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代宗室王侯犯罪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汉代宗室王侯的犯罪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论汉代政府对宗室王侯的思想控制。因此,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汉代宗室王侯的犯罪进行归纳分类,按照罪行的不同性质,划分为政治犯罪、伦理犯罪、刑事犯罪三大类,这三类罪行几乎囊括了所有汉代宗室王侯的违法行为。在这三大种类划分的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细分,对每一项罪行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试图对其危害进行评估。第二章则是对汉代宗室王侯的诉讼程序进行了分析整理,但我们并不是对汉代的基本诉讼程序进行总结,而是突出宗室王侯犯罪案件的特点:如在诉讼提起这一环节中所体现的针对宗室成员的有效监督、在逮捕以及审讯环节中看到的宗室王侯享有的法律特权,以及在议罪定刑及刑罚执行中体现出的对宗室王侯、尤其是诸侯王的优容。此外,在诉讼过程中,皇帝牢牢把持着对宗室王侯的裁决权,这无疑是皇权凌驾于司法权力之上的表现。在第三章中,我们将通过更多的图表和数字,来分析汉代宗室王侯犯罪的时代特征,并且找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因素。此外,第三章还会讨论汉代宗室王侯中出现的乱伦行为,作为汉代宗室王侯犯罪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我们将尝试着对其产生及消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章中还将前代诸侯、王族、公族的犯罪情况与作为比较对象,以阐述在统一帝国建立之后,汉代宗室王侯犯罪所表现出的新特征。第四章则是总结了汉代政府对宗室王侯的思想控制方法,这其中包括了教育、官吏监督、奖励、策戒、赐谥五种方式,它们对于预防宗室王侯的犯罪,乃至对其进行控制和规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studies about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royal vassals in Han Dynasty, and on the thought control towards the royal members.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royal vassals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political crime, ethical crimes, criminal offence, which including nearly all the illegal behaviors conducted by the royal clans. We can make further subdiv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ree types, elaborating on the concept of each crime and assessing the damage caused by it.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alyzing the lawsuit procedure of the royal member's crimes, but we are not just discussing the general procedure, but to highlight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about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royal clans. In the suing procedure, we can find the close supervision on the royal member is very effective, royal members also enjoy the privilege in the arresting, interrogating and sentencing. Besides, the emperor have the right to make the final adjudication, reflecting that the emperor power is domineering over the judicial capacity.In the third chapter,more diagrams and figure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time feature of crimes committed by royal members,and to find out political reasons hidden behind the time feature.In addition, we will discuss the incest behavior of royal members, the incest behavior is undoubtedly a noticeable phenomenon in the royal members' crimes, we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it appear and disappear. Then, comparing with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vassal and royal members in the pre-Qin period, we will discuss the new feature shown in Han Dynasty. In the fourth chapter,we discuss the method used by the Han Dynasty government to control the thoughts of the royal members, including education, official supervision,incentive, the discipline, giving posthumous title, all of them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preventing the royal members from committing a crime and controlling them.
引文
①班固:《汉书》卷14《诸侯王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5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39页。
    ③《汉书》卷12《平帝纪》,第358页。
    ④张维华:《汉史论集》,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85-244页。
    ⑤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1-32页。
    ①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725-733页。
    ②徐世虹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51页。
    ③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67页。
    ④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2003年版,87-100页。
    ⑤余行迈:《西汉诏狱探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⑥陈苏镇:《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⑦宋杰:《汉代的廷尉狱》,《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
    ⑧吕红梅:《西汉时期同姓诸侯王犯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②《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11页。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7页。
    ①《史记》卷30《魏豹彭越列传》,第2594页。
    ②《史记》卷20《楚元王世家》,第1988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4页。
    ④《史记》卷30《魏豹彭越列传》,第2594页。
    ⑤《史记》卷31《黥布列传》,第2603页。
    ⑥《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9页。
    ⑦《史记》卷100《季布栾布列传》,第2734页。
    ⑧《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6页。
    ⑨《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2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429页。
    ②《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1页。
    ③《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7页。
    ④《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9页。
    ⑤《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05。
    ⑥《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第997—998页。
    ①《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8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8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8页。
    ④《汉书》63《武五子传》,第2751。
    ⑤《汉书》63《武五子传》,第2752。
    ⑥《汉书》68《霍光传》,第2936页。
    ⑦徐世虹:《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第488页。
    ①《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廖明春、陈明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7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0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6页。
    ④《汉书》卷6《武帝纪》,第223页。
    ⑤《汉书》卷27《五行志》第1334页。
    ⑥《汉书》卷66《刘屈髦传》,第2883页。
    ⑦《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225页。
    ⑧《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8页。
    ①《汉书》卷27《五行志》,第1412页。
    ②《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第147页。
    ③《史记》卷10《孝文帝纪》,第423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2页。
    ⑤《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4页。
    ⑥《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4页。
    ⑦《汉书》卷75《夏侯胜传》,第3155页。
    ①《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671页。
    ②《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1066页。
    ③《汉书》卷8《宣帝纪》,第266页。
    ④《汉书》卷9《元帝纪》,第277页。
    ⑤《汉书》卷66《杨恽传》,第2898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5页。
    ⑦《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6页。
    ⑧《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76页。
    ⑨《汉书》卷38《高五王传》注引张晏,第2002页。
    ⑩《后汉书》卷36《郑众传》,第1224页。
    ①《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16页。
    ②《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9页。
    ③《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④《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0页。
    ⑤《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2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6页。
    ⑦《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⑧《史记》卷106《吴王刘濞列传》,第2826页。
    ⑨《史记》卷106《吴王刘濞列传》,第2827页。
