership in the UNSC",Asian Survey,Vol.37,No.4,April 1997,pp.370-380.
    2 信田智人、『官邸の榷力』、東京:筑摩書房、1996年、215-217頁.
    3 信田智人、『官邸の榷力』、東京:筑摩書房、1996年、216頁.
    4 「台湾閣僚を朝食会に招待」、『朝日新聞』、1994年10月30日、2版.
    1 杨运忠:“日台关系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第26页.
    2 「社党、意外な柔軟さ 会談延期の痛手補ぅ」、『朝日新聞』、1996年6月18日、4版.
    3 “日表示不邀李总统出席亚太经合会”,《中央日报》1995年9月23日,第2版.
    4 佐藤千矢子、「河野外相搭乘機 台北に緊急着陸 台風の影麘て」、『每日新聞』、1994年7月25日、2版.
    5 “日外相重申与台湾限于非官方来往”,《中国时报》,1995年12月20日,第9版.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在台湾岛内征召居民补充兵员,由此产生了服役期间累积的薪饷及私人军邮储金、简易保险等各种债务问题.但是.日本政府一直以《日台条约》中第三条“放弃赔款”为由,拒绝“台箱日军”及家属的补偿要求.
    7 「戰後処理 台湾に350億円返濟方針」、『朝日新聞』、1994年12月15日、1版.
    8 “中日关系史话之七”,《中外杂志》,第55卷第11期,第78页、第85页.
    9 “村山承认日军侵略为中国与亚洲带来灾难”,《中国时报》.1995年5月4日,第9版.
    1 “我驻日代表处综合报告 中日交流有显著进展”,《联合报》,1995年1月1日,第6版.
    1 洪金珠:“日交流协会主办‘日台学者学术研讨会议”,《中国时报》,1995年3月27日,第4版.
    2 “日本学者说 李总统不久可能访日 邱进益:总统目前没有出国计划”,《中央日报》.1991年2月23日,第2版.
    3 “日本学者说 李总统不久可能访日 邱进益:总统目前没有出国计划”,《中央日报》,1991年2月23日.第2版.
    4 “日本‘中国政策'的理念 与北京愈接近 就可与台北愈亲近”,《联合报》,1992年10月24日,第3版.
    1 Warren Christopher,"America's Leadership,America's Opportunity",Foreign Policy,No.98,Spring 1995,p.8.
    1 Department of Defense,"Report on the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March 1,1995,p.10.
    2 晋林波:“美日同盟再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第37页.
    3 Chalmers Johnson and E.B.Keehn,"The Pentagon's Ossified Strategy",Foreign,~ffalrs,Vol.74,Issue.4,Jul/Aug 1995,pp.103-ll4.
    4 「寒(?)とスキ年閒風 日本の戰後五○周年」、『週刊東洋經濟』、1995年6月10号、13-20頁.
    1 「沖縄が告発する『安保再定義』」、『世界』(特集)、1995年12月号、22-59頁.
    2 晋林波:“美日同盟再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第37页.
    3 Joseph s.Nye,"The Case for Deep Engagenent",Foreign Affairs,Vol.74,No.4,July/August 995,p.98.
    4 #12
    5 #12
    1 晋林波:“美日同盟再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第38页.
    2 金熙德:“日美同盟的‘再定义'及其未来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7期,第14页,脚注1.
    3 #12
    1 张蕴岭编:《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61-263页.
    2[日]中村胜范着,钟宪译:《美日台协防内幕》.正文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第8页.
    3 殷燕军,“日本新安全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38页.
    4 王公龙:“对日美同盟‘再定义'的再认识”,《日本学刊》.2002年第5期,第21页.
    1 田鸿雁:“美日强化军事同盟对东亚安全的影响”,《当代亚太》,1999年第9期,第19页.
    2 「日米首腦会談(要旨)」、『朝日新聞』、1999年5月5日、2版.
    2 「問ゎれる中国との関係」、『朝日新聞』、1997年9月24日、3版.
    1 “我将投资琉球十亿美元”,《中国时报》,1996年12月11日,第1版.
    2 刘黎儿:“日本前任官房长官 梶山静六元月悄然访台',《中国时报》,1998年2月5日.第4版.
    3 王瑞堂:“中投 台风 耐斯集团筹建海上乐园”,《经济日报》,1998年5月30日,第12版.
    4 陈令轩:“中投终止投资石垣岛海上乐园”,《经济日报》,1999年6月30日.第4版.
    1.「台湾総统『訪日を希望』」、『朝日新聞』、1994年10月30日、2版.
    2 “产经新闻报导 李总统促日重视台湾战略地位”,《中央日报》.1997年5月19日,第2版.
    3[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4 “日新干线获台湾高铁优先议约机会 北京关切”,《中国时报》,1999年12月31日,第14版.
    1 李登輝、『台湾の主張』、東京:pHP研究所、1999年、184頁.
    2 “石原慎太郎上电视说:讨厌龙应台,要马英九管教”,《联合报》,2000年1月31日.第9版.
    3 李中邦:《日本如何做两岸间的第三者》,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4 西本孝、「総統の訪日急がない」、『読壳新聞』、1996年6月8日、4版.
    5 陈世昌:“与日本国会议员在东京交流 立委转达:我盼与日缔结台湾关系法”,《联合报》,1996年6月28日,第4版.
    6 邹景雯:“李总统指示 加强对日外交工作”.《自由时报》,1998年8月8日,第2版.
    1 “逼美派航母替台解危机”,《星岛日报》,2002年3月25日,第2版.
    2 “传日协调美舰96年驶台海”.《太阳报》,2002年3月26日,第17版.
    3 陈世昌:“美日安保含台湾 秋山主导决策”,《联合报》,2002年3月26日.第9版.
    1 “‘明德案'作供前夕国安密件揭露 李登辉主持‘黑金外交'”,《星岛日报》,2004年2月26日,第2版.
    2 134-參-内閣委員会-1号,平成7年10月19日,日本国会图书馆,http://kokkai.ndl.go.jp/
    3 136-參-外務委員会-2号,平成8年2月22日,日本国会图书馆.http://kokkai.ndl.go.jp/
    4 136-众-外務委員会-4号,平成8年3月13日,日本国会图书馆,http://kokkai.ndl.go.jp/
    5 #12
    1.「『第2 の香港』求むて 『沖绳開発』台湾が期待」、『每日新聞』、1997年9月3日、3版.
    2 #12
    3 张茂森:“日国会跨党派整合对台机构 台日对话管道更畅通”,《自由时报》,1996年12月27日,第6版.
