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全球许多国家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观念和文化因素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在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正面因素的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以及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面对的严峻问题。
     日本自197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系数由7.1%上升到2005年的2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576万人,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042年将达到峰值,为3863万人,到205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为40.5%,约2.5个日本人中就有1位老人。面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日本政府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为突破口展开了社会保障基础体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家庭护理照料功能缺失而造成的“护理地狱”的社会性问题以及老年人“社会性入院”而造成的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巨额财政赤字问题。经过8年来的制度运作,虽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性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保险基金赤字扩大化趋势及由此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但是从遗留的问题来看,制度本身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竟这样的制度出台以及相应的制度运作能够为我们提供何种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本论文通过三部分的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结合日本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走向,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对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思想和制度基础,以及制度建立的背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第二部分为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反思与启示。通过考察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及问题所在,解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反思日本运用现收现付资金筹集模式的社会保险方式运作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得”与“失”。
     第三部分为上海构建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及研究结论。结合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分析上海老年护理照料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状况;并通过上海与日本的比较分析后得出上海目前暂不具备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可以通过长短结合来完善上海老年护理照料体系。
     本研究虽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也针对上海的城镇老人的护理照料问题作了粗浅的讨论,但老年护理照料体系的构筑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因素和多方利益的复杂难题,还需要在今后做更具体、更细致、更合理的深入研究。
Many countries in the whole world are becoming an aging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aging societ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l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the health condition improvement which brings the average per person life expectancy enhancing unceasingly. The aging society is also an unavoidable trend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aging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humanity life quality enhancement. Meanwhile, the aging of populations has also ha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attachment to family and the cultural element. With the rapidly progress of the population aging many new social problems leading by the elderly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emerged. It is becoming a severe problem in the whole world countries which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problems of the aging society actively when we enjoy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social improvement.
     Japan has become an aging society since1970. The population of 65 years old and above is 25,760,000 and the coefficient of such population rises from 7.1% in 1970s to 20.2% in 2005. According to forecast that the number of such population will arrive the peak in 2042, which will be 38,630,000.The old population proportion will be 40.5% in 2055 which means that there will be about 1 old person aged above 65 among 2.5 Japanes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aging degree's deepening unceasingl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reform in which the elderly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is the gripping focus. The aim of the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nursing hell " caused by the home nursing care function flaw and to solve the large amount financial deficit problem in national medical care insurance system caused by senior citizens "the social in hospital" .After 8 years systematic operation, it alleviates the contradictory intensification of nursing care to a certain extent as well as the finance tremendous burden, but the system itself has not been able fundamentally truly to solve the history problem. What kind of experiences and references can we ge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insurance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 ope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through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reform of Japanese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Unifying the reform trend of Japanese social welfare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part analyse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Japanese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Also explore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and problems of Japanese elderly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Analyzing the problem's reasons and try to find possible measures to solve the consequent problem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reflection and inspiration of Japanese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It analyses the factors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development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global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the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tide combining with under the modem society, the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 It reconsiders the problems of operating the old age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in the way of social insurance way and try to find the enlightenment to Shanghai.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analyzing of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old age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in Shanghai. Unifying Shanghai changing tendency of populations aging it analyzes the Shanghai old age nursing care the demand and the supplies contradictory condition. At last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Shanghai and Japan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Shanghai hasn't perceived the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the aged nursing insurance system temporarily at present. We may consummate Shanghai old age nursing care system through the length union.
     This research reorganized and analyzed all massive materials and discussed the nursing care problem in Shanghai but because the old age nursing care system's construction was one involves factors of the society, the economy, the government, the enterprise, individual and so on .Also every part involves complex factors and benefit, more concrete, more careful and more reasonable deep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further.
引文
[1]数据来源:《2007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网站http://www.srca.org.cn/
    [2]数据来源: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网站http://www.shrca.org.cn/
    [1]数据来源: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国际研讨会会议资料.(桂世勋主持的“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数据。)
    [2]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网页http://www.cnca.org.cn/default/second/general.isp?columnid=iroot10006
    [3]参见2003年9月30日文汇报。
    [1]数据来源:《2007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网站http://www.shrca.org.cn/
    [1]穆光宗,《丧失与超越:寻求老龄政策的理论支点》.《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2期,P45-53.
    [2]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48.
    [3]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1.
    [4]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http://gsthome。 com.tw/DOWN/%AFS%BF%E8/7312%B3%AF%B4%B9%BC%FC%20(2).doc.
    [1]徐为山,《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建议》,上海保险,2000年第11期,P20
    [2]陈杰,《日本的护理保险及其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8期,P70.
    [3]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21.
