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公用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其改革进程大大滞后于其他产业,改革尚未根本触及传统公用事业规制体制。公用事业部门效率低下、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公用事业部门的运营模式转型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公用事业产品无论是水、电、气,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或竞争性。文章从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志愿供给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同供给机制下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部门具有双重效率标准,即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公用事业部门实现效率最大化必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文章将产权安排、企业治理、政府规制、激励机制纳入经济效率的目标函数,构建了公用事业运营模式转型的“四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运行效率的改进带来的影响。
     制度变迁带来的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民间资本日益壮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公用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部门运营效率有所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没有根本打破,效率损失依然严重。公用事业部门的双重效率标准决定了公用企业双重目标的形成,即一方面应有利润最大化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为了实现公用事业部门的效率最大,必须加快我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公用事业部门的政府运营和私人运营都会因为垄断的存在而带来效率损失,公私合作制是效率最大化视角下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最佳选择。政府可以利用私营机构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压力,提高公用事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同时政府通过合同规范私营机构中的公共福利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私营机构则可以从合同管理中减少由于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带来的损失,在稳定的法律环境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追求自身的利润。在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这种长期的博弈中,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均衡,从而实现公用事业部门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基于效率最大化视角的公用事业转型模式——公私合作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是加快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完善对公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四是构建完善的政府规制体系,提高对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五是完善消费者主权,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Since the late 1970s, China began a gradual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China's utilities access to a greater development, but the reform process greatly lags behind other industries and the reform has not touch the traditional utility regulation. The inefficiencies of the utilities sector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till have not been solved. The transition of the utilities sector business model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whole society.
     Utility services and products is not completely the pure public goods, utilities products regardless of water, electricity and gas will show a certain degree of exclusive or competitive on certain aspect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iciency supply of public goods from the government supply, the market supply and the volunteer supply.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utility industry sector has decided its double efficiency standards, namely, the social goals and the economic goal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cial efficiency must be balanced to achieve the maximum efficiency. The article will put property rights, corporate governanc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into a unified "4-diversion" framework and deeply analyses their organic and influential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key factors effecting China's urban public utilities operating efficiency.
     The institution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heightened conflict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city utilities, the growing private capit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it possible and necessary for the public utilities' reform. As the last bastion of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the public utilities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ts operating efficiency has improved, 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s have eased, but the monopoly of the operation has not broken, the efficiency loss is still serious. The double efficiency standards of the utilities sector determine the dual goals of public enterprises, on one hand, it should pursuit the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intere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eatest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 utilities sector, our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utilities operating mode must be accelerated.
     As the state monopoly and the private monopolies hav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system is the best mode selection of the public ut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ximize efficiency. The government can us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and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utilities sector.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can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by regulating the private sector in public welfare targets through contracts norms. The private sectors can reduce the loss from the discretion of the regulatory agencies through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explore the self-development space in a stable legal environment and pursuit their own profits. In the long-term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a stable long-term balance will be created to achieve the maximum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 utilities sector.
     The public utilities transition mode based on the angle to maximize theefficiency------PPP,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channels: First, acceleratingdiversification reform of the property rights.Second,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utilities sector. Thir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and monitoring system design of the senior management staff of the public enterprises. Fourth,constructing a sound government regulatory system to increase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s. Fifth, improving the consumer's sovereign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umer's awareness.
引文
[1]也有人译作公用企业、公共事业、公共行业、市政公用行业或者公共部门。在现行的法规和学术研究中,虽然文字表述略有不同,关于公用事业内涵及其范围的界定则基本相似。美国加州《公用事业法典》第216条规定:公用事业包括所有为公众或者公众的一部分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运输公司(包括铁路、轮船、市内电车和公共汽车)燃气公司、电力公司、电报电话公司、自来水公司、供热公司、石油管道公司、污水处理公司等。公用企业和公用事业在英文中虽然来源于同一个词源---“public utilities”,但严格考证起来,公用企业与公用事业并不等同。两者应该是一种从属关系,或者至少是内涵与外延存在交叉但并非同义的两个概念,但鉴于在很多场合,特别是相关研究文献中,两者常常被视为同义语,因此在本文以下的叙述中,如没有特殊说明,公用企业与公用事业等同。
    [2]Webster's Unabridged dicitionary,Random House,1998.
    [3]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1页。
    [4]这是在长期以来不同的行业之间管理上的条块分工归口体制上形成的。所谓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实际上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中,由国家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分工进行行业管理、由城市政府组织实施和运营管理的部分。按照我国现行的部门管理分工,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事业;城市道路、排水、污水处理、防洪、照明等市政工程;城市市容、公共场所保洁、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等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城市园林、绿化等园林绿化业。
    [5]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改革》2004年第3期,第108-113页。
    [6]肖兴志:《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4期,第119-126页。
    [7]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规制改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8]张会恒:《我国公用事业的改革》,《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第30-32页。
    [9]刘戒骄:《我国公用事业运营和监管改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第46-52页。
    [1]余晖,秦红:《公司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19页。
    [2]联合国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法律指南》,2001年,第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2]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1]参见2003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1]Mill.J.s,1926,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Longmans.
    [2]Farrer,TH.,1902,The State in Its Relation to Trade,London:Macmillan.
