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陕西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高原期”。根据对陕西省现有的18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其症状表现为:发展态势正在衰减,生存空间日趋局促,前途命运未卜难测。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走出“高原期”就成为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
     本研究综合运用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田野研究法和德尔菲法有机结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概念、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以此为框架,对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具体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建构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分析架构。通过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概念的厘定,指出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由大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内部管理、办学效益五个核心要素构成。依照这五个核心构成要素,建构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五维要素结构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
     第二,梳理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历程、成就及特征。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经历了自学考试助学机构阶段、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阶段、实施学历教育专科阶段、实施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和实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一大靓点,被称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陕西现象”。
     第三,扫描了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问题与症结。利用分析框架,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通过田野研究等方法,对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征是:大学理念方面存在着办学理念模糊、办学定位失当、校园文化淡漠的问题;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实践脱节、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着行政管理科学性不强、教学管理专业化不高、学生管理重管轻教的问题;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着办学经费日趋拮据、经费用途偏失、忽视社会和个人效益的问题。
     第四,剖析了制约和影响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生源数量萎缩与质量下降、转型期市场经济不健全、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从中观层面来看,由于政策制定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不力、政府管理中存在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制度性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逐利性动机和理念、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自身原因。
     第五,提出了新时期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具体策略。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建立整体的改革图景,需要政府、社会和民办高校共同协作。具体来讲:一是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实行分类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二是端正办学思想,淡化逐利色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质量立校意识;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考核及激励、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四是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参与、协作发展”的治理模式;五是加强财政资助,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引导其提高质量、培育办学特色。
As The national platform for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goes:"Private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As one important source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haanxi Provinc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ut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reached the plateau phase. According to field research of the existing18private colleg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ymptoms are:development trends decaying and living space increasingly being cramped, future destiny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make them get out of plateau as soon as possible becomes the current hot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study both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ield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integrating system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comb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ory analysis method, and fieldwork method and Delphi method together, by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private colleges running level and elements systematically, provides specific strategies about improving the running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on the basis which is systematical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running level of Shaanxi private colle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The main poi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running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Through giving the concept of the running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is determined by five core elements:the values of the colleges, training of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run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five core elements, it constructs a fiv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for the running level of priate colleges and also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follow-up studies.
     Secondly, it gives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colleg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se private colleges have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periods:the assistant organization of self-study examination, higher education diploma examination,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priate colleges of Shaanxi Province achieves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from small to big,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which becomes a great part of Shaanxi higher education and is called "Shaanxi Phenomenon" of national priate higher education.
     Thirdly, it scan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running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in Shaanxi. By using analysis framework,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private colleges and the methods such as fieldwork,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level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se private colleges. In terms of the values of the colleges, the running concept or values are vague, running positioning is misconduct, and campus culture is indifferent. As to training of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practice can not match each other,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s has not been reasonably set, and talents' quality is low. 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eachers'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teaching team is not stable, and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About internal management, the administration is not scientific enough, teaching management is not not professional, students management has the problems of too much management and too little teaching. As to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running, increasing shortage of running funds, deflection of running fund, and igno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benefits.
     Fourthly, this thesis makes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and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running level. From macro level of view, due to students' number atrophy and decreasing quality, unsound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rket economy, and bondage of traditional social concep; from middle level of view, due to defection of policy-making,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government management; from micro-level of view, interests-orientated motivation of private colleges, im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low personnel quality of management.
     Fifthly, it provides specific strategies in improving the running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he promotion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running level needs to build the overall picture of reform and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community and private colleges. Specifically, first is to perfect system design, straightened out the legal status of private colleges, implement classifie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make sound market mechanism; second is to make education values improved, weaken profit-orientated thought, innovate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ird is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strengthen college-owned teachers'team construction, perfect teachers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and improve teachers'life conditions; fourth is to perfect governance structure, establish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nd establish governance mode of more participation, collaborate development; fifth i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aid,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public financial framework, and this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features of these private colleges.
引文
①引自《纲要》第三部分第十四章(四十三).
    ②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引自《纲要》第三部分第十四章(四十三).
    ①UNESCO.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R].Draft Final Communique,8 July,2009:1, XIV.
    ②Philip GAltbach,etc.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R].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79-80.
    ③詹姆斯.教育责任在公私立之间的划分[A].教育经济学百科全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0:579-585.
    ④转引自瞿延东.关于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Z].2001年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的讲话.
    ⑤D.C.Levy.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1992:3.
    ①Levy, Daniel C. Unanticipated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o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s Emerging Roles[R].PROPHE Working Paper No.1,2002:32.
    ②Levy, Daniel C. An Introductory Global Overview:The Private Fit to Salient Higher Education Tendencies[R]. PROPHE Working Paper No.7,2006:42.
    ③Levy, Daniel C.The Decline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R].PROPHE Working Paper No.16,2011.
    ④[日]西井泰彦著.鲍威译.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财政补助制度与私立高校财务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1.
    ①John Fielden. The growth of private and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in the UK[R].Univerities UK, 2009:17.
    ②Eaton, J. S. (2003). Accredit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B/OL]. http://www.chea.org/international/OECDe_JEPaper 0803.pdf,2009-09-21.
    ③张有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83-86.
    ④参见:陈武元.中国民办高校如何走出办学水平不高的困境——经费来源结构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7):43-44;[日]西井泰彦著.鲍威译.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财政补助制度与私立高校财务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1-3.
    ⑤陈式元,薄云.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100-106.
    ①江维方摘自《文汇报》.上海高教界著名人土建议建立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J].黑龙江财专学报,1985,(2):23.
    ②干方,陈立君.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刍议[J].上海高教研究,1986,(1):37.
    ①曹善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若十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86,(12):45.
    ②十城.实践的启示——高校办学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J].上海高教研究,1987,(4):43.
    ③十城.高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试点后的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89,(4):79-82.
    ④陈士衡.高校办学水平评估试点的实践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89,(1):50-54.
    ⑤符宗胤.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 引导普通高校自主办学[J].中国高教研究,1994,(12):23-27.
    ⑥慧明.积极扶持加强管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评估工作综述[J].成人教育,1998,(10):39-41.
    ⑦陈磊,唐建平.民办高校办学水平评价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3,(4):14-16.
    ①史秋衡,王平,宁顺兰.论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3,(6):33-34.
    ②史秋衡,刘文华.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99.
    ③别敦荣,孟凡.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导向及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57-59.
    ④张国华.以评促建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1-33.
    ⑤参看2010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针对“新建本科院校”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计估调研方案》,包括: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和观测点40个。
    ①http://www.cuaa.net/cur/2010/pm08.shtml.
    ②别敦荣,孟凡.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导向及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57-59.
