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民从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族组织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主体,而农会作为超越宗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则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清朝末年旨在农业改良的农会。中国农会肇始于清朝末年。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农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至中华民国建立之时,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成立了农务总会、农务分会与分所。清末农会的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与农业生产衰微的社会背景下,由实业救国人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倡导,受上海农学会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影响,以及“新政”的推动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末农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系统,分为设立于省城的总会;设立于府、厅、州、县的分会;以及设立于乡镇、村落、市集的农务分所等三级直属组织系统。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开办农业学堂: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农产陈列所;创办农业试验场和农产制造所;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受理调解民事纠纷等较为广泛的农事活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机械操作鲜有建树。同时,清末农会呈现出了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团体活动的民间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特点。这是一种以绅商为主体、旨在农业改良、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近代社会团体。
     二、民国早期作为政府咨询机构的农会。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始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还是其后执掌国家政权并开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袁世凯,面对农村经济的残破、农业生产的衰微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不堪,均对改良农业、发展农会组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民国早期思想界各种“新思潮”的竟起、兴农呼声的日益高涨,则为农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会组织得以更加广泛地发展。民国早期的农会依然是组成了一个层层连接的直属组织系统,但在清末农会分为三级的基础上增加为四层,即增设了一个最高层——全国农会联合会,使农会组织从上到下更具完整性。北洋政府统属下的农会,其富有成效性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编制每年该区农业状况调查表呈报上级农会与主管官署;向主管官署建议农业改良进行事宜等方面。由于该农会是在清末农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辛亥革命后国家体制由君主走向共和的根本变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纷乱政局等新的社会因素,无不影响和赋予了该农会组织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在其组织构成、职能与性质等方面与清末农会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依然是一种以绅商为主体的、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社会团体和联络机关,是一种旨在农业改良的社会经济自助组织。
     三、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农会作为农民阶级自己的组织,作为改造社会的一种群体组织的出现,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这种新型农会是在农村经济凋敝、土豪劣绅把持乡村政权、土地占有日趋集中、农村阶级构成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创建起来的。1921年9月成立的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色彩、以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为已任的新型农会。随后,广东海丰赤山、湖南衡山岳北等地农民协会相继建立。1924年1月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农民运动问题的决策和措施,为农民协会的普遍建立和农民运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颁布的全国《农民协会章程》,为各地农民协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文本依据;历时两年多举办的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促进了各地农会组织的空前发展。同时,1927年4月还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形成了一个由全国、省、县、区及乡级层层连接的的直属组织系统。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了支援北伐战争、开展反帝斗争和农村大革命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开展的翻天覆地的农村大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该时期农会活动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存在着一些“左”的偏差和错误,且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亦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较大差异。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已根本区别于清末民初的农会,尽管它也进行了一些农业改良的活动,但不再是为政府服务的农业咨询机构,而是由中共创立和直接领导、并在国共合作旗帜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是一种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以推翻封建地主政权为宗旨的具有浓厚政治斗争色彩和政权性质的农民自治性组织。
     四、国民党控制下作为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农会。国民党所领导的农会,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对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农协组织加以摧残的基础上,在农村经济日趋衰落、乡村建设运动广泛兴起的情势下,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和保甲制度的过程中予以重建、整顿和发展起来的。国统区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以1928年《农民协会组织条例》以及1930年《农会法》颁布为标志的重建阶段;以1938年《各级农会调整办法》制定为标志的整顿阶段。国民党控制下的农会,其法定任务可谓面广繁多,但大多未曾付诸实施,各地农会所开展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进行该区域农村概况调查并填写报表呈送主管官署等。同时,该农会呈现出了法规条例的完备性及其多变性、组织制度的民主性、政府控制的严密性、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的有限性等时代特点。国民党领导建立的农会,名义上是一种旨在发展农民经济,增进农民智识,改善农民生活,以图农业之发达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实际上则是一种以农村有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是整治社会秩序的保甲附属,农村基层政权的补充形式。
     五、革命根据地作为政权执行机关的农会。在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与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建立农会组织以整治社会秩序的同时,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也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会组织,即苏维埃区域的“贫农团”、抗日根据地的“农救会”、解放区的“农民协会”等,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活动。革命根据地的农会组织呈现出组织名称的多元性、组建方式的策略性、组织系统的不完整性以及气势影响的有限性等时代特点。从其性质和功能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的、作为革命政权合法执行机关的社会组织,它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中农民协会的兴起与乡村政权的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为:1、农会组织呈现出了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多种类型;2、农会组织成为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建构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参与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传统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维护者”、“破坏者”与“整治者”等不同角色的活剧;3、农会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缓解农民生活贫困、改变农村文化教育落后状况、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4、近代中国农会组织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政府或政党的政治工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农会组织须应坚持“自愿性”、“自主性”、“民间性”和“法制性”;5、总结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如何思考目前理论界在研究“三农”问题中存在的是否重新建立农会组织的讨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照。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is a revolutionary era that has witness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in which one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is to emancipate the farmer from the traditional kinship and the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the countryside.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a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surmounting relations of the patriarchal cla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is vicissitude. This thesis will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Firstly,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set up for the purpose of the agricultural reform. The Chinese peasant association was initia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Zhili gener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affairs established in July 1907 was the earliest peasant corporation. Afterwards, other organizations of this kind began to appear one after another in other provinces. To the date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most of the provinces in the nationwide had all established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affairs or sub-branches of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The emergence of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national crisis deepened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on the decline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1894-1995. It was advocated by the people who want to save the nation initiatively by the industry and to reform the party of the bourgeoisi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gronomy research atmosphere of Shanghai,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f the late Qing set the model of t three-level organization system with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branch of the associ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Fu, the Ting, the state and the county and the sub-branch at the level of towns, villages and the agricultural fairs. These peasant organizations set to edit agriculture newspapers, to translate agricultural books, and to establish agriculture schools. Apart from this, they held meetings to apprais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u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exhibitions, set up experimental farm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ills, conducted land reclamations, constructed the irrigation system and undertook the a forestation. They made noticeable achievements in carrying out the investigation of agricultural situation as well as in settling the civil disputes, especially in introducing the modes of capitalist management and the mechanical oper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compositional complexity of organization, the modern democracy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fullness of activities, the governmental supervision of organizational jurisdiction. All of these show that this organization is a modern institution with merchants as its principal members, aiming at the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consultation, though it attached itself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Secondly,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s taken as consulting organ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either Sun Yat-Sen who begins to be the first president in the Nanj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r afterward Yuan Shikai who seized the state power and starts to be the ruler of the Beiyang warlords, who both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broken rural economy, the declin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farmers' miserable lives. They all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 association organizes. However, in the initial perio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appearance of various kinds of new ideologies in the circle of thinkers, the increasingly growing call of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provid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which enables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 widely developed.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still composed the subordinate organization system which layer upon layer connects, which, howev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ree levels in the end of the Qingdynasty, i.e., additionally built a topmost storey-the federation of the nationalpeasant association, making the organization of peasant association become more concrete and more complete from top to bottom.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its effective function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area agriculture conditions and work out the examination table which w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superior peasant association and authorities concerned annually; they could also make authoriti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f Qing Dynasty,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although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presente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ight of the state system changing from feudalism to republicanism, the bourgeois democracy thought entering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chaotic political situa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Beiyang warlords, and the other progressive social factors and so on, they had no essentially distinction with the on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re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That is to say, they were still the consultation social group and the contacting institution attaching to the government with the majority of bureaucracy and merchants, and the social economy self-service organiz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Thirdly,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with a characteristic of regime in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which as its' own organization, came into being in 1921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an organization aiming for reforming the social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depressed rural economy, landlords and gents held the power, most of the land being accompanied by a minority, the social class constituents of countryside under a remarkable changing, this kind of new peasant association were founded.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f Zhejiang Xiaoshanya was the first new style peasant association which had a distinctive marks of class and took solving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contradictory as its own duty. Following that, the peas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ed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Haifeng of Guangzhou and in the northern of Hengshan Mountains of Hunan. In January 1924 follow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foundations of the peasant department of KMT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Central Peasant Movement an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on the peasant movement were benefit for its widely establishment and carrying on the peasant movement; the publish of the statute of peasant's association had provided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text basis for the foundations of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in every part of China; During more than two years of the six times of training peasant cadres for the peasant movement, the training had cultivated a great number of cadres for 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accelerate the peasant associations' development in all places. In April 1927 a provis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Whole National Peasants Association also be established and was a national, provincial, county, district and township levels interlinked direct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peasant associations, in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period, led peasants to support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War, and launche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the Rural Great Revolution and the anti-imperialist struggle. Especially the Rural Great Revolution in the rural areas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ociety in side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Movements of this period had some obvious limitations: there are some "left" errors and mistakes and the greater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Peasants Associations in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period also carried out some agriculture improvements, they had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with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ere no longer a consultant institution serving for the government, but a social organization set up and led directly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CPC. As peasant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they mainly consisted of the poor peasants and had the aim of overthrowing the feudal landlord regime and had a strong color of political and struggling.
     Fourthly, Farmers' organization as the complementary form of basal regime controlled by Chinese Kuomintang. The reactionaries in Kuomintang imposed a crucial crackdown on the farmers'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farmers' association directly led by Chinese Communism Party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defeat. Meanwhile, the economic in the countryside tended to decline while the movement of construction was propelled widely and actively. The farmers' community led by Chinese Kuomintang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being rebuilt, improved and developed when the self-management in countryside was carried out by Nanjing Kuomintang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fanners' organization in the area governed by Kuomintang can be mainly featured by two phases: the phase of being rebuilt,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publication of《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Farmers' association》in the year 1928, as well as the《Law of Farmers' Association》in the year 1930; and the phase of being improved, by《the Principles for the Adjustment of all Classes of Farmers' Association》in the year 1938. The fanners' organizations, which were led by Kuomintang, were provided quite a lot of tasks by law. Nevertheless, a large of them has not been put into effect. The usual activities they have done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present them to the officials in the form of tab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llowing features at that specific age were also displayed: the maturity and variety of disciplines and principles, the democracy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strict control imposed by government, and the limited effect of their activities and effect. Nominally, the farmers' organization built and led by Kuomintang, had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the farmers' economy situation, improving their intelligence level, pushing their living forward, in order to retain their status as the juridical person in advanced agriculture. However, actually, they were used to help keeping social orders as the complementary form of basal regime in the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mainly included the bourgeois in the countryside.
     Fifth,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as the enforcement institu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failure of Great Revolution in July of 1927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in October of 1949,While the Kuomintang set up peasant associations to harness social order in its governance are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lso established kinds of peasant associations one by one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these were " Poor Peasant Group " in soviet region, " Peasant Saving Meeting " in anti-Japan base and " Peasant Association " in liberation area etc. These peasant associations acted more extensively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organizations of peasant association showed time characters of variety in organizations' names, having strategies in forming ways, uncompleteness in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having limited effect etc. As to its nature and functions, they are the society originations that were led by the CCP and that acted as the enforcement institutions of revolutionary regime. They were formed mainly by poor peasants. They constructed a hard base for the rise of the peasant associations in the land reform mov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iginations of rural regim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new China.
     When we view the organizations of peasant associations as a who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Kuomintang Era, we can have the conclusions: 1, organizations of peasant associations showed different kinds of nature and functions;2, the organizations of peasant associations became a participation power that couldn't be lack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regime and rural society, and they played the roles of "protector", "destroyer" and "reorganizer" of the power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grassroots society;3, the organizations of peasant association developed effect that couldn't be ignored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product, easing up the peasants' poverty, changing backward rur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pushing China' 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m agriculture;4 The modern China peasant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s didn't finally develop to b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modern sense and it was only a political instrument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s in modern sense should keep "folk", "autonomy", "unconstraint" and "monocracy" as their features.5,To conclude the experiences of peasant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s in modern China can offer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ispute on reestablishing peasant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s in the theory field.
引文
① 农会,“亦称农协,即农民协会的简称”。此解释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第830-831页。另在其他词典中也大都做如此解释,如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写的《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383-384页;李盛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320页;等等。但严格地来说,在中国农会发展史上,清末农会创设之时,曾有农务会之称,而无农民协会之说。冠以农民协会之名主要是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分裂后,国民党南京政府1930年12月制定颁布的《农会法》中,曾专门将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改名定为“农会”,可见具有区别之意。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苏区以及抗日根据地内,原来的农民协会先后被贫农团、贫农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农民救国联合会等群众性团体所替代。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民协会又重新活跃在新老解放区的每一个角落,以贫农团为核心的新农会取代了国民党政府的旧农会。但是,尽管农会名称在不同时期多有所变,其组织形态则无有大异,主要表现为性质上的根本区分。故本研究取之泛义,均概称其为农会而作为研究对象。不过,在行文叙述过程中,尽量因时而名,采取抽象地以农会之冠,具体地以时名而称。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本文中的“中华民国××年”均应为“公元××××年”。
    ① 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310页.
    ①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141页。
    ② 王先明:《近代绅士——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67页。
    ③ 张静如、刘志强等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244页;《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286页。
    ①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0-170、223、232页。
    ②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8、84页。
    ①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② 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③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① 李永芳:《试论建立当代农民协会的必要性》,载《湖南教育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② 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农民日报》1995年2月28日。
    ① 王明:《中国现状与中共任务——一九三四年,在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三全会上的讲演》,参见人民出版社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2页.
    ② 分别参见李永芳:《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唐明勇:《试论建田初期的农民协会》,《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简明章程以防流弊而兴实业缮具清单恭折仰祈》中曾开言有证:“本年五月间直隶保定府设立农务总会由臣部奏准并饬各省一律仿办在案”。见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5页,总第5751页。
    ①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总第11,247页。
    ②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③ 盛宣怀:《盛尚书愚斋存稿初刊》第1卷,上海:编者刊1939年,第6页。
    ① 龚书铎总主编、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② 参见戴联壁等:同治七年《城步县志》、《农学报》第27期。耧车:“形似小车,上安一斛,斛旁至底处有一小眼,籽种置于斛内,以人推置,摇而行之,其种由小眼中徐徐漏入土中”。踏砻:“用二人以足踏之,可省一人,而出米较常多三分之一。惟装拆不易,故未能广行”。
    ③ 龚书铎总主编、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① 《1902—1911年海关贸易十年报告》(China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第一篇,第343-344页。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78-579页.
