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庾氏家族与东晋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晋时期,以维护门阀利益为代表的士族政治,和维护皇权为代表的集权政治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纯粹的以维护士族利益的政治抑或维护集权政治的作为都不符合东晋时期国家的政治战略要求。而东晋时期颍川庾氏家族的政治作为兼顾维护士族利益和集权政治的性格特点。庾氏家族在东汉时期以习膺儒学而知名。魏晋时期逐渐兼修玄学以适应大时代士族家学思潮的转变。在政治上审时度势,仕魏而扶晋,成为魏晋时期士族舞台上的一枝新秀。但庾氏家学家风的圭臬一直都是“忠君”、“孝亲”等儒家信条,这在意识形态上决定了庾氏不同于一般的玄学家族,其家族的内在价值观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儒家政治作风,辅之以维护士族利益的玄学士族做派。
     由于兼顾士族和外戚双重政治身份,其政治作为也同时表现为维护士族利益与集权两种特征。庾氏维护士族利益和集权的政治作为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其维护士族利益与集权特征一直沿着能否控制皇权而此起彼伏。在东晋成帝称帝之前,其维护士族利益政治占主要地位。这时的庾氏,在抵制皇权扩张;抑制宗室势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维护士族利益特性。成帝之后,庾氏以帝舅身份从政,其家族利益始得与皇权相联系,集权作为开始凸显。具体表现为:对流民势力的强力打击和收编;联合集权士族扶持孱弱的皇权;以荆州为践行集权的基地,躬行儒学教化,创办学校,祭孔子,收编江北桓宣流民集团;进行北伐活动;抗衡建康王导的维护士族利益政治;同时施行“土断”、“检索人口”、“隐实户口”等经济措施维持政府的荫户和土地;与延续王导维护士族利益政治的何充的对峙。
     庾氏在维护和巩固门阀政治方面的作为有:维护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平衡,建构各个政治势力协调发展的新体系。如元帝之世庾亮曾反对刁协等人的申韩法术,抑制明帝引宗室强化皇权的行为。对于士权对皇权的侵蚀和扩张,庾氏也采取措施以反制之。如抵制王敦势力的扩张,反对王导藐视帝王(成帝)权威。维护大族间的平衡,抑制王氏一族独大,纠正了以王氏为代表的维护士族利益政治道路走向极端。其次,将流民势力基本纳入到政府体系内,使得江北广阔的地域内贯彻了士族的乡论主义体制,构筑和巩固了东晋百余年的门阀政治体制信念。再次,通过改善财政(检索人口和土断等)和培养文化力量(崇儒兴教)经营上游荆州,以之作为北伐运动的基地。数次北伐,减轻了江南的军事压力。同时缓和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同时,抑制东晋中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人口集中。施行土断和检索人口等政治和经济政策,为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权的平稳运作提供了资本。最后,努力将南北士族拉入门阀政治体制内,使之为东晋政权所用。在利用和笼络南北士族方面,其善于笼络中小士族和会稽士族,扩大了门阀政治的统治基础。
     庾氏通过庾后(妃)控制皇权,将家族利益与帝室利益捆绑,把维护士族利益政治与中央集权政治较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从政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和急躁性。庾亮、庾冰兄弟相继卒后,庾氏家族后继乏人,最后淹没于南朝。庾氏子嗣之所以患得患失,最终败亡,关键在于没有能力巩固和维护士族与皇权的政治平衡。在海西公被废之后,庾氏已经与皇室不存在任何的联姻关系,自然也不可能再依附抑或控制皇权了。而庾氏一族激进严苛的政治作风,也招致了后来执政士族对于庾氏的仇恨和报复。到了南朝,庾氏由于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的依次削弱而逐渐衰败。庾氏家族始终沿着门阀政治这条线而或胜或衰,其与元帝和王导创始的“王与马”的皇权与士族共治政治相伴始末。
By inference, the Dong Jin Dynast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Gentry Clans represented political,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entral imperial power, represented by the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s intertwin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Purely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gentry or the maintenance of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as the Dong Jin Dynasty do not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trategy. While the Dong Jin Dynasty YingChuan Yu's family politics as both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of political political character.
