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生存、封建专制的政治、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危机,都在西方炮火和文化对比中全面显露。先进的知识分子忧时忧国忧民,思考和探究救国救民的途径。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鼓吹下,小说从“小道”而一跃成为文学的正宗,并成为揭示社会问题以实现改良社会的工具。众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开始以小说为武器,反映社会现实,暴露时弊,匡时救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特缘时势要求”而产生的以暴露与批判为主调的社会小说,因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风、道德等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而成为晚清文学的主导型态,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谴责小说”。
     本文认为晚清谴责小说的滥觞与兴盛,是“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的结果。它呼应了小说界革命和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潮,在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在形式上实现了由雅到俗的流变,体现了从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性质。不仅如此,晚清谴责小说还通过重复叙述艺术产生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环境,形成了虚拟社会环境,有助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并使舆论波一直回旋、回响,促发人们产生行动,对社会的变革甚至革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经典传播模式以及乔治·格伯纳的观点,构建起论文的框架,共设七章和余论一节。在七章中,从传播的过程性特征分析了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根据信息学和叙述学,又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传播要素,对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现象进行了过程性、深入性的全景式考察。余论一节则运用传播的系统性特征,简单地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进行了总结。全文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环境。认为晚清政治窳败式微和租界的独特存在、小说变革、传播媒介的变革是晚清谴责小说滥觞并兴盛的传播环境。其中,晚清社会政治和小说界革命则是晚清谴责小说生成的直接动因。
     第二章是晚清谴责小说传播主体研究。从谴责小说作家和传播媒介组织两个方面分析了传播活动的发起者,认为谴责小说作家是边缘化的世俗知识分子,既具有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社会情感,又具有文学传播的商业追求,并在“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以文谋生”的商业追求中艰难游走。而传播媒介组织则因为其“把关人”地位而具有媒介信息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并表现出教化国民与利益追逐混杂结合的特征。
     第三章是晚清谴责小说传播信息之“故事”研究。认为晚清谴责小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暴露与批判了晚清政治专制、吏治腐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以及经济、文化等全景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情感意识。
     第四章分析晚清谴责小说传播信息之“话语”。首先分析了晚清谴责小说传播话语的社会环境:白话文运动。然后分析了晚清谴小说传播话语的特征,认为晚清谴责小说语言具有浅显文言和通俗白话相结合的语言特征,并表现出强烈的媒介话语特点和文学特征。而浅显文言和通俗白话的混杂表露出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潜意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文学传播市场化的矛盾,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的话语特点表达出谴责小说作家变革现实的文化焦灼。
     第五章是晚清谴责小说传播信息之“叙述”研究。认为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角度体现了传统与新变的特征,而小说表现出的“视角越界”则透露出传统叙事模式与西方小说技法合而未融的表象,并表露出潜隐在作家身上的强烈的社会情怀。而谴责小说的集锦式、珠花式以及游记采访式叙述结构固然有吸收《儒林外史》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近代大众传媒和读者意识作为一种权利和意义对文学施加影响的结果。谴责小说的重复叙述,具有“议程设置”功能,有助于舆论场的建立和社会变革行为的产生。
     第六章分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方式,认为报纸、杂志期刊以及印书馆印制的单行本,极大地促进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而谴责小说的广告传播、邮局订阅以及代派处等则极大地促进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商业销售和传播空间。谴责小说以及小说载体的图像传播,则起到吸引人眼球,实现注意力经济的作用。
     第七章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受众研究上,认为晚清谴责小说的虚拟读者和真实读者存在一定的错位,但是大众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受众的大众化,不仅如此,晚清谴责小说传播者还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并在文学叙事策略上表现出“以合时人嗜好”的趋向。在传播效果研究上,晚清谴责小说不仅实现了文学传播的微观效果,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空间化传播,而且还由于传播信息构建的信息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虚拟社会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受众晚清腐朽没落的信息认知,并通过谴责小说数量多和时间长的传播,积聚了“群体效应”,具有“舆论场”的效能,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人们改变现状的行动的发生。
     余论认为,晚清谴责小说是“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而形成的新小说,社会现实和传播的市场化,使得晚清谴责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教化国民、新民、开民智的“雅”的一面和适俗、商业化的追逐等“俗”的一面,呈现出文学传播的雅俗流变的特征。不过,读者的阅读期待最终使晚清谴责小说走向了消亡,但是它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产生的文学传播效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s witnessed many crisis—the survival of Chinese nation, the abuse of feudal autocracy, and the fall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all of which were intensified by the Western gunfire and overshadowed by Western culture. The intellectuals then we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started exploring ways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Under the encouragement of“Novel Revaluation”by Liang Qichao, novel had turned from“peripheral”to“central”literature and had become a tool to reveal social problems and to improve society. Many intellectual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gan writing novel as a weapon, to reflect social reality, to expose evilness, to save the nation, and to express their ideas freely. Because of the panoramic revelation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moral and ethic of the society, novels produced at this“special historical point”, which mainly aim at exposure and criticism, became the dominant type of late Qing literature—the“novel of denunciation”as per Lu Xun.
     This paper holds it that the inception and prosperity of denunciative novels is resulted from the“special historical point”and“appeal to popular taste”. It echoed the revolution and the realist trend, contained a wealth of ideas and meanings in the content, turned from the elegant to vulgar in the form, and reflected the transition from ancient to modern novels. Moreover, the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s had well applied the art of repeti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polymerization, which further enhanced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e virtual social context produced by the novel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making maneuvering, responsive media waves, encouraging people to take action. All of these played a role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s and revolution.
     This paper applied Lasswell's classic mode of transmission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George Gerbner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ltogether seven chapters and one extra discussion session were written. The paper has presented in these seven chapters the in-depth and panoramic analysis of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 phenomenon from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subject, the inform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narratology, and also in story,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e audience, and the effect. The last session of discussion concluded the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s using systematic feature of communic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as below:
     Chapter One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of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s. The decline of the late Qing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unique existence of foreign settlement, the revolution of the novels, and changes in the media have constituted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incep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Among them, the social-political situation of late Qing and the revolution of the novels are the direct cause for the popular style 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Chapter Two studies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This chapter first analyzes the initiator of denunciative novels from the author and the media organization. The novelists are marginalized secular intellectuals with both traditional patriotic social sentiments and commercial pursuits in the literature. Between the“national concerns”and“personal survivals”, they had a very difficult time. Meanwhile, the media organizations as the“gate-keeper”had the decision making power, which showed a mixed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ng and profit-making.
     Chapter Three looks into the“story”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The novels shows very rich thoughts,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he political autocracy, the corrup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decline of the moral, ethic climate, and other situations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ality, altogether expressing a strong sentiment of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Chapter Four analyzes“discourse”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First, the light was sh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ommunication—The Vernacular Movement. Then focuses was given to the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 The language 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has a combination of simple and obvious classical and popular vernacular language features, and a strong sense of the media discourse and literary featu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lassical and vernacular language also showed a kind of dilemma subconsciously by the novel authors between the lo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ed for literature market. The directness of expression shows the determination to change reality of the novelists.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narratives”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The narrative of denunciative novels shows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e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the“cross-border”vision in the novels reveals the inability to harmoniz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and western novel skills, and expresses a strong social sentiment of the author. The collection type, the series type, and travel-notes type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has adopted some elements from“Unofficial History of Confucian Scholars”, but more often than not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 mass media and rise of readership. The repetition style of narration sets the public agenda, helping to form public opinion in favor of social changes.
     Chapter Six presents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Newspapers, magazines, periodicals and pamphlets from printing press have greatly enhanced the popularity 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The advertising, subscrip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fices, etc. have to a large extent promoted the sales and communication space. The 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mbedded in the novels has captured the eyes, making the attention economy.
     Chapter Seven studies the audience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In terms of the audience, the virtual readers and real readers have certain degree of laps.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has reached the mass, and held strong readership awareness. The novel altogether shows“appeal to the popular taste”trend. In terms of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the denunciative novels has not only achieved micro effect, greatly enlarged the space for literature, but also has constructed a virtual informational social context, further inform the audience of the government corruption and through periods of disseminate, gathered“collective effect”, forming a strong public opin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ese have call into action to make social changes.
     The discussion session concluded that the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s are resulted from the“special historical point”and“appeal to popular taste”. The social reality and market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affect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novels, making it look both like the“elegant”educator and the“vulgar”profit maker, as a result shows the changes in the feature of literature. Last but not least, although the expectations from the readers has finally caused the perish of the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s, its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and its accomplishments in communication effects are worth further studies.
引文
①对晚清的界定,学界有多种意见,概而言之,主要为1840年(鸦片战争)、1873年(洋务运动)、1885年(中法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或者1901年)等划分方法。本文认为阿英和欧阳健的《晚清小说史》中对晚清小说的划分较为科学:一是强调了晚清中的“晚”,二是虑及文学的变革。因此,将“晚清”界定为1900年(庚子国变)—1911年(辛亥革命)。这样,就能将晚清小说与近代前期小说以及民国小说等分别开来。
    ②李鸿章、严复、王韬等都有此话。载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③寅半生,《小说闲评·序》,《游戏世界》1期。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⑤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参见江苏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⑥参见樽木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的统计,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⑦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②[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页。
    ④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⑤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⑥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①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②裴效维,《试论近代小说的兴盛和演变》,《浙江学刊》,1985(2)。
    ③杨联芬,《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4)。
    