    1 黄贵美:“日小泽一郎:欢迎李总统访日”,《自由时报》,1996年5月12日,第3版.
    2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3 武見敬三、「日台関係」、『台湾百科』、東京:一橋出版、1996年、152頁.
    4 「政治短信:愛知氏らめす訪台」、『朝日新聞』、1997年4月26日、7版.
    5 陈世昌:“日华恳谈会决促成李总统访日”,《联合报》,1997年5月21日,第9版.
    1[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2[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3 张茂森:“日国会对台机构将出现新组合”,《自由时报》,1996年12月27日,第1版.
    1 李建民:《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2 #12
    3 #12
    4[日]中村胜范著.钟宪译:《美日台协防内幕》,正文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第19页.
    5 何思慎:《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第186页.
    6 周永生:“冷战后的日本‘安全外交'”,《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57页.
    1 阎学通等:《中国与亚太安全--冷战后亚太国家的安全战略走向》,时事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2 方正平:“日本社会舆论的变化与中日关系的走向”,《日本研究》,1996年第4期,第43页。
    3 陈世昌:“日吁中共 和平解决台海问题”,《联合报》,1996年4月1日,第2版。
    4 吴献斌:“变化中的中日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8期,第51页。
    1 刘黎儿:“桥本重申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中国时报》,1997年9月7日,第10版。
    2 陈世昌:“李鹏:不能接受美日安保包括台海”,《联合报》,1997年11月13日,第9版。
    1 “美英关注台海局势日本要求中共自制”,《联合报》,1996年3月7日,第1版。
    2 136-参-外务委员会アジア·太平…-5号,平成8年4月10日,日本国会图书馆,http://kokkai.ndl.go.jp/
    3 刘黎儿:“日本走出‘恐共'症 仍将以美马首是瞻”,《中国时报》,1996年4月11日,第9版。
    4 刘黎儿:“日本走出‘恐共'症 仍将以美马首是瞻”,《中国时报》,1996年4月11日,第9版。
    1 刘黎儿:“针对中共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官员公开表态:持理解尊重而非承认态度”,《中国时报》,1996年4月11日,第9版。
    2 「中台纷争時 日本ガ米軍支援 官房长官『台湾海峡も周辺』」、『朝日新闻』、1997年8月18日、1版。
    3 刘文玉:“梶山坚持日美防务范围包括台湾 泰菲舆论谴责日本威胁中国主权”,《人民日报》,1997年8月21日,第6版。
    4 「周辺事態 范囲は『极東』と周辺」、『朝日新闻』、1998年5月23日、1版。
    5 郭崇伦:“沼田谈话将成日对台基调?”,《中国时报》,1998年11月27日,第14版。
    6 “长荣飞大阪 明年元月15日首航”,《经济日报》,1997年10月16日,第1版。
    7 “日将承认我护照 直接签证”,《中国时报》,1997年7月26日,第1版。
    8 何思慎:《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第215页。
    1 胡玉立:“我促日本限期予我驻日机构人员礼遇”,《联合报》,1996年5月26日,第4版。
    2 梁玉立:“日拒改善我驻在机构待遇 我决取消日驻华人员部分优惠”,《中央日报》,1996年10月2日,第2版。
    3 华英惠:“我高官赴日 不得会见记者与日本高官”,《联合报》,1997年9月3日,第4版。
    4 Tomohito Shinoda,"Japan's Decision Making Under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Asian Survey,Vol.Ⅷ,No.7, July 1998,p.715.
    1 何思慎:“慎思日本鹰派的新保守路线”,《中央日报》,1998年1月11日,第7版。
    2[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3 陈世昌:“日要求中共‘自我约束'演习行动”,《联合报》,1996年3月3日,第1版。
    4 「日中外相会谈 踏み込んだ主张の応酬」、『朝日新闻』、1996年4月1日、2版。
    1 刘黎儿:“日支援美 用武范围及于台湾”,《中国时报》,1997年4月10日,第1版。
    2 何思慎:《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第193页。
    3 张所鹏:“日法律层面考虑李总统往访”,《中央日报》,1997年4月27日,第6版。
    4 「台湾帰属の明言回避に腐心」、『朝日新聞』、1997年8月27日、1版。
    5 岡本行夫、「講演録-複雑に络み合う日米中関係の新展開」、『世界週報』、1997年6月3日、12-17頁。
    1 「中台紛争時 日本が米軍支援 官房長官『台湾海峡も周辺』」、『朝日新聞』、1997年8月18日、1版。
    2 刘黎儿:“桥本访问大陆 与李鹏会谈 围绕台湾问题”,《中国时报》,1997年9月5日,第9版。
    3 谢幸吟:“日恢复免签 定下月实施”,《中央日报》,1998年3月26日,第3版。
    4 “日参院通过承认我护照”,《自由时报》,1998年4月12日,第1版。
    1 1991年6月,鉴于从台湾地区到日本从事“风俗”行业的女性日益增加,日本政府取消了台湾旅客“七十二小时过境签证”的措施。
    2 陈世昌:“小渊吁两岸和平对话 日本不干涉”,《联合报》,1998年8月11日,第4版。
    1 “社论:日本小渊内阁的政经挑战”,《中央日报》,1999年1月20日,第2版。
    2 #12
    3 「周辺事態 『地理的要素含む』 政府特定地域はきず」、『朝日新聞』、1999年1月27日、1版。
    4 「『後方支援』『周辺事態』統一見解 收拾急いだ政府」、『読壳新聞』、1999年1月27日、2版。
    5 “一九九九年世界大事记(上)”,《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1期,第28页。
    6 杨菁菁、苏永耀:“日本大幅放宽对台签证规定”,《自由时报》,1999年8月17日,第1版。
    1 何思慎:《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华政策(1945-1997)》,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第216页。
    2 马世琨、张勇:“各国纷纷重申‘一个中国'立场”,《人民日报》,1999年7月23日,第6版。
    3 小池百合子曾任自民党议会上院议员、日本新党副代表干事、小泉纯一郎内阁环境大臣、安倍晋三内阁防卫大臣、首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现属町村派,善于审时度势,有日本政坛“候鸟”之称。她的名字曾在台湾当局“国安局”密帐中频繁出现,但并非“明德小组”的日方成员。1998年11月,李登辉特邀小池出席其与曾文惠金婚纪念派对,小池献唱一首日本歌曲予以祝贺,令李眉开眼笑,其与李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小池曾多次赴台,每次赴台均与李单独会面,李则指示国安局以“明德15号”的名义,动用密帐基金报销小池在台旅游和购物等所有开支。小池也“投桃报李”,极力支持李赴日大搞“台独”活动。参见:“挪用明德基金接待兼送礼 李登辉与日女议员交情深”,《星岛日报》,2004年2月27日,第4版。