    ③陈磊,唐建平.民办高校办学水平评价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3,(4):14-16.
    ④参看2010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针对“新建本科院校”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试行)》,包括: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和观测点40个。
    ⑤参见:张国华.以Y促建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1-33;北京市教委于2001年对北京地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综合评估,共4个方面,17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点的评估。
    ⑥http://www.cuaa.net/cur/2010/pm08.shtml.2008年—2010年中国校友会网对中国民办高校进行排名。中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由“人才培养”、“办学设施”和“综合声誉”三个指标构成。
    ①别敦荣,孟凡.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导向及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57-59.
    ②参看2010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针对“新建本科院校”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包括: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和观测点40个。
    ③http://www.cuaa.net/cur/2010/pm08.shtml2008年——2010年中国校友会网对中国民办高校进行排名。中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由“人才培养”、“办学设施”和“综合声誉”三个指标构成。
    ④陈磊,唐建平.民办高校办学水平评价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3,(4):14-16.
    ⑤张国华.以评促建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参看北京市教委于2001年对北京地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综合评估,共4个方面,17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点的评估。
    ①许益锋.浅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3-106.
    ②温锐,刘世强,熊建平.略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11):65-68.
    ①胡建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的若干分析[J].教育研究,2007,(1):9-13.
    ②吕卓超.陕西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特征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4,(1):63-67.
    ③潘懋元.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8.
    ④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6-31.
    ⑤邬大光.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1999,(4):23.
    ⑥邬大光,李枭鹰.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盘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7,(2):1-10.
    ⑦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高校健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53-57.
    ⑧张剑波.正确处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六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67.
    ⑨参见: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9-13;曾昭伦.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1952,(9):23.
    ⑩顾建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2,(5):94-96.
    ①参见: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沈美媛,张琦英.探析民办高校产权及其对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6):44-46;潘懋元,胡赤弟.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7-31.
    ②李菲菲.民办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3,19.
    ③参见: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45-50;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的效益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3,(3):11-16.
    ④参见:刘耀胜.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31;胡晓清,韩登亮.民办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效益的思考[J].经济师,2003,(8):13-16;曾智飞,黄卫军,喻国英.民办高校追求经济利益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平衡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8):48-50.
    ⑤赵彦志.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平均收益率与民办高等教育合理回报[J].教育研究,2010,(5):56-62.
    ⑥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J].教育研究,2003,(12):3-8.
    ⑦林莉.高校贷款中的公平和谐发展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61-65.
    ⑧陈武元.中国民办高校如何走出办学水平不高的困境——经费来源结构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7):45.
    ⑨吴开俊.公立高校“转制”: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38-42.
    ⑩参见于秀丽.陕西私立高等教育领先地位之原因探析[D].北京大学,2008:67;梁克荫.“陕西现象”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7):38-40;周洪宇.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8):77-78.
    ①参见梁克荫.追求卓越——发展中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J].求是,2003,(1):49-51;薛耀喧.对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16-119;国家教育部老干部调研组.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考察报告[J].教育研究,2003,(7):92-96.
    ②参见郝瑜,王冠.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缘起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4,(2):74-79;王庆如.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展望[J].民办教育研究,2009,(1):6-11.
    ③邬大光.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特色与制度创新[J].民办教育研究,2002,(1):14-17.
    ④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多维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44-52
    ⑤鲍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150-159.
    ①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1-7-6.
    ②2010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5/370/103131.htm.
    ③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80.
    ④符宗胤.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引导普通高校自主办学[J].中国高教研究,1994,(12):23-27.
    ①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料学[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85-87.
    ①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84.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22.htm
    ①M.H.Agar, The Professional Stranger:An Informal Introduction to Ethnograph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p.23.
    ②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556-257.
    ③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6.
    ①许嘉璐.在改革中促进民办教育发展[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②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
    ①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
    ②王道俊,扈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09.
    ③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6.
    ④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
    ⑤[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
    ⑥Pusey, N. M. The Age of the Schoolar[M].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45.
    ⑦潘懋元.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88,(3):35-40.
    ⑧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7,(1):3-8.
    ①柯佑祥.非盈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J].高等教育研究,2001,(1):87-93.
    ②文东茅.论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43-48.
    ③曹文,项贤春,程宝栋.民办教育属性j与政府资助[J].中国财政,2007,(6):37-39.
    ①郁美.论教育生态平衡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37.
    ②王忠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8.
    ③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43.
    ④彭树燕.我国发展营利性大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67.
    ⑤谵飞龙.民办高校发展的原动力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25-26.
    ①[美]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②Belfield, C. R.; Levin, H. M.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education outcomes:a re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2,(27):23.
    ①查有梁.系统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7.
    ②[挪威]波尔·达林著,刘承辉译.教育改革的限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1.
    ③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2:218.
    ①[美]卡斯特著,李柱流译.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62.
    ②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新论[J].高等教育研究,996,(3):13-23.
    ③康德山.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J].教育研究,2000,(6):29-34.
    ④周笑冰.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4):77.
    ⑤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①R. E. 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67.
    ②[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5-7.
    ③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38;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7;刘颂.民办高校治理机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18-19.
    ①转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6.
    ②[奥]L.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9.
    ③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①[美]纽曼著.王承绪译.大学的理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3.
    ②张维迎.大学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③傅林,胡显章.追寻大学理想——清华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4.
    ④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系统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
    ①杨向荣,王菁华.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培育大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N].人民日报,2009-8-18(5).
    ①王庆如.个性化教育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适切性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13.
    ①方铭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民办高校特色[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4):12.
    ②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
    ③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5.
    ④Martin Trow.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ner Education[R].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26-27th,1973.
    ①[英]迈克尔·夏托克著,范怡红主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①上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6.
    ②工金海,赵旭.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讨[J].高校管理,2009,(9):248.
    ③[美]里贾娜·E·赫茨琳婕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7.
    ④湛中乐.没有大学章程,就没有大学自主权[N].新京报,2011-04-09(7).
    ①柳园.大学章程:权利的边界[J].教育与职业,2011,(10):32.
    ②章晓阳.构建我郭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思考[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5:1.
    ③林清江.领导者的人文素养[M],见林清江.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69.
    ④李菲菲.民办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23.
    ①转引自: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系统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9.
    ②转引自: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系统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56;[日]市川昭午著,李守福译.教育的效果[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3.
    ①[美]珍妮·H·巴兰坦著,刘慧珍译.美国教育社会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9.
    ②[加]约翰·范德格拉夫(John H.Van de Graaff)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10-111.
    ①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J].北京大育评论,2006,(4):138.