    [4]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1。
    [5]#12
    [6]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见苏珊·特斯特,2002.桂世勋,2004:杜鹏,2006:等的研究。
    [2]见杨宗传,1996;姜晶梅,1999;陶立群,2001;等的研究.
    [3]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6.
    [4]邱鹏,《长期护理保险:我国健康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点》,http://news.gd.sina.com.cn/spt/pingan/word/two_9.doc.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22.
    [5]http://law.esnai.com/law_show.asp?LawID=23475。
    [6]李新营,《全新护理保险》.http://www.clnchina.com/Content.aspx?Id=1855&TypeId=12.
    [7]日本大阪生活指南网页http://www.ih-osaka.or.jp/enjoy/ch/care/01.html.
    [1]#12
    [2]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15.
    [3]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15.王裔艳,《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研究》(文献综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王裔艳,《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研究》(文献综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16。
    [1]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P20-24。
    [2]王裔艳,《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研究》(文献综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24;王裔艳,《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研究》(文献综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P6。
    [5]甘炳光、粱祖彬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22。
    [6]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P490.
    [7]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P22。
    [1]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P489.
    [2]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P20-24。
    [3]池田敬正(1994):古川孝顺等(1996);松原一郎(1996);横山纯一(2003);小倉襄二、浅野仁(1998);清水谷諭、野口晴子(2005);伊藤周平(1993、2002);宫泽健一(1995);池田省三(2000);铃木亘(2002)安立清史(2005);廣末利弥(2001);町田隆男(1998)等的研究。
    [1]参见苏珊·特斯特,2002;郭士征,1997;郭琳,2000;徐万民,2003;等的研究。
    [2]参见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5.
    [3]参见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6。
    [4]参见荆涛,2006;周芳,1998;段昆,2001;等的研究.
    [5]参见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P23。
    [6]参见钟贤宾,2003;刘卉,2005;等的研究.
    [7]塚原康博(2006);田近泶治、油井雄二(1999);本田豊(2000);飛田英子(1998);川村匡由(1998);横山纯一(2003);二木立(2007)等的研究.
    [1]#12
    [2]见周芳,1998;王铮,1999;徐为山,2000;段昆,2001;孙菊,2003;邱鹏,2004;杨红燕,2004;陆轶文。2005;汤文巍,2005;等的研究.
    [3]见唐睿、邹盛银,2002;付丽新、张军,2003;杨仁君,2004;赵林海,2005;等的研究.
    [4]见陈杰,《日本的护理保险及其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8期,P69-73.
    [5]见王丽,《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探索与分析》,《上海保险》2004年第11期增刊,P175-181。
    [6]参见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12。
    [1]参见陈立行、柳中权,《向社会福祉跨越:中国老年社会福祉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8-9。
    [2]参见郑秉文、方定友、史寒冰,《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P4.
    [1]明确国家责任原则是指对国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责任;全面生活保障原则是指国家在财政上全面支持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福利设施的建立;无差别化平等原则是指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
    [1]#12
    [2]20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的社会保障基本是模仿德国社会保险模式,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以发展经济为第一目标。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更多地接受了英国普遍型福利国家模式的影响,所推行的制度模式已经突破了德国的社会保险模式,扩大了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的范围,将福利服务的给付条件从经济贫困转变为以相对需要,并由此开始从选择主义向普遍主义的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迈进.
    [1]#12
    [2]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72。
    [3]参见彭文兵,《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思想述评》,《人口学刊》,2000年第2期,P19-23。
    [1]柴田嘉彦,《日本口の社会保障》,日本:新日本出版社,1998,P215.
    [2]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73.
    [3]参见彭文兵,《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思想述评》,《人口学刊》,2000年第2期,P19-23.
    [4]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73。
    [1]参见范斌,《福利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11-12。
    [1]#12
    [2]参见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99-100.
    [3]即政府机关用行政管理手段来决定处理、安置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所享受服务的种类、提供服务的机构,老年人没有自己的选择权.
    [4]参见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98-99.
    [5]参见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100-101.
    [1]详见《新·社会福利学习双书》编辑委员会,《老人福利论》,日本:(社会福利法人)全国社会福利协议会,1998,P108。
    [1]#12
    [1]数据来源:江瑞平、李军,《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营、功能与问题》,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2期,P21-25。原数据来源:《1996年经济统计年鉴》(日),P48.
    [2]参见江瑞平、李军,《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营、功能与问题》,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2期,P21-25。原数据来源:1996年10月7日《日本经济新闻》。
    [3]数据来源:江瑞平、李军,《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营、功能与问题》,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2期,P21-25。原数据来源:日本经济企画厅《1996年经济白书》;《1995年统计年鉴》(日)P497;《1996经济统计年鉴(日)》,P48、P485.
