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兼论我国的立法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保税区的立法对策研究是我国区域经济法治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对该课题的研究明显落后于保税区发展的实际,也严重制约了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世界海关组织以及美国等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的立法成果及自由贸易区法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保税区在国家特别法制定上的空白、国家主管部门的不明确、保税区定性定位的不确定等实际问题,就运用立法手段促进保税区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保税区是以保税业务为基础的特殊经济区,是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其目标模式应是自由贸易区,从立法角度应定义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实施按境内关外管理的特殊经济区域。”我国保税区立法对策的关键是通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保税区特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税区法》;在特别法中明确海关总署或商务部为全国保税区主管部门;合理划分保税区立法权限;贯彻“适度超前立法”的原则,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管理的成功经验,明确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过渡;参照经济特区做法,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地方制定保税区法规规章;同时完善立法监督,保证涉及保税区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间的一致性。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in law on Bonded Zone is one of the core and very practical subject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law.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study on this subject obviously lags behind reality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Bonded Zone at present. And this already directly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onded Zone.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ed subjects (law-making and successful experiments) of 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WCO) and U.S.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law-making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nded Zone with concer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lack of special law on Boned Zone, the uncertainty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carrying out commissioning on Bonded Zones and the proper nature &location of Bonded Zone.
    In the end, the general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China's present bonded zone is a kind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duty free business, a kind of free trade zone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 and free trade zone is its goal. From the point of law-making, bonded zone should be defined as "a special economic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managed as inside the political territory but outside the Customs territory . The key of rule of law in bonded zone lies in the making of the special law on bonded zone -"Bonded Zon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special law, the Custom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r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should be named as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bonded zone. And the right of law-making should be divided properly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authorities. The law should be made ahead of time. At the same time, accept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free trade zone, making sure that transition from China's bonded zone to free trade zone will be written in the special law. According to the the experience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the NPC may authorize the State Council & the local NPC/governments to make relevant laws concerning Bonded Zones.At last, all the above law-making should be supervised to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laws concerning Bonded Zones.
引文
[1] 见《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第五章对保税区加工贸易货物的管理
    [2] 张焱,www.china.org.cn,农工党:尽快制定《中国保税区管理条例》
    [3] 见各保税区的宣传网页
    [4] 王怀岳。中国保税区:新地位、新功能、新作为。求是杂志,2002年第10期:42-43页。
    
    
    [5] 张焱,www.chinaw.org.cn,农工党:尽快制定《中国保税区管理条例》
    [6] 王育民、潘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加快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若干思路。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25-27页。
    [7] 同[6]。
    [8] 见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宣传网页(“关于保税区”)
    
    
    [9] 牛芳。概说入世给我国保税区带来的影响及机遇。经济前沿,2002年第7期:14-17页。
    [10]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127页、499页。
    [11] 舒榕怀。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略论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趋向。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3期:20-23页。
    [12] 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1996年7月第1版,改革出版社,145-152页
    
    
    [13]李岚清。《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4]同[4]。
    [15]见《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
    [16]少数特殊商品是指军民通用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精神药品、濒危物种等以及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商品。
    [17]夏征农。《词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5368页。Devereux Michael B.. Growth and the dynamic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9, 23(5-6):Page 773-795. 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的对称,即国家对企业主的经济活动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由经营的对外贸易。自由贸易是在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英国工业资本家为了获得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要求废除维护地主利益的《谷物法》,实行关税减免,取消对工业生产的限制,并反对商业资本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凭借其工业优势,以自由贸易为手段,在世界工业品市场上建立起了非常优越的地位。
    [18]徐进亮。浅谈中国的保税区。国际经贸探索,1993年第6期:30-34页。
    [19]陈漓高,张鸿儒,杨川。中国的保税区:发展与改革。国际经济合作:1999年第2期:9-12页。
    [20]林汉川,高海乡。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84-90页、127页。
    
    
    [21]宋延君。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拓展保税区功能。长白学刊,1998年第4期:45-47页。王克稳。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65-73页。
    [22]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14页
    [23]林康,尤崧涛,陈琼秀。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3期:34-38页。Facchini Giovanni, Willmann Gerald. The gains from duty free zon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9(2):Page 403-412.
    [24]荆路明,李刚,沈淑杰。发展我国保税区对策刍议。环渤海经济瞭望,1997年第6期:45-46页。
    
    
    [25]同[24]。
    [26]李力。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方向。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23-25页。
    [27]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54-457页
    [28]张文旗。我国保税区政策法律环境的现状及完善思考。经济前沿,2002年第7期:35-37页。罗豪才,方世荣。论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行政法律关系。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34-42页、52页。
    [29]韩丽娜。入世与我国保税区改革。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61-62页。陈立虎。论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协定、诉讼和主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64—68页。刘石。“入世”后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区与港澳经济,2000年第7期:15-17页。
    
