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亦为其核心内容。它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生产出发,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横向结构和纵向发展的深刻剖析而收获的科学理论硕果。
     任何一种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都不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都有其产生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在创立社会形态理论的过程中,充分汲取和利用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遗产。追本溯源,马克思之前的社会历史观,大体经历了朴素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和理性史观。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社会历史观的各种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因此,它们都可以视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与任何科学理论一样,它也有一个萌发、探索、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体说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经历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逐渐萌发、艰辛探索,伴随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而初步形成,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发展,最后在马克思晚年研究历史学、人类学中成熟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容博大精深,其内核具体凸显为社会形态的三重论域,即社会形态结构论、社会形态划分论与社会形态演进论,它们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共同构成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的三重论域下,社会形态是一个由主体和客体构成的有机“艺术整体”。主体要素即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要素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的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每一要素都不能离开社会形态而单独存在与发生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既是层层决定关系,又是层层反作用关系。而作为社会形态主体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创造了人自己,人创造了属人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划分并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划分都难以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划分的多维性具体体现为两个尺度即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三个标准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发展。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都是完整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过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们共处于“人的感性活动”这个完整统一体中,并在这个统一体中实现相互联系和转化。因此,“人的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的内在客观基础。全部的秘密就在于:整个所谓人类社会历史不外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在“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矛盾关系构成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机制,即,人——需要——生产——(发展的)人——(新的)需要——(质变的)生产。社会形态在“现实的人”的需要的内源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的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向前发展演进,其演进过程是一般过程与特殊过程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发展、理论主线——改革开放、理论核心——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实践指南。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is the cor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great scientific theories success, which resulted from Marx' proceeding from production of "the reality person" and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horizontal structure and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y his profound historical insight and scientific method.
     Any kind of significant value theory has its ideological origins rather than purely fictitious, and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is no exception. Marx made full use of the excellent human ideas and culture heritage during founding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Trace to its source, on the whole, conception of social history prior to Marx underwent naive conception of history, god-centered conception of history, human-centered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rational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 embryos and the buds of various viewpoints of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can be found in these conceptions of social history of all kinds. So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like any scientific theory else, cannot be done at one go, but has quite a long process of the bud, exploration, taking form,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In general,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underwent a long process of gradual germination and painstaking expl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rx's transformation from idealism to materialism and 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cy to communism, initial formation following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obtaining development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finally, maturity and perfection in the Marx's research into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has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its crux of a matter specifically highlights triple theoretical domains of social formation, namely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evolution, which constitute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by combining the static with the dynamic, and unifying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Under the triple theoretical domains of social formation, social formation is an organic "artistic whole", which is formed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subject are "the reality person" who engage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object are formed of productive forces,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and superstructure. Essential factors of social formation work together and have an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productive forces determines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economic base) and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superstructure or vice versa. As the subject of social formation, human being has subjective initiative, which created man himself and society. Marx's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s multi-dimensional rather than one-dimensional, we can't avoid some one-sidedness unless we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Marx's social differentiation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The multi-dimension of Marx's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s specifically shown by double yardstick namely measure of science, measure of value and three standard namely productive forces,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and human development. Both measure of science and measure of value are basic contents of "man's perceptual activity" or practice rather than binary opposition,they coexist in the integral unity of "man's perceptual activity" and achieve mutual contact and transformation, so "man's perceptual activity" is the objective foundation of integrating measure of science with measure of value. The secret lies in that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results of "man's perceptual activity". The intrinsic dynamic mechanism of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ation is formed of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with mode of production as the core that formed in "man's perceptual activity" or practice:human being-needs-production-developed people-new needs-production with qualitative change.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from "the reality person" and the fundamental power from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promot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ation from a lower stage into a higher one and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social formation is a dialectical unity of general process and special proces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great creation of combining Marxist basic principle especially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Marx'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theme of socialist theoret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mainline-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theoretical core-people oriented, but also th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general basi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the overall plan-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引文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① [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7页。
    ② [德]温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43页。
    ③ 林剑:《马克思人学四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00页。
    ② 参见许俊达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学习出版社,2006年,第16-17页。
    ①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62页。
    ②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54页。
    ③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认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目的就在于减轻人的辛劳。对此,马克思批评指出:“社
    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难道不值得同样注意吗?而且,这样一部历史不是更容易写出来吗?因为,如维科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8-410页。