    [4]见李光廷,《日本泡沫经济瓦解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二期,P79-11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2_3.pdf.原资料出于1996年12月日本经济企划厅公布的《为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社会计划--有活力的经济和可安定的生活》报告中.
    [5]参见李国庆编著,《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4-6.
    [1]参见王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学刊》,2003年第4期,P127-139。
    [2]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3]李国庆 编著,《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16。
    [1]王伟,《日本家庭变迁与老年人问题》,《日本学刊》,2001年第1期,
    [2]#12
    [3]在日本,高龄老人是指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1]数据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网站http://www.ipss.go.jp/index.html。
    [1]数据来源:1999、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go.jp/data/jinsui/tsuki/index.htm。
    [2]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网站http://www.ipss.go.jp/。
    [3]预测数据是根据2055年平均预期寿命中位数(男83.67年、女90.34年)和2005年出生率中位数(1.26)进行的预测。
    [1]#12
    [1]数据来源:2001年日本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参见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数据来源:1998年日本厚生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资料来源: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日本养老保险不再保险》中经专网http://210.32.205.64/index/index.asp
    [1]资料来源:2000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参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严峻考验》,新华网http://news.tom.com/1003/20040808-1177495.html;
    [3]《日本养老保险不再保险》中经专网http://210.32.205.64/index/index.asp
    [4]数据来源:2000年日本厚生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5]据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社会保障支出费用中年金、医疗与福利的比重分别为51.8%、37.2%和11.1%。详见1998年日本厚生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资料来源:柳清瑞、韩伟,《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经验启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P134-138。原资料来源为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护理保险制度的重新认识》,2005。
    [1]日文原文是《成年人后见制度》,“后见”就是“监护”的意思,意指在“背后照护、看顾”。
    [1]图中带圈的数据为接受护理保险服务认定的人数。
    [2]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劳动厚生白书。日本劳动厚生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12
    [1]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1]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1]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参见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健康保险以大企业员工为保险对象;政府掌管健康保险以公教人员、中小企业员工为保险对象;国民健康保险则以自营业者、农民、无业者等为保险对象。
    [3]2001年12月8日《朝日新闻》的报道,据厚生劳动省统计,2000年度国民健康保险收入7兆3,428亿日元,比1999年度增加4.9%,若加上护理保险费,其收入增加7.7%。支出方面,导入护理保险后,提取拨付老人医疗的支出虽较1999年度减少7.4%,但医疗支出增加了5%,如果加上护理的给付,整体支出超过收入,则单年度负债998亿日圆。若再将一般会计的2,254亿日圆一并算入,实质赤字应该是3,252亿日圆而创历年新高。(详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1]据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社会保障支出费用中年金、医疗与福利的比重分别为51.8%、37.2%和11.1%。详见1998年日本厚生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12
    [1]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1]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1]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3]2002年3月12日本共同通信社的调查报告
    [1]资料来源: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2]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1]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3_5.pdf。
    [2]参见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三期,pp.145-197,http://www.sinica.edu.tw/asct/asm/journal/TJSW3_5.pdf。
    [1]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护理服务是根据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不同的希望和需求,随时可以提供日托、访问、住宿等综合服务(包括小型养老院),以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有一定的人数限制(日托为15人左右、住宿最多为9人)。
    [2]夜间访问护理服务首先是在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城市开始实施的,通过在社区中设置巡回访问小组,利用紧急护理呼叫器的联系,每晚对大约10名老年人进行访问护理服务。
    [1]作为义务,必须在5年中定期参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培训考试不合格者不能从事个案管理工作。
    [2]原有制度中,个案管理者每人担当个案数50个左右,改革后变为根据个案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安排适当的个案数量,并将担当的个案数量与其报酬挂钩。
    [1]可参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一号被保险者的缴费表。
    [1]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原文为“交付金”,主要指国家为援助地方公共团体的财政而下拨的资金。
    [2]参见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12
    [1]#12
    [2]#12
    [3]参见二木立,《介護保険制度の総合的研究》,日本:劲草书房,2007,P21-24。
    [1]#12
    [1]参见福祉餋成讲座编集员会编,《社会福祉原論》,日本:中央法规出版.1997,P129.
