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一种气候政治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气候政治学认为科学的经典世界观和民族国家主权都已经成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桎梏,为此,它提出必须突破和放弃传统的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法。通过考察气候政治从《京都议定书》时代到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磋商进程,本文揭示了气候政治中民族国家角力带来的问题以及科学的政治化倾向,进而在乌尔里希·贝克的关于世界主义转向的气候政治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通过阿伦特-哈贝马斯的商谈政治理论来实现从民族国家主权理论向世界主义转向的可能进路;并在科学民主化和全球政治民主化合流以及科学与政治互动的科学政治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世界公民的视野下的气候行动方案。
     本文认为,当前气候政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其主要特征是:人被当做一种作出合理决策的经营者;国家公民被还原为一个市场交易的成员,国家被重新定义为向当事人提供服务的企业。这种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一种利益政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一种殖民统治关系。所以,本文将当前“国家间政治”诊断为“殖民政治”。阿伦特基于交往的权力概念复兴了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共和主义,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的交往权力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商谈政治”的话语民主理论,并且开拓了后民族民主,超越了民族国家认同,为我们迈向“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内政”作了充分的论证,从而实现了由“殖民政治”向“商谈政治”的转型。正是基于这一视域,本文的全球气候行动方案才成为了可能。
     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气候行动方案归纳如下: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主题,行动方案将不局限于当前国际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舆论会议”(或称“公民共识会议”)——它不仅包括各国首脑、政治家、科学家,更重要是,它必须激发起公民的行动,尤其是超越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以“世界公民”的行动去推动“人类的团结”。
Climate politics holds that classic outlook of science and sovereignty of nation-states has become shackl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Therefore, it proposes that traditional nature/society dichotomy needs to be broken through and given up. Through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on climate politics from the Kyoto Protocol time to the Post-Kyoto Protocol time, this dissertation show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wrestling of nation-states and the politicalization of science in climate politics. Based on the German sociologist Ulrich Beck's climate politics of "cosmopolitanism turn",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to adopt Hannah Arendt- Jurgen Habermas'theory of deliberative politics as a possible approach to achieve the turn from nation-state domination theory to cosmopolitanism, and develops a plan of action for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citize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fluence of democratization of science and global poli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in which science and politics interact.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climate politics are due to Neoliberalism ideology. It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Human beings are considered as operators who make rational decisions;national citizens are reduced as members of market transaction;states are re-defined as enterprises offering service to clients. The essence of this ideology is an interest politics,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re a relationship of colonial rule.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diagnose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as "colonial politics". Arendt's concept of power restored Aristotle's civic republicanism. Based on Arendt'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power, Habermas developed hi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brought forth post-national democracy, and went beyond nation-state identity. He demonstrated adequately that we need "world inner politics without the world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lonial politics" to "deliberative politics". It is 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 that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the plan of action for global climate possi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citizen.the plan of action for climate change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Focused on the topic of climate change, the plan of action is not to be restricted in the realm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convention and Kyoto Protocol, but to organize various forms of consensus conferences that not only consist of leaders, politicians and scientists from each country,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arouse citizen's action, and in particular make them exceed nation-state identity and act as world citizens to promote the solidarity of mankind.
引文
韩昭庆,“《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25日。
    同上。
    3[德]克劳斯·黑尔德著(孙国兴编,倪梁康等译):《世界现象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19页。
    4同上,第230页。
    52011年3月份,日本大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爆炸,引起了全球核恐慌,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安全”。
    6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页。
    7同上。
    8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
    9同上,第7页。
    10同上。
    11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8页。
    12同上。
    13参见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该文认为,“积极行动派”除了斯特恩以外,还包括了许多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如美国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澳大利亚的罗斯·加尔诺特(Ross Garnatu)等。转引自上书,第9页。
    14同上。
    15参见《京都之后的生活:全球变暖政策的另一种选择》,在该文中他比较了“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以及《协定书》减排机制全球统一污染特排放税之类的价格导向的控制机制。他得出的结论是:价格型政策更为可行,也更有效率。转引自上书,第10页。
    16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17同上,第15页。
    18同上。
    19[澳]大卫·希尔曼,[澳]约瑟夫·韦恩·史密斯著(武锡申、李楠译):《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6页。
    20郭忠华著:《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吉登斯思想地形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9页。
    2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6页。转引自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xviii.
    22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23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45页。
    24 Dickinson. G., The International Anarchy, London:Allen and Unwin.1926, pp.1904-1914.
    25 Griffin. G.. "Kant or Cant:The Myth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in Michael E. Brown. Sean M. Lynn-Jones and Seven E. Miller (eds.), The Perils of Anarchy: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MIT Press,1995. p.293.