    [1]转引自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67-86页。
    [2]Kenneth.W.Clarkson,Roger Leroy Miller.1982.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Evidence,and Public Polic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P119
    [3]Baumol,1997,"On the Proper Cost Tests for Natural Monopoly in a Multiproduct Indus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eember1977.转引自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5页
    [4]Willian W.Sharkey,1982.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5
    [5]丹尼尔·F.史普博:《规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6]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篇),《关于政府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这个区分与德姆塞茨关于“市场内竞争”和“市场的竞争”具有相同的含义。参见Demsetz,H,1968,"Why Regulate Utilitie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Vol.No.1,pp55-65.
    [2]参见Demsetz,H,1968。
    [3]在本文中统一使用“规制”一词。
    [4]施蒂格勒(G.J.Stigler).《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24。
    [5]例如在《新帕尔格雷夫大词典》中就被译作“管制”。在本文的使用中如没有专门说明,那么意义是无差别的。
    [6]Stigler,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pp.3-21.
    [7]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45。
    [8]Baumol,W.J.,1977.On the Proper Cost Tests for Natural Monopoly in a Multiproduct Indus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9]Sappington,D.and Sibley,D.,Strategic Nonlinear Pricing Under Price-cap Regula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es 1992,23:1-19.
    [10]Armstrong M.,S.Cowan and J.Vickers,Regulatory Reform,.Economics Analysis and British Exporience,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
    [1]Laffont.J.J.and J.Tirole,",Creating Competition through Interconnection:and Practic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9(1996),pp.227-256
    [2]丹尼尔·F.史普博(D.F.Spullber):《规制与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8-30页。
    [3]Demsetz,H.Why Regulate Utilitie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1(April,1968),pp.55-65
    [4]Viscusi W.K.,J.M.Vernon,J.E.Harrington,Jr.,1995,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The MIT Press,p.295
    [5]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第41-49。
    [6]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中文版。
    [7]Janathan Ward,"Technoiogical Change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Financial Regulationin the U.S:The Challenges for Publicy',Cambridge Endowment for Research in Finance,working paper2,June,2002
    [1]曼瑟尔·奥尔森(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国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
    [2]Stigler,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pp.3-21
    [3]Peltzrnan,S.,1989,"The Economic Thery of Regulation after a Decade of Deregul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pp1-41.
    [4]Becket,G.S.,"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Poli tieal Influ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 1983,98,pp.371-400
    [1]施蒂格勒(G.J.stigler):《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24页。
    [2]Peltzrnann,S.,1976,"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9,pp.211-240.
    [3]Becket,G.S.,"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Political Influ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 1983,98,pp.371-400
    [1]丹尼尔·F.史普博(D.F.Spullber):《规制与市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48页。
    [2]戈登·塔洛克著,李政军译:《对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27页。
    [2]Laffont.J.J.and J.Tirole,"Creating Competition through Interconnection and Practic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9(1996),pp.227-256.
    [3]社会契约制度也称成本调整契约。
    [1]即又称逆弹性原则。拉姆齐认为税率的变化和需求弹性凡相关。拉姆齐定价原则是假定交叉弹性为零,在现行需求的条件下,当价格是边际成本定价是,每一种产品的产出变化率是同比率的。当价格超过边际成本是,需求弹性越是刚性的,价格就越高。参见《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四卷,拉姆齐定价,第53-55页。
    [2]参见Baumol,W.,J.,and R.Willing,1997,"Parity Princing and Its Critics",Yale Journal on Competition,14:pp145-163。
    [3]即在不竞争条件下,原有纵向一体化产业部门自身提供最终服务获得的单位利润。
    [4]关于定价机制参见拉丰和梯若尔:《电信竞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
    [5]关于定价机制参见拉丰和梯若尔:《电信竞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6]Laffont,J.J.and J.Tirole,'Creating Competition Econornics,Interconnection:and Practice",Journal of Regulator 29(1996),pp.227-256
    [7]Waddams Price,C.(2000)Subsidy and Reform of Infrastructure Services,Conference Presentation,.astructure Development:Private solutions and the Poor",PPIAF/DIFD and the World Bank,London,United Kingdom.June
    [1]Rohan Samarajiva and Sri Lanka,"Making Regulation Pro-Poor Regulatory System Design:Lessons Telecom",PPIAF/ADB Conference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ivate Solutions for the Poor.'The Asian Perspective,2OO2,http://www.ppiaf/adb.Org.
    [2]即一种政策,一种体制,普遍服务。
    [3]魏伯乐,奥兰·杨,马赛厄斯·芬格:《私有化的局限性》,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Megginsor,Willian and Netted,Jeffly 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Econonmic Literature,Vol39,pp321-389,2001.
    [1]Alchian,A.A.,and H.Demsetz,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No.5,December,pp.777-795.
    [2]Alessi,L.D.,1980,"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Research",Law and Economics,Vol.2,pp.1-47.
    [3]Boardman,A.,and Vining,A.,1989,"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Enviroments..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Mixed,and Stated-Owner Enterprise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ⅩⅩⅫ,April。
    [4]David Parker,and Stephen Martin(1997),"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rivatization on Company Efficiency",occasional paper5,Center for Study of Regulated Industries.
