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场所与景观比较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场所精神是空间的内在含义,也是唤醒人对空间感知与认同的本质。塑造空间的场所精神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通过对场所精神特质的塑造和表现,建筑根植于场地,延续历史,表现人文特征,承载人的行为,传承文化与记忆,为使用者提供功能空间的同时也形成精神的归宿。
     景观作为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的自然特性及历史特征的内涵,使其具有契合建筑与自然、连接建筑内、外部空间的独特能力,景观设计成为塑造场所精神的有效传达方式与积极营造手段。
     本文以场所及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性研究,阐述其整体性,挖掘景观的场所特征,以及场所空间中景观元素的布置及应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景观构建建筑、场地、时间、行为四个场所要素的特征,从而得出体现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方法,在设计的多个步骤及过程中体现场所精神。最后通过成功的设计实例,验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Genius Loci is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space, meanwhile it'can recall the apperceiving and self-identify toward space. To make a architecture space get its own genius loci is a very important tache of design, By modifying and c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genius, architecture start from land, come from the history, express the humaniores, and carry on memory and civilization, then to prove space functions and spiritual end-result for the peop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e space, because of its natural element and historical feature, it can be the joint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 It is the best carrier of expressing genius loci.
     The article analyze target is genius loci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and entirety of them, excavate the four basic elements of genius loci which are architecture, space, time, behavior, then to get th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to express the genius loci, and how to express that in the whole design course. At last, analyze successful plans, to testify how design methods work and it's reality meaning.
引文
[1]Schwartz, Martha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 Place Shinnston 1997
    [2]Ike, Peter Minimalist Gardens Shinnston 1997
    [3]Kiley, Dan DanKiley:Americ'5 Master Landscape Architect
    [4]Schwartz, Martha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 Place Shinnston 1997
    [5]诺伯格·舒尔茨[挪威].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6]马克·特雷布[美], 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回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王向林,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沈从云主编,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诺伯格·舒尔茨[挪威], 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凯文·林奇[美],方益平,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
    [11]麦克哈格著,苗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2]林氰欧美现代园林发展概述《建筑师》82:,84
    [13]林鲁.美国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丹·克雷《中国园林》2000.2.
    [14]刘琮晓,林瑶, 场所精神的延续-析历史建筑空间的再生,中外建筑:2003年3月
    [15]王向荣生态与自然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2001:2
    [16]王向荣、张晋石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舞台—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的设计作品,《中国园林》2002:3
    [17]王向荣、林鲁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设计《世界建筑》2002.7
    [18]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阿莫斯·拉普卜特[美],建筑环境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20]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21]俞孔坚,生态、文化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
    [22]芦原义信[日],街道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年
    [2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5]约翰·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6]格兰特·W·里德[美],从概念到形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7]克里夫·芒福德[英],都市设计街道与广场,创兴出版社,1998年
    [28]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9]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洛琳·弗朗西斯[美],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0]马文·哈里斯[美],文化的起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31]伯纳德·鲁本、克里斯多夫·格拉德、尼克拉·克尼格、马克·兰谱。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S·E·拉斯姆森[丹麦],建筑体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33]刘先觉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4]彼得·沃克[美],梅拉尼·西莫[美],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5]雅丽莎大·楚尼斯[美],批判新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6]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7]方海,芬兰新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薛恩伦,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艾森,时代建筑,2010-2
    [39]詹姆斯·科纳,高线公园,时代建筑,2010-1
    [40]陆绍明,王伯伟,空间蒙太奇,时代建筑。200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