     Yu's family in order to practice in the Dong Han Dynasty known for re-Confucianism. Wei and Jin Dynasties gradually to adapt to the era metaphysics minor gentry family learning trend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work for Wei and help J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Nobles become a rookie on the stage. But Yu's family has always been sociologists wind as a model,"loyalty","filial piety" and other Confucian doctrine, which determines ideolog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metaphysics Yu's family, but with enhanced centralized Confucian political style. Dong Jin Dynasty, due to Yu's relationship with Sima's marriage, Yu's at the political level to implement the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has also been the actual needs.
     Since both Nobles and Dukes dual political identity, as also its political manifestation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features of both. Yu's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of politics as different emphases at different times.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of its features have been able to control the imperial power and come and go along. Jincheng Di emperor in the East prior to its dominant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This time, Yu's, in resisting imperial expansion; suppress clan forces; maintenance Nobles interests showed significant decentralization properties. Emperor after Yu's uncle in Dili identity politics, whose family interests may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imperial power, centralization as a beginning to show. Specific performance:powerful forces for combat and refugee incorporation; joint imperial centralization Nobles support the weak; Jingzhou centralized base for the practice, practice Confucianism in, the founder of the school, offering Confucius, incorporated Jiangbei Huan Xuan Refugee Group; activities fo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contend Jiankang Wang Dao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simultaneous implementation of "earth fault","retrieve population","real hidden accounts" and other economic measures to maintain the government's shady households and land;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ntinuation Director Wang Ho charge standoff.
     Yu's powerful family in maintaining and consolidating political aspects as having:Maintenance patriarch Nobles with the imperial power balance between the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a new system. Emperor of the world as opposed Diao Yu Liang Zeng Shen Han et al Association spells, inhibiting primer Emperor Ming imperial clan strengthen behavior. For persons the right to erosion and imperial expansion, Yu 's has also taken measures to counter it. Dun resist forces such as the expansion of contempt against the Director Wang emperors (Emperor Cheng) authority. Han maintain the balance between inhibition Wang clan dominance, corrected to Wa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ecentralized political path toward extremes. Second, the basic integrated into government forces displaced within the system, making the Jiangbei vast geographical area of the rural gentry implement a system of doctrine, to build and consolidate a hundred years patriarch Eastern political system belief. Again, by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retrieved population and earth fault, etc.) and foster cultural forces (Sung Confucianism Xingjiao) Jingzhou upstream operations, in order to exercise it as a base fo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Expedition times, reducing the southern military pressure. At the same time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Meanwhile, the inhibition of the Dong Jin Dynasty in the late severe annexation of land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mplementation of soil off and retrieve demographic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for the state revenue and provide a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regime of capital. Finally, efforts to pull the entry valve south Nobles political system to make use of the Eastern Jin regime. Win over the South in the use and Nobles is concerned, the good win over the small and Kuaiji Nobles, expanding the patriarch basis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By Yu's post (Princess) control of imperial power, the family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imperial family tied to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Nobles more effective together. In politics also showed some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impatience. Yu Liang, Yu Bing brothers have died after Yu's family finally Decay in the Southern. Yu's heirs why worry about the outcome, the final destruction, the key is no ability to consolidate and maintain the Nobles with imperial political balance. After being abandoned in the Hercynian public, Yu's royal family has been with the absence of any marriage relationship, naturally, no longer dependent on the imperial power or the control. And Yu's family demanding radical political style, but also lead to the later ruling gentry for Yu's hatred and revenge.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Yu's social base and political power since the turn weaken gradually decline. Yu's family has always been the party politics of this line along which or wins or bad, with the Emperor and Director Wang founding of the "Wang and the Ma," Nobles imperial rule by political accompanied with the whole time.