    26 Bull, H., 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London:Macmillan.1977. p.31.
    27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46-247页。
    28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70-371页。
    29胡鞍钢,管清友著《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Ⅲ页。
    30同上。
    31同上,前言第Ⅳ页。
    32高全喜主编:《大观》,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33崔大鹏著:《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1页。
    34同上,第272页。
    35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转引:Robert D.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 Peter B.Evans, Harold K.Jacobson. Rober D.Putnam (eds.), Double-Edged Diplomacy: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pp.436-437.
    36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37朱灵主编:《绿动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38朱灵主编:《绿动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39杨洁勉主编:《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时事出版社,2009年,序第2页。
    40顾钢,“‘怀疑论者’对决‘威胁论者’”,《科技日报》,2009年9月15日。
    41美国海洋研究机构NOAA最近在媒体上发表消息说,经他们研究证实,今年7月份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为
    17摄氏度,这是自1880年以来的最高温度纪录,比20世纪的全球海洋平均温度16.4摄氏度高出0.6摄氏度,由此证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怀疑论者”则对此结果表示置疑。美国气候问题资深专家弗雷德·辛格指出,根据卫星的微波探测器测得的数据,无法证实NOAA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海洋表面的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即使微弱的风也能使测量值变得不稳定, 因此,他怀疑海洋表面温度创纪录的说法是否可信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19362。
    42德国基尔大学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尼尔·肯利萨德和马杰布·拉提夫曾发表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有一个相对静止期,约到2015年之后,地球的平均气温将不会再升高。原因是全球海洋洋流的相应变化,特别是热带的太平洋,其巨大的海洋面积和吸收温度的能力,很容易起到降温作用。同样是德国专家,波茨坦气候变化后果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多夫则发表论文认为,全球气温在今后几十年内还会增加。基尔大学专家的报告曾预测2000年至2010年间会进入一个气温相对降低的过程,这是指与1994年至2004年期间比较。但拉姆斯多夫的报告称,迄今为止的全球温度变化趋势显示,气温还是在增加, 相信在余下的十几个月内也不会发生转折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lnfo.asp?Newsld=19362。
    432010年2月4日《南方周末》报道:为何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还不到三个月,国际社会就出现对IPCC从技术到道德层面的精确打击?从“曲棍球门”、“气候门”、“冰川门”到如今的“亚马逊门”,隐含在这些争论背后的是,IPCC报告日益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角逐对象。
    44《经济学家》(2001)写道:“这是过去10年中为学术界中的读者所写的有关公共政策的最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不仅仅是对于环境政策”。《滚石》(Goodell 2001)也作了积极评价:“隆伯格完成了非凡的壮举,他把网络时代的技术乐观主义与左翼分子对地球命运的担忧结合在一起了。”与此相关,《科学美国人》(Remie 2002)则写道:“该书是一个失败。”《格里斯特杂志》(Schultz 2001)得出结论称:“《质疑的环境学家》是个应该打C分的东西,它就像10级学生的学期论文一样简单而又平淡无奇。”参见:[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7-108页。
    45同上,第38-41页。
    46我们无法知道气候自然波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不知道我们气候过去或是将来会变化多少,我们也不知道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我们甚至也不知道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如何影响气候变化。(White House2001b)
    47[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48[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
    49同上,第6页。
    50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77页。转引自Steven Yearley. "Soci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after Kyoto:What Roles for Social Science in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Current Sociology,2009,57(3):pp.389-405。
    51汪行福:《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2页。
    52陈伟:《阿伦特与政治的回归》,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5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德文为Deliberative Politik,曹卫东译为“话语政治”。
    54[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71页。
    55参见孟强:博士后报告《科学、政治与民主化构想》,第43页。
    56[瑞]萨拜因·马森等编(姜江等译):《专业知识的民主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57 Deliberative Democracy,国内目前关于这一词组的译法尚无统一的名称,在中文文献中至少有以下几种不同译法:“审议民主”(或“审议式民主”、“审议性民主”)(江宜桦、何明修、陈东升、林国明等)、“商议民主”(或“商议性民主”、“商议民主制”)(许国贤、许纪霖、李惠斌)、“协商民主”(许纪霖、陈家刚)、“慎议民主”(刘莘)、“商谈民主”(童世骏)、“审慎的民主”(钱永祥)、“慎辨熟虑的民主”(刘静怡)。参见谈火生著:《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页。本文中,统一采用“商谈民主”
    58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59吴强著:《欧洲的环境政治:环境运动和审议民主政治》,载《大观》第2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60同上,第106页。
    61周俊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0页。
    6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124页。
    63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68页。
    64同上,第69页。
    6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1988年共同建立的,包括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为科学工作组,负责评估可获得的气候变化的科学信息;第二工作组为影响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第三工作组为响应对策工作组,负责制订有关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响应策略(后来第二、第三工作组的职责有所调整,分别负责评估影响与对策,和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方面)。这三个工作组在IPCC的指导下分头进行工作,其主要目的旨在荻取气候变化及 其影响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方面的科学和社会经济信息,以综合、客观、开放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需求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员国会议(COP)提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建议。IPCC是一个政府间科学技术机构,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和世界气象组织会员的国家都是IPCC的成员,可以参加IPCC及其各工作组的活动和会议。参见http://www.ipcc.ch/。
    66胡鞍钢、管清友著:《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67同上,第7页。
    68胡鞍钢、管清友著:《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转引自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提交给欧洲理事会的报告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ttp://www.consilium.europe.eu/ueDocs/cms_Data/docs/pressdata/en/reports/99387.pdf。
    69胡鞍钢、管清友著:《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70陈泮勤等编著:《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之国别研究》,气象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71同上。
    72同上,第3页。
    73同上,第6-7页。
    74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80页。
    75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80页。
    76美国的布什政府在里约会议上签署了该公约,并且参议院很快在1992年10月批准该公约,1994年3月21日公约生效。
    77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87页。
    78正如美国参加《公约》国际谈判的代表团团长威廉·尼兹所说,美国拒绝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的强硬立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未能够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使国际社会失去了建立有效的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机会,并且使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为严重。例如,如果美国同意该公约规定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也就是到2000年时,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降到1990年的水平,美国在这个阶段应该仅排放163.21千万吨碳,而到1997年京都会议召开的时候,美国实际排放了181.36千万吨碳,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还增加了11%。参见:簿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87-88页。
    79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88-89页。
    80同上,第89页。
    81 Grubb. M. The Kyoto Protocol:A Guide and Assessment. London: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9. p.57.
