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普通高中“二期课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朝野上下普遍意识到,教育是决定中国在新一轮世界竞争中命运的关键因素。对基础教育的大规模改革由此展开,课程改革成为这一改革的核心。其中,上海地区推行的“二期课改”是这一场改革中的实验特区。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所进行的“特区”改革,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影响着全国的课程改革。因此,本论文选取上海普通高中的第二期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研究个案,从中透析贯穿在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特性。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二期课改”,由下面四种因素结合而成。其一,作为改革理念的“二期课改”。其二,地方政府部门在推广“二期课改”时采取的各种组织方式。正是这些发展成为新的常规的组织方式,促成了整个“二期课改”制度性环境的诞生。其三,在“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根据“课改”理念而进行的具体文件的编撰、各类教材的编写,以及学校应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的设置与开发:所有这些共同构形了“二期课改”中的具体课程。其四,由前面这三种因素共同构造而成的现实结果,也就是改革正在形成的新的课程结构。
     通过对这四个因素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课程改革形成的具体课程状况、实际的课程结构,还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可能性,“二期课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由改革所形成的新的课程状况,有如下重要特征:其一,随着实际形成中的课程的随意性的增长,通过行政手段而实行的对于课程的强制性要求也相对应地增长。就具体的课程状况而言,课程的不稳定性比过去大大增强了。其二,一套不同于以往的筛选课程的基本程序确立起来。但这一筛选程序的确立,并不有助于构造国家所需要和期待的新课程,而是最终受制于某一部分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一种面目模糊、有悖初衷的新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的这一失败,源于这样两个前后承续的基本逻辑:其一,由于支撑着本次课程改革的现代课程观念,其内容的部分难以把握,改革不得不更加依赖课程形式的部分;其二,正在此种偏重形式忽略内容的情形下,“区隔”或“示范”这一组织手段才得以凝聚起推进改革的自发的动力。对课程形式的复制甚至变形扭曲,成为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
     就国家而言,经过这一改革,其结构和管理教育这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能力实质上被削弱了。与此同时,国家通过教育调节社会的能力也日渐薄弱。作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种种衰退的征兆,以国家的名义而进行的政府管制不断强化。
     在这样的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到一种中国改革的基本模式:即每一次改革都不乏从国家利益而言正当且迫切的改革方向或目标,却没有能够准确通向这一方向或达成这一目标的正确的改革路径。
     至此,课程改革明确展现出了国家和教育之间关系的新状况。而由课程改革所提示的改革困境,则是在全球秩序中被动现代化的国家,在今天企图进行改变现有格局的改革时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
Since the middle of 1990s, the whole society of China begin to realiz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the dominant element for China which will decide the rise and fall of our nation in this tur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o more active measures are made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it. Hereinto, the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Shanghai is the experiment base and the special zone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ll kinds of clues make it clear that as the special zone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he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Shanghai could penetrate and affect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hat is going on in the whole stat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would take the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the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of Shanghai as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o analyz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this reformation.
     As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the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of Shanghai is made up of four factors. The first is the idea of the whol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which means not only the new idea of curriculum but also the idea about the reformation. The second is all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done to push this reformation. And these organizations have become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of such reformation. The third one i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new textbooks, and the new curriculums emerging during this process of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ll of them form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s in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which is the fourth factor of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s the result of such reform process, it is the new curriculum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our factors, we would get to such a conclusion that second-phas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the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of Shanghai could not achieve the reformation's aim. And there are two character of the curriculum situation produced by the reformation. One i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before. Another is that a new program to select curriculum in school has been build, which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old one. And this new program is not able to select the curriculum the state need.
     The failur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s based on the two interrelated logic included in the reform progress. One is the reformation depend on the curriculum form because the content of it is too difficult to be determined. 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distinc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reform is based on such deflection. Thus the approach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becomes to copy the curriculum form.
     To the state, the ability to manage and control education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kind of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ABE) has crippling through this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bility of the state to adjust the society by the education is also weakening. As the symptom of such weakness, the state has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In such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here is a mode of the reformation in China today. It is that the reformation always has the correct and imminent aim or orientation and could not find the right way to get it.
