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习惯法的经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分析法学自产生以来,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相关学者不仅将它运用到部门法的分析中去,还逐步将它运用到非市场行为分析中去,试图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发现经济理性的作用形式。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对民族习惯法进行研究,力图发现隐含其中的经济理性。
     文章的第一章对“民族习惯法中的交易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交易成本是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表明,交易成本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各种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本章第一节对交易成本的基本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节对沉默交易、礼物交换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这些具体制度中存在些什么样的交易成本,以及该制度和其他可选择的制度相比较存在哪些交易成本上的优势。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信息成本与制度选择”问题。在技术条件落后的初民社会,发现事实、保存信息、传递信息都需要较高的成本。在有些情况下,信息费用较高,但是我们无法避开。这时,我们要通过制度选择来适应这种情况,如案件真相难以调查清楚时选择严格责任制或者神判。有时候,我们可以想办法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比如通过年龄区分、性别区分来区分不同群体的基本劳动能力,通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承认他的领袖地位。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赔命价制度中的成本问题。第一节中,笔者就赔命价产生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从血亲复仇到赔命价的制度变迁过程着手,分析了血亲复仇潜藏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通过本节的研究,说明从血亲复仇到赔命价的制度变迁,是一种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的进步。第二节对藏族“赔命价”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说明藏族赔命价制度在变迁过程中通过减少案件类型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双方当事人更容易就赔偿标准达成一致意见。第三节重点分析了青海藏族赔命价的经济意义。通过分析,证明赔命价是对致害人家庭的严厉惩罚,可以起到威慑潜在犯罪者的作用;另一方面,赔命价最终由受害人家庭、受害人亲属及部落头领、宗教人士共同分享了,受害人家庭只得到命价中很少的一部分。这和当地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曾经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些做法在现代社会已经明显不合理。要想较好的解决赔命价与国家法的冲突,就应重视赔命价制度中存在的合理性因素。
     第四章关注的是“民族习惯法中的效率”问题。初民社会充满各种危险,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短缺。所有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以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第一节对集体狩猎与刀耕火种两种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认为这两种制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第二节对纠纷处理效率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证明在少数民族地区,依习惯法调解纠纷,相对于通过国家法诉讼而言,通常能更快的达成纠纷处理一致意见、有效的降低调解成本(如交通费用、诉讼代理费等)和执行成本(很少有执行难问题)。
     第五章对“民族习惯法中的风险分摊”问题进行研究。初民社会充满各种危险,除了食物短缺,还有野兽的袭击、自然灾害、血亲复仇等,每一种风险都可能致人于死地。因此,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分摊风险,创造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第一节对对初民社会中的食物分享和共耕制的研究,说明这两项制度实际上有效的分摊了初民社会中食物短缺、生产缺乏保障的风险。第二节对初民社会中刑事赔偿集体责任制度的研究,说明该项制度能有效的减少因小家庭无法承担赔偿责任而引起新的更大纠纷的可能,降低了血亲复仇和械斗的风险。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在一定的资源廪赋和技术条件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制度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发现其中的规律性问题对于解释少数民族习惯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From the produce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n 1960s, it has gotten wide-ranging implic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not only been widely used to analyze the department laws, but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non-market behaviors. The scholars try to find the economic rationality in different kinds of areas. The article tries to put the theory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Minorities'Customary Law in order to find the implicit economic rationality in them.
     ChapterⅠconcerns the transaction cost in Minorities'Customary Law. Section I w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Ronald Coase firstly proposed the concept named transaction cost in 1937. He published another important articl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 1960. Then the concept soon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ransaction cost exists in daily life everywhe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ims developing all kinds of systems is to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SectionⅡtries to explain the cost in silent trade and the gift exchange by comparison with the potential choices to find the advantages of them.
     ChapterⅡconcerns the information cost and the system choice according to it. The primitive society was technology backward, to find, protect and send the messages all cost too much.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the people created the systems. Sometimes they had to adapt to the high information cost, they created the strict liability system and god-judge system and so on. Sometimes they tried to find some information conveniently through their daily life experience. They distinguished the people by their age, gender, and their daily performance and so on.