    
    [30]张凤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保税区的影响及其对策。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5):2-7页。杨海坤。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的巨大积极影响。法学杂志,2002,23(3):16-17页。杨海坤。要高度重视加入WTO对我国政府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7期:11-12页。
    [31]法的表现形式问题实质就是法的效力等级问题。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中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1)宪法:宪法是中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中国最主要的法律渊源。2)法律:按照法律制定的机关及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基本法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基本性和全面性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或修改的,规定和调整除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关系的法律,如《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是依据宪法的原则和规定制定的,其地位低于宪法,但高于其他的法律渊源。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具有地方性,只在本辖区内有效,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
    
    抵触。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的自治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带有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法律规范性文件。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为了管理行政事务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前面五种法的形式,但同样是中国法的渊源之一。7)特别行政区的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包括与基本法不相抵触的原有法律,是中国法的一部分,是中国法的一种特殊形式。8)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规定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定。是中国法的一种形式,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
    [32]李力。加入WTO后如何打造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13-16页、19页。胡争。从深圳物流业现状谈保税区海关监管制度改革。集装箱化,2002年第6期:26-27页、24页。董维忠,聂颖。世界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港口经济,2002年第2期:26-28页。徐汝昌。建设电子海关规范保税区监管。港口经济,2002年第2期:25-26页。
    
    
    [33]董安杨,“物畅其流 促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商报2003年2月18日第八版。
    [34]见天津港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相关网页
    [35]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版。黄志贤。美国“新经济”理论的形成和论争。经济评论,2001年第2期:39-44页。任寿根。中国建立内地港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税收问题与对策,2002年第13期。Sargent John, Matthews Linda. Combin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 World Development,2001,29(10):PAGE 1739-1752.
    
    
    [36]丘淑明。紧贴国际惯例走依法治区之路。南方经济,2001年第4期:44—46页。
    [37]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1996年7月第1版,改革出版社,93—94页
    [38]张淳。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国际经济合作,1991年第7期:20-21页。
    [39]邬官满。对取消外资优惠待遇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39-40页。
    [40]邬官满。对取消外资优惠待遇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39-40页。
    [41]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48-55页。
    [42]林晓。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税务与经济,1995年第1期:21—23页。张宜胥。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厦门科技,2001年B11:44-46页。
    [43]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版。
    [44]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48-55页。
    [45]冯维田。试谈法制环境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12(3):80-82页、52页。
    
    
    [46]吕金洲。浅谈我国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环渤海经济瞭望1999年第3期:48-51页。
    [47]刘俊祥。日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法治主义论。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105-109页。
    [48]王怀岳。中国保税区:新地位、新功能、新作为。求是杂志,2002年第10期:42—43页。
    [49]程虎。WTO规则与中国立法的回应:立法研究第2卷,周旺生主编。法律出版社:347页。
    [50]侯景新,李志刚。论开发区建设与我国的城市化。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7,7(2):25-31页。
    [51]同[50]。
    [52]董维忠,聂颖。世界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港口经济,2002年第2期:26-28页。
    [53]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1996年7月第1版,改革出版社,64-66页
    [54]林晓。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税务与经济,1995年第1期:21—23页。
    
    张宜胥。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厦门科技,2001,B11:44-46页。
    [55]见“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
    [56]李文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转型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环渤海经济瞭望,2002年第8期:12-14页。
    [57]同[31]。
    [58]詹炳。试论保税区立法。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15-19页。
    [59]李振光。中国保税区运作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开放导报,1998年第9期:40—41页。
    [60]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1996年7月第1版,改革出版社,59—60页
    
    
    [61]林晓。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税务与经济,1995年第1期:21—23页。张宜胥。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厦门科技,2001,B11:44-46页。
    [62]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489页。
    [63]丘淑明。明确定性定位加快保税区发展步伐。特区经济,1998年第11期:38-39页。
    [64]张凤清。论我国保税区发展模式定位。特区经济,2002年第4期:34-37页。
    [65]林晓。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税务与经济,1995年第1期:21-23页。
    [66]王怀岳。中国保税区:新地位、新功能、新作为。求是杂志,2002年第10期:42-43页
    [67]郑金沐。推进厦门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开放潮,2001年第12期:45-46页。
    [68]范厚明。加入WTO对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影响。中国港口,2000年第7期:45-46页。
    [69]颜锡钧、韩肇连等译,“海关合作理事会京都公约暨附约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206-213页
    
