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史前社会复杂化理论与陶寺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属于龙山时代晚期的一支具备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无论是就目前已经掌握了的考古发现还是遍见于古史传说材料中的各类记述来看,这支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中都极有可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角色,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探究中国早期复杂社会兴起的历史,那么无可置疑地,陶寺文化应该成为首选的研究对象。
     在篇章安排方面,我们首先探讨的是理论问题。具体而言,对于现有理论认识的辨析分作前后紧密联系着的两大部分来进行:其一,我们向读者解释了相关概念本身的含义,即学术界当前对于“社会复杂化”或“复杂社会”的基本认识,这一部分见于绪论;其二,我们系统地回顾了学术界以往对于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各类解释模式,为保证论述内容尽量丰满完密,对于学术史的回顾我们选择同时从两个维度入手,也就是说,既历时性地考察了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到20世纪的新进化论学派对于社会复杂化运动过程的解释,同时又共时性地辨析了同辈学者之间的异同。古典进化论与新进化论两者相较,论述的重点在于新进化论,而在新进化论中,酋邦问题又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写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酋邦问题,我们也从两个角度入手来组织讨论,既关注概念层面上的代际传承,譬如从奥博格与斯图尔德到塞维斯再到卡内罗与厄尔等人,又对隶属于这一概念之下的各个子命题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诸如经济制度与等级体制的关系,继承制度与亲族结构所经历的变化,前国家时代的权力性质与运行模式,简单酋邦与复杂酋邦,集体取向的酋邦与个人取向的酋邦,早期复杂社会中不同种类的财政制度,战争与政体规模的发展,以及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体系及其常见的表达方式等,还特别反驳了所谓“古代国家产生的两种途径”一类的说法。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都有着比较深入的论述,详情可参阅敝文第一至第三章,其中第三章是专论酋邦的。
     在辨明理论问题之后,我们转入了对于陶寺的案例研究,目的是为了将一般理论与具体材料结合起来,进而建立具备自身特色的对于当地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解释。首先,敝文对于关涉到陶寺的现有研究成果做了一次细致的回顾与梳理。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认为,迄今为止的陶寺研究,如果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作前后互有联系的三个阶段,其发展历程深受田野发掘进度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以聚落考古与天文考古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对于史学界惯用的二重证据法等传统研究模式的渐替与修正。在此基础上,我们相继探讨了公共工程所具备的社会政治指示意义,早期礼制的多元性,个人经济成就与政治地位之间的关系,大同社会、尧舜时代与陶寺文化三者各自代表着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世界体系与区域等级政体发展的时序性,聚落发育模式与社会从酋邦向国家的演进等一系列与陶寺研究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有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可参阅敝文第四章。
     陈述我们自己对于陶寺社会复杂化问题的理解,这也是敝文继一般理论辨析、陶寺研究历程回顾之后的第三个相对完整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正力图恢复的恰是古典进化论以及新进化论的一贯主张,即从经济领域内的变动,也就是首先从生产专业化这个角度入手来解释政治结构所经历的复杂化过程,在我们看来,发生于后者内部的各种改革究其实质主要仍是对于变化了的经济现实的一种反映,目的则是为了重新安排关于已经增多了的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策略,这正是政治等级制度必须予以实现的基本目标,而意识形态体系又是对于政治结构的进一步说明,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对于经济现实的反映的反映,这才是社会生活中这三大领域之间的主要的合理的关系。用我们这种视野来重新审视现有材料,就可以看出,陶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社会,目前尚无法就陶寺文化的最终去向问题给出确切的说明,至于促成这支文化勃兴的主要原因,我们以为,除了人口增长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且对于这种增长过程做出最大贡献的应是外来人口的挹注,有鉴于当时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只有在投入更多劳动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产出,也只有在拥有更多产出的情况下,陶寺人才会面对政治结构进一步复杂化的问题。以上所述就是我们对于陶寺文化社会复杂化过程的基本解释,至于此中详情,敬请参阅敝文第五章的具体论述。
According to the field work and study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Taosi Culture(Simplified Chinese:陶寺文化)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is a truly important lateLongshan Period (Simplified Chinese:龙山时代) archaeological culture for the study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origin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earlyhistory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East Asia.
     In terms of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the first studying object is the theory of socialcomplication, which could be observed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specialization andhierarchization, and related discussion is shown in Introduction, and then thecomparative research into various interpretive schemes from Lewis H. Morgan to theNeoevolutionism School after the World War II, including Elman R. Service, Robert L.Carneiro, Timothy K. Earle, etc., constitutes Chapter One, Two and Three, and the lastone is assigned to the issue of chiefdom. Deservedly, the neoevolutionism andchiefdom are the focus questions of this paper, especially the latter. And for the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efdom period, quite apart from the intergenerationaldifferences between anthropologists and archaeologists, many other integral subjectsof the chiefdom society itself have been discussed in Chapter Three, such a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the early caste system, inheritance system andkinship structure, the essence of the power in prestate stage and its operating mode,simple chiefdoms and complex chiefdoms, group-oriented chiefdoms andindividualizing chiefdoms, staple finance and wealth finance, war and the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societies under certain of polity like chiefdom, and theforms of ideology of that age, etc. In particular, the hypothesis, two ways of the stateevolution, designed by Shen Changyun (Simplified Chinese:沈长云) is refuted inthis section.
     The next section is empirical study and the aim is to combine the internationaltheory with Chines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irst, in Chapter Four, the researchcourse and progression of Taosi Culture is reviewed, and on this basis, three stages ofthe academic history are divided, which is profoundly affected by contemporary fieldwork. Generally,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heory such as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nd archaeoastronomy are substituting and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ve schemelike the dual attestation (Simplified Chinese:二重证据法). In more concrete terms,various issues of current domestic study in this field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here,such as how to evaluate the true soci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publicworks, the diversity of early Li system (Simplified Chinese:礼制),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ersonal economic success and his political status, the exact sociologicalmeanings of these words like Datong Society (Simplified Chinese:大同社会), Yaoand Shun Period (Simplified Chinese:尧舜时代) and the Taosi Culture, theapplication of world-system theory in North China archaeology, and the changingpattern of settlement development while societies evolving from chiefdom to state,etc.
     And then, after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review of the Taosi research, it isthe right time to express the viewpoint of this paper on the growth of the complexityof Taosi Culture, which is the thir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art of the currentinterpretativ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evolution theory and neoevolutionism,the economy, especially the form of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actual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the true basis of the whole superstructure in one society,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system is just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for social products,in other words, the politics reflected by the ideological system is a reflection of theeconomic structures in principle, which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processmentioned above. From th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a new and vividtrajectory of the Taosi complex society is able to be sketched out as below: Taosi is ahighly complicated society throughout the three phases divided by archaeologists, andthe most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growth of social complexity during the severalcentur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should be the increase inpopulation,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continuing immigration from the outside ofLinfen Basin (Simplified Chinese:临汾盆地), because more products is thefoundation of the more complex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in light of the actual level ofenergy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Longshan Period, more products inevitablymean extra and stable labor input, and the details of final outcome of this society isstill unclear. And as for fully detailed account, please refer to Chapter Five.
引文
①William J. Mayer-Oakes."Complex society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vol.29,1963, pp.57~60.
    ②Ulf Hannerz. Complex society. In Alan Barnard&Jonathan Spencer (Eds.), Encyclopedia of Social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6, pp.122~124.
    ③David G. Mandelbaum."The study of complex civilizations", Yearbook of Anthrop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 pp.203~225.
    ①Kent V. Flannery.“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Systematics, vol.3,1972, pp.399~426.
    ②童劲松、杨伟民、蔡建国:《新一代制造控制系统的集成模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60~64页。
    ③马剑虹:《行动学说与层次论》,《应用心理学》1988年第1期,第42~47页。
    ①Carole L. Crumley. Communication, holism,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opolitical complexity, InJonathan Haas (Ed.), From Leaders to Rulers,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1,pp.19~36.
    ②Crumley, C. L.(1995), Heterarchy and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ocieties. Archeological Papers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6:1–5. doi:10.1525/ap3a.1995.6.1.1
    ③Carole L. Crumley. Three locational models: an epistemological assessment for anthropology andarchaeology,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2,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 pp.141~173.
    ④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⑤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Norton,1975.
    ①Randall H. McGuire. Breaking down cultural complexity: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Michael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 pp.91~142.
    ②Joseph A. Tainter,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23.
    ③Joseph A. Tainter,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23.
    ④Joseph A. Tainter,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23.
    ①Alexander H. Joffe.“Alcohol and social complexity in ancient Western Asia”, CurrentAnthropology, vol.39,1998, pp.297~322.
    ②J. M. Beaton.“Extensifi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in central California prehistory”,Antiquity, vol.65,1991, pp.946~952.
    ③Andrew Sherratt."The genesis of megaliths: monumentality, ethnicity and social complexity inneolithic North-West Europe", World Archaeology, vol.22,1990, pp.147~167.
    ④E. Charles Adams, Miriam T. Stark and Deborah S. Dosh."Ceramic 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jeddito yellow ware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complexity",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vol.20,1993, pp.3~21.
    ⑤Jeanne E. Arnold.“Transportation innovation and social complexity among maritime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97,1995, pp.733~747.
    ⑥A. Bernard Knapp."Social complexity: incipienc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n prehistoricCypru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292,1993, pp.85~106.
    ⑦Joseph A. Tainter."Problem solving: complexity, history, sustainability", Population andEnvironment, vol.22,2000, pp.3~41.
    ①Jim E. Doran. Trajectories to complexity in artificial societies: rationality, belief, andemotions, In Timothy A. Kohler&George J. Gumerman (Eds.), Dynamics in Human and Primate Societie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p.89~105.
    ②Henry T. Wright. Agent-based modeling of small-scale societie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prospects, In Timothy A. Kohler&George J. Gumerman (Eds.), Dynamics in Human and PrimateSocie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p.373~385.
    ③王飞跃,史帝夫·兰森:《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创刊号,第33~41页。
    ④Randall H. McGuire. Breaking down cultural complexity: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Michael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 pp.91~142.
    ⑤唐际根:《欧美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所谓理论流派》,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29~246页。
    ①徐兆仁:《历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2006年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3版。
    ②Edward Hallett Carr, What is history?: the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lectures delivered in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anuary-March1961,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1986, p.24.
