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大代表的监督能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检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我国宪政建设的制度起点。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防止权力滥用和官僚主义的重要武器。然而在现实中,这一制度的运行与规范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量的事实表明,人大代表在监督权的行使方面本应大有可为,但在这个重要的政治舞台上却鲜见人大代表的活动。因此人大代表监督不作为的问题在实践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受法治建设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治传统的反思,人们期待通过人大监督制度的法制化加强人大监督的权威,并为人大代表履行监督职责提供可操作的具体程序,以使监督制度能够真正运行起来。然而从人大监督的实施效果来看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重视法制建设的思路虽然可以满足人们对问题寻求明确性解答的需要,但人大监督制度并不是在法律规范塑造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真空中运行。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大代表而言,其在履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很可能比监督制度本身对人大代表的影响更直接、更重要。如果不能对这些外在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则极有可能使人大代表采取制度规避或曲解制度的行为以保全自身利益,最终使得制度流于形式。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代表法、选举法以及监督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提高监督的效能。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上看,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在实践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人大监督无力的事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可以看出,我们并不缺乏制度的宏观建设,也不缺乏权利的配置,甚至也不缺乏具体的实施程序,关键是缺乏将这些制度运转起来的动力以及维持这种动力的力量。那么动力以及维持动力的力量来自哪里?是什么制约和阻碍了他们的生成?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将转换研究的角度,从人大代表监督的主体能动性入手,对相关的重要制约因素展开分析。从这一视角进行分析是因为主体能动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体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界中所体现出的超乎想象的能力正是得益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制度运转过程中情况也是如此,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制度主体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将会使制度在运行中克服制度自身固有的僵化性和时滞性缺陷,更加富有活力;而一旦主体的能动性受到限制,也会导致制度因主体的有意规避、曲解或者消极应付而流于形式,甚至有可能成为制度主体牟取私利的工具。当然试图在本文中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全部大包大揽的分析实在非个人能力所及,因为人的个体需要结构非常复杂,要想对个体需要进行全面的心理分析是一项极为复杂和专业的工作,本文只是选取能够对代表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起到根本性影响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解决问题的良药。
     对于代表监督能动性的影响,学界虽然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但是有些学者显然已经注意到代表制度激励不足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因此以公共选择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开始探求构建激励机制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竞争性选举和代表专职化相结合,通过选举的负向约束力量以及专职制的正向激励作用来激发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实现选举的竞争性与代表专职制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改革方向,但是这种改革的思路实际上是与西方议会监督进行横向比较后,基于自身制度缺陷而得出的结论,忽略了西方议员专职制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推动其形成的社会力量,而这些因素正是构建代表专职制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通过对英国议员专职化过程的考察揭示了专职化道路的形成条件。可以发现,正是议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才是议员职业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笔者看来,人大代表专职化的确可以解决代表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实现精英化、专业化的愿望,但如果代表权威虚化的局面不能得到改变,即使选举的竞争性得到实现,也无法真正发挥代表专职制的激励作用。可以说,代表权威虚化是制约代表专职制产生激励作用的瓶颈。要想打破这一瓶颈,必须使执政党的执政行为遵循民主与法治的规律,实现人大代表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因为这种权威才是人大代表所真正值得人们追求的价值,只有获得这种权威,人大代表专职制的激励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构建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代表以自己的智慧、经验为选民服务,为国家尽职尽责,因此设计合理的制度以规范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关系成为代表制度研究的重心。但是,随着普选权的实现和选举规模的扩大,政党已经成为选举运行的核心力量。从现代代议制度的运行来看,政党虽然没有决定由谁当选的最终决定权,但是没有政党支持的独立候选人是很难获得胜利的,这是现代选举的普遍规律。而且由于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政治录用功能,使得党员要想在政治事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获得党组织的认可和信任。因此对于代表来说,如何得到党组织的认可和推荐至关重要,换言之,党员代表在履职的过程中不仅要忠于国家和选民的利益,同时必须与党的意志保持一致。这种事实说明,影响代表行为价值取向的不仅是代表制度和监督制度,政党的内部组织体制同样能够对党员人大代表起到非常重要的制约和激励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甚至比代表制度和监督制度本身对代表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党内组织体制是否民主对于代表监督能动性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须对党内组织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为党员人大代表履职创造良好的环境。
     人大监督在本质上是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在制度上的实现。既然监督的对象是政府权力,那么就必须拥有能够控制政府权力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尽管从理论上说,人大的监督权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但从根本上说,这种监督的力量来自社会自身。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这种监督实际上就是社会与国家力量之间的博弈,如果社会力量足够强大则可以为代表监督政府提供力量支持。而如果社会缺乏自治,社会运转主要依靠官僚机构的权力控制才能运转或保持稳定,那就难以对行政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因此人大的监督必须具备适合其运行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运行。从中观的角度来看,作为影响代表主体能动性的党内组织体制之所以会产生潜规则与党内家长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缺乏理性沟通的能力,在社会中缺乏培育民主精神产生的土壤。因为政党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其成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所以在党的组织内部就很容易滋生人身依附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上看,人大代表必须有能力承受住因选举失业而产生的重新就业问题,能够自谋职业是保持代表自身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前提。如果人大代表在此问题上过度依赖政府,则很难保障监督的公正性与积极性。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人大代表监督能动性的发挥,但又很难通过制度的层面得到解决。因此必须重视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与社会自身的发育,很难想象在一个社会发育不良与缺乏自治能力的国家会有健康的民主政治。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system which is an important benchmark to tes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supervision Power is an important weapon to prevent abuse of power and bureaucracy.