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几十年来,环境与发展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重点。这一问题涉及到环境、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是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因此,在各门社会学科中均有所涉及。协调发展原则就是环境与经济问题在环境法学科领域中的体现。这一原则以协调为内核,以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是环境法学领域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本文的主旨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协调发展原则中的利益关系进行解构性分析,以此为基础构建协调发展原则中的实质正义,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协调发展原则的具体适用。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概述了协调发展原则在整部环境法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该项原则中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从属性的角度来讲,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属于社会利益的范畴,这就为本文全篇的研究设定了基调,即只从社会层面研究协调发展原则,而不涉及个人层面的讨论。此外,还指出了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关系的平等性和交叉性特点。其次,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的冲突进行了从表现到根源的分析。最后,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可协调性进行解析,并从中国现有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了优先式协调方式。
     第二章以需求理论为基础,从时空观的视角对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方式作出选择,推导出需求优先的协调方式。第一节以需求为视角,总结了传统的需求理论及科学发展观对需求分析的要素。第二节对协调发展原则中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协调发展原则的利益实质是紧迫性需求优先,并从社会性、层次性、时空性的角度提出了紧迫性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是对协调发展原则利益衡平的分析。第一节将协调发展原则的正义追求界定为利益衡平。第二节提出利益衡平的实质是“有秩序地发展”。’第三节总结协调发展利益衡平的实现路径是紧迫性利益优先和后置性利益补偿。
     第四章讨论协调发展原则的具体适用问题。本章是对以上协调发展原则的分析研究结论的具体适用,提出中国协调发展存在缺陷,表现为经济优先的利益失衡和环境优先的政策缺失。分别从利益衡平和政策补全的角度对生态补偿和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进行梳理,并对两项制度的具体设置和实施提供建议和进行理论建构。
In recent decade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ll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countr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 the key of social advancement as well as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concerns environment, economy, culture, legislation and so on. Accordingly, this topic is involved in nearly all the social studies, for exampl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The core of this principle is harmony, and the main content is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which is the leading basic principle in the field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The keynote of this thesis is deconstructively analyzing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s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need, as a basis for the essential justice, using which to direct the applica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detail content are followed:
     Chapter 1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takes in the whol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then analyzes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terest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Firstly, environmental interest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 belong to the area of economic interest in the perspective of attribution, which is the basis through all th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thesis explor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in the social level instead of individual level. Besides, the character of equality and crossing is pointed ou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al interest and economic interest. Secondly, analyzes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interest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 from manifestations to foundation. At length, the harmonious pos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interest and economic interest is resolved, and priority harmony mode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hina as well.
     Chapter 2 choosing the harmony mode in the space-time perspective based on demand theory and educing the need priority harmony mode. In the first subsection, after choosing the demand perspectives, the thesis summrizes the demand ananlysis elements based on traditional demand theory an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second subsection analyse the demand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advances the interest essential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is urgent demand priority, and then the urgent basic elements is brought forwar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perspective of social, level space-time.
     Chapter 3 analyzes the interests-balancing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justic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is defined as interests-balancing. The second section advances that essential justic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is orderly development. At last,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ssential path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are urgent interest priority and benefit compensation.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inciple. This chapter aims to apply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bove analysis made. Firs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drawbacks which are exhibited disbalance of economy priority and the policy shortage of environment prio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is sett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sts-balancing and policy integrity. Accordingly, this chapter offers suggestion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for the two institutions to specifically set and implement.