    
    [70]苏小和,李锋,缪非。保税区:通向自由贸易之路。财经界:2001年第6期:72-74页。
    [71]钟坚。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特区经济,2000年第6期:27-29页。
    [72]曲建。对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模式的探索。特区经济,2000年第12期:22-23页。
    [73]曲建。对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模式的探索。特区经济,2000年第12期:22-23页。
    [74]胡汉丕,张凤清。与时俱进,构建适应“入世”的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厦门科技,2002年第4期:32-35页。
    
    
    [75]王育民,潘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加快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若干思路。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25-27页。
    [76]郭信昌。关于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7-11页。
    [77]见中国开发区网页cadz.org.cn首页
    [78]钟坚。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特区经济,2000年第6期:27-29页。
    [79]曲建。对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模式的探索。特区经济,2000年第12期:22-23页。
    [80]郭信昌。关于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7-11页。
    [81]刘助仁。中国保税区及其发展构想。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9期:17-21页。
    [82]散襄军。保税区向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自由贸易区转型探讨。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132-133页。
    
    
    [83]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1996年7月第1版,改革出版社,96-113页
    [84]邵望予。对我国保税区功能开发的探讨。国际经贸探索,1996,12(3):1-4页。
    [85]张凤清。当前我国保税区的作用及其问题思考。经济前沿,2002年第7期:11-13页。
    [86]苟利军。发挥保税区在开放型经济中的先导作用。港口经济,2002年第2期:15-16页。
    [87]湛中乐、杨军佐。立法法若干问题质疑:立法研究第2卷,周旺生主编,法律出版社,:40页。
    [88]湛中乐、杨军佐。立法法若干问题质疑:立法研究第2卷,周旺生主编,法律出版社,:33-34页。
    
    
    [1] 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4:48-55。
    [2] 王怀岳。中国保税区:新地位、新功能、新作为。求是杂志,2002,10:42-43。
    [3] 林晓。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税务与经济,1995,1:21-23。
    [4] 张宜胥。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厦门科技,2001,B11:44-46。
    [5] 王育民、潘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加快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若干思路。广东社会科学,1994,6:25-27。
    [6] 牛芳。概说入世给我国保税区带来的影响及机遇。经济前沿,2002,7:14-17。
    [7] Wang Xiao-rong.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 urban development zone in Shangha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UK, 1998, 5:204-216.
    [8] 黄志贤。美国“新经济”理论的形成和论争。经济评论,2001,2:39-44。
    [9]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127、499。
    [10] 夏征农。《词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368。
    [11] 徐进亮。浅谈中国的保税区。国际经贸探索,1993,6:30-34。
    [12] Letiche John M.. Lessons from the euro zone for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es, 2000, 11(3):275-300.
    [13] 林汉川,高海乡。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2:84-90、127。
    
    
    [14] 宋延君。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拓展保税区功能。长白学刊,1998,4:45-47。
    [15] 王克稳。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4:65-73。
    [16] 王克稳。经济行政法论。法律科学,1994,1。
    [17] Brenes Esteban R., Ruddy Vince, Castro Rene. Free Zones in El Salvador.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7, 38(1):57-65.
    [18] 李岚清。《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9] Ngee Choon Chia, Whalley John. A Numerical Example Showing Globally Welfare-Worsening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Banking Service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1997, 19(2): 119-127.
    [20] 林康,尤崧涛,陈琼秀。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国际贸易问题,2000,3:34-38。
    [21] 荆路明,李刚,沈淑杰。发展我国保税区对策刍议。环渤海经济瞭望,1997,6:45-46。
    [22] 李力。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方向。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2:23-25。
    [23] 张文旗。我国保税区政策法律环境的现状及完善思考。经济前沿,2002,7:35-37。
    [24] 罗豪才,方世荣。论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行政法律关系。法学评论,1998,4:34-42、52。
    [25] 李力。加入WTO后如何打造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1,9:13-16、19。
    [26] 韩丽娜。入世与我国保税区改革。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2:61-62。
    [27] 张凤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保税区的影响及其对策。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5):2-7。
    [28] Frankel Jeffrey, Stein Ernesto, Wei Shang-jin. Trading blocs and the
    