    ①2010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5/370/103131.htm
    ②数据来源:2011年5月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的统计。
    ①邬大光,卢彩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45-56.
    ②王文源.中国民办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13.
    ③李维民.民办教育回顾与展望[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42-43.
    ④2011年7月,笔者对西安思源学院翟轰校长的访谈记录。
    ⑤1949年前陕西的私立高等教育,与全国的私立高等教育一样,并不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基础。特别是自从新中国成立后,私学传统社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高等教育公有化改造过程中发生了中断,时间长达22年之久。
    ⑥中华社会大学即为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前身,1982年3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所民办大学。第一任董事长清华大学原校长刘达,第二任董事长国家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第三任董事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第一任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聂真,第二任校长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项了明,第三任校长于陆琳。彭真同志题写了校名,陈云、薄一波、余秋里等同志题过词,并多次受到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和市教委的表彰。2001年综合评估为首批合格民办高等学校,同年在良乡选址建设自有校舍,2002年8月迁入新校园。2002年12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为高等职业学院,并改为现校名。
    ①“女子大学”在筹备期间,沈慧俐巧遇时任西安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姜维之先生,姜维之对此亦颇有兴趣,当即将十三中前楼提供给“女子大学”作为办学场地使用,同时姜校长也作为核心成员共同主持筹备工作。在确定校名时,因姜校长50年代初曾在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提议校名用“西安女子培华大学”,培华一词又与与当时“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口号相呼应,经倡议办学的“十五元老”会议讨论,这一校名得以确认。
    ①参见陕西省教委陕教成[1992]60号文件。
    ①参见陕西省政府陕政函[1994]66号文件。
    ②即今西安外事学院。
    ③即今西京学院。
    ④即今西安欧亚学院。
    ①2004年国家教育部发文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各试点民办学校于2005年起停止招生,国家和各省统考课程于2007年后停止,并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结束阶段工作方针。
    ②参见陕教成[1996]55号文件。
    ①参见陕西省教委[1997]17号文件。该校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函[2004]48号文批准,国家教育部教发函[2004]76号文备案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
    ②参见陕教成发[1998]66号文件。
    ③参见西安市市教成[1998]49号文件。
    ④李维民.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十大机遇[J].民办教育研究.2009,(4):6.
    ⑤数据来源: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创新与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李维民.民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①即为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和西京职业学院。
    ②6月21日,陕西省政府同意设立西安思源职业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四所,7月4日,陕西省政府同意设立西安三资职业学院为民办高职院校。
    ③李维民.陕西民办高等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民办教育研究,2009,(6):3.
    ①见国教发函[2003]127号文件.
    ②2003年4月9日,省政府同意设立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等2所民办高职院校。2004年批准成立了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西安东方亚太职业学院。2005年又批准成立了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陕西烹饪旅游职业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成立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翌年正式设立。
    ③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314-318.
    ①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资格破冰意义非凡[EB/OL].http://edu.163.com/11/1019/10/7GNKVHFN00294JBB.html
    ②邓兴军.民办教育名分取得重要突破[N].北京中青报,2011-10-18,(D1).
    ①数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2011年5月统计。
    ①数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2011年5月统计。
    ①数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2011年5月统计。
    ①“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②工庆如.梁克荫.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展望fJl.民办教育研究,2009,(1):6.
    ③李维民.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特点[J].民办教育研究,2008,(4):18.
    ④李维民.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特点[J].民办教育研究,2008,(4):18.
    ①“八元”即:资金、条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竞争、创新。各元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四级”即以上每两个元素构成一级。民办高校的发展呈逐级提升趋势,即当构建了第一级,才有可能上升到第二级,依次类推。见:李维民.陕西民办高校发展成因分析[EB/oL].http://liweimin.blog.sohu.com/18051293.html
    ②王庆如.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展望[J].民办教育研究,2009,(1):56.
    ①李维民.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特点[J].民办教育研究,2008,(4):18.
    ①李维民.民办教育回顾与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62.
    ②2010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5/370/103131.htm.
    ①党朝晖,郭妍.社会力量办学的集群效应——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查[N].陕西日报,2011-08-26(7).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赵乐际.要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EB/OL].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0-12/20/content_3913567.htm
    ①杜朋举.赵正永调研时强调让陕西民办教育这张名片更亮丽[N].陕西日报,2011-06-30(1).
    ②柯昌万.陕西“十二五”投15亿发展民办高教[N].中国教育报,2012-2-17(1).
    ①沈剑光.民办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策略应对[J].教育研究,2009,(8):83-87.
    ②温锐,刘世强,熊建平.略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11):65-68.
    ③黄清云.重视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N].文汇报,2008-7-10(5).
    ④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50.
    ①潘懋元,董立平.科学定位争创本类型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9-2-16,(3).
    ②许益锋.浅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4-105.
    ③摘自各高校2011年招生简章及学院网站。
    ①2010年8月,笔者在X学院的田野访谈笔记。
    ②2010年10月,笔者在W学院的田野访谈笔记。
    ①2010年10月,笔者在F学院的田野访谈笔记。
    ②周彬.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解读[EB/OL]. http://teacher.cersp.com/classroom/teacher/200802/4273.html.
    ③2009年9月,笔者对陕西民办教育处人员的访谈记录。
    ①资料来源: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网页。
    ①2010年8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记录。
    ②甘辉等.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③许聪海.浅议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定位[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3):34.
    ①匡丽娜,杨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N].重庆日报,2011-12-7(7).
    ②王冠.凝炼“鱼化龙”精神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西安外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J].民办教育究.2007(2)
    ③任秀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25.
    ④胡波.谨防校园文化建设陷入虚无主义[N].中国教育报,2012-1-4(3).
    ①摘自各民办高校网页。
    ①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征分析——兼谈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成功案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6):58-59.
    ②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1.
    ①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1.
    ②李维民.民办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9):10.
    ①李维民.民办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9):11.
    ②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究,2005,(3):23.
    ③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究,2005,(3):23.
    ①李维民.民办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9):10.
    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表现在:一是直接面向社会、行业,具备从事该行业所必需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二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三是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①2010年5月,笔者在F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②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③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①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②数据来源:2009年陕西某万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就业统计白皮书》。
    ③数据来源:2009年陕西某万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就业统计白皮书》。
    ①数据来源: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9:318-323。
    ①根据2008-2010年《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测算。
    ②根据2008-2010年《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测算。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2009年10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①2009年11月,笔者在F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②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2010年年检情况的通报(陕教民[2011]12号).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89.htm.
    ①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EB/OL].http://www.southcn.com/law/fzzt/fgsjk/200507090227.htm.
    ①2009年5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②2009年6月,笔者在F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③参见: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1-438.
    ①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19.