引文
①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
    ①周训芳:《环境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②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3-84页。
    ①《中国环境报》,1992年月2日。
    ②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①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2页
    ①[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②[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③[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④梅冷、付黎旭:《日本环境法的新发展——<环境法的新展开>译评》,转引自韩德培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219页。
    ①《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法》第3条,转引自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②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①如罗马俱乐部先后出版的《增长的极限》和《超越极限》中所提出的“停止发展论”(即“零增长论”)即是一个极端的例证,其实质就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发展观,是环保主义者的一种极端论调。
    ②李峰:《俄罗斯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政策简述》,载于《环境保护》2001年第5期。
    ①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②转引自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③林玲、毛在丽:《简析21世纪的欧盟环境政策》,载于《法国研究》2004年第2期。
    ①林玲、毛在丽:《简析21世纪的欧盟环境政策》,载于《法国研究》2004年第2期。
    ②THE COMMISSION,"2003 ENVIRONMENTPOLICY REVIEW",3.12.2003 COM(2003)745 final.转引自林玲、毛在丽:《简析21世纪的欧盟环境政策》,载于《法国研究》2004年第2期。
    ②李旭红:《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载于《商场现代化》2008年7月(中旬刊),总第545期。
    ①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②方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载于《人民日报》1973年6月16日;《唐克同志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言阐述我国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的主张》(1972年6月10日),转引自《环境保护文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页;《我出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发言人发表谈话阐述修改“人类环境宣言”十个主要原则》,载于《人民日报》1972年6月17日。
    ①程正康:《环境保护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②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罗典荣:《环境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③金瑞林:《环境法——大自然的护卫者》,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0页;马骧聪:《环境保护法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张孝烈:《环境保护法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2页。
    ④罗典荣:《环境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⑤徐祥民:《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⑥柯勤:《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转引自《环境保护文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第67页。
    ⑦袁任平:《评环境污染》,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转引自《环境保护文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第60页。
    ①陈汉光、朴光洙:《环境法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页;陈仁、陈乃尉、吴吉祥:《环境法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②金鉴明、曹叠云、王礼嫱:《<环境保护法>述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3页。
    ③陈汉光、朴光洙:《环境法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①常纪文:《环境法原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146页。
    ②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③刘国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蔡永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④如“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原则”,见常纪文:《环境法总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环境公平原则”,见吕忠梅:《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①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169页。
    ②窦玉珍:《环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②[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页。
    ②[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293页。
    ③张梓太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④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①有关利益的实质问题,学界存在着争论,这里笔者只采取通说,即将利益的实质界定为需求。参见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赵家祥、李清昆、李士绅:《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页。
    ②吉林大学法理学课程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十九章“法与利益”,转引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280128.html,2009年3月10日。
    ③所谓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同源性,是指二者的根源或者说实质是统一的,都是源于需求而产生的利益形式;所谓同质性,是指二者的性质相同,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特点。这里对于同源同质性的理解,基于篇章结构安排的考虑,将在下面的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这里仅对这种结论直接应用。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廖德宇译:《法理学》(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③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①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③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④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⑤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74页。
    ①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7页。
    ①[日]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页。
    ②[日]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8页。
    ①#12
    ②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0页。
    ②[美]乔纳森·H·特纳著,吴曲辉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①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③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④[美]罗斯科·庞德著,廖德宇译:《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①《论语·季氏》。
    ②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③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12
    ③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页。
    ①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②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③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①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载于《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②[美]杰弗里·希尔著,胡颖廉译:《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
    ③[美]杰弗里·希尔著,胡颖廉译:《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英文版前言。
    ④#12
    ①在不同的时期,有关协调发展原则的重心问题,始终存在着经济优先还是环境优先的争论。如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影响,“经济优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进入21世纪,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增强,国家政策体制也有意地向环境保护倾斜,加之受到日本以及俄罗斯等相关环境立法思想的影响,“环境优先论”也逐渐被学者所提倡。如赵旭东、黄静:《俄罗斯“环境保护优先性”原则——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的反思与改进》,载于《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吴卫星:《从协调发展到环境优先——中国环境法制的历史转型》,载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白钰、魏建兵、李一静、马振邦:《基于环境优先原则的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载于《生态学杂志》2008年第27卷第4期;康宏强:《论环境法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协调发展”原则的反思与重构》,载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唐双娥、吴胜亮:《协调发展原则:一个新颖性的界定与阐述——环境利益优先的协调发展原则》,载于《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等等,在这些文章中均体现着“环境优先论”的观点。
    ②唐双娥、吴胜亮:《协调发展原则:一个新颖性的界定与阐述——环境利益优先的协调发展原则》,载于《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
    ③李艳芳:《对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重心的思考》,载于《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①李艳芳:《对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重心的思考》,载于《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②吴元梁:《论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载于《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
    ③俞国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载于《财经论丛》1999年第1期。
    ④冯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载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
    ⑤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载于《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课题组:《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年第2期。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5页。
    ②赵家祥、李清昆、李士绅:《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页。
    ③[捷]奥塔·锡克著,王福民、王成稼、沙吉才译:《经济—利益—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④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