    82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0页。
    83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84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1页。
    85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4页。
    86第一种灵活机制是联合履约。即允许缔约方国家之间转让它们最初规定的排放限额数量,从而调整他们在《京都议定书》中的目标。同时,私有部门也可以参与这些活动。第二种灵活机制是清洁发展机制。这是由联合实施(J1)概念发展而来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京都议定书》第12条。简单地说,这一机制的宗旨是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机构或私营公司,如果在发展中国家出资或进行减少排放项目就可以得到排放份额,用于抵减该国的排放目标。第三种机制是排放贸易,即允许发达国家间通过交易排放额度来实现减排目标,从而保证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减排。
    87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4页。
    88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5页。
    89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90 Grubb. M. et al.. The Kyoto Protocol-A Guide and Assessment, London: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 p.xiii.
    91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8页。
    92同上,第222页。
    93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23页。
    94同上。
    95 Washington Post,July 22.2001.A1.
    96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25页。
    97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25页。
    98同上,第230页。
    99同上。
    100 Agrarwala. S.& Anderson. S. "Indispensability and Indefensibility? The United States in Climate Treaty Negotiations". Global Governance.1999.5(4):p.462.
    101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2页。
    102 Brown. D. American Heat:Ethical Problems with the United States'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2. p.28.
    103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2页。
    104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2页。
    105同上,第119页。
    106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32页。
    107同上,第158页。
    108同上。
    109同上,第177页。
    110同上,第178页。
    111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80页。
    1121997年6月,参议员罗伯特·伯德(Robert C. Byrd)和参议员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提出伯德一哈格尔决议案,这项决议案指出:美国不应该在1997年12月的京都谈判或此后的谈判中签署任何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的议定书或其他协议,如果该议定书或协议:规定新的承诺以限制或减少附件所列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除非议定书或者其他的协议也对缔约的发展中国家规定了在相同阶段内新的、具体的和有时间表的限制或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或者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参见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5页,转引自:105thCongress,1 st Session. Senate Resolution 98 of 12 June 1997.
    113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81页。
    114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90页。
    115同上,第210页。
    116同上,第212页。
    117近30年对太阳辐射的大量观测表明,太阳活动没有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而且太阳活动的自然变化对全球大气温升的贡献还不到温室气体作用的1/10,强烈的火山爆发虽会对地球大气起降温作用,但这种事件出现频率低,影响时间短。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仅考虑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是无法解释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只有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特别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大幅增加,才能再现出近50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参见http://gongyi.people.com.cn/GB/11986454.html。
    118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82页。
    119同上。
    120前气象预报专家Anthony Watts原本也是一名虔诚的暖化教信徒。可是,随着他作为专业人员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无法解释的事实,加上媒体报道明显的歇斯底里,Watts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截止2009年4月,他们已经调查了534个气象站。按照美国官方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站标准,他们发现已经调查的气象站中,有56%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C);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C)。这些不合格气象站的大问题有:位于空调边上,位于停车场里面汽车边上,位于阳光暴晒的屋顶上,等等。这些不合格的气象站的测量数据多数对支持暖化有力。比如,同样是在加利福尼亚,Marysville一个小气象站,有100年的历史了,因为现在位于空调排风口附近,得出的测量数据就明显偏高。而奥兰德的一个合格气象站,100年以来没有搬迁过,原始温度数据显示100年来气温反而在下降。
    121因为很多气象站,历史上处于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随着时间的推进,气象站所在的地区逐渐地城市化。城市化的后果是因为“热岛效应”而导致所在地区温度上升。比如,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一个气象站,自从1835年有记录以来,温度上升了2。C多。这并不说明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了,更不能说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升温。
    122美国最权威的飓风预报专家William Gray在国际气候变化研讨会上演讲时说道: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汉斯博士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数据操作者”。世界上有四大温度数据采集组织UAH、GISS、HadCrut和RSS。其中的GISS就是由汉斯博士控制的。汉斯博士对数据的调控可谓“惊世骇俗”。
    123柳下再会著:《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第36-37页。