    [5]Martin Stephen and David Parker 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ic Performance Throughout the UK Business Cycle[J].Managerial and Derision Economics,Vol16,pp225-237,1995.
    [6]Ramamurt.Ravi Privatizing Monopolies Lessons from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 Sectors in Latin Ameriea.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1-45,1996.
    [7]John Vickers,and George Yarrow,"Privatization:An Eeonomic Analysis ",MIT Press,1988.
    [8]John Vickers,and George Yarrow,"Privatiz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MIT Press,1988.
    [9][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转引自严若森:《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民营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3期,105-110页。
    [1]但真正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实际情况形的经济学家皆认为中国的经验并不支持这一论点,因为在过去的30年中,特别是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经济或中国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加快了公开与隐性的市场化进程,并一度在1990年代中后期以及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达到了某种高潮。正因为如此,问题已不在于市场化与否的现实,而在于市场化现实背后的推力源自何方。
    [2]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关于市场、产权、行为和绩效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48页。
    [3]Estache.A.,V.Forster,and Q.T.Wodon(forthcoming 2001)"Accounting for Poverty in Infrastructure Reform:Lesson from Latin America's Experience," World Bank Institute Studies in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
    [4]Waddams Price,C.(2000)Subsidy and Reform of Infrastructure Services,Conference Presentation,"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Private solutions and the Poor",PPIAF/DIFD and the World Bank,London,United Kingdom,June.
    [5]Ugaz,C.,and C.Waddams Price(2003)".Utility Pf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A Fair deal for Consumer"?Edward Elgar:Cheltenham.
    [6]穆罕默德·伊森·阿沃德,魁丁·沃登:《谁从地方水平上增加的公共服务中受益?----教育和基础设施边际收益事例分析报告》[C].桑特亚南·德瓦拉简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论坛.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
    [1]许峰:中国公用事业:民营企业进入中的亲贫规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19页。
    [2]Green Paper on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and Community Law on PublicContracts and Concessions,2004(4).
    [3]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105页。
    [4]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PPP模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44-51。
    [5][英]迈克尔·吉拉尔德:《论公司合作关系----公司合作并非私有化》,许觉哉译,《金融与发展》杂志2001年9月号,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
    [1]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规制改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规制改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肖兴志:《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119-126页。
    [4]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可收费品,政府应加以相应的规制。
    [5]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改革》2004年第3期,108-113页。
    [6]孙钰:《城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方式研究》,《福建论坛》2004年第8期:30-33页。
    [1]例如,人们通常认为电力输送是自然垄断业务,而电力生产(发电)则是非垄断性业务。因此主张把这两大类业务活动进行,电力输送由单个公共企业或被规制的私人企业承担,而电力生产业务则有多家私人企业竞争性经营。
    [2]王俊豪:《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规制政策》,《财经论丛》2004年第1期,15-23页。
    [3]王俊豪:《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1月,11-14页。
    [4]王自力:《公用事业改革的动因:财务约束假说》,载于《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92-96页。
    [5]余晖,秦红:《公司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22页。
    [6]张会恒:《稳步推进公用事业改革》,载于《经济日报》,2005年7月21日理论版。
    [7]张会恒:《我国公用事业的改革》.《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30-32页。
    [1]仇保兴、王俊豪:《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
    [3]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50页。
    [4]高旺:《西方国家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6期,23-28页。
    [5]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107页。
    [6]茅于轼:《公用事业的定价原则》,《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北京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57-59页。
    [7]王俊豪:《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1月,11-14页。
    [8]肖兴志:《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119-126页。
    [9]杨良敏:《公用事业民营化困扰经济学者》,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23日。
    [10]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改革》2004年第3期,108-113页。
    [1]李建琴、汪基强:《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55-61页。
    [2]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3]王俊豪:《英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评析》,《中国建设报》,2004年3月23日。
    [4]胡一帆等:《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49-60页。
    [5]Green Paper on Public-Private-Partncrshipand Community Law on PublicContracts and Concessions,2004,4。
    [6]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105页。
    [1]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PPP模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44-51页。
    [2][英]迈克尔·吉拉尔德:《论公司合作关系----公司合作并非私有化》,许觉哉译,《金融与发展》杂志2001。年9月号,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
    [3]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盛洪:《公用事业的定价问题》,《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天则经济研所:49-52页:茅于轼:《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天则经济研所:53-56页。
    [5]李建琴、汪基强:《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55-61页。
    [6]斯科特·沃尔斯顿著,费丽萍、孙宽平译:《在规制与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69-78页。
    [1]肖兴志:《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年第4期,第119-126页。
    [2]周勤:《转型时期公共产品定价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2期,第43-49页。
    [1]例如四川邛崃县原自来水厂在民营化后,通过技术改造职工人数从原来的一百多人减少到十二人,盈利颇丰。
    [2]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改革》2004年第3期,第108-113页。
    [3]毛寿龙:《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制度基础》,《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天则经济研究所,第60-68页。
    [4]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改革》2004年第3期,第108-113页。
    [5]王自力:《公共事业民营化趋势的制度供求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第23-27页。
    [6]张会恒:《我国公用事业的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31期,第68页。
    [7]肖兴志:《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4期,第119-126页。
    [1]他在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自愿的有效配置分析中,认为每个人都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益,同时由为公共产品提供承担税收,当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等于税赋的边际负效用时,公共产品的供给便是有效的,运用一般均衡----边际原理,可以使个人预算中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达到最佳配置状态。公共产品成了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2]弗里德曼认为,公共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
    [3]布坎南将之定义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4]保罗·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Public ExpendjtuTe》)一文中给出的。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以上两个方程见Samuelson,p.A.1954.The pure theory of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6.November,p387-389.
