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将会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服务一流、高效畅通的第三产业体系,促使原有城市产业结构的“二、三、一”模式转向“三、二、一”模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有必要对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案。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本章介绍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界定了城市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分析了研究的基础理论:区位理论、聚集理论和聚集效应理论。
     第三章 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研究 本章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研究了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用数量经济模型初步验证了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分析了如何配置土地资源以满足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最后总结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结合促进城市发展的国内国外经验。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本章介绍了新型工业化的提出背景、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推动作用和新型工业化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态势。
     第五章 实证分析:南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本章先说明了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南京的产业发展现状、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然后分析了南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南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南京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最后对南京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双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六章 结语 说明了本研究的重要结论,分析了整个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意见。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new developing way that is proposed under the latest condition for our country. The chang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bring the changing of land-use structure. It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On the basic of summarizing of preceding researchers' fruit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nd-use structure and studies how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influences on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t takes Nanjing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has six chapters together.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research's objective and blue print. It illuminates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are put forward. It defines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standard and appraising index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is paper are also reviewed in this chapter, for example: location theory and agglomeration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nd-use structure. Firstly, it analyses the changes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nd-use structure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Then the author testifies the relation through econometric model and explores how to allocate land resources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rban land-use optimization will promote the city's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on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firstly. Then the effect of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on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is reviewed.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urban land use structur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of Nanjing.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the general way to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of Nanjing. Secondly,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status quo and problem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nd-use structure are analyzed in Nanjing. Finally, it mak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rban land-use optimization.
    This chapter is the epilogue. It shows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t also exposes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whole research and proposes some advices for the continuous studies.
引文
1. Alonso, William, Location and Land Use,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 Edwin S. Mills & Bruce W. Hamilton, Urban Economics (Fourth Edition), Lond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9
    3. Hoyt E. Coffee, Location Factors: Business as Urual, More of Less, site selection, February.1994
    4. Loyd.P.E. and Dicken P., Location in Space, London: Harper and Row, 1977
    5. Ray M. Northa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1979
    6. Thomlinson, R., Urban Structure——the Social and Spatial Character of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9
    7. 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 Denise Dipasquale, William C.Wheaton,
    8. Vickeman, R.W., Urban Economics: Analysis and Policy, Oxford: Philip Allan, 1984
    9.[印]曼德尔著、丁荣晃译,土地利用理论与实践,西北农业大学农经系,1987
    10.K.J.巴顿,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
    11.M·歌德伯戈、P·钦洛依,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译,城市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
    12.R.T·伊利等,腾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13.W.鲍尔,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4.阿尔弗雷德·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
    15.鲍世行等,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6.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17.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
    18.陈爽,姚士谋,中小城市用地扩展中节约用地措施的探索——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地理科学,1998(10)
    19.陈果、颐朝林,网络时代的城市空间特征与演变,城市规划汇刊,2000(1)
    20.陈建安等,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1.陈来卿,关于租值理论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之探讨[J].城市,2003(2)
    22.陈彦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地理研究,2001(2)
    23.陈彦光、刘明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墒值定律,人文地理,2001(4)
    24.陈宗兴,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5.崔功豪、王本琳、查彦玉,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6.崔功豪等,城市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27.崔功豪等,社会经济发展对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基础研究,1991(7)
    28.但承龙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及决策方法,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3)
    29.刁承泰、葛永军、黄京鸿,重庆市城市用地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6)
    30.冯长未,城市土地区位与城市土地收益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88(6)
    31.冯年华,略论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人文地理,1995(9)
    32.傅小锋等,苏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地理科学进展,1997(4)
    33.耿红、王泽民,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
    34.耿惠志,论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动力机制,城市规划汇刊,1999(3)
    35.顾朝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
    36.顾朝林,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
    37.关涛,土地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2)
    38.管驰明,从区位功能和投资环境看南京的发展走向,人文地理,2001(4)
    39.郭鸿懋,城市宏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0.郭鸿懋、江曼琦,城市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1.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编,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和政策研究,地质出版社,2002
    42.郝性中等,云南省马关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2)
    43.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城市规划汇刊,2000(6)
    44.何世茂,沿江开发背景下的南京城市发展思路,规划师,2003(12)
    45.候学钢、彭再德,上海城区功能转变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规划,1997(4)
    46.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47.黄南,南京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2(2)
    48.黄贤金等,区域产业结构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经济地理,2002(4)
    49.黄贤金、谢正栋、胡立兵、唐焱,城市土地经营与南京城市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01(4)
    50.贾宏俊,芜湖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生态经济,2001(12)
    51.江曼琦,城市地域结构经济理论的回顾与评价,城市,2000(1)
    52.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
    53.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1
    54.江曼琦,开发区建设要与老市区协调,经济日报,1997(11)
    55.蒋贵国、张静,城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演变,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
    
