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格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经济区域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演化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功能的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层次和脉络,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形成则具有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格局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又会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形成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蕴含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中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使曾经比较混乱的西部区域经济格局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虽然大多数城市尚难承担区域增长极的重任,但是城市发展已经快速反弹;虽然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但是经济带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虽然制约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经济发展制约地域已经逐渐明朗。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向追求协调发展转变,引导西部区域经济格局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作为西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区,区域增长极对于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丰富西部区域增长极发展思路,以由核心增长极、次核心增长极和边缘增长极组成的层级增长极网络作为发展模式,以漂移和叠加作为成长模式,促进西部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
     作为西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区,经济带是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要丰富西部经济带发展思路,从加快思想转换、加快主体转换、加快实际操作和加快具体操作等方面,以政府职能转换推动西部经济带建设;从加快中小型城市发展、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和加快自主创新发展等方面,以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西部经济带发展。
     作为西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制约区,经济发展制约地域是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难点与制约。要丰富西部经济发展制约地域发展思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将生态税收制度的完善、整体筹划责任的明确、试点示范的重点突破、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动态调整与相对稳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探索作为建设重点;要实施区域系统重建工程,以经济重建、生态重建、制度重建、社会重建和文化重建作为建设重点,破解西部经济发展制约地域的三农难题。
As the space vector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regions engender as the joint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 economic regions have different statuses and functions, and they constitute the basic level and ve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where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ak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can lead and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s a part of the countrywi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evolution, changed the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chaos and imbalance before the liberation, and made it with the new features: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he cities could not undertake the task of the regional growth pole, but cities develop rapidly again; although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is not steady, but economic zones have elementary scale; although constraining appear, but special economic region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o implement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pursue mo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enerating a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that has legible arrangement, unambiguous function and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As the dominant region of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growth poles are important to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 should enrich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growth pole, which means regard the multilayer growth pole net that conclude core, sub, and peripheral growth pole as development mode, and regard excursion and superimpose as growth mode.
     As the important region of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economic zones are the support of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 should enrich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economic zones, quicken mind and body changing, quicken practical and material operation changing, promote economic zones construction by changing government function. We should also quick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construction,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moting Western economic zones b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y cluster.
     As the constraint region of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constraint economic regions are the difficulty and restraint of the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 should enrich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special economic regions, and roundly promote th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struction by the chance of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major functional districts. We should also consummate ecological revenue, specified-specify the responsibility of holistic plan, break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unit, constitute fair-minded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search after comparatively steady long-term mechanism. To solve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in western special economic region, it is needed to rebuild regional system, which is regard economic、circumstance、institution、society and cultural rebuilding as emphases.
引文
①刘再兴:《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①《区域发展趋势和科学评价体系》课题组:《中国区域发展趋势与科学评价体系总报告》,《改革》,2007年第2期。
    ①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Grafton D J.S mall:《Scale Growth Cebtres in Remote Rural Region》,The Case of Alpine Switerl and Applied Geography,1984(2)。
    ①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②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③[美]赫尔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页。
    ①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②冯邦彦、叶穗瑜:《从增长极理论看我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③王继虎:《“增长极”理论与西部大开发》,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5月号上。
    ④黄信灶、刘雯:《构建西部增长极的必要性》,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冯邦彦、叶穗瑜:《从增长极理论看我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一圈”是指以陇海铁路、宝成铁路、长江水道、京九和京广铁路线相连的环形地带,包括中西部川、陕、渝、鄂、湘、赣、皖、豫、晋九省市为范围的中原核心地区;“二带”是指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三区”是指位于京广、长江、宝成、陇海这四条交通干线联成的井字型环状地带的长江中部经济增长区、四川盆地经济增长区以及以西安为中心的郑州—太原—西安经济增长区。
    ③颜鹏飞:《西部开发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和构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④刘朝明、董晖、韩斌:《西部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战略目标定位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⑤王继虎:《“增长极”理论与西部大开发》,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5月号上。
    ⑥谢守红、刘春腊:《中心城市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引擎》,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
    ⑦冯邦彦、叶穗瑜:《从增长极理论看我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①闵晓楠、庄振信、刘杨萱:《借鉴三大区域增长极模式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②朱丽娜、马家余:《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及政府对策》,经济师,2006年第8期。
    ③郭云玮:《浅谈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5期。
    ④高新才:《青藏铁路串起经济新增长极》,西部论丛,2007年第5期。
    ⑤王继虎:《“增长极”理论与西部大开发》,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5月号上。
    ⑥谢守红、刘春腊:《中心城市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引擎》,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
    ①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经济地理,1992年第12期。