    ② 李文海等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第4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③ 黎宗鋆:《浏阳土产表》,《农学报》第3期,光绪二十三年上。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6页。
    ④ 李文海等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⑤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河南通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页。
    ⑥ 《河南助赈局来函》,《申报》1878年2月27日,第2页。
    ⑦ 宋立梧等纂:《孟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印行,第1275页。
    ⑧ 焦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焦作市志》,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⑨ 王风翔纂:《洛宁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69页。
    ⑩ 裴希度、董作宾纂修:《续安阳县志》,卷末,杂记。北平文岚古籍宋印书局1933年铅印本,第7页。
    11 李见荃、王怀斌纂:《林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245页。
    ① 《照录九月初三赵翁来信》,《申报》1878年10月23日。
    ② 韩嘉会等纂:《新修阌乡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印行,第70页。
    ③ 《长江流域六省历年灾荒表》(1846-1910),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0—735页。
    ④ 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第1-2页。
    ⑤ 孙中山:《农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第5-6页。
    ⑥ 笔者注:此文为兴中会员区风樨执笔,区系基督教会牧师,曾在德国柏林大学任教。当时孙中山正积极筹备武装起义,倡立农学会含有掩护革命活动的作用。
    ① 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第24-25页。
    ② 潘君样:《我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
    ③ 杨家骆主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湾:鼎文书局印行,1973年9月版,第143—144页。
    ④ 《谭嗣同全集》:“壮飞楼治事十篇·治事篇第三——学会”,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437页。
    ① 张謇:《农会议》(光绪二十二年),张恰祖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1月出版,第1,090页。
    ① 张謇:《请兴农会奏》(光绪二十三年),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1月版,第1095-1098页。
    ② 《张之洞全集》第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5页。
    ③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版,第4758—4759页。
    ④ 沈桐生纂:《光绪政要》第27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版,第45—46页。
    ⑤ 廖一中、罗其容:《袁世凯奏议》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52页。
    ⑥ 罗振玉,字叔言,又字雪堂,浙江上虞人。1866年生于江苏淮安。先在一姓邱人家任塾师,邱家藏书颇富。主人病故后,罗振玉从邱家取得大量古籍。1896年到上海,常与维新人士往来,“抵掌谈天下大事”。于1896年和徐树兰、朱祖容、蒋黼等人发起组织务农会,创办《农学报》,从而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赏识。1900年,张之洞在武昌所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因主持人员庸碌无能引起学潮,张即电召罗赴鄂,主持湖北农务局和农务学堂。在罗的整顿处理下,平息了学潮,稳定了农务学堂的局面,以此更为张之洞所器重。1901年11月,罗振玉由张之洞、刘坤一奏派去日本考察教育,次年正月回国,先应盛宣怀之聘,任南洋公学监督。后应岑春煊之邀至广州参议学务。1904年至苏州,创办江苏师范 学堂。1906年去北京任学部二等咨议官。1908年主管运筹擘划我国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翌年被正式任命为该校监督,并再度去日本考察农业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离国去日本,从此放弃了在农业教育方面的志趣。在日本旅居十年中,从事甲骨文等研究,一时颇负盛名。在这时期:他还在大连开设了墨缘堂古籍、字面、古董商店。清亡以后,他以清朝遗老、甲骨文专家和文物古董商店老板的三重身份活动于中国、日本之间。1920年初,经溥仪的师傅陈宝琛推荐,在故宫中任南书房行走的伪职。1925年溥仪被驱逐出富,罗振玉一手策划,使溥仪从北京潜逃到天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1930年溥仪做伪满洲国的皇帝,罗跟着去长春。后因溥仪未给其做有实权官位,愤而去大连,1940年病死在大连。(参见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① 《务农会章程》,《知新报》第13册。
    ② 上海农学会最早拟订的章程中称其组织为“务农会”。1898年冬起,其正式名称应该是“江南农学总会”,因其出版的《农学丛书》上印为“江南农学总会”五个字。但现在一般都称其为上海农学会。见“两江总督伤宝山县沈其仲大令兴建农学堂扎”,载《农学报》第15册。
    ③ 《务农会试办章程拟稿》“宗旨”条,载《农学报》第15册。
    ④ 潘君祥:《我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
    ⑤ 《务农会试办章程》,载《农学报》第15册。
    ⑥ 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250页。
    ① 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页。
    ② 启超:《农会报序》,《时务报》第23册,第4-5页,光绪二十三年三月。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58页。
    ① 林更生:《<农学丛书>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② 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③ 《筹款章程》,载《农学报》第一册。
    ④ 《务农会试办章程拟稿》,载《农学报》第15册。
    ⑤ 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⑥ “安徽抚部邓扎饬全省购阅《农学报》公牍”,载《农学报》第十三册。
    ① 林迪臣手订《浙江蚕学馆试办章程》。转引自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② 林更生:《<农学丛书>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③ 参见《务农会试办章程拟稿》,载《农学报》第15册。
    ① 参见《农学报》第3册、第14册、第29册“会事”栏。
    ②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梁启超按语》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③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上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④ 《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六),卷四二三,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4年版,第3,856页。
    ①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602页。
    ② 综观清末“新政”。其成效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即以较有成效的学制改革来说,许多新式学堂只不过是旧式书院或村塾挂上一块新招牌而已,特别是在州县,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合格教师,因此新式学堂只好仍然照旧授课,“新瓶装旧酒”。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清政府早已入不敷出,《辛丑条约》订立后更是台高筑,罗掘俱穷。没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新政”的推行自然步履维艰,新军的编练就是这样。这次清末“新政”较之维新运动,在诸项改革方面,其措施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可以说,滑末新政实际上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当权派充当了戊戌变法遗嘱执行人的角色。但两者又具有根本上的不同,主要为:一是领导者不同。前者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和领导的,后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的;二是性质不同。前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因为在19世纪末,“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变法联系起来,提出改良方案,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后者是清朝统治者组织的一次自救与变革,是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而且推行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地主官僚;三是应付内外局势的侧重点不同。面对相似的国际国内背景,两者虽然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意图,但侧重点各异。维新派力倡变法,通过政治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国势衰落的局面,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虽然也有对付国内人民斗争的反动性,但救亡图存是主要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列强在《辛丑条约》中给清政府规定的镇压人民及赔款等任务,以保住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与爱国图存关系甚微:四是历史地位与作用不甚相同。前者提出的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是“新政”所没有的,是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后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但它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之时,这种企图延缓清王朝统治的所谓“新政”,早已成了对革命的反动;五是变革的程度不同。清末新政是在维新变法的基础上开展的变革,其广度与深度均超过了维新运动。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现代化;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军事改革推进了中国军事的现代化;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先河;奖励实业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清末新政后期所进行的“预备立宪”活动,尽管清王朝没有建立起立宪派苦苦追求的君主立宪制,可是预备立宪毕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宪政实践,并且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部分权利,客观上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预备立宪具有不可否认的进步性。
    ① 《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纪念增刊》,《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1月1日出版。
    ②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1965年10月新1版,第11241页。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0页。
    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版,第5页。
    ⑤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版,第15—16页。
    ① 《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摺》,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8。
    ②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5页,总第5751页。
    ③ 《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摺》,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8。
    ④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1965年10月新1版,总第11,241页。
    ① 张德译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224-225页。
    ② 直隶代表贾树模报告:《直隶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5页。
    直隶代表贾树模报告:《直隶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3-5页。
    ①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今保定市满城县境内筑北平城,以拒燕国;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燕昭王在今旧城东、府河北岸筑广养城;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建柏陵城;北魏太和元年(447年),在今旧城东北方筑清苑城,置清苑县;北宋时期,因宋太祖祖陵在清苑县境内,建成隆元年(960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为保州;金代置顺天军,贞佑元年(1213年),城垣毁于战事;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元将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重建城池,设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保定路。因保定为元大都门户,寓保卫首都安定天下之意;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直隶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89年)成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后在民国二年(1913年),省会迁津;1916年后,为直鲁豫巡阅使、保定行营和范阳道观察使、保定道尹公署等驻地。作为直隶省省府驻地的直隶总督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1264年—1294年)所建的“宣化堂”。明代,这里曾做过保定府署和大宁都司署的驻所,清初改为参将署。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设立直隶总督,因当时衙署位置偏僻,清帝于雍正七年(1729年)派人选定参将署为总督署新址,经过一年多的改建扩建,雍正八年(1730年),直隶总督署正式迁此办公,直到清朝灭亡。它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180余年,始终是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民国年间,该署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署又分别是日伪河北省政府、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驻地。
    ②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1965年10月新1版,总第11,241页。
    ①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摺》,《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十二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发行,第179页。
    ①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6。
    ② 朱英:《清末直隶农会述略》,《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① 《北洋公牍类纂》卷25,“农务”,第3页。
    ②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③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6。
    ④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①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5-126页,总第5751—5752页。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十六册,第十类·实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1909年)版,第41—42页。
    ①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一,实业考四,农务,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总第11,283—11,285页。
    ②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二,实业考五,农务,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总第11,283—11,287页。
    ③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总第11,247页。
    ④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⑤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7—11,249页。
    ⑥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⑦ 四川劝业道署编:《四川第四次劝业统计表》第8表,宣统二年。转引自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版,第578页。
    ① 《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2-1,案卷号73,页码号38。
    ② 《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文件第三·章程》,《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
    ③ 《全国农务联合会缘起》,《湖北农会报》第5期。
    ① 《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2—1,案卷号73,页码号38。
    ② 《文件第三·章程》,《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
    ① 《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档号20,案卷号124。
    ② 《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档号20,案卷号124。
    ①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7。
    ②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5—27。
    ③ 《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档号20,案卷号124。
    ④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⑤ 《无极县农会分会改正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⑥ 《南乐县城北岳村集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⑦ 广东劝业道呈《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⑧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① 《无极县农会分会改正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南乐县城北岳村集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③ 广东劝业道呈《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① 《束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董事衔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农工商部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3。
    ③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733页。
    ① 《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摺》,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8。
    ② 《商务官报》宣统元年第20期,公牍。
    ③ 《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第5页。
    ④ 《商务官报》宣统元年第20期,公牍。
    ⑤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8页。
    ⑥ 《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
    ⑦ 《江西农务总会开办章程》,《商务官报》光绪三十四年第30期。
    ⑧ 《奉天通志》第三卷,实业志,第2,524页。
    ⑨ 山西代表米如玉报告:《山西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载陶昌普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25页。
    ⑩ 《农务联合会杂志序》,《张季子九录·文录》,转引自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① 直隶劝业道造呈《覆查赵州无极县农会履历并改正规则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9页。
    ③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一,实业考四,农务,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83—11,285页。
    ④ 《四川官报》,丁未(1907)年第16册,公牍。
    ⑤ 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41页。
    ① 《奉天通志》第三卷,实业志,第2,524页。
    ② 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03页。
    ③《光绪三十四年第二次农工商部统计表》,农政,北京:编者刊,1910年,第8页。
    ④ 《直隶农务总会丁未二月第一次研究大会提议各条》,《北洋公牍类纂》卷24,农务,第1页。
    ⑤ 直隶劝业道造呈《覆查赵州无极县农会履历并改正规则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⑥ 张玉法:《二十世纪初期的农业改良》,《史学评论》第一期,第119页。
    ⑦ 《江苏省政治年鉴》,第374—376页。
    ⑧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9页。
    ①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一,实业考四,农务,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85页。
    ② 《巴县廷大令农务分会年终开会演说》,《广益丛报》第8年第30期。
    ③ 《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39。
    ④ 《直隶农务总会丁未二月第一次研究大会提议各条》,《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第2页。
    ⑤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⑥ 《直隶农务总会丁未二月第一次研究大会提议各条》,《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第2页。
    ⑦ 《冀州农务分会陈列所简章》,《北洋公牍类纂》卷二三,农务。
    ⑧ 《农工商部札四川成都农务总会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⑨ 《四川农务总会章程》,《四川教育官报》,戊申(1908年)第2册。
    ① 朱英:《清末直隶农会述略》,《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② 《广东农务总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③ 《直隶详定试办农会章程》,《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
    ④ 《直隶农务总会丁未二月第一次研究大会提议各条》,《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第1页。
    ⑤ 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39页。
    ⑥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1。
    ① 《平远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直隶农务总会丁未二月第一次研究大会提议各条》,《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四,农务,第1页。
    ③ 《无极县农会分会改正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④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9页。
    ⑤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十六册,第十类·实业,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1910年)版,第41—42页。
    ⑥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二,实业考五,农务,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87页。
    ⑦ 朱英:《清末直隶农会述略》,《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① 《无极县农会分会改正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束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③ 广东劝业道呈:《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④ 《巴县廷大令农务分会年终开会演说》,《广益丛报》第8年第30期,“纪闻”。
    ⑤ 《四川官报》庚戌第24册,“新闻”。
    ⑥ 《太仓农务分会呈苏州农务总会文》,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294,页码号16。
    ⑦ 《常昭等县农务分会灾情报告》,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140,页码号23。
    ⑧ 《太仓农务分会呈苏州农务总会文》,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294,页码号14。
    ⑨ 参见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① 《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② 《直隶试办农务分会章程》,《商务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25期。
    ③ 《无极县农会分会改正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④ 《束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⑤ 广东劝业道呈《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⑥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6。
    ① 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田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60页。
    ② 吴春梅:《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③ 直隶代表贾树模报告:《直隶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6页。
    ① 《四川第四次劝业统计表》(宣统三年),第8表,农会。
    ②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③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① 《湖北全省农务总会紧要广告》,《湖北农会报》第2期。
    ② 《广东农务总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③ 《嘉应州农务分会公举总理董事及会员衔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④ 《商务官报》宣统元年第6期,公牍。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各省设立农会史料》,《历史档案》,1998年2期。
    ① 《宝山县农务分会公举总理董事及会员衔名》,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139,页码号34。
    ② 参见《日本农会令》,载《湖北农会报》第2期:《大日本农会章程》、《英伦奉旨设立农会章程》,载《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七,农政下。
    ③ 《广东农务总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④ 《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卷二三,农务。
    ① 《商务官报》,宣统元年第28期,公牍。另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各省设立农会史料》,《历史档案》,1998年2期。
    ② 《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7年第8期。
    ③ 《无极县农会分会改正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④ 《束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①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7。
    ① 《商务官报》宣统元年第35期,公牍。
    ② 《直隶试办农务分会章程》,《商务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25期。
    ③ 《广宁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④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⑤ 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⑥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①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1页。
    ②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6。
    ③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经系民国30年(1941年)编印,第271页。
    ④ 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0页。
    ① 四川劝业道署编:《四川第四次劝业统计表》第15、18、19、20、21、23、24、25、27、28表,宣统二年。见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版,第178-185页。
    ②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③ 《江苏等省农垦公司统计》(1912-1921),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0页。
    ④ 参见农商部:《第一次农商统计表》,1914年北京印行,第208页。
    ⑤ 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① 《四川通省中等农业学堂续订章程》,‘四川教育官报》戊申第3册。
    ② 《护督宪王人文奏川省办理农林工业情形折》,《广益丛报》第9年第8期,“章疏”。
    ③ 《成都商报》第3册,“新闻”。
    ④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八,实业考一,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第11,241页。
    ⑤ 《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实业篇,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1912。
    ⑥ 卢锋:《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⑦ 许涤新、吴承明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993年版,第10页。
    ⑧ 黄逸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
    ⑨ 丁长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① 参见戴乐仁等著,李锡周编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版,第174页。
    ② 《胶澳全区之农业概况》,《中外经济周刊》第214号。
    ③ 《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遗迹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第65页。转引自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④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第320页。
    ⑤ 龚书铎总主编、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⑥ 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96-197页。
    ⑦ 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26页。
    ① 参见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第318-319页。
    ① 参见李侃等主编:《中园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第320页。
    ② 《帝国日报》,宣统二年十月十日。
    ③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第319页。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6页。
    ⑤ 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第2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辛亥革命资料》,上海: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6页。
    ① 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6页。
    ② 北洋《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第149号。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7页。
    ③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5页。
    ④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6。
    ①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第31期,1919年7月20日出版。
    ② 袁亚愚编著:《新修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7-38页。
    ③ 侯建新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2-13页。
    ④ 章士钊:《业治与农(告中华农学会)》,上海《新闻报》1923年8月12日。
    ⑤ 孤桐(章士钊):《农固辩》,上海‘新闻报)1923年11月3日。
    ⑥ 当时恽代英写有《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署名戴英,文载1923年10月28日《申报》;杨明斋写有《评<农国辩>》,杨铨写有《中国能长为农国乎?》,两文均载1923年10月28日《申报》。
    ① 王鸿一为山东郓城的大地主,曾任山东省教育专员和省议会副议长,与冯玉样、阎锡山关系密切。1923年章士钊的《农国辩》发表后,深得王鸿一的赞同。1924年王鸿一与米迪刚合作创办了《中华报》,请尹仲材为主笔,组成一个研究部,希望从“以农立国”的原则讨论一个具体的建国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部出版了一本《建国刍言》,内容先谈原理,后提出一份由王鸿一起草的《中华民国治平大纲草案》。草案共17条,其中第一条规定了“传贤民主政体”,第二条规定了“农村立国制”。1929年春,在王鸿一的活动下,在冯玉祥及其部下韩复榘的支持下,在河南辉县百泉乡成立了一所以培养村治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河南村治学院,其主要人员有彭禹廷、梁耀祖、王怡柯和梁漱溟等。3月,在阎锡山的资助下,他们在北平创办了一份《村治》月刊,宣传其村治主张和理论。王鸿一曾在该刊连续发表了《建设村本政治》、《中国民族之精神及今后之出路》等文章。当时经常在《村治》上发表文章的还有茹青蒲、米迪刚、王惺吾、尹仲材等人。人们通常把集合于村治学院和《村治》杂志的这些人统称为“村治派”。但“村治派”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1930年7月26日王鸿一在北平逝世。不久,河南村治学院被河南省代理主席张钫下令关闭。原村治学院的部分人员迁到山东邹平,在新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于1931年6月正式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改“村治”为“乡村建设”。王鸿一的逝世和河南村治学院的关闭。尤其是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改“村治”为“乡村建设”,标志着“村治派”已不复存在。从此,“以农立国”最有力的是梁漱溟和他代表的“乡村建设派”。
    ②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246页。
    ③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的演进》,《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页。
    ① 梁漱溟:《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由》,《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②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页。
    ③ 直隶代表贾树模报告:《直隶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6页。
    ④ 山西代表米如玉报告:《山西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24页。
    ⑤ 江苏农会代表王泽南报告:《江苏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田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35页。
    ⑥ 安徽省代表徐绍圣、李炘报告:《安徽省农业情形》,《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42页。
    ①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页。
    ② 《农林部召集全国农会联合会通告》,《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1—12页.
    ①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7—8页。
    ① 《陈总长演说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43-45页.
    ① 《赵总理颂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49-50页.
    ② 《叶会长可樑答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3页.
    ③ 《正会长叶可樑演说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1页.
    ④ 《副会长黄君召棠演说辞》,《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吕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3-54页。
    ① 《叶会长可樑答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1页.
    ② 《参观农事试验场记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3页。
    ③ 《参观颐和园纪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页.
    ① 《陶司长昌善代致闭会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7-9页。
    ② 《叶会长可樑答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1-12页。
    ①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5页。
    ② 《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1页.
    ③ 《修正农会规程》(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8页。
    ④ 《修正农会规程》(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8-109,115页。
    ① 《修正农会规程》(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1页。
    ② 《修正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9页.
    ③ 《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页.
    ④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 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6页。
    ① 《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页.
    ② 《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8页.
    ③ 《修正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页.
    ④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5-16页。
    ① 《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8页。
    ② 《修正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箱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页。
    ③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6页。
    ④ 《修正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117页。
    ① 《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页.
    ②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7-18页。
    ③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8页。
    ④ 《全国农会联合会章程草案》,《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文件第三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第16-17页.
    ① 《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箱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0页.
    ② 《农会调查规则》,北洋《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第149号.
    ③ 《修正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9—120页.
    ① 《农会调查规则》,北洋《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第149号。
    ② 《修正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23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0页.
    ③ 《奉天省实业厅报送通辽等县农业调查报告书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22页。
    ④ 《宽甸县农会农业情形及农家状况缮具清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25页。
    ① 《通化县农会县属农业情形暨农家状况调查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27-328页。
    ① 《山东省农会关于利用退还庚款以发展农业提议案》(1924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51-352页。
    ① 《甘肃省农会关于发展农业提议案》(1924年8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55-356页。
    ② 《杨德菜关于农业劳动力流入城市拟设法慰留议案》(1924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53-354页。
    ① 《吉林省农会关于开辟水田植树造林议案》(1924年7月2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03-504页。
    ① 《苏诚等关于各省地方筹设林务机关及苗曰提议案》(1924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05-507页。
    ①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第467页.
    ② 陈翰笙:《产业资本与中国农民》(Indiustrial Capital and Chinese Pcasants),附录3,《安徽河南山东烤烟产量》(1916-1937),1939年,第93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01-202页。
    ①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第469页。
    ①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六号,第16页.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
    ② 《赵总理颂词》,《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49-50页。
    ③ 《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文件第三·章程》.《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印行。
    ① 《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8页.
    ①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六号,第16页。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
    ① [英]M.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② R. Fostor, "Peasants". in The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MaCmillan, 1987. Ⅴ. Ⅲ.P.826.
    ③ D. Thomer, "Peasants".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1968, Ⅴ. Ⅱ PP.503-504.
