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传播生态学视阈中的中国动漫产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播生态学是传播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本论文在传播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动漫产业的原生态(文化生态、技术生态)、内部生态(受众、产品、资本和人力生态)和外部生态(国际环境)入手,考察中国动漫产业的生态环境及相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影响。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一开始就是在海外产业大举进攻的环境下进行的,加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无论产业政策还是产业环境准备都不足,存在着先天缺陷,现在也面临重重困难。动漫产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产业形态,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动漫产业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低;高投入,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在传播生态系统中,科学技术是这个生态环境重要的影响因子。技术的进步让动漫产业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除了传统的传播途径之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运用更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新媒体的开发不单是动漫传播方式的增加,更是动漫内容的丰富。新媒体还带来了动漫受众的族群的扩大,使动漫受众生态处于更合理的位置。受众生态在我国动漫产业生态位中严重失衡,长期以来,动漫受众低幼化的定位导致了成人动漫市场被境外动漫企业所占领。
     在中国动漫产业内部生态中,投融资困难、动漫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缺乏、动漫内容产品原创性不足,都是制约动漫产业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政府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企业开拓投融资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培养急需的动漫人才,采取措施加快原创动漫产品的开发。完整的产业链是动漫产业获得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动漫发展模式来看,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各个层次的动漫基地等平台,努力完善从内容原创、动画制作营销发行、相关产业跟进的动漫产业链。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的融通共享已势不可挡。动漫产业的文化生态因子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要在共享文化背景下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在世界动漫产业生态环境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使自己的“生态位”不被外来者“侵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国际合作与自主品牌的关系;文化共享与拿来主义的关系。中国的动漫产业要抓住机遇,调整发展策略,使“朝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真正“阳光灿烂”。
The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is a cross-science discipline based on the sciences of Communication and Ecology. Se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look into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and its relevant factors together with their changes and influences of each chang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perspectives of original ecology (eco-culture, eco-technology, ecological audience), the internal ecology (eco-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roduct ecology, talent ecology) and external ecolog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has never been a smooth on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got started when overseas competitors invaded on a large scale, follow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herefore,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carried an inborn disadvantage both in terms of industry policies and industrial preparation. Even at present, this industry still faces numerous problems. Animation industry is a rather special form of culture industry which is related to a wide range of areas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aving great market potential, being highly related to other industries and rich in technology and expertise, carrying high added valu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high input as well as long-term of investment recovery, etc.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wo important constituent elements having great effect on the whole ecology. Any progress in technology enables animation industry to develop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everyone.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route of transmission, mobile phones, Internet and other new media produce a new dimension to the animation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means not only an addition to 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but also enrichment of its contents. New media also bring forward the expansion of the audience groups, leading to a more reasonable audie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the ecology of audiences is seriously out of balance within the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ial ecology_____the improper positioning of children and babies astarget audience has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adult market to overseas animation companies and entities.
     Within the inernal ecology of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financing channels,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and poor original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re factors constraining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such as: offering more favorable policies concern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promo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 using a variety of means to foster much-needed animation talents, taking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animation production. A complete industry chain is the foundation for a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nimation industry, the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should adopt a development mode of combining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market opera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existing animation producing bases of all levels and comple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imation industry chain from creativity in content, marketing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o the follow-up of related industr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sharing and combination have been inevitable. The influences of eco-cultural factors in animation industry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culture sharing and combination, if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is to develop steadily and to avoid its own ecological position being replaced, even ousted, by alien animation industry, the author holds that from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should skillfully handle the following three key relationships: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keeping national bran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haring cultures and adoption.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modify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o that the "sunrise industry" can become a real sun-shining industry in the near future.
引文
3 王庸声主编:《世界漫画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4 中国投资咨询网:www.ocn.com.cn 2008-05-09
    5 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6 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该章节论述了媒介生态系统和传播生态系统的关系,内涵.
    7 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8 何坦野著:《中国动漫文化--本体与心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4页。
    10 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1期.
    11 Florida,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12 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13 何坦野著:《中国动漫文化--本体与心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14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29日,第1版。
    15 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16 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10/07/content_10159082.htm
    17 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报告 2007-2008年China Online Game Research Report Copyright(?) iResearch Inc.2008。艾瑞网:http://www.iresearch.cn
    18[美]约翰·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9 刘燕南:《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20 海阔著:《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21 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22[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著:《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23 海阔著:《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24[英]戴维·刚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网络传播,数字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25 《<机器人总动员>在法先声夺人,登法国票房榜首》:http://yule.sohu.com/20080809/n258701454.shtml,2008年08月09日07:08.
    26 《福布斯推出卡通富豪榜》: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1025/08561103884.shtml,2004年10月25日08:56.
    27[英]戴维·刚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网络传播,数字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第90页。
    28 邵培仁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92页.
    29[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页.