引文
①《说文解字》对于庾字的解释是:“庾,水槽仓也。从广臾声。一曰仓无屋者。以主切”。(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25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2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2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31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29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2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23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页。
    ①(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页。
    ③(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63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汪藻世说人名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4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1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2-1394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2页。
    ①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官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王肃儒道合流的儒家治学态度的变化,是曹魏后期曹氏与司马氏在意识形态激烈争论的结果。王肃的儒学修正主义,成为司马氏立国的思想意识基础(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雪(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00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7-139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9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1页。
    ①在《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十八》中曾记载:“《庾衮保聚图》曰:晋庾衮撰。”坞堡的组织行事,采取半军事化。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故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环绕相联,四周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这样便有利于御敌。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2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5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3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9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8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8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⑦赵翼的《陔余丛考》在“晋书舛讹”一条中谈到:惟时温峤官品甚卑,数知其材堪大任,故为之延誉耳。则此语当属之温峤。(清)赵翼:《陔余丛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14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3页。
    ③刘孝标引《晋诸公赞》曰:“温几字元甫,太原人。才性清婉。历司徒右长史、湘州刺史,卒官。”又曹嘉之《晋纪》曰:“刘畴字王乔,彭城人,父讷,司隶校尉。畴善谭名理,曾避乱坞壁,有贾胡数百,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倚(原注:一作垂)泣而去之。遂得免。位至司徒左长史。裴楷是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称著当时的名士。裴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晋书·裴楷传》记“楷字叔则。父徽,魏冀州刺史。楷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锺会荐之于文帝”。作为名士的裴楷,更是被士人视为“玉人”。《世说新语·容止篇》:“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可见,庾数为庾亮聚集的,都是当时名士。庾亮之后能够享誉与江左士林,这一点非常重要,庾数的这种行为,在当时被成为“延誉”。(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4页。(清)汤球辑:《众家编年体晋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74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0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07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1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65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2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22页。
    ⑤(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22页。
    ①(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页。
    ①(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4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9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2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6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7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3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3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3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6页。
    ②裴颇(267—300),武帝、惠帝重臣,年少知名,“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御史中丞周弼见而叹曰:‘颁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贾充即颁从母夫也,表‘秀有佐命之勋,不幸嫡长丧亡,遗孤稚弱。颁才德英茂,足以兴隆国嗣。’”但“颁虽后之亲属,然雅望素隆,四海不谓之以亲戚进也,惟恐其不居位。”(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15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19页。
    ⑤张国安先生提出的一个观点颇引人深思:“诸人为何都以庾太后作皇权之象征”?实际上,当时成帝尚年幼,中枢的决策权,都掌控在庾太后的手上,也就是说,庾氏能够以太后掌控皇权,控制皇帝。抛开了司马氏皇帝的招牌而以庾太后作皇权之象征,这是皇权和门阀士族矛盾斗争的一个微妙反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庾后在东晋中前期所具有政治效应。张国安:《庾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9页。
    ①(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乐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点:《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9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8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6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8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9页。
    ⑥庾亮的上书这样说道:“加以陛下初在谅暗,先后亲览万机,宣通外内,臣当其地,是以激节驱驰,不敢依违---祖约、苏峻不堪其愤,纵肆凶逆,事由臣发。社稷倾覆,宗庙虚废,先后以忧逼登遐,陛下旰食逾年,四海哀惶,肝脑涂地,臣之招也,臣之罪也。朝廷寸斩之,屠戮之,不足以谢祖宗七庙之灵;臣灰身灭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责。臣负国家,其罪莫大,实天所不覆,地所不载。陛下矜而不诛,有司纵而不戮。自古及今,岂有不忠不孝如臣子之甚!不能伏剑北阙,偷存视息,虽生之日,亦犹死之年,朝廷复何理齿臣于人次,臣亦何颜自次于人理。”(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0页。
    ⑦(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3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2页。
    ①刘汉东:《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探索与争鸣》,1990年第2期。
    ②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③(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70页。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76页。
    ①田余庆先生在他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认为,颍川庾氏属于魏晋以来的新出门户。他是这样谈到的:庾氏庾嶷、庾遁起于魏晋;其父庾乘虽汉魏人,但汉桓帝时为县门下、伍伯,地位卑微,入魏为襄城令,亦难得入高门之列。庾嶷仕魏为太仆,庾遁诸子又贵达于西晋,庾氏始得为士族。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与魏晋旧族有很大不同。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②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顗曰:“君少年未理事。人主自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得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处仲刚愎强忍,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可见,周颐对于温峤的保守态度是有所怀疑的。(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7页。
    ④(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37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7-191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4页。
    ②王敦的上书,直指元帝疏远士族,打击大族利益。这对于江南和侨姓大族的政治号召力,自不待言。(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7-255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9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9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9-2560页。
    ⑤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敦之乱》记“夏四月,敦还武昌”。所以,王敦是在元帝永昌元年四月攻陷石头城,并于同月回武昌。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41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75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75页。