     ChapterⅢconcerns the cost of the Peimingjia system of the Tibetans. SectionⅠ, I studied the cost of blood revenge system, such as the opportunity cost and sunk cost. On the contrary, the Peimingjia system can avoid the costs effectively. So it is a great progress to save the social cost. SectionⅡⅠanalyze the system changes of the Peimingjia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3 key changes in the history, I find that they all aims to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by reducing the type of cases. SectionⅢⅠstudied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ensation to the three parties of the Peimingjia system. To the one who did the harm, it is a severe punishment, if it takes the most part of the wealth belonging to his family. To the victim, it is a mixture of spirit compensation and material compensation. His close families get the less half; his tribe shares some; the rest was presented to the temple to afford to salvage the dead. It was connected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reasonable onc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t is not reasonable anymore. If we want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tate Law and the Minorities'Customary Law, we have to pay our attention to the reasonable factors.
     Chapter IV concerns the efficiency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We once thought they lived an inefficient life. After the study, I found that the primitive society was full of risks, they were lack of foods, and they were threaten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disasters. They had to work more efficiently, if not, they could not survive. They were nothing except in the collective. They haunt collectively, they slash and born together, in order to be more efficient, it was a way to take out the economics of scale. In the mediation of the disputes, the Minorities'Customary Law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State Law. It can save the time, negotiation cos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costs.
     Chapter V concerns the risk-spreading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Now that they were in very dangerous situation, they had to spread out the danger to be safe. Usually they shared their foods in their tribe, in order to avoid the risk sometimes they can not haunt the animals or get the wild fruits timely. They took the compensation to the victim together, if the one who did the harm can not afford it by his family. Because they were a collective, they created the wealth for the collective; the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wealth of the collective. But they would kill a recidivist who made the loss once and once again, he was the bigger risk.
     In a word, when the resource was limited and technique was backward, how to reduce the costs and how to work more efficiently were very important. It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their systems. To find out the regulation in the rule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Minorities'Customary Law.
引文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册笫7页.
    2徐中起.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3页.
    1徐爱国、李桂林、郭义贵.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2尽管利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初步提出了交易成本问题,但对法律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更大影响的《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于1960年。在20世纪60年代,重要的经典文章还有卡毕布雷西的《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法的一些思考》和A·A·阿尔钱恩的《关十财产权的经济学》。这些文章是法律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学界通常将20世纪60年代视为法律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译者序言第5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高仰光.论日耳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3期.
    4[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焦国华、韩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3【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焦国华、韩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4【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章.
    5【美】罗斯利·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1【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67页.
    2周林彬、董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1转引自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2胡凯、何冰.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求索,2006年,第6期.
    3参见【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何华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代译序第2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译序第3页.
    2【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11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译序第4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3[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页.
    4特罗布里恩岛,新几内亚东端的群岛.马林诺夫斯基在该地进行详细调研后著有《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该群岛也因此成为人类学著作中的名岛.——笔者著
    5[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新版前言,第6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作者序高,第1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译序第2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译序笫3—4页.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5参见【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版.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2【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3参见【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译者的话”第10—11页,“正文”第157—158页.【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代译序第10—12页.周林彬、董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197页.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4【美】科斯著.社会成本问题(,苏力).【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转引自周林彬、董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贝.
    2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3【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焦国华、韩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4【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3页.
    5转引自周林彬、莆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6周林彬、董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1【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页.
    1苦聪人,现主要生活于中越边境金平县.苦聪入曾长期与世隔绝,生活在原始森林中.1956年夏天,解放军在中越边境发现其踪迹,后经政府寻找,迁出原始森林.1985年,划入拉祜族.
    1参见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06页.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转引自【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2【美】唑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175页.
    3【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 页.
    1【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4页.
    2【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3【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4【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5【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6【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笫1193页.
    7【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5 页.
    1转引自【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2笔者认为,此处翻译不太恰当.其原文为:The industrials, who are regarded as pariahs and treated with contumely, are nevertheless allowed to hawk their goods throughout the other districts.笔者认为,该句翻译为“这些手工业者被视为贱民,受到他人的侮辱。他们被禁止沿途叫卖自己的产品.”原文参见[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86页.
    3【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87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纤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笫151页.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78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182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笫226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相关的论述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六章及第二十一章有关部分.