    ②2010年5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①郭建如.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方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基于陕西万人民办高校的案例分析[R].七方民办教育研究所招标课题“民办高校发展方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②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特征——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4):68-74.
    ①2009年10月,笔者在F学院的田野访谈笔记。
    ②2009年8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③2009年8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①西安欧亚学院回忆录问及编写委员会.欧亚十年——西安欧亚学院建校10周年回忆录文集[A].西安:欧亚学院,2006:153.
    ①2009年8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访谈笔记。
    ①蒋国渝.“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J].西京文丛,2001,(6):13.
    ②2010年9月,笔者在F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①2010年8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②2010年10月,笔者在A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③2010年10月,笔者在A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④2010年7月,笔者在O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①林均敬,王登峰、王武召.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3.
    ②孔颖.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浙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5):17-21.
    ③2010年9月,笔者在F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①2009年9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②2009年9月,笔者在F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①2009年10月,笔者在P学院田野调差笔记。
    ①2009年9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②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4.
    ③注:民办高校的资金里包括一部分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陕西民办高校都存在的一种融资行为。有学者认为,银行借贷也应该是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在资金需要的时候从银行借贷,在收取学费以后还贷,是学费在资金形式上的转化,其实质仍然是学费收入。而且目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银行贷款备受挤压,所占办学资金份额越来越少,甚至有些民办高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④陈武元.中国民办高校如何走出办学水平不高的困境——经费来源结构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7):46.
    ①2010年10月,笔者在X学院的田野调研笔记。
    ②2009年9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调查笔记。
    ①柯佑祥.正确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J].科技导报,2003,(2):32-35.
    ②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的效益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3,(1):11-16.
    ③阎凤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17,第008版.
    ④柯佑祥.民办高校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7:68.
    ⑤黄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9,(2):1-6.
    ⑥2009年8月,笔者在W学院田野调研笔记。
    ①2011年5月,笔者在Y学院田野调研笔记。
    ②2011年7月,笔者对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管理人员的访谈。
    @010年9月,笔者在W学院的田野访谈笔记。
    ②2010年7月,笔者在O学院的田野访谈笔记。
    ③2011年7月,笔者对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人员的访谈记录。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黄湘倬,王德清.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价值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81.
    ①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包括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和中专教育等在校生人数。
    ②根据2008-2010年《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测算。
    ③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④李勇钢.深度调查:陕西7.6万上线考生缘何放弃上大学?[N].华商报,2011-9-16(A25).
    ⑤臧旭平.民办高校与生存危机[N].青岛早报,2011-7-25(8-9).
    ⑥时晓玲.民办高校面对生源减少如何度过”招生寒冬[N].中国教育报,2010-1-1(2).
    ①数据来源网络,为了使“全国平均录取率”显示明显笔者将比例数×100.
    ②数据来源:2005—2010年全国省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①董洪亮,肖思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N].人民日报,2011-3-29(4).
    ②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0.htm.
    ④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2).
    ⑤2010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 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5/370/103131.htm.
    ⑥“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是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据《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自主运行和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我省目前有18所独立设置民办高校,其中8所本科,10所专科。
    ①李维民.新浪博客[EB OL].http://blog.sina.com.
    ①[挪威]波尔·达林.教育改革和限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10.
    ②王庆如.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展望[J].民办教育研究,2009,(1):5-6.
    ③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④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8-229.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曲绍卫.大学竞争力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64.
    ③2011年7月,笔者对李维民进行的访谈记录。
    ①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②《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四条[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吴淑娇.从就业状况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J]民办教育研究,2005,(5):24.
    ②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7,(1):3-8.
    ①王庆如.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展望[J].民办教育研究,2009,(1):5-6.
    ②张维迎.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与中国的选择[M].国际经济评论,1998,(1):16-21.
    ③笔者2011年7月对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人员的访谈记录;2011年7月对陕西某万人民办高校负责人的访谈记录。
    ④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五、三十六、五十九条[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 17946.htm.
    ③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郭登科,王俊英.清除国家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确立社会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写在《中华人们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之际[J].河北法学,2003,(4):2-4.
    ①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4.
    ②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83.
    ③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笔者2011年7月,对陕西S学院负责人的访谈记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3条[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③笔者2011年7月对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人员的访谈记录。
    ①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EB/OL].http://www.southcn.com/law/fzzt/fgsjk/200507090227.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3条[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②王庆如.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展望[J].民办教育研究,2009,(1):5-6.
    ③李维民.陕西民办高校面临的新挑战[J].民办教育研究,2007,(5):28-32
    ①2010年7月,笔者对陕西某民办普通高校负责人的访谈记录。
    ②赵正永省长在部分民办院校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03/8507.htm. 2011-6-29.
    ③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②2009年9月,笔者在W学院的田野访谈记录。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客户忠诚营销理论(Customer Loyal, CL)是在流行十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形象设计理论(Corporate Identity,CI)和80年代的客户满意理论(Customer Satisfaction, C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内容可表述为:企业应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为目标,有效地消除和预防客户的抱怨和投诉、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促使客户的忠诚,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质量价值链”。
    ③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①Cameron, K. S., & Whetten, D. A..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2001:71-72,81-82、107-108.
    ②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特征——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4):68-74.
    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 485cb3600100a5ch.html.
    ②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王有存.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22.
    ①王有存.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22.
    ①邓兴军.民办教育名分取得重要突破[N].北京中青报,2011-10-18,(D1).
    ②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被称为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决策模型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条[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③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67,1999:666-668.
    ①亨利·汉斯曼著,黄丽译,阎凤桥校.高等教育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2-40.
    ②Svava Bjarnason,etc.A New Dynamic:Private Higher Education[R].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73-75.
    ③[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系统特征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了季刊),2008,(3):5.
    ④阎凤桥.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扩张及其相关政策——对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文本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0,(11):99.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3989383.htm
    ②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③潘懋元.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J].高教探索,2003,(3):1-3.
    ④李维民.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初探[J].西安思源学院学报,2011,(4):9-17.
    ⑤蒋国华.中国民办教育:立法之后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2):1.
    ①王勇.浅析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以营利性高校为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6(8):42.
    ②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j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7.
    ②工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2-38.
    ②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
    ①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6.
    ②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7.
    ③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2.
    ①陈新民.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34-135.
    ①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7.
    ②王留栓.21世纪我国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55-57.
    ③蔡克勇.拾遗补缺:民办高校特色发展之选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4):2.
    ①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34.
    ②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③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陕西省教育年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366-368.
    ④[英]迈克尔·夏托克著,范怡红主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①温巧.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9.
    ①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0.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13-15.
    ③[美]爱德华·希尔斯,李家永译.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6.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②王连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的责任、制度、资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04.