    ②[东德]勒德雷尔主编,邵晓光译:《人的需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③[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②逯宇:《马斯洛需求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的比较》,载于《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③贾小明、赵曙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载于《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6页。
    ②刘林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祝静:《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意义》,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f法]阿尔贝·加缪:《第一个人》,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③[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著,汪淳波,张宝莹译:《人的需要理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3-24页。
    ①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载于《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①朱利安·林肯·西蒙著:《没有极限的增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274页。
    ①柯勤:《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
    ②袁任平:《评环境污染》,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
    ③ぃぃたもも:《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绿风出版社1982年版,第76-77页;转引自[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①窦玉珍:《环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页。
    ②[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③[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周训芳:《环境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美]杰弗里·希尔著,胡颖廉译:《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张梓太:《论环境与发展——关于<环境保护法>“协调发展”原则的几点认识》,载于《学海》1994年第2期。
    ②张梓太:《论环境与发展——关于<环境保护法>“协调发展”原则的几点认识》,载于《学海》1994年第2期。
    ①于光远:《灾害经济学提出的根据和它的特点(代序)》,载于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朱全景:《论损失最小化原则在司法中的应用》,载于《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7期。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③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⑤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9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廖德宇译:《法理学》(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①李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浅论》,载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①[美]克芬德·阿克:《关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它有无前途?》,转引自S·享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②[美]胡格韦尔著,白桦、丁一凡编译:《发展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
    ③陆象淦:《发展——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页。
    ④谭明华:《民族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①段钢:《发展理论的人类需求分析》,载于《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①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②赫伯特·施皮格尔伯:《保卫人类平等》,载于《哲学评论》1944年第53卷;转引自[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冯永锋:《中国多的是极端发展主义者》,http://www.nre.cn/index.php/action viewnews itemid_16064.html,2009年2月13日。
    ②[美]赫尔曼·E·戴利著,诸大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8-40页。
    ①不过,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环境保护所强调的自我约束和对经济行为的外在约束并不是绝对的,在实践之中约束的两种类型在环境与经济之间也是交替使用的。
    ②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③[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④[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⑤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①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②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页。
    ①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页。
    ②[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译者序言第1页。
    ①朱丹果:《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①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新疆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王礼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值得借鉴》,载于《中国环境报》2008年11月26日第2版。
    ①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356页。
    ②毛显强、钟渝、张胜着:《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③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载于《法学》2004第3期。
    ④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及政策国际研讨会投稿论文集》,第79页。
    ⑤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载于《求是》2004年第13期。
    ⑥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57页。
    ⑦杨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王良海:《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曹明德:《试论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③ See Ke Jian, Environmental Justice:Can an American Discourse Make Sense in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24 Temp J.Sci.Tech.&Envtl.L.253(2005).
    ④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①转引自曹明德:《试论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①杜群、张萌:《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政策现状和问题》,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②李秉祥、黄泉川:《建立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补偿与融资机制研究》,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③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11(3);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载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12(1);转引自石培基:《西部大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探讨》,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①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42页。
    ③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①[苏]A·K·斯塔利格维奇:《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中译文),转引自王勇飞编:《法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1页。
    ②刘翠霄:《论法律关系的客体》,载于《法学》1998年第10期。
    ③张辉、史小红:《浅谈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人》,载于《法学》1992年第8期。
    ④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着,萧琛等译:《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9页。
    ②[美]罗伯特·考特等,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① See Feng Liu,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alysis: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ewis Publishers,2001, P11-12.
    ①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49页。
    ②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王芃:《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载于《现代法学》2002年4月(第24卷第2期)。
    ①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②韩东娥:《探讨中西部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配套政策》,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石培基:《西部大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探讨》,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②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③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87页。
    ④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第88页。
    ①康幕谊:《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研究——以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7页。
    ②潘玉君:《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布局和机制》,载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3(4)。
    ③韩东娥:《探讨中西部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配套政策》,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④李秉祥、黄泉川:《建立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补偿与融资机制研究》,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洪尚群:《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载于《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第2期。
    ②王良海:《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载于《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②张艳:《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山西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杨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庄国泰、高鹏、王学军:《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15(6)。
    ②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载于《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①陈祖洪、尹建:《海南确立生态补偿机制框架》,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0804/t20080407_255145.html,2009年2月2日.