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gaps between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Theoreticall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uthority should be very promising, but lots of facts indicate that the supervisory is uncommon used by the NPC deputies. So the absence of supervision activity of deputies is an urgent to resolve.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n the rule of man,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is issue mainly focus on the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 placing great hope on the leg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Although leg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can meet people's need to seek clarity answer on the issue, the operation of system is not in the shape of right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by law. For the system subject who are living in reality, will b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cours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duties and these factors is likely to affect people's duties of their own interests more directly,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tself .If those external factors can not be objectively analyzed and resolved, it is very likely to make deputies to distort the system and ultimately make the system a mere formality.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a seri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has been successively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lega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ffect in practice is not ideal. As can be seen, it is not the absence of a system of macro-building, not the lack of the right configuration, or even the lack of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the key is the lack of functioning of these systems with the power and strength to maintain this momentum. Then where are the momentum and the strength to maintain the motive power come from? What are the constraints and impediments to the generation of power? These problems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study will conver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analyz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puties subjective activity, because it i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contributions greatly to reconstructing the world .The situation running in the system is the same. It is so-called "laws is not sufficient on its own", if the subjective activity can be fully excited, the system in operation will overcome the rigid system of their own inherent defect ,and make the system more dynamic; and when the subject activity was limited ,it would lead to the system lose its vitality. Of course this article cannot analyze all these factors,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needs is very complex. And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individual is a very complex and professional work. To obtain a panacea solving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just only analyze some fundamental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of deputies
     There is no specific study on the subject activity of reprehensive, but obviously some scholars have noted the problem which the lack of incentives will lead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erefore they begin to construct an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the representatives based on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views i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lection and the full-time representative can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rformance. The achievement of competitive elections and full-time system is a good direction for reform.However; we could not ignore the historical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 parliamentary supervision system, which is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full-time Mps system. Therefor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ull-time system of MPS process, we can analyze the system foundation social, politic conditions of the time and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implementing the full-time system of representatives. Compared with fundamental conditions of MP's full-time system. It can help analysis the conditions which faced by the full-time system process of NPC members,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s to be settled and find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NPC Deputy can solve the issue of role conflict and mee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spirations, however , if the representative's deficiency authority problem can not be changed, the MP's full-time system can not work even if competitive elections have been realized.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deficiency of authority is the bottleneck which constraints MP's full-time system getting its aim. To break this bottleneck, it need the ruling party follow the logic of democratic and rule of law, because just this authority is worthy of people's deputies to pursuit. Only the authority of people's deputies realiz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the aim of full-time deputy's incentives can be really achieved.