    ① 秦晖:《“农民”的概念与传统中国的农民》,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27-533页。
    ② 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③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41,《山东七》,《户役科》。
    ④ [明]朱元璋:《大诰三编》,《臣民倚法为奸第一》.见钱伯成等编《全明文》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⑤ 万历《常州府志》卷6,《钱谷》,《宜兴秦侯清赋碑》。
    ⑥ 梁方仲著《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1页。
    ⑦ 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⑧ [明]况钟:《况太守集》卷9,《请禁妄动实封及冒军籍船户佥充炕长不符定例奏》。
    ⑨ 梁方仲著《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3页。
    ①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6册,《苏松》,《嘉定县志徭役》。
    ② 万历《常州府志》卷6,《钱谷》。
    ③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29。
    ④ [元]不著撰人:《大元通制条格》卷17,《赋役·主首里正》。
    ⑤ 分别参见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43-844页;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657页。
    ⑥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991 年版,第19、14页。
    ① 《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1页。
    ② 《全国农会联合会会议规则》,《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5页。
    ③ 北洋《政府公报》,1912年9月26第149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7、110页。
    ① 翰笙:《中国农民负担的赋税》,《东方杂志》第25卷19号,1928年10月10日发行,第9-10页。
    ② 《全国农民运动概观》,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9页。
    ③ 黄炎培:《战后的江南》,《东方杂志》第21卷23号,1924年11月发行,第5页。另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0-611页。
    ④ 《惨无人道之刘镇华军》,《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5日。
    ⑤ 《河南武装农民代表团大会第二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9日。
    ⑥ 《全国农民运动概观》,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9页。
    ⑦ [德]卡尔·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8页。
    ①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③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33页。
    ④ 阮啸仙:《全国农民运动形势及其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九日),《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292页。
    ①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田赋问题决议案”.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3-414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33-34页.
    ①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初版.第575页。
    ② 徐正学:《中国农村崩溃原因的研究》,中国农村复兴研究会,1934年版,第69页。
    ①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②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③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①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0页。
    ①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40-44页,另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12-14页。
    ② 颂皋:《五省大灾荒》,《东方杂志》第22卷第15号,1925年8月发行
    ① 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105页。
    ②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6页。
    ③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7页。
    ④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56页。
    ⑤ 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
    ①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5页。
    ②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页。
    ③ 《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④ 陈礼颂:《一九四九年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②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38页。
    ③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0页。
    ①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65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16页。
    ③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中国农民》第1卷第1期,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行,1926年1月1日出版,第51页。
    ①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16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現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30页。
    ① 《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7章,第88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60页。
    ①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广东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0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21-222页。
    ②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9页。
    ③ 陶履恭:《社会调查》,《新青年》第4卷第3号,民国十七年(1918年)三月十五日发行,上海群益书社印行。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影印本,第227页。
    ①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取消高利贷决议案”。见湖南省农民协会编:《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2-413页。
    ② 罗綺园:《会务总报告》(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中国农民》第6、7期合刊,“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特号”,1926年8月出版。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影印本,第23页。
    ③ 陶履恭:《社会调查》,《新青年》第4卷第3号,民国十七年(1918年)三月十五曰发行,上海群益书社印行。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影印本,第227-228页。
    ① 李立三:《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封建制度》,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页。
    ② 分别参见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27卷6号,1930年3月发行,第78页;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9-90页:长野郎著,强我译:《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1930年,第177页:田中忠夫著:江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研究》,1934年,第12-14页;穆严:《华北农村经济问题》,《政治月刊》1卷4期,1934年7月印行,第142页。另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16页。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①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19页。
    ② 据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19页注:“编者按;方即方里的简称,每方四十五垧,每垧十亩”。
    ③ 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经济年报》。1934年。第34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8-19页。
    ④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广东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0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38页。
    ① 饭田茂三郎著,洪炎秋、张我军译:《中国人口问题研究》,1934年7月出版,第195-196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0页。
    ② 《高要农民运动的经过》,原载《广东农民运动经过概况》,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32页。
    ③ 天然:《吴系军阀统治下之彰德》(七月十九日彰德通讯),《向导》第168期,1926年8月22日出版,第1699页。
    ④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2页。
    ① 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27卷第6号,1930年3月25日发行,第79页。
    ②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③ 佛林和约克:《广东农民运动》,1927年。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3页。
    ④ 《经营情况变迁》,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3-304页。
    ⑤ 王全营等:《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2页。
    ⑥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① 许兴凯编:《日帝国主义与东三省》,1930年,第234-235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3页。
    ③ 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七月号,第2卷第7期,1936年7月1日出版,第69页。
    ④ 《日本驻郑家屯领事池部正次致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机密第23号信附件》(1920年9月11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日文档案,编号482,1285。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5页。
    ⑤ 王全营等著:《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3-24页。
    ① 《大理院复浙江第二高等审判法庭分厅电》,统字第九一一号,1918年12月19日。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页。
    ② 《农商部咨财政部文》第115号,1914年10月2日,《农商公报》第4期,政事第4页,1914年11月。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页。
    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0-21页。
    ④ 张介侯:《淮北农民生活之状况》,《东方杂志》第24卷16号,1927年8月25日发行,第71页。
    ⑤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4页。
    ①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历年海外华侨人数”.1936年,第323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42页。
    ② 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6页。
    ① 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② 参见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③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④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① 曹鑑泉:《光山》,“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征文节录)”,《东方杂志》第24卷16号,1927年8月25日发行,第136-137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土地委员会报告》(1927年6月发表):《全国土地占有概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4页。
    ② 张静如,刘志强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③ 郭德宏著:《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① 郭德宏著:《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② 川户爱雄:《四川东部嘉陵江一带的农业及农民生活》,《支那研究》14号,1927年7月,第152-154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84页。
    ③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页。
    ④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① 《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24卷16号,1927年8月出版。
    ② 陈翰笙等:《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东方杂志》第24卷16号,1927年8月出版。
    ③ 《中国经济月刊》(英文),2卷3号.1924年12月,第9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56页。
    ④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⑤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1页。
    ① 《全国农民运动概况》,载《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
    ②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1925年11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9页。
    ③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03页。
    ④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5月版,第566页。
    ⑤ 《马克思致思格斯》(1856年4月16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334页。
    ⑥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版,第591页。
    ① 《告中国农民》,《共产党》月刊第3号,1921年4月出版。
    ①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1922年7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4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一九二一年七月).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党的创立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279页。
    ③ 《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1922年11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25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1923年6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5页。
    ② 《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1923年6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35页。
    ③ 《农民问题议决案》(1923年6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51页。
    ① 朱淼水:《浅析衙前农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15页。
    ② 陈志根:《衙前农民运动爆发之因的历史考察》,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3页。
    ③ 沈定一:《代农民问官吏》,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1月8日。
    ① 《衙前农村小学校宣言》(1921年9月26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规定出版时间为1921年8月,实际推迟了。另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1-22页。
    ② 王永强:《党领导下第一所教育农民的学校——衙前农村小学》,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③ 方晨光:《农运先声,精神不死——社会科学视野中的衙前农民运动》,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① 方晨光:《农运先声,精神不死——社会科学视野中的衙前农民运动》,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② 陈志根:《衙前农民运动爆发之因的历史考察》。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① 《衙前(在浙江省萧山县)农民协会宣言》(1921年9月27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规定出版时间为1921年8月,实际上推迟了。另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3-24页。
    ① 《王嘉曾查办衙前农运呈文》,上海《民国日报》1922年1月6日。
    ② 《衙前农民协会章程》(1921年9月27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规定出版时间为1921年8月,实际上推迟了。另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5-26页。
    ③ 方晨光:《农运先声,精神不死——社会科学视野中的衙前农民运动》,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 柳礼泉:《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伟大开端——1921年萧山衙前农民运动历史特点探析》,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6页。
    ③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④ 熊德利:《论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章程的思维创新》,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2页。
    ① 卜曹元,《沈定一的农运观——衙前农民运动80年祭》,载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73页。
    ② 《江浙农民运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决案》(1926年12月1日),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58页。
    ③ 邓中夏:《论农民运动》,载《中国青年》第11期,1923年12月出版,第3页。
    ④ 彭湃(1896—1929),学名汉育,又名天泉,广东海丰人,出身于大地主家庭。1917年秋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救国运动。1921年5月回国.7月,组织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社.10月.被任命为海丰县教育局长,并主编出版了《赤心周刊》。1922年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3年1月.领导成立了拥有十万人的海丰县总农会,当选为会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 中共海陆丰地位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同年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兼第一、第五届农讲所主任.1925年,任广东省第一届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后至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领导海陆丰农民起义,并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任委员长和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同年8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壮烈牺牲.遗著有(海丰农民运动》。——李盛平主编:《中国现代史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759页。
    ① 据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中注:所谓“斗盖”,即地主向农民收租,自制一租斗盖,系极坚重的木,长约一尺七寸,大约一寸半径。如果农民的谷不好或短交,地主用斗盖打他,轻者出血,重者可以毙命.农民如有不如绅士之意.随便可用扇头敲他.所谓“扇头”,即农民有不如绅士之意,随便可用扇头敲他.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36页。
    ②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载《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06页。
    ③ 吴家林、袁钏秀:《彭湃年谱》,见《近代中国人物》,中国农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① 参见蔡洛等著:《彭湃传》,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2-31页。
    ②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49页。
    ① 参见蔡洛等着:《彭湃传》,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40页。
    ②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54-155页。
    ③ 对于赤山约农会成立的具体日期,学术界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笼统称之为1922年9月,如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等等。其根据概因彭湃所著《海丰农民运动》中语;“乃定于九月某日开赤山约农会成立大会”.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55页.另一种说法是赤山约农 会成立于1922年10月25日,见广东民田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43页。笔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确切,故采纳之。因为彭湃在《海丰农民运动》中所述是按照按农历计算的,即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九月间”,而按公历时间当为10月25日。
    ① 澎湃:《海丰农民运动》,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55-156页。
    ②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56-158页。
    ③ 分别参见《海陆丰农民运动概况》,载《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5辑,1985年10月:蔡洛等著:《澎湃传》,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64-66页。
    ① 参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①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87-190页。
    ② 参见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44页。
    ① 李春涛:《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李春涛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另见《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① 中夏:《论农民运动》,《中国青年》第11期,1923年12月29日发行,第2页。
    ② 中夏:《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原载《中国青年》第13期,1924年1月5日发行。另见《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55页。
    ① 中夏:《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载《中国青年》第13期,1924年1月5日发行出版。另见《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56页。
    ② 中夏:《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中国青年》第13期,1924年1月5日发行,第7页。
    ③ 参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① 文钺:《湖南第一个农会——岳北农工会》,《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第121页。
    ① 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② 参见《衡山县志》,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4页。
    ③ 《中共第三届第三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湘区委员会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382页。
    ① 中夏:《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中国青年》第13期,1924年1月5日发行,第7页。
    ② 李维汉:《湖南革命的出路》,《战士》周报第41期,1927年4月17日出版。
    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宣言及政纲》(一九二四年一月),见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6-17页。
    ② 《第一届第一次中央全会》(一九二四年一月)“二、附录”,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67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② 《农民运动决议案》(民国十五年一月十九日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33-135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2页。
    ②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3-454页。
    ② 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7月4日。
    ③ 罗绮园:《本部一年来工作报告概要》,《中国农民》第2期,1926年2月出版。
    ① 罗绮园:《本部一年来工作报告概要》,《中国农民》第2期,1926年2月出版。
    ① 罗绮园:《本部一年来工作报告概要》,《中国农民》第2期,1926年2月出版。
    ① 《省长公署训令各县援助组织农民协会》(一九二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58页。
    ②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卷十一,广州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35页。
    ③ 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51页。
    ④ 杨绍练、余炎光:《广东农民运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⑤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卷十一,广州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35页。
    ① 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53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③ 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51页。
    ④ 《广东党史研究文集》第1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① 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55页。
    ② 《广东农民运动概况》(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六年),《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另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132页。
    ① 《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宣言》(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12、13、14日;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56-262页。
    ① 阮啸仙:《广东省农民一年来之奋斗报告大纲》(1926年5月在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252页。
    ②② 阮啸仙:《全国农民运动形势及其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1926年8月19日在广东省农民协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282页。
    ③ 《全国农民运动概况》,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页。
    ① 《中央农民部报告》,《中国农民》第9期,1926年10月出版。
    ②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1925年7月,国民党对广东政府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以汪精卫为主席的国民政府。
    ③ 《国民政府对农民运动第三次宣言》(1926年9月7日),国民政府公报1926年第四四号,广东省农民协会编《犁头周报》第16期,1926年版,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23页。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7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②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5-146页。
    ① 《长沙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92页。
    ② 李维汉:《湖南革命的出路》,载《战士》周报第41期,1927年4月17日出版。
    ③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5页。
    ④ 《醴陵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⑤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6 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② 湘农:《湖南的农民运动》(1926年11月30日),《向导》周报181期,1927年1月6日出版。另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113页。
    ③ 《1926年11月湖南各县农民协会会员统计表》,《战士周报》第38期,1927年3月27日出版。另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109-112页;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① 何东等编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土地问题》,第98页。另参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
    ② [苏]A·B巴库林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221-222页。
    ③ 《农民大会通电》,《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6页。
    ④ 《中央通告(中字第十八号)》(一九二六年九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259页。
    ① 《农民大会请毛泽东先生来湘电》,《湖南全省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日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第87页。
    ② 《湖南农民运动新趋势及我们对左派政策》(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五日湘区报告),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324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问题决议案》、《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3、435-436页。
    ② 《成立全国农民协会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3、443-444页。
    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② 《中共中央通告》(一九二六年二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82页。
    ③ 《农民协会暂行总章》,《战士周报》第14期,1926年2月。
    ①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关于湖北农民运动的报告》,载《中国农民》月刊第4期,1926年4月出版。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①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的报告》,1927年11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58页。
    ②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关于湖北农民运动的报告》,载《中国农民》月刊第4期,1926年4月出版。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④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关于湖北农民运动的报告》,载《中国农民》月刊第4期,1926年4月出版。
    ⑤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关于湖北农民运动的报告》,载《中国农民》月刊第4期,1926年4月出版。
    ⑥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的报告》,1927年11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58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②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关于湖北农民运动的报告》,载《中国农民》月刊第4期,1926年4月出版。
    ③ 对于该新农委的5名委员名单,这里参考引用的是由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的、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一书第143页的记述。但在由曾宪林和谭克绳主编的、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一书第58页中则与此有些出入,5委员名单是:陈荫林、李子芬、蔡以忱、刘子谷、刘季良;且认为5委员不是“推选”而是“指派”, 故均有待进一步考证。
    ① 《湖北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决议案》,《中国农民》第9期,1926年11月出版。
    ② 《湖北省临时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月6日。
    ① 《咸宁农协统计》,《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3日。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119页。
    ③ 陆沉:《在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开会词》,载《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日刊》第3期,第3页。
    ① 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议决案:《农民协会组织问题决议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4日。
    ①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议决案:《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
    ② 《湖北省农民协会召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原载《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日刊》第1期,第3页,另见《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日。
    ① 《在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方志敏的会务总报告》(1927年2月),原载《江西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4日—3月2日,第4-7期。另见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人民出版社,1953年10月版,第412-413页。
    ① 《会务总报告决议案》,原载《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6日,第6期第4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63-567页。
    ② 《统一农民协会组织决议案》,原载《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1页。
    ③ 《统一农民协会组织决议案》,原载《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4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5页。
    ④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117页。
    ⑤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① 《河南报告》(丙)“农民运动”,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G1,目录号1,案卷号7,页码15。
    ② 《红枪会在各省的实力》,《东方杂志》第24卷21期。
    ③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八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5页。
    ①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② 《付集区农民协会成立宣言》,载《新中州报》1926年1月6日。
    ③ 《柳林农民协会第一分会成立宣言》,《中国农民》第1期,1926年1月出版。
    ④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⑤ 根据《河南省农民运动报告》(载《中国农民》第2集第8期,1926年)等统计。
    ⑥ 《岳维峻令洛阳解散农民协会》,《新中州报》1926年1月29日。
    ①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八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9页。
    ② 《河南省农民运动报告》,载《中国农民》第2集第8期,1926年。另见中共河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一战时期河南农民运动》(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83-85页。
    ① 《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开幕》,《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7日。
    ② 张海峰:《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情况的回忆》,见中共河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一战时期河南农民运动》(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352页。
    ③ 《陈克文关于广东省农民状况的报告》、《陆沉关于湖北省农民状况的报告》,分别见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9、22日。
    ① 《发展河南农民协会组织议决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9日。
    ② 《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宣言》,《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4-25日。
    ① 《柳林镇军民联欢大会》,《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7日。
    ② 吴芝圃:《回忆豫东农民运动》,中共河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一战时期河南农民运动》(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359页。
    ③ 《豫北天门会与奉军激战》,《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1日。
    ④ 1926年5月,西安国民军被讨赤联军刘振华部包围以后,豫陕两地中共组织联系中断。7月,广东国民政府举师北伐,位于北伐线上的河南需要加强领导,以组织力量支援北伐战争。因此,中共中央于8月将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集中领导河南的工作。豫区区委基本上是原豫陕区委的领导成员,汪泽楷、张景曾、王克新、萧人鹄、胡伦等为委员,汪泽楷任书记。
    ① 参见《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57页。
    ① 《豫人御匪之金钟罩》,《晨报》1921年1月16日。
    ② 振振:《河南的红枪会》,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8年12月17日。
    ③ 《红枪会在各省的实力》,《东方杂志》第24卷21期。
    ④ 子贞:《反奉战争中之豫北天门会》,《向导》周报第5辑第17期。
    ⑤ 柴化周:《洛阳地区红枪会的兴起与消灭》,《河南文史资料》第10辑,第66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对于红枪会运动议决案》,1926年7月。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171页;另见中共河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一战时期河南农民运动》(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49-51页。
    ② 陈独秀:《红枪会与中国的农民暴动》,载《向导》周报第158期,1926年6月11日出版。
    ③ 李大钊:《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原载《政治生活》第80、81期合刊,1926年8月8日。另见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66页。
    ① 郑震宇:《河南省农民状况的报告》,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9日。
    ② 陈传海:《略述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③ 《豫区关于军运、农运及国校工作的报告》,1926年10月。参见中共河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一战时期河南农民运动》(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94页。
    ④ 《河南慰劳士兵大会消息——中央农民部代表罗绍征之报告》,《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30日。
    ⑤ 庞守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河南农民运动》,《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① [苏]阿基莫娃著,王驰译:《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8页。
    ② 庞守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河南农民运动》,《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③ 阮啸仙:《全国农民运动形势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载《中国农民》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出版,第42页。
    ①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123页。
    ②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武汉政府农民部,一九二七年六月的调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③ 《四川的农民运动》,《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40页。
    ①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武汉政府农民部,一九二七年六月的调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① 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169页。
    ② 《山西的农民运动》,原载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1928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34页。
    ① 《山东的农民运动》,原载《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33页。
    ② 《安徽的农民运动》,原载《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38页。
    ③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武汉政府农民部,一九二七年六月的调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④ 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① 《江苏的农民运动》,原载《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36页。
    ②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武汉政府农民部,一九二七年六月的调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③ 《直隶的农民运动》,原载《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35页。
    ① 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② 《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别区的农民运动》,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43-644页。
    ①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43-444页。
    ① 《全国农协之筹备》,《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30日。
    ② 《全国农协将成立》,《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2日。
    ① 《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就职通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17日。
    ② 《全国临时农民协会讨蒋通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17日。
    ③ 《全国农民协会(资料)》,《武汉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
    ④ 《全国临时农协致唐生智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8日。
    ① 《全国农民协会(资料)》,《武汉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
    ② 《对湘鄂赣三省农协重要训令》(1927年5月30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30日。
    ③ 《全国临时农协第2号训令》(1927年6月7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8日。
    ① 《全国临时农协训令》(1927年6月13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7日。
    ② 《对于农运之新规划》,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71-174页。
    ③ 参见《全国农民协会(资料)》,《武汉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
    ① 《全国临时农协会议延迟通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日。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3页。
    ② 《湖南省农民协会入会须知》(1926年),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21页。
    ③ 资料来源:《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入会愿书》,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22页,原式样为纵排版。
    ①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2日第10期第3至第4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88-590页。
    ②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6-457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7页。
    ②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一九二六年五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27-328页。
    ③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页。
    ④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一九二六年五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28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459页。
    ②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一九二六年五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30页。
    ③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一九二六年五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30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图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9-460页。
    ② 《湖南农民协会暂行总章》,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7、17-18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2页。
    ②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一九二六年五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31-332页。
    ③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3-454页。
    ④ 《湖南农民协会暂行总章》,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8页。
    ⑤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1926年5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25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页。
    ② 《湖南农民协会暂行总章》,见《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19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1-462页。
    ②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2页。
    ③ 《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见《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3页。
    ① 上述分别参见《确定农民协会经费决议案》,《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4版;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议决案:《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01-502、575页。
    ② 《广东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一九二六年五月),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33页。
    ③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3页。
    ①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议决案:《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
    ② 分别参见《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决议案》,“农民协会经费问题决议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3、502页。
    ③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议决案:《农民协会组织问题决议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4日。
    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① 阮啸仙:《广东省农民一年来之奋斗报告大纲》(1926年5月在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258—259页.