    4 清水勝彦、「『台湾は国家』見解 石原知事現地報道陣に」、『朝日新聞』、1999年11月14日、2版。
    1 邱慧君:“石原:台湾行关心震灾”,《中央日报》,1999年11月15日,第2版。
    2 刘黎儿:“石原访台 北京反应强烈”,《中国时报》,1999年11月17日,第14版。
    3 「『石原発言は個人の見解』都知事訪台で首相」、『朝日新聞』、1999年11月18日、2版。
    4[新]卓南生:《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日本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79页。
    1 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1页。
    2[日]中嶋岭雄:“日本如何对应台湾和中国”,冈崎久彦、中嶋岭雄、渡边利夫、小岛朋之、江畑谦介,《2005年美日中决胜台湾》,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第58页。
    3 1985年3月,时任“副总统”的李登辉在赴中南美洲访问途中曾过境日本72个小时。在那次过境期间,李认识了后成为其“至友”的日本教授中嶋岭雄。当时两人曾在饭店针对中嶋所著的《文明再铸造的中国》有过热烈的辩论,从而建立起“惺惺相惜”的感情。中嶋主导召开的“亚洲展望研讨会”轮流在日、台举行了十二年,曾千方百计想要邀请李登辉出席在日会议,但都没有成功。参见陈世昌:“赴日行路迢迢 李登辉偿宿愿 签证案终拍板 这一天等了十二年”,《联合报》,2001年4月21日,第2版。
    4[日]长谷川庆太郎、中嶋岭雄著,赖清松译:《后李登辉时代风云》,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第42页。
    5 “大陆学者:李访日比访美更严重”,《中国时报》,2001年4月22日,第3版。
    1 #12
    1 陈世昌:“台海危机 升高日本对中共危机感”,《联合报》,1996年4月5日,第10版。
    2[新]卓南生:《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日本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80页。
    3 #12
    4[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1[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235-236页。
    2 本图系参考2001年4月间日本主要报纸新闻、台湾学者刘冠初的论文《从李前总统访日看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等资料综合整理而成。
    1 #12
    1 田中明彦、「米国新政榷『知日派』の現代的意味」、『中央公論』、2001年3月号、42-45頁。
    2 王帆:“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33页。
    3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ember 2002,p.26.
    4 "U.S.Strategy for A Changing Asia",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315/MR1315.ch3.pdf.
    5 Sako Sefiani,"U.S.plays the Japan card against China",March 23,2005,http://www.workers.org/2005/world/japan-china-0331
    6 "Ambassador Schieffer Speaks at Japan National Press Club",http://tokyo.usembassy.gov/e/p/tp-20061027-71.html
    7 Interview of Richard Armitage,"With US or Without US:Extended Interviews",BBC Radio,April 10,2002,http://www.bbc.co.uk/radio4/news/withus/armitage.pdf,p.2.
    8 Office of the Vice-President,"Remarks by the Vice-President at the Washington Post,Yomiuri Shimbun Symposium",Tokyo,April 13,2004,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4/04/20040413-3.html
    1 中村勝范、楊合義、淺野和生、『日米同盟と台湾』、東京:早稻田出版、2003年、62頁。
    2 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February 6,2006,p.6.
    3 何卫刚:“美国亚太战略解析”,《当代亚太》,2004年第11期,第9页。
    1 "Joint Statement:The Japan-U.S.Alliance of the New Century",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6/06/20060629-2.html
    2 “安倍与切尼表示将加强日美同盟关系”,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21/content_5761741.htm
    3 #12
    4 #12
    1 #12
    2 #12
    1 #12
    2 「内阁に外交安保战略会议」、『日本经济新闻』、2002年11月29日、2版。
    3[日]谷口诚:“没有自主的、多方位的外交,日本没有未来--对日本外交的建议”,《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第5页。
    1 #12
    2 高科:“愤怒与冲突背后的博弈--2005年中日、韩日关系中的全面较量”,《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2期,第33页。
    3 胡继平:“美日‘共同战略目标'与日本涉台立场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第35页。
    4 「陸自防衛计画判明」、『朝日新闻』、2005年9月26日、1版。
    1 防衛白书、平成19年版、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7/w2007_00.html
    2 陈世昌:“日外相:台湾,美日安保范围”,《联合报》,2005年5月1日,第2版。
    3 吴典蓉:“陈水扁:多元出击 融入国际公民社会”,《中国时报》,1999年11月29日,第4版。
    1 李明贤:“我政府表示哀悼”,《中央日报》,2000年5月15日,第5版。
    2 事務次官会見記録(平成12年6月6日)、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kaiken/jikan/j_0006.html#1-E
    3 李明贤:“日拒张俊雄弔小渊 我改由彭明敏替代”,《中央日报》,2000年6月6日,第4版。
    1 「江主席の侧近ら 来月上旬に来日 首相と会談へ」、『朝日新聞』、2000年3月24日、2版。
    2 矢島诚司、野口東秀、「新台湾政榷(4) 名簿に多数の知日家」、『產经新聞』、2000年5月24日、4版。
    3 张茂森:“李登辉访日本 驻日代表罗福全表乐观”,《自由时报》,2000年7月15日,第4版。
    4 “主流联盟访日展开拜会”,《中央日报》,2000年8月8日,第4版。
    1 “我国与日本关系之现况及展望”,台湾“立法院公报”,2002年3月27日。
    2 刘黎儿:“断交30年 罗福全:新台日关系 追求共同利益”,《中国时报》,2002年9月28日,第11版。
    3 近藤伸二、「日台議员连盟 台北で结成式 自民若手ら参加」、『每日新聞』、2001年8月25日、5版。