     The ultimate goal of building incentives is to encourage the representatives serve the voters with their wisdom and experience and fulfill their duties for the state. Therefore designing a proper system to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ters and representatives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However,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al suffrage and the expansion of election, political parties have become the core strength to run the elec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although political parties can not decide who will be the final Candidate, the independent candidates is very difficult to win in the election without the support of political parties. Furthermore, since the party has political employ Functions, the party members must get the party's trust to make progress in his political career,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to get the party's trust and obtain the chance to be recommended, in other word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arty members must be loyalty to the country and the interests of voters in the cours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duties, at the same time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will of the party. Such facts show that not only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influence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of the representative, but also the party's internal organization can constraints and motivate their subject activity, which will be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centive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democratic for the main initiative it can not be ignored to motivate the NPC Deputy's Subject activity whether the party's internal organization is democratic. Therefore, 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deputies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and improve the problems of the party's internal organization,
     The supervisory system of NPC is essentially the social constraints on the authority of government. Since the object of supervision is state power (strictly speaking, is th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then the NPC must have the power to control the government. However ,Where does the power comes from? Theoretically, the supervi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has the force granted by law, bu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is power of supervision is from the society itself. From the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supervision is actually the power haggling between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if the social power strong enough, it can provide sustain for deputies to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 And if the society lack self-governing and the social running mainly rely on the control of the bureaucrac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the NPC members to implement effective supervision to the executive power. So the operation of NPC supervision power must run in the sui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the medium view, the underlying rules and patriarchal system get long existence in the party's internal organization.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is is the lack of rational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etween social members and the lack of the soil of nurturing spirit of democracy. Because the political parties themselves are one of the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ts members are also live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social values and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 So 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personal dependence relation in the party's internal organization.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the NPC deputies must face the re-employment problem due to resulting from the election. How to solve their own self-employment is the premise to maintain independence and initiative as subject of supervision. If the deputies of NPC over-rely the government on this issu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protect the impartiality and initiative of the supervision. Fundamentally, these issues constrains the NPC members' subject activity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system level. Therefor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tself, it is hardly to imagine an adverse society has a healthy democratic politics.
引文
[1]《御制大诰三编民拿害民该吏》
    [1]参见吴思:《隐蔽的秩序》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44页。
    [2]《大诰三编·民违信牌第三十六》
    [1]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载于《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7页。
    [1]参见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马克思:《给〈祖国纪画〉杂志编辑部的信》,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1]Kevin J.O'Brien,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30-37.
    [1]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2]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
    [3]吴林吉 刘根香:《浅议地方人大执法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lnfo.asp?NewsID=102367,2007年1月31日。
    [1]秦前红、韩树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质询权行使的宪法学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313页。
    [1]较有代表性的1992年11月27日,山西省大同市中级法院在法庭进行一审宣判时,由于院领导工作部署不周密,看管人员职责不明,4名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乘6名看押干警离开羁押室之际,破窗而逃。1993年5月6日,出席大同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224名人大代表举手通过了大同市中级法院院长职务的罢免案。2000年1月25日,出席广东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佛山代表团20名省人大代表就南江工业园电镀城污染问题质询省环保局,此次质询导致省环保局局长被调离,一名副局长被撤换。2004年初,黑龙江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万文国等10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滨江桥收费站的质询案》,2005年1月15日,哈尔滨滨江桥收费站的闭道栏杆被撤除,收费站“寿终正寝”。《人大代表法颁行16年以来罢免案、质询案增多》http://law.fznews.com.cn 2008-4-17 11:52:26。
    [2]田必耀:《鹤城罢免案,越过常规提前启动》,http://www.chinalawsociety.org.cn/media/shownews.asp?id=261中国法学会网站2005.11.3。
    [3]蔡定剑、傅静:《人民代表大会20年发展与改革》,载于蔡定剑:《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第46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2]程湘清等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工作》,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1]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351页。
