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转型期县域政治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县,是一个古老而熟悉的区域单元。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来,它历经封建王朝的变换更迭和地方政制的变化更新而经久不衰。它是我国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民众在积极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政治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参与能力逐步提高。与之同时,县域政治发展滞后的现象也日益显现,这不仅影响到县域社会的和谐与繁荣,更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加快县域政治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
     本文内容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相关研究情况,并就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作一简要阐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文章的一、二、三、四、五章)。它从概念分析入手,首先对什么是县域政治和县域政治发展进行分析,明确了县域政治和县域政治发展的定义和内涵,辨析了县域政治与农村政治、城市政治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分期为依据,回顾了建国以来县域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县域政治发展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就县域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如何推进县域政治发展作了重点阐述。第三部分,即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归纳和补充,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的可持续性。
County is an ancient and familiar concept.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 emperor Qin Shiquan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abolished the Packet system and practiced the county system. Since then, it has undergone the changes as well as the ups and down of the feudal dynasties and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s. Still, it is vigorous today. As a kind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t is the earliest and longest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in China. It has taken a special place i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being an important premise of nation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sper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stable advancement of the rural refor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county people, while enjoy the frui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have changed a lot in terms of political concepts. Their aware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and their abilit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gradually improved. However, the problem of the lagged behind development of county politics has emerged day by day. This problem has very bad influences 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society, the stability and progress of China, and the stabl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Accelera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county politics is the need of the tim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ounty areas, as well as the demand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reating new situation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is mainly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the preface, the main par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It mainly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s topic and some related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namely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of this thesis). Started from the concepts, the thesis classified the definitions and connotations of county poli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development,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junctions between county politics, county politics and city politics. Then the thesis went on to divide the tim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o four periods:the period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perio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these four periods, the thesis retrospect the history of the course of county politics and made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ummary about the main progress, problems,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county politics development after the year of 1949. In the end,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basic path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ounty politics development in the coming period. And it also made some key elaborations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county development.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It mainly summarized and supplemented the thesis'basic opinions.
引文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18.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267.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① Ham,C.and Hill,M.The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 at State.London: Wheats heat.1984.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32.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05
    ② Jun,J.S. (1999). The Need for Autonomy and Virtues:Civic-Minded Administrators in a Civil Society.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Vol.21,No.2.
    ①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中国台北:三民书局,民国七十七年:14.
    ②张友渔.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27.
    ①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28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7:49.
    ②虞云国.春秋县制新探[J].晋阳学刊,1986(6).
    ①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
    ②李敬敏.全球一体化中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C],靳明全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2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①陈传康.区域概念及其研究途径[J].中原地理研究,1986(1)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
    ③【美】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29.
    ① 【美】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29.
    ② 【英】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202-203.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113.
    ②袁长江主编.董仲舒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42.
    ③列宁文稿(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07.
    ①李剑龙.政治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
    ②【美】艾·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
    ③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1.
    ④G·庞顿P·吉尔.政治学导论[M].载F·撒克达斯编:《政治理论文集》(英文版),第1页。
    ⑤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
    ⑥【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2.
    ①【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03.
    ②郁建兴.政治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③【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73.
    ④【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05.
    ①【美】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43-44.
    ①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0.
    ②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中国,正式的皇权统辖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统辖权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减弱,乃至消失。参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③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④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①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4.
    ①江毅.县域政治发展初论[J].桂海论丛,2007(5)
    ① Robert J. Jackson and Michael B. Stein, The Issu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Robert J. Jackson and Michael B. Stein eds., Issu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71,第19-38页。 转引自吴志华.政治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5-356.
    ①James S.Coleman: The Developm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Equality-Capacity, in Leonard Binder, et al., eds.,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PP.73-100转引李会欣,陈静主编.政治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94.
    ②J.P.Nettl.Strategie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in Colin leys. Eds, Politics and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s i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13-34.
    ③C.H.Dodd.PoliticalDvelopment,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72:15.
    ④Martin c.Needler.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Random House, 1968:88.