    ①庄严,《论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爱国题材》,《宁波师院学报》,1984(3)。
    ②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③王继权,《台、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④《胡适文存》(第二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11月版。
    ⑤郑振铎,《谴责小说》,《海燕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第4-6页。
    
    ①见《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2页。
    ②载《东方杂志》第42卷第5号。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④见《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626—627页。
    
    ①参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335页。
    ②郑振铎,《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10页。
    ③管林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91页。
    ①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②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卷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见《胡适文存》(第1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12月版。
    ④见《胡适文存》(第2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11月版。
    ⑤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⑥郑振铎《文学大纲》(第4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10页。
    ⑦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⑧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04页。
    ⑨王璜《与〈儒林外史〉有连续性的三部小说》,载《东方杂志》第42卷第5号。
    
    ①王继权编,《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小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③参见陈平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293。
    
    ①[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②林岗,《官场与民俗——谴责小说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3辑,1985(12)。
    ③林瑞明,《晚清谴责小说的历史意义》,中国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0年版。
    ④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Lasswell,Harold 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Harper and brothers,New York,1948.
    
    ①[美]德弗勒、丹尼斯著,颜建军译,《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②[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③[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②转引自[美]沃纳·赛佛林等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转引自陈龙主编的《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①[日]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年版,第155页。
    
    ①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248页。
    ②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③[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②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4页。
    ③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阿英,《小说三谈·略谈晚清小说》,《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②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全编》(第1册),1901年12月。
    ①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9。
    ②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晚清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总第4601—4602页。
    ④佚名,《中国近事·两宫召见情形》,《新民丛报》第1号,1902-02-08。
    ⑤王学钧,《〈官场现形记〉与晚清“新政”及鲁迅的误解》,《南京师大学报》2004(2),第120-122页。
    ①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资料》,四川人民出版1985年版,第48页。
    ②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资料》,四川人民出版1985年版,第143页。
    ③[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6页。
    ④赵振,《说败》,《清议报》第八十七册,1901年。
    ⑤天谬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参见陈平原、夏晓虹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①佚名,《论伪改革之证据》,原载《香港维新日报》,据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22号转载,1902-02-14。
    ②佚名,《论中国维新之变局》,原载新加坡《天南新报》,据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22号转载,1902-12-14。
    ③佚名,《体制革命说》,原载新加坡《天南新报》,据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24号转载,1903-01-13。
    ④阿英,《近代外祸史·庚子传信录》(下册),潮锋出版社,1951年版,第4页。
    ⑤梁启超,《敬告当道者》,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18号,1902-10-16。
    ⑥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31号,1902-10-30。
    ⑦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⑧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①[美]W.C.布斯,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3-393页。
    ④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页。
    ⑤吴克峰,《〈官场现形记〉——声讨黑暗官场的檄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第118页。
    ①文乃山,《李伯元作品思想倾向初探——与章培恒同志商榷》,见社科院近代文学研究所编,《1949—1979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239页。
    ②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4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②转引自[日]沢本郁马《横滨·新小说社に言论弹压》,载《清末小说から》第38期(1995.7.1)。
    ③转引自刘德隆《〈警钟日报〉上的小说资料》,载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清末小说》1998年年刊(总第21号)。
    ④转引自刘德隆《〈警钟日报〉上的小说资料》,载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清末小说》1998年年刊(总第21号)。
    