    124所谓气候门(climate gate),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人们的焦点开始转向全球气候变暖的可信度上。这份科学家的名单并未同期公布,有分析指出这一事件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产生一定影响。
    125卢思聘、陈冀俍,“天津气候会议:谈判僵局在继续”,《南风窗》.2010年11月2日,第22期,第23页。
    126同上。
    127李月,“气候谈判的‘去美国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1日。
    128任海军,刘健,陈瑶:“坎昆气候大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新华网,2010年12月11日。
    129肖欣:“舆论肯定坎昆协议凝聚共识称其‘挽救’气候谈判”,中国网,2010年12月13日。
    130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131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132同上。
    133同上,第149页。
    134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135同上。
    136同上,第147页。
    137同上。
    138同上。
    139同上。
    140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141[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142同上,第29页。
    143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58页。
    144同上,第359页。
    145同上,第360页。
    146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62页。
    147同上,第371页。
    148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149[美]丹尼尔·李·克莱曼著(张敦敏译):《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从生物技术到互联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28页。
    150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151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31卷第1期,第46-52页。
    152[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
    153《经济学家》(2001)写道:“这是过去10年中为学术界中的读者所写的有关公共政策的最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不仅仅是对于环境政策”。《滚石》(Goodell 2001)也作了积极评价:“隆伯格完成了非凡的壮举,他把网络时代的技术乐观主义与左翼分子对地球命运的担忧结合在一起了。”与此相关,《科学美国人》(Remie 2002)则写道:“该书是一个失败”。《格里斯特杂志》(Schultz 2001)得出结论称:“《质疑的环境学家》是个应该打C-分的东西,它就像10级学生的学期论文一样简单而又平淡无奇。”
    154[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6页。
    155同上,第77页。
    156同上,第79页。
    157[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0页。
    158[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159同上,第82页。
    160同上。
    161同上,第83页。
    162 Sarewitz. D. and Pielke. Roger A., Jr. "Breaking the Global Warming Gridlock". The Atlantic Monthly,2000. 286(1):pp.54-64.
    163[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3-84页。
    164 Daniels. George H. "The Pure-Science Ideal and Democratic Culture", Science.1967,156(3783):p.1704.
    165[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页。
    166[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页。
    167同上,第86页。
    168[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转引自Harvey Brooks. "The Scientific Adviser", in Robert Gilpin and Christopher Wright (eds.), Scientists and National Policy-Mak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p.74。
    169 Collingridge. D. and Reeve. C. Science Speaks to Power,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6. pp.28-34.
    170 Jasanoff. S."Cultural 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Branden B. Johnson and Vincent T. Covello (ed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isk. Dordrecht, Netherland:Peidel.1987. pp.359-397.
    171[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1页。
    172同上,第16页。
    173[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页。关于风险的社会建构,可参见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关于科技方面政策争论的文献导读,可参见Dorothy Nelkin (eds.), Controvercy,2nd edition.,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Publications.1984。
    174 Collins. H. Changing Order, London:Sage,1985, pp.83-89.
    175 Ibid. pp.83-89.
    176 Gieryn. T. "Boundary-Work and the Demarcation of Science from Nonscience:Strains and Interests in Professional Ideologies of Scientis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6):pp.781-789.
    177[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178普遍性原则是指应确保对科学论断的评估建立在预先设定的、客观的标准之上,与科学家的个人特性或社会属性无关。共有性原则是指任何个人或团体都不应独占科学发现的所有权。无私利性或研究中不带有任何个人动机(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在默顿看来,需要科学共同体强力的自律才能实现。最后,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是指职业科学家之间共有的理性态度,这种态度确保科学家能依据实证和逻辑标准对科学信 念与论断进行公正审查。转引自Robert K. Merton,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rpt. in 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p.268。
    179 Mulkay. M. "Norms and Ideology in Scienc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76.15(4/5):pp.637-656.
    180通常将科学评审追溯于该事件的说法,被阿里·瑞普讥弄为同行评议的“起源神话”。他质问到:“为什么对伽利略的学说进行评判性评价的罗马学院耶稣会的天文学家和为他的书出版许多建言的数学家从来没有被称作同行评议之父。”参见Arie Rip. "Commentary:Peer Review is Alive and Well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1985.10(3):p.84。
    181 Merton. K. and Zuckerman. H. "Institutionalized Patterns of Evaluation in Science", rpt. in 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p.469.