    1 “对日工作专案小组”成立时间有多种版本。2002年3月7日,台湾“外交部”发表的《我国与日本关系之现况及展望》中指出“总统府于去年(2001年)5月成立对日工作专案组”。因此,本文将时间定为2001年5月。
    2 李顺德:“陈总统决提升对日关系层级”,《经济日报》,2002年2月8日,第6版。
    3 陈世昌:“外交部推动与日签署贸易协定”,《联合报》,2002年3月28日,第4版。
    4 李宗祐:“萧万长今赴日建立新交流管道”,《中国时报》,2003年8月18日,第6版。
    5 徐启新:“日台关系急剧升温的特点和背景”,《日本学刊》,2003年第1期,第110页。
    6 陈世昌:“外交部推动与日签署贸易协定”,《联合报》,2002年3月28日,第4版。
    1 郭琼俐:“罗福全提经济‘联日抗共'”,《联合报》,2002年4月30日,第4版。
    2 日本のFTA戰略、平成14年10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fta/policy.html
    3 经济外交(WTO·FTA)に関する意識調查、平成15年2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wto/2003ec.html
    4 萧旭岑:“‘日与我签自贸协定态度趋保留'”,《联合报》,2002年11月16日,第15版。
    5 徐启新:“日台关系急剧升温的特点和背景”,《日本学刊》,2003年第1期,第110页。
    1 廖书贤:“维持台海和平 美日台共同利益”,《自由时报》,2001年2月8日,第15版。
    2 张茂森:“日美同盟强化 台湾利益浮现”,《自由时报》,2001年3月26日,第2版。
    3 峯岸博、「防衛指针周辺事態 日本の见解に理解 台湾次期总统」、『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5月2日、1版。
    4 王平宇:“许水德:台日交流有成长空间”,《自由时报》,2003年9月16日。第2版。
    5 卢德允:“江春男才赴日 内田就来关切”,《联合报》,2003年12月31日,第4版。
    6 杨佩玲:“大选公投议题 绿军安外攘内 彭明敏林诚一密访日本”,《中国时报》,2004年2月21日,第4版。
    1 “日本政府发布政令 自26日起以29天短期停留为目的者”,《台湾日报》,2005年9月17日,第5版。
    2 刘永祥:“外交部成立日本事务会”,《联合报》,2005年10月19日,4版。
    3 “陈水扁当选总统 东京担心两岸紧张化”,《中国时报》,2000年3月23日,第14版。
    4 张茂森:“阿扁当选 日本政界反应两极化”,《自由时报》,2000年3月27日,第4版。
    1 “中共阻挠日本政党祝贺团访台”,《联合报》,2000年3月30日,第13版。
    2 「陳政权との『付き合う』悩む与野党」、『朝日新闻』、2000年3月24日、2版。
    3 施钰文:“陈水扁:台湾日本共谋亚太和平”,《中央日报》,2000年4月1日,第3版。
    4 #12
    5 #12
    1 山本秀也、「陳台湾总统きよう就任 对中关系言及が焦点 石原都知事台北入り」、『产経新闻』、2000年5月20日、1版。
    2 李季光:“陈总统请石原 协助李登辉访日”,《自由时报》,2000年5月23日,第3版。
    3 矢岛诚司、「『親中派』含あ数十人 国会議員訪台ラツシコ」、『产経新聞』、2001年8月26日、3版。
    4 #12
    5 矢岛诚司、「加藤氏の講演 台湾聽衆反発」、『产経新聞』、2001年8月31日、3版。
    6 矢岛诚司、「[親中派』含め数十人 国会議員訪台ラツシコ」、『產経新聞』、2001年8月26日、3版。
    1 徐之先编:《中日关系三十年》,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392页。
    2 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3 何思慎,“日本政界的世代交替对新世纪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全球化、民主化下日本与东亚关系论文集》,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第69页。
    4 参议员三本一太个人网页:http://www.ichita.com/
    5 刘黎儿:“断交30年罗福全:新台日关系追求共同利益”,《中国时报》,2002年9月28日,第11版。
    1 岡田充、『中国と台湾 对立と共存の両岸関係』、東京:大進堂、2003年、218页。
    2 #12
    3 岡田充、『中国と台湾 对立と共存の両岸関係』、東京:大進堂、2003年、219页。
    4 李中邦:《日本如何做两岸间的第三者》,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4页。
    5 王建民:“民进党积极加强台日关系的心路历程”,http://www.china.org.cn/chincse/2003/Sep/401221.htm
    6 “日拒发李登辉签证”,《中央日报》,2002年11月15日,第4版。
    7 「民主、『アジア重视』强调 访中团中国、『台湾』理解诉え」、『朝日新闻』、2003年12月23日、4版。
    1 张茂森:“日本台湾安保经济研讨会:日台军事交流已刻不容缓”,《自由时报》,2005年10月28日,第6版。
    2 张茂森:“日国会议员:反分裂法世界笑柄”,《自由时报》,2005年2月5日,第4版。
    3 张茂森:“日本台湾安保经济研讨会:日台军事交流已刻不容缓”,《自由时报》,2005年10月28日,第6版。
    4 田村宏嗣、「水野元政務官ら 台湾总统と会见」、『朝日新闻』、2002年9月25日、4版。
    5 萧旭岑:“日与我签自由贸易协定 态度趋保留”,《联合报》,2002年11月16日,第15版。
    6 田丽红:《台日国会交流的发展与现况考察》,2004年2月25日,第10页。
    7 田村宏嗣、「麻生政调会长ら 陳总统と会见」、『朝日新闻』、2003年4月29日、4版。
    1 “北京抗议不为所动 前日相森喜朗明访台”,《中国时报》,2003年12月24日,第6版。
    2 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3 张茂森:“日执政党年轻议员成立日台联盟”,《自由时报》,2006年4月27日,第2版。
    4 廖书贤:“后冷战时代的日台关系:从经贸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3年第7期,第232页。
    5 张茂森:“日本地方反台议员下月底结盟”,《自由时报》,2003年7月22日,第2版。
    1 张茂森:“台裔议员日下美香 支持加强交流”,《自由时报》,2004年8月16日,第5版。
    2 “石原:反分裂法制造事端”,《自由时报》,2005年3月5日,第4版。
    3 张茂森:“学者版台湾关系法草案出炉”,《自由时报》,2005年10月12日,第5版。
    4 张茂森:“日法学教授浅野和生:台日关系须受法律保障”,《自由时报》,2005年10月12日,第5版。
    1 #12
    2 徐德荣、向冬梅:“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及其动因”,《当代亚太》,2002年第7期,第50页。
    3 小泉总理大臣演锐、「アジアの新世纪-挑战と机会」、平成14年4月12日、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4/ekoi_0412.html
    1 「『中国信赖できめ』55%」、『読壳新闻』、2002年9月11日、1版。
    2 読壳新闻政治部、『外交を喧嘩した男 小泉外交2000日の真実』、東京:新潮社、2006年、254页。
    3 陈世昌:“小泉遭羞辱 日阁员齐轰中共”,《联合报》,2005年5月25日,第13版。
    4 “中国外交部发表抗议声明”,《澳门日报》,2006年8月16日,第4版。
    1 林朝亿:“推展日台关系 日外务省政务官为访台赌上宦途”,《台湾日报》,2002年8月11日,第1版。
    2 「水野外務政務官 官房長官に辞意」、『朝日新聞』、2002年8月22日、4版。
    2 「水野外務政務官 大臣に辞表提出」、『朝日新聞』、2002年8月26日、2版。