    ③[日]中根千枝:《日本文化人类学简况》,李培茱译,《民族译丛》1979年第1期,第17~22页。
    ④[美]艾斯维斯(J. Aceves)、金(H. King):《什么是人类学》,田国培、周文华译,月天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2期,第23~25页。
    ⑤陈星灿、刘莉、李润权、华翰维、艾琳:《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第161~218页。
    ①Lothar von Falkenhausen.“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Antiquity, vol.67,1993, pp.839~849.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4~8页。
    ③《“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纪要》,《考古》2007年第7期,第53~59页。
    ④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第10~13页。
    ⑤栾丰实:《丁公龙山城址和龙山文字的发现及其意义》,《文史哲》1994年第3期,第85~89页。
    ⑥何国强:《古代西北游牧部落创建文明与国家的非依赖性》,《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79~85页。
    ⑦刘恒武、王力军:《良渚文化的聚落级差及城市萌芽》,《东南文化》2007年第3期,第12~16页。
    ⑧吴文祥、周扬、胡莹:《甘青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新石器文化兴衰》,《中原文物》2009年第4期,第31~37页。
    ①冼鼎昌、李学勤、朱清时:《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展望》,《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第17~23页。
    ①Leslie White.(2013, March30).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10:01, April15,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Leslie_White&oldid=547888249
    ②Julian Steward.(2013, March29).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10:00, April15,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Julian_Steward&oldid=547619845
    ③[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第49~52页。
    ④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⑤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⑥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18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8~69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页。
    ③[日]黑田信一郎:《文化进化论》,[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1~11页。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页。
    ⑤[日]黑田信一郎:《文化进化论》,[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1~11页。
    ⑥[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7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17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页。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48页。
    ⑤[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97页。
    ⑥[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89页。
    ⑦[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52页。
    ⑧[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47页。
    ⑨[日]小野泽正喜:《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83~101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38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3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1页。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5~616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5页。
    ①[日]黑田信一郎:《文化进化论》,[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1~11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1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页。
    ②Randall H. McGuire. Breaking down cultural complexity: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Michael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 pp.91~142.
    ③摩尔根在针对这些自己并不熟悉的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多次本着推测或是想当然的态度将其与易洛魁人的制度一一对号入座,其间,左支右绌,前后矛盾之处俯拾皆是,此中详情,可参阅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中有关于摩尔根社会演进理论模式的剖析。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页。
    ⑤P. G. W. Glare (Ed.),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p.330.
    ⑥[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页。
    ⑦[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03~304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36~337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0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6页。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0页。
    ⑤[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0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3页。
    ③[美] L·A·怀特:《摩尔根生平及<古代社会>》,徐先伟译,林耀华校,《民族译丛》1979年第2期,第1~11页。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0页。
    ⑤[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0~313页。
    ⑥[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5页。
    ⑦[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97页。
    ①[美] L·A·怀特:《摩尔根生平及<古代社会>》,徐先伟译,林耀华校,《民族译丛》1979年第2期,第1~11页。
    ②涂赞琥:《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9页。
    ③汪永祥、李德良、徐吉升编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22~23页。
    ④[美] L·A·怀特:《摩尔根生平及<古代社会>》,徐先伟译,林耀华校,《民族译丛》1979年第2期,第1~11页。
    ⑤Elman R.Service.“The mind of Lewis H. Morga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2, no.1,1981,pp.25~31.
    ⑥[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37页。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61页。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第127页。
    ①[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8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47、338~339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第143~145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第132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第135~137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8月第1版,第110~113页。
    ⑦涂赞琥:《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5页。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60~661页。
    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第143~145页。
    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8页。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07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3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5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6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08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1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3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4页。
    ①[日]小野泽正喜:《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83~101页。
    ②对于恩格斯所提出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国内学术界存在有不同意见,争论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问题上:首先,恩格斯提出的第一次社会分工,因为难以获得实证材料的有力支持,只能被看作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假说;再者,对于第二次及第三次分工来讲,参与其中的社会主体到底是谁?是个体家庭,还是某种规模更大的人群共同体,譬如氏族、部落或宗族等?中国学术界的一般意见看起来似乎是更倾向于后者,即尊重《逸周书》与《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以某类族组织为单位来理解这一进程在古代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发生与发展;最后,主张阶级分化的最终结果是在经济分化与政治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虽然恩格斯早先曾有提及管理职能对于社会本身的独立化倾向同样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产生过影响,但就中国学术界的观点来看,在这个问题上,《起源》一书对于经济领域之外其他因素所起作用的重视似较《反杜林论》等作品为弱(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5~28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4~15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1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08~109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3~115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2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1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6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1页。
    ⑦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页。
    ①Robert L. Carneiro. Cultural Evolution. In David Levinson&Melvin Ember (Eds.), Encyclopedia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1996, pp.271~277.
    ②J. A. Simpson&E. S. C. Weiner (Eds.),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ed.), vol. X,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315.
    ③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ix.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19.
    ②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21.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页。
    ④[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p.29~30.
    ②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p.17~18.
    ③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p.302.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p.293.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2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7~178页。
    ④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p.315~316.
    ⑤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p.322~323.
    ⑥[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38.
    ②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40.
    ③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47.
    ④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44~45.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45~48.
    ②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50.
    ③[德]欧斯特瓦尔德(W. Ostwald)著:《文化学之能学的基础》,马绍伯译,大江出版社1971年12月第3版,第1页。
    ④[德]欧斯特瓦尔德(W. Ostwald)著:《文化学之能学的基础》,马绍伯译,大江出版社1971年12月第3版,第111~112页。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56.
    ②[德]欧斯特瓦尔德(W. Ostwald)著:《文化学之能学的基础》,马绍伯译,大江出版社1971年12月第3版,第130~131页。
    ③[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④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199~203.
    ⑤Robert L. Carneiro. White, Leslie A. In Christopher Winter (E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Anthropologists, New York&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1991, pp.753~754.
    ①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49.
    ②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p.51.
    ③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7.
    ④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4.
    ⑤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14~15.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9.
    ②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22.
    ③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23~24.
    ④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42.
    ⑤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82.
    ⑥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85.
    ⑦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89.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90~91.
    ②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89.
    ③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92.
    ④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85.
    ⑤汤惠生:《类型学的类型——考古类型学方法论的回顾与检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东亚古物》(B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43页。
    ⑥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30.
    ⑦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42.
    ⑧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36.
    ⑨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37.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37.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40~42.
    ②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42.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101~121.
    ②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37.
    ③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25.
    ④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122~142.
    ⑤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46.
    ⑥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50.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143~150.
    ②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p.170~172.
    ③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76.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89.
    ②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207.
    ③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202.
    ④[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⑤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209.
    ①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c1955, p.179.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①[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②[日]田中二郎:《生态人类学》,[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115~126页。
    ③[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④[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⑤[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⑥[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①[日]小野泽正喜:《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83~101页。
    ②[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⑤Aram A. Yengoya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ethn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3~21.
    ⑥A. Terry Rambo. The stud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23~109.
    ①[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9页。
    ②[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③[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④A. Terry Rambo. The stud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23~109.
    ①Kalervo Oberg."Types of social structure among the lowland tribes of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57,1955, pp.472~487.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55.
    ③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5页。
    ①Julian H. Steward. South American cultures: an interpretative summary, In Julian H. Steward
    (Ed.), Handbook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 The Comparative Ethnology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vol.5,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 pp.669~772.
    ①Julian H. Steward&Louis C. Faron, Native Peoples of South America,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Company,1959, pp.174~178.
    ②Julian H. Steward&Louis C. Faron, Native Peoples of South America,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Company,1959, p.178.
    ③Gary Feinman&Jill Neitzel, Too many types: an overview of sedentary prestate societies inthe Americas,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 pp.39~102.
    ④Karl Polanyi,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Karl Polanyi, Conrad M. Arensberg, and HarryW. Pearson (Eds.),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7, pp.
    243~270.
    ⑤Gary Feinman&Jill Neitzel, Too many types: an overview of sedentary prestate societies inthe Americas,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 pp.39~102.
    ①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周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90~102页。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40.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33.
    ④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34.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5.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38.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pp.138~139.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5.
    ①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p.139~140.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36.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p.148~149.
    ④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63.
    ⑤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52.
    ⑥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38.
    ⑦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pp.133~134.
    ①[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76~177、180页。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75~78.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5.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pp.137~138.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36.
    ④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43.
    ⑤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42.
    ⑥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59.
    ⑦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pp.153~154.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101~102.
    ①王之璋:《结构与质量互变》,《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93~102页。
    ②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131.
    ③(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741~742页。
    ①Paul Roscoe.“New Guinea leadership as ethnographic analogy: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no.2,2000, pp.79~126.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3.
    ③[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82页。
    ④[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59页。
    ⑤[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09页。
    ⑥K. E. Read.“Leadership and consensus in a New Guinea societ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series, vol.61, no.3,1959, pp.425~436.
    ①[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71页。
    ②沈长云:《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第5~11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22~425页。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4.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5.
    ②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130.
    ③[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著:《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吴晓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2版,第128页。
    ④Chang Kwang-chih.“On the Polynesian complexes in Formos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Ethnology, no.3,1957, pp.89~99.
    ①Li Hwei.“The ramage system in China and Polynesi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no.3,1957, pp.123~134.
    ②Raymond Firth.“A note on descent groups in Polynesia”, Man, vol.57,1957, pp.4~8.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79~80.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508页。
    ②陈洪波:《南岛语族起源与中国考古——兼评焦天龙等<福建与南岛语族>》,2012年8月10日《中国文物报》第4版。
    ③Li Hwei.“The ramage system in China and Polynesi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no.3,1957, pp.123~134.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0.
    ⑤[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45页。
    ⑥(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第747页。
    ⑦[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20~221页。
    ⑧[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26页。
    ①[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38页。
    ②[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36~237页。
    ③[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38~239页。
    ④[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
    ①[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31页。
    ②[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204页。
    ③[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700页。
    ④[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44~245页。
    ⑤[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40~241页。
    ①[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702页。
    ②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4页。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2.
    ④Great Rift Valley, Kenya.(2013, September11).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2:38, September14,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Great_Rift_Valley,_Kenya&oldid=572471542
    ⑤Burundi.(2013, September8).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2:45, September14,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urundi&oldid=572058013
    ⑥[英]奇尔弗:《湖间地区王国的“封建制度”》,[英]奥德丽·艾·理查兹编:《东非酋长》,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1版,第396~417页。
    ①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x.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78~79.
    ③Julian H. Steward.“Cultural causality and law: a trial form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civilization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51, no.1,1949, pp.1~27.
    ④Henry T. Wright.“Rec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6,1977, pp.379~397.
