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纵使起舞无剑,何难昧旦司鸡?——五四时期女性诗歌书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五四女诗人群体为考察对象,试图对她们的诗歌创作状况做一个整体性的研究,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中对新诗史上女性诗人关注的不足。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第一章 创作背景论;第二章 创作题材论;第三章 女性观;第四章 艺术方法论;结语。
     在具体研究中,本文以对大量诗歌文本的细读、分类为基础,考察了五四女诗人的创作:她们的创作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她们在革命中已经走出闺阁,拥有了更为宽广的世界;她们有了初步的女性意识,诗歌中无处不表现出她们对自立、平等的追求;在艺术上,她们也努力求新求变,在语言、诗歌体式等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最后,本文认为,五四女诗人所肩负和完成的,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飞跃,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创作成为历史前进的一面透视镜。
Taking the female poets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May 4th as object, this paper will try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of their poetic writing conditions to make up the attention insufficiency of the academe to those female poets in new poetic history in present researches. This paper has six parts all together: Preface; Chapter One: On Writing Backgrounds; Chapter Two: On Writing Subjects; Chapter Three: Female Outlook; Chapter Four: On Artistic Methods; Conclusion.
    In detailed study, this paper will base on extractive reading and classifying a large amount of poetic texts to review the creation of female poets in this period: their writing subjects come down to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 which shows that they have walked out their boudoirs in this revolution and held a wider world; they have primary female consciousness, so their poets display everywhere their pursuit for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they also seek for artistic invention and change, and have made a new breakthrough in language, style, etc.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female poets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May 4th shouldered and finished a leap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emale liberation practice, their poetic production will become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progress.
引文
[1]天津《益世报》,1919年6月22日,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在征召会员启示中呼吁:“我女界亦国民分子,岂能不尽其卫国责任?纵使起舞无剑,何难昧旦司鸡?……”希望藉此唤醒“无量数无知识之女同胞,使人人皆有国家思想、国家责任也。”
    [2]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玛丽·雅各布斯(Mary Jacobin)在著作《阅读妇女:女性主义批评论文集》中提到“历史”时,用herstory与被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带有男性偏见的英语固有名词history(等于his+story)相区别,这里用的“其她”也得意于此。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P.309,人民文学出版社
    [4]《小雨点·胡序》,《小雨点》,新月书店,1928
    [5]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P.27
    [6]《我幼时求学的经过》,《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7][8]《运河与扬子江》,《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9]陈衡哲:《西洋史·序》
    [10]《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
    [11]《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924年9月1日
    [12]《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924年6月21日
    [13]《语丝》,第55期,1925年11月30日
    [14]《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924年8月1日
    [15]《晨报副刊》,1923年9月5日
    [16]《晨报副刊》,1923年9月6日
    [17]《微细的回音》,《晨报副刊》,1923.2.27
    [18]《晨报副刊.》,1924年4月22日
    [19]《哀祷》,《晨报副刊》,1926年12月20日
    [20]《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924年6月21日
    [21]《模糊的余影》,《晨报副刊》,1923年9月5日
    [22]叶绍钧《女子人格问题》, 《新潮》第1卷第2号
    [23]《新青年》第7卷第1号
    [24]珍尼特·希伯雷·海登与B.G.罗伯特合著: 《妇女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盛英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P.32
    [26]《我幼时求学的经过》,《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7]《复古与独裁势力下的妇女的立场》,《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8]《“父母之命”与自由结婚》,《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9]《妇女与职业》,《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0]《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女性文学的三种风格流派》,P.83
    [31]《忆评梅》,高全德,《石评梅作品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2
    [32]《中国新文学大系·
    [33]赤子《读冰心女士作品的感想》,《小说月报》第13卷11号。
    [34]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冰心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页。
    [35]冰心《我的童年》、《记事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0页
    [36]胡兆明《现代女性诗歌的诗美取向》,《华侨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37]参见南帆《抒情诗与抒情话语》,《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38]冰心《文艺论丛》,《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39]文洁华《西方女性主义美学:发展与批评》,《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40]《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名作欣赏》,1997.5
    [41]《中国新诗流变论》,P.112,龙泉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仲密(周作人)《论小诗》,《觉悟》,1922.6.29
    [43]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创造周报》第1号,1923.5.13
    [44]闻一多《泰戈尔批评》,《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99期,1923.12.3
    [45]徐志摩《泰戈尔来华》,《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1923.9
    [46]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庐隐选集·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31页
    
    
    1.《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高旭东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王跃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现代诗歌史》,朱光灿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庐隐集外集》,钱虹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5.《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盛英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6.《石评梅作品集》,杨扬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7.《中国新诗流变论》,龙泉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8.《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许志英 邹恬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9.《中国诗学》,叶维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10.《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性别与中国》,李小江等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12.《中国女性文化》,NO.1,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13.《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一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刘慧英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14.《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