    ①王韬,《黄浦樯帆》,《漫游随录》(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②曹发军、赵媛媛,《晚清上海租界扩界的历史考察》,《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70页。
    ③吴趼人,《上海游骖录》,《吴趼人全集》(第3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48-449页。
    ④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陈天华,《狮子吼》第七回,见《陈天华集》,民智书店1928年版。
    ②《陈旭麓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4-605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⑤转引自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的注释(3)。
    ⑥转引自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554页。
    
    ①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②曹丕,《典论·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8页。
    ③王安石,《上人书》,《宋金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①载《万国公报》第77册,1895年6月出版。
    ①《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1897年10月16日—11月18日
    ②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
    ③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1册),1898年。
    ④任公,《饮冰室自由书》,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11月)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11月)。
    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11月)。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绣像小说》第一期(1903年5月)。
    
    ①吴趼人,《吴趼人哭》,《吴趼人全集》第八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②参见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号(1906年11月)。
    ③我佛山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号(1906年11月)。
    ④参见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号(1906年11月)。
    ⑤裴毅然,《晚清小说与人性》,《固原师专学报》,2003(5),第31页。
    
    ①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页。
    ②施扣柱,《清末上海改革教育之研究》,《上海方志办·上海研究论丛》第7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③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④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1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14页。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②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③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④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⑤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9期,1908年。
    ⑥[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⑦批发生,《〈红泪影〉序》,《红泪影》,广智书局1909年。
    ⑧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9—71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②季桂起,《论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成因》,山东师大学报,2001(3),第62页。
    ③转引自付建舟,《晚清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化》,晋阳学刊,2003(5),第93页。
    ④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②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③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④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①[荷] E·舒尔曼著,李小兵等译,《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③[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李白坚,《中国出版史》,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②见王韬《潆濡杂志》卷六。
    ③谷长岭、俞家庆编著,《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④范约翰,《中文报刊年表》,载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5页。
    ⑤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⑥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8页。
    
    ①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页。
    ②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③定一,《小说丛话》刊于1906年4月《新小说》第16期。
    ④[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⑤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4页。
    ⑥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4页。
    
    ①李白坚,《中国出版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②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载于王寅《新民丛报汇编》。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页。
    ③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4页。
    ④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2年版。
    ⑤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⑥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⑦黄人,《小说发刊词》,参见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⑧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参见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页。
    ①数据采自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陈文为2000年上海近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未刊稿。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8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⑤[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解弢,《小说话》,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116页。
    ②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陈伯海等,《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④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第9期。
    ①《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
    ②夏曾佑,《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3期。
    ③钟俊文《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1期。
    ④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载《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六期。
    ⑤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1期。
    ②根据邹依仁《旧上海的人口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②参见《江苏省志·教育志》(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③[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0页。
    ④[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9页。
    ⑤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参阅王懋《野客丛书》和顾炎武的《日知录》。
    ②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时报的编制》,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④载《新民丛报》第十九号(1902年10月31日);《新小说》创刊号加印本也刊登了这一广告,题为《本社征文启》。
    ⑤见《新民丛报》第十九号(1902年10月31日),转引自郭皓帆的《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⑥参见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74页。
    ②郭延礼、武润婷,《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③魏绍昌,《吴趼人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④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中国台湾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⑤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①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转引自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①[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①转引自《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37页。
    ②李锡奇,《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见《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③吴趼人,《李伯元传》,转引自《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④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转引自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⑤李葭荣,《我佛山人传》,转引自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
    ⑥见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8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②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①转引自《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页。
    
    ①《游戏报》第623号,1897年8月25日。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①《详记汉报改归官办事》,见1903年6月12日《苏报》“时事要闻”栏。
    ②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页。
    ③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页。
    ④转引自欧阳健著《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⑤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页。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②饮冰等,《小说丛话》,选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③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2页。
    ②吴趼人,《最近社会龌龊史·自序》,转引自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5页。
    ③吴趼人,《李伯元传》,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①《游戏报》第623号,1897年8月25日。
    ②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号(1906年11月)。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86-287页。
    