    ①《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4页。
    ②《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2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8页。
    ④《汉书》卷44《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2139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37页。
    ⑥《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5页。
    ⑦《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7页。
    ⑧《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68页。
    ⑨《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52页。
    ⑩《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4页。
    ①《汉书》卷76《张敞传》,第3225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8页。
    ③《汉书》卷26《天文志》,第1311页。
    ④《汉书》卷26《天文志》,第1311页。
    ⑤《后汉书》卷38《法雄传》,第1277页。
    ⑥《汉书》卷76《张敞传》,第3219页。
    ⑦《后汉书》卷118《百官志》,第3615页。
    ⑧《汉书》卷71《隽不疑传》,第3036页。
    ①《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39页。
    ②《后汉书》卷6《孝质帝纪》,第278页。
    ③《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095页。
    ④《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3页。
    ⑤《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7页。
    ⑥《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5页。
    ⑦《后汉书》卷63《李燮传》,第2091页。
    ①《汉书》卷79《冯奉世传》,第3304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9页。
    ③《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8页。
    ④《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90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31页。
    ⑥《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116页。
    ⑦《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7页。
    ⑧《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6页。
    ⑨《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引《东观汉纪》,第559页。
    ⑩《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6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8页。
    ③《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8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⑤《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第2683页。
    ⑥《后汉书》卷27《吴良传》,第943页。
    ⑦(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177《杨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96页。
    ⑧(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28页。
    ①《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079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58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7页。
    ④《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7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9页。
    ⑥《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第1009页。
    ⑦《晋书》卷30《刑法志》引张斐《律表》,第928页。
    ⑧《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58页。
    ⑨《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7页。
    ①《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3页。
    ②《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律金布令》,第3103页。
    ③《史记》卷30《平准书》注引如淳曰,第1439页。
    ④《史记》卷10《孝文本纪》注引张晏,第436页。
    ⑤《史记》卷30《平准书》,第1439页。
    ⑥《史记》卷30《平准书》,第1439页。
    ⑦《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5页。
    ⑧《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5页。
    ①《汉书》卷7《昭帝纪》,第223页。
    ②《汉书》卷8《宣帝纪》,第238页。
    ③《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88页。
    ④《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417页。
    ⑤《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6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9页。
    ①《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887页。
    ②《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第1022页。
    ③《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3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页。
    ⑤(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55,中华书局,1957年,2291页。
    ⑥《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34页。
    ⑦《史记》卷51《荆燕世家》,第1997页。
    ①《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07页。
    ②《汉书》卷44《淮南厉王刘长传》,第2157页。
    ③《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1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4页。
    ⑤《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6页。
    ⑥《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35页。
    ⑦《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097页。
    ⑧《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67页。
    ⑨《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5页。
    ⑩《汉书》卷83《薛宣传》,第3397页。
    ①《汉书》卷38《高五王传》,第2001页。
    ②《汉书》卷94《匈奴传上》,第3780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9《孔彦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84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卷200《列女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495页。
    ⑤《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34页。
    ⑥《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8页。
    ⑦《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1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5页。
    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34页。
    ③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④《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958页。
    ⑤《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091页。
    ⑥《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1030年。
    ⑦《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51页。
    ①《汉书》卷65《东方朔传》,第2853—-2855页。
    ②《汉书》卷97《外戚传》,第3958页。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34页。
    ④《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500页。
    ①《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2页。
    ②《汉书》卷98《元后传》,第4028页。
    ③《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2页。
    ④《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8页。
    ⑤《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5页。
    ⑥《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3页。
    ⑦《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4页。
    ①《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3—-554页。
    ②《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62页。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1-12页。
    ④《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5页。
    ①《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8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7页。
    ③《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7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7页。
    ⑤《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2页。
    ⑥《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8页。
    ⑦《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2页。
    ⑧《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6页。
    ⑨《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8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9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2页。
    ④《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3页。
    ⑤《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3页。
    ⑥《史记》卷5《秦本纪》,第201页。