    ②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宣言》(1926年5月)。《中国农民》月刊.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7月出版。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0页。
    ② 《海丰全县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电》,《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5日。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75页。
    ① 葛特:《北伐声中之湖南》(七月六日湖南通讯),《向导》第162期.1926年7月14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1609页.
    ② 协夫:《湖南工农直接参加北伐战争之一些事实》,《战士》周报,第19期,1926年9月19日出版,第6页。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④ 《北伐中农民的实际行动》,1926年1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人部印行,第2页。
    ⑤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⑥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 页。
    ① 协夫:《湖南工农直接参加北伐战争之一些事实》,《战士》周报,第19期,1926年9月19日出版,第6页。
    ② 叔坚:《从广州所闻北伐军之胜利与民众》(十月四日广州通讯)。《向导》第177期,1929年11月4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1843页.
    ③ 协夫:《湖南工农直接参加北伐战争之一些事实》,《战士》周报,第19期,1926年9月19日出版,第7页。
    ④ 《湖南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0页。
    ① 《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③ 《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6页。
    ④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6-88页.
    ② 直荀:《湖南农民革命的追述》,《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1928年1月2日出版。
    ①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③ 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反对奉鲁军阀决议案》(1927年3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9日。
    ④ 《豫北红枪会大举进攻奉军》,《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6日.
    ⑤ 《豫省黄河两岸鏖战》,上海《申报》,1927年3月6日,第4版。
    ⑥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215页。
    ① 《豫省民变》,北京《晨报》,1927年3月13日,第3版.
    ② 《豫南九县为红枪会占据》,天津《大公报》,1927年5月14日,第6版.
    ③ 《豫东武装农民之声势——十万革命民众响应我军,二十四日完全占领杞县》,《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7日。
    ④ 《各县民众踊跃捐款慰劳北伐士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9日。
    ① 《北伐胜利之珍闻》,《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日。
    ② 《武装农民欢送北伐军上前线》,《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6日.
    ③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④ 《咸宁农民准备响应讨伐夏逆》,《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0日。
    ⑤ 《省农协急起参加讨夏战争》,《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2日。
    ⑥ 《武汉各县民众热烈赞助讨夏军》,《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2日。
    ① 《农民训练班学生请缨杀敌》,《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3日.
    ② 《咸宁农民准备响应讨伐夏逆》,《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0日.
    ③ 《省农协通告农友,夏逆半边的教训》、《省农协积极赞助讨伐杨森》,均见《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日。
    ④ 《汉川农运工作紧张》,《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9日。
    ⑤ 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
    ② 唐伯藩、曾长秋:《潘心元》,载《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9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73页。
    ①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③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41-442页.
    ①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② 《再接再厉之对英表示——省农民协会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3日.
    ③ 《天门反英反奉》。《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2日。
    ④ 廖廷实:《大革命后期的湖北农民运动述论》.《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⑤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2-42页。
    ②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5页。
    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3页。
    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4页.
    ⑤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4-25页。
    ②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7页.
    ③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
    ④ 《最近河北农民运动概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6日。
    ⑤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5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222页。
    ③ 《宁乡芳储乡民众处决团蠢刘昭》(1926年12月7日),《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124页.
    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15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29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227页
    ③ 《湖南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形》,《向导》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3页.
    ①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为阳新惨案宣言》,原载《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日刊》第11期第2至4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田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81页.
    ②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为阳新惨案宣言》,原载《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日刊》第11期第2至4页。见中图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83页.
    ③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页.
    ① 1924年5月中共中央第一次扩大会议:《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议决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99页.
    ② 绮圆编:《本部一年来工作报告概要》,《中国农民》第2期。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行,1926年2月1日出版,第15页.
    ③ 《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决议案》(一九二五年五月),“农民自卫与民团问题议决案”.原载《农民丛刊》卷一,1927年1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78-280页.
    ④ 《本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农民运动决议案》,《中国农民》第2期,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行,1926年2月1日出版,第8页.
    ①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会务总报告决议案》(1926年5月)。《中国农民》月刊第6、7期合刊,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行,1926年7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96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1925年1月),《中田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981年12月版,第111页.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2-23页。
    ③ 中共中央农委:《关于武装问题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60页.
    ④ “挨户团”作为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村的一种武装组织,它分为常各队和非常各队两部分。“挨户”是形容几乎每一户人家都要参加的意思.在1927年革命失败后,许多地方的“挨户团”被地主所夺取, 变成了反革命的武装组织。
    ①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08-409页.
    ② 《湖南省农民协会加强农民自卫军建设通令》,《湖南民报》,1927年4月14日。
    ③ 《湖南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见《湖南历史资料》1981年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 95页.
    ①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4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3页.
    ②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2日第10期第3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91-592页.
    ③ 《河南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8日。
    ①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人民自卫军组织法及计划进行大纲》,《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9日.
    ① 董雷、刘心铭编著:《豫南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② 《农民运动最近的策略——邓演达在省农会扩大会议演讲》。《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24日.
    ③ 谭克绳:《大革命时期湖南、湖北两省农民运动比较》,《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5期。
    ④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页.
    ⑤ 《罗田民众武装自卫》,《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5日.
    ⑥ 《黄冈保卫团先后改组》。《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2日。
    ⑦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9页.
    ②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
    ③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① 《河南武装农民训练》,《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21日.
    ② 《河南驻马店开办农民自卫军训练所》,《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9日.
    ③ 谭克绳:《大革命时期湖南、湖北两省农民运动比较》。《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5期.
    ① 《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二五年一月通过),见《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08页.
    ② 《农民运动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一九二六年九月通过)。见《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70页。
    ③ 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农民运动须知》。1926年9月广州出版。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34页。
    ④ 《本党联席会议对农民问题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月),原载《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2日第2期第3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44页。
    ① 《对全国农民宣言》(中国田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民国十六年三月十六日)。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310页.
    ② 直荀:《湖南革命的追述》,《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1928年1月2日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75页。
    ① 直荀:《湖南革命的追述》,《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1928年1月2日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75-378页。
    ②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1页。
    ① 《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一九二六年六月),见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9页.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③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取缔高利贷决议案》.载《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2页。
    ④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日刊》第18期第6页.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96页.
    ⑤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⑥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7日第7期第4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6页。
    ①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4页.
    ①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92页。
    ② 田中惠夫:《中田农业经济研究》,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第171-173页.
    ③ 薛雨林、刘瑞生:《广西农村经济调查》,《中圈农村》第1卷第1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④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12页.
    ① 《中共湖南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宣言》(1926年10月2日).《战士周报》第2期.1926年10月31日出版.
    ②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1页.
    ③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1925年10月10日)、《农民运动议决案》(1926年9月).分别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8、36页。
    ④ 中国国民党“二大”关于《农民运动议决案》(1926年1月)、《本党联席会议对农民问题决议案》(1926年10月),分别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3、43页。
    ⑤ 分别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08-309、413-414、580-581页。
    ⑥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废除苛捐杂税案》(1926年5月)。《中国农民》月刊第6、7期合刊。1926年7月出版.
    ⑦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田赋问题决议案》(1926年12月),《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
    ⑧ 《中国共产党湖南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宣言》(1926年10月12日),《战士周报》第22期,1926年10 月31日出版。第4页.
    ① 笔者注:亩捐是由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所把持的县政府或团防局等抽收,不仅一律按亩计算,而且摊派到佃农身上,对贫苦农民是一种残酷剥削.
    ②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
    ③ 参见董雷、刘心铭:《豫南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④ 参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① 参见董雷、刘心铭:《豫南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② 《国民政府对农民运动第三次宣言》(一九二六年九月七日),《犁头周报》16期,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页.
    ③ 《对全国农民宣言》(国民党第二届三中全会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六日通过),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310页。
    ④ 《湖北全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湖北农民运动》第1册,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① 《将所有土地收归公有建议》(长沙市党部第22次执委会议议决),《湖南民报》1927年4月19日。
    ②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日刊》第16期第6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92页.
    ③ 《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44页.
    ①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7页。
    ② 分别参见《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日刊》第16期第6页。另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第439、493页.
    ③ 《没收逆产问题议决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6日。
    ④ 《汉阳县农民协会没收逆产条例》,《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7日。
    ⑤ 《罗田县农民协会没收逆产条例》,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5日.
    ⑥ 分别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① 参见于建蝾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6页.
    ② 《中国农民》第2卷第1期,1927年6月出版.另见《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合刊,1928年1月2日出版.
    ③ [苏]A·B·巴库林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246-247页.
    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1页。
    ①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20页。
    ② 《咸丰户部则例》卷3,《保甲》。转引自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5-76页。
    ③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① 黄六鸿:《保甲三论》,载[清]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册,中华书局1992年4月版,第1283页。
    ②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1页。
    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1-32页.
    ④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1页。
    ⑤ 《最近湖北农民运动概况——省农协代表在省党部执委会之报告》,《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6、27日.
    ① 分别参见《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7日第7期第4版。另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4-425、576-577页。
    ②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
    ③ 毛泽东:《长冈乡调查》(1933年),《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4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5页。
    ② 参见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严禁烟赌决议草案》。载《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
    ③ 《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37页.
    ④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2页.
    ⑤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6页.
    ①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0页。
    ②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3页。
    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6页。
    ④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81页。
    ⑤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3页.
    ① 《农业生产问题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2页.
    ② 《中国共产党湖南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宣言》(一九二六年十月二日),《战士周报》第22期,1926年10月31日出版:《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农业生产问题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94、422页.
    ③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5页。
    ①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堤工问题议决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
    ② 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③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8页。
    ④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8日第8期第3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77页。
    ⑤ 直荀:《湖南农民革命的追述》,《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1928年1月2日出版。
    ⑥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5页。
    ⑦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5页.
    ① 直荀:《湖南农民革命的追述》,《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1928年1月2日出版。
    ② 湘农:《湖南的农民运动》(十一月三十日长沙通讯),《向导》第181期,1927年1月6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1904页.
    ③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5页。
    ④ 《农村合作社问题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1页.
    ⑤ 分别参见《农村合作社问题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农村合作社问题决议案草案》,《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日刊》,第18期第5-6页:《合作社草案》,《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3月1日第9期第4版.另参见中嗣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1-422、502-504、579页。
    ① 《黄冈革命工作进展》,《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3日。
    ② 廖廷实:《大革命后期的湖北农民运动述论》,《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③ [苏]A·B·巴库林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249页。
    ④ 《农村教育决议案》(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一九二六年五月),《中国农民》月刊,第6、7期合刊,1926年7月出版。
    ① 《农村教育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7-429页。
    ① 《黄安农村教育之激进》,《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8日.
    ② 《农民银行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9-420页。
    ① 《金融问题决议案》、《农民银行决议案》,均见《湖南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19-420页。
    ② 参见侯志远:《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的货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② 《中央通告农字第五号——农运策略》(1927年6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7页.
    ① 《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2-1233页.
    ②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③ 《湖南省农民协会训令各级农民协会》(1927年3月20日),《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475-476页.
    ①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1926年12月),《农民协会组织问题决议案》,《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40-41页.
    ② 《全国农协对于农运之新规划》(1927年6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71页。
    ③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④ 《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3页.
    ⑤ 劲儿:《越轨的群众运动》.《战士周报》第29期,1926年12月28日。
    ①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湖南民众团体情愿代表团的报告》,《向导》周报第199期.《湖南政变特号》,1927年6月22日出版,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影印,第2195页.
    ② 《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4页.
    ③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万万中国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页.
    ④ 《中央通告农字第五号——农运策略》(一九二七年六月)、《中央通告农字第七号——纠正农民无组织行动》(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均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1、149页.
    ⑤ 参见李彦宏:《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 《中央通告农字第七号——纠正农民无组织行动》(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50页。
    ②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万万中国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
    ③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④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十六年五月一日下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1103-1104页.
    ① 参见李彦宏:《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② 《湖南省政府公报》第44期,1927年6月19日.
    ③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速记录》(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1184页.
    ④ 《湖南历史资料》1981年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4页.
    ⑤ 《国民政府令》(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5日.
    ⑥ 《长沙军官宣布反共续讯》,《申报》.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四日.第七版.
    ① 《中国共产党告全国农民群众》(一九二七年六月四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37页.
    ② [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转引自李彦宏:《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③ 《中央通告农字第五号——农运策略》(一九二七年六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3-145页。
    ④ 《中央通告农字第五号——农运策略》(一九二七年六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4页。
    ⑤ 《湖南农民要求乡村政权之迫切》,《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5日,另见《向导》周报第199期,,1927年6月22日.
    ⑥ 李彦宏:《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速记录》(十六年六月二世纪日下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1263页。
    ②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① 《中央通告农字第五号——农运策略》(一九二七年六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4页.
    ② 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③ 《发展党在农民中的组织计划通告》,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编:《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省委文件。1927年)。第54、58页.另见范忠程:《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再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0页。
    ①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中国问题决议案》(一九二六年二月),《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②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执委会议中国问题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49页.
    ③ 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列宁、斯大林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36-137页。
    ①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执委会议中国问题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5-326页。
    ② 《中央政治局对于国际第七次扩大会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页。
    ③ 林祖涵:《关于土地问题之报告》(一九二七年五月),《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718-719页.
    ① 《中央通告农字第九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1927年7月2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86页.
    ② 参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
    ①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武汉政府农民部.一九二七年六月的调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编印,《农民运动)周刊第1期,人民出版社1955年7月影印本,第21页.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8页.
    ② 《本党联席会议对农民运动决议案》(1926年10月).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2月版.第44页.
    ③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全国农民宣言》(1927年3月16日).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311页.
    ①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0页。
    ② 《衡山县志》附录,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18页.
    ③ 安中原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代号,宗容民是中共中央农民部的代号.
    ④ 《中央通告农字第五号——农运策略》(一九二七年六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6页.
    ⑤ 《中央通告农字第七号——纠正农民无组织行动》(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51页.
    ⑥ 《中央通告农字第九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46、151、187页。
    ① 《会务总报告决议案》(1926年5月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农民》月刊.第6、7期合刊.1926年7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98页.
    ② 《长沙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92页.
    ③ 刘英贤:《大革命时期的郑荥密农民运动》,《中州学刊》1984年第5期。
    ④ 《河南商城县农民运动的发展》,《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2日.
    ① 《中央通告农字第九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86页.
    ② 《衙前农民协会章程》(1921年9月27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规定出版时间为1921年8月,实际上推迟了.另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5页.
    ③ 邓中夏:《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中国青年》第13期,1924年1月出版.另见《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56页。
    ④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3页.
    ⑤ 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农民协会今后进行方针议决案》(一九二五年),《农民丛刊》卷一,1927年1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73页.
    ① 《广东农民一年来奋斗经过报告决议案》(1926年5月),《中国农民》月刊第6、7期合刊,1926年7月出版。参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291-293页.