    3 #12
    4 田村宏嗣、「水野元政務官ら 台湾总统と会見」、『朝日新聞』、2002年9月25日、4版。
    5 刘黎儿:“断交30年 罗福全:新台日关系 追求共同利益”,《中国时报》,2002年9月28日,第11版。
    6 「『行動計画』外務省発表 人事に競争原理」、『朝日新聞』、2002年8月22日、1版。
    1 岡本行夫、「外務省行動計画 競争入れ意識改革を 国益把握の努力必要」、『朝日新聞』、2002年8月22日、4版。
    2 「外務省改革の主眼は中国政策」、『世界週報』、2002年9月17日、8頁。
    3 「外務省改革の主眼は中国政策」、『世界週報』、2002年9月17日、7頁。
    4 #12
    5 「外務省·幹部訪台の内規見直しへ」、『朝日新聞』、2002年11月22日、2版。
    6 陈世昌:“日课长级官员开放访台”,《联合报》,2002年11月28日,第13版。
    1 「台湾駐在武官 中台紧張の渦にもまれ」、『朝日新聞』、2004年3月22日、1版。
    2 陈世昌:“共利共需,台日互动暗藏合作契机”,《联合报》,2003年1月22日,第2版。
    3 外交政策評價ハネル報告書、http://www.mofa.go.jp/mofaj/annai/honsho/kai_genjo/etc.html
    4 “日要求我撤钓鱼台地籍登记”,《中国时报》,2004年4月17日,第13版。
    5 “游锡堃班机避风 意外过境琉球”,《中央日报》,2004年8月26日,第4版。
    6 李中邦:《日本如何做两岸间的第三者》,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1 内田胜久、『大丈夫か、日台関係』、東京:產経新聞社、2006年、153-160頁。
    2 陈世昌:“日本关切我公投 断交以来首见”,《联合报》,2003年12月30日,第1版。
    3 内田胜久、『大丈夫か、日台関係』、東京:產経新聞社、2006年、192-193頁。
    1 卢德允:“内田胜久再传达关切公投”,《联合报》,2004年1月7日,第2版。
    2 陈世昌:“日对我公投再表关切”,《联合报》,2004年2月5日,第1版。
    3 “日拒发李登辉签证”,《中央日报》,2002年11月15日,第4版。
    4 #12
    5 岡田充、『中国と台湾 对立と共存の両岸関係』、東京:大進堂,2003年、227頁。
    6 「李前台湾总统にビザ 年末年始の观光許容 政府凳給へ」、『朝日新聞』、2004年12月17日、2版。
    7 「李登輝氏へのビザ発给不变 小泉首が強調」、『產経新聞』、2004年12月21日、4版。
    8 #12
    1 黄菁菁:“‘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访日'李登辉抵日 盼赴靖国祭胞兄”,《中国时报》,2007年5月31日,第13版。
    2 外交青書、2006年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6/pdf/index.html
    3 「公務台湾訪問 课長含め容認 外務省が真新内規」、『朝日新聞』、2002年11月27日、4版。
    4 陈世昌:“断交后 头一遭 日副大臣 访台见扁”,《联合报》,2006年9月12日,第13版。
    5 #12
    1 管克江:“日本新内阁很特别”,《环球时报》,2001年5月1日,第2版。
    2 2001年9月12日,田中外相擅自先行向外透露美国国务院避难场所的机密情报,引发美国政府、小泉首相的不满;同年11月1日,田中外相为了寻找一枚遗失的戒指而延迟与伊朗外长会晤的时间达半小时之久;2002年1月21日,外务省以日本两个非政府(NGO)组织资格不足参加为援助阿富汗重建而召开的国际会议,引起国内媒体的强烈批评,田中外相亲自干预允许参加。但NGO组织表示是外务省政务次官铃木宗男施加了压力,随后田中外相予以肯定,但是外务次官野上义二却反复模糊其词,导致该问题陷入“罗生门”局面。
    1 「外務省改革の主眼は中国政策」、『世界週报』、2002年9月17日、8页。
    2 “日本首次支持台湾加入WHO”,《中国时报》,2002年5月15日,第4版。
    3 “自由贸易协定洽签层级拉高 日政府决改采官方交涉”,《自由时报》,2002年7月19日,第3版。
    1 徐海燕:“李登辉访日与日推行南下战略新动向”,《两岸关系》,2005年2月,第30页。
    2 曹鹏程:“日本此举令我愤怒”,《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4日,第1版。
    3 “华邮:美日定明协议宣布 台海共同战略目标”,《中央日报》,2005年2月19日,第4版。
    4 陈世昌:“日外相:台湾,美日安保范围”,《联合报》,2005年5月1日,第2版。
    5 陈世昌:“日相:对两岸带来负面影响”,《联合报》,2005年3月15日,第3版。
    6 #12
    1 #12
    2 张茂森:“赴日免签 台湾全民一心达阵”,《自由时报》,2005年9月26日,第4版。
    3 “日外相称台湾为国家 随后澄清指的是地区”,《中央日报》,2006年3月10日,第4版。
    4 陈世昌:“断交后 头一遭 日副大臣 访台见扁”,《联合报》,2006年9月12日,第13版。
    1 李中邦:“日本教台湾搞和平独立--前驻台‘大使'内田胜久的真心话”,《海峡评论》,2007年第9期,第57页。
    2 陈世昌、蓝孝威:“温家宝融冰 确认战略互惠关系”,《联合报》,2007年4月12日,第13版。
    3 河崎真澄、「李登輝氏、来年4月访日に意欲」、『产经新闻』、2005年11月2日、5版。
    1 王少普:“日本战略选择的结构性矛盾与中日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8页。
    2[日]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国同盟》,晨星出版社,1999年,第199页。
    1 “美日台三边对话 台湾若被併美日战略受创”,《台湾日报》,2003年8月25日,第1版。
    2 彭威晶:“西太平洋安保研讨会登场”,《联合报》,2002年8月18日,第4版。
    1 王屏:“东亚合作 寻求共赢”,《参考消息》,2004年11月4日,第15版。
    2 内田胜久、『大丈夫か、日台関係』、東京:产经新闻社、2006年、191页。
    1 北岡伸一、「日本外交の中の中国、台湾」、『東アジア』、1996年、No.345、21页。
    1 “日本学者说 李总统不久可能访日 邱进益:总统目前没有出国计划”,《中央日报》,1991年2月23日,第2版。
    2 杨运忠:“日台关系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第27页。
    3 #12
    1 任晓、胡泳浩:《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页。
    1 刘黎儿:“东大教授若林正丈:台日关系维持七二体制 民间实质往来将深化 日对台外交需更具弹性”,《中国时报》,2002年9月29日,第11版。
    2 许瑜菁:“福田:盼台中日三边等距”,《民众日报》,2007年9月24日,第3版。
    3 唐靖:“小泉大摆相位接班迷魂阵”,《国际金融报》,2005年11月4日,第14版。
    4 杨佩玲:“金田秀昭:日台应发展1.5轨交流协盟关系”,《中国时报》,2004年10月3日,第11版。
    1 “日本拿东海牵制中国”,《环球日报》,2005年7月22日,http://www.sznews.com/n3/cal753739.htm
    2 金熙德、冯昭奎、王新生、崔世广:《再生下是衰--21世纪日本的抉择》,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56页。
    3[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1 Masashi Nishihant,"Japan's Receptivity to Conditional Engagement",in James Shinn ed.,Weaving the Net:Conditional Engagement with China,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6,pp.178-179.