    ③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冉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①王翠娥.美国《高等教育法》演变过程中联邦政府的责任变化[J].民办教育研究,2009,(11):57.
    ②[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3.
    ③引自《纲要》第三部分第十一章(三十二).
    ④[美]Fred C. Luneburg, Allan C. Ornstein著,孙志军,金平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6.
    ①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4.
    ②UNESCO.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R].Draft Final Communique,8 July,2009:1-2.
    ①“溢出效益”英文为Spillover Effect。指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J其它方面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足指教育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其培养出的人员在全国范国内流动,这样使国家和外区受益。
    ②Sjur Beryan.ctc.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Higher Education[R].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26、Ⅲ-Ⅳ.
    ③彭安臣.公益性视野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加大政府资助力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4,(6):28-31.
    ①郑文谦,郭小平.民办高校的经费筹集及运作模式[J].教育评论.2001,(6):39-42.
    ②史宁中.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N].云南日报,2011-11-6(4).
    ③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④新华社特稿.汕头都市报[N].2006-3-14(国际新闻)
    ①潘懋元,罗丹.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3):1-8.
    ②[美]卡尔·J·达尔曼,让-艾立克·奥波特著,熊义志等译.中国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3.
    ③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7.
    ④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可以说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树立了教育规划的典范,在其框架指导下,加州中学后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特征体现在:政府重视规划、主动承担对教育的社会责任;重视立法的作用、立法机关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商议性民主和中介协调机制的作用;注重问题解决取向。
    ①王庆如,司晓宏.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析——以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8-55.
    [1]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司晓宏.面向现实的教育关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美]布鲁贝克著,郑继伟等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英]约翰·亨利·纽曼,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王承绪等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美]克拉克·科尔著,周京,刘新芝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2][美]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著.毛亚庆,刘冷馨译.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宾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美]弗雷德里克·E·博得斯顿著,王春春等译.管理今日大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6.
    [16][美]瑞吉娜·E·赫茨琳婕等著,陈江等译.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英]迈克尔·夏托克著,范怡红主益.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珍妮·H·巴兰坦著,刘慧珍译.美国教育社会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9][加]约翰·范德格拉夫(John H.Van de Graaff)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0][英]迈克尔·夏托克著,范怡红主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美]Fred C. Luneburg, Allan C. Ornstein著,孙,孙志军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2][美]卡尔·J·达尔曼,让-艾立克·奥波特著,熊义志等译.中国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顿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4][美]大卫·科伯著,晓征译.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蒋凯主译.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6][加]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范怡红主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8]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料学[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0]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3]舸听.漫步美国大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4]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5]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6]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7]文东茅.走向公共教育——教育民营化的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9]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0]黄启兵,毛亚庆著.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基于知识的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1]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2]杨东平主编.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4]金忠明,李若驰,王冠.中国民办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谢安邦,曲艺.外国私立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6]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7]袁振国.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8]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9]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0]史秋衡,刘文华.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1]陆根书,于德弘,刘朔.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风格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2]张旺.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3]陶西平,王佐书主编.中国民办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
    [54]陶西平,王佐书主编.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5]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6]徐同文.现代大学经营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7]张宏博.中国私立大学有效经营的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梁克荫.西部大开发与建设陕西高教强省研究[M]j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59]梁克荫主编.中国著名民办高校走向成功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0]陈新民.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1]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2]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3]张博树,王桂兰著.重建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4]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5]黄藤,阎光刁‘.民办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6]王保华等.高等教育学校设置——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7]Burton R.Clark..The Distinctive College.New Brunswick[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0.
    [68]Christopher J.Luca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St.Martin's Griffin,1994.
    [69]Craig Prichard&Paul Trowler edited.Realiz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M].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
    [1]鲍威.在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中寻求自身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2]鲍威.民办高等教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市场的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
    [3]鲍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4]别敦荣.略论民办机制之于民办院校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5]蔡克勇.自学考试:一种应该积极发展的教育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6,(1)
    [6]曹勇安.在民办教育中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7]曹勇安.自学考试制度对发展民办高教的促进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8]车如山.论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品格——兼论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9]陈笃彬,吴端阳.台湾私立大专院校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10]陈洁,黄清云.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归因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11]陈金春.江苏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12]陈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7,(5).
    [13]陈寿灿,傅允生.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与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14]陈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15]陈万年.多渠道多模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9,(10).
    [16]陈万年.以划转为契机深化高教体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17]陈文联.公益性的持守:民办高校不容放弃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18]陈武元,薄云.试析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的政府资助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19]陈武元,薄云.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0]陈心昭.高校扩招:注意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01,(Z1).
    [21]陈新民.民办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矛盾和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2]程耿东.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23]邸焕双,王玉英,姜英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
    [24]魏向赤.第二次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会议纪要[J].教育研究,999,(7)
    [25]丁小浩.居民家庭高等教育开支及其挤占效应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6]董圣足,李蔚.论民办高校章程的制定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7]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发展民办高教要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28]樊安群.民办高等教育与所有制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3,(1).
    [29]范先佐.教育的低效率与教育产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30]方慈.品牌战略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31]方展画.再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兼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途径[J].教育研究,2003,(12).
    [32]房剑森,薛天祥.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33]冯建民.豫鄂湘三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4]冯向东.独立学院新一轮发展的制度支撑[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5]冯向东.依托名校办民校——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办学实践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36]高全成,傅岳瑛.陕西高等教育的特征及发展对策[J].理论导刊,2002,(2).
    [37]高欣,赵伟.俄罗斯早期的私立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38]顾建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2,(5).
    [39]顾美玲.四川民办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1)
    [40]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8).
    [41]郭建.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多维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42]郭建如.陕西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以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43]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3,(Z3).
    [44]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特征——以陕西民办高 等教育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45]国家教育部老干部调研组.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考察报告[J].教育研究,2003,(11).
    [46]韩丽霞,徐生华.探索民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47]韩民.完善法人管理体制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48]韩民.民办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与日本的专门学校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1995,(6).
    [49]韩廷斌.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内涵建设——全国优质民办高校建设专题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50]韩延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51]韩忠春.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52]郝文武.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53]郝瑜,王冠.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缘起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54]郝瑜,王冠.陕西民办高校群落的成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5]郝瑜.陕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56]郝瑜.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7]浩歌.引导独立学院发展战略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58]浩歌.大学扩招:历史的功绩与非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59]浩歌.浩歌,为高教大国崛起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60]浩淼.求正·求稳·求好——民办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稳健发展纪实[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61]侯靖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9,(Z2).
    [62]胡赤弟.公立高校民营化与产权多元化、分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63]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
    [64]胡建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的若干分析[J].教育研究,2007,(1).
