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趋势,但由于农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生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保障等社会价值,能否保有足够数量的农地资源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各种措施干预农地非农化进程。我国政府也一直很关注农地非农化问题,并制定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制度来控制农地非农化进程。但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政府的权力直接介入农地非农化进程之中,使农地非农化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在我国,政府行为直接关系到农地非农化状况,它既可能是实现农地有序非农化的关键,也可能是造成农地无序非农化的根源。而现实中,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往往是农地无序非农化的重要原因。所以要研究我国农地非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将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有必要知道当前我国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制度成因。本文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视角,分析了这些问题,以期为完善政府行为、促进农地有序非农化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简要地阐述了研究问题的背景、研究内容、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回顾了关于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问题的研究动态,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接下来文章重点分析了农地非农化与我国政府行为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行为取向。研究表明,农地非农化不仅是土地资源分配的过程,也对政府行为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农地非农化的规模、速度,以及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土地价格、程序等都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农地非农化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为目标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取向主要为降低农地非农化的成本;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取向主要有:控制农地非农化规模,降低农地非农化的成本,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维护失地农民利益。至于地方政府,改革开放之前,其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取向主要是认真执行中央政府的农地非农化政策,降低农地非农化的成本。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多样化,因此,其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取向也多样化,具体来说包括:认真执行中央政府的农地非农化政策;追求农地非农化规模最大化;在土地市场化改革方面,地方政府存在矛盾的行为取向。总之,地方政府希望从农地非农化中获得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和资本,以便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显然,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取向存在着不一致,这也意味着二者在农地非农化中可能存在博弈关系。
     在分析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行为取向后,文章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方式,即它们是采取哪些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行为取向。研究表明,中央政府主要通过制定、修改农地非农化政策,监督地方政府的农地非农化行为等方式来实现其目标。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通过取消土地市场,制定农地资源非农化计划配置制度来达到降低农地非农化成本的目的。但这一制度安排,也使在农地非农化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形成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具有与中央政府博弈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则通过继续维持土地征用的强制性、建立土地市场制度、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其主要通过认真执行中央政府的农地非农化政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执行中央政府的农地非农化政策也可以获取正常利益,但在相关制度激励下它们大多会采取违规或创新的方式来获取额外利益。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现实中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则取决于双方博弈的情况。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文章构建了一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博弈模型,主要对中央政府的监督行为、制度变革行为及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违规农地非农化行为的查处力度与国民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当国民经济处于紧缩状态时,中央政府的查处力度并不高;而当国民经济处于过热状态,中央政府的查处力度就会加大。传统的发展观念、现行农地非农化政策的缺陷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一般情况下,“违规”是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这主要因为现行农地非农化政策没有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对地方政府违规农地非农化行为约束机制的非刚性及对地方政府的农地非农化行为的激励机制扭曲。不过当中央政府加大查处力度时,“违规”可能不是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由于在现行制度下,中央政府并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其存在制度变革的动机。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已对农地非农化政策进行过多次变革,但由于没有根本改变地方政府的成本收益格局,而使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将后应从增加地方政府的违规农地非农化行为的成本、减少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收益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理论分析之后,文章还对“××事件”这一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印证前面的理论分析。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完善政府行为的政策建议,如加强教育,使广大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中央政府查处行为变为“可置信”的威胁;健全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行为的激励机制;中央政府要尊重已有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制度;转变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职能等。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during the economic growthprocess. However, as indispensable natural resource, farmland has such societal value asfood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besides economic value. Enough farmland is the guarantee acountry achiev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many countries intervene in thecourse of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ur government has also been concerning itand constituted the strictest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tocontrol it. Different from general market economy country, our country directly intervenesinto the course of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and makes it behavior of government.So in our country,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land non-agriculturalconversion, it may be the key or foundation of the land well-regulated conversion.However in the real life,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especially local governmentssometimes becomes the significant reason of the land out-of-order conversion. Thereforegovernmen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e study on the land conversion in ourcountr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government and itssystem causation. From the view of game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isthesis analyses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perfecting the governmentbehavior and accelerating the land well-regulated conversion.