    182 Jasanoff. S. "Peer Review in the Regulatory Proces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1985.10(3): p.22.
    183[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184 Salter. L. Mandated Science, Dordrecht Netherlands:Kluwer.1988. pp.187-188.
    185 Weinberg, A. "Science and Its Limits:The Regulator's Dilemma",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5, p.68.
    186[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187同上,第109-110页。
    188[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4页。
    189[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
    190[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文版序言第5页。
    191同上。
    192[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193同上,第3页。
    194同上,第4页。阿里阿德涅是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国王弥诺斯的女儿,曾给其情人一个线团帮助其逃离迷宫。后来,“阿里阿德涅线团”常用来表示脱离困境的办法。
    195[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196同上。
    197[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198[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199 Barnes. B. and Shapin. S. (eds.).Narual Order:Historical Studies in Scientific Culture, London:Sage,1979.
    200 Shapin, S. and Schaffer. S.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201[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202[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203同上,第21页。
    204同上。
    205同上。
    206[法]布鲁诺·拉图尔著:《我们从未现代过》,刘鹏、安涅思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207同上。
    208[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209同上,第32页。
    210[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34页。
    211同上,第34页。
    212[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3页。
    213[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2页。
    214汪行福著:《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2页。
    215[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第81页。
    216陈伟著:《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217 Arendt, H.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p.200.
    218 Arendt, H. Crises of the Republic.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72. p.143.
    219汉娜·阿伦特著(蔡佩君译):《共和危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第101页(原著翻译成汉娜·鄂兰)。
    220同上。
    221汉娜·阿伦特(蔡佩君译):《共和危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第104页(原著翻译成汉娜·鄂兰),第105页。
    222汉娜·阿伦特(蔡佩君译):《共和危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第107页(原著翻译成汉娜·鄂兰)。
    223同上,第107页。
    224[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225[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60-161页。
    226同上,第167页。
    227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5页。
    228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9页。
    229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5页。
    230同上,第165页。
    231同上,第167页。
    232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8页。
    23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7页。
    234[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71页。
    235同上,第184-185页。
    236[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96页。
    237同上。
    238同上,第197页。
    239[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97页。
    240同上,第198页。
    241[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05页。
    242同上,第206页。
    243高鸿钧等著:《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阅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0页。
    244[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06页。
    245同上,第226页。
    246同上,第227页。
    247[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8页。
    248同上,第229页。
    249同上,第232页。
    250[美]塞拉·本哈比主编(黄相怀,严海兵等译):《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25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252同上,第228-229页。
    25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254[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255谈火生著:《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5页。谈火生把"Deliberative Democracy"译为“审议民主”,转引自Dryzek, J.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1。
    256[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257[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258同上。
    259同上,第26页。
    260童世骏语,见《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引自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26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002年,前言第1页。
    262马珂著:《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263最先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多尔弗·斯腾伯格。
    264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265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266 Habermas. J. 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Politische Essays.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1998. S.24
    266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68同上。
    269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7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71同上,第19-20页。
    272同上,第20页。
    27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274同上,第22页。
    275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276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277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278同上,第63页。
    279同上。
    280同上,第62页。
    281马珂著:《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
    282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28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284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285同上,第45页。
    286同上,第44页。
    287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288同上。
    289同上,第46页。
    290同上。
    291同上。
    292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293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294[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295同上,第139页。
    296 Alford. C.Fred. Science and the Revenge of Nature:Marcuse and Habermas, Gainesville. Ela:University Press of Flrida.1985.
    297[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298[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299同上,第144页。
    300[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转引自Plumwood. Val. "Has Democracy Failed Ecology?", in Freya Mathews (eds.). Environmental Politics.1995, pp.134-168。
    301[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302同上,第145页。
    303[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304 Plumwood. Val. "Inequality, Ecojustice,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n John S. Dryzek and David Schlosberg (eds.), Debating the Earth:The Environmeental Politics Read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pp. 559-583.