    [65]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66]黄鹂,于忠发.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
    [67]黄清云,董圣足.抓住五个环节 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决策制度[J].中国高等教 育,2009,(20).
    [68]黄藤.关于民办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69]黄藤.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70]黄藤.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2,(4).
    [71]黄藤.谈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
    [72]黄新茂,吴华.浙江省民办教育发展报告[J].中国民办教育研究,2002,(Z1).
    [73]黄兴胜.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教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74]黄志成.拉丁美洲高等教育大众化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75]贾永堂,周光礼.探索投资与办学良性互动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76]江山.论民办高校要公助[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77]蒋淑云.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与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78]靳诺.重视加强民办高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79]鞠光宇.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使命界定特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80]柯佑祥.化解矛盾建立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供求均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81]柯佑祥.试析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充足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82]柯佑祥,李洁.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繁荣与振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民办
    [83]柯佑祥.非盈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84]柯佑祥.力戒过度竞争 创建有利民办高教发展的制度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85]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的盈利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86]柯佑祥.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87]李守信.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启示录[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88]李帅军.日本私立高校经费来源途径举要[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89]李望国.资本的逐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民办高校的“非营利性”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90]李维民.改革开放催生民办高教兴起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91]李维民.共和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变迁与勃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92]李维民.积极扶持 不断创新 把民办高教做大做强做优[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93]李维民.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J].中国成人教育,1994,(2).
    [94]李枭鹰,邬大光.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盘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95]李永生.个人该分担多少高等教育成本?[J].中国高等教育,2000,(8).
    [96]李远贵.论高等教育公平——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97]李钊.防范办学风险:政府和民办高校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98]李钊.论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99]李钊.论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实现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100]李钊.论民办高校失信治理中的制度安排[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101]李钟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102]梁克荫.“陕西现象”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103]梁克荫.追求卓越——发展中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J].求是,2003,(17).
    [104]梁小伊,刘红斌,傅小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认识误区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105]林金辉.潘懋元学术风格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2001,(10).
    [106]林莉.高校贷款中的公平与和谐发展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107]林小英.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行政纵向制约: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108]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109]林小英,陈学飞.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110]林小英.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规则和自由裁量权: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
    [111]林英海.加大改革和扶持力度 营造民办高校发展的良好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112]刘凤泰.从专项检查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113]刘凤泰.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114]刘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115]刘兰平.中美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116]刘莉莉,李小平,贾永堂,周进.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的挑战——第七届大学教育 思想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117]刘莉莉.多样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118]刘莉莉.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意义与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999,(3).
    [119]刘林.抓好关键环节 依法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120]刘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4,(9).
    [121]柳亮,胥青山.日本私立高校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
    [122]卢晓中,刘志文.论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意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23]路高信,李维民,王若荣.关于加快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2,(12).
    [124]吕东伟.从量变到质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愿景——访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J].中国高等教育,2006,(Z2).
    [125]罗杰·L·盖格,刘红燕.私立高等教育与公共政策:私立高等教育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126]罗杰·盖格,盛晓明.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127]马陆亭.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的改革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128]毛勇,胡四能,张耀萍.新起点 新开拓 新征程——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亮点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129]苗庆红,周红卫.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Z2).
    [130]苗庆红.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演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131]农平.民办高校“陕西军团”还能走多远[J].中国改革,2004,(9).
    [132]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133]潘懋元,胡赤弟.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1).
    [134]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3).
    [135]潘懋元,罗丹.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136]潘懋元,魏贻通.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1996,(1).
    [137]潘懋元,邬大光,高新发.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138]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1,(3).
    [139]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140]潘懋元,徐辉,邬大光,胡卫,徐绪卿,郭建如.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第四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演讲摘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41]潘懋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142]潘懋元.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1999,(Z1).
    [143]潘懋元.谈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高等教育,2003,(Z1).
    [144]潘懋元.抓住有利时机 实现民办高教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145]潘懋元.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1999,(Z1).
    [146]潘懋元.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资本市场、质量评估与就业现状[J].民办教育研究,2004,(4).
    [147]潘懋元.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88,(3).
    [148]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大有作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
    [149]潘懋元.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基本情况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民办教育研究,2005,(2).
    [150]潘懋元.抓住有利时机实现民办高教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151]庞振超.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路径选择——“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4,(Z1).
    [152]秦国柱.论21世纪我国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153]秦国柱.私人捐资兴学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88,(2).
    [154]秦和.瞄准市场打造品牌[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155]秦惠民,陈立鹏,胡林龙.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中“独立学院”法律地位之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156]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总目录(总第95期至100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157]邱小健.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158]饶爱京.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优势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159]饶燕婷.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160]阮平南,赵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监管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
    [161]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调查组.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2,(5).
    [162]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163]石邦宏,戴霞.有效监管民办高校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164]石邦宏,韩洪文.创新民办高校人才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
    [165]石邦宏,王孙禺.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制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166]时伟.数量与质量关系辩证法——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167]史朝.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168]史秋衡,王平,宁顺兰.论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169]史秋衡.教育的产业性不容置疑——兼与王晓辉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2000,(6).
    [170]史秋衡.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发展的根基[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171]史秋衡.西部大开发与现代民办大学制度的建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172]司晓宏,宋红霞.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173]司晓宏,吴东方.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
    [174]宋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4).
    [175]宋秋荣.办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超越营利[J].民办教育研究,2005,(4).
    [176]宋旭峰.发挥督导专员作用 引导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177]眭依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十大热点[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178]孙霄兵.独立学院制度建设的新发展——《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评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179]孙霄兵.对民办教育的立法和改革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180]孙艳,吴华.“服务能力”与高职教育自身建设的导向——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181]覃川.新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
    [182]覃美琼.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
    [183]唐德海.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匡正[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184]唐卫民.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85]天野郁夫,陈武元译.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186]天野郁夫,陈武元译,黄梅英.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187]田建荣.民办高校的现实选择: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188]涂序华,张智钧.教育决策必须贯彻民主化科学化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1987,(1).
    [189]万燕生.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90]汪家鏐.谈谈民办教育立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191]汪明义.把握大学组织特征办好民办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192]王爱国.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193]王冠.七方民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5,(5).
    [194]王建华.创新高教体制:宁波模式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3,(Z2).
    [195]王利明.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196]王胜今,赵俊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197]王孙禺,袁本涛.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198]王一涛,徐绪卿.民办高校家族式管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199]王云儿.畅通民间资本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研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200]魏贻通.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89,(2).
    [201]魏贻通.民办高等教育立法之前期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02]温锐,刘世强,熊建平.略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11).