    [3]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48页。
    [4]也可以用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即:当一种公共物品或劳务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的边际成本为零。
    [5]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产品数量既定的前提下,因消费者增加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第二、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1]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1页。
    [2]也有人将其称作“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笔者认为狭义的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是不同的,狭义的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利益外异性特征的产品。例如教育,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是全社会都受益,并且这种利益是不可分的,但受到教育的公民也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有时可分的,有些卫生事业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混合物品应该包括狭义的准公共产品。
    [1]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第3版,第76页。
    [1]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刘丹:《统筹志愿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5期,第13-15页。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三联书店,1994年。
    [2]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三联书店,1999年。
    [3]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5期。
    [4]王俊豪:《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1期,第65-78页。
    [1]Goidin,Kenneth D.Equal Access VS Selective Access:A Critigque of Public Goods Theory[J]Public Choice.29(spring),1979.
    [2]Brubaker,Farl.Free Ride,Free Revelation,or Golde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8(April).1975.
    [3]Demsetz,H.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3(october),1990.
    [4]Coase,R.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Journa! of Law and Economics.V 17,N.2(October),1974.
    [1]A.A.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R.科斯、D.诺斯.《财产权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文集》,三联书店,1994年。
    [1]Weisbrod Burton A."Toward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 Sector Economy",in Rose-Ackerman S.:The Economic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Weiss,1.H."Donations:Can They Reduce a Donor's Welfare?"in Rose-Ackerman S.:The Economic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南香红:《志愿者事业的软肋》,《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2日。
    [1]本文将狭义的公用事业作为研究对象,即排他性较强而竞争性较弱的俱乐部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1]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管制改革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上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徐钦智:《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效率与公平的定位问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第18-21页。
    [3]张素芳:《建设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和谐社会》,《求是》,2005年第6期,第25-28页。
    [1]李闽榕:《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第58页。
    [2]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3]赵宝廷:《从公共品定义的视角看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求索》2006年第6期,第35-36页。
    [1]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2]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3]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4]从休漠(1739)开始,学者们就已经认识到如果人们只关注个人福利,公共物品就会出现短缺,并且公共资源也会过度使用。哈丁(G·Hardin)1940年在以“公共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为题的著名论文中证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因此,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及稀缺资源缺乏良好定义的产权是造成过度利用的主要原因。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和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第18-24页。
    [2]即有选择地进入利益较多的公用企业领域,或只经营业绩较好的优良资产。
    [1]周耀东,余晖:《政府承诺缺失下的城市水务特许经营》,《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第18-26页。
    [2]迈克尔·詹森,成廉·梅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载于《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1]本文所讨论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以及自来水、天然气等公用事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
    [2]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姜付秀搜集了保险业、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等部分数据并据此做了估算,结果显示,近几年间,这些行业的行政垄断造成的净社会福利损失最低为91816亿元,占GNP的11.5%垄断租金则达到2930亿元之多,占GNP的3.68%左右,而这些留在垄断部门内的租金大部分被消耗掉、浪费掉了。
    [1]刘霖:《垄断损利源自对社会损利的剥夺》,《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6日。
    [1]谢地:《政府规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209页。
    [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5页。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3]保罗·G·黑尔《转型时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5期,第1-10页。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1]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2]卢现详:《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第45页。
    [5]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76页。
    [6]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80页。
    [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2]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
    [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1]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第9-21页。
    [1]胡鞍钢:《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第3-8页。
    [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3]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6]王一鸣:《“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Http://www.zjzw.net,2005nian 10月。
    [7]王一鸣:《“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Http://www.zizw.net,2005nian 10月。
    [1]《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35页。
    [2]王俊豪,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63-64页,第89-92页。
    [1]余晖,秦虹:《公司合作制的试中国实验》,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2]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1]数据来源于《2001年公路水路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1]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不少城市的自来水普及率己达到100%。
    [2]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3]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1]2001年以后,由于前后计算口径不同,指标不具有前后对比性,但总体来看,城市用水普及率处于逐渐提高的态势中,且基本上达到了普遍供给的水平。
    [1]Asha Gupta,2000,Beyond Privatization,London." Macmillan Press,p6.
    [2]W.K.Viscusi,J.M.Vernon and J.E.Harringon,Jr.,2000,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pp.433-434.