    ④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0页。
    ① 参见[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8-37页。
    ②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60、161页。
    ③ [美]西蒙(L.H.Simon):《马克思和维科的历史发展观点》,正一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2期。
    ④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2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①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②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3页。
    ②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4页。
    ③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④ 转引自: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7页。
    ⑤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
    ①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第95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54页。
    ③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第62页。
    ④ 参见[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第97页。
    ①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第154页。
    ②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59年,第4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8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80页。
    ①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66页。
    ②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9-40页。
    ③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8页。
    ④ 许俊达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学习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⑤ 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6页。
    ①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①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12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2页。
    ④ 参见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⑤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③ 参见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①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7页。
    ② 林剑:《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历史”生成论诠释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页。
    ③ [苏]Γ·A·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陆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0页。
    ① 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视野中的“市民社会”已经明确地指向“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1页。
    ③ 参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0-4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6页。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27页。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1-8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2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说明”第Ⅱ-Ⅲ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14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③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0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8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3-28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4页。
    ④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7年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0-451页。
    ① 俄国农村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2页。
    ④ 许俊达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学习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① F. Jameson, "Marxism and Historicism",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XI, No.1, Autumn,1979, pp.42.
    ② 这三处分别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告终。”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6页。
    ② [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95页。
    ③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2页。
    ① 参见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② 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249页。
    ③ [苏]费·瓦·康斯坦丁诺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5页。
    ④ [苏]苏联科学院哲学教研室:《历史唯物主义概论》,易杰雄、康天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4页。
    ⑤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39页。
    ① Sidney Hook, Towards the Understanding of Karl Marx:A R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 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pp.8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2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⑤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7页。
    ① [美]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陈心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98页。
    ③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②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藏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③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闫月梅译,见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86页。
    ③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藏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②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④ 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不同于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着眼点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加,而唯物史观对生产力的考察眼光更为深邃,视野更为广阔,侧重于探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常常使用劳动生产力概念,但其着眼点总是为了科学地说明生产过程效率的高低,以及这种效率的高低对提高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量的意义。因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不是指劳动生产力,而是指物质生产力。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39页。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注释①。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页。
    ③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89页。
    ② “九种情形”,即“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6页。
    ③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藏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页。
    ①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③ 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① 李淑梅:《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南开学报》1997年第5期。
    ②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③ 参见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7-650页。
    ① 转引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10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1页。
    ②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4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4页,脚注(5a)。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4页,脚注(5a)。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77页。
    ② 吕薇洲:《不同的视角相同的基点——也论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的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③ 江丹林:《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⑤ 恩格斯在加注中指出:“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村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⑥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0-48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6页。
    ③ 参见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71-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22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18页。
    ③ 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6页。
    ④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1985年,第242页。
    ⑥ 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9、40页。
    ⑦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9页。
    ① 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1页。
    ② [苏]费·瓦·康斯坦丁诺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5页。
    ③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4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5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③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④ 林剑:《历史主客体若干问题之我见》,《哲学动态》1989年第3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9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66-167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5页。
    ② 林剑:《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6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③ 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④ 贾高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哲学层次的若干思考》,《新视野》2004年第1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5页。
    ① 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③ 赵家祥:《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辩护》,《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①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5-3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4页脚注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1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4页。
    ④ [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25、27、70、7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43页。
    ② 转引自《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三联书店,1961年,第3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6页。
    ② Ernesto Grassi, Vico and Humanism:Essays on Vico, Heidegger and Rhetoric, P. Lang,1990, pp.45.