    ② 李永芳:《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另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0年第6期。
    ①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30页。
    ② 彭湃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编:《澎湃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10月版,第24页。
    ③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编印:《农民运动》周刊第8期,1926年9月1日。转引自李永芳:《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①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问题议决案》(一九二七年五月),“2、中国农民运动之趋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6月版,第52-53页。
    ② 《一九二七年全国农民协会会员统计》(武汉政府农民部,一九二七年六月的调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编印:《农民运动》周刊第1期,人民出版社 1955年7月影印本,第21页。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66页。
    ①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版,第152页。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724-741页。
    ③ [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463页。
    ①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6页。
    ②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第365页。
    ③ 《衙前农民协会章程》(1921年9月27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规定出版时间为1921年8月,实际上推迟了。另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年10月版,第25页。
    ④ 彭湃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编:《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4页。
    ⑤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页。
    ⑥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全国农民宣言》(1927年3月16日),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年10月版,第311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30页。
    ② 《罗田最近农运情形》,《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5日。
    ③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版,第153页。
    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31页。
    ①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5页。
    ②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27-28页。
    ③ 《成宁县民众重整旗鼓》,《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9日。
    ① 《司法问题决议案》,《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2月出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23-424页。
    ② 分别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第30页: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版,第153页。
    ③ 参见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4页。
    ④ 董雷、刘心铭编著:《豫南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央农委《对于武装问题之决议案》(一九二五年五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6月版,第160-161页。
    ② 《本党联席会议对农民问题决议案》(一九二六年十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44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 1924年第18号。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 (上),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第463页。
    ②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7日第7期第4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69页。
    ③ 《中央通告农字第八号——农运策略的说明》(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四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6月版,第155-162页。
    ① 罗绮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会务总报告》(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 1986年8月版,第361页。
    ②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第29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第20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第21页。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5页。
    ② [苏]A.B.巴库林著,郑厚安、刘功勋、刘佐汉译:《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9月版,第51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1927年5月),“土地问题议决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6月版,第53页。
    ① 《全国农协最近之训令》(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三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6月版,第152-153页。
    ① 《国民政府令》(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5日。
    ②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一),“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发展及其危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83年6月版,第323页。
    ③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全国农民宣言》(1927年3月16日),荣孟源主编:
    ④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年10月版,第311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一九二五年一月),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 1983年12月版,第20页。
    ②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二号,1923年12月1日出版:另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 1979年2月版,第32-33页。
    ③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二号,1923年12月1日出版:另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 1979年2月版,第29页。
    ④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导》第二十二期,1923年4月25日出版。另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 1979年2月版,第23页。
    ⑤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二号,1923年12月1日出版:另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 1979年2月版,第35-36页。
    ①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二号,1923年12月1日出版:另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 1979年2月版,第31页。
    ②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一),“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发展及其危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83年6月版,第310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农民运动议决案》(一九二六年九月),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 1979年9月版,第319-326页。
    ② 《对湖南工农运动的态度》(1927年5月2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 (一九二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6月版,第105页。
    ③ 国民政府农政部布告:《阐明扶助农民政策》,《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7日。
    ④ 参见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225页。
    ① 《国民政府令》(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5日。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5页。
    ②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农人训练暂行纲领》(1932年6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7-488页。
    ③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92-495页。
    ④ 《四川省党部函复已饬所属加紧推动农会组织并严密防范“某党”从中活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61。
    ①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
    ② 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③ 张显圃:《江苏的土地分配和租佃制度》,《中国农村》第1卷第8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①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 1955年版,第265页。
    ② 参见段本洛、单强著:《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601-602页。
    ③ 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① 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中国农村》第1卷第3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① 张培刚:《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东方杂志》1935年夏季特大号。
    ②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9页。
    ③ 顾毓琼:《中国棉织之危机及其自救》,《新中华杂志》1卷15期,1933年8月,第34页。另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32页。
    ④ 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1936年新年特大号。
    ①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状况》,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四册 (1931、9—1937、7),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版,第112页。
    ① 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载《中国农村经济论》,第237-238页。另见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16页。
    ② 卜凯主编:《中国的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出版社 1937年版,第328页。
    ③ 朱汉国、王印焕著:《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至193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版,第12页。
    ①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 1935年版,第266页。
    ① 《近年来各种副业的兴衰》(1935年调查),《农情报告》4卷11期,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36年11月,第249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44页。
    ② 张培刚:《中国农业经济的新动向》,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第162期,1937年4月24日。
    ① 徐正学:《中国农村崩溃原因的研究》,中国农村复兴研究会,南京,1934年,第6页。
    ② 于素云等编著:《中国近代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57-358页。
    ③ 于素云等编著:《中国近代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64页。
    ④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⑤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19-23页。
    ① 《民国二十四年全国经济状况变动调查》,《农情报告》第5卷第7期,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37年。
    ①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② 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6卷3期,1935年9月,第468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78页。
    ③ 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印行,1943。
    ④ 侯建新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第256-257页。
    ①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中国研究书店 1936年版,第444页。
    ② 侯建新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第251页。
    ③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
    ④ 天津《大公报》1935年1月8日社评:《足食运动之基本工作》。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45页。
    ⑤ 《上海市中心区106户农家生活状况调查录》,《社会月刊》第2卷第12期。
    ⑥ 《北夏第二年》(上),《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6期。
    ⑦ 侯建新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第298-299页。
    ①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辑:《中国经济年鉴》,1934,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99页。
    ② 侯建新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第300页。
    ① 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736页。
    ② 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1936年新年特大号。
    ③ 卜凯主编:《中国的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出版社 1937年版,第549页。
    ④ 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第64、45页。
    ⑤ 《西山之民生现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3月20日。
    ⑥ 《灵寿县农民多喝稀粥》,天津《益世报》,1934年10月25日。
    ① 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第505页。
    ② 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2卷8期,1934年8月,第1-2、4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00页。
    ③ 卜凯:《河北盐山县一百五十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金陵大学农林科农林丛刊第51号,1929年,第13页。
    ① 李景汉:《定县人民出外谋生的调查》,载李济东、李志惠编;《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126页。
    ②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1页。
    ③ 《豫西旱于中灾民流亡图》,天津《益世报》1937年6月3日。
    ④ 郑庆平、岳琛著:《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306页。
    ① 参见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70页。
    ②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246页。
    ③ 江恒源:《两个名词的解释》,载《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书店 1935年版,第6页。
    ④ 晏阳初:《乡村运动成功的基本条件》,《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305页。
    ① 参见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工作》,载章元普、许士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40页。
    ②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 1935年版,第155页。
    ③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的演进》,《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434页。
    ①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 1935年版,第135页。
    ② 陶行知:《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转引自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92页。
    ③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495页。
    ④ 张鸿钧:《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河镇社会实验区工作报告》,《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 1934年版,第69页。
    ①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181页。
    ②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512页。
    ① 李德芳著:《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第3-4页。
    ② 《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东方杂志》6卷1期。
    ③ 《大清法规大全》第3函卷3,“宪政部”第2册,政学社印行,出版年不详,第8页。
    ④ 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63页。
    ⑤ 《陕甘总督长庚奏甘肃设立地方自治筹办年并地方自治研究所情形折》(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资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750页。
    ⑥ [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463页。
    ① 尹仲材:《地方自治学与村治学之纪元》,上海:大中书局,1929年,第115-116页。
    ②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第147页。
    ③ 孙中山:《致港督卜力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93页。
    ④ 分别参见冷隽:《地方自治述要》,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第79页;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第438页。
    ⑤ 在清政府实行“新政”伊始,直隶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推行新政尤力。1904年,秀才出身的翟城村人米春明被定州牧吴国栋聘作劝学所学董。米上任后于该年秋在本村村正米琢、村副徐进的支持下开办了一所育正学堂,成为定州新式教育之示范。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强化了社区综合治理。1905年春,米春明的长子、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米迪刚与村正副商议,在村西首旧庙内举办一农隙识字会,对减少本村文盲起到了一定作用。1908年,米迪刚毕业回国。同年,其二弟米晓舟出任了育正学董。由此可见,米氏父子积极介入乡村事务,使国家“新政”之风透过乡绅吹到了社会基层。1910年,米晓舟、米琢、徐进均被清政府授予七品功牌。翟城村以教育为中心,以前化自我管理为特点的社会变迁,为其由传统绅治向近代自治转变奠定了基础。1914年6月,曾在1911年武昌起义时任湖北政府黎元洪秘书的孙发绪任定县知事。他见翟城村教育发达,率先提出仿效日本创办中国的自治模范村。深得米迪刚的赞同。1915年7月21日,袁世凯下令办理京兆“自治模范区”,以为全国倡,要求京兆“仿西国都市之政,东邻町村之规,心摹力追,日就完备”.(见《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2卷第9号,1915年9月10日。)孙发绪受到感悟,即给翟城村拨款300元,建筑村自治公所。10月,翟城村自治公所正式成立。11月,孙发绪将该村标为模范村。呈省部立案。在翟城村自治过程中,于1915年分别制订了《翟城村村治组织大纲》、《翟城村村公所办事规则》、《翟城村村村议事规则》等。(见米迪刚、尹仲材编:《翟城村》,北京中华报社 1925年版,第31-32、41-44页。)这些文本规定架构了其村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村自治职员均由村民公举;2、以村公所为自治执行机关,负责办理本村一切事宜;3、由村公所组织村会,以之为议决机关;4、村预算决算竟村会议决后,呈县备案核
    ① 米迪刚、尹仲材:《翟城村》,北京:中华报社 1925年版,第230页。
    ② [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389页。
    ③ 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卷3,公函,1928年,第4页。
    ④ 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卷2,令文,1928年,第29-30页。
    ⑤ 李德芳著:《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第4页。
    ① 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秘书处:《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纪要》,1929年,第77页。见李德芳著:《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第42-64页。
    ① 《乡镇自治施行法》(1930年7月7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见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 2004年9月版,第147-159页。
    ① 张汉儒:《中山县村治现状》,《村治》第1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1月。
    ② 《改进地方自治原则》(1934年2月内政部公布),见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 2004年9月版,第196-197页。
    ① 《各省县市地方自治改进办法大纲》(1934年3月3日内政部咨各省政府),见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 2004年9月版,第199页。
    ②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版,第420页。
    ① 陈柏心:《地方自治推行问题》,南京:《地方自治》第1卷第1期,1936年3月。
    ② 胡次威:《民国县制史》,上海:大东书局,1948年,第107-108页。
    ③ 胡次威:《民国县制史》,上海:大东书局,1948年,第108页。
    ① 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第429页。
    ② 李德芳著:《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第157页。
    ③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内政部工作报告》,《革命文献》第71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第263-265页。
    ④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版,第423页。
    ① 《县各级组织纲要》(1939年9月26日行政院公布),见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 2004年9月版,第215-222页。
    ②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版,第425页。
    ③ 警灾:《论经济界应利导农村之信用合作社与自治事业》,《县村自治》第3卷第2期,北平民社,1933年2月。
    ④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版,第425页。
    ⑤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96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3-477页。
    ②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182页。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田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5—488页。
    ②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7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3页。
    ②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4-5。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9页。
    ③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6页。
    ④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 1228,页码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9页。
    ①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2。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7—478页。
    ②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3页。
    ③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 (13),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第448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86页。
    ②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临全大会通过),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一八九四——一九四九年),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9月版,第263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社会部各级农会调整办法》(1938年10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406。
    ② 《社会部核准施行农会组织须知》(1939年2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
    ① 《社会部指示农运中心工作密电》(1939年4月2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42页。
    ① 《广东省党部推进各县乡会组织情形调查》(1939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1644。
    ① 《贵州省党部各县乡会组织情形调查表》(1939年6月2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1646。
    ② 《安徽省党部推进各县乡会组织情形进度》(1939年8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1741。
    ① 《湖南省党部推进各县乡会组织情形》(1939年9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1837。
    ② 许闻天编著:《中国农民运动概述》,南京:中央社会部印发,1940年,第122页。
    ① 据笔者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卷宗号842内所查,在该年4月21日、30日行政院第608次会议修正通过的《修正农会法草案》中,原有内容为45条,其原“第三条,农会不得为营 利事业”在此公布的《农会法》中被删去,特以说明。
    ①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3-160页。
    ②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影印本,第448页。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5页。
    ①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②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93页。
    ③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84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 (二),汪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24-527页。
    ⑤ 《督导农会组织原则总检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55,目录号5,案卷号72,页码号10。
    ⑥ 《社会部职员汪磊签呈研究农会及农运各项问题结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11,目录 号2,案卷号1692。
    ① 《奉部令推进示范农会工会工作令仰切实遵照并转饬遵照一案》,1942年12月26日,成都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1019,页码号1。
    ②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① 上述均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农会组织须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执行委员社会部核准施行),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页码2-7。
    ②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4页。
    ③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2-3。
    ④ 《农会组织须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执行委员社会部核准施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页码7。
    ⑤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4-155页。
    ⑥ 魏文享:《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6页。
    ② 本图系笔者根据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所仿作,案宗号:M2-12-351-43,原式样为纵排版。
    ③ 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会关于《新农会法与旧农会法不同之点》的训令(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宗号M2-012-351-2。
    ① 《农会组织须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执行委员社会部核准施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页码1。
    ②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3-474页。
    ③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2。
    ④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4、157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3-474页。
    ②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4-475页。
    ③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5-6。
    ① 《某省某县市农会章程准则》附3,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宗卷号M8-36-1038-2。
    ② 上述均参见《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7-158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475页。
    ② 《某县市某乡区农会章程准则》附4,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宗卷号M8-36-1038-2。
    ③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8-159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田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3页。
    ②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4-5。
    ③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④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⑤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社会部各级农会调整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 目录号2,案卷号406。
    ①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6-8。
    ②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③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3页。
    ④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6。
    ①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① 上述均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中央补助农会事业费办法草案》(1939年9月25日),全宗号11,案卷号1694。
    ① 《钟祥县农会整理委员会请发困难补助费》,湖北省档案馆藏档,LS19-3-4878,1936年。见魏文享:《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豫省各县农会经费拮据请浚法补救》(1939年6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11,案卷号1694。
    ③ 《何源湛关于北平市农会概况与郊区农民负担苛捐杂税的调查报告》,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5页。
    ①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②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
    ③ 《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④ 上述分别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2;《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54页。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3页。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6页。
    ② 《重庆市第十三区农会示范农场业务计划书》,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60,目录号6,案卷号38,页码80。
    ③ 《重庆市第十一区农会实验场调查报告》,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289,目录号1,案卷号613,页码2-3。
    ① 《四川成都县农会三十七年度示范工作实施进度表》(1948年1月),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449,页码34-40。
    ②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6页。
    ③ 《四川省璧山县农会三十六年度上半年示范工作报告》1948年3月,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449,页码20-21。
    ④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771,页码36-38。
    ⑤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中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7面。
    ①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771.页码36-38。
    ②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③ 《农会导报》第1卷5期,1945年12月,第7页。
    ④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771,页码36-38。
    ① 《加强农会组织及业务办法》,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53,目录号2,案卷号833,页码229。
    ② 《四川省璧山县农会三十六年度上半年示范工作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449.。页码20-21。
    ③ 《本县三十四年度九月份农会工会与合作社配合推进情形报告表》(1945年9月30日),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57,页码3-4。
    ④ 《陕西省农会实验方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60,目录号06,案卷号24,页码23。
    ⑤ 《陕西省农会实验县工作联系办法》,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60,目录号06,案卷号24,页码24。
    ⑥ 《湖北省各乡农会办理农贷要点》(1946),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1-16-1088,页码8。
    ⑦ 《湖北省公安县农会二十九年工作报告》(1940),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1-3-168,页码32-34。
    ① 《湖北省策动农会贷款情形》(1945),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6-2-817,页码4、10。
    ②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771,页码36-38。
    ③ 《各乡农会办理猪牛繁殖贷款办法纲要》,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289,目录号1,案卷号411,页码66-67。
    ④ 《本县各乡农会三十二年度生产贷款实施细则》(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289,目录号1,案卷号452,页码42。
    ①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农会推进乡村建设之实验》,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新报社1937年版,第9页。
    ② 《农民福利社设置办法》(1943年8月),见《农会导报》第1卷5期,1945年12月版,第4页。
    ① 《成都县农会筹办农民福利杜之经过及工作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065,页码726-730。
    ② 《四川省成都县农会农民福利社三十二年三月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工作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1497,页码178-188。
    ③ 言心哲著:《农村社会学概论》,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242页。
    ④ Kulp, Country Life in China P.32;言心哲著:《农村社会学概论》,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227-228页。
    ①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新报社1935年版,第143页。
    ② 《农会导报》》1945年12月,一卷第5期,第8页。
    ③ 史奇生著:《农会》,中国农民银行南京分行1948年编印,第18页。
    ④ 言心哲著:《农村社会学概论》,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378页。
    ⑤ 《北平市农会概况调查报告》(1932年3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5页。
    ⑥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1-402页。
    ⑦ 《湖北省公安县农会民国二十九年工作报告》(1940),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1-3-168,页 码32-34。
    ① 《武昌市农会第六区农会农民福利计划报告书》(1947),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卷号18-10-1466,页码1。
    ①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36页。
    ② 《湖北省郧县县农会三十四年度工作进度报告》(1945),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6-2-686,页码20。
    ③ 《汉口市农会三十五年度工作报告书》(1946),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卷号9-31-2305,页码3、9。
    ① 《健全农会组织彻底推行二五减租办法》,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60,目录号6,案卷号24,页码29。
    ② 《农林部健全农会组织彻底推行二五减租办法》(1947),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3-1-11。
    ③ 《湖北省建始县农会三十年度工作报告》(1941),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1-3-168,页码53-58。
    ④ 《武昌市农会第六区农会农民福利计划报告书》(1947),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卷号18-10-1460,页码1。
    ⑤ 《健全农会组织彻底推行二五减租办法六点》(1947年1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57,目录号1,案卷号360,页码42。
    ⑥ 《转饬各区农会依照奉颁办法协助办理二五减租一案》(1948年9月13日),成都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224,页码19。
    ⑦ 《农会导报》第1卷5期,1945年12月,第8-9页。
    ⑧ 《北平市农会概况调查报告》(1932年3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5页。
    ① 参见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401页。
    ① 《何源湛关于北平市农会概况与郊区农民负担苛捐杂税的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5页。
    ② 《江苏省第四区党务指导专员办事处领导各县党部策动农会组织农民自卫队办法及实施程序》(1939年7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 《策进本省农民运动工作计划》(1939年8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④ 《浙江省战时策进农运工作计划》(1939年9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153页。
    ⑤ 《督导农会组织原则总检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0055,目录号5,案卷号72,页码10。
    ① 《四川省璧山县农会三十六年度上半年示范工作报告》1948年3月,四川省档案馆藏档,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449,页码20。
    ① 上述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153页。
    ② 《社会部检送江苏省策动农会组织农民自卫队办法及实施程序代电》(1939年7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② 《农会组织须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执行委员社会部核准施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页码1。
    ③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①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② 《农会施行法》(1931年1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3页。
    ③ 分别参见中田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④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4、8。
    ⑤ 《农会组织须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执行委员社会部核准施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页码9。
    ⑥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159-160页。
    ① 《十六绥靖区各县各级农会既组织规程》(1948),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6-2-25,页码14。另见魏文享:《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①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影印本,第449页。