    ⑧《晋书》:“故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札及其诸兄子与脱谋图不轨。时筵为敦谘议参军,即营中杀筵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札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札。札先不知,卒闻兵至,率麾下数百人出距之,兵散见杀”。(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7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4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6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0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3-256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5页。
    ③当时东海王已死,裴妃为人所略,卖于吴氏,太兴年间才渡江,元帝感恩于裴妃的帮助,于是以第三子司马冲奉为东海王越之后。其中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即元帝之子已成为东海王之嗣,王敦“保护东海王及裴妃”的理由确实很勉强。(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3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4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①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37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191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4页。
    ⑤“四友”还有另外一种排列。《晋书·王澄传》:“时王敦、谢鲲、庾敳、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而亦与澄狎,又有光逸、故母辅之等亦豫焉。酣宴纵诞,穷欢极娱。”但并不影响庾敳、王敦为“四友”之二。“四友”的名士聚合性质要大于政治性质。(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9页。
    ⑥(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07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72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7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9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9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1页。
    ①(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4页。
    ②(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4页。
    ③(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4页。
    ④(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14-41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0页。
    ⑥八王之乱,诸王所凭藉的,就是他们的“国兵”。如《晋书·长沙王义传》云:“(楚王)玮既诛,义以同母,贬为常山王。三王之举义也,义率国兵应之”。此为率国兵参加叛乱。《晋书·东海王越传》云:“以东海上军将军何伦为右卫将军,王录为左卫将军,领国兵数百人宿卫”。此为用国兵为皇帝(怀帝)的宿卫兵。万绳楠整理:《陈寅格魏晋南北朝演讲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43页。
    ⑦总的来看,西晋的分封有三个特征。一即以郡为国。《晋书·刘颂传》:刘颂谓之为“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二是封国在全国一百七十二个郡中只占三十个郡左右,不到百分之二十。三是有军队。从刘颂所说“宜令诸王国容少而军容多”来看,当时人认为大国兵五千,次国兵三千,小国兵一千并不多。并非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削弱了中央集权。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8页。
    ⑧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0页。
    ②(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7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4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4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4-1105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4页。
    ②(唐)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43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5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4页。
    ⑤(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0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7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7-191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80页。②彭城王雄,是彭城王释之子,释是宣帝弟穆王权之子。章武王休是义阳王望之孙。都与司马睿—系关系较远,可见司马宗室的凋零。(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④(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67页。
    ⑤《晋书》:帝少而聪敏,有成人之量。南顿王宗之诛也,帝不之知,及苏峻平,问庾亮曰:“常日白头公何在?”亮对以谋反伏诛。帝泣谓亮曰:“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复若何?”亮惧,变色。可见成帝对于庾氏铲除宗室,颇为不满,但无可奈何。(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②对于此事,张国安先生甚有洞察力,在其文章《庚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提到“苏峻乐以皇权为号召,故联合宗室起兵。而在《温峤传》、《郗鉴传》等皆宣庾太后口诏,《张闽传》也载王导密宣庾太后诏”可见太后诏,皇帝诏之类的皇权象征还是存在一定的政治效益的。张国安:《庾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北京:《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6页。
    ④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36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85页。
    ⑥(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3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0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0页。
    ③桓彝之所以选择以效死的方式报效东晋朝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儒学经世的家学作风,这对之后其子桓温等人的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1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40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55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0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3页。
    ①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1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1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62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0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0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3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2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84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⑥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67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3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8页。
    ④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81页。
    ⑤《晋书》:“贼攻大业垒,侃将救之,长史殷羡曰:‘若遣救大业,步战不如峻,则大事去矣。但当急攻石头,峻必救之,而大业自解。’侃又从羡言。峻果弃大业而救石头。”(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5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3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43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④(清)汤球辑:《众家编年体晋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44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3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3页。
    ④《王羲之亲属有关问题的考证》:“公元309年以前,王旷是司马睿的心腹和重要助手。但309年,有人在司马越面前设圈套暗害王旷,就出现了让他带兵去上党打那一场必然要战败的战争的怪事。果然一战而全军覆没,从此他失踪。他的地位由王导代替了,王旷却逐渐被人遗忘。更可怪的是正史和野史都没有记载他死于何时、何地、何官任上,怎么死的。”作者又引出《太平御览》的一段话对此加以论证。这几句话的前一部分,有三条资料可以说明:“大将军(王敦)垂相(王导)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易,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逮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作者的意思:王旷才是首创立足江南的最大功臣。在此之前,王导、王敦并不是元帝的坚定支持者,甚至对立身江左持反对意见。而王旷死后,敦、导等人实际上是窃取了拥立江左的名与利。总之,王旷一支与王导、王敦等王氏支脉存在着较大的政治分歧。作者在总结时提到:“吃亏的是王旷一支,他的失踪给了尔后王籍之、王羲之的出仕以很大的影响。”此话一语中的。确实,王羲之在其日后的政治生涯中,这个问题也确实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汝涛:《王羲之亲属有关问题的考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9—14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6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00-2101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4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1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7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48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7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8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8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7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5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4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4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2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7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2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7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0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8页。