    [203]温松岩.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特征与未来走势——美国盈利性高等教育的崛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204]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205]邬大光,李枭鹰.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盘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06]邬大光,卢彩晨.艰难的复兴 广阔的前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回顾与前瞻[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207]邬大光.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08]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
    [209]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道路选择[J].教育研究,2003,(12).
    [210]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与政策走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211]吴华,陈文干.“教育民营”的理念与制度创新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12]吴华,蒋新峰,童锦波,周宵龙.民办教育的事实与立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观念基础的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213]吴华,徐正福,徐晓东.民办学校产权模式新视角——浙江”教育股份制”实践价值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4,(12).
    [214]吴华.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15]吴华.中国民办教育的五大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216]吴开俊.公立高校“转制”: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17]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218]吴卿艳.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路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
    [219]吴绍芬.期待民办高教走上快速高效优质发展轨道——第二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20]吴中平,郑能波,任淑华,杨宁,郑彩儿.独立学院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21]夏立宪.长沙市早期民办大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222]谢国东.国家文凭考试刍议[J].教育研究,1995,(3).
    [223]忻福良.论适度发展民办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92,(6).
    [224]熊明安.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的简要评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225]徐敦潢,咸立亭,刘大为.关于举办民办高等学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1993,(10).
    [226]徐军伟.独立学院“浙江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227]徐魁鸿.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若干影响及思考[J].教育研究,2009,(6).
    [228]徐绪卿.第二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29]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30]徐绪卿.民办高校亟待实施内涵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231]徐绪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232]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高校健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33]薛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度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J].中国高教研究,2002,(4).
    [234]薛耀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20).
    [235]鄢波,李文利.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供需机制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236]严燕,魏训鹏,费坚.独立学院的外部权力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237]阎凤桥.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扩张及其相关政策——对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文本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0,(11).
    [238]阎凤桥,吴沛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39]阎凤桥.民办教育规模在同级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4,(9).
    [240]阎凤桥.世界私立高等教育评述[J].高等教育研究,1994,(3).
    [241]阎凤桥.从经济视角看民办高校的财务规范和政策扶持[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42]阎凤桥.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扩张及其相关政策[J].教育研究,2010,(11).
    [243]阎坤.中心城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244]杨德广.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新型民办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245]杨德广.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兼论潘懋元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突出贡献[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246]杨德广.当代高等教育前沿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247]杨德广.关于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248]杨广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瞻性理论——潘懋元学术思想研究之二[J].高等教育研究,1996,(4).
    [249]杨名权.坚持“四个突出”增强民办高校活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1,(24).
    [250]杨浦钦,单平.新世纪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 育,2001,(11).
    [251]杨思帆,.近四年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52]杨炜长.防范教育质量风险: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的迫切需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253]杨学新.日本私立高校科类结构的变革与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254]姚晓梅,刘大为.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4,(Z1).
    [255]叶念乔.遵循高教规律规范民办院校办学行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
    [256]鱼小辉.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道[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4).
    [257]喻岳青.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若干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58]袁贵仁.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 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59]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J].教育研究,2003,(5).
    [260]张丹.陕西民办高校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9).
    [261]张德祥.高教研究 新时期高教改革和创新的强大动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
    [262]张笛梅.高等教育应把握机遇加快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1999,(18).
    [263]张国华.以评促建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264]张剑波.正确处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六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265]张力,王晓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1,(5).
    [266]张民选.热情扶持 规范管理 提升民办高教发展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67]张彤.从“拾遗补缺”到“重要组成部分”[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68]张炜.美国私立高等学校规模结构效益讨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269]张兴,杨德广.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270]张彦通.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6).
    [271]张艺,鲍威.民办高等院校教育满意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72]张应强.体制创新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273]张有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
    [274]张云林.科教报国美丽神奇——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办学特色纪实[J].中国高等教育,2003,(Z3).
    [275]章茂山,邬大光.中国民办高校学费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276]赵军.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现象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277]赵琦,阮平南.高等教育属性及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78]赵彦志.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平均收益率与民办高等教育合理回报[J].教育研究,2010,(5).
    [279]浙江省教育厅调研组.论加快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1,(1).
    [280]钟秉林,赵应生,洪煜,樊哲,.抓住历史机遇化解深层矛盾促进健康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81]周大仁.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打造一流民办大学——兼论独立学院转制为民办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82].周国平,谢作栩.我国民办高校倒闭问题之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283]周洪宇.努力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84]周绍森.论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285]周一文.民办高等教育应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1989,(3).
    [286]周远清.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287]朱洪.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速发展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88]朱建华.民办高校影响招生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289]朱九思.高等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为刘莉莉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序[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290]朱九思.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91]宗秋荣,程方平.高等教育使命、经费和管理国际会议述要[J].教育研究,2005,(6).
    [1]李维民.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10年11大走势[N].中国教师报,2011-01-26(012).
    [2]杨伟广,田华,康秋菊.抓住历史机遇谋求更大发展[N].中国教师报,2011-01-05(012).
    [3]吴开俊广州大学.民办高等教育需寻纵深发展机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02(009).
    [4]陈婉婉,尚实.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N].安徽日报,2010-10-26(A02).
    [5]辛秀.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教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10-07-22(007).
    [6]山东省政协课题组.适应社会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 创新发展模式[N].人民日报,2010-07-21(007).
    [7]陈妍.发展沐浴业政策的扶持很必要[N].国际商报,2010-07-19(009).
    [8]王川,季勇,陈金秀,宋波龙.民办高等教育:在历史新起点上创新发展[N].联合日报,2010-07-08(003).
    [9]徐军伟.打造“浙江模式”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07-05(007).
    [10]山东省政协课题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等教育之路[N].联合日报,2010-06-25(004).
    [11]糖糖.丁祖诒.聪睿智慧的光芒[N].中国妇女报,2010-06-09(B04).
    [12]胡炳俊,王军胜,尹强,邓丽茹.中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领跑中国民办高等教育[N].河南日报,2010-06-07(008).
    [13]甄利锋.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探析[N].消费日报,2010-05-26(C03).
    [14]田文.走国际化道路创特色办学品牌[N].消费日报,2010-05-04(B03).
    [15]胡炳俊,崔向前.科学发展,办出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N].河南日报,2010-04-23(011).
    [16]程雁雷.研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N].安徽日报,2010-04-09(B04).
    [17]杨华,周杰.加快贵州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N].贵州政协报,2010-03-12(A01).
    [18]臧志东,田建兵,徐建斌,卫冰,刘玉亮.要大力发展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N].山西政协报,2010-03-12(00B).
    [19]田福良.探寻中国特色民办教育之路[N].人民政协报,2010-03-11(C07).