    ⑦《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65页。
    ⑧《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①如果不做特别说明,本文各表中所采集的有关西汉宗室王侯的犯罪信息均来自于《汉书·诸侯王表》和《汉书·王子侯表》,而东汉宗室王侯的犯罪信息则来源于《后汉书》中的《宗室四王三侯传》、《光武十王传》、《明帝八王传》和《章帝八王传》。
    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8页。
    ①《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503页。
    ②《晋书》卷30《刑法志》,第922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9页。
    ④《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8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8页。
    ⑥《史记》卷104《田叔列传》,第2777页。
    ⑦《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3页。
    ①《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877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8页。
    ③《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42页。
    ④《汉书》卷1《高帝纪》,第78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6页。
    ⑥《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5页。
    ⑦《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2—-2823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赵伯雄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42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8页。
    ④《汉书》卷24《食货志》,第1137页。
    ⑤《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第2018页。
    ⑥《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3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5页。
    ②《后汉书》卷57《刘瑜传》,第1865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补注》,(清)王先谦补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911页。
    ①《史记》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第2754页。
    ①《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②《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2629页。
    ③《史记》卷89《张耳陈余列传》,第2585页。
    ④《史记》卷90《魏豹彭越列传》,第2594页。
    ⑤《史记》卷91《黥布列传》,第2603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4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8页。
    ③《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8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列传》,第1428页。
    ⑤《史记》卷91《黥布列传》,第2607页。
    ⑥《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98页。
    ⑦《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0页。
    ⑧《汉书》卷68《霍光金日碑传》,第2963页。
    ⑨《汉书》卷93《佞幸传》,第3734页。
    ⑩《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5页。
    ①《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98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1页。
    ③《史记》卷51《荆燕世家》,第1997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4页。
    ⑤《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第2961页。
    ⑥《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8页。
    ⑦《汉书》卷45《江充传》,第2175页。
    ⑧《汉书》卷45《江充传》,第2178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3页。
    ②《汉书》卷36《楚元王刘交传》,第1925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④《汉书》卷45《伍被传》,第2174页。
    ⑤《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8页。
    ⑥《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8页。
    ①《后汉书》卷81《独行传》,第2691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④《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⑤《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88页。
    ⑥《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90页。
    ①《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01页。
    ②《汉书》卷38《高五王传》注引张晏曰,第2002页。
    ③《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0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5页。
    ⑤《汉书》卷47《文三王王传》,第2215-2216页。
    ⑥《后汉书》卷42《光武十三王列传》,第1443页。
    ⑦《后汉书》卷42《光武十三王列传》,第1449页。
    ⑧《后汉书》卷42《光武十三王列传》,第1425页。
    ⑨《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列传》,第1672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页。
    ②《汉书》卷47《文三王王传》,第2216页。
    ③《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18-3319页。
    ④《史记》卷106《吴王刘濞列传》,第2825页。
    ⑤《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第2962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⑦《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2页。
    ⑧《汉书》卷38《高五王传》,第2001页。
    ⑨《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1页。
    ⑩《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9—2770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5页。
    ③《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列传》,第1673页。
    ④《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列传》,第1676页。
    ⑤《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6页。
    ⑥《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1页。
    ⑦《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097页。
    ⑧《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1页。
    ⑨《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45页。
    ⑩《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2432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9页。
    ②《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5页,
    ③《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七四号墓)》,第26页。
    ④《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第98页。
    ⑤《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七四号墓)》,第21页。
    ⑥《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七四号墓)》,第26页。
    ⑦《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6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2页。
    ⑤《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9页。
    ⑥《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1页。
    ①《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②《后汉书》卷78《宦者传》,第2514页。
    ③《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8页。
    ④《史记》卷104《田叔列传》,第2777页。
    ⑤《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4页。
    ⑥《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7页。
    ⑦《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7页。
    ⑧《汉书》卷4《文帝纪》,第122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3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④《汉书》卷38《高五王传》,第2001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⑥《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9页。
    ⑦《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3页。
    ⑧《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⑨《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4页。
    ①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08页。
    ②《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第730页。
    ③《后汉书》志25《百官志二》,第3581页。
    ④(唐)杜佑:《通典》卷25《职官七》,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710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1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8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②《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6页。
    ③余行迈:西汉诏狱探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第3期。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⑤《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⑥《汉书》卷5《景帝纪》,第145页。
    ⑦《通典》卷26《职官八》,第723—724页。
    ①《汉书》卷44《淮南厉王刘长传》,第2157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页。