    1 #12
    2 #12
    3 #12
    1 #12
    2 #12
    1[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2 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第16页。
    1[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前言。
    1 任晓、胡泳浩:《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2 #12
    3 #12
    4 廖书贤:“后冷战时代的日台关系:从经贸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3年第7期,第231页。
    1 #12
    2[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主编:《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3 “日本拿东海牵制中国”,《环球日报》,2005年7月22日,http://www.sznews.com/n3/cal753739.htm
    1 金熙德、冯昭奎、王新生、崔世广:《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56页。
    1 秦孝仪编:“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第800-803页。
    1 李广民:“美日同盟涉台条款溯源”,《日本学刊》,2005年第6期,第70页。
    1 “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联合新闻公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wjbzlcf200704/zxxxyy/t310504.htm
    2 “2006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http://news.xinhuanet.com/fomme/2007-01/16/content_5613639.htm
    1[日]国分良成:“日中关系30年”,《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第21页。
    1 林晓光:“福田丸扬帆起航 观日本欲向何方”,《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42页。
    1 “安倍与切尼表示将加强日美同盟关系”,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21/content_5761741.htm
    2 防衛白书、平成19年版、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7/w2007_00.html
    3 黄菁菁:“产经:日不支持台独非反对”,《联合报》,2008年1月1日,第17版。
    1 “日‘游走两岸'露野心”,《大公报》,2006年11月30日,第31版。
    2 黄菁菁:“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访日'李登辉抵日 盼赴靖国祭胞兄”,《中国时报》,2007年5月31日,第13版。
    3 许瑜菁:“福田:盼台中日三边等距”,《民众日报》,2007年9月24日,第3版。
    4 内田胜久、『大丈夫か、日台関係』、东京:产経新闻社、2006年、81-82页。
    1 刘黎儿:“东大教授若林正丈:台日关系维持七二体制 民间实质往来将深化 日对台外交需更具弹性”,《中国时报》,2002年9月29日,第11版。
    1[日]国分良成:“日中关系30年”,《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第21页。
    2 #12
    3[日]本泽二郎著,吴寄南译:《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1 本参考文献包括正文注释中已出现的著述,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本书没有引述但对作者观点产生影响的相关著述。
    刘建飞.中美日战略关系演变1899-199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吕耀东.冷战后日本的总体保守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马黎明.当代日本与中日关系[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马树礼.使日二十年[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7.
    彭曦,汪丽影,汪平.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任晓,胡泳浩等.中美日三边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阮次山.透视日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宋成有,李寒梅.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孙承.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汪伟民.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以美日、美韩联盟研究为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王俊彦.战后台日关系秘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吴寄南.日本新生代政治家:21世纪“日本丸”掌舵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徐宗愁.日本情结--从蒋介石到李登辉[M].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
    许介鳞.李登辉与台湾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臧士俊.战后日、中、台三角关系[M].台北:前卫出版,1997.
    张耀武.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张蕴岭.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赵全胜.日本政治背后的政治--兼论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与中日关系[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郑海麟.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论集[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
    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峰编.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陈峰编.日本社会政治生态变化与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胡令远、徐静波编.国际化:岛国日本的历史选择[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金熙德编.21世纪的中日关系[M].重庆出版社,2007.
    吕乃澄编.大棋局--中美日关系风云五十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田桓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张炎宪编.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M].台北:吴三连基金会出版,1996.
    陈俦美编.转换期的东亚与台日中关系:三十年的分析与展望[M].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3.
    蒋立峰编.21世纪的日本:政治外交发展趋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日]本泽二郎.日本政界的“台湾帮”[M].吴寄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日]长谷川庆太郎,中嵨岭雄.后李登辉时代风云[M].赖清松译,台北:先智出版公司,2001.
    [日]冈崎久彦、中嵨岭雄、渡边利夫、小岛朋之、江畑谦介.2005年美日中决胜台湾[M].林玉佩,周素芬译,台北:先智出版公司,2001.
    [日]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国同盟[M].李毓昭译,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
    [日]浦野起央.21世纪亚洲的选择[M].梁云祥、梁星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日]若宫启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日]松村劭.1999远东有事爆发[M].廖为智译,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M].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日]中村胜范.日美台协防内幕[M].钟宪译,台北:正文书局,2000.