     Finally,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shows the new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education. And the plight of Chinese reformation is also the plight of the reformation taken by the states of the third world in the globalization.
引文
300 《语文课标》规定:“文学作品(篇目)一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七至九年级不少于70%,高中阶段的基础型课程不少于60%。”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01 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第100页,海南出版社,2000。
    302 该《文学教学大纲》指出:“高级中学文学的教养任务是:(一)指导学生依据文学史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指导学生学习外国的某些重要作家的作品;(二)指导学生学习经典性的文学论文,结合所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一些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结合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三)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和文学论文的时候,指导学生熟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学生初步认识中国文学史各主要阶段的作品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学习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明确地描述客观事物和表达比较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见1956年《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第38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03 详见1956年的《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第387-38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04 1957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发文指示,将汉语、文学两科重新合并为语文一科; 相关的文件制定、编写和规划者不做这样的要求。这显然是一个涉及到究竟如何开发、审核和评价语文课程的重要问题。
    307 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第4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08 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第4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17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阅读部分(试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67 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第4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68 见《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试用)》,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第327-35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69 田野笔记,2006年3月16日,“二期课改”政治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座谈中,高中政治教材主编的发言。
    370 详见《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试用)》,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第327-3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72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第5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73 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高中一年级试验本)第14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74 田野笔记,2006年3月16日,“二期课改”政治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座谈中,高中政治教师的发言。 66-70页,上海教百出版社,2004。
    404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第64-6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05 见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试验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的出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之前对于《历史课标》和教材之间关系的分析。因为《历史课标》对拓展部分的规定也只是一个框架,需要教材所提供的具体的历史描述,这个框架才算是有了确定的意义,所以相关的拓展教材自然必不可少。而在历史教师看来,拓展型教材中的主题,实际上是对于基础课程中那六个主题的补充:“它(指基础部分的历史教材)这个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是不讲阶级斗争的,也不讲战争。按理说战争是人类文明史的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一章内容都没有。如果不讲一战、二战,你二十世纪就很难讲。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在高三的历史课本中(即指拓展型课程教材),加了一战二战的内容。但是高三的内容是选修的。等于大部分学生如果高三不选加历史的话,就不会学到这些内容了。”见访谈纪录,2006年8月22日。访谈对象:高中历史教师。
    412 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第4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下文统一简称《信息技术课标》。
    413 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第5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下文统一简称《劳动技术课标》。
    414 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第2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27 见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第1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28 这些书籍包括:张民生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第一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时是案例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36 牟宗红:《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3月。
    437 见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第21-22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38 访谈纪录,2006年8月21日,对象:高中语文老师。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
    [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
    [4]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1995年7月。
    [5]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
    [7]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
    [9]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
    [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司:《中学教育文献选编(1977-1985)》,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内部资料,1999年。
    [1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本市开展“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评审的意见》,1999年4月,沪教委基(1999)28号。
    [1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试行)》,2001年11月7日。
    [1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本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2000年8月。
    [17]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教材编制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9]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上海市中小学“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指标纲要》,2003年4月。
    [2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2004。
    [22]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上海市高中科学课程标准》,2004。
    [23]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指导纲要》,2004。
    [24]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8]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4年上海是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2004年1月2日。
    [3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守则(试行)》,2004年8月20日。
    [3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其附件,2004年11月,沪教委基(2004)76号。
    [3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2004年12月。
    [35]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5年6月。
    [3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试验基地学校2006学年课程试验计划的通知》,沪教委基[2006]42号。
    [3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2006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沪教委基[2006]43号。
    [38]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9]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0]上海市中小学(幼儿院)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教学参考资料《语文》(试用本一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1]王铁仙主编:《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第二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2]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3]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H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4]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S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5]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阅读部分(试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历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7]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试验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8]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9]郑建仁:《警惕“教育市场化”的误导》,《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3期。
    [50]潘军:《也谈“教育市场化”——与郑建仁先生商榷》,《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1期。