    ①参王元.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述评[J].夏征农主编.西方学术思潮论丛(第一辑)[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0-71.
    ① Howard Wiarda.The Ethnocentrism of Social Sciences: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of Politics, no.43 (April 1981),第163-197页。
    ②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7-299.
    ③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2-243.
    ④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73.
    ⑤刘德厚主编.当代中国县政发展—县政体制改革与增强县政活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
    ①吴家庆.我国的县域政治发展刍议[J].政治学研究,2006(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6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
    ④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⑤【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1:326.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4.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19.
    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9.
    ①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98.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9.
    ③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①陆学艺主编.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375-376.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6-58.
    ③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
    ①李德芳.略论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历史经验[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146.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8.
    ②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0.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1.
    ①李世平主编.中国革命史简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00.
    ②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4.
    ①米有录、王爱平主编.静悄悄的革命--中国村民自治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967.
    ①王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120-121.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53年)[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41.
    ①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109.
    ①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编.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文件汇集[M].重庆.西南人民出版社,1951:91.
    ②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111.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4.
    ①王一帆、陈明显.中国共产党历次整党整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39.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58.
    ①樊天顺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442.
    ①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第三、四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13.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②张晋藩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9.
    ③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5.
    ④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7-308.
    ⑤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4.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28·
    ②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2-409.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885.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15.
    ①张培田、董小龙、黄河等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第1-5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54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60
    ③江山编.共和国档案—影响新中国历史进程的100篇文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34.
    ④人民日报社论.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N].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
    ①潘天顺、李永丰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369.
    ①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编.江苏省地方性法规汇编(1989.4-1991.4)[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07-211.
    ②王维澄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8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58-259.
    ①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可贵探索[N].经济日报,2005年6月24日。
    ①吴利平.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80.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0.
    ①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3.
    ①刘晓乾.试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①杨小冬.论新形势下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和着力重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2).
    ①康熙东华录 (卷91),转引覃德清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7-55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5-276.
    ④【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276.
    ①刘晔.乡村中国的行政建设与中介领域的权力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号.
    ②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0.
    ③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中国,正式的皇权统辖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统辖权威的有效性便大大的减弱,乃至消失。参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④【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63.
    ①张晋藩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8.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329.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①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09.
    ①刘德厚.当代中国县政发展—县政体制改革与增强县政活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5.
    ②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5-36.
    ③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53.
    ①郭维俊.对农村基层干部及其干群关系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农业,2003(1).
    ①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文史博览(理论版),2008(12)
    ①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2.
    ①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59.
    ②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6.
    ③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2.
    ④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0.
    ①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9.
    ①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81.
    ①左吴.潮龙起.当前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解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②冯乃郁.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1(6)
    ①张扬.农村治安新动向及解决途径[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①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8.
    ②邓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战士读本).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1231-1232.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①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人民公社研究小组编.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胜利前进--文件、资料选集(第1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60:11.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8.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1.
    ①【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3.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375.
    ③ Lipset,S,M.1959.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3:69
    ①刘福刚,孟宪江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
    ②刘福刚,孟宪江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③刘福刚,孟宪江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9.
    ④曹青云,郭利平.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江西政报,2007(16)
    ①曹青云,郭利平.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江西政报,2007(16).
    ②王白露,贺友斌,周杰韩,吴砾星.30年间湖南农民收入实际增长4.6倍[N].农民日报,2008-06-12.
    ①近年来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Z].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xzf.gov.cn 2008-06-13.
    ②曹青云,郭利平.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江西政报,2007(16).
    ③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Z].国家发改委网站,2008-03-25.
    ①刘福刚,孟宪江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9.
    ①梁佩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以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①参刘同鑫.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层思考[J].决策,2007(7)
    ①【美】威尔·杜尔特.探索的思想-哲学的故事[M].朱安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8.
    ①【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9.
    ②【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①参王卫东,袁艳平,国万忠.新农村视野下农民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德】凯欣斯泰纳.全球化与道德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9.
    ②参丁建军.公民教育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J].沧桑,2007(6)
    ①参冯宇红.论公民教育[J].教育探索,2005(1).