    [3]阿弗契(Avcrch)和约翰逊(Johnson)在1962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在监管约束下的企业行为》中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监管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技术的刺激,以在规定的投资回报率下,能获得较多的绝对利润。这样,为生产特定产品和服务,企业会运用过多的资本投资来替代其它投入品。结果造成生产低效率。这后来被称为“A-J效应”。Averch,Hand Johson,1962,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2:1052-1069。
    [1]余晖,秦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中国经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14页,第59-61页,第63-65页。
    [1]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管制改革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1]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这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关于市场势力的解释基本一致,即“所有的参与者都必须按规则行事。这就意味着各个参与者的行为都像是他们不能影响价格,而价格既已固定,他们似乎就是遵循最优化行为。但市场的参与者能影响接受均衡价格的价值,并为此行为以从中得到好处时,这项条件就被违反了。极端的条件是垄断,即一个市场参与者是某种产品的惟一供应者。这个市场参与者可以人为地限制供应,提高价格。”
    [2]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3]韦伟、周耀东著:《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253页。
    [4]本文将由自然垄断带来的行政管制作为一种外生的壁垒,主要讨论放松行政管制条件下,市场势力对效率的影响。
    [1]例如,在我国电信的资费改革中,手机的双向收费一直是饱受争议的领域,信息产业部一直将其保留,在一定程度上为在位厂商获得巨大的利润提供了条件。
    [2]目前手机单向收费坚冰已经打破,继北京联通等运营商宣布,自2007年3月13日起,部分业务有条件实行单向收费以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2007年3月28日起正式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移动通信单向收费,旗下三大品牌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本地接听全部免费,不限时、不限量。
    [3]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管制改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4]电信改革过程中,联通的进入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它意味着电信领域中的单一垄断转向了双寡头竞争,但很长一段时期,两者并未降低电信的资费,仍然有入网费、初装费等。
    [1]例如火电生产过程,煤大约占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煤的价格变化,会导致电价的迅速反应。
    [2]在武汉凡购买桑塔纳轿车必须要加收20%以上的费用,而本地生产的神龙富康则不需要交纳这种费用;上海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形成了以邻为壑的局面,湖南的有线电视与电信网之间的竞争升级到了双方大打出手的局面。
    [3]王克勤:《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6日。
    [4]余晖:《政府管制失败的经典案例一对(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系列调查)的评论》,《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
    [1]王广起:《网络型公用事业的政府规制及实践探索-以潍坊市水务改革为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第15-19页。
    [1]李建琴,汪基强《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1期,第55页。
    [1]王自力:《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制度供求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第23-27页。
    [2]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文件:2001年12月,国家计委出台《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年1月,国家计委出台《“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放宽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市场准入。2002年3月,国家计委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原来被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被列为对外开放领域。2002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一部分中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
    [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出版。
    [1]详细数据见第五章。
    [1]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2]布鲁斯·莫利(Brace Murray)(魏红翻译):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在“公用事民营化高级论坛”上的致辞),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3]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改革》2004年第3期,第108-113页。
    [1]王俊豪,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1页。
    [2]对此,科斯说到:“在《国富论》发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在我看来,经济学家的主要活动似乎是弥合亚当·斯密体系中的裂缝,修正他的错误,以及使他的分析更为精确。《国富论》中的一个主要定理是,政府管制或集中计划并不是使经济体系以有序的方式发挥功效所必需的。经济可以通过价格体系(或“看不见的手”),进而与利益后果一起,实现协调。”见《生产的制度结构》,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6页。
    [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6页。
    [1]Alessi,L.D.,1980,"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Research",Law and Economies,Vol.2,pp1-47.
    [2]Boardman,A.,and Vining,A.,1989,"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Enviroments:A Comparis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Mixed,and Stated-Owned Enterprises",Journal of law &Economics,Vol.Ⅹ ⅩⅫ,April
    [1]刘芍佳:《超产权理论和企业绩效》,《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第12-18页。
    [2]于国安,2003:《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9-61页。
    [1]于国安:《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9页。
    [1]如沈阳市1996年引进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时,就确定了18%的固定回报。结果运行两年后,地方财政无法继续补贴水厂,提出回购。法方则以高出原投资1.25亿元的1.5亿元高价卖回给沈阳市,这其中还另有项目运转期间法方获得的0.25亿元利润。不仅如此,法方还提出未来10年要求获得总计0.5亿元的水项目顾问费用。这样,法方投资5年即获得超过50%的高额投资回报,而沈阳市则损失惨重。
    [1]陈平:《论建立城市公用事业管制价格新机制》,《中国物价》,2001第7期,第32-35页。
    [2]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89-91页。
    [1]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法律指南》,2001年,第1页。
    [2]公私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为PPP。
    [3]不过,正如本章第1节所提到的,虽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各国对于PPP的理论和实践还是存在差别的。
    [1]如在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花费30亿美元将无人卫星的管理经营工作出租给私人承包商。这些工作包括从宇宙飞船上获取数据、将数据传输到用户终端、数据的加工和存储、地面和太空间的通讯以及控制中心的运营等。美国国防部也正在与私人部门合作,委托私人部门建造、翻新和管理军用住房、管理陆军兵工厂以及出售多余的军用装备等。
    [2]《公私合营模式-英国为国际市场提供的技术专长》,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2003年,第7页。
    [1]由于被承包的公共服务实际很少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且遭到劳动者的极力抵制,英国于1997年取消了强制性立约承包。
    [1]Jean.Shaul,2002,"The Regulation of New Forms of Public Procurement",Centre e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Working Paper Series,Jan.pp.7-8。
    [2]Sue Arrow smith,1996,The Law of Public and Utilities Procurement,Sweet & Maxwell,pp360。
    [1]《法制管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2004年第1期,第17页。
    [2]《PFI--应对投资挑战》(PFI--Meeting the Investment ChMlenge),英国财政部,2003年,第43页。
    [3]Richard.Norment,2002,"PPPs-American-Style",PFIJournal,39,October,pp.26-27,http://www.ncppp.org.