    ③《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注引如淳曰,第732页。
    ④《后汉书》志27《百官志四》,第3605页。
    ⑤《通典》卷28《职官十》,第788页。
    ⑥《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33页。
    ⑦《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33页。
    ①《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33—-3134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0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注引晋灼日,第3090页。
    ④宋杰:《西汉的中都官狱》,《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⑤《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⑥《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第741页。
    ⑦《汉书》卷86《何武传》,第3485页。
    ⑧《汉书》卷15《江充传》,第2175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4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3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注引如淳日,第3083页。
    ④《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第741页。
    ⑤《后汉书》志28《百官志五》,第3617页。
    ⑥《后汉书》卷75《刘焉传》,第2431页。
    ①《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②《史记》卷90《魏豹彭越列传》,第2594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⑤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汉律摭疑》卷七《捕律》,中华书局,1985年,第1503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③《汉书》卷45《江充传》,第2175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⑤《汉书》卷60《杜钦传》,第2675页。
    ⑥《汉书》卷71《雋不疑传》,第3035页。
    ⑦《后汉书》卷48《杨忠传》,第1597页。
    ⑧《后汉书》卷33《冯鲂传》,第1148页。
    ①《后汉书》卷36《范升传》,第1227页。
    ②《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8页。
    ③《后汉书》卷30《襄楷传》注引《谢承书》,第1077页。
    ④《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6页。
    ⑤《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⑥《史记》卷55《留侯世家》,第2044页。
    ⑦《汉书》卷51《枚乘传》,第2365页。
    ⑧《汉书》卷6《武帝纪》,第157页。
    ⑨《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0页。
    ①《汉书》卷69《赵充国传》,第2994页。
    ②《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8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⑤《汉书》卷86《何武传》,第3488页。
    ⑥《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4页。
    ⑦《仪礼注疏》卷24《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5页。
    ⑧《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33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②《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9页。
    ③《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9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②《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5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④《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9页。
    ⑤《汉书》卷27《五行传》,第1333页。
    ①《后汉书》卷45《袁安传》,第1518页。
    ②《后汉书》卷33《郑弘传》,第1155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⑤《汉书》卷45《江充传》,第2175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①《后汉书》卷32《樊鯈传》,第1123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③《后汉书》卷86《王嘉传》,第3499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⑤《后汉书》卷86《王嘉传》,第3499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3—3084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2页。
    ③《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8页。
    ④《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9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2页。
    ②《汉书》卷44《淮南衡山列传》,第2147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⑤《汉书》卷70《陈汤传》,第3026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8页。
    ②《汉书》卷44《淮南衡山列传》,第2156页。
    ③《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④《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4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⑥《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8页。
    ①《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52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61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7页。
    ④《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9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5页。
    ⑥《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6页。
    ⑦《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⑧《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9页。
    ①《史记》卷106《吴王刘濞列传》,第2825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4页。
    ③《史记》卷51《荆燕世家》,第1997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1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⑦《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6页。
    ①《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注引《袁弘纪》,第1673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9页。
    ③《后汉书》卷32《樊鯈传》,第1123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⑥《史记》卷51《荆燕世家》,第1997页。
    ⑦《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7页。
    ①《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3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③《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8页。
    ④《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8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1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4页。
    ⑦《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3页。
    ⑧《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5页。
    ①《汉书》卷5《景帝纪》注引师古曰,第145页。
    ②《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60页。
    ③《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54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2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8-259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8页。
    ③《汉书》卷51《邹阳传》,第2356页。
    ④镰田重雄:《汉代官僚的自杀》(《秦汉政治制度的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62年。
    ⑤《史记》卷51《荆燕世家》,第1998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0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③《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5页。
    ④《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55页。
    ⑤《史记》、《汉书》之中记载葛魁侯的案情并不一致,《史记》中记载为杀人弃市,而《王子侯表》中则记载为绑缚家吏,恐吓勒索钱财,如果这是同一件事的话,有可能是葛魁侯最终将家吏杀死了。
    ①《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78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80页。
    ③《汉书》卷23《刑法志》,第1079页。
    ④《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26页。
    ⑤《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10页。
    ⑥《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05页。
    ①《史记》卷106《吴王刘濞列传》,第2836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07-108页。
    ③《史记》卷5《秦本纪》,第213页。
    ①《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68页。
    ②《汉书》卷95《南粤传》,第3847页。
    ③《后汉书》卷60《蔡邕传》,第2002页。
    ④《后汉书·律历志》,第3082页。
    ⑤《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第111页。
    ⑥《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第112页。
    ⑦《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第121页。
    ⑧(汉)王符:《潜夫论笺校正》,(清)汪继培笺,中华书局,1985年,第281-282页。
    ①详见邢文田《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补记,《秦汉史论稿》,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③《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3页。