    ② J. Gibbins(edited):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Newbury Park Delhi,1989,p.35
    ① J. Gibbins(edited):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Newbury Park Delhi,1989,p.35
    ①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7.
    ②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8.
    ①刘悦霄主编.国学精华读本-荀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3.
    ②冯国超主编.春秋繁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74.
    ③(汉)桓宽撰,(明)张之象注.《盐铁论·备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0.
    ④王学典编译.荀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05.
    ①罗庆云,戴红贤译.尚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78.
    ②冯国超主编.荀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3.
    ③王学典编译.荀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22.
    ④冯国超主编.荀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0.
    ①班固撰.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8-59.
    ① 【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4.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9-16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②伯特兰·罗素.一个自由人的祟拜[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8.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11.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①黄春霞.市管县体制:变迁、困境和创新[J].城乡建设,2000(12)
    ②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6.
    ①陈光.当代中国城市的改革与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32-1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21.
    ①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①邓平辉.市管县体制积弊管窥[J].廉政瞭望,2006(1)
    ①湖北省经委课题组.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报告(连载二)——“市管县”体制的利弊分析[J].当代经济,2006(5)
    ①参邹庆国.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架构模式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8).
    ②参王爱民,戴士芳,黄戈.县级党委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J].党建研究,2007(5)
    ①项武生,温亚范.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N].光明日报,2004-12-30.
    ②[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客.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8.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入户问卷调查报告[Z].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网站,2007年11月1日
    ①关于基层依法行政的现实思考[Z].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7-7-27.
    ①赵成华.推进落实《纲要》必须强化县级政府依法行政[z].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7-3-1.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7.
    ①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13-314.
    ①饶浩洲.论党务公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①参北京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形式问题研究[J].社会经济问题调研,2004(6)
    ①参付玉龙.人民政协要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1)
    ②参王梅枝.试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①【英】莫.阿德勒,查·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3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
    ③骆正林.媒体要为科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J].新闻战线,2006(4).
    ①李凡主编.中国幕层民主发展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02.
    ②刘军宁主编.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
    ③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之比较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37.
    ①破解六大难题提升县级信访工作效能[Z].http://xinfang110.bokee.com/ viewdiary.15510054.html
    ①陈文胜.乡镇视角下的三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3.
    ②参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①参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J].战略与管理,2002(6)
    ②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J].战略与管理,2003(1)
    ③参沈廷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J].战略与管理,2003(1).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3-54.
    ②参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①参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②参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①柯丹青.中国国内关于村民自治的争论[Z].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①谢秋芳、魏凤春.公共财政与财政管理的公共化[J].山东经济,2005(1)
    ①马国川.公共财政不能独裁[J].百姓,2005(12)
    ②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7.
    ①杨团.“三农”社会保护政策的东亚经验[N].南方周末,2006-3-9.
    ①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52.