    ①(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2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页。
    ①(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4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0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9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0-2131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8页。
    ⑧如“咸和初,御史中丞钟雅劾宗谋反,庾亮使右卫将军赵胤收之”。当庾亮被苏峻攻败欲逃亡之时,“顾谓雅曰:‘后事深以相委。’雅曰:‘栋折榱崩,谁之责也?’亮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雅曰:‘想足下不愧苟林父耳’”。尽管对庾亮的失策造成的困境十分不满,但还是寄希望与庾氏,希望他能够像苟林父一样反败而胜。(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1709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9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1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⑤(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1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0页。
    ④(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⑨(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4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页。
    ⑤(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67
    ⑥张国安先生在其《庾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一文中认为:庾亮以温峤出江州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荆州陶侃的突袭,所以陶侃以“明帝崩,侃不在顾命之列,深以为恨”为理由拒绝温峤邀其平乱之请。由于苏峻军事上的成功,在当时影响也非常大,“时州郡多遣使降峻”。此事变中有一事很难解释,苏峻竟然没有争取镇守上流的征西大将军陶侃,致使陶侃被大士族温峤、庾亮争取过去;这是苏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史书失载还是根本没有?陶侃乃南方寒人,与苏、祖一样都受大士族轻视,温峤斥陶为溪狗,苏峻如争取,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张国安:《庾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我认为其中有两点原因导致了苏峻不可能向陶侃求救:第一,苏峻部属杀陶侃子。第二,陶侃曾与宗室有私仇。“时天下饥荒,山夷多断江劫掠。侃令诸将诈作商船以诱之。劫果至,生获数人,是西阳王蒙之左右。侃即遣兵逼素,令出向贼,侃整阵于钓台为后继。蒙缚送帐下二十人,侃斩之”。宗室与苏峻结盟,显然,陶侃不可能被苏峻拉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0页。
    ⑦(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2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8页。
    ⑨(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9页。
    ⑩(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3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30,2631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8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9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30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9页。
    ⑨(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0页。
    ⑩(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1页。
    11(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1页。
    ①当他人问王导之子王悦道:“今大难之后,纪纲弛顿,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流民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国之南藩,要害之地,而胤以汰侈之性,卧而对之,不有外变,必有内患矣。”王悦却回答说:“此温平南之意也。”实际上,温峤之死,实属仓促,根本没有时间部属江州的继任者问题。以刘胤为江州刺史,更像出自王导之意。(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70-297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6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1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4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8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7-123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6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69页。
    ⑤川胜义雄先生的论著《六朝贵族制研究》中:“第一章第四节:统属关系—质任”对此有专门论述。(日)川胜义雄著,徐谷艽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23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23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2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7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1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5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④(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5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6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7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1780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0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0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6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7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7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7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82-1983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7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4页。
    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696-697页。
    ⑦(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76页。
    ①(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90页
    ②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38页。
    ③(粱)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0页。
    ④(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4页。
    ⑤(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3页。
    ⑥(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3-364页。
    ⑦(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4页。
    ⑧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23页。
    ①(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0页。
    ②(目)川胜义雄著、徐谷苋、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③祖逖以后,倡言北伐者都是东晋权臣,在江左有很大的家族利益。他们倡言北伐,动机虽不尽相同,但都有以北伐影响江左政治形势,增益个人威望和门户权势的目的。庾氏北伐的最终目的虽然也是增益门户权势,但集权策略作为其增益门户权势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显然融入到其北伐运动之中。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5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3页。
    ④(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027页。
    ⑤(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027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6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页。
    ③东晋的豫州有两个,一个有实土,一个是侨置。此处所说的豫州,是侨置在扬州的虚土豫州,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于建康,其威胁更甚于上游荆州。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24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24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2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②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1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3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5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⑨(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83页。