    ④《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2页。
    ⑤《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3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2页。
    ⑦《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4页。
    ⑧《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9页。
    ⑨《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页。
    ⑩《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9页。
    ①《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第711页。
    ②《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第713页。
    ③《汉书》卷27《五行志》,第1334页。
    ④《汉书》卷45《息夫宫传》,第2187页。
    ⑤《后汉书》卷10《皇后纪》,第404页。
    ⑥《后汉书》卷60《马融传》,第1972页。
    ⑦《后汉书》卷45《张酺传》,第1531页。
    ①《汉书》卷68《霍光传》,第2946页。
    ②《晋书》卷55《潘岳传》,第1505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9页。
    ②《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5页。
    ③《晋书》卷30《刑法志》,第925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③《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88-1989页。
    ①《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1页。
    ②《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6页。
    ③《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87页。
    ④《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表》,第933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96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6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②《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3页。
    ③《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1808页。
    ①《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1443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1页。
    ③《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30页。
    ④《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3页。
    ⑤《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9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1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31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34页。
    ④《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9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53页。
    ⑥《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503页。
    ⑦《汉书》卷2《惠帝纪》注引师古曰,第85页。
    ⑧《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20页。
    ⑨《汉书》卷83《薛宣传》,第3395页。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615页。
    ②任相宏:《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考略》,《考古》,1997年第3期。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
    ④周口地区工作队、淮阳县博物馆:《河南淮阳北关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4期。
    ①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勎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2期。
    ②《汉书》卷5《景帝纪》,第142页。
    ③韦正、李虎仁、邹厚本:《徐州狮子山西汉墓发掘纪要》,《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
    ④《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88页。
    ①《史记》卷10《文帝本纪》,第418页。
    ②《三国志》卷12《毛玠传》,第376页。
    ③《汉书》卷6《武帝纪》,第157页。
    ④(日)冨谷至:《秦汉刑罚制度研究》,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7页。
    ⑤《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⑥《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3页。
    ⑦《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⑧《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3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页。
    ②《后汉书》卷4《孝和帝纪》,第197页。
    ③《后汉书》卷10《皇后纪》,第422页。
    ④《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⑤《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9页。
    ⑥《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2页。
    ①《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5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4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4页。
    ④《汉书》卷54《苏武传》,第2467页。
    ⑤《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0页。
    ⑥《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0页。
    ①《后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0页。
    ②《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③《史记》卷10《孝文帝本纪》,第426页。
    ④《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8页。
    ⑤《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7页。
    ①《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7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5页。
    ③《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1页。
    ④《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9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⑥《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9页。
    ⑦《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7页。
    ①《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6页。
    ②《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5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8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3页。
    ①《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6页。
    ②《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7页。
    ③《汉书》卷51《邹阳传》,第2357页。
    ④《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5页。
    ①《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407页。
    ②《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33页。
    ①《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19页。
    ②《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34页。
    ①《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第741页。
    ②《后汉书·百官志》,第3626页。
    ①《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10页。
    ②《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7页。
    ③《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64页。
    ④《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37页。
    ⑤《史记》卷101《袁盎晁错列传》,第2747页。
    ①《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82页。
    ②《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92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④《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第2092页。
    ①《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24页。
    ①《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0页。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7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49页。
    ④《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1100页。
    ⑤《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452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9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9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6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2页。
    ⑤《汉书》卷44《淮南厉王刘长传》,第2145页。
    ⑥《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2页。
    ①《汉书》卷44《淮南厉王刘长传》,第2788页。
    ②《汉书》卷44《淮南厉王刘长传》,第2789页。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98页。
    ④在此,为行文简便,我们借助《宋史·宗室世系表》的表述,将首封诸侯王及其所繁衍的子孙冠以该国国号称某某房,因为在《宋史·宗室世系表》中的“房”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我们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含义。
    ⑤《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3页。
    ①即齐悼惠王刘肥的子孙,包括了文帝时受封的济北王、城阳王、以及后来齐国被分为七,而首封的菑川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的子孙。