    ①刘德厚.试论县政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1990(2)
    [1]【美】V.奥斯特洛姆D.菲尼、H.皮西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美】安东尼·M·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董云虎,李云龙译,张妮妮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美】道格拉斯.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美】 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美】 西摩·马丁·利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7]【美】吉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8]【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9]【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王文章、毛寿龙等译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0]【美】本杰明·巴伯著.强势民主[M].彭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1]【美】汉娜·阿伦特著.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山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3]【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M].黄瑞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4]【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美】罗伯循·杰维斯著.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M].李少军,杨少华,官志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美】马库斯·拉斯金著.民主与文化的反思[M].周丕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8][美]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著.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M].张定淮,何志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0][日]村松岐夫著.地方自治[M].孙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21][瑞典]埃里克·阿姆纳等主编.趋向地方自治的新理念--比较视角下的新近地方政府立法[M].杨立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英]艾利思著.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M.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暴景升著.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4]蔡拓,吴志成著.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5]曹锦清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6]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7]曹正汉著.观念如何塑造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8]柴志明,冯溪屏主编.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9]陈宝良著.中国的社与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0]陈红太著.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1]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2]陈丽风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3]陈明显等编.新编中国革命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
    [34]陈守林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5]陈文胜著.乡镇视角下的三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6]陈尧著.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7]陈益元著.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8]程同顺等著.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9]程同顺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0]楚树龙,唐虹编著.政治学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1]戴木才著.政治文明的正当性----政治伦理与政治文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42]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3]丁任重著.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
    [44]董海军著.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6]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7]冯海、郭永立主编.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实践:产业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48]高洪涛著.政治文化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9]高焕喜著.县域经济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0]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郭为桂著.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2]郭旭新著.经济转型中的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3]贺耀敏,张小劲等著.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
    [54]胡伟著.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5]胡位钧著.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56]胡仙芝著.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7]黄忠晶等著.中国社会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58]姜异康,唐铁汉主编.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59]蒋传光等著.中国农村民主与法制进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60]金太军,王庆五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1]金太军,张劲松著.乡村改革与发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62]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3]孔玲著.政治文明·法治·宪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64]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65]李景鹏著.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6]李茂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67]李强主编.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8]李树军著.社会监督[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69]李亚新著.政治文明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70]李艳丽著.政治亚文化: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因素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1]李元书主编.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2]李振平主编.陕西城乡协调发展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3]李会欣,陈静主编.政治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4]梁波著.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75]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2.
    [76]凌耀初著.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77]刘德厚主编.当代中国县政发展--县政体制改革与增强县政活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78]刘峰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79]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刘建平,徐璐玲等著.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对山东陵县的深度观察和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1]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82]刘俊杰著.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3]刘俊杰著.走向政治文明的民主:民主发展与政治文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4]刘连生,曹占泉主编.城市管理学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5]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6]刘娅著.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7]陆道平著.乡镇治理模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8]毛寿龙著.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89]聂月岩,徐东辉,肖东波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M].北京:党建读物出 版社,2003.
    [90]聂运麟著.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91]潘一禾著.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92]潘逸阳著.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3]浦善新著.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4]青理东主编.县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5]尚宪芳著.县域发展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96]宋圭武著.中国乡村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7]宋镇修主编.中国农村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8]孙启泰,杨伟欣主编.共和国经济大决策(第一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99]孙向军,戴木才著.走向中国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100]孙应帅著.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1]孙柏瑛著.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102]唐铁汉,袁曙宏主编.公共服务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03]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4]田穗生,罗辉,曾伟著.中国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5]仝志辉著.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6]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7]王长江,张晓燕,张荣臣著.党代会常任制理论与实践探索----台州党代会常任制的个案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08]王长江主编.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9]王春光著.中国农村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10]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11]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12]王圣诵著.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3]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4]王禹著.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5]王振海等主编.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6]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117]魏星河等著.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8]吴森著.决裂:新农村的国家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9]吴文程著.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比较政治理论的检视与批判[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20]吴新叶著.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2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2]徐湘平著.县域发展与领导实践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23]徐勇,吴理财著.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124]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5]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3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6]徐勇著.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27]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28]许耀桐,刘昌雄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9]薛和编著.江村自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30]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1]闫天池著.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32]燕继荣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3]杨海蛟主编.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4]杨迅周等主编.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135]杨弘,刘彤.现代政治学分析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6]杨正权,杨建林著.县域经济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7]叶庆丰、刘春、刘永高.政治文明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138]尹冬华编选.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39]尹焕三等著.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的追踪考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40]于毓蓝著.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1]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2]郁建兴等著.政治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43]曾峻,梅丽红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历史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4]张春根著.县域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45]张静著.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46]张昆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47]张明军,孙力主编.政治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8]张允金著.走向政治文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视角[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49]张宝锋著.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50]赵俊臣编著.县域发展战略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赵绍成主编.社会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52]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53]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政治卷(2)[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4]周庆智著.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55]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浙江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56]朱云明等主编.县政学[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157]祝灵君著.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8]卓越著.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9]白雪.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7(6).
    [160]陈剩勇,孟军.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6(7).