    ②杨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庄国泰等:《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载于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3-94页。
    ②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环境税的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③[德]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戢守志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①葛察忠、王金南:《利用市场机制消减污染:排污收费、环境税和排污交易》,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期。
    ②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德]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戢守志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369页。
    ②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369页。
    ①韩东娥:《探讨中西部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配套政策》,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7页。
    ①刘大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99-102页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①张伟、刘毅、刘洋:《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24卷第3期。
    ①刘燕华、郑度:《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载于《地理研究》2005年第5期。
    ①刘雨林:《关于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载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2卷第1期。
    ①贺瑶:《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刘大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杜黎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王曦:《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载于《经济界》2003年第5期。
    ①邢秀凤、曹洪军:《试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发的思考》,载于《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第4期。
    ①王曦:《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载于《经济界》2003年第5期。
    ②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载于《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12月。
    ①宋国君:《论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载于《环境保护》2000年第6期。
    ①马中、[美1杜丹德著:《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②祝兴祥等:《中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①张梓太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223页。
    ②黄明健:《环境法制度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③周启星等著:《生态修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徐会、孙世群、王晓辉:《推进形成省级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及保障机制初探》,载于《四川环境》2008年10月。
    ②邓波、洪绽曾等:《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生态承载力》,载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③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载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0卷第5期)。
    ④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①刘通:《我国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政策评述》,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①司劲松:《主体功能区的公共投资政策需求及建议》,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③司劲松:《主体功能区的公共投资政策需求及建议》,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②蒋洪强、曹东:《新形势下中国环境保护投资模式》,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3期。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②王贵明、匡耀求:《基于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与产业生态经济》,载于《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第228-229页。
    ①贾康:《发改委加紧主体功能区规划传统产业转移将提速》,http://www.vodvv.com/news/article_1396_1.html,2009年3月7日。
    ②栾贵勤、田芳、孟仁振:《试论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政策规划》,载于《经济师》2008年第11期。
    ①栾贵勤、田芳、孟仁振:《试论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政策规划》,载于《经济师》2008年第11期。
    ②唐浩:《资源型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协调研究——由成都“石化项目”争论引发的经济学思考》,载于《经济管理》2008年第18期。
    1.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孙红玲:《中国横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王家骥等:《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李灿光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王曦:《美国环境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张雷等:《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视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朱国红:《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及结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5.何大安:《选择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曾广容:《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概要》,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谢识予:《纳什均衡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王松霈:《生态经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1.洪远鹏:《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杨万江:《灰学理论及发展——孙万鹏灰学评述》,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5.孙万鹏:《表现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孙万鹏:《第三种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孙万鹏:《全准思维方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8.孙万鹏:《选择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9.孙万鹏:《改革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李达:《<矛盾论>解说》,三联书店1978年版。
    31.张知本:《社会法律学》,上海法学编译社,民国22[1933]年版。
    32.任俊华等:《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4.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5.陈伟:《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6.周书俊:《选择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7.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王芳:《环境社会学新视野——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刘涛雄:《社会冲突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框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和展望高层课题组:《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和展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王伟中:《冲突与融合——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版。
    45.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6.宋书伟:《协调与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发展道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理论与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吴彤:《多维融贯——系统分析与哲学思维方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肖显静:《环境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0.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段昌群等:《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互动的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之变革》,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4.贺新元:《环境问题与第三世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林爱文等:《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7.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朱兴文:《权利冲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9.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1.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何志鹏:《发展权与欧盟的法律体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4.高鸿钧等:《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阅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付子堂:《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7.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8.汪劲:《日本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9.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肖隆安:《亚太地区环境立法与管理体制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2.张平华:《私法视野里的权利冲突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5.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7.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78.罗典荣:《环境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9.金鉴明、曹叠云、王礼嫱:《<环境保护法>述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金瑞林:《环境法——大自然的护卫者》,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