    [51]王海南、潘鹏飞:《教育市场化的提法不妥——与潘军先生再商榷》,《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3期。
    [52]傅禄建:《应当办好重点中学》,《教育参考》1996年第1期。
    [53]钟启泉:《“重点校”政策可以休矣》,《教育参考》1996年第1期。
    [54]张华:《“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与傅禄建同志商榷》,《教育参考》1996年第2期。
    [55]吴兆宏:《重点中学现象还将延续》,《教育参考》1996年第3期。
    [56]王厥轩:《重点中学还是要办好》,《教育参考》1996年第3期。
    [57]刘精明:《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历时性变化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6月。
    [58]乔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财政分权和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6月。
    [59]马和民:《当前中国城乡人口社会流动与教育之关系》,《社会学研究》,1997年4月。
    [60]严善平:《大城市社会流动的实态与机制——来自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3月。
    [61]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6卷第三期,2005年3月。
    [62]文东:《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三卷第三期,2005年7月。
    [63]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4]方长春、风笑天:《阶层差异与教育获得——一项关于教育分流的实证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2月。
    [65]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66]崔允济、王少非:《关于新课程的评议:一种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67]崔允漷:《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的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68]赫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总和社会调查资料》,《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9]“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5期。
    [70]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上海委员会课题组:《上海义务教育深化改革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B期。
    [71]蒋建华:《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原因与对策》,《中国教育评论(2001)》,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2]岳龙:《高中学分制改革:能够走多远》,《探索与争鸣》,2003年6期。
    [73]傅禄建:《“学分制”改革不可能在普通高中内广泛推行》,《探索与争鸣》,2003年6期。
    [74]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6-1B。
    [75]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3期。
    [76]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全球教育展望》(沪),2004年10期。
    [77]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78]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3期。
    [79]王文芸《电影蒙太奇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育研究》2005年12月(上),教师版。
    [80]牟宗红:《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3月。
    [81]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82]劳凯声:《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3]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84]莫昆丹·M.V.、马科·贝磊:《印度科拉拉邦的教育分权计划:理想与现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85]《个性,在校本课程中生长》,《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2日。
    [86]《本市高一语文新教材砍掉近半篇目》,《新闻晨报》2006年8月21日A1。
    [87]《新教材普遍举起“剪刀”》,《新闻晨报》2006年9月2日A13。
    [88]《北大再喊穷,中国教育怎么办?》,《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14日。
    [89]《“文明史”比“历史”更立体上海中学生9月启用新版历史课本主编之一周春生接受早报专访》,《东方早报》2006年9月8日4C。
    [90]《高校辅导员可以评教授》,《新民晚报》2007年1月17日A1。
    [91]《教育参考》,1999年-2005年。
    [9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4]钟启泉等主编:《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5]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0-2005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96]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9辑),教育科学出版社。
    [9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98]舒尔茨:《人力资本: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年。
    [99]胡鞍钢主编:《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1]布迪厄:《国家精英》,商务印书馆,2004。
    [102]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6。
    [103]刘精明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0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一卷上),三联书店,2004。
    [105]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2006。
    [10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107]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8]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9]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0]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1]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112]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3]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2002。
    [114]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5]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16]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7]吉罗克斯:《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8]扬主编:《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9]阿普尔等著:《国家与知识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0]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1]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2]方晓东、李玉非、毕诚、宋荐戈、王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南出版社,2002。
    [123]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合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2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新时期上海教育发展研究1983-200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25]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6]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2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2。
    [12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9]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1。
    [13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2]张华、李雁冰等:《研究型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133]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5]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36]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7]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8]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拓展型课程实践研究与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9]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来自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报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40]赫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42]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3]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4]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145]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46]伯特兰·罗素:《社会改造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7]张民生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第一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48]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时是案例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49]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50]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51]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15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
    [154]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55]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2003。
    [158]周其仁:《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9]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0]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人民出版社,2001。
    [16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2]Michel Mann.19080.State and society:1130-1815;An Analysis of English State Finances,in Maurice Zeitlin,ed.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Theory.
    [163]Ray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Chatto & Windus,1961
    [164]WANO Hui:Depoliticized politics,multiple components of hegemony,and the eclipse of the Sixt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7,no.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