    [日]五百旗头真编.日本外交史1945-2005[M].吴万虹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美]肯尼迪·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美]米尔顿·埃兹拉蒂.变--日本变局将如何改变世界均势[M].沈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德]杜浩.冷战后的中日安全关系[M].陈来胜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新]卓南生.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日本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2
    村山岐夫、『日本の行政』、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年。
    村山一郎、『日本の政策決定過程』、東京:行政、1985年。
    読壳新聞政治部、『外交を喧嘩した男 小泉外交2000日の真实』、東京:新潮社、2006年。
    渡边昭夫、『日本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
    #12
    岡田充、『中国と台湾 对立と共存の両岸関係』、東京:大進堂、2003年。
    高木誠一郎等編、『脱冷戰期の中国外交とアジア·太平洋』、東京:日本国际問題研究所、2000年。
    館沢貢次、『台湾』、東京:ばる出版、2001年。
    後藤田正晴、『内閣官房長官』、東京:講談社、1989年。
    家近亮子、『日中関係の基本構造2つの問題点·9つの決定事項』、東京:晃洋書房、2003年。
    金美龄、深田佑介、「鍵は『台湾』にあり!」、東京:文芸春秋、1996年。
    井尻秀憲、『台湾經驗と冷戰後のアヅア』、東京:勁草書房、1993年。
    #12
    #12
    #12
    内田胜久、『大丈夫か、日台関係』、東京:產經新聞社、2006年。
    浅井基文、『外交官』、東京:講談社、1991年。
    橋本光平编、『日本の外交政策決定要因』、PHP研究所、1999年。
    若林正丈、「転形期の台湾-『脱内戰化』の政治」、東京:田畑書店、1989年。
    若林正丈、『台湾 分裂国家と民主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若林正丈、『台湾』、東京:ちくま新書、2001年。
    山本勳、『中台関係史』、東京:藤原書店、1999年。
    #12
    孫崎享、『日本外交 現場からの証言』、東京:中央公論、1993年。
    田村重信、豐島典雄、小枝義人、『日華断交と日中国交正常化』、東京:南窓社、2000年。
    田勢康弘、『総理の座』、東京:文春文庫、2000年。
    田中明彦、『日中関係--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丸山勝、山本勳、『中台関係と日本』、東京:藤原書店、2001年。
    #12
    西川吉光、『日本の外交政策-現状と課題、展望』、東京:学文社、2004年。
    信田智人、『官邸の权力』、東京:筑摩書房、1996年。
    許世楷、盧千患、『台湾は台湾人の国』、東京:株式会社はまの出版、2005年。
    緒方貞子、『戰後日中、米中関係』、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伊藤潔、『台湾』、東京:中央公論、2000年。
    殷允芃编、丸山勝訳、『台湾の歷史:日台交涉の三百年』、東京:藤原書店、1996年。
    宇野精一郎编著、『孫文から李登輝へ:日華八十年の軌跡』、東京:早稻田出版株式会社、1992年。
    中川昌郎、『李登輝から陳水扁へ 台湾の動向1995-2002』、東京:交流協会、2003年。
    #12
    中村勝範、[日本と台湾の過去·現在·未来』、台海:淡江大学出版セソタ一、2000年。
    #12
    #12
    中村勝範、楊合義、浅野和生、『日米同盟と台湾』、東京:早稻田出版、2003年。
    中嶋嶺雄、『21世紀は日本、台湾、韓国だ』、東京:第一企画出版、1986年。
    #12
    猪口孝、『日本のアジア政策』、東京:NTT出版株式会社、2003年。
    佐藤诚三郎、松崎哲久、『自民党政权』、東京:中央公論社、1986年。
    Denny Roy,The New Security Agenda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
    Go Ito,Alliance in anxiety:Detente and the Sino-American-Japanese triangle,New York:Routledge,2003.
    Greg Austin and Stuart Harris,Japan and Greater China:Political Economy and Military Power in the Asian Century,London:C.Hurst,2000.
    Kenneth W.Thompson,MD Lanham,China,Taiwan,Japan,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worl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Marie Soderberg,ed.,Chinese-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Complementary and Confilict,London;Routledge,2002.
    Maysing H.Yang,ed.,Taiwan's Expanding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New York:M.E.Sharpe Inc.,1997.
    Michael Green,ed.,The U.S.-Japan Alliance:Past,Present and Future,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99.
    Michael Heazle,Nick Knight,ed.,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reating a Future Past? Cheltenham,UK;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c2007.
    Ming Wan,Sino-Japanese Relations:Interaction,Logic,and Transformation,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2006.
    Takashi Inogichi,Japa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ulder:Westview Press;London:Pinter,1991.
    Yutaka Kawashima,Japanese Foreign Policy at the Crossroads:Challenges and Op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s Press,c2003.
    Peter Drysdale and Dong Dong Zhang,ed.,Japan and China:Rivalry or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2000.
    Michael J.Green,Japan's Reluctant Realism:Foreign Policy Challenges in an Era of Uncertain Power,New York:Palgrave,2001.
    Linus Hagstrom,Japan 'S China policy:a relational power analysis,London;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5.
    Takashi Inognchi,ed.,Japan's Asian Policy:Revival and Respons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
    Caroline Rose,Sino-Japanese Relations:Facing the Past,Looking to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5.
    陈永明.日本加强与台湾关系的原因及影响[J].当代亚太,2006,2:51-56.
    范跃江.试析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台湾情结”[J].日本学刊,1999,2:24-35.
    胡继平.美日“共同战略目标”与日本涉台立场变化[J].现代国际关系,2005, 3:35-38.
    雷慧英.“大国意识”下的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J].台湾研究集刊,2003,3:60-65.
    李鹏.日本对台海安全的战略考虑及其影响[J].台湾研究集刊,2003,4:19-27.
    马玉安.日本近期调整对台政策的原因和意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3:18-22.
    孙云,董云.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1,1:18-24.
    王公龙.日本对台政策调整中的美国因素[J].日本学刊,1999,6:32-42.
    吴寄南.日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台湾研究集刊,1992,1:31-35.
    吴寄南.日台军事互动的现状、背景及未来走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6,9:56-63.
    吴寄南.新世纪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其影响[J].台湾研究集刊,2006,3:25-33.
    吴万虹.日台关系的新走向[J].日本学刊,2005,2:24-31.
    杨运忠.日台关系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J].日本学刊,1996,3:24-37.
    殷燕军.日本对台湾海峡介入政策的变迁[J].日本学刊,1997,6:16-26.
    张进山.日本政界“台湾帮”的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1,2:19-34.
    张耀武.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J].日本学刊,2001,3:15-27.
    蔡增家.美日2+2安保咨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响[J].展望与探索,2005,3:1-5.
    何思慎.“中国威胁论”与新世纪“中”日关系初探[J].中国事务,2002,7:41-47.
    何思慎.敌乎?友乎?冷和局面下的中日关系[J].展望与探索,2004,9:6-9.
    廖书贤.后冷战时代的日台关系:从经贸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J].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3,7:225-248.
    廖书贤.论日本反恐机制与日台安全合作[J].国防政策评论,2002,1:24-40.
    刘冠初.从李前总统访日看日本外交决策过程[J].问题与研究,2001,5:1-21.
    坪田敏孝.冷战后中华民国与日本的互动关系[J].问题与研究,1996,10:33-44.
    芮正皋.中华民国务实外交的回顾与展望[J].问题与研究,1993,4:33-49.
    杨志恒.台日渔场冲突与日中台关系[J].展望与探索,2005,7:1-5.
    赵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关中共或美国优先之争论--兼论日、中、台新安全架构[J].问题与研究,2004,1:83-104.
    庄文一.从孤雏到伙伴--台湾在后冷战中日台三边关系中的角色提升[J].展望与探索,2006,4:50-64.