    ⑩(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83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4-193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3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页。
    ⑤《康帝纪》:庾冰为车骑将军于建元元年三月,任江州刺史于本年十月。(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8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5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5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5页。
    ①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1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8页。
    ④(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页。
    ①陈明先生认为:土断之事更似出于经学士族庾亮的主张,是“绳御四海”政策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况且,成和年间主事的主要是庾氏兄弟,以后咸康七年的土断就是庾翼主持的。当时他欲灭赵取蜀建功立业。此外,咸和五年,晋初税田亩三升,也疑系庾氏所为。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李则芬先生认为:《晋书·成帝》记咸和五年“六月癸已,初税田,亩三升”。土断是作为税田依据而举行的户籍检查,所以,事情应该发生在咸和五年六月之前。但从咸和元年到四年之间,从消除宗室势力到苏峻叛乱,政府基本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土断户籍。这次土断的时间应该在咸和四年至五年间”。李则芬:《两晋南北朝历史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91-394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页。
    ①(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045页。
    ②土断与侨州郡县以及白籍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特别是土断究竟是废除了流(侨)民的白籍,还是重新制定白籍,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还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大概可以肯定,即土断的对象是流民.其目的应在将其编成编户,置于国家管理之下。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8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2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86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①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4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5页。
    ①《世说新语》引《中兴书》曰:“元皇以明帝及琅邪王裒并非敬后所生,而谓裒有大成之度,胜于明帝,因从容问王导曰:‘立子以德不以年,今二子孰贤?’导曰:‘世子、宣城俱有爽明之德,莫能优劣。如此,故当以年。’于是更封裒为琅邪王。而此与世说互异,然法盛采摭典故,以何为实?且从容调谏,理或可安。岂有登阶一言,曾无奇说,便为之改计乎?”(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1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5页。
    ①(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2页。
    ②(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022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539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0页。
    ①程炎震云:“此云庾在石头,王在冶城。盖咸和元二年间。《晋书》:‘亮居外镇,据上流,拥强兵。’则是亮镇武昌时,通鉴因之系之咸康四年。盖以苏峻叛前,王、庾不闻有郄也。”当为庾亮坐镇上游荆州时事。(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70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1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7页。
    ④本条引《晋阳秋》曰:“何充与王蒙、刘恢好尚不同,由此见讥于当世。”(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6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13-61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54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9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7页。
    ②(梁)僧佑:《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No.2102,第80b页
    ①(梁)僧佑:《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No.2102,第80b页
    ②(梁)僧佑:《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No.2102,第80b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2-203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42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9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6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0页。
    ②同条刘孝标引《晋阳秋》日:“何充性好佛道,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久在扬州,徵役吏民,功赏万计,是以为遐迩所讥。充弟准,亦精勤,唯读佛经,营治寺庙而已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4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8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8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7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61页。
    ②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①《太平御览》卷152引《晋中兴书》。(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1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5页。
    ②王心杨:《东晋士族的双重政治性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0页。
    ④(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4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9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0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2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页。
    ④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①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20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74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4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93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3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29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5页。
    ③(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16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5页。
    ⑥(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9页。
    ⑦(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9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5—1926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93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3页。
    ⑤《世说新语》引《列仙传》日:务光,夏时人也。耳长七寸,好鼓琴,服菖蒲韭根。汤将伐桀,谋于光,光曰:“非吾事也。”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不知其它。”汤克天下,让于光,光曰:“吾闻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让我乎?”负石自沈于卢水。(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粱)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4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0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6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208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2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76页。
    ⑤“乞活”是当时对于饥饿流民的统称,桓温要灭袁氏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袁掌控了一定数量的流民队伍,流民战斗力非凡,桓温必将其之置于死地方才甘心。(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77页。
    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48页。
    ⑤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10页。
    ⑥(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147页。
    ①(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50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页。
    ③(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51页。
    ④(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51页。
    ⑤(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年版,第3251页。
    ⑥(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年版,第3251页。
    ①(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56页。