    ②《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08页。
    ①《史记》59《五宗世家》注引《汉名臣奏》,第2094页。
    ②《史记》59《五宗世家》,第2098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6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4-2417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4页。
    ①《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101页。
    ②《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3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5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49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2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0页。
    ②《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11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1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3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7页。
    ⑥《汉书》卷38《高五王传》,第1996页。
    ⑦《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2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6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3页。
    ③《汉书》卷35《荆王刘贾传》,第1903页。
    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5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4-2417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0页。
    ⑦《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⑧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①《汉书》卷99《王莽传》,第4082页。
    ②《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60页。
    ③《后汉书》卷22《刘隆传》,第780页。
    ④《后汉书》卷25《卓茂传》,第872页。
    ①《汉书》卷84《翟义传》,第3426页。
    ②《汉书》卷99《王莽传》,第4110页。
    ③《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519页。
    ④《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9页。
    ①《后汉书》卷63《李燮传》,第2091页。
    ①《后汉书》卷26《赵熹传》,第914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7页。
    ③《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6页。
    ④《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76页。
    ⑤《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80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3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7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6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1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9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8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8页。
    ⑤《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5页。
    ⑥《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57页。
    ①《后汉书》卷23《窦融传》,第813页。
    ②《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9页。
    ③《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71页。
    ④《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⑤《后汉书》卷78《宦者传》,第2514页。
    ⑥《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9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9页。
    ②《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71页。
    ③(汉)杨雄:法言义疏,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6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6页。
    ⑤《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3页。
    ⑥《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7页。
    ⑦《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1页。
    ⑧《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注引袁弘《汉纪》,第113页。
    ⑨刘增贵:《汉代婚姻制度》,台湾华世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①(英)弗雷泽:《魔鬼的律师:为迷信辩护》,阎云翔,龚小夏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43页。
    ②《魔鬼的律师:为迷信辩护》,第49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王启龙、邓小咏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23页。
    ④《原始的性爱》,第523页。
    ①《魔鬼的律师:为迷信辩护》,第59—60页。
    ②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7页。
    ③转引自(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01页。
    ④(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第401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220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1095-1096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266页。
    ④《汉书》卷76《王尊传》,第3227页。
    ⑤《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34页。
    ①《张家山汉墓竹简(第二四七号墓)》,第34页。
    ②《汉书》卷94《匈奴传》,第3780页。
    ③《汉书》卷38《高五王传》,第2001页。
    ①《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7页。
    ②《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2页。
    ③《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6页。
    ①《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5页。
    ①《史记》卷4《周本纪》,第132页。
    ②《史记》卷35《管蔡世家》,第1565页。
    ③《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1页。
    ④《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2页。
    ⑤《史记》卷40《楚世家》,第1692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8-19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47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65页。
    ④《春秋左传注》,第70页。
    ⑤《春秋左传注》,第237页。
    ⑥《春秋左传注》,第238页。
    ⑦《春秋左传注》,第104页。
    ⑧《春秋左传注》,第45页。
    ⑨《春秋左传注》,第419-420页。
    ⑩《春秋左传注》,第1089-1090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232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513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522页。
    ④《春秋左传注》,第306页。
    ⑤《春秋左传注》,第313页。
    ⑥《春秋左传注》,第1359页。
    ⑦《春秋左传注》,第1362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54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212-213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216-217页。
    ④《春秋左传注》,第341页。
    ⑤《春秋左传注》,第344页。
    ⑥《春秋左传注》,第395页。
    ⑦《春秋左传注》,第432页。
    ⑧《春秋左传注》,第1475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409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254页。
    ③《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第1532页。
    ④《春秋左传注》,第1231页。
    ⑤《春秋左传注》,第1463-1464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0-14页。
    ①《春秋左传注》,第1211-1213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1213页。
    ③《史记》卷51《荆燕世家》,第1998页。
    ④《史记》卷10《孝文帝纪》,第426页。
    ⑤《史记》卷47《文三王传》,第2215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⑦《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2页。
    ⑧《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58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5页。
    ②《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17页。
    ③《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55页。
    ④《史记》卷87《李斯列传》,第2552页。
    ⑤《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56页。
    ①《通典》卷30《职官十二》,第821页。
    ②《史记》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第2724页。
    ③《史记》卷55《留侯世家》,第2046页。
    ④《汉书》卷46《石奋传》,第2193页。
    ⑤《史记》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第2767页。
    ⑥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职史稿》,中华书局,2007年,第313页。
    ⑦《汉书》卷74《丙吉传》,第3144页。
    ⑧《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3287页。
    ①《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第726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545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908页。