     Firstly, the thesis expatiates on the background, content, basic concept, train ofthoughts, method and data source of the study. It reviews and appraises the existingcorrelative study.
     The main part is concerning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and the government goal.This part is to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ultsshow that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land resourceallocation,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affecting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objective. Its scale,speed, procedures, distribution of land income and the land price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and the government objectiv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before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orientation of central government is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and since that it turns into restraining its scale, reducingits cost, promoting land market reform and protecting the behalf of farmer without land.Accordingly, before it the orient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is to implement the centralgovernment's polic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t becomes multiplex includingimplement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seeking to maximize the scale of land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and self-contradictory orientation in land market reform. In aword, the local governments hope to gain more land and capital for non-agricultural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greate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pparently, there isdisaccord between the behavior orientations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ince reformand opening-up, which means there may be game between th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land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After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process of land convers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ir mod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central government achieves its goals mainly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policy of land conversion, monitor the 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r. Before reform andopening-up,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chieves its goal by the way of canceling land marketand making land confiscation the main approach of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However this system arrangement also enables the local governments game with the centralgovern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intains thecompelling land confiscation, the strictest farmland protection system and so on, toachieves its goals. As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s, they achieve their goals throughimplement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before it and out-of-line or innovative waysafter it. The choice of concrete behavior mode lies on the game status between them.
     A theoretical game model i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explain local governments'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monitor and innov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uring theprogress of the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ntralgovernment punishment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When in a balancedor constrictive situ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y relax; when in a overheated situation,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intensify the punishment. The cause is the conventional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s for local governments, "illegal" is commonly the best choice. Under the existing syste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the motive to change the system because it has not made the avail maximum. In fac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carded out transformation several tim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but invalid. From now on, the cost of local governments for "illegal"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benefits of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e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should be reduced.
     Afte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Event" in order to verify it.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study, the thesis finally advances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government behaviors, such a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to make officer building up correct views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making the punishment of central government believable threaten, transiting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land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引文
1 曲福田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经济学(季刊)[J],2004第4卷第1期,229-248页。
    1 戴卫平、顾海英,试述我国的土地批租制度及其改革[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23-26页。
    1 蔡运龙、霍雅勤,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驱动,中国土地[J],2002年第7期,20-22页。
    1 张宏兵,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博士论文)[D],浙江大学,2001年,第1页。
    1 张宏兵,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博士论文)[D],浙江大学,2001年,61-62页。
    1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2 盛广恒、郭剑平,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机会成本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42-45页。
    1 王东京,耕地不是唐僧肉[J],南风窗,2004年第5期(上),54-57页。
    2 赵学涛,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J],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1期,48-51页。
    3 张宏兵.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博士论文)[D],浙江大学,2001年,第6页。
    1 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J],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期,86-92页。
    2 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1页。
    1 朱长存、顾六宝,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多样性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148-153页。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80页。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37页。
    2 尚斌义等,我国新时期资本形成问题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67-74页。
    3 王小鲁、樊纲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罗丹等,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87-96页。
    1 张准,浅析招商引资中的土地问题[J],世界农业,2004年第5期,18-20页。
    1 刘守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真的一本万利吗[J],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22-25页。
    2 许经勇,“三农问题”与资本原始积累[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6页。
    1 张海旺、席念霞,耕地保护中的三个矛盾与三个统筹[J],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32-34页。
    1 刘正山,“沦陷”与拯救——“圈地运动”与治理整顿搏击记事[J],中国土地,2004年第3期,4-9页。
    1 刘田,征地问题深思录[J],中国土地,2002年第8期,13-16页。
    1 王雅鹏、杨涛,试论农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保护的必要性[J],调研世界,2002年第9期,18-22,42页。
    1 田进光等,近十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30-36页。
    2 《瞭望新闻周刊》特约记者,征地制度改革坚守红线[J],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3期,33-35页。
    1 胡文政:现行土地配置制度的弊端与成因[J],2005年第7期,61-64页。
    2 韩俊: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J],科学决策,2005年第7期,5-8,14页。
    3 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J],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22-23页。
    1 谭永忠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5期,727-734页。
    2 崔联会,财政收入制度演进与创新研究(上)[J],山西财税,2004年第7期,8-11页。
    1 高珊等,江苏省农村土地征用与收益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54-58页.