    [1]《为了人民的利益:应用公私伙伴关系满足美国的基本需要》,美国公私伙伴关系全国理事会,2002年,第4页。
    [2]范小林:《公私合作--优势超乎想象》,《中国财经报》2004年11月11日。
    [3]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4页。
    [4]《公私伙伴关系名词解释》,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2000年。
    [1]《公私伙伴关系-政府的举措》,英国财政部,2000年,第25-26页。
    [2]美国虽然没有设立致力于推动PPP的专门政府机构,但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机构积极地在为推动PPP而努力。这其中包括“全国公私伙伴关系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NCPPP”)和市长商业理事会(the Mayors Business Council)。NCPPP是一个以倡导公私伙伴关系为使命的非政府组织,与加拿大的“加拿大公私伙伴关系理事会”(CCPPP)的角色相似。全美市长会议(the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Mayors)则是一个建立于1932年的官方非党派组织,每个人口在30 000人以上的城市的市长都可以成为该组织成员。它是一个市长与私人部门代表共同探讨城市发展问题的平台,而促进公私伙伴关系的发展是其主要工作之一,它每年都会向成功的城市公私伙伴关系项目授予奖金。
    [3]Norment,g.,2002,"PPP-American Style:from The PFI",Journal 39 October 2002,pp26-27,www.ncppp.org。
    [1]陈柳钦,《PPP: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中国产业投资与高科技投资》,2005(6),69-70页。
    [2]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和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81-182页。
    [1]陶然峰、朱永:《国有企业之路--德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2]昌忠泽:《国有企业之路--日本》,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3]John,L.,1991,"Behavior of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A Reasseaament",American Econonic Review,Vol.63,No.2,pp.90-97。该文对公共企业在公平回报率条件过度资本化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4]Viscuis,1995,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The MIT Press,pp316。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2]《公私伙伴关系与共同体公共合同与特许法律绿皮书》,欧盟,2004年4月,第3页
    [3]该理事会是一个旨在推广PPP的非营利性民间机构。
    [4]美国公私伙伴关系全国理事会(National 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网站:http://ncppp.org/howpart/inbex.html。
    [1]即在PPP模式中,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或安排)两个功能是分离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或安排者的角色始终没有改变,但服务生产者的角色则由私人部门来承担。也就是说,政府从划桨人变成了掌舵人。参见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公私伙伴关系-政府的举措》(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The Goverment Approach),英国财政部,2000年,第11页。
    [1]实行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英国甚至认为,5-10年的投资项目都不太可能在PFI下受益。参见《PFI-应对投资挑战》(PFI-Meeting the Investment Challenge),英国财政部,2003年,第29页。
    [2]如阿根廷在能源销售领域的PPP所做的那样。虽然阿根廷电力传输与分销的特许是95年的期限,但会在第一个15年以及以后的每10年重新招标。如果在位者出价最高,他将保有特许权。如果不然,出价最高的人向在位者支付自己所出的价格,然后取得特许权。
    [3]《PFI-应对投资挑战》(PFI-Meeting the Investment Challenge),英国财政部,2003年,第38页。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2]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1]参见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2]参见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1]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2期,第51-54页。
    [2]陈柳钦.:《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建筑经济》2005年第3期,第76-80页。
    [1]张晶:《PPP融资模式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4期,第13-15页。
    [1]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期,第13-17页。
    [2]张勇,郝寿义:《应用PPP融资模式促进城市基础建设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年11期.,第56-58页。
    [1]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02重印),第23-25页。
    [1]Igor Ansoff,1965,Corporate Strategy,New York:McGraw-Hill,pp33-35.
    [2]Freernan R.E.,1994,"The Politics of stake-holder Theory:Some Future Direction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No.4:409-421.
    [1]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第12-18页。
    [2]杨善林,王素凤,李敏:《国有企业经营者负激励机制设计》,《财经研究》2005年第9期,第21-27页。
    [3]孙文博:《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第17-21页。
    [1]刘斌、刘星等:《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第15-18页。
    [1]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46卷,上,第28页。
    [1]Andreoni,J..Why Free Rid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37,1988,291-304.
    [2]Andrew D.Foster & Mark R.Rosenzweig.Democratization,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 in a Poor Rural Economy.PIER Working Paper No.01-05,2001(11).
    [3]Armstrong M.,S.Cowan and J.Vickers.Regulatory Reform:Economics Analysis and British Experience,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
    [4]Arrow,K.J.(1963).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5]Averch.H.Johnson.L.L..Behavior of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2(5),1962,1052-1069.
    [6]Baumol,W.Bailey.E.Willig.R..Weak Invisible Hand Theorems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ices in a Multi-product Monopo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June),1977,350-65.
    [7]Baumol,W.J.,Bradford.D..Optimal Departures from Marginal Cost Pric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0(3),1970,265-83.
    [8]Baumol,W.J..On the Proper Cost Tests for Natural Monopoly in a Multi-product Indus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1977.