    ④《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第2060页。
    ⑤《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404页。
    ⑥《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406页。
    ⑦《史记》卷9《吕太后本级》,第410页。
    ①《汉书》卷81《孔光传》,第3363页。
    ②《后汉书》卷44《张禹传》,第1498页。
    ③《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第130页。
    ④《后汉书》卷4《孝和帝纪》,第166页。
    ⑤《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第242页。
    ⑥《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9页。
    ⑦《汉书》卷86《师丹传》,第3503页。
    ⑧《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30页。
    ①《汉书》卷6《武帝纪》,第158页。
    ②《汉书》卷69《王莽传》,第4099页。
    ③《汉书》卷15《来历转》,第591页。
    ④《后汉书》卷37《桓荣传》,第1250页。
    ⑤《后汉书》卷39《江革传》,第1302页。
    ⑥《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0页。
    ⑦《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8页。
    ⑧《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6页。
    ⑨《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1页。
    ①《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第2028页。
    ②《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第2028页。
    ③《史记》卷11《孝景本纪》,第445页。
    ④《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第2678页。
    ⑤《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397页。
    ⑥《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第2679页。
    ①《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第2503页。
    ②《春秋左传注》,第328-329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329-330页。
    ④《汉书》卷89《循吏传》,第3638页。
    ⑤《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23页。
    ⑥《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4页。
    ①《汉书》卷58《卜式传》,第2626页。
    ②《汉书》卷81《孔光传》,第3352页。
    ③《汉书》卷81《匡衡传》,第3347页。
    ④《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00页。
    ⑤《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10页。
    ⑥《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12页。
    ⑦《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13页。
    ⑧《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13页。
    ⑨《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18页。
    ①《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5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0页。
    ③《后汉书》卷37《桓荣传》,第1250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9《高祖诸子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50页。
    ②《新唐书》卷98《王珪传》,第3885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44《宗室》,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74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于传》,第1442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1页。
    ②《史记》卷104《田叔列传》,第2777页。
    ③《汉书》卷38《高五王传》注引张晏曰,第2002页。
    ④《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88页。
    ⑤《汉书》卷36《楚元王刘交传》,第1924页。
    ⑥《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第1990页。
    ⑦《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01页。
    ⑧《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页。
    ①《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8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4页。
    ③《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3页。
    ④《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第59页。
    ⑤《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8页。
    ①《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0页。
    ②《汉书》卷76《王尊传》,第3230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297页。
    ④《后汉书》卷50《孝明八王传》,第1668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0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第2097页。
    ③《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33页。
    ④《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2页。
    ⑤《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第2926页。
    ⑥《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2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2页。
    ②《汉书》卷89《循吏传》,第3638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1页。
    ④《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798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8页。
    ②《史记》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第2753。
    ③《史记》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注引如淳曰,第2753。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4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5页。
    ③《春秋左传注》,第326-327页。
    ④《汉书》卷6《武帝纪》,第211页。
    ⑤《汉书》卷7《昭帝纪》,第218页。
    ①《汉书》卷7《昭帝纪》,第218页。
    ②《汉书》卷6《武帝纪》,第206页。
    ③《汉书》卷7《昭帝纪》,第221页。
    ④《汉书》卷8《宣帝纪》,第249页。
    ⑤《汉书》卷5《孝安帝纪》,第231页。
    ⑥《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33页。
    ⑦《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406页。
    ⑧《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第253页。
    ⑨《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1页。
    ①《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1页。
    ②《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60页。
    ③《汉书》卷63《武五子传》,第2751页。
    ④《汉书》卷7《昭帝纪》,第228页。
    ⑤《汉书》卷9《元帝纪》,第279页。
    ⑥《汉书》卷9《元帝纪》,第285页。
    ⑦《汉书》卷10《成帝纪》,第303页。
    ⑧《汉书》卷11《哀帝纪》,第334页。
    ①《汉书》卷12《平帝纪》,第357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5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6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6页。
    ①《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6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9页。
    ③《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1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1页。
    ⑤《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7页。
    ⑥《三国志》卷19《任城威王彰传》,第556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卷42《荀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5页。
    ②《晋书》卷37《安平献王孚传》,第1085页。
    ③《汉书》卷11《哀帝纪》,第336页。
    ④《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44页。
    ⑤《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7页。
    ⑥《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26页。
    ①《后汉书》卷39《刘恺传》,第1308页。
    ②《后汉书》卷37《桓郁传》,第1256页。
    ③《后汉书》卷95《闽粤传》,第3863页。
    ④《后汉书》42《光武十王传》,第1430页。
    ⑤《后汉书》42《光武十王传》,第1430页。
    ⑥(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第394页。
    ①《后汉书·礼仪志中》,第3121页。
    ②《汉书》卷48《贾谊传》,第2260页。
    ③《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0页。
    ④《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0页。
    ⑤《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65页。
    ⑥《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3页。
    ⑦《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66页。
    ⑧《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注引《汉制度》,第24页。
    ①《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1—2113页。
    ②《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传》,第1802页。
    ③《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18页。
    ④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①《白虎通疏证》,第67页。
    ②《史记》卷89《张耳陈余列传》,第2582页。
    ③《汉书》卷34《吴芮传》,第1894页。
    ④《汉书》卷1《高帝纪》,第51页。
    ⑤《汉书》卷5《景帝纪》,第145页。
    ⑥《后汉书》卷96《礼仪志》,第3153页。