    2 刘守英、蒋省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J],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3-9页。
    1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32-143页。
    2 康静萍、曾维涛,我国土地资源滥用的经济学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4-16,19页。
    3 史京文,建设用地饥渴症成因及制度困境的分析[J],国土资源,2004年第8期,28-29页。
    4 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调研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及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02年第12期,30-36页。
    5 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调研组,当前经济建设中的若干新情况与土地利用管理及耕地保护政策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02年第12期,37-43页。
    1 张振轩,刍论寻租[J],江汉论坛,2005年第2期,40-42页。
    1 《我国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2003年地价动态监测报告》,http://www.mlr.gov.cn/specialtopic/index.htm。
    1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21页。
    2 方浩,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89-93页。
    3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7-29页。
    4 张士功、王立刚,我国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原因简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第3期,5-8页。
    5 张士功、王建湘,从粮食安全角度审视加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中国食物与营养[J],2005年第5期,12-14页。
    1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4期,329-333页。
    2 黄征学,我国耕地流失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29-35页。
    1 张鸣明,我国土地出让过程的政府行为研究(硕士论文)[D],中国农业大学,2005,28页。
    1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11-212页。
    1 姜爱林,论土地违法中的政府行为[J],国土经济,1997年第5期,38-40。
    2 资料来自A镇农业办公室:A镇目前土地征用使用情况调查,2002年8月15日。
    3 郁建兴等,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的政府预征土地行为[J],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63-69页。
    4 李元,生存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第72页。
    5 杨晓东,小城镇在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方面的一些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5期,30-32页。
    1 王文革,城市土地配置利益博弈及其法律管制[J],国土资源,2005年第9期,28-30页。
    2 操小娟,土地利益调整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11-15页。
    3 刘江涛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94页。
    1 唐敏,土地规划修编:力避新一轮圈地[J],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7期,21-23页。
    2 许发圣,解读规划中的怪现象[J],中国土地,2005年第8期,20-21页。
    3 赖红松、董品杰,当前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存在的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第5期,56-58页。
    4 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调研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及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02年第12期,30-36页。
    1 徐善长,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与政府职能转变[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68期,29-35页。
    2 张水生:谨防土地出让假挂牌[J],中国土地,2004年第9期,32-33页。
    1 谭峻等,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制度个案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105-111页。
    2 基本农田易地代保叫停 严控耕地易地占补平衡,http://biz.163.com,,2004-06-16。
    1 谭峻等,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制度个案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105-111页。
    1 李艳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政府干预[J].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9期,93-94页。
    1 张全江、邓岳方,挂牌交易——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新形式[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第1期,10页。
    2 李元:土地挂牌交易是创新之举,中外房地产导报[J],2001年第12期,5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页。
    4 金太军、汪波,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J],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43-51页。
    1 本部分主要参考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 李元,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
    2 朱道林,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 赵贺: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20页。
    1 刘江涛、杨开忠、冯长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94页。
    1 邬丽萍,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博弈关系[J],改革,2005年第12期,104-108页。
    1 郁建兴等,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的政府预征土地行为[J],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63-69页。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10页.