    2死给的基本情形是,某两人因为任何事情,通常是些小事,发生口角纠纷,一方(看来,通常是较弱的一方)如果在这个冲突过程中感受到尴尬、侮辱、难堪、尤其是当众受辱,面了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感到气愤难平,他或者她就很可能选择自杀,以死相争,也就是死给对方。参周星.死给、死给案与凉山社会.马戎、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下册第702页.
    3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292页.
    4彝族习惯法中,“根据犯罪事实和情节,将犯罪分为‘黑、黑花、花、花白、白’等五种不同程度分别处理”.参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1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笫248页.
    1周星.死给、死给案与凉山社会.马戌、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下册第702页.
    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255页.
    3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7-80页.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0页.
    1高其才.多元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笫131页.
    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3页.
    4转引自[美]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5[美]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6杜文忠.冲判与早期法的历史演进.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0-271页.
    1邓敏文.神判论.贵阳: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91页.
    3参见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81页.
    4参见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笫473页.
    5参见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474页.
    6参见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笫2版.第476页.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2页.
    2高其才.二十一世纪的神判习惯法——以广西金秀六巷泗水一起堵路烧香诅咒事件为考察对象.高其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未出版,2010年.第105页.
    3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出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167页.
    4高其才.二十一世纪的神判习惯法——以广西金秀六巷泗水一起堵路烧香诅咒事件为考察对象.高其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未出版.第103页.
    5【美】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页.
    6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290页.
    1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2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3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4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笫2 版.第92页.
    1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89页.
    2牛绿花.试论起誓(盟誓)在当代藏族农村生活中的作用.张永和.社会中的法理(总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8页.
    1转引自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2页.
    1笔者认为,这足译者的失误.在经济学术语中,marginal product译为“边际产量”,而非“边际产品”.边际产量指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如果投入的是一单位的劳动,则称为“劳动的边际产量”.参见【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74页.
    1牛绿花.试论起誓(盟誓)在当代藏族农村生活中的作用.张水和.社会中的法理(总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
    2牛绿花.试论起誓(盟誓)在当代藏族农村生活中的作用.张永和.社会中的法理(总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
    1【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第353—354页.
    2【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4年版.第二卷第358页。
    3【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第303页。
    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1958年8月.笫16页.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藏书馆.
    1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1【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目耳曼尼亚志(,马雍、傅元正).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笫38页.转引自高仰光.论目耳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3期.
    2转引自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3《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十册第2980页.
    4《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第8册第2873页.
    1转引自苏钦.“苗例”考析.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2苏钦.“苗例”考析.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3徐中起.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4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71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79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79页.
    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笫2版.第143页.
    4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
    5孔玲.“赔命价”考析.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6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1杨怀英、黄名述、程正宗等.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5页.
    2顾建华.青海蒙藏地区“赔命价”和“罚服”规范探析.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
    2【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4转引自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笫89页.
    5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6【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7【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许章润.犯罪——社会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页。.
    4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页.
    5【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页.
    2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39页.
    3转引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5页.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5周希武.玉树调查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笫72页.转引自陈光国.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中的刑法规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72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笫93页.
    4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5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6薛梅卿点校.宋刑统.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316页.
    1怀校锋点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笫441—442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页.
    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笫92页.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2页.
    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页.
    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2页.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页.
    2朝上,《周礼·秋官·朝士》:“朝士堂建邦外朝之法.”朝士为古代官名,掌外朝官次和刑狱等.孙希口.集解:“愚谓外朝,治朝也.”——笔者注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笫77页.
    4调人,《周礼·地官·调人》:“训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郑玄注:“难,相与为仇。谐犹调也.”孙诒让正义:“古者不禁报仇,而有调和之令,此官主司察而治之.”调人掌训解民间怨仇.规定因过失杀伤人或鸟兽者,集众调解.杀人者如因赦得免,令其远行,以避被害者亲属.如杀被害者及了弟徒党,则通令天下捕杀.如义杀,令死者子弟不得相仇.民间纠纷争吵,令以训解,调解小成,听候处理,不准报复.——笔者注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7—78页.
    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9页.
    1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2—89页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页。
    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4贝.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 页.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笫248页.