    ⑦《白虎通疏证》,第72页。
    ⑧《春秋左传注》,第1527页。
    ⑨《春秋左传注》,第515页。
    ⑩《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36页。
    ①《汉书》卷47《文三王传》,第2220页。
    ②如不特别注明,则本文中所提到之谥法解释都引于《逸周书·谥法解》。
    ③《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76页。
    ④《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1页。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3080页。
    ②《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第1430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④《汉书》卷38《高五王传》,第2001页。
    ⑤《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注引师古曰,第2427页。
    ①《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27页。
    ②《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33页。
    ③《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2417页。
    ④《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23页。
    ⑤《汉书》卷80《宣元六王传》,第3318页。
    ①《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414页。
    ②《史记》卷59《五宗世家》注引《汉名臣奏》,第2094页。
    ③《史记》59《五宗世家》,第2094页。
    ①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辑。
    ①《三国志》卷20《武文世王公传》注引《魏氏春秋》,第597页。
    ②《三国志》卷20《武文世王公传》注引《魏氏春秋》,第597页。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王符著、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
    孙星衍辑、周天游典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张家山二七四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熊方等撰、刘佑人点校《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4年。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93年。
    王鸣盛编、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63年。
    杨树达《汉书管窥》,中华书局,2006年。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4年。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张维华《汉史论集》,齐鲁书社,1980年。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下),1985、1986年。
    (日)堀毅《秦汉法制考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
    孔庆明《秦汉法律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高恒《秦汉法制论考》,厦门大学出版,1994年。
    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国立编译馆,1984年。
    (英)弗雷泽:《魔鬼的律师:为迷信辩护》,阎云翔,龚小夏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王启龙,邓小咏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杰《先秦战略地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朱红林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美)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管东贵《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中华书局,2010年。
    田余庆《吴楚七国之乱》,《百科知识》,1982年第2期。
    张南《养士之风与淮南狱》,《安徽史学》,1984年第2期。
    李衡梅《试论“刑始于兵”》,《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岳庆平《东汉在政治上对宗室的限制与利用》,《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姚国旺《两汉官制尊右尊左考》,《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程维荣《两汉赎刑考》,《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胡澍《“秦无分封制”质疑》,《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朱弘《关于秦汉分封制的历史反思》,《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
    贺润坤《论秦的宗法制:兼谈胡亥篡位与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文博》,1990年第5期。
    吴荣曾《两汉王国官制考实》,《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金眉《两汉法律儒家化散论》,《江海学刊》,1991年第4期。
    王连升《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论》,《历史教学》,1991年第1期。
    陈乃华《秦汉“不道”罪考述》,《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李桂海《论两汉“非刘氏莫王”的社会心理》,《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宋杰《论秦汉刑法中的“迁”,“徙”》,《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蔡光慧《秦汉政权合法性的研究》,《史学会刊》,1992年第6期。
    王健文《西汉律令与国家正当性—以律令中的“不道”为中心》,《新史学》,1992年第3期。
    赵文静《从权宜之计到立国之策:刘邦分封思想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罗庆康《刘邦前后期分封诸侯王之区别浅析》,《武陵学刊》,1993年第1期。
    曹家齐《刘邦分封与西汉统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岳庆平《西汉景武时期的削藩极其后果》,《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6期
    刘敏《简论吴王刘濞之反》,《南开学报》,1994年第1期。
    曹金华《论东汉前期的“诸王之乱”》,《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张彦修《春秋“出奔”考述》,《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高敏《试论西汉前期政治上的安定方针》,《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刘敏《关于汉初封王的两个问题》,《南都学坛》,1997年第1期。
    崔大唐《济北王陵发掘成果的学术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任相宏《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考略》,《考古》,1997年第3期。
    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张秀荣《对燕王卢绾叛汉原因的初探》,《北京文博》,1998年第2期。
    袁祖亮《略论先秦秦汉时期的制土分民思想》,《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刘运兴《由汉平帝之名看两汉末皇室宫廷权力的斗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汤其领《汉初封国制探析》,《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韦正、李虎仁、邹厚本《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第8期。
    王健《楚王刘英之狱探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沈星棣《两汉郡守“重于古诸侯”的因果探微》,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田延峰《汉代诸侯官吏的自杀现象剖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赵凯《论汉初赵、代二国政治地位的沉浮》,《河北学刊》,1999年第4期。
    王宜霞《论汉初分封制的作用》,《社会科学家》,1999年第5期。
    吴仰湘《汉初“诛吕安刘”之真相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唐德荣《略论刘邦的分封思想》,《求索》,2000年第5期。
    周永卫《略论汉代的皇家教育》,《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谭景玉《西汉前期诸侯王国经济的发展与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魏明枢《秦汉之际的裂土分封思想》,《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沈骅《论分封制与汉初学术繁荣》,《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姚治中《淮南狱辨证》,《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沈刚《汉代宗正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刘梅《东汉奢侈腐败之风》,《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勾承益《西汉前期刘氏诸侯王的“相”》,《四川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史云贵《西汉郡国并行制探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董平均《西汉王国分封制度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论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
    张远福《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原因辨析》,《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秦进才《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董平均《西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考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高叶青《汉代的罚金和赎刑--<二年律令>研读札记》,《南都学坛》,2004年第6期。
    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史林》,2004年第6期。
    孙家洲《论汉代之法思想中的理性因素》,《南都学坛》,2005年第1期。
    温乐平《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康清莲《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之再分析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罗庆康《略论定王刘发封于长沙过的原因及历史作用》,《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余琦《试论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
    彭华《燕国的政治度:战国时期的官僚机构和封君制度》,《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鲁力《“八王之乱”成因新见》,《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李振宏《两汉时期的社会公正思想》,《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
    樊丽、潘明娟《试析汉文帝优容诸侯王的真正原因》,《唐都学刊》,2006年第6期。
    晁天义、卫崇文《先秦乱伦禁忌与家庭组织之间的共变关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郝建平《汉代的皇族教育刍议》,《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李晶《试析封建刑法奸非罪的伦理学基础》,《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刘尊志《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