    [1]蔡定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416页。
    [1]在许多文章中都采用的是代表兼职制的概念,笔者不同意此种用法,原因在于兼职的前提是人大代表也是职业,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人大代表并不是职业。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用代表非职业化的用法。详细论证可参见: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2]参见:《四川泸州人大代表曾建余的遭遇》,载于《南方周末》2002年1月18日,《一个布衣代表的现实》,《南方周末》2002年12月26日。
    [1]尹伊文:《“制度决定论”的神话》,《读者》2008年第7期,第24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1][美]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2][英]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郑一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顾乃忠:《主观能动性研究》,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1]李军,王绽蕾:《制度规避的负面效应及其消解》,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19页。
    [1]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2]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效度: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1]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
    [1]卓泽渊:《法政治学的创立》,载于《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第13页。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2]张谦元:《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3]《现代汉英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28页。
    [1]倪星:《论民主政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728页。
    [2]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的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载于《学术界》2000年第3期。
    [1]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1]颜江伟:作为理论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载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29-33页。
    [2]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1]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42页。
    [1]何鹏程:《专职代表制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载《理论与改革》2001年06期,第77-79页。
    [2]张谦元:《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3]俞鸿:《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载《人大研究》2006年第1期,第22页。
    [1]阎照样:《英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阎照祥:喀英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2][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6年版,第74页。
    [3]储安平:《英国采风录》,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4]阎照样:《英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3页。
    [1]姜德福:《社会变迁中的贵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0页。
    [2]蒋劲松:《议会之母》,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3]Stuart Ball,parlia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Baldwin and Macdonald:the Headlam diaries,1923-1935,The Historians' Press,London,1992,35.
    [1]Michael Rush,the role of member of the parliament since 1868,Oxford Press,New York,2001,116.
    [2]http://www.parliament.uk/parliamentary_publications_and_archives/factsheets.cfm
    [3]http://www.parliament.uk/parliamentary_publications_and_archives/factsheets.cfm
    [1]蒋劲松:《议会之母》,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289页。
    [1]张谦元:《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1]刘建军,陈超群:《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编前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张晓燕:论依法治国与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变革,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第74页。
    [1]张恒山:《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Kevin.J.O'Bri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4-35.
    [1]张志明:《科学执政不是简单的党政分开》,载于《领导科学》2004年第2期。
    [2]林尚立:《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载于《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
    [3]顾昂然:《追寻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脚步》,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15097/2757194.html
    [1]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1页。
    [2]温辉:《代表与选民的关系》.载于《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1]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1页。
    [1][意]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总序,第7页。
    [1]吴其良:《关于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的三个问题》,载于《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2][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美]裴鲁恂著:《中国政治变与常》序,胡祖庆译,台湾桂冠出版社1988年版。
    [1]边一民等著:《组织行为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221页。
    [1]2008年初,辽宁省本溪市公开选拔担任团市委正副书记,最终进入市委常委票决程序的四名任职人选中,有三人是本溪市领导的子女:其中有两人是市委常委。这一“内幕”经过网上发帖和网民的“人肉搜索”曝光后,引起社会强烈的质疑。本溪市委组织部向记者证实:前不久本溪市通过“双推双考”选拔的4名团干部,由于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讨论决定环节也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经本溪市委研究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新华网5月2日)此事件的发生暴露出现行公开选拔机制的在实施中的各个环节如何被操纵,成为掌权者瓜分权力果实的整个过程。
    [2]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思考》,载于《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第75页。
    [1]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思考》,《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第77页。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4页。
    [2]未央区区委书记郭大为在谈及干部调整时说:“2007年大规模调整干部的时候,组织部长向我汇报工作进展时,一直在揣摩我的心思,再三问我还有没有什么指示。谁心里都清楚,这是官场的一个潜规则,这个“指示”就是暗示我有没有“亲近的人”需要照顾。”郭大为:《政治文明需要权力分享》,《瞭望东方周刊》,2008-9-2。
    [2]Jack H Nager,Participation,pp1-5转引自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1]陈伯礼:《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缺陷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9-25页。
    [2]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1]中组部、中宣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活动宣传报道工作的意见附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宣传材料》,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编,《选举工作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1页。
    [2]同上
    [3]同上
    [4]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1]王业立:《比较选举制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47-153页。
    [1][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页。
    [2]何冰:《职业化与民主化--百年司法建设的路线问题》,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吴增基:《人大机关的官僚化倾向及其克服的条件》,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第2页。
    [2][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7页。
    [1]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载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2]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于《文史哲》2001年第6期。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4页。
    [1][美]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1]Michael Rush,the role of member of the parliament since 1868,Oxford Press,New York,2001,114.