    2张济民.渊源流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82-183页.
    1张济民.渊源流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58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1仁青.叶蕃法律初探.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第77页.
    1仁青.吐蕃法律初探.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第77页.
    1杨一帆、田涛.张冠梓点校.中闭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少数民族法典法规与习惯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上册第94页.
    2杨一帆、田涛.张冠梓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少数民族法典法规与习惯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上册第96页.
    1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笫197页.
    1杨一帆、田涛.张冠梓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少数民族法典法规与习惯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上册第93页.
    2杨一帆、田涛.张冠梓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少数民族法典法规与习惯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上册第96页.
    1张济民.渊源流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01页.
    1参见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7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贝.
    1转引自周林彬、董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2【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3在引用之前,需要申明的一点是笔者没有对案例及其数字做任何筛选,只求其数额记载清楚。这是数据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此外,由于本文主要注重数字分析,因此对于各案的基本案情不再叙述。对案件其它信息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原文。
    1邢海宁.果洛藏族社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2陈庆英.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综合卷).北京:中国环境利学出版社2005年版.笫131页.
    1陈庆英.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2邢海宁.果洛藏族社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笫76页.
    1邢海宁.果洛藏族社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2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3张济民.寻根理枝——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1张济民.渊源流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笫209页.
    2张济民.诸说求真——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3张济民.诸说求真——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4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1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笫78页.
    2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笫21页.
    3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1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2高仰光.论目耳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3期.
    3高仰光.论目耳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比较法研究,2006年,笫3期.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贝.
    2【美】马丁·J·贝利.原始财产权的近似最优(,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贝.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642页.
    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6【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效用,从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所有满足.参【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659页.
    2[美]马丁·J·贝利.原始财产权的近似最优(,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420页.
    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未出版,1958年8月.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第16页.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了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未出版,1958年8月.现藏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笫16页.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未出版,1958年8月.现藏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第16页.
    4本书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5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第228页.6本书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页.
    1【美】马丁·J·贝利.原始财产权的近似最优(,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笫420页.
    2【美】马丁·J·贝利.原始财产权的近似最优(,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页.
    3参见马丁·J·贝利.原始财产权的近似最优(,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笫421—423页.
    4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现藏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第227贝.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笫2版.第265页.
    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78页.
    4本书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642页.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78页.
    1参见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46—147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笫2版.第147页.
    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47页.
    4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49—150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笫2版.第147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笫2版.第147页.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第65页.
    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笫46页.
    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3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第66页.
    1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第67—68页.
    2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从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册第114页.
    1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第66—67页.
    2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第66—67页.
    1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笫47页.
    1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笫90页.
    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1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页.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1[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2[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159页.
    4本书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页.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黑龙江胜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未出版,1958年5月.现藏 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第26页.
    1本书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2【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70—271页.
    3【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71页.
    1【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73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1【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92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55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56页.
    3【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土地所有权(,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2负.
    4【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七地所有权(,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页.
    5【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土地所有权(,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0页.
    1【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土地所有权(,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0页.
    2【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土地所有权(,艾佳慧).【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90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44页.
    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67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78页.
    2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笫25页.3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4【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1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90页.
    2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67页.
    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75—76页.
    4参见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5转引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笫75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笫200—201页.
    2【英】梅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笫97页.
    1【英】梅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6页.
    2【英】梅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5页.
    3【英】梅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6页.
    4【英】协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1页.
    5【英】梅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3页.
    1梁治平“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读梅因<古代法>有感.《读书》,1986年,第6期.
    2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10年3月.第60页.
    1【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导论笫2页.
    2【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导论第2页.
    3【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新版前言第3页.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2【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3【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
    4【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6页).
    5转引自【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1页).
    1【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3【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李东旭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美】加早·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2版.
    [7]【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版.