    305[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306[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307[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308[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309同上,第227页。
    310同上,第228页。
    311[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312同上,第231页。
    313同上,第233页。
    314[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315同上,第252页。
    316[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317当然,严格说来,天体力学和地球力学虽然并不需要多少实验活动,都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例,但对从生产上对地球以及相关的人口加以利用来说,最为关键的正是这种因果成分的分析在化学、解剖学、热学、电磁学等“培根式科学”中得以拓展:这种拓展已经在实验室和医院的专业场所中实现了。
    318[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256页。
    319当然这里的科学政治学,并不是劳斯在《知识与权力》中提出的“通常所谓的科学政治学(politics of science)"。[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320[美]希拉·贾撒洛夫等编(盛晓明等译):《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321[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等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页。
    322[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等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
    323同上,第164页。
    324[瑞]萨拜因·马森等编(姜江等译):《专业知识的民主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325这曾一度是美国政府技术评估办公室的做法,但头脑不清的共和党控制下的国会在1995年撤销了这一机构。世界各地的广泛经验,例如欧洲调查委员会的做法,都应该被加以评估以确定其在高度政治化的情境中整合科学与政策的能力。
    326[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327[美]丹尼尔·李·克莱曼著(张敦敏译):《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从生物技术到互联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28页。
    328[日]佐佐木毅,[韩]金泰品主编(吴光辉译):《科学技术与公共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6-248页。
    329[瑞士]萨拜因.马森,[德]彼德·魏因加编(姜江等译,马晓琨、夏红校):《专业知识的民主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330同上,第54页。
    331《科学技术与公共性》一书的译法“民主协商”,与本文的“商谈民主”同义。
    332[日]佐佐木毅,[韩]金泰品主编(吴光辉译):《科学技术与公共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333[澳]约翰·德雷泽克著(蔺雪春、郭晨星译):《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334[澳]约翰·德雷泽克著(蔺雪春、郭晨星译):《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335同上,第127页。
    336[美]理查德·沃林著(张国清、王大林译):《海德格尔的弟子:阿伦特、勒维特、约纳斯和马尔库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第62页。
    337[美]塞拉·本哈比主编(黄相怀、严海兵等译):《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338[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3页。
    339同上,第434页。
    340[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6页。
    341同上
    342周俊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1页。
    343[美]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等译):《国际纵横策略: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34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345[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9页。
    34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34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348同上。
    349同上,第213-214页。
    35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3-184页。
    351周俊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2-93页。
    352[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9页。
    353[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1页。
    354同上,第446页。
    355[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7页。
    356同上。
    35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35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3-124页。
    359周俊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3页。
    360对于联合国的改革,哈贝马斯在《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观念》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1-214页。
    361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3-155页。
    362盛晓明著:《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363同上,第175-176页。
    1. [美]汉娜·阿伦特著(蔡佩君译):《共和危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原著翻译成汉娜·鄂兰)。
    2. [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
    3.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
    4. [美]塞拉·本哈比主编(黄相怀,严海兵等译):《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5. 薄燕著:《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6.蔡林海著:《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之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7.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 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9.崔大鹏著:《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陈泮勤等编著:《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之国别研究》,气象出版社,2010年。
    11.陈伟著:《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法律出版社,2008年。
    12.[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蔺雪春、郭晨星译):《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5.高鸿钧等著:《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阅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高全喜主编:《大观》,法律出版社,2010年。
    17.[美]阿尔·戈尔著(王立礼译校):《难以忽视的真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8.郭忠华著:《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吉登斯思想地形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
    1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2.[德]克劳斯·黑尔德著(孙国兴编,倪梁康等译):《世界现象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3.胡鞍钢、管清友著:《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美]希拉·贾撒洛夫等编(盛晓明等译):《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美]希拉·贾萨诺夫著(陈光译):《第五部门:当科学顾问成为政策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6.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31卷第1期。
    27.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8.[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9.[美]丹尼尔·李·克莱曼著(张敦敏译):《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从生物技术到互联网》,商务印书馆,2009年。
    30.[法]布鲁诺·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我们从未现代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31.[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柳下再会著:《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33.马珂著:《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4.[瑞士]萨拜因·马森,[德]彼德·魏因加编(姜江等译,马晓琨、夏红校):《专业知识的民主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孟强:博士后报告《科学、政治与民主化构想》。
    36.[美]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国际纵横策略: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7.[美]汉斯·摩根索著([美]肯尼斯·汤普森,[美]戴维·克林顿修订,徐昕,郝望,李保平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为了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美]汉斯·摩根索著([美]肯尼斯·汤普森改编,李晖,孙芳译):《国家间政治:为了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第六版),海南出版社,2008年。
    39.潘家华,庄贵阳,陈迎著:《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气象出版社,2003年。
    40.[美]小罗杰·皮尔克著(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41.任海军,刘健,陈瑶:“坎昆气候大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新华网,2010年12月11日。
    42.盛晓明著:《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学林出版社,2000年。
    43.谈火生著:《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
    44.[英]恩勒·伊辛,布鲁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所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45.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年。
    46.汪行福著:《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7.[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
    48.[美]理查德·沃林著(张国清、王大林译):《海德格尔的弟子:阿伦特、勒维特、约纳斯和马尔库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
    49.吴强著:《欧洲的环境政治:环境运动和审议民主政治》,载《大观》第2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
    50.[澳]大卫·希尔曼,[澳]约瑟夫·韦恩·史密斯著(武锡申、李楠译):《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1.肖欣:“舆论肯定坎昆协议凝聚共识称其‘挽救’气候谈判”,中国网,2010年12月13日。
    52.熊焰著:《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53.熊焰著:《低碳转型路线图——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54.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5.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杨洁勉主编:《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时事出版社,2009年。
    57.杨兴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58.[日]佐佐木毅,[韩]金泰品主编(吴光辉译):《科学技术与公共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
    59.周俊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60.朱灵主编:《绿动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1.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Washington DC:U.S.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ctober 1997.5.