    ① 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湖北省农会业务工作报告》(1944),LS6-2-500。见魏文享:《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民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3-488页。
    ②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8页。
    ③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训练暂行纲领》(1932年6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8-491页。
    ④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496页。
    ① 《社会部制定各级农会调整办法稿》(1938年10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②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54页。
    ③ 《农会组织须知》(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央执行委员社会部核准施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十一,目录号2,案卷号545,页码9。
    ④ 《社会部职员汪磊签呈研究农会及农运各项问题结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92。
    ⑤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① 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3页。
    ② 湘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49页。
    ③ 《社会部职员汪磊签呈研究农会及农运各项问题结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92。
    ④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⑤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方案》(1930年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 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4页。
    ① 千家驹:《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第2卷第1期,1935年。
    ②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①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41-42页。
    ②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991年6月版,第77-78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一九二七年八月三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
    ② 《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③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中央通讯》第2期,1927年8月23日出版。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291页。
    ④ 《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中央通讯》第4期,1927年9月12日出版。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11页。
    ① 《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九日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② 《关于“左派田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九日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③ 《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33页。
    ①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另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吉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② 参见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①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第349页注17。
    ①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57—73页。
    ②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③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①《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33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四、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共党 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10-211页。
    ①《共产国际执委政治秘书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一九三0年六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17页。
    ②《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一九三0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一九三0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430页。
    ③陈绍禹(王明):《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1931年12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359页。
    ④《中央关于苏维埃区域红五月运动的工作决议案》(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参见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36页。
    ①《共产国际执委政治秘书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一九三0年六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20页。
    ②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34-135页。
    ③湘赣省委组织部:《湘赣全省三个月工作竞赛各县群众团体组织工作比较表之二》(1933年3月16日至6月15日),参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442页。
    ①中共江西省委:《党的组织状况》(1933年9月22日),参见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36页。
    ②《中共霍山县委的工作报告》,1930年4月17日。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96页。
    ①《中共鄂豫边特委综合报告(续)》,1931年1月8日.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91-392页。
    ②王明:《中国现状与中共任务——一九三四年,在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三全会上的讲演》,《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2-603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国》(一九一八年七月九日):“四、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④《湘赖边苏区贫农团暂行组织法》(1931年8月28日),《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⑤《中共六安县委报告》(1928年8月8日),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84页。
    ①《中共鄂豫边特委综合报告(续)》,1931年1月8日。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92页。
    ②《湘赣边苏区贫农团暂行组织法》(1931年8月28日),《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88-89页。
    ③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658页。
    ④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84页。
    ⑤《河南省56个县社会调查》,调查时间: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十四年(1935),河南省统计学会、河南省统计局《统计志》编撰办公室、《河南统计》编辑部合编:《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1987年1月,第390、394、402、513页。
    ①中共赣东北特委扩大会:《关于群众团体工作的决议》(1931年5月9日),参见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36页。
    ②《贫农小组会议记录》,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年(一),第38-44页;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36-137页。
    ③《中共六安县委报告》,1928年8月8日,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84页。
    ①《湘赣边苏区贫农团暂行组织法》(1931年8月28日),《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89-90页。
    ①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0-92页。
    ②李永芳:《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③《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442页。
    ④毛泽东:《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8页。
    ⑤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2页。
    ①分别参见毛泽东:《兴国调查》(1930年10月)、《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348、305-306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1930年10月),《长冈乡调查》(1933年11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248、309-312、321-329页。
    ③《赣、闽、粤三个地区文教事业发展统计》(一九三三年),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辑》第四册(1931、9-1937、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310页。
    ④湘赣省委组织部:《湘赣全省三个月工作竞赛各县群众团体组织工作比较表之二》(1933年3月16日至6月15日),参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442页。
    ⑤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0页。
    ①参见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39页脚注1。
    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4页。
    ①龚古今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9页。
    ②《陕甘宁边区各乡市政府组织条例》(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5、121页。
    ③《解放》第91、92合期,1939年12月11日出版。
    ④克寒:《坚持华北抗战枢纽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群众》第3卷第2期,1939年5月28日出版。另参见《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8月25日。
    ①参见《抗战中的中国政治》,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年9月翻印,第411、416-420页。
    ②陕甘宁边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存下来的唯一根据地。该边区原设有陕甘边(包括关中)、陕北(包括神府)两个苏维埃政权.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这里后,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统一领导西北的苏维埃政权工作,并调整了行政管理区划,调整之后,设有陕北省、陕甘省、陕甘宁省、关中特区、神府特区等5个行政区。
    ③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在其内部进行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斗争,但一些地方错划了阶级成分,导致了土地分配不合理,个别地区封建势力没有肃清,封建剥削没有根除.1933年6月1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6月2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决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普遍深入的查田运动,清查漏划的地主、富农,按照当时的土地法没收和分配他们的土地财产.1933年6月25日至7月1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县叶坪召开了由瑞金、会昌、胜利、于都、博生、石城、宁化、长汀等8个县贫农团代表参加的查田运动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8月,又作了《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的报告.毛泽东指出,查田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苏维埃政权.查田运动的阶级路线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1933年10月10日,为了纠正运动中发生的“左”的错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作出了《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并批转了毛泽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作为划分农村阶级的依据。这一运动1934年上半年基本结束。查田运动对于进一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打击农村封建势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工农民主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④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658页。
    ①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78、882-883页。
    ②《中共中央北方局给鲁西区党委的指示信》(1940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57页。
    ③《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论》,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人民出版社1953年1月版,第13页。
    ④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12页。
    ①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78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14-15、258页。
    ③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317页。
    ④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6页。
    ①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78页。
    ①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83页。
    ②《萧县农民救国会章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79页。
    ③刘少奇:《为发动华北广大群众的抗日救国运动而斗争》(193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59页。
    ④《萧县农民救国会章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79页。
    ⑤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78页。
    ①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83页。
    ②《萧县农民救国会章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79-580页。
    ③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83页。
    ④《萧县农民救国会章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80页。
    ⑤《萧县农民救国会章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79页。
    ⑥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84页。
    ①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卷十一,广州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737-738页。
    ②克寒:《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新华日报》1938年9月12日。
    ③陈刚:《晋西南的群众组织与武装》,《反攻》第6卷第4期,1939年8月16日。
    ④《战地总动员》卷上,1939年5月油印本.参见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83页。
    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254页。
    ⑥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51页。
    ①赖彬:《战区群众参战工作》,《西北》第3期,1938年2月15日。
    ②邓小平:《艰苦奋斗的冀南》,《解放》第71期,1939年5月15日。
    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254页。
    ④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3页。
    ⑤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⑥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15页。
    ⑦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83页。
    ①分别参见毛泽东:《论政策》(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67页: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政治局通过)附件:《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24-25页:《中央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的指示》(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抗日战争时期(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6页。
    ①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245-247页。
    ②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46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75-377页。
    ①方草:《中共土地政策在晋察冀边区之实施》,《解放日报》1944年12月23日。
    ②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251页。
    ③景占魁、李树萱:《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是怎样解决财政问题的》,载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4月版,第143页。
    ④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①《解放日报》社论:《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另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06页。
    ②黄韦文:《关于根据地减租减息的一些材料》,《解放日报》1942年2月11日第3版。
    ③续范亭:《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三周年》,中共吕粱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晋绥根据地资料选编》第一集,1984年8月版,第42页。
    ④景占魁、李树董:《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是怎样解决财政问题的》,载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4月版,第143页。
    ⑤《解放日报》1943年12月11日报导,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1927—194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92-193页。
    ⑥作为抗日战争总后方的陕甘宁边区,其土地问题较之其他根据地有其特殊性,抗战爆发时该区共辖26县,总面积129608平方公里,人口为200万。在1934年到1935年间,边区就已有半数多人口的区域进行了土地改革,比较彻底地平分了土地,故其土地占有关系、阶级关系已不是地主与农民、剥削与被剥削的租佃关系,而是自耕农民之间的平等关系,这里没有减租交租的问题。为此,1937年11月,八路军驻防部队警备司令部曾与国民党地方政权共同发出过《土地维持现状》的布告。1938年4月1日,边区政府又发布了《关于处理地主土地问题》的布告,重申了1937年的上述布告,指出:已分配土地的地区,欢迎地主回来抗日,从公地内分配与农民同样多的土地房屋,但不将没收的土地房屋还原,已经取消的租、也不许再索取;回来的地主同其他农户一样受到政府保护。与此同时,边区政府还颁布了《土地所有权证条例》,从法令上保证了维持土地现状的布告。1939年1月15日,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和边区《土地条例》,确定保护私人财产所有权和土地改革后所分配的土地所有权.1941年5月1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并在1941年11月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通过,会议还通过了《保障人权财权条例》,进一步肯定了边区土地现状,即保证已分配土地的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未分配土地的地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主的权,由政府对租佃关系、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1942年10月,中共西北局发出了《关于彻底实行减租的指示》;12月29日,边区政府又公布了《《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从此,在未进行过土地革命的约有70万人口的地区,正式开展了减租运动。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1927—194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257页。
    ②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页。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绥德县刘玉厚乡人民生活上升调查》,1945年8月8日。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7页。
    ④黄韦文:《关于根据地减租减息的一些材料》,《解放日报》1942年2月11日第3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1927—194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93页。
    ①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翼鲁豫边区史料选编》(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73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77页。
    ③刘跃光:《鄂豫边区的财政经济》,载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4月版,第345-346页。
    ④房成祥、黄兆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78页。
    ⑤李永芳:《晋翼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3页。
    ②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③《中共中央北方局对冀南经济工作的意见》(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633页。
    ④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刘跃光:《鄂豫边区的财政经济》,载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4月版,第346-353页。
    ②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19日),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0页。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3、130、185页。
    ②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78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②《解放日报》社论:《努力发动解放区群众》(一九四六年一月九日),另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55页。
    ③《河南省人民团体及会员数》,民国三十五年(1946)底,河南省统计学会、河南省统计局《统计志》编撰办公室、《河南统计》编辑部合编:《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1987年1月,第316页。
    ④《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28-133页。
    ①朱德:《在全国土地会议开幕时的讲话》(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七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04页。
    ①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三日通过),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328—330页。
    ②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干部大会情况给中央报告》第六号(一九四八年一月十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3-44页。
    ③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补充办法(草案)》(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1947年12月31日。
    ④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410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379-381、383-384页。
    ② 《中共太岳区党委关于四分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总结》(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日),中共河南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29页。
    ③ 《豫皖苏土地改革经验》(一九四七年六月),中共河南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84页。
    ④ 《中共豫皖苏一地委土改工作报告》(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共河南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84页。
    ⑤ 裴孟飞:《在豫西区重点县群众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共河南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47页。
    ⑥ 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① 《广东普遍召开农代会提高农民觉悟性政治性》,《人民日报》1950年7月22日。
    ② 《江西福建举行农民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两省的农民协会》,《人民日报》1950年7月22日。
    ③ 《全国农民协会组织日益壮大》,《人民日报》1951年1月5日。
    ① 分别参见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宜南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案卷号G11-01-133-1;《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1-184-1;《郏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案卷号G11-01-133-1;《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2-250-1。
    ② 《中共中央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384页。
    ③ 分别参见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宜南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案卷号G11-01-133-1;《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1-184-1;《郏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案卷号G11-01-133-1:《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2-250-1。
    ① 《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G11-01-184-1,页码2-3。
    ② 《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G11-02-250-1。
    ③ 《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G11-02-250-1。
    ① 《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G11-01-184-1,页码4。
    ② 邓子恢:《论群众运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273页。
    ① 《郏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案卷号G11-01-133-1。
    ② 《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G11-01-184-1,页码4-5。
    ③ 《郏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案卷号G11-01-133-1.
    ④ 《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G11-01-184-1,页码5。
    ⑤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17页。
    ① 《努力发动解放区群众》(一九四六年一月九日《解放日报》社论),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55页。
    ②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20页。
    ① 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8页。
    ②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21-622、581页。
    ③ 君谦、陈仲禹:《土地改革后的周桥》,《冀鲁豫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1版。
    ④ 《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07页。
    ⑤ 《努力发动解放区群众》(一九四六年一月九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
    ①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57-58页。
    ② 《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05—107页。
    ③ 分别见《中原局减租减息纲领》(一九四八年十月八日);《中共中央对中原局减租减息纲领草案的修改意见》(一九四八年八月十六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11、113页。
    ④ 《中共中央对中原局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指示的批示》(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35页。
    ⑤ 《中原局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指示》(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30-131页。
    ①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29、132页。
    ② 参见薄一波:《新年献词——回顾与前瞻》,《人民日报》1947年7月1日。
    ③ 新华社通讯:《一年来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略述》,《晋察冀日报》1947年9月8日。
    ④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76页。
    ① 对于土改中出现的“左”的偏向,笔者之所以称其为在党中央十二月会议后得到了“较好的纠正”,即是说并未得到彻底的纠正,尤其是打人、杀人问题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如据1949年10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对华中局所咨询的土改与反霸清算等问题报告中记载:在该年4月至9月的半年中,宝丰县“打321人,仅一区即打101人”;孟津县在“某斗争会上。65个会员,每人打斗争对象十下,陈留四个区调查,主要干部打人者。四个农会主席都打过人,四个区长(中)三个区长打过人,一个捆过人”;“鲁山二区四个乡的统计,从点火剿家到现在,共打632人,占四乡人口17006的3.7%强,其中农民占133人”:“宝丰、郏县、襄城三县在八个乡试验土改中,……有11个村发生乱打乱扣现象,被打者22人”;“不完全的统计,洛阳、许昌、郑州、陈留、淮阳、商邱、潢川7个地委,7、8、9三个月统计,共杀712人。其中经过批准的519人.未经批准论打逼吊以及跳井上吊致死者193人”;“许昌地委从去年12月到今年9月共杀1211人”;“南阳地委6、7、8、9四个月共杀234人”;“信阳地委9月一个月,共杀16人”。可见乱打乱杀现象亦较为普遍。(参见《中共河南省委对华中局所询几个问题的报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73-574页。
    ②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③ 《一年来东北土地改革略述》,《东北日报》1947年8月15日。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1927—194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764-768页。
    ②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冬开始,在全国新解放的地区陆续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仍规定了农民协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新老解放区约有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别参见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一九五0年六月六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21页注释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第85页。
    ①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一九五0年六月六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21页。
    ② 《中共太行区党委关于开展群众翻身解放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指示》(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15-216页。
    ③ 《中原局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指示》(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33页。
    ④ 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李雪峰在豫西区党委扩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六六”指示后政策执行检查与今后方针任务》(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4页。
    ① 邓子恢:《论群众运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274-275页。
    ② 《中共豫皖苏一地委对土地改革工作的指示》(一九四七年三月四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81页。
    ③ 《中共太岳区党委关于太乐四分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总结》(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29-330页。
    ④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713页。
    ⑤ 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13页。
    ⑥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713-714页。
    ① 《中原局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指示》(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33页。
    ② 李雪峰:《“六六”指示后政策执行检查与今后方针任务》(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4页。
    ③ 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3-154页。
    ①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98页。
    ① 分别参见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宜南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案卷号G11-01-133一1;《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2-250-1。
    ① 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3页。
    ②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98-99页。
    ① 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李雪峰在豫西区党委扩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六六”指示后政策执行检查与今后方针任务》(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页。
    ② 乔培华、赵士红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219页。
    ③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355-357页。
    ①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18-719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1927—194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585页。
    ① 中共中央东北局农村工作部编;《1950—1952年东北农村调查汇集》,沈阳:东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8-30页.
    ①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9页。
    ② 《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33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四、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11页。
    ④ 《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33页。
    ⑤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四、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11页。
    ⑥ 刘少奇:《为发动华北广大群众的抗日救国运动而斗争》(1937年10月10日),见《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59页。
    ① 李雪峰:《关于新区斗争策略及组织形式问题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三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39-41页及脚注。
    ② 《中原局关于执行中共中央土改和政党工作指示的指示》(一九四八年六月六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87页。
    ③ 《中共中央对中原局六月六日指示的批示》(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91页。
    ① 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55、67页。
    ② 《中共豫西区党委关于白象店的调查报告》(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75页。
    ③ 《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33页。
    ④ 《中共六安县委报告》(1928年8月8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84页。
    ⑤ 《中共鄂豫边特委综合报告(续)》,1931年1月8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92页。
    ① 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83页。
    ② 分别参见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宜南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案卷号G11-01-133-1:《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1-184-1;《郏县农民协会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案卷号G11-01-133-1;《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案卷号G11-02-250-1。
    ③ 中共太行区党委:《新老区四年来土地改革初步研究》(一九四七年四月),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37、226、250-251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二、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187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四、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③ 《湘赣边苏区贫农团暂行组织法》(1931年8月28日),《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④ 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882页。
    ①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三日通过),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328-330页。
    ② 《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关于继续进行土改复查的指示》(一九四七年),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2页。
    ③ 李雪峰:《“六六”指示后政策执行检查与今后方针任务》(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83页。
    ④ 《中原局减租减息纲领》(一九四八年十月八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11页。 完成至1953年底的隐退阶段.农民协会的隐退是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业互助组的兴起以及乡村政权的建立相伴而随的。1952年全国农村即已开始组织互助组,1953年初组织初级农业合作社。从1950年冬开始的全国新解放区陆续展开的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冬1953年春,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新老解放区约有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因为在土地改革一开始政府就曾派出了大批土改工作队进驻乡村,其中一部分积极分子就成为乡村社会新的领导者,取代了传统的乡绅或旧有的乡村“精英”。根据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7月政务院通过并公布的《农民协会组织通则》等文件的规定,农民协会是以雇农和贫农为骨干,团结中农和农村中的手工业工人、贫苦的革命知识分子等“农民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所以,随着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自上而下的乡村政权网络逐渐健全和完善,于是农民协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到1953年底,各地各级农民协会的工作便完全被乡村政权组织所取代。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第85页。
    ② 唐明勇:《试论建国初期的农民协会》,《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湘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湘乡县志》,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649页。
    ② 《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制定之农人运动指导纲领》(1933年7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① 《农民协会章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4年第18号。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3页。
    ② 吴吉远:《试论清代吏役的作用和地位》,《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③ 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④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① 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46-48页.