    ⑤Henry T. Wright.“Early state dynamics as political experiment”,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Research, vol.62, no.3,2006, pp.305~319.
    ⑥Henry T. Wright.“Rec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6,1977, pp.379~397.
    ①F. R. Ankersmit.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History and Tropology: The Rise and Fall ofMetapho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pp.97~124.
    ②Henry T. Wright.“Early state dynamics as political experiment”,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Research, vol.62, no.3,2006, pp.305~319.
    ③[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607页。
    ④[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622页。
    ⑤[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635~636页。
    ⑥[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628页。
    ⑦[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686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2.
    ②[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78页。
    ①[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700页。
    ②J. W. Powell.“Certain principles of primitive law”, Science, vol.4, no.92,1884, pp.436~437.
    ①罗致平:《校者前言》,[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10页。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7.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97~99.
    ①[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30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7页。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2.
    ④Robert L. Carneiro. The chiefdom: precursor of the state,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37~79.
    ⑤[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8、366~367页。
    ①J. W. Powell.“Certain principles of primitive law”, Science, vol.4, no.92,1884, pp.436~437.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8.
    ③[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11~213页。
    ①罗致平:《校者前言》,[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10页。
    ②[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54页。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150~153.
    ④李亦园:《灵力》,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月第4版,第319~320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98~99.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6.
    ③Robert L. Carneiro. The chiefdom: precursor of the state,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37~79.
    ④[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5页。
    ⑤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2.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3.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4.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2.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2页。
    ⑤[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5页。
    ①葛荃:《论传统中国“道”的宰制——兼及“循道”政治思维定式》,《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55~64页。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3.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4.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90~91.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3.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84~85.
    ③[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89~90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页。
    ⑤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4.
    ⑥[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00页。
    ⑦[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1页。
    ①[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30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8~49页。
    ③[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05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7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2页。
    ①[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30~231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78页。
    ③[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33页。
    ④[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03页。
    ⑤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4.
    ⑥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8.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89~90.
    ②[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30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85~86.
    ②Kingdom of Hawaii.(2013, September13).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8:56,September23,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Kingdom_of_Hawaii&oldid=572819660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98~99.
    ④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76~177页。
    ⑤[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78~179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337.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页。
    ③[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77页。
    ①[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32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78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60页。
    ④[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10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5页。
    ⑥[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60~61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③[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03页。
    ④[英]柯林武德著:《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第1版。
    ⑤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4.
    ⑥[日]松园万龟雄:《新进化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71~82页。
    ①林端:《法律人类学简介》,[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89~124页。
    ②[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30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6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60~61页。
    ⑤[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10页。
    ⑥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16.
    ⑦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p.116~117.
    ⑧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340,343,344.
    ①Rebecca (novel).(2013, September21).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8:47,September24,2013, from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Rebecca_(novel)&oldid=573858849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15.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8.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85.
    ⑤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⑥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⑦Elman Rogers Service.(2013). In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35974/Elman-Rogers-Service
    ①Elman R. Service. Our contemporary ancestors: extant stages and extinct ages, In CulturalEvolutionism: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pp.151~157.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15~16.
    ③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p.130~131.
    ④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45.
    ⑤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p.164~165.
    ⑥[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63页。
    ①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130.
    ②[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63页。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178.
    ④[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99~300页。
    ⑤[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86页。
    ⑥[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74页。
    ⑦[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94~295页。
    ①韩有峰:《鄂伦春族狩猎生产资料和组织形式》,《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2期,第86~90页。
    ②[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93~196页。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62.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178.
    ①Elman R. Service.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ethnological fact, In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eoryin 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pp.139~149.
    ②俞伟超:《序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③唐际根:《欧美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所谓理论流派》,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29~246页。
    ④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p.134~135.
    ⑤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p.164~165.
    ⑥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⑦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79页。
    ①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38页。
    ②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36页。
    ③[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42页。
    ④Elman R. Service.“Morton Herbert Fried (1923-1986)”,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vol.90, no.1,1988, pp.148~152.
    ⑤[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4页。
    ⑥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247~248.
    ⑦[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4~5页。
    ①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3~45页。
    ②[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40页。
    ③[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第185~187页。
    ①[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40页。
    ②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16~225页。
    ③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pp.xi,111,185,231~235,240~242.
    ④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pp.224~226,229~230,236~237.
    ①[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23页。
    ②[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8页。
    ③Elman R. Service.“Morton Herbert Fried (1923-1986)”,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vol.90, no.1,1988, pp.148~152.
    ④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5页。
    ⑤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5~46页。
    ⑥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2页。
    ①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38页。
    ②[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③Gary Feinman&Jill Neitzel, Too many types: an overview of sedentary prestate societies inthe Americas,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 pp.39~102.
    ④Julian H. Steward. South American cultures: an interpretative summary, In Julian H. Steward
    (Ed.), Handbook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 The Comparative Ethnology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vol.5,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 pp.669~772.
    ①Timothy K. Earle."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of Anthropology, vol.16,1987, pp.279~308.
    ②Timothy K. Earle. Preface, In Timothy K.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 xi~xii.
    ③Marshall D. Sahlins,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lynesia,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Washington Press,1958, p.253.
    ④Timothy K. Earle. A reappraisal of redistribution: complex Hawaiian chiefdoms, In Timothy K.Earle&Jonathon E. Ericson (Eds.), Exchange Systems in Prehist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pp.213~229.
    ①Gary Feinman&Jill Neitzel, Too many types: an overview of sedentary prestate societies inthe Americas,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 pp.39~102.
    ②Timothy K. Earle."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of Anthropology, vol.16,1987, pp.279~308.
    ①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s, In Timothy K.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Economy, and Ide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①Colin Renfrew."Beyond a subsistence economy: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prehistoric Europ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Supplementary Studies,No.20, Reconstructing Complex Societies: An Archaeological Colloquium,1974, pp.69~95.
    ①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anintroduction,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1~9.
    ②Karl Polanyi. On the comparative treatment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antiquity withillustrations from Athens, Mycenae, and Alalakh, In George Dalton (Ed.), Primitive, Archaic, andModern Economies: Essays of Karl Polanyi, New York: Anchor Books,1968, pp.306~334.
    ①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anintroduction,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1~9.
    ②Timothy K. Earle. Speci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wealth: Hawaiian chiefdoms and the Inkaempire,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64~75.
    ③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s, In Timothy K.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Economy, and Ide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④Terence N. D'Altroy&Timothy K. Earle."Staple finance, wealth finance, and storage in theInka political economy",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6,1985, pp.187~206.
    ①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anintroduction,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1~9.
    ①Terence N. D’Altroy&Timothy K. Earle.“Staple finance, wealth finance, and storage in theInka political economy”,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6,1985, pp.187~206.
    ①Robert L. Carneiro. From autonomous villages to the state, a numerical estimation, In BrianSpooner (Ed.), Population Growth: Anthropological Implication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2,pp.64~77.
    ②Robert L. Carneiro. The chiefdom: precursor of the state,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37~79.
    ③I. Mendelsohn.“Slavery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vol.9,1946,pp.74~88.
    ④李坚尚、刘芳贤:《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64~74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5~146页。
    ②Gary M. Feinman. Scal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archaic state, In Gary M.Feinman&Joyce Marcus (Eds.), Archaic States,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1998,pp.95~133.
    ③Julian H. Steward. The Circum-Caribbean tribes: an introduction, In Julian H. Steward (Ed.),Handbook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 vol.4,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8, pp.1~41.
    ④Raoul Naroll.“A preliminary index of social development”,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series, vol.58,1956, pp.687~715.
    ①Krisztina Kosse.“Group size and societal complexity: thresholds in the long-term memory”,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vol.9,1990, pp.275~303.
    ②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9, p.103.
    ③Leslie A.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9, p.104.
    ④Pukapuka.(2013, May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10:28, June3,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ukapuka&oldid=553174556
    ①Marshall D. Sahlins,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lynesi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ress,1958, pp.249~250.
    ②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p.35~37.
    ③Marshall Sahlins,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72, p.148.
    ①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p.257~260.
    ②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206.
    ③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243.
    ④Hawaii (island).(2013, June3).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4:18, June4,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Hawaii_(island)&oldid=558133081
    ⑤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206.
    ⑥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205.
    ⑦[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第52页。
    ⑧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216.
    ①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p.259.
    ②Marshall Sahlins,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1, pp.55~64.
    ③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p.257~258.
    ④Edwin G. Burrows.“Breed and border in Polynes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41,1939, pp.1~21.
    ⑤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206.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页。
    ②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08页。
    ③Elman R. Service,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pp.174~176.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29~831页。
    ①[德]E·杜林著:《哲学教程》,郭官义、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第1版,第1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59页。
    ③[德]E·杜林著:《哲学教程》,郭官义、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第1版,第524~525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2版,第354页。
    ⑤[德]E·杜林著:《哲学教程》,郭官义、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第1版,第282~284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6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112页。
    ④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49~50页。
    ⑤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18页。另,除了恩格斯业已指出的两条道路之外,王著还认为,在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条道路,也就是由父权家族而孕育阶级的道路,而且指称这是“一条主要道路”。相关论述参见是书第三章中关于阶级产生三种途径的分析。晁福林等认为,王著在这个方面的分析因为充分考虑到了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匡正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国际史学界中的对于类似问题的误读,故而可称为针对早期社会复杂化研究的“中国叙事”(晁福林、王坤鹏:《解读中国国家起源的新模式——读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2013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第15版)。
    ①胡庆钧主编:《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②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页。
    ①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66页。
    ②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35页。
    ③胡庆钧主编:《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2页。
    ④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10页。
    ①胡庆钧主编:《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7~43,109~128页。
    ②胡庆钧主编:《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27~128页。
    ③张忠培:《浅谈考古学的局限性》,《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第67~69页。
    ④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第167~168页。
    ①(汉)刘安等撰,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04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325页。
    ③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154~162页。
    ④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9~20、69、110页。
    ⑤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9~20页。
    ⑥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第168页。
    ⑦(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页。
    ⑧(汉)刘安等撰,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876~877页。
    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524页。
    ⑩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100页。
    11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18页。
    1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第112页。
    ①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59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321页。
    ③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第634页。
    ④杨升南:《商代人牲身份的再考察》,《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134~146页。
    ⑤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第637页。
    ⑥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2138页。
    ⑦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2148页。
    ⑧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第633页。
    ⑨杨宽:《释“臣”和“”》,《考古》1963年第12期,第668~670页。
    ⑩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101页。
    11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30~237页。
    12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29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78.