    81.文伯屏:《环境保护法概论》,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
    82马骧聪:《环境保护法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83.吕忠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4.陈汉光、朴光洙:《环境法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6.戚道孟:《环境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7.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8.蔡守秋:《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9.陈仁、陈乃尉、吴吉祥:《环境法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0.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3.张梓太:《环境保护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4.程正康:《环境保护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5.周珂:《环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王灿发:《环境法基本问题新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7.周训芳:《环境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98.常纪文:《环境法原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9.徐祥民:《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曹明德:《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刘国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2.常纪文:《环境法总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年版。
    103.张梓太:《环境与资源法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蔡永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曹明德、黄锡生:《环境资源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6.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7.刘俊肖:《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108.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9.张孝烈:《环境保护法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0.黄锡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窦玉珍:《环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吕忠梅:《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3.李爱年:《环境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4.戚道孟:《环境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5.韩广、杨兴、陈维春:《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年版。
    116.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环境保护文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118.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9.马中、[美]杜丹德著:《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0.祝兴祥等:《中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1.张梓太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2.黄明健:《环境法制度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周启星等著:《生态修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4.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126.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27.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8.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9.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环境税的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0.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威廉·麦克唐纳,[德]迈克尔·布朗嘉特著:《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肯·宾默尔著,王小卫、钱勇译:《公平博弈——博弈论与社会契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李布译:《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英]戴维·皮尔思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张世秋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市场与政府失效:湿地与森林》,杨柳燕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张山岭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刘自敏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英]托马斯·斯德纳,张蔚文、黄祖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图书公司2005年版。
    11.[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著,汪淳波、张宝莹等译:《人的需要理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罗家德译:《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迈克尔·休斯:《社会学与我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8.[美]杰弗里·希尔著,胡颖廉译:《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9.[英]阿伦·布洛克,董东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著,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
    22.[日]饭倒伸子著,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3.[奥]弗·冯·维塞尔, 陈国庆译:《自然价值》,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
    24.[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德]汉斯·萨克赛著,文韬、佩云译:《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6.[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7.[法]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1.[美]芭芭拉·沃德:《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美]丹尼斯·米都斯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美]莫迪默·文德勒著,郗庆华、薛笙译:《六大观念》,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34.[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新时代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6.[英]伯特兰·罗素著,崔人元译:《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37.[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8.[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9.[日]原田尚彦,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1.[日]岸根卓郎著,何鉴译:《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2.[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3.[美]罗尔斯·庞德著,唐前宏、瘳湘文、高雪原译:《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罗尔斯·庞德著,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5.[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6.[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47.[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8.[法]米歇尔·克罗齐耶著,张月译:《法令不能改变社会》,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9.[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0.[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1-4册),法律出版社。
    51.[美]彼得·S·温茨著,朱丹琼、宋玉波译:《环境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
    53.[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4.[日]岩佐茂著,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5.[美]罗伯特·考特等,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6.[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着,萧琛等译:《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57.[苏]A·K·斯塔利格维奇:《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中译文),转引自王勇飞编:《法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8.[德]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戢守志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载于《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2.柯勤:《环境污染的由来和发展》,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
    3.袁任平:《评环境污染》,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
    4.张梓太:《论环境与发展——关于<环境保护法>“协调发展”原则的几点认识》,载于《学海》1994年第2期。
    5.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6.逯宇:《马斯洛需求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的比较》,载于《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贾小明、赵曙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载于《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6期。
    8.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载于《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
    9.赵旭东、黄静:《俄罗斯“环境保护优先性”原则——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的反思与改进》,载于《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
    10.吴卫星:《从协调发展到环境优先——中国环境法制的历史转型》,载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11.白钰、魏建兵、李一静、马振邦:《基于环境优先原则的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载于《生态学杂志》2008年第27卷第4期。
    12.康宏强:《论环境法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协调发展”原则的反思与重构》,载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13.唐双娥、吴胜亮:《协调发展原则:一个新颖性的界定与阐述——环境利益优 先的协调发展原则》,载于《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