    [20]胡正,李海峰.再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0-03-10(D07).
    [21]木佳,倪硕.乍暖还寒民办教育何去何从[N].中华工商时报,2010-03-09(005).
    [22]胡军.民办高校资质难见庐山真容[N].中国消费者报,2010-02-12(A04).
    [23]王超.让民办高校生根开花[N].吉林日报,2010-01-18(005).
    [24]时晓玲.民办高校如何度过“招生寒冬”[N].中国教育报,2010-01-01(002).
    [25]董圣足.民办高校破解招生困局须苦练内功[N].中国教育报,2009-12-27(004).
    [26]胡高户.重在管理人员素质提高[N].咸阳日报,2009-12-23(B01).
    [27]唐景莉,柯昌万.行业院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道路[N].中国教育报,2009-12-20(001).
    [28]闫鑫,周少诚.重庆重点建设四大民办教育发展带[N].人民政协报,2009-12-02(A03).
    [29]姜冰.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办学水平[N].中国贸易报,2009-11-26(Y03).
    [30]黄清云.民办教育怎样成为“重要增长点”[N].文汇报,2009-07-08(005).
    [31]何建昆.北京人文大学:创新中求发展[N].科技日报,2009-10-22(011).
    [32]石佾.民办大学招生遇冷的“冷”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10-21(C02).
    [33]胡大白.解放思想是促进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法宝[N].中国教育报,2009-10-13(011).
    [34]冯建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路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10(002).
    [35]马晖.民办教育迎来“拐点”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8-31(008).
    [36]王庆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须明确民办学校的法人性质[N].光明日报,2009-08-31(006).
    [37]刘廷艳,李厦.省教育厅为民办教育制定扶持政策[N].协商新报,2009-08-28(001).
    [38]李天中,曹永生.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民办教育之本[N].西部时报,2009-08-28(016).
    [39]解艳华.民办高等教育迈向新的拐点[N].人民政协报,2009-08-26(C01).
    [40]贺春兰.民办大学是高教领域重大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9-08-26(C02).
    [41]木佳.办学自主权要不要彻底归位[N].中华工商时报,2009-08-25(001).
    [42]傅春荣.高就业率成民办高校招生利器[N].中华工商时报,2009-08-06(005).
    [43]王建,卢云龙,吴昌勇.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可圈可点[N].安康日报,2009-07-09(B01).
    [44]户华为.莫让“假师资门”毁了民办高校[N].光明日报,2009-07-16(006).
    [1]饶爱京.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
    [2]王明明.山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浣坚.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李瑞芳.中美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
    [5]王明明.山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6]李瑞芳.中美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
    [7]黄君婕.安徽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8]杨开勇.民办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
    [9]张义俊.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组织系统[D].南京大学,2008.
    [10]刘静俭.江西民办高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南昌大学,2008.
    [11]杜连雄.广东省民办高校学费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8.
    [12]于玲霞.广西民办高校发展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
    [13]刘润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8.
    [14]王美梓.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定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5]于丽秀.陕西私立高等教育领先地位之原因探析[D].北京大学,2008.
    [16]王慧.现状与对策: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7.
    [17]Pan Suyan.How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pe with social change:the case of Tsinghua university,china[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3.
    [1]姚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2]邱小健.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思考[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阎凤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7.
    [4]姚兰.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状况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7.
    [5]张慧勇.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博弈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
    [6]陈磊,王敏.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A].王小梅,杨德广.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占盛丽.政府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1990年以来美国私立高等教育需求实证研究文献回顾[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
    [8]邱奕福.促进持续发展严格规范管理——谈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两个关 键问题[A].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9]乐园,阎凤桥.民办高校组织效益实证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10]潘懋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前瞻[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2007.
    [11]阎凤桥.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扩张以及相关政策——对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文本的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12]曾诗鸿,李双杰,莫志宏.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研究[A].蔡晨.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2004.
    [13]张炜.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策略[A].王小梅,杨德广.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4]阎凤桥.私立途径是否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需要?(英文)[A].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C].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2007.
    [15]张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困境[A].吴岩,王小梅.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6]顾凯平.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迷茫期中坚持民办教育的科学发展观[A].陈光亚.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Global-link Publisher,2006.
    [17]李田贵.浅析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特质及在发展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吴树青.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8]黄丽,阎凤桥.民办高校教师聘用关系及其激励作用之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5.
    [19]夏红雨.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
    [20]梁克荫,李钟善.困境与机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选择[A].吴岩,王小梅.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1]孙蕾,阎凤桥.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信任程度及类型的计量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5.
    [22]孙蕾,阎凤桥.民办高校教师信任度差异的计量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5.
    [23]刘勇.黑龙江省民办高等学校发展模式研究[A].赵敏.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4]王浒.关于民办教育立法的思考[A].王小梅.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5]Lawrence Arokiasamy,Maimunah Ismail. Exploring Mentoring as a Tool for Career Advancement of Academics i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A]萧鸣政Glob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sian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C].Glob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sian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7.
    [26]柯佑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供求及其均衡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5.
    [27]邬大光,卢彩晨.艰难的复兴,广阔的前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回顾与前瞻[A].王小梅,姜树卿,汪润珊.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8]康乃真.科学定位,内涵发展——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A].王小梅,杨德广.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C].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9]杨旻.我国公立高等学校转制的问题思考及政策法律建议[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8.
    [30]魏彩琴.我国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A].于忠正,冯国荣.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1]曹勇安,王蓓,于润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2]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A].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组委会.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2006.
    [33]季明明.时代机遇与中国民办教育的崛起[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2007.
    [1]D.C.Levy.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1992.
    [2]Herman G. van de Werfhorst & Ruud Luijkx. Educational Field of Study and Social Mobility:Disaggregating Social Origin and Education. Sociology, No.4. (1 August 2010).
    [3]Janice L. Nath. The Roles of Case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e Method Research & Application, No.3.(2005).
    [4]Heinz Dieter Meyer, Brian Rowa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Education: Advancing Research and Policy, SUNY Press,2006.
    [5]Philip Altbach, Daniel Levy.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A Global Revolution. Sense,2005.
    [6]Philip G.Altbach, etc.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 [R].A Report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
    [7]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R], Paris,5-8 July 2009.http://www.unesco.org/en/wche2009/.2010.6.26.
    [8]Svava Bjarnason, etc.A New Dynamic-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R].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
    [9]Castells, Manuel 1994.The University System:Engine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World Economy, in Salmi and Verspoor (eds.).
    [10JTFHES [Task For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0.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eril and Promise.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1]Tilak, Jandhyala B.G.1989.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Pover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Past Evidence and Further Analysis. Discussion Paper No. 46.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