    (11)
    56.金笠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土地科学,1996(11)
    57.金涛、杨山,试论城市用地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南京市为例,城市研究,1999(3)
    58.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9.李红,我国开发区布局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8(3)
    60.李华忠,地价杠杆与土地区位配置,经济地理,1995(6)
    61.李江、郭庆胜,基于信息熵的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9)
    62.李军、谢宗孝、任晓华,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及空间形态的变化,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10)
    63.李侃桢、何流,谈南京旧城更新土地优化,规划师论坛,2003(10)
    64.李培祥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时序阶段分析,经济问题,2003(1)
    65.李群等,《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1(11)
    66.李涛,江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与政策调控,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67.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68.历伟,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城市问题,2003(4)
    69.历伟,确定城市用地规模的新思路,南京土地,2003(1)
    70.梁留科等,加入WTO后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问题,河南农业科学,2002(9)
    71.林志群,1991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统计的初步分析,城市规划科技情报专题资料(研究类),1993(5)
    72.刘定惠、谭术魁、朱超洪,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对策探讨,湖北大学学报,2003(12)
    73.刘俊,论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南京城市发展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74.刘平辉、郝晋氓,北京市海淀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格局特征,资源科学,2003(9)
    75.刘荣增、崔功豪,社区规划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与统一,城市规划,2000(4)
    76.刘盛和、吴传钧、陈田,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1(1)
    77.刘书楷,刘书楷论文选集(第一集),学院出版社,1999
    78.刘维新,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79.刘彦随等,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1998(2)
    80.刘彦随、倪绍强,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的模式、目标及实现途径,经济地理,1996(5)
    81.刘运通等,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3)
    82.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9)
    83.罗志军、张二震,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南京出版社,2001
    84.马枚,天津城市发展研究——产业·地域·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85.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86.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学规划建设南京,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课题研究报告),1997(7)
    87.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市市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成果汇编,2001
    88.欧名豪,论城市土地利用的置换,中国土地科学,1996(2)
    89.彭安玉,实现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90.彭志龙,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统计研究,2001(3)
    91.钱纳里、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
    92.钱文荣著,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93.曲福田等著,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人民出版社,2001
    94.饶会林,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95.赛华、祝国瑞、佐藤洋平,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细胞自动机与灰色局势决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2)
    96.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97.沈剑荣、张在桥、王海龙,南京市建成区规模扩展分析,城市研究,1997(4)
    98.沈立人,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效益分析,上海学刊,2002(3)
    99.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思考,城市规划,2000(2)
    100.宋启林,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2.孙世界,城市中心的发展、制约与规划原则——以南京城市中心为例,建筑,2002(5)
    103.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4.谭淑豪,硕士论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997
    105.谭永忠等,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分异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3(1)
    106.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6)
    107.陶用之、何干强,信息化是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群众,2002(7)
    108.陶用之、刘毅、刘建波,用信息化带动南京制造业发展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
    109.田光进,等: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2001(6)
    110.田文祝,多伦多战后办公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国外城市规划,1998(3)
    111.田宇,城市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初探,学习与探索,1995(2)
    11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13.童本勤,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都市核心——谈南京主城的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03(1)
    114.童本勤等,南京市人地关系合理性研究,经济地理,2003(5)
    
    
    115.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6.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3)
    117.王良健等,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经济地理,1999(4)
    118.王万茂等,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区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3(6)
    119.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120.王薇、张涵,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途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9)
    121.王秀红等,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数值表征,地理科学进展,2002(1)
    122.王益洋,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经济地理,1994(3)
    123.魏心镇、王辑慈,新的产业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4.沃纳·赫希,刘世庆、李泽民等译,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5.吴炳怀,区域、城市整体发展与旧城功能、用地功能的调整,城市规划,1998(1)
    126.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4
    127.吴良镛,城市世纪,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城市规划》2000(4)
    128.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
    129.吴启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地理科学》,1999(4)
    130.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城市规划,1999(2)
    131.武建军,等: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2(3)
    132.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变,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
    133.夏明文著,土地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34.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135.萧笃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6)
    136.雄鲁霞、骆棕,上海市工业用地的效率与布局,城市规划汇刊,2000(2)
    137.徐巨洲,现实主义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观,城市规划,1999(1)
    138.徐梦洁等,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2
    139.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
    140.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41.薛敬孝、白雪沽等,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42.严金明著,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43.严正主编,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44.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科学出版社,1999(10)
    
    
    145.阳件强、吴明伟等,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46.杨朝现等,重庆市不同类型经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2002(12)
    147.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48.杨万钟,上海工业结构与布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49.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0.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
    151.姚士谋,陈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地理学报,1998(12)
    152.姚士谋,城市化问题的深度认识——关于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
    153.姚士谋、陈灾、朱振国等,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人文地理,2001(5)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54.姚士谋、顾朝林、Kam Wing Cheng,南京大都市空间演化与地域结构发展策略,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8)
    155.姚士谋、管驰明、范宇,南京大都市圈区位功能及其发展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156.姚士谋等,济南与南京城市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人文地理,2003(12)
    157.野口悠纪雄,汪斌译,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
    158.叶俊、陈秉别,分形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汇刊,2001(4)
    159.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60.约翰·冯·屠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3
    161.张锋,新型工业化与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62.张贵祥,等: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63.张佳会,等:最优线性规划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164.张建春,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规划——以安徽马鞍山市为例,经济地理,2001(5)
    165.张军涛,等:唐山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
    166.张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4)
    167.张谦益,土地置换和城市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汇刊,1997(3)
    168.张秋娈,等:邯郸市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分析,2000(1)
    169.张素兰、姚士谋,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可持续发展——以吴江市梅堰镇总体规划为例,城市发展研究,1997(3)
    170.张伟、颐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系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71.张侠、张卓冰、彭补拙,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2001(4)
    172.张曾芳,长江三角洲中的南京区位综合优势——兼论沪宁国际性城市群战略,南京社会科学,1999(增刊)
    173.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74.郑荣禄,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175.中国社科院经研所,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176.周诚,土地经济学,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6
    177.周生路等,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以温州市为例,土壤学报,2003(1)
    178.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79.朱凤武,等,温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经济地理,2001(1)
    180.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
    181.朱振国、姚士谋、许刚,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南京城市发展的应对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82.朱振国、姚士谋、许刚,南京城市扩展与其空间增长管理的研究,人文地理,2003(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