    ②(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57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8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85页。
    ②(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47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87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2页。
    ①田余庆先生认为:魏晋新出门户,有颍川庾氏和陈郡谢氏。庾氏庾嶷、庾遁起于魏晋;其父庾乘虽汉魏人,但汉桓帝时为县门下、伍伯,地位卑微,入魏为襄城令,亦难得入高门之列。庾嶷仕魏为太仆,庾遁诸子又贵达于西晋,庾氏始得为士族。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①李济沧:《“和靖”与“宽和”—东晋中期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魏晋隋唐史资料》,2008年10月,第68-88页。
    ①张承宗、魏向东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716页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东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东汉)许滇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北魏)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梁)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梁)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梁)僧佑:《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
    (唐)许嵩:《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徐壑:《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70页。
    (宋)洪迈著、冀勤评注:《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宋)李防等撰:《太平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王钦若、扬亿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明)解缙、姚广孝等编:《永乐大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清)赵翼著:《陔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汤球辑:《众家编年体晋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广州:国风出版社,1827年刊行。
    (清)汤球:《晋阳秋辑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汤球撰、刘晓东校点:《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两晋南北朝九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春秋)李耳撰、陈鼓应译注:《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春秋)孔子著、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战国)庄周著、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陈寅格魏晋南北朝演讲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版。
    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北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王伊同:《五朝门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连镇标:《郭璞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重印本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何德章:《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傧生著:《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上)(下)》,北京:中固文化大晕出版社,1982年版。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徐兴海著:《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魏晋南北朝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汤用彤、任继愈着:《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
    罗宗强:《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高敏:《魏晋南北朝史发微》,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黄山书社,1989年版。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论希企隐逸之风》,北京: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王瑶:《中古文人生活》,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版。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郑欣著:《魏晋南北朝史探索》,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良怀:《魏晋文人讲演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马良怀、徐华:《玄学与长江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郑州:河南出版社,1992年版。
    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心杨:《东晋士族的双重政治性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梁满仓:《汉唐间的政治与文化探索》,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承宗、魏向东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胡守为、杨延福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彭自强: 《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年版。
    严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则芬:《两晋南北朝历史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川胜义雄著、徐谷艽、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日)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本学术振兴会,1956年版。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3年版。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孟繁冶:《汉魏晋南朝时期颍川鄢陵庾氏家族源流考》,(《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孟繁冶:《论颍川鄢陵庾氏之崛起》(上)(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孟繁冶:《论颍川鄢陵庾氏之崛起》(下)(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孟繁冶:《论颍川庾氏之文事及其功能》,《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第5期。
    张国安:《庾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张国安:《晋明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斗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8期。
    李济沧:《六朝门阀贵族制度与地方政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济沧:《论庾亮》,《中华文史论丛》,第83辑。
    李济沧:《“和靖”与“宽和”—东晋中期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年刊),2008年版。
    李琼英:《论东晋外戚》,(《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李琼英:《东晋庾氏兄弟的“任法裁物”主张为何失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年第5期.
    周伟明:《东晋颍川庾氏家族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12期。
    赵燕:《颍川庾氏文学创作中的玄佛思想》,《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金风:《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陈金风:《试论东晋守国的中间地带战略》,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傅乐成:《荆州与六朝政局》,《汉唐史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
    孔毅:《东晋名士与玄佛合流》,《求索》,1995年第5期。
    王炎平:《关于王导与东晋政治的几个问题》,《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第3期。
    张承宗:《六朝时期江州的战略地位》,《苏州大学学报》,1993第1期.
    许忠洪:《论何充在东晋永和政局中的作用》,《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第2期.
    许潞潞:《试探东晋庾氏家族迅速衰落的原因》《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第7期。
    矢美都子:《新野庾氏与颍川庾氏关系考—以对庾信“哀江南赋”之“我之掌庾承周”的考察为中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书吉:《东晋门阀与儒学》,《晋阳学刊》,1990年第2期。
    戴丽琴:《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方宗族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
    张宪华:《东晋南朝时期庐江何氏研究》,《安徽史学》,1993年第4期。
    胡秋银:《东晋士人隐逸观》,《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曹文柱:《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曹文柱:《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刘汉东:《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探索与争鸣》,1990年第2期。
    许忠洪:《论何充在东晋永和政局中的作用》,《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第2期。
    夏毅辉:《论桓温》,《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
    武正强:《神圣与世俗之间:“沙门不敬王者“的再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王连儒:《东晋陈郡谢氏婚姻考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李凭:《魏晋之际名士风度的两面性》,《文献》,1993年第3期。
    卜宪群:《琅邪王氏与六朝文化》,《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
    陈金凤:《谢安桓冲与东晋皇权政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5期。
    王汝涛:《王羲之亲属有关问题的考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施国新:《武昌蛇山南楼考证与旅游开发》,《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施国新:《武昌蛇山古南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