    1 周天勇,思考土地管理的政策问题[J],学习月刊,2004,第7期,10-12页。
    1 王爱民等,深圳市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热带地理,2005年第1期,19-22页。
    2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5年第6期,21-23页。
    3 杜珂,成也土地,败也土地[J],中国改革,2005年第6期,64-67页。
    1 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J],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87-97页。
    2 刘守英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J],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3-9页。
    3 刘守英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J],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3-9页。
    4 苗天青,我国城市土地出让的寻租与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第11期,68-71页。
    1 刘正山,“沦陷”与拯救——“圈地运动”与治理整顿搏击记事[J],中国土地,2004年第3期,4-9页。
    2 朱林兴,关于改革征地制度的一些思考[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4页。
    3 谭峻等,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制度个案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p105-111。
    1 邹建锋,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一盘难下的棋[N],中国经济时报,2003-06-04。
    2 司余宁,浙江“指标圈地”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03-01。
    1 国资部查清首批土地违法案,新华网,2004-03-16。
    2 沈坤荣,新一轮中国经济波动中的“黄灯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9期,7-8页。
    1 王二红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比较及其建议[J],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7期,93-96页。
    1 潘绍华,论土地交易程序的法制化[J],中国土地,2005年第9期,31-32页。
    2 潘绍华,论土地交易程序的法制化[J],中国土地,2005年第9期,31-32页。
    1 刘滨,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及预防研究(硕士论文)[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第21页。
    1 傅大友、芮国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J],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92-98页。
    1 田钦,地方政府“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与影响:一种制度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6-18页。
    1 周振华主编,政府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7页。
    2 刘守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真的一本万利吗[J],中国改革,2005年第七期,22-25页。
    1 马元燕,分税制改革后省级预算外收入膨胀的原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49-56页。
    2 刘守英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J],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3-9页。
    1 程臻宇,中国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绩性竞争[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26-32页。
    2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32-143页。
    1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4期,13-18页。
    1 丁煌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缘由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7期,146-148页。
    1 A公司征用的土地分属于两个市级政府,这里的土地类型及面积仅是指A公司在B市所征用的土地。
    1 金三林,成本软约束是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J],中国投资,2004年第6期,37-39页。
    1 B市市委书记在发生“××事件”后坦言,现在该市因为“大企业、大项目偏少”已远远落到了其它两个城市的后面,想上大项目加快发展的心情十分迫切。
    2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32-143页。
    1 马凯,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决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3-9页。
    2 B市市委书记曾讲过,“以前我们确实有这种想法,就是说能够尽快把项目上上去,生米煮成熟饭”。
    1 龙冰路,拆迁之痛Ⅰ:铁本,窨苦失地农民,2004-6-30,http://www.dffy.com.
    1 黄一琨,铁本的末路,2004-12-24,http://www.business.sohu.com
    1 这是公开报道的土地数据,实际上A公司占用的土地更多,见表5-1。
    1 常州市五大举措处理“铁本事件”,2004-4-14,中城网。
    1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4期,13-18页。
    1 黄继忠,省级财政支出制度: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6期,52-59页。
    1 董红、王有强,改革农地征用制度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9期,439-442页。
    1、Adam Wasilewski and Krzysztof Krukowski, Land Conversion for Suburban Housing: A Study of Urbanization Around Warsaw and Olszyn, Poland, http://www.ceesa de/Discussion papers/DP8 Wasilewski pdf 2002/12/9.
    2、Alvin D. Sokolow and Nicolai V. Kuminoff, Farmlan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the Sacramento Region, http://aic.ucdavis.edu/researchl/land.html, 2002/12/9.
    3、George P. Brown, 1995, Arable Land Loss in Rural China: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Asian Survey, Vol.ⅹⅹⅹⅴ, No. 10: 922-940.
    4、Hiroshi Mori, 1998, Land conversion at the urban frin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J], Urban Studies, Vol.35, No. 9: 1541-1558.
    5、Montinola.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1995,(1)
    6、Montinola.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1995,(1).
    7、R. M. Ward, 1987, A farmland preservatio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J]. International Jouranl Environmental Studies, Vol 30, 125-135.
    8、Tommy Firman, 1997, Land convers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west Java, Indonesia[J], Urban Studies, Vol. 34, No. 7: 1027-1046.
    9、毕继业等,中国内部土地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2):3-7.
    10、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调研组.当前经济建设中的若干新情况与土地利用管理及耕地保护政策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02,(12):37-43.