    [2]#12
    [1]#12
    [2]参见木村武司(1999);二木立(2007);横山纯一(2004),飛田英子(1998);大日康史(2002)
    [3]#12
    [1]#12
    [2]#12
    [1]参见二木立,《介護保険制度の総合的研究》,日本:劲草书房,2007,P26。
    [2]参见二木立,《介護保険制度の総合的研究》,日本:劲草书房,2007,P51;其中,“2层次制度的护理体系”,作者解释为:为应对低收入阶层的公共护理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差)与应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市场护理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好)。所以,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公私2层次制度的护理体系”·
    [3]参见毕天云,《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P50-63。
    [1]参见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181。
    [2]#12
    [3]参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P8.
    [1]长期失业率=失业1年以上的完全失业者/劳动力人口;1982年以前为各年3月份的数据,1983年-2001年为各年2月份的数据,2002年-2003年为年平均数据,2004年Ⅰ为1-3月、Ⅱ为4-6月、Ⅲ为7-9月、Ⅳ为10-12月的数据,2005年为1-3月的数据。
    [1]数据来源:2006年日本劳动经济白书.http://www.mhlw.go.jp/wp/hakusyo/index.html。
    [2]从业人员数量中,公务员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除外。
    [1]部分的内容参考王诚,《论社会保障的生命周期及中国的周期阶段》,《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P98-106。
    [1]数据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平成16年度(2004)の社会保障给付费》,2006年10月,http://www.ipss.go.jp/。
    [1]表中,老人福利服务给付费用是护理服务给付费和护理保险服务给付费以外的,由居家老年福利服务费等组成;促进老年人就业给付费是从促进60-65岁老年人继续再就业的观点出发,对低于60岁时点工资额25%以下继续工作的老人,为其支付在60岁以后到65岁为止,工资额15耀度的费用;老人保健制度的对象年龄在2002年10月起在5年时期内,逐步从70岁以上提高到75岁以上。从2004年10月开始已经提高到了73岁以上。所以,2003年和2004年的老人保健给付费(医疗部分),因对象年龄的不同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1]参见李光廷,《日本泡沫经济瓦解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2期,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TJSW2_3.pdf。
    [2]数据来源: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p://www.mhlw.go.jp/。
    [1]数据来源: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1]数据来源: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
    [2]#12
    [3]参见吉田有里,《介護保険制度の経済分析》,日本:季刊社会保障研究,2001年9月第37卷第2号,P139-150。
    [4]到1999年4月,日本市町村的总数为3229个,到2004年4月为3100个。
    [1]参见田近泶治、油井雄二,《高齡化と国民健康保険·介護保険-財政の視点から》,日本:季刊社会保障研究,1999年9月第35卷第2号,P128-140。
    [2]#12
    [3]名义GDP增长率2.5%,实际增长率1%,物价增长率1.5%、工资增长率2.5%,保持30年,政府的一般岁出增长率为0,同时以1999年的财政预算支出、收入规模为前提。
    [4]参见本田豊,《高齡社会と財政構造变化分析に関する--試論》,日本:政策科学(立命館大学),2000年3月第7卷第2号,P15-28。
    [5]护理保险负担率的基准按照日本目前的负担标准,即护理保险负担率为:自己负担:国库负担:都道府县负担:市町村负担:40-64岁负担:65岁以上负担=0.12:0.25:0.125:0.125:0.33:0.17。
    [1]参见二木立,《介護保険制度の総合的研究》,日本:勁草書房,2007,P69-82。二木立认为护理保险制 度有可能成为“最差的”社会保险制度的7个理由分别为:(1)定额的保险费用不仅违反了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固定比率形式”,而且还给低收入老人造成了程中的经济负担;(2)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企业的负担,这有可能导致企业负担部分成为企业福利(需要工会与企业主进行交涉)的一部分,这也将导致企业、个人之间的差别;(3)造成入住护理设施的老年人的费用大增;(4)通过将原有医疗保险制度中“社会性入院”部分的财政转移到护理保险制度中,而服务的标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其结果是降低了护理服务的标准;(5)对于护理保险制度中的第2号被保险者(40-64岁)而言,一方面将这些年轻的残疾者排除在护理保险给付制度之外,另一方面,又从他们身上征收保险费用,这一方面违反了社会保险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是极大的不公;而且,从护理保险制度的财政来源方式上分析,护理保险制度实质上采用的是税收方式(老年人实际负担全部的8.3%,税收负担53.3%,如果加上第2号被保险者的负担费用,税收负担实际上达到了83.2%),但却用了社会保险的名义,其结果是将那些不能负担保险费用的低收入阶层排除在外;(6)造成了老年护理服务设施事实上的消减;(7)基本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从原有的“老年人的护理是对老年人自立、自助生活的支援”变为了“老年人的护理是以老年人自立、自助的努力为基础的”,这种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是以财政困难为理由,对护理扩充的紧急刹车。
    [1]参见二木立,《介護保険制度の総合的研究),日本:勁草書房,2007,P128-130。
    [2]参见2007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o://www.mhlw.go.jp/。后期老人医疗制度以都道府县为单位(运营主体,保险费自定),以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对象(包括65-74岁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财政来源采取国民健康被保险者的现役人员负担40%、政府负担50%,个人负担10%的方式构成.另外,老年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再承担10%的医疗费用。
    [1]参见高岛进,《超高龄社会の福祉》,日本:大月书店,1990,P7。
    [1]参见王桂新、殷永元,《上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P187-188。
    [1]参见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39-40;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网页http://www.shrca.org.cn/text/readnews.asp?id=1644.