    ②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① 毛泽东:《华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15页。
    ① 《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
    ① 千家驹:《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载《中国农村》(1935年)第2卷第1期。
    ② 参见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社会科学总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本,第449页。
    ③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243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农会法》(1930年12月30日),全宗号三九三,案卷号1228,页码1。
    ⑤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17。
    ⑥ 《农民协会组织条例》(1928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⑦ 《农会施行法》(1931年1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3页。
    ① 《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页码号27。
    ② 《农会规程施行细则》(1912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1页。
    ③ 《农会法》(1943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159-160页。
    ④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日刊》,1927年2月27日第7期第4版。另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12月版,第569页。
    ⑤ 《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卷二三,农务。
    ⑥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一,实业考四,农务,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总第11,283—11,285页。
    ⑦ 《全国农会联合会会议规则》,《农林公报》临时增刊,陶昌善编:《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中华民国二年五月,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5页。
    ① 湘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49页。
    ②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244页。
    ③ 于建嵘:《二十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① 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本,第446页。
    ② 吴觉农:《日本农民运动的趋势》,《东方杂志》第19卷,第16号,“农业及农民运动号”,1922年8月25日发行,第59-61页。
    ① 参见闫磊、阙巍:《农业利益集团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
    ① 参见闫磊、阙巍:《农业利益集团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
    ② 刘清榕、刘怡君:《台湾农会发展与功能:评价、借鉴与反省》,“中国农业发展与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2004。
    ① 刘清榕:《台湾农会选举之研究》(上),载《台湾经济》1993年第3期。
    ② 《安德生报告》,载黄俊杰编:《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史料汇编》,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版,第209-219页。
    ③ 刘清榕、刘怡君:《台湾农会发展与功能:评价、借鉴与反省》,“中国农业发展与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2004。
    ① 台湾地区《农会法》(2004年6月4日修正),民间法与法律网 http://www.xhfm.com/Article/miniian/200605
    ② Benedetto Croce, 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23. p. 12. 另见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① 国家农委党组《关于建议把贫下中农协会改为农民协会的请示报告》(1979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宗卷号:SZ-31-2-56。见郭圣福:《贫下中农协会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② 王任重《在接见参加湖北省农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八省、区代表时的讲话》(1982年2月7日),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宗卷号:SZ-31-2-82。见郭圣福:《贫下中农协会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③ 郭圣福:《贫下中农协会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① 郭圣福:《贫下中农协会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② 李永芳:《试论建立当代农协的必要性》,《湖南教育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① 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决策咨询》2003年第4期。
    ②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三),《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另参见张扬:《中国近代农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① 《中田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四、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清)农工商部:《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清)农工商部农务司:《农工商部札四川成都农务总会文》(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1。
    (清)直隶劝业道造呈:《覆查赵州无极县农会履历并改正规则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清)直隶劝业道造呈:《南乐县岳村集束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办事规则董事衔名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清)直隶劝业道造呈:《武强县农务分会会员姓名年岁履历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清)直隶农务总会造送:《宣统二年春季分收支各款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2。
    (清)《广东农务总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清)《护理两广总督胡咨农工商部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清)广东劝业道造呈:《曲江县农务分会章程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清)广东劝业道造呈:《广宁县农务分会章程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清)广东劝业道造呈:海康江县农务分会章程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清)广东劝业道造呈:《防城县农务分会总理会员衔名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4。
    (清)广东劝业道呈送:《钦州农务分会章程照缮清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 代码:20,案卷号:125。
    (清)广东劝业道呈送:《广东嘉应州农务分会公举总理董事及各会员衔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5。
    (清)广东劝业道呈送:《香山县农务分会公举总理董事及各会员衔名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5。
    (清)广东劝业道呈送:《合浦县农务分会总理董事及会员衔名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5。
    (清)广东劝业道呈送:《新会县农务分会总理董事及会员衔名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代码:20,案卷号:125。
    (清)农工商部:《奏定农会简明章程》,(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四日),苏州市档案馆,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
    (清)农工商部:《筹设全国农务联合会批示》,苏州市档案馆,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
    (清)农工商部:《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令各省仿办摺》,苏州市档案馆,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
    《农会法》(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卅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0,案卷号:1228。
    《修正农会法草案》(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三十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0,案卷号:842。
    《国民党政府社会部战时民众团体整理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335。
    《农民团体组织法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405。
    《各级农会调整办法暨各省党部调整农会组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406。
    《农民团体法令解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409。
    《策动战地农运工作及民众抗敌自卫组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44。
    《社会部编发农会组织须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45。
    《社会部解释党务人员得被选为农会职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 录号:2,案卷号:551。
    《社会部解释农会会员资格疑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52。
    《湖南省农民运动推进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55。
    《社会部民运法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0978。
    《湘省党部送农会工会会员入会志愿书退会声明请书格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019。
    《湖南省党部报送选农会示范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068。
    《湖南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2。
    《湖北省党部各级农会组织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0。
    《广东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情形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4。
    《广东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8。
    《社会部职员汪磊签呈研究农会及农运各项问题结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92。
    《社会部策划补助各级农会经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94。
    《中央补助各级农会事业费办法草案》(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94。
    《湖南省党部推进各县乡农会组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37。
    《湖南省宜章等各县各乡农会章程名册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39。
    《湖南省常德、邵阳、湘乡、衡山、桃源、平江、新化等22县各乡农会章程名册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39。
    《湖北省党部依照修正各级农会章程准则改组各级农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88。
    《湖北省党部据鹤峰县党部呈请补助乡农会经费》(中华民国三十年八月三十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89。
    《广东曲江等十县组织乡农会数量及分月进度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91。
    《广东省党部请解释乡镇保甲长身为农民能否兼任乡农会职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96。
    《广东省党部解释各乡农会章程内之会费究应如何订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899。
    《广东曲江等二十八县农会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07。
    《广东省党部农运工作报告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4483。
    《农林部移送四川、福建等省各县乡农会章程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58。
    《四川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2。
    《四川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及服行国民工役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0。
    《四川省党部函复推进各县乡农会组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62。
    《四川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562、1564。
    《四川省党部电复不能如期调整各级农会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65。
    《四川樟潼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章程名册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19。
    《四川省党部印函复转已饬所属加紧推动农会组织并严密防范某党徒中活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61。
    《江西省党部调查本省农会组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3。
    《江西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9。
    《江西宁都等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组织总结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59。
    《江西馀江等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60。
    《江西省政府令各县编制农会补助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67。
    《河南省党部呈报各县乡农会工作进度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64。
    《河南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1。
    《河南省党部报告组织地方自治会经过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3。
    《河南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及办理抽查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4。
    《河南省各县市社会调查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03。
    《河南省党部呈请确退农运经费及指导人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09。
    《河南省党部各级农会职员及会员表册格式与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1。
    《河南省党部函复饬属调整各级农会并征求职员及会员入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2。
    《河南省党部呈报组织各县农会工作进度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3。
    《河南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584。
    《河南省长葛县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 目录号:2,案卷号:2004。
    《河南省虞氏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章册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05。
    《河南省许昌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章册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06。
    《河南省新安县农会及各乡农会章册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07。
    《河南省兰封县农会章程会员名册及改选职员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5。
    《河南省尉氏县农会章程名册及改组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6。
    《河南省新野县农会章程名册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7。
    《河南省新郑县农会章程名册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18。
    《河南省鲁山、永城两县各乡农会章程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21。
    《河南省汝南县农会章程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22。
    《河南省广武县农会章程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23。
    《河南省新蔡县农会章程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24。
    《河南省郏县农会章程及组织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25。
    《河南省政府卅一年度民运及社运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189。
    《河南省实施新县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364。
    《豫省党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368。
    《河南省三十二年度民政统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371。
    《河南省有关推广植棉等工作计划报告文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901。
    《安徽省党部推进各县农会组织情形进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41。
    《安徽省太和县各乡农会改选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43。
    《安徽省政府咨复毫县龙德镇乡农会成立时间及送章程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44。
    《安徽省绩溪县农会章程及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46。
    《安徽省党部调查本省农会组织办理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227。
    《安徽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174。
    《福建省党部呈报各县农会组织状况及分月进度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53。
    《福建省党部各级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0。
    《福建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6。
    《福建罗源县洋北等乡农会章程名册及组织改选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71。
    《浙江省农会章程名册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46。
    《浙江省各县市农会及乡农会组织概况与进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47。
    《浙江省党部整理农会组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97。
    《浙江省宁海县各乡农会组织总报告及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 目录号:2,案卷号:1701。
    《浙江省常山、遂安、孝丰、瑞安、武义、奉化等30余县及各乡农会组织总报告及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02—1710。
    《浙江省农会经费补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739。《浙江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570。
    《浙江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3。
    《江苏省党部调查本省农会组织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230。
    《蒋匪农林部江宁县陶吴镇乡农会会员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729。
    《蒋匪农林部嘉定县石罔乡农会会员田亩细数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756。
    《蒋匪农林部江苏省南汇、无锡、吴江、金山、松江、金坛等县及乡农会会员名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772、1773、1789、1793、1794、1796。
    《广西桂林等县农会组织及进度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60。
    《广西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557。
    《广西省党部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7。
    《江苏省党部调查本省农会组织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230。
    《云南省党部推进各县农会组织情形进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75。
    《云南省党部各级农会组织情形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5。
    《云南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表及各县党部指导地方自治报告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8。
    《云南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01。
    《贵州省党部制定各县设立县农会等筹备处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976。
    《贵州省党部各级农会组织情形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6。
    《贵州省党部呈送各县保甲实施概况及服行国民工役等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7。
    《贵州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10。
    《陕西省党部各县乡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39。
    《陕西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及人民服行国民工役等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7。
    《陕西省党部推进调整各县乡农会组织情形及进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027。
    《陕西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595。
    《山西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4。
    《山西省党部各县农村概况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212。
    《山西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585。
    《河北省党部报告调查农会办理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228。
    《河北各县地方自治概况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5。
    《甘肃各县乡组织农会进度表与组织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65。
    《甘肃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情形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8。
    《甘肃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及及党员服行及国民工役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1。
    《甘肃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158。
    《宁夏省党部选定宁翔等七县应组织农会数量表及各县实施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66。
    《宁夏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1。
    《宁夏省党部各县保甲实施概况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66。
    《宁夏省民运通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5182。
    《青海西宁等七县农会组织总报告及章程会员名册职员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2108。
    《青海省党部各县农会组织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49。
    《西康省党部农会组织情形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目录号:2,案卷号:1652。
    国民政府农林部:《农业统计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395、1396。
    国民政府农林部:《调查统计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938。
    国民政府农林部:《全国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568。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豫中植棉指导区另散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3,案卷号:1572。
    《四川省农会二届一次会员代表简历及会议记录》,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88,案卷号:4-9279。
    《四川省各县府呈农会组织调查表和农业专门人才调查表》,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88,案卷号:33-9294。
    《四川省农会第二届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88,案卷号:16-2999。
    《四川省为农民节告农民书及省农会职员表》,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88,案卷号:24-9298。
    《四川省农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宣言》,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88,案卷号:33-9312。
    《四川成都县农会三十七年度示范工作实施进度表》(1948年1月),四川省档案馆,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449。
    《四川省璧山县农会三十六年度上半年示范工作报告》(1948年3月),四川省档案馆,全宗民国档,目录号:186,案卷号:2449。
    《奉部令推进示范农会工会工作令仰切实遵照并转饬遵照一案》(1942年12月26日),成都市档案馆,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1019。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771。
    《转饬各区农会依照奉颁办法协助办理二五减租一案》(1948年9月13日),成都市档案馆,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224。
    《督导农会组织原则总检查》,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55,目录号:5,案卷号:72。
    《重庆市第十三区农会示范农场业务计划书》,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60,目录号:6,案卷号:38。
    《重庆市第十一区农会实验场调查报告》,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289,目录号:1,案卷号:613。
    《健全农会组织彻底推行二五减租办法》,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60,目录号6,案卷号24。
    《健全农会组织彻底推行二五减租办法六点》(1947年1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57,目录号1,案卷号360。
    《指导人民团体组织总报告——商城县县农会》(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组织指导员闵鸿猷填报),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12-351-35。
    《商城县农会暨乡镇农会职员略历工作概况表》,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12-351-42。
    《商城县中山乡农会职员略历册》,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12-351-44。
    《商城县人和乡农会职员略历册》,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12-351-45。
    《商城县桃园乡农会职员略历册》,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12-351-46。
    《商城县桃园乡农会立案证书》,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12-351-43。
    《某省某县市农会章程准则》附3,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8-36-1038-2。
    《某县市某乡区农会章程准则》附4,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8-36-1038-2。
    《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会关于〈新农会法与旧农会法不同之点〉的训令》(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M2-012-351-2。
    《河南报告》(丙),农民运动,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1-7-1。
    《豫西区党委关于群众运动工作的方针、报告及农民协会组织章程》,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1-68-13。
    《农民组织大纲》,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1-68-15。
    《临汝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2-184-1。
    《镇平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2-250-1。
    《宜南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1-133-1。
    《郏县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河南省档案馆,宗卷号:G11-02-184-1。
    《湖北省公安县农会二十九年工作报告》(1940),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1-3-168。
    《湖北省建始县农会三十年度工作报告》(1941),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1-3-168。
    《湖北省策动农会贷款情形》(1945),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6-2-817。
    《湖北省郧县县农会三十四年度工作进度报告》(1945),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6-2-686。
    《湖北省各乡农会办理农贷要点》(1946),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 LS31-16-1088。
    《农林部健全农会组织彻底推行二五减租办法》(1947),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卷号LS33-1-11。
    《汉口市农会三十五年度工作报告书》(1946),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卷号9-31-2305。
    《武昌市农会第六区农会农民福利计划报告书》(1947),武汉市档案馆藏档,案卷号18-10-1466。
    《清朝续文献通考》(全四册),刘锦藻撰,台湾:新兴书店,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版。
    《光绪朝东华录》(全五册),朱寿朋纂,中华书局1958年版。
    《大清光绪新法令》第四、十六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宣统二年(1909年)版。
    《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六),卷四二三,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4年版。
    《光绪政要》第27卷,沈桐生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版。
    《大清宣统新法令》第二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二年(1909年)版。
    《商务官报》第28、35期,公牍,宣统元年。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清经世文编》(上、中、下三册),[清]贺长龄、魏源等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全明文》第1册,钱伯成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戊戌变法文献汇编》(全五册),杨家骆主编,台湾:鼎文书局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二年九月初版。
    《戊戌变法》第1—4册,中国历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全六册),张怡祖编,台湾: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四年一月版。
    《农学丛书》(全七集),上海农学报馆1897—1907年版。
    《盛尚书愚斋存稿初刊》第1卷,盛宣怀编,上海:编者刊1939年版。
    《中华年鉴》,中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华年鉴社1948年版。
    《辛亥革命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上海:中华书局1961年版
    《袁世凯奏议》,廖一中,罗其容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李文治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3辑,章有义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文选》,陈绍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许道夫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农业经济资料》,田中忠夫著,王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印行,1934年版。
    《第一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编,1914年北京印行。
    《中国农村经济资料》,冯和法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冯和法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徐秀丽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魏宏运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辑》(1—6册),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89年版。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下册),高军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戴鞍钢、黄苇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二、三辑),阳翰笙、薛暮桥、冯和法合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1987年版。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1—5:第二编,政治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1912年1月—1949年9月)五卷本,罗元铮总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版。
    《革命文献》第71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版。
    《中国经济年鉴》(1934),上册,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四年全国经济状况变动调查》,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农情报告》第5卷第7期。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文史资料选辑》(1—38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编。
    《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湖南历史资料》1981年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河南文史资料》第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
    《全国农会联合会第一次纪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七辑,沈云龙主编,陶昌善编,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二年五月。
    《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一八九四年—一九四九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荣孟源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国民党农工运动章则辑要》,中央农工部编辑出版,1947年版。
    《农运法令辑要》,社会部组织训练司编辑出版,1937、1947、1948年版。
    《河南省农村调查》,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陕西省农村调查》,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武汉国民政府资料选编》,本书编辑组编辑出版,1986年版。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一九二六),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5月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一九二七),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版。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全三册),人民出版社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党的创立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四)、(五),抗日战争时期(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中共中央党史教研室资料组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六大以前》,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下册),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年。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革命史学习手册》,邢国华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工人出版社1957年版。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3年版。