    [9]Baumol W.J.,J.C.Panzar and Robert,D.Willin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89.
    [10]Bergstrorn T,BlumeL,Varian H R.O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9,1986.
    [11]Bosi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Boston:Brawn and Company.(3),1986.
    [12]Buchanan,James 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32,February,1965.
    [13]Christainsen,G.B.Haveman,R.H.Public Regulations and the Slowdown in Productivity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May),1981,320-25.
    [14]Coase,R.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17,No.2(October),1974.
    [15]Cornes,R.and Sandier,T..The Simple Analyties of Pure Public Good Provision.Economica.52,1985,103-16.
    [16]Crew,M.A..Regulatory Economies:Twenty Years of Progress?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1,2002,5-22.
    [17]Dawes,R.M.,Orbell,J.M.,Simmons,R.T.and van de Kragt,A.J.C..Organizing Groups for Collective Ac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1986,1171-1185.
    [18]Dernsetz,H..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es 7,1964,11-26.
    [19]Demsetz,H..Why Regulate Utilities.Journal of Law and Eeonomies 11,(April),1968,55-65.
    [20]Demsetz,H..On the Regulation of Industry:A Repl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9(2),1971,356-363.
    [21]Dernsetz.H..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3(Oct),1970.
    [22]Dieter Helm,Tim Jankinson.Competition in Regulated Indus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8.
    [23]Fame,E..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April)1980,288-307
    [24]Farl Brubaker.Free Ride,Free Revelation or Golden Rule.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8(April),1975.
    [25]Faulhaber,G..Cross-Subsidization:Pricing in Public Enterpris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5(December),1975,966-977.
    [26]George R.G.Clarke & Scott J.Wallsten.Universal Service:Providing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to Rural and Poor Urban Consumer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868,2002,(7)
    [27]Gradstein,M..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n a Large Economy.Economics Letters 61.1998.
    [28]Joseph E.Stiglitz.The Theory of Local Public Goods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iebout:A Perspective.NBER Working Paper No.W0954,1982(8).
    [29]Kenneth D.Goldin.Equal Access VS Selective Access:A Critique of Public Goods Theory.Public Choice,29(Spring),1979.
    [30]Krueger,A.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6,1974,291-303.
    [31]Laffont,J.-J.,Tirole,J..The Politic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A Theory of Regulatory Captur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4),1991,1089-1127.
    [32]Laffont,J-J.,Tirole,J..Creating Competition Through Interconnection: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10,1996,227-256.
    [33]Laffont,J..The New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Ten Years After,Econometrica,Vol.62,No.3,1994,507-537.
    [34]Logan,Charles.Private Prisons:Cons and Pro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5]Mankiw,N.C.,Winston,M.D..Free Entry and Social Inefficiency.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7,1986,48-58.
    [36]Mark A.Jamison.A Further Look Proper Cost Tests for Natural Monopoly European.Management Journal,1997,8.
    [37]Miller,E.S..Economic Regulation and the Social Contract:An Appraisal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lecommtmie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94, 28(3),799-818.
    [38]Musgrave,R.A..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59,213-37.
    [39]Nee Victor and Frank W.Young.Peasant Entrepreneurs in China's Second Economy: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0,(39).
    [40]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1]Peltzman,S..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after a Decade of Deregul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9,1-41.
    [42]Peltzmann,S..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9,1976,211-240.
    [43]Pradhan,Sanjay.Evaluating Public Spending:A framework for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s.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6.
    [44]Price,C.W..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UK Gas Industry.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7,13(1),47-63.
    [45]RichardW.Tresch.Public Finance.Business Publications,Inc.,1981.
    [46]Salant,D.J..Behind the Revolving Door:A New View of Public Utility Regulation.R 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6(3),362-377.
    [47]Samuelson,Paul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ume 36,Issue 4(November 1954),387-389.
    [48]Samuelson,P.A.,1964.Public Goods and Subscription TV:Correction of the Record.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Ⅶ,October,81-84.
    [49]Sappington,D.and Sibley,D..Strategic Nonlinear Pricing Under Price-cap Regulation,R 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3:1-19.
    [50]Sappington,D.and J.E.Stiglitz.Privatization,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6,No.4,1987,567-582.
    [51]Stigler,George.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2,1971,50(4),911-930.
    [52]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1956.
    [53]Viseusi W.K.,J.M.Vernon,J.E.Harrington Jr..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The MIT Press,1995.
    [54]Walla E.Oates.Fiscal Federalis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2.
    [55]Waterson,M..Regulation of the Firm and Natural Monopol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
    [56]Wolf.Markets or Governments:Choosing Between Imperfect Alternatives,The MIF Press,1993,88-89.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持续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德〕魏伯乐等.私有化的局限性[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4]〔法〕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美〕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美〕M·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9]〔美〕Robin W·鲍德威,David E·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2]〔美〕阿兰J·奥尔巴克等.公共经济学手册[M].匡小平,黄毅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英文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4]〔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罗伯特.平迪克.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M].朱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6]〔美〕安东尼·B·阿特金森.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9]〔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2]〔美〕丹尼斯·卡尔顿等.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3]〔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4]〔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美〕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6]〔美〕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7]〔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M].平新乔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8]〔美〕科斯,哈特等.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9]〔美〕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0]〔美〕拉丰,泰勒尔.电信竞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1]〔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3]〔美〕罗杰.理若,米勒,道格拉斯.C.诺斯.公共问题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4]〔美〕罗杰·理若·米勒.公共问题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5]〔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7]〔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8]〔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9]〔美〕墨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0]〔美〕默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3]〔美〕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4]〔美〕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5]〔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6]〔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7]〔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郭庆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49]〔美〕威廉姆.L.马赛.市场化与规制--加州危机之后的美国电力改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2,(3).