    30 方建移、章洁著:《大众传媒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31 笔者注:“卡卡西”是《火影忍者》里的人物,《查克拉》是《火影忍者》中的词汇,指身体内的能量。“妹控”指有恋妹情结的人,“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
    32 邵培仁著:《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33 《金鹰卡通卫视盛装启航突破传统推行全龄卡通》:http://ent.sina.com.cn/v/2004-10-31/1053550655.html,2004年10月31日.
    34 《民族动漫产业正进入发展快车道》:http://www.ocn.com.cn/free/200802/wenhuafuwu011.htm,2008年4月12日.
    35 笔者注:泥巴,即MUD(Multiple User Dimension),一种以文字的形式,在网络上模拟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游戏,中文MUD较有名的如《笑傲江湖》、《西游记》、《天龙八部》等。
    36 赵凯主编:《解码新媒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22页。
    37 邵培仁、海阔著:《大众传媒通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38 笔者注:视觉系就是以看和听并重.乐队早期用化装和服饰来吸引观众,一般是男性化上很浓的女妆,穿得很古典或很前卫的衣服,不过等乐队发展成熟,也就脱离了这些妆扮和服饰,回归自然.LUNA SEA、X-JAPAN、GLAY等是日本比较著名的视觉系乐队.
    39[美]沃纳·奏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40 郭娜:《广州四大动漫展国庆比拼:中国动漫扮演日韩》,《新周刊》2004年第20期.
    41 赵前著:《精品动画影片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2 喻国明编著:《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和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43 《机器猫》:Doraemon(日文原名铜锣卫门),早期的译名《小叮当》.主要作者是日本著名漫画家藤子不二雄.漫画故事讲述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次品机器猫,它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帮助主人解决各种困难.机器猫的故事将入带进奇妙的、充满想像力的世界.
    44 《武汉:原创动漫衍生品难以畅销》: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8/06/180941112788.shtml,2008年6月18日.
    45 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当代文化产业与加入WTO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46 赵子忠著:《内容产业论--数字新媒体的核心》,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47 《中国法治报道:直击<无极>之后的碧沽天池》:http://news.sina.com.cn/c/l/2006-05-10/12199821242.shtml
    48 寿梅生:《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借鉴》,《新金融》2005年第6期,第28页。
    49 高思:《打胜中国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争夺战”》,《时代经贸》2008年第8期,第128页.
    50 关若山:《抓住时代机遇 振兴首都动漫产业》,《文化月刊》2006年第8期,第53页.
    51 钟琳著:《中国动漫服饰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2007年,第21页.
    52 同上.
    53 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54 王国庆:《品质认知度,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第一步》,http://www.itjj.net/pinpai/zhanlue/jianshe/20070831/251656.html,2007年08月31日.
    55 崔小花:《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之“痛”“弊”“变”》,《企业文明》2008年第7期.
    56 《中国动漫急需打造自主品牌》:http://www.zhongman.com/Article/Class25/Industry/200805/33576.html,2008年5月27日.
    57 同上.
    58 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59 向勇主编:《北大讲坛:文化产业前沿报告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陈越光:《“蓝猫”对中国动画产业之路的探索与反思》.
    60 向勇主编:《北大讲坛:文化产业前沿报告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舨,第174页,陈越光:《“蓝猫”对中国动画产业之路的探索与反思》
    61 《我国动漫产业至少具有1000亿元产值的发展空间》,http://biz.163.com,2005年11月11日
    62 秦喜杰著:《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63[日]中野晴行著.甄西译:《动漫创意产业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66 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67 来源:雅虎知识堂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3104541.html
    68 简恩·彼林:《世界动画电影潮流圆桌会议实录》,中漫网,2005年6月17日.
    69 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70 《深圳动漫作品在海外成功突围》,来源:《南方都市报》,2007年6月5日.
    71 缪景:《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壮大浙江文化产业》,《政策瞭望》2005年第6期。
    72 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73 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74 孙太泉:《动漫企业生存之道--形成有效的动漫产业链》,中国文化市场网,2007年7月26日。
    75 《动漫市场蕴含千亿商机,创作者月薪近万》,《广州日报》,2005年6月8日.
    76 薛峰、赵可恒、郁芳著:《动画发展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77 颜开:《中国新漫画创作正在进入“集团军创意”时代》,南方动漫网,2008年10月30日。
    78 薛燕平:《中国玩具设计人才渐成缺口》,玩具设计培训网 http://www.yiji.net/wanjupeixun/2213528/2213618.2008年8月13日
    79 《国内八成动漫企业不注重宣传产品》,http://comic.northeast.cn,2008年5月14日
    80 马占宇:《动漫闭环商业模式》,南方动漫网 http://cartoon.southcn.com/,2008年11月5日.
    81 张伟强:《人才自主培养的经营价值》,《管理@人》,2008年3月10日.
    83 《北京动漫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北京商报》2008年10月20日.
    89 屠晨昕:《成人动漫激起波澜》,《钱江晚报》2007年5月3日B/1-4版。
    90 詹姆逊著:《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148页.
    91 “金融危机凸显‘口红效应'”,《都市快报》,2008年12月31日,第34版.