    14.李艳芳:《对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重心的思考》,载于《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15.吴元梁:《论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载于《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
    16.俞国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载于《财经论丛》1999年第1期。
    17.冯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载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
    18.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课题组:《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年第2期。
    19.王礼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值得借鉴》,载于《中国环境报》2008年11月26日第2版。
    20.朱全景:《论损失最小化原则在司法中的应用》,载于《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7期。
    21.李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浅论》,载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22.梅冷、付黎旭:《日本环境法的新发展——<环境法的新展开>译评》,转引自韩德培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219页。
    23.李峰:《俄罗斯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政策简述》,载于《环境保护》2001年第5期。
    24.林玲、毛在丽:《简析21世纪的欧盟环境政策》,载于《法国研究》2004年第2期。
    25.方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载于《人民日报》1973年6月16日。
    26.《唐克同志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言阐述我国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的主张》(1972年6月10日),转引自《环境保护文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
    27.《我出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发言人发表谈话阐述修改“人类环境宣言”十个主要原则》,载于《人民日报》1972年6月17日。
    28.袁任平:《评环境污染》,载于《自然辩证法》1974年第1期。
    29.张伟、刘毅、刘洋:《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24卷第3期。
    30.刘燕华、郑度:《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载于《地理研究》2005年第5期。
    31.刘雨林:《关于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载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2卷第1期。
    32.王曦:《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载于《经济界》2003年第5期。
    33.邢秀凤、曹洪军:《试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发的思考》,载于《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第4期。
    34.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载于《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12月。
    35.宋国君:《论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载于《环境保护》2000年第6期。
    36.徐会、孙世群、王晓辉:《推进形成省级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及保障机制初探》,载于《四川环境》2008年10月。
    37.邓波、洪绽曾等:《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生态承载力》,载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8.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载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0卷第5期)。
    39.刘通:《我国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政策评述》,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40.司劲松:《主体功能区的公共投资政策需求及建议》,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41.蒋洪强、曹东:《新形势下中国环境保护投资模式》,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3期。
    42.王贵明、匡耀求:《基于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与产业生态经济》,载于《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
    43.栾贵勤、田芳、孟仁振:《试论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政策规划》,载于《经济师》2008年第11期。
    44.唐浩:《资源型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协调研究——由成都“石化项目”争论引发的经济学思考》,载于《经济管理》2008年第18期。
    45.毛显强、钟渝、张胜着:《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46.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载于《法学》2004第3期。
    47.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及政策国际研讨会投稿论文集》,第79页。
    48.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载于《求是》2004年第13期。
    49.曹明德:《试论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载于《现代法学》2002年4月(第24卷第2期)。
    52.潘玉君:《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布局和机制》,载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3(4)。
    53.韩东娥:《探讨中西部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配套政策》,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54.李秉祥、黄泉川:《建立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补偿与融资机制研究》,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韩东娥:《探讨中西部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配套政策》,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石培基:《西部大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探讨》,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 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康幕谊:《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研究——以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洪尚群:《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载于《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第2期。
    59.杜群、张萌:《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政策现状和问题》,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李秉祥、黄泉川:《建立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补偿与融资机制研究》,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61.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11(3)。
    62.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载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12(1)。
    63.石培基:《西部大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探讨》,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刘翠霄:《论法律关系的客体》,载于《法学》1998年第10期。
    65.张辉、史小红:《浅谈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人》,载于《法学》1992年第8期。
    66.庄国泰、高鹏、王学军:《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15(6)。
    67.葛察忠、王金南:《利用市场机制消减污染:排污收费、环境税和排污交易》,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期。
    68.韩东娥:《探讨中西部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配套政策》,载于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9.刘林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0.祝静:《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意义》,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1.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新疆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72.朱丹果:《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3.刘大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4.贺瑶:《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5.杜黎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76.杨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77.王良海:《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8.王芃:《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9.王良海:《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80.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81.张艳:《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山西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82.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11.#12
    12.#12
    13.#12
    14.#12
    15.#12
    16.#12
    17.#12
    18.#12
    19.#12
    20.#12
    21.#12
    22.#12
    23.#12
    24.#12
    25.Feng Liu,Environmental Justice Analysis:Theories,Methods,and Practice, Lewis Publishers,2001.
    26.William.M.Bowen,Environmental Justice through Research-Based Decision-Making,Garland Publishing,2001.
    27.Ruchi Anand,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Justice:A North-South Dimension, Ashgate Pubishing Company,2004.
    28.Peter S.Wenz, Environmental Justi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1988.
    29.Thomas A.Easton, Clashing Views on Contronversial Environmental Issuses, McGraw-Hill/Dushkin,2005.
    3O.Sean Coyle and Karen Morrow,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Law, Hart Publishing,2004.
    31.Zachary A.Smith,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Paradox, Prentice Hall,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