    [161]常桂祥.民主政治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J].齐鲁学刊,2001(2).
    [162]陈成.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亟待[J].领导科学,2007(15).
    [163]陈洪生.传统乡村治理的历史视阈: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对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64]陈洪生.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导力量嵌入乡村社会的政治逻辑[J].求实,2006(7).
    [165]陈华森.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报,2004(11).
    [166]戴敏敏.两种取向一个结局——略论当代政治发展研究之困境[J].南京社会科学,1999(1).
    [167]党国英.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战略与管理,2003(5).
    [168]董敬,王刚.党代会闭会期间如何发挥代表作用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7(7).
    [169]董磊明,夏民.乡村关系冲突现象剖析[J].调研世界,2000(6).
    [170]杜力夫,魏登峰.从“乡政村治”到“县政乡治”——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模式再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7(2).
    [171]段兴权.党代会常任制背景下的党代表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论坛,2006(10).
    [172]方盛举.论政治民主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基本对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
    [173]方志金.警惕新领导体制下的集体决策误区[J].领导科学,2007(11).
    [174]郜会远.当前我国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75]关兴.乡村治理视野下中国农村民间组织的政治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76]郭献功.提高地方党委领导能力的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5(1).
    [177]郭正林.农民政治认知与参与的定量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78]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179]韩玲梅,张霞,黄祖辉.制度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现状、发展及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80]郝冰峰.提高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7(11).
    [181]何存英.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不平衡探析——以县乡人大制度框架内的政治参与为分析视角[J].新西部,2007(22).
    [182]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2).
    [183]贺东航.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视野[J].探索,2004(6).
    [184]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185]贺雪峰,刘勤.县乡村体制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进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186]贺雪峰.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
    [187]胡象明,蒋雪菲.“自委会+公共服务公司”:乡镇治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88]胡小君.竞争性选择与公选:现状比较与前景分析[J].学习论坛,2004(11).
    [189]黄海昀,王素平.构建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的探析[J].河北法学,2003(5).
    [190]黄颂.社会转型中公民政治意识的嬗变与政治发展的关系[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5).
    [191]黄永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发展路径:制度创新[J].理论与改革,2000(5).
    [192]季丽新,南刚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
    [193]姜作培.规范地方党政关系的方向和重点[J].湖北社会科学,2005(8).
    [194]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求实,2005(1)
    [195]黎开锋,张国祥.试论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J].理论与实践,2007(6).
    [196]李春梅.城市化进程中市管县体制的利弊[J].陕西科学大学学报,2005(6).
    [197]李建功等.人大:监督权的有力强化[J].共产党人,2007(4)
    [198]李坤.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8).
    [199]李翔.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乡村治理体制[J].许昌学院学报,2006(4).
    [200]李秀义,鹿晓明,邢晓燕.对建立绩效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思考--绩效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J].兰州学刊,2005(1).
    [201]李雪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8(5).
    [202]李振.“省管县”体制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界,2006(11).
    [203]梁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204]林聚任,杜金艳.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特征与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05]刘德钦,辜锡庭.乡政村治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9).
    [206]刘光峰,刘吉超.论县级党委党务公开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J].党政干部学刊,2007(7).
    [207]刘石营,张萌.党代会常任制研究成果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7(10).
    [208]刘晓钟.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1)
    [209]刘益飞.发展党内民主与发行党内生活环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
    [230]柳伍氏.略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冷漠现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11]柳云飞.从“控制”到“治理”——解读“县政乡治”模式[J].政治学研究,2005(5).
    [212]马宝成.乡村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213]马斌,徐越倩.乡镇改革重在乡镇功能的重构[J].浙江经济,2006(14).
    [214]毛瑞福,徐露辉.县级政府机构设置:问题与对策[J].行政论坛,2007(3).
    [215]庞清涛.县级人大监督工作尴尬现象面面观[J].人大建设,2006(5).
    [216]潘伟强.乡政村治格局中乡村关系的失调及若干对策[J].南方论刊,2006(9).
    [217]钱海梅.略论县政社会环境与县政系统互动的运作机理[J].学术论坛,2002(6).