    11、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1997,(1):2-11.
    10、蔡运龙,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驱动[J],中国土地,2002,(7):20-22.
    13、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1):1-6.
    14、操小娟,土地利益调整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5):11-15.
    15、柴学伟等,土地征用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理论界,2005,(7):91-92.
    16、柴志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4):89-91.
    17、陈会广,经济发展中土地非农化的制度响应与政府征用绩效研究:理论框架与来自常州、马鞍山的经验(硕士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8、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8):37-42.
    19、陈江龙,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博士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0、陈江龙、曲福田,海峡两岸农地数量变化的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43-46.
    21、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03,(6):40-47.
    22、陈少晖,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0,(1):31-36.
    23、程臻宇,中国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绩性竞争[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26-32.
    24、程琴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农村经济,2005,(7):45-48.
    25、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6、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中国改革,2005,(7):31-35.
    27、邓大才,制度失灵:农地交易失控之源,调研世界,2004,(2):35-37.
    28、邓大才,农地交易:政府失灵与市场缺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50-53.
    29、邓红蒂等,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5,(3):8-14.
    30、邓世文等,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分析[J],经济地理,1999,(4):80-84.
    31、丁光伟等,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7,(3):31-34.
    32、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04-809.
    33、丁煌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缘由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146-148.
    34、董德坤、朱道林:城乡结合部农地转用的驱动力分析——以唐山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农村经济,2004,(6):17-19.
    35、符晓薇,制定公共政策的利益博弈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5):75-78.
    36、范迪军:区域性投资过热与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博弈实证分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9-13.
    37、高鹤,基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型分析框架[J],改革,2004,(4):39-44.
    38、高淑萍、王小云、李德强,耕地非农化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5):147-150.
    39、郭占恒,浙江省土地征用与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过程[J],经济研麟2002,(42):41-44.
    40、郭根山,论赶超战略的本质与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4-67.
    41、韩俊,聚焦失地农民[J],中国改革,2005,(9):62-64.
    42、郝书辰、李军杰,土地征用、城建打捆项目融资与开发区热[J],东岳论丛,2004,(3):159-163.
    43、何晓星、王守军,论中国土地资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16.
    44、何晓星,再论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J],中国工业经济,2005,(1):31-38.
    45、侯东民: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认识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20-22,16.
    46、洪名勇、涂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2005,(1):1-11.
    47、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2001.
    48、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9、胡文政,城市化进程亟待建立土地配置市场机制[J],中国房地信息,2005,(2):45-46.
    50、胡象明,利益相关性原理对分析政府经济政策行为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45-48.
    51、黄鹏,关于当前土地管理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讨,重庆社会科学,2004,(1):27-30.
    52、黄征学,我国耕地流失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南开学报,2004,(3):29-35.
    53、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职能[J],经济研究,1996,(5).
    54、黄广宇等,城市边缘带农地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J],福建地理,2002,(1):6-9.
    55、蒋满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及其效益分析[J],理论导刊,2003,(12):30-32.
    56、蒋亚平,农地八题(下)[J],中国土地,1996,(6):21-24.
    57、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8、况伟大,土地政策与房地产业发展[J],改革,2004,(5):30-38.
    59、历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博士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2.
    60、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1):39-46.
    61、李军杰、钟君,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4):27-34.
    62、李明月、韩桐魁,论土地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职[J]能,经济体制改革,2004,(6):24-27.
    63、李明慧,土地到底应该属于谁[J],改革内参,2004,(28):34-36.
    64、李明月、胡竹枝,分权体制下的中央政府土地收益分享安排[J],财经论丛,2005,(2):62-65.
    65、李明月、胡竹枝,农地非法入市的分析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4,(6):78-81.
    66、李新安,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区域调控的利益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2004,(4):1-6.
    67、刘承芳等:从农民非农就业的波动性重新审视农业的基础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9):7-10.
    68、李樟,铁本背后[J],中国改革,2004,(8):8-11.