    [2]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P1。
    [1]《老人最需精神慰藉》,2004年10月21日《文汇报》(第七版)。
    [2]参见2006年4月3日上海市发布的2005年老年人口信息。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网页http://www.shrca.org.cn/text/readnews.asp?id=1644。
    [1]参见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33-134;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P20。
    [2]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P138.
    [3]参见彭希哲、粱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34。
    [1]死亡专率是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1]数据来源:郑洁皎、朱秀英等,《上海地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医疗、保健和康复需求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现代康复》,2000年7月,第7期,P1038。
    [2]参见http://www.xyxy.net/jbzt/neike/sjnk/lncd/rs/20030701144737.htm;http://info.med.hc360.com/zt/cdr921/index.shtml;也有研究资料认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痴呆症的比例为3%,65岁及以上为4%,80岁及以上为17-20%.
    [3]参见WHO神户中心上海会议,《老龄化社会的社区卫生保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P147。
    [1]参见WHO神户中心上海会议,《老龄化社会的社区卫生保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P144。
    [1]资料来源: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36。马连敏,《上海老龄人口的健康存活生命表分析》,人口世界网页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0662CF758F9E04AE48256C710017EC60
    [2]参见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37-144。
    [1]参见卢汉龙,《2006-2007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264。
    [1]数据来源:2007年2月7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参见《居家养老:“第三种”选择--上海应对人口高速老龄化调查》,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10851/node10858/userobject21ai267810.html
    [2]资料来源: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网http://www.shrca.org.cn/2771.html。
    [1]数据来源:2007年5月16日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有关2006年老年人口信息。
    [2]数据来源:《上海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对老龄化社会压力》,http://sh.villachina.com/2007-5-25/1069145_1.htm。
    [1]参见参见卢汉龙,《2006-2007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267。
    [1]资料来源: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网http://www.shrca.org.cn/2771.html。
    [1]参见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P114。
    [1]资料来源: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网http://www.shrca.org.cn/2771.html。
    [2]2006年10月24日《解放日报》,《沪政协建议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市区2级财政配套》,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24/content_5241359.htm
    [3]参见严非、李悦等,《上海市老年护理院病人结构及服务提供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年第13卷第10期,P9-11。
    [1]参见钟仁耀、查建华,《上海社会保障和谐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P142.
    [2]参见严非、李悦等,《上海市老年护理院病人结构及服务提供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年第13卷第10期,P9-11。
    [3]参见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P4。
    [4]资料来源:上海市医疗保险局,《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医疗保险对策研究》, http://www.mib.com.cn/science/200605/P020060531640521445343。
    [1]参见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P4。
    [1]参见李传福,《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利企事业管理所《扶老之窗》,2006年2月号,P8-10;《借鉴邻国经验,上海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正酝酿中》2005年5月26日,新闻晚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5/26/content_3006259.htm《口头协议难管护工,委员: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2007年3月1日,新闻晚报,http://xwwb.eastday.com/x/20070301/ula262913.html。
    [1]详见艾维瓦·罗恩(Aviva Ron)等编,王金龙译,《医疗保障政策创新》,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4,P126-127。
    [1]参见2008年2月5日《东方早报》第A10版。
    [1]数据来源: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老龄人口的贫困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P25-28。
    [2]资料来源:2007年09月14日上海青年报,《上海发老年人经济报告,男性收入超女性300元》,http://news.tom.com/2007-09-14/0020/15170211.html.
    [1]上海市2005年老年人口信息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shstory&articleId=shstory_10a64ded59b5377&boa rdOffset=2280。
    [2]数据来源:中国劳动资讯网http://www.511abour.com/。
    [3]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第三条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1]资料来源:《日本保险业的沿革和日本人的保险意识》,上海证券报网络版,2004年08月21日,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709208.