    ②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年第1期。
    ③吴传清、孙智君、许军:《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80—290页。
    ②朱英名:《产业集聚研究述评》,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
    ③ Porter.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The Free Press,1990,P45—50。
    ① Krugman.P:《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
    ② 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
    ③张从果、刘贤腾:《产业带内涵界定与发展演化探讨》,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
    ④关伟:《产业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教育,2007年6月。
    ①王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9期。
    ②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地理学报,1994年第3期。
    ③郭振淮、金陵、李丽萍:《论产业密集带》,经济地理,1995年第3期。
    ④朱化友、丁四保:《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特点研究》,人文地理,2004年第3期。
    ③张从果、刘贤腾:《产业带内涵界定与发展演化探讨》,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
    ⑥申金升、王意冈:《区域经济系统交通运输间接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经济地理,1998年第4期。
    ⑦杨荫凯、韩增林:《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文地理,1999年第2期。
    ①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城市问题,1992年第1期。
    ②杨凤、秦书生:《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经济纵横,2007年第4期。
    ①方创琳、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②赵家田:《加快铁路建设,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发展》,铁道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③张平军:《加快西陇海兰新线中的城镇化建设》,甘肃农业,2003年第12期。
    ④李兴江、褚清华:《兰州中心西陇海“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第1期。
    ⑤张优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苟三勇、张优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条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6期。
    ②王雪:《西陇海—兰新产业带产业布局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第10期。
    ③高新才、张馨之:《论中国西北城市经济带的构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④聂华林、高凯山:《小西北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制度创新》,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⑤聂华林、赵超:《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⑥高凯山:《地区经济一体化:“小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1期。
    ①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地理学报,2004年第2期。
    ②从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看,多数学者都将成渝地区称为成渝经济区。但是,从论文整体结构考虑,本文将成渝地区归为成渝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的称呼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③张悦:《西部大开发与成渝经济圈建设的综合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④戴宾:《成渝经济区:成都、重庆共同发展的历史契机》,学术动态,2004年第1期。
    ⑤廖元和:《关于成渝经济区的探讨》,探索,2005年第6期。
    ⑥彭继民:《成渝经济区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规划》,西部论丛,2006年第1期。
    ①涂妍:《南贵昆经济区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年。
    ②李红:《边境区、产业带、自贸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级发展系统》,亚太经济,2006年第2期。
    ①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②陈斐、陈秀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3期。
    ③王元京、刘立峰:《如何实施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④王永莉:《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功能探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期。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②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课题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基本思路》,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③郑长德:《论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力资本的形成》,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3期。
    ④毛笑文:《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⑤萨茹拉、曹仁祥:《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索》,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3期。
    ⑥张志新:《试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⑦王志军、刘红叶:《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⑧庄万禄:《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⑨高新才、童长凤:《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研究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⑩袁瑛:《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特区经济,2007年第5期。
    ①那颖:《对西部民族地区利用外资问题的探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李俊峰、李江玲:《民族地区引进外资的投资环境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③马贤慧、颜勇:《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与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④杨聪:《积极引导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⑤陈祖海:《西部循环经济战略:产业生态化重组与政策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⑥史向军:《建立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5期。
    ⑦余希:《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8期。
    ①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
    ②王国敏:《西部农村生态环境重建的补偿机制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③甘露:《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④吕晓芳、王仰麟等:《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功能区划及模式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3期。
    ⑤李国璋、钱秉中:《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软科学,2002年第6期。
    ⑥聂华林、拜琦瑞:《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改革,2005年第6期。
    ⑦赵曦、严红等:《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2期。
    ①龚晓宽:《中国西部地区城市贫困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②康晓玲、师耀武:《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西部城市新贫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李宗植:《民族地区贫困的地缘经济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④王永莉:《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透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①于存海:《论中国西部贫困特区建设的内涵与制度性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涂妍:《南贵昆经济区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年。
    ①高进田:《区域、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改革,2007年第7期。
    ①张敦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6页。
    ①王成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①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48—449页。
    ①惠中:《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②其中4项没有建设,2项重复计算,实际施工建设的是150项。
    ③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3-724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36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6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134页。
    ①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②胡长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145期。
    ①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页。
    ①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①张艳:《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反思》,《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②翁君奕、马洪:《非均衡增长与协调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26页。
    ③石康:《一九九五年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观点综述》,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第3期。
    ①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②“区域税收政策”课题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改革,1998年第4期。
    ③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2页。
    ④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1页。
    ⑤王亭亭:《浅谈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
    ①李仁贵:《增长极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透视》,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①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②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述评》,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①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刘朝明、董晖等:《西部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战略目标定位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①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a.gov.cn。