    69、刘国臻,论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略[J],南方经济,2003,(8):17-20.
    70、刘凌波,我国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6-30.
    71、刘岩,寻租理论与政府行为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9):100-101.
    72、刘一卫,地方财政体制形成的博弈行为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6):74-76.
    73、刘勇智,中国农地非农化流转中的政府过程研究(硕士论文)[D],郑州大学,2005.
    74、刘玉蓉、定明捷,政府利益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应对[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1):73-76.
    75、刘守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真的一本万利吗[J],中国改革,2005,(7):22-25.
    76、刘正山,“沦陷”与拯救——“圈地运动”与治理整顿搏击记事[J],中国土地,2004,(3):4-9.
    77、刘忠庆,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财税建议[J],中国土地,2004,(12):19.
    78、逯进,论公共品供给的政治性诱致与政府行为———“形象工程”的微观分析框架[J],宁夏社会科学,2005,(2):41-44.
    79、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博士论文)[D].浙江大学,2004.
    80、鲁明中等,我国耕地非农占用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1):54-58.
    81、鲁明中等,我国经济发展与耕地占用[J],管理世界,1996,(5):170-174.
    82、卢荣善,耕地锐减与人们的短期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1995,(11):48-51.
    83、罗丹、严瑞珍、陈洁,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9):87-96.
    84、吕国平,从治国理政看土地管理问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2):4-10.
    85、吕彦彬,涉县土地征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研究(硕士论文)[D],中国农业大学,2003.
    86、马涛,论地方利益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硕士论文)[D],上海师范大学,2003.
    87、马欣等,耕地保护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治理[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3-36.
    88、毛传新,转轨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主体:一种分析框架[J],上海经济研究,2001,(12):31-38.
    89、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90、毛寿龙,“囚徒的难题”与“地方主义的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思路[J],行政论坛,1996,(3):3-7.
    91、倪秋菊、倪星,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60-267.
    92、柳俊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关系及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8-72.
    93、[美]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1971[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94、欧名豪、谌明,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公众参与,中国土地,2001,(11):27-29.
    95、钱文荣,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政府缺陷与用地规模过度扩张[J],经济地理,2001,(4):456-460.
    96、钱忠好,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32-37.
    97、钱忠好,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5):39-46.
    98、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50-59.
    99、秦兴龙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与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4,(3):68-72.2005/3,44-48
    100、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4,(4):24-30.
    101、曲福田、陈江龙,两岸经济成长阶段农地非农化比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6):5-9.
    102、曲福田等,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54-60.
    103、曲福田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8.
    104、曲福田等: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J],管理世界,2005,(4):40-47.
    105、涂晓芳,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16-18.
    106、肖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行为分析[J],改革,2004,(4):19-23.
    107、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108、邢孟军,转型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关系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5):56-58.
    109、徐梦洁、赵其国,耕地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2):101-104.
    110、徐文付、唐宝富,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角色分析[J],改革,2004,(4):42-46.
    111、许秀江,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分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2):76-80.
    112、沈飞等,政府制度性寻租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4):3-8.
    113、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上海远东版社,1998.
    114、盛广恒、郭剑平,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机会成本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2-45.
    115、盛正德,乱征乱占农地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7):52-55.
    116、石晓平、曲福田,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职能与土地市场发育[J],公共管理学报,2005,(1):73-77.
    117、宋春玲,征地过程中政府土地定价行为分析——兼论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2.
    118、孙婷,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与制度约束创新—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分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5):44-46.
    119、唐敏,耕地总量能否真的不减少[J],瞭望新闻周刊,1998,(46):12-13.
    120、唐文玉,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之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2005,(1):28-30.
    121、“铁本”事件追踪:“铁本”的代价,http://www.law-lib.com,2004-05-07.
    122、“铁本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铁本与国本,http://finance.sina.com.cn,2004-05-21.
    123、王晨波,剖析铁本:求解中央与“诸侯”之结,中国新闻周刊[J],2004,(12):42.