    Americas: The natural, the unnatural, and the super-natur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5, 47(1):61-95.
    [29] Ruijgrok E., Vellinga P., Goosen H.. Dealing with natur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8(3):347-362.
    [30] 刘石。“入世”后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区与港澳经济,2000,7:15-17。
    [31] 杨海坤。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的巨大积极影响。法学杂志,2002,23(3):16-17。
    [32] 薛淑云。普惠制探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2。
    [33] 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374。
    [34] Choi E. Kwan, Beladi Hamid. Welfare reducing trade and optimal trade policy.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1998, 10(2): 187-198.
    [35] 任寿根。中国建立内地港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税收问题与对策,2002,13。
    [36] Facchini Giovanni, Willmann Gerald. The gains from dutyfree zon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9(2):403-412.
    [37] 陈漓高,张鸿儒,杨川。中国的保税区:发展与改革。国际经济合作:1999,2:9-12。
    [38] 熊衍良。厦门象屿保税区:目标直指国际物流。开放潮,2002,4:17-19。
    [39] McMichael Philip. A Glob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se of the East Asian Food Import Complex. 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3): 409-424.
    [40] Hearns Glen S, Stormont William G.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Policy, 1996, 20(2): 177-181.
    [41] 邵望予。对我国保税区功能开发的探讨。国际经贸探索,1996,12(3):1-4。
    [42] 散襄军。保税区向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自由贸易区转型探讨。管理
    
    世界,2002,5:132-133。
    [43] 刘助仁。中国保税区及其发展构想。国际贸易问题,1995,9:17-21。
    [44] 丘淑明。明确定性定位加快保税区发展步伐。特区经济,1998,11:38-39。
    [45] 张凤清。论我国保税区发展模式定位。特区经济,2002,4:34-37。
    [46] 林晓。加强保税区法制建设。税务与经济,1995,1:21-23。
    [47] 郑金沐。推进厦门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开放潮,2001,12:45-46。
    [48] 范厚明。加入WTO对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影响。中国港口,2000,7:45-46。
    [49] 陈立虎。论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协定、诉讼和主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64-68。
    [50] 张淳。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国际经济合作,1991,7:20-21。
    [51] 邬官满。对取消外资优惠待遇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5:39-40。
    [52] Devereux Michael B..Growth and the Dynamic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9, 23(5-6):773-795.
    [53] C. H. Kwan. The Rise China as an Economic Power Implication for Asia. World Economy & China,2001,3.
    [54] 胡争。从深圳物流业现状谈保税区海关监管制度改革。集装箱化,2002,6:26-27、24。
    [55] 徐汝昌。建设电子海关规范保税区监管。港口经济,2002,2:25-06。
    [56]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181。
    [57] 冯维田。试谈法制环境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12(3):80-82、52。
    [58] 吕金洲。浅谈我国自由贸易区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环渤海经济瞭望,1999,3:48-51。
    [59] 刘俊祥。日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法治主义论。现代法学,1999,
    
    1:105-109。
    [60] 侯景新,李志刚。论开发区建设与我国的城市化。国土开发与整治,1997,7(2):25-31。
    [61] Wellisch Dietmar, Walz Uwe. Why do rich countries prefer free trade over free migration? The role of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 42(8): 1595-1612.
    [62] 董维忠,聂颖。世界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港口经济,2002,2:26-28。
    [63] 李文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转型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环渤海经济瞭望,2002,8:12-14。
    [64] 董维忠,聂颖。世界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港口经济,2002,2:26-28。
    [65] 詹炳。试论保税区立法。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5:15-19。
    [66] 李振光。中国保税区运作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开放导报,1998,9:40-41。
    [67] Devereux John, Roberts Bryan.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Welfare in the Transforming Economies: The Case of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7, 24(3):297-312.
    [68] 苏小和,李锋,缪非。保税区:通向自由贸易之路。财经界:2001,6:72-74。
    [69] 钟坚。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特区经济,2000,6:27-29。
    [70] 曲建。对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模式的探索。特区经济,2000,12:22-23。
    [71] 胡汉丕,张凤清。与时俱进,构建适应“入世“的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厦门科技,2002,4:32-35。
    [72] Sargent John, Matthews Linda. Combin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 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10): 1739-1752.
    [73] 郭信昌。关于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南开经济研究,2000,1:7-11。
    [74] 苟利军。发挥保税区在开放型经济中的先导作用。港口经济,2002,2:15-16。
    [75] 杨海坤。要高度重视加入WTO对我国政府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02,7:11-12。
    [76] Basu Amab K.. Locational Choice for Free Trade Zones: A Com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50(2):381-387.
    [77] 平锡祺。从国际分工看“两头在外”。广州经济,1989,1:32-34。
    [78] 张凤清。当前我国保税区的作用及其问题思考。经济前沿,2002,7:11-13。
    [79] 舒榕怀。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略论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趋向。世界经济文汇,2000,3:20-23。
    [80] 张焱,www.China.org.cn,农工党:尽快制定《中国保税区管理条例》
    [81] 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54-457页
    [82] 颜锡钧、韩肇连等译,“海关合作理事会京都公约暨附约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206-213页
    [83] 程虎。WTO规则与中国立法的回应:立法研究第2卷,周旺生主编。法律出版社:347页。
    [84] 湛中乐、杨军佐。立法法若干问题质疑:立法研究第2卷,周旺生主编,法律出版社,:33-34,4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