    《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广州农民运动江西所旧址纪念馆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广州农民运动江西所旧址纪念馆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海陆丰革命史料》(1920—1927)第一辑;(1927—1933)第二辑,中共海丰县委党史办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广东党史研究文集》第1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农民运动须知》,农民运动丛书第七种,1926年9月广州出版。
    《湖南农民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湖南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版。
    《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一战时期河南农民运动》(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中共河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原解放区》(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河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河南通鉴》,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江苏农民运动档案史料选编》,江苏省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大革命时期的陕西地区农民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广西农民运动》(中共广西地方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抗战中的中国政治》,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年9月翻印。
    《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晋绥根据地资料选编》,中共吕粱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1984年8月版。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湘赖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
    《党史研究资料》第5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怎样组织农民协会》,通讯文化出版社1950年版。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下册),史敬棠等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省近百年大事记述》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衡阳市志》(上、中、下),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衡山县志》,衡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岳麓书社1994年版。
    《湘潭县志》,湘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湘乡县志》,湘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醴陵县志》,醴陵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长沙县志》,长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三联书店1995年版。
    《浏阳县志》,浏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
    《宁乡县志》,宁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广州市志》卷十一,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河南通志稿》,河南通志馆编纂,1943年铅印本。
    《洛宁县志》,王风翔纂,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印行。
    《孟县志》,宋立梧等纂,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印行。
    《林县志》,李见荃、王怀斌纂,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印行。
    《新修阌乡县志》,韩嘉会等纂: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印行。
    《续安阳县志》,裴希度、董作宾纂修,北平文岚古籍宋印书局1933年铅印本。
    《确山县志》,张缙璜纂修,1931年铅印本。
    《内乡县志》,王镡、滕云龙纂修,1932年石印本。
    《淮阳县志》,朱撰卿、郑康侯、严续钧纂修,1934年铅印本。
    《西平县志》,陈明鉴、李毓藻纂修,北平文化斋刊本1934年。
    《汲县志》,魏青芒纂修,1935年铅印本。
    《密县志》,吕林锺、汪忠纂修,1935年铅印本。
    《获嘉县志》,邹鹄、邹占愚纂修,1935年铅印本。
    《灵宝县志》,余文风、张振声纂修,1935年铅印本。
    《续修范县志》,张象明、孙椿荣纂修,1935年铅印本。
    《禹县志》,王芩林、陈嘉桓、车云纂修,1935年修,1937年刊本。
    《鄢陵县志》,王介、靳容镜纂修,新豫印刷所铅印本1936年。
    《陕县志》,韩嘉会、欧阳珍纂修,1936年铅印本。
    《信阳县志》,陈善同、方延汉纂修,1936年铅印本。
    《阳武县志》,耿铟、窦经奎纂修,1936年铅印本。
    《正阳县志》,陈全三、魏松声、刘月泉纂修,1936年铅印本。
    《重修襄城县志》,胡元学、李文林、李峰纂修,1936年手稿本。
    《中牟县志》,熊绍龙、萧德馨纂修,明德堂石印本1937年。
    《巩县志》,刘莲清、王国璋纂修,经川图书馆刻本1937年。
    《封邱县志》,黄荫南楠、姚家望纂修,1937年铅印本。
    《通许县志》,侯昆禾、张世桀纂修,民国23年铅印本。
    《汝南县志》,李成均、陈伯嘉纂修,1938年铅印本。
    《宁陵县志》,孟广贽纂修,1941年铅印本。
    《太康县志》,韩庭祉、郭成章纂修,1942年铅印本。
    《方城县志》,张嘉谋、杜绪赞纂修,1942年铅印本。
    《重修邓县志》,邓线修志馆纂修,1942年手稿本。
    《长垣县志》,宋静溪纂修,1944年铅印本。
    《民权县志》,阎召堂、康成纂修,1944年铅印本。
    《河南新志》(上、中、下册),河南省旧志整理丛书(民国十八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河南省志·农民运动志》,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焦作市志》,焦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南阳地区志》,南阳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新乡市志》,新乡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平顶山市志》,平顶山市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开封市志》,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三门峡市志》,三门峡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鹤壁市志》,鹤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郑州市志》,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洛阳市志》,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驻马店地区志》,驻马店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修武县志》,修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扶沟县志》,扶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新安县志》,新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新乡县志》,新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新野县志》,新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巩县志》,巩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密县志》,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长葛县志》,长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三联书店1992年版。
    《卫辉市志》,卫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三联书店1993年版。
    《济源市志》,济源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武陟县志》,武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博爱县志》,博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新蔡县志》,新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上蔡县志》,上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郏县志》,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宝丰志》,宝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滑县志》,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杞县志》,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项城县志》,项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山东通志》,孙保田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本。
    《四川通志》,宋育仁等纂修,民国初年四川通志馆稿本。
    《四川新地志》,郑励俭纂,正中书局1949年版。
    《河北通志稿》,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点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萧县志》,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列宁、斯大林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谭嗣同全集》“壮飞楼治事十篇·治事篇第三——学会”,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
    《晏阳初全集》第1卷,宋恩荣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2卷,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5卷,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张德译:《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蔡尚思等:《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秦孝仪:《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1册,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龚书铎总主编、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6卷本),中华书局1981—2000年版。
    刘健清等主编:《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宋春主编:《中国国民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张注洪著:《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主编:《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
    曾宪林、谭克绳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顾复:《农村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米迪刚、尹仲材:《翟城村》,北京中华报社1925年版。
    澎湃:《海丰农民运动》,广东省农民协会编,1926年10月版。
    黄枯桐:《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冯锐:《乡村社会调查大纲》,中华平民促进会,1929年版。
    陈达著:《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尹仲材:《地方自治学与村治学之纪元》,上海:大中书局1929年版。
    王仲鸣编译:《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运动》,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版。
    文公直:《中国农民问题的研究》,三民书局1929年版。
    中央宣传部编撰科编纂:《中国民党与农人》,中央宣传司出版科1930年版。
    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李炳卫:《乡约制度》,北平民社1931年版。
    杨开道著:《农民运动》,上海:世界书局,1930、1932年三版。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出版社1932年版。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
    翟可:《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中山大学1933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
    张锡昌:《农村社会调查》,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
    郭人全:《乡村民众教育》,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
    金轮海:《农村复兴与乡教运动》,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章元善、许士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
    徐正学:《中国农村崩溃原因的研究》,中国农村复兴研究会,南京,1934年。
    冷隽:《地方自治述要》,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版。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新报社1935年版。
    钱亦石:《中国农村问题》,中华书局1935年版。
    江恒源:《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书店1935年版。
    言心哲:《中国乡村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正中书局1935年版。
    千家驹等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新知书店1936年版。
    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卜凯主编:《中国的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出版社1937年版。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农会推进乡村建设之实验》,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新报社1937年版。
    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张世文:《衡山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7年版。
    张闻天:《中国农民运动概论》,中央社会部1940年印。
    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印行,1943。
    费孝通:《禄村农田》,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孙本文:《现代中国农村问题》,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乔启明:《农会会务与业务》,重庆:正中书局1946年版。
    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胡次威:《民国县制史》,上海:大东书局1948年版。
    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
    解树民撰:《中国的农民运动》,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衙前农民运动论文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探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郑起东:《转型时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朱汉国、王印焕:《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至193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一)、(二)、(三)、(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3年6月、1984年4月、1985年1月、1985年11月版。
    龚古今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编、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李春涛:《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李春涛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钟贻谋编:《海陆丰农民运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蔡洛等:《澎湃传》,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杨绍练、余炎光主编:《广东农民运动》(1922—192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湖南人民革命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徐元东等:《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
    李践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翟作君、邬正洪:《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马齐彬等:《中国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方志纯:《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编:《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林超:《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房成祥、黄兆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7月版。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八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董雷、刘心铭编著:《豫南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陈建国主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东溟著:《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国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辞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钱成润等:《费孝通禄村农田五十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济东、李志惠:《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1927—1949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钟祥财:《中国土地思想史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成汉昌著:《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
    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1年版。
    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宽让、贾生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贵宸:《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农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林虹:《二十世纪中国农民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秦兴洪、廖树芳、武岩:《中国农民的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克思明:《论中共之农民运动与土地政策1921—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80年版。
    陈富安、谭克绳:《湖北农民运动史》,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张纯元主编:《中国农村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年版。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礼颂:《一九四九年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许称著:《中国会史:中华民国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袁亚愚:《新修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李永芳:《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英]戴乐仁(J.B.Tayler)等著,李锡周编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万万中国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格兰姆贝格:《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苏]A.B.巴库林著,郑厚安、刘功勋、刘佐汉译:《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苏]阿基莫娃著,王驰译:《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
    [日]田中忠夫著,李育文译:《国民革命与农村问题》(上卷),村治月刊社1931年版。
    [日]那须浩著,刘均译:《农村问题与社会理想》,神州国光社1931年版。
    [日]田中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
    [日]井上清等著,高锡译:《日本农民运动史》,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匈]伐尔加(Fugen Varga)著,王林修译:《世界农民运动之现状》,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版。
    D. Thorner, "Peasants".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1968.
    R. Fostor, "Peasants". in The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MaCmillan, 1987.
    Buck, J. L.: An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of 150 Farms, Yenshan County, Hopei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1926.(布克, J. L.: 一个经济和150个农场, Yenshan 的社会调查县, Hopei中国, 南京大学, 1926。)
    Frederick H. Buttel, Howard Newby: The Rural Sociology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 (《发达社会的乡村社会学》,纽约、伦敦,1980年版。)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第31期,1919年7月20日。
    沈定一:《代农民问官吏》,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1月8日。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导》第二十二期,1923年4月25日。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六号,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邓中夏:《论农民运动》,载《中国青年》第11期,1923年12月。
    戴英:《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申报》1923年10月28日。
    杨明斋:《评〈农国辩〉》,《申报》1923年10月28日。
    杨铨:《中国能长为农国乎?》,《申报》1923年10月28日。
    邓中夏:《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中国青年》第13期,1924年1月。
    颂皋:《五省大灾荒》,《东方杂志》第22卷第15号,1925年8月。
    子贞:《反奉战争中之豫北天门会》,《向导》周报第5辑第17期。
    罗绮园:《本部一年来工作报告概要》,《中国农民》第2期,1926年2月。
    陈独秀:《红枪会与中国的农民暴动》,《向导》周报第158期,1926年6月11日。
    李大钊:《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政治生活》第80、81期合刊,1926年8月8日。
    阮啸仙:《全国农民运动形势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中国农民》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运动》第8册,1926年9月1日。
    许园:《县长与农民协会之关系》,《人民周刊》1926年第24期。
    李维汉:《湖南革命的出路》,《战士》周报第41期,1927年4月17日。
    陈翰笙等:《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东方杂志》第24卷16号,1927年8月。
    振振:《河南的红枪会》,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8年12月17日。
    直荀:《湖南革命的追述》,《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1928年1月2日。
    张汉儒:《中山县村治现状》,《村治》第1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1月。
    警灾:《论经济界应利导农村之信用合作杜与自治事业》,《县村自治》第3卷第2期,北平民社,1933年2月。
    薛雨林、刘瑞生:《广西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1期,上海:中国农 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瞿明宙:《中国农田押租底进展》,《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张显圃:《江苏的土地分配和租佃制度》,《中国农村》第1卷第8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上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
    千家驹:《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第2卷第1期,1935年。
    张培刚:《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东方杂志》1935年夏季特大号。
    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1936年新年特大号。
    陈柏心:《地方自治推行问题》,南京:《地方自治》第1卷第1期,1936年3月。
    张培刚:《中国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前瞻》,《经济评论》第3卷第3期。
    张培刚:《中国农业经济的新动向》,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第162期,1937年4月。
    克寒:《坚持华北抗战枢纽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群众》第3卷第2期,1939年5月28日。
    左健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在乡的具体实施》,《解放日报》第104期,1940年4月20日。
    孙元范:《敌后抗日根据地介绍之一至六》,《解放日报》1944年7月10日至8月19日。
    潘君祥:《我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
    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章楷:《略述中华农学会》,《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
    朱英:《清末直隶农会述略》,《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林更生:《〈农学丛书〉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于建嵘:《二十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魏文享:《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李永芳:《清末农会述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吴春梅:《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黄逸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
    丁长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丁长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卢锋:《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王先明、常书红:《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王先明:《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控制体制的演变——民国初期的乡制体制演变与保甲制的复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
    郭文超:《1921年的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历史知识》1984年第4期。
    陈志根:《衙前农民运动性质辩正》,《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1期。
    诸葛达:《衙前农民运动述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李吉:《农民协会——我党领导的革命史上最早的农民自治性组织》,《兰陵师专学报》1984年第4期。
    陈如楠:《阳山县农民协会》,《广东党史通讯》1989年第2期。
    王昕:《农民协会的建立及其重要作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5期。
    李永芳:《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许子军、杨玉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的历史考察》,《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蒋德心:《三件农民协会历史文献考》,《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
    侯志远:《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的货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肖飞:《论大革命时期的广东农民运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梁尚贤:《关于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广东党史》2001年第2期。
    李彦宏:《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中心再认识》,《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李彦宏:《大革命时期两个全国农民运动中心成因对比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谭克绳:《大革命时期湖南、湖北的两省农民运动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5期。
    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李彦宏:《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范忠臣:《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再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廖廷实:《大革命后期的湖北农民运动述论》,《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庞守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河南农民运动》,《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2期。
    王世云:《河南早期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刘英贤:《大革命时期的郑荥密农民运动》,《中州学刊》1984年第5期。
    王天奖:《近代河南枪会滋盛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州学刊》1997年6期
    陈传海:《略述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2期。
    刘广明:《对第一次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红枪会的再认识》,《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倪侃:《论大革命时期中共对红枪会的认识及策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3期。
    倪侃:《河南红枪会与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期。
    柴化周:《洛阳地区红枪会的兴起与消灭》,《河南文史资料》第10辑
    田芳川:《试述大革命时期四川农民运动的特点》,《绵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
    谭庆:《大革命时期左江农民运动述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聂治本:《孙中山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张志勇:《澎湃的农民运动理论之研究》,《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鲍和平:《武汉政府时期邓演达农民运动思想述论》,《安徽史学》1996年第3期。
    张富良:《李大钊对农民问题的探索》,《理论导刊》2002年第8期。
    秦爱云:《李大钊与中国农民运动理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王国梁:《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广东党史》2003年第4期。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都静译:《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发展》,《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徐爱卫、张建荣:《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和瞿秋白》,《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3期。
    金怡顺:《论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农民运动中的合作》,《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梁尚贤:《国民党镇压农民运动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杨建中:《试析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农民运动高涨创造的条件》,《沧桑》2003年第3期。
    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丰萧:《权力与制衡——1946年嘉兴县的乡镇自治》,《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唐明勇:《试论建国初期的农民协会》,《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张举:《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郭圣福:《贫下中农协会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李永芳:《试论建立当代农民协会的必要性》,《湖南教育学报》1988年第3期。
    徐国普:《建国初期农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求实》2001年第5期。
    谢志岿:《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变迁与重建》,《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冯毓奎:《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力冲突与对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赵秀玲:《当前中国村民自治的难题及其突破》,《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张扬:《中国近代农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申报》,光绪四年(1878年);民国九年(1920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
    《时务报》,第1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第69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农学报》,第1—29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新民丛报》,第1—24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时报》,第1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55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帝国日报》,宣统二年(1910年)。
    《时事新报》,宣统三年(1911年)。
    《政府公报》,1912年。
    《四川官报》,庚戌第24册,1850年;乙己第28册,1905年。
    《四川教育官报》,戊申第2、3册,1908年。
    《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1910年;第9卷第7号,1912年;第19卷,第16号,1923年;第24卷16号,1927年;第25卷19号,1928年;第27卷6号,1930年。
    《农商公报》,第13期,1916年;第84期,1922年。
    《中华农学会报》,第1期,1918年;第185期,1947年。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7月。
    《民国日报》(上海),1918年5月;1921年11月;1922年1—5月;1926年1月;1928年12月。
    《民国日报》(广州),1925年5月—1926年9月。
    《广益丛报》,第8年第30期;第9年第8期。
    《新青年》,第4卷3号,1918年;第9卷第4号,1921年。
    《每周评论》,第31期,1919年7月。
    《湘江评论》,第1—5期,1919年7月—1919年8月。
    《共产党》月刊,第1—6期,1920年11月—1921年10月。
    《劳动界》,第1—24期,1920年8月—1921年1月。
    《劳动周刊》,第1—41期,1921年8月—1922年9月。
    《晨报》(北京)。1921年1月—1927年3月。
    《大公报》(长沙),1922年8月;1927年1月。
    《大公报》(天津),1927年5月;1935年1月。
    《新闻报》,1923年。
    《前锋》,第1—3期,1923年7月—1924年2月。
    《中国青年》第11—13期,1923—1924年。
    《政治周报》,第1—14期,1925年12月—1926年6月。
    《新中州报》(开封),1926年1月;1927年3月。
    《中国农民》,第1卷第1—10期,1926年1月—12月;第2卷第1期,1927年6月。
    《向导》周报,第162期,1926年7月;第168期,1926年8月;第177期,1929年11月;第199期,1927年6月;第181期,1927年1月;第199期,1927年6月。
    《农民运动》,第1—6期,1926年8月—1926年9月。
    《广民》,1926年8月。
    《战士周报》,第19期,1926年9月;第22期;1926年10月;第29期,1926年12月;第33期,1927年2月;第38期,1927年3月。
    《湖南民报》,1926年9月—1927年4月。
    《犁头周报》,第16期,1926年9月。
    《中国农民问题》,1927年1月。
    《农民丛刊》卷一,1927年1月。
    《国闻周报》,第4卷第23期,1927年6月。
    《中央副刊》,第100号,1927年7月。
    《布尔什维克》,第13、14期合刊,1928年1月。
    《红旗》,第6期,1928年12月。
    《社会月刊》,第2卷第12期。
    《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6期。
    《民国日报》(河南),1931—1944年。
    《益世报》,1934年;1937年。
    《中国农村》,1-4卷,1934-1937年。
    《群众》,第3卷第2期,1939年5月。
    《解放》第71期,1939年5月15日。
    《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8月。
    《解放日报》,1940—1946年。
    《冀鲁豫日报》1946年11月。
    《晋察冀日报》1947年9月。
    《东北日报》1947年8月。
    《人民日报》,1947年12月—1950年7月;1995年2月。
    另参考报刊有:《知新报》、《中华农学会通讯》、《村治》、《乡村建设》、《民立报》、《新创造》、《人民周刊》、《江苏省农会杂志》、《浙江省农会报》、《河南民报》、《红旗周报》、《红色中华》、《中央日报》、《斗争》、《新民日报》、《大河日报》》等,具体详见各章注释,此处从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