    ①Mary W. Helms.“Succession to high office in Pre-Columbian circum-Caribbean chiefdoms”, Man,new series, vol.15,1980, pp.718~731.
    ②[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第52页。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72~78.
    ④[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第51页。
    ⑤[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第50页。
    ⑥Kristian Kristiansen. Chiefdoms, states, and systems of social evolution, In Timothy Earle (Ed.),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6~43.
    ⑦Richard Bradley. The pattern of change in British prehistory, In Timothy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44~70.
    ①Timothy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s, In Timothy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 Economy,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②Michael D. Coe.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Mesoamerican states,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Kautz (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pp.157~171.
    ③Thomas G. Harding. Trading in northeast New Guinea, In Thomas G. Harding&Ben J. Wallace (Eds.),Cultures of the Pacific: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0, pp.94~111.
    ④Elizabeth M. Brumfiel and Timothy K. Earle.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an introduction,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 Exchange,and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1~9.
    ①David A. Freidel. Civilization as a state of mind: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e lowland Maya,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 (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pp.188~227.
    ②Kristian Kristiansen. From stone to bronze-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Northern Europe,2300-1200BC,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30~51.
    ③E. R. Leach.“A Trobriand Medusa?”, Man, vol.54,1954, pp.103~105.
    ①Olga F. Linares.“Ecology and the arts in ancient Panama: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ankand symbolism in the central provinces”, Studies in Pre-Columbian Art and Archaeology, no.17,1977, pp.9~86.
    ②黄堃:《注视眼睛是人类天性》,2012年11月15日《人民政协报》第C3版。
    ③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35页。
    ④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41~42页。
    ⑤Patrick Vinton Ki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4, pp.207.
    ⑥Timothy K. Earle.“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16,1987, pp.279~308.
    ⑥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页。
    ①[英]C·A·格雷戈里著:《礼物与商品》,杜杉杉、姚继德、郭锐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4~15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7页。
    ③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41页。
    ④程尼娜:《先秦东北古族与中原政权的朝贡关系》,《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第19~23页。
    ⑤赵红梅:《夫余与东汉王朝朝贡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第89~93页。
    ⑥程妮娜:《唐朝渤海国朝贡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138~148页。
    ⑦李云泉:《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01~104页。
    ⑧J. K. Fairbank&S. Y. Têng.“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 vol.6,1941, pp.135~246.
    ⑨王国维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43页。
    ⑩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58~59页。
    11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48页。
    12蔡运章:《周初金文与武王定都洛邑——兼论武王伐纣的往返日程问题》,《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第88~97页。
    13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65页。
    14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65页。
    15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48页。
    ①周才珠、齐瑞端译注:《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535页。
    ②王守谦、金秀珍、王凤春译注:《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495页。
    ③[美]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5月第1版,第15~38页。
    ④徐子宏译注:《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53~154,256页。
    ⑤王国维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32页。
    ⑥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⑦刘晓东、黄永年、贾二强校点:《帝王世纪·山海经·逸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⑧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75页。
    ⑨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0页。
    ⑩Kwang-chin Chang, Shang Civilization,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pp.241.
    11[美]张光直著:《商文明》,张良仁,岳红彬,丁晓雷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34~235页。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94~95.
    ②[英]C·A·格雷戈里著:《礼物与商品》,杜杉杉、姚继德、郭锐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5页。
    ③[日]林巳奈夫著:《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常耀华、王平、刘晓燕、李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2月第1版。
    ④[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页。
    ⑤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第1版,第19~20页。
    ⑥(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161~2162页。
    ⑦[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7月第1版,第96页。
    ①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326页。
    ②(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12月第1版,第37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4页。
    ⑤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15页。
    ⑥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784页。
    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月第1版,第621页。
    ⑧(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59页。
    ⑨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93~395页。
    ⑩(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335页。
    11(战国)吕不韦撰,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12(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98页。
    ①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15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4页。
    ③(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26页。
    ④(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月第1版,第620页。
    ⑤(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26页。
    ⑥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17页。
    ⑦(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44页。
    ⑧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第1313页。
    ①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70~173页。
    ②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第1311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160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524页。
    ⑤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35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页。
    ⑦chiefdom.(2013). In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Retrieved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365949/chiefdom
    ①[英]奥德丽·艾·理查兹编:《东非酋长》,蔡汉敖、朱立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1版,第1~2页。
    ②Robert L. Carneiro. The nature of the chiefdom as revealed by evidence from the Cauca Valleyof Colombia.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167~190.
    ①Henri J. M. Claessen&Peter Skalník (Eds), The Early State, The Hague: Moutou Publishers,1978.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Norton,1975.
    ③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④Henry T. Wright&Gregory A. Johnson.“Population, exchange, and early state formation inSouthwestern Ir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77, no.2,1975, pp.267~289.
    ⑤费成康:《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执行》,《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第49~53页。
    ⑥Robert L. Carneiro. The chiefdom: precursor of the state,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37~79.
    ⑦Timothy K. Earle."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of Anthropology, vol.16,1987, pp.279~308.
    ⑧[美]莱斯利·A·怀特著:《序》,[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⑨[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2页。
    ⑩Robert L. Carneiro. The nature of the chiefdom as revealed by evidence from the Cauca Valleyof Colombia.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167~190.
    ⑨Henri J. M. Claessen&Peter Skalník (Eds), The Early State, The Hague: Moutou Publishers,1978.p.593.
    ①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p.185,224.
    ②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p.111.
    ③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pp.231~233.
    ①Morton H. Frie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pp.234~235.
    ②[英]格林·丹尼尔著:《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安志敏校,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46页。
    ③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p.141.
    ①[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②Henry T. Wright.“Early state dynamics as political experiment”,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Research, vol.62, no.3,2006, pp.305~319.
    ③Aram A. Yengoya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ethn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3~21.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15~16.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 xi~xix.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5~147页。
    ③唐际根:《墓葬研究与中国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3~14页。
    ①Aram A. Yengoya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ethn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3~21.
    ②庞卓恒:《察同察异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第89~96页。
    ③[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704~707页。
    ④白云翔、顾智界:《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考古》1992年第6期,第526~549页。
    ①Elman R. Service. The prime-mover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eory in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pp.15~26.
    ②Aram A. Yengoya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ethn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3~21.
    ①庞卓恒:《察同察异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第89~96页。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31,269.
    ③Elman R. Service. The prime-mover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eory in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pp.15~26.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第1版,第198~201页。
    ①Aram A. Yengoya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ethn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3~21.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313页。
    ③(晋)葛洪撰,庞月光译注:《抱朴子外篇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④Henry T. Wright. Foreword.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pp. xi~xii.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p.247~248.
    ②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264.
    ③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248.
    ④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264.
    ⑤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249.
    ①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264.
    ①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80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18页。
    ③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96页。
    ④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8页。
    ①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第247~248页。
    ②徐殿魁:《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第20~25页。
    ③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④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22~233页。
    ①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8页。
    ②高炜:《陶寺考古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意义》,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56~68页。
    ③高炜:《陶寺考古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意义》,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56~68页。
    ④王克林:《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文物》1986年第6期,第55~56页。
    ①何建安:《从王湾类型、二里头文化与陶寺类型的关系试论夏文化》,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59~274页。
    ②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06~123页
    ③俞伟超:《考古所四十年成果展笔谈》,《考古》1991年第1期,第75~76页。
    ④罗新、田建文:《陶寺文化再研究》,《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第17~21页。
    ⑤(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1013~1014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71页。
    ②刘绪:《简论陶寺类型不是夏文化——兼谈二里头文化的性质》,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18~323页。
    ①田昌五:《先夏文化探索》(节选),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24~326页。
    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306~307页。
    ③苏秉琦:《序言》,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20页。
    ①谢维扬:《“层累说”与古史史料学合理概念的建立》,《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40~148页。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23页。
    ①[美]约瑟夫·泰恩特著:《复杂社会的崩溃》,邵旭东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67~168页。
    ②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第43~52页。
    ③张学海:《从考古发现谈鲁西南地区古史传说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第31~48页。
    ④李蹊:《尧发祥于长子陶乡考》,《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第13~17页。
    ⑤侯仰军:《海岱龙山文化与尧舜之乡考辨》,《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第95~98页。
    ⑥袁广阔:《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第53~58页。
    ⑦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第6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184页。
    ①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第4~15页。
    ②钟晓青:《秦安大地湾建筑遗址略析》,《文物》2000年第5期,第62~7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荆山黄帝陵管理所:《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房址》,《考古》2005年第3期,第3~6页。
    ①Mary Beth D. Trubitt.“Mound building and prestige goods exchange: changing strategies in theCahokia chiefdom”, American Antiquity, vol.65, no.4,2000, pp.669~690.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116、3124~3126页。
    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15页。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36页。
    ③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538~1540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524页。
    ⑤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5页。
    ⑥(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9月第1版,第341页。
    ⑦许宏:《青铜的政治性消费》,2013年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5版。
    ①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秘书组:《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发言摘要》,《考古》2001年第2期,第86~95页。
    ②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1992年第4期,第335~346页。
    ③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①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350页。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47~448页。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77~178页。
    ④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89~90页。
    ⑤《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942页。
    ⑥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4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3~84页。
    ②[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175~176页。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34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5~86页。
    ②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284页。
    ③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13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87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86~387页。
    ②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1992年第4期,第335~346页。
    ③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1992年第4期,第335~346页。
    ①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24~425页。
    ②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考古》1991年第1期,第43~56页。
    ③晁福林:《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2000年12月1日《光明日报》第C03版。
    ④张学海:《聚落群再研究——兼说中国有无酋邦时期》,《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第102~112页。
    ①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第131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69~770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0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1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93~294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125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4页。
    ①(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第146~148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12~213页。
    ③(清)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2页。
    ④(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279~280页。
    ⑤(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8、36~37、39~40页。
    ⑥(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284页。
    ⑦(战国)韩非撰,张觉译注:《韩非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934页。
    ⑧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83页。
    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张森根、徐壮飞、高铦校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20~121页。
    ⑩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27~128、183~184、195~199页。
    11[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上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238~241页。
    12Elman R. Service, Profiles in Ethnology,3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1978, pp.55~57.