    [2]资料来源:《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中研网讯http://www.chinairn.com。
    [3]参见孟庆树,《未来五年(2006-2010)上海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上海保险》,2005年第10期,P24-25。
    [1]福祉养成讲座编集委员会,《社会福利原论》,(日本)中央法规出版,1997,P129。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暨亚太地区后续行动会议》,华龄出版社,2003,P13、P35、P36。
    [1]参见《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2008年03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3/27/content_7867764_3.htm。
    [1]参见杨雪冬、薛晓源,《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12-14。
    [2]参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干部读本》,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P62-64。
    [3]参见范斌,《福利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92-95。
    [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P40。
    [2]#12
    [1]参见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1-3。
    [2]参见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7。
    [3]参见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7。
    [1]参见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14。
    [2]参见苏珊·特斯特,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P102。
    [1]参见苏珊·特斯特,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P101。
    1.《新·社会福利学习双书》编辑委员会,《老人福利论》,日本:(社会福利法人)全国社会福利协议会,1998。
    2.#12
    3.本田豊,《高齡社会と財政構造变化分析に関する--試論》,日本:政策科学(立命館大学),2000年3月第7卷第2号,P15-28。
    4.柴田嘉彦,《日本の社会保障》,日本:新日本出版社,1998。
    5.#12
    6.#12
    7.川村匡由,《介護保険総点検》,日本:ミネルヴァ書房,1998
    8.#12
    9.#12
    10.#12
    11.#12
    12.二木立,《21世紀初頭の医療と介護》,日本:勁草書房,2001。
    13.二木立,《介護保険制度の総合的研究》,日本:勁草書房,2007。
    14.#12
    15.#12
    16.福祉養成講座編集委員会編,《社会福祉原論》,日本:中央法規出版,1997。
    17.岡崎祐司,《社会福祉基礎構造改革と社会福祉サ一ビス保障の課题》,日本:佛教大学社会学部論集34号,2001年3月。
    18.高島進,《超高齡社会の福祉》,日本:大月書店,1990。
    19.#12
    20.#12
    21.#12
    22.古賀昭典,《社会保障论》(第二版),日本:ミネルヴァ書房,1995。
    23.#12
    24.横山纯一,《高龄者福祉と地方自治体》,日本:同文馆,2003。
    25.横山和彦、田多英範,《日本社会保障の历史》,日本:学文社,1991。
    26.吉田有里,《介護保険制度の経済分析》,日本:季刊社会保障研究,2001年9月第37卷第2号。
    27.劳动厚生省,《介護保険制度改革の全体像--持続可能な介護保険制度の構築》,2004年12月2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
    28.铃木亘,《非営利訪問介護業者は有利か?》,日本:季刊社会保障研究,2002年第38卷第1号。
    29.#12
    30.#12
    31.#12
    32.#12
    33.日本厚生劳动省,《介護保険制度改革の全体像--持続可能な介護保険制度の構築》,2004年12月2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p://www.mhlw.go.jp。
    34.日本厚生劳动省,《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p://www.mhlw.go.jp。
    35.#12
    36.#12
    37.松下和子、田所靖代、海保理子,《高齡者の在宅ケァ》,日本:有斐閣,1993。
    38.松原一郎,《高龄者ケァの社会政策学》,日本:中央法规出版社,1996。
    39.藤岡秀英,《介護保障システムの課题》,日本:国民経済雑誌第185巻1号,2002年1月。
    40.田近栄治、油井雄二,《高齡化と国民健康保険·介護保険-財政の視点から》,日本:季刊社会保障研究,1999年9月第35卷第2号。
    41.#12
    42.小倉襄二 编,《老後保障システム論-総合化の視点》,世界思想社,1989。
    43.#12
    44.小林謙一,《介護職員の雇用形態の多樣化と人事·給与管理》,日本:大原社会問题研究所雑誌548号,2004年第7期。
    45.伊藤周平,《「構造改革」 と社会保障--介護保険から医療制度改革へ》,日本:萌文社,2002。
    46.伊藤周平,《高齡者福祉サ一ビスの政策動向と構造变化》,日本:大原社会問题研究所雑誌525号,2002年第8期。
    47.伊藤周平,《公的在宅福祉サ一ビスの現状と政策的課题》,日本:季刊社会保障研究,1993年第29卷第2号。
    48.#12
    49.#12
    50.2005-2006年日本劳动经济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p://www.mhlw.go.jp。
    51.2000-2007年日本厚生劳动白书,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http://www.mhlw.go.jp。
    1.“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咨询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问题和建议》,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刊。
    2.《现状、展望与策略--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论文汇编》。
    3.WHO神户中心上海会议,《老龄化社会的社区卫生保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艾维瓦·罗恩(Aviva Ron)等编,王金龙译,《医疗保障政策创新》,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6.白绿铉,《日本修改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动态》,《法学杂志》,1999年第3期。
    7.北京市老龄协会,《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人口与经济》,1999第3期。
    8.毕天云,《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9.蔡文辉,《社会福利》,(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
    10.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1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陈杰,《日本的护理保险及其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2期。
    13.陈洁君,张亮,《对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
    14.陈敬敏,萧予伶,苗茜芳,《社区卫生护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5.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16.陈立行、柳中权,《向社会福祉跨越:中国老年社会福祉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陈茗,《日本老龄产业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人口学刊,2002年第6期。
    18.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
    19.陈树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初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第3期。
    20.陈滔,《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财经科学》,2003第3期。
    21.陈卫民,《发达国家老年照护服务供给体制改革及其借鉴意义》,《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2.陈文治、许树柴,《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本质》,《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7年第1期。
    23.崔慕洁,《日本看护护理保险制度评析及展望》,《现代日本经济》,2002第6期。
    24.戴廉,《应对‘未富先老'》,《瞭望新周刊》,2004第18期。
    25.丹晓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调查与展望》,《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7期。
    26.邓建华,《从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看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第12期。
    27.段昆,《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中国保险》,2001年第2期。