    ①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a.gov.cn。
    ③李博:《西安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①张建军、蒲伟芬:《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战略构想》,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9期。
    ①段世德、寿厉冰:《漂移与叠加——增长极的两种成长模式及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段世德、寿厉冰:《漂移与叠加——增长极的两种成长模式及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张从果、刘贤腾:《产业带内涵界定与发展演化探讨》,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
    ①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①彭继民:《成渝经济区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规划》,西部论丛,2006年第1期。
    ②郝寿义、高进田:《试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①张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何“花落”成渝》,金融博览,2007年第8期。
    ①张洋东、赵永刚:《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须解决的问题》,新重庆,2007年第12期。
    ①苟三勇、张优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条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6期。
    ②张优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方创琳、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②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②涂妍:《论南贵昆经济区的后发优势》,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①涂妍:《南贵昆经济区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年。
    ①胡长顺:《南贵昆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2006年第1期。
    ①贺圣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大西南的参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①文华:《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年。
    ①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②张继英、曾潮洁等:《产业集聚: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魏后凯:《论我国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①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网站:www.ordos.cn。
    ①《追踪:钱学森沙产业理论设想正在鄂尔多斯变现实》,中广网,2008年1月28日。
    ①李梵、孟庆红:《云南怒江州发展现状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怒江的现实》,创造,2006年第9—10期合刊。
    ②勾昆:《破解“怒江问题”》,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3期。
    ③李川南:《怒江州农村贫困原因透析及破解》,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杨云红:《怒江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基础数据来自《宁夏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①张存平:《市场经济条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③王帆:《宁夏西海固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①杨国涛:《村级贫困类型划分及其特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7期。
    ①聂华林、拜琦瑞:《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改革,2005年第6期。
    ②李陇堂:《防灾减灾:西海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3期。
    ①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①姚明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六点建议》,中国改革报,2006年7月31日。
    ②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①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课题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基本思路》,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②张金泉:《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吴晓青:《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求是,2007年第19期。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①朱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农村经济,2007年第9期。
    ①聂华林、拜琦瑞:《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改革,2005年第6期。
    ①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聂华林、拜琦瑞:《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改革,2005年第6期。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赫尔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1.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6]Porter.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0.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1]刘再兴.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12]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3]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4]翁君奕,马洪.非均衡增长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15]孙健.中国经济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7]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8]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9]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0]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21]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Grafton D J.S mall.Scale Growth Cebtres in Remote Rural Region[J].The Case of Alpine Switerl and Applied Geography,1984,(2).
    [24]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
    [25]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J].城市问题,1992,(1).
    [26]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2,(12).
    [27]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报,1994,(3).
    [28]郭振淮,金陵,李丽萍.论产业密集带[J].经济地理,1995(3).
    [29]李仁贵.增长极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透视[J].甘肃社会科学,1995,(4).
    [30]胡长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1995,(145).
    [31]石康.一九九五年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观点综述[J].宏观经济管理,1996,(3).
    [32]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33]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
    [34]“区域税收政策”课题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J].改革,1998,(4).
    [35]申金升,王意冈.区域经济系统交通运输间接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1998,(4).
    [36]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9,(2).
    [37]杨荫凯,韩增林.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J].人文地理,1999,(2).
    [38]惠中.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6).
    [39]Krugman.P.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
    [40]李陇堂.防灾减灾:西海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3).
    [41]张悦.西部大开发与成渝经济圈建设的综合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2]张艳.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3]冯邦彦,叶穗瑜.从增长极理论看我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4]郑长德.论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力资本的形成[J].人口与经济,2001,(3).
    [45]龚晓宽.中国西部地区城市贫困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46]高新才,张馨之.论中国西北城市经济带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7]李国璋,钱秉中.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J].软科学,2002,(6).
    [48]李宗植.民族地区贫困的地缘经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49]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50]聂华林,高凯山.小西北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制度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3,(2).
    [51]于存海.论中国西部贫困特区建设的内涵与制度性建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
    [52]朱英名.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53]赵家田.加快铁路建设,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发展[J].铁道经济研究,2003,(3).
    [54]颜鹏飞.西部开发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和构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5]方创琳,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J].地理研究,2003,(4).
    [56]聂华林,赵超.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7]涂妍.论南贵昆经济区的后发优势[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6).
    [58]张平军.加快西陇海兰新线中的城镇化建设[J].甘肃农业,2003,(12).
    [59]高凯山.地区经济一体化:“小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J].科学经济社会,2004,(1).
    [60]李兴江,褚清华.兰州中心西陇海“一体两翼”发展战略[J].中国城市经济,2004,(1).
    [61]戴宾.成渝经济区:成都、重庆共同发展的历史契机[J].学术动态,2004,(1).
    [62]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1).
    [63]毛笑文.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4,(1).
    [64]庄万禄.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65]李俊峰,李江玲.民族地区引进外资的投资环境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4,(1).