    ①王先胜:《论历史教学中炎黄蚩尤问题的处理》,《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32~42页。
    ②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①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112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1728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83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326页。
    ⑥(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第164~166页。
    ①(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1版,第443~445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月第2版,第172页。
    ③[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张森根、徐壮飞、高铦校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2~113页。
    ④(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第180~185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19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17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376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1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1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22页。
    ①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02~103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49页。
    ③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17页。
    ④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00页。
    ⑤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60页。
    ⑥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22页。
    ⑦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45页。
    ⑧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21页。
    ⑨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77~79页。
    ⑩[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上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592页。
    11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译注:《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313页。
    ①(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第112~113页。
    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2页。
    ③(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00页。
    ④(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62~463页。
    ⑤(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1版,第110~115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94页。
    ①徐旭生:《井田新解并论周朝前期士农不分的含义》,《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第53~65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121页。
    ③吴才麟:《“夏后氏五十而贡”质疑》,《浙江学刊》1989年第5期,第108~110页。
    ①金景芳:《井田制的发生和发展》,《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第91~116页。
    ②金景芳:《论井田制度》(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第12~18页。
    ③秋涛:《秦汉以前的公社、田制和赋税》,《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4期,第3~11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74页。
    ⑤周才珠、齐瑞端译注:《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307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57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63页。
    ⑧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448页。
    ⑨(汉)刘安等撰,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780页。
    ⑩何驽:《“中”与“中国”由来》,2010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4版。
    ①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95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3~16页。
    ①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96页。
    ②(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711页。
    ③(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713页。
    ④王震中:《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文史哲》2010年第1期,第87~91页。
    ①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32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81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66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65、83、159、207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84页。
    ⑦(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1717页。
    ①陈淳:《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6期,第16~27页。
    ②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73页。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7~22页。
    ④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第1版,第129~138页。
    ⑤陈淳:《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6期,第16~27页。
    ⑥[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0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290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319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714~2715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46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737~2738页。
    ③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1页。
    ①裘樟松:《增补<金石录校证>》(一),《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02~110页。
    ②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③田昌五:《先夏文化探索》(节选),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24~326页。
    ④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86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1~22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0页。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29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09~210页。
    ⑤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32~34、94~95页。
    ⑥(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44~45页。
    ⑦(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1952页。
    ⑧(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1921页。
    ⑨(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28页。
    ①(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1314~1315页。
    ②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459~486页。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西阳呈陶寺文化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第54~56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第3~10页。
    ①高天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农业发展状况初探》,《农业考古》1993年第3期,第64~71页。
    ①王小庆:《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豫西晋南地区考古资料所反映的人类生产工具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16~119页。
    ①高天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农业发展状况初探》,《农业考古》1993年第3期,第64~71页。
    ②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第22页。
    ③《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36页。
    ④《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43~44页。
    ①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655~671页。
    ②高炜:《龙山时代玉骨组合头饰的复原研究》,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78~488页。
    ①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672~679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435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304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250~2251页。
    ⑤(战国)李斯:《谏逐客书》,(清)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9月新1版,第167~171页。
    ⑥徐学书:《战国晚期官营冶铁手工业初探》,《文博》1990年第2期,第36~41页。
    ①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66~477页。
    ①王宇信:《谈部落联盟机关蜕化出的“公共权力”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第1~5页。
    ②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28~32页。
    ③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672~679页。
    ④(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第101页。
    ①马世之:《五帝时代的城址与中原早期文明》,《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第167~171页。
    ②许顺湛:《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第67~71页。
    ③许顺湛:《再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第19~26页。
    ④卫斯:《“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36~451页。
    ⑤孔昭宸、杜乃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孢粉分析》,《考古》1992年第2期,第178~181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片的测试和分析》,《考古》1993年第2期,第176~188页。
    ①李敏生、黄素英、李虎侯:《陶寺遗址陶器和木器上彩绘颜料鉴定》,《考古》1994年第9期,第849~857页。
    ②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19~123页。
    ③张国硕:《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①李文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制陶工艺研究》,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533~582页。
    ②(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353页。
    ③(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34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II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第3~1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9~15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9~24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第3~2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第3~6页。
    ⑥王晓毅、严志斌:《陶寺中期墓地被盗墓葬抢救性发掘纪要》,《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第4~7页。
    ⑦申维辰:《陶寺文化对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意义》,2004年4月9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版。
    ⑧俞伟超:《序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①何驽:《陶寺:中国早期城市化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9月3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73页。
    ②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476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509页。
    ②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371页。
    ①Yale Ferguson.“Chiefdoms to city-states: the Greek experience”, In Timothy Earle (Ed.),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69~192.
    ②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87~188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902~2903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734页。
    ①杨圣敏:《<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208、237~238页。
    ②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13~20页。
    ①何驽:《陶寺城址南墙夯土层中人骨说明的问题》,2002年3月8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②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s, In Timothy K.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Economy, and Ide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③[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04页。
    ④[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01~102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98~101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76~78页。
    ③钱耀鹏:《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91~95页。
    ④徐旭生:《井田新解并论周朝前期士农不分的含意》,《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第53~65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2~143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24~126页。
    ③[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1页。
    ④[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1~14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郏县水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0期,第865~874页。
    ②王仁湘:《史前烧土墓与烧土坑》,2001年5月23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77~778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第334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第316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第349页。
    ⑤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358页。
    ⑥[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上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521~523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第129页。
    ②张雅军、何驽、张帆:《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363~371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71页。
    ③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334页。
    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524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25页。
    ②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③[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第187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71~772页。
    ②[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47页。
    ③[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21~223页。
    ①[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225页。
    ②[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59~160页。
    ③[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57~158页。
    ④[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58、286页。
    ⑤[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34、156~158、200、202、224页。
    ①[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00、102~103、154、159~160、163、172页。
    ①[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163、225~226、264、268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2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5~16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第289~294页。
    ①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13~20页。
    ②[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第52页。
    ③[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82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7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21页。
    ③[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1~12页。
    ①[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3页。
    ②王震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12~1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第18~3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第289~294页。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南石遗址调查、试掘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三晋考古》(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245~258页。
    ③王震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12~17页。
    ④[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46~147页。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林振义校,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6~7页。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林振义校,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3页。
    ①王震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12~17页。
    ①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第50~6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陶寺遗址1983-1984年III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③姚政权、吴妍、王昌燧、何驽、赵志军:《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农业考古》2006年第4期,第19~26页。
    ④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278~287页。
    ⑤[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6~160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①[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第187页。
    ①[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第191页。
    ①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3~16页。
    ②何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第52~58页。
    ③张国硕:《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④[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①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78~480页。
    ②Henri J. M. Claessen&Peter Skalník (Eds), The Early State, The Hague: Moutou Publishers,1978.pp.568~570.
    ①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2011)。2013年11月2日,取自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506/219508/219523/14640096.html
    ②[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上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605~606页。
    ③何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第52~58页。
    ④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第6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719、2566页。
    ①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182页。
    ②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79~480页。
    ①[美]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黄艳译审,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33~144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73页。
    ①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①陈久金:《试论陶寺祭祀遗址揭示的五行历》,《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24~333页。
    ②武家璧、陈美东、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中国科学》(G辑)2008年第9期,第1265~1272页。
    ③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天文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7~116页。
    ①李勇:《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259~270页。
    ①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08~435页。
    ②王晓毅:《专家论证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2004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③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261~276页。
    ④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278~287页。
    ①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4期,第363~372页。
    ②何驽:《“中”与“中国”由来》,2010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4版。
    ③田野:《元代的疆域》,《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第153页。
    ④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1版,第180页。
    ①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50页。
    ②徐凤先、何驽:《“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51~169页。
    ③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261~276页。
    ④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278~287页。
    ①徐凤先、何驽:《“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51~169页。
    ②[加]布鲁斯·G·特里格著:《时间与传统》,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145~146页。
    ③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第1~39页。
    ④吴枫、关大虹:《封驳制度与唐初政治》,《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第6~10页。
    ⑤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第34~41页。
    ⑥王素:《敦煌儒典与隋唐主流文化——兼谈隋唐主流文化的“南朝化”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第131~140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518~2519页。
    ②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278~287页。
    ③黎耕、孙小淳:《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1期,第120~131页。
    ④赖美琴:《董仲舒政治哲学阐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90~95页。
    ⑤(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518~2519页。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95~298页。
    ②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4期,第363~372页。
    ①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2007年1月第1版,第466~477页。
    ②张明华:《良渚玉戚研究》,《考古》1989年第7期,第624~63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第3~6页。
    ④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261~276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07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19~22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07页。
    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4036~4037页。
    ③李勇:《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259~270页。
    ④黎耕、孙小淳:《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1期,第120~131页。
    ⑤徐凤先、何驽:《“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51~169页。
    ①徐凤先、何驽:《“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51~169页。
    ②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32页。
    ③徐凤先:《从大汶口符号文字和陶寺观象台探寻中国天文学起源的传说时代》,《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4期,第373~383页。
    ①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44~147页。
    ②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35~36页。
    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56页。
    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48~49页。
    ①(汉)刘安等撰,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22页。
    ②(汉)刘安等撰,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24页。
    ③刘道广、许旸、卿尚东:《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
    1版,第95~96、135页。
    ①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20页。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31页。
    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第31~36页。
    ①[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严立贤、陈婴婴、杨栋梁、庞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9、191~198页。
    ①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9~20页。
    ②[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宏观动力学:探求人类组织的理论》,林聚任、葛忠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7~28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0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4~85页。
    ⑤[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严立贤、陈婴婴、杨栋梁、庞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195~196页。
    ⑥(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第74~98页。
    ①[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宏观动力学:探求人类组织的理论》,林聚任、葛忠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8页。
    ②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4~5页。
    ①《釜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6期,第38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第301页。
    ①[英]埃德蒙·R·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31~35页。
    ②[日]克内克特·彼得:《文化传播主义》,[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第12~23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第301~307页。
    ②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③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3~16页。
    ④[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04、228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II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第3~17页。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第3~10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⑤[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9~160页。
    ⑥张雅军、何驽、张帆:《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363~371页。
    ⑦[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第190~191页。
    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第3~10页。
    ⑨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⑩下靳考古队:《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2期,第4~13页。
    11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459~486页。
    ①庞小霞、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宫城的形成及初步发展》,《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第46~5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③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④[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2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9~158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⑦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第289~294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8~159页。
    ③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④王震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12~17页。
    ⑤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13~20页。
    ⑥[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61页。
    ⑦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13~20页。
    ⑧[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8页。
    ⑨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⑩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
    234~242页。
    11田昌五:《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殷都学刊》1986年第4期,第1~12页。
    12王克林:《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文物》1986年第6期,第55~56页。
    13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06~123页。
    14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29~131、134页。
    15刘起釪:《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56~58、163页。
    16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考古》1991年第1期,第43~56页。
    17屈川:《龙雏形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起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第93~100页。
    18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158~160页。
    ①王克林:《论夏族的起源》,《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第31~40页。
    ②田昌五:《中华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③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第15~22页。
    ④段勇:《从考古发现看龙的起源及早期面貌》,《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第17~20页。
    ⑤王宇信:《龙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1期,第4~13页。
    ⑥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49~51页。
    ⑦宋建忠:《龙现中国:陶寺考古与华夏文明之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7~52页。
    ⑧杨静荣、刘志雄:《龙之源》,中国书店2008年10月第1版,第36~38页。
    ⑨项阳:《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考古》2000年第11期,第58~64页。
    ⑩[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下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644页。
    11尼嘎:《佤族木鼓祭辞》,《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第87~91页。
    1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83页。
    13Roger T. Clarke.“The drum language of the Tumba peopl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40, No.1,1934, pp.34~48.