    28.范斌,《福利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9.方乐华,《日本社会保险立法的演变及最新动向》,《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0.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兼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1.傅端香、王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2.傅娟、李桂孜,《开发我国老年保险市场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社会保障》,2003年第11期。
    33.甘炳光、梁祖彬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34.甘雨粒,《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险研究》,2001年第10期。
    35.耿蕾,《开发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是寿险公司的当务之急》,《上海保险》,2004年第11期。
    36.顾鉴堂,《完善和改进政策措施使老年人更好地享有社区和社会服务》,《人口研究》,2000第3期。
    37.顾劲扬,励建安,《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与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2期。
    38.桂世勋,《21世纪上海城市老人家庭护理需求与对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1期。
    39.桂世勋,《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照顾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0.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老年人 照料体系国际研讨会资料。
    41.桂世勋,《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对人口发展战略的影响》,2002年人口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42.桂世勋,《上海市老年保障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43.郭琳,《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初探》,《上海保险》,2000年第5期。
    44.郭士征,《国外老年护理服务制度的发展现状与经验教训》,《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3、4期。
    45.国锋,孙林岩,《健康保险中道德风险影响研究》,《经济科学》,2003第6期。
    46.黄少宽,林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社区服务之对策》,《中山大学学报》,2000第6期。
    47.黄威,《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变革》,《日本研究》,2002年第3期。
    48.黄炜,申曙光,《美国特有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介绍》,《保险研究》,2002第3期。
    49.贾晓九,《日本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2002年第6期。
    50.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人口研究》,2002第2期。
    51.江瑞平、李军,《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营、功能与问题》,《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2期。
    52.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3.姜向群,《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前瞻》,《人口学刊》,2001第2期。
    54.金春林,《从日本老年医疗保健制度看建立老人看护制度的必要性》,《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1期。
    55.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6.李传福,《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利企事业管理所《扶老之窗》,2006年2月号。
    57.李光廷,《日本泡沫经济瓦解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2期,http://www.sinica.edu.tw/。
    58.李光廷,《日本实施介护保险与长期照护市场民营化的效果检验》,台湾社会福利学刊(电子期刊)第3期,http://www.sinica.edu.tw/。
    59.李光勇,《试析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因》,《现代日本经济》,2003 年第2期。
    60.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1.李黎明、张永春、日比野省三,《试析老龄化社会与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兼论中国的养老社会化应强化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功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2期。
    62.李琼,吴琳,赵明洁,《让商业健康保险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上海保险》,2003第2期。
    63.李霞,《成年后见制度的日本法观察--兼及我国的制度反思》,《法学论坛》,2003年第5期。
    64.厉瑛、张静,《国外护理保险现状及对我国护理发展的启示》,《护理管理杂志》,2004年6月第6期。
    65.林戈、鲍曙明、孙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第2期。
    66.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
    67.刘得宽,《成年监护法之检讨与改革》,《政大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68.刘继同,《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8期。
    69.刘静林,《西方老年福利制度及我国的思考》,《求索》,2005年第5期。
    70.刘忆菁、张建平、黄敏,《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老年护理之启示》,《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年第2期。
    71.柳清瑞、韩伟,《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经验启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2.卢汉龙,《2006-2007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3.慕刘伟,《德国和日本社会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天府新论》,2002年第6期。
    74.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75.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第1期。
    76.穆光宗,《丧失与超越:寻求老龄政策的理论支点》,《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2期。
    77.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郑秉文等译,《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8.彭文兵,《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思想述评》,《人口学刊》,2000年第2期。
    79.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0.祁峰、刘海军,《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改革走向》,《经济纵横》,2002年第10期。
    81.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2.邱鹏,《长期护理保险:我国健康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点》,《上海保险》,2004第3期。
    8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干部读本》,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84.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暨亚太地区后续行动会议》,华龄出版社,2003。
    85.上海市老年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上海市老年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86.沈洁,《本世纪末福利改革的主要动向及其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6期。