    [13]【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英]梅因.古代法(,李祖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7][美]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19][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21][美]唐纳德·A·威特曼.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焦国华、韩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3][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5][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6][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7][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8][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9][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0][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33]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35]高其才.多元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6]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
    [37]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张永和.社会中的法理(总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9]杨一帆、田涛.张冠梓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少数民族法典法规与习惯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40]张济民.寻根理枝——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张济民.渊源流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济民.诸说求真——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张济民.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周林彬、董淳锷.法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杨怀英、黄名述、程正宗等.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46]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许章润.犯罪——社会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9]邢海宁.果洛藏族社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50]本书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1]杨思斌.功利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53]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未出版,1958年8月.现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55]马戎、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
    [56]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8]薛梅卿点校.宋刑统.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9]怀校锋点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0]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1]徐爱国、李桂林、郭义贵.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陈金全、巴且日秋.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袁祖亮.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4]徐中起.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国家民委五套丛书之一:《社会历史调查》系列.
    [66]国家民委五套丛书之一:《民族简史》系列.
    [1]刘广安.传统习惯对清末民事立法的影响.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
    [2]高其才.习惯法研究的路径与反思.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3期.
    [4]张冠梓.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研究及其文献整理.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6年,第2期.
    [5]李鸣.羌族婚姻习惯法的历史考察》,《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6]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苏力.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法学评论,2001年,第 3期.
    [8]李鸣.西夏司法制度述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
    [9]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
    [10]苏钦.“苗例”考析.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11]杜文忠.神判与早期法的历史演进.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2]苏永生.国家刑事制定法对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的渗透与整合.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3]仁青.吐蕃法律初探.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14]高仰光.论日耳曼法中的赔命价制度.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3期.
    [15]胡凯、何冰.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求索,2006年,第6期.
    [16]张济民.藏区部落习惯法对现行执法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17]谭伟法.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浙江金融,2009年,第1期.
    [18]牛绿花.试论起誓(盟誓)在当代藏族农村生活中的作用.张永和.社会中的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总第1卷第298页.
    [19]廖胜.法经济学的辨析及局限.经济视角(下),2009年,第3期.
    [20]李江.法经济学本土化研究范式与理论传承.商业研究,2009年,第7期.
    [21]孔玲.“赔命价”考析.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22]顾建华.青海蒙藏地区“赔命价”和“罚服”规范探析.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23]陈光国.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中的刑法规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4]田洪鋆、张宏光.浅论法经济学学派.学术交流,2009年,第7期.
    [25]李晗、杨滢滢.法经济学的批判与生成——对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现代主流法经济学的反思.求索,2009年,第7期
    [26]周相卿.清代黔东南新辟苗疆六厅地区的法律控制.法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7]汪军民.国外法经济学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8]杨方泉.民族习惯法回潮的困境及其出路——以青海藏区“赔命价”为例.中 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9]孙镇平.西藏‘陪命金’制度浅谈.政法论坛.2004年,第6期.
    [30]吴剑平.对藏族地区“赔命价”案件的认识和处理.法律科学,1992年,第4期.
    [31]辛国祥、毛晓杰.藏族赔命价习惯与刑事法律的冲突及立法对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2]索端智.关于“赔命价”与先行法律相协调的探讨.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33]张致弟.新时期藏族赔命价方式及治理对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4]徐澄清.关于“赔命价”、“赔血价”问题的法律思考和立法建议.人大研究.1999年,第8期.
    [35]张佳伟.事前研究——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8期.
    [36]黄立君.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光明日报,2006/02/28.
    [37]殷继国.中国法经济学研究本土化探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8]潘乾.非诉讼纠纷解决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视角(下).2009年,第2期.
    [39]李树.经济学意识形态向法律领域的扩张——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学术界.2010年,第6期.
    [40]黄东黎.法经济学为立法和司法提供思路.人民法院报2004/02/25.
    [41]徐中起.民族法研究的理论意义.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
    [1]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2]王立艳.民国西藏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3月.
    [3]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
    [4]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13月.
    1、Avery Wiener Katz, Foundations of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Law (1998).
    2、Jeffrey L. Harrison, Law and Economics (2000).
    3、H. L. A. Hart,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1968).
    4、M. J. L. Hardy, Blood Feuds and the Payment of Blood Money in the Middle East (1963).
    1、Harold J. Berma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in the Folklaw of the Peoples of Europe",45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978).
    2、Richard A. Posner, "A Theory of Primitive Socie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w," 23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0).
    3、Reuven Renner,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or Markets and Human Capital in Primitive Societies" New York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Jan.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