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家族女儿会的当代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女儿会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事项,主要流存于清江土家族地区。300年来,女儿会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涵义而受到众多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的关注。
     在社会转型和新的文化背景下,女儿会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碰撞中,内容、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迁。导致文化冲突和部分文化的消解,呈现出现实的局限性。因此,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其变迁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土家女儿会如何转型、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石灰窑和响板溪为个案,探讨土家女儿会的生成、发展和现状,分析其变迁因素,认识土家女儿会在当代社会的处境,对继承与创新具有启示作用。
The Tujia People’s Girl Gathering is one of the prevailing civilian game in Tujia minority area, which came of Han Nationality folk culture and created the unique ethnic style from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forms. The playing card game inherits and grow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Tujia minority area, accumulates numerous traces of ethn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including the tribal group's recalling to ancient times, the refined portrayal of real life, also has simultaneously reflected the unprecedented grand occasion of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The Tujia People’s Girl Gathering is a part of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it represents the deep level significance, similarly is also the Tujia minority culture deep level significance. The characteristic such as opening, ins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in Tujia People’s Girl Gathering, just is the Tujia national minority’s cultural soul, namely Tujia minority Cultural Grammar’s essential meaning. Specifically speaking, along with the Tujia minority society-cultural constitutive change, gathering some kind that take modernity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thnic culture factor. The cultural symbol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demonstrated the Tujia minority cultural intrinsic meaning in the reforming time. That is, the Tujia minority culture is breaking the inherent pattern unceasingly, and realizing its 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ongoing way.
引文
1齐书清:石窑“女儿会”,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Z],第1辑,第404页。
    2齐书清:石窑“女儿会”,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Z],第1辑,第404页。
    3崔在辉主编:恩施土家女儿会[M],恩施:恩施新闻出版局,2005年。
    4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0)。
    5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4。
    6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10。
    7廖康清:鄂西民俗[M],恩施:鄂西民宗局,1993。
    8田禾:鄂西风情[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9。
    9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中央民院出版社,1989。
    10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M],湘西自治州图书馆主编,1988。
    11恩施自治州民族志[M],恩施州民委主编,民族出版社,2003.10。
    12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晓玉:从土家民俗看其族婚制的变化[J],民族论坛,2005(10)。
    14谭达先:中国婚嫁仪式歌谣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4。
    15田发刚:鄂西土家传统情歌[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0。
    16蔡元亨:民族心理上的最高兴奋点[J],旅游杂志,2002年。
    17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8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19【美】巴霍芬著,母权论[M],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1页。
    20范晔:后汉书[M],卷八十六。秦嘉谟:世本八种[M],卷七。郑樵:通志.南蛮序略[M],卷一百九十七。
    
    21廖康清·鄂西民俗[Z],1993年,第27页。
    22恩施文史资料[Z],1985年11月,第一辑。
    23恩施县志·风俗[Z] ,1982年,第30页~47页。
    24同治:肖氏族谱[Z],第12页。
    
    26胡桡.有关“初夜权”问题[J].恩施州民族史研究,2007,(2).
    27道光:施南府志[Z],卷十七。
    28恩施县志[Z],1981年版
    29恩施县地名志[Z],1983年12月,第32页.
    30崔在辉主编.恩施土家女儿会[M].恩施市政协文史委、恩施市民宗局,2005:16.
    3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33.
    3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06.
    35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Z],鄂西自治州民宗局,1986年。
    36高原.伪民俗现象引起的思考[OL].资源网,2008.04.24.[2]
    37资料来源:恩施市委书记谭文骄在2007年7月12日市委七届会议上的讲话。
    
    38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39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页。
    40恩施县志·风俗[Z]。
    41陈庆德等著,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42辛世俊.神视宗教的新视角---功能分析[J].求是学刊,1996(6).
    43荣格.分析心理学集(第2卷)[M].出版不详,243页.
    44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45乾隆:辰州府志·风俗[Z],卷十四
    
    46【美】威廉.奥格本蓍,王晓毅,陈有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
    4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95-306.
    
    48恩施市志[Z],湖北恩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
    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2007年.
    50数据来源:根据恩施市委书记谭文骄在2007年7月市委七届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白[J].学术研究,2003(7).
    [1]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陈有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列维—斯特劳斯,谢维扬等译.结构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版。
    [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
    [8]宋蜀华,白振声著: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
    [9]胡炳章著: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段超著: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1]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M],民族出版社,2000。
    [12]李忠斌.科技进步与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M],民族出版社,2000。
    [13]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4]柏贵喜著: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5]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版。
    [17]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方法与方法论[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8]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9]崔在辉主编:恩施土家女儿会[M],恩施州新闻出版局,2005年。
    [20]恩施县志·风俗[Z] ,1981年。
    [21]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1986年6月。
    [1]黄柏权:土家族研究四十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杨福泉.试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昆明:思想战线,1998(5)。
    [3]姜明,雷家军.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J].民族研究,1998(9)。
    [4]张雷军.黄昌智.论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J].民族研究,1999(7)。
    [5]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
    [6]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7]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民族问题研究,2001(8)。
    [8]黄泽.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J].民族问题研究,2002(4)。
    [9]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J].国外社会科学,2003(3)。
    [10]刘魁立.培育根基守护灵魂,中国各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J].中国民族,2003(3)。
    [11]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3(6)。
    [12]段超:元至清初汉族与土家族文互动探析[J],民族研究,2004(6)。
    [13]段超:改土归流后汉文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14]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3)。
    [15]李庆霞.论文化冲突的地位与作用[J].学术交流,2005(9)。
    [16]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