    ①吴趼人,《云南野乘》,《月月小说》第十一号(1907年12月)。
    ②参见《〈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号(1906年11月)。
    ③则狷,《新笑史》,《新小说》第二年第八号(1905年8月)。
    ④耿传明,《“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李伯元,《活地狱·楔子》,《李伯元全集》(第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300页。
    ②刘鹗,《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①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2页。
    ②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2页。
    
    ①张春帆,《宦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张春帆,《宦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③胡适,《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①《上海游骖录·著者附识》,《月月小说》第八号(1907年5月)。
    ②吴趼人,《新庵译屑·自由结婚》篇后评,《吴趼人全集》(第9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234页。
    
    ①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3页。
    ②见新小说书社1916年石印本《绘图评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卷首。
    ①转引自魏绍昌《〈孽海花〉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①比如李伯元的文章或者小说《活地狱》和《官场现形记》由他人代笔,比如吴趼人和欧阳钜元。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转引自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②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转引自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页。
    ②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中国台湾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③转引自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1),第79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⑤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页。
    ②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第23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6页。
    ⑤周贻白,《〈官场现形记>索隐》,见1948年《文史杂记》第6卷第2期;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⑥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例言》。
    ⑦转引自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⑧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0年版,第358页。
    ①原刊《世界繁华报》第1123号,1904年6月17日出版。
    ②《月月小说》,1907,(9)。
    
    ①[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参见Tunstall,J.,Journalists at Work,costable,London,1971.
    ①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文集之十一》,《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9页。
    ②《新民丛报》第十四号。
    ③《新民丛报》第二十号。
    ④《新民丛报》第二十号。
    ⑤《新民丛报》第二十号。
    
    ①《新民丛报》第一号。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上),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03页。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1页。
    
    ①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②杨义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②《绣像小说》第1期(1903年)。
    
    ①《绣像小说》第3期(1903年)。
    ②《游戏报》第623号,1897年8月25日。
    
    ①倪承灿,《月月小说祝词》,《月月小说》第14号,1908年。
    ②《〈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
    
    ①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②转引自阿英,《晚清小报录》,见《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③转引自阿英,《晚清小报录》,见《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117页。
    ①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③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④孙玉声,《退醒庐笔记》。
    ⑤阿英,《晚清小报录》,见《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①转引自陈龙主编的《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②[德]克劳斯,《从哲学到控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8-69页。
    ③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④阿英,《清末四大小说家》,见《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①《官场现形记》第六回,《李伯元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第67页。
    
    ①任恒俊,《晚清官场规则研究》,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②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李伯元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42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7页。
    ②著者申明两则故事是事实。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评语,《新小说》第九号(1904年8月)。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①王喜绒,《清末官场上的“骄”和“谄”》,《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5),第109页。
    ②王喜绒,《清末官场上的“骄”和“谄”》,《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5),第109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21页。
    ①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三回回后评,《吴趼人全集》(第二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页。
    ②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回后评,《吴趼人全集》(第二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8页。
    ③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回后评,《吴趼人全集》(第二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8页。
    ①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二回回后评,《新小说》第二十号。
    ②《负曝闲谈》最初于《绣像小说》第六期(1903年)开始刊载,终于第四十一期,1934年上海四社出版部出版单行本。
    ①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江苏古籍出版社,第761页。
    
    ①曾朴,《孽海花序》,转引自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转引自杨联芬,《〈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②[瑞士]索绪尔,《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张绍杰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第210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练字》。
    ②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说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①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78页。
    ①蔡元培,《国文之将来》,《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6页。
    ②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3页。
    ③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一》,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154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②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③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国语周刊》,1925(13)。
    ④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5-02,第180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页。
    ②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刊于1902年6月《新民丛报》第七期。
    ③无名氏,《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参见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④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中外小说林》,第2年10期(1908年)。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刊于1898年12月23日《清议报》第一期。
    ②方兰生,《传播原理》,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53页。
    ①章开沅等,《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0-581页。
    ②《论小说之教育》,《新世界小说社报》,1906(4)。
    ③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④贾宝书,《汉语的词和词汇探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2页。
    ②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①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①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②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3-393页。
    ③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页。
    ①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在——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①转引自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和社会词汇表》,转引自陆杨等,《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页。
    
    ①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②参见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8页。
    