    2. Agrarwala. S.& Anderson, S., "Indispensability and Indefensibility? The United States in Climate Treaty Negotiations", Global Governance,1999,5(4):pp.457-482.
    3. Alford, C., Science and the Revenge of Nature:Marcuse and Habermas, Gainesville, Ela:University Press of Flrida,1985.
    4. Angel, D. and Rock, M., "Global Stardards and the Environmental Reformancer of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5,37(11):pp.1903-1918.
    5. Antonio, R., "Global Warming Skeptics are Facing Storm Cloud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31,2003.
    6. Arendt, H., Eichmann in Jerusalem: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5.
    7. Arendt, H., Between Past and Future: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8.
    8. Arendt, H., Men in Dark Times,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68.
    9. Arendt, H., On Violence,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70.
    10. Arendt, H., Crises of the Republic,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72.
    11. Arendt, H.,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75.
    12. Arendt, H., The Life of the Mind, One-Volume Edition,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Harcourt & Company,1978.
    13. Arendt, H., Lectures on Kant s Political Philosophy, edited and with an Interpretive Essay by Ronald Beine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14. Arendt, H.,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5. Arendt, H., On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0.
    16. Arendt, H.,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1930-1954), edited by Jemme Kohn. New York, San Diego, London:Harcourt & Company,1994.
    17. Barnes, B. and Shapin, S. (eds.), Natural Order:Historical Studies in Scientific Culture, London:Sage,1979.
    18. Benhabib, S., "Toward a Deliberative Model of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J.Bohman and W.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7.
    19. Brown, D., American Heat:Ethical Problems with the United States'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2.
    20. Brown, M., Sean M. and Miller, S. (eds.), The Perils of Anarchy: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MIT Press,1995
    21. Bruno, K. and Karliner, J. Earth Summit Biz:The Corporate Take Ov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akland, CA, Food First Books,2002.
    22. Bull, H., 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London: Macmillan,1977.
    23. Callon, M., "Is Science a Public Good. Fifth Mullins Lectur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23 March 1993",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1994, 19(4):pp.395-424.
    24. Cohen, J.,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J.Bohman and W.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7.
    25. Collingridge, D. and Reeve, C. Science Speaks to Power,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6.
    26. Collins, H., Changing Order, London:Sage,1985.
    27. Daniel, B., "Porlogue to the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in Irving M.Mintzer and J.A.Leonard (eds.), Negotiating Climate Change:The Inside Story of the Rio Conven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8. Daniels, G., "The Pure-Science Ideal and Democratic Culture", Science,1967, 156(3783):pp.1699-1705.
    29. Deudney, D.,"Environmental Security:A Critique", in Daniel H.Deudney and Richard A. Matthew (eds.), Contested Grounds:Security and Conflict i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30. Dickinson, G., The International Anarchy, London:Allen and Unwin,1926.
    31. Douglas, M., and Wildavsky, A. Risk and Cultur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32. Dryzek, J.,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3. Dworkin, R., Law's Empir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4. Garvey, J., The Ethics of Climate Change:Right and Wrong in a Warming World, London, New York:Continuum Books,2008.
    35. Gary, B., "Congress and the Polities of Climate Change", in Paul G. Harrised., Climate Chang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00.
    36. Gieryn, T., "Boundary-Work and the Demarcation of Science from Nonscience: Strains and Interests in Professional Ideologies of Scientis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6):pp.781-789.
    37. Gilpin, R. and Wright, C. (eds.), Scientists and National Policy-Mak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38. Grubb, M., The Kyoto Protocol:A Guide and Assessment, London: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
    39. Habermas, J., Theory and Practice, translated by John Viertel, London: Heinemann,1974.
    40. Habermas, J., Legitimation Crisis,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thy, London: Heinemann,1975.
    41. Habermas, J.,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Beacon Press,1979.
    42. Habermas, J.,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1),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Beacon Press.1984.
    43. Habermas, J., Autonomy and Solidarity:Interviews,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Peter Dews. London:Verso.1986.
    44. Habermas. 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2),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Beacon Press,1987.
    45. Habermas. J.,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MA:MIT Press,1989.
    46. Habermas. J.,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MA:The MIT Press,1990.
    47. Habermas. J.,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k Hohengarten,Cambridge. MA:MIT Press,1992.
    48. Habermas, J.,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Remarks on Discourse Ethics, translated by Ciaran Cronin,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3.
    49. Habermas, J., "Remarks on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5,92(3):pp.109-131.
    50. Habermas. J., 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translated by William Rehg,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51. Habermas, J.,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translated by Willam Rehg,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6.
    52. Habermas, J., The Inclusion of the Order: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 edited by Ciaran Cronin and Pablo De Greif, Cambridge,MA:MIT Press,1998.
    53. Habermas, J., On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vn, edited by Maeve Cooke, 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8.