    14Г·M·邦卡尔德·列文:《古代印度共和国(问题与主要资料)》,李怀国译,高祥玉校,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41~190页。
    15高天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鼓辨析》,《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125~140页。
    16[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13、124页。
    17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第86~91页。
    18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第50~54页。
    19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文物》2009年第3期,第47~56页。
    20赵荦:《新石器时代中国玉器的区域特征》,《中原文物》2011年第6期,第27~36页。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82页。
    ②张雪莲、仇士华、薄官成、王金霞、钟建:《二里头遗址、陶寺遗址部分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1~
    48页。
    ③[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上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520、581~582、584、592页。
    ④[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下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第769、771、791、831、918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陶寺遗址1983——1984年III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9~158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9~24页。
    ⑧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
    4.html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第3~6页。
    ⑩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25~429页。
    11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311~312页。
    ①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
    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①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39~43、45~46、51~53、60页。
    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51~155页。
    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第861页。
    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53、956~957、960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第358页。
    ⑥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51页。
    ⑦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第92~96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69~1071页。
    ⑨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p.93.
    ⑩(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15页。
    1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1223页。
    1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028~1029页。
    1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62~764页。
    14王晓毅、严志斌:《陶寺中期墓地被盗墓葬抢救性发掘纪要》,《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第4~7页。
    15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66~477页。
    16张得水:《周边地区对中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从河南古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谈起》,《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第41~45页。
    ①周南泉:《玉琮源流考——古玉研究之一》,《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1期,第81~91页。
    ②黄翠梅(2010)。再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形制与角色之演变。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203.72.2.115/Ejournal/AR01000103.pdf
    ③程平山:《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第48~53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⑤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⑥[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8页。
    ⑦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
    4.html
    ⑧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⑨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⑩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2~13、43~44页。
    11李久昌:《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期,第49~59
    ⑥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425~429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第3~6页。
    ⑨张国硕:《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⑩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2012年11月1日《团结报》第7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②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672~679页。
    ③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317~334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芮城县文物局:《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第4~16页。
    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运城市文物局、芮城县文物旅游局:《山西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第525~560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9~158页。
    ⑦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第53~73页。
    ⑧杨育彬:《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0页。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第289~294页。
    ⑩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陶寺遗址1983-1984年III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②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7~30、88~90页。
    ③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672~679页。
    ④程平山:《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第48~53页。
    ⑤张国硕:《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①[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严立贤、陈婴婴、杨栋梁、庞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233~234、250页。
    ②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③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④[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史卫民、马晓光、刘晓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0~251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65、769~770页。
    ⑦[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5~90页。
    ⑧徐殿魁:《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第20~25页。
    ⑨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22~23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陶寺遗址1983-1984年III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①张忠培:《浅谈考古学的局限性》,《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第67~69页。
    ②徐旭生:《井田新解并论周朝前期士农不分的含义》,《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第53~65页。
    ③王小庆:《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豫西晋南地区考古资料所反映的人类生产工具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16~119页。
    ④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34~135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32页。
    ②涂赞琥:《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7页。
    ③[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第3页。
    ①武波:《元代考课制度》,《史学月刊》2013年第8期,第124~128页。
    ②潘清:《元代太湖流域水利治理述论》,《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第106~115页。
    ①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②高天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鼓辨析》,《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125~14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9~158页。
    ①方建军:《中国史前音乐的仪式性因素》,《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68~72页。
    ②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在陶寺(一)(2013)。2013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xiangfen.gov.cn/news/rwxf/sgwh/2013/819/1381910129I0DFE865G964894089AH.html
    ③项阳:《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考古》2000年第11期,第58~64页。
    ④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903~904页。
    ①杜金鹏:《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第50~64页。
    ②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文物》1981年第3期,第23~33页。
    ③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⑤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⑥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73~292页。
    ①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第1版,第219~230页。
    ②[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9~160页。
    ③张雅军、何驽、张帆:《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363~371页。
    ④高炜:《龙山时代中原玉器上看到的二种文化现象》,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691~694页。
    ⑤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第50~54页。
    ⑥[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27~231页。
    ⑦李新伟:《“彩陶中国”的重新思考》,《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4页。
    ⑧李健民(2007)。陶寺遗址出土4000年前扁壶朱书文字成功破译。2013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qita/2013/1025/33261.html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⑩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第273~290页。
    11王震中:《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20~128页。
    ①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2012年11月1日《团结报》第7版。
    ②刘学堂:《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与传播》,《中原文物》2012年第4期,第51~57页。
    ③刘学堂:《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2012年2月20日《光明日报》第15版。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⑤[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61页。
    ⑥[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严立贤、陈婴婴、杨栋梁、庞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150~151、167、171~172页。
    ①姚大全、何驽、陈安国、高江涛、郑海刚:《山西襄汾陶寺古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地震学报》2011年第4期,第545~549页。
    ②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26~27页。
    ③[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00、159页。
    ④张国硕:《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⑤张渭莲(2010)。中国早期国家的崩溃——以陶寺和二里头为例。2013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04.html
    ⑥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2012年11月1日《团结报》第7版。
    ⑦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第1版,第265~280页。
    ⑧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2012年11月1日《团结报》第7版。
    ⑨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第1版,第218~243页。
    ①黄庆明(无日期)。机械论。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87
    [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3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8月第1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第1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2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第6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月第4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战国)李斯:《谏逐客书》,(清)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9月新1版。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9月第1版。
    (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12月第1版。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1版。
    (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1版。
    (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
    (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
    (清)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1版。83110部队理论组、江苏师范学院学报组:《吴子兵法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第1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1版。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版。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
    关贤柱等:《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蒋南华、罗书勤、杨寒青:《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刘晓东、黄永年、贾二强校点:《帝王世纪·山海经·逸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孝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庞月光:《抱朴子外篇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王守谦、金秀珍、王凤春:《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
    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徐子宏:《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许匡一:《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杨圣敏:《<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张觉:《韩非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周才珠、齐瑞端:《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
    期。
    高江涛、何驽(2013)。2012年度陶寺遗址发掘的主要成果。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84.html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何驽(2011)。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2013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aogu.net.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juluoyuchengshikaog/2013/1025/33670.html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商城遗址内发现商代夯土台基和奴隶头骨》,《文物》1974年第9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孔昭宸、杜乃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孢粉分析》,《考古》1992年第2期。
    李敏生、黄素英、李虎侯:《陶寺遗址陶器和木器上彩绘颜料鉴定》,《考古》1994年第9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运城市文物局、芮城县文物旅游局:《山西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
    《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芮城县文物局:《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文
    物》2006年第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南石遗址调查、试掘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
    学会编《三晋考古》(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西阳呈陶寺文化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王晓毅、严志斌:《陶寺中期墓地被盗墓葬抢救性发掘纪要》,《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
    下靳考古队:《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2期。
    姚大全、何驽、陈安国、高江涛、郑海刚:《山西襄汾陶寺古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地震学报》2011年第4期。
    姚政权、吴妍、王昌燧、何驽、赵志军:《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农业考古》2006年第4期。
    张雪莲、仇士华、薄官成、王金霞、钟建:《二里头遗址、陶寺遗址部分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张雅军、何驽、张帆:《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荆山黄帝陵管理所:《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房址》,《考古》2005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郏县水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II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考古》1984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陶寺遗址1983——1984年III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片的测试和分析》,《考古》1993年第2期。
    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1版。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第1版。
    胡庆钧主编:《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李坚尚、刘芳贤:《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刘道广、许旸、卿尚东:《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刘起釪:《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宋建忠:《龙现中国:陶寺考古与华夏文明之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田昌五:《中华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涂赞琥:《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汪永祥、李德良、徐吉升编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第1版。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
    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杨静荣、刘志雄:《龙之源》,中国书店2008年10月第1版。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白云翔、顾智界:《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考古》1992年第6期。
    蔡运章:《周初金文与武王定都洛邑——兼论武王伐纣的往返日程问题》,《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晁福林、王坤鹏:《解读中国国家起源的新模式——读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
    形成>》,2013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第15版。
    晁福林:《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2000年12月1日《光明日报》第C03版。
    陈淳:《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6期。
    陈鼓应:《帛书<缪和>、<昭力>中的老学与黄老思想之关系》,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陈洪波:《南岛语族起源与中国考古——兼评焦天龙等<福建与南岛语族>》,2012年8月10日《中国文物报》第4版。
    陈久金:《试论陶寺祭祀遗址揭示的五行历》,《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陈星灿、刘莉、李润权、华翰维、艾琳:《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程尼娜:《先秦东北古族与中原政权的朝贡关系》,《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
    程妮娜:《唐朝渤海国朝贡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程平山:《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
    《“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纪要》,《考古》2007年第7期。
    杜金鹏:《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1992年第4期。
    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考古》1991年第1期。