    [66]马贤慧,颜勇.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2).
    [67]汪一鸣,杨汝万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J].地理学报,2004,(2).
    [68]朱化友,丁四保.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特点研究[J].人文地理,2004,(3).
    [69]萨茹拉,曹仁祥.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
    [70]张志新.试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2004,(4).
    [71]杨聪.积极引导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2]康晓玲,师耀武.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西部城市新贫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73]张继英,曾潮洁等.产业集聚: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4]甘露.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75]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
    [76]高新才,童长凤.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研究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4).
    [77]杨云红.怒江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4).
    [78]廖元和.关于成渝经济区的探讨[J].探索,2005,(6).
    [79]聂华林,拜琦瑞.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J].改革,2005,(6).
    [80]王永莉.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透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
    [81]彭继民.成渝经济区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规划[J].西部论丛,2006,(1).
    [82]邓玲.加快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1).
    [83]胡长顺.南贵昆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探索,2006,(1).
    [84]刘朝明,董晖等.西部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战略目标定位研究[J].经济学家,2006,(2).
    [85]郝寿义,高进田.试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J].开放导报,2006,(2).
    [86]张优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7]李红.边境区、产业带、自贸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级发展系统[J].亚太经济,2006,(2).
    [88]魏后凯.论我国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J].中州学刊,2006,(3).
    [89]闵晓楠,庄振信等.借鉴三大区域增长极模式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J].长春大学学报,2006,(3).
    [90]陈祖海.西部循环经济战略:产业生态化重组与政策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91]郭云玮.浅谈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5).
    [92]史向军.建立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J].生产力研究,2006,(5).
    [93]苟三勇,张优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条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6).
    [94]朱丽娜,马家余.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及政府对策[J].经济师,2006,(8).
    [95]张建军,蒲伟芬.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战略构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
    [96]佚名.怒江的现实[J].创造,2006,(9-10).
    [97]高云虹.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
    [98]王志军,刘红叶.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99]那颖.对西部民族地区利用外资问题的探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00]《区域发展趋势和科学评价体系》课题组.中国区域发展趋势与科学评价体系总报告[J].改革,2007,(2).
    [101]吴传清,孙智君.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2).
    [102]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3).
    [103]吕晓芳,王仰麟等.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功能区划及模式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7,(3).
    [104]张金泉.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5]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6]杨凤,秦书生.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J].经济纵横,2007,(4).
    [107]高新才.青藏铁路串起经济新增长极[J].西部论丛,2007,(5).
    [108]王国敏.西部农村生态环境重建的补偿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09]袁瑛.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07,(5).
    [110]王继虎.“增长极”理论与西部大开发[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
    [111]关伟.产业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教育,2007,(6).
    [112]高进田.区域、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轨迹[J].改革,2007,(7).
    [113]杨国涛.村级贫困类型划分及其特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7).
    [114]余希.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8).
    [115]徐承红,刘攀.成渝经济区与西部大开发[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116]张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何“花落”成渝[J].金融博览,2007,(8).
    [117]朱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7,(9).
    [118]王雪.西陇海—兰新产业带产业布局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119]谢守红,刘春腊.中心城市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引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120]赵曦,严红等.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121]张洋东,赵永刚.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须解决的问题[J].新重庆,2007,(12).
    [122]陈斐,陈秀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J].生产力研究,2007,(13).
    [123]王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19).
    [124]吴晓青.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求是,2007,(19).
    [125]王元京,刘立峰.如何实施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126]王永莉.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功能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8,(1).
    [127]黄信灶,刘雯.构建西部增长极的必要性.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28]李梵,孟庆红.云南怒江州发展现状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129]李川南.怒江州农村贫困原因透析及破解[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2).
    [130]张从果,刘贤腾.产业带内涵界定与发展演化探讨[J].特区经济,2008,(3).
    [131]勾昆.破解“怒江问题”[J].西部大开发,2008,(3).
    [132]王帆.宁夏西海固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8,(3).
    [13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5).
    [134]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课题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基本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8,(6).
    [135]段世德,寿厉冰.漂移与叠加——增长极的两种成长模式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136]贺圣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大西南的参与[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1).
    [137]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0.
    [138]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
    [139]涂妍.南贵昆经济区开发研究[D].四川大学,2004.
    [140]张存平.市场经济条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41]李博.西安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142]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06.
    [143]王成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44]文华.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换研究[D].重庆大学,2007.
    [145]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平凡的五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进展情况[N].中国西部开发网,2007年8月15日.
    [146]王亭亭.浅谈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
    [147]姚明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六点建议[N].中国改革报,2006年7月31日.
    [148]佚名.追踪:钱学森沙产业理论设想正在鄂尔多斯变现实[N].中广网,2008年1月28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