    124、汪大海、吴至翔,征地博弈与土地新政[J],决策,2005,(4):46-48.
    125、王海全、龚晓,我国农地制度改革路向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4):72-77.
    126、王华春等,地价“剪刀差”的形成及其解决思路——兼论土地供给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38.
    127、王君,增长取向的适应性调整:对地方政府行为演变的一种理论解释[J],管理世界,2004,(8):53-59.
    128、王冉,吴先华:长三角地区耕地非农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1):91-93.
    129、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2):23-27.
    130、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131、王文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9,(2):81-86.
    132、王绍光,健全的制度设计: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合作关系的关键[J],国际经济评论,1997,(1-2):32-35.
    133、王少杰,论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与调整(硕士论文)[D],西北大学,2004.
    134、王亚南,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4,(6):47-49.
    135、王永红,不平凡的进与退——解读我国土地市场发展历程[J],中国土地,2003,(6):3-6.
    136、王玉琼,耕地保护与政府职能的相关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4):57-61.
    137、王玉堂,灰色土地市场的博弈分析:成因、对策与创新障碍[J],管理世界,1999,(2):159-165,177.
    138、邬丽萍,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博弈关系[J],改革,2005,(12):104-108.
    139、卫铁林,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失范的制度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1):3-6.
    140、温铁军,朱守银,土地资本的增殖收益及其分配——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J],中国土地,1996,(4):24-27.
    141、温铁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陷阱[J],战略与管理,1998,(6):43-55.
    142、吴次芳等,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2002,(7):69-73.
    143、吴志强,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与行为及其自我调节[J],经济论坛,1998,(4):57-59.
    144、杨国良、彭鹏,农业发展与土地非农化[J],资源科学,1996,(1):36-40.
    145、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0,(3):24-31.
    146、易重华,微观“铁本”的宏观内涵[J],学习月刊,2004,(7):36-37.
    147、俞红,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利益机制研究(硕士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0.
    148、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J],调研世界,2005,(3):22-23.
    149、俞文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行为中的利益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4):22-27.
    150、袁建,市场机制调控城市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小城镇建设,2004,(3):92-93.
    151、曾芬钰,论体制转型中我国农村土地的二重功能[J1,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2):1-4.
    152、曾永昌,论土地市场的政府垄断[J],社会科学研究,2002,(5):27-33.
    153、曾永昌,论诚信、体制、产权与政府职能——以中国土地市场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17-22.
    154、曾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行为分析——兼评铁本事件[J],求实,2004,(11):134-135.
    155、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4):8-13.
    156、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9,(7):43-49.
    157、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价值增值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4-6.
    158、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博士论文)[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159、张安录,毛泓,农地城市流转途径、方式及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17-22.
    160、张飞、曲福田,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与地方政府竞争[J],社会科学,2005,(5):21-26.
    161、张飞、曲福田,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角度看土地市场秩序,经济问题探索,2005,(6):57-59.
    162、张飞、曲福田,中国土地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地政月报,2005,(1):42-45.
    163、张宏斌、贾生华,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50-54.
    164、张军,“铁本事件”阵痛与思考,河南报业网,2004-5-7.
    165、张元红,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症结与出路[J],中国科技论坛,1998,(2):13-15.
    16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7、张许颖,产业政策失效原因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4,(1):71-74.
    168、赵锡斌、费显政,政府利益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J],中州学刊,1999,(2):4-8.
    169、赵淑芹,省级以下土地垂直管理及实施难度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388-391.
    170、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1、钟伟军,利益关系视角下的我国地方行政垄断(硕士论文)[D],苏州大学,2003年.
    172、童中贤,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作为与不作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5):10-14.
    173、周诚,集体土地使用权进人非农市场之我见[J],中国农村经济,1994,(3):50-52.
    174、周克瑜,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作用及其经济行为的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3-99.
    17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176、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77、周巍,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2005,(12):28-29.
    178、周振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4,(7):5-12.
    179、祝小宁等,论“圈地”现象背后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J],行政与法,2005,(5):21-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