    ①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373页。
    ②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4页。
    ①[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②[美]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③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①《论小说之教育》,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
    ②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③梦生,《小说丛话》,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页。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岳麓书社1989年版。
    ②梁启超,《十五小豪杰·译后语》,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③姚鹏图,《论白话小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①转引自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美]华莱士·马丁著,华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
    ②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1903年第7号。
    ③[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法]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载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总评》,《载吴趼人全集》(第2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36页。
    ②参见[捷]米列娜《晚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类型研究》,《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55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②[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②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7页。
    ③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④罗钢,《叙述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①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②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②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③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0页。
    ④[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2-83页。
    ①结构主义叙事学者“重视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深层结构”,“他们不注意考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注重分析一个系统内部如何从某一深层转化生成众多的表层结构,以及用什么方式可以解释这种转化过程。”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②参见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③梁启超,《清议报》,第100册,1901。
    ④《新民丛报》第20号,“绍介新书”栏,《新小说》第1号。
    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饮冰室合集》第11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新小说》第1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1902。
    ③孙玉声,《推醒庐笔记》,转引自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④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1页。
    ②转引自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159页。
    ③[加]维林吉诺娃,胡亚敏、张方译,《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佚名,《谈瀛室随笔·〈官场现形记〉之著作者》,《文艺杂志》第五期,1915年。
    ⑤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申报〉五十周年经念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版。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页。
    ①《新小说社征文启》,《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1日)。
    ②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钏影楼笔记》《小说月报》第19期)。
    ③[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杜1963年版,第39页。
    ④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⑤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⑥姚鹏图,《论白话小说》,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
    ①新小说报,《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②魏绍昌,《吴趼人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③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载《新小说》,1902年第1号。
    ④德洵,《〈小额〉序》,《小额》。
    ⑤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载《新小说》,1902年第1号。
    ⑥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载《新民丛报》,1902年第20号。
    ①韩子云,《海上奇书告白》,《海上奇书》第10期,1892年。
    ②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1902。
    ③佚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总评》,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①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第3卷第4期,1917。
    ②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修改本),真美善书店1928年版。
    ③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
    ④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修改本),真美善书店1928年版。
    ①孙玉声,《报海前尘录》,1934年1月起连载上海《晨报》。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66-268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③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转引自《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武润婷,《清代问题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中州学刊2000,(4),第133页。
    
    ①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③韦遨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读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外国文学评论》1991(1),第2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304页。
    ①[美]J.G.考维尔蒂,《通俗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转引自周宪,《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9页。
    ②[美]J.G.考维尔蒂,《通俗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转引自周宪,《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433页。
    ①知新主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20号(1905年)。
    ①袁荻勇,《清末民初小说形式的演变与外来影响》,青海社会科学,1994(6),第67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希利斯·米勒,《重复的两种形式》,《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8页。
    ②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83页。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③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1922年申报馆成立50周年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
    
    ①吴秋尘,《文艺版的研究》,燕京大学1932年刊行。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2页。
    ③周桂笙,《新庵笔记》(第3卷),上海古今图书局1948年版,第34页。
    
    ①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②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①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24页。
    
    ①[日]樽木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序》,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5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1页。
    
    ①定一,《小说丛话》刊于1906年4月《新小说》第16期。
    ②[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③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4页。
    ④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4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数据采自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陈文为2000年上海近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未刊稿。
    
    ①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
    ②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①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
    ②见《新民丛报》第22号(1902.12.14)“上海本报社支店广告”及“广智书局广告”。
    ③《新民丛报》第19号(1902.10.31)小松原书店广告。
    ④《新民丛报》第20号(1902.11.14)广告“《新民丛报》各代派处”。
    ⑤《新民丛报》第24号(1903.1.13)广告“癸卯年本报各代派处”。
    ⑥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参见李九华,《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转引自李九华,《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转引自文娟,《试析〈月月小说〉影印本所删之广告》,《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④《绣像小说价目》,《绣像小说》,1903(第一期)。
    ⑤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①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
    ②[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艺术》2001(2),第34页。
    ④黄天鹏,《五十年来画报之变迁》,《良友》49期,1930年8月。
    ①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页。
    