    1.白晓煌编著:《日本动漫》,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
    2.曹凑贵著:《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陈家泽、蒋晓丽、殷俊主编:《21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1.数字娱乐产业 2.动漫产业 3.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 5.跨媒介经营 6.媒介产权 7.播客产业 8.影视产业 9.文学艺术产业 10.文化产业读本共10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陈荣富著:《文化的演进--宗教礼仪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5.陈少波著:《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6.崔保国主编:《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戴元光著:《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8.董天策著:《中国报业的产业化动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9.辜晓进著:《美国传媒体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10.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1.海阔著:《媒介人种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何坦野著:《中国动漫文化--本体与心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
    13.郎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14.李岚著:《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5.李思屈等著:《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6.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7.马世骏著:《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18.盘剑著:《映像创造--影视艺术本体创作与观众接受的双向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19.钱蔚著:《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邵培仁等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邵培仁著:《传播社会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邵培仁著:《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5.邵培仁著:《传播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孙立编著:《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27.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
    28.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29.王乃华、李铁编著:《动画编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王庸声主编:《世界漫画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
    31.许婧、汪炀编著:《读动画--中国动画黄金80年》,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
    32.薛燕平编著:《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薛中军著:《中美新闻传播比较 生态·产业·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张国良著:《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5.张慧临著:《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36.张锐著:《转型期中国广电媒介体制改革成本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7.张智华著:《影视文化传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38.支庭荣著:《大众传播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39.中国投资咨询网:《2005-2006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上中下卷).
    40.周朝琦,侯龙文著:《品牌经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41.周兰平编著:《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
    42.陈倩:《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12期.
    43.陈燕:《新闻博客对传统媒体的正向作用》,《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44.陈志武:《大国崛起:面向全球的中国》,《经济观察报》,2006年12月4日.
    45.程洁:《试论新旧媒介的划界》,《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46.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传媒研究网.
    47.高思:《打胜中国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争夺战”》,《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年第8期.
    48.龚文库:《信息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
    49.胡正荣:《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资本化过程--对我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媒介研究》2004年第1期。
    50.胡忠青:《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动漫产业崛起策略》,《电影评介》2007年第8期.
    51.黄昆仑:《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52.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社会观察》2005年第2期.
    53.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志源简史》,http://cddc.net/shownews.asp?newsid-5103
    54.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5期.
    55.尚林,林泉:《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1期.
    56.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7.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906年第1期.
    58.邵培仁、潘祥辉:《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9.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年第5期.
    60.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61.童兵:《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交与前瞻》,《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2.肖燕雄:《传播科技发展对美国传媒监管之法律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63.谢斌、吕静怡:《七大因素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电影评》2008年第1期
    64.徐尚清,胡华龙:《“非典”报道与媒介生态平街》,《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6期。
    65.喻国明:《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2期。
    66.张斌,何艳:《浅析我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对策思路》,《特区经济》2007年第10 期
    67.张晓明等:《.走向“创意”产业》,《前沿观察》2005年第2期。
    68.章莉、景进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
    69.郑宏:《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科学之友》2008年第14期.
    70.郑虹:《民营资本介入中国动漫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7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7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74.[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75.[美]赫南·加伯瑞《数字电视与制度变迁--美国与英国的数字电视转换之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76.[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7.[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78.[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79.[美]斯蒂芬·小约翰:《传播理论》第七版(影印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0.[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1.[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2.[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83.[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84.[英]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85.[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86.[英]科纳:《媒介研究:理论与方法问题》(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7.[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8.[英]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编:《受众研究读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89.[英]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90.[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9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的变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92.Gaye Tuchman,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York:Free Press,1978
    93.John Thompson,Social Theory,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Life.In The Polity Reader in Cultural Theory.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4.
    94.Neuman,R,The Future of the Mass Audi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95.Strate,Lance,and Lum,Casey M.K.(2000).Lewis Mumford and the ecology of technics.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8(1),56-78
    96.Tunstall,Jeremy(Ed.).Media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A read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7.William Brent,China's Film Industry Steps Out of the Shadows,China Business Review,01637169,Nov/Dec2003,Vol.30,Issue 6.
    98.Ying Zhu,Chinese Cinema Economic Reform from the Mid-1980s to the Mid-1990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Dec 1,2002.
    99.http://www.chinanim.com 中国动画网
    100.http://www.cnci.gov.cn 中国文化产业网
    101.http://www.cmni.com.cn/ 中国媒体资讯网
    102.http://www.mediachina.net/ 中华传媒网
    103.http://www.chinatv-net.com/mediaguide/ 传媒指南
    104.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index.jsp/ 传媒学术网
    105.http://www.woxie.com/index.asp 新传播资讯等网站.
    106.http://www.iresearch.com.cn 艾瑞市场咨询网
    107.http://www.Disney.com 迪斯尼
    108.http://www.Warnerbros.com 华纳兄弟
    109.http://www.Hollywood.com 好莱坞圣殿
    110.http://www.vcomicy.com 漫迷网
    111.http://www.sarft.gov.on/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
    112.全国各省政府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