    ①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6-87。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91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4页。
    ①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0、572、570、57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221页。
    ③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①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25、27、70、7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1页。
    ③ 吕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思辨——访陈先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9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9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页。
    ④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① 刘明翰:《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12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116页。
    ① 参见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81-182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0页。
    ② [德]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章国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③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1页。
    ⑥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7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1页。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5、29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6-41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4-26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8-539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8页。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5-13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7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34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5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③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④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2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250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4页。
    ④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3-1174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2卷,三联书店,1959、1961年。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
    《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7年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先达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年。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陈相如:《寻找时代的位置——社会形态与历史阶段的多角度透析》,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武汉出版社,1999年。
    张凌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陈先达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8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1996年。
    许俊达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学习出版社,2006年。
    戴清亮、邸乘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
    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刘明翰:《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杨文圣、焦存朝:《社会形态嬗变与人的发展进程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
    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
    [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德]温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苏]费·瓦·康斯坦丁诺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85年。
    [苏]r·A·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陆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苏]苏联科学院哲学教研室:《历史唯物主义概论》,易杰雄、康天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德]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章国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陈心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闫月梅译,见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藏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何冰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Sidney Hook, Towards the Understanding of Karl Marx:A R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Richard W. Miller, Analyzing Marx:Morality, Power an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Berlin,Isaiah.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Oxford Unversity Press,1959.
    Ernesto Grassi, Vico and Humanism:Essays on Vico, Heidegger and Rhetoric, P. Lang,1990.
    林剑:《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林剑:《马克思人学四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林剑:《一个被深度歪曲与误释的概念和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林剑:《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历史”生成论诠释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林剑:《文化哲学问题研究的问题之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林剑:《历史主客体若干问题之我见》,《哲学动态》1989年第3期。
    林剑:《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林剑:《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历史”生成论诠释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林剑:《历史规律若干问题探疑》,《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叶泽雄:《论社会规律研究应有的方法论视角》,《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孙麾:《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月刊》1991年第11期。
    江丹林、孙麾:《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哲学动态》1993年第3期。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李淑梅:《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南开学报》1997年第5期。
    李延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江丹林:《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贾高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哲学层次的若干思考》,《新视野》2004年第1期。
    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赵家祥:《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辩护》,《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吕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思辨——访陈先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
    李肠:《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刘忠世:《近年来社会形态理论研究述评》,《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
    季正矩:《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季正矩:《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理论视野》2009年第7期。
    赵家祥:《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奚兆永:《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段忠桥:《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概念的再考察》,《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段忠桥:《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段忠桥:《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段忠桥:《马克思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柴艳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邵腾:《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两阶段论探索》,《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刘明:《马克思晚年社会形态理论考察》,《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冯景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制定》,《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
    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形态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江丹林:《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
    王伟光:《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初探》,《学术论坛》1994年第5期。
    贾高建:《近年来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述评》,《党校科研信息》1989年第74期。
    贾高建:《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五个关节点》,《求索》1991年第5期。
    李刚、张振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思考》,《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孙显元:《“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学术界》2005年第6期。
    孟庆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叶险明:《世界历史时代与“跨越”问题》,《哲学研究》1989年第9期。
    叶险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陈新夏:《社会形态问题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丰子义:《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学术界》1997年第4期。
    张润枝、季正矩:《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
    吕薇洲:《不同的视角相同的基点——也论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的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荣剑:《关于跨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
    张雅琴:《“三形态说”“五形态说”辨折》,《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
    秦庆武:《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再探讨》,《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杨耕:《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刘佑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哲学研究》1988年第12期。
    高飞乐:《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逻辑结构探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6期。
    王伟光:《深入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庞卓恒:《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靳辉明、洪光东:《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王海明:《五种社会形态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王虎学:《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唯实》2011年第3期。
    郑忆石:《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评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韩庆祥、戚书平:《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历史探索及当代阐释》,《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刘海霞:《社会形态衔接顺序的多样性及其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高飞乐:《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思想历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邵腾:《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双维多极结构的整合研究》,《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张晓理:《社会形态演变中的人与自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靳辉明:《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胡承槐:《唯物史观方法论与社会形态演进图式》,《哲学研究》1989年第8期。
    何兆武:《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俞吾金:《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张亮、刘力永:《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当代审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吴波:《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内在逻辑的当代解读》,《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张宗斌:《划分社会形态和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
    曾文婷:《近年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述评》,《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李春江、卢俊颍:《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研究述评》,《实事求是》2011年第6期。
    杨文圣:《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维度》,《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叶志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戚嵩:《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之发展观的传承关系》,《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2年。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洪光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美]西蒙(L. H. Simon):《马克思和维科的历史发展观点》,正一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2期。
    F. Jameson, "Marxism and Historicism",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XI, No.1, Autumn,19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