    87.沈洁,《从日本养老需求变化看老人福利政策选择的走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8.沈洁,《对养老保障机制的宏观思考--试论公助、互助、自助体系的建构以及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89.沈洁,《日本老人福利制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90.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1.施德荣,《建立面向21世纪的老年人照顾体系--‘99年上海老年人照顾体系国际研讨会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92.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93.孙菊,《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学与哲学》,2001第7期。
    94.孙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现代医院报》,2005年6月2日第3版。
    95.孙菊、伍江、陈海波,《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96.孙世春,《历史与现实:日本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日本研究》,2002年第3期。
    97.谭克俭,《中国高龄老年人口问题初探》,《经济问题》,2001第12期。
    98.汤文巍,《上海市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国内优秀硕博士论文网,2005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99.唐开源,《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中国卫生资源》,2001年7月第4期。
    100.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101.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2.仝利民,《日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103.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04.王诚,《论社会保障的生命周期及中国的周期阶段》,《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05.王桂新、殷永元,《上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6.王俊霞,《人口老龄化与社区管理》,《求实》,2003第6期。
    107.王丽,“中国需要护理保险”,《中国保险》2003年第12期。
    108.王丽,《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探索与分析》,《上海保险》2004年第11期增刊。
    109.王龙兴、于广军,《建立老年保健评估制度,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中国卫生资源》,1999第3期。
    110.王伟,《日本家庭变迁与老年人问题》,《日本学刊》,2001年第1期。
    111.王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学刊》,2003年第4期。
    112.王裔艳,《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13.王铮,“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设计(上)”,《上海保险》1999年第5期。
    114.王铮,“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设计(下)”,《上海保险》1999年第6期。
    115.魏华林,《论人类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及其变迁》,《保险研究》,2004年第2期。
    116.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17.席恒 王满仓,《日本“介护保险”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
    118.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9.谢蔼,《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3期。
    120.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121.邢涛,《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上海保险》2004年第10期。
    122.徐为山,《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建议》,上海保险,2000年第11期。
    123.徐为山、刘沫嘉,《长期护理保险介绍及开发建议》,《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第5期。
    12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25.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网页http://www.cnca.org.cn。
    126.许正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7.严非、李悦等,《上海市老年护理院病人结构及服务提供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年第13卷第10期。
    128.严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9.杨栋梁、沈士仓,《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现存问题探析》,《日本研究》,2002年第3期。
    130.杨红燕,《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启示》,《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4第1期。
    131.杨黔云,《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32.杨雪冬、薛晓源,《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3.伊密,《老年护理产业化势在必行》,《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第3期。
    134.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35.殷立春,《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制定的原因分析及启示》,《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5期。
    136.尹豪,《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人口学刊》,2000第2期。
    137.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138.曾卓、李良军,《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义及分类研究》,《保险研究》,2003第4期。
    139.张长安,《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第4期。
    140.张恩源、倪琴珠,《上海老年护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探索》,《中国卫生资源》,2002年1月第5卷第1期。
    141.张季风,《日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其启示》,《中国审计》,2003年第6期。
    142.张军、李士忠,《关于建立养老护理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4期。
    143.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144.张拓红,《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第4期。
    145.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南开学报》,2000第1期。
    146.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3期。
    147.赵立新、周秀芹,《日本护理保险法析议》,《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148.赵林海、江启成、刘国旗,《积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人口报》,2005年10月17日第3版。
    149.郑秉文、方定友、史寒冰,《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0.郑洁皎、朱秀英等,《上海地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医疗、保健和康复需求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现代康复》,2000年第7期。
    151.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2.钟仁耀、查建华,《上海社会保障和谐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3.钟贤宾,《社会化养老的成功之举--对联邦德国护理保险的考察》,《上海改革》,2003年第4期。
    154.周芳,《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2期。
    155.周涛、王平,《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6期。
    156.周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述评》,《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
    157.颛慧琳,《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问题探析》,《经济问题》,2001第10期。
    158.颛慧琳、惴健,《保险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需求与作用分析》,《经济问题》,2002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