    段勇:《从考古发现看龙的起源及早期面貌》,《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方建军:《中国史前音乐的仪式性因素》,《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费成康:《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执行》,《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
    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釜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6期。
    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天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鼓辨析》,《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
    高天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农业发展状况初探》,《农业考古》1993年第3期。
    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
    高炜:《陶寺考古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意义》,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炜:《龙山时代玉骨组合头饰的复原研究》,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炜:《龙山时代中原玉器上看到的二种文化现象》,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葛荃:《论传统中国“道”的宰制——兼及“循道”政治思维定式》,《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1期。
    龚鹏程(2003)。华语的特色与价值。2013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gong/gong-03.htm
    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2011)。2013年11月2日,取自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506/219508/219523/14640096.html
    谷文双:《辽代捺钵制度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3期。
    顾志良、刘晓辉、李宁、吴常信:《家猪起源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牧杂志》2007年第17期。
    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韩有峰:《鄂伦春族狩猎生产资料和组织形式》,《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2期。
    何国强:《古代西北游牧部落创建文明与国家的非依赖性》,《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何建安:《从王湾类型、二里头文化与陶寺类型的关系试论夏文化》,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何驽:《陶寺城址南墙夯土层中人骨说明的问题》,2002年3月8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何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何驽:《陶寺:中国早期城市化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9月3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
    何驽:《“中”与“中国”由来》,2010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4版。
    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
    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2012年11月1日《团结报》第7版。
    侯仰军:《海岱龙山文化与尧舜之乡考辨》,《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
    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黄翠梅(2010)。再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形制与角色之演变。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203.72.2.115/Ejournal/AR01000103.pdf
    黄堃:《注视眼睛是人类天性》,2012年11月15日《人民政协报》第C3版。
    黄庆明(无日期)。机械论。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87
    金景芳:《井田制的发生和发展》,《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
    金景芳:《论井田制度》(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
    赖美琴:《董仲舒政治哲学阐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黎耕、孙小淳:《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1期。
    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4期。
    黎虎:《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文物》2009年第3期。
    李健民(2007)。陶寺遗址出土4000年前扁壶朱书文字成功破译。2013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qita/2013/1025/33261.html
    李久昌:《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期。
    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李民:《郑州商城在古代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李蹊:《尧发祥于长子陶乡考》,《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
    李文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制陶工艺研究》,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李雯:《身似断云零落——20世纪初期新加坡的妹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晓婧:《从法律的视角审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纳妾行为——以江宁县司法诉讼档案为考察中心》,《民国档案》2013年第4期。
    李笑野:《<周易>田猎习武的军训观》,《周易研究》2010年第1期。
    李新伟:《“彩陶中国”的重新思考》,《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李勇:《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李云泉:《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李卓:《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与日本的现代化》,《南开日本研究》2013年第1期。
    林端:《法律人类学简介》,[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林沄:《说“王”》,《考古》1965年第6期。
    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天文学报》2009年第1期。
    刘恒武、王力军:《良渚文化的聚落级差及城市萌芽》,《东南文化》2007年第3期。
    刘桓:《卜辞所见商王田猎的过程、礼俗及方法》,《考古学报》2009年第3期。
    刘绪:《简论陶寺类型不是夏文化——兼谈二里头文化的性质》,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刘学堂:《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2012年2月20日《光明日报》第15版。
    刘学堂:《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与传播》,《中原文物》2012年第4期。
    栾丰实:《丁公龙山城址和龙山文字的发现及其意义》,《文史哲》1994年第3期。
    罗明:《陶寺中期大墓M22随葬公猪下颌意义浅析》,2004年6月4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罗新、田建文:《陶寺文化再研究》,《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马剑虹:《行动学说与层次论》,《应用心理学》1988年第1期。
    马世之:《五帝时代的城址与中原早期文明》,《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尼嘎:《佤族木鼓祭辞》,《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潘明娟:《历史早期的都城规划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选择——以早商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潘清:《元代太湖流域水利治理述论》,《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
    庞小霞、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宫城的形成及初步发展》,《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
    庞卓恒:《察同察异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钱耀鹏:《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
    秋涛:《秦汉以前的公社、田制和赋税》,《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4期。
    裘樟松:《增补<金石录校证>》(一),《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屈川:《龙雏形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起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申维辰:《陶寺文化对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意义》,2004年4月9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版。
    沈长云:《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汤惠生:《类型学的类型——考古类型学方法论的回顾与检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东亚古物》(B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唐际根:《墓葬研究与中国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唐际根:《欧美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所谓理论流派》,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田昌五:《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殷都学刊》1986年第4期。
    田昌五:《先夏文化探索》(节选),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田野:《元代的疆域》,《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童劲松、杨伟民、蔡建国:《新一代制造控制系统的集成模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王飞跃,史帝夫·兰森:《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创刊号。
    王克林:《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文物》1986年第6期。
    王克林:《论夏族的起源》,《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
    王仁湘:《史前烧土墓与烧土坑》,2001年5月23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王素:《敦煌儒典与隋唐主流文化——兼谈隋唐主流文化的“南朝化”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
    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
    王蔚波:《古代豕的雕塑艺术鉴赏》,《上海文博论丛》2007年第1期。
    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王先胜:《论历史教学中炎黄蚩尤问题的处理》,《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王小庆:《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豫西晋南地区考古资料所反映的人类生产工具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科技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王晓毅:《专家论证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2004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王宇信:《谈部落联盟机关蜕化出的“公共权力”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
    王宇信:《龙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1期。
    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王震中:《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文史哲》2010年第1期。
    王震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王震中:《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王之璋:《结构与质量互变》,《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卫斯:《“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学观察——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吴才麟:《“夏后氏五十而贡”质疑》,《浙江学刊》1989年第5期。
    吴枫、关大虹:《封驳制度与唐初政治》,《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
    吴文祥、周扬、胡莹:《甘青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新石器文化兴衰》,《中原文物》2009年第4期。
    武波:《元代考课制度》,《史学月刊》2013年第8期。
    武家璧、陈美东、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中国科学》(G辑)2008年第9期。
    冼鼎昌、李学勤、朱清时:《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展望》,《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项阳:《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考古》2000年第11期。
    谢维扬:《“层累说”与古史史料学合理概念的建立》,《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徐殿魁:《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
    徐凤先、何驽:《“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徐凤先:《从大汶口符号文字和陶寺观象台探寻中国天文学起源的传说时代》,《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4期。
    徐旭生:《井田新解并论周朝前期士农不分的含义》,《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徐学书:《战国晚期官营冶铁手工业初探》,《文博》1990年第2期。
    徐兆仁:《历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2006年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3版。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
    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
    许宏:《青铜的政治性消费》,2013年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5版。
    许顺湛:《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许顺湛:《再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严文明:《涧沟的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杨鸿勋:《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物》1976年第2期。
    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文物》1981年第3期。
    杨宽:《释“臣”和“”》,《考古》1963年第12期。
    杨升南:《商代人牲身份的再考察》,《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杨育彬:《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叶斐、李旻:《王权、城市与国家:比较考古学视野中的中国早期城市》,荆志淳、唐际根、高嶋謙一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俞伟超:《考古所四十年成果展笔谈》,《考古》1991年第1期。
    俞伟超:《序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袁广阔:《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张得水:《周边地区对中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从河南古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谈起》,《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张国硕:《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第6期。
    张明华:《良渚玉戚研究》,《考古》1989年第7期。
    张渭莲(2010)。中国早期国家的崩溃——以陶寺和二里头为例。2013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04.html
    张渭莲(2010)。中国早期国家的崩溃——以陶寺和二里头为例。2013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04.html
    张学海:《从考古发现谈鲁西南地区古史传说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张学海:《聚落群再研究——兼说中国有无酋邦时期》,《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张雪峰:《康熙皇帝与木兰秋狝》,《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张忠培:《浅谈考古学的局限性》,《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
    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赵红梅:《夫余与东汉王朝朝贡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
    赵荦:《新石器时代中国玉器的区域特征》,《中原文物》2011年第6期。
    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秘书组:《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发言摘要》,《考古》2001年第2期。
    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在陶寺(一)(2013)。2013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xiangfen.gov.cn/news/rwxf/sgwh/2013/819/1381910129I0DFE865G964894089AH.html
    钟晓青:《秦安大地湾建筑遗址略析》,《文物》2000年第5期。
    周南泉:《玉琮源流考——古玉研究之一》,《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1期。
    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乔玉、马萧林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德]E·杜林著:《哲学教程》,郭官义、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第1版。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史卫民、马晓光、刘晓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7月第1版。
    [德]欧斯特瓦尔德著:《文化学之能学的基础》,马绍伯译,大江出版社1971年12月第3版。
    [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著:《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吴晓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2版。
    [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张绪山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
    [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芬兰]E·A·韦斯特马克著:《人类婚姻史》,李彬、李毅夫、欧阳觉亚译,刘宇、李坚尚、李毅夫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加]布鲁斯·G·特里格著:《时间与传统》,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美]E. A.霍贝尔著:《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罗致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美]L·A·怀特:《摩尔根生平及<古代社会>》,徐先伟译,林耀华校,《民族译丛》1979年第2期。
    [美]艾斯维斯、金:《什么是人类学》,田国培、周文华译,月天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2期。
    [美]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黄艳译审,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林振义校,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宏观动力学:探求人类组织的理论》,林聚任、葛忠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美]乔纳森·哈斯著:《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罗海钢、朱乐夫、陈加贞译,余灵灵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美]约瑟夫·泰恩特著:《复杂社会的崩溃》,邵旭东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美]张光直著:《商文明》,张良仁,岳红彬,丁晓雷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9月第1版。
    [美]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5月第1版。
    [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上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
    [前苏联]C. A.托卡列夫、C. П.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下册),李毅夫、陈观胜、周为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月第1版。
    [前苏联]Г·M·邦卡尔德·列文:《古代印度共和国(问题与主要资料)》,李怀国译,高祥玉校,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前苏联]Ю·И·谢苗诺夫著:《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蔡俊生译,沈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严立贤、陈婴婴、杨栋梁、庞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日]林巳奈夫著:《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常耀华、王平、刘晓燕、李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2月第1版。
    [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版。
    [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周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日]中根千枝:《日本文化人类学简况》,李培茱译,《民族译丛》1979年第1期。
    [英]C·A·格雷戈里著:《礼物与商品》,杜杉杉、姚继德、郭锐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英]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
    [英]奥德丽·艾·理查兹编:《东非酋长》,蔡汉敖、朱立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1版。
    [英]格林·丹尼尔著:《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安志敏校,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英]海顿著:《南洋猎头民族考察记》(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英]柯林武德著:《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第1版。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张森根、徐壮飞、高铦校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Adams, E. Charles, Miriam T. Stark and Deborah S. Dosh."Ceramic distribution andexchange: jeddito yellow ware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complexity", Journalof Field Archaeology, vol.20,1993.
    Andorra: Year In Review2012.(2013). In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2013. Retrievedfrom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894403/Andorra-Year-In-Review-2012.
    Ankersmit, F. R.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History and Tropology: The Rise andFall of Metapho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Arnold, Jeanne E.“Transportation innovation and social complexity among maritime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97,1995.
    Beaton, J. M.“Extensifi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in central Californiaprehistory”, Antiquity, vol.65,1991.