    ①杨惠,《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通俗期刊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536-537页。
    ①毕树棠,《绣像小说》,载《文学》月刊第5卷第1号(总第25号,1935.7.1)。
    ②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③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3),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④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页。
    ⑤鲁迅,《“连环图画”辩护》,《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①汪燕岗,《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学术研究》2007(10),第141-145页。
    ②刘颖慧,《插图与晚清小说的传播——以晚清《申报》小说广告为例》,《理论导刊》2006(11),第120-122页。
    ③鲁迅,《连环图画琐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杨惠,《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美]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6期。
    ①[美]戴卫·赫尔曼,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以色列]施劳米什·里蒙·凯南,赖干坚译,《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③[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④[美]斯坦利·费什,文楚安译,《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发表于《中外小说林》1908年,转引自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①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②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③别士,《小说原理》,《绣像小说》,1903年第3期。
    ④丘菽园,《金圣叹批小说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⑤丘菽园,《小说与民智关系》,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⑥转引自《民呼、民吁、民立报特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299页。
    ⑦王清彬等,《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第1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版,第618页。
    ①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②黄人,《小说林发刊词》,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页。
    ①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
    ②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1907年第1期。
    ③报癖,《试看月月小说的益处》,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①管达如,《说小说·小说之势力及其风行于社会理由》,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3-405页。
    ②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1903年第7号。
    ③潘桂林,《中国近代小说读者意识浅探》,《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1),第79页。
    ①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德国威廉劳克出版社1975年版,第236页。
    
    ①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3-393页。
    ②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3-393页。
    ③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页。
    
    ①[美]王德威,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3-393页。
    ①无名氏,《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
    ②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0页。
    ③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3号,1905。
    