    [2]Michael Rush,the role of member of the parliament since 1868,Oxford Press,New York,2001,110
    [3]John Stuart Mill,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1861].J.M.Dent,London,1910,311.
    [4][美]戈登:《控制政府》,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美]戈登:《控制政府》,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2][美]戈登:《控制政府》,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3][美]戈登:《控制政府》,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4][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7页。
    [1]崔之元:《混合宪法与对中国政治的三层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第60-61页。
    [2][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7页。
    [3]贺卫方:《律师的政治参与》,贺卫方著:《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
    [1][德]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23页。
    [2]陈娟:《自由职业者阶层的属性、作用与面临的问题》,载《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第36页。
    [1]李越:《德国落选议员谋职难》,《生活时报》,日期:2002-11-21
    [2]杨教:《美下岗议员不好找工作》,《环球时报》,日期:2006-11-16。
    [3]代表法起草小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释义》,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沙林:《人民代表冯有为》,中国青年报,2002-10-30
    [1]刘琳丽:《试论人大代表专职化保障体系的建立》,《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8期,第136页。
    [1]童大焕:《从律师参政、专职常委看代表的专业化和专职化》,《法律生活》2003年第7期,第40页。
    [2]邢军:《自由职业者的生存镜像与阶层培育》,《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3-16页。
    [1]陈娟:《自由职业者阶层的属性、作用与面临的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第36页。
    [2]李俊霞:《在“五种人”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第32页。
    [1]邢五一:《最高权力机构首次出现八位律师》,《中国律师》,2003年第5期。
    [2]辛刚果:《新的社会阶层中自由职业人员的现状特征及统战对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7页。
    [1]张恒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12页。
    [1][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性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1页。
    [1]《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2页。
    [1]《袁大总统文牍类编》第29页,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29年版。
    转引自,《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载于《学术界》2004年第2期,第73页。
    [2]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载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第11页。
    [1]马勇:《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学术界》2004年第2期,第73页。
    [2]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0页。
    [2]郭建民、尹小满:《中国社团概论》,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3]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秘密结社》,载《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第91页。
    [1]红苇:《泛江湖主义的现代表现》,《粤海风》,2003年第1期,第55页。
    [2]麻国庆:《拟制的家与社会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行会与秘密结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55页。
    [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页。
    [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页。
    [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8页。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3页。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7页。
    [4][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页。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蔡定剑:《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0]程湘清:《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工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
    [12]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13]何华辉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蒋劲松:《美国国会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15]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李忠:《宪法监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7]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林尚立著:《选举政治》,香港:三联书店公司1993年版。
    [21]刘建飞等编:《英国议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2]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近义,还是反义?》,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23]刘星:《法律是什么》,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24]刘政、程湘清:《人大监督探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5]刘政、于有民、程湘清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工作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6]刘志伟:《论政治人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资料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
    [30]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3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探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3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地方人大是怎样行使职权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
    [3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编著:《海淀人大现象》,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史卫民,雷兢漩:《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孙维本主编:《人大工作手册》,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7年版。
    [39]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0]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唐娟,邹树彬:《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年版。
    [43]田穗生、高秉雄、吴卫生、苏祖勤:《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4]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8]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9]旺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
    [50]吴大英:《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5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2]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3]严强等:《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尹世洪、朱开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7]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8]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张铭等:《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 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张曙光:《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
    [64]赵宝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监督制约机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赵树民:《比较宪法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郑利平:《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67]钟群:《比较宪政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朱光磊:《以权力制约权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0]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71]邹树彬:《2003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钱永祥等译。
    [5][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法]卡蓝默著:《破碎的民主》,三联书店2005年版。
    [7][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丹尼斯 朗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杜鲁门著:《政治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戈登:《控制政府》,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美]亨廷顿、米歇尔·克罗齐等著:《民主的危机》,马殿军等译,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
    [14][美]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美]加里 贝克尔著:《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6][美]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美]利普赛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8][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0][美]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1][美]威廉斯通著:《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意]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黄风译,1993年版。
    [23][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欧洲民主史》,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4][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5][英]格雷厄姆 沃拉斯著:《政治中的人性》,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6][英]霍布斯著:《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7][英]霍布斯著:《论公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9][英]密尔著:《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0][英]密尔著:《论自由》,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6年版。
    [32][英]维尔著:《宪政与分析》,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英]休谟著:《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4][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Geoffrey.R.Stone.Constitutional Law.Aspen Law&Bussness 1999.