    [218]曲建英,李艳萍.论转型期政治参与实现的特殊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39]沙吉会.乡村关系行政化的体制根源与县、乡权力体系的重构[J].大连干部学刊,2003(5).
    [220]尚九宾,卫刘华.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东学院学报,2006(5).
    [221]施必鸿.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22]时桂平.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223]时树菁.农民政治参与难的现状与对策[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7).
    [224]孙朝晖.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改革的主客体关系分析[J].领导科学,2007(11).
    [225]唐正繁.中国乡村治理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4(5).
    [226]田文平.基层工作与新闻舆论监督[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12).
    [227]涂维发.关于实行党委负责制的思考[J].红旗文稿,2006(19).
    [228]王爱民,戴士芳,黄戈.县级党委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J].党建研究,2007(5).
    [229]王春霞.市管县体制:变迁、困境和创新[J].城乡建设,2000(12).
    [230]王桂梅.“乡财县管”的利弊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31]王海军.中国共产党党政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
    [232]王宏波.新时期乡镇政权体制改革问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7(9).
    [233]王吉平.乡镇行政发展的路径选择——苦于农村社会环境视角[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34]王晶梅.现阶段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原因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35]王晓平.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J].甘肃理论学刊,2004(1).
    [236]王勇.乡镇机构改革的宏观视角:国家政权建设[J].农村经济,2004(10).
    [237]吴理财.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困境与出路——翻烧饼:谷城县乡镇改革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38]吴理财.乡镇政府:撤销抑或自治?[J].决策咨询,2003(5).
    [239]吴思红.结构功能分析中的乡镇体制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5(4).
    [240]谢秋方,魏凤春.公共财政与财政管理的公共化[J].山东经济,2005(1).
    [241]徐国利.县乡选举竞争及其法律规制[J].当代法学,2003(4).
    [242]徐虎玲.乡镇机构改革的表面与实质[J].乡镇论坛,2006(9).
    [243]徐勇.为民主寻根——乡村政治及其研究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001(5).
    [244]徐竹青.省管县建制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行政管理学,2004(6).
    [245]杨龙,彭景阳.我国区域政治发展研究:理论与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2002(5).
    [246]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247]余明远.县级政权改革的审视和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07(3).
    [248]俞蓓芬.中国乡镇非统治型体制构思[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6).
    [249]曾文泉.对如何理顺并规范党委与政府关系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02).
    [250]张丽君.国家建构与地方成长[J].法制与社会,2007(2).
    [251]张丽曼.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效能型政府[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3).
    [252]张美萍.试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应遵循的规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53]张萌.党代表直选制:地方党代会常任制的重要制度安排[J].探索,2007(4).
    [254]张萌.十六大以来党代会常任制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255]张万方.市管县体制改革初探[J].江淮法治,2006(19).
    [256]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
    [257]张新光.目前学术界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J].山东农村大学学报,2006(4).
    [258]张宗英.我国县乡权力结构的历史比较[J].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59]赵娟娟,陈红.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指出民主化[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60]赵树凯.乡村关系:在控制中脱节——10省(区)20乡镇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261]郑超峰.论乡镇有限自治[J].法制与社会,2007(4).
    [262]周群.春秋时代楚国“县”涵义的演变[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63]周水仙.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构多元治理范式[J].沧桑,2007(2).
    [264]何楠.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65]吴国柱.论我国市领导县体制改革—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思考[D].南昌大学MPA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266]Ham,C. Hill, The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at, State. London: Wheatshcat,1984.
    [267]Jun, j. s(1999). The Need for Autonomy and Vitues;Civic-Minded Administrators in a Civil Society.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ol.21, No.2.
    [268]Vivienne Shue.1998.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69]J. P. Nettl, "Strategie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 in Coli leys. Eds, Politics and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s i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270]C. H. Dodd, Political Development,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72.
    [271]Martin c. Needler,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Random House,1968.
    [272]Howard Wiarda, The Ethnocentrismof Social Sciences: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of Politics, no.43 (April 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