    「外務省改革の主眼は中国政策」、『世界週報』、2002年9月17日。
    #12
    #12
    #12
    伊藤剛「中国の『周辺外交』と日台関係」『政經論叢』、Vol.74、2006年3号。
    井尻秀憲「中国外交の『变化』と日中台関係の新思考」『東亞』、2003年6月号。
    井尻秀憲「陳水扁新総統誕生と米中台関係」『東亞』、2000年5月号。
    井尻秀憲「日中台関係への新視角」、愛知大学現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2001年。
    #12
    #12
    #12
    #12
    #12
    高橋政陽「歷史検証の上に日台関係の将来像を描け」『東亞』、2003年6月号。
    #12
    #12
    国分良成「日本研究所·对日意識調查の読み方」『東亞』、2003年2月号。
    小島朋之「『日中接近』を阻む反日感情」『東亞』、2003年12月号。
    #12
    須藤真志「台湾の新政榷と日台関係」『問題と研究』、2000年第29卷11号。
    清水麗「日台航空路断絕の政治過程」『問題と研究』、1996年第25卷6号。
    選択编「『協力関係』強める米中-日本と台湾の地位低下に拍車-」『選択』、2003年8月号。
    #12
    #12
    #12
    台北週報编「陳総統。の内閣と日台関係」『台北週報』、2002年2036号。
    #12
    張隆義「日華関係の現況と展望」『問題と研究』、1992年第21卷4号。
    張隆義「冷戰後の中華民国と日本の関係」『問題と研究』、1995年第24卷12号。
    坪田敏孝「『特別論文』台湾の对日政策-变化の要因分析」『問題と研究』、1997年第26卷8号。
    坪田敏孝「台湾对日政策へ变化要因の分析」『問題と研究』、1997年第26卷12号。
    天见慧「对日感情恶化問題を再考する」『東亞』、2003年12月号。
    #12
    #12
    #12
    #12
    平松茂雄「中国の反分裂法」『問題と研究』、2005年第34卷第7号。
    平沼赳夫「日台関係所感」『問題と研究』、2005年第34卷7号。
    北岡伸一「日本外交の中の中国·台湾」『東亞』1996年、No.345。
    楊永明「日米安保の理論分析」『間題と研究』、2005年第34卷9号。
    羅致政「反分裂法と国際形勢」『問題と研究』、2005年第34卷第7号。
    #12
    林正義「日米安保の強化と台湾海峡の安全」『問題と研究』、2006年第35卷2号。
    林正義「反分裂法と米中台関係」『問題と研究』、2005年第34卷7号。
    #12
    C.S.Ahn,Government-Party Coordination in Japan's Foreign Policy-Making:The Issue of Permanent Membership in the UNSC,Asian Survey,Vol.37,No.4,April 1997,pp.368-382.
    Daojiong Zha,the Taiwan Problem in Japan-China Relations:an Irritant or Destroyers?East Asia: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Vol.19,Issue.1/2,Spring-Summer 2001,pp.205-224.
    David A.Baldwin,Japan's China Policy:A Relational Power Analysis,Pacific Affairs,Vol.78,Issue.3,Fall2005,pp.482-482.
    Dick K.Nanto,Emma.Chanlett-Avery,The Effect of the Rise of China on Taiwan,Japan,and South Korea,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Vol.53,Issue.1,Jan/Feb2006,pp.33-47.
    Douglas H.Mendel,Japan's Taiwan Tangle,Asian Survey,Vol.4,No.10,Oct.1964,pp.1073-1084.
    Gregory W.Noble,What can Taiwan(and the United States) Expect from Japan?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5,2005,pp.1-34.
    Jih-Wen Lin,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Japan and Taiwan,Journal of Democracy,Vol.17,Issue.2,April 2006,pp.118-131.
    Jing Sun,Japan-Taiwan Relations:Unofficial in Name Only,Asian Survey,Sep/Oct2007,Vol.47 Issue.5,pp.790-810.
    Kent E.Calder,China a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Foreign Affairs,Vol.85,Issue.2,Mar/Apr2006,pp.129-139.
    Lain Peng-er,Japan-Taiwan Relations:Between Affinity and Reality,Asian Affairs:An American Review,Vol.30,Issue.4,Winter 2004,pp.249-267.
    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The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World Politics,Vol.33,No.4,July 1981,pp.485-515.
    Michael Collins,Riots and Remembrance:Rising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ontemporary Review,Vol.286,Issue.1673,Jun2005,pp.333-337.
    Mike M.Mochizuki,Japan's Shifting Strategy Toward the Rise of China,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30,Issue.4/5,Aug 2007,pp.739-776.
    Ming Wan,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Facing a Rising Power,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Vol.34,Issue.1,Winter2008,pp.161-165.
    Qingxin Ken Wang,Taiwan in 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Pacific Affairs,Fall 2000,pp.353-373.
    Ryosei Kokubun,Japan-China Rel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Switching From the 1972 Framework,Japan Echo,April 2001,pp.9-14.
    Soeya Yoshihide,Taiwan in Japan's Security Considerations,China Quarterly,Issue.165,Mar.2001,pp.130-146.
    龚骞.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日本与台湾关系研究[D].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
    简瑞隆.从现阶段台日国会交流探讨台湾的国会外交[D].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林思莹.小泉时代日中关系之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
    王飞.冷战后日台关系强化的动因分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吴介弘.民进党执政后之台日关系-延续与变迁之探究(2000-2005)[D].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
    谢明达.小泉外交:2001-2006[D].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庄文一.冷战后台日中三边关系下的日本两岸政策发展[D].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
    [日]村山敦子.后冷战时代台日关系的发展[D].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
    [日]河合龙介.中华民国与日本军事交流及安全对话的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
    [日]今井大.日本对中华民国外交政策之研究(1949-1995)[D].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
    [日]坪田敏孝.冷战后中日关系演变之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科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7.
    [日]石原忠浩.中共与日本之间的台湾关系[D].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7.
    [日]永吉美幸.后冷战时期台日关系转变之分析[D].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星岛日报》,《大公报》,《香港商报》
    《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
    《中央日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中国时报》,《经济日报》,《台湾日报》
    日本首相官邸:http://www.kantei.go.jp/
    日本外务省:http://www.mofa.go.jp/
    日本防卫省:http://www.mod.go.jp/
    日本驻华使馆:http://www.cn.emb-japan.go.jp/
    美国白宫: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国国务院:http://www.state.gov/
    美国国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日本全国报纸资料库:http://db.g-search.or.jp/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http://www.jiia.or.jp/
    日本财团图书馆:http://nippon.zaidan.info/index.html
    日本国会图书馆:http://warp.ndl.go.jp/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http://ijs.cass.cn/
    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