    [2]Harold Nicolson.The independent member of Parliament.
    [3]Kevin J.O'Brien,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Michael Rush,The role of the member of Parliament since 1868:from gentlemen to player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Norman J.Ornstein,Congress in Change:Evolution and Refor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Inc,1975.
    [6]Roger H.Davidson,Walter J.Oleszek,Congress and Its Members.Washington: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曹云华:《建立党政之间和国家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第2期。
    [2]陈伯礼:《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缺陷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陈伯礼:《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缺陷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陈金钊:《法治反对解释的原则》,《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
    [5]陈娟:《自由职业者阶层的属性、作用与面临的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
    [6]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7]崔之元:《混合宪法与对中国政治的三层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
    [8]葛洪义:《严格规则主义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政治与法律》1997第3期。
    [9]关太兵:《选举权的实现与竞争性选举》,《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
    [10]郭道晖:《权威、权力还是权利-对党与人大关系的法理思考》,《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11]郭道辉:《法治入宪的特别意义》,《法学》2000年第2期。
    [12]郭光东:《选民心态·代表观·选举制度》,《法学》1997年第8期。
    [13]郭玉锦:《身份制与中国人的观念结构》,《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
    [14]何冰:《职业化与民主化--百年司法建设的路线问题》,《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5]何鹏程:《专职代表制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人大研究》2001年第11期。
    [16]红苇:《泛江湖主义的现代表现》,《粤海风》,2003年第1期。
    [17]胡位钧:《两种代表制理论的再评价》,《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18]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文史哲》2001年第6期。
    [19]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的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0]李俊霞:《在“五种人”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21]李越:《德国落选议员谋职难》,《生活时报》,日期:2002-11-21。
    [22]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23]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效度: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24]林尚立:《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
    [25]刘琳丽:《试论人大代表专职化保障体系的建立》,《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8期。
    [26]麻国庆:《拟制的家与社会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行会与秘密结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
    [27]马勇:《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学术界》2004年第2期,第73页。
    [28]倪星:《论民主政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9]秦前红、韩树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质询权行使的宪法学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0]沙林:《人民代表冯有为》,中国青年报,2002-10-30。
    [31]施新州:《我国人大代表身份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期。
    [32]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3]童大焕:《从律师参政、专职常委看代表的专业化和专职化》,《法律生活》2003年第7期。
    [34]童之伟:《执政党是实现法治之关键》,《法学》2000年第2期。
    [35]万东升:《中国大学生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学生代议制民主实践进路探微》,《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6]王广辉:《当前我国人大代表素质的几点思考》,《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37]王建华:《对权力机关怠于履行其监督义务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3期。
    [38]王军,王绽蕾:《制度规避的负面效应及其消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9]王学标:《试析人大监督中的政治文化冲突问题》,《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
    [40]温辉:《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41]翁信忠:《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国人大》2002年第4期。
    [42]吴其良:《关于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的三个问题》,《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43]吴增基:《人大机关的官僚化倾向及其克服的条件》,《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
    [44]肖安鹿:《人大代表兼职化问题刍议》,《甘肃理论学刊》1997年第5期。
    [45]辛刚果:《新的社会阶层中自由职业人员的现状特征及统战对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6]邢军:《自由职业者的生存镜像与阶层培育》,《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7]邢五一:《最高权力机构首次出现八位律师》,《中国律师》,2003年第5期。
    [48]颜江伟:《作为理论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49]杨教:《美下岗议员不好找工作》,《环球时报》,日期:2006-11-16,第3版。
    [50]尹伊文:《“制度决定论”的神话》,《读者》2008年第7期。
    [5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52]张恒山:《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3]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思考》,载于《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
    [54]卓泽渊:《法政治学的创立》,《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