    Bohannan, Paul.“Extra-processual events in Tiv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merican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60,1958.
    Bradley, Richard. The pattern of change in British prehistory, In Timothy Earle (Ed.),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Brumfiel, Elizabeth M. and Timothy K. Earle.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Burrows, Edwin G.“Breed and border in Polynes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series, vol.41,1939.
    Burundi.(2013, September8).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2:45,September14,2013, from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urundi&oldid=572058013.
    Carneiro, Robert L. From autonomous villages to the state, a numerical estimation,In Brian Spooner (Ed.), Population Growth: Anthropological Implications,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2.
    ——, The chiefdom: precursor of the state,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 (Eds.),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 The nature of the chiefdom as revealed by evidence from the Cauca Valley ofColombia.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 White, Leslie A. In Christopher Winter (E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Anthropologists, New York&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1991.
    ——, Cultural Evolution. In David Levinson&Melvin Ember (Eds.), Encyclopedia of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1996.
    Carr, Edward Hallett. What is history?: the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lecturesdelivered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anuary-March1961, London: The MacmillanPress,1986.
    Chang, Kwang-chih.“On the Polynesian complexes in Formosa”, Bulletin of theInstitute of Ethnology, no.3,1957.
    ——, Shang Civilization,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chiefdom.(2013). In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Retrieved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365949/chiefdom.
    Claessen, Henri J. M.&Peter Skalník (Eds), The Early State, The Hague: MoutouPublishers,1978.
    Clarke, Roger T.“The drum language of the Tumba people”,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 vol.40, No.1,1934.
    Coe, Michael D.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Mesoamerican states,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 (Eds.),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Crumley, Carole L. Three locational models: an epistemological assessment for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
    ——, Heterarchy and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ocieties. Archeological Papers of the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6:1–5. doi:10.1525/ap3a.1995.6.1.1.
    ——, Communication, holism,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opolitical complexity, InJonathan Haas (Ed.), From Leaders to Rulers,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1.
    D'Altroy,Terence N.&Timothy K. Earle."Staple finance, wealth finance, and storagein the Inka political economy",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6,1985.
    Doran, Jim E. Trajectories to complexity in artificial societies: rationality,belief, and emotions, In Timothy A. Kohler&George J. Gumerman (Eds.), Dynamicsin Human and Primate Socie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Earle, Timothy K. A reappraisal of redistribution: complex Hawaiian chiefdoms, InTimothy K. Earle&Jonathon E. Ericson (Eds.), Exchange Systems in Prehistory,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of Anthropology, vol.16,1987.
    ——, Speci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wealth: Hawaiian chiefdoms and the Inkaempire,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 Specialization,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 Preface, In Timothy K.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s, In Timothy K. Earle (Ed.), Chiefdoms: Power,Economy, and Ide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Elman Rogers Service.(2013). In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35974/Elman-Rogers-Service
    Fairbank, J. K.&S. Y. Têng.“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Harvard Journalof Asiatic Studies, vol.6,1941.
    Falkenhausen, Lothar von.“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archaeology”, Antiquity, vol.67,1993.
    Feinman, Gary&Jill Neitzel, Too many types: an overview of sedentary prestatesocieties in the Americas, 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
    ——, Scal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archaic state, In Gary M.Feinman&Joyce Marcus (Eds.), Archaic States,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Research Press,1998.
    Ferguson, Yale.“Chiefdoms to city-states: the Greek experience”, In Timothy Earle(Ed.),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1.
    Firth, Raymond.“A note on descent groups in Polynesia”, Man, vol.57,1957.
    Flannery, Kent V.“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Ecology and Systematics, vol.3,1972.
    Freidel, David A. Civilization as a state of mind: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elowland Maya, In Grant D. Jones&Robert R. Kautz (Eds.), The Transition to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Fried, Morton H.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7.
    Glare, P. G. W.(Ed.),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Great Rift Valley, Kenya.(2013, September11).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trieved02:38, September14,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Great_Rift_Valley,_Kenya&oldid=572471542
    Haas, Jonathan&Winifred Creamer.(1998). Pueblo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n1500:tinkering with diversity. Retrieved September17,2013, fromhttp://www.santafe.edu/media/workingpapers/98-11-095.pdf
    Hannerz, Ulf. Complex society. In Alan Barnard&Jonathan Spencer (Eds.),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6.
    Harding, Thomas G. Trading in northeast New Guinea, In Thomas G. Harding&Ben J.Wallace (Eds.), Cultures of the Pacific: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 The FreePress,1970.
    Hawaii (island).(2013, June3).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04:18, June4,2013, from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Hawaii_(island)&oldid=558133081
    Helms, Mary W.“Succession to high office in Pre-Columbian circum-Caribbeanchiefdoms”, Man, new series, vol.15,1980.
    Joffe, Alexander H..“Alcohol and social complexity in ancient Western Asia”,Current Anthropology, vol.39,1998.
    Julian Steward.(2013, March29).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10:00, April15,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Julian_Steward&oldid=547619845
    Kingdom of Hawaii.(2013, September13).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trieved08:56, September23,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Kingdom_of_Hawaii&oldid=572819660
    Kirch, Patrick Vint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ynesian Chiefd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Knapp, A. Bernard."Social complexity: incipienc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nprehistoric Cypru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292,1993.
    Kosse, Krisztina.“Group size and societal complexity: thresholds in the long-termmemory”,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vol.9,1990.
    Kristiansen, Kristian. From stone to bronze-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omplexity inNorthern Europe,2300-1200BC, In Elizabeth M. Brumfiel&Timothy K. Earle (Eds.),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 Chiefdoms, states, and systems of social evolution, In Timothy Earle (Ed.),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Leach, E. R.“A Trobriand Medusa?”, Man, vol.54,1954.
    Lee,Yun Kuen&Naicheng Zhu.(2002).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ritual inprehistoric China. Antiquity,76,715~723. Retrieved October22,2013, fromhttp://www.thefreelibrary.com/Social+integration+of+religion+and+ritual+in+prehistoric+China.-a092286561
    Leslie White.(2013, March30).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10:01,April15,2013,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Leslie_White&oldid=547888249
    Li, Hwei.“The ramage system in China and Polynesi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of Ethnology, no.3,1957.
    Liechtenstein.(n. d.). Retrieved September30,2013, fromhttp://unstats.un.org/unsd/pocketbook/PDF/2013/Liechtenstein.pdf
    Linares, Olga F.“Ecology and the arts in ancient Panama: on the development ofsocial rank and symbolism in the central provinces”, Studies in Pre-ColumbianArt and Archaeology, no.17,1977.
    Mandelbaum, David G."The study of complex civilizations", Yearbook of Anthropolog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
    Mayer-Oakes, William J."Complex society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vol.29,1963.
    McGuire, Randall H. Breaking down cultural complexity: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In Michael B. Schiffer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6,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
    Mendelsohn, I.“Slavery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vol.9,1946.
    Naroll, Raoul.“A preliminary index of social development”, American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58,1956.
    Oberg, Kalervo."Types of social structure among the lowland tribes of South andCentral Americ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57,1955.
    Polanyi, Karl.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Karl Polanyi, Conrad M.Arensberg, and Harry W. Pearson (Eds.),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7.
    ——, On the comparative treatment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antiquity withillustrations from Athens, Mycenae, and Alalakh, In George Dalton (Ed.), Primitive,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es: Essays of Karl Polanyi, New York: Anchor Books,1968.
    Powell, J. W.“Certain principles of primitive law”, Science, vol.4, no.92,1884.
    Pukapuka.(2013, May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10:28, June3,2013, from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ukapuka&oldid=553174556
    Rambo, A. Terry. The study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Read, K. E.“Leadership and consensus in a New Guinea society”, American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61, no.3,1959.
    Rebecca (novel).(2013, September21).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trieved08:47, September24,2013, from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Rebecca_(novel)&oldid=573858849
    Renfrew, Colin."Beyond a subsistence economy: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in prehistoric Europ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Supplementary Studies, No.20, Reconstructing Complex Societies: AnArchaeological Colloquium,1974.
    Roscoe, Paul.“New Guinea leadership as ethnographic analogy: 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no.2,2000.
    Sahlins, Marshall 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lynesia,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58.
    ——,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72.
    ——,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1.
    Service, Elman R.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2nd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ethnological fact, In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eoryin 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 Our contemporary ancestors: extant stages and extinct ages, In CulturalEvolutionism: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 The prime-mover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eory in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1.
    ——,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Inc.,1975.
    ——, Profiles in Ethnology,3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1978.
    ——,“The mind of Lewis H. Morga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2, no.1,1981.
    ——, A Century of Controversy: Ethnological Issues from1860to1960,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
    ——,“Morton Herbert Fried (1923-1986)”,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90, no.1,1988.
    Sherratt, Andrew."The genesis of megaliths: monumentality, ethnicity and socialcomplexity in neolithic North-West Europe", World Archaeology, vol.22,1990.
    Simpson, J. A.&E. S. C. Weiner (Eds.),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ed.),vol. X,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Steward, Julian H. The Circum-Caribbean tribes: an introduction, In Julian H.Steward (Ed.), Handbook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 vol.4, Washington: United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8.
    ——,“Cultural causality and law: a trial form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civilization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51, no.1,1949.
    ——, South American cultures: an interpretative summary, In Julian H. Steward (Ed.),Handbook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 The Comparative Ethnology of South AmericanIndians, vol.5,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
    ——,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c1955.
    ——&Louis C. Faron, Native Peoples of South America,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Company,1959.
    Tainter, Joseph A.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8.
    ——,"Problem solving: complexity, history, sustainability", Population andEnvironment, vol.22,2000.
    Trubitt, Mary Beth D.“Mound building and prestige goods exchange: changingstrategies in the Cahokia chiefdom”, American Antiquity, vol.65, no.4,2000.
    White, Leslie A.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9.
    Wright, Henry T.&Gregory A. Johnson.“Population, exchange, and early state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Ir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77,no.2,1975.
    ——,“Rec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6,1977.
    ——, Foreword. In A. Terry 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Evolution: Papers from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 Agent-based modeling of small-scale societie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prospects, In Timothy A. Kohler&George J. Gumerman (Eds.), Dynamics in Humanand Primate Socie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Early state dynamics as political experiment”,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Research, vol.62, no.3,2006.
    Yengoyan, Aram A. Evolutionary theory in ethn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TerryRambo&Kathleen Gillogly (Eds.), Profil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Papers from aConference in Honor of Elman R.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the Regents of The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