    ①浴血生,《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②蛮,《小说小话》,《小说林》第1期,1907。
    ③浴血生,《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①[美]王德威,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一日《新闻报》刊载“繁华报馆刊行出版南亭新著小说《官场现形记》”广告。
    ②光绪三十年十月十六日《新闻报》刊载“世界繁华报馆特别告白”:“翻刻《官场现形记》者看,看,看!出售翻刻《官场现形记》之席粹甫前因抗传不到,经公堂出票拘提,昨日解讯,奉会审宪判席粹甫先枷三天。特此布告,各书坊、宝号幸勿误售受累。是盼。”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④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⑤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中国台湾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①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②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页。
    ①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②竹内郁郎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213页。
    ③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①《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①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②[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①[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③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8页。
    ④《官场现形记·叙》,载于1903年繁华报馆刊本《官场现形记》,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②熊月之,《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③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日]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年版,第155页。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2页。
    《李伯元全集》,薛正兴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伯元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李伯元年谱》,王学钧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吴趼人全集》,海风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吴趼人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孽海花》,曾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孽海花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老残游记》,刘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刘德隆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负曝闲谈》,蘧园著,吉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宦海》,张春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世界繁华报》,李伯元主编,(1901-1907)
    《新小说》(1902-1906),梁启超主编,
    《绣像小说》(1903-1906),李伯元主编
    《月月小说》(1906-1909),吴趼人等主编
    《小说林》(1907—1908),曾朴、黄人主编
    《晚清小说丛钞》,阿英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共80卷),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1996年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魏绍昌主编,上海书店1996年版
    《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董文成、李勤学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陈大康著,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版
    《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日]樽木照雄,齐鲁书社2002年版
    《清末民初小说书系》,于润琦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钏影楼回忆录》,包天笑著,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书报旧话》,郑逸梅著,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郑逸梅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编著,李启,周立方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光、邵培仁、龚炜,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沃纳·赛佛林等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李启,周立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传播理论导引》,[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刘海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信息与社会》,[日]内川芳美,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年版
    《近代文学与传播》,包礼祥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叙述学研究》,张寅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叙述话语》,[法]热奈尔·热奈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以色列]里蒙·凯南,赖干坚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赵毅衡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荷]米克·巴尔(Mieke Bal)著,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叙事学导论》,罗钢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叙事学》,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叙述学》,董小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谭君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叙事美学》,耿占春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叙事学》,[美]戴卫·赫尔曼,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王平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小说修辞学》,[美]W·C·布斯著,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文艺理论》,[美]勒内·韦勒克等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艺术哲学》,[法]丹纳,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小说史》,范烟桥著,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晚清小说史》,阿英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史新编》,赵景深著,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稿》,时萌著,上海古迹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任访秋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叶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钱基博著,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代小说》,胡益民、李汉秋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高瑞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晚清小说史》,欧阳健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文学编》,张炯等编,华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汤哲生著,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子展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许纪霖著,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王先明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范伯群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陈子展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武润婷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郭延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鲁德才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美]汪荣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龚书铎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郭延礼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近代绅士——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王先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许纪霖编,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王燕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晚清报业史》,陈玉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上海通史》,熊月之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蔡元培全集》(第3卷),蔡元培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阿英说小说》,阿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小说闲谈四种》,阿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任访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美]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一1949),王俊年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晚清小说研究》,林明德著,中国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晚清小说研究》,方正耀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孽海花论稿》,王祖献著,黄山书社1990年版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张仲礼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捷]米列娜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小说》,王继权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悲壮的沉落》,关爱和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关爱和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刘鹗与〈老残游记〉》,王学钧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袁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黄锦珠著,中国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袁进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王先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文坛五十年》,曹聚仁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刘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美]王德威著,三联书店1998年版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丁守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郭延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郭延礼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现代性的追求》,[美]李欧梵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徐德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清代小说论稿》,林薇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刘鹗散论》,刘德隆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近代文学的突围》,袁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近代文学研究》,裴效维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陈平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张朋园著,百花洲出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杨联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郭皓帆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明清小说思潮》,董国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宋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美]韩南著,徐侠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美]王德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李喜所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蒋晓丽著,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版
    《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胡全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袁进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明清讽刺小说研究》,高鑫荣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吴趼人小说研究》,王国伟著,齐鲁书社2007年版
    《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方晓红,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刘永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付建舟,河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沉重与恣意的书写:谴责、暴露及其他》,刘春水,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新小说研究》,朱秀梅,河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论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爱国题材》,庄严,《宁波师院学报》,1984(3)
    《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黄丽珍,《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晚清“小说界革命”与小说市场》,王学钧,《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程文超,《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晚清小说与报刊媒体发展之关系》,方晓红,《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
    《中国近代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武润婷,《文史哲》1999年第2期
    《论〈孽海花〉的语言特色》,肖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启蒙民众与社会批判》,黎跃进,《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宋莉华,《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变》,潘建国,《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陈大康,《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新小说社征文启〉及其价值和意义》,郭浩帆,《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杨彬,《复旦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孙艳艳、王百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王学钧,《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马艳,《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王晓光,《东方论坛》2003年第3期
    《晚清小说的广告宣传》,刘永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杨联芬,《河北大学学报》,2003(4)
    《论晚清文艺期刊与小说繁荣》,李九华,《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潘建国,《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官场现形记〉与晚清“新政”及鲁迅的误解》,王学钧,《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上海租界地与晚清小说的繁荣》,刘永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范伯群,《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李伯元的“功名”与选择》,王学钧,《学海》2005年第6期
    《叙事模式与文化意味》,秦剑蓝,《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论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局的变化》,曾琪,《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晚清学制改革中的白话与文学》,张传敏,《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王姗萍,《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论晚清直面现实针贬时弊的社会小说》,付建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插图与晚清小说的传播》,刘颖慧,《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最长的一夜:论〈老残游记〉的整体性》,段怀清,《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鲁迅对〈老残游记〉的误解》,王学钧,《南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晚清小说出版商的广告营销》,阚文文,《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晚清印刷技术的提高及其对小说的影响》,郭浩帆,《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从广告看商务印书馆在晚清的小说宣传》,文迎霞,《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 5期
    《李伯元与赛金花》,王学钧,《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儒林外史〉的结构及其对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周凌云,《电影文学》2007年第 11期
    《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李九华,《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浅析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文本对现实的解构》,周亮,《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徐德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梁桂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空间化的批判性书写》,方国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晚清小说出版述略》,孙文杰,《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晚清民初的印刷技术与文化生产》,雷启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谴责小说出现原因初探》,马蕾,《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晚清报刊广告的文学史意义》,夏晓虹,《南师大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从晚清民国上海小报看都市文化》,李楠,《博览群书》,2008年第12期
    《从受众角度透视晚清的图像文化消费》,李艳平,《时代文学》2009年第1期
    《试论晚清“新小说”的白话语言建构》,邓伟,《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杨惠,《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大众传媒与文学语言、形式的嬗变》,韩冰,《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试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文化逻辑》,邓伟,《东岳论丛》,200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