    [50]〔美〕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1]〔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促进规制与竞争政策:以网络产业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2]〔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5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4]〔日〕青木昌彦等.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5]〔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6]〔意〕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7]〔英〕戴维·M·纽伯里.网络型产业的重组与规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58]〔英〕加雷思.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匡小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9]〔英〕马歇尔.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0]〔英〕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1980.
    [61]〔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62]曹秋艳,林木西.电信行业管制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6).
    [63]陈富良.自然垄断行业:效率来自民营化还是来自竞争[J].当代财经,2000,(4).
    [64]程工,张秋云等.转轨时期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65]迟福林.走入21世纪的中国基础领域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6]仇保兴,王俊豪.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7]仇保兴.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展综述[J].市政公用事业,2007,(1).
    [68]仇保兴.西方公用行业管制模式演变历程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4,(2)
    [69]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70]邓苏.转型期公共物品市场上的政府行为效率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71]丁艳华.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讨[J].城市公用事业,2004,(4).
    [72]杜传忠.激励规制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2).
    [73]杜煊君.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和评论[J].经济评论,2002,(3).
    [74]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5]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6]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7]高旺.西方国家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6).
    [78]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和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79]郭晓聪,黄伟娥.公用事业合作的新思路:政府应对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新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1).
    [80]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工业“九五”总结[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8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2]贺卫.寻租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83]赫丛喜,刘戒骄,艾宝君.城市公用事业的放松管制与管制改革[J].城市发展研究,2002,(2).
    [84]黄海波.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5]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6]黄小原,王庆东.论竞争性公用事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87]江波.政府行为边界与公共产品供给:一种规范的建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 (5).
    [88]姜春海,李怀.自然垄断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3,(5).
    [89]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0]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91]金小川.公共产品生产的国际比较[J].学术研究,1997,(1).
    [92]孔云龙,聂泳祥.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J].南方经济,2004,(4).
    [93]孔云龙,卿前龙.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04,(1)
    [94]雷华.规制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3,(6).
    [95]雷晓康、贾明德.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管制及其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96]雷晓康.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论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7]雷原.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98]李建琴,汪基强.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规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
    [99]李建琴.政府俘虏理论与管制改革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2,(7).
    [100]李胜利.关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法律管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2,(7).
    [101]李太勇.市场进入壁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2]廖成林、王璐.公用事业产量隐性下政府管制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
    [103]刘灿,张树民,宋光辉等.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04]刘灿.中国的经济改革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05]刘戒骄.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06]刘戒骄.我国公用事业运营和监管改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107]刘小兵.个人合作提供公共品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2).
    [108]刘小兵.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09]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关于市场、产权、行为和绩效的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0]卢洪友,张君.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J].财政研究,2003,(3).
    [111]卢洪友.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5).
    [11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13]吕达.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114]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15]戚聿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6]秦虹,盛洪.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J].市政公用事业,2006,(1).
    [117]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8]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9]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20]王俊豪.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J],1997,(10).
    [121]王俊豪.英国自然垄断产业企业所有制变革及启示[J].财经论丛,2002,(1).
    [122]王俊豪.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机构的改革--以中国电信产业管制机构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123]王俊豪.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实践[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124]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5]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J].经济研究,1998,(8).
    [126]王雅丽,毕乐强.公共规制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7]王自力.对公用事业民营化趋势的制度供求分析[J].财贸经济,2004,(10).
    [128]王自力.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盲点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4,(3).
    [129]吴伟.西方公共物品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J].财贸经济,2004,(4).
    [130]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1]夏大慰、史东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32]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33]肖兴志.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4).
    [134]肖兴志.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135]杨惠馨.企业的进人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6]杨君昌.公共定价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37]杨良敏.公用事业民营化困扰经济学者[N].中国经济时报,2004-2-23.
    [138]姚从容.公共环境物品供给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9]于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40]于良春.企业·居民·市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1]于良春.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2]于良春.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基本理论与政策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3]于良春等.规制、放松规制与中国电信业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1999,(4).
    [144]于良春等.竞争与规制: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0,(4).
    [145]余晖,秦红.公私合作的中国实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6]曾鸣.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147]曾晟.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5,(2).
    [148]张会恒.我国公用事业的改革[J].经济管理,2005,(1).
    [149]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0]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1]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2]赵俊怀.论我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J],经济体制改革,2003,(6).
    [153]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4]赵晓丽.公用事业民营化购得政府管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21).
    [15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6]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57]周勤.转型时期公用产品定价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2).
    [158]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转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9]周志斌.构筑我国天然气企业要素成本管理模式[J].管理世界,2004,(4).
    [160]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61]邹东涛,秦虹.社会公用事业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