    54. Habermas, J., The Postnational Constellation:Political Essays, translated,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x Pensky, Cambridge, MA:MIT Press,2001.
    55. Hadden, T., Company Law and Capitalism, London, Butterworth's Law,1995.
    56. Harold, P., Jacobson, K. and Putnam, R. (eds.),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57. Harris, P., World Ethics and Climate Change:From International to Globel Justic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9.
    58. Houghton, J., Global Warming, Dritte Auflage,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59. Huntington, S., "Reform and Stability in a Modernizing, Multi-Ethnic Society", in Politikon,1981,8(2):pp.8-26.
    60.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b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Cam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1. IPCC, "Technical Summary",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2. Jasanoff, S., "Peer Review in the Regulatory Proces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1985,10(3):pp.20-32.
    63. Johnson, B. and Covello, V. (ed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isk, Dordrecht, Netherland:Peidel,1987
    64. Krimsky, S. and Golding, D., Social Theories of Risk, London:Praeger,1992.
    65. Lasswell, H., 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Meridian Press, 1958.
    66. Lasswell, H. and Kaplan, Abraham., Power and Society: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
    67. Lempert, R., "Robust Strategies for a Bating Climate Change", Climatic Change, 2000.
    68. Lindblom, C., The Intelligence of Democracy, New York:Free Press,1965.
    69. Lomborg, B.,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Measuring the Real State of the Worl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0. Lomborg, B., Globel Oisis, Globel Sol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7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ing the Proces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
    72. Mahlman, J., "Global Warming:Misuse of Data and Ignorance of Science, a Review of the'Global Warming'Chapter of Bj(?)rn Lomborg's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Measuring the Real State of the World,"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December 6,2001.
    73. Mathews,F., (ed.), Environmental Politics.1995.
    74. Merton. R.,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75. Mulkay. M., "Norms and Ideology in Scienc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76. 15(4/5):pp.637-656.
    76. 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SB 96-21.1996.
    7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Ensuring the Best Presidential and Federal Advisory Committe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ointment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
    78. Nelkin, D. (ed.), Controvercy,2nd editio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84.
    79. Pamels C., Earth Negotiations:Analyzing Thirty Year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New York: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1.
    80. Peter D. and Zillman, D., Kyoto: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81. Pitkin. H.,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82. Pielke, R., "Misdefining'Climate Change':Consequences for Science and Ac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5,8(6):pp.548-561.
    83. Press, E. and Washburn. J., "The Kept University", Atlantic Monthly,2000, 285(3):pp.39-42.
    84. Rawls, J.,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85. Rawls, J., "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0,77(9):pp.515-572.
    86. Rennie, J., "Misleading Math about the Earth:Science Defends Itself against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 Scientific American,2002,286(1):pp.25-41.
    87. Rip, A., "Commentary:Peer Review is Alive and Well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1985,10(3):pp.82-86.
    88. Rorty, R., "Idealizations, Foundations, and Social Practices", in James Bohman and Will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7.
    89. Salter. L., Mandated Science, 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1988.
    90. Sarewitz, D., Pielke, Roger A., Jr. and Byerly, R., Prediction:Science, Decision-Making, and the Future of Nature.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0.
    91. Sarewitz, D.and Pielke, Roger A., Jr., "Breaking the Global Warming Gridlock" The Atlantic Monthly,2000,286(1):pp.54-64.
    92. Schmitt, E., "Wolfowitz Stands Fast Amid the Anti-Warriors",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2,2003.
    93. Shapin, S. and Schaffer, S.,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94. Solingen, E., "Between Markets and the State:Scientis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s,1993,26(1):pp.31-51.
    95. 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96. Stokes, D., Pasteur's Quadrant: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7.
    97. UNDP, World Energy Assessment:Energy Assessment:Energy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United Nations, New York,2000.
    98.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aring for Climate:The Business Leadership Platform:A Statement by the Business Leaders of the UN Global Compact,2007.
    99. Weinberg, A., "Science and Its Limits:The Regulator's Dilemma",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6.
    100. Weingart, P., "Scientific Expertise an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Paradoxes of Science in Politic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1999,27(3):pp.151-161.
    101. White House, "President Discusses Stem Cell Research,"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1/08/20010809-2.html.,2001.
    102. White House, "President Bush Discusses Global Climate Change.'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1/06/20010611-2.html.,2001.
    103.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pdf..2002.
    104. Will. H., The Writing on the Wall: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Little,Brown.2007.
    105. Winickoff, D., Jasanoff, S., Busch, L., Grove-White, R. and Wynne, B., "Adjudicating the GM Food Wars:Science, Risk, and Democracy in World Trade Law",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5.
    106. World Energy Council, World Energy Assessment:Energy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New York,2000.
    107. Wynne, B., Wilsdon, J., and Stilgoe, J., The Public Value of Science, London: Demos,2005.
    108. Yearley, S., "Soci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after Kyoto:What Roles for Social Science in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